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916回复:12
马氏温灸法 八 各种病证的常规灸法 面肌痉挛四十二、面肌痉挛(病例) 华××,男性,14岁,住天津市红桥区候家后中街。1974年12月25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面肌痉挛一年余,曾用针刺治疗,未效。现在:左眼外角抽动频繁。 (2)治疗:嘱自灸:1日,风池、悬钟各25分钟;2日,左童子膠、左阳白、左颧膠各25分钟,丘墟25分钟。以上2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速灸3天,左眼外角抽动已后再按前法灸。此后情况不详。 四十三、美尼尔综合征(内耳眩晕病) 此病原因未明。临床表现为患者突然感到周围景物围绕他转动或自己身体在旋转,愿闭目静卧,不敢抬头,同时出现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检查可见眼球震颤。发作持续时间不定,可为数分钟、数小时或数目。可以间歇发作,在间歇期可无症状。 (一)治 疗 少群以为此病源于肝气失于条达,气聚而上逆作旋,故宜按肝病常规灸法灸治(见“肝炎”栏下)。 (二)美尼尔综合征病例 裘××,男性,40岁,住天津市红桥区火神庙。1966年10月26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于两个月前开始有严重的头晕、目眩、呕吐。在头晕时,身体不愿动作,目眩时两眼旋转不停,且不愿睁眼,呕吐物为食物及稀痰样胃内容物,不想进食,进食后即口干,须急饮水,而后打呃5~6声,如不饮水则不能打呃,胃脘遂胀满难受,易怒、伴两胁胀,左侧尤甚,肠胀气,大便干,色黑,左耳鸣,手临左耳时感觉耳中嗡嗡作响,全身无力。在天津南开医院确诊为本病。 (2)治疗:嘱自灸: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2日,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3日,不容、下脘各30分钟;4日章门30分钟,气海60分钟;5日,肝俞、巨阙各30分钟;6日,乳根25分钟,天枢30分钟;7日,膈腧、上脘各30分钟;8晶,脾俞、三阴交各25分钟;9日,肾俞30分钟、关元60分钟。以上9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并嘱其于便秘时灸承山及左大横。灸10天后,矢气渐多,每日最多达30余次,头晕随之减轻;灸至1个月,两胁不胀,也不再爱生气着急,大便转正常,手临左耳已无响声,但学有微鸣。嘱可多灸左章门穴并加2日穴:1日,风池、悬钟各25分钟;2日,厥阴俞、申脉各25分钟,同前穴循环灸;灸至2月余,耳鸣止,只是在变天气时感觉左胁下胀。以后患者又连灸数月,身体状况日益显好,未再犯病。 |
|
板凳#
发布于:2015-11-21 10:02
四十四、脑卒中(半身不遂)
脑卒中又名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是一类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供障碍引起的局灶性脑神经损害。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意识障碍,言语失利和肢体偏瘫。 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一)治 法 (1)脑卒中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均按“高血压”(半身不遂、关节炎)常规灸法灸治(见“高血压”栏下)。 (2)脑卒中昏迷不醒时应持续灸脐;同时交替着灸中脘、足三里,每30分钟换穴一次,连续灸至神志清醒,再按高血压常规灸法灸治。昏迷患者因不能讲话,易致灸伤,施灸时宜格外小心。有些患者虽不能讲话,但耳尚能听,此时可身患者说明,觉得温度过高时以可能的方式示意,以便加垫布片。 (3)有口眼呙斜者,按常规灸法及以下灸法循环灸: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9日 地仓(双穴) 合谷(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10日 上关(双穴) 列缺(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11日 大迎(双穴) 冲阳(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4)言语不利者,按常规灸法及下灸法灸治。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9日 承浆(单穴) 天突(单穴) 然谷(双穴) 灸30分钟 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10日 天鼎(双穴) 合谷(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11日 地仓(双穴) 支沟(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注:如脑卒中患者既有口眼呙斜,又有言语失利,则以上两组灸法均使用,循环灸。 (三)临床体会 对于脑卒中的预防、发病初期的抢救及对遗留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的治疗,温灸均显示了良好的效用。此病最宜早灸,一有中风先兆便灸治可制止病的发作,在发病时,不可拘于“等病情稳定后才宜针灸”的说法,了不宜泥于“闭证宜针,脱证宜灸”之说,凡昏迷者速灸脐、中脘、足三里等穴每获良效,但施灸时间可能须延长,曾治一脑卒中昏迷患者,连灸18后方苏醒。此病进入稳定期常留有偏瘫及言语不利等症,一般须长期坚持灸,象上述病例4,患者能在病数年之后,偏瘫及失语完全治愈,这与耐心坚持灸治有极大关系。 四十五、关节炎 较为常见的关节炎有3种:退行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1、退行性关节炎 是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后形成骨赘,从崦引起关节疼痛、僵硬、畸形和功能障碍。 2、风湿性关节炎 是风湿热病的关节部病理改变,其特征是急性、游走性、不对称性多关节炎表现。关节呈红、肿、热及触痛,或有运动受取,常累及大关节,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等,一般2~4周内症状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病。 3、尖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寒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表现为以关节腔滑膜的慢性炎症为特点的对称性、多发性反复发作型关节炎。受累关节常为手足小关节及脊柱,晚期多数导致关节破坏,强直和畸型。此外还伴有低热、贫血、体重减轻及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一)治 法 (1)均按高血压常规灸法灸治(见高血压栏)。 (2)四肢关节炎较重者,增加以下3日穴作循环灸。 9日 肾俞(双穴) 太溪(双穴) 各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10日 大杼(双穴) 飞扬(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30分钟 11日 胆俞(双穴) 阳辅(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3)四肢关节肿大,疼痛明显的,可先灸患处,每处灸25分钟,每日择灸4~6处;灸1~2次,肿痛好转后再按常规灸治,也可按常规灸治的同时,酌灸患处。 (4)类风湿脊性强直的患者,可由脊柱高位至低位用两个灸筒并在一起施灸。比如,今日灸第1~4椎,明日则灸第5~8椎,灸至尾骨,再从头循环灸。灸脊柱的同时,应配灸下肢穴,可每日随意配灸高血压常规灸法中的两个下肢穴。 |
|
地板#
发布于:2015-11-21 10:03
(二)关节炎病例
例1 李××,女性,60岁,住天津市和平区拉萨道,1960年9月29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于4年前因受风而引起全身关节痛并逐渐出现右手四指及左手食指关节肿,不能伸直,手腕及足踝关节均肿痛,右肩上举受限,腰痛,行走困难,并伴头晕、心悸、目斜视、下肢发凉,小腿易抽搐,每逢阴天及气节炎替时关节痛甚。 (2)治疗:嘱自灸: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2日,胆俞20分钟,飞扬25分钟;3日,风池20分钟,悬钟25分钟;4日,肾俞30分钟,关元60分钟。以上4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及关节最痛处30分钟。灸2周后,右足踝疼痛显轻,阴天未感觉关节痛加剧;灸至1个月时,下肢已返热,未再出现小腿抽搐,腰痛止,诸关节父亲痛减,活动时已略显松快;灸至5个月时,足踝部肿痛已消失,右臂已能上举及做梳头的动作,头晕止,目斜视竟也完全纠正(许多貌似不相干的病症,往往可用相同的灸法治愈。可见,症状虽多异,而病的机制则有大同之处)。灸至7个多月,诸关节肿均消退,行走便利,痊愈。 两年后随访,她仍坚持做保健灸,关节痛一直未犯,身体健壮。 例2 崔××,男性,28岁,住天津市南开区。1964年4月25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于8年前患两胯关节疼痛,行走不便,病情时轻时重:6年前开始伴腰关节痛,活动受限及张口困难,咀嚼无力;一年前病情加重,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经X光照像发现胸7~9椎、腰骶椎关节骨化,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强直。现症:全身多数关节痛,项强不能转动,脊柱不能弯曲,张口困难,两臂上举受限,连起床、穿鞋袜均需别人帮助才行;纳差,头晕,失眠,大便干燥,每3~4天解1次,平素皮表总是干燥无汗,畏寒。 (2)治疗:予加一组穴:颊车灸25分钟,飞扬灸30分钟,与高血压常规灸法中的穴做循环灸;同时灸脊柱,其具体方法是:自上而下灸,使用一个灸筒,每次灸30分钟,日灸2次,灸至尾骨再从头循环灸;因大便干,每日加灸承山及左大横各30分钟。灸20天后患者感觉脊柱较前舒适,张口咀嚼进步。嘱:①加炙大杼、阳辅各25分钟,与前穴循环灸;②灸颊车时加灸下关25分钟;③灸脊柱时并排使用两个灸器(这样可将督脉及膀胱经脉同时灸到);灸至1个月余,大便已不干,并泻下白脓样物,脊柱部施灸时即不痛并刺痒,灸后活动度可有轻度改善,但止灸2个小时后又会复有疼痛、强直(病症缓慢,呈浸透样的改善是治疗有效的初步表现,治顽固久疾,不可企图速愈,用灸者不可不知)。嘱加灸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以舒肝和胃;灸至1个半月,张口及咀嚼继有好转,进食增多,于天气阴冷时仍感觉全身关节痛加重;灸到2个月时,颈项已能随意活动,脊柱关节粗、强直改善,自觉体力增长,已能自行外出活动;灸至3个月,两肩已能平举,畏寒症状消失,任脉触痛显著好转,全身间断有汗出,灸至7个月,因天气转冷,全身关节疼痛加重,活动受限,但较往年此时节症状为轻,嘱多灸痛处及涌泉穴;灸至1年余,北部能前后俯仰,咀嚼时能张大口,可以自己坐卧、穿鞋袜、行步、骑自行车已如常人。 例3 李××,男性,44岁,住天津市红桥区西沾。1959年11月21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于5年前右膝受伤,当时经治疗痊愈。以后右膝仍疼痛,渐渐右膝肿胀,经天津第二医院检查,诊为关节炎,并2次在右膝关节腔抽出黄色积液。现症:右膝肿胀、疼痛,按之有波动感,腿发沉,头晕,血压25.3/14.7kPa(190/110mmHg)。 (2)治疗:右膝肿处灸30分钟,每天1次,灸1周后,感觉右膝舒适;灸1个月,头晕止,血压恢复正常,嘱除灸患处外,加灸:1日,大杼、风市各25分钟;2日,腰阳关、委中各30分钟;3日,肝俞、太冲各25分钟。以上3日穴循环灸,灸至40天时,蹲下,起立已无膝痛,右膝肿大见消;灸至2个月而愈。 |
|
4楼#
发布于:2015-11-21 10:03
(三)临床体会
关节炎,无论仅有关节痛症状或已伴有关节变形及关节腔积液,温灸均有良好治疗作用;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虽为不同的疾患,但使用的灸穴灸法相同并均可取效。 四十六、腰椎后突(病例) 张××,男性,23岁,住天津市红桥区邵公庄,1960年4月24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于3年前患腰及左侧腿痛,病症于1年前加重,去天津第二医院手术治疗,但未找到病灶,手术未成功,仍诊断不明,以后腰痛渐加重,腰椎渐呈后突。现症:腰部后突,不能直立,腰及下肢至小脚趾部均疼痛,已不能行走及仰卧,每天只能拱腰趴在床上。检查:第8椎及第2、3、4腰椎均有压痛,第2、3、4腰椎肿粗(动手术处)。 (2)治疗:嘱其自灸:1日,第2、3、4腰椎处各30分钟;2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3日,肾俞30分钟,照海20分钟;4日,大肠俞、昆仑各25分钟;5日,承扶、委中各25分钟;6日,胆俞25分钟,承山30分钟;7日,环跳、阳陵泉各25分钟;8日,风市、申脉各25分钟;9日,风池、悬钟各25分钟。以上9日穴循环灸,每日加灸脐及关节紧痛处各30分钟。灸至1个月,腰腿疼痛始减轻,嘱1天灸2次;灸至40余天,腰痛大为减轻,腰椎肿粗好转,腰已能挺直并可下地行走,灸至4个月,诸病愈,行走15km,抬煤75kg也未再出现腰痛。 四十七、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是骨髓造血组织损害而导致的,以贫血、出血倾向及易发生各系统感染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急性型发病急,病程短,病情发展迅速,出血多,易致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慢性型发病慢,病程长且平稳,可感觉无力和逐渐衰弱;出血多限于皮肤、粘膜,出现紫癍及皮下溢血等;感染较轻,多表现为口腔、咽峡等处的坏死性溃疡和颈部节、痈。 (一)治 疗 按血液病常规灸法灸治。 血液病常规灸法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1日 中脘(单穴) 足三里(双穴) 灸30分钟 各灸30分钟 2日 期门(双穴) 太冲(双穴) 各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3日 下脘(单穴) 天枢(双穴) 气海(单穴) 灸30分钟 各灸30分钟 灸60分钟 4日 关元(单穴) 曲骨(单穴) 三阴交(双穴) 灸30分钟 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5日 心俞(双穴) 神门(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6日 膈俞(双穴) 膻中(单穴) 巨阙(单穴) 各灸25分钟 灸30分钟 灸30分钟 7日 肝俞(双穴) 章门(双穴) 各灸30分钟 各灸30分钟 8日 脾俞(双穴) 不容(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30分钟 9日 三焦俞(双穴) 曲池(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10日 身柱(单穴) 命门(单穴) 悬钟(双穴) 灸30分钟 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11日 肾俞(双穴) 照海(双穴) 各灸30分钟 各灸30分钟 注:(1)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病可按此常规灸治。 (2)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3)再障患者初灸时,血象不可能迅速回升,依常输血维持的患者仍需输血,待血象回升接近正常时方可停止输血。 (4)每日下午低热者不用加灸其他穴,感冒或其他感染导致高热时,可酌灸风门、阳陵泉等。 (5)灸1个月后,可酌情日灸2次。 |
|
5楼#
发布于:2015-11-21 10:03
(二)再障病例
王××,男性,11岁,住天津市河东区小郭庄。1964年7月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者于一年前开始逐渐饮食减少,面色慌白,身上常出现血点,腹痛(胃肠粘膜出血的表现),常发热,乏力,天津市某医院曾误诊为蛔虫病,治疗1个月无效,随后转入天津259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确诊为“再障”当时血色素为60g/L,经治疗病情仍继续恶化,血色素曾降至10g/L,现只靠输血维持治疗,医生估计患者将在1个月中死亡,此时患者家属听说另一再障患儿经温灸治愈。 (2)治疗:嘱自灸:1日,中脘30分钟,大陵25分钟;2日,期门30分钟,太冲20分钟;3日,中脘,天枢各30分钟,气海60分钟;4日,膈俞25分钟,巨阙30分钟,关元30分钟;5日,脾俞、三阴交各25分钟;6日,肝俞25分钟,章门30分钟;7日,心俞、神门各25分钟;8日,大椎、身柱各30分钟,内关20分钟;9日,肾俞30分钟,照海20分钟;10日,三焦俞、曲池各25分钟。以上10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灸治1个月后,饭量大增,体力显恢复,可看到耳朵上的细血管(灸前卫朵苍白)腹痛止,输血间隔时间已延长,共灸1年余,血色素升至120~130g/L,痊愈。10年后患者来来告知,病愈后身体一直很好。 (三)临床体会 “再障”仅治过数例,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一般,在灸至1个月以后,可以增加灸量,2天灸2天的灸穴(分2次灸),若病情险恶,可不受此限,一天之内可灸2~3天的灸穴,以患者于灸后无不适感为度。 四十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 杨××,男性,50岁,住天津市河东区小郭庄,1973年12月13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者有血小板减少,病轻时无症状,病重时牙龈出血,四肢散在小米粒样出血点,经服药治疗、10余年来未出现出血症状,但血小板一直过低,近1个月,出现牙龈出血,四肢散在小米粒样出血点,卧床部位体表皮于瘀血,再经药物治疗,未效。 (2)治疗:嘱其自灸: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2日,劳宫、涌泉各30分钟;3日,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4日,下脘、天枢各30分钟,气海60分钟;5日,心俞、冲门各25分钟;6日,膈俞25分钟,巨阙30分钟,关元60分钟;7日,肝俞25分钟,章门30分钟;8日,脾俞、三阴交各25分钟;9日,肺俞、曲池各25分钟;10日,肾俞30分钟,照海25分钟;11日,大椎、身柱各30分钟,大陵25分钟;12日,风池、悬钟各25分钟。以上12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灸至2个疗程后,牙龈出血止,伤身出血点及皮下瘀血均消退,现有痔出血,腿肿,两腿无力。嘱加以下3日穴:1日,内、外膝眼各25分钟;2日,命门30分钟,二白25分钟,曲骨60分钟;3日,水分30分钟,中极60分钟,复溜25分钟,与前穴循环灸,每日熏灸痔疮处60分钟。以后患者未再来诊。 |
|
6楼#
发布于:2015-11-21 10:04
四十九、不孕症
夫妇双方同居3年以上,没有避孕而未受孕的,为不孕症,正常受孕需要具有以下基本条件:①女方能排出正常的卵子;②男方射出的精液含有正常数量、形态和活动力的精子;③精子和卵子能相遇、结合;④受精卵能在子宫内膜着未。以上基本条件之一发生障碍,就可导致不孕。其中第②、③项之障碍可因男性生殖器官的各种疾病引起;第①、③、④英可因女性生殖器官的各种疾病引起。 (一)治 疗 1、因男性导致的不孕症 可参照遗精症栏下的灸法灸治。 2、因女方导致的不孕症 按妇科病常规灸法灸治。 妇科病常规灸法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1日 中脘(单穴) 足三里(双穴) 灸30分钟 各灸30分钟 2日 下脘(单穴) 天枢(双穴) 气海(单穴) 灸30分钟 各灸30分钟 灸30分钟 3上、日 关元(单穴) 曲骨(单穴) 三阴交(双穴) 灸30分钟 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4日 期门(双穴) 太冲(双穴) 各灸20分钟 各灸25分钟 5日 肾俞(双穴) 照海(双穴) 各灸20分钟 各灸25分钟 6日 膈俞(双穴) 通里(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7日 肝俞(双穴) 章门(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30分钟 8日 命门(单穴) 巨阙(单穴) 曲泉(双穴) 灸30分钟 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9日 志室(双穴) 归来(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30分钟 注:(1)月经不调、白带、子宫及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症均可按此灸法治疗。 (2)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二)不孕症病例 例1 李××,女性,25岁,住河北省河间县沙河桥。1963年5月24日来函求治。 (1)病史及症状:月经不调将近10年,结婚5年未孕,近3年乳房渐缩小,平素感觉小腹冷,时常腹胀。 (2)治疗:于1963年5月底去函,嘱其自灸: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2日,期门30分钟,太冲20分钟;3日,关元、三阴交各30分钟;4日,肾俞30分钟,照海20分钟;5日,天枢、阴交各30分钟;6日,血海、太奚20分钟。以上6日灸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灸至2个月,腹胀消失,感觉小腹内温暖舒服,余症如前,嘱加灸水道、中极各30分钟,与前穴循环灸;灸至4个月诸症愈,尚未怀孕:灸至5个月时终于怀孕,次年7月生一女孩,以后又生一男孩,均体健。 例2 谢××,女性,33岁,住天津市红桥区双庙街。1960年10月23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素有不调 ,结婚7年未孕,于两年前去某妇产医院检查,证实子宫内有一个瘤体,直径约2cm,医生主张手术切除,患者未应。现月经量多,小腹及腰疼痛,两胁胀满,胃脘灼痛,头晕,心悸,失眠,小便混黄。查: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鸡蛋。 (2)治疗:嘱自灸: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2日,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3日,肾俞30分钟,照海25分钟;4日,关元、曲骨各30分钟,水泉25分钟;5日,命门30分钟,淋巴结肿大处60分钟;6日,水分30分钟,水泉25分钟;7日,膈俞20分钟,气海60分钟;8日,肝俞25分钟,章门30分钟。以上8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每于灸后矢气多,灸至1个月,月经量仍多,但已不感觉难受,白带量灸时增多,不灸则减少(灸后肾气恢复,能排污泻垢,故使白带增多,此与白带症不能混为一谈,此种白带增多,必随施灸时日的延续而逐渐减少);灸至2个月,月经、白带均转正常,余症均大减;灸至近3个月,右腹股沟肿大之淋巴结已摸不到,见其病症皆愈,建议她去医院得查子宫瘤是否消失,患者因怕检查时疼痛,未应。于1962年12月患者家属来告知,她在9月份生一男孩。 (三)临床体会 温灸治疗不孕症效果很好,此症因女方原因所导致的为多,若男方身体不很健壮,可以和女方一起灸,这样有助于增加怀孕的机会及提高怀孕的质量。 五十、月经病(病例) 例1 裘××,女性,25岁,已婚,住天津市南马路。1960年7月7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白带症已3年,并有纳呆,头晕,心悸,盗汗,失眠多梦,两胁胀满,体弱无力等症状。检查:腹部任脉及脐旁触之硬痛,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等穴均有压痛。 (2)治疗:嘱其自灸: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 |
|
7楼#
发布于:2015-11-21 10:04
(三)临床体会
温灸治乳腺炎效果良好,一般病在左乳可速灸愈,在右侧者需多灸数日方愈。 五十四、乳汁过少 乳汁过少与乳房发育不良,营养不良,身体虚弱,产妇精神不安定以及哺乳方法不正确等因素有关。 (一)治 疗 (1)一般可每日灸膻中(胸部),脐各30分钟,乳根(胸部)25分钟。 (2)如纳差,每日加灸中脘(腹部),足三里(下肢)各30分钟;如情绪不佳,每日加灸期门(胸部)30分钟,太冲(下肢)25分钟。 (二)乳汁过少病例 例1 聂××,30岁,住天津市河北区日纬路。1962年3月3日来诊。述数日前产一婴后,乳汁甚少。嘱其按上法灸治,5天后奶水已足。 例2 阎××,28岁,住天津市南开区大水沟。1976年6月18日来诊。她于一个月前产一女婴,此后下乳少而稀。嘱按上法灸,5日后乳汁已足。 (三)临床体会 此症灸之多数,且方便,值得推广。某些病例有家族遗传倾向或属于乳房发育不良,并非治之绝对无效,可以试用。 五十五、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本病简称灰髓炎,病原是灰髓炎病毒,可分Ⅰ、Ⅱ、Ⅲ型,以Ⅰ型较常见。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流行于夏秋季节,儿童多见。口服灰髓炎疫苗,预防效果好。 本病起病有发热,轻度咽痛,纳差,腹泻,多汗等不适症状,继而可有头痛,嗜睡,肢体疼痛,感觉过敏,腰骶部疼痛。部分病员有轻到中度脑膜刺激征,偶有呕吐。于病程第3~8天,体温尚未下降或开始下降时,家属常发现病儿有跛行或行走时摔倒。体检时可有一侧或两侧肢体不对称的松弛性瘫痪,常见于下肢。患肢感觉存在,腱反射消失。若瘫痪影响膀胱括约肌功能可导致尿潴留,影响到腹肌、肋间肌,膈肌则出现语音减弱,咳嗽低沉,甚至呼吸困难。极少数病员,病变可损及延髓生命中枢。热退后数天,瘫痪一般不再发展。瘫痪的肌群,大部分可在6个月至1年内恢复,少数形成肢体萎缩、畸形等后遗症。 (一)治 疗 1、患病初期 每日灸大椎(颈部)、命门(腰部)、阳陵泉(下肢)各20分钟。亦可酌加身柱、灵台、筋缩(均在背部)等穴。 2、下肢瘫 ①由第8胸椎灸至尾骨尖;②由大转子(胯骨头)灸至外踝下;③由膝盖内侧灸至内踝尖。 3、上肢瘫 ①由哑门(头部)灸至第7胸椎下;②由肩髃(上肢)沿大肠经灸至合谷(上肢)。 4、上、下肢均瘫 合用治法2、3。其具体操作是,用温灸简沿各条灸治线路,自上而下,每天只分别灸一处,每处灸20分钟。灸至最下端后,再从头循环灸,直至病愈。 以上几种灸法,均宜每天加灸脐30分钟。单侧肢体患病,可仅灸患侧。 (二)小儿麻痹症病例 例1 赵××,女性,4岁,住天津市红桥区北营门。1965年7月5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自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上肢乏力,两下肢均不能活动,经针刺及中药治疗2年,上肢及左下肢已恢复正常,右下肢仍不能活动,肌肉严重萎缩,腰部脊椎向左侧歪斜,饮食尚正常,大便每日6~7次,为稀便。 (2)治疗:方法基本同前,先灸右腿,1周后加灸脊柱,每处灸10~15分钟,每日灸脐30分钟。灸半个月后,右腿已能自动伸屈;灸至1个月时,右腿肌肉增粗,已能自动迈步,但力弱;灸至3个月时,已能跑步,只是行走时右腿略显跛行。腹泻一症,因灸脐也已治愈。 例2 黄××,男性,13岁,住天津市河北区小郭庄。1973年10月25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者自成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屡治无效,现左腿肌肉萎缩,行走时左腿无力,左脚掌不能着他(只用左脚趾着地),跛行明显。 (2)治疗:同前法。灸数月后左腿肌肉增粗,上楼及走远路已不感觉累,共灸2年;左脚掌已能着地,跛行基本纠正。 (三)临床体会 此病患者来做温灸治疗的,均是病程已长且留有后遗症者。西医一般认为,此病,病程在2年以上的,瘫痪肌肉基本定型。从以往的温灸经验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病程在2年以上,甚至于11年者,病状经灸治后得到基本纠正的已非少数。此病若在早期灸治,当有更好的疗效,然知灸而用灸者鲜有,实为患儿之不幸! 夏日,小儿当风而卧最易诱发本病。其他诱因,后以净水洗浴等等皆应避免之。 五十六、小儿惊厥 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主要为大脑功能暂时紊乱的表现。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兴奋容易扩散,故容易发生惊厥。加之引起惊厥的某些原因,如产伤、脑发育畸形、先天性代偿异常等为小儿所特有,高热及中枢神经感染在小儿多见,故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发生惊厥远比成人为多。 本病的典型表现为意识丧失,眼球固定呈上翻、斜视,头转向一侧或后仰,口吐白沫,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直或痉挛性抽动。常伴有屏息。惊厥时间长者可出现青紫。部分小儿有大小便失禁。常伴有屏息。惊厥时间长者可出现青紫。部分小儿有大小便失禁。一般经数秒至10多分钟后自止,继而进入昏睡。少睡抽搐短暂者,意识清楚(如缺钙引起的抽搐)。惊厥不止常引起体温升高,颅内压增高。窒息或心力衰竭而致死亡。 |
|
8楼#
发布于:2015-11-21 10:04
(一)治 法
每次灸身柱、筋缩(背部)各15分钟,命门(腰部)15分钟,中脘(腹部)20分钟。若灸后惊厥或有反复,可于一天内灸2~3次,每日灸脐20分钟。 (二)小儿惊厥病例 王××,男性,6月龄,住天津市南开区大水沟。 (1)病史及症状:患儿于1975年6月16日,突发高热,四肢抽动,眼球上视,去医院治疗未效,家属称,抱回家时“气息已无”。 (2)治疗:予急灸筋缩、命门各15分钟,中脘、脐20分钟。灸后立即清醒而愈。 五十七、水痘(病例) 尚××,男性,5岁,住天津市南开区南开三马路。1973年4月19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儿出水痘数日,经服药治疗未效,现腹部及四肢散在小泡样痘疮,发热。 (2)治疗:灸风门、肺俞、曲池、大陵各15分钟,中脘、脐各20分钟,每日灸1次,3日而愈。 五十八、颈部淋巴结结核(瘰疬) 本病为结核杆菌慢性感染所致。因多个颈部淋巴结肿大,累累如贯珠之状,故中医称之为瘰疬,俗称老鼠疮。其特点是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淋巴结不大,局部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且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成脓后皮色转为暗经,溃后脓水清稀,每夹有败絮样物,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一)治 法 按以下常规灸法灸治。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1日 肝俞(双穴) 阳辅(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2日 天池(双穴) 少海(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3日 百劳(双穴) 肘尖(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4日 手三里(双穴) 太冲(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5日 二白(双穴) 束骨(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注:(1)身体各部位淋巴结核均可按此方法灸治。 (2)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患处20~30分钟。 (3)淋巴结破溃处先熏灸,待收口后方可将灸筒放置其上施灸。 (二)颈淋巴结结核病例 例1 葛××,女性,18岁,住天津市河西区西南楼。1954年8月3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于一个月前发现颈部长出一肿物,在天津某医院诊为颈淋巴结结核,肌注链霉素治疗未效。现肿物长至鸡蛋大小,中度硬,未破溃。 (2)治疗:每天灸肝俞25分钟,脐与患处各30分钟。灸10天后,肿大之淋巴已缩小大半,以后因故止灸,数月后肿大之淋巴结渐渐消失。 例2 刘××,女性,26岁,住6213部队。患者于1963年5月来信求治。 (1)病史及症状:曾于5年前患右耳下淋巴结结核。两年前,此结核患处破溃,服2个月中药后收口。3个月前于原部位又有2个淋巴结开始肿大,现已有核桃大小。 (2)治疗:函嘱自灸:1日,灸肝俞30分钟,太冲25分钟;2日,天池、少海各25分钟;3日,曲池及患处各30分钟;4日,百劳、肘尖各25分钟。以上4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灸4天后,患者开始每天灸2次。灸10天,肿大的淋巴结已缩小一半,但食欲不振(与多灸有关),嘱其每日只灸1次;又灸数日,饮食转正常,共灸2个月,淋巴结之肿大完全消退,身体也比以前健壮些。 五十九、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本病常被简称为脉管炎,病变主要发生于中、小型动脉,伴行静脉也可同时受累。受累血管有明显节段性病理改变,同一节段的病变大致相同。本病的特点为广泛性动脉壁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可引起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闭塞。 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以男性为多,虽为慢性全身性血管疾患,而发病主要在下肢,表现为患肢麻木、苍白、发绀、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及游走性浅表动脉炎,严重者有肢端溃疡和坏死。 (一) 治 法 按以下常规灸法灸治。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1日 阳陵泉(双穴) 曲泉(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2日 悬钟(双穴) 三阴交(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3日 足三里(双穴) 冲阳(双穴) 各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4日 申脉(双穴) 照海(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5日 肝俞(双穴) 太冲(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6日 心俞(双穴) 二白(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7日 束骨(双穴) 内踝尖(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注:(1)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2)下肢患病者,每日熏灸患侧足趾尖2次,每次 30~60分钟(无论皮肤溃破与否均要熏)。 (3)上肢患病者,每日熏灸患侧指端2次,每次25分 钟,并酌灸大陵、阳池(均上肢穴),与前穴循环灸。 |
|
9楼#
发布于:2015-11-21 10:05
(二)脉管炎病例
例1 张××,男性,40岁,住天津市西郊区。1965 年2月14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10年前,于春季种稻时,足部受寒, 继之出现右足大趾寒痛,于2年前经手术治疗已愈。以后出现左足大趾溃烂,流淌脓水,足面发黑,疼痛甚。按悬钟、丘墟、三阴交及照海等穴均有压痛。 (2)治疗:嘱其自灸:1日,阳陵泉、阴陵泉各25分钟;2日,足三里30分钟,曲泉25分钟;3日,悬钟、三阴交各25分钟;4日,申脉、照海各25分钟;5日,丘墟、太冲各灸25分钟。以上5日穴只灸患侧,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仅灸半个月,左足大趾溃烂已收口足面皮色转为正常,疼痛止,病愈。 例2 岑××,男性,48岁,住河北省河间县。1975年6月3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数年前患右足发凉,足大踇趾麻痛,行走时尤甚,仅走500m长的路,既会因患处麻痛难忍而不能再走,经当地县医院诊为脉管炎,治疗未效。此外尚有心悸,头晕目眩,眼球外突,全身乏力等症状。 (2)印象及治疗:脉管炎,甲亢。治疗:嘱由膝内外两侧,用温灸筒一处挨一处灸到踝骨下方及足面,每处灸25分钟,每日灸内外侧各一处。灸至足面后,再从膝部循环灸。当足趾疼痛等症状好转后再加灸: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2日,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3日,下脘、天枢各30分钟,气海60分钟;4日,心俞、神门各25分钟;5日,膈俞25分钟,膻中、巨阙各30分钟;6日,厥阴俞、少海各25分钟;7日,天池、间使各25分钟。以上7日穴循环灸。灸至个半月,足趾痛麻及足凉已好转,眼球外突基本恢复正常;灸至2月余,已能连续行走3㎞路,诸症减轻,唯有头错目眩依旧,复信嘱加灸3日穴;1日,风池、悬钟各25分钟;2日,百会、哑门、申脉各25分钟;3日,肝俞25分钟,章门30分钟,与前穴循环灸。以后患者未再来函,情况不明。 例3 于××,男性,25岁,住山西省吕梁地区交口县。1977年9月30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者在1973年冬季淌水过河后出现两足及右手疼痛,双侧足背脉管变硬,以右侧为甚。每至冬季左大足趾麻木,由足腕以下疼痛,右足大小趾发凉,若行走500m路两足便疼痛麻难忍。右手背尺侧一血管变硬,中指、无名指端呈黑紫色,已溃烂流脓水,疼痛麻木,左大指端呈紫色,发凉,经多家医院诊为脉管炎,称必需手术切除患处。此外尚有遗精,失眠,心悸,盗汗,胃脘痛,腰痛等症状,每日大便3~4次,右手脉搏细微,左手脉搏摸不到。 (2)治疗:凡手背、足背能灸的部位,每日每处灸25分钟,溃烂处用艾烟熏30分钟,每日灸脐30分钟并兼灸;1日,二白、束骨各25分钟;2日,肝俞、太冲各25分钟;3日,关元、中极各30分钟,三阴交25分钟;4日,心俞、神门各25分钟;5日,肾俞30分钟,照海25分钟。以上5日穴循环灸。仅灸6天,手指痛已轻,指端溃烂亦好转,突出足背之血管变软,平复,用手可触知血管内有硬结;灸10天后,右手指感觉刺痒,中指尖溃烂处已有新肉长出,无名指端溃烂处已不流脓水,仍呈黑紫色,右足已温热;灸半个月,走远路两足也不觉疼痛,仍有麻木感。胃脘痛及便溏等愈;灸到1个半月,右手中指患处愈,无名指指尖尚有小米粒大小溃烂面,指甲发青;灸至2个半月,右侧无名指患处已痊愈(比前某日,患者曾熏左大指2个多小时,肿消失)。以后继续灸治,于1979年1月25日来津告知,仅个别手指、足趾发发凉、余症均愈,查其右足背有一处血管壁硬尚未复原,右腕部脉搏仍微弱。 (三)临床体会 温灸治疗脉管炎有相当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六十、痈 数处毛囊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互相融合或由多个疖融合而引起的深红色或紫红色硬块称为痈。发于颈、背、肩部,其他部位比较少见。患处在1~2周内化脓,病损表面发生多个穿孔,流出脓液及坏死组织。痈易向四周及深部发展,以至达到皮下组织。严重时患处坏死、脱落,形成深溃疡,愈后形成大片瘢痕。本病常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局部有剧痛及触痛。常有附近的淋巴结炎。 (一)治 法 轻者只灸患处即愈。严重者按以下常规灸法灸治。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1日 风门(双穴) 大陵(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2日 二白(双穴) 束骨(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3日 肝俞(双穴) 太冲(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4日 膈俞(双穴) 少海(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5日 心俞(双穴) 神门(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6日 肘尖(双穴) 内踝尖(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注: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
|
10楼#
发布于:2015-11-21 10:05
(二)痈疮病例
赵××,女性,30岁,住天津市南开区。1965年9月21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就诊前一个月,腹部及四肢长出数个痈疮,破溃流脓后已渐愈,现左手腕及左臀睛部各有直径约3㎝及6㎝两处痈,已发现10余日,局部紫红,触之显软,其上已有数个脓点(将溃)。 (2)治疗:患处每处每日灸30~60分钟。灸两天后,手腕部痈疮已消失;灸3天后臀下痈疮亦消,病愈。 (三)临床体会 治疗痈疮及其他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直接灸、熏患处往往获佳效,这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艾药有直接灭菌作用;②高热的灭菌作用;③灸可通瘀去滞、调畅营卫,则邪不能自留。灸、熏之,未溃者可消散,已溃者易愈合(未溃宜灸,已溃者宜熏)。 六十一、蜂窝织炎 本病主要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有时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性或腐败性细菌引起。 由链球菌引起的,脓液稀薄,病变扩散迅速;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则脓液稠厚,较易局限为脓肿。若病变部位组织松驰(如面部、背部)则痛剧而消肿轻。如病变位置表浅,则局部明显红肿,剧痛,扩展快,与正常皮肤分界不明显,患处中央部硬后软,溃破而排出脓液及坏死组织;病变位置深的,红肿多不明显,只有局部消肿和深部压痛,不易破溃。 患者可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严重全身症状,可伴有淋巴结、淋巴管炎,有时发生坏疽、转移性脓肿甚至败血症。 (一)治 疗 按以下常规灸法灸治。 按以下常规灸法灸治。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1日 风门(双穴) 二白(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2日 肝俞(双穴) 束骨(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3日 膈俞(双穴) 血海(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注: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酌情每日或隔日灸患处25分钟。已溃者则熏之。 (二) 蜂窝织炎病例 王××,女性,11岁,住天津市南开区南马路。1974 年3月23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于20天前开始左腿内侧根部局部肿痛,面积而小渐大,疼痛难忍,伴高热,住某医院治疗10余日未效,于2天前出院,当时体温39.6℃,白细胞36×109/L,左腿活动则剧痛,不思饮食,大便干。检查:左腿内侧根部有一14㎝×9㎝大小的漫肿区,平坦而边缘不明显,无脓头,皮色不变。 (2)治疗:同前述,灸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患处而积大为缩小,痛止,饮食佳,大便正常,白细胞下降至16×109/L;灸至12天,痊愈。 六十二、丹 毒 系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常可发现引起本病的局部病灶,如小腿丹毒常出于足癣;面部丹毒常由于鼻粘膜损害。本病以发生在小腿和面部者多见。患处为略高出皮面水肿性鲜红色斑片,边缘明显,表面光滑发亮、触之坚实,间有大疱出现,有压痛。反复发作的可产生局部橡皮肿,尤以小腿多见。本病发病常有畏寒、发热、大便秘结和全身不适等先驱症状,发热可持续至损害消退时。 (一)治疗 不严重者,患处每次灸25分钟,日灸2次即可。若病发于头面、胸背,症状严重者,按以下常规灸法灸治。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1日 肺俞(双穴) 曲池(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2日 膈俞(双穴) 大陵(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3日 肝俞(双穴) 支沟(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4日 脾俞(双穴) 三阴交(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注:以上穴循环灸至愈,病情危急者,可日灸2日的穴,分2次灸。每日灸患处20分钟,灸脐30分钟。 (二)丹毒病例 例1 杨××,女性,32岁,住天津市南开区大小沟。1964年6月21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于3年前两膝下内侧出现数块略高出皮肤的鲜红色斑片,边缘清楚,以后每年犯1次,历时2~3个月,然后自行消退。现于20天前发病,两侧膝下至踝部共有7片皮损处,局部有胀痛感,腿发沉。 (2)治疗:每日分别于皮损处灸1次,每次25分钟,第1次灸后,患处皮肤已见绉纹,肿痛好转,以后边灸3天而愈。嘱其每年于感觉将发病时或发病期间灸膝至踝内、外侧,已见皮损则灸皮损处。 例2 马××,女性,50岁,住天津市和平区襄阳道。1981年5月31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者于3天前左腿内侧膝下部位出现大面积红色斑片,发热,去医院,诊为丹毒,用热敷及服药治疗未效。 (2)治疗:嘱自灸:1日,风门、支沟各25分钟;2日,肺俞、曲池各25分钟;3日,膈俞、大陵各25分钟,以上3日穴循环灸,每日灸患处及脐各30分钟。连灸3日已愈。 (三)临床体会 患慢性丹毒者,可在灸愈后,按常规灸法每年灸两次,以防复发。 |
|
11楼#
发布于:2015-11-21 10:05
六十三、疖与疖病(疔疮)
系由葡萄球感染所引起的毛囊深部及周围(包括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本症夏季多见,好发于颜面、颈及臀部,时或发于四肢。皮损呈以毛囊为中点的高出皮面的圆形、黄豆大或更大的炎性小结节,基底坚实,光亮紧张,局部有红、肿、热、痛,以后结节顶端化脓为黄色,愈后有瘢痕。附近淋巴结常肿大,重者可有发热和全身不适甚至引起败血症。 (一) 治疗 轻者每日熏灸患处2次,每次30分钟,重者按以下常 规灸法灸治。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1日 风门(双穴) 二白(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2日 肝俞(双穴) 束骨(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3日 身柱(单穴) 命门(单穴) 合谷(双穴) 灸30分钟 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4日 心俞(双穴) 大陵(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注: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熏灸患处25分钟,灸脐30分钟。 (二)疖病例 杨××,女性,45岁,住天津市和平区。1976年12月20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者有多年糖尿病史,正在用温灸治疗;于10天前,左手中指甲根内角长出一小疖肿,数日后颈变黄继而变黑,现手指肿痛。 (2)治疗:嘱其每日熏灸患处30分钟,连熏4天告愈。 六十四、枕骨下硬结性毛囊炎(发际疮) 系由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局限性毛囊炎,好发于枕骨及后颈部发际之间,常排列成带形与发际平行,一般不延及他外,初起为针头大小的毛囊丘疹,疏散分布,以后损害不断发生,密集成群,并融合成不规则形的硬结性小块,触之非常坚硬,压之常有脓液溢出,其上可见数根头发成簇地从一处皮肤穿出.病程慢长。 (一)治疗 每日灸患处,曲池或大陵(均上肢穴)各25分钟,脐30分钟。 (二)发际疮病例 沈××,男性,27岁,住河北省可间县。1975年7月23日来诊。 (1)病史及症状:于数月前,患者项后发际长邮多数毛囊丘疹,小如米粒,大者融合如枣,与发际平行分布,患处刺痒、疼痛,屡治未效。 (2)治疗:嘱其每日灸患处30分钟。患者于施灸时颇觉舒适,患处痒而不痛(灸后产生的刺痒感与病理的刺痒感不同,患者自能分辨)。他不愿只灸30分钟,故每次均灸超量,连灸10天病愈。 六十五、荨麻诊 系变应性皮肤病,急性发作常起因于进食某种蛋白质类食物,如鱼虾等海鲜;服用痢特灵、阿司匹林等药物;寒冷刺激;肠寄生虫。也可突然发生,数小时生又迅速消退,但又不断成批发生。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甚至多年。 皮损为大小不等,鲜红色或瓷白色风团。粘膜亦可受累,发生于胃肠道可伴有腹泻,发生在喉头粘膜则可有憋气,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一)治法 按以下常规灸法灸治。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1日 风门(双穴) 支沟(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2日 肺俞(双穴) 曲池(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3日 膈俞(双穴) 大陵(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4日 大肠俞(双穴) 大横(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5日 中脘(单穴) 足三里(双穴) 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6日 下腕(单穴) 天枢(双穴) 气海(单穴) 灸30分钟 各灸30分钟 灸30分钟 7日 肝俞(双穴) 太冲(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8日 脾俞(双穴) 三阴交(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注:1、急性荨麻疹患者只灸前4日穴即可。 2、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二)荨麻疹病例 例1 高××,男性,42岁,住天津市东门外玉皇阁街。1960年2月27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9个月前开始全身起大小不等浅红色风闭,以面部及手部最严重,病情时轻时重,尚有消化不良,口渴,大便量少,小便短赤,腰痛,乏力等症状,容易感冒。自发病至今,不能工作。 (2)治疗:嘱其自灸: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2日,下脘、天枢各30分钟,气海60分钟;3日,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4日,关元30分钟,三阴交25分钟,中极60分钟;5日,三焦俞、曲池各25分钟;6日,肝俞25分钟,章门30分钟;7日,脾俞25分钟,不容30分钟;8日,肾俞30分钟,照海25分钟。以上8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施灸后,间断泻下数次粘液样便及水样便,自觉腹中非常舒服,荨麻诊随之减轻;灸至第10天,矢气颇多,大便已正常,新起的荨麻诊已很少,唯小便黄赤,嘱灸关元、中极各30分钟,三阴交25分钟以助膀胱之热下行,共灸24天病愈。 例2 李××,男性,42岁,天津市井岗山机械厂职工。1975年3月1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有严重的荨麻诊,曾住院治疗未愈。现背腹部及四肢起浅红色风团,刺痒,时好时坏,消化不良,大便不正常。 (2)治疗:按常规灸法,灸6天而愈。 (三)临床体会 温灸治疗荨麻疹效佳.急性荨麻疹多与风寒性外束及饮食不适有关,慢性者必有脾胃不和,肠腑积滞,故临床常可见到患者灸后泻下浊物,病即向愈。 |
|
12楼#
发布于:2015-11-21 10:06
六十六、湿疹
此属变应性皮肤病,临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湿疹。急性湿疹,初起时局限于某一部位,可能很快发展成对称性,甚至泛发全身,损害往往由红斑、丘疹和水疱组成,集凝成片状,边缘弥漫不清,在某一阶段以某一种形态表现为最突出。剧痒,由于搔抓,常引起糜烂、渗液、感染、化脓、结痂等继发改变。病程2~3周,广泛的3~6周消退,倾向慢性,易于复发,亚急性期,炎症减轻,渗液减少,慢性者部分由急性病变迁延所致,部分于开始发病便呈慢性表现。慢性湿疹在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常好发于面部、手掌、耳后、阴囊、上下肢等处。 (一)治法 按以下常规灸法灸治。(湿疹轻者灸曲池、大陵、往往速愈) 灸序 穴名及穴数 每穴施灸量 1日 肺俞(双穴) 曲池(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2日 膈俞(双穴) 大陵(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3日 脾俞(双穴) 三阴交(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4日 肝俞(双穴) 太冲(双穴) 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5日 肾俞(双穴) 复溜(双穴) 各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注: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并可酌成熏灸患处20分钟。 (二)湿疹病例 例1 王××,女性,52岁,住天津市南开区大水沟。1973年4月22日不诊。 (1)病史及症状:于3年前患此症,当时予灸曲池、大陵、4天而愈。于半年前又患此症,经医院治疗,时轻时重,至今未愈。现症:两手掌及四肢均起许多小水泡疮,两小腿后侧皮肤已抓破并化脓成痂,刺痒难忍。 (2)治疗:嘱其每日上午灸曲池、大陵各25分钟,关元30分钟;下午灸劳宫、三阴交各25分钟。灸半个月,已无新诊出现,刺痒大减,共灸25天,患处全部脱皮而愈。后因吃蒜苔和香椿,两手掌又起泡疮,嘱按前法继续灸,每日加灸肺俞、尺泽各25分钟,7天而灸愈,5年后随访,知一直未犯病。 例2 张××,女性,55岁,住天津市南开区大水沟。1983年9月14日就诊。 (1)病史及症状:素患有脚气,于20天前全身起湿疹,两手破后流水,两足背及足趾肿,刺痒难忍,不能行走,睡不好觉,并伴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经医院治疗未效。 (2)治疗:嘱其每日灸曲池、大陵各25分钟,另用艾碳(灸日灸则艾碳附于灸筒内壁,采集后研细备用)每日散敷于脚趾间。治疗1周,诸症痊愈。 例3 杨××,女性,57岁,天津市和平区×××小学教员。1985年4月1日就诊。 (1)病史及症状:患者体胖,于数年前,两大腿根部出现湿疹,早期有渗液,现只起丘疹,刺痒难忍,并患有肛门裂。 (2)治疗:嘱其每日灸曲池、大陵各25分钟,熏灸患处及肛门各30分钟,4日而愈。 (三)临床体会 温灸治湿疹效佳,轻者仍灸曲池、大陵,往往速愈。 六十七、白塞综合症 本病多见眼、口、外生殖器三部分的综合病症及体症,但不一定同时或先后部表现出来。复发性口疮常为最早表现,多为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溃疡,较深,覆黄白色苔膜,损害孤立散于口唇、舌尖、舌侧缘、齿龈等处。外生殖器病变亦为较深的溃疡,常围以红晕。在男性以阴囊为多,其次为阴茎、龟头之冠状沟处。女性以大、小阴唇为多。眼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炎,严重者可致失明。此外,皮肤可有结节红斑样、血栓性静脉炎样、痤疮样毛囊炎等改变。尚或有低热甚至高热,大关节竣痛、肿痛和腹痛、以及精神症状、神经系统症状。 本病呈慢性过程,常反复发病,属中医狐惑病症范筹。 (一)治 疗 按妇科病常规灸法灸治(见不孕症栏下,男性患者同胞灸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