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利敏
新手
新手
  • UID2015150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97
1995楼#
发布于:2015-12-16 20: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2015.12.16日43集作业
*湿很盛会腹胀下痢,喉为气管,主天阳之气,咽为食道,受之地阴之气。食物跑到气管,是少阳,少阳主开合,瓣膜有问题统统是少阳。太阳主开,少阳主合,阳气受风病,阴受湿气,阳明胃经受风病,足太阴脾经受湿气。伤于风者上肩受,伤于湿者下肩受。
*脾有病,四肢无法用,四肢皆禀气于胃、小肠,因有脾脏,才能使小肠吸收的营养灌输到四肢,四肢才会有力,如果没有脾脏,无法为小肠运化精华营养,四肢就无法得到营养。脾主少腹,少腹里是小肠。脾在帮小肠行津液。
*脾不主时,脾者土也,治在中央,春夏秋冬养四脏,黄帝内经中讲立冬前九天,后九天,总共十八天这脾主之时节。倪师言前七天,后七天,共十四天,以两周为最佳。二周为一个节气。为绝对的长夏 是治病的时机,脾病生于长夏,过了长夏会痊愈。
肝癌病人,在春发病,夏天痊愈,冬天持平,秋天死。秋天病情很凶,邪盛采用守,因为原气虚,固其本,就要实脾。等到长夏季节到,加重处方,到冬天持平,正邪持平,可以治疗,一治疗发现胃口没了赶紧停掉,等到春夏交接时,脾很实,这时不用去实脾,当气时节为佳,就在此时攻它。
表实可采用汗发,一剂就好,夏天发汗,冬天小便排。汗尿同源。冬天是闭藏,不可发汗,发汗易受风寒,春必温病。
*脾和胃以三焦的油网相连,足太阴是三阴之首,经脉贯穿胃肠,连络于咽位,气分輸送给其它内脏。阳明是表,是五脏六腑精气来源,小肠吸收的东西灌输全身,即火生土。
*阳明脉解篇
阳明脉病经热,看到人很讨厌,看到火也很讨厌,听到木音会受到惊吓,因为木克土,钟鼓声不怕,因为土生金,阳明主肉,很热,所以看到火很讨厌。
阳明脉气血上逆,必生喘息且闷热气郁,所以看到人就很讨厌。可用音来辩证阳明脉病。
喘症,上逆入脏则死,阳明过热,在经脉上入腑则生。
*阳明腑热实,横膈是分清浊的地方,浊气不会往上冲,这是正常。单纯阳亢至头会发癫痫,如果便秘,浊气往上冲,过了横膈,就会登高而歌,跨墙上屋,四肢是诸阳之本,因此可登高。因为太热,浊气上来,神志失常,会弃衣而跑,因为下焦堵住,便秘,所以不吃东西,妄言,不识亲疏。治则用大承气汤。
吴泳茵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22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996楼#
发布于:2015-12-16 21: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6日《黄帝内经》第43课笔记:
阳是天阳之气,主外,阳之性为实,阳受病则邪必入腑,病邪入腑必造成身体壮热无法安卧,病向上逆则成短气状。
阴是地阴之气,主内,阴之性为虚,阴受病,则邪必入脏,病邪入五藏则胸腹胀满不思饱食,病向下则腹泄,长久下来则下痢不止。 故人受外感风邪时,表阳必先受之。不知饮贪之道,暴饮暴食不知节制,生活起居极不正常之人,必先使阴伤。
喉为气管,主天阳之气,天阳位必感受天气异变,阳气走的方向是自手上往上行至头面,再向下行至足指端。所以阳病上行到极点时必向下。
咽为食道,受之地阴之气,地阴位必感受湿气,阴之气是由足下渐行上至头部,再往下循臂部到手指头之际。阴病下行到极点时必向上。故凡风病,必始伤于上部,湿病必先伤于足部。湿盛大就身体重,会下痢。
如果食物进气管这是少阳开合有问题,喉和咽是不一样的因为中间有伴膜的阻隔。
脾主四肢,手足能源皆来自胃肠,但光凭胃的力量是无法顺经脉而到四肢的,必须靠脾臓的辅佐,方可使胃肠吸收之营养精华,充分达到四肢。中医里说的胃就是小肠,心下满就是胃。
脾脏属土,控制四方,其作用在春夏秋冬四季时都供应能源以滋养肝、心、肺、肾。脾意即长夏,在节气前九天后九天共十八天都是脾主的时节,是没有一个独立的节气的。当重病时,要看它所属的季节,再查看此病的顺生节气,何季病起,何季病愈,何季平和,何季致死,当邪盛时要守,先固本,再等长夏节气治疗,以此循环来治愈疾病。
足太阴是三阴之首,经脉贯穿胃肠,连络于咽位,所以足太阴能受五谷之气,再分送给其它内脏。阳明是其表,是五脏六腑精气来源,而脾脏亦为其运行精气于阳经,所以凡脏与腑因有足太阴脾经而能自胃肠中取得所需之营养,所以说是替胃肠来运送食物的精华。(反之阴经脉道不通畅,会造成筋骨肌肉无营养来维持,以致无法正常的运动四肢。
足阳明是胃之经脉,胃厉土,其听闻木相碰之音,会受惊,这是土受木制。
足阳明胃经是主肉,脉中气血皆盛,一旦受邪入经,必生热,热盛时厌恶火光。
阳明脉气血一旦上逆,生喘息,且闷热气郁,必恶见人。
寒气上逆直入到脏所导致的喘,会因喘而死;如果在经脉的循环所导致的喘,可能不死。
阳明病时一旦严重,病人会弃衣而走(此盛热在身上,故会脱衣欲散热而行走),登高唱歌,甚至数日不思饮食(阳气过盛入脑,烦躁之气使人胡言乱骂,不管亲人外人而高歌且不思饮食,情志不定,故必胡乱奔走,漫无目的),攀樯上屋顶,登上往时难登上的高处(四肢是所有阳气本源之位也, 一旦过盛,必四肢成实症状,气力充满,能登髙)
郑其赛
侠客
侠客
  • UID20143846
  • 粉丝1
  • 关注3
  • 发帖数12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1997楼#
发布于:2015-12-16 21:24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5.12.16黄帝内经43课学习心得

湿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这是什麽道理?岐伯说:四肢都要承受胃(小肠)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小肠)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黄帝道:脾脏不能主旺一个时季,是什麽道理?岐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单独主旺于一个时季。由于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譬如天地养育万物一样无时或缺的。所以它能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于全身各部分,而不专主旺于一时季。
黄帝道:脾与胃仅以一膜相连,而脾能为胃(小肠)转输津液,这是什麽道理?岐伯说:足太阴脾经, 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小肠)运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

黄帝内经之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道: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恶见人与火,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但听到敲打钟鼓的声音却不为惊动。为什麽听到木音就惊惕?我希望听听其中道理。岐伯说:足阳明是胃的经脉,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的缘故。黄帝道:好!那麽恶火是为什麽呢?岐伯说: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则发热,热甚则所以恶火。黄帝道:其恶人是何道理?岐伯说: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呼吸喘促,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黄帝道: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这是为什麽呢?岐伯说:经气厥逆若累及于内脏,则病深重而死;若仅连及外在的经脉,则病轻浅可生。黄帝道:好!有的阳明病重之时,病人把衣服脱掉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叫唱歌,或者数日不进饮食,并能够越墙上屋,而所登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有了病反能够上去,这是什麽原因?岐伯说: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气力大增,所以能够登高。黄帝道:其不穿衣服而到处乱跑。其胡言乱语骂人,不避亲疏而随便唱歌,是什麽道理?岐伯说:阳热亢盛而扰动心神,故使其神志失常,胡言乱语,斥骂别人,不避亲疏,并且不知道吃饭,所以便到处乱跑。以大承气汤治之。(湖北-郑其赛2015.12.16
张兴平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1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0
1998楼#
发布于:2015-12-16 21:2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6日《黄帝內经》第43节学习心得:    湿很感盛的时候,会下痢,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风气,湿受湿气。
    因少阳主开合,太阳主开,阳明主合,中间的枢纽是少阳。所以当半膜有问题通通是少阳,当阳气受风疾,阴受湿气,阳明胃经受风疾,湿气从脚上往身上走,阳明从头上往足下走。所以,上面是受风气,下面是受湿气,所以,伤于风者上先受,伤于湿者下先受。
      帝问:   脾有病的时候,四肢就不能正常活动,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答:  脾主四肢,四肢都受胃气的营养,但是胃气不能直达到四肢,必须经过脾的运化,水谷律液才能布达于四肢,脾有病了,不能把小肠的水谷律液输送出去。四肢因得不到水谷精气,一天一天的衰弱,经脉不利,筋骨肌肉也因无营养以充实它,所以,四肢就不能活动了。
     帝说:    脾脏不主一个时季,为什么?岐伯说:   脾属土而位居中央,从四时里分旺于四脏,就是在四季末各十八日里,不得独主一个时季。因为脾脏的功用,是在土之精妙,土的意义,相当于天地生养万物一样,从头至足,无处不到,所以,不单主一个时季。
      如有个肝病的人,在夏天会痊愈,在冬天会持年,在秋天是凶,如果刚好秋天来看病,很凶,因节气不对。当邪很盛的时候,这时我们要采守,因为邪气很盛,真气就会很虚,这时如攻,原气就没有了。所以这时就要固他的本,“守",去实睥。等到长夏季节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加重处方。到冬天的时候就持平了。这时可以下手,因为这时脾很实,就可以攻病了。这就是治重病的方法。
      如果是表实,就不要管什么时候了,一付药就好了。
      脾与胃以膜相连,就是以三焦的油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为什么?其脉贯胃属脾络溢,络到咽喉这里。阳明者是表,是五脏六腑之海。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有经而受气于阳明,所以,替胃行其津液。这里讲的就是脾脏因为有经络跟他相连,所以小肠消化营养以后,在把营养输到全身四肢跟五脏六腑去,两个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火生土。
       足阳明脉有病的时候,有经病跟腑病。所谓脉病就是经病,看到人讨厌,看到火也讨厌,木头一打会受到惊吓,(因木克土),听到敲钟鼓不怕,(因为土生金)。这就是足阳明经有病了,为什么呢?    因为阳明是胃脉,胃则土也,木克土,为什么看到火也讨厌呢。因为阳明主肉,脾也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这是火上加火。所以他恶火。为什么看到人讨厌呢?因为阳明气血上逆,上逆的时候就喘而惋,闷热,气闷,看到人就讨厌。
      如果是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为什么?如果是喘连到脏,病人就很危险。阳明过热,太热的时候里寒出来了。就死了。如果是连到筋络,脏与腑相连是死症。腑和经络相连是生。
      黄帝说:    为什么阳明病会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者几天不吃东西,还跑到楼顶上跑得很快而高歌,这在平时做不到。在发病的时候就做得到,为什么?岐伯说:    四支是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所以能登高,这是阳实症,这是腑热造成的。
      我们正常人的横隔的功能主要是分清浊,所以上焦心与肺的地方是清,下焦是浊。如有便秘,当大肠的浊气往上冲,还是被横隔挡在下面。这还是正常的。如果阳明燥气冲过去了,如果是纯阳亢只发癫痫,如果是浊往上冲,就是登高而走了。这是纯热症才看到。这就是阳明腑热而且实。阳明的经热跟阳明的腑热不一样。
灸友49241
会员
会员
  • UID2018924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
1999楼#
发布于:2015-12-16 21:32
徐佩凤
贫民
贫民
  • UID20144282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04
2000楼#
发布于:2015-12-16 22: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徐佩凤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6日《黄帝内经》第43课学习心得。太阳明论篇第二十九。1太阴与阳明是表里关系,属于脾与胃之脉,但生病时都迵然而异的原因及状况。A原因:阴阳位置不同,阴受病或阳受病,其间产生互相影响,造成虚实互变,时顺时逆,有时病由内发,有时外入,病因不同,病的名称也不同。B状况:天阳主外地阴主内,阳性为实,阴性为虚。人受外感风邪时,表阳先受,饮食不知节制,起居不正常的人必先阴伤。阳受病时必入腑,会造成身体壮热无法安卧,病向上逆则成短气状。阴受病时必入脏,会造成胸腹胀满,不思饮食,病向下则腹泄,长久下来则下痢不止。人之喉为气管,主天阳之气,咽为食道,受之地阴之气,天阳位感受天气异变,地阴位感受湿气。因此阴之气是由足下渐行上至头部,再往下循环到手指头之际。阳气是至手上往上行至头面,再向下行至足指端,所以阳病上行到极点时必向上。凡风病,始于头部,湿病先伤于足部。2脾受病时,手足无法自由活动的原因:手足能源来自胃肠,但需要脾的力量辅佐才能使胃肠吸收的营养精华,顺经脉而到四肢。如脾受病,无法为胃运化精华营养,四肢就无法得到营养维持,所以无法自由运作。3治重疾的原则:如肝病,春天是病始时节,夏天是病愈阶段,冬天是持平(病不会生变),而秋天是凶,死的时节,此时邪是很盛,而元气也很虚,我们要守,因此要先固本(强脾),到了长夏季节,我们要加重处方,到了冬天是持平,这时可以治,如治时发现病人胃口越来越小,身体越来越差,要赶快停药,因为此时还是冬天,到春夏交结,长夏时,脾很壮时,就不需要强脾,再去攻病。4脾胃是以油膜相隔而靠—起,那脾是怎样把胃肠的营养运行到四肢的?因足太阴是三阴之首,经脉贯通胃肠,连络于咽位,所以足太阴能受五殺之气,再分送给其它内脏,阳明是其表,是五臟六腑精气来源处,而脾亦为其运行精气于阳经,所以凡腑和脏因有足太阴脾经而能自胃肠中取得所需之营养。5阳明脉解篇第三十。A足阳明胃经,是厉土,如闻木相碰之音会受惊吓,是土受木制的原因。B阳明怕火的原因:阳明胃经主肉,脉中气血都盛,—旦受邪入侵,则必生热,热盛时必怕见火。C阳明有病怕见人的原因:阳明脉气血—旦上逆,必生喘息,且闷气气郁,—旦如此,必怕见人。D有人因喘而死,也有喘而不死的原因:寒气上逆直入臟必死,如在经脉上循环则不死。E四肢是所有阳气最本源的位置,阳—旦过盛,必四肢成实症,气力充满,病人会登高唱歌。如盛热在身上,会脱衣散热而行走,因此病人为弃衣而走。如阳气过盛入脑,烦燥之气使人胡言乱骂,不管亲人,外人而高歌且不思饮食,情志不定。因此病人会胡乱奔走,漫无目的。
李焕
侠客
侠客
  • UID2017588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0
2001楼#
发布于:2015-12-16 22: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6日《黄帝内经》第43课心得
1.喉为气管,主天阳之气,咽为食道,受地阴之气。天阳位感受天气异变,地阴位感受湿气。所以阴气是由足下渐行上至头部,再往下循臂部到手指头之际。而阳气走的方向是自手上往上行至头面,再向下行至足指端。所以阳病上行到极点时必向下,阴病下行到极点时必向上。故凡风病,必始伤于上部,湿病必先伤于足部。
2.脾受病时,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是为什么呢?手足能源皆来自胃肠,但光凭胃的力量是无法顺经脉而到四肢的,必须靠脾脏的辅佐,方可使胃肠吸收之营养精华,充分达到四肢。脾一旦受病,无法为胃运化精华营养,四肢就无法得到营养维持,所以无法灵活运作了。脾没有主季节之时,为何呢?脾脏属土,控制四方,其作用在春夏秋冬四季时都供应能源以滋养肝、心、肺、肾。四季之尾十八日,皆为脾主时节,无法独立主一季节。脾本身永远附着胃肠,收藏食物精华,如大地土地。土者,化生天地万物,顺应天地运转之道,其气时常上下左右不断运行,所以无法主其时节。脾胃是以油膜相隔而靠在一起,如何能为胃肠运行营养到四肢呢?足太阴是三阴之首,经脉贯穿胃肠,连络于咽位,所以足太阴能受五谷之气,再分送给其它内脏。阳明是其表,是五脏六腑精气来源处所,而脾为其运行精气于阳经,所以凡脏与腑因有足太阴脾经而能自胃肠中取得所需营养,所以说是替胃肠来运送食物之精华。一旦四肢无法收受五谷之精华,必日渐衰弱,阴经脉道必不通利,造成筋骨肌肉无营养来维持,以致无法正常的运动四肢。
3.阳明脉解篇 足阳明脉一旦受病,会梦见人与恶见火,听见木相碰声音,会受惊,但钟鼓声却不为所以动,闻雨木相碰却受惊,为何呢?足阳明是胃脉,胃厉土,其闻木相碰撞之音时会受惊吓,是土受木制。足阳明胃经是主肉,脉中气血皆盛,一旦受邪居此经服,必生热,热盛时必厌恶火光。阳明脉气血一旦上逆,必生喘息,且闷热气郁,一旦如此,必恶见人。有人因喘而死,也有喘而不死的,这是为什么?寒气上逆直入脏则死,如果在经脉上循环不死。阳明病时一旦严重,病人会弃衣而走,登高唱歌,甚至数日不思饮食,攀上墙上屋顶,而且所登上之地,是其正常时无法登上的,生病反能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四肢是所有阳气最本源之位,阳一旦过盛,必四肢成实症状,气力充满,此所以能登髙.那脱衣而四处奔走是为何呢?盛热在身上,会脱衣欲散热而行走。胡言乱骂,口出恶言,不分亲人外人,自顾自的唱歌,这是为何呢?阳气过盛入脑,烦躁之气使人胡言乱骂,不管亲人外人而高歌且不思饮食,不思饮食,情志不定,故必胡乱奔走,漫无目的。
任红超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44
  • 粉丝2
  • 关注2
  • 发帖数227
2002楼#
发布于:2015-12-16 23: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4日学习《皇帝内经》41节学
习心得:
通评虚实论篇:
1、实症:邪气盛病势来得很凶。
虚证:精气夺即精气受到伤害则虚。
如一个人七天不大便,邪气盛,正气伤到(虚),病人由实邪造成的。
气虚:肺虚,气逆,足冷,脚面上有足三阳:太阳(膀胱),少阳(胆经),阳明(胃经),三阴:厥阴(肝经),太阴(脾经),少阴(肾经)。
常人:阳潜在阴里面,脚面上是冷的,足底是热的。肺主肃降,降到脚下,天是寒的,所以人是表寒里热的,肺气虚,热气下不来,脚就冷掉了,脚趾处是阴阳交会的极处,身体的末梢,身体有病一定是从最敏感的末梢开始,是病之初始。脚冷到骨头里,这病就很严重。如肝有病,春天病起,木生火,夏天是痊愈的时机,水生木,冬天的时候是持平,秋天时病加重,金克木。
2、天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第一天是甲子,六十天后循环成甲子。丑、辰、未、戌为土,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甲乙碰到寅卯,是纯木的日子,如肝病,木的日子病起,纯火日会痊愈,火日的那一天开火时肝脏则恢复正常,在金日是死的时候。
3、经脉上有热病,再加上表症进来的热,实很重,经络皆实,寸脉急而尺脉缓。
足阳明胃经,经脉是阳,胃是里。
手太阴肺经顺着经络则为滑,逆着为涩,滑的都是正常,涩的都是重病。
热脉比较大,寒脉比较小。
4、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口热而尺脉寒,经络为阳,脏为阴;经为阳是寸脉,络为阴是尺脉。
经虚络满:寸脉比较涩小,尺脉比较大,阳气外出,脏到经到络。
经虚络强:说明已经走到末端了。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固阴守阳)。
经满络虚:刺阴灸阳(把阳导阴里面去,在阴经上下针,阳经上用灸法)。
遇到经虚络满,这个比较危险。因为大经为主,经气足的时候,络不足这个好治,络强的时候,实际上是身上有阳气,人危险的时候,阳气就外出了,开始是由脏走到经,在走到络。如果经虚了络满了,代表也走到末端了,这是阳外出的现象。当我们膜到阳脉很小,阴脉很大的时候。是阳脉要绝了。这时我们要灸阴刺阳,就是要固他的阴,灸有强固的作用。用针刺阳,让它守阳,让阳不要往外走。
5、寸脉尺脉皆虚(阴阳两虚)。气虚:讲话无常,前后不搭界。
尺虚:步履蹒跚。阳虚:不象阴也(脉呈虚脉,并非阴虚也),补阳,不要滋阴。
寒气由四肢走向头上,脉滑顺时则生,逆着肺脉则死,涩脉(阳绝)。
常人:脉又大又实,手脚都是热的,头面是冷的,反之如果手脚是冰冷的,上面是热的这是阴阳是反的,因为人上身是阳,下身是阴,所以阳中有阴,是则阴实(死症);如果手脚是冷的,上面是热的,脉又是实脉。这时就叫阴实,阴是脏,脏可满,不可实。一般阴实的脉都是死症。脏实(可满不可实)。
肝实:心阳的热下不到小肠,所以上面热,亢进现象,二十四小时不睡觉,胃气没(打嗝)死掉。如果手脚冰冷,只有头热,若逢春秋则生,阳气没有那么旺盛,肝肺;逢冬夏则死,夏天阳气正当旺,阳下不去,冬天阳灭绝的。
阳是潜藏在里面的,阳气最弱最强都是危险的,一般摸到涩脉,气机不顺,血虚,阳往外脱都是死症。
6、身形胀满如肿,手脚温则生,手脚冷者死。
身形大的时候,应该脉大,如果此时手脚温是生,手脚冷是死。摸四末梢其实就是摸尺脉。
贾付民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09
  • 粉丝3
  • 关注0
  • 发帖数110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003楼#
发布于:2015-12-16 23: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2月16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5/12/16  43集学习心得:
1、吃东西呛到气管里,是少阳经问题,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少阳主枢,所有瓣膜有问题是少阳的问题。
2、人体上边受风气,下边受湿气,脾胃不一样。
3、脾主四肢,脾有病,无法把胃、小肠中的营养物质输送出去,四肢就无从得到营养补充,日渐衰弱,造成经脉不畅,使筋、骨、肌肉得不到营养供给,因此四肢就推动了正常的活动能力。
4、脾脏通过其他四脏来实现其主管时令的功能,即春夏秋冬分别养肝心肺肾。脾脏为胃运输营养物质到全身,就像天地孕育培养万物一样。人体从上至下、从头至足都离不开脾脏输送营养物质,因此,脾脏不主管一个季节。
5、肝癌病人(阴实),春天病起、夏天病愈、秋天凶时、冬天稳定。病人秋季看病,是凶时,邪气很胜,元气衰,如果治疗会伤元气。此时治疗以固本实脾强土为主,保住病人的胃气,调理病人的身体。到冬天时病人病情稳定,身体也好,可以下手驱邪。病人很可能在治疗过程中脾胃功能减弱,此时停止治病,以实脾为主。长夏季节时,脾的王时,脾胃功能强,此时就可以集中力量驱病邪。
6、表实的病人任何季节都可以用汗法。汗法并非都是出汗向外排,冬天温度低,小便量会增大,通过小便向外排一样是排汗的效果,汗尿同源。
7、足太阴脾经在阴经属三阴,三阴脉气汇于太阴,它的经脉贯穿于胃,隶属于胃,向上连系到咽,所以,脾能把胃的营养运送到手足各三条阴经、而进入五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是表里关系,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营养供应的来源,胃的经脉也能将脾经的营养传输到手足三条阳经。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8、足阳明胃经经气上逆,就会发生呼吸喘促、心中烦闷的症状,心中烦闷所以讨厌见人。
9、足阳明胃经主肌肉,它的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阳明经,就会发热,如果发热严重就会讨厌火
10、     胃在五行中属土,五行中木克土,土被木克制
11、     横膈是分清浊的地方,横膈上是清,下是浊。如果便秘,燥气本来到膈停下来就没事,如果燥气冲破膈至胸腔、入脑就会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识亲疏。如果是阳冲到膈上,发癫痫。


韩辉
侠客
侠客
  • UID2017800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25
2004楼#
发布于:2015-12-16 23: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6日《黄帝内经》第43课学习心得:
湿很盛,肚子胀,会下痢。食物跑到气道去,是少阳的问题。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少阳是枢纽。阳气受风病,阴受湿气。阴之气由足下渐行至头部,再往下循臂部到手指头之际。阳气走的方向是自手上至头面,再向下行至足指端。所以阳之病上行到极点时必向下,阴病下行至极点时必向上。故风病始伤于上部,湿病先伤于足部,阳明从头上往下走,阳受病则邪必入腑,阴受病则则必入脏。
3、脾受病时,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是因为手足之源皆来自胃肠,但光凭胃的力量是无法顺经脉而到四肢的,必须靠脾脏的辅佐,方可是胃肠吸收之营养精华,充分达到四肢。现今脾一旦受病,无法为胃运化精华营养,四肢就无法得到营养维持,所以无法灵活运作。
没有脾脏就没有办法传达营养,四肢就会没有力量。
4、脾脏没有主季节,是因为脾脏属土,控制四方,其作用在春夏秋冬四季时狗供应能源以滋养肝、心、肺、肾。故四季之尾十八日,皆为脾主之时节,无法独立主一季节。脾脏本身永远附着胃肠,收藏食物精华,如大地之土地。土者,为化生天地万物,顺应天地运转之道,故其气时常上下左右不断运行,所以无法主其时节。
春夏秋冬季节不经过脾土没有办法转换。节气转换前9,后9,共18天。长夏过了才会到下一个节气。因为春夏秋冬四季中间是长夏,四个节气转换的中间均为长夏。阴实在治症开时下手最好。
5、足太阴是三阴之首,经脉贯穿胃肠,连络于咽位,所以足太阴能受五榖之气,再分送给其他内脏。阳明是其表,是五脏六腑精气来源处所,而脾脏亦为其运行精气于阳经,所以凡脏与腑因有足太阴脾经而能自胃肠中取得所需之营养,所以说是替胃肠来运送食物之精华。
    一旦四肢无法收受五谷之精华,必日渐衰弱,阴经脉道必不通利,造成筋骨肌肉无营养来维持,以致无法正常的运动四肢。
第三十篇 阳明脉解篇
1、足阳明是胃之经脉,胃厉土,闻木碰撞之音时会受惊吓,因为木克土。
2、足阳明胃经是主肉,脉中气血皆盛,一旦受邪居此经服,则必生热,热盛时必厌恶火光。
3、阳明脉气血一旦上逆,必生喘息,且闷热气郁,一旦如此,必恶见人。
4、有人因喘而死,也有喘而不死的,是因为寒气上逆直入脏则死,如果经脉上循环则必不死。喘时连着脏,就很危险。
5、四肢是所有阳气最本源之位,阳一旦过剩,必四肢成实症状,气力充满。所有阳明病时,一旦严重,病人会弃衣而走,登高唱歌,甚至数日不思饮食,但能攀墙上屋顶,而且所登上之地,是平常做不到的。
横膈的功能是分清浊,上焦是清,下焦是浊。便秘是浊,燥气到膈停下来就没事,如果燥气冲破膈至胸腔,入脑就发会发癫痫,如果纯阳亢会发癫痫。
6、脱衣而四处奔走,是因为热盛在身上,脱衣散热而行走。浊气上来时,神志就昏了。
7、胡言乱语、口出恶言,不分亲人外人,自顾自的唱歌,是因为阳气过盛入脑,烦躁之气使人胡言乱语,不管亲人外人而高歌且不思饮食,不思饮食,情志不定,故必胡乱奔走,漫无目的。
李宁
新手
新手
  • UID2014845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6
2005楼#
发布于:2015-12-17 00: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6日《黄帝内经》第43课学习心得:

一、《太阴阳明篇》
1.阴和阳
(1)湿盛,身重,人就下利。
(2)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喉是气管,是太阴呼吸之门,主气而属天。
咽是食道,阳明水谷之道路,主地而属胃。
喉和咽之间有瓣膜,是少阳在管,因为少阳为枢,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如果食物跑到气管里,瓣膜的问题都是少阳在管。
(3)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对于脏腑,太阴为阴,阳明为阳;
对于天地,受清者为天为阳,受浊者为地为阴。九候中,阳明和足太阴主地为阴,手太阴主天为阳。所以手太阴受风,身半以下,足太阴阳明主,所以受地之湿气。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所以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所以阳病上行极而下,阴病下行极而上。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2.脾病而四肢不用为何
小肠受纳食物,脾把小肠吸收的营养灌输到全身四肢,如果四有问题,不能替小肠行津液,四肢得不到水谷的滋养,就会气衰脉道不通筋骨肌肉萎缩。
3.脾不主时为何
脾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不独主于时。如立冬前9天和后9天共18天为秋冬间的长夏,其实前7天后7天更精准。
脾有病,在长夏病会起,下个季节会好。知长夏可知治病的时机。
例:肝癌是冬天持平,春天病会发,夏天病会愈,秋天会死。如果病人秋天来看医生,这是邪最盛,要采取守法,因为邪盛真气虚,如果这个时候攻病真气就没了,这个时节只要固本,固脾胃,等到长夏,加重用药,,到冬天邪气真气持平,要是用药胃口没了,就要停药,等冬春间的长夏到了,脾气壮盛就攻。治病如同打仗,时节来了下手事半功倍。
阴实要按时节治,如果是表实一剂药下去就好了。如风寒,夏天吃发汗解表的药汗发出来就好了,冬天吃解表的药就从小便排出,因为汗尿同源。如果冬天要加大剂量一定要病人吃到发汗,毛孔开了,病邪更进,受的风寒更多,春必温病。
4.脾胃如何行津液
足太阴,是三阴,至阴,行气于三阴,其脉贯小肠属脾,所以能为小肠行津液;
阳明是表阳,为五脏六腑之海,行气于三阳。
因为有三焦油网,脾因为有大络大包总统阴阳,才能把小肠吸收的营养散布到全身四肢,五脏六腑。

二、《阳明脉解篇》
1.足阳明脉病的症状
(1)闻木音而惊。因为阳明胃脉属土,木克土,
(2)恶火。因为阳明症是纯热症,但热不寒,主肉,血脉气盛,如果见火就是火上加火。
(3)恶人。阳明厥气上逆于肺则喘,上逆于心则惊。阴阳相搏则恐,如人将捕之。如果喘连到脏,太热里寒出不来,就是死症;如果喘连到经络可生。
(4)阳明腑热实症。病症是弃衣而走,登高而歌,不食数日,翻墙上屋顶,妄言乱骂,不避亲疏。病因是因为便秘大肠燥热之浊气冲破横膈膜,浊气和阳气会于脑部,热盛于身。黄昏时分阳明症爆发。可用大承气汤治之。
任红超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44
  • 粉丝2
  • 关注2
  • 发帖数227
2006楼#
发布于:2015-12-18 07: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5日学习《皇帝内经》42节学
习心得:
1、儿科
还没有断奶的小孩子,发烧
a、脉象悬小,手足温暖,则生,手足寒冷,则死。
  脉症合非常好治,如果发烧、脸色红润、脉洪大,好治,
  脉症不合不好治,如果发烧、脸色发青、脉洪大,不好治。
b、还没有断奶的小孩子,发烧,
呼吸时需要抬肩的动作才能吸完成,脉象充实而大。
如果脉实大但有缓和之象,说明还有胃气,有治愈的希望,如果脉象实大而紧急,说明胃气衰竭,就会死亡。脉要缓,说明有胃气,脉不喜欢急。
摸小孩子脉的方法,是用医生的大拇指顺着手臂向上的方向贴在患儿寸关尺部,一个指头就可以摸到三部脉。
2、下痢带血:是寒症,但身体发热,是逆症,阳要绝了。人失血时会冷,所以身凉是对的。
下痢带血+同时发热:容易死亡,如果身凉不发热的,可以治愈。  
下痢带白沫,脉象沉还有生机,脉象浮是死证。说明里寒很重,阴虚掉了,阴虚的人沉脉还好,浮大的脉是阳要脱了。
下痢带脓血:脉象涩小说明胃气已绝,是死证。如果脉象滑大,说明有胃气,还有治愈的希望。
下痢不发热:脉象悬、涩、小,说明胃气已绝,是死证,可据真脏脉判断其死期。如果脉象滑大,说明胃气没有衰败,还有治愈的希望。
3、癫痫
脑部的问题,是阳亢在上,脉搏大,就会有癫疾。
如果脉搏大而滑,是有胃气的脉象,不要治,一段时间会好。
如果脉小而紧急,是没有胃气的脉,是长肿瘤了。
虚证都可治,实症是里面长东西了不可治。
4、消渴:
脉实大,脉症相合,病虽长,可以治愈;
脉小而坚涩,脉症不合,阳已绝,病程又长,很难治愈;
表现口渴、喝水不解渴,吃东西不止饥
消渴是三阳竭、全热症,如果脉实大,脉症相合,可治,如果脉眩小,阳已绝,不可治
5、治疗急性病、痈疽的原则,找奇穴。
春天治病多取经脉的络穴,夏天治病多取经脉的俞穴,秋天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天是闭塞封藏的季节,人体阳气也闭藏于内,治病应多用药物,少用针刺砭石。但不包括痈疽。
6、痈疽
a、有的痈深,摸痈上皮肤很热。
例:胆堵了,破了就引发腹膜炎,胆这里就很热;如果大肠头堵了发炎破了,这里的皮肤就很热,周围很冷。化脓了冬天也可以用针灸,也可以用药。
b、任何痈疮都可以在肺经上治。有的痈不知道其所,在肺经上找压痛点。找阿是穴的方法不是找形,是找神,如肠痈,不是在腹部找压痛点,是在胃经上找压痛点。
找压痛点远取穴的标准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如腹膜炎就在足三里以下找,一般肺经找两个,胃经找三个。
c、腋痈在手少阳经上找压痛点,如果热不止,再加心经。
治痈后如果痈往表走往末梢走为吉,往身上走或是下沉到骨为凶。在大柕上治就是防止痈疽感染到骨。
飘雪
会员
会员
  • UID2020700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
2007楼#
发布于:2015-12-18 08:12
怎样可以加入学习
郑其赛
侠客
侠客
  • UID20143846
  • 粉丝1
  • 关注3
  • 发帖数12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008楼#
发布于:2015-12-18 16:25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5.12.18黄帝内经45课学习心得
黄帝道:其不穿衣服而到处乱跑。黄帝道:其胡言乱语骂人,不避亲疏而随便唱歌,是什麽道理?岐伯说:阳热亢盛而扰动心神,故使其神志失常,胡言乱语,斥骂别人,不避亲疏,并且不知道吃饭,所以便到处乱跑。

黄帝内经之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麽禁忌呢?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黄帝内经之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脏发生热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烦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庾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湖北-郑其赛2015.12.18

燕(福灸堂)
会员
会员
  • UID2020724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3
2009楼#
发布于:2015-12-18 19:00
怎么参加这个训练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