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酱紫
精灵王
精灵王
  • UID20140010
  • 粉丝9
  • 关注5
  • 发帖数1603
阅读:633回复:0

四大界之:心界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10-09 17:38
心界人以私利为重,人心(贪心)为主,享受第一,贪多无厌,处处以私心用事,所以多思多虑,患得患失,勾心斗角,不重信义,以名利地位、荣华富贵为终身奋斗目标。虚荣心强,人情太重。与人相处,吹毛求疵,斤斤计较。不合己意,就生怨气。狐疑心重,嫉恨心强。遇顺境流连忘返,遇逆境忧伤恐惧。心界是阴中微阳,故遇事有时也能为大体着想,但归根结底,还是以事不亏己为原则。争贪不足,使机弄巧,气火用事,苦苦恼恼,习性禀性相互为用,情牵物累,操心不已,好看人家不对。其行为不受天性和道心的领导,长期陷在尘劳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实为人间的苦海。

世上大多数人居于心界。心界人又可分为许多层次。

金钱是人所共争的东西,有了它可使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钱财多了,站在人前扬眉吐气,说话硬气。好象有了钱,便有了一切。所以金钱的诱惑力非常大,多数人为了它,疲于奔命。有的人为钱,不顾人格,不择手段,惟利是图,竟至堕落成为罪人。正如一位名人说的那样:“如果钱财成为崇拜物,那么你便成为它的奴隶,它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权势地位是人所羡慕的。有些人为了向上爬,抑人扬己,手段卑鄙,蝇营狗苟,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心界的本事,在此可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生说:“能力越大,挣钱越多,心里一点道德也不存,他非糟不可。怎么说呢?他有能力而没有道德,必要依仗势力,使用势力,所以必糟。”这样的人一定会造下无边罪业,害人害己。

心界人在家庭中,不研究如何当好自己充当的角色(如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等),只是一味的贪财贪物。先生说:“只因他贪,贪就不能成,像贪长的葫芦,终不能成,‘霜降’就该瘪了。可是那个成的虽然小,却不怕霜。”这是心界人后果的极好写照,奔波劳碌一生,最后一无所成,因为他忘了如何做人,所以最终落下个苦果。

心界人是以我为中心,他对人的评价往往是不公平的,对我好,就是好人,对我不好,就是坏人,不问对方的居心是否正大,为人是否刚直。看见别人的进步便增长自己的妒嫉心,压制别人,抬高自己。

心界人的“好心”,常常是强加于人的,要求他人按自己的愿望去做,特别是对亲人更甚,不问对方的承受能力如何,是否理解。如果对方不照办,便要发火,或怨或恨,更美其名曰:“我是恨铁不成钢,我是出于好心。”结果事与愿违,给彼此都带来许多苦恼。这种“好心”,却起到坏的作用。

“贪高的必糟糕”,是心界人一种常见的下场。先生说:“人只知学高(贪高),终久还得矮,怎么说呢?高处是人所共争的地方,常了,没有不低落的。所以高中极低,低中极高。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很少啊!”人世间的规律就是这样,有高岗必有下坡,它是不能随人们的意愿而改变的。所以真正的高人常常处于低处,不一定被人们所发现,因为久居高处是极容易跌落的。

有些人多思多虑,无事而有事,有事而无事,心中总在不停地想事情。为儿孙,为妻子,为家庭,为生活,多少年后的事情,总在处心积虑的寻思,瞻前顾后,想个没完,掉在“心窟窿”里了,疑神疑鬼,总好像有些乱事萦绕在他的心头。其实,现实中并没有任何事情值得他如此愁眉苦脸的。先生说:“沉脸不乐的必是不知足。”这便是被心界的牢笼长期困扰着,长期的自我折磨,这是典型的心界人。

有一种人,自己认为自己是好人,别人也认为他是好人,好事确实做了不少,但他内心深处有个求名的心,好事不能白做,吃亏也要吃到明处,都要让大家知道。他认为好人必然立即得好报,所以遇到一点“不好”或刺激,他便承受不了。一旦有人说他的坏话,他便气得不得了,甚至长时间心里过不去,想不通。这种好人当的很不自然,很累,压力很大,生怕有人破坏了他的名声,心中好苦呀!长时间沉浮在心界里,实际上他并未脱离开苦海。还有一种人,喜欢做些好事,并求神拜佛,祈求保佑,保佑他发财,保佑他升官,保佑他生儿生女,保佑他平安。他抱着私心学佛,一旦未能如愿,便怨天怨地,后悔失望。这不是明显的违背圣佛的教导吗?他陷在心界里而不自觉,名为学佛,实则谤佛!

严格的说,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忿怒、恐惧、贪恋、忧患等情绪,都未出心界。如《大学》曾明确指出:“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四条中,违犯一条,心就不正了,心不正不就是心界人吗?

值得注意的是,切莫做“心界的好人”。心界的好人最容易误了自己,很难提高境界。所谓心界的好人,主观上是想做个好人,大家也公认他是好人。这种人自尊心极强,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别人确能得到他的利益。然而他特别爱面子,顾虑多端,总怕别人议论他的短处,更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过分地谨小慎微。不想占人家的便宜,他给别人好处可以,但别人给他一点好处,他便受不了。欠了人情要立刻还上,否则,心中不安。这虽不能说他是错误,但却表明了他的心量太小。他常看人的脸色行事,别人对他产生一点误会,他便急于解释,好表白自己,担心别人不了解他是好人。外面表现得很平静,一本正经,但心中不断起波澜。里边总是夹着“馅子”,不肯暴露真实面目,他活得太累,拘拘谨谨,不能放松自己,总提着个苦心学道,怎能超出心界?

学道本应由里向外好,“心正而后身修”,然而沉陷心界的人是“由外向里好”,先从表面上下力气(内外很难达到一致)。由内向外好,是先从心上下功夫,言行受心的支配,自然会内外如一。但是他总是先从外表下功夫,很怕外面的形象学的不像,心里替外在的表现着急,这岂不是越学越苦恼吗?所以这种人永远在心界里打转转,很难真正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先生说:“这样人不是学道,是学好儿的。”

有的人,学道的心非常急切,恨不得一下子把“道”学到手,弦总是绷得紧紧的,精神上不得放松。其实,这种人一开始就被“无明”之障把自己和道隔开了。

学道和求学问不一样,求学问是日有所增,而学道却是“为道日损”。学道是要去掉坏习气,化除阴浊的气禀性;而急躁只能助长不良气质,这岂不是背道而驰,停留于心界!学道不要和他人比高低,更不可“努劲”,学道是要立志,立志是经常不变的,而“努劲”是一时的冲动,不能持久。这些地方不研究清楚,出不了心界。

另有一种“心界的好人”,能容不能化。他肯吃亏,能忍辱,似乎不动声色,但过后放不下,残留的阴气隐藏在心里,久久不化,极易转化成疾病,其实这样的人只能算半个好人,外面给人一种好印象,内里却损伤了自己。所以,关键是容忍之后,能够放下,心中不存阴,把阴浊之气化了,才能超出心界。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