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楼#
发布于:2015-12-04 09:42
医经典魔鬼特训班7班杨秋丽申请签到
2015中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1、膈俞穴(贫血、瘀血) 膈俞。在第七椎下,把肩胛骨底端画条线,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七椎下。是会穴,血会膈俞。(八大会穴:血会隔俞,骨会大抒,气会膻中,腑会中脘,脉会太渊,脏会章门。筋会阳陵,髓会绝骨。)凡是血病治此,出血的病、贫血、瘀血通通可以 用隔俞穴,可针可灸。血症有很多很特定的现象。比如说,病人说“我口渴”,问他喝不喝水,回答“我不喝水”!你会觉得这个人是在捣蛋,又说口渴,又不喝水。其实不是捣蛋,而是身体里面有瘀血,很渴但是不想喝水。很久的病一定有瘀血在,所以要用活血化瘀来治疗。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又比如说病人说他痛,可能是遭打击,或从马上掉下来,被踢到胸部,正好是乳中穴,这个经络正好是在足阳明胃经上,有瘀血,我们就下膈俞。胃经上痛也可下胃的郄穴梁丘。刚被踢到,就下内庭。马上摔下来,就是五脏气乱了啊,就下天柱、大杼,让气平衡,这就是最传统、正统的方法。 12、经外奇穴:消渴穴 第八椎下,书上说没有穴道,这有个经外奇穴,我们叫消渴穴。下针或灸的都可以。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所以病人会渴,但饮百杯还是不能止渴。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了半天还是饿,这是中消。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猛男在那跳,也没有反应,这是下消。 13、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①第七椎下,往下是第八椎下,这是第九椎下。这是一寸半的距离叫肝俞。肝俞顾名思义,就是肝脏的部位,就是肝脏的后方。肝有痛,肝病治此,同样可用俞募治疗,下肝经的募穴,再下肝经的俞穴,任何的脏腑都有募穴与俞穴。俞穴可以用灸的,也可以用针,在左、右两侧外开一寸半。下针的时候或灸的时候,都是两边一起灸,一起下,不管是肺、心、肝,都是两边一起做,不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在四肢上取穴的时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我们下针的时候,。 ②肝俞可以用来诊断,也可以用来治疗,也可以确定肝病好了没有,第九椎肝俞有压痛点,一压就会很痛是肝有病。 ③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胆脾胃三焦肾,分别是第十椎、第十一椎、十二椎、十三椎、十四椎,旁开1.5寸。“积聚痞痛”,就是讲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治症都可 以在肝俞上面治疗。 ④第十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按时间的时症,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它有问题,我们 可以在胆俞穴上下针。诊断时,胆有问题,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时,压的会很痛。治疗好了以后,没压痛点就是病已经去了。 14、四花灸(膈俞、肝俞) 痨瘵。这种病实际上是西医的肺结核,病人会发黄,全身是黄的,小便也黄,眼睛也黄。我们叫肺痨,肺痨不容易好,我们在胆经上可以治疗。因为金克木,会在胆上面走,很多 TD 的人不见得常会咳,他会被药压住而不咳嗽。治结核病的时候,胆俞是一个很好的大穴。在治症的时候,当你手一压,会压到痛点,这就是下针的地方,你也可以扎两边的俞穴。最常用的是四花灸,所谓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还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的膈俞,这四个穴道同时在灸。我们称为四花灸,是用在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5、脾俞穴与胃俞穴 ①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我们叫做脾俞。脾俞顾名思义,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这个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少腹讲的就是肚脐以下,腹部这边的水肿胀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强土来治水,就可以解决水的问题。用灸、用针都可以,效果都会很好。由于脾主肌肉,主四肢。所以脾脏有问题的时候,很明显的表症就是身重,身体会非常沉重。 ②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你现在还没有癌症,就要想办法把脚热起来。 脾主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你都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会长得又高又大,肌 肉又发达,骨头又大,人又高大。 ③第十二椎,是胃。第十二椎开在胃上面,胃病治此。如果胃有病,不管是西医讲 的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都没关系。扎胃俞,用俞募治疗,胃的募穴是中脘穴。扎正面的中脘,再扎胃俞就是俞募治疗。 假设有胃痛,足三里、梁丘郄穴可以止痛。足三里也可以止呕。这样一票穴道就出来了。 俞募治疗、会郄治疗都可以。那腑会中脘,胃的会穴是中脘,用会郄法治病时,就再下胃经的梁丘穴,这是会郄治疗。会郄治疗加上俞募治疗,最后再加上足三里,就可以治好胃病了。 16、三焦俞与肾俞穴 ①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命门。正面是肚脐,背后是命门穴。第十四椎外开一寸半是肾俞,第十三椎下是三焦俞。所以,可以从下往上找,也可以从上往下找都可以。所以你要找得很快,你可以从第七椎找,也可以从第十四椎找。 ②标志性的椎体有第一椎(大椎)、第七椎(两肩胛骨下沿连线)、第十四椎(命门,肚脐后面) ③三焦的募穴,就是肚脐下二寸的石门穴。石门是三焦的募穴。 三焦这个地方有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俞募治疗即是三焦俞跟正面的石门穴。 三焦是水道,像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治肚子胀满,三焦俞也用得很多。用了俞穴,就应会用募穴。肚脐以下二寸,也就是神阙下二寸的石门穴。石门穴是三焦经的募穴。 ④肾主骨,骨头要长的好,是肾脏在管。肾又藏志。所谓藏志,就是当肾气很旺时,人就有志。我要当总统,我要当医生,我要当什么什么等等。像我的志气不大,我只要当个吉他手。如果有人什么都不想干,十二个月换十三个工作,就是肾气不旺,志不藏,没有大志。 肾其华在发,所谓其华在发,就是发容华。华就是花。你去做化疗,当场做化疗当场掉头发,当场肝脏就伤到了。所以你觉得人生乏味,可以做化疗。 肾脏管耳朵。所以耳鸣、耳聋、听力不好,通通是肾脏在管。肾又管记忆, 常常有病人说:“医生,我忘了告诉你,我记忆不好”。这是肾脏有问题。所以在治疗记忆有问题的时候,或脑部有问题的时候,头发有问题的时候,听力有问题的时候,骨头有问题的时候,通通是在肾治疗。胸无大志,也在肾上治疗。 下消就是在肾脏方面着手。肾管大小便,所以肾脏功能衰落的时候,病人常常有多便的现象,一天上好几次厕所,拉出来是稀的。中医认为,肾阳不够的话,就阳不举了。若身上积水,因肾主水是水脏,所以下半身积水的话,也是肾在管。这里要区分一下,如果是两个脚平均的肿起来是肾脏。如果腿都没有肿,就只是脚踝裸关节肿是心脏有问题。治症非常多,怕痛可以用灸,如腰痛也是。 |
|
151楼#
发布于:2015-12-04 19:29
中医经典特训7班余娇申请签到。《针灸大成》2015年12月4号36课学习心得:
一、膈俞穴(贫血、瘀血) 膈俞在第七椎下旁开一寸半,第七椎就是两个肩胛骨最底端连线与脊椎想交点。血会膈俞,就是血的病可以取这个穴治疗,比如贫血、瘀血内脏出血、大小便出血都可以用。膈俞的位置在心俞下肝俞上,心与肝都是和血有关的,所以膈俞能治疗血症。如果有病人说渴但是却不喝水,就说明身体有瘀血。久病必瘀,很久的病一定有瘀血在,要活血化瘀来治疗。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比如病人受到意外伤害,从马背上掉下来,正好伤在胃经上,我们就可以用取膈俞,胃经上痛取郗穴梁丘,刚受伤取子穴内庭。因为是从马背上摔下来,五脏气乱了,就下天柱、大杼,让气平衡。 二、经外奇穴:消渴穴 消渴穴在第八椎下旁开一寸半位置,是一个经外奇穴。专门治疗糖尿病。不管上消、中消还是下消,治法都相同的取这个穴道。横隔上是上焦,渴饮百杯不止渴。横隔下至肚脐上是中焦,是饥吃百碗不解饥,肚脐下是下焦,是男性就阳不举,女性无性欲。下焦问题可以灸关元。 三、肝俞与胆俞(胆结石、肺痨) 肝俞在第九椎下旁开一寸半位置,肝痛、肝有病取此。可以用俞募治疗法,可针可灸,两次一起做,只有四肢才有对侧取穴治疗法。身体的只要是一对的,都是一对对的取穴,不分左右。中风的就是先针健康的那侧,在针患侧。肝有病时,第九椎会有压痛。全身只有肝经绕阴器一周,所以阴部的病,还有睾丸疝气、肠坠、肝的肿块也可以找肝俞。 胆俞在第十椎旁开一寸半,如果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睡不着,就是胆的病。在十椎下也有压痛点。尤其是有胆结石的。 四、四花灸(膈俞、肝俞) 有痨病的,就是西医的肺结核,病人全身发黄,可以在胆经上治疗。因为金克木,会往胆上走的。很多肺结核的病人,会被药压着不咳嗽。原来有个强盗得了这病,吃生的杏仁的仁,结果咳嗽没有了,身上的黄也退了,也不咳血了,精神也好了,病就吃一味杏仁就好了。在治疗结核,胆俞是个很好的大穴。取双侧胆俞和膈俞同时灸,就是治疗肺结核的四花灸。 五、脾俞、胃俞穴 脾俞在十一椎旁开一寸半,治疗脾病,如果四肢的问题、肌肉、关节痛,风湿、腹部水肿,都可以治。脾有问题,会觉得身重,因为气是向上升,人是不会感觉重量的。 当脚是热的时候,人是没有癌症的。所以要赶紧让脚是热的。如果小海不吃东西,就灸脾俞在灸身柱,小孩就健壮又高大。胃俞在十二椎下旁开一寸半,如果胃有病,像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下针胃俞和中皖,俞募治疗法。如果胃痛,取郗穴,下合穴,会郗治疗法。 六、三焦俞、肾俞 三焦俞在十三椎旁开一寸半,肾俞在十四椎旁开一寸半,肚脐正对后背是命门。可以十四椎命门或者第七椎肩胛骨连接与脊柱相交点为坐标寻穴。这就是度骨法。三焦的募穴是石门,三焦有问题,就俞募治疗法。督脉是是诸阳之会,是全身阳的统帅。所以不要让人动自己的脊椎骨,一伤到就难治了。三焦俞也是水道,治疗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俞。 |
|
152楼#
发布于:2015-12-04 19:30
中医经典特训7班余娇申请签到。《针灸大成》2015年12月4号36课学习心得:
一、膈俞穴(贫血、瘀血) 膈俞在第七椎下旁开一寸半,第七椎就是两个肩胛骨最底端连线与脊椎想交点。血会膈俞,就是血的病可以取这个穴治疗,比如贫血、瘀血内脏出血、大小便出血都可以用。膈俞的位置在心俞下肝俞上,心与肝都是和血有关的,所以膈俞能治疗血症。如果有病人说渴但是却不喝水,就说明身体有瘀血。久病必瘀,很久的病一定有瘀血在,要活血化瘀来治疗。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比如病人受到意外伤害,从马背上掉下来,正好伤在胃经上,我们就可以用取膈俞,胃经上痛取郗穴梁丘,刚受伤取子穴内庭。因为是从马背上摔下来,五脏气乱了,就下天柱、大杼,让气平衡。 二、经外奇穴:消渴穴 消渴穴在第八椎下旁开一寸半位置,是一个经外奇穴。专门治疗糖尿病。不管上消、中消还是下消,治法都相同的取这个穴道。横隔上是上焦,渴饮百杯不止渴。横隔下至肚脐上是中焦,是饥吃百碗不解饥,肚脐下是下焦,是男性就阳不举,女性无性欲。下焦问题可以灸关元。 三、肝俞与胆俞(胆结石、肺痨) 肝俞在第九椎下旁开一寸半位置,肝痛、肝有病取此。可以用俞募治疗法,可针可灸,两次一起做,只有四肢才有对侧取穴治疗法。身体的只要是一对的,都是一对对的取穴,不分左右。中风的就是先针健康的那侧,在针患侧。肝有病时,第九椎会有压痛。全身只有肝经绕阴器一周,所以阴部的病,还有睾丸疝气、肠坠、肝的肿块也可以找肝俞。 胆俞在第十椎旁开一寸半,如果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睡不着,就是胆的病。在十椎下也有压痛点。尤其是有胆结石的。 四、四花灸(膈俞、肝俞) 有痨病的,就是西医的肺结核,病人全身发黄,可以在胆经上治疗。因为金克木,会往胆上走的。很多肺结核的病人,会被药压着不咳嗽。原来有个强盗得了这病,吃生的杏仁的仁,结果咳嗽没有了,身上的黄也退了,也不咳血了,精神也好了,病就吃一味杏仁就好了。在治疗结核,胆俞是个很好的大穴。取双侧胆俞和膈俞同时灸,就是治疗肺结核的四花灸。 五、脾俞、胃俞穴 脾俞在十一椎旁开一寸半,治疗脾病,如果四肢的问题、肌肉、关节痛,风湿、腹部水肿,都可以治。脾有问题,会觉得身重,因为气是向上升,人是不会感觉重量的。 当脚是热的时候,人是没有癌症的。所以要赶紧让脚是热的。如果小海不吃东西,就灸脾俞在灸身柱,小孩就健壮又高大。胃俞在十二椎下旁开一寸半,如果胃有病,像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下针胃俞和中皖,俞募治疗法。如果胃痛,取郗穴,下合穴,会郗治疗法。 六、三焦俞、肾俞 三焦俞在十三椎旁开一寸半,肾俞在十四椎旁开一寸半,肚脐正对后背是命门。可以十四椎命门或者第七椎肩胛骨连接与脊柱相交点为坐标寻穴。这就是度骨法。三焦的募穴是石门,三焦有问题,就俞募治疗法。督脉是是诸阳之会,是全身阳的统帅。所以不要让人动自己的脊椎骨,一伤到就难治了。三焦俞也是水道,治疗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俞。 |
|
153楼#
发布于:2015-12-04 22: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文斌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文斌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膈俞穴(贫血、瘀血) 两个肩胛骨底端画条线,与脊椎骨的交叉点,就是第七椎下,此处是膈俞穴,也称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等人体有八大会穴。血的会穴——膈俞穴,也就是血病治此,是指贫血,瘀血,外力造成内脏出血,大便、小便出血(小便出血可能是肾脏癌,大便可能是大肠癌或是痔疮),出血的病等等都是治此,并不是西医讲的血癌, 膈俞下有肝,上有心,夹在中间;心生血,肝脏血,它是统领全身的血。 遇到血症时,或灸或针。血症有特定的现象比如,患者“我口渴”,问他喝不喝水,回“我不喝水”!说口渴,又不喝水,而是体内有瘀血的缘故。 法医验尸时,是外伤或疾病死掉,常发现身体里面有很多瘀血块、可能已有十年、二十年,并不是肿瘤,不表现在X光上。但是瘀血块会造成很多特殊的怪病。唐容川的《血证论》提出“久病必瘀”意思是病的时间长,一定有瘀血,就要用活血化瘀来治疗;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穴。比如患者说痛,或是遭撞击,或高处摔下,或被踢到胸部的乳中穴(经络正好是在足阳明胃经上),产生瘀血,就下针膈俞;胃经上痛也可下针胃的郄穴——梁丘;刚伤到或被踢到,就下针内庭。穴位定治就十分简单明了,针灸要灵活运用,现在有人操作时,胸部一大堆针有点乱来。从高处或马背上摔下来,致使五脏气乱,下针天柱、大杼,使气平衡,这是最传统、正统的治疗方法。如果哪痛扎哪针灸就不用学了。 经外奇穴:消渴穴 第八椎下有个经外奇穴,是消渴穴。针或灸都可。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食百碗不能解饥(吃了半天还是饿);下消是男人阳不举,女人则是性冷淡,常年没有性欲或完全没有性欲。治法是一样的。很多人因下消而不结婚,此时灸关元,不要吃壮阳药,反而是饮鸩止渴。 消渴穴针、灸都可。验血,血糖下来,口渴,大量喝水仍不止渴,治疗后,不渴了,是不是血糖下来了?不见得完全恢复正常,再看其它症状,如手脚温热、头、面、身体温度正常,能一觉睡到天亮,每天有大便,才是病愈。 台大一位肝病专家死于肝癌,因超音波扫描对他很方便,结果刺激成肝癌。 13、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肝俞顾名思义就是肝脏的部位,肝脏的后方。肝有痛,肝病治此,同样可用俞募治疗(下针肝经募穴,再下肝经俞穴),任何脏腑都有募穴与俞穴。俞穴是双穴,灸、针都可,都是两一起或灸或针,而不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四肢上取穴时,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下针时,一定是先下针好的地方,再下针患侧,既是医书上:先针健侧,再扎患侧。 有肝病时,第九椎肝俞有压痛点,一压很痛。一个病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治;但西医很可怕,仪器虽很好,却找不到重点,正统的中医,不用仪器,而用不同的方法,能得到很多人体的讯息,治疗也可用不同的方法。肝俞可用来诊断,也可用来治疗,也可确定肝病好了没有。 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胆脾胃三焦肾,一椎一椎的全部是外开一寸半。全身只有一条经络,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或经过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因此阴部有病,可在肝经下针。睾丸疝气,可在肝俞下针,而不单单只治内科病,小肠下坠时,很痛,下针脾经的隐白及肝的井穴(井穴很痛),一下针,小肠马上会痛得缩回去了。在针井穴时,患者会抽搐一下,因是初病,疝气、坠肠处,脱肠都会缩回去,效果很好。 “积聚痞痛”,就是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治症都可在肝俞治疗。 第十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按时间的时症,23点——01点有问题,可在胆俞穴下针。诊断时,怎么知道胆有问题,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指压很痛。治好后,此处没压痛点就是病愈。 四花灸(膈俞、肝俞) 中医里的痨瘵,实际上是西医的肺结核,患者全身是黄的,小便也黄,眼睛也黄,也称肺痨,可在胆经上治疗,因金克木;很多人不一定经常咳,可能被药压制而不咳嗽。 古时时有个强盗患肺痨,老中医开一方:吃新鲜杏的核可治,但此强盗却将杏核打裂,核、仁全部生吃,咳止,身上的黄退了,也不咳血,精神变好,此强盗被枪毙后,尸检其肺痨怎么好的?打开肺,杏仁已将肺壁包着,只吃一味杏仁,就治好肺痨。 治结核病时,胆俞是个很好的大穴。当指压椎骨,有痛点,这是下针处,也可下针痛点两边俞穴。最常用的是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还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的膈俞,同时灸;这用在治疗肺结核效果非常好。 脾俞穴与胃俞穴 在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是脾俞,脾主四肢,四肢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在脾俞下针。 土治水,脾主少腹,少腹是肚脐以下部位,腹部处水肿胀都可用脾俞,强土以治水,就可解决水的问题。灸、针都可,效果很好;由于脾主肌肉,主四肢,所以脾脏有问题时,很明显的表症就是身重(身体会非常沉重),正常人站立,气(气就是全身的水液)是往上升的,不会感觉到体重。 脚虽是身上最低处,但却也是温热的,热气也是一直往上,如此正常人全身呈现出循环往复气热化的状态,这时是没有癌症的。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要想办法让脚热起来,使之保持正常的温度。 脾主胃,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可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会长得高大,肌肉结实,骨壮。 第十二椎是胃俞,第十二椎开在胃上面,胃病治此。如果胃有病,西医的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都可下针胃俞,用俞募治疗:先下针中脘(胃的募穴),再下针胃俞。 胃痛,下针足三里、梁丘郄穴可止痛;足三里也可止呕。俞募治疗、会郄治疗都可。腑会中脘,胃的会穴也是中脘,用会郄治疗时,再下胃经的梁丘穴,这是会郄治疗。会郄治疗加俞募治疗,最后再加足三里,怎么会治不好胃病?除非是足三里扎到足二里,扎错穴道。 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是命门;肚脐正对着背后脊椎骨处是命门穴;第十四椎外开一寸半是肾俞;第十三椎下是三焦俞。背部膀胱经的穴位可从下往上找,也可从上往下找。 临床上扎背针,患者俯卧,手摸肚脐,然后前后找到穴道。可从第七椎找,也可从第十四椎找,这样最简单、方便快捷,这样也不会错。 三焦的募穴是肚脐下二寸的石门穴,三焦是水道,三焦有问题时,可用俞募治疗(三焦俞、石门穴)。三焦有专门三焦的病,心包有心包的病。 督脉是诸阳统,也就是说人体所有阳的统帅是督脉,因此不要随便动脊椎骨,伤到很难治,牵扯太广。 三焦俞是水道。像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用三焦;治肚子胀满,三焦俞也用得多,要会用俞募疗法,神阙下二寸的石门穴是三焦经的募穴。 中医里肾主骨,骨头是肾脏在管;肾又藏志,所谓藏志,是指当肾气旺时,人就有志(远大志向),如果什么都不想干,人懒散得经常换工作,就是肾气不旺,志不藏——没有大志。 肾其华在发,所谓其华在发,就是发容华(意为头发很油鲜光亮)。肝主生发,是指使头发往上长,这两个概念不太一样。化疗时头发立掉,说明是很伤肝脏的。 肾脏管耳朵,可治耳鸣、耳聋、听力不好;肾管记忆,记忆不好这是肾脏有问题,当记性差、脑部、头发、听力、骨头等的问题时,都是在肾治疗;胸无大志,也可在肾上治疗。 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下消就在肾脏方面着手,肾管大小便,肾脏功能衰弱时,常常多便的现象,小便频繁,大便拉稀的。中医认为,肾阳不足,就阳不举;因肾主水,是水脏,下半身积水,也是肾在管;必须区分一下,如果两个脚平均的肿起来是肾脏;如果腿都没肿,只是脚踝裸关节肿是心脏有问题。 肾俞穴灸、针都有可。 |
|
154楼#
发布于:2015-12-04 22: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吴超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
11、膈俞穴(贫血、瘀血) 膈俞:在第七椎下,当然你可以念“俞”、念“输”都可以。第七椎怎么找?我们两个肩胛骨,把肩胛骨底端画条线,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七椎下。 人身上有八大会穴,一共有八个。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等等。血的会穴,也就是说血病治此。那如果压了很痛,这儿讲的血病,不是西医讲的血癌,这里讲的血病,是讲贫血,瘀血,内伤打击造成内脏出血。血病,大便是血,小便是血,那小便出血可能是肾脏癌,大便可能是大肠癌或是痔疮,我们都不管。反正血病治此,出血的病、贫血、瘀血通通可以用。 膈俞下面有肝,上面有心,它夹在中间。心生血,肝脏血,所以它统领全身的血。 如果遇到血症的时候,你不管是用灸,用针通通可以。血症有很多很特定的现象。比如说,病人说“我口渴”,问他喝不喝水,回答“我不喝水”!你会觉得这个人是在捣蛋,又说口渴,又不喝水。其实不是捣蛋,而是身体里面有瘀血,很渴但是不想喝水。这是身体里面有瘀血的缘故。 唐容川写了一本书叫《血证论》,提出久病必瘀的道理。很久的病一定有瘀血在,所以要用活血化瘀来治疗。 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病人说他痛,可能是遭打击,或从马上掉下来,被踢到胸部,正好是乳中穴,这个经络正好是在足阳明胃经上,有瘀血,我们就下膈俞。胃经上痛也可下胃的郄穴梁丘。刚被踢到,就下内庭。这样穴道就出来了,针灸就是那么灵活。从马上摔下来,就是五脏气乱了啊,就下天柱、大杼,让气平衡,这就是最传统、正统的方法。 12、经外奇穴:消渴穴 消渴穴:第八椎下,书上说没有穴道,这有个经外奇穴,我们叫消渴穴。下针或灸的都可以。 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隔以上,所以病人会渴,但饮百杯还是不能止渴。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饮百碗不能解饥,吃了半天还是饿,这是中消。下消男人会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变性冷感。猛男在那跳,也没有反应,这是下消。治法是一样的。 很多人因下消,所以不结婚。灸灸关元,很自然嘛,到时候就要结婚了。 这个穴道,用针、用灸都可以。治病一定要有基本常识,我们去验血,你可以知道你血糖下来,这个病人口渴,喝了半天仍不能止渴,你帮他治了以后,不口渴了,是不是就代表血糖下来了,不见得完全恢复正常,但血糖一定下来了嘛。再看其它的,如手脚温热,头面身体冷的,能一觉到天亮,每天都有大便,这个人就好了,病就结束了嘛。 不要去小题大作。去年台大一位优秀的肝病专家死在肝癌上面,我可以告诉诸位,因为超音波扫描对他很方便嘛!结果刺激成肝癌,所以没事干嘛刺激它。 13、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肝俞:第九椎下,这是脊椎骨,两个肩胛骨尖端连成一线与脊椎的交接点是第七椎下,往下是第八椎、第九椎下。这是一寸半的距离叫肝俞。肝俞顾名思义,就是肝脏的部位,就是肝脏的后方。 肝有痛,肝病治此,同样可用俞募治疗,下肝经的募穴,再下肝经的俞穴,任何的脏腑都有募穴与俞穴。俞穴可以用灸的,也可以用针,在左、右两侧外开一寸半。下针的时候或灸的时候,都是两边一起灸,一起下,不管是肺、心、肝,都是两边一起做,不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在四肢上取穴的时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治疗中风,我们下针的时候,一定是先扎好的地方,再扎患侧。所以医书上写先针健侧,再扎患侧。 同样的有肝病的时候,第九椎肝俞有压痛点,一压就会很痛。所以,肝俞可以用来诊断,也可以用来治疗,也可以确定肝病好了没有。 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胆脾胃三焦肾。这一椎一椎的,全部是外开一寸半。这是第十椎、第十一椎、十二椎、十三椎、十四椎,依次为肝胆脾胃三焦肾。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阴器睾丸,或经过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以在肝病下针。睾丸疝气,可以在肝俞下针,而不单单只治内科病。我们小肠坠下去时,很痛啊!你下脾经的隐白,及肝的井穴,因井穴很痛,你一下针,马上会痛得缩回去了。在针井穴时,病人会抽一下因为是初病,疝气、坠肠的地方,脱肠都会缩回去,效果很好。 我们书上说,肝俞“积聚痞痛”,就是讲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治症都可以在肝俞上面治疗。 在第十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按时间的时症,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它有问题,我们可以在胆俞穴上下针。诊断时,我们怎么知道胆有问题,在第十椎会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时,压的会很痛。你帮他治疗好了以后,没压痛点就是病已经去了。 14、四花灸(膈俞、肝俞) 过去有一种病,称为痨瘵。这种病实际上是西医的肺结核,病人会发黄,全身是黄的,小便也黄,眼睛也黄。我们叫肺痨,肺痨不容易好,我们在胆经上可以治疗。因为金克木,会在胆上面走。有病例:治痨病吃杏仁一味病就好了。 治结核病的时候,胆俞是一个很好的大穴。在治症的时候,当你手一压,会压到痛点,这就是下针的地方,你也可以扎两边的俞穴。 最常用的是四花灸,所谓四花灸就是两个胆俞,还有第七椎外开一寸半的膈俞,这四个穴道同时在灸。我们称为四花灸,是用在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15、脾俞穴与胃俞穴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脾俞顾名思义,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这个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少腹讲的就是肚脐以下,腹部这边的水肿胀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强土来治水,就可以解决水的问题。用灸、用针都可以,效果都会很好。由于脾主肌肉,主四肢。所以脾脏有问题的时候,很明显的表症就是身重,身体会非常沉重。正常人,我们站立成这样子,人的气是往上升的,气就是全身的水液,气是往上升的。所以站在那边,不会感觉到体重。 脚是身上最底层的地方。当你全身都在气化的时候,脚虽在最底下但却是温热的,这个热气一直往上来,全身都是在气化的状态。当全身充满气的时候,是没有癌症的,像个热水瓶一样。 所以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你现在还没有癌症,就要想办法把脚热起来。 脾主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你都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会长得又高又大,肌肉又发达,骨头又大,人又高大。 胃俞:第十二椎下,是胃。第十二椎开在胃上面,胃病治此。如果胃有病,不管是西医讲的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都没关系。扎胃俞,用俞募治疗,胃的募穴是中脘穴。扎正面的中脘,再扎胃俞就是俞募治疗。 假设有胃痛,足三里、梁丘郄穴可以止痛。足三里也可以止呕。俞募治疗、会郄治疗都可以。那腑会中脘,胃的会穴是中脘,用会郄法治病时,就再下胃经的梁丘穴,这是会郄治疗。会郄治疗加上俞募治疗,最后再加上足三里,怎么会治不好胃病呢?除非你是足三里扎到足二里,扎错穴道。 16、三焦俞与肾俞穴 三焦俞: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命门。正面是肚脐,背后是命门穴。第十四椎外开一寸半是肾俞,第十三椎下是三焦俞。所以,可以从下往上找,也可以从上往下找都可以。 临床上扎背针,要叫病人趴着,手从肚子摸下去,就是摸肚脐,然后前后找到穴道。所以你要找得很快,你可以从第七椎找,也可以从第十四椎找。我们从十四椎往回找,或从第一椎、第七椎、第十四椎就可马上区隔出来,这是度骨法。这样就不会错。 三焦俞呢?三焦的募穴,就是肚脐下二寸的石门穴。石门是三焦的募穴。三焦是水道,三焦这个地方有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俞募治疗。我们用三焦俞跟正面的石门穴。三焦有专门三焦的病,心包有心包的病。 所以在整个膀胱经上面,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诸阳统会。所有阳的统帅是督脉。所以,不要让人家动你的脊椎骨。因为一伤到就很难治,脊椎骨牵扯太广。中医不单单可治好病人的神经痛,也可以治病。 三焦俞也是讲水道。像水的问题,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以用三焦。治肚子胀满,三焦俞也用得很多。用了俞穴,就应会用募穴。肚脐以下二寸,也就是神阙下二寸的石门穴。石门穴是三焦经的募穴。 肾俞:我们都知道肾像两个番薯或两个马铃薯一样,中医的理论和观念里面,肾主骨,骨头要长的好,是肾脏在管。肾又藏志。所谓藏志,就是当肾气很旺时,人就有志。我要当总统,我要当医生,我要当什么什么等等。如果有人什么都不想干,十二个月换十三个工作,就是肾气不旺,志不藏,没有大志。 肾其华在发,所谓其华在发,就是发容华。华就是花。那头发很油鲜很光亮。五十二岁头发没有白的,都是黑的,肾气很旺,你们也要这样子做,这是肾气旺。肝主的是生发,是让头发往上长,这两个不太一样。所以你去做化疗,当场做化疗当场掉头发,当场肝脏就伤到了。 肾俞呢?由于肾脏管耳朵。所以耳鸣、耳聋、听力不好,通通是肾脏在管。肾又管记忆,常常有病人说:“医生,我忘了告诉你,我记忆不好”。这是肾脏有问题。所以在治疗记忆有问题的时候,或脑部有问题的时候,头发有问题的时候,听力有问题的时候,骨头有问题的时候,通通是在肾治疗。胸无大志,也在肾上治疗。 那下消呢?我们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下消就是在肾脏方面着手。肾管大小便,不单单是管小便,而且管大便。所以肾脏功能衰落的时候,病人常常有多便的现象,一天上两三次,上好几次厕所,拉出来是稀的。中医认为,肾阳不够的话,就阳不举了。若身上积水,因肾主水是水脏,所以下半身积水的话,也是肾在管。这里要区分一下,如果是两个脚平均的肿起来是肾脏。如果腿都没有肿,就只是脚踝裸关节肿是心脏有问题。 这个治症非常多。我们用灸的,是腰痛的近取穴,很多人肾俞这里痛,怕针的话,我们用灸。 |
|
155楼#
发布于:2015-12-04 23: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5年12月4日《针灸大成》第36课心得
11、膈俞穴(贫血、瘀血) 第七椎下为膈俞穴,第七椎跟两个肩胛骨底端的线相交,血会膈俞穴,我们身上有八大会穴,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等等。大便有血,小便有血都为血病,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通通可以用血会膈俞。针灸皆可。 如果病人体内有瘀血,有可能会引起病人口渴却并不想喝水。血证论里说,久病必瘀,我们需要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 12、经外奇穴:消渴穴 第八椎下,为经外奇穴:消渴穴。此穴道可针可灸,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上消是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在胸膈以上,肚脐到胸膈是中消,中消是饥食百碗不能解饥。下消男人为阳不举,女人则完全没有性欲、性冷淡。 13、肝俞与胆俞穴(胆结石、肺痨) 第九椎下为肝俞,它位于肝的后方,肝病治此。可用俞募治疗法,可针可灸。两边一起做,不是左病右治,只有在四肢上取穴的时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右治。先针健侧,再扎患侧。同样的肝俞也可以帮助我们诊断,我肝病时会有压痛。 第九椎以下依序是肝胆脾胃三焦肾,全是都督外开一寸半,依次为第十椎、十一椎、十二椎、十三椎、十四椎。全身只有一条经络会经过男人的睾丸、或女人的阴部,就是肝经,所以阴部有病,可在肝俞下针。 书上说:“积聚痞痛”就是讲肝里面有肿瘤、有硬块,我们也可以在肝俞上面治疗。 第十一椎外开一寸半是胆俞,按时间的时症,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有问题我们可以在胆俞穴上下针。胆俞穴也可用为诊断,尤其有肾结石的人压得会很痛。 14四花灸(膈俞、肝俞) 中医过去有一种病,我们称为痨瘵,这种病就是西医说的结核,病人如有身上发黄、小便黄、眼睛也黄,我们叫肺痨,肺痨不容易好,我们可在胆经上治疗。因为金要克木要往胆经上走,我们在治疗结核病的时候,胆俞是一个很好白大穴。 15、脾俞穴与胃俞穴 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为脾俞,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针。脾为土,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腹部这边的消肿胀也可以用脾俞。用强土来治水,就可以解决水的问题。 脾主开胃,小孩子不吃东西,也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 十二椎外开一寸半为胃俞,胃病治此,如胃溃疡、胃出血、胃下垂等,可用俞募治疗法。如有胃痛,可用足三里、梁丘郄穴止痛。足三里也可以止呕。 16、三焦俞与肾俞穴 十三椎外开一寸半是三焦俞,第十四椎为命门,十四椎下面为肚脐,背后命门,十四椎外开一寸半为肾俞,也可以从下往上找。 肚脐下二寸的石门穴为三焦募,三焦是水道,三焦这个地方有问题时,像水的问题,如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等等,我们都可以用俞募治疗法。 整个膀胱经上,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诸阳统会,脊椎骨的牵扯很广。 肾俞:中医的理论是肾主骨,肾藏志,肾气旺的人志气比较高。 |
|
156楼#
发布于:2015-12-05 15: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文斌申请签到,2015年12月5日《针灸大成》第37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文斌申请签到,2015年12月5日《针灸大成》第37课心得
第十四椎处旁开一寸半是肾俞;第十五椎,外开一寸半是气海俞;近取穴可治腰痛、痔疮,都可用;大肠的问题如便秘、下利都可治;在器官附近,选穴位治疗是近取穴。在四肢上选穴是远取穴。 第十六椎下是大肠俞;如果腰痛,痛中间,这是督脉;痛在两边,是膀胱经。要知道经络具体位置,才知如何选择穴下针。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形,内科没病,内脏没病。背却痛,痛在十三椎,其它好,大便也很好,下针十三椎旁边俞穴,能治疗此椎之痛,这是第一步;若加重治疗时,可在三焦经的子穴上下针,这是治当椎的痛;比如知脾经的子穴是商丘,如果患者脾脏正常,四肢无身重感,什么也没有,关节无痛,只是第十一椎痛,下针脾俞外,也可下针脾经的商丘,一针下到子穴,第十一椎就开始热,这是导引方法。导引就是一个目标,下针第十一椎,相当于告之身体,气血要集中在下针的点上,进行治疗。这时再下针子穴,气血回流到第十一椎;这是本身没有其它病,单椎痛的治法。 关元俞至白环俞 第十七椎外开一寸半是关元俞,治疗妇科、腰痛的病,如子宫肿瘤(近取穴)。 第十四椎以下,都可下直针,直针下时,基本常识是不可下一寸处,而是下一寸半处,也可隔姜灸。 第十八椎是小肠俞,与小肠有关。近取穴可治腰痛、痔疮。 第十九椎外开一寸半是膀胱俞。近取穴可治腰痛、小便失禁,妇科病。 第二十椎外开一寸半是中膂俞。靠近臀部处。灸、针都可,可治肾虚、消渴病,大小便的问题、腰痛,女人的赤带白带。 尾椎骨上面突出的第二十一椎外开一寸半是白环俞,此穴接近阴部处,可治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的白带。 八髎穴是全身上下最小的穴位,是八个穴位点;怎么定位八髎穴?上髎,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一寸半的中间(约七八分处)是小肠俞,小肠俞与督脉中间处是上髎;上髎统管所有腰痛,不管腰痛在何处,都可治;妇女无法怀孕,想要生小孩时,可灸、针上髎;阴部的治症,也可用上髎穴。上髎穴似绿豆大小,下针时在左右找到一个洞,扎到洞里面去约一寸,平常是一寸半的针;黑人屁股较大,下针拿长一点的针,因要下在骨头里面,但不要下很深,碰到骨洞下五分就好,这是穴位的正位,这样才准确、有效。次髎是在督脉与膀胱俞的中间,在督脉与膀胱俞的中间下针。 八髎统归上髎来管。近取穴可治阴茎痛、睾丸痛;从腰到脚麻,可下针次髎穴;妇人赤白带,次髎、下髎、上髎都有用到;中髎穴是在中膂俞与脊椎骨交接的中间,在一寸半距离的中间是中髎,中髎可治妇人绝子、不会怀孕、白带很多。八髎穴治症雷同。 下髎穴在白环俞与督脉的中间。这些治症可分开一点。比如大便下血,可能痔疮漏血,也可能大肠癌,大便跟血会混在一起,可下针下髎;妇人不能怀孕,可灸上髎、中髎。 会阳很少用,在尾椎骨处。 膀胱经在上背部分两条, 第一条督脉外开一寸半,另外一条督脉外开三寸,这是条大经络。 会阳之后,再从附分开始为另一条膀胱经。 从大椎穴下来,第一椎下是陶道;第二椎下外开三寸是附分, 附分是手足太阳之会,肩中俞、肩外俞、大杼都可治疗颈项肩背,都是一样的治法。 重点要知这条经痛,是属于膀胱经。第三椎是身柱,外开一寸半是肺俞,从肺俞外开一寸半,即从第三椎外开三寸是魄户,(肺藏魄)与肺俞靠得很近。 不要扎肺俞,要扎魄户,也可以,穴位很接近,能达到加强效果的目的;魄户是跟着肺俞的,肺有问题时,可在肺俞或魄户下针,同时灸也可以。 整个膀胱经里膏肓穴最为重要,但找穴要正确。 膏肓无所不疗,有的人就扎此穴,能一招半式走江湖;膏肓穴非常好用,但穴位不好找,怎么找?一定要将肩胛骨打开来,让患者反着坐在椅子上,前面放个枕头,能让患者放松,一抱着枕头,肩胛骨就打开了,膏肓就出来了,平常膏肓是躲在肩胛骨里面。除了治症以外,最常见的就是膏肓痛。 临床上,很多的警察、情治人员,都有膏肓痛。一般来说,膏肓痛代表这个人很卖力。在抓犯人时,犯人很紧张,他也很紧张,这时出力,伤到时并没感觉,回家睡个觉起来,此处很痛,痛点就在膏肓,痛时,像螺丝刀钻进去,每天就像扛着三十包的米上班一样。用针的效果到不了膏肓穴的正位,唯一治疗的方法是放血,针、灸都不用。将肩胛骨打开,用手按,膏盲穴出来后,拿三棱针或放血针去刺破皮肤,用火罐将血吸出来,当即就好。伤到膏肓唯一的方法是放血,不管怎么下针、什么俞募、子母补泻等都没有用,一定要用放血。 临床经验,造成膏肓穴处常常受伤原因是动脉在这里,因动脉会浮在表面上,而肋骨与肩胛骨像个剪刀这样子压,在剧烈的拉扯下,就会破裂,血管一破裂,瘀血就会出来。 平常膏肓是无所不治的。灸膏肓时,可灸一百壮——五百壮都没有关系,灸完膏肓后,灸了四百壮时很累,患者坐得也很累,可适当休息,灸完膏肓后,嘴巴燥渴、嘴唇会干裂,那是因胸腔里面的气很旺,这时可灸关元,气海,中极,石门、阴交,灸时,气就往下走,或再灸足三里,足三里灸完就会将这热气往下导,最主要是将热气导到脚里面去。脚热是就不会患癌症,也不会患心脏病,不会中风;灸膏肓后,整个胸腔都是热的,但热气停留胸腔是没有用的,没有达到治病效果,须灸少腹的穴位及足三里,让气导到小肠里面去,才能达到治症的效果。 灸膏肓时,胸腔及肚子里面会一直咕噜咕噜的叫,这是水的声音在流动,表示灸对了。 膏肓穴是起死回生的妙穴,重病,或当不知怎样出手治病时,就灸膏肓,但灸完膏肓后,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嘴唇会开裂,舌头发干,因舌干讲话时的声音像磨沙子的声音。 膏肓穴用灸和放血。 第五椎下外开三寸是神堂穴。肺藏魄,心藏神,因此用神堂,心俞再过来是神堂,神堂是心脏的大穴,可说第五椎外开三寸。 治疗血癌时,譩嘻穴用针或灸,能辅助督俞的治疗效果。患者叫譩嘻二个字,这个脉会跳上来,给老外看病,他譩嘻音不准,肉也很厚,摸不到脉,就按照骨头找。 第七椎外开三寸是膈关,治症与膈俞差不多,小便黄、大便不好,都可用。 第九椎外开三寸是魂门。肝藏魂,两者归纳在一起,因在肝脏旁边,也辅助肝脏,可增加肝俞的效果。 胆俞的外开一寸半,第十椎下外开三寸是阳刚穴。 脾藏意,人体的意志、意念是脾脏在管,意舍穴主治腹满虚胀。因脾主少腹,大便滑泻,是脾脏湿的缘故,脾有问题时,湿不守就进入大肠,会洞泄;小便赤黄,因脾主黄色,这黄色本应在脾里面,因脾脏较虚,营养会跟着小便排出来。因此根据人体的讯息可以推断出来。呕吐消渴,因脾是在中焦;身热目黄,因脾是黄色的。意舍是辅助脾俞的;第十二椎下的胃仓是辅助胃的穴位。 |
|
157楼#
发布于:2015-12-05 17:04
医经典魔鬼特训班7班杨秋丽申请签到
2015中年12月5日《针灸大成》第37课心得 ⑤肾其华在发,所谓其华在发,就是发容华。华就是花。例如做化疗,肝脏立刻就受伤了,表现在掉头发上。所以你觉得人生乏味,可以做化疗。 ⑥当有病人说:“医生,我忘了告诉你,我记忆不好”。这是肾脏有问题。所以在治疗记忆有问题的时候,或脑部有问题的时候,头发有问题的时候,听力有问题的时候,骨头有问题的时候,通通是在肾治疗。胸无大志,也在肾上治疗。 ⑦下消就是在肾脏方面着手。肾管大小便,所以肾脏功能衰落的时候,病人常常有多便的现象,一天上好几次厕所,拉出来是稀的。中医认为,肾阳不够的话,就阳不举了。肾主水是水脏,所以若下半身积水的话,也是肾在管。这里要区分一下,如果是两个脚平均的肿起来是肾脏。如果腿都没有肿,就只是脚踝裸关节肿是心脏有问题。治症非常多,怕痛可以用灸,如腰痛也是。 17、气海穴与大肠俞穴 ①气海:肚脐正后方第十四椎,旁开一寸半是肾俞,第十五椎,外开一寸半,就是气海。 ②第十六椎下是大肠俞,可以治疗腰痛。大肠的问题如便秘、下利。 18、关元俞至白环俞穴 ①第十七椎外开一寸半叫关元俞,治疗妇科、腰痛的病。 ②第十八椎外开一寸半叫小肠俞,治疗跟小肠有关的病,另外就近取穴也可以治疗腰痛痔疮等疾病。 ③第十九椎下外开一寸半叫膀胱俞,治疗腰痛,小便失禁,妇科的病。 ④第二十椎下外开一寸半中膂俞。靠近最后屁股、臀部的地方。治疗肾虚、消渴病,大小便的问题、腰痛,女人的赤带白带都可以。可灸,可针。 ⑤第二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就是白环俞,接近我们的尾椎骨,尾椎骨长三角形。治疗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的白带。 19、八髎穴与会阳穴 八髎穴:八髎穴是全身上下最小的穴道。八髎穴有八个点。 ①上髎:小肠俞和督脉中间的地方是所谓的上髎。上髎统治所有的腰痛,妇女无法怀孕。 ②次髎:是在督脉跟膀胱俞的中间。在督脉跟膀胱俞的中间下针。治疗阴茎痛、睾丸痛,要到脚麻。 ③中髎:就是中膂俞跟脊椎骨交接的中间。在一寸半距离的中间是中髎。中髎治妇人绝子、不会怀孕、白带很多。八髎穴治症雷同。 ④下髎:下髎穴在白环俞与督脉的中间。治疗大便下血,大便下血(可能是痔疮漏血)。 ⑤会阳:在尾椎骨,腰俞和尾椎骨中间这个点外开一寸的地方,叫做会阳。 20、附分穴与魄户穴 ①附份:第二椎下外开三寸是附分,附分是手足太阳之会,像肩中俞、肩外俞、大杼都可以治疗颈项肩背。 ②魄户第三椎外开三寸叫魄户。因为穴道靠近肺,所以肺藏魄由此而来,而肺上的问题如果扎魄户,有加强效果的目的。 21、膏肓穴 膏肓:整个膀胱经里面,以膏肓这个穴道最为重要。膏肓是躲在肩胛骨里面,只有把肩胛打开才能找到此穴。伤到膏肓唯一的方法,就是放血。不管怎么下针下什么俞募、子母补泻个半天,通通都没有用,一定要用放血。放血立马就好。膏肓是无所不治的,灸膏肓的时候,胸腔里面、肚子里面会一直咕噜咕噜在叫,这是水的声音在跑,这就表示灸对了,灸完膏肓后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嘴唇都会裂掉了,舌头都干了,讲话 的声音就好像磨沙子的声音。膏肓穴是起死回生的妙穴。像重病,或当你不知道怎样出手治病时,就灸膏肓。膏肓大部分是用灸和放血。 22、神堂穴至胃仓穴 神堂:第五椎下外开三寸,就是所谓的神堂穴。神堂是心脏的大穴,故心藏神也在此。 噫嘻:第六椎外开三寸,治疗血癌的时候,你可以用针或灸,来帮助督俞,帮助它的效果。 膈关:第七椎外开三寸,就是膈关。治症跟膈俞差不多,像小便黄,大便不好,都可以用。 魂门:第九椎外开三寸,就是魂门。因为在肝脏的旁边,所以肝藏魂。 |
|
158楼#
发布于:2015-12-05 21:46
中医经典特训7班余娇申请签到。《针灸大成》2015年12月5号37课心得体会:
肾俞在十四椎一寸旁开一寸半,肾主骨,肾藏志,肾其华在发。肾气旺人就有志。肾气旺,头发就油鲜光亮。肝主的发是生发,和肾其华在发不太一样。肾管耳朵,耳鸣、耳聋、听力不好、记忆不好、头发不好、骨头不好、都可以找肾治疗。糖尿病的下消型,就是肾脏方面下手。肾管大小便,所以肾脏功能衰落时候,一天要上多次厕所,拉出来的大便还是稀的。肾阳不够阳不举,肾脏主水,下半身积水也是肾管。但是如果只是脚踝踝骨关节肿就是心脏有问题。临床上这个穴位治症很多,用灸用灸都可以,是腰痛的近取穴。 一、气海俞、大肠俞 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旁开一寸半位置,腰痛、痔疮可以在气海俞取穴,痔疮是近取穴。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旁开一寸半位置上,近取穴治疗腰痛。像大肠便秘、下利都可用。督脉的每个椎都代表不同的脏腑,只要有压痛就是旁开一寸半膀胱经的相应俞穴上治疗,然后取相应的子穴加强效果。 二、关元俞至白环俞穴 关元俞在第十七椎下旁开一寸半位置,后背肚脐下基本都是妇科、腰痛,近取穴原则。小肠俞第十五椎下旁开一寸半位置,治腰痛、痔疮,穴性差不多。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旁开一寸半位置,在靠近屁股最下面,治肾虚、消渴病、大小便、腰痛,女人赤带白带。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旁开一寸半位置,接近尾椎骨,尾椎骨上面凸起就是二十一椎。因接近阴部,所以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性白带,都可以治疗。 三、八髎、会阳穴 八髎是全身最小的穴位,有八个点,上髎在督脉与小肠俞水平连线的中点上,治所有腰痛,妇女不孕也可以治疗。次髎在督脉与膀胱俞水平连线的中点上,中髎在督脉与中膂俞水平连线的中点上,下髎在督脉与白环俞水平连线的中点上,这几个穴性差不多,治症类似。但是八髎统归上髎管。下针时下在骨洞下五分就是到了正位了。会阳穴很少用到。在尾椎骨上,椎骨旁开一寸位置。知道穴位就可以,用以判断病的经络。 四、附分、魄户穴 膀胱经在背部有两条,一条旁开一寸半,一条旁开三寸。附分在第二条膀胱经上,上第一个穴道,在第二椎下旁开三寸位置上,是手足太阳之会。治疗颈项强痛。魄户在第三椎下旁开三寸位置,在肺俞平行线上。肺藏魄,所以这个穴道就叫魄户,在治疗病症时,与肺俞一起使用有加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五、膏肓穴 整个膀胱经这个穴道最重要。这个穴道无所不治,但是很难找准。膏盲穴在第四椎下,第五椎分三等分的上三分之一等分的水平线,在肩胛骨的下面。取穴时让病人反坐靠背椅,胸前放大枕头抱住,膏盲穴就露出来了。临床上警察、精神压力大的人都容易膏盲痛,痛的感觉就像螺丝刀在钻,每天都像扛着三十斤的米袋上班一样。治疗这个,唯一的使用方法就是放血,三菱针刺血上火罐,血一放出来,立马就不痛了。拉扯力量过大也会伤到膏盲穴。 灸膏盲时,可以灸一百到五百壮,灸完后嘴巴干裂、燥渴都是因为胸腔里气很旺,我们可以在灸关元、气海、中级,石门、阴交等穴位。然后在灸足三里将热气导下去。脚是热的人就没有癌症、心脏病、不会中风。当你遇见重病病人或者你不知道怎么治疗时,就就膏盲穴。但是灸完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舌头、嘴唇会干裂。膏盲大部分用症都是放血和灸。 六、神堂至胃仓穴 神堂在第五椎下旁开三寸位置,在心俞旁,心藏神,所以这个穴就叫神堂。是心脏的大穴。意嘻在督俞旁开一寸半位置,治疗血癌时用来加强治疗效果。膈关在第七椎下旁开三寸位置。治疗病症和膈俞差不多。小便黄,大便不好都可以取膈关这个穴用。 |
|
159楼#
发布于:2015-12-05 22: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吴超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5日《针灸大成》第37课心得 :
17、气海穴与大肠俞穴 气海穴:第十五椎下的。在肚脐正后方第十四椎,旁开一寸半,这是肾俞,下一椎就是第十五椎,外开一寸半,就是气海。像腰痛、靠近肛门这边,治疗痔疮,都可以用。近取穴,在这个器官的周围,选择穴道就是近取穴。在四肢上找就是远取穴。 大肠俞:第十六椎下。在督脉左右各开一寸半,是膀胱经,所以如果有病人说:我腰痛,痛中间,这是督脉。痛在两边,是膀胱经。 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形。有的人内科没有病,内脏没有病。但背痛,就痛在十三椎,其它都很好,大便也都很好。你就帮他针十三椎旁边的俞穴,治疗那一椎的痛。这是第一个。若想加重治疗的时候,你可以在三焦经上的子穴上下针,就是治当椎的痛。比如说我们知道脾经的子穴是商丘,如果这个病人脾脏都很好,四肢也没有身重,什么也没有,关节也没有痛。就是第十一椎痛,你可以下脾俞以外,也可以下脾经的商丘,一针一下到子穴,第十一椎就开始热,这是我们的导引方法。 导引就是一个目标,你一下到第十一椎,就等于是告诉身体,我要气血集中在这个点上,在帮他治疗。这时候,你一下子穴,气血又流回来,回到第十一椎,这个地方。这是本身没有其它病,就单椎痛的治法。 大肠俞顾名思义,第一个它在腰椎的位置,近取穴也可以治疗腰痛。大肠的问题如便秘、下利都可以治疗。 18、关元俞至白环俞穴 关元俞:第十七椎外开一寸半。在后面、背边下针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治疗妇科、腰痛的病。男人腰痛,女人妇科都在这下针。像子宫肿瘤,我们的近取穴通通可以在这找。 第十四椎以下,通通可以直针下。直针下时,要有点基本常识,不可以下一寸的地方,要下一寸半的地方。那灸也可以,放片生姜做隔姜灸。 小肠俞:再下来是第十八椎。第十八椎这个穴道就是小肠俞。那小肠俞顾名思义是跟小肠有关系的。像靠近在这个近取穴,腰痛啊,痔疮啊,都一样,几乎很雷同。 第十九椎下,就是膀胱俞。那这个第十九椎下的膀胱俞也一样,除了治疗腰痛以外,小便失禁,妇科的病啊,都可以在这靠近的地方下针。 第二十椎下就是中膂俞。靠近最后屁股、臀部的地方。用灸,用针通通可以。像肾虚、消渴病,大小便的问题、腰痛,女人的赤带白带都可以。 过去中医认为,十女九带。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妇女都足不出户,男女授受不亲,不能给男生看到,给男生看到就要嫁给他,所以,以前女人都要呆在家里面。因为足不出户,接触外面环境比较少,所以闷在心里。 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接近我们的尾椎骨。我们的尾椎骨长三角形,尾椎骨上面突起来的是第二十一椎。从这第二十一堆,外开一寸半,就是白环俞。这个顾名思义,因为是接近阴部的地方,像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的白带,通通可以在这治疗。 19、八髎穴与会阳穴 八髎穴:是全身上下最小的穴道。八髎穴有八个点。我们怎么找这八髎穴?上髎呢?从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一寸半的中间,就是七八分的地方,外面是小肠俞,小肠俞和督脉中间的地方是所谓的上髎。上髎统治所有的腰痛,不管你的腰痛在那个部位,都可以治。妇女无法怀孕,想要生小孩,可以灸灸上髎,同时针上髎也可以。阴部的治症,通通可以用上髎穴。上髎穴很小,大概像绿豆这么大。所以,你下针时可以左右找到一个洞,扎到洞里面去约一寸,平常是一寸半的针。像我在美国,他们黑人屁股比较大,我们下针会拿长一点的针,因为要下在骨头里面,但不要下很深,碰到骨洞下五分就够了,这样穴道才会有效,这才是穴道的正位。次髎是在督脉跟膀胱俞的中间。在督脉跟膀胱俞的中间下针。 这八髎统归上髎来管。像阴茎痛、睾丸痛,这是近取穴。从腰到脚麻,都可以下次髎穴。妇人赤白带,书上的治症都很接近。最主要你要知道这几个部位,次髎下髎上髎都有用到。 中髎穴就是中膂俞跟脊椎骨交接的中间。在一寸半距离的中间是中髎。中髎书上写妇人绝子、不会怀孕、白带很多。八髎穴治症雷同。 下髎穴:在白环俞与督脉的中间。比如说大便下血,大便下血可能是痔疮漏血,也可能是大肠癌,所以大便跟血会混在一起,你可以在下髎这边做。 妇人没有怀孕,我们可以在上髎中髎这边做,用灸的。其实临床上的治症都差不了多少。 会阳:很少用。会阳在尾椎骨。腰俞和尾椎骨,中间这个点外开一寸的地方,叫做会阳。治症跟这边差不多。 (十) 20、附分穴与魄户穴 膀胱经到此后,会往下走。膀胱经在上背部分两条。第一条是在督脉外开一寸半,另外一条是从督脉算外开三寸。所以说,膀胱经有两条,一条是一寸半往下走,另一条是三寸往下走。这么大的经络,两排从这一路下去。 所以第一条介绍完会阳以后,我们会再到上面去,从上面这边所谓的附分开始讲。 附分是从颈椎,这是脊椎第一椎,这两个交接的地方就是督脉的大椎穴。从大椎穴下来,第一椎下我们叫陶道。如果从第二椎下外开三寸,这是附分。 所以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外开三寸也是膀胱经。这两条全部是膀胱经。第二椎下,就是附分。附分是手足太阳之会,像肩中俞、肩外俞、大杼都可以治疗颈项肩背,这都是一样的治法。 重点是你要知道这条经痛,还是属于膀胱经。第三椎是身柱,外开一寸半是肺俞,从肺俞外开一寸半。从第三椎外开三寸,这个穴叫魄户。肺藏魄。这穴叫魄户,是不是跟肺俞靠的很近。 这些穴道,以俞穴为主。我不要扎肺俞,我要扎魄户,当然也可以。穴道很接近,就是要加强效果。有加强效果的目的。 所以魄户是跟着肺俞来的,所以肺有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在肺俞或魄户下针都可以,同时灸也可以。 21、膏肓穴 膏肓:整个膀胱经里面,以膏肓这个穴道最为重要。书上写四椎下,这是四椎和五椎,我们把五椎分三份,这是二,这是一。从这开始到三寸,叫膏肓。 膏肓呢?无所不疗。这膏肓穴非常好用,但穴位不好找。我教诸位怎么找,一定要把肩胛骨打开来,所以,坐在椅子上的时候,让病人反着坐,前面放个枕头。轻松嘛,抱着枕头,一抱肩胛骨就打开来了,这膏肓就出来了,平常膏肓是躲在肩胛骨里面。我们除了治症以外,最常见的就是膏肓痛。 临床上,很多的警察、治安人员,都有膏肓痛。一般来说,膏肓痛代表这个人很卖力。在捉犯人的时候,很紧张嘛,捉人的时候,犯人很紧张,他也很紧张啊,在这时候出力,伤到的时候并没感觉,回家以后睡个觉起来,这个地方就很痛,痛点就在膏肓。痛起来的时候,像螺丝刀钻进去,像十年的痛,像螺丝刀钻进去的这种痛,每天就像扛着三十包的米上班一样。 用针的效果到不了这儿,唯一治疗的方法是放血,针灸都不用。你让他肩胛骨打开来,用手去按。在原来肩胛骨这个地方,这个膏盲穴跑出来后,你拿三棱针或放血针去刺破皮肤,火罐放上去,把血吸出来,吸出来后,当场就好了。 因为动脉在这里,动脉会浮在表面上,而肋骨这样子,肩胛骨是这样子。那会像个剪刀这样子压,在剧烈的拉扯下,它就会破裂,血管一破裂,瘀血就会出来,就造成人们常常受伤。 平常膏肓是无所不治的。你在灸膏肓的时候,你可以灸一百壮到五百壮。四百壮或五百壮都没有关系。在灸完膏肓后,如果嘴巴燥渴、嘴唇会干裂,那是因为你的胸腔里面气很旺。这时候你去灸关元,气海,中极,石门、阴交都可以,灸的时候,气就会往下走。或再去灸足三里,足三里灸完就会把这热气往下导。我们最主要是要把热气导到脚里面去。 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脚是热的人就没有心脏病,不会中风。那你灸膏肓后,整个胸腔都是热的,热气停在胸腔是没有用的,还没有达到治病的效果。就需要靠灸少腹的穴道及足三里,让气导到小肠里面去,才会达到治症的效果。 当你在灸膏肓的时候,胸腔里面、肚子里面会一直咕噜咕噜在叫,这是水的声音在跑,这就表示灸对了。书上指出,膏肓穴是起死回生的妙穴。像重病,或当你不知道怎样出手治病时,就灸膏肓。但灸完膏肓后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嘴唇都会裂掉了,舌头都干了,讲话的声音就好像磨沙子的声音,因为干掉了。 膏肓大部分是用灸和放血。 22、神堂穴至胃仓穴 神堂穴:第五椎下外开三寸。肺它就是用魄,心是藏神,所以用神堂。心俞再过来是神堂。神堂是心脏的大穴。所以你可以说第五椎外开三寸,也可以说是心俞外开一寸半。 督俞,第六椎外开一寸半。譩嘻是再外开一寸半,我们在治疗血癌的时候,你可以用针或灸,来帮助督俞,帮助它的效果。书上讲,病人叫譩嘻二个字,这个脉会跳上来,你不用叫病人讲,因为你帮老外看病,他譩嘻也讲不准,第二他肉很厚,你也摸不到脉。所以按照骨头去找。 膈关:第七椎外开三寸。外开一寸半就是膈俞,治症跟膈俞差不多,像小便黄,大便不好,都可以用。 魂门:第九椎外开三寸,就是魂门。肝藏魂嘛,所以它把两者归纳在一起,因为在肝脏的旁边,也是辅助肝脏的,可增加肝俞的效果。 |
|
160楼#
发布于:2015-12-05 22: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5年12月5日《针灸大成》第37课心得
肾其华在发。所谓其华在发,就是发容华,华就是花,指头发很油鲜光亮。在治疗记忆有问题、脑部有问题、头发有问题、听力有问题、骨头有问题的时候,通通可在肾上治疗。胸无大志,也可在肾上治疗。下消也可在肾脏方面着手。肾管大小便,肾脏功能衰落的时候,病人常常有多便的现象,一天上好几次厕所,拉出来都是稀的,若身上积水(下半身积水)因肾是水脏。如果两个脚平均的肿起来是肾脏,如果脚没有肿,只是脚踝裸关节肿是心脏有问题。 这个穴位的治症很多,我们可用灸。此穴为腰痛的近取穴。很多人肾俞痛,怕针的话我们可用灸。 17、气海穴与大肠俞穴 十五椎下为气海穴。可治疗腰痛,痔疮等。为近取穴。在这个器官的周围选择穴道就是近取穴。在四肢上选就是远取穴。 第十六椎下是大肠俞。如有病人内科没有病,内脏没有病,但背痛。就痛在十三椎,可针十三椎外开一寸半的俞穴。若想加重治疗,可在三焦经的子穴上下针(十三椎外开一寸半为三焦俞)这就是单椎痛的治法。 大肠俞在腰椎的位置,近取穴也可以治疗腰痛,也可治疗大肠的问题如便秘、下利等。 18、关元俞至白环俞穴 第十七椎外开一寸半叫关元俞。我们在背下方下针的时候,大部分是治疗妇科、腰痛的病。腰痛,女人妇科都可针此。 第十四椎以下,都可以直针下,也可隔姜灸。 第十八椎下为小肠俞,小肠俞也为近取穴,也可治疗腰痛、痔疮等。 第十九椎下为膀胱俞。也为近取穴,治症也差不多。还可治小便失禁。 第二十椎下是中膂俞,靠近屁股、臀部,可针、可灸。可治肾虚、消渴、大小便的问题、腰痛、女人的赤带、白带等。 第二十一椎下为白环俞。接近尾椎骨。我们的尾椎骨是三角形的,尾椎骨上面突起来的是第二十一椎。 白环俞接近阴部,像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白带的问题都可在此治疗。 19、八髎穴与会阳穴 八髎穴是全身上下最小的穴道,八髎穴有八个。从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八髎穴全都在督脉与膀胱经的中间,也就是督脉外开七八分的地方,小肠俞和督脉之间为上髎,上髎统汉所有的腰痛。妇女不孕可灸上髎,也可针。阴部的治症也可用上髎穴。上髎穴很小,大概只有绿豆这么大。八髎穴在骨头里面。下针时,碰到骨洞下五分就够了。这是穴道的正位。八髎统归上髎来管。 次髎在督脉跟膀胱俞的中间,阳茎痛、睾丸痛、从腰到脚麻、女人赤白带等都可以下次髎穴。 中膂穴跟督脉之间是中髎,可治妇人不孕、白带多。八髎穴治症雷同。 下髎穴在白环俞与督脉之间。这些治症都差不多。 会阳穴位于尾椎骨。腰俞跟尾椎骨中间的点外开一寸的地方为会阳穴。为近取穴,治症也差不多。 20、附分穴与魄户穴 膀胱经到会阳后,会往下走,膀胱经在背部分两条。第一条是在督脉外开一寸半,另外一条是从督脉外开三寸的地方。 第二椎下,也就是陶道外开三寸,为附分。附分是手足太阳之会。治症跟肩中俞、肩外俞、大杼一样,可治疗颈项肩背。第三椎:身柱穴,外开一寸半是肺俞,从肺俞外开一寸半是魄户。肺藏魄,所以魄户靠近肺俞。肺有问题时,可在肺俞或魄户下针。灸也可以。如果下完肺俞再下魄户,就有加强的效果。这些穴道都以俞穴为主。 21、膏肓穴 整下膀胱经里面,以膏肓穴最为重要。此穴道比较难找。 我们把第五椎分成三份,从第四椎往下到第五椎的三分之一处的点,旁开三寸,为膏肓穴。 膏肓穴,无所不疗。但穴位不好找。一定要把肩胛骨打开来,所以我们可以让病人反着坐在椅子上,前面放个枕头让病人抱着。这样肩胛骨就打开来了。膏肓也就出来了,膏肓穴在肓胛骨里面。除了治症,最常见的就是膏肓痛。痛的时候就像螺丝刀钻进去。像十年的痛。 膏肓如果用针灸,效果达不到,唯一治疗的方法是放血。 灸膏肓时,可灸一百壮到五百壮。灸完后如果嘴巴渴,嘴唇干裂,是因为胸腔里面气很旺,这时可以去灸灸关元,气海,中极、石门、阴交等。灸的时候可以让气往下走,之后再去灸灸足三里,把热气导到脚里面去。因为脚是热的就没有癌症,没有心脏病,不会中风。所以我们要让气导到小肠里去。才会达到治症的效果。 在灸膏肓的时候,胸膛里面,肚子里面会一直咕噜叫,这是水在跑的声音,表示灸对了。膏肓穴是起死回生的妙穴。像重病,或当你不知道怎么治疗时,就灸膏肓,但灸完后一定要灸灸足三里。 膏肓大部分是用灸和放血。 |
|
161楼#
发布于:2015-12-06 15: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7班杨秋丽申请签到
2015中年12月6日《针灸大成》第38课心得 22、神堂穴至胃仓穴 神堂:第五椎下外开三寸,就是所谓的神堂穴(心俞旁开一寸半)。神堂是心脏的大穴,故心藏神也在此。 噫嘻:第六椎外开三寸(督俞旁开一寸半)。治疗血癌的时候,你可以用针或灸,来帮助督俞,帮助它的效果。 膈关:第七椎外开三寸,就是膈关(隔俞旁开一寸半)。治症跟膈俞差不多,像小便黄,大便不好,都可以用。 魂门:第九椎外开三寸,就是魂门(肝俞旁开一寸半)。因为在肝脏的旁边,所以肝藏魂。 阳刚:第十椎下外开三寸(胆俞旁开一寸半) 意舍:第十一椎下外开三寸(脾俞旁开一寸半)。脾藏意。人体的意志、意念是脾脏在 管。意舍主治腹满虚胀。如果脾有问题,湿不守就会进入大肠,就会洞泄。小便赤黄,因脾主黄色,脾虚没法吸收营养时候就会跟着小便排出来。又如呕吐消渴,身热目黄都可以扎意舍,它能辅助脾俞。 胃仓:第十二椎下的胃仓是辅助胃的穴道(胃俞旁开一寸半) 23、肓门穴至秩边穴 肓门:第十三椎外开三寸是肓门。(三焦俞旁开一寸半)可以治疗乳房问题。乳房就是属于三焦系统。很多黄色的营养都在三焦。所以乳疾,在三焦俞、肓门、还有三焦募石门,通通可以用,石门有绝孕的功能。包括乳癌硬块,通通可以在三焦俞,肓门下针或者是灸。 志室:第十四椎外开三寸(肾俞旁开一寸半)肾俞,志室都是一起下针可以治疗肾脏疾病。 24、经外奇穴:痞根穴 痞根穴:经外奇穴,从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的地方,然后你再往下到第十四椎,在这一 带找。顾名思义就是痞块之根,中医认为肿瘤、硬块都有根,就好像树木有根嘛。你如果把树砍了,根不砍,树还是会长出来。所以这个穴道用在诊断上,查有没有肿瘤及治好了没有?同时也可以在这穴道下针,把根断掉。 脚上还有一个奇穴叫消积穴,不管是痞块积在那,还是水积在那,还有腹胀,通通可以用消积穴。 胞肓:第十九椎外开三寸,治大小便的近取穴。 秩边:第二十椎下外开三寸,秩边穴是很有名的治痔疮的近取穴。例如治痔疮时,可扎长强、秩边、孔最。孔最是肺经的郄穴,肺跟大肠相表里,还有温溜穴,都对痔疮有消炎镇痛,止血的效果。秩边对各种痔疮的效果都很好。 25、承扶穴至委阳穴 承扶:臀部横纹的中点是承扶。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非常好。 殷门:委中与承扶穴连线的中点。很少下针,很少用。 委阳:是足太阳经的络穴,腘横纹正中间的穴道是委中,委中往外走,两个大筋中间,这个穴道我们叫委阳。 26、殷门与委阳穴 委阳往上一寸叫浮郄,浮郄穴常常用在治麻痹不仁,殷门、浮郄都用的不多,用最多的是委中。委阳又称太阳经的别络。不是正络是别络,意思是还有分支在这里,不是大络。可以治疗腋下淋巴肿大。 阴和阳的区分是阳先走,阳走六寸后,阴再走。所以阴和阳永远差六寸的距离。阴就是 看得到的东西。像血就是阴,但西医看到血没有看到气。阳就是气,而这个气其实就是水蒸气。你到镜子上吐口气,那个气就是水蒸气。 27、委中穴(去血放毒、麻风病、背痛、皮肤癣) 委中有另一个名称叫血郄,血的郄穴。所以当血里面有毒,通通可以在委中放掉。例如在美国临床的时候,有一种病叫卡波西肉瘤,也叫AIDS ,上半身长很多葡萄一样的肉瘤,在委中放血,两天后肉瘤也没了。第二个毒就是麻风病 。麻风病的病征是眉毛也掉鼻子也掉,头发也一块块的掉,这麻风病也会传染,身上长很多肿块。我们也是在委中放血,效果非常好。 委中如何放血:人身躯趴在墙上,将脚后跟踮起来,拿水或米酒,拍拍且打 一打委一定要带手套,如手上有伤口,碰到就很不好。 委中穴是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经是属于阳经。阳经的井穴是金,按照五行来说,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是子,金是母,所以膀胱经是水经,他的妈妈就是金,母穴是井穴至阴,按照原则,补井当补合,补的手法是遇到母穴是井穴的时候,因补井当补合,所以就补合穴。所以我们就把膀胱经的委中,变成膀胱经的母穴,在这个地方做补泻。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背痛,都可以在委中下针。针委中的时候,手快转是顺经,再慢慢转回来,这是捻转法。用三补、五补、七补、九补都可以,用阳数来补。补完以后,针再提一点点出来,这是右边。而在左边,先顺转,再慢慢回,一样用三、五、七、九取阳数,补完再提一点出来,专治背痛。如果有病人是背痛 ,且痛在督脉上面,我们知道要扎后溪。如果病人不是病在脊椎骨上面,而是痛在两侧这边,这时就下委中,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腰背委中求”,腰背有痛、有病的时候,都可以下委中穴。 担法与截法 针剌的手法,有很多有名的担法和截法。担法:在两个痛点的穴道中间下针这叫担法。例如:病人肩膀痛 和手腕痛 ,扎曲池,背上这个点和那个点痛于是取两个痛点的中点穴道。不过这担法不能乱用,在禁针的地方如神阙。又如两个乳房痛不能在膻中用担法。 |
|
162楼#
发布于:2015-12-06 21:48
中医经典特训7班余娇申请签到。《针灸达成》2015年12月6号38课学习心得:
魂门在第九椎下旁开三寸位置,因为肝藏魂,它在肝俞的旁边,辅助治疗肝的,可增加肝俞的作用。阳刚穴在胆俞旁开一寸半位置。意舍在十一椎下旁开三寸位置,因脾是管意的,人的意志、意念都是脾脏在管,而意舍就在脾俞的旁边。主治腹满虚胀、大便滑泄,因为脾主少腹。脾湿的话,湿就会进入大肠就会洞泄。脾主黄,这小便黄就是脾脏虚了,营养跟着小便出来了。呕吐消渴是脾在中焦。胃仓在十二椎下旁开三寸。 一、盲门至秩边穴 盲门在十三椎下旁开三寸位置,我们乳房就是三焦系统,黄色的营养都在三焦,乳疾,包括乳癌、肿块在三焦俞、盲门、石门都可以用。有时候有乳癌在十三椎没有压痛。但如果这个地方有压痛,就在这里选穴。志室在十四椎下旁开三寸,下针肾俞和志室可以一起下。有帮助肾脏的功能。 二、经外奇穴痞根穴 经外奇穴痞根穴在第十三椎旁开三寸半,往第十四椎方向的位置,需要探查。这个顾名思义就是肿块、硬块的根,这个穴道一可以作为诊查肿块的有还是没有,以及治疗好了没有,二可以下针作为治疗的穴位,把根去掉。脚上还有一个奇穴消积穴,专门去积。不管是积块还是水积或者是腹胀。 胞盲在第十九椎下外开三寸位置,近取穴治疗大小便问题。秩边在第二十椎下旁开三寸位置,是治疗痔疮的有名穴位。也是近取穴。取穴长强、秩边、孔最、温溜。 三、承扶至委阳穴 承扶在臀部股沟处,大腿横纹的中点。近取穴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极好。下针用三寸针,深针才有效果。治疗久年痔疮、臀肿、小便不利都能用。殷门在承扶与委中连线的正中点,用的不多,只要知道就可以了。膀胱经的外侧的阳经,外侧的穴道在筋肉和筋中间。委阳在腘横纹靠近外侧位置,是足太阳的络穴,别洛。在原络治疗法时候会用到。在治疗时取阳经的原穴和里经的络穴。而浮郗在委阳上一寸位置,用于治疗麻木不仁,用到不多。 四、殷门与委阳穴 殷门在承扶与委中连线的正中点。委中在腘横纹的中点,委中旁开就是委阳。委阳是太阳经的别络,不是大络。像淋巴结肿大、腋下肿大都能用此穴治疗。淤血会产生刺痛感,痞块或肿块则是气闷在这里了,淤血时行气活血,痞块时行阳。就是让阳气流畅起来。记住阳行六寸后阴才开始行的定律。 五,委中穴 委中穴还有一个别名,叫血郄,血的郄穴,也是是非常有名的大穴,是一个解毒大穴。任何毒都可以在这个穴解。临床上有一种病叫卡波西肉瘤,长在肚脐以上部位,都是一个个葡萄大小的瘤,同性恋和吸毒者易得,这种病治疗就是在委中放血。放血体位是病人用胸腔贴墙壁,将双脚在离墙壁一脚掌距离踮起脚尖,沾米酒拍打腘横纹位置,让青筋凸出,然后放血针放血,操作放血的时候要带上手套避免传染。脏血流出来就好了。临床上很多AIDS病人就是白虎汤症。还有麻风病都可以取委中放血治疗。当遇见井血是母穴时,就用补井当补合的原则。补时顺经,块捻慢回取阳数。所有的背痛都可以取委中穴。古就有腰背委中求一说。 六、担法与截法 针灸里有担法与截法,非常有名。担法的用法用在四肢,就是病人来说四肢的一点胆另一点这一段距离痛,就取这段距离的中间点下针治病。 |
|
163楼#
发布于:2015-12-07 00: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何丽苹申请签到,2015年12月6日《针灸大成》第38课心得
22、神堂穴至胃仓穴 第五椎下外开三寸为神堂穴。肺藏魄,所以用魄,心藏神,所以用神堂。心俞过来是神堂,神堂是心脏的大穴。 第六椎外开一寸半为督俞。督俞外开一寸半是譩嘻,可用来治疗血癌,用它来加强督俞的效果。 第七椎外开一寸半为膈俞,再外开一寸半为膈关,治症跟膈俞差不多。 第九椎外开三寸为魂门,肝藏魂,可加强肝俞的效果。 第十椎下外开三寸为阳刚穴。 十一椎下外开三寸为意舍,因为脾藏意,脾主意志。 第十二椎下外开三寸为胃仓,辅助胃俞。 第十三椎下外开三寸为肓门。 23、肓门穴至秩边穴 第十三椎外开三寸是肓门,我们的乳房属于三焦系统。很多黄色的营养都在三焦,所以乳疾,可用三焦俞、肓门,还有三焦募石门来治疗,石门有绝孕的功能。 第十四椎外开三寸为志室,下针的时候,肾俞、志室可以一起下,可强化肾功能。 24经外奇穴:痞根穴 从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的地方,再往下到第十四椎之间,有一个穴道叫痞根穴,为经外奇穴。痞根为痞块之根。中医认为肿瘤、硬块都有根,就好像大树。这个穴道可用在诊断上,诊断有没有肿瘤,或是看肿瘤治好了没有,同时也可以在此下针。把根断掉。 第十九椎外开三寸为胞肓穴。是我们治疗大小便的近取穴。都是在下焦排泄系统。 第二十椎下外开三寸为秩边。秩边是很有名的治痔疮的近取穴。秩边对各种痔疮的效果都很好。用得很多。 25、承扶穴 在我们的臀部跟大腿橫纹的正中间,为承扶穴。承扶穴对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效果很好。承扶下针时用三寸针,一针透到骨头上面,深针才有效果。也可治疗久年痔疮、臀肿、小便不利等,为近取穴。 26、殷门与委阳穴 承扶下一个穴道为殷门穴。腘中的正中间(腘中就是我们腿膝盖后面)我们腿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从委中往外走,两个大筋中间为委阳穴。 从承扶穴到委中穴的正中间为殷门穴。 从委阳往上一寸叫浮郄。浮郄穴常常用在治疗麻痹不仁,用得不多,用得最多的是委中。 委阳又称太阳经的别络,所谓别络是指还有分支在这里,不是大络。像我们的淋巴肿大,可以用委阳,在治疗上如果是瘀血在里面会产生刺痛。我们采用活血化瘀折方法。如果是痞块或积块,或气闷,我们主要“行阳”就是让阳气流畅。有肿块在这边的时候,因为气积在这边,阳就失守,阴就累积。 阴和阳的区别是阳先走,阳走六寸阴才开始走,所以阴和阳永远差六寸的距离。阴为看得见的东西,如血液,阳就是水蒸气!西医只看到血看不到气。 27、委中穴(去血放毒、麻风病、背痛,皮肤癣) 委中穴是非常有名的大穴。委中穴放血可去毒,任何的毒都可以在这边解,像麻风病,在委中穴放血效果非常好。对于有传染的病,放血时要带手套。 委中放血时,要让病人面对墙,踮起脚后跟,上半身斜靠在墙上,用水或米酒拍拍且打一打委中穴。委中穴在两青筋中间。拍拍后会看到有青筋冒出来。再放血即可。 委中穴是中医的第一个解毒大穴。委中也叫血郄,当血里有毒,都可以在委中放掉。踮着脚时,毒血会集中在委中穴。委中穴是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经为阳经,属性是金水木火土,阳经的井穴是金,膀胱经属水,所以它的母穴是金。我们按照原则,补井当补合,所以委中穴也是膀胱经的母穴。可在此做补泻。 几乎所有的背痛,都可以在委中下针。“腰背委中求” 担法与截法 针灸里面,有很多有名的担法和截法,这是两种针刺的手法。担就如扁担,找在肩膀上,如有病人两个地方痛,我们可针对侧两个痛点之间的穴道。就叫担法。担法也不能乱用,如一些禁针的穴道不能扎。 截法:如病人的手伤,流血,可在出血位置的上一寸下针,下针的时候用一寸半的针,如果是手比较浅就用一寸针,针下之后如果血还是不止,再上一寸再下一针,两针下去一定止血,为截法。 截法就是截断病的进路,像心脏有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先去治金,这样病就不会进了,然后再去强木,硬把火推到土上循环就回来了,这是一种截法的观念。 |
|
164楼#
发布于:2015-12-07 08: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文斌申请签到,2015年12月6日《针灸大成》第38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7班文斌申请签到,2015年12月6日《针灸大成》第38课心得 第十三椎外开三寸是肓门。乳房属于三焦系统,很多黄色的营养都在三焦。乳癌硬块、乳疾,在三焦俞、肓门、三焦募石门,灸、针都可治,石门有绝孕的功能。 治乳癌。第十三椎有压痛时,三下针焦俞、肓门,效果很好。有时乳癌,十三椎下不一定有压痛点,如有压痛点就在这选穴最好。 在第十四椎外开三寸是志室。下针时,肾俞,志室都是一起下,可助肾脏功能。 经外奇穴:痞根穴 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处,再往下到第十四椎,有个穴位是痞根穴, 顾名思义就是痞块之根。中医认为肿瘤、硬块都有根,像树木一样有根,树砍了,根不砍,树还是会长出来。这个穴用于诊断,查有没有肿瘤及治好了没有;同时也可在此穴下针,将癌之根断掉。 脚上有一个奇穴是消积穴,不管是痞块积,还是水积、腹胀,都可用消积穴。 第十九椎外开三寸处是胞肓。胞肓是治大小便的近取穴,都是在下焦排泄系统。大便、小便,都可在胞肓上治疗。 第二十椎下外开三寸是秩边。秩边穴是很有名的治痔疮的近取穴,可下针长强、秩边、孔最。孔最是肺经的郄穴,肺跟与肠相表里,还有温溜穴,都对痔疮有消炎镇痛、止血之效。秩边治各种痔疮的效果都很好,临床上用得多。常用穴可做记号,用的很少的,知道就可以了。 臀部,股沟弯起来,正好在大腿的正中间横纹处是承扶,近取穴治坐骨神经痛效果非常好,承扶下针时是用三寸针,一针透进去,一针就到骨头上,深针才有效,因肉多,扎太浅没效,一定要深针;久年痔疮、臀肿、小便不利,近取穴都可;扎承扶没有什么危险性。 脚膝背后两个筋的横纹正中间处是委中穴。扎针前,将承扶和委中,假想成一条线,找出正中点是殷门穴,很少下针,因有承扶、委中。 膀胱经是阳经,膀胱经的外侧都是阳经,内侧是阴经;外侧的穴位在肌肉和筋的中间。委阳穴上一寸是浮郄穴,很少用它,用得较多的是委阳、委中、承山。 委阳、委中位置是平行的;委阳是足太阳经的络穴,足太阳之别络,在原络治疗时用。 在腘中正中央处是委中穴,它的外侧是委阳,就是委中往外两个大筋中间是委阳;臀部下缘横纹正中间是承扶。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下针膀胱经时,针下得深,就会碰到骨头,要对准。承扶与委中假想一条线,正中间处是殷门。 浮郄穴常用在治麻痹不仁,殷门、浮郄都用得不多;承扶是在治坐骨神经痛(近取穴)时效果很好,委阳偶尔用,委中用得最多。委阳又称太阳经的别络,不是正络是别络(别络是指有分支在此,不是大络)。可用委阳治淋巴肿大,因它是在转角处,腋下肿大都也可下针委阳;治症,如果是瘀血在体内会产生刺痛,就采用活血化瘀之法,针灸穴位活血化瘀的方法较多,处方也很多。如果是痞块或积块,也就是硬块在里面,或气闷瘀在体内;治肿瘤时就是两个字——“行阳”,就是使阳气流畅。有肿块是因气积在此,阳就不行,阳失守时,阴就累积;阴和阳的区分是阳先走,阳走六寸后,阴跟在后面走,阴和阳正常情况下——永远差六寸的距离;阴是指看得到的东西,血就是阴,西医看得到血却没有看到气,阳就是气,而阳气就是水蒸气,人对着镜子上吐口气,这个气就是水蒸气。 委中穴(去血放毒、麻风病、背痛、皮肤癣) 委中是非常有名的大穴。临床时,卡波西肉瘤。这病呈现的症状为,以肚脐分上下,下半身好好的,患者上半身的肉瘤一个个长得跟葡萄一样大,还很多,肉瘤上有津液流出来,背后也是。这种病很罕见,美国称是AIDS,这是法定的病,不用验血,很奇怪,肚脐下没有。在委中放血(委中放血是去毒),用在几处。委中怎么放血?患者站立,身躯趴在墙上,将脚后跟踮起来后,用拿水或米酒,拍拍且打一打委中穴(委中在两筋中间),就会见有青筋冒出来,再用放血针刺青筋,使脏血流出。将脏血清出来后,没想到隔两天肉瘤消失了。临床上AIDS是表证,可是卡波西肉瘤,在旧金山很流行的,很多是同性恋患者(这些人觉得吸毒,抽大麻才刺激)如果AIDS是躲在细胞里面出不来,将毒液放掉就好。为什么?AIDS虽还是有,表证却已消失。按卡波西肉瘤判定有AIDS,治疗后,卡波西肉瘤没了,但患者还是AIDS。实际上非常多AIDS患者,根本就是白虎汤症,一剂下去患者就全身透天凉,很舒服;西医却紧追不放,实际上是与吸毒或小儿麻痹疫苗有关。 委中穴是中医的第一个解毒大穴,任何毒都可解;第二个毒是麻风病,患者眉毛也掉、鼻子也掉,头发一块块的掉,麻风病会传染,并且身上长很多肿块,就在委中放血效果非常好。对于有传染性的病,要带手套及口罩,如手上有伤口,碰到就可能感染。 委中又称为血郄——血的郄穴。当血有毒时,都可用委中放血泄毒,脚尖踮着,毒血就集中在这此,能一次将毒血泄出,委中放血非常有名,委中穴是膀胱经的合穴。 阳经的井穴是金,按照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是子,金是母,膀胱经是水经,其母是金,任何阳经的井穴都是金,若在膀胱经的井穴上补泻,这是整人!按照下针治疗原则,补井当补合,意思是遇到下针的母穴是井穴时,应合穴代替。而膀胱经母穴正好在井穴上,因此应将膀胱经的委中,变成膀胱经的母穴,在委中下针做补泻。临床上,几乎所有的背痛,都可在委中下针。 委中是母穴,下针委中时,手快转是顺经,再慢慢转回来,这是捻转法;用阳数来补——三补、五补、七补、九补都可,补完后,针再提一点点出来,这是右边。而这左边,先顺转,再慢慢回,一样用三、五、七、九取阳数,补完再提一点出来,专治背痛。 如果背痛且痛在督脉上,就下针后溪;如果痛不在脊椎骨上,而是痛在两侧,就下针委中;“腰背委中求”,腰背有痛、有病时,都可下针委中穴。 担法与截法,这是两种针刺的手法。 什么是担?扁担扛在肩膀上叫做担。例如,背痛的很难受,很奇怪,患者“我就是痛这一点和这一点”,当然可扎对侧,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用担法更好,在两个痛点的穴位中间,一针下去就解决了,这称为担法;肩膀痛与手腕痛,下针曲池。针灸的技巧很多;担法也不能乱用,例如女性两个乳房痛,不要用担法;或肚子痛跟小腹痛,也不用担法,因神阙禁针;这是基本常识。两个承扶痛,就扎中间,这是乱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