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楼#
发布于:2016-03-24 22: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48课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4日《黄帝内经》48课学习心得 我们就会问病人发热的时候口渴不渴?非常口渴,发冷的时候冷到打颤牙齿冷的咯咯 响就是标准的疟症。 半表半里的时候,太阳经不是热就是寒,有时候有寒有热,互相交接;当少阳症出现 时,病从外邪进来少阳的时候在半表半里的时候,就会有往来寒热的现象,少阳症往来寒 多,忽冷忽热恶心少阳症。如果说有往来寒热没有恶心太阳症。疟从里面发出来寒,冷到 牙齿都打颤,热的时候嘴巴渴的要死,疟症。 暑天很热,结果在外面乱跑,得了暑症,热藏在肌肉和肠胃的外面,没有进入肠胃但 在肠胃和表的中间的地方,这个地方刚刚好是血气停留的地方,热如果一直停在这边不走 ,平躺造成很容易出汗。秋天的时候一流汗遇到风或者是洗冷水,造成往来寒热的现象, 一天发一次。 疟疾隔天发作一次,中医认为是暑伤,病气比较深了,一天发作一次病气比较浅。当 病气接近内脏的时候阳气独发。 疟疾有的时候发这个往来寒热打摆子,本来是早上发变成中午或者晚上发,有的时候 提前发,如果邪气客在督脉上面,在膀胱经上面,顺着督脉一路走下去。一个昼夜通通汇 于风府。受风的地方称为风府。病一直没有好,一直往内伸,一天走一个督脉,所以说他 会延后发作。病邪伤在督脉上才会造成这个样子的。 疟疾25天以后下到骶骨,26天回头从尾椎骨往上走,走到第九椎以后再往上行出于缺 盆,第九椎刚刚好是中膈的地方肝,肝刚好一部分在膈上一部分在膈下。 风府一定是受风之府。 风症和疟症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风症一直有,比如你受风了一直在那边,受风重的时 候都是固定不移的。疟气顺着经络顺着身体入前,发作的时候以他的时间不一样。 太阳中风也有寒热,忽冷忽热,24小时都是。疟是发完一次就没有了。 如果说得到疟先寒后热,暑热天的时候伤于津液,汗大出,做了很劳动的事情,晚上 又遇到夏气水寒,夏天没有感觉,到了秋天就伤于风,风一出来的时候皮肤受了就开始发 病。夏伤于暑,秋病于疟。寒是阴气,风是阳气。先伤于寒后伤于风,所以先寒后热,病 以时间来发作,定时间发作就称为疟,先伤于寒就称为寒疟。 如果是先发热再发寒,先伤于风后伤于寒,先热后寒,叫温疟。 如果是出现只有热证,那个时候阴气就没有了。瘅是因劳而病。 热用冰水也不能去他的热,这就是有余不足。治疗疟等他气衰的时候去治疗他,疟发 病的时候不治,等到他病退的时候或者在发病之前去治。 大热的时候不要刺,脉细不好,时常跳跳停停不准就不要做针灸,病气在最盛的时候 不要治。针灸治病讲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在病还没有开始发的时候去治,还有发完的时候 才去治。阳一虚掉阴一定盛。阳病于阴的时候就出现阳虚,阳虚的病人会出现寒颤的现象 ;阴极生阳,阳和阴病附于外,阴虚而阳实这是先热而渴。 发寒的时候水气和阳气合并在一起。热气跟阴气合在一起产生的热。当阴盛阳越虚的 时候,这个时候病气进来的时候会产生加热的现象。 只要看到寒只要看到冷都是这个阳虚。 任何的疟一定从四肢的末梢开始。桂枝汤是所有阴阳最会协调的处方。在四肢末梢看 到血脉有崩张起来,通通取他放血。发病的时候不能绑,要在发病之前绑。 如果疟病没有发作的时候,病开始发作的时候阴气阳气最衰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往来 寒热的现象。中医不管你是病在表还是病在里,病在阳通通都是发热,病在阴通通都是在 尺脉,所以诊脉的时候简单就是阳病发在阳脉,阴病发在阴脉。 人纪系列-黄帝内经 第三十五篇:虐论(寒疟、瘅疟、瘅疟) 第三十六篇:刺虐论 五臓之虐、治疟原则 第三十七篇:气厥论 五脏六腑寒热之转移、遗热 第三十八篇:欬论 五臓欬之症状、肠欬之辩证、针刺欬 第三十九篇:举痛论 五臓卒痛、膜原、寒客于小肠、五臓肠胃 瘅热、望诊:触诊辨疼痛 疟症有时候隔2天发作有时候隔几天发作,有时渴有时不渴,原因是什么?疟,是阴阳 更胜,有时甚有时不甚,所以就有时渴有时不渴。一般来说数日疟或者间日疟就代表来说 ,这个病比较深。 一般来说夏伤于暑,按照四时节气走。有的时候反四时走。比如秋天是主肃杀的节气 ,但是秋天病的时候反而特别的寒冷,到了冬天反而没有秋天冷,因为四季的节气不一样 。如果说冬天生病,不是那么冷,稍微伤一点点寒,不是那种大寒,春天生病只是恶风, 不会有温病的现象出现,夏病比较多汗。 |
|
1816楼#
发布于:2016-03-24 23: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黄玲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4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三十五、疟论: 1)痎疟,都自风来,但有时亦有恶寒发热。初发时,起汗毛战栗,哈欠连连(肾管伸懒腰打哈欠),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牵引腰背疼痛,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饮。 原因:体内阴阳上下相争造成,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阳入阴中,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阳明经络牙齿),若是太阳虚(多血少气,虚则血脉不通而痛),则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盛,必阴寒自骨内生,皮肤、骨头皆痛,里寒则表里皆寒。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一旦内外皆热,会喘息且口渴,所以想喝冷饮。 1、在夏日伤于暑热,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阳气白天行于表腑,夜间行于里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舆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2、也有隔日发作,邪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 3、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邪气入侵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增强且稍迟发作。 补充:①太阳症,寒或热。少阳症,往来寒热,且呕,少阳主开合。 ②阳气白天在表,晚上在里,阴液白天在里,晚上在表。 ③上面说的风府是身体受风的地方。 4、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犹如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 病邪气沿督脉向下走时病推辞发作,病邪向上走的时候是提前发作,病往里走的时候是隔天发作。 2)风与疟的区别: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 3)寒疟:先冷后发热。 原因:夏季,人受暑气所伤,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若沭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而引发之疾病。寒气属于阴气。风气属于阳气。故人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会先寒后热,病情按时发作。 4)温疟:先发热后恶寒。 原因: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 5)瘅(dan)疟:全热症无寒症。 原因: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 6)针刺治疗疟病:须等病气衰弱时刺,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之时,不是治病的时机。 7)疟病之初,阳气集中在阴分,此际呈现表阳虚而里阴盛,体外无阳气,所以产生先发寒且战栗的现象。到了阴气盛大至极时,阴分之阳会复出,此时阳与阴集中在表,就造成阴虚而阳实的现象,呈现先发热且口渴。凡疟病之气,入于阳则现阳症,入于阴则现阴症,阴症恶寒,阳症发热。疟病是属于风寒二气变化无常所致,有时无症状,有时却发病,一旦病势发作,则如火炙之热,如大风大雨一样无法阻挡。 8)疟病治疗方法: 1、正气与邪气未交争时处置方法:疟病发作时,就是阴阳移转时,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一旦阳气受损,阴气必进,所以初时绑紧四肢末梢,邪气无法进入体内,阴气也无法尽出,再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 补充:疟病不发病时都停在四肢末梢。 9)疟病的症状,必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时候,看病邪之所在。病邪居阳分则呈现发热而寸脉急数状,病邪在阴分则呈现恶寒而尺脉缓象。病至极点则会阴阳皆衰弱。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就会休止,一旦与免疫力相争则病症恢复。 10)疟病隔日发作:病邪和阳气相聚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产生了有隔日发病。 11)疟病时渴时不渴的现象:阴阳更替互胜之状况,有时增重,有时减轻。 12)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但有时却不是,原因在于四季温度反常。 |
|
1817楼#
发布于:2016-03-25 23: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49课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5日《黄帝内经》49课学习心得 如果没有按照夏伤于暑,秋病于疟,冬伤于寒,春病于温病。 温疟和寒疟。温疟是冬天的时候中于风寒,这个时候寒气藏于骨髓里面,冬天是骨病,肾脏在管,所以一中就会中到骨。到春天的时候阳气大发,阳气伤到只在肌肉皮肤里面,病邪还是在骨头里面,病没有发起来,夏天遇到大暑的时候,暑气很旺燥热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去做劳力,汗和邪气一起来的时候,这个病原来藏在肾脏里面,在冬天的时候很深,病气是里面往外走的,像这个样子阴虚而阳盛,这个是温疟,温疟刚开始的时候,是冬天寒冷太冷了伤到骨头,阳盛则热,一回来以后病气反入 ,表阳就虚掉了,阳去就生寒温疟。先发热再发寒,温疟是最早伤于寒,寒在里面造成看起来是这个现象先热后寒。 瘅疟因为劳动而产生的,瘅疟者肺上有热,肺喜寒。病进来的时候在皮肤分肉之间不像冬于寒在骨头上面,一发病的时候阳气比较盛,气到不了阴的地方,但热而不寒,只看见热看不到寒,称为瘅疟。 如果是足太阳的疟,腰痛是从背上开始,这个时候委中放血。太阳寒是很冷,寒上加寒,而且在背上。 足少阳的疟,让人身体疲劳倦怠,寒热都不是很盛,少阳是在半表半里之间,病在少阳都不想看见人,刺少阳经的临泣穴。 足阳明的疟,稍微阵阵恶寒的现象,病久了看见是热证,开始是阵阵的寒,阳明都在正面,一阵阵寒在前面。阳明本身是纯阳,多血多气的,受伤的时候他喜欢见阳。冲阳脉血出则死。不可能在动脉上放血。 足太阴脾经的疟,主证就是不想吃食,喜欢叹息,脾藏湿,病发的时候病人会恶心,脾臓跟胃是连在一起。脾湿很盛的时候会压到胃。呕吐停下来病人已衰,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治疗,治疗疟疾一定是在病气衰或者在病气未发的时候治。治在足太阴上找,四肢末梢大都穴,太白穴这一带找,公孙穴,里面看见有青筋有淤血的脉在这里放点血。 足少阴的疟,呕吐很重,燥阴,胃为肾之关。当呕吐很严重的时候我们知道肾出问题。正常人胃气是下降的,当肾脏有问题的时候,肾气下面是阴寒的,肺气下来下不来,寒堵塞了,肺气就往回走,一回走顶到胃,就吐掉。病人肾衰竭,肾完全衰竭掉。肾里面有阳,热多寒少。肾是阴臓。 足厥阴的疟,让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癃就是小便排不出来,肚子涨起来好像小便堵在里面,不是小便堵在里面,有小便,意恐惧,气不足。刺肝经都是在脚趾头旁边手指头旁边,手关节足踝裸以下到指头旁边。 肺疟在臓里面,肺气主寒,一般来说病人要保暖,造成寒,上焦热,肺藏魄,肺病的人一定会善惊,这个时候我们刺手太阴肺经和阳明经,表里。 心脏有疟,疟跑到心脏去的时候病人心烦,喜欢得清水,心本身心火热,热往外散,病人想喝冷水,刺手少阴。 肝脏的时候,病人脸色是青黑色的,刺足厥阴肝经,疟在肝脏的时候脸上会发青。 脾疟者,脾是主少腹,病人怕冷。 疟病在发的时候刚开始身体发热的时候,这时候治疗时机,刺脚动脉出血的时候,一出血马上病人就不热了,如果疟准备开始要冷的时候,刺手阳明太阴,或者足阳明太阴。按照寒热来决定刺哪边。 如果是疟脉缓大急,当你的疟脉出现又满又大又急,胀满的时候知道病在肺上面,肺上点刺放血就可以了。 如果病人是疟症,病人的脉是又小又硬又急,我们知道他在阴上面,满大急是在腑上面,可以在少阴经上灸,我们刺他的井穴。 疟脉是满大急,有痛点的地方放血。 如果病人是疟病,往来寒热,脉是缓大虚的时候,代表气血两虚。气血两虚的时候不适合做针灸。气血两虚的病人用药最好。凡是治疟,病在发的时候赶快去治疗。 |
|
1818楼#
发布于:2016-03-26 18: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6班 林晶申请签到,2016年3月24日《内经》第48课学习心得
第三十五篇[疟论] 3)可有往来寒热但没有恶心呕吐,为太阳症;有往来寒热且有恶心症状的为少阳症。 4)疟疾日作 夏伤于暑,热气胜,热藏于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血气停留的地方。热一直停留不走, 人容易出汗,腠理开。夏伤于暑,秋天得到肃杀的气,汗出遇风, 或洗冷水,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天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阳气白天走在皮肤上面,晚上潜入阴,阴在外行,所以晚上会冷要盖被)。疟疾好发于夏天,中医认为是暑伤。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5)疟疾隔日作 每日发病气潜,隔日发病气深。 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病气深,靠近内脏),阳气独发, 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6)疟疾提前发作和延期发作 邪气客于风府(督脉),循督脉而下。卫气一昼夜后会于风府(风府狭义为风府穴,风无藏府,故广义风府为受风的地方、部位)。第二天,日下一节(邪气顺着督脉一节节更进一步)。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其出于风府,每日下一节,连下二十五日, 下至骶骨。26天后回到第9椎中膈肝区处,再往上行从缺盆出。 7)风症和疟症 风与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则时发时止。受风重的时候都是固定不移的,而疟气随经络随深浅而发作时间不一。 8)夏伤于暑,秋病疟。 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 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白天中暑,晚上遇寒而将暑气屏蔽于体内),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寒者阴气,风者阳气。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后热。病以时间发作,名曰寒疟;先伤于风后伤于寒,先热后寒,以时间发作,名曰温疟;但热而不寒者, 提示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dan因劳而病为瘅)疟。 9)病旺时不治,病退时才治。 大热不刺,脉不准、跳跳停停不刺, 大汗不刺,病气最盛的时候不针灸。 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此时为阳虚阴盛, 外无阳气,故先寒栗;阴气逆极,则阴极生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水气+阳气,出现寒,为表。 热气+阴气,出现热。阴盛阳虚,病气入里出现加热的现象,为里。 10)疟疾治疗的时机和针刺的手法 疟疾发病是从四肢末梢开始,故先于病发之前,坚束其处(把手指脚趾一个个绑起来),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此时在孙络盛坚而血者(末梢静脉曲张处放血),皆取之。 ps.桂枝汤是最能协调阴阳的处方,可用于预防感冒。 11)病发作的时候都是在阴气阳气最衰的时候,这个时候容易有往来寒热的现象。 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脉诊时,病在阳都是寸脉急燥,病在阴都尺脉寒静) 12)数日疟、间日疟 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 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 阴阳更胜也(阴阳互相变更,阴盛则寒,阳盛则热),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13)夏伤于暑,秋病疟,为什么有的时候并不是这样? 此应四时,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反四时的情况:秋病者寒甚,冬病者寒不甚,春病者恶风,夏病者多汗。 |
|
1819楼#
发布于:2016-03-26 18: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6班 林晶申请签到,2016年3月25日《内经》第49课学习心得
第三十五篇[疟论] 14)温疟和寒疟各居于什么脏器 温疟是因为冬天太冷伤到骨头所致。 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病不能从骨髓自出。夏天遇到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比如做劳力工作时,邪气与汗一起出来。此病藏于肾,其气从内出之于外。这种情况属于,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体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发热而后发寒,名曰温疟。 瘅疟者,肺素有热(劳动太多导致瘅疟,做劳力因为一直在动,汗多肺热,津液丧失比较多,但肺本喜寒)。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 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第三十六篇[刺疟论] 1)疟病在经络(治疟大部分在手脚踝关节以下)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委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倦怠,寒、热不甚。恶见人,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临泣或初病刺阳辅。 足阳明之疟,令人前面阵阵恶寒的现象,日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刺足阳明跗上(荣穴内庭或冲阳中间一带),井穴放血也可。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叹息,没胃口,多寒热汗出。病发时善呕,呕吐停下来提示病气已衰,此时治疗,取大都、太白、公孙这一带有瘀血的穴位青筋处放血。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呕吐很重,肾衰时眩晕呕吐厉害。胃为肾之关,治肾的时候胃口很好,说明治疗效果好),多寒热,热多寒少(肾阳命门火壮导致的热多),欲闭户牖而处(喜欢找个躲起来,把自己关在衣橱里面),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 如癃状(小便排不出来),数便意,恐惧,气不足(吸入的气入肝肾,吐出的气来源于心和肺),刺足厥阴肝经,取穴五俞穴附近。 2)疟病在脏腑(疟在脏里显现出来都是寒症)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肺气主寒喜温,肺病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善惊,如有所见者(看到不该看的东西,魄不守),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欲得清水(心火外散,想喝冷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脸色青黑色),善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脾主少腹,伤寒的冷是皮肤表面的冷,疟的冷牙齿会打颤),寒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xi-寒症),腰脊痛(肾在腰),宛转大便难(没有便意-肾主二便), 目眴眴然(眼睛转动),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吃了容易胀满),刺足阳明太阴,横脉(脾经和胃经在足的部位之间的青筋)出血。 3)治疟时机 疟发身方热(虐病刚发身体刚热的时候,这是治疗时机),剌趺上动脉(脚背动脉),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虐病开始要冷的时候),刺手阳明太阴或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病在腑),刺背俞(点刺放血。背是阳,是内脏与外界的阳沟通的地方,少阳在管这个门户),根据肥瘦来决定放血量的多少。疟脉小、硬实、急(病在脏),灸胫少阴,刺指井穴。疟病缓、大、虚(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时不宜做针灸,用药最宜。 治疟时机:发病前治疗,发病期间不治疗。 4)刺疟的顺序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刺十指末梢有瘀血青筋的地方),血去必愈。病人身上有一粒粒小小的豆子,也属于疟的所在。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发病前瞬间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没好再取舌下两脉刺之出血,没好再刺委中青筋血丝处出血,再加上夹脊旁边外开5分处找痛点刺之必已,加廉泉也可以。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哪个经先发就刺哪个经),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委中(腰背委中求)。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 5)治疟的特殊治法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放血。 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馋针(像刀子一样粗的针去刺), 针绝骨出血立已。 往来寒热,身体小痛,刺至阴穴。 诸阴之井无出血(阴经的井穴不放血,仅刺阳经井穴放血),间日一刺。 疟不渴,隔日发作,刺足太阳;渴而隔日发作,刺足少阳。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详见黄帝内经第61篇)。 |
|
1820楼#
发布于:2016-03-26 21: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6班 林晶申请签到,2016年3月26日《内经》第50课学习心得
第三十七篇[气厥论] 五脏六腑之间寒与热的移转 <寒的移转现象> 此寒为极寒,导致人体生病的寒 肾寒移转于肝,化脓、痈肿、气短,肝会很寒。强肾温肾补肾时,肝不受寒。 肝寒移转于心,发狂、神乱、精神丧失、隔中(饮食不入)。 心寒移转于肺,肺消(阳会消损,心肺里都有阳。肺消是指津液进不了肺)。 肺寒移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肚子胀、不坚硬),水气客于大肠, 疾行则鸣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 脾寒移转于肝,痈肿、筋挛。 <热的移转现象> 小肠的热没了,会导致热移动,到处乱跑的现象。 脾移热于肝,则为受惊、衄(流鼻血)。 肝移热于心,则死(心本身是热,此行为为火上加油)。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中膈太热造成消渴)。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软而无力)。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土是胃气,会丧失虚掉),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寒太甚时胞内的血会进入膀胱)。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肠子被牵制无法排便), 上为口糜(小肠大肠沼气上升导致口腔糜烂)。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fu瘕(潜伏硬块、肿瘤),脉为沉。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e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mie污血),瞑目(看不清)。故得之气厥也。正常的气是顺着走,气逆着走,有寒有热转移称为气厥。 ps.气分为寒、热,统归于阳,动能、热、活力、精神就是阳。厥:到极点。 第三十八篇[咳论] 1)五脏六腑都会导致咳嗽,不单单是肺。咳嗽光看肺是不对的。 2)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皮毛),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从皮毛到经络。寒邪可从表皮沿着经络进入,也可以通过吃冷的食物进入胃,再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发为咳。 3)五藏各以其四时受病,非其时,则为内脏传出的病(比如夏天本应为心咳,但发现了肾咳,则为非其时之病)。 人与天地相应,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严重者为下泄和痛的症状出现,比如秋天肺先受邪; 春天肝先受邪;夏天心先受邪;至阴则脾先受之;冬天肾先受邪,这个就是按照四时产生的咳嗽。 4)五脏的咳产生的各自的症状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支气管破裂出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如梗状,甚则咽肿,喉咙被堵塞的现象。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身体不可以转动,转则两胁胀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病人的左胁)下痛,痛引肩背,甚则身体不可以转动,转动则咳的更严重。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痰涎很多。 ps.人有四个海:脑部-髓海、喉部-气海…脖子为气之海,气有病的时候会影响到喉咙。 5)五藏咳很久才会移于六府。咳为脏先受。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咳出大便)。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咳出屁来), 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 咳而遗溺(咳出小便)。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 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源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短也。 6)咳嗽的针灸治则 治脏咳,取其俞穴,包括井荣俞经合的俞穴和背部的俞穴。 治府咳,取其合穴。 咳嗽浮肿者,伤到胃气,取其经穴。 ps.艾滋病不会死,因为症在阳明,阳明无死症,白虎汤效佳。 |
|
1821楼#
发布于:2016-03-26 23: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黄玲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三十六、刺论: 17)疟病,如不感口渴,又隔日发病,可剌足太阳之经穴。口渴又隔日发作,针刺足少阳之经穴。温疟病人又不得汗出,可施五十九刺法。 三十七、气厥论: 补充:气分寒热,统归阳。 1)五臓六腑之间寒转现象: 1、肾之寒传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必生痈肿(化痰)及短气。 补充:①肝虚时补肾不会让肝虚,母能令子虚是用在实症时。 ②寒会摸到细小脉。热会摸到数脉。 2、脾之寒传肝,会造成人体肿胀且筋挛不已。 3、肝之寒传心,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 4、心之寒传肺,使肺消(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必饮一杯水尿出二杯水,此必死不治。 5、肺之寒传肾,造成病人涌水,就是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客居大肠中,流动快时必肠呜,好像皮袋中包着水浆一样。 2)五臓六腑之间热转现象:当小肠的热不够的时候,热就会乱跑。 1、脾之热入肝,易惊且流鼻血。 2、肝之热入心,必死。 3、心之热入肺,中膈过热,消渴多饮。 4、肺之热入肾,筋柔且无力。 5、肾之热入脾,脾失其运化之职,身体立虚,肠下痢而死不治。 6、子宫胞中热入膀胱(原因是小肠的火不够),尿血且膀胱胀满。 7、膀胱之热入小肠,必使肠受阻而大便不通,沼气上升,口部糜烂。 8、小肠之热入大肠,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而阻胞中为症瘕,病已深。 9、大肠之热入胃,令人饮食多而消瘦不已,名之“食亦”。 10、胃之热入胆,亦名“食亦”。 11、胆之热入脑,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日久出现鼻血的现象,令人视物不明。 总结:以上所有病症,都是因为经脉之气无法正常运行,发生气逆而造成。 三十八、欬(kài)论:五臓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并非一定是肺。 1)肺咳:肺主皮毛,皮毛感受病邪必进入肺中,喝过多冷饮入胃,寒气会自中焦上入肺,造成肺寒。肺内外受寒,邪入肺中,则肺咳。轻微为欬症,严重为下痢,甚至体痛。 2)时节与咳: 1、春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肝,肝咳。 2、夏季感受风寒必先伤心,心咳。 3、秋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肺,肺咳。 4、季节交替之时感受风寒必先伤脾,脾咳。 5、冬季感受风案必先伤肾,肾咳。 补充:不按时节受病的咳是内脏受病的咳。 3)五脏咳的症状: 1、肺咳:咳中带有喘息不止,呼吸浊音很重,严重时会咳血出。 2、心咳;咳时心痛,喉中如有物梗阻,严重时会咽肿,喉痛,无法呑咽食物。 3、肝咳:咳时两胁肋痛,严重时无法转身,强转则胁下胀满不已。 4、脾咳:咳时会引左胁下痛,隐隐牵引到肩背痛,严重时无法活动,一动则欬嗽加剧。 5、肾咳:咳时牵引腰背疼痛,严重时咳中带涎。 补充:五海:喉部是气之海,气有病时会影响到喉咙。 4)五脏久咳不愈就是转移到腑: 1、胃咳:(脾咳不愈)咳中兼呕吐,呕吐剧烈时,会有吐虫出。 2、胆咳:(肝咳不愈)咳时兼吐胆汁之苦水出来。 |
|
1822楼#
发布于:2016-03-26 23: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50课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50课学习心得 病人有往来寒热,小痛,你去跟他治阴,膀胱经的井穴。 一般来说,我们在井疟放血的时候,阴经的井穴不放,放阳经的井穴。刺他的时候隔 天刺。发疟,隔日做,口不渴,可以刺足太阳经。如果渴,隔日发作的话就是少阳。 温疟的病人汗不出,59刺。 气分寒热,气统归于阳。五藏六府之间,寒和热的移诊。 肾脏的寒会移到肝脏上去,肝脏的寒会移到心脏里面去,心脏有寒的时候就不会进入 脾臓而是移到肺脏里面去,肺里有寒的话会回到肾脏里面去,寒会转移。当脾臓有寒的时 候从脾臓移到肝脏。 肾脏里面的寒进入肝脏的时候,病人会短气,呼吸会很短,肾脏移寒于肝,肝位很寒 在里面。肝虚不是病,肝实才是病,五臓都是阴,遇到非常实的时候会让他虚掉了。肝没 有实的时候,你补肾的时候并不会让肝虚。 如果是脾臓移寒于肝,从脾臓的寒进入肝脏的时候,肝也会肿起来,造成惊会抽动。 如果是肝脏里面的寒移到心脏里面,就会造成发狂混乱,病人精神会丧失掉。心里面如果 有寒症,会进入肺里面,肺的阳会消损掉,肺消就是津液进不了肺,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的寒移于肾,肚子胀但是不会坚硬,水气跟于大肠,速度很快的时候会听到肚子咕噜咕 噜入水的声音,不是坚硬的是软绵绵的,这是肺里面的寒移到肾脏。寒的脉又细又小。正 常的人寸是阳尺是阴。如果现在你摸到寸脉是细细小小的,就是心寒,心有寒要赶快治好 ,不然心里面的寒就会进入肺脏。 脾上的热会移到肝脏上面去,会造成惊衄,病人会受惊。热跑到肝脏里面去,如果是 肝移热跑到心脏,就是实证。心如果移热到肺里面,传为鬲消,就是中膈太热造成消渴而 多饮,喝水喝的很多。肺的热如果移于肾,没有力的现象。一般来说热会走,比如说臓都 是属于寒,因为里面有阳,这个寒不会積寒,積寒是生病的寒。阴不足才会产生热,太热 的是会移动,最凶的就是脾移热到肝,一进入心脏,心本身就是热,火上加油,还有一种 就是肾移于热到脾,少腹是脾臓在管,一过热的时候,马上疜痢,一疜痢胃气就没有了, 这是死,不可以治的。所谓热,当脉跳的很快很速的时候就是热。 胞移热于膀胱,小肠是火,膀胱是水,小肠和膀胱之间是胞膜,小肠的火是正常的话 膀胱的水会汽化出去,这个胞,男的胞是生精的地方,女的胞就是子宫卵巢。如果说胞移 热于膀胱,正常人小肠热来自膀胱,现在胞的热进入膀胱而不是小肠,小肠热不够,胞的 热就会跑到膀胱,源头是小肠的火没有了,这个时候小便排不出来是由于小肠不够热,所 以水在膀胱里面没有办法汽化,正常人水一汽化膀胱像个热气球一样涨起来就会变的很大 ,膀胱的尿液是在上方,因为有热气才会有喷射的力量小便才会挤压下来,现在小肠热没 有了,膀胱里面寒闭在里面,这个时候小便排不出来,因为没有热来喷他。胞宫本来是血 的地方,男人在这里的是精血,看不到精子,出来以后血集中在这里经过小肠蒸热以后才 会变成白色进入睾丸排出来才是精,在白色的精之前是血;女人的子宫本来就是血,太盛 的话女人子宫的血和男人精的血都会进入膀胱,小便出来会看到血在里面。 膀胱太冷了小肠温度下降。小肠移热到大肠,,小肠是火,大肠是金,金在上面火在 下面烧,这是正常,现在小肠冷掉了,热进入大肠,会造成里面长硬块长肿瘤,潜沉在里 面。大肠的热移于胃,这个本来是小肠的热,大肠的热不在这边回逆里面去,病人怎么吃 还是瘦,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也叫做食亦。胆移热于脑,造成心热鼻子里面浊的鼻涕 非常的浓,涕下不止,这是热传遍的现象,这是热下不止,鼻子有很多脏血会排出来,眼 睛会昏看不清楚。 五藏六腑都会令人咳嗽,不单单是肺。 肺主皮毛,如果是肺咳的话,皮毛先受气,邪气再慢慢跑到经络肺里面去,这才是肺 咳。寒气一种是从表的经上进来,一种是吃冷的食物下去,胃里面的寒气也会顺着脉跑到 肺里面去会造成肺寒,这个也会生咳。肺常态是这样,肺是金,金和火之间的关系是相克 ,克就是互相牵制。肺如果是寒的,心是热的,这两个寒热才会平衡。如果有一个金太热 ,热加上热就过盛,太冷了就会造成肺寒。热生于寒。平常五臓按照时节来受病,如果你 不是按照这个时节来受病,比如说春天是肝咳,夏天是心脏咳,秋天是肺咳,冬天是肾脏 的咳;结果是夏天的时候跑出来是肾脏的咳,这个不是节气造成的病而是内脏造成的病。 轻微的就是咳嗽,严重的就会有下泄,甚至于痛的症状出现。比如说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 ,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夏天的时候心受邪,冬天肾脏受邪。这个是按照四时的节令产生 的咳嗽。不按照四时节令咳嗽的是内脏传来的咳嗽。 肺咳的症状,咳而喘息有声音,严重会咳出血来。 心脏的咳,咳的同时心脏会痛,喉咙里面好像有东西梗,严重的时候咽喉会肿,喉咙 就会有堵塞的现象。 肝脏咳,咳在两胁下痛,严重的疼痛身体不能转动,转动的时候两个胁下就会胀满。 喉咙有四个海,脑部是髓海,喉咙这个地方是气之海,十二经络像大水一样要归于海 。一般气有病时都会影响到喉咙。 脾咳的症状是右胁下痛,痛到肩背都不能转动,身体一动咳的越来越严重。脾臓主少 腹,脾在胁的下方。 肾咳,咳引动腰背,严重的话痰很多,津液就出来。 五臓里面咳很久才会移到六腑去,所以咳是内脏先受,咳很久没有治好,才会咳到腑 上面去。脾上咳了很久了,胃会受之。胃咳的呕吐了,这是久咳,新咳不会,久咳才会影 响到腑上面,咳的严重的时候长虫出,因为胃里面有。肝咳不已,胆受之,一咳的时候胆 汁都咳出来了。 |
|
1823楼#
发布于:2016-03-27 23: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黄玲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三十八、欬(kài)论:五臓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并非一定是肺。 4)五脏久咳不愈就是转移到腑: 3、大肠咳:(肺久咳不愈)咳时会遗漏大便出来。 4、小肠咳:(心久咳不愈)咳时必兼有放屁。 5、膀胱咳:(肾久咳不愈)咳时兼有遗漏小便。 6、三焦咳:(诸脏腑久咳不愈)咳时兼有腹满,没有食欲。 补充:六腑皆受气于胃,联属于肺,所以共同症状为咳时鼻涕出,痰多且面部浮肿里气上逆。 5)咳的针灸治疗方法:治脏,取该脏背部俞穴,或四肢上俞穴。治腑,取该腑之合穴。治面部浮肿,取该病经之经穴。 三十九、举痛论: 1)人突然疼痛的原因:经脉中气血是循环全身永不停顿,一旦寒气深入经脉中使其缓慢,凝涩而不能顺行。如果寒气在经脉外侧,则令血少,居于脉中,则使气不通顺,这会使内臓突然疼痛。 2)寒气与疼痛: 1、寒气居于体内经脉外:会生血脉寒,会有身体卷缩及筋脉呈拘急状,一旦如此,会牵引外部的孙络,会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此痛因中寒而生,必久痛不止。得热气熏烤立可止痛。 2、寒气居于经脉中:(突然很痛)与体内热气相争,造成脉气充满,经脉过满就会感觉疼痛,不可触按,此因汗气停留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使经脉过于胀大,令气血混乱。 3、寒气居于肠胃间,三焦腹膜之下: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能令气血扩散开,于是会按之痛止(要热的按)。 4、寒气居于华陀夹脊深处:重按也无法触及。 5、寒气居于冲脉(下起关元,沿腹之任脉上行)中:血脉不通,血脉不通则气必随之反应出有喘动而手可触及(动脐)。 补充:寒气进入冲脉,会有动脐,肚脐附近跳动,五个位子对应五脏。 6、寒气居于背部俞穴之经脉:血脉凝涩不顺,一旦如此会血不足,血不足就生痛。所有俞穴经气皆贯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互相牵引而痛。如重按之使经脉之热至,血立刻通,于是疼痛立止。 7、寒气居于足厥阴肝经脉上:肝经,连络阴部,系于肝脏,寒气入侵,使血凝涩而脉拘挛,胁肋部位牵引少腹疼痛。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不去,会使寒气上沿少腹中,下部血又不顺畅,于是会腹痛牵引阴股间。 |
|
1824楼#
发布于:2016-03-27 23: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51课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51课学习心得 久咳的话可以从表面上的症状可以推理,肺咳不已,大肠咳一咳大便出一点点或者小 肠放屁。 比如说便秘,便秘在大肠里面,便秘在小肠里面,如果是堵在小肠里面代表大肠里面 没有东西,一咳屁放出来,小肠咳嗽是放屁;大肠堵到一咳大便就出来一点点。 肾脏内脏咳,一直咳了很久,肾脏的咳会移转到膀胱,一咳小便就出来。咳了很久, 咳到最后,三焦受之,三焦咳的症状咳腹满,不想吃东西。所有的腑咳通通受气于胃,所 有的五臓咳通通在肺里面,最早咳的时候是肺咳。咳嗽会痰多,气逆呼吸比较短。 如果咳是臓咳,我们治他的俞穴。如果是治腑治他的合穴。如果有浮肿代表伤到胃气 ,治他的经穴。 艾滋病病在阳明,不是死症,不会死,也就是不吃药就会好,白虎汤。 做诊断的时候病人言谈,你听,问诊,视而可见,眼睛看得到望诊。眼睛看,耳朵听 ,嘴巴问,手去摸。 五个脏忽然发生痛是什么造成的?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人体不断地循环,一直 往前走,如果一直逆着走就是病态。当寒气跑到经络去,造成循环速度减缓,如果是客于 脉外,脉外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经脉外面,一种是血管外面,如果是寒气进来造成气血循 环的速度减缓或者停止不前的时候,如果是在血脉的外面,当你血脉外面的时候,这个寒 会把血管缩小,寒则缩,越冷的时候血管就越来越小,血的速度就越来越小。如果寒是在 脉的里面,就是瞬间的痛。, 有的痛下突然就停下了,有的痛不止一直在持续,有的痛的不能按,有的痛的喜按, 有的痛你按不按他还是在痛。肚脐左边是肝(东),肚脐下面是心(南),肚脐中间是脾 (中),肚脐右边是肺(西),肚脐上面是肾(北)。 寒气客于脉外,在脉外受寒的时候病人会蜷缩,脉非常的速,会影响外面的小的孙络 ,这个时候突然就发痛。寒气非常的严重,痛很久。 寒气客于经脉的里面,拒按,寒热相搏在血脉里面。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原膜三焦的膜,在脏腑之间通通是油网在联系,寒痛 在肠胃表面。 寒气客于侠脊脉,侠脊脉很深的时候按都按不到,无所谓拒按还是喜按,反正痛还是 在里面。 寒气客于冲脉里面,脉不通,当寒气进入冲脉的时候,受到寒气的影响,他会搏动, 冲脉是血脉,血的力量很大的脉,受到阻塞就动悸,左边动悸是影响到肝脏,下面动悸是 心脏,右边动悸是肺脏,上面动悸是肾脏,肚脐周围动悸的是脾臓。揣动应手就是用手摸 肚子,腹诊。 寒气客于背俞在背后上面,血脉气滞停止下来,脉泣则血虚,血没有办法过去,血虚 也会生痛,心主血,如果用手去按摩他的痛就会慢慢减缓。 寒气如果客于厥阴的脉,足厥阴肝经络到阴气上面,寒气客到脉的里面,血过不去, 就会引起少腹痛,知道寒气在肝经上面。 寒气客于阴股,肚子痛会引到会阴的地方痛,下焦太寒。 如果说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中间。 |
|
1825楼#
发布于:2016-03-28 04: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6班 林晶申请签到,2016年3月27日《内经》第51课学习心得
第三十九篇[举痛论] 1)做医生要做明医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代的道理的人,一定与当今相符合;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太了解人一定会被很多人恨)。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2)四诊来源于此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问诊),视而可见(望诊),扪而可得(触诊),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3)五藏卒痛的原因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人的常态,环周循环只往前不往后,如此循环到老,一旦逆着走就是病态)。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血脉脉管受寒而缩小);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4)动悸:肚脐左边动悸是肝(东),肚脐下动悸是心(南,小肠是火,所以心放在肚脐下),肚脐周围动悸的时候是脾,肚脐右边动悸是肺(西),肚脐动悸上是肾(北)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细脉),故卒然而痛(比如把手放在冰水里马上就会痛),得炅(加热的意思)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严重的寒),则弥久矣。 寒气客于脉内,与脉内热气相薄,则脉胀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触痛、拒按,此症为寒热相搏在血脉内,此时用入血祛寒药即可,因为脉内本就是热的所以不用加热药)。寒气稽留,热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更不可按。 (1)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三焦油网)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敌痛,按之则血气散(温热的手按下去,得热痛止;冷手按下去更痛),故按之痛止。 (2)寒气客于华佗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3)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于冲脉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动悸应手(通过触摸腹部的动悸方位去判断诊断为腹诊)。 (4)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 血虚则痛,其会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手上的热),热气至则痛止(按摩止痛)。 (5)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络阴器, 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6)寒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7)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气海处),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脉,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积即为西医概念里的肿瘤)矣。 所有的肿瘤、肌瘤都和小肠有关系,治症的时候一定要强小肠,强小肠能改变身体环境,就像冬天一来蚊子全部没有一样,环境改变了,身体自然好了。 如何判断小肠是冷还是热:看脚底板,脚底板是热的代表小肠是热的,脚底板冷的代表小肠是冷的。 |
|
1826楼#
发布于:2016-03-28 21: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6班 林晶申请签到,2016年3月28日《内经》第52课学习心得
第三十九篇[举痛论] (8)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 |
|
1827楼#
发布于:2016-03-28 23: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李晓静 申请鉴到,2016年3月28、29日《黄帝内经》第51、52课学习心得
三十八、咳论篇第三十八 1、 肺咳不已则大肠之,一咳嗽的时候就会出一点大便。小肠堵到了,咳嗽是放屁出来。 2、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一咳嗽会放屁 3、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就会遗尿出来(肾的咳嗽没有好,久咳会从传到腑) 4、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三焦是无所不到的地方。 5、 腑受气于胃,五脏咳最早出于肺,咳嗽多痰涕面浮肿。 6、 如果只是脏咳就治疗俞穴,如果转到腑就可以在合穴上面下针,如果面浮肿的就可以刺胃经的经穴。 三十九、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 眼睛看,耳朵听,手摸脉来给病人诊病。 2、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个是正常,所以人出生一直会往前走不会往后走,一逆着走就是病态,当寒气跑到经络去造成气血循环渐缓或者是停滞不前,寒会把血管缩小,越冷的时候脉的血管就会越来越小。寒跑到脉的里面就会瞬间发痛。 肾(北) 肺(西) 肚脐(脾) 肝(东) 心(南) 3、 治病一定要了解生病的道理。 4、 寒气客于脉外,病人会蜷缩,脉数,影响到络就会突然发痛。这种痛一放在热水里面就好了。 寒气客于经脉之内,脉是热的,寒跑进去了,脉就会胀满,拒按,就是寒热想驳在血脉里面,开一些热的药驱寒的药就会好。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三焦摸),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一定要用热的手)。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于不按都没有区别。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受到寒气的影响会堵塞,之后会栋季,肚子上的脉跳的很快。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心主血,按摩的时候痛会慢慢渐缓。所以血脉不够的就会被痛。 肚子痛会牵引到会阴的地方会痛,就是下焦太寒了。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三焦从这里开始生),三焦的膜原于气海。小肠是关元的地方,两个都可以称为丹田。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所有的肌瘤肿瘤都跟小肠很很大的关系。脚底板是冷的代表小肠是冷的,脚背是热的脚底是热的,代表小肠太热了。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寒气突然跑进去五脏就乱掉了,五脏衰竭,寒气进去了阳气就进不去,会突然昏厥,之后有醒过来了。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这种只有劳症,从早工作到晚,才会有热中的现象),热中会有便秘的现在,这种情况开承气汤一剂就好了。 5、 观察病人的五色:黄红代表热,白代表寒,青黑代表痛。在膀胱经上面按压,如果有痛点,就是阿是穴的位置,在经脉上面找到痛点就知道病的所在。如果脊椎骨是凸起来的,说明膀胱经的经气已经没有了,说明这个人病的很重,因为阳要浮起来了,这种人阳气大虚会出现这种现现象。 6、 九气: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肝气逆的时候病人会咳血,一咳血的时候下面就虚掉了,就容易下痢。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常常保持平常心,不要太开心会伤到心。 |
|
1828楼#
发布于:2016-03-28 23: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8日《黄帝内经》52课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8日《黄帝内经》52课学习心得 如果说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中间。所有的肿瘤肌瘤跟小肠有关系,所以我们在治症的时 候常常去强小肠,因为是生命的源头,当肿瘤癌细胞到处乱跑,原来的环境很适合他生存 ,现在环境一改变这些癌细胞就走掉。小肠当气血阻塞的时候没法进入大的经脉。脚底板 是热的代表小肠是热的,脚底板是冷的代表小肠是冷的。如果脚背脚底都是热的代表小肠 过热,过热也不行。 心为君主之官,本身不受病。 寒气客于五臓,寒气跑到五臓里面去,这个时候厥逆上泻,五臓本来是木生火,火生 土,土生金,金生水,现在寒气跑进去,五臓就乱掉了。这个时候寒很重,阴气衰竭,阳 气又没有办法进去,因为臓里面阳本来就不多,阳大部分呆在腑上面,寒气一进去的时候 ,里面更冷,这个时候阳气进不去,突然痛死,人就昏厥过去了,痛在五臓里面,人并没 有死掉,过会人又醒过来了。寒入五臓会造成突然昏厥,寒进去阳没有办法过去,人就会 暂时昏厥。 如果寒气客于肠胃,肠胃本来就是阳很多的地方,突然胃里面寒了病人就会呕吐。寒 可以藏胃。 如果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后泻就从肛门出来,大便疜痢腹痛。所以小肠的 肚子痛腹痛都是小肠的寒客在里面。小肠的少腹痛就是小肠的寒。热气留于小肠,小肠不 会痛,小肠过热产生的痛就是久劳。病人的大肠干燥不出,这时候痛闭而不通。 五脏六腑都有一定的部位,看他的五种颜色,看他面色出来是黄赤,这个黄赤不单单 是代表脸上,身上出现黄赤就是热证;苍白是寒症,青黑色代表痛,这是所谓视而可见者 。 比如说督脉旁边膀胱经,在膀胱经上压压到有痛点就知道他的病之所在,这就是我们 说的触诊,阿是穴的处理方法。摸在背上脊椎骨凸起来的人都是阳气大伤。 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 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是九气,这是什么毛病?情志方面的问题。怒则气逆, 怒则伤肝,肝气伤到的时候因为肝直接络到我们头部,呕血就是肝气上逆,气上逆的时候 下面就空掉了,上面有剩的下面是虚的,下面就泄泻,拉肚子。喜是最好的症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唐榕申请签到 2016年3月29日《黄帝内经》53课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第四十篇 警告启示 目录 第40篇:腹中论 血枯证、癫痫案例 伏梁治法 四海、厥逆水 、十二经 黄帝内经-第四十一至四十三篇 第41篇:刺腰论 第42篇:风论 四季风症 五臓受风症状 第43篇:痺论 风寒入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第四十四与四十五篇 痺症之治法 目录 第44篇:痿论 判断痿于何臓 第45篇:厥论 举例:乳癌转移肺腺癌 |
|
1829楼#
发布于:2016-03-29 00: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6班-成都-黄玲申请签到
2016年03月28日《黄帝内经》第52课心得
三十九、举痛论: 1)人突然疼痛的原因: 8、寒气居于五脏中:会令人手足冰冷且下痢不止,造成津液丧失,而营养又无法吸收,以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知人,如胃气恢复则能复苏。 9、寒气居于肠胃中:蠕动必缓,饮食不化生痛,浊物无法下行而自口中吐出。 10、寒气居于小肠中:小肠无法收集饮食营养,造成下痢而腹痛。 补充:若是热气停留小肠中(如久劳汗出过多所致),必令肠痛,口干燥渴,饮食秽物坚硬干燥无法排出,故成腹痛而大便不通。 3)面色与疼痛:黄又赤,热盛;白色,寒症;青黑为痛。 补充:摸背如图, 4)九气病(百病都发生在气): 1、怒气上,令气上冲,上实下虚,严重时会吐血及下痢。 2、喜气缓,气机和缓,气血通利无阻,所以气会缓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