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74回复:1
灸疗多年不兴的原因
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我国的灸疗发展趋于明显的颓势。遍及全国城镇的众多的医院针灸科,“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吞”的现象相当普遍。患者对针灸的概念也起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年来针灸科求医的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十有六七以为针灸便是扎针,对于艾灸,则摇头不知是为何物。多种全国性的针灸教材,论针刺颇详,而及灸法则只是一带而过。在全国性针灸学术刊物上,也不难找出一些冠以“针灸”之名而内容只涉及针刺的论文来。
造成灸术不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我们在“灸史沿革”一章中已提到,《内经》之论针灸,针居其八九,灸不及一二;《难经》不盲灸;《伤寒论》则将灸疗局限于治虚寒证。而中医界历来有尊从经典的风气。现代的不少中医师亦受影响,未及实际的考查,验证,却唯经典是从而重针轻灸,或主观地将“灸法只治虚寒”视为定律,这显然地妨碍了灸疗的正常发展。其二,施灸时有烟雾,且施灸一般较针刺费时费事,一些医者未能以治病为重,图其方便,故舍灸用针。其三,灸疗似乎不象针刺那样显得有技术性,有些医者故不屑于用灸。其四,许多针灸治疗学著作,言及某穴的灸量,多定为“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如此轻微的灸量,若治些浅易病症或许尚可,若治大症、顽疾则恐无愈病之期。如果缺乏经验的年轻医者准此而用灸,便无从体验出灸法的伟效,并会渐渐放弃使用灸法(关于温灸灸量的掌握,可参阅“灸量的掌握”一章)。其五,60年代针刺麻醉成功导致的轰动效应,特别是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向外界介绍针刺术所引起的风糜欧美的“针刺热”,反作用于中国针灸办,均促使不少医者偏重于针法而淡忘了灸法。其六,灸疗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或仍然存在其不尽人意之处,若艾炷直接灸之易于引起灼痛,化脓灸更不但有痛惑,且在灸位还会留下瘢痕,及多种灸法均产生烟雾,需工费时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灸法的普及应用均起着阻碍作用。 可庆幸的是,尽管长期以来,灸术被普遍忽视了,在全国各地仍然不断有一些医者致力于灸术的应用研究及灸术的改进。特别是近年间,如周楣声等有长期灸疗经验的学者,发表论文、专著,阐发灸理,陈述验案,使医界获得借以重新认识灸法实用价值的新资料。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纠正了医界重针轻灸的偏向。我们相信,在同道的共同努力下,灸术必将再度普及、复兴并且走向世界。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5-09-10 16:16
沙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