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65回复:0
各年龄段养生大穴
人们的常用保健穴位:
一 中青年女性(15岁-50岁女性) 这年龄段的女性,从生长发育旺盛期到绝经期,身体与心理均有巨大变化,女子以血为本,阴血易亏,学习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抑郁焦虑者较多,因此,注意补益阴血,疏肝解郁等穴位为重点穴位。 1 血海: 部位:在膝盖内侧上方,用自己的手掌攥住膝盖,大拇指点按的地方就是血海穴。 功效:养血活血,改善血虚血瘀引起的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失眠、手脚麻木等。 2 三阴交: 部位:在内踝尖上方3寸处,将自己的手指并拢放在内踝上,小指贴在内踝尖上,食指上贴近胫骨的位置就是三阴交穴。 功效:三阴交顾名思义,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即肝经、肾经与脾经交会处,通过刺激此穴,起到调节肝脾肾三脏的效果,预防与治疗各种妇科疾病与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失眠、骨质疏松等。 3 关元: 部位:在肚脐正下方3寸处,取穴法:肚脐与阴毛下耻骨联合连线为5寸,取肚脐下3/5处。 方法:艾灸关元穴,功效:补益元气,温通任脉,进而提高免疫力,增进女性性机能。注意:阴虚体质的女性需要慎灸。 二 中青年男性(15岁-55岁之间的男性) 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学习工作压力大,容易焦虑紧张,火气大,易发脾气,又易于阳虚,男女同房后阳气肾精容易耗散,肝郁肝火体质多见,肾虚肝亏阳虚易发,因此,针对性穴位为补益肝肾,温壮阳气,疏肝解郁的穴位。 1 命门: 顾名思义,生命之门,言其重要性,在第2腰椎下,简单取穴法:后背脊柱平肚脐的位置为腰阳关(第4腰椎下),再向上数2个腰椎即是命门穴。 方法:艾灸命门穴,请家人用艾条灸命门穴30分钟,可以隔日1次,连续灸1-3个月。 功效:温壮元气,升腾肾阳,温通督脉,从而改善肾功能,强壮男人性能力。 2 关元: 在肚脐正下方3寸处,取穴法:肚脐与阴毛下耻骨联合连线为5寸,取肚脐下3/5处。 方法:艾灸关元穴,功效:补益元气,温通任脉,进而提高免疫力,增进性机能。 3 太冲: 在大脚趾与二脚趾连接的指掌关节尽处的缝中。 方法:按揉该穴可以消郁气泻肝火,调节情绪,疏通肝经气机,颐养肝血,缓解抑郁焦虑失眠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疾病。 4 压腿劈叉法: 男人经常压腿可以起到牵拉肝经肾经从而补益肝肾的目的,若能够劈叉,可以适当练习劈叉动作,效果会更好,可以在床上练习小幅度劈叉,循序渐进式进行。 三 老人(男性年龄在55岁以上,女性年龄在50岁以上): 老人的体质特点为:五脏亏虚,尤其是心、肝、肾功能下降,气血不足,容易出现失眠、便秘、腰腿痛、视力下降、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反应力下降,以及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脑血管病等,从中医治疗的角度来说,应该重点强化心肝肾功能与补益气血,疏通身体内部尤其是经络上的气血郁滞,常用的养生保健穴位为: 1 五脏六腑的原穴: 原穴的功能是各脏腑经络气血发出的源泉,为人体内脏功能原动力发出之穴,因此,刺激各经脉的原穴,就可以起到:激活人体潜能、刺激脏腑功能的功效。人体十二正经有十二个原穴,这些原穴大多在手腕关节与脚踝关节附近,通过刺激手腕关节与脚踝关节,能够激发五脏六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进而预防与治疗一些疾病的目的。 方法:活动手腕与脚踝,活动腕部原穴的方法:先将两手掌掌心相对,然后用两手的腕部相互撞击,再将两手的手背相互撞击,不限次数,可以起到激活心包、肺、大肠、三焦以及小肠功能的效果。 活动脚踝的方法:老年人可以在平躺时用自己的双脚化圈,左右脚划的圈方向相反,左脚划逆时针方向的圆圈时右脚划顺时针方向的圆圈,再用左脚划顺时针圈时右脚划逆时针方向的圆圈。 2 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长寿第一大穴,它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而胃经多气多血,刺激胃经的合穴可以补益全身气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意思是用艾草熏灸足三里使之发泡可以明显提升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身体平安不生病的效果。 足三里的部位就在膝眼下4横指再向外旁开1横指。 3 阳陵泉: 胆经的下合穴,为人体的“筋会”穴,筋为肝所主,通过刺激筋会穴,可以疏通肝胆经气血,从而起到疏通全身气机并且补益肝气的作用,刺激阳陵泉可以缓解老年人普遍出现的气机不通,肝肾亏虚的问题。 阳陵泉的位置:在膝盖下外侧,腓骨下前下方凹陷中,而腓骨就是膝盖外侧的骨头。 四 儿童(年龄在15岁以下): 儿童的身体特点是生长发育旺盛,体质为稚阴稚阳,易寒易热,容易出现:感冒、发烧、咳嗽、消化不良、食积虫积、便秘、腹痛腹胀甚至生长发育迟缓等疾病。儿童的经络穴位与大人有所不同,重点穴位集中在手臂。 1 推五指: 拇指:脾经;食指:肝经;中指:心经;无名指:肺经;小拇指:肾经。泻法:从手掌掌根向五个指尖方向推;补法:从五个指尖向手掌掌根方向推。如小儿肺虚咳嗽时,家长从小儿的无名指指尖向手掌掌根方向推,50-200次不等。 2 推天河水: 从中指向肘横纹中点连一条线,用家长的拇指面或食指面自从肘推向腕,功效:退热、治疗咳嗽、咽痛等“上火”症状。 3 推三关: 当屈肘且手背向上时,从手背拇指侧与肘横纹外侧的连线,方法是从肘横纹外侧推向小儿拇指面,可以起到补益脾胃,促进消化的效果。 4推六腑: 方法:当手心向上时,手小指与肘横纹内侧的连线,方法是家长用拇指或食指自小儿的肘推向腕部。 功效:退烧效果明显。 5 捏积: 部位:小儿平卧或坐在椅子上时,家长用两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沿脊椎两旁捏起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捏3下提1下,从尾骨旁捏至第七颈椎旁(平两肩胛骨下角)。 功效:消食化积,开胃健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