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楼#
发布于:2016-03-22 17:34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0日《黄帝内经》第40课心得。 寒冷的天气人得寒症,热天人得热症,是为正常状态。当寒冷的天气人的热症,热天反得寒症时,这是不合时节之病,病情都比较严重。 虛邪:指不合乎时节的风伤到人体,使人得病。 正邪:天气正常,但人在劳动过程中,腠理打开,刚好遇到风至,此邪伤人很微弱,甚至看不到症状在表面。 补泄之精义:实症泄之,泄必用方,待病人心情安逸,气定神闲,气盛之时,月圆或日温,吸气时入针,吸气时逆气捻针,呼气时起针。 虛则补之:补必用圆,待气移动时,方为补之时机。刺时必中营血。利用吸气时拔针,呼气时进针为补。 医生看病时,不能只观察病人的形体,一定要观察到病人的色,脉,神,同时查看三部九侯之脉是否一致,知道病在身体的情况,并知道病症在人体的发展状况,才是上工。 离合真邪论篇 邪气从外进入人体经脉的症状:病在十二针正经,一般是表证。经脉如同河流,受寒时如江河封冻,也可能阻塞。过热则可能使其外溢。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若为湿热之邪,则浊气不降反升,阻碍清阳之运作。若因体虚而导致外邪乘机而入体内,就如同江河之突起疾风一样。十二经脉各有脉动之所,邪气至必有波涛汹涌状,邪顺脉气而行,直可到寸口手脉之位也,脉呈时大时小。若脉大则表示邪至,脉小则平安。 治疗方法:外邪之行并无常规亦无定处,不可以手寸部之脉来决定病邪之在阴或阳。检查三部九侯之脉,知病邪之气于何处,提早阻断其行进之路,以遏制病邪之蔓延。麻木、酸、隐痛、久病等都是虚证,补之。 泻法:吸气进针,吸气捻针、插提,吐气出针,使其气泄。 补法:病人吐气进针,在吐气时进行捻针、插提等,在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住针孔,不使 治疗时要把握治疗的时机,如有的征候在发作时,是最好的治疗时机。过早、过晚治疗,都会错失时机。 补泻的目的,是为攻邪。 泄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反十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淤血堵到一定要先把淤血去掉,在经络上放血。在内脏有淤血,开处方去血。 |
|
151楼#
发布于:2016-03-26 10:30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1日《黄帝内经》第41课心得。 手常脉:男,右大于左,女左大于右。 如果把实症当成虚症治疗或者虚症当作实症来治,就会乱气。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三部九候。在病人轻微变化的时候就要开始动手。 通评虚实论: 虚,人体精气被夺。实,血气盛大。气虚者肺虚,气逆者足寒。常人,足面冷,足底热。病之初,可以在脚上查到,小孩感冒了,脚是冷的。 重实:经脉已经有热症再加表热症。表现为,寸脉急尺脉缓,脉滑则病顺,脉濇则病逆。络气不足,经气有余:寸脉为热脉较速较大,尺脉为寒脉较沉较小。经和脏分经是阳,脏是阴。络和经分络是阳,经是阴。经气不足,络气有余:和络气不足相反。此病难治,因为人病危时,阳会外出,阳跑到络,更表的地方。 治法:络脉气满,经脉气虚,灸阴经脉,针刺阳经脉。若经脉满,络脉虚,则必灸阳经,针剌阴经。 重虚:寸脉尺脉皆虚。寸脉,气虚,上焦虚,言语不清;尺脉虚,下焦虚,步行蹒跚胆。虚脉都是阳虚。脉滑顺则生,脉逆濇则死。 阴实:阴可满不可实,死症, 脉实而满,手脚冰冷,只有头热。脉实而满,手热,头凉,此为便秘。此病春秋生,夏死。 身形肿满,脉口急数大而坚硬,尺部脉郄软濇与其补合,顺,手足温暖,则生,逆,手足寒冷,则死。四肢末梢对应尺脉。 |
|
152楼#
发布于:2016-03-26 10:37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23《黄帝内经》第54课心得百病都发生在气上,如人怒则令气上冲,人喜则气机和缓,人悲则令气消弱,人恐则令气下行,遇寒则令气收敛,遇热则气四散,受惊则使气乱行,过劳则损耗元气,过思则令气郁结不通。腹腔肿满,吃了早餐则晚上无法进食,这叫鼓胀。用鸡矢白来治疗,干燥过后用鸡矢白与甜酒合煮。有人病胸胁胀满,无法入食。其发病之初先可闻腥臊的臭味,口中清涏不断,咳吐中带血,手足冰冷,目眩,常常大小便中亦带血。此病为血枯。用四付乌贼骨及茜草一份,二物合并,研为粉末,利用雀卵黄来做黏着,制成如小豆般大的丸,每次五粒饭前服用,并喝鲍鱼汁。下腹隆起,在其上下左右皆可摸到块状的根样叫伏梁。这是许多脓血被囊状物包着,因位居肠胃之外,故无法治疗。此病脓血向下走,则必下脓血。若上行则压迫胃脘,造成胃中生痈脓。这病必久也很难治。如果位在脐上是逆症,如在脐下是从症,还好治些。针刺时不可用强泻法否则必伤病人。有人身上及大腿部,足胫部都肿起来,腹部有绕脐痛的现象这也为伏梁。但这是由风来造成的。其病气益出大肠而附着在肓之源头在脐下气海穴,所以会有环脐而痛的现象,此病不可乱动。摇动过剧会造成小便濇涩不易排出的病很危险。所有热中及消中之病都因肠胃中过热引起,热气本性慓悍,药气亦同,一旦二者相遇,必内伤脾。脾为土气,受木制,因此于甲乙之木日必造成脾病矣。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24《黄帝内经》第55课心得颈痛又胸腹胀满为厥逆,中于寒,阴阳绝别而成的。此病若灸则造成哑,用针石开破,必成狂乱,只有待阴阳和谐时再来慢慢施治。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受三阳经脉气所动而成的。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是少阳病,大于二倍是太阳病,大于三倍是阳明病。若寸口脉比人迎脉大,表示阳明热气已入阴臟,故此病人会头腹均受邪,以致腹胀满而头痛。足太阳膀胱经之脉病时可针委中穴,及太阳正经上有郁血之络来放血。但春季不中见血会伤元气。足少阳胆经引起的腰痛,可用针在阳陵泉穴外之骨端找青色血脉放血。可以立愈。但夏季不可见血,会损元气。足阳明胃经引起的腰痛会令人无法回顾其首,可针刺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及其上下一二寸位有瘀血之血脉放血,但在秋季时不可如此,否则伤及胃气。足少阴肾经引起的腰痛,会痛来牵引脊椎内部的感觉,可针刺足少阴复溜穴附近压痛点。但于春季不可放血,一旦出血过多病必难回复了。足厥阴肝经引起之腰痛,可针刺足厥阴脉在足大指骨与次指间找硬块的压痛点,找到即可刺,有几处刺几处,此病人多言痛不止,按诊又无定处故可在痛处刺三针。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此病腰痛令人痛引肩部,目视不明,常常遗尿,可针刺其脉在外膝部与委阳之间瘀阻的血脉上放血,直到郁血之色消除即可。带脉其腰痛症状围绕腰部一圈如带状的疼痛,腰部好像要断成两半似的,使人受惊吓。可针刺解脉在委中位到外膝部处血络结如黍米一样一粒一粒相连处放血出。俟黑血流尽方可止血。血常会喷出勿惧。奇经之阳维脉引起的腰痛,或针刺飞扬穴,约离地一尺之高。冲脉之络脉伤,所引发的腰痛,可在委中穴上方找青筋血郁处放血立愈。会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在痛的部位上汗出淋漓,汗干后又渴引饮。可刺足部阳蹻之脉约在外膝关下五寸的地方找血瘀之处放血。飞扬脉引起之腰痛,可针飞阳脉在内踝上五寸,为足少阳与阴维脉交会的位置,约漏谷穴下一寸处。昌阳脉引起之腰痛,会痛引前胸,目视不明状,严重时会痉孪且向后弯曲状。知向上卷起且无法说话。可针刺内踝上二寸的复溜及交信二穴,以有压痛点为正穴。足太阳之别脉为散脉,,可针刺膝外侧有血脉束缚状的部位放血。肉里之脉引发的腰痛,可针刺足太阳经的外侧,足少阳绝骨穴之后侧的压通点上取二点针之。腰痛处寒冷者可针足太阳与足阳明二经,如痛处发热,可刺足厥阴肝经。无法前后弯身,可刺足少阳胆经。如痛内热而喘,可刺足少阴肾经及刺委中出血。
|
|
153楼#
发布于:2016-03-27 13:09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2日《黄帝内经》第42课心得。 没有断奶的小孩子,发烧,脉悬细而小,手足温暖者生,手足冰凉者死。因为手足温,表示胃气还在,可治,手足寒表示胃气已绝,不可治。正在发烧的小孩,脸红,脉应该大,才是脉症相合,才好治。如果脸色发青,脉小,这样的发烧不好治,因为脉象不合。靠肩息才能吸饱气,脉实大缓脉,表示有胃气则生,若出现急脉就是没有胃气了则死。摸小孩子的脉一个指头压上去就可以摸的到,脉喜欢缓而不是很急。 下痢大便带血者,一定是寒证,因为失血身体会冷,如果身热,就是逆症,表示阳就要绝了,会死,身冷为正常,则生。下痢又排出白沫,若脉沉,为脉症相合,则生。若脉浮,为阴阳绝离故死。下痢又排出脓血,脉呈悬细快断绝状,此脉症不合主死。脉现滑利且大,则脉症稳合者生。下痢,身不发热,脉现滑利且大,此脉症相合必生,若脉中空虚,流动不畅,此津液已竭必死。根据真脏脉可以判定其死期。 癫疾是脑病,若脉现滑利而形大,日久自己会好。若脉形小坚急,是死症。脉博大是阳亢,急小,是有肿瘤。癫痫本位虚症,若脉呈虚脉,因脉症相合,此病可治。若脉反呈实症,必死。 消渴:阳热结就是消渴,即糖尿病。如果脉实大,脉症相同,长期治疗可痊愈。如果脉为悬细形小坚硬,长期治疗也无法痊愈。 治疗法则:痈疽,就是化脓了,皮肤周围都是凉的,但是中间一块地方是非常热的。冬天的时候也可以用针灸来做,当然也可以用药。扎手太阴,在肺经上面找压痛点。 阿是穴:比如肠子里面化脓,在肺经上面去找压痛点,因为肺主皮毛,然后在压痛点上面下针,不一定会在穴位上,但是在经络上面。手不过周,足不过膝盖。肠痈可以在足三里上面找压痛点。一般任何的脓疮都可以在肺经上面治疗。在骨会大抒穴上面找压痛点,担心会传到骨头上面。 腹暴满:可能是水就在肾经上找压痛点,如果是或者是大便在大肠经或者胃经上面找。 肝病:大腿内侧肝经上面找三个压痛点,然后下针治疗就可以了。 胆结石:阳陵泉下一寸找压痛点,不一定是一寸,要看情况。 肾结石:太溪穴上一寸找压痛点,然后按照痛点下针。 霍乱:上吐下泻,可在背部俞穴位选五处有压痛点位施予针剌,再加上足阳明胃经三里穴及上侧旁有三压痛点处下针。针刺治疗癫痫及精神病患者,可针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手太阳小肠经之阳谷穴,足太阳膀胱经之京骨穴,手少阴心经之通里穴,足阳明胃经解溪上五寸奇穴上下连刺三针。凡暴发之疼痛、癫疾(脑痛病)、神智不清发狂奔走,是由于六腑闭塞不通所产生 。 太阴明论:太阴与阳明是表里关系,阴阳位置不同造成不同的疾病,但两者相互影响,虚实互变,病因不同,疾病名称不同。阳是阳天,实,主外,阴是阴地,虚,主内,外感风邪,表阳必先受病,而暴饮暴食,起居不正常,必先伤阴。阳病入腑,阴病入脏。病邪入五脏则胸腹胀满,向下为腹泻,久成下痢。 |
|
154楼#
发布于:2016-03-28 12:16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3日《黄帝内经》第43课心得。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喉是气管,是太阴呼吸之门,主气而属天。咽是食道,阳明水谷之道路,主地而属胃。少阳为枢,太阳主开,阳明主合。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在脏腑太阴为阴,阳明为阳, 天地,受清者为天为阳,受浊者为地为阴。 脾受病时,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是因为手足之源皆来自胃肠,小肠受纳食物,脾把小肠吸收的营养灌输到全身四肢,如果四肢有问题,不能替小肠行津液,必须靠脾脏的辅佐,脾一旦受病,无法为胃运化精华营养,四肢就无法得到营养维持,造成气衰脉道不通筋骨肌肉萎缩,所以无法灵活运作。 没有脾脏就没有办法传达营养,四肢就会没有力量。 脾脏没有主季节,是因为脾脏属土,脾土治中央,控制四方,常以四时长四脏,不独主于时。其作用在春夏秋冬四季时供应能源以滋养肝、心、肺、肾。故四季之尾十八日,皆为脾主之时节,无法独立主一季节。脾脏本身永远附着胃肠,收藏食物精华,如大地之土地。土者,为化生天地万物,顺应天地运转之道,故其气时常上下左右不断运行,所以无法主其时节。 足太阴是三阴之首,经脉贯穿胃肠,连络于咽位,所以足太阴能受五榖之气,再分送给其他内脏。阳明是其表,是五脏六腑精气来源处所,而脾脏亦为其运行精气于阳经,凡脏与腑因有足太阴脾经而能自胃肠中取得所需之营养,所以说是替胃肠来运送食物之精华。 足阳明是胃之经脉,胃厉土,闻木碰撞之音时会受惊吓,因为木克土。足阳明胃经是主肉,脉中气血皆盛,一旦受邪居此经服,则必生热,热盛时必厌恶火光。 阳明脉气血一旦上逆,必生喘息,且闷热气郁,一旦如此,必恶见人。 有人因喘而死,也有喘而不死的,是因为寒气上逆直入脏则死,如果经脉上循环则必不死。喘时连着脏,就很危险。阳明病严重时,病人可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是因为阳过盛,四肢实满而登高,身热脱衣,阳过盛入脑则胡言乱语,无法正确分辨,不思饮食,情志不定。 |
|
155楼#
发布于:2016-03-28 15:52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5日《黄帝内经》第45课心得。 热病最初都伤于寒,伤寒后才有温病。 热病死是六七日,痊愈是要十日以上。这是因为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会死亡。 伤寒的病症 :一日指六天,因为气之传变是五天,到第六天会变。伤寒一日,太阳受寒邪,阳气在上,头项痛,腰脊强。太阳又称寒水,正常人的背是冰凉的,背上出的汗也是凉的,就相当于和外界有个绝缘体。 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主肌肉,阳明燥热,阳明病气会回逆,就会身热目痛鼻子干,胃不和,所以不能安卧。伤寒三日,少阳受病,少阳主骨,少阳之气主枢,如门一样半表半里,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所以胸胁会痛会有耳聋。 病在三阳,没有入脏,在表可用汗解。伤寒四日,太阴受病,太阴脉分布在胃中,上络于咽喉,所以会腹满咽干。伤寒五日,少阴受病,少阴贯肾,络于肺,上系舌本,舌下金津玉液属肾,所以会口干口渴舌燥。伤寒六日,厥阴受病,厥阴脉环阴部,络于肝,所以人会烦躁阴囊收缩。 如果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都受病,气血不行,五脏不通,就是死症。伤寒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减少。气分相传,六日一个周期,七日又传到太阳。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肝热病:必小便先黄,肝络阴器,腹中隐痛且容易疲劳,身体发热。热盛,会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无法安卧。庚辛金日受克加重,甲乙木日当令必生大汗。一旦气逆,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必于庚辛受克日死。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阵痛,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肝经支络入百会穴。 治法:针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取原络穴。 心热病:先是不情志喜,数日后才生热症,热盛,会急剧心痛,情志烦闷,易呕,头疼面赤红,身无汗出。壬癸水日受克加重,丙丁火日当令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气,手足冰冷,是危症,必于壬癸水日死。可针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取原络穴。 |
|
156楼#
发布于:2016-03-28 18:55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25《黄帝内经》第56课心得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与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当肌肉松驰时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因此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此名为寒热。瘴疠之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此血因热生败之病,犹今之大痳疯,鸟脚病。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就名为时疠之病,或名寒热。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名之肝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名为心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为脾风。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为肺风。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为肾风。若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之门户,此中者名之偏风。风气若沿风府穴上行则名为脑风。风若入头面则为目风或眼寒。酒后当风而伤,此名漏风。房事后汗出伤于风为内风。沐浴后当风者为首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为肠风,或飧泄。风居外部腠理之间为泄风。所以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生。至于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了。风性善变,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肺风主要为多汗怕风吹。面色晃白,时常咳嗽气短,白天转轻,入夜则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心风主要症状亦是多汗且惧风吹,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肝风为多汗惧风吹,其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人易怒,常见女子。其诊断在眼下,其色青。脾风为多汗惧风吹,全身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为多汗惧风吹,脸面呈浮肿状,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的黑,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胃风为颈部多汗,惧风吹,食物吞咽不下,下膈阻塞不通,腹部常胀满。若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不已,一吃寒冷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必人瘦腹大。首风之主要症状,头面多汗,且惧风吹,当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而不想出门,到了受风之同干时,病情会缓解。漏风主要症状为有时多汗,平时皆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呼吸会浅短且惧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其人口干舌燥易渴,无法正常工作。泄风主要症状为多汗到衣襟尽湿,甚而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若全身都疼痛,则必兼有寒邪。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下场 就是痹病,若风较多则成游走性为行痹,寒气较多则成痛痹,湿气较多则酸痛不已且固定不多为着痹。冬日得痹病为骨痹。春季得痹病为筋痹。复季得痹病名之服痹。长夏节得痹病名之肌痹。秋季得痹病名为皮痹。
|
|
157楼#
发布于:2016-03-29 08:42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26《黄帝内经》第57课心得五脏六腑得到痹病是因为五臟各有所主,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伸至内脏造成。痹气入臟则死,若只流连在筋骨之间会造成疼痛很久不愈;若只停留在皮表上的容易痊愈。治病在脏,取其俞穴,治痹在腑,取其合穴。痹病循着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适其过与不及,则病易痊愈。痹病有的痛,有的不痛,有的会麻痹,有的会时冷时热,有的会很燥,有的会很湿,疼痛是因寒气盛,寒则生痛。有的无痛麻木不仁表示病已久且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仍通,所以不痛。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所以麻木不仁,感觉冷是因病人本身阳气就少,阴气过盛,而与病邪相抗产生的。感觉发热是人素为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此时如病邪胜过阳气,阳热之气必遭受压制,此热因痹而生的。此人多汗且皮表湿濡者,表示湿气很强,因为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又感受邪造成,所以会多汗且皮肤过于湿润状。痹附在骨,令人身重。痹在经脉则令人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行。痹附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顺。痹留于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痹留在皮肤上令人生寒意。凡以上五种症状都没有痛症。素有痹病之人,遇寒气入侵则必生拘急状,遇热邪入侵则四肢会驰缓无力。
|
|
158楼#
发布于:2016-03-29 16:29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6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脾热病:先头重脚轻,脾主湿,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过盛,腰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颔部痛。甲乙木日受克之加重,戊己土日当令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甲乙木日必死。可用针刺足太阴脾经与足旸明胃经。 肺热病:皮毛竖起,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胎,身体发热。热盛,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丙丁火日为受克加重,庚辛金日当令之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丙丁日必死。 可针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井穴或四肢末梢青筋上放血。 肾热病: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项部疼痛,走路摇晃。戊己土日受克加重,壬癸日当令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五脏热病面色:面赤是即将发病的先兆,在见面赤时就针刺治疗,施治得当,到脏气旺之日必痊愈,刺法不当,则要过笫三次脏气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治疗各脏热病时,必先令饮入大量冷水再施针。穿薄衣,居阴凉处,令身体变冷就停止施治。 肝热病,左颊先赤。心热病,额上先赤。脾热病,鼻上先赤。肺热病,右颊先赤。肾热病,下颔先赤。 热病初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严重时,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热病初见手臂疼痛,针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汗出而止。热病初见头部痛,针刺足太阳膀胱经,汗出而止。热病初见足胫痛,针刺足阳明胃经,出而止。热病初见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针剌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依水热病论中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初见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针刺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 太阳病脉现,面色光亮,两颧发赤,为热病。赤色停留不动,发汗即愈。若脉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则死期不出三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则会呈现少阳的脉和色。少阳脉出现,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即可说,一旦得汗即愈。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之内。 热病气穴:三椎下身柱痛,胸中大热,四椎下痛点,主横膈有热,五椎下痛,肝有热,六椎下痛,脾有热,七椎下痛,肾有热。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腹中有大硬块。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有腹满。赤色由颊下向上位扩散,饮食已不入口。 阴阳交:发热,汗出热退后,很快又热起来且脉急躁,不因发汗后而衰退,反躁进状。时发狂言,肾水已竭,躁热入脑,且无法入食,此为死症。 人的汗来自于谷的精华。只要津液在,都可以汗解。如看到病人津液伤到了,可以在发汗之前先把病人的津液补一下然后再发汗就不会死掉。 风厥:中风所至,身热汗出仍胸内烦躁,其烦躁的症状不因流汗而减少。太阳主气主表,故外邪必先犯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关系,遇热则肾水成气而上行,一旦成热气上行,则下足必冷而成厥逆现象。可针刺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再配合汤药。 劳风:劳动汗出后风伤,或房事后出汗风伤导致,其病在下,肾脉病贯穿肝鬲入肺而入脑,故会造成人呈项强颈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从鼻子出,肾反逆到肺,且恶风吹,寒颤不已。五脏化液:肝(流泪),心(发汗),脾(流涎),肺(喷嚏),肾(唾液)。 |
|
159楼#
发布于:2016-03-29 23:26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27《黄帝内经》第58课心得肺主人身之皮肤毛孔,心主司人身之血脉,肝主人身之筋及网膜,肾主人身之骨及髓。一旦肺中过热伤津,必令皮毛虚弱,阳气重伤者,必令足瘘而无法行走。心之热过盛不下行,必使足之血脉寒冷且寒气上行,寒气越上则足之血脉越虚,虚甚就产生血脉痿缩,使膝足关节屈伸不利,无法行走与站立。肝一旦过热会使胆汁外泄,逆向口上,而生口苦,筋及网膜干燥无津,造成抽筋拘急,久成筋痿症。脾过热,造成胃津干枯口渴不已,肌肉麻木无力,久成肉瘘症。胃过热,令人腰部脊椎无法伸直,骨骼疏松无力骨髓消失减少,久而成骨痿症。体内大经脉空虚,造成肌肉痿缩,日久成为血脉瘘缩。凡筋痿者,必因于肝房事过度引发的。凡肉痿者,必来自长期居湿之地而致。凡骨痿者,必发生于大热之后。肺热者脸必白且毛发败落。心热者脸色必赤四肢络脉必满溢。肝热者,脸色必青而指甲枯黄。脾热者,脸色发黄且肌肉自行蠕动。肾热者脸色必黑且牙齿黑枯。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28《黄帝内经》第59课心得阳气若衰败在身体下部,就成寒厥。阴气若衰在身体下部则成热厥。全身是阳,起于足部五趾之表面,阴脉则起于足底而汇合在足心,所以一旦阳气盛,必足下先热。阴气是起于足五趾之里,向下汇集膝下而相聚在膝上,一旦阴气盛,则必从足五指开始寒冷而延伸至膝上。此寒冷并非从外来皆因内发始然。人的前阴位是宗筋所聚之处,足太阴与足阳明所聚合之处。在春夏二季是阳气多而阴气少的季节。秋冬二季是阴气多而阳气少的时节。得寒厥病人,必持其体素壮,在秋冬时节,恣意消耗其阳热之精,造成下焦阳虚而阴盛向上,无法复元,此皆精气消耗在下,邪气因而入侵体内。阳气本自胃、脾中而生,今阳气衰,无法滋养全身经络,阳气日渐耗损,阴气独盛,故手足皆为寒也。酒入胃后,造成络脉满溢而经脉空虚,脾脏主要功能为替胃运行其津液,今脾之阴气虚弱,则阳气必反逆入胃,一旦阳反入胃,必令胃不和,胃无法平和,饮食之精华必无法吸收而减少,此五谷之精减少,四肢就无法得到其充足的营养。若阴气盛于上,必令下焦虚,下焦虚则令人腹满。阳气若盛于上,则令人下焦之气亦上逆,加重的阳气乃成邪气而上冲头面一旦如此,阳气必逆乱而行,故会昏迷不醒人事。
|
|
160楼#
发布于:2016-03-30 14:54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29《黄帝内经》第60课心得太阳之厥,会有头肿且沉重状,足无法行走,发作时眼目昏眩而仆倒不知人事。阳明之厥,令人如癲疯状,想奔走呼叫,腹部胀满无法入眠,面红赤且热,胡言乱语且不识人状。少阳之厥,令人耳聋面颊肿胀且热,两胁疼痛,足膝无法正常走路。太阴之厥,令人腹胀满,大便不顺,没味口,一吃东西就呕吐,无法安卧少阴之厥,令人口干 小便黄赤,小腹胀满而胸口痛。厥阴之厥,使人小腹肿胀且痛,腹胀如鼓小便不顺畅,嗜眠感,凡厥症太盛则施泻法,太虚则施补法,平常不虚不盛时,只取经上的穴道即可。太阴厥逆时,会腿内侧抽筋,且心痛牵引腹痛。少阴之厥逆,令人腹虚胀满且呕吐,下利清榖。治在其病经上的穴道。厥阴之厥逆,四肢抽筋,腰部疼痛,腹部虚满,小便不通且胡言乱语。治在其病经上的穴道。一旦三阴同时厥逆,大小便不能,令人手足冰冷,则三日内必死。太阳之厥逆使人突然昏倒且吐血,平常易流鼻血。少阳之厥逆,令人关节不利。阳明之厥逆令人气短身热而咳嗽,易受惊吓,且流鼻血,兼有吐血症。手太阴之厥逆,会有胸部虚满胀兼有咳嗽的症状。当吐涎沫出。手少阴心经主少阴之厥逆,其主要症状是心痛牵引到喉部,一旦兼有身热症状必死,无法治疗。手太阳之厥逆使人耳聋目泪出,头项无法回愿,腰无法弯曲。治在其主病之经。手阳明与少阳的厥逆,必有喉不发音,咽肿吞咽困难。治在其病变经上。
|
|
161楼#
发布于:2016-04-01 09:20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9班-深圳-阮川丁申请签到,2016-03-30《黄帝内经》第61课心得胃部发痈脓的诊断时须诊胃脉。当胃脉呈现沉且细状,其沉细表示胃气反逆人迎脉必盛造成地热状。人迎脉就是胃脉所在,一旦变为盛大,就表示热聚在胃脉的出口无法流行,也就表示胃生痈脓了。内脏有所受伤时,其精气于入眠时无法回脏,就使人失眠,只要精气能回归肝中,则能安眠,心情也不会焦躁,所以常人无法消除其病症。肺是五脏之华盖,一旦肺气盛且大无法肃降,必令人血脉贲张,脉张则无法仰卧。有人昨到厥病,按诊其右手脉沉而紧,左手脉浮而迟,在冬季诊到右手脉沉而紧,这是人体应乎四季之正常状态,若左手脉浮而迟,此乃反逆四时之症。在左手当是病在肾。因为时节为冬,右手又是冬脉,冬之肾本应收藏,今浮面迟,乃精气不藏。脉自尺过关部到寸时,必生腰痛。足少阴之脉穿过肾而络到肺部,今肾有病,又得肺脉,故乃知病在后腰肾俞处。对于痈脓之热气流滞不去的,直用针刺开破,令其气消除之。一旦痈气已盛大,血已结聚者,则直用砭石开大泻其聚热,这是同病异治法。有人发怒且狂的病,是因为阳气异常而发生的。阳气会乱,乃因突遭重大挫折,无法下决定而造成的,所以令人易怒,此病名阳厥。阳明气厥令人常动不止。太阳少阳之气厥令人静止不动,若是本不应动却发狂且大闹不休,这就是病侯。人食其精华入于阴,其热气能强气,所以不令其食即可好,严重时,可令其服生铁屑即可好。因为生铁洛可抑制阳气。
|
|
162楼#
发布于:2016-04-01 10:06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7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劳风病:劳风病一定要祛痰。是因人过劳时受风或房事后受风引起的。其病在肺下,肾脉贯穿肝膈入肺和入脑,此病会造成人项强劲,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如鼻涕一样,同时厌恶风吹,寒颤不止。治疗时当以屈伸身体配合呼吸,身体向下时呼出,身体起来是吸入,气盛者回复的快,气衰者回复的慢。 肾风病:颜面肿起,引起语言不清,此时正气以虛,不可施刺法。若刺而不当,则五日后必在发其它疾病。肾风病來时,病人有短热,且阵阵发热现象,热來时会从胸背正中往上冲至头部,有汗出头发热口中干燥渴,小便黄色,目下肿状,腹中肠鸣,全身沉重难以行动,若是女人则会月事停止,烦躁且无法进食,无法仰卧,一旦正躺会咳喘不止。此病名“风水”。 邪之所聚处正气虛,阴津虚弱的地方,阳气会聚集而來,所以病人会气短且发阵热而汗出不止,小便成黄色,乃小腹中有热,无法正躺是因肠胃中有余毒水未尽,正躺会加重咳嗽的力量,此毒水向上压迫肺脏所致。正常人的肺气是向下的,当小腹寒湿淤堵时,导致肺阳无法下沉,同时奶水也无法通过胃经进入到子宫,肺阳和奶水回逆,下腹会更加冰冷,月经同时也就沒有了。肠鸣始于胃肠之中,脾脏功能弱生烦躁,无法运化营养,故病人不能食,食物不下是胃腕部受阻隔。月事不來是阴,冲脉受阻,心主血脉,自胸中直络子宫,为经血之源,今阳气不下反上冲肺,心气亦无法下达肾及胞中,经穴源段,故无月经。 逆调论篇 人发温病与热病,阴津不足阳会过剩,造成身高热且胸胁苦满。若寒由内生为里寒。四肢热,风寒中表,却如火烤,是阴津不足造成里阳与表阳相遇成阳独盛,肌肉不长,人会消瘦。 人感寒身冷,喝热汤或火烤都不暖,又不会发抖打寒颤,属肾强之人,常汗出同时身体又在水里面,日久太阳表气必衰,阴液过多肾阳不长,肾阳不足不生热,寒从骨髓发,肝为一阳,心胸为二阳聚,肾无法同时供营养给肝、心、胸,就不会打颤发抖。名骨痹,关节会肿胀,也是风湿关节炎的来源,寒入肾,但不是真正受寒。肌肉近衣仍觉麻痹,血不足肌肤麻木,表阳气虚不能活动,如再加上失神必不治。气逆无法安卧且呼吸带浊音,阳明胃气上逆导致 起居正常但呼吸浊重,肺络脉反逆,气停肺经。卧躺则生喘息,水气不归肾,上逆入肺,而客居胸中所致。喘病之人分吸气困难和吐气困难,吸不入,病在肾;吐气不出治肺。吸气时沿督脉下达于肾,吐气从肾回关元再上升至胸腔出鼻。 疟论篇 疟症来自风,会不定时发作,有时会有恶寒发热的现象。疟病初始,人必先毫毛不适且哈欠连连,接下来会恶寒且牙齿打颤不止,同时腰背疼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欲食冷饮。是因为体内阴阳相互交争,虚实更作,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虛,阳明虛时则寒颤不止,太阳虛则腰背部疼痛和头痛。若三阳俱虛,病人会感觉寒自骨生,皮肤骨头都痛。寒由内生,表里皆寒。 |
|
163楼#
发布于:2016-04-01 11:16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8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疟论: 夏日伤于暑热,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阳气白天行于表腑,夜间行于里脏,造成往来寒热现象,一天发作一次。 也有隔日发作,邪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邪气入侵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太阳症,寒或热。少阳症,往来寒热,且呕,少阳主开合。 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犹如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 风与疟的区别: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寒疟:先冷后发热。夏季,人受暑气所伤,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若沭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而引发之疾病。寒气属于阴气。风气属于阳气。故人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会先寒后热,病情按时发作。温疟:先发热后恶寒,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 瘅疟:全热症无寒症,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 针刺疟病:须等病气衰弱时刺,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之时,不是治病的时机。 疟病之初,阳气集中在阴分,此际呈现表阳虚而里阴盛,体外无阳气,所以产生先发寒且战栗的现象。到了阴气盛大至极时,阴分之阳会复出,阳与阴集中在表,就造成阴虚而阳实的现象,呈现先发热且口渴。凡疟病之气,入于阳则现阳症,入于阴则现阴症,阴症恶寒,阳症发热。疟病是属于风寒二气变化无常所致,有时无症状,有时却发病,一旦病势发作,则如火炙之热,如大风大雨一样无法阻挡。 治疗方法:疟病发作时,就是阴阳移转时,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一旦阳气受损,阴气必进,所以初时绑紧四肢末梢,邪气无法进入体内,阴气也无法尽出,再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疟病不发病时都停在四肢末梢。 疟病的症状,必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时候,看病邪之所在。病邪居阳分则呈现发热而寸脉急数状,病邪在阴分则呈现恶寒而尺脉缓象。病至极点则会阴阳皆衰弱。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就会休止,一旦与免疫力相争则病症恢复。 |
|
164楼#
发布于:2016-04-03 10:59
@教官—藁城—贾英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9班丁春红申请签到,2016年3月19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温疟是因为冬天太冷伤到骨头所致,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病不能从骨髓自出。夏天遇到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如做劳力工作时,邪气与汗一起出来。此病藏于肾,气从内出之于外。这种情况属于,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体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发热而后发寒,名曰温疟。 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 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刺疟论:疟病在经络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难已。刺委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倦怠,寒、热不甚。恶见人,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临泣或初病刺阳辅。 足阳明之疟:令人前面阵阵恶寒的现象,日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刺足阳明跗上,也可井穴放血。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叹息没胃口,多寒热汗出。病发时善呕,呕吐停下来提示病气已衰,此时治疗,取大都、太白、公孙这一带有瘀血的穴位青筋处放血。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数便意,恐惧气不足,刺足厥阴肝经,取穴五俞穴附近。 疟病在脏腑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善惊,看到不该看的东西,魄不守,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心火外散,想喝冷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青黑色,善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寒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脾经和胃经在足的部位之间的青筋。 疟发身方热,,剌脚背动脉,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或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或急,病在腑,,刺背俞,点刺放血,背是阳,是内脏与外界的阳沟通的地方,少阳在管。疟脉小,硬实或急,病在脏,灸胫少阴,刺指井穴。疟病缓,大或虚,气血两虚时不宜做针灸,用药最宜。 治疟原则:病发时抓时机治,过时则伤元气。疟症出现,脉正常,或身有小红点,都在十指青筋淤血处放血。十二疟,病发前刺后病衰,再刺好转,三刺即愈。仍未愈,拿棉布抓起舌下金津玉液放血,再不好委中放血,项背强硬处针刺。凡刺疟,问其首发何时何状何痛,刺其未病之初,如先头痛且沉,刺百会与攒竹。若先项背强硬,刺其强硬位。若先腰背痛,委中放血。手臂先痛,手少阴与手阳明指尖位放血。足胫部位先发酸痛,刺足阳明足指间穴 风疟病发,汗出且恶风,刺三阳经背俞穴,如膝盖酸痛,不可触碰,名胕髓病,绝骨放血立愈。 身有小痛,针足太阳至阴穴。 凡针阴经井穴,隔日刺,不可出血。疟病者,不渴且隔日发病,刺足太阳经穴,如渴甚且隔日发,刺足少阳经穴。遇温疟又不得汗出,施五十九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