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674回复:6
高营养、多寒凉—— 导致高血压的元凶!
高血压病的形成,是由于头部这个部位阳气缺乏,而机体为保持“头为诸阳之汇”的地位,迫使心脏提高压力把携带阳气的阴血,向人体最高颠顶之处涌动,同时血脉也会强化收缩力量,促使心脏射血动作的完成。这就是中医学认识心脏、血脉与阴血三个关键环节上,出现了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是心脏为什么提高自身的压力?如肥胖之人,中医学认为其为痰湿之体,也就是痰湿过重,痰湿过高之人往往都伴有血脂过高,血脂就是我们所说的“油”。这些痰湿之物,属于阴邪,积于体表可以看出肥胖、大腹便便,积于血脉之内,随血脉一起涌动,在涌动过程中,由于湿性黏滞之性,很容易粘在血管壁上,造成血脉之内的狭窄,并影响到了血脉内血液的运行速度;心脏为了把有效的射血发送到人体颠顶之处的头部,现不仅血脉管道变的狭窄,同时流通也不畅,万不得已的心脏,只有提高强大的心脏收缩力,来输送这部分痰湿夹杂的血液,以保证向上携带阳气的能力。因此,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导致高血压病的形成。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营养、多寒凉”时代。中国人天生就是消化五谷杂粮的身体,由于现代饮食结构的改变,进入体内多余部分的营养无法充分利用,一部分积存到了体内,形成了痰湿浊邪;在“高营养”的同时,加之现代寒冷时代,大量的外寒内冷侵入到体内,寒邪入体后,无形之中又加剧了体内“痰湿浊邪”的蓄积。李士懋老中医认为:“阳虚者,阴必凑之。阳气虚,寒邪可直入,哪个脏腑阳虚,寒邪就直入哪个脏腑……寒邪入里,干于脏腑,损伤阳气,阻痹气血,升降出入之路闭塞”(《汗法临证发微》)。 存在于人体内外的痰湿浊邪,在脉外则充盈皮下,挤压脉络;血管之内的痰湿浊邪,与血液相伴而行,由于湿浊黏滞,流行不利,又增加了无形的阻力;由于阴盛阳衰,寒凝血脉,又加剧了以上两种原因的形成。本来心脏阳气已经受寒损伤,心脏之阳气为了把足够的血液推动出去,并达到颠顶最高的部位,不得不强化应用自身有限的阳气,心阳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力量,本来已经虚弱的阳气会更虚弱,久而久之,心阳衰退,“久病及肾”,肾阳亏损,最终形成一派的心肾阳虚证候群。这就为什么说,高血压本身未好而出现了心脏的损害,正是中医心肾阳虚根本之问题未得到解决。 |
|
地板#
发布于:2015-09-14 14:43
心静自然凉
![]() 灸友10535:天热就想吃冷的,也不知道以前那些人是怎么过来的 |
|
5楼#
发布于:2015-09-14 14:38
天热就想吃冷的,也不知道以前那些人是怎么过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