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83回复:2
马少群老师的艾灸要决是什么?
马少群老师艾灸三十年来,总结了艾灸疗法的决窍如下:
1.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体 在疾病初期,人体内部的正邪相争一般以局部为主,这种情况下仅施灸于患处,局部穴位,往往会顿挫病势。这种是简易、快捷的灸法。对于慢性病,这种方式就不太适合。慢性病,人体阴阳已经失和,病情不限于一经一脏一腑,灸治时宜重视整体配穴,以灸通脏腑、经络;调节阴阳以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2.灸贵于早、贵于恒 灸贵于早一般对于急性病证而言。而慢性病灸治就持之以恒。一些病,在灸治数月后方见效果的情况是有的。在治疗中要有长期用灸的思想准备。一些人在灸治若干时后,病情明显好转便以为问题不大就停止艾灸,这样经常导致病状复发。要想除病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症状消失,还不能以为病已根治,须做种检查后再做决定。即是病治好了,也应继续用灸,以培养元气。艾灸不仅为了解除病症,最终于除病健身为目的,故需持之以恒。 3.艾灸贵通腑气 慢性病长期的阴阳失和,而致脏腑呆滞。灸治时有必要先通腑气。这样使肠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趋于正常,则机体气血生化有源,体内的瘀滞及病理产物易于化解、排出,各种病症均能随之而好转。故中脘、足三里诸穴,我们在保健中经常用到。 4.灸贵引导、先后有序 慢性病会导致病体上盛下虚、上热下寒,而“盛”及“热”又最为患者所苦。这种情况宜先灸病体中、下部穴位。待中、下部灸通,则“上盛”、“上热”会自行下走,病情也就随之松动。这就是灸法引导功能。当中、下部灸通后再酌情增加上部穴位的灸量,则上下皆和,这就是艾灸中的先后有序问题。 内热盛、脏腑积滞重的病例灸法也类似,此等宜先多灸四肢穴,待四肢经穴灸通,再增加躯干部灸穴,如此灸治会比较顺利。 5.久病羸弱者,以“小火”为先 病久羸弱、进食少,虚甚则滞亦甚,宜先小通,小补,否则病体不能受艾火而行之,可出现口干、咽痛、头晕、不思饮食等反应(艾灸的不良反应)。 6.兼病兼治,急者先治 单一的病症,可依常规的艾灸疗法灸治。慢性病兼病的情况就比较普遍,比如患高血压的同时患有糖尿病等。兼病时先灸治主要病患,比如兼有外感感冒、大便不通等急所症时。 以上就是马少群老师总结出来的艾灸疗法决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