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767回复:30
诙谐幽默的饮食典故传奇
“汤”的来历
“soup”这名词以前曾意味着“面包”,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绝非玩笑。在中古世纪,有种面包硬得足以取代盘不过,喝剩一些想休息片刻,盘子却被收走的情形时有发生。 当时,这种面包便称为“soup”。后来,面包和汤的关系逐渐变得模糊,从十四世纪开始,就改称汤为“soup”了。换句话说,汤已转变为“soup”的主角。 在今日,我们常把切成片的油炸碎面包或硬饼干,放进汤中一起食用,这即象征着昔日“soup”的原义。和汤一起端出的若是油炸碎面包,可以直接加进汤中食用;假如是硬饼干或铅笔状面包,则需用手撕碎,再放入汤中。 另外,要注意的是喝完汤后汤匙的摆法。一般来说,喝完汤以后,汤匙可以朝上摆入汤盘中,柄横放或斜放均可。其实,汤喝到一半想休息时,摆法也是一样。一般服务生会依汤剩余量的多寡和客人的态度来判断客人是已喝完或在休息。 不过,喝剩一些想休息片刻,盘子却被收走的情形时有发生。这时假如还想再喝,可对服务生说:“我还没喝完……”汤喝完后,以柄呈垂直状搁在盘侧,或将汤匙横摆在靠己侧的托盘上,是近来较为普遍的摆法。 |
|
沙发#
发布于:2015-12-31 17:20
月饼的神奇传说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柚子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
|
板凳#
发布于:2015-12-31 17:20
"连襟鱼翅"的传说
连襟,胶东地区妹妹的丈夫间之称谓。传说乾隆年间,一高姓饭店老板,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了本饭庄两位厨艺高超的师傅。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路过此地,天色已晚,便进饭庄用餐,侍卫要老板为“老爷”做一道吉祥富贵之菜,老板见来人气宇不凡,心想定是达官贵人临门,便嘱咐两个女婿千万把菜做好。连襟二人左思右想,大女婿用鸡汤煨了一勺白里透亮的鱼翅盖在“玉菜”上。此菜端上桌,乾隆一见洁白晶莹的通天鱼翅,喜上眉头,品尝后更是赞不绝口,便问厨师:“此菜何名?”大女婿急中生智,道:“白玉托银条”,乾隆曰:“此名太俗!”又听说是连襟二人联手制作,便随即取名“连襟鱼翅”�� |
|
地板#
发布于:2015-12-31 17:20
中国传统美食典故
“民以食为天”,随着回归自然食品的兴起,传统美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实,这些 食物的由来都有它美妙的传说。 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 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 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 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 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 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水晶饼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名点,特色是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传说 宋相寇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 五十大寿,乡党们送来寿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 来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在点心上 面,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 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 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冰糖相传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内江的一个大糖坊主张亚先家的丫 环。有一次,她趁张亚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浆正准备喝的时候,张亚先来了,扶桑连忙把糖浆倒进 猪油罐,将它藏进柴堆里,又在上边放些谷糠掩盖住。 过了几天,当扶桑捧出猪油罐时,罐里却长满了许多水晶般的东西,敲碎入口,坚脆而纯甜 ,其味道胜过白糖。扶桑把这一奇怪现象讲了出去,许多人如法炮制,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 蜜,人们就把它称作冰糖�� |
|
4楼#
发布于:2015-12-31 17:20
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其实并非苏东坡之功,而是其妻子王弗的妙作。一次,王弗在炖肘子时因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她连忙加各种配料再细细烹煮,以掩饰焦味。不料这么一来微黄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顿时乐坏了东坡。苏东坡向有美食家之名,不仅自己反复炮制,还向亲友大力推广,于是,东坡肘子也就得以传世�� |
|
5楼#
发布于:2015-12-31 17:20
佛跳墙
这是御膳掌勺人卷铺盖前的最后“佳作”。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勒令厨子若再做不出口味翻新的菜肴就扫地出门。厨子苦叹山穷水尽,作好了卷铺盖的打算。最后一次掌勺时,他索性将素鲜各色菜料“一锅端”,在烹调上使出浑身解数。岂料这锅菜异香扑鼻,引得隔壁修行多年的老和尚爬墙张望,因此而保住了饭碗的厨子就把这道菜叫做“佛跳墙”�� |
|
6楼#
发布于:2015-12-31 17:20
天下第一菜 江苏名菜,即虾仁锅巴。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曾在无锡城内微服私访。一天,时已过午,乾隆走进一家饭店,催促要饭要菜,店主见来者气宇非凡,但饭菜已卖完,急取制下的锅巴在滚油中炸酥,配以虾仁、熟鸡丝、高汤制成的浓汁,一并送上餐桌,店主将浓汁浇在锅巴上,只是盘内立刻发出“嘶啦”的响声,同时冒出一缕白烟,香味扑鼻。乾隆皇帝饥不择食,吃起来顿觉鲜味异常,香酥可口,当即赞叹到:此菜可谓“天下第一菜”啊!从此虾仁锅巴身价百倍,盛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该菜系选用薄而均匀的锅巴,用油炸至金黄酥脆,再趁热浇上用虾仁、 鸡丝磨菇、番茄酱及各种调料熬制而成的鲜卤汁即可。具有卤汁鲜红、锅巴金黄、酥松香脆、酸甜咸鲜合一等特点,是名扬中外的江苏传统风味佳肴�� |
|
7楼#
发布于:2015-12-31 17:20
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为杭州西湖最负盛名之菜肴,始制于南宋高宗时,据古籍记载,西湖醋鱼一菜来源于“叔嫂传珍”。相传在南宋时,有宋氏兄弟两人,颇有学问,但不愿为官,因而隐居江湖,靠打鱼为生。当地有一恶霸,名赵大官人,他见宋嫂年轻貌美,便施阴谋害死了宋兄,欲霸占宋嫂。至此,宋家叔嫂祸从天降,悲痛欲绝。为了报兄仇,叔嫂一起到衙门喊冤告状,哪知当时的官府与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告状不成,反遭毒打,把他们赶出了衙门。回家后,嫂嫂只有让弟弟远逃他乡。叔嫂分手时,宋嫂特用糖、醋烧鲩鱼一碗,对兄弟说:“这菜有酸有甜,望你有出头之日,勿忘今日辛酸”。后来,宋弟外出,抗金卫国,立了功劳,回到杭州,惩办了恶棍,但一直查找不到嫂嫂的下落。一次外出赴宴,席间得知此菜,经询问方知嫂嫂隐姓埋名在这里当厨工,由此始得团聚。于是,“叔嫂传珍”这道美菜,也同传说一样在民间流传开来�� |
|
8楼#
发布于:2015-12-31 17:20
鱼头豆腐 苏菜中有一道名菜叫做“鱼头豆腐”,它的来历据传也是来自那位乾隆下江南的趣话:乾隆微服出访到吴山,半山腰逢大雨,淋成落汤鸡。他饥饿交加,便走进一独居人家找一些食品充饥。屋主王润兴是一个经营小吃的小贩,见来人如此模样,顿生同情心,可是家穷四壁,便把没卖出去的一个鱼头和一块豆腐加一些味料放进一个破砂锅中炖好给乾隆吃。这时的乾隆便觉得这菜比宫殿中的山珍海味还好吃。乾隆再次到吴山,他没忘记这位王小贩,又去这间破屋子,对王说:你手艺这么好怎不开一个饭铺,王说:我自个都吃不饱那有钱开店。乾隆就赏赐他五百两银子,还提笔写下“皇饭儿”三个大字,落笔竟是“乾隆”二字。王润兴这才知道他遇上了当今皇帝,惊得长跪不起。这是一个好心有好报的动人故事。 从此,王润兴便把乾隆御笔“皇饭儿”挂在中堂,专营鱼头炖豆腐。 “鱼头炖豆腐”在几代人的不断改进下,如今已是很有名气的菜肴了�� |
|
9楼#
发布于:2015-12-31 17:21
“四菜一汤”的由来
“四菜一汤”,指一餐饭吃四样菜一碗汤,“四菜一汤”由来已久,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首倡。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遇上天灾,各地粮食欠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一些大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生身贫苦讨过饭的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决心予以整治。 一天,适逢皇后的生日庆典,朱元璋趁众位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菜淡饭宴客,以此警醒文武百官。当十多桌席位的人坐齐以后,太祖便今宫女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萝卜,百味药也,民谚有“萝卜上市,药铺关门。”之说。第二道菜是炒韭菜,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长青,象征国家长治久安。再则是两大碗青菜,以此喻意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最后一道极普通的葱花豆腐汤。宴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既是榜样,谁若违犯,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内传到民间。 |
|
10楼#
发布于:2015-12-31 17:21
狗不理包子
到过天津或了解天津的,谁都会知道“狗不理”的包子,吃过的更是谈得津津有味。天津人常说“没吃过狗不理包子,等于白活”。固然是言过其实,但也足见其名声之大。因此有朋友到天津,或者是亲友串门儿,少不了请上去狗不理吃一顿包子。味道鲜美的“狗不理”包子,始创于清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那时天津候家后面有一家摊主叫高贵友,他乳名叫“狗子”摆设包子摊。经营的包子物美价廉,顾客付钱后,便可自取包子,掌柜对此一概不理。日久天长, 人们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传来传去,“狗不理”便取代了原名“德聚号”。狗不理包子品种繁多,除了有猪肉包外,还有三鲜包、鸡磨包、豆沙包、韭菜包等。它用料讲究,做法精细,外观褶花匀称,刚出屉的包子犹如薄雾中含苞的秋菊,吃起来肥而不腻,味美适口。据传,袁世凯坐镇天津时,对狗不理包子百食不厌,并曾以此包子进献慈禧太后。慈禧品尝后,十分赞赏,狗不理包子身价便更高了。如今,狗不理包子已被列为津门风味“三绝”之一,享誉国内外 |
|
11楼#
发布于:2015-12-31 17:21
叫化子鸡
叫化子鸡,又名“黄泥煨鸡”。此菜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明末清初,在常熟虞山脚下有一个叫化子,一连几天都没有讨得饭食,无意中偷了一只鸡,欲以充饥,但一无炊具二无调料,连煺毛的开水也无法找到,他无奈就把鸡宰杀后掏出内脏,糊上泥巴,堆积些败枝松叶点火烤了起来。待泥巴烤得发黄,往地上一摔,鸡毛随泥巴一起脱落,香味扑鼻四溢。附近张大户的仆人路过这里,被香气诱入,讨得煨鸡之法,禀告主人。主人如法炮制,邀亲友口尝,赞不绝口,众人问主人是出自何名师,主人说,什么名师,是个叫化子,这是“叫化子鸡”。 常熟百年老店山景圆菜馆名橱朱阿二据此传说,将鸡膛内填加了几种鲜料,以猪网油、鲜荷叶包之再泥烤,味道更为鲜美,且有荷香,成为誉满中华的常熟传统名菜 |
|
12楼#
发布于:2015-12-31 17:21
郑和与鱼苦瓜
明朝永乐三年,三保太监郑和奉圣旨率领士兵三万人,建造楼船62艘,从南京出发,至泰国、越南、新加坡、龙牙门、马辰、泗水、帝汶岛、吕宋、马达维亚、马六甲、斯里兰卡等地,先后7次,最远到过印度和非洲东岸,国威远播,传达中国文化,交流中外物产,是中国最光荣的宣慰使节。 据明代费信著《星槎胜览》记载,三保太监当时带当时去带去许多蔬菜、菜种,以及鱼肉之类,以及鱼肉之类,因为生鱼离水仍能生存很久,所以带去不少乌鳢鱼,(即生鱼),作为船夫的伙食。因为这种鱼适宜在亚热带繁殖,故传布到南洋各地,数百年来,南洋一带,到处都有生鱼上市,产量甚高。后由华侨传播,而今美洲各地都有它的“子孙”,并成为华侨常吃的鱼类之一。外国人也很喜欢吃,称它为“唐人鱼”。 另据《星槎胜览。苏门答剌国》中有一段说:“其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时,其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这种一等瓜就是由三保太监带回中国的,即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苦瓜。苦瓜适宜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我国广东、台湾,以及闽南都有生产,其他各省,则不易得见。 此外,三保太监还带回很多名贵物产,如燕窝、鱼翅,爪哇的水果——榴连等 |
|
13楼#
发布于:2015-12-31 17:21
腊八粥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
|
14楼#
发布于:2015-12-31 17:21
吃螃蟹的故事
鲁迅先生文曰: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他是谁?巴解。 华夏文明发展到遂人氏钻燧取火,伏羲氏授人渔猎之后很久,江南一带的江河湖泊中忽地生出许多爱朝光亮出爬行的“夹人虫”六跪二鳌,凶神恶煞。大禹治水,派壮士巴解做阳澄湖督工。工棚口的火堆引来黑压压一大片“夹人虫”,人虫大战之后,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巴解心生一计,筑城挖沟,沟里灌水,城内在生火堆,“夹人虫”自然不知进退,纷纷跌入沸水中。(后来就有人经常问:咋了哥们儿,叫人煮了?挖哈哈)然鲜香美味随风飘荡。巴解肯定是一个美食家,又胆子很大,便品尝——哇!美不胜收!为纪念勇士巴解制服了“夹人虫”又发现如此美味,故命名“夹人虫”为蟹(“解虫”嘛),亦封巴解为天下第一勇士,因为他敢尝天下鲜。 清道人李瑞清,号称“李百蟹”。然民国初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更有渊博“蟹学”。他把各地出产的蟹分为六品,每等又分二级: 一品湖蟹——甲状元蟹。阳澄湖蟹、嘉兴湖蟹为一级,邵伯湖蟹、高邮湖蟹为二级。 二品江蟹。芜湖蟹一级,九江蟹为二级。 三品河蟹。清水河为一级,混水河为二级,四品溪蟹,五品沟蟹,六品海蟹。 后来施今墨又郑重为海蟹正名:海蟹也有好的,如海南和乐蟹,莱洲三疣梭子,梅州黄油蟹等。施今墨戏言:蟹出身不同,亦如官场等级,一为物任,二为简任,三为荐任,四为委任,等而下之,便是绿豆芝麻官。 当然。"洋"蟹施今墨还没吃过。所以洋大人的身份有待考证。你就可能是专家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