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21回复:2
《龙图论医--宗旨》之十二:境界对病情的诊察首当其冲。人不能悬其病,有病就会表现出迹象来,从这些病标的迹象中看到病机、病本、病因,是需要大明的。这种大明不仅是知几、见微知著,而且是有纲领的。这个纲领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学医,有望诊、脉诊、舌苔、脏腑辩证、经脉辩证、营卫气血辩证、三焦辩证、八纲辩证等等,各执一端,杂然混淆,昏昏然。尤其是后世所说,僭越纲常,例如说几个脏病,分立肾阴肾阳等名。到了现在,各种懵人的脉学、针灸用药术派、针刀、刮痧、手诊之类都出来了,欺世盗名,医道为之裂坏。“大制不割”,这些小术小言即使有些文章,也是不足道的。我们需要知道中医诊治的纲领,以为明法。在黄帝时期一定有大明贯通的法则,至今暗而不彰,这得冀望未来的大医了。 对人体而言: 五脏(根) 六腑(干) 十二经脉(枝) 形骸(叶) 脏腑在内,经脉形骸在外,脏为根本,腑为干,经脉为支,形骸为叶,就像一棵树一样。在这里面流淌着营卫气血,营注五脏,卫注形骸,气注六腑,血注经脉。病在根本,则干支叶皆受影响;病在干,枝叶受影响;病在枝,叶受影响。邪从叶而入枝,从枝而入干,甚则入根。因此,病有在五脏的,有在六腑的,有在经脉的,有在形骸的。所谓病在,即为邪气所客之处。 五脏有病、实或五脏虚,则会因为五脏的生克关系而有乘侮胜复之变和病传之势。论五脏只言一脏之病或虚,或者言一脏之病兼有相克之脏虚。五脏虚,会影响阴阳配合的六腑,造成脏腑阴阳失调,例如脾土至阴虚则见胃燥。五脏有病,除了可能有五行的病传之势,还会出于阴阳配合的六腑,例如肺受邪则与之大肠而大肠燥。五脏有变,则三阴三阳经脉之象必变,以五行河图为德,先天八卦图阴阳为道,是失德必违道也。三阴三阳经脉之象变,五脏不一定变,是德以持之。若阴阳之象过变,则德不得不改,是害道而败德也。五行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联,《内经》有说,如“二阴二阳,病在肺”、“二阳之病发心脾”等,后世医家无有说明者。若能通明于此,则医理贯通。目前只有脏腑辩证、经脉辩证,以五行河图、阴阳先天八卦图而分应之。我认为沟通五行阴阳的是洛书后天八卦图,应天为八纪,在人为神运,取法阴阳之道、和调五行之德。阴阳和五行的交关变化正是通过它实现的。阴阳之气、五行之精,同归于八纪之神御。 我们来看看阴阳辩证的纲领,如何知道病在何经以及施治法则。病邪并于何经,意味着经气之盛,就会显示出相应的阴阳之象。如先天八卦图,一阳为震兼离,代表阳少而阴衰;二阳为兑、离,代表阳盛;三阳为乾,代表阳壮;一阴为巽兼坎,代表阴微而阳衰;二阴为坎,代表阴壮;三阴为艮、坤,代表阴盛。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实生内寒,阳实生外热,这是最基本的阴阳情势判断。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之间有相互关系,张仲景因之演绎出八纲辩证。后人独立出阴证、阳证、虚证、实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八个证候,已经与阴虚内热之类意义不一样了,也不见得是张仲景之意。张景岳并以阴、阳为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此指导论治,但是感觉并没有一目了然的法度。后人的总结就更乱了,例如阳明病说为里实热,这个里从何而来?因此有必要对八证加以重新定义,并且阐明纲领。 如下图: 乾(表) 兑(实) 巽(阴) 离(热) 坎(寒) 震(阳) 艮(虚) 坤(里) 为何兑艮当实证虚证?因为兑为阳盛斥阴之卦象,阴气不足以柔濡于阳,为燥;艮为阴盛阻阳之卦象,阳气不足以运化于阴,为湿。天包乎地,表里之象。为何巽震当阴证阳证?这里的阴证指阴象厥逆阳气衰亡,阳证指阳象过励阴气衰弱。巽卦为阴不宁处之象,故为阴证;震卦为阳主行出之象,故为阳证。从上图可以看到,表证病在太阳,实热证病在阳明,里虚证病在太阴、真寒证病在少阴。病在少阳,少阳兼见离热,阳或行出而位又近里,故表里寒热往来;病在厥阴,厥阴兼见坎寒,阴或散入而位又近表,故四肢厥热胜复。唯有伤寒少阴病,若从少阴本气作热化,则当详之,必无实证,故非阳明病。以上与三阴三阳之阴阳完全吻合,可以作为六经辨证的指南。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阴证回阳救逆、阳证和解之。 先天八卦图所示天地气化,至阳天气乾居上,至阴地气坤居下,火热燥居左,风寒湿居右。洛书、后天八卦图是取法之的,以五行之数应治于先天之象,心肺主右上,肝肾主左下,脾居中转枢。把后天八卦图取法先天之义分演,则有下图: 雌 上 表 阳 阴 里 下 雄 离九坎一应先天乾坤而主上下,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以卫外也,水、月以演化于地。乾六巽四应先天艮兑而主雄雌,艮山者男,兑泽者女,雄之道乾健、作强,雌之道随顺、相传。兑七震三应先天坎离而主阴阳,悦言以主阴,动作以主阳。坤二艮八应先天巽震而主表里,坤以闭阴之散入,艮以止阳之动出。以上八纪主于阴阳表里上下雌雄,井井有法,是五中所主,五脏之道也。 如果五脏出现了精气夺生机匮乏以及有邪相并而病实的情况,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状,并导致其主治方面的淫逸。另外,德偏则有兴废,五脏虚实也会导致神的执著,相应的现象、气化当机而昌,因此产生新贵之邪气。这就如同任命某人去主治某个行业,如果所任非贤而失德,则不仅行业会失治留淫,而且还会因其人造成新邪。得贤则治、失贤则乱,一定之理。故有: 肝病则病里,有湿气滋生并且火有留淫;肝虚则病阳,有火气滋生并且热有留淫;肺虚则病雌,有风气滋生并且燥有留淫;肺病则病上,有热气滋生并且天气有留淫;心虚则病表,有阴闭并且风有留淫;心病则病阴,有燥气滋生并且寒有留淫;肾病则病雄,有阳亢并且湿有留淫;肾虚则病下,有寒气滋生并且地气有留淫。 根据这个原理就能推知五脏虚实的病状,对照于《内经》之言而知所以然。病雄者,失艮之纲而阳亢,故或巅疾而骂詈妄行;湿有留淫,下半身水肿。病雌者,失兑之纲而出入气如风,故不足于言语而呼吸困难。故二阴二阳病在肺,肺病热兴也。二阳之病发心脾,兑燥当机也。从中还可以看到为何以千金茯神汤治风眩心虚、解闭通阳,为何金匮肾气丸治肾虚,有附子去寒,有泽泻接引地浊之气,有山药摄地气。 洛书、后天八卦图既是五中所主的八纪,也是四时八正之气应天当机的次第。治政之道若取法于此,则为王者之法。 诊病要以八纲作为大略,以色脉作为精微,以信息的推演作为过程,以类比、形象思维作为工具,大方从容,而得出结论。剖出所有症状、现象乃至病史的因缘,贯通于一,有秋毫在目之感,如此则诊符。诊病是从“一间微明”的状态出发,反复推敲切磋,直到产生洞见感,然后勤求印证贯通,如庖丁解牛,豁然开朗。因此不是心思审谛的人,必不能进于此。每个病都不是那么容易看通的,只有经过对每一个病锲而不舍刻苦的琢磨,以求完全落到心中实处,这样分析了十几个病之后,才会上路。表面上是你在理解疾病,实际上这个过程就在无声地造就你。疾病本身的教训无足轻重,那个在应对疾病中自然成就的才是真正的手眼。就像学习佛法,一切法皆非法,那在一切法中自然成就的才是法。绝大多数中医师是不肯这样用心揣摩的,因此一辈子停留在似是而非状态。我们见过很多下象棋的,一辈子都那个水平,因为随手惯了。如果努力学习大师的手眼,很短时间里你就可能超凡入圣。正因为此,就是一个娃儿学棋,也可能很快胜过整天厮混在棋摊的。 诊病得到结论后,就是如何治病了。头几天在社区和人下象棋,我随意说只用20步就能将死对方,那几个人急了,冷嘲热讽都来了,还说就是胡荣华、柳大华来了都白扯。我早就知道如果能20步将死一个人,一般可以让一车一马,我还没说这个呢。被他们一顿数落,我就和那人下,五个高参帮他。结果是12步就将死他了。我的棋力很差,来个业余高手对我就可以像砍瓜切菜一样。这件事说明了人难得有自知之明,高手和低手的手眼差别无法以道里计。这种差别关键在哪里呢?高手关心的是神势,辅以算度谋划,低手关心的是棋子,下随手棋。“粗守形,上守神”,世界上人才的优劣都是这个道理。蒋介石和毛主席的角逐就是一个证明。“莫不贪强,鲜能守微”,守微的人能够知几,所谋都是围绕神势而展开。“得神势者昌,失神势者亡”,不识神势,就无法担兴亡之任,既不能医国医人,反足以杀身。前几天和几个朋友讨论一个新公司的问题,分明地感觉到自己几乎和一个朋友的见解处处相左,我须臾也不敢失神势,考虑的是从微渐而光大,他所想的则几乎全是自取败亡。信乎,神势得失是兴亡之机,苟非其人,则不知以神势为本。 医生是辅助人神、降服病魔的,握生死之机,针灸、中药就是法宝。既是法宝,安可轻施?因此不知道宝而珍之的人,是其不知以心驭物,不知以心驭物则不知任转神势,如此则必为庸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千金方》,都是珍重之意。针灸是利器,中药是护生之宝,秉如此心则能用之。如今人心浮躁,与道德相失,所思所想自然处处与生命的神势相悖,因此杀人者多,活人者少。“勿药得中医”,有病了不着急吃药反而得到了一个中等的医治。这是因为病人会有敬畏、有休养、有和五味喜好、精神调理等,病有可能自然减退;而且病势发展,各种迹象充分显示出来,医师就容易判断了,有可能一举而治;否则吃错药导致病情复杂化或者一利一弊而有转归,那就是无穷的后患了。不轻施治,深思熟虑,直到心中有了定见,仿佛有种神犀,因之感到敏捷而愉悦,再一发必中。不轻施治而怀敬畏是戒,定见有毅是定,神犀颖悟是慧,找不到那种感觉就不出手。张景岳治病就是那样,熟筹一阵半晌无语,到了神机迅发,开出寥寥几味药,一举而治。 要识神势而得之,除了当如上驾驭、安隐自心之外,还应做三种经略。第一种经略是兵法,如良将尚奇任势,取法先天八卦图,长在除阴阳经脉之邪淫;第二种经略是道德,如贤相尚正和服,取法河图,长在安五中;第三种经略是神治,如圣王转神兴废,取法洛书之八纪及其代谢之理,长在去故就新。兵法所思在形势权变法,借重人谋,最能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紧紧抓住关键,懂得予夺之理,所用之方常行霸道。例如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甚则从之,虚则夺之;治病必求其本,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等。道德经所思在阴平阳秘,顺而治之,深根固柢、中庸和合保其生机,所用之方常行王道。例如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五脏虚实补泻推转之道;治未病、肝病先实脾;善补阴者,必借于阳,善补阳者,必借于阴;脾胃论等。这些无不是大匠手眼,平淡中意味深长。易经所思在以简驭繁,以易御险,远取诸治国治人、天地之理,近取诸天时、禀赋、人之欲求,以解神之羁縻而昌之转物,所用之方简易而明。例如病人欲酸即当合其欲而与酸,肝病四季脾王则不实之,看人八字以知其禀赋、天机,木郁达之等。洛书、后天八卦图是神治政的枢要,既知如何主持运转于阴阳,又知代谢兴废之理。这三种经略都做到位,并加以取裁并合,思考如何辅周又突出要点,一条完整的治法就涌现在心里了。然后加以模拟,衡量治法与病势的情状,觉得足够降服之了,就因之形成决心。再去选贤任能,找能够担当这种决心的药物,并思考药物的配伍之道。不能够在治法没有深思成熟、决心没到之时就去搜罗药物,那不是胸有成竹的做法,将会既被药物所吸引而又内怀狐疑,造成心智迷惑而误入岐途。 “我思仁,斯仁至矣”,心在神势而从容经略,则得之。常行之,智珠自生,而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之大家。
中医从神农、岐黄开创以来,名家辈出,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这两位属于大医的范畴,其余如张景岳、叶天士等,属于良医的范畴。张仲景有《伤寒杂病论》,孙思邈有《千金方》。仅从张仲景的伤寒自序、孙思邈的千金方序,就已经表达了他们的境界。如同学佛有两大境界,第一种是明心见性,入于禅定,第二种是大乘慈悲,张仲景不为繁华竞逐,孙思邈大医精诚,正是这两种境界的写照。因此他们注定成为中医的两大师范。 每个学医的人造诣如何,最终取决于他的心地,也就是他的道德境界。很多人认为,医学不是一种技艺吗?不是靠智力、悟性的吗?怎么说到道德上了?其实,中医是一种大乘学问,需要心智,不是仅凭意识就能契入的。如果心智不足,即使一辈子勤思积学,仍然会是庸医。因此,从心智层面去学的,必定成为良医;从意识层面去学的,必定成为庸医。举凡今日教人学医的,都是意识层面,以己昏昏欲人昭昭,那是不可能的。懂得心智的,必定明白道德是心智之源,于是连心智也不执著,那就会有大医气象。因此一个人有多大的愿力,他就有多大的境界,有大心、大信的学医者一定会成就。 学医的人可以分为大明、一间微明、昏暗三种状态。昏暗的一类人都是有为的,心智混沌,外道邪师充斥其间。举目望去,如今要找一些象裘沛然老先生一样一间微明的都不容易。这个明暗是对什么来说的,是心智。外道邪师玩的都是意识流,忽悠起来一套一套,殊不知意识是心智之贼,他们早就走入邪路了。昏暗的人采用的手段或者开出来的药方必定象乌合之众,其中入邪了的则有狂妄自欺甚至杀人的色彩。他们所思所虑都在“粗守形”上,开的方就像油画,只是依样画葫芦。那些入邪了的则是西洋的抽象派。一间微明的人开方总在求一种丰满的色调形态,常常以象害意,就像水彩画。大明的人开方却惜墨如金,简明而有一种神韵,充分体现出“上守神”,就像水墨写意。中医与国画是一脉相承的。“心如工画师”,什么样的心就画出什么样的图案。 我们应该怎样培植自己,以与大医的境界相契呢?第一是禅心。先要立戒,骄奢淫逸四凶远离。再要习定,从入静的小定起步,悟后走向六祖惠能式的大定。在对待身心外界上, 动心忍性、“绝利一源,用师百倍”,就是对禅心的饶益。第二是慈悲。要知道父母恩重、人命关天,进一步学习菩萨的慈悲,仰慕舍己为人的大德,然后将心比心,以至存人无我。慈悲是心之安宅,是一个人最大的神通。第三是英明。英明是禅心与慈悲所生的,天真如父,慈悲如母。英明需要通过参学实践去获得增长。学习《孙子兵法》《道德经》《易经》、搞企业、待人处世都是历练,最重要的是要在征服自己、征服疾病的过程中去成就。心魔、病魔无时无刻不在历练一个朝圣者心中的光明。 中医大致有医理学、诊断学、针灸学、药物学、方剂学几个部分,医理是总纲,是源头。如果纲领明、源头彻,其余几个部分有数年功夫当可席卷。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聚焦在源头的暗昧上,大家都不得旨要,流散无穷。《内经》、《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的源头所系。因此,医理的大要是睛、是龙珠,其余的都只是鳞爪。不求通达医理的精要,永远只能是叶公好龙,罪不在中医,罪在学医之人。知睛则为明医,不知则暗。我做这个讲座,就是为了画龙点睛,开方便之门,使人悟达医理。心得龙珠之后,必生光明,以此光明回向于禅心、慈悲心,同时学习《内经》、《伤寒杂病论》,就能与张仲景、孙思邈所代表的药师道法流水接,成就良医。 |
|
板凳#
发布于:2015-10-17 11:10
我来顶贴了,都给我闪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