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4314回复:17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学习心得专贴【19班同学进这里】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学习心得专贴
所有19班学员统一在此专贴签到,完成当日学习任务。在本帖直接回复学习心得即可。 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哈~ ![]()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6-04-11 11:41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7课心得。 痹论 痹病: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行痹:风气较多,则成游走性。痛痹:寒气较多,时痛时不痛。着痹:湿气较多,酸痛不已且痛处固定不移。 五痹:骨痹—冬得痹病。筋痹—春得痹病。脉痹—夏得痹病。肌痹—长夏得痹病。皮痹—秋得痹病。 五脏六腑得痹病的原因:当骨疼不已,再感于邪,就会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痹的病症 肺痹: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 心痹:血脉不通,胃中胀满心烦,气志强烈上冲,呼吸短促,咽干容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心生恐惧。 肝痹:令人夜眠易惊醒,喝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 肾痹:易生水肿,从屁股直下到足踝,从背部向上至顼部,小便失禁。 脾痹:四肢倦怠乏力,易咳兼吐白液出,易阻塞咽喉。 肠痹:口渴喝很多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鸣腹泻。 胞痹:手按小腹膀胱位感里痛,如热水烫炙,小便困难,流清涕。 痹入脏则病危,在筋骨会疼痛久不愈,在表易治。饮食不知节制,风寒湿伤于背俞穴而入腑。 针刺:痹在脏取俞穴,在腑取合穴。血和气不会得痹病。 痹病的痛麻冷热燥湿 痛:寒气。麻:病已久且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仍通,所以不痛,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所以麻木。冷:阳不足,阴过盛,与病邪相抗产生。热:阳过盛,阴不足,病邪胜过阳气,阳气必遭受压制,此热因痹而生。湿:阳不足,阴过盛,又感受湿邪造成,所以多汗且皮表湿。 无痛症的痹:痹在骨,身重。痹在经脉,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行。痹在经,四肢伸展不顺。 痹在肌肉,麻木不仁。痹在皮肤,生寒意。痹病之人,遇寒则生拘急,遇热则四肢会弛缓无力。 |
|
板凳#
发布于:2016-04-11 11:08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 风论篇 风为百病之始,初受风,疾在肌肤腠理之间,皮肤痒,引起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风之性善行而数变,皮肤打开,感觉到寒,为风寒。毛孔闭塞,觉得热且闷,因阳出不去,为风热。若得风寒,胃口不出,饮食不好。若热时,肌肉萎缩,热停在体内,会耗损肌肉。风气入阳明,顺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处,若胖人则风气不得外泄,中焦湿热盛,证见眼睛发黄。瘦人则外泄流汗,成寒中病,出现寒中,眼泪多的症状。风气入太阳经,经背部的俞穴,分散到肌肉之间,与阳气相冲突。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背上生痘。产生肌肉麻痹。祛风、驱寒的药是不同的。胖子用祛风、祛热的药。 麻风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令血气混肴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面色暗,皮肤生痈化脓溃烂。此病是寒热混合在一起造成的。 春季或甲乙日伤于风者为肝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为心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为脾风;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为肺风;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为肾风。 若风伤背部之诸穴,为脏腑之风。若一侧受风,则气脉不均,偏着于一处,成偏风。风气从风府而上为脑风,风入头,眼寒则眼睛不断流泪,为目风。饮酒之后受风,成漏风。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内风。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首风。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成泄风。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痛之始,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依循。要辩证根据脏器及经络而治。 诊脉:常人寸为阳,9分,关为横膈,尺为阴,1寸。风脉出现时,脉会跑到皮肤表面,手轻轻一摸就能摸到,不用按。 肺风:多汗恶风,脸色偏白,常咳嗽气短,白日减轻,晚上加重,印堂发白,整个眉毛周围是白色的,眉毛是肺在管。 心风:多汗恶风,唇口焦干,易怒,面赤色。病严重时话不能讲快,诊断在口,口唇鲜红。和肺风区分,按第五椎痛,就是心风,若第三椎痛,是肺风。 肝风: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咽喉干燥,易发怒,眼下发青。 脾风:多汗恶风,沉重倦怠,四肢懒得动,不想吃食物,诊断在鼻子上,色淡黄。 肾风:多汗恶风,颜面浮肿,腰脊痛不能直立,男人不能行房,女性月经不来。 胃风: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胀满,如少穿衣,腹即膜胀,食寒凉即发泄泻,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吃寒冷食物则下泻。 首风:头面必多汗,恶风,到首风之日,病起,到了相生之日病好。 漏风: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自汗,喘息恶风,口干易渴,不耐劳动。 口干易渴,不耐劳动。 泄风: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不耐劳动,身疼而发冷。 中药用息风之药治疗时,要辩证清晰,若是全身上下均痛是寒证。 |
|
地板#
发布于:2016-04-09 16:59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 厥逆:阴阳绝别,胸肿大,颈痛又胸腹胀满、此病若灸则造成聋哑,因阳气本向上,此病令阳气更上,头阳气过盛,一旦火灸则阳气入阴。用针石会造成狂乱,只等阴阳和谐,邪退时再行施治。因病盛时施治会伤正气,可让病人吃点米粥以养胃气,须令上头的阳气下降进入四肢,手足温暖后,再调和而治愈。 人发热病因: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三阳经脉动而成,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为少阳病,二盛是阳明,三盛为太阳。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若阳极回阴,以致腹胀而头痛。 刺腰痛篇四十一 足太阳腰痛,人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痛,背部有背着重物的感觉。可针刺委中穴和太阳经有青筋部位來放血,春不见血伤元气。腰痛于尾椎,刺之以委中下至承山间之青筋,刺血治之。 足少阳经之腰痛,病人无法前后伸屈身体,没法做回头的动作,可针刺阳陵泉附近的青筋处放血。夏季不放血,伤元气。足阳明引起的腰痛,无法做回头,回头会眼花,且令人情致上易怒,可针刺足三里及附近的青筋处放血,秋不可刺伤胃气。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痛入脊椎内部的感觉,可刺复溜附近的压痛点和青筋放血。足厥阴腰痛,令人腰中紧绷,可以肝经之太冲左近压痛点硬块剌之,刺血。足太阳经脉腰痛,致小便失控。足太阳经腰痛治之以委中、委阳等。见横脉青筋处,予以刺血。带脉腰痛,环绕腰部一周痛,人易受惊吓,可针刺委中附近和临泣穴青筋处放血。阳维脉引起的腰痛,感觉肿胀而痛,会牵引胸部一圈痛,针刺飞扬穴、内关附近青筋处放血。冲脉之络脉伤引起的腰痛,无法前后弯身,因搬举重物而伤及腰部,使横络血脉断,淤血排不出造成的,可以委中至膝外侧、阳陵泉之处,均可刺之。少阳之脉腰痛,像锤子居其中,胀闷而腰痛之感,可在绝骨附近找三处压痛点,刺之即可。任脉引起的腰痛,会在病变处汗出淋漓,汗干后又口渴喝水,其证行之则不痛,坐之则痛。刺膝外侧放血。肾和阴维脉引起的腰痛,令人痛而肿胀感,严重时令人时悲时恐,刺内踝上五寸之筑宾、漏谷等处。督脉致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此与肾经之合,治以复溜。腰痛可在委中,外膝盖处和脚附近找痛点或淤血青筋处治疗。 |
|
4楼#
发布于:2016-04-06 10:13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第54课心得。 心肺为阳,两者相互制衡,人悲令心脉拘集,肺叶伸张抬高,以致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焦无法散开,令人气消。恐惧令人胆怯,恐伤肾,肺气不下,回逆上焦,所以上焦闭塞,阳不能下行腹部,造成人腹胀。思盛恐。寒气使腠理闭塞,阳气无法行于表,令气收敛,在内而不出。热气使人腠理开放,气血流畅,汗大出,气外泄。人受惊则心无所依,心跳加速,神无所归,谋略不定,以致气机混乱。过劳令人喘息大汗出,内外皆伤,造成气耗损不复。思念使人心有所依靠,神智有所依靠,正气因而停留无法正常运行,气郁结而不通。 腹中论 鼓胀:心腹胀满,早餐能吃,晚上无法进食,为肝病的鼓胀。 治疗:用鸡屎白+米酒,一剂就见效,二剂就治愈。五脏对五禽,肝为鸡,火为马,脾为牛,金为狗,水为黑猪。 血枯:胸胁胀满,无法入食,发病之初闻到腥臭味,口中清涎不断,咳、吐中带血,手足冰冷,目眩,大小便带血。癫痫发作前也会出现闻到腥臭味。血枯的原因是年少时大出血、醉酒行房等。醉酒行房会使阳气泄掉。血枯代表有淤血,茜草活血化瘀效果好。治疗:乌贼骨四份,一份茜草,二药混合,以雀卵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药,每次服五丸,饭前服药,饮以鲍鱼汁。 伏梁:小腹胀起,上下左右似有根,为腹膜炎。有两个地方会出现伏梁,一为胆,二为盲肠,病因是因感染而破裂。诊断时会摸到腹部患处发热。如有破裂在腹上部,比较难治,在下部较为好治。人身体髀、股、骨行等部位都发肿,且环绕脐部疼痛,仍为伏梁。此因宿受风寒所致,是风之根。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肓的根源在脐下气海,所以绕脐而痛。 热中、热消不可乱服药,石药会使人发癫痫,芳草使人发狂,一般生此病为富贵之人。此二者药气快速而强劲有力,因此用峻药时,病人必须心平气和。所有热中和消中的病,都因肠胃中过热引起的,热气本就彪悍,药亦相同,一旦两者相遇,必内伤脾。脾为土气,受木制,于甲乙之日必造成脾病。 四海:脑为髓之海 上为百会,下为风府穴。喉为气之海 俞穴 上为天柱,下为人迎穴。胃为水谷之海,上俞气结 下俞足三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主血,上俞为大抒 , 下俞为上下巨虚穴 。 |
|
5楼#
发布于:2016-04-06 09:38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2日《黄帝内经》第52课心得。 如寒气居于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中,血凝涩而无法灌注其它大的经脉中,血居此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寒气居于五脏,会令人手足冰冷,且下痢不止,同时造成津液丧失,而营养无法吸收,以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醒,如胃气回反,人则复苏回来。 寒气居于肠胃,肠胃的蠕动必然变缓慢,饮食不化生痛,浊物无法下行,而从口中吐出。寒气居于小肠,小肠无法吸收饮食营养,造成下痢而腹痛。热气停留小肠中,必令肠中痛,口干舌燥,同时大便坚硬干燥,无法排出,故腹痛大便不通。 望诊:五脏六腑有病必在面部一定会反应出來,可观察五色的变化來判断病情。黄赤代表热盛。白代表寒。青黑为痛。 6按诊: 观察病经是否坚硬,何处坚硬,何处淤血,何处成下陷状,这些都是触摸可得。 正常情况下,后背的膀胱经比督脉稍微高一点,如膀胱经下陷,代表膀胱经气血已经沒有了,阳气大虚。肚脐周围,左肝右肺,上肾下心,中央为脾。 九气对身体的影响:百病皆生于气,暴怒,气上逆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严重者会吐血及下痢,所以气会上逆。喜则令人气和舒畅,气血通利。 |
|
6楼#
发布于:2016-04-04 18:38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1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五臓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并非一定是肺。 五脏久咳不愈就会转移到腑:大肠咳:肺久咳不喻,咳时会遗漏大便出来。小肠咳:心久咳不愈,咳时必有放屁症状。膀胱咳:肾久咳不愈,咳时有遗漏小便症状。三焦咳:诸脏腑久咳不愈,咳时有腹满,没有食欲。六腑皆受气于胃,联属于肺,所以共同症状为咳时鼻涕出,痰多且面部浮肿里气上逆。 针灸治疗方法:治脏,取该脏背部俞穴,或四肢上俞穴。治腑,取该腑之合穴。治面部浮肿,取该病经之经穴。 举痛论: 人体经脉的气血是一直向前循环,永不停息,一旦寒气深入经脉中时,会使其缓慢凝涩而不能顺行,如若寒气在经脉外侧,会引起血管收缩,脉管变小,血的循环速度变慢,令人血少。 寒气居于脉中,则使气不通畅,就会造成脏腑突然疼痛。 寒入脉外者,血少脉寒,会令人身体屈缩,筋脉痉挛,经脉筋挛牵引外部的孙络,就会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这时的热气熏蒸立可止痛,此痛因受寒而生,必会久痛不止。 寒气居于经脉之中,会与体内的热气相争,造成脉气充满,经脉过满就会感觉疼痛不可触摸,因汗水停留在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使经脉过于胀大,令气血混乱所致。 寒气居于肠胃之间三焦膜下,于是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的脉络牵引腹痛,重按可令气血暂時扩散开,于是就有了按之不痛的感觉。 气深入华佗夹脊中,因寒气入的太深,重按也无法触及。 寒气居冲脉之中,冲脉下起关元,沿任脉上升,今有寒气居此,必会造成血行不顺畅,血脉不通气也随之反应出來,就有喘动而手可触及的地方。 寒气居于背部的俞穴之经脉,令血脉凝涩不顺畅,一旦如此血必不足,血不足就发生痛症,所有俞穴的经气皆灌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的症状。如重按或使经脉热,血立刻通且足,疼痛立止。 寒气居于肝经的经脉上,肝的经脉联络阴部,系于肝脏,一旦寒气入侵,令人血凝涩经脉拘挛,于是产生肋胁痛,同时牵引少腹痛,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寒气会沉少腹中,下部血流不畅,产生腹痛牵引阴股痛的症状。 |
|
7楼#
发布于:2016-04-04 12:08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20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气厥论:气分寒热,统归阳。 五臓六腑之间寒转现象: 肾寒传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必生痈肿及短气。肝虚时补肾不会让肝虚,母能令子虚是用在实症时。寒会摸到细小脉。热会摸到数脉。 脾寒传肝,会造成人体肿胀且筋挛不已。 肝寒传心,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 心寒传肺,使肺消津液不存,饮一杯水尿出二杯水,此必死不治。 肺寒传肾,造成病人涌水,就是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客居大肠中,流动快时必肠呜,好像皮袋中包着水浆一样。 五臓六腑之间热转现象:当小肠的热不够的时候,热就会乱跑。 脾热入肝,易惊且流鼻血。 肝热入心,必死。 心热入肺,中膈过热,消渴多饮。 肺热入肾,筋柔且无力。 肾热入脾,脾失其运化之职,身体立虚,肠下痢而死不治。 子宫胞中热入膀胱,原因是小肠的火不够,尿血且膀胱胀满。 膀胱热入小肠,必使肠受阻而大便不通,沼气上升,口部糜烂。 小肠热入大肠,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而阻胞中为症瘕,病已深。 大肠热入胃,令人饮食多而消瘦不已,名之“食亦”。 胃热入胆,亦名“食亦”。 胆热入脑,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日久出现鼻血的现象,令人视物不明。 咳论篇 五脏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不一定是肺造成的。 肺主皮毛,如是肺咳,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皮毛顺着经络到肺,寒冷的食物入胃,也会从中焦上的经脉到肺,肺内寒加外寒,引起肺寒。 常态下,心是火是热,肺是金是寒,互相制衡。如肺太寒则造成肺寒。 五脏各有受病季节,如不是当令季节而发病,必是由其他脏器传来的。凡轻微者为咳症,严重者为下痢,甚而体痛。秋季感风寒必先伤肺,春季感风寒必先伤到肝,夏季感风寒必先伤到心,冬季感风寒必先伤到肾,季节交替的时节感受风寒必伤到脾,此为按四季节令产生的咳嗽。 肺咳:咳嗽中有声音伴有喘息,因肺里面有津液。甚至咳出血。 心咳:咳嗽时心痛,喉中如堵塞,严重时咽喉肿痛,无法吞咽食物。脑为髓之海,喉为气之海,汇在脖子部位,一旦气有病,会影响到喉咙。 肝咳之症,咳时两胁肋会痛,严重时无法转身,胁下胀满。 脾咳:病人咳时会左胁下痛,隐隐牵引到肩背,严重时无法活动,一动咳得厉害。 肾咳:咳时腰背疼痛,咳中带唌液。 |
|
8楼#
发布于:2016-04-03 10:59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9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温疟是因为冬天太冷伤到骨头所致,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病不能从骨髓自出。夏天遇到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如做劳力工作时,邪气与汗一起出来。此病藏于肾,气从内出之于外。这种情况属于,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体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发热而后发寒,名曰温疟。 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 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刺疟论:疟病在经络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难已。刺委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倦怠,寒、热不甚。恶见人,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临泣或初病刺阳辅。 足阳明之疟:令人前面阵阵恶寒的现象,日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刺足阳明跗上,也可井穴放血。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叹息没胃口,多寒热汗出。病发时善呕,呕吐停下来提示病气已衰,此时治疗,取大都、太白、公孙这一带有瘀血的穴位青筋处放血。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数便意,恐惧气不足,刺足厥阴肝经,取穴五俞穴附近。 疟病在脏腑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善惊,看到不该看的东西,魄不守,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心火外散,想喝冷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青黑色,善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寒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脾经和胃经在足的部位之间的青筋。 疟发身方热,,剌脚背动脉,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或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或急,病在腑,,刺背俞,点刺放血,背是阳,是内脏与外界的阳沟通的地方,少阳在管。疟脉小,硬实或急,病在脏,灸胫少阴,刺指井穴。疟病缓,大或虚,气血两虚时不宜做针灸,用药最宜。 治疟原则:病发时抓时机治,过时则伤元气。疟症出现,脉正常,或身有小红点,都在十指青筋淤血处放血。十二疟,病发前刺后病衰,再刺好转,三刺即愈。仍未愈,拿棉布抓起舌下金津玉液放血,再不好委中放血,项背强硬处针刺。凡刺疟,问其首发何时何状何痛,刺其未病之初,如先头痛且沉,刺百会与攒竹。若先项背强硬,刺其强硬位。若先腰背痛,委中放血。手臂先痛,手少阴与手阳明指尖位放血。足胫部位先发酸痛,刺足阳明足指间穴 风疟病发,汗出且恶风,刺三阳经背俞穴,如膝盖酸痛,不可触碰,名胕髓病,绝骨放血立愈。 身有小痛,针足太阳至阴穴。 凡针阴经井穴,隔日刺,不可出血。疟病者,不渴且隔日发病,刺足太阳经穴,如渴甚且隔日发,刺足少阳经穴。遇温疟又不得汗出,施五十九刺 |
|
9楼#
发布于:2016-04-01 11:16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8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论: 夏日伤于暑热,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阳气白天行于表腑,夜间行于里脏,造成往来寒热现象,一天发作一次。 也有隔日发作,邪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邪气入侵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太阳症,寒或热。少阳症,往来寒热,且呕,少阳主开合。 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犹如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 风与疟的区别: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寒疟:先冷后发热。夏季,人受暑气所伤,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若沭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而引发之疾病。寒气属于阴气。风气属于阳气。故人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会先寒后热,病情按时发作。温疟:先发热后恶寒,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 瘅疟:全热症无寒症,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 针刺疟病:须等病气衰弱时刺,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之时,不是治病的时机。 疟病之初,阳气集中在阴分,此际呈现表阳虚而里阴盛,体外无阳气,所以产生先发寒且战栗的现象。到了阴气盛大至极时,阴分之阳会复出,阳与阴集中在表,就造成阴虚而阳实的现象,呈现先发热且口渴。凡疟病之气,入于阳则现阳症,入于阴则现阴症,阴症恶寒,阳症发热。疟病是属于风寒二气变化无常所致,有时无症状,有时却发病,一旦病势发作,则如火炙之热,如大风大雨一样无法阻挡。 治疗方法:疟病发作时,就是阴阳移转时,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一旦阳气受损,阴气必进,所以初时绑紧四肢末梢,邪气无法进入体内,阴气也无法尽出,再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疟病不发病时都停在四肢末梢。 疟病的症状,必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时候,看病邪之所在。病邪居阳分则呈现发热而寸脉急数状,病邪在阴分则呈现恶寒而尺脉缓象。病至极点则会阴阳皆衰弱。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就会休止,一旦与免疫力相争则病症恢复。 |
|
10楼#
发布于:2016-04-01 10:06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7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劳风病:劳风病一定要祛痰。是因人过劳时受风或房事后受风引起的。其病在肺下,肾脉贯穿肝膈入肺和入脑,此病会造成人项强劲,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如鼻涕一样,同时厌恶风吹,寒颤不止。治疗时当以屈伸身体配合呼吸,身体向下时呼出,身体起来是吸入,气盛者回复的快,气衰者回复的慢。 肾风病:颜面肿起,引起语言不清,此时正气以虛,不可施刺法。若刺而不当,则五日后必在发其它疾病。肾风病來时,病人有短热,且阵阵发热现象,热來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有汗出头发热口中干燥渴,小便黄色,目下肿状,腹中肠鸣,全身沉重难以行动,若是女人则会月事停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会咳喘不止。此病名“风水”。 邪之所聚处正气虛,阴津虚弱的地方,阳气会聚集而來,所以病人会气短且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成黄色,乃小腹中有热,无法正躺是因肠胃中有余毒水未尽,正躺会加重咳嗽的力量,此毒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正常人的肺气是向下的,当小腹寒湿淤堵时,导致肺阳无法下沉,同时奶水也无法通过胃经进入到子宫,肺阳和奶水回逆,下腹会更加冰冷,月经同时也就沒有了。肠鸣始于胃肠之中,脾脏功能弱生烦躁,无法运化营养,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腕部受阻隔。月事不來是阴,冲脉受阻,心主血脉,自胸中直络子宫,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冲肺,心气亦无法下达肾及胞中,经穴源段,故无月经。 逆调论篇 人发温病与热病,阴津不足阳会过剩,造成身高热且胸胁苦满。若寒由内生为里寒。四肢热,风寒中表,却如火烤,是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相遇成阳独盛,肌肉不长,人会消瘦。 人感寒身冷,喝热汤或火烤都不暖,又不会发抖打寒颤,属肾强之人,常汗出同时身体又在水里面,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不长,肾阳不足不生热,寒从骨髓发,肝为一阳,心胸为二阳聚,肾无法同时供营养给肝、心、胸,就不会打颤发抖。名骨痹,关节会肿胀,也是风湿关节炎的来源,寒入肾,但不是真正受寒。肌肉近衣仍觉麻痹,血不足肌肤麻木,表阳气虚不能活动,如再加上失神必不治。气逆无法安卧且呼吸带浊音,阳明胃气上逆导致 起居正常但呼吸浊重,肺络脉反逆,气停肺经。卧躺则生喘息,水气不归肾,上逆入肺,而客居胸中所致。喘病之人分吸气困难和吐气困难,吸不入,病在肾;吐气不出治肺。吸气时沿督脉下达于肾,吐气从肾回关元再上升至胸腔出鼻。 疟论篇 疟症来自风,会不定时发作,有时会有恶寒发热的现象。疟病初始,人必先毫毛不适且哈欠连连,接下来会恶寒且牙齿打颤不止,同时腰背疼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欲食冷饮。是因为体内阴阳相互交争,虚实更作,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虛,阳明虛时则寒颤不止,太阳虛则腰背部疼痛和头痛。若三阳俱虛,病人会感觉寒自骨生,皮肤骨头都痛。寒由内生,表里皆寒。 |
|
11楼#
发布于:2016-04-01 09:20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30《黄帝内经》第61课心得胃部发痈脓的诊断时须诊胃脉。当胃脉呈现沉且细状,其沉细表示胃气反逆人迎脉必盛造成地热状。人迎脉就是胃脉所在,一旦变为盛大,就表示热聚在胃脉的出口无法流行,也就表示胃生痈脓了。内脏有所受伤时,其精气于入眠时无法回脏,就使人失眠,只要精气能回归肝中,则能安眠,心情也不会焦躁,所以常人无法消除其病症。肺是五脏之华盖,一旦肺气盛且大无法肃降,必令人血脉贲张,脉张则无法仰卧。有人昨到厥病,按诊其右手脉沉而紧,左手脉浮而迟,在冬季诊到右手脉沉而紧,这是人体应乎四季之正常状态,若左手脉浮而迟,此乃反逆四时之症。在左手当是病在肾。因为时节为冬,右手又是冬脉,冬之肾本应收藏,今浮面迟,乃精气不藏。脉自尺过关部到寸时,必生腰痛。足少阴之脉穿过肾而络到肺部,今肾有病,又得肺脉,故乃知病在后腰肾俞处。对于痈脓之热气流滞不去的,直用针刺开破,令其气消除之。一旦痈气已盛大,血已结聚者,则直用砭石开大泻其聚热,这是同病异治法。有人发怒且狂的病,是因为阳气异常而发生的。阳气会乱,乃因突遭重大挫折,无法下决定而造成的,所以令人易怒,此病名阳厥。阳明气厥令人常动不止。太阳少阳之气厥令人静止不动,若是本不应动却发狂且大闹不休,这就是病侯。人食其精华入于阴,其热气能强气,所以不令其食即可好,严重时,可令其服生铁屑即可好。因为生铁洛可抑制阳气。
|
|
12楼#
发布于:2016-03-30 14:54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29《黄帝内经》第60课心得太阳之厥,会有头肿且沉重状,足无法行走,发作时眼目昏眩而仆倒不知人事。阳明之厥,令人如癲疯状,想奔走呼叫,腹部胀满无法入眠,面红赤且热,胡言乱语且不识人状。少阳之厥,令人耳聋面颊肿胀且热,两胁疼痛,足膝无法正常走路。太阴之厥,令人腹胀满,大便不顺,没味口,一吃东西就呕吐,无法安卧少阴之厥,令人口干 小便黄赤,小腹胀满而胸口痛。厥阴之厥,使人小腹肿胀且痛,腹胀如鼓小便不顺畅,嗜眠感,凡厥症太盛则施泻法,太虚则施补法,平常不虚不盛时,只取经上的穴道即可。太阴厥逆时,会腿内侧抽筋,且心痛牵引腹痛。少阴之厥逆,令人腹虚胀满且呕吐,下利清榖。治在其病经上的穴道。厥阴之厥逆,四肢抽筋,腰部疼痛,腹部虚满,小便不通且胡言乱语。治在其病经上的穴道。一旦三阴同时厥逆,大小便不能,令人手足冰冷,则三日内必死。太阳之厥逆使人突然昏倒且吐血,平常易流鼻血。少阳之厥逆,令人关节不利。阳明之厥逆令人气短身热而咳嗽,易受惊吓,且流鼻血,兼有吐血症。手太阴之厥逆,会有胸部虚满胀兼有咳嗽的症状。当吐涎沫出。手少阴心经主少阴之厥逆,其主要症状是心痛牵引到喉部,一旦兼有身热症状必死,无法治疗。手太阳之厥逆使人耳聋目泪出,头项无法回愿,腰无法弯曲。治在其主病之经。手阳明与少阳的厥逆,必有喉不发音,咽肿吞咽困难。治在其病变经上。
|
|
13楼#
发布于:2016-03-29 23:26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27《黄帝内经》第58课心得肺主人身之皮肤毛孔,心主司人身之血脉,肝主人身之筋及网膜,肾主人身之骨及髓。一旦肺中过热伤津,必令皮毛虚弱,阳气重伤者,必令足瘘而无法行走。心之热过盛不下行,必使足之血脉寒冷且寒气上行,寒气越上则足之血脉越虚,虚甚就产生血脉痿缩,使膝足关节屈伸不利,无法行走与站立。肝一旦过热会使胆汁外泄,逆向口上,而生口苦,筋及网膜干燥无津,造成抽筋拘急,久成筋痿症。脾过热,造成胃津干枯口渴不已,肌肉麻木无力,久成肉瘘症。胃过热,令人腰部脊椎无法伸直,骨骼疏松无力骨髓消失减少,久而成骨痿症。体内大经脉空虚,造成肌肉痿缩,日久成为血脉瘘缩。凡筋痿者,必因于肝房事过度引发的。凡肉痿者,必来自长期居湿之地而致。凡骨痿者,必发生于大热之后。肺热者脸必白且毛发败落。心热者脸色必赤四肢络脉必满溢。肝热者,脸色必青而指甲枯黄。脾热者,脸色发黄且肌肉自行蠕动。肾热者脸色必黑且牙齿黑枯。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28《黄帝内经》第59课心得阳气若衰败在身体下部,就成寒厥。阴气若衰在身体下部则成热厥。全身是阳,起于足部五趾之表面,阴脉则起于足底而汇合在足心,所以一旦阳气盛,必足下先热。阴气是起于足五趾之里,向下汇集膝下而相聚在膝上,一旦阴气盛,则必从足五指开始寒冷而延伸至膝上。此寒冷并非从外来皆因内发始然。人的前阴位是宗筋所聚之处,足太阴与足阳明所聚合之处。在春夏二季是阳气多而阴气少的季节。秋冬二季是阴气多而阳气少的时节。得寒厥病人,必持其体素壮,在秋冬时节,恣意消耗其阳热之精,造成下焦阳虚而阴盛向上,无法复元,此皆精气消耗在下,邪气因而入侵体内。阳气本自胃、脾中而生,今阳气衰,无法滋养全身经络,阳气日渐耗损,阴气独盛,故手足皆为寒也。酒入胃后,造成络脉满溢而经脉空虚,脾脏主要功能为替胃运行其津液,今脾之阴气虚弱,则阳气必反逆入胃,一旦阳反入胃,必令胃不和,胃无法平和,饮食之精华必无法吸收而减少,此五谷之精减少,四肢就无法得到其充足的营养。若阴气盛于上,必令下焦虚,下焦虚则令人腹满。阳气若盛于上,则令人下焦之气亦上逆,加重的阳气乃成邪气而上冲头面一旦如此,阳气必逆乱而行,故会昏迷不醒人事。
|
|
14楼#
发布于:2016-03-29 16:29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脾热病:先头重脚轻,脾主湿,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过盛,腰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颔部痛。甲乙木日受克之加重,戊己土日当令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甲乙木日必死。可用针刺足太阴脾经与足旸明胃经。 肺热病:皮毛竖起,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胎,身体发热。热盛,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丙丁火日为受克加重,庚辛金日当令之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丙丁日必死。 可针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井穴或四肢末梢青筋上放血。 肾热病: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项部疼痛,走路摇晃。戊己土日受克加重,壬癸日当令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五脏热病面色:面赤是即将发病的先兆,在见面赤时就针刺治疗,施治得当,到脏气旺之日必痊愈,刺法不当,则要过笫三次脏气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治疗各脏热病时,必先令饮入大量冷水再施针。穿薄衣,居阴凉处,令身体变冷就停止施治。 肝热病,左颊先赤。心热病,额上先赤。脾热病,鼻上先赤。肺热病,右颊先赤。肾热病,下颔先赤。 热病初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严重时,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热病初见手臂疼痛,针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汗出而止。热病初见头部痛,针刺足太阳膀胱经,汗出而止。热病初见足胫痛,针刺足阳明胃经,出而止。热病初见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针剌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依水热病论中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初见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针刺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 太阳病脉现,面色光亮,两颧发赤,为热病。赤色停留不动,发汗即愈。若脉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则死期不出三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则会呈现少阳的脉和色。少阳脉出现,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即可说,一旦得汗即愈。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之内。 热病气穴:三椎下身柱痛,胸中大热,四椎下痛点,主横膈有热,五椎下痛,肝有热,六椎下痛,脾有热,七椎下痛,肾有热。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腹中有大硬块。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有腹满。赤色由颊下向上位扩散,饮食已不入口。 阴阳交:发热,汗出热退后,很快又热起来且脉急躁,不因发汗后而衰退,反躁进状。时发狂言,肾水已竭,躁热入脑,且无法入食,此为死症。 人的汗来自于谷的精华。只要津液在,都可以汗解。如看到病人津液伤到了,可以在发汗之前先把病人的津液补一下然后再发汗就不会死掉。 风厥:中风所至,身热汗出仍胸内烦躁,其烦躁的症状不因流汗而减少。太阳主气主表,故外邪必先犯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关系,遇热则肾水成气而上行,一旦成热气上行,则下足必冷而成厥逆现象。可针刺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再配合汤药。 劳风:劳动汗出后风伤,或房事后出汗风伤导致,其病在下,肾脉病贯穿肝鬲入肺而入脑,故会造成人呈项强颈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从鼻子出,肾反逆到肺,且恶风吹,寒颤不已。五脏化液:肝(流泪),心(发汗),脾(流涎),肺(喷嚏),肾(唾液)。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