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596回复:1
扶阳论坛(二)观其脉证 辨识阳虚 吴荣祖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医学以阴阳这一古朴的哲学思想,结合五行学说,构建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论述,从而形成中医药学的理论核心和基础,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正出于此,历代医家临证首推阴阳辨证观,尊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自中医临床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辨识三阴三阳的传变规律及应证治疗开始,医书汗牛充栋,不离此矣。 温阳扶正大法,是后世医家临床研究的结晶,其为中医八法之一,其强调了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之原则,从人体生理全过程的阳气易损性到疾病过程中温阳固本的重要性为核心,倡导温阳扶正大法,历代均有成就显著之医学大家,其理论的创新发挥及临证组方用药至今乃为不少学者推崇,为此也铸就了一代代学术观点鲜明,争鸣执著,勇于实践,疗效颇丰的医家,客观上也展现了中医学术论坛百花齐放、学派林立、令人赏心悦目之发展景象。 为什么温阳扶正大家能在临床辨治中有超常敏锐的辨识阳虚审证类之眼目,于他人之前采用温阳法施于临床,并在温阳主药附子的应用上独具心得,且在临证危急重证中屡屡取效,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笔者从学习继承温阳派(火神派)学术理论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体会,供同道参考。 此次讲座拟题《观其脉证 辨识阳虚》,从四个方面作一介绍。 1、 阳虚证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中医注重临证诊治的个体化表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更重视患者的个体证象的研究,也就是强调特殊规律的辨识,辨识阳虚亦不离于此。 2、 隐潜性阳虚及其应对。所谓“上工治其萌芽” 者,即在疾病产生初始阶段就进行有效干预,每能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 隐潜”二字正是此意。 3、 阳虚与寒象的互应。《内经》指出“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虚之体,必有寒象之征,阳虚为本,邪气为标。风、湿、饮、痰、气、血、瘀、水、聚积、征瘕均可寒化,其根为阳虚也。 4、 关注临证阳虚证及其治法种种。此处例举临证温阳大法的适应操作层面,笔者把目前临床容易被忽视或识辨之处作一阐述,例举了十二个方面供同道参考。当然,这远远不能包罗错综复杂的临证变化,也许这只算抛砖引玉之举。 仲景有一句十分精典的话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我们应尊崇这一法则以应对临床 跟师学习钦安卢氏医学的感悟 刘力红
一、初涉钦祖之学 1、涉学之因缘 2、钦祖之学的印证 阳的主导作用 六经辨证即阴阳辨证 六经提纲之殊胜:学者欲入精微,即在伤寒六经提纲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书上追寻。 二、入师卢门,探习就里 1、入师之因缘 2、欲穷钦祖学问底细,需探卢氏之学 ①钦祖法脉之传承 ②钦祖晚年之学问 3、阴阳合一之道 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①人身之阴阳何以合一 钦安曰: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 故知阴阳合一,乃于极上合一也。 ②水土合德,世界大成 ③推极之法,合德之方——四逆汤 ④四逆解:既曰推极之法,既曰合德之方,则必阴阳兼顾也。四逆乃于坎上立法。四逆乃于极上,亦乃于先天上和合阴阳,而非于后天脏腑气血上和合阴阳。 仲景立四逆,究竟是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这点元气来自先天乾元,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也。 附子辛热,直补坎中真阳;干姜辛温而散,其所用者,盖以群阴阻塞,附子亦不能直入根蒂也,故以干姜涤荡阴邪,迎阳归舍;甘草禀坤土之气,阳气归舍,得土覆之,则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如此则真龙复归,阴阳复现和合之象,坎气乃全,阴阳于此合一也。 4、 四逆法 ① 纳下之法 迎阳归舍 收藏之道 阳行阴令—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② 收功之法 生命可持续之根本 归根大法:《老子·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建立复命机制:复命机制建立,自愈之机制方能建立,此时方能收功,方可言愈。 ③ 四逆之用药 辛甘为其主导,盖以辛甘为阳也:辛乃乾金之味,阳也,此亦同气相求。然辛味又有别,辛而香者,尚兼散功,如姜、桂、茴、丁、吴者是也。辛而不香,如附子,则多直下之力。 辛者姜附,甘者甘草,甘草禀坤土之气最全。 四逆之用姜:此宣导之力,以为前驱,功在荡尽阴邪,迎阳归舍。姜有干姜、生姜、煨姜、炮姜等,故四逆用姜最为灵活,钦祖云:此方不独为少阴立法,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者,亦以姜之活用也。 ④ 桂枝法 前云四逆之用姜,因其宣导之力,以为前驱,卢氏将此用法移出,别立桂枝一法,其桂枝法之用,即此宣导涤荡之用也。桂枝法以太阳统摄三阳,四逆法以少阴统摄三阴,分之为二法,合之则一法也。此如钦祖所言,坎离水火,分之为二,合之亦可以一坎卦言之。 5、 正邪观 钦祖云:伤寒一书,通体就在这邪正二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