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571回复:0
饭后养生有殊功
如今,人们普遍忽视了进食后的养生保健,从而影响了饮食的效果,甚至危害健康。现介绍几则古人的饭后养生法。
食后宜摩腹。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提出,饮食过后应进行一些轻微的运动。他说:“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其具体要求是:“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若“饱食则卧”,就会“食不消成疾,乃生百病”。 食后按摩腹部,既可促进胃肠蠕动和腹腔内血液循环,有益于增强胃肠功能,又可作为一种良性刺激,通过神经传入大脑,有益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具体做法:以掌心着腹,以肚脐为中心,慢而轻柔地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各20圈。 食后慢慢走。俗话说:“饭后百步,不进药铺”;还有一句养生谚语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它是指平时活动较少,尤其是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以及形体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如果饭后散步20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利于身体健康。《摄养枕中方》记载:“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也说的是食后缓行,可促进胃肠蠕动,益于人体健康。但食后不可急步快走,不可进行剧烈运动,不可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否则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百步走的时间应是饭后20分钟,绝不是刚吃完饭就出去散步。如果饭后即开始百步走,体内的血液就会更多地分布于躯干、四肢等活动部位,使胃肠道血液供应量相应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也随之减少,胃内食物就不能得到充分消化了。 还有一点应说明:“饭后百步走”并不适合所有的人。体质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非但饭后不宜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而要在饭后平卧10分钟。这是因为饭后胃内食物充盈,此时进行直立活动,会增加胃的振动,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或加重胃下垂。因此,此类人群饭后以适当静坐,闭目养神30分钟后再活动为宜。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也不适合“饭后百步走”,因为饭后胃肠活动增加,胃肠部的血流增加,而脑部的血流相应减少,“饭后百步走”更争夺大脑的血液供应,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这类病人,饭后应坐下或躺下休息,否则会因一时脑部供血不足而发生卒中等意外。 食后须漱口。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指出:“食毕当漱,令齿不败而口香。”食后漱口,可保持口腔湿润度和清洁,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强味觉功能,还可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齿疾病,保护好口腔和牙齿,有益于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吸收。如此,老年人就会感觉吃得香、身体好,就能吃出健康长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