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友19631
骑士
骑士
  • UID20159631
  • 粉丝3
  • 关注11
  • 发帖数319
阅读:705回复:0

关于艾灸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09-24 16:16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人并不确切知道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是何时如何发现和利用艾灸的,我们现代所能看到的的所有文献记录几乎都源于对先民生活猜想,并无确切依据。在这里,让我们不妨先从艾这个字本身去考证艾这一名词所蕴含的信息,来了解一下古人造艾字所赋予的含义吧。
艾这个字是草字头加下面乂{念亿}这个字这两部分组成的,上面说他是草类,下面乂字{现代汉语词典}解析是:平定安定治理之意,而艾这个字也{念亿}为惩治之意,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内服可止血,又可供艾灸用。艾字的另一个含义是年轻漂亮;称少艾,称老人年老的为耋艾,停止叫方兴未艾。
我们从古人造字所表达的意义可以知道,古人在造字之前就早已了解和掌握了艾灸技术。而从民间关于艾的传说以及民间端午节挂艾的风俗习惯,其流传年代之久传播地域之光可印证这一点。在许多传说中人们把艾描述成门神,天医,君子,孝子等人性化故事,表达了人们对于获得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从中医的各类文献来看,艾草自古以来就深受历代名人和医家所青眯,早在《庄子》与,,《孟子》中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庄子;盗跖》“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所谓”一词说明无病自灸在当时是人们很普遍的一种行为,很常见并不稀奇。又如《孟子;篱娄》也有“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诗经》当中也有对于采艾姑娘的生动描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本草纲目是这样记录的;艾气味苦,微温,无毒。恭曰︰生寒;熟热。元素曰︰苦温,阴中之阳。时珍曰︰苦而辛,生温熟热,可升可降,阳也。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之经。苦酒、【主治】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见风(《别录》)。捣汁服,止伤血,杀蛔虫(弘景)。主衄血、下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苏恭)。止崩血、肠痔血,拓金疮,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癣甚良。捣汁饮,治心腹一切冷气、鬼气(甄权)。治带下,止霍乱转筋,痢后寒热(大明)。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温中、逐冷、除湿。
 
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欤,于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著奇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香港脚,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艾名冰台,此名夏台,艾灸百病能回绝气,此主百病济绝气,恐是一物重出也,故附于艾后
《神灸经论》上说“灸者温暖经络宣统气血,使逆者得行,滞者得行诚前圣之妙用,而惠人于无穷也,且有风寒卒中,危在须臾用药所不及,灸得其要,立刻回生。”又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学者不可不知也。”
按照古人解析艾灸的治疗作用可概括为;1疏风散寒,2调和营卫,3温经通络,4行气活血驱寒温中,5回阳复脉,6举阳气,7密固肌表,8清热解毒,9消淤散结,活血化瘀,10消肿止痛,11固摄冲任,理气调经,12增补元气,预防疾病。
以下是关于当代艾灸文献的一些摘录

现代教科书对于艾灸的定义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具有温阳起陷,行气活血的作用,多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近代对灸法的应用分类大体为:艾炷灸(着肤灸、间隔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电热灸、敷药灸(药物发泡灸)等
灸”字在现存文献记载中,以《庄子·盗跖》最早提及,如孔子劝说柳下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孟子·离娄》也曾记载:“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也是指的艾灸。从中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是颇为盛行的。1973年在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在出土的帛书中,记载了经脉灸法的就有3篇,是发现的《内经》以前最早的珍贵文献。在医学专着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产生与中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条件和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如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则弃针而言灸,可见当时对灸的重视。以后从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到清代廖润鸿的《针灸集成》无不注重灸法。历代灸法的专着还有很多,如公元3世纪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代有《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备急灸法》,元代有《痈疽神秘灸经》,清代有《太乙神针》《神灸经纶》等。
1.灸法对人体的具体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灸法对机体免疫、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各系统均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在免疫系统方面,艾灸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细胞免疫作用和促进免疫体的产生。在血液循环系统方面,可提高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血沉加速者施灸后可恢复正常。灸法对血压也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在艾灸预防中风的研究中,发现艾灸足三里可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改善血液黏度,并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初步了解到艾灸足三里预防高血压患者中风的作用机制。在神经、内分泌系统方面,一些研究结果提示:施灸促进肾上腺活动的功能,可使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在对“糖尿病家兔”施灸后,观察到血糖、血中尿素氮、总胆固醇及中性脂肪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呼吸、消化、生殖系统方面,灸法能增强肺通气功能,调节胃肠运动,保护肝脏免受损伤,增强子宫活动,提高精子数量。
2.温经散寒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3通调经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湿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4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5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6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7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灸法的作用有:①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②有引导气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气或引气下行,可治中气下陷、肝阳上亢之证。③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证。④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外科阴疽、瘰疬、瘿瘤等。


现代对艾灸刺激效应的研究,许多新名词的运用可让现代人充分理解中医艾灸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130左右,皮肤内温度最高在56左右。皮下与肌层内的温度变化和表皮不同,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也涉及深层。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肌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肌体所调控。在艾灸疗法过程中,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肌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

其它作用


灸疗的治疗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而且这种作用呈双向调节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为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而且激活皮肤中某些神经末梢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艾灸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艾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倍数效应。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艾叶油及艾叶水煎液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以野艾叶、艾条或艾绒烟熏,可用于室内消毒;与苍术,菖蒲及雄黄或与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烟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 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均 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用艾叶对病室进行烟熏消毒,可以使空气中的细菌总数下降率达73% 有报道,艾叶及艾叶合并苍术用于病房消毒,效果明显优于电子灭菌器,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繁殖。烧伤患者创面经艾条烟熏后,创面菌落减少率74.64%,用艾条烟熏消毒烧伤病房可提高治愈率。采用艾叶煎液薰洗的方法防治会阴部伤口感染,效果理想,非常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豚鼠结核杆菌感染后以艾炷灸治疗,腹腔渗出液涂片镜检结果表明,大单核白血球已吞入细菌的细胞百分数,艾灸组明显较高,平均17.75% 结核病豚鼠腹腔注射死结核杆菌液,腹腔渗出液涂片,施灸组涂片中成熟巨噬细胞较多,吞噬作用较强。艾叶热水提取物具有强抗补体活性成分。用野艾油以0.5ml/kg给小鼠灌胃3d,能使腹 腔炎性渗出白细胞吞噬率明显增加。
平喘作用:艾叶油能直接松弛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 能对抗乙酰胆碱、组织胺、氯化钡引起的支气管收缩,增加豚鼠肺灌流量。用艾叶油给豚鼠灌服或肌注或气雾给药,对由组织胺或乙酰胆碱引 起的哮喘均有平喘作用。艾叶油对致敏豚鼠肺 组织及气管平滑肌慢反应物质(SRS-A)的释放有阻抑作用。挥发油中的α-萜烯醇、萜品烯醇4、β-石竹烯、反式-葛缕醇、芳樟醇均是平喘的有效成分,α-萜品烯醇能使豚鼠气管平滑肌内cAMP增加,这可能是其引起气管平滑肌松弛的生化基础。艾叶油喷雾吸入、灌胃或肌内注射对豚鼠吸入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喘息性抽搐 有明显平喘作用。从艾叶中提出的4-松油烯醇 灌胃亦有显著平喘作用。α-松油醇灌服对豚鼠吸入乙酰胆碱和组胺诱发的哮喘即有保护作用,反式香苇醇亦为平喘有效成分。艾叶油对豚鼠离体气管有轻度松弛作用;艾叶油乳剂能明显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艾叶油即能拮抗组胺和氯化钡对豚鼠离体气管的收缩作用。
抗过敏性休克作用:艾叶油灌胃,对豚鼠用卵蛋白引起的过敏性 休克有保护作用。艾叶油在体外可抑制豚鼠肺组 织释放组胺。艾的热水提取物(多糖)加入人的血 清中,能使血清补体值下降,并证明这是补体激活结果。山田氏发现生艾叶热水提取物中具有强烈的抗补体活性,活性的主要成分为酸性多糖。
镇咳作用:艾叶油灌胃对丙烯醛柠檬酸引发的豚鼠咳嗽有明显镇咳作用,挥发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亦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祛痰作用:艾叶油灌胃,对小鼠酚红法有明显祛痰作用;其挥发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或丁香烯腹腔注射亦有祛痰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艾叶油对离体蟾蜍心脏、离体兔心的收缩 力有抑制作用,艾叶油能对抗肾上腺素和组胺 引起的收缩。用1∶50浓度的艾叶油1~2滴(2× 10-4)能明显抑制心脏收缩力,可引起房室传导阻 滞现象。对离体兔心,艾叶油1∶150浓度1ml 可使心脏收缩力极度抑制,心率及冠脉流量也 明显减少。对兔主动脉在紧张力提高的情况下主松弛作用。艾叶油给家兔注射1mg/kg,可使兔活动量减少。
对血凝和血小板的影响:  艾叶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纤维蛋白溶 解,从而发挥止血作用。艾叶制碳后可加强止血作用,艾叶经热加工处理后凝血作用可显著增强。
利胆作用:艾叶油混悬液(每1ml含艾叶油75ul)8ml/kg 经十二指肠注射给药,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 91.5%;3ml/kg增加89%,对四氯化碳中毒大鼠 也有利胆作用,但较弱;对小鼠也有利胆作用。
兴奋子宫作用:艾叶煎剂对未孕家兔离体子宫呈兴奋作用, 使收缩加强,可引起强直性收缩,维持1h以上。
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家兔腹腔注射艾叶叶油1ml/kg,活动减少;小鼠灌胃0.5ml/kg,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睡 眠时间。
抗肿瘤作用: 实验证明艾叶有抗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作用。
此外,药理实验证明艾灸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休克、护肝、防治脑血管疾病等作用,还可抗溃疡、促消化、镇痛、解热等;药理实验还揭示了艾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糖尿病、精神分裂症、肾上腺皮质萎缩等病的机理。


临床


呼吸系统疾病 用艾灸法可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感冒、鼻炎、扁桃体炎、肺炎等。孕妇也可使 用艾灸疗法纠正臀位。
消化系统疾病 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脾胃冷痛,病毒性肝炎,胃下垂,术后腹胀,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脱肛,腮腺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
治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 用于泌尿系统感染,遗尿症,血尿,乳糜尿, 产后排尿异常,阳痿,膀胱炎,睾丸膜积液等疾病。洁尔阴洗液的主要成份是蛇床子、艾叶、独 活、石菖蒲、苍术等。艾叶是妇科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治妇科出血等疾病:用于崩漏,月经不调,产后子宫收缩痛,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阴痒,妊娠呕吐,不孕,外阴白斑,盆腔炎等疾病。孕妇也可使 用艾灸疗法纠正臀位。
治心血管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用治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炎后 遗症,休克,美尼尔氏综合症,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减退症等。
治骨伤及类风湿疾病:可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治疗扭、挫伤、外伤滑膜积液、骨髓炎、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痛等。
治皮肤疾病:治疗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臁疮,褥疮,硬皮病,毛囊炎,斑秃,白殿风, 银屑病,痔疮,肛裂,疣赘等皮肤科疾病。
治疟疾、癌症:苦艾素可治疗蚊虫传染的疾病,如疟疾等, 是因为它对含铁多的细菌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能够集中力量杀死受到感染的细胞。美国华盛 大学的教授发现,同样的原理也可用于控制癌细胞。他们增加癌细胞的含铁量,再让癌细胞和苦艾素接触,结果癌细胞很快就被杀死。此外,艾又用治脊髓肿瘤、子宫肌瘤、子宫癌、肺癌、乳腺癌和结肠癌。
治毒蛇咬伤:《针灸聚英》对艾灸治疗蛇伤有详细记载:凡人若是蛇伤者.亦把咬处灸三北,仍以蒜片贴咬处,灸在蒜上即安康。晋·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也明确指出:“一切蛇毒,急灸疮三五壮·则众毒不能行。艾灸有直接破坏蛇毒的作用。被毒蛇咬伤后,先用清水冲洗伤口,刺血排毒。然后,立即用艾灸、艾炷、点燃.反复直接灸灼伤口,以达到破坏蛇毒的目的。也可灸百会、关元能回阳救逆,增强人体抵抗力。1973年《赤脚医生杂志》报道:艾灸中泉穴(位于腕背、阳溪穴与阳池穴之间.伸指总肌脆挠侧.挠骨头尽处凹陷中)治疗银环蛇、眼镜蛇早期咬伤,疗效显著。治疗200例(咬后半小时至1小时接受治疗)全部治愈。
可防治禽流感,艾叶烟熏可防治非典。在古代针灸文献中,关于治疗时病瘟疫的记载十分丰富,其中以刺血与艾灸疗法为多。艾叶性温,燃之则有温阳补气、扶正祛邪之作用,而灸疮溃破,犹如开门驱贼(《外台秘要》),可驱邪外出。故古人亦用灸法治疗时疫。如清代《太乙离火感应神针》灸气海穴,治疗凝滞若痞,山岚瘴疠;唐代《外台秘要》载:“天行病,若大困,患人舌燥如锯,极渴不能服药者,宜服干粪汤,同时灸巨阙三十壮。灸法双有预防瘟疫感染的作用。如唐代《千金要方》说: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现代研究已经证明,艾灸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故用灸法预防治疗时疫也是有科学根据的。
灸绳对现代民间灸法发展的深远影响
       现代中医大家周楣声对于灸法的研究贡献很大,并直接影响和推动了人们对传统中医艾灸疗法重视和发展。他的著作《灸绳》可谓千古一来对于艾灸疗法最新最全面的一次总结与概括,其独到的见解和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中医事业的振兴必将产生深刻影响,未来艾灸的发展也必将带动社会上一大批中医爱好者直接投入到中医事业中来。现在西医的发展几乎走到了进死胡同,越来越多问题困绕着西医。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发展时期很快就会到来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