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友19631
骑士
骑士
  • UID20159631
  • 粉丝3
  • 关注11
  • 发帖数319
阅读:698回复:0

我与中医一生的缘(转发)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09-16 12:51
六十年代中期,在我们家居住的院子里面,住着叶姓一家人,这家的主人就是叶德明老先生,他在当时的成都市第二门诊部工作(即现在的市儿童医院),是成都市针灸界的名医,以金针度人,师传于他的兄长叶心清(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我国针灸界的名医)。叶老为人心地善良,说话风趣幽默,深得大家的敬重,我们大家都称呼他叶伯伯。老人家就是我们院子里面的救世主,每家有人生病时,叶老都会出手扎几针。小时侯,我有关节炎,到了夏天,天气一变化,膝关节就痛,我每次都是哭着进叶伯伯的家,笑着走出来,几针快针,立即解除病痛。记得那时我读小学五年级,每当放学时,路过医院,都会去叶老的针灸科,帮着老人家端针盘递针。从那时候起,就记下了足三里,曲池,合谷几个简单的穴位。

在我们居住的院子里,有一个葡萄架子,夏日炎炎,遮阴纳凉;有一口井,井水清澈,永远是冬暖夏凉;有一个石头桌子,几个石板凳。夏天里,大家都喜欢打上一桶井水,把西瓜放在桶里冰着,到了晚上,一家人围着石头桌子啃着西瓜,又凉爽又惬意。记得还有一个手推石磨,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几,天天都有邻居们排着队等着磨糯米粉做汤圆。炎热的夏天里,院子里面凉风习习,晚饭后,家家的大人孩子都拿着一把蒲扇在院子里乘凉,我们一群人围着叶伯伯,一边数着天上不断眨眼的星星,一边听着老人给我们讲神话故事,时不时有流星从天上划过……童年的记忆,永远是美好的。
随着时光的推移,院子里的孩子们都长大了,有的去了云南支边,有的去了四川的农村当了知青。那年我十七岁,也下乡了,下乡的地方就在今天的彭州丹景山脚下,临走前,我到新华书店花了几毛钱买了两本书,一本是中医基础,一本是针灸穴位图解,还特地买了几根银针,叶老给我准备了一瓶酒精棉球,叮嘱我说;“农村潮湿,关节痛的时候,可以扎一些简单的穴位”。每次从农村回家,老人都会给我扎针,因为我有慢性阑尾炎,老人就会开一些中药让我带回乡下吃,说是防止在乡下急性阑尾炎发作,如果不能及时就医会危及生命。我所在的生产队很穷,每个劳动日只有八分钱,出工一天,算一个劳动日,到了年终决算,我在扣去分得的粮食后居然进了16元钱,这便是我一年的收入。我们两个知青居住的房子在山坡上,吃水得在山坡下去挑,有一次挑水时,因下雨山坡路滑,摔了一跤,扭伤了脚,当我一跛一拐的回到成都,见到叶伯伯,就如同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委屈的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老人家一边给我扎针,一边安慰着我,还陪着我流眼泪.。这种亲情的关怀一直陪伴着我在农村度过了艰苦的四年。
后来叶老调动了工作,去了位于一号桥附近的中医医院,也搬进了医院的宿舍,居住的大院也随着城市改造消失了,邻里之间也渐渐失去了联络。但是我与老人情同父女般的感情一直维持了几十年。老人对我的关爱,对我的呵护,细细镌刻在我心中,让我终身难忘,难以回报。
叶老的生活习惯很健康,爱整洁,不喝茶,不抽烟,不沾酒,每餐就八分饱。在二十多年前,那时候,没有网络,不像现在关于中医养生的方法满天飞,老人就告诉我一个秘密,就是他每天晚上临睡前,都做颤抖功,还告诉我,他身体有八种病,都因为坚持吃三七粉而好了。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了三七粉的神奇效果。老人精神矍铄,八十多岁时还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跑,九十六岁以前还继续给病人扎针,我每次去看望老人,家中总是有病人排着队,老人告诉我,他闭着眼睛都随便找穴位。九十六岁以后,因年事已高,老人的大儿子便接去照顾了。至此,我就和叶老失去了联系。
关于叶老去世的消息,是我在百度搜索金针叶德明而搜到的,顺此信息,我到川医针灸科找到了叶老的外孙女,针灸科的副教授刘屹,她告诉了我关于爷爷在她大舅舅家度过的最后几年的情况,老人一生医术精湛,手到病除,行医几十年救治人无数,一辈子行善积德,功德圆满,于2009年底临满100岁之际,驾鹤西去,骨灰安葬在了新津的老君山。从此,天堂多了一位针灸名医叶金针。而我,只有在清明之际,烧上一炷香,让一缕清烟带着我的思念来到老人的跟前:亲爱的叶伯伯,给您磕头了,来生仍将做您的女儿,愿您永坐莲花间,永远安详,永远如意!
正安聚友的梁冬梁某人说过“我之所以挚爱中医文化,只因为它真的很美”。中医大美而不言 。我见证了两个世纪老人因为注重中医养生而长寿,一个是叶金针叶老先生,一个就是我临近期颐之年的老母亲,在这两位老人的身上,体现出的中医之美不言而喻。
我的母亲于1917年1月出生在新津的一个书香门户家庭,她的祖父与外祖父都是清末的秀才,外祖父是新津有名望的私塾先生。当年外祖父的弟弟在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被清政府欲抄满门,外祖父吓得让家里的姑娘凡许配了人家的赶紧出嫁,于是,其中一个女儿便在十四岁时就出嫁了,这就是我的外婆。外婆在十六岁时圆了房,十七岁时生下了我母亲。在我母亲14岁那年,刘湘与刘文辉为争四川的地盘,开始了一场军阀混战,外婆在逃难中受到惊吓,因病而去世,时年31岁。后来母亲就留在了我外婆的娘家,当了她外祖父的旁听生,一直到20岁时出嫁到成都。
     母亲一共生育了8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夭折了,剩下我们五姐妹,我是第八个孩子,与姐姐们的年纪相差十多岁,到后来,照顾母亲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
每到家里的孩子过生日时,母亲就会常教育我们说;“儿奔生,娘奔死,这一天,就是母难日”。孩子们长大以后,记住了母亲的话,姐姐每到过生日这天,都会把越洋电话打过来感谢母亲:“谢谢妈妈生了我”。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会在我们家继续传承下去。
母亲一生勤劳,心灵手巧,织得一手漂亮的毛衣,做得一手的好菜,从我们记事起她就很少生病。1992年母亲七十五岁,在街头被骑自行车的人撞伤,骑车的年轻人是刚才乡下来打工的,自己身上没钱,撞了母亲后都快吓哭了,一再求母亲不要打电话告诉他的单位,怕丢了工作,母亲心地善良,看他老实巴交的,就安慰他回去好好工作,以后骑车注意点,便放他走了。母亲回到家以后说话.呼吸都痛,看来是伤了胸肋处,走路都走不了,于是我想找个理疗诊所给母亲治疗。老人的思想非常封建,非要找女医生看病,我只得骑着自行车满大街找着理疗诊所,终于找到了一个女医生开的诊所,这个医生是个武术教练,专门治疗骨伤之类的病,诊所离住家也不太远,我赶紧让我家先生把母亲背下了三楼,叫了一辆三轮车拉着母亲去做理疗,医生用姜一片一片放在母亲被撞伤的地方,上面放了一个个的艾柱,用火烧着,母亲说,烧一次,舒服一次,做了大概七次,母亲的胸肋就好了,真是神奇啊。到我前些年学习了艾灸才知道,这个就是隔姜灸,很可惜在那个年月,对这些宝贵的中医疗法一窍不通。
这次的摔伤,也伤了母亲的元气,以后母亲的身体随着年岁的增加一天天的衰退,每年都得去医院输液,开始一年输液一次,到后来变成一年两次,三次,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她也离不开输液了。2008年5月11日,母亲得了带状疱疹,我们把母亲送进了市二医院住院治疗,并请了一个护工临时护理她,第二天下午两点过,震惊世界的5.12地震发生了,整个医院大楼在摇晃着,医院里乱得像一锅粥,医生护士忙着转移下不了病床的病人,看护她的护工也跑得不知去向,无助的母亲柱着拐杖和一群人急急忙忙逃生式的从五楼的病房走到了医院的空地上。我那刚参加工作的女儿,在当时交通.通讯都断了时刻,马上想到了住院的外婆,一口气从几里地之外跑到了医院,在露天坝的人群堆中,找到了外婆,好不容易拦了一个的士和外婆一起安全地回到了家。我们惊叹耄耋之年的老人也会在危难关头会忘记自己的病痛而逃生,要知道头天还是用轮椅推她进的病房,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因素在战胜病魔时有多么的强大。这次得的带状疱疹,给母亲留下了神经痛的后遗症,让她痛苦不安。如果是根据我现在掌握的中医疗法,在疱疹发作的两天之内,除了吃抗病毒感染的药而外,刺血拔罐艾灸是最好的疗法,就不会留下后遗症。这个方法后来用在了我自己身上,非常有效。
2010年我开始学习中医,一本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的书把我带进了神奇的经络世界,一本单桂敏《灸出百病》的书亦让我踏进了艾的一片天地,我也上了老年大学中医班,学习中医基础。这时的我才拾起了过去的记忆,回忆着叶老先生当时的针灸手法,回忆着叶老先生教给我的一些秘方。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
母亲到现在清楚的记得,她这些年一共摔跤六次,但是,每一次都未曾住过医院,每次摔伤,都是轻微的小骨伤,我就会去骨科医院开一些敷的药,拿回家给她敷上,再加上烤灯理疗,三个月以后基本会恢复健康。最严重的一次是2012年春节,母亲因为腰疼,站不起来了,我们赶紧送她去医院做了CT检查,其结论是腰椎压缩性骨折,医生说,老人家都这个年纪了,没有必要住院,就在家里慢慢养吧,医生开了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带回家吃。这时母亲已经起不了床了,我准备了尿不湿,打算让她在床上大小便,母亲素来爱干净,强硬撑着柱着拐杖起床上厕所,着急的我拿着母亲的片子找到一家家的骨科医院,看看有没有治疗的办法,最后终于找到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开了这家医院研制的疼痛粉,用自己配制的药酒,每天给母亲敷药,烤灯,半个月以后,母亲可以下床了,两个月以后,母亲在家里也不用拐杖了。母亲转危为安的康复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医的伟大与神奇。
母亲之所以长寿,我想是她的自身体质比较好,加上这些年我喜欢用艾灸养生,家里时常艾烟袅袅,一家人很少感冒,以前常用的抗生素也远离了我和我的家人。我喜欢中医食疗保健,时常蒸着茯苓包子,配制一些养生药茶,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中医养生中呵护着自己的身体。这两年,母亲再也没有去输液了,一颗药也未曾吃,身体硬朗,说话中气十足,日常生活完全能够自理。
照顾母亲这二十多年,也有些许的感慨,也挺不容易的,老人每次生病,都把我磨得够呛,她吃药怕苦,打针怕痛,脾气越来越不好伺候,还特别爱管闲事,一个与她不相干的电话来,她也要追根问底,还说:“不管你们,难道要上天了吗?”我说老娘哎,我们都老了,自己翅膀都快断了,哪还有力气去上天啊。其实人人都有到老的那一天,只要我们有良心,有孝心,有爱心,尽心尽力地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想,我们的家庭就是和谐的,我们的老人就是幸福的。
今年端午节,我们带着母亲来到新津纯阳观,这里又称"古今天下第一忠孝儒林",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并存一地的地方。里面有二十四忠臣、二十四孝子塑像,厚重的忠孝人物故事、丰富的石刻石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忠”与“孝”的传统美德在这里通过栩栩如生的泥塑展示在我们的面前,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味与感悟。母亲站在曾祖父的墨迹前留了影,以九十八岁的高龄见证着历史,告诉着我们子女,祖先的楹联就刻在这忠孝亭,不要忘记我们孝道的家风。最后母亲来到庭院凉亭中的大铜钟面前,把长长的黑鱼木头一下一下撞向大黄钟,浑厚.深沉的钟声在纯阳观里响起来,声声入耳,余音绕梁,母亲在钟声中为大家祈福,愿我们大家平安.幸福,愿天下的老人健康.长寿……
在我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曾得到了艾灸论坛的孙秦方老师精心的指导,孙老师传承自道家的香灸理疗秘方与手法,痛彻心扉的艾火入穴让我记忆犹新;山药社区的丁和老师,以刮痧拔罐治疗控制高血压,也因此而获得了中医民间中医药研究协会的优秀论文奖,至今,我用丁老师教给我的刮痧拔罐方法给家人调理着身体;老年大学中医班授课的陈经文老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际的临床经验向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常常给我们分享她临床中的用药之道,并指导我们如何在家中配备感冒药,经常要我们记一些小药方以备不时之需。受助于人,感恩在心。在感恩中祈福曾经帮助和指导过我学习中医的老师们,愿你们在传承与传播祖国中医文化知识中,杏林春满,桃李芬芳!
如今,因为艾,与子禾堂相识;因为艾,与子禾堂结缘。在这里,让我对艾灸的认识再次得到升华,子禾老师对艾的运用让我从疑惑到折服。在这里,我和艾友一起分享着艾的快乐,一起学习着打坐与禅修。芳香的艾烟,清醇的茶香,萦绕耳边的佛音,置身其中,细细品味着在喧嚣红尘中觅得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时光的美好。感恩之心由底生焉:感恩子禾堂,感恩尊敬的子禾老师!
我喜欢中医,是因为我有对亲人的一份挚爱,当把这份爱浸入我生活的点点滴滴,让爱变成一份份的美味佳肴时,我就会快乐无比!人生何求?拥有健康才是我们的追求,拥有健康才拥有幸福。愿这份幸福之感伴随着我的中医养生之路一直走下去,在流年的来去中,灿烂若花……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