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人类只有如此才
美好的人生形态,是指生理成熟的男人和女人以
婚姻为纽带结为一体的各自以自己所能无条件
帮助和成就对方需要的家庭主要角色关系,男人叫丈夫,女人叫妻子。夫妻一旦结为一体,就自然形成有次序的家庭角色关系。若非一方包容和隐忍,夫妻关系就名存实亡甚至解体。夫妻双方各自只有自觉分享自己所有、帮助和成就对方需要的义务,没有要求对方按照自己期望满足自己需要和做对方行为判官的权力。
夫字由来
“丈夫”在古时指
成年男子,有时候也指男子中的杰出者。《榖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

书法“夫” 冠,冠而列丈夫。”古时男子每到
二十岁,便要举行
冠礼,之后就进入了丈夫的行列。“夫”是指戴冠男子,而“丈”则是指成年男子的身高,大多成年男子的身高都已超过“一丈”。一丈为10尺,夏尺只有今市尺的4寸8分,则夏时一丈约为1.6米高。人们在描述男人特点时,经常会用“
男子汉大丈夫”一词表述。不过当今“丈夫”一词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2]
人们通常谈到夫妇时,夫多被称为“丈夫”,妻子则被叫做“
老婆”。这两种叫法、习俗相沿至今。
“丈夫”一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源自母系时代的夫妻传统礼仪而得来。众所周知那是
女尊男卑的时代,男女结为夫妻后,男的怕女的被其他男人抢走,就天天跟在女的后面一丈之远。不能近了不能远了,大概就是不能在视线之外,故男的被人称之为“丈夫”。另一种说法是,在我国有些部落,有
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一丈约等于七尺,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

丈夫由来之一 一丈之远,视线之内 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3] 夫婿,如“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汉乐府《陌上桑》);夫子,尊称。如“夫子所学,当日知其所亡。”(
范晔《乐羊子妻》);夫君,如“夫君初破
黑山归。”(
高骈《闺怨》);君子,敬称。如“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诗经·召南·草虫》);郎,昵称。如“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
王建《镜听词》);郎伯,如“郎伯殊
方镇,京华旧国移。”;良人,“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官人,宋代,这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老爷,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相公,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
梁鸿 云:‘娘子请穿上者。’正旦云:‘相公,吾不敢穿。’”;先生,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
妻字由来
“妻”最早见于《
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
配偶的通称。《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
孺人,庶人曰妻。”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妻”的别称很多。古代无论官职

大小通称妻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称为“
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
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小君”,
汉代以后王公
大臣之妻称“夫”的人(夫人),
以及有钱有势的皇亲贵族家的公主千金婚配后的称呼,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
诰命夫人。进入现代后,则出现了书面与口语两种说法。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口语最常见的有老婆,此外还有
堂客、
太太、内子、
爱人、
亲爱的、
女人、孩子他妈(娘)、母(
闽南语,国语谐音“某”)、牵手(源自
平埔族语)、
另一半、蜜糖、甜心……等等,因人而异,有多种变化,可随场合与心情随意使用。书面用语则仍然保留“内子”、“内人”等对他人称自己妻子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