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楼#
发布于:2015-12-11 23: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1日《黄帝内经》第38课学习心得:
第二十三篇 宣明五气 1、五味进入人体,各以其性而各入所应归之脏。 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五脏的气有病时,如心病为噫气,肺为咳气,肝为多话,脾为吞酸或吞苦味,肾为喜欠易嚏。 六腑有症状时则会出现,如胃有病则生逆气打嗝,精神易恐。大小肠有病时则生下痢。下焦有病时则生水气肿胀。膀胱有病时则小便不通利,如缓驰则尿失禁。胆有病则易怒。小便不能控制是寒证。常吞口水是脾的问题,打嗝是胃的问题。 2、五脏各有其独立精气,但有时会集中在一起。如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集中在肺则生悲,集中在肝则生忧,集中在脾则生惧,集中在肾则生恐。人在虚弱时,气就会集中在虚弱之处,故可由病人的情志而察觉出何处生病。脏器因为虚而生病。 3、五脏各有所恶,即有所伤。如心会 伤于热,肺会伤于寒,肝会伤于风,脾伤于湿,肾伤于燥,这是五恶。 4、五脏各有所主之津液不同,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诞沫,肾之液为唾液(口水),这是五液。心脏有问题不能言语。 5、五种禁忌:五味所禁忌的,如辛味能使气散走,故凡气病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使血脓,故凡血病之人不可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故骨病之人不可多食苦味之物。蔬菜里的苦味是淡的味道,味道淡都入血分、气分。甘味入肌,凡肌肉有病不可过食甘味。太胖太瘦都少食甘味。酸味走筋,过食酸味伤筋,故凡筋病之人不可食酸物。脚不能伸曲为筋有问题。 6、五病之所成,凡阴病必发于骨,阳病必发于血,阴病必发于肉。阳病多发于冬季,阴病反发于夏季,这是五发。冬天阳要潜藏,冬天阳不潜藏就会发病,是阳病。阳不怕多,但要潜藏。 7、邪入体内造成变乱,如邪进入阳腑则生狂症,邪入阴脏则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则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则生瘖哑。病邪由阳进入阴则病静,病邪由阴出入于阳则生怒,这是五乱。头部是六阳之首。阳都是动,阴都是静。生脉可致声音哑掉,用生姜可解。阴相搏就没有声音,阳相搏就会发狂。 8、五邪可由脉上察出,春季得秋之毛脉,夏季得冬之沉脉,长夏得春季之弦脉,秋季得夏之洪脉,冬季得长夏之缓脉,皆时节与脉证相克,此名“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属不治之症,是故五邪皆同样为不治之症。 9、五脏中所藏的精神面,又各有其藏,心脏神明,肺藏人之魄,肝藏人之魂,脾藏人之意念,肾藏人之志气(记忆),这是五脏各有其藏。 10、五脏又各有其主要之外象,心主人之血脉,肺主人之皮毛,肝主人之筋,脾主人之肌肉,肾主管人的骨骼,这是五脏各有其所主。 11、人受五种过劳所伤各有不同,人若久视必伤血,久以懒散(卧)必伤气,久坐不起必伤肉,久立工作必伤骨,久行于路必伤筋。这是五种过劳产生的人体伤害。蹲着生小孩为正常,不会得痔疮。骨伤会环跳痛。 12、五脏之脉形各有不同,肝脉如弦,心脉呈长钩状,脾脉如代时缓时速,肺脉如羽毛,肾脉如水中之石。这是五脏之正脉。 第二十四篇 血气形志论 一、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如下: (一) 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足太阳经上找不到气脉) (二) 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 (三)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合谷、冲阳、人迎脉) (四) 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少阴可摸到太溪和神门) (五) 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厥阴会有太冲脉) (六) 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太阴是肺经的气脉,寸关尺)这是天生的正常值。 1、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历经,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足的阴阳关系。 手太阳与手少阴互为表里经,手少阳与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手的阴阳关系。 2、人从脉诊或经络之走向,察知各阳经阴经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必先去郁结不通之血络,可立去其病之苦痛,再观察病邪之余与不足。然后对症去其所过之处,补其不足之处。 治病先取穴,泻有余,补不足。治十二经气的时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二、背部腧穴的测量法,首先以草量两乳之距离,取中间位对折成正三角形,再把其顶点置大椎穴位,使底边成水平时,则两下角所到之处即为肺腧穴。再将三角形下挪三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为心腧。再向下挪三椎处,两底角左侧之位在正是肝俞穴位,右角之位是脾俞穴位。再向下挪三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肾俞穴。这是五脏的俞穴施用针灸的穴位。(现在已经不用) 三、一个人形乐志苦,病生于血脉,可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肌肉,可针石。 |
|
1876楼#
发布于:2015-12-11 23: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2月11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5/12/11 38集学习心得:
1、 五脏各有所喜、恶。心怕热,肺怕寒,肝怕风,脾怕湿,肾怕燥,这是五恶。 2、 五臓各有所主之津液不同,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沫,肾之液为唾液,这是五液。 3、 五味所禁忌的,如辛味能使气散走,故凡气病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使血脓,故凡血病之人不可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故骨病之人不可多食苦味之物。甘味入肌,凡肌肉有病不可过食甘味。酸味走筋,过食酸味伤筋,故凡筋病之人不可食酸物。这是五种禁忌,切不可多食。 4、 骨病如骨折、关节脱臼、风湿骨痛等不可多吃太苦的,苦味的东西。骨有病,环跳会痛,环跳是骨之始。味道淡的入气,味道重的入血。不能屈伸,是筋病。 5、 五病之所成,凡阴病必发于骨,阳病必发于血,阴病必发于肉。阳病多发于冬季,阴病反发生在夏季,这是五发。 6、 冬要潜藏,夏阳在外,阴在内。学中医一定要辩阴阳。 7、 邪入体内造成变乱,如邪进入阳腑则生狂症,邪入阴脏则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则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则生瘖哑。病邪由阳进入阴则病静,病邪由阴出入于阳则生怒,这是五乱。 8、 五邪可由脉上察出,春季得秋之毛脉,夏季得冬之沈脉,长夏得春季之弦脉,秋季得夏之洪脉,冬季得长夏之缓脉,皆时节与脉证相克,此名“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属不治之危症,是故五邪皆同样为不治之症。 9、 心藏神明,肺藏人之魄,肝藏人之魂,脾藏人之意念,肾藏人之志气,这是五脏各有其藏。志:野心、志向、记忆;神:烦心、情志;魂:睡不好、梦游;魄:好动;意:专一专注。 10、 五脏又各有其主要之外象,心主人之血脉,肺主人之皮毛,肝主人之筋,脾主人之肌肉,肾主管人的骨骼,这是五脏各有其所主。 11、 人若久视必伤血,久以懒散必伤气,久坐不起必伤肉,久立工作必伤骨,久行于路必伤筋。这是五种过劳产生的人体伤害。 12、 五脏之脉形各有不同,肝脉如弦,心脉呈长钩状,脾脉如代时缓时速,肺脉如羽毛,肾脉如水中之石。这是五藏之正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3、 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 14、 从脉诊或经络之走向,判断阳经阴经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必先去郁结不通之血络,可立去其病之苦痛,再观察病邪之有余与不足,然后对症去其所过之处,补其不足之处。 |
|
1880楼#
发布于:2015-12-11 23:23
@深圳-娄北京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1日《黄帝内经》第38课学习心得:
第二十三篇 宣明五气 1、五味进入人体,各以其性而各入所应归之脏。 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五脏的气有病时,如心病为噫气,肺为咳气,肝为多话,脾为吞酸或吞苦味,肾为喜欠易嚏。 六腑有症状时则会出现,如胃有病则生逆气打嗝,精神易恐。大小肠有病时则生下痢。下焦有病时则生水气肿胀。膀胱有病时则小便不通利,如缓驰则尿失禁。胆有病则易怒。小便不能控制是寒证。常吞口水是脾的问题,打嗝是胃的问题。 2、五脏各有其独立精气,但有时会集中在一起。如精气集中在心则生喜,集中在肺则生悲,集中在肝则生忧,集中在脾则生惧,集中在肾则生恐。人在虚弱时,气就会集中在虚弱之处,故可由病人的情志而察觉出何处生病。脏器因为虚而生病。 3、五脏各有所恶,即有所伤。如心会 伤于热,肺会伤于寒,肝会伤于风,脾伤于湿,肾伤于燥,这是五恶。 4、五脏各有所主之津液不同,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诞沫,肾之液为唾液(口水),这是五液。舌面舌苔部分为肺,舌本身为心,舌根为脾,舌筋为肝,舌下两条经络络到肾脏。身体任何一个器官都是由五脏一起生成。舌的主力是心脏,心脏有问题不能言语。 5、五种禁忌:五味所禁忌的,如辛味能使气散走,故凡气病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使血脓,故凡血病之人不可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故骨病之人不可多食苦味之物。蔬菜里的苦味是淡的味道,味道淡都入血分、气分。甘味入肌,凡肌肉有病不可过食甘味。太胖太瘦都少食甘味。酸味走筋,过食酸味伤筋,故凡筋病之人不可食酸物。脚不能伸曲为筋有问题。 6、五病之所成,凡阴病必发于骨,阳病必发于血,阴病必发于肉。阳病多发于冬季,阴病反发于夏季,这是五发。冬天阳要潜藏,冬天阳不潜藏就会发病,是阳病。阳不怕多,但要潜藏。 7、邪入体内造成变乱,如邪进入阳腑则生狂症,邪入阴脏则生痹病。邪与阳气相争,则生癫疾,邪与阴气相争则生瘖哑。病邪由阳进入阴则病静,病邪由阴出入于阳则生怒,这是五乱。头部是六阳之首。阳都是动,阴都是静。岳母病:生半夏可致声音哑掉,用生姜可解。阴相搏就没有声音,阳相搏就会发狂。 8、五邪可由脉上察出,春季得秋之毛脉,夏季得冬之沉脉,长夏得春季之弦脉,秋季得夏之洪脉,冬季得长夏之缓脉,皆时节与脉证相克,此名“阴出于阳“,病人善怒且属不治之症,是故五邪皆同样为不治之症。 9、五脏中所藏的精神面,又各有其藏,心脏神明,肺藏人之魄,肝藏人之魂,脾藏人之意念,肾藏人之志气(记忆),这是五脏各有其藏。 10、五脏又各有其主要之外象,心主人之血脉,肺主人之皮毛,肝主人之筋,脾主人之肌肉,肾主管人的骨骼,这是五脏各有其所主。 11、人受五种过劳所伤各有不同,人若久视必伤血,久以懒散(卧)必伤气,久坐不起必伤肉,久立工作必伤骨,久行于路必伤筋。这是五种过劳产生的人体伤害。蹲着生小孩为正常,不会得痔疮。因为足部有肝经主筋、脾经主肌肉、胃经多气多血,蹲下去力量最大。大便也是蹲着上。 骨伤会环跳痛。 12、五脏之脉形各有不同,肝脉如弦,心脉呈长钩状,脾脉如代时缓时速,肺脉如羽毛,肾脉如水中之石。这是五脏之正脉。 第二十四篇 血气形志论 一、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如下: (一) 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足太阳经上找不到气脉) (二) 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三部九候脉上部的天脉、人分别是胆经的悬厘角孙、耳门前,都是在胆经,因为少阳经多气,有脉气在。 ) (三)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合谷、冲阳、人迎脉) (四) 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少阴可摸到太溪和神门) (五) 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厥阴会有太冲脉) (六) 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太阴是肺经的气脉,寸关尺)这是天生的正常值。 1、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历经,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足的阴阳关系。 手太阳与手少阴互为表里经,手少阳与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手的阴阳关系。 2、人从脉诊或经络之走向,察知各阳经阴经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必先去郁结不通之血络,可立去其病之苦痛,再观察病邪之余与不足。然后对症去其所过之处,补其不足之处。 治病先取穴,泻有余,补不足。治十二经气的时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二、背部腧穴的测量法,首先以草量两乳之距离,取中间位对折成正三角形,再把其顶点置大椎穴位,使底边成水平时,则两下角所到之处即为肺腧穴。再将三角形下挪三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为心腧。再向下挪三椎处,两底角左侧之位在正是肝俞穴位,右角之位是脾俞穴位。再向下挪三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肾俞穴。这是五脏的俞穴施用针灸的穴位。(现在已经不用) 三、易即简单,禅是指示很简单。 乾为天,乾三连,三个阳,意为刚健。 坎为水,坎中满,意为危险,水里有阳气鱼才能生存,一个人会有诉讼,外面刚健内部空虚,血脉会出现问题,用针灸治疗。 一个人形乐志苦,病生于血脉,可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肌肉,可针石。 |
|
1881楼#
发布于:2015-12-12 00: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1日《黄帝内经》第38课学习心得:
一、《宣明五气篇》 1.五味所入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2.五气所病 五脏气逆之症: 心为嗌,肺为咳,肝为语(肝有病会自言自语),脾为吞(脾为胃行津液,脾病不能灌溉四脏,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就出现吞咽),肾为欠,为嚏。 六腑气逆之症: 胃为哕为恐,会打嗝恐惧;大肠小肠为下利;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说明堵住了,有结石,如果小便无法控制,就是寒症;胆为怒。 3.五精所并--判断病在何处 五脏其一脏虚,其他脏精气就会并过去。知情志则知病在哪一脏。 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注:并乃是因虚而并,气不及则所胜妄行。 4.五脏所恶 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肝心脾三脏恶本气之胜,肺恶肾之寒,肾恶肺之燥,此为阴阳变换之道。 5.五脏化液 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津,化五液注于外窍。 心为汗(所以汗药大多入心),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注:心开窍于舌,舌头是心,舌头左边是肺,右边是脾,舌下是肾,舌头上有筋是肝,所以舌头上也有五脏。心脏有病,舌强不能语。 6.五味所禁 辛走气,气喘的病少食辛; 咸走血,血伤的病少食咸; 苦走骨,骨病少食苦,骨病之初环跳痛; 甘走肉,太胖或太瘦少食甘; 酸走筋,腿脚不能伸屈筋病少食酸。 7.五病所发 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注:骨为阴,血为阳,肌肉为阴,皮表为阳,此乃阴阳相合。 冬天正常人阳潜藏,夏天阳外发。反之就生病。 8.五邪所乱 (1)邪入阳则狂:头是六阳之首,邪入阳就会阳亢,人会发狂。 (2)邪入阴则痹:阳动阴静。痹就是麻痹不能动了。 (3)搏阳为巅疾:病阳与头阳相博就会引发头病。 (4)搏阴则为喑:两阴相博声音就没了。 (5)阳入阴则静,阴出阳阳就盛则怒。 9.五邪所见 五邪乱于阴阳,五脏之气也乱。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都是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10.五脏所藏--可知病从何来 脏者藏也,主藏而不泻。 心藏神,神不守,就会烦心。 肺藏魄,魄不守,就会梦游。 肝藏魂,魂不守,人就好动。 脾藏意,意不守,精神意念就会涣散。 肾藏志,志不守,记忆力下降,没有志向。 11.五脏所主--可知如何治病,用于辩症 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12.五劳所伤--太过的行为对人的伤害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强骨,久行伤筋。 13.五脉应象 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注:九候需先定五脏五脉,查其五实五虚,再立五法,调五味治之。 二、《血气形志篇》 最早的六经辩症在此处。 1.气血在十二经络的分布 气为阳,血为阴,气血多少自有常数。 太阳多血少气,少阴就多气少血; 少阳少血多气,厥阴就多血少气;三 阳明气血皆多。所以气血皆生于阳明。 阳有余阴不足,阴有余阳不足,此为天地盈虚之常数。 三阳经上的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足阳明胃经的冲阳,人迎,足少阳胆经耳前的角孙。 三阴经上的脉:足厥阴肝经的太冲,足少阴肾经的太溪。 三部九候是用来确定气血是否流畅,因为该经气脉多气,正常是上下脉一致。如果上大下小或是上小下大都是不正常。 治病要先去瘀血,有位经方大师叫庞龙川,他写的《血症论》很好。 治病泻有余,补不足。如果十二经脉有气病,实则这其子,虚则补其母;如果五脏气病,泻南补北,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如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五脏六腑都有病,人就死了。 2.形与志 形是外在的,志是内外的。 乾卦是三阳,为健;坎卦是阴中有阳,为险。 (1)形乐志苦:外在刚健,里面心虚,病生于脉,治之可灸可刺。 (2)形乐志乐:过于安逸,病生于肉,治之以针以石。 |
|
1882楼#
发布于:2015-12-12 08:01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5.12.11黄帝内经38课学习心得 五脏气有病:心病为噫气,不由自由地从喉咙发出噫音;肺病为咳;肝病为语,即自言自语、重复讲话;脾病为吞,即吞酸吞口水的动作;肾病为欠为嚏,即易打呵欠、打喷嚏 五腑气有病:胃气反逆会打嗝,易受恐惧,眼睛会瞪得很大;大肠小肠病为腹泄下痢;下焦病则水液代谢失常,表现为水肿。三焦水道都是热气,气有问题就会积水;膀胱之气不能蒸汽化表现为小便不通或者淋漓不尽,不能正常约束控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等待或者遗尿等虚寒症;胆气失调表现为情绪失控,易于发怒 五脏气虚所病 正常状态下,五脏气平衡,有一个脏气虚,就会有其他脏气并过去,根据其表现,判断是哪个脏病,就知道是这个脏气虚,治疗这个脏即可。 心气虚其他的脏气并于心,表现喜笑无常,过喜。无事大笑,令人莫名其妙。 肺气虚其他的脏气并于肺,表现情绪悲哀;肝气虚其他的脏气并于肝,表现容易忧虑担心;脾气虚其他的脏气并于脾,表现为畏惧;肾气虚其他的脏气并于肾,表现为惊恐。 五脏各有所厌恶的五气 心恶热,即心喜寒不喜热,多穿衣服过热,会加速心的损害,心寒一些好 肺恶寒,即肺喜热不喜寒 肝恶风,燥胜风,天热时一点风都没有。人处在风大的地方久了会伤肝 脾恶湿,脾本身是湿脏,太湿不好 肾恶燥,太干燥会伤肾 五脏化五液: 汗为心液,解表发汗药入心会让人流汗。惊恐之汗来自肾脏 涕为肺液;泪为肝液,如果眼睛很干,就治疗肝脏(如果无事眼泪汪汪呢?也治肝脏吗?) 涎为脾液;唾为肾液,舌面舌苔前部分为肺,舌本身为心,舌根为脾,舌筋为肝,舌下两条经络络到肾脏(金津玉液)。身体任何一个器官都是由五脏之气一起生成。舌的主力是心脏,心脏有问题时舌强不语或者心气弱而致小儿语迟。 五味的禁忌:五味可吃但不可过食。 1)辛味发散,入气且损耗气,所以气病(肺气肿)不可多食辛味(大蒜、辣椒) 2)咸味走血,多食咸味则血浓凝涩,所以血病(瘀血、贫血、出血)不可多食咸味 3)苦味入骨生燥,苦能助心火而制肾水,而骨生于肾,所以骨病(外科骨折、关节脱臼、骨有病(开始都是在环跳痛))不可多食苦味。苦瓜是蔬菜,蔬菜的味是走气分的,比较淡。心脏是血分,中药中有比较重的味道入血分。 4)甘味走肌肉,多食甘味则肌肉率先满,所以肉病不可多食甘味。吃甜食越吃越胖或者越吃越瘦,都是肌肉出现问题 5)酸味走筋,多食则筋脉拘急,所以筋病不可多食酸味。脚、腿不能伸屈,膝盖疼都是筋有问题。筋会阳陵泉。 五发:五脏之病好发部位及时间 肾为阴脏而主骨,则肾病多发生在骨, 心为阳脏而主血,则心病多发生在血 脾为阴脏而主肌肉,则脾病多发生在肌肉 肝为阳脏而主春,则肝脏的阳病发源于冬季 肺为阴脏而主秋,则肺脏的阴病发源于夏季 冬天阳要潜藏,冬天时阳不藏而过泄,是阳病。阳不怕多,阳要潜藏。 夏天阴在内阳在外。夏天病多为阴病。 五乱:人体五脏被病邪侵犯扰乱,会造成不同的病理变化; 病邪入阳,则发生狂病:阳本来是亢奋, 病邪入阴,则发生痹证,抑制则功能减退。 病邪入阳,阳气过盛,而向上逆行,头为六阳之首,所有的阴脉只到颈部,则造成头痛、头晕、目眩及巅顶部位的疾病;阳为动。 病邪入阴,阴入内,阴气过盛(阴相搏)则造成失音不能说话;阴为静。 病邪由阳入阴(正常),则病人变得比较安静。病邪由阴出阳(异常)则病人易躁发怒。 五邪可以切脉感知 五邪脉 春天出现秋季的毛脉(金克木) 夏天出现冬季的石脉(水克火) 长夏出现春季的弦脉(木克土) 秋天出现夏季的钩脉(火克金) 冬天出现长夏的代脉(土克水) 出现相克的脉是阴出于阳,病者善怒,为不治之症。 病到厥阴经时,肝气虚,五脏的气都并到肝脏,最后的精华都聚焦到肝脏,所以会怒。人生开始是大哭降临人世间,人生最后是大怒离世去。 五脏所藏 心藏神,经常神昏、心烦都是神不守。 肺藏魄,魄是静,如果静不下来是魄不守。 肝藏魂,魂藏在血里,肝藏血。晚上卧床休息则血归肝,如果梦游就是血不归肝。 脾藏意,做事专一。 肾藏志,记忆,智力、志向。 脏主藏,是满而不实,这些情志都藏在脏里,现在跑出来了,就知道哪个脏有问题 五脏所主 心主脉,血脉有病治心;肺主皮,皮有病治肺;肝主筋,筋有病治肝;脾主肉,肌肉有病治脾;肾主骨,骨有病治肾。 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一个人不能卧是气有问题,气伤到了不能平躺;久坐伤肉。躺着生孩子是不对的,要蹲着生。足部有肝经主筋、脾经主肌肉、胃经多气多血,蹲下去力量最大。大便也是蹲着解合适。 久立伤骨,长时间站立的人得静脉曲张的说法是错误的,静脉曲张是血,与站立无关,久立伤骨,最初的骨病是环跳痛。负重久行伤筋。 五脏之脉:肝脉弦;心脉钩(洪);脾脉代(缓);肺脉毛(浮);肾脉石(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三阴三阳经的血气量、针刺注意事项及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经,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经;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经;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经 1)太阳经多血少气,刺太阳经时只可以出血,不可以泄气。三部九候脉没有足太阳膀胱经的脉,因为太阳经少气,摸不到脉气。 2)少阳经少血多气,刺少阳经时只可以泄气,不可以出血。三部九候脉上部的天脉、人分别是胆经的悬厘角孙、耳门前,都是在胆经,因为少阳经多气,有脉气在。 3)阳明经多气多血,刺阳明经时可以出血泄气。三部九候脉的上部地脉在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中部地脉在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下部人脉在足阳明胃经上的冲阳穴,因为足阳明胃经多气,有脉气在。三部九候。 4)少阴经少血多气,刺少阴经时只可以泄气,不可以出血。在足少阴肾经上可以摸到太溪脉,在手少阴心经上神门穴附近可以摸到孕妇的心脉。 5)厥阴经多血少气,刺厥阴经时只可以出血,不可以泄气。厥阴经是阴之极、阳要回头的地方,所以在足厥阴肝经上可以摸到太冲脉。 6)太阴经少血多气,刺太阴经时只可以泄气,不可以出血。平时搭脉时的寸关尺脉,都是在手太阴肺经上。 7)摸脉是看气,三部九候的摸脉的大原则确认上下脉气大小一致,以确认这条经络很流畅没有问题。如果出现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的脉都是这条经络有问题。 8)先在病变发生的经脉上气血有瘀滞的地方针刺放血,在缓解病人痛苦的同时,去掉经络的瘀堵。 泻有余,补不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对于经络和五脏是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治疗十二经气时,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都是对问题经脉而言,虚证则在母穴下针、用补法,实证则在子穴下针、用泻法。 治疗五脏气时,用补南泻北法,即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人病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的经络病和五脏六腑的病。 扪针:针拔起来后马上用手按住针孔,就不会泄气,叫扪针。 2.五脏腧穴在脊背的取穴方法 用针灸大成学习时的方法取穴 3.五形志:就是表和里 易:简单;禅:指示我们很简单 乾为天,乾三连,三个阳,意为刚健 坎为水,坎中满,水里有阳气鱼才能生存,意为危险 血脉会出现问题,用针灸治疗。 4.疾病是由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1)身体并不疲劳而精神负担过重的人,即外健里险,上乾下坎,是讼卦,是一种外面很刚健内里很虚弱的现象,硬疾病往往在血脉,应该以针灸治疗。 2)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过于安逸的病人,即外健里健,即太过了,病多在肌肉方面,应该用针刺和砭石(用石头熨、烫、摩搓)治疗 3)身体过于劳累而精神负担不重的人,即外险里健,疾病多数是筋病,应该用药温熨、导引的方法来治疗 4)身体疲劳而精神压力也大的人,即外险里险,疾病往往发生在咽喉部位,应该用各种药物治疗。 5)精神多次受到惊恐刺激的人,其经脉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皮肤麻木不仁,治疗时用按摩和酒煮中药使药进入得更深,效果更好。(湖北-郑其赛2015.12.10) |
|
1883楼#
发布于:2015-12-12 08: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1日《黄帝内经》第38课笔记:
五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五脏的气有病:肝为多话(重复的话),心病为噫气,脾为吞酸中吞苦味,肺为咳气,肾为喜欠易嚏。 六腑有病:胃病生逆气打嗝,易怒,大小肠有病下痢。下焦有病水气肿胀,膀胱有病小便不通,如迟尿时会尿失禁,胆有病易怒。 人在虚弱时,气就会集中在虚弱的部位,会产生不一样的表面症状。这就叫“精”。 五精所并:并于肝则忧,并于心则喜,并于脾则畏,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 五脏所恶(五恶):就是五脏最不喜欢的东西,肝恶风,心恶热,脾恶湿,肺恶寒,肾恶燥。 五脏之液(五液):肝液为泪,心液为汗,脾液为涎沫,肺液为涕,肾液为唾液。 五味禁忌:辛味能使气散走, 凡气有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能使血脓,凡血病 不可多食咸味。苦味入骨生燥,骨病不可多食苦味之物(骨癌初期必定会环跳痛)。甘味入肌,肌肉有病不可过食甘味。酸味走筋,过食酸味伤筋,筋病不可食酸物(筋病就是腿不能伸曲,膝盖不能伸曲)。 舌头分析五脏,舌面为肺,舌为心,舌根为脾,舌底经络左右各一个为金津,一个为玉液(两个穴位是代表肾),舌里筋为肝,主力是心即舌头。 五病所发(五发),凡阴病必发于骨,发于肉,阳病必发于血。阳病多发于冬季(因为冬天阳应该潜藏的,如果冬天阳跑出来不潜藏就形成了病态),阴病发生在夏季(反之为理)。 五乱:邪入体内造成变乱,邪入于阳则狂(亢奋),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哑。阳入之阴则静,出之阳则怒。 五邪:在脉像上可查看,春得秋毛脉,夏得冬沈脉,长夏得春弦脉,秋得夏洪脉,冬得长夏缓脉,时节与脉证相克(阴出于阳)。 五脏所藏:五脏所收藏的精神面,肝藏人的魂,心藏神明,脾藏人的意念,肺藏人的魄,肾藏人的志气。脏主藏满而不实。 五脏所主:五脏各有主要的外象,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骼。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或懒散)伤气,久坐不起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端的这个动作是很好的运动。散步也是合理的养生运动。 五脏正脉:肝脉如弦,心脉呈长钩状,脾脉如缓如速,肺脉如羽毛,肾脉如水中之石。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如下(一)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二)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 (三)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四)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五)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六)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多气的经脉就有气穴,摸脉看气,标准为寸尺上下要一致。治病之初,必先去病人的郁结不能的血络,十二经气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
|
1884楼#
发布于:2015-12-12 08: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5年12月9日学习《皇帝内经》36节学
习心得: 2、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行并行。 人体横膈膜的作用就是分清浊,清气上升入肺,所以流出来的汗是清的;浊气浊物都下降随大小便排出。横膈膜是管人体的排水系统。三焦是决渎之官,源生于脾,脏腑间的油网就是三焦,因为有油,才能利水,才能下输膀胱。所以脾统水,所有水的问题都治脾。水在人体应该是以热气的形态走,如果水变成了冷水,就要排水或是把冷水化成气。 3、a、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 人体内太阳经的脉气如果独行,阳气会跑到头上去,造成病人手脚冰冷,气盛上面呼吸短促,这是阴不足阳有余。阳气很旺的时候,阳气是气很轻,应走向四肢,但阳气旺盛就会跑到头上去,四肢就会感到冷。 b、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写阳补阴,取之下俞。 两个阳明并在一起为重阳明,因阴很盛,把泻掉然后补点阳,也可取阳明胃经的俞穴陷谷。 c、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经的脉气独行,是气逆行产生造成阳蹻脉的前部肿胀,取临泣穴。 d、太阴藏博者,用心省真,五脏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 太阴脉气至时,须细心诊察是否为真藏脉气,因为太阴之脉至表示五藏之气已少,肾气也呈现不足之状,用补阳泻阴法。 e、少阴脉独盛时,这是少阴脉气逆行所致,阴气不得上行,阳气独盛于上,使肺心脾肝四脏之脉绷紧,过剩之气又进入肾,应当在经络上施用泻阳补阴的刺法来调和。 f、厥阴的脉气独行,治在厥阴脉上,此时必有因肝气虚弱造成心病。如有寒气入心的感觉,表面上可见病人冷汗不断,须调饮食与对症下药。 4、三阳脏何象 太阳脏指小肠膀胱之经脉。太阳脏之脉象阳盛之气而浮。 阳脏指三焦甲胆之经气。像一阳初动之生阳,滑而不实。 阳明脏指胃与大肠之经脉。阳气合并,阳热盛,像大浮。 太阴脏搏,脉像如伏鼓,沉而不浮。 二十二、脏气法时论 此篇讲人身体之五脏六腑和天地四时对应配合,如何做到顺天,如何做到逆天,得失如何。五行,指天之十干,四时,地之五谷,五味,人之五脏,五气,皆合于此五者。五者合参,可决成败生死。其中一样太过或太弱,都会知死生。 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 1、五脏之气病及对应五味如何治 a、肝主春,足厥阴主乙木,足少阳主甲木,两者为表里主治其经气。在日主甲乙。肝苦急,如发生抽筋之类的疾病。甘能缓之。所以甘味的药能缓。 b、心主夏,手少阴主丁火,手少阳主丙火,两者为表里主治其经气。在日为丙丁。心苦缓,缓 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要吃酸性的药使其收。如梦游,失眠,都是魄要收,遗精,滴漏不止也都需要收,就用酸性的药收。 c、脾主长夏,足太阴主己土,足阳明主戊土,两者相表里主治其经气。在日为戊己。脾苦湿,苦味的药能让脾燥。 d、肺主秋,手太阴主辛金,手阳明主庚金,两井相表里主治其经气。在日为庚辛。肺苦气上逆,苦味的药能泻气,能燥。 e、肾主冬,足少阴主癸水,足太阳主壬水,两经相为表里主治经气。在日为壬癸。肾苦燥,喜润,辛能润燥。 所有咸味的药都能软坚,肿瘤,硬块等可以用咸味的药软化。 辛甘生脏,酸苦涌泻为阴。 2、邪气在身,病在五脏,病随四时变化,相生时节则愈,相克时节则甚。 a、病在肝,愈于夏,因子能令母实;秋不死,冬天病就不进;肝病起于春,不能吹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再起于甲乙病就恶化了。肝病清晨会缓解(清晨是木气生旺之时),下午会严重(下午金旺之时),半夜会安静(得母之生气)。 肝气受邪,应食辛药散之。用辛补酸泻。 b、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心恶热,所以不能吃太热的食物,穿太多衣服。可洗冷水澡用冷水冲脚,用外在的冷寒刺激心脏。 |
|
1885楼#
发布于:2015-12-12 11:32
请签到
杨诚:2015年12月11日,《黄帝内经》38课心得: |
|
1886楼#
发布于:2015-12-12 11:32
请签到
张兴平: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1号《黄帝内经》第38节学习心得: 中医的关点里说,在人体五个脏气里,如有一个脏气虚,其它的脏气就会扑过去,如果心脏虚,其它的脏气就会并到心脏,则会出现过喜的现象,肺气虚,其它的... |
|
1887楼#
发布于:2015-12-12 11:32
请签到
刘艳娟: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报到:2015年12月11日38:五脏有病:肺为咳,心为噫,肝为语(自言自语),脾为吞,肾为欠。六腑有病,胃有病为哕,恐,大小肠有病为下痢,下焦有病则生水肿胀,膀胱有病则小便不利,胆气为怒。 |
|
1888楼#
发布于:2015-12-12 11:32
请签到
徐佩凤: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徐佩凤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1日《黄帝内经》第38课学习心得。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二课。1五味,五气以及五种病症:A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B五气:心病为噫气,肺为咳气,肝为多话,脾为吞酸或吞苦味... |
|
1889楼#
发布于:2015-12-12 11:33
请签到
慕利敏: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报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