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灸
管理员
管理员
  • UID20142954
  • 粉丝54
  • 关注12
  • 发帖数2570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770楼#
发布于:2015-12-07 15:47
请签到
刘艳娟: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5年12月7日37:色脉都散失掉,死症。死前脏气没,胃气没打嗝,实症。看病诊断要问他刚开始是怎么回事,现在怎么样,病前病后都要考虑进去,看经络浮沉、看上下重里、切脉。脉动正常的无病,脉来迟者必病,脉...
太子灸
管理员
管理员
  • UID20142954
  • 粉丝54
  • 关注12
  • 发帖数2570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771楼#
发布于:2015-12-07 15:48
请签到
贾英然: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色脉都丧失掉了人会死,人的脉气消失时人会不停的打嗝,诊断时要把病人以前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都考虑进去,然后切脉看浮沉,上下的从逆,脉迟者有病脉不往来者死,正常人皮肤表面会有一点油,阳气没了皮肤会很干很黏腻...
太子灸
管理员
管理员
  • UID20142954
  • 粉丝54
  • 关注12
  • 发帖数2570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1772楼#
发布于:2015-12-07 15:48
请签到
慕利敏: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2015.12.7日第37集作业
*色脉均失是死症,死前脏气没胃气没会打嗝,实症。
看病诊断要问清楚,病前病后都要考虑进去,看经络浮沉、看上下重里、切脉。脉动正常的无病,脉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
韩辉
侠客
侠客
  • UID2017800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25
1773楼#
发布于:2015-12-07 16: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5年12月7日《黄帝内经》第34课学习心得:
看病诊断一定要问刚开始的病情,再诊脉,检查经络的起伏,经脉上行下行气血走向。凡是脉速者必无病,脉气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肤无油光润泽,按摩时会涩手指者,为阴阳俱绝,必死。
11、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病在表面孙络,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可缪刺,即在井穴和四肢青脉处放血。缪刺用在病在表面,不在经络上。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沿着经脉察诊,找出於结所在(压痛点),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断,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则是太阳脉气不足状。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篇
1、人的居所与活动状况和勇敢怯懦都会影响到脉。
夜间行房事,喘息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则易导致病邪入肺。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则来自于肝,此时易使病邪入脾。常易受惊恐之人,其喘息出自肺,此时病邪极易入心而影响心脏。人过水时跌倒水中因而喘息,则此出于肾与骨。
处于以上状况时,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了。相反于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所以诊病之法须视人胆大或胆小,从骨肉皮肤的状况即可察知病人属何种人。
2、人在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胃之津液。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出于心之液。人持重物远行,所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的。人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之津液。人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来自脾脏之津液。
3、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耗损内脏之津液。正常人饮食入胃消化后,把营养精华(阴津)贯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去滋养。人的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的,血是来自饮食进入小肠,消化以后进入心脏。气来自饮水和平时营养的精华。饮食入胃,其产生的血输送给心脏,心脏得此动能再传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延血脉而行,而阳气会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再由此而灌输阳热之气到皮毛中。由于心与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集在气之会膻中位。膻中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脏之中,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出不同之常脉,以此做标准即可知人之正常与否,其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之有无胃气,以决定生死。
杨诚
侠客
侠客
  • UID20147989
  • 粉丝10
  • 关注2
  • 发帖数100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774楼#
发布于:2015-12-07 16: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杨诚报到
2015年127黄帝内经34课心得:
10.针刺治病
1)病在经,刺经。
2)病在孙络,点刺孙络放血。
经、络、孙络是从大到小。
3)病在血分、且身痛,根据疾病所属经络进行针刺。
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是因为外伤或踢打损伤,要在经络上治疗,让经络的气顺就会好
4)病在大络,叫奇邪,缪刺法,即右病刺左,左病刺右。
缪刺法:先在十二经的井穴上放一点点血出来,接着在四肢经络部位找到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主要用于病在表但不在经络上。
5)形瘦、但病情保持不变,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有层次地进行针刺,即按正经的病治疗。
6)病证上实下虚的,是邪气壅滞、气血不畅造成,应该循经切按,找到郁结(压痛点)的位置,在郁结处揉搓或者针刺放出郁积之血,郁血去、经脉气血通畅。
7)从特殊的临床表现,可以推测疾病部位及病情轻重,从而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9)眼睛上视,眼睛看不到了,太阳经脉气绝。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

用身体太过,情绪变化太过,都会生病。惊恐、忿怒、疲劳等因素都能引起经脉气血的变化,所以,诊察疾病时,必须观察病人体质的强弱及骨骼、肌肉和皮肤的形态等情况,从而全面了解病情。胆大的人骨肉比较坚实,胆小的人比较虚弱、骨肉比较软。胆气很旺的人胆大,温胆就会胆子比较大
1.喘:外因引起的脏气损伤,如果体质强壮、平时气血通畅、胆大的人,尽管当时造成气逆,也会很快气血恢复正常,不会发病。但如果平时体质虚弱、本来气血运行不够畅通、胆小的人,外因引起的气逆就会使气血阻滞不行,发生疾病。
1)由于夜晚步行太远引起的气喘,是肾气外泄造成,肾脉上行到肺,如果肾气外泄逆乱严重,沿经脉上逆还会伤肺。
2)由于堕坠、恐惧引起的气喘,是伤筋所致,肝主筋,所以伤筋会造成肝气向上逆乱,引起气喘。
3)由于惊恐等情绪引起的气喘,是肺气逆乱造成,如果肺气逆乱严重,还会伤害心脏。
4)由于涉水或跌仆引起的气喘,是损伤肾气和骨造成的。
人要开心、无惧。

2.汗:疾病的大多是由于饮食过饱、过度劳累、精神刺激造成。
1)饮食适量可以营养身体,但饮食过饱,会造成胃(小肠)的津液被迫外泄而出汗,所以,饮食过饱出的汗是胃(小肠)阴外泄。
2)受到惊恐等刺激,会扰乱精神,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受惊而出的汗是心阴外泄。
3)负重远行过度疲劳时(脚夫、轿夫),损伤骨骼,肾主骨,所以,负重远行出的汗是肾阴外泄。(肩上的大杼穴、腿上的承山穴)
4)奔跑过度和过度恐惧会损伤肌肉筋膜,肝主筋、肝藏魂,感到恐惧是魂不安定,所以过度奔跑和恐惧时出的汗是肝阴外泄。
5)脾主四肢和全身肌肉,(跳舞、劳力)过度疲劳时出的汗是脾阴外泄。

3.饮食入胃经过胃的消化腐熟,进入小肠
1)一部分营养入肝,在养肝的同时营养疏布到全身的筋膜。
2)血气进入心脏,再疏布到全身的血脉中。
3)全身血脉中的精气归于肺,肺再把精气疏布到全身。
饮水及食物中的水进入胃中,输送到脾脏,通过脾脏制水、治水作用,上输到肺,肺把水液向下输入膀胱,同时把水液疏布全身、灌注五脏经脉。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阴阳之气的盛衰及五脏功能情况做出调节。
4)气和血合所精华,流入心肝脾肾,使脉中精气趋于平衡,使五脏六腑功能正常协调。
5)这种平衡协调的状态能从手太阴肺经气口部位的脉象表现出来。因此可以根据气口的脉象判断病人的生死预后。
人体气与血相辅相成。血是来自于饮食、进入小肠消化后变成血,进入心脏。气来自于饮水和食物的精华。进入肺的是气,进入心脏的是血。人身上到处都有血脉,血会流经全身各处。肺如华盖,主皮毛,把全身包住。气和血把全身包住。气血都是胸阳,所以可以利用胸阳判断人的生死。
横膈是分清浊的地方,清气上升到肺,浊气下降通过大小便排出,所以全身的排水系统由膈来管。三焦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三焦源生于脾脏,长在全身内脏之间都由油网联系在一起,因为有油所以利水,下至膀胱。所有出现水的问题都应该调理脾脏。同时,在全身流动的水应该是热气,如果温度不够是冷水,就应该想办法把冷水化成热气排掉。
李焕
侠客
侠客
  • UID2017588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0
1775楼#
发布于:2015-12-07 17: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5年12月7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5127日《黄帝内经》第34课心得
1、病在经上治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症。病在孙络上,可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病的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腑,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为缪刺法。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则是太阳脉气不足。
2、经脉别论人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只要有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
像夜间行房事,其喘息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易导致病邪入肺。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来自于肝,此时易使病邪入脾。常易受惊恐之人,喘息出于肺,此时病邪极易入心而影响心。人过水时跌倒水中因而喘息,则此出于肾与骨。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了。相反于胆小的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诊病须视人胆大或胆小,从骨肉皮肤的状况察知病人属何种人。人饱食时,汗大量流出,汗水出于胃的津液。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出于心液。人持重物远行,所出汗是由肾脏而出的。人因恐惧而奔走,所生汗是来自肝脏的津液。人因运动或过于劳累,所生汗是来自脾脏的津液。
3、春夏秋冬四季中,病起因于过于耗损内脏津液,这是常见状况。常人饮食入胃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去滋养。同时饮食入胃,产生的血输送给心脏,心脏得此动能再傅出使全身血脉得以流畅。脉气顺血脉而行,阳气会再聚于肺中,肺气通于全身百脉,再由此而贯输阳热的气到皮毛中。心与肺合力生出之精气会聚集在气之会膻中位,膻中所聚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脏之中,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而各显出不同常脉,以此作标准可知人正常与否,会出现在寸口的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有无胃气。人饮水入胃,遇胃热化气则进入脾脏,在区分清净之气上输入肺,供应人体正常的水份需要,脾又能通调水道,使不同之水从三焦油网系统渗入肾脏,再汇集于膀胱而出体外,如此水的精气四散全身,均匀谐和的运行,符合四季不同变化,维持一定的水份,随时保持常态。
贾付民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09
  • 粉丝3
  • 关注0
  • 发帖数110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776楼#
发布于:2015-12-07 17: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2月07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5/12/07  34集学习心得:

1、  人胃气断绝了,会出现一直打嗝的现象。
2、  皮肤上有油,特别是头面部皮肤上出油,这是因为阳气所在的缘故。
3、  缪刺法:在四肢青筋处放血的方法。
4、  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
5、  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之缪刺法。
6、  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
7、  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看人的病人,则是太阳脉气不足状。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8、  夜间行房事,其喘息是出于肾脏,若行之过度,则易导致病邪入肺。
9、  人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则来自于肝,此时易使病邪入脾。
10、              常易受惊恐之人,其喘息出于肺,此时病邪极易入心而影响心臓。
11、              人过水时跌倒水中因而喘息,则此出于肾与骨。
12、              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或胆小,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了。相反于胆小之人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
13、              凡人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胃之津液。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之液。人持重物远行,所出之汗是由肾脏而出的。人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之津液。人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是来自脾脏之津液。
14、              气和血来自小肠,进入肺部的都是气,进入心脏的都是血。常人饮食入胃肠磨碎消化后,把营养精华(中医名之阴津)贯送到肝脏,再由肝把营养分散到筋去滋养。
15、              人饮水入胃,遇胃热化气则进入脾土之臓,脾之功能在区分清净之气上输入肺,供应人体正常的水份需要,脾又能通调水道,使不同之水从三焦油网系统渗入肾臓,再汇集于膀胱而出体外,如此水之精气四散全身,均匀谐和的运行,符合于四季不同变化,维持一定的水份,配合日月阴阳的纪律,随时保持常态。

郑其赛
侠客
侠客
  • UID20143846
  • 粉丝1
  • 关注3
  • 发帖数12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777楼#
发布于:2015-12-07 19:22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5.12.7黄帝内经34课学习心得
所以医生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病人的起病情形和现在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脉搏,以观察其经络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顺。如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是病;脉不往来的,是死侯;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亦是死侯。
那些可治的病,应怎样治疗呢?
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痛症状的,则治其经与络。若病邪没有留在经络上,可以在12经络最近一条经络的井穴上放血,然后在四肢青筋处放血之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也没有产生变化,当于患者四肢八溪之间、骨节交会之处刺之。上实下虚,当切按气脉,而探索气脉络郁结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诀,不可不认真研究。

黄帝内经之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
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夜间远行(夜间作案的小偷或者行房太过)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麽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小肠。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五谷入小肠,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五谷入小肠,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湖北-郑其赛2015.12.7
吴泳茵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22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778楼#
发布于:2015-12-07 22: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5年12月7日《黄帝内经》第34课笔记:
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的症状,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血液循环有障碍时(即血病),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经络上。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 可利用缪刺法,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脉处放血(病在表面,不在经络上用此法)。
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上实下虚的病人,须延着经脉察诊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气血。眼珠上吊者,表示太阳经的脉气已绝断;眼球上翻的病人,是太阳脉气不足。这些都是决定生死的重要条件。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凡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
1、像夜间行事的人如小偷,保安,其喘息是出于肾脏,如用之过度,易导致病邪入肺;
2、因堕落而伤身且因极度恐惧而产生的喘息是出于肝脏,此时易使病邪入脾。
3、常易受惊恐,其喘息出于肺,易病邪入心而影响心脏。
4、人过水时跌倒水中而喘息,出于肾与骨。
有以上状况,有胆识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相反却令病入体内而生变。 诊病之法须视人之胆大(骨肉粗壮,皮肤坚实)或胆小(骨肉脆弱,皮肤软弱),此法为诊断
的主要方法。
1、凡于饱食时,汗大量流出,其汗水乃出于小肠的津液。
2、受到惊吓而让人冷汗直冒,此汗乃出于心的津液。
3、持重物远行,此汗乃出于肾脏的津液。
4、因恐惧而奔走,所生之汗是来自肝脏的津液。
5、因运动或过于劳累,其所生之汗来自脾脏的津液。
在四季中,人所以会病是因为对脏腑过于耗损它的津液,这是常见之状况。
人吃五谷,化成五谷精微,在体内汇聚,所聚之精气即为宗气,由此分输给五臓使其有动能,可依春夏秋冬四季之不同而各显不同的常脉,以此作标准,便可察知正常与否,会出现在寸口之脉位,由此可察知患者有否胃气,以决定生死。
水份在人体的运行始末,人体内有75%的水分。
张兴平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1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0
1779楼#
发布于:2015-12-07 22:2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张兴年申请签到。2015年12月7日《黄帝內经》第34节学习心得:       当色,脉都丧失的时候,都是死,死之前都会发哕噫。我们人如果说脏气沒了,脾胃的胃气沒有了,“哕”就是打隔,不断的打膈。我们在查病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病是怎么开始的,到现在病是怎样了。要把前面病后面的病都要考虑进去。然后在去膜他的脉,看他经络的浮沉,然后看他下下的从逆。脉正常的的一息五至就沒病。脉迟有病,脉不往来者死,久病肉脱的,皮肤贴附骨上的,也是死症。我们皮肤上有阳,正常的皮肤会出点油,这是正常的,那天不出油了,皮肤手上干干的,都是阳要决了。
    这种病要怎么治疗呢?岐伯说:    经病者,治其经,十二经络出问题了,我们在经络上治疗,孙络病者,我们在他的孙络放血。我们人身体有经,络,孙络,孙络是最细的。如果病人是血病,什么是血病?我们血液循环出问题,大部分都是外伤,或者是一些跌打损伤,只要治他的经络,只要让他的经络气很順就会好。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缪刺,是在人体四肢的井穴放血,然后再在四肢找有青筋的地方点刺放血。这种刺法就是缪刺。缪刺法的用途是指病在表面,不在经絡上面。如果有个病人经络上都沒有病,就是痛,就用缪刺法。
      如果有个久病体瘦的病人,而这个病又一直没有进。我们就按照正经的方法来治疗。
    上实下虚,切而从之。我们沿着经络膜他的压痛点,找到压痛点以后,在下针。痛的地方可剌让他出血,一般来说这种都是在经络上面的病。
    眼睛往上翻了,是太阳脉不足,这是瘦子,人瘦形不够。戴眼者,是整个眼睛都往上翻了,这是太阳脉也绝。。。这个方法是教我们看死生之要。
     第二十一篇,经脉另论篇
  帝问:   人之居外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劳累程度不同,情志不同,经脉气血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吗?
   岐伯说:   当然会,大凡人的惊恐,恼怒,劳累,以及或动,或静,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有走夜路的,恐惧出于肾脏。气过妄行就要伤害肺脏。从高处掉下来或者是受到恐吓,而发生的气喘,这喘出于肝脏,就会伤到脾,因木克土。
    如果受到惊恐,随时都害怕,有一点小动静就吓利了而气喘,这个喘出于肺,肺气会受伤。当神,精离开肺的时候,就会伤到心脏。因为心脏会堵气,神一离开,肺就虚了。火就会补肺,就会伤到心气。
      有的人被水吓到了或者摔倒了,也是喘出于肾或骨。这种不管是因为惊恐还是因为意外事故,只要胆子大,气就好了。本身天生胆小的,就会受病了。所以我们要开心,无巨,不要怕,一定要勇。
     所以整病之道要看人,这个人胆大胆小,一般来说,胆大的人骨肉比较粗状,皮肤也比较坚实,胆小的人比较脆弱,皮肉比较软。
    一个人在吃饭时流汗,这汗出于胃。在这里把胃改成小肠就通了。饮水入胃,喝水流汗,那是胃,是心下,饮食入胃就进入小肠了,汗出于小肠。
    如果人受到惊吓,冒出来的冷汗是出于心脏,所以同样的汗流出来都有不一样的原因。抬重物流汗,这汗出于肾,害怕了,跑流汗出至于肝。所以胆气很旺的人不
惧。
     身体运动流汗都出志于脾所以人会生病,都是太过了才会生病,但不用又不行,所以我们要用但不能太过。
     湿气入小肠,散气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小肠,浊气归心,浊气就是血气回到心里去。这时心血就会照顾到全身的血脉流经,经气归于肺。
      我们人的气血是相辅相成的,血是来至饮食进入小肠,消化以后变成血进入到心脏,我们的气也是来至于饮水,还有平时食物的精华,进入肺部的都是气,进入心脏的都是血,所以我们身上到处都有血脉。肺象皮毛,主华盖,用气把全身包住。气和血,就是我们的心和肺,两个都是阳在上。我们可以利用心和肺,胸阳来判定一个人的生死。喝水入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所以食物到小肠,饮水入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水液进入胃里,放散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到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就是经脉的正常现象。
任红超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44
  • 粉丝2
  • 关注2
  • 发帖数227
1780楼#
发布于:2015-12-07 22: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5年12月5日学习《皇帝内经》32节学
习心得:
一、玉机真藏论
   9、风者百病之长也。
病的源头:一为外来的风;二为内因情志,喜怒忧思悲恐;三为外伤,意外伤害所致。
春天受到风大,所以肝是百病之首。
  10、病的阶段
      a、病在皮肤表面,太阳症,汗毛竖起来,毛孔闭起来,热散发不出去,身体就会热。
         治症方法:汗法,用发表的药。
      b、在表没治好进入肌肉(病在肌肉),四肢麻痹、肿痛。
         治症方法:用中药外洗、针刺、艾灸。
      c、病进入肺,感到风寒,会咳嗽,没有治好就会传入肝,肋骨痛,呕吐。
         治症方法:按摩、针刺
         厥:就是反逆。
         以上都没有用药物治疗,是因古人情志没有过多欲望,运动比较多,没冷气,和自然界比较接近,病了之后简单治疗就可以痊愈。
      d、肝没治好,传到脾,就是脾风,全身发黄,腹部热,心情烦躁,六出的汗和小便发黄。
        治疗方法:可按摩、可用药、可中药外洗、可药水沐浴、可内服汤剂。
      e、在传到肾,就会疝瘕,小腹肚子会痛,流出的汗和小遍都是白灼。
         治疗方法:按穴道、推拿、吃药。
         瘕:腹中有积。
         女子胞即为子宫。男人的膀胱,后面是小肠,两者之间夹了包膜,这才是男人精的地方,此时是精纯无杂质的血,经小肠加热后才会变成白色的精。女人子宫卵巢的位置就是男人精宫的位置。
      f、还不好,就从肺传到心脏,痉挛,如果不治,满十天就死。
         治症方法:可灸可药
      j、还是不好,心没地方传,在传到肺发寒热,精神离开身体,死掉。
         这个过程一般3年传完。
  11、 瞬发的病、急性病(外力造成的),不需要考虑传变得法则和治法;其他的病考虑是为了预防病恶化下去。
      如果人意外受伤,配合上情志悲喜怒思恐,因而生大病。
      五行的力量是相通,互相拉扯很平均,如果一方发散太过,其母就会占其位,平衡不在,就会得病。一个脏有5个变化,5个脏就会有25种病。
  12、形伤:身体变化大,如暴瘦。
      气伤:胸是阳气之位,胸中胀满就是气伤到了。
a、        形伤和气伤一起伤到,造成喘息不变,六个月就死掉。
b、        形伤和气伤一起伤到,造成喘息不变,痛至肩项(阳气伤得越来越重),一个月就死掉。
形伤气在,气伤形在都没有关系,形气两伤,寿命不长。形是阴,气是阳,阴阳两伤。
      阴阳伤算月,真脏脉伤数日子。
  13、五脏真脏脉
      a、肝:摸上去,脉在中外之间跳,如刀案一样硬,像案琴弦一样硬,面色青中带白没有光泽,体毛弯曲过来了(是阳气彻底失掉的征兆)就死。
        毛为气之余,发为血之余。
b、心:脉坚实博而有力,像薏仁一样硬硬的一颗颗的,脸色赤且黑,没有光泽,水火相克,体毛弯曲过来了就会死。
c、肺:脉大而虚,脸色白且红,无光泽,体毛弯曲过来了就会死。
d、肾:跳时强而有时中止,如石头一样硬硬的,脸色黑且黄,木和土相克,体毛弯曲过来了就会死。
e、脾:柔软无力,忽快忽慢,脸色黄青色不择,毛折死。
真脏脉一定超过1.9寸,而且会超过很多,浮大,阴阳相隔,胃气没了,没有胃脉,只有脏脉在跳。
14、在皇帝内经和伤寒论中:心下指的是胃,胃指的是小肠。
   胃,田下有肉月,耕田是胃,真正收藏生养的是小肠,黄帝内经里的胃即小肠;心下面是胃,所以心下指的是胃。小肠是受盛之官,募穴为关元即丹田,小肠是五脏的本,小肠消化过的食物里的水进入大肠,大肠里的水进入肺,进入血液。喝水下去到胃里,吸收掉了到全身肌肉里;运动跑步流了很汗,汗是脾胃的津液,要靠喝水来补充它;如果晚上睡觉前吃东西吃太多,食物里的水很多,糖也很多,这些营养跑到血液里,晚餐后,早上起来量血糖就会很高,饭后量比饭前高。小肠在支持它,肺里面的津液胃气才会跑到手太阴肺经里。邪气盛,胃气衰,真脏脉死即胃气没了。胃气没了,即小肠不受纳了。
徐佩凤
贫民
贫民
  • UID20144282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04
1781楼#
发布于:2015-12-08 00: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徐佩凤申请签到,2015年12月7日《黄帝内经》第34课学习心得。1冬阴夏阳的意思及其他死症:三部九候的脉如果都是细小若有若无时,如冬天—样,叫冬阴。这种病人必死于半夜。如果脉呈盛大急躁,呼吸短促者,如夏日—样,叫夏阳,则必在中午死。所来往寒热的病都是在早晨死。中焦热盛及但热不寒之病,都死在中午。得风病死者在黄昏死。得水病者都在半夜死。脉形呈忽快忽慢,时强时弱者为脾气巳绝之脉,病人会在辰、戌、丑、未四个时辰转换处死亡。体形肉脱时,即令三部九候之脉正常,病人亦死。脉如为大、小、速、迟、陷下等七种脉,若九候脉之同时出现此类之脉,有时亦不会死。这是因为是外感风寒之病或女人月事之病,其像七诊的病,但并非真的,才会如此不会有危险。若有以上七种之病脉,而脉中又无胃气必死。此际会出现打嗝与噫气等症,表示胃气已绝。2诊病法则:诊察病人时,必须细审病人开始病时的症状,还有现在病情的症状,然后再按脉来循经,察其经络的起伏,经脉上行下行气血走向,何者为顺?何者为逆?举凡脉速者必无病,脉气来迟者必病。脉气不来者必死。皮肤无油光润泽,摩擦时会涩手指者,此为阴阳俱绝之症,必死。3治疗可治之症的方法:〈—〉病在经上则治其经,用补泻手法去虚实之症。〈二〉病在表面孙络上,可在其部位放血。〈三〉血液循环有障碍时,造成身体疼痛,治在其病的经络上。〈四〉若病邪停在奇邪之腑,在奇邪之经脉,可利用刺在井穴上放血及四肢青筋处放血的缪刺法。〈五〉病人为瘦弱体力不足的人,其病没有产生变化时,须用很恰当的刺法去病邪又不伤正气。〈六〉上实下虚的病人需循经找出瘀结所在,针刺放血,以通其气血。〈七〉眼珠上翻看人的病人,则是太阳脉气不足。4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举凡人情志上的变化与劳动状况,只要有关系到日常生活起居的,脉都会改变。如夜间行房,其喘息是出于肾,过度行房,易伤肺。人过水时跌水中因而喘息,因此出于肾与骨等。因此胆大的人其气易行,只要气血恢复顺畅病就好了。反之胆小的人易令病入体内而生变。人饱食时出的汗来自于胃的津液,受到惊吓时出的冷汗来自于心之液。人拿重物时出的汗来自于肾脏。人因恐惧而奔走产生的汗出自肝脏。人因运动或过于劳累所生的汗来自脾脏。
李宁
新手
新手
  • UID2014845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6
1782楼#
发布于:2015-12-08 00: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7日《黄帝内经》第34课学习心得:
一、《三部九候论》
1.诊脉之要
色脉俱无就是死症。脏气没了人就会打嗝,死症。
诊断时要问以前的病和现在的病症,再切脉,看经络的沉浮,判断病在阴,在阳,在脏还是在脉?久病者,脉沉而逆;新病者,脉从而浮。脉疾者邪伤经脉,脉迟者阴阳脏气受伤。
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如脸上出油是正常的,因为体表被阳气包裹,胸阳上冲,脸是阳之会。如果脸上无油,手皮肤很干,阳就要绝了。
2.治病之要
(1)经病者治其经;
(2)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
(3)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血病多是外伤和跌打损伤造成的。
(4)病在奇邪,指病在大络,不入经,如有的人瘦而且病很久了。采用缪刺法。缪刺法指在十二井穴点刺放血,在四肢有青筋处点刺放血。病在表但不在经络上也不在孙络上用缪刺法。
(5)上实下虚是因为有横络加于经,致上下不通,可顺经络摸压痛点,在压痛点处揉按或是点刺放血。
(6)眼睛上翻,太阳脉不足;眼珠子上翻到看不到了,太阳脉已绝。

二、《经脉别论篇》
1.情志对人身体的影响
人处在安静之处,气清和,脉也正常。如果人处于喜怒忧思悲恐中就会生病。
(1)夜行者,肾气外泻,喘出于肺,淫气病肺。
(2)从高处坠落受到惊吓,伤筋,筋即为肝,故喘出于肝,木胜土,淫气害脾。
(3)有所惊恐,恐则气乱,喘出于肺,肺是心之盖,金反侮到火,淫气伤心。
(4)掉到水里或突然摔倒,伤骨,肾主骨,所以喘出于肾与骨。
遇到上面这些情况,都会伤到五脏之气,勇者逆气已过,真气复顺;怯者则见病脉。所以人要开心无惧才会健康。勇者骨肉坚实,怯者皮骨松软。胆为中正之官,胆气旺者无惧,怯者就要温胆。
2.汗的来源
(1)饮食过饱,汗出于胃;
(2)惊而夺精,惊伤心气,汗出于心;
(3)持重远行伤骨,汗出于肾;
(4)惊恐疾跑伤筋,汗出于肝;
(5)劳伤四体,汗出于脾。
所以人生病,就是动作太过,血气妄逆才会生病。
3.经脉之道
(1)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2)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这里的胃相当于小肠,浊气为血气。气血是相辅相成的,身体上到处有血脉。气是来自水和食物之精华,气入肺,肺如华盖,在心上,肺气把身体包裹起来;血来自饮食进入小肠,血入心脏。
(3)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4)毛脉合精,行气于腑。
皮肤主气,经脉主血,毛脉合精,血气相合。六腑为阳,所以先受气。
(5)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六腑之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6)气归于权衡,指阴阳和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指五脏六腑受气于谷,淫精于脉,变见于气口。
(7)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行并行。指肺主气而外主皮毛,膀胱是水津之府,气化则出,所以外窍通则里窍通,上窍通则下窍通。四布,散于脉外而为汗。五行,行于脉内而为血。所以人体是一个圆周一个整体。
医生
圣骑士
圣骑士
  • UID20140001
  • 粉丝15
  • 关注18
  • 发帖数683
  • 原创写手
  • 社区居民
1783楼#
发布于:2015-12-08 10:04
不错
刘艳娟
新手
新手
  • UID201905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1
1784楼#
发布于:2015-12-08 21: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512836 是分清浊的地方,清气会上升到肺,排出来的汗是清色的。浊气会下来,五谷杂粮的浊物通通从下面排,通过大小便排出。全身的水道统统是三焦在管,三焦源生于脾脏,相当于全身的油网。脾脏在全身管水道,所以全身关于水的问题都要治脾脏,全身水在走是要热气,如果是冷水,我们要想办法把它化成气或者排掉,这是治水的方法。
太阳经的脉气独行,会造成病人手脚冰冷,喘吁气逆,这是阴不足阳有余,太阳是阳脉,阳气旺,独盛于上,所以四肢会冰冷。阳气并重,要泻阳补阴,取陷谷等穴(阳明经的俞穴)。少阳脉气独行,气是反逆的,阳跷脉和胆经是并在一起的,少阳脉出问题会造成阳跷脉的肿胀,胆经的俞穴临泣穴。太阳症出现时,进入阳明病到此为止,因为阳明是纯阳,还可以进入少阳,少阳是半表半里,病才会进入里。
阳气过旺时可以取俞穴,少阳是一阳,阳明是二阳,太阳是三阳。三阴也可以用俞穴治,阴很盛要补阳泻阴。
中医六经辩证:太阳、少阳、阳明、病进入阳明会止于阳明,病从少阳会进入太阴,太阴没好进入少阴,少阴没好进入厥阴,厥阴是阴之尽。西医治病,中医治症,同症同治。
太阳是最表,脉是浮的,轻按就能按到,少阳是一阳,往来寒热,滑而不实,阳明是三阳,是纯热症,但热不寒,脉大而浮,太阴脉时大时小,二阴博至肾脏,沉而不浮。
脏气法时论:人体构造和天地四时配合起来,如何做可以顺天,如何做可以逆天。甲乙是木,丙丁是火,戊己是土,庚辛是金,壬癸是水。肝主春天,日子是甲乙日,抽筋时甘能缓;心主夏,日子是丙丁日,心不喜欢缓,急食酸能收之,如一人睡觉梦游,要收他,用酸的药,睡觉梦很多,神不守,人卧血不归肝,用酸药收之,遗精、滴漏不止,也用酸的药。脾主长夏,日子是戊己日,脾不喜欢湿,苦能燥之。肺主秋,日子是庚辛日,肺主肃降,不喜欢气上逆,食苦泄之。肾主冬,日子是壬癸日,不喜欢燥,食辛润燥。咸味的药能软坚。辛甘升阳,酸苦为阴。
如果病在肝,会在相生季节夏天痊愈,夏天没有好,秋天会严重(因为金克木),秋天不死,冬天病情不会延伸,肝病起于风,绝对不能吹风,安居于室内。肝病清晨时看得最清,到了下午会严重,半夜会安静。
心脏病痊愈在长夏,长夏没有好,冬天会加重,春天会持平,夏天又要发病,心脏病的人不要吃热的食物,穿少一点,保持冷一点,冷水洗澡没有心脏病。心脏肥大:衣服穿少一点,让他冷一点,每天中午大吃,心脏功能就回来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