灸友72177
骑士
骑士
  • UID20212177
  • 粉丝3
  • 关注0
  • 发帖数480
阅读:1038回复:2

艾灸名言汇总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12-30 15:13


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7.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8.《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


12.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3.《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5.《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0.《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1.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2.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3.《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隅景山)


24.《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


25.《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6.《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7.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8.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9.“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

灸友17350
精灵王
精灵王
  • UID20157350
  • 粉丝8
  • 关注6
  • 发帖数1663
  • 社区居民
沙发#
发布于:2015-12-30 20:40
《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灸友16574
精灵王
精灵王
  • UID20156574
  • 粉丝9
  • 关注4
  • 发帖数1295
板凳#
发布于:2015-12-30 20:10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入门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