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友19631
骑士
骑士
  • UID20159631
  • 粉丝3
  • 关注11
  • 发帖数319
阅读:1054回复:2

《灸绳》对现代民间灸法发展的影响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09-24 16:14

《灸绳》对现代民间灸法发展的影响


    现代中医大家周楣声对于灸法的研究贡献很大,并直接影响和推动了人们对传统中医艾灸疗法重视和发展。他的著作《灸绳》可谓千古一来对于艾灸疗法最新最全面的一次总结与概括,其独到的见解和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中医事业的振兴必将产生深刻影响,未来艾灸的发展也必将带动社会上一大批中医爱好者直接投入到中医事业中来。现在西医的发展几乎走到了进死胡同,越来越多问题困绕着西医。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发展时期很快就会到来
       中国艾灸目前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民间各种艾灸馆艾灸保健类会所的大力宣传倡导使人们了解了艾灸,以及一些老中医应一些民间部门之邀,在电视台对于艾灸的介绍使艾灸得以在民间顺利传播。而在国家医疗部门和一些医疗机构,许多医生却很难接受和使用艾灸,其原因第一是艾灸麻烦不挣钱,其二是艾灸太脏,三是艾灸味道很大烟熏火燎的让人不舒服,第四艾灸看看太土气了,完全没有科学的神秘性,且施灸时的责任心必须很强这对于心浮气躁的现代医护人员来说,无疑是很难接受的。由于这些原因。所以艾灸很难在医疗部门推广。我这几年到过全国不小地方看到了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周楣声老先生在其《灸绳》中是这样看待现代艾灸的,“在灸与针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本来是灸重于针。在古代的中医文献中,人多重以灸为主,针为辅。其后则是针与灸并重相提并论。但是由于以往的灸法,方法原始。痛楚较大,因而使灸法逐步退居针下,降至近代,更是重针轻灸,且有淹没的可能。目前国内外对针刺作用机理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与获得一定的成果。而在灸法方面,不只是一个空白点,简直是无人区!既然是针灸并称,而对这种畸形发展就不能熟视无睹,而任其衰落!在临床实践中,灸和针固然是各有所长,而在很多方面,灸效却常常超出针效,故必须使针与灸同被重视.同为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作出贡献!
 自从针麻一度被推广和应用以来,灸法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名存实亡,不仅在人民大众的心日中,灸法是久已生疏,即以针灸工作者本身来说,对灸法的情感也是十分淡漠。
 目前灸法的衰落,一方面由于灸法本身还存有一定缺点;其次正是由于灸法本身的缺点,因而使灸法的应用不广,而灸法的应用不广,又使对灸法的作用生疏,因此要想发挥灸疗的效果,提高灸法的地位,首先就要从改进灸具与应用灸法入手,从应用中尝到甜头,发现苗头,再作探索和提高,努力恢复灸疗的面目,发挥灸疗的最大特点,这是针灸工作者面前义不容辞的迫切任务。”
       我对于艾灸器的研究其实得益于周老先生这本书对我的深刻启发,也得益于多年从事针灸工作和对于艾灸事业的深入了解,下面我把他的一些经典论述原封不动的下载到这里,供针灸爱好者参考;
                                                                    振兴灸法的方向
 一、必须紧紧抓住以中医学说为核心的根本环节
 针灸学说是在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孕育与诞生过程中的产物,而针灸功效也正是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体现,离开了这一点,对于针灸功效的理解与解说,均将是茫然无绪或是误入歧途。目前运用西医的观点与手段,来研究针灸学说与功效,已经是昌盛一时,如果不如此,则针灸本身似乎也就无存在余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方向性的失误,也是令人痛心的事。!西医的研究手段与理论体系,不论如何高明与精湛,都离不开片面、表面、孤立、静止、形而上学的范畴;中医的理论体系与认识方法,不论如何空洞与抽象,都是以对立统一,发展变化,互相依维与制约为出发点,处处都在贯串着辨证的思想方法,而阴阳五行学说,正是这方面的代表和典范。如果运用中医的阴阳学说,来对中西医的思想体系与研究方法作为划分,则西医无疑是偏重于阴、阴有形、强调生动具体,而中医则是偏重于阳、阳无形,着重于抽象思维。由于两者的基本观点与立场的彼此迳庭,则研究手段自然就难于一致。
 二、必须掌握传统灸法的基本特点
 (一)灸法必须以艾为热源,而针法也必须以手法运针
 离开“艾”与“手”,任何光电学领域内的针灸疗法,与传统针灸方法并不具有血缘关系,不能相提并论。以针刺治疗来说,既有针具本身的物理作用与病人身上的得气感应,更要有施术者的灵感与气功基础。因此高级的针刺手法,乃是“以人治人”。而艾热之热,更非其他发热的物质所能代替。自古以来灸法的作用方式,虽然已衍变为多种多样,而艾热的基本作用则是没有改变的。
 (二)要对传统灸法进行深入了解、探索与验证,在继承古人和前人的基础上,再有所发现和有所提高
 如果我们今天用似灸非灸似针非针的各种变法,以验证古人的原法,这就是以驴头比马面,以东施比西施,形既不同神就更难相似了!这并不是说传统灸法永远不变,而是首先要把传统灸法的作用机制与经验弄懂和经验学到手,然后才能考虑改进和代替。这也就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如果由改进而达到代替则更好,或者是长短互见,则可以新旧并存,择宜选用。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目前对传统灸法尚不十分了解,而迳认为某种近似和改进的方法,就是传统灸法的进步和发展,这和饮酒一样,高粱与花雕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三)要保持灸法具有“点”的作用
 不论是针还是灸,都是针对孔穴进行的,而穴也就是“点”,艾热必须作用在孔穴的一点上,效果才能发挥,感传才能出现,使气至病所。在目前的某些灸具中,与其说是灸具,不如说成是暖炉,因为只有面的作用,决无点的功效。而感传作用也就无从出现。光电作用的灸法,是可能有“点”的作用,但又丧失了艾的效果,故两者均不能与传统灸法相比。
 (四)要对灸疗工具进行更新与改革
 灸疗的致命缺点,当然是由于直接灸所造成的创伤与疼痛,但自温和灸特别是艾条灸问世以后,对于这一缺点可以认为已经得到了改善和弥补,但随之而来的则是燃艾的烟尘又招来了新的困难,就是造成空气污染与未曾得到充分证实的;认为艾烟具有致癌物质。而在以光电为热源的各种灸法与灸具,又在不断地兴起,而燃艾的烟尘,可算是又得到了解决,在闯过了两重难关以后,而灸法的功效仍然未能充分发挥,这又是一个新的难题。这就牵涉到灸材即发热源的问题,即灸法决不仅是热的物理作用,更需要有艾的药理作用,使药理与物理互相结合,方能相得益彰,而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这样既要求以艾为热源,而又害怕燃艾的烟尘,而在灸具与灸的改进时,就未免使人棘手!因此我们所说的对灸疗工具的更新与改革,乃是在传统灸法基础上的更新与改革,决不是指在光电学方面而言,当然也不排除光电在这方面的辅助作用。故尔对新的灸具的要求:第一热源不能离开艾;第二燃艾不能有烟;第三结构要简单轻巧,用途能广泛,适用于身体的各个部位与不同病种;第四要能进入千家万户,人人能用,人人会用,既能用于治病,又能用于防病。个人在这方面,虽然也做了一点工作,但距离上述要求还很远,需要我们一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平凡而伟大的历史任务!

                                                    重 视灸法治疗急性病与器质性疾病的研究
 目前有不少人与许多教材,均认为灸法对慢性病为有效,而对急性病就不适宜,所谓“急性病宜针,慢性病宜灸”,似乎已是深入人心。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埋没了灸法的主要功能。须知凡是病程愈短,病势愈急,则收效愈速,反之则较慢,近年来作者应用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所取得的显效,更是有力的证明。
 灸针对功能性疾病有效,对器质性疾病则根本无效。这也是目前所公认和有商讨余地的,病理的机能和器质改变,是彼此结合的,并不是凝固和僵化的。只要机能和器质之间的联系未曾割裂,器质改变未达到不可逆的程度,则器质改变也可得到恢复、改善和消除。鸡眼与痣瘊,被称为良性肿瘤,通过针灸能使其脱落,这也是公认的事实。在腹股沟疝的患者,不仅可以促进疝内部的回复,而且还可以减少其发作。其他如鞘膜积液、痔疾、翼状胬肉,及鼻瘪肉等,也能使症状有明显改进。至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肥大,应用灸针疗法而获效,更是不在话下。如果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提高也许能走出一条新路!
                                              对现行灸效临床指标不能过分强调
 人类可能出现的病症究竟有多少?不仅目前无法统计,而且在将来也将难以统计。有的是常见的多发病,有的是少有的罕见病,在目前来说对多发病的认识比较熟悉,各种病理变化与病理过程,已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准则,就可把这一疾病与另一疾病明确分开而不致混淆。从而也可根据这些准则,拟定出系统的治疗方案与措施,然而目前在针灸作用的临床指导上,如果离开了目前依据西医方法提出的指标,有关的论文等就不可能给予发表,更谈不到什么重视和推广。
 须知在五光十色的许多病种中,其基本规律与治疗方法能被认识者固然很多,而未被认识者则更多,多发病固多,而罕见病亦多,而在罕见病方面,不仅对其客观指标的特定检查,尚不知如何掌握,而且在日常临症时,也不能等待完成某项特定检查后才开始进行治疗,特别是在广大中小城市与农村,以及广大基层单位的医务工作者,如过分要求与强调这一点,将会大大地削弱了针灸疗法的适应范围,使针灸对许多罕见病与疑难病的效果得不到推广和应用,我们祖先许多的宝贵经验和临床财富,并不是根据西医方法制订的指标才流传下来的。
 即以常见病来说,有许多也不是靠西医方法由特定检查的客观指标才能肯定其疗效的。临床症状就是最简单、最可靠、最现实的客观指标,轻视和忽视这一点,过分强调用西医的方法所获得的客观指标,乃是片面的。中医的效果,必须得到西医的承认才能被认可,这是系在中医与针灸疗法项上的枷锁,必须打破这一枷锁,使客观指标与客观效果同时得到重视,才能使针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和临床经验得到不断地扩大和推广,才能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章  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经络学说
第一节  研究经络学说不能忘记中医的认识论
 认识论和由此所产生的方法论,是任何学科与科研项目必须遵循与确定的前提,只有认识正确、方法合理,才有发展与进步可言。目前对于经络学说及针灸功效的理解,是人自为说,说自成书,虽可言之成理,也可顺理成章,但对经络针灸这门特有的学科和中医认识论与方法论这种根本的关系,则根本未曾涉及。作为东方瑰宝的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上既有自己的认识论,在治疗手段上更有自己的方法论,经络学说与针灸功效,是在中医认识论基础上所产生的具体产物,而方法论则是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因此要对针灸作用及经络学说的理解与探讨,首先应该从中医认识论与方法论中寻求答案。
       中医的认识论就是已经说烂了的阴阳学说,而方法论则是运用各种手段以求达到调和阴阳与阴阳平衡。然而目前许多经络学说的研究者,恰恰离开了阴阳这一基础,这就首先犯了方向性与原则性的错误,40余年来,虽然在人力和物力等多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笔混淆不清的糊涂账,这不能不说是脱离了中医认识论所造成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与气不明
 有形为阴,无形为阳,阴为形,阳为气,这是中医工作者所熟悉的东西,这自然是形态结构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现已公认经络体系是人体内部维持动态平衡的一种功能和现象,为什么还硬要从解剖刀与显微镜卞寻求变动不居的功能和现象呢?
 当然阴阳是互为依附,有了有形之阴,才能产生无形之阳,属于阴的物质基础既然没有着落,则属于阳的功能和作用又将如何产生呢?要知人体的各种功能和作用,都是建筑在全身各个体系与组织这一属阴的生物之上的,经络体系属阴的形质基础,不是早就已经奠定了吗!
 二、动与静不分
 静为阴,动为阳,形态结构是静止的直观,机能现象是动态的表现,经络体系是人体内部活生生的机能活动,古人早就指出过“经气流注”是经络活动最基本的形式,离开这一情况,还有什么经络体系与循经感传可言呢?
 三、死与活不辨
 生命活动属阳,尸体形质属阴,经络现象只有在活人身上才能出现,在人死之后,生活机能停止,生命现象自然不复存在,只有最愚蠢的人,才能在发电机已经停止运转的时候,还是拚着命在金属导线上,测量电压与电流。
 四、人与畜等同
 目前有关对中医理论的研讨与临床效果的验证,均是采用西医的观点与方法,而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更是居于重要地位,以致出现了人畜不分诸多荒诞不经的测试方法与结果,狗也有三里,兔也有内庭,幸而在鸡鹅鸭身上还未曾见到有什么十四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说法,也就是挖空心思倾家荡产,彻底向西医投降!须知在动物世界里,各不相同的物种就有各不相同的生理特点与生活方式,最显而易见的猪就不能与狗相比,狗有盲肠、而猪却没有,而人与人也不能相比,男人总是男人,女人总是女人。一位儿科学家曾经说过:“婴儿决不是成人的缩影。”总之在动物实验之中,既要了解人畜相同之处,更要了解人畜不同之处(这谈何容易),总不能“人畜等同”胡搬乱套,其结果误了自己事小,误了天下苍生事大,不知崇洋者也曾言念及此否!
 还须顺便一提的是,目前崇洋的流毒,已经渗入到中医的骨髓深处,例如十四经与奇经八脉,这是流传千古的典范,目前竟然也有人给她穿上洋装,写成什么14正经与奇经8脉,奴才面孔竟然到达如此程度!
 
第二节  经络学说应与中医藏象学说相联系
 藏(脏)者藏也,即藏于内者也。象者象也,如形象、图象,即见于外者也,张景岳日:“象形象也,藏(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王冰日:“象谓见于外、可阅者也。”象也是想象之意,故中医的藏象学说,概言之既是脏腑功能的浓缩和概括,也是全身各个部位各种机能与相关脏腑之间,可供推理的内外联系。
 藏象的思想体系,贯注在《内经》的许多篇章之中,故张景岳的《类经》把《素问》与《灵枢》等与此有关的二十九篇经典,统统归于藏象的这一大类,足以证明藏象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藏象学说是脏腑功能的浓缩和概括,也是各个部位各种机能与相关脏腑之间可供推理的动态联系,因之它也是中医认识论的一个方面,中医认识论三才学说的天地人,不仅是自身之人,而且也与社会的人事分工相比拟,所渭藏府十二官,也就是脏腑功能描绘在这方面的说明。而十二经络与三百六十五穴,则是官与官之间互相传递信息的驿站和通路。有诸内必然形诸外,而经络体系的经气活动,正是脏腑之官的外在表现。
 由此可见,中医的藏象与经络学说,乃是以脏腑生理机能的显示和表现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可以认为神经系统是从纵的关系把人体各部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而经络体系又是从横的关系把不同脏腑的机能加以贯串和结合。人身本来就是一种自动化系统的多路通讯与多路控制的整体,既有以形态结构为特征的各种沟通渠道,更有以机能作用相结合的感应通路。前者是西医解剖学的基础,是局部静止的直观;后者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根源,是全面生动的描绘。
 针与灸是在活人身上根据各个器官的职能范围,在相互联系的通路之上施加作用,以激发和活跃其感应程度,与加强其协调关系,从而出现了明显的感传线与治疗作用,只要藏象学说不被推翻,则以经络体系为主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络体系自可存在。
第三节  不能混淆经脉与经络的主次地位
 有人认为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由许多孙络和浮络所组成的,而十二经络则是这些体系的总纲,要知经脉与络脉,乃是一种从属的母子关系,络脉乃是从经脉系统中所分离和派生出支别,只有经脉能包括络脉而络脉决不能代表经脉,这种主次关系,在任何经脉体系中都是如此,决不容混淆。在日前的针灸及其他中医教材中,凡遇“经脉"一词,均认为是指“经络”,究竟什么是经脉?什么是经络?是同中有异?还是异中有同?还是甲乙不分,并未注意区分。如标题是经脉而内容则称之为经络,或标题是经络而内容则称之为经脉,使经脉与经络变成为一笔糊涂账!
 当然《灵枢•经脉》就是以经脉为题,而所描写的则是经络分布与病候的专章,这既是经脉与经络混淆的根源,同时也是经络学说尚未成熟的说明,而今天在对经络学说作出深入研讨时就不能再沿袭不改!
第四节  有形无形、颅内颅外之争应该得到澄清
 一、虚实和有无之争机械唯物论固执己见
 在机械唯物论者看来,经络体系必然有其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经络体系如果脱离形态,就不成其为经络,一股寻找经络形态的经络热席卷全国,国家出资、个人出汗、辛辛苦苦忙了几十年,到头来是一无所获,为了自圆其说,不惜牵强附会,移花接木,以自欺欺人的手法,创造出许多新的突破与新的发现,直到目前为止,这种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仍是相当流行,走到死胡同的尽头,已经撞得头破血流,还是不肯回头,而且还有若干研究者与从事针灸的专业人员,奉为典范,在这些研究者当中,最根本的失误,就是如上所述,研究中医的经络,竟然忘记了中医认识论的阴阳学说,因而误入岐途造成恶果。而且还振振有词,挥舞着大棒,说什么古人早就说过:“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正是由于你们反对这种观点,因而中医事业与针灸学说,都败坏在你们这班人手中!吁!究竟是败坏在谁手中,历史自然会作出公正的裁判!
 (一)经络的虚实异说,早已见于《内经》
 这种有形与无形之争,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在《内经》的许多篇章中,虽然把经络体系混入在有形的经脉系统中而彼此难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乃是一种无形的功能通路,曾经明确指明经穴体系是在皮肉筋骨等形态结构以外属于“神气”的东西,《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此处之“节”是指经气集结与交会之处,三百六十五节,即三百六十五穴。古人是把节、穴、络等互相通用的,(参见《十二经与三百六十五穴的由来》),而这种节,并非皮肉筋骨等形态组织,乃是一种神气所游行出入之处,这就明白指出在皮肉筋骨等形态结构之内,还包涵着另一种属于“神气”的无形体系。这种游行在三百六十五穴之间的神气,不正是经络体系的经气吗?不难看出,经络这种无形的体系,古人早已对之有所了解,并且对于经络实质已经出现过虚实和有无之争。
 (二)经络体系是依附于形态结构人身上的信息通路和功能产物
 由于经络体系的经气流注,并无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这就必然要以其他形态结构为依附,但与其他组织与体系又无固定关系。李时珍日:“火者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又引邵子日:“火无体,因物以为体。”这与经气的活动,其义是相近的。故不论为经典的经络分布范围,或是针灸临床的感传所见,每是与其他体系既是互相贯串,又是变动不居。如经渠,尺泽,人迎,冲阳,太冲,以及复溜,神门,太溪等,均能搏动应手。而根据搏动应手之穴又可从而推理出内外相应的经脏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本于脾,冲阳脉绝死不治……病本于肺,尺泽脉绝死不治……病本于肾,太溪脉绝死不治……病本于肝,太冲脉绝死不治……病本于心,神门脉绝死不治。”又如《灵枢•动输》:“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五邪》:“邪在肝……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这是指经络的循行分布,是和周围浅表动静脉分不开的。《素问•气穴论》:“愿闻溪谷之会也?答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这是指凡属肌肉分界明显所谓“分肉之间”,多为经穴寄附之处,而以谷和溪命名的孔穴,都是与肌肉有关。尺神经沟的小海,骶神经孔的八髎,下颌神经孔的大迎等,均是经络体系寄附于神经组织的说明。掌后腕关节腔之大陵,肩关节腔之肩髃,内踝尖之吕细,中指关节端之中魁,鹰咀突尖端之肘尖等,无论为正经或奇穴,均以骨骼系统为依附。但由感传所出现的循行路径,又常因许多因素而变动甚大,如果说人身的经络体系另有其形态结构可言,则对这些关系必须作出合理的解说。目前也有人认为血管壁或淋巴管壁及其周围的植物神经,也是经络体系循行感传的外周基础。这也是承认经络体系的经气流注,是沿其他组织与组织间隙进行的,其本身并无特定的完整关系。只是依附于各种组织与器官之间的一种信息通路而已。
二、颅内感传与唯物论的观点相违背
 针灸的感传现象与感传途径是针灸作用的中心环节,与周围神经的分布并无共同之处,这才不得不使纯神经论的观点发生动摇与宣告让步,但颅内感传在一个时期内又复甚嚣尘上,颅内感传认为感传是针刺可以在皮层的体感区引起兴奋,并按一定方向扩布的结果,且以幻觉感传作为有力的佐证。当然大脑皮层的体感区,在少见情况下能出现幻感是可以置信的,这与截肢后的幻痛当属一致。是否为大脑皮层与全身各部之间,本来存在着一种固有的信息联系,肢体虽然残缺,但皮层的相应区其功能并未消失。因而在特定情况下又会出现幻觉反应的原故。如果用少数不常见的大脑的幻觉,用以说明大量常见的鲜明的感传,这就有充分的商讨余地。辩证唯物论早已反复告诉过我们,只有有了存的树,才能有头脑中的树!有了风吹、蚁行等这些客观存在的体表的感传作用,才能引起高级神经中枢的各种感觉。可见客观存在是一回事,而主观感觉又是一回事。两者缺一不可。而感传能被压力或他种作用所阻断,特别是灸感的感传所至,皮温能有明显的上升和沿感传线所出现的红白线及丘疹带等,这些现象都不是在颅内出现的。虽然颅内感传的观点,目前已很少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此所产生的影响,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是留下一道深深的烙印。

第五节  广义经络与狭义经络不能混为一谈
 有如前述,经脉与经络一词,是包括人身各种联络体系在内而言的。凡是直行的都可叫做经,横行的都可叫做络,这是属于广义的经络,因此经脉与络脉是人身不同经脉体系所共有的存在形式,络脉是从经脉中所派生出来的,中医对于人身各种沟通联系的信息通路,既统称之为“经”或“脉”,也分称之为经隧,经脉,络脉,经筋,筋络和经络等,它们既是互相沟通,又是各立门户。如《灵枢•经脉》说:“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这就是说,人身有了各不相同的经脉,由此就可产生支分派别各不相同的络脉。由于有了这些不同的经脉与不同的络脉所形成的经络体系,才能使全身各个组织与器官之间不是各自为政处于互相依维与制约的关系之中。并能起到支持与附丽的作用。
 狭义的经络,则是指在物理因子、特别是在针与灸的作用下所激发出来的感传现象,这一体系是在《灵枢•本输》首先被提出的,这是不夹有其他经脉体系是经络学说惟一的独立专章,是经络学说的根本。“十二经络”这一专有词汇,和生动具体的运用水流现象对经气流行所作的比譬,也是在本篇首先出现的。
 古人对经脉的各个体系之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是以形态结构和各自的特有功能为区分,只是以沟通联系的共同作用为出发,而综合论证,以致把经脉系统中的不同体系常常混为一谈,故尔统称之“经脉”。而特有的经络体系中的某些部分,又与其他体系的部分关系相当,因而张冠李戴,这是毫不足怪的。再则由于特有的经络体系,没有组织结构的形态特征,古人也要想从客观上找出其存在依据,因而就不可避免地把其他经脉的某些部分现象,用来作为特有经络体系的说明和佐证,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正是这些原因,如果把古人所说的特有经络体系与其他体系相互对比参照,就是既相似又不相似,既不十分相似而又部分相似的根本所在。
第六节  生理经络与病理经络应有所区分
 一、经络的分布与现象应该有生理与病理、自然与诱发的不同
 目前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与研究虽是方法各异,众说纷纭,但归根到底,都是一种用人为的刺激方式,以激发和诱导出的所谓“循经感传”这种现象作为依据,用以证明古人所说的经络循行与分布状况,这就不能不存有争议与怀疑。因为属于人身生机和活力范围内的自然存在,是不能与人为的模拟推理相提并论的。这就是说,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与理解,首先应该对自然存在的生理与正常的经络,和由人工激发的病理与异常的经络,能有一个基本的区别和划分,方可便于讨论和研究。
 (一)对自然存在的生理与正常经络的认识,可认为是不被感知的经络
 这是指人身对内外界环境互相感应、沟通与联系的信息通路和窗口而言,通过这种途径,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与排除异常的有害物质,使人身的内部环境得以保持平衡和稳定。经与穴相连,这在《素问•气穴论》上早就指出过气穴的作用,就是“以溢奇邪,以行营卫"。这是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与人身的“生长壮老死”息息相关的基础和条件。”
 由于这些联络体系和信息通路,虽有其自身的特定范畴和运行轨迹,但并没有其自身的形态结构与稳定不移的反应形式,而随着人体内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随时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形态结构为依附,但又不为形态结构所决定的,维持生活有机体动态平衡和生机活力的特有体系。古人所列举的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以及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等等,都是指这一方面而说的。
 (二)对人工激发病理与异常经络的认识,可认为是可被感知的经络
 这是指在用特定的刺激方法、对人体的特定部位给予一定的影响与作用,使之产生特有的感传反应而言。这种特有的感传反应,可以沿着或是超出生理经络的运行轨迹而向前流行,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最易出现,多数是以患处为其终点。
 由于刺激方式、作用量、被作用的部位、病理变化、以及病变位置的种种差异,再加上个体因素,因而由人工激起的感传路线与现象也就有很大差别。如方向多变,宽窄不一,可以部分地沿着生理经络的轨迹循行,更多地则是不受正常经络的限制而跨越或改道前进。这就构成了目前在针灸作用下所出现的所谓“循经感传”,如与古代经络学说相比,既相似又不十分相似,既不十分相似而又部分近似的又一根源。根据由人工激发和诱导出的病理和异常经络的不同现象,这就很难以之作为对正常经络的解说和依据
 (三)人工激发的感传现象不能符合生理经络的理由
 1.生理正常的经络,有如前述,是以肺脏为中枢,是以手太阴肺之经脏为其终始。而由人工激起的感传现象,则在全身各处皆可出现,经气流行的发源点则完全取决于作用点、作用方式与作用量,而与经气中枢无关。可见古人所说的经络体系,是脏腑之间生理机制的感应与沟通的关系,是属于内源性的,而由人工所激起的感传现象,是一种生物的物理反应,是属于外源性的。这种关系是十分明显而应该分清的。
 2.依照经气流行的顺序,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这样才能彼此衔接如环无端。这就是说,经气循行,有如血液的流转是不能倒流的。而在肺部疾患取手太阴之尺泽,感传为何入胸?在胃部疾患取足阳明之三里,感传为何入腹?可见这种逆行的情况,是属于在病理情况下和由人工激起的在正常经气运行的轨迹之上特有反应,而不是正常经气的循行规律。
 3.在针灸作用下所出现的感传现象,是与病变的轻重程度相一致的。凡是症状愈鲜明,则感传作用也就愈明显,随着病情的好转和全愈,而感传作用也就减弱与消失。这已是为临床上所熟悉的事实。可见在针灸作用下所出现的感传现象,既是一种病理反应体征,也是一种病理反应产物,是不能与正常的经络相提并论的。
 4.病理反应穴特以压痛反应,既可出现在相应的经络道路上,更多出现在并不相干的无经无穴的其他部位。而取用反应穴针灸,不仅效果明显,而且由此所出现的感传也是异常鲜明。这就不能用病理反应穴作为确定正常经穴的依据,同时也不能以正常经穴的位置,作为临床取穴的准则。这种变动不居的病理反应穴,不是又在充分说明同样也是一种病理反应体征与病理反应产物,而人身的经穴体系不是应该有生理与病理之分吗。
 5.“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这已是针灸工作者所熟悉了的口头禅,但有大量事实表明,根本是既无正经所过,更无别络可通,同时也无病理反应穴出现,却能出现气至病所极其鲜明的感传作用。比如腰痛取阴交用温和灸,感传却可由前向后直达腰部。再如阑尾炎取左尺降用温和灸,感传进入胸腔后,可以斜过胸腹中线、越过任脉而达右下腹。如果说这是通过正常的经脉途径而发挥其前后左右的相互联系,不但在古代针灸文献中未有说明,而在近代解剖关系上更不能证明有什么组织体系是跨越脊柱与胸腹中线而彼此衔接。可见这种由人工激发和诱导出的感传现象,与古人所说的正常的经络体系,根本上是两回事。
 6.“直行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这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东西。而由针灸所获得的感传作用,除在关节与肢体交会处,能有曲折行进外,当进入躯干及胸腹以后,均是直赴患处,从未见到与经络关系相符的迂回与交会的走向。可见不论是正常的经络或是由人工激起的感传现象,并不是沿着固有的或是类似管道装置而行进的。
 7.由针灸作用所激起的感传现象,决不只是限于经穴体系与反应穴,只要作用于身体某一敏感点,即能激起经气流行。现在五花八门的针刺方法,如头针、耳针、鼻针、舌针、眼针、以及手针、脚针等等,有的作用点是无经有穴,有的根本是无经无穴,而大多皆能激起感传作用与经气流行,这是不能用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关系来作为说明的。试问研究经络体系应以何种感传途径为准。可见在针灸作用下所出现的感传现象,完全是一种生物的物理反应,而与正常的经络体系存在着截然的区别。
 8.由气功所出现的经气流行,如大小周天等等,也是在人为的意念作用下,从部分的生理经络的轨迹,所引导出的自身的能量蓄积与运行,也与自然存在的生理经络存有差异,而不是什么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生理的经络体系。
 由此可见,人身的经络体系,是各种组织与器官互相沟通联系的自然的生理机制,也是人体内部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机系统。在针灸或是其他作用激发下所出现的感传现象,则是一种人为的生物物理反应,能因病变的性质、部位、刺激物的性质、作用量与作用方式等不同情况而有不同变化与反应。没有稳定的反应特点与特征。这就不能以人为的物理反应与自然的生理机制相提并论。再则在人为的针灸作用激发下所出现的感传现象,在四肢虽可按古人所说的经络体系循经前进,但当进入躯于及头面以后,常是混淆难分,除在某一脏腑病症而取其相应之经穴,可以出现外经内脏的关系外,其余更多的情况则是交叉汇合,没有固定范畴,故可以直接称之为“感传作用”或“感传现象”,而省去“循经”一词,这样可以加深对针灸作用的理解,而不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所拘。
 自从研究经络学说一开始,就是用人为的对人体某些部位加以激发和诱导出的生物物理现象,以之作为自然存在的生理经络的证明,并不仅在于部位不同,方法各异,各是其是,各执己见,而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自然与人为,生理与病理这种关系未曾分清,无疑这是一种重大失误。而且直到目前为止,还是沿着这种失误的道路走下去。
第七节  对经络内容与功能的认识不能笼统含混
 一、特有的经络体系竟然也能运行血液
 认为经络体系能运行气血,这是目前的普遍见解。古人虽然也有这种说法,如《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十四经发挥》:“故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还有各经气血多少之说,这是包括着血管之经络在内与全身经脉体系分布范围内其气血关系有着相对的偏胜而言,如果说在针灸的刺激方法下所能证明到的特有的经络体系,具有促进气血运行的间接作用,则是无可非议的,若是认为特有的经络体系也能行血液,则与血管体系又将如何区分?在《灵柩•邪客》中所说的:“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内注五藏六腑……。”明明是指血管之脉,决不能与十二经脉(络)混为一谈!如认为血管之脉,就是经络之脉,为何又把血管之脉,排斥在十二经脉之外,这种情况的存在焉能熟视无睹。
 二、把十二经筋也归属在十二经络范围之内
 十二经筋很明显地是指人身的肌肤与四肢头面的神经组织,是经脉系统中的另一种特有体系。但是目前虽然也认为经筋是肌腱附着于骨骼的部分,但却把十二经筋归属在尚未能从形态结构方面找出证明的十二经络范围之内,这种虚实混淆的情况,与经络体系能运行血液并无二致。
 三、把十二经水也列为是十二经络的内容
 《灵枢•经水》所说的“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这明明指出是人与天地相参,人有十二经脉,譬如地有十二经水,而不是在人体内部还有一种十二经水的体系。而现时的某些针灸教材中,居然把十二经水也列成是经络系统的内容之一,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贻误后学、其责难辞!
 有关经脉与经络体系,主次不分、混淆颠倒之处,当然还不止于此,这种情况,似乎不能也不应长期持续。

第八节  经气应该是经络的实质
 一、应重视经脉与经气的统一关系
 经脉既是体内各种沟通联系体系之总称,而分布和流行在这运用中医理论方法研究经络学说体系之内的不同的物质,古人就统称之为经气,《灵枢•经水》:“各调其经气”即是具体的说明。如血液是血管内的经气,电传导是神经体系内的经气,淋巴液是淋巴系统内的经气,而流行和分布在特有经络体系内的经气,自然也应与经络体系本身两位一体,紧密依存。因而在寻找和理解经络实质时,就不能忘记经气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认为经络形态学是经络的实质,则沿经络体系所流动着的经气,更是经络的实质。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单有血管而没有血液,就不能有血液循环,经络是经气流注的轨道,单有经络而没有经气也不能有经气流注,因此在研究经气流注轨道同时,对于流注在轨道上的经气,就不能不先行根据古典的精义进行探索、论证和理解。
 由于“气”的内容广泛,不可胜数,而我们所要讨论的只是在人身诸气当中有关特有经络体系内的经气这一部分,其他方面则不能过多涉及。为了能说明什么是经气,以及经气与原气的关系,所以必须从头说起。

二、气的来源和存在形式
 什么是“气”?气是否有名无形空洞无物?还是有着特定的内容和形式?对此《灵枢•脉度》早已有了说明,即:“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血液之气而言,但也是说明“气”乃是人体内部时刻不能停息的一种流动着的物质,是一种生命现象。刘完素所说的:“元气动而不息、巡于四方”也是说明这种关系。
 人身的生理之气,尽管是“无器不有,无所不至”,(刘完素)和名称不同,功能有别,但都是先天赋与和后天获得的合金。先天之气,是禀赋与遗传之气;后天之气,是呼吸与水谷之气。后天之气是先天之气的泉源,而先天之气又是后天之气的根本。气的本身就是包括着精神灵感这一作用在内而言的。《礼记•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易•繁词》:“精气为物”。注:“阴阳精灵之气也。”单是后天之气,乃是物理之气,而先天之气,乃是灵感之气。也就是说人身生理活动的维持,聪明智慧的发挥,必须是天人合一,内外相成,才能“生气不竭”,命之曰“人”。
 先天之气,对于先天禀赋与遗传之气,多用原气来作为说明,原,根源也,又与元通,故原气也作元气。《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难经•八难》“十二经脉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命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这是说明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虽是接受五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而五藏的原穴乃五藏的原气即肾间动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故曰“所止辄为原,”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九针十二原》并未明确指明人身的生气之原是来自下焦,是《难经》对之所作出的补充,但《难经》的补充也可以说是从《内经》而来的,《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卫属气,下焦之气正是先天禀赋之原气。
 后天之气,这在《内经》上早已有了朴素的说明,《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刺志论》:“谷盛气盛,谷虚气虚。“《经脉别论》:……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再则气从谷
生,从造字角度上看,也是说明气和水谷有密切关系。
 脾胃在中焦,如果后天的生气之源,完全是来自水谷的精微,就不需要有上焦开发而后才能宣五谷味。这就说明五谷的精华其所以能够宣化敷布,是和肺的呼吸作用分不开的。《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出入也。”《素问•五藏生成论》:“诸气皆属于肺”。正是指此而言。因此后天之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中焦水谷精微的地之阴气,(《灵枢•本神》:“地之在我者气也。”);二是由呼吸所得天之阳气,这就是必须有肺之吸氧助燃,而后各种营养要素才能燃烧而放出热能的道理,古今的认识完全是相同的。《灵枢•刺节真邪》又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这又有双重涵义,天,既是指自然界之天气,又是指人身天赋之原气。由于有了天气和原气,所以才能形成真气。
 综上所述,可见人身生机和活力的原气,既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也是在人身上中下三焦全部机能共同参与下的产物。它是来自于全身,也是充塞于全身,(《管子•心术》:“气者身之充也。”《孟子•公孙丑》:“气者体之充也。”)正和今天物理学上所谓动能与势能以及能量转换和守恒的道理完全一致。人体的动力泉源,就是由能量变化所产生的热力,“身之所存者热也,”(吴又可)有了热才能产生气,有了气才能产生力。气和力,本身就是两位一体,可以用这几句话来进行概括:“气之为物,有类于能,为火为热,力所从生。”这是目前对于气的认识一个共同的看法。
三、气的依存和转化
 人身的元气虽是形体能动作用的力量泉源,而这种力量的泉源也只有依赖于形体的能动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这种形气相生与形气相依的依赖关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着极其精湛和深奥的论述。即:“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对于这一段经文,历代注《内经》者阐述均欠明确,近代对此亦未能有所发挥。经义不彰乃后人之责,特为之解说如下:
 水谷的精微是具有势能作用,溶解在血液里面的营养物质,因其有形且以水溶液为主,故叫作阴(水为阴),由营养物质经过吸氧燃烧后转换为动能,因其无形且以热为主,故叫作阳(火为阳);寄存于食物的性味,因其有形故为阴(阴为味),充塞于周身的热力,因其无形故为阳(阳为气);食物性味之精华的营养要素,主要是充实形体,由身体储存以供源源利用(味归形),形体充实,身体储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才能不断地发出热能,以供机体的正常活动(形归气);由于热能源源不断才能产生比气更高一级的物质,就是精神活动和精力(气归精),有了充沛的精力和精神活动,才能发挥无穷智慧的神明变化,根据客观世界的规律,再来改变和支配客观世界(精归化)。
 经文又概括地说,有了来自热能人身的原气供应,才能由此产生精力(精食气),有了五谷精华的营养要素,才能充实形体(形食味)。“食”读如饲,乃饲养与供给之意。再转过来说,具有神明变化的无穷智慧,虽是由精神活动的智慧所化生的,但是也只有有了这种神明变化的无穷智慧,才能保证和保持人身的精力不致于衰竭,而得长久地维持着聪明智慧和精神活动(化生精),储有各种营养要素充实的形体虽然是人身热能的仓库,和人体由此才能取得充沛的动力,但是也只有有了这种充沛的动力,才能从事劳动生产,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营养,使形体充实得到保证(气生形)。
这种古朴深奥的文字是颇为费解的,可用下面的几句话来进行概括:五味为阴,所以成形,形充归气,气足归精,由精归化,变幻神明。形能生气,气又生形。  


九妹
会员
会员
  • UID20156463
  • 粉丝5
  • 关注0
  • 发帖数415
沙发#
发布于:2015-09-25 09:02
学习了!
九妹
会员
会员
  • UID20156463
  • 粉丝5
  • 关注0
  • 发帖数415
板凳#
发布于:2015-09-25 09:02
周老的灸绳值得学习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