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弦上的宣叙
管理员
管理员
  • UID20145892
  • 粉丝23
  • 关注11
  • 发帖数3778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社区居民
  • 原创写手
阅读:749回复:1

艾灸——历代医家经典名句!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11-02 16:49
艾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一针二灸三用药”,在传统医学中艾灸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针灸疗法已在世界各地普及运用,而艾灸疗法已成为世界医学中一门辉煌的组成部分。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现代艾灸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追崇,让我们一起来鉴赏和学习历代医学家们对艾灸的经典总结吧。
1.《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 陈延之)
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明代李梴公元 1757 年)
3.《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4.古语云:“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5.《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古籍)
6《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7.宋代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8.《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清-吴仪洛)
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清-吴亦鼎)
10.《红炉点雪—痰火灸法》上云:“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逐水而气升;实病得火而解者,犹火能消物;痰病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所以灸法不虚人也,灸法以一灼谓一壮,以壮人为法也。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谚云:火有拔山之力,岂虚语哉,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明朝—龚居中)
11.《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宋—窦材)
12.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13.不与不灸三里者同行 (日本)
14.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日本)
15.《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7.”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8.《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9.《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20.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1.《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22.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3.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4.《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5.《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
26.《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7.《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8. 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9. 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30. 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31.“灸能散寒除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明-张介宾)
32.“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温,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驱百种病邪,起沉疴之躯为康寿。”(明-李时珍)
33.“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
爱,是两情相悦的吸引,是心心相映的维系……
灸友35121
会员
会员
  • UID20175121
  • 粉丝4
  • 关注0
  • 发帖数1530
沙发#
发布于:2015-11-02 16:51
哇哦   中国艾灸真是博大精深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