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楼#
发布于:2015-12-19 19: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9日46:热盛则腰痛,脾主少腹,脾湿很盛,热盛时腰会把肚子拉到,湿很盛时,肚子往下坠,病人会有腰痛,会牵扯到的痛。甲乙日病加重,戊己日大汗,气逆脚冷则死,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三阴交、足三里)。
肺热病:肺主皮毛,毛竖起来,恶风寒(风为阳),肺热舌苔黄色,身热,沿着胸胁一圈痛(阳维痛),头很痛。肺热,毛孔张开,汗不断流,可以感受到外面的寒,丙丁日病情加重,庚辛日大汗,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井穴上放血(凡是热病,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四肢末梢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肾热病:腰酸足胫痛,渴饮水不止(肾有问题嘴巴燥渴,味精伤肾),身热,脚底脚背都热(正常人脚底是热的,脚背是冷的)。戊己日病重,壬癸日大汗,气逆手脚冰冷戊己日死,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人脸上对应的五脏是:额头是肾,鼻子处是脾,左脸是肝,右脸是肺,下巴是心。肝有问题,左颊先赤,心热,额头正中央红色(水火倒置),脾热鼻先赤,肺热在右颊先赤,肾热下巴红。 未发热病,脸色先赤而施治者,是高明的医生,治病于未发时。 治的方法不对,病还是会好,但是时间会拉得很长。严重的逆治会使人死亡,治热病下针前让病人大量喝冷水,喝完以后下针,衣服穿单薄一点,不要太热,住的地方要冷点不要太热。 开始发热从胸胁开始,刺足少阳补足少阴。 热病从手臂疼开始,刺手阳明和手太阴,汗出而止。 热病从头顶开始,刺太阳经,汗出而止。 热病从足胫开始,刺足阳明经,汗出而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目昏眩者,可刺足少阴,太阴。 热病先发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 太阳脉病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此为热病。 热病在表,统统汗解,与厥阴脉争夺者,不出三日死。 太阳脉是阳,寸脉应该浮一点,与厥阴脉相争。 若太阳热病内延到肾脏,会呈现少阳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可汗解。太阳脉与少阴脉相争,二十一日死也。 热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有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痛点,主肾脏热。气穴的位置除了帮助诊断以外还可以下针的,碰到骨头即可,起针时不要扪针。 赤色由颊往上逆,腹中有硬块,子宫肌瘤等。赤色在颊车位置,腹满。赤色在颧后方,颊上方,热在胸膈。 评热论:一般热病,汗表的药一开,热就没有了。现在一发表病人更加烦燥,烧不退,脉跳得更快,病情不因汗解而好,反而更加严重。这是阴阳交,是死症。 天地的精华产生五谷杂粮,人的汗来自于骨,邪气交争在骨肉之间而得汗者,是病要退了,现在汗出热又回来,是邪胜正。没有胃口是精气已伤,脾胃功能不正常,此邪不退危险。 三死症:汗出脉高燥盛;狂言乱语,躁热入脑;汗出仍热,胃口不开无法进食,且胡言乱语。 汗解大原则:只要津液在,都可以汗解。 摇船的人舟车劳顿,身上汗流很多,阳明燥热,晚上冷风吹,伤于寒,看症状:口干渴,表寒,喝大量冷水(水梨),发汗前先补津液。一般热病得汗则解,如果得汗没有解,身热,太阳受气在表症,在项背的地方,先受气。少阴和太阳是表里,一得热,肾经的津液会往上,则下肢冰冷。治法:施予刺法再配合汤药。 劳风:劳动以后得到的风,人呈项强劲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如鼻涕一样,且恶风吹与寒颤不已,五脏化液出于宣明五气论中,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肺为涕,肾为唾。 |
|
2027楼#
发布于:2015-12-19 20: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9日《黄帝内经》第46课学习心得:
湿太盛,病人会腰痛。阳气绝的时候,手脚末梢开始往上冷,出现死症。足三里、三阴交无所谓补泻。 4、肺有热病时,初始必感皮毛战栗,再就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胎,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此病逢丙丁火日为受制之期,遇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可刺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 病人有肺热会阳维痛。肺主皮毛,肺一热,毛孔就张开了。井穴心下满,在四肢末梢一放血,热就退掉了。 5、肾脏生热病者,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为受制之期,病必加重。壬葵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有热症,出汗时必是其脏气最 旺之时,即属性相同之期。 肾主金精玉液,肾有问题,会口渴。现在的人,半夜喝水,是吃味精所伤。脚底和脚背都热就不对,太热了。 6、肝发热之病人,必左颊位先赤。心发热之病人,必额头先赤。脾发热之病人,必鼻上先赤。肺发热之病人,必右颊先赤。肾发热之病人,必下颔先赤。能于未发病时,已见赤色而施治者,就是高明之医师治于未发之时也。病还没发,看到颜色可治未病,就不会发病了。 7、如果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则必须要过第三次脏气最旺之日(三个周期)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当值气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之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之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8、凡热病若先胸胁部痛,手足躁扰,可用刺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强化足太阴脾经,病情剧者,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若热病初时手臂疼痛的,可刺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胸胁痛是肝胆。热病初生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穴,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始生于足胫者,可刺足阳明胃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者,可刺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利用水热病论中的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穴与足少阳胆经来治疗。 9、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此为热病。赤色停留不动,则可说,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 10、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则会呈现少阳之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即可说,一旦得汗即愈。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之内。 11、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有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因为太阳受病的时候,病气会往上升。这些都是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这是以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热病的位置可下针,找督脉压痛点。散热的时候,起针不要闷针。 12、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块。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之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 第三十三篇 评热病论 1、有种属温热病的,在汗出热退后,很快又热起来且脉为急躁状,此病不因发汗后而衰退,反躁进状。时发狂言且无法入食,此病名“阴阳交”,是一种死症。 发表的时候,病人更烦躁,脉搏跳得更快。温病因为治疗的时机失掉了,所以之病时虚辩证准确。 2、人之所以汗出是五味的精,天地的精华来自五谷杂粮。一旦人中外感病邪,其与体内的正气相抗,其果乃生大汗,这是病邪已退,人体正气(免疫系统)战胜的表现。若正常时正气胜,则病人必有胃口大开且不再发热的现象。如果热又回来,这就是病邪仍在。人之汗,本是正气所生,现在汗出而热又回来,是邪已胜正。没有胃口是精已伤,脾胃功能不正常的表现,此病邪不退,则病人立生危险。 3、用汗解的时候出现以下三个实症:a、发汗,热就回来了。b、脉急躁、快速。c、狂言,不能吃东西。用汗解,出现这三个症状代表阴阳交,人体正常的津液不能胜过病。因此南派的医生不敢大汗解。汗解的大原则是只要津液在,都可以汗解。用针灸刺热时,要大量喝冷水。划船的人阳明燥热,晚上河面冷风吹,伤于寒,燥热,没有津液,用麻黄汤和回阳汤都不行,喝大量冷水和水梨均可。发汗之前先补津液。 4、汗出而身热为风厥,这是因为中风而致。若汗出而胸中仍烦满不退,这是逆症。热病得汗则解。得汗没有解是风热。 5、巨阳主气,太阳气主表,少阴和太阳为表里,遇热则肾水成气上行,一旦成热气,则下足必冷而成厥逆现象。表里刺之,取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配合服用汤药。 6、劳风病病因在人过于劳动时,适为风伤,或房事后出汗风伤导致。其病在肺下,肾脉病贯穿肝膈入肺而入脑,肾主唾液,肾水反逆到经上,从鼻出。 五脏中,肝是泪,心发汗,脾流涎,肺流涕,肾是唾。中风病人会流延,睡得太深也会流涎。 治法以屈伸身体配合呼吸的动作最好,年轻人天阳气盛,能引动腑中之精气者须三日,中年人气血较弱者为五日,体力衰退者须七日。一旦病人出浓涕为青黄深色,状甚浓稠,大如弹丸般,有从口出,有从鼻出不定,但如无法出脓,则必停留肺中伤肺。一旦如此则死。 |
|
2028楼#
发布于:2015-12-19 21: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杨诚报到
2015年12月19日,《黄帝内经》46课心得:
4.【热病护理】要先给病人喝一些清凉的饮料,大量喝水后,再进行针刺治疗;让病人适当少穿衣服,住在凉爽的地方,这样能使病人发热减退,病容易好。 5.热病先发症状确定相应刺法 先胸胁疼痛、手足躁动不安,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可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见第六十一篇)。 先手臂疼痛,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汗出、热退、病愈。 先头部症状,刺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项部穴位,汗出、热退、痛愈。 先足和小腿部症状,刺足阳明胃经,汗出、热退、病愈。 先身重、骨节痛、耳聋、嗜睡,刺足少阴肾经;病情严重,可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 先头昏目眩、发热、胸胁胀闷,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 6.热症面诊判断预后 足太阳膀胱经有一条分支和颧骨部位相连,所以太阳经热病,红色出于两颧部位。如果出现的红色不是晦暗无光的衰败之色,说明病邪还在人体浅表部位,等太阳经气旺盛时,可以通过汗法解除。 如果太阳症、少阴症同时出现,说明太阳经和少阴经同时受热邪,即两感病,不超过三天(三个周期)病人就会死亡,因为热病已经向深入,并损伤肾脏。 少阳热症,红色显现在两颊前部位,如果患者面部色泽没有败坏,说明病邪在人体浅表部位,等少阳经气旺盛时,汗解。 如果少阳症、厥阴症同时出现,说明少阳经和厥阴经同时受热邪,即两感病,不超过三天(三个周期)病人就会死亡 7.热病取穴(即西医说的炎症) 太阳受病,病邪在背上,进入督脉时向上冲,肾气也向上升,所有的穴位都向上调。可以诊断也可以治疗。 第三椎下清泄肺热(胸) 第四椎下清泄心热(膈) 第五椎下清泄肝热 第六椎下清泄脾热 第七椎下清泄肾热 骶部穴位和颈项三椎以下凹陷中内穴位清泄血分中的热。 督脉上有压痛点,治疗时可以在督脉下针,也可以在两边的俞穴上下针。起针时不要扪针。 8.面诊热病 面颊部红色蔓延到颧骨,是患“大瘕”病(肚子里长东西,子宫肿瘤) 面颊部红色到了颊车,是腹部发胀的病变 红色出现在颊上,病在膈上。 第三十三篇 评热病论
1.阴阳交: 【发病症状】温热病患者在汗出后,一般应该热退身凉,脉象平稳。但有的病人出汗后热度稍减,而身后很快身体又开始发热,脉象更快,病人更烦躁,病情没有因为汗出而减退,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不能进食的症状。叫阴阳交病。是死证。 【发病原因】天地的精华产生了五谷杂粮,人体汗液来自于五谷,饮食入胃,经过消化转变成精气,汗液就是由这些精气转化而来。 热病后期,人体精气与病邪相互抗争而出汗,说明病人的战胜了病邪。这时病人应该有食欲吃东西,不再发热。 如果病人再次发热,就是病邪仍然存在于人体之内,此时汗出是热邪逼迫精气外泄的表现,汗出后再发热,是病邪战胜了人体的精气。加上不能进食,人体的精气就失去了补充来源,精气就会逐渐衰弱。如果病邪停留于人体长期不退,病人就危在旦夕了。 *汗解后出现三个症状:1)汗出但不能解热邪;2)脉又快又急;3)狂言不能吃东西,是阴阳交。 *只要津液在,就可以用汗法。如果津液少,可以先补津液再发汗。 2.风厥病(太阳和少阴并病) 【发病症状】身热、汗出、心烦胸闷,且烦闷症状并不随汗出而解。 【发病原因】太阳经主管全身的阳气,守卫在人体外表,所以,外部来的病邪侵犯人体,太阳经首先感受邪气而发病。太阳经和少阴经是表里经,少阴经受太阳经发热的影响,因此少阴经气向上逆行。 【治疗方法】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并配合内服汤药进行治疗。 3.劳风(劳动以后得到的风) 【发病症状】头项僵硬强直,视物模糊不清,吐粘痰,怕风,身体寒冷而颤抖。 劳风病人咳出的痰是深青色、深黄色脓性痰,质地粘稠,凝结成,象弹丸大小,从口腔或鼻腔排出。如果痰液不能排出,积存在肺中就会肺脏,甚至导致死亡。 【发病原因】劳累后出汗,病邪侵犯肺部造成。 【治疗方法】把痰吐出来:深呼吸,吐气身体弯下去,吸气身体直起来,天阳的气会进入肾脏。 “呬”肺法。或处方。 【病情预后】精力充沛、抵抗力强的少壮之人,一般三天可以治愈病愈 精力较弱的中年人,一般五天可以治愈。 老年人或精力衰弱严重的人,需要七天。 4.五脏化液: 汗为心液,流汗不止或不出汗,都是心脏在管。(今年夏天开始每天喝生姜红糖水,第一周没喝完,就开始一阵阵汗出,老师让我加百合、莲子护心脏的同时,让我减少姜量、增加红枣和红糖的量,就是阳气生发太过了)发表的药会让人流汗,大部分是心脏的药。惊恐时出的汗是肾脏所来 涕为肺液, 泪为肝液,如果眼睛很干,或者眼泪很多,就治疗肝脏 涎为脾液,中风流涎,睡眠流涎 唾为肾液,口渴是肾。 |
|
2029楼#
发布于:2015-12-19 21: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9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9日《黄帝内经》第46课心得
1、肺有热病时,初始必感皮毛战栗,再就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胎,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此病逢丙丁火日为受制之期,遇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可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 2、肾脏生热病者,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为受制之期,病必加重。壬癸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有热症,出汗时是其脏气最旺之时,即属性相同之期。 3、肝发热(炎)病人,必左颊位先赤。心发热病人,必额上先赤。脾发热病人,必鼻上先赤。肺发热病人,必右颊先赤。肾发热病人,必下颔先赤。能于未发病时,已见赤色而施治者,就是髙明医师治病于未发之时。 4、如果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必须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在当值气旺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5、热病若先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可用刺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强化足太阴脾经,病情严重的,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若热病初时手臂疼痛的,可剌乎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初生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始生于足胫者,可剌足阳明胃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者,可剌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利用水热病论中的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穴与足少阳胆经来治疗。 6、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为热病。赤色停留不动,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会呈现少阳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赤色不传变,一旦得汗即愈,时机未至。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死在三日之内。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主肝脏热。六椎下有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这些都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这是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 7、评热病论篇有种属温热病的,在汗出热退后,很快又热起来且脉为急躁状,此病不因发汗后而衰退,反躁进状。时发狂言且无法入食,此种病名为何?此病名“阴阳交”,是一种死症。人之所以有汗排出体外。其源头在胃肠中的水谷。五谷是天地之精华,一旦人中外感病邪,与体内的正气相抗,结果生大汗,这是病邪已退,人体正气(免疫系统)战胜的表现。若正常是正气胜,病人有胃口大开且不再发热的现象。如果热又回来,这就是病邪仍在的表征。人的汗,本是正气所生,现在汗出而热又回来,是邪已胜正也。没有胃口是精(正气)已伤,脾胃功能不正常的表现,此病邪不退,则病人立生危险。 8、汗出而脉仍躁急壮盛者死。现在脉与汗后脉必缓的常态已不吻合,这是人体正气(免疫系统)无法争过病邪,明示病人已有死症。狂言乱语是肾水已竭,躁热入脑的表现,人一旦如此则死。现今已见汗出仍热,胃口不开无法进食,且胡言乱语此三死症,不见能生人之病状,即令一时病愈,其果是死。 9、有病人呈现身热汗出且胸内烦躁的症状。其烦躁的症状不因流汗而减少,这是什么病呢? 人汗出而身热不退,这是因中风而致。若汗出而胸中仍烦满不退,这是逆症,此病名“风厥”。 太阳主气主表,外邪必先犯,而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关系,遇热则肾水成气而上行,一旦成热气上行,则下足必冷而成厥逆现象。取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施予刺法再配合服用汤药。 10、劳风病因在人过于劳动时,适为风伤,或房事后出汗适为风伤导致的,其病在下,肾脉病贯穿肝鬲入肺而入脑,故会造成人呈项强劲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如鼻涕一样,且恶风吹与寒颤不已,这就是劳风病。 |
|
2030楼#
发布于:2015-12-19 21:44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5.12.19黄帝内经46课学习心得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庾已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头痛的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发痠,口渴的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病愈。 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虚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太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的气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七脊椎下方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即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在下取穴在尾骶骨处。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颊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黄帝内经之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逝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麽病?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在发热。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 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岐伯说: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岐伯说: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阴手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并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湖北-郑其赛) |
|
2031楼#
发布于:2015-12-19 22:01
中医经典特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12月19日,《黄帝内经》第46节学习心得。 肺热病的,皮肤全感觉冷冷的,因肺主皮毛,被风吹到会很难受。风是阳,肺主舌苔,所以舌苔会发黄,身体会发热。热盛就要发喘咳嗽,咳嗽会震得胸痛。在胸部环绕一圈到背后痛,是阳维脉的地方,如果病人有环绕一圈痛,但没有身热,只是阳围脉的病。只要下针外关就行了。病人有肺热,又有阳围痛,不能喘大气,并头疼得使人受不了,直出冷汗。遇到丙丁之日,病会加重。逢庚辛日,就会出大汗。若病人气己溃乱,逢丙丁之曰就会死。这时可在手太阴和手阳明两经的井穴上放血。凡是热症,“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也可在荣穴上下针,还可在四肢末梢有青筋冒出来的地方放血,血一出就好了。
肾脏有热,病人先感腰痛,非常渴,总想喝水,身体发热,因肾主金精 玉液,主唾液。口干舌燥是唾液没了,是肾病了。因为膀胱跟肾是表理,所以脚上小腿的地方冰冷的而且酸。脚下热,就不想说话,如肾气上逆则会感到颈项痛,迫急不安,逢戊己之日,病会加重。逢壬癸之曰,便出大汗。如病人气己溃乱,逢戊己之日就会死去。治可剌足少阴和足太阳两经。 如果是肝脏有热的时候,左脸脸颊会先看到赤色,心热的时候,遇到水与火的时候会反过来。火气会往上冲,造成额头上是红色的。 脾热,鼻先红,肺热,右颊先红,肾热就是下巴红了。这是心跟肾反过来了。如病还沒有发,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要发什么病了。就赶快针剌。如果刺的方法不对,病人3个周期才好。如果病情严重,也会死。 凡是治热病,应该给病人喝清凉的水,然后用针刺。并且病人的衣服穿单薄点。住的地方也要凉爽,这样等身上的热消退病就好了。 如果热病刚开始发时从胸胁开始,可刺足少阳补足少阴。如果从手臂开始,就刺手阳明跟手太阴。如果热痛使于头顶的,头顶是太阳。如果开始于足胫的,是足阳明胃经,可剌阳明。如果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我们可剌足少阳。身重也代表太阴,也可在太阴上做。但骨痛跟耳聋,眼睛发黑,这是少阴症。 太阳的脉,在两颧骨那里很红,光亮,这就是热病。是血还沒有交接过来,是阳热。 凡是热病在表都是汗解,如果说厥阴脉真见者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己內连于肾,如果荣色未坏,只要使它得汗,得到其所胜之时。病自然会好的。但如果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那么死期就不会超过三天。 第三椎下主胸中热,四椎下主心热,五椎下主肝热,第六椎下主脾热,第七椎下主肾热,治疗营血的病在尾骶骨这里。这些六位与督脉不一至,这是因为当太阳受病的时候,太阳跟督脉是连在一起的,热的时候气就往上冲,在头面上就可以看到颜色,这就是热病的气血的走向。可在背后找压痛点下针,起针时不要闷针,这是散热。 评热病篇第三十三 一般我们遇到热症,汗解热就沒有了。现在是发表的时候,病人更烦躁,不但烧没退,脉还跳得更快,这个病情不因汗解而好,而更严重,反而造成狂言不能食,精液全伤到了。这是为什么?岐伯说: 这叫阴阳交。阴阳交是一种死证。人之所以汗出,皆生于谷,骨生于精,天地的精华,产生的五谷杂粮。人汗的来源就是来至于谷,五味的精。现在病邪气交争在骨肉之间,而得汗者,现相交在四肢表面还沒有到内脏,而得汗者,是邪气病要退了。精要盛了的现象。当病还在骨头与筋络之间,当然要用汗解。这是邪气还沒有入脏。 如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说明人体的精气回来了。 若腹热者,表示病人烧还沒有退。又如重了,是邪胜了。不能食,精不足。如果病还留在身体里时,就会影响寿命。 帝问: 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为什么? 岐伯说: 是厥阴肝经,就会有烦滿的现象。汗出而身热者是因为风。一般热病,得汗就解了,如果得汗沒有解,身还热。这是风才会热,巨阳主气,就是太阳受气在表症。因为少阴跟太阳`是表里,当一得热,肾经的经气就会受到影响,下肢冰冷,这是太阳跟少阴同时受病了。这个表里都可以剌。 劳风,就是劳动以后得到的风,劳风发病在肺下,就是肾(金生水),它的症状是头项强直,目视不明,吐黏痰,恶风又发寒战。 |
|
2032楼#
发布于:2015-12-19 22: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徐佩凤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9日《黄帝内经》46课学习心得。1热病:A肝生热病时,(肝炎)病人必小便先黄,腹中隐痛且容易疲劳,身体发热,—旦热盛会造成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就不安,无法安卧。此病若逢庚辛金日加倍严重,甲乙木日必生大汗,—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两相绝,病人必在庚辛日死,可用针刺足厥阴与少阳两经,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阵痛,这是脉气上冲头面的缘故。B心发生热病时,先有悒悒不乐的症状,数日后才生热病。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志烦闷不舒,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逢壬癸水日病必加重,逢丙丁火日必生大汗,—旦呼吸短气,手足冰冷,这是危症,病人必壬癸水日死亡,可刺心经和小肠经来施治。C脾脏生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火烦面青,想吐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颔部痛,如逢甲乙木日,病会加重,戊己土日必生大汗,—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的危症,逢甲乙木日必死,刺脾经与胃经。D肺有热病时,初始必感皮毛战栗,再就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胎,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此病逢丙丁火日为受刺之期,遇庚辛金日必生大汗,—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可刺肺经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般大小,立可痊愈。E肾脏生热病者,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头痛,足经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受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病加重,壬癸日必生大汗,—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日必死,可刺肾经与膀胱经。2热病未发时的预兆及处理:肝发热(炎)之病人,必左颊位先赤,心是额先赤,脾是鼻上先赤,肺是右颊先赤,肾是下颔先赤。如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则必须要过第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当值气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之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之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3热病治法:凡热病若先到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用刺法来泻胆经,补法来强化脾经,病情剧者,用五十九刺来泻热。若热病初时,手臂疼痛的,刺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初生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出汗而止。热病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者,刺肾经,严重时可利用五十九穴去热。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肾经和胆经来治疗。4热症的反应点:A太阳热病时,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赤色停留不动,用发汗法治疗。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三日必死。B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则会呈现少阳脉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为热病。若赤色下转变,可用汗法。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三日内死。C热病的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有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这些是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D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之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
|
|
2033楼#
发布于:2015-12-19 22: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肺有病时病人会觉得有点冷,不喜欢风吹,舌苔黄,热争则喘咳嗽,痛从胸到背环绕一圈,不能深呼吸头非常痛,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肾有病刚开始,脚心的地方痛,口渴想喝水,项强,脚热不欲言,壬癸日大汗气逆,戊己日死,刺足少阳膀胱经和足太阴肾经,如果刺的地方不对病人三个周期回恢复,刺对了一个周日就好了,严重刺的方法不对病人会死,治疗所有的热病。让病人大量喝水,喝完以后扎针,让病人穿薄一点,住的地方冷一点,热病刚开始发的时候从胸胁的地方刺足少阳补足少阴,从手臂发,手阳明,热病始于头顶刺太阳经,热病始于足经,刺足阳明,热病会从脸上看出来,颧骨的地方颜色很光亮,是阳热。热病在表太阳经可以汗解,太阳脉和厥阴脉相争死期不过三日,椎下主胸热,四椎下主膈热,五椎下主肝热,六椎下主脾热,七椎下主肾热,血在尾椎骨的地方,当有热病可以在背后的压痛点扎针,不扪针,一般的病一吃发汗的药病人就好了,当病人吃了发汗的药没好反而更严重时,是津液伤到,人的汗来自五谷的精,病邪在骨肉之间得汗是精气胜,如果发汗过后病人没有好是邪胜,病持续在身体里会影响寿命,痨病是因为在过度劳累,房事,大汗后受风其病在肺下,肾脉病贯穿,肝膈入肺入脑肾主唾液,肾水逆到经上从鼻出,治法,以屈伸身体配合呼吸的动作,年轻人天阳气盛,能引动腑中之真气,须三日,中年人气血较弱者为五日,体力衰退者为七日,病人出浓涕为青黄深色,状甚浓稠,有从口出有从鼻出如无法出停留在肺里,伤肺,一旦如此则死 |
|
2034楼#
发布于:2015-12-19 23: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2月19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5/12/19 46集学习心得:1、脾脏生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雨侧颔部痛。如逢甲乙木日为受克之期,病势必加重,戊己土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有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的危症,逢甲乙木日必死,可刺足太阴脾经与足旸明胃经。
2、肺有热病时,初始必感皮毛战栗,再就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胎,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此病逢丙丁火日为受制之期,遇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可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 3、肾脏生热病者,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为受制之期,病必加重。壬癸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有热症,出汗时必是其脏气最旺之时,即属性相同之期。 4、肝发热(炎)之病人,必左颊位先赤。心发热之病人,必额上先赤。脾发热之病人,必鼻上先赤。肺发热之病人,必右颊先赤。肾发热之病人,必下颔先赤。能于未发病时,已见赤色而施治者,就是髙明之医师治病于未发之时也。
5、如果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则必须要过笫三次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当值气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各脏之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之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6、凡热病若先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可用刺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强化足太阴脾经,病情剧者,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若热病初时手臂疼痛的,可剌乎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初生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始生于足胫者,可剌足阳明胃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者,可剌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利用水热病论中的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穴与足少阳胆经来治疗。 7、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此为热病也。赤色停留不动,则可说,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 8、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脏,则会呈现少阳之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即可说,一旦得汗即愈,时机未至尔。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之内。 9、凡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下有压痛点,主脾脏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脏热。这些都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这是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 10、 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之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1、 阴阳交:属温热病,在汗出热退后,很快又热起来且脉为急躁状,此病不因发汗后而衰退,反躁进状。时发狂言且无法入食。 12、 人之所以有汗排出体外。其源头在胃肠中的水谷。五谷是天地之精华,一旦人中外感病邪,其舆体内的正气相抗,其果乃生大汗,这是病邪已退,人体正气战胜的表现也。若正常是正气胜,则病人必有胃口大开且不再发热的现象。如果热又回来,这就是病邪仍在的表征。人之汗,本是正气所生,现在汗出而热又回来,是邪已胜正也。没有胃口是精(正气)已伤,脾胃功能不正常的表现,此病邪不退,则病人立生危险。 13、 在热论中说道,凡汗出而脉仍躁急壮盛者必死。现在脉舆汗后脉必缓的常态已不吻合,这是人体正气(免疫系统)无法争过病邪,明示吾人病人已有死症。狂言乱语是肾水已竭,躁热入脑的表现,人一旦如此则必死。现今已见汗出仍热,胃口不开无法进食,且胡言乱语此三死症,不见能生人之病状,即令一时病愈,其果乃必死也。 14、 人汗出而身热不退,这是因中风而致。若汗出而胸中仍烦满不退,这是逆症,此病名“风厥”。 15、 太阳主气主表,故外邪必先犯之,而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关系,遇热则肾水成气而上行,一旦成热气上行,则下足必冷而成厥逆现象。治疗,取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施予刺法再配合服用汤药。 16、 劳风之病其因在人过于劳动时,适为风伤,或房事后出汗适为风伤导致的,其病在下,肾脉病贯穿肝鬲入肺而入脑,故会造成人呈项强劲直眼向上翻,口水不断流出如鼻涕一样,且恶风吹与寒颤不已,这就是劳风之病。 |
|
2035楼#
发布于:2015-12-20 08: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9日《黄帝内经》第46课学习心得:
一、《刺热篇论》 1.五脏热病 (3)脾热病者,头重颊痛,心烦,脸色青因为脾反侮到肝了,想吐因为脾湿重脾会肿大顶到胃,身热,腰痛不能俯仰,因为脾主肚脐,脾湿很盛肚子会很重下坠,就会牵扯到腰,腹泻,颔下痛。脾病者甲乙木日会加重,甲乙不死,戊己土日会病再起,手足冰冷就凶。因为四肢是阴阳交汇处。阳要绝了,从末梢往身上冷,所以手脚会冷。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采用原络治疗。 (4)肺热,皮肤会冷,汗毛竖起,风是阳,胸腹上焦为阳,所以恶风,肺管舌苔,肺热舌苔就黄,无法深呼吸,阳上冲头就痛,无法呼吸,从胸到背部环绕一周的阳维脉痛。丙丁火日肺病加重,丙丁不死,庚辛金其病起,如果手脚冰冷,丙丁日死。 刺手太阴肺经和阳明大肠经,可在井穴上放血。身热,井主心下满,荣穴主身热。 (5)肾热,腰痛,脚胫骨处酸痛,会口渴,因为肾主金津玉液,脚底脚面都热,正常人脚面凉脚底热,项痛而强,不想说话。肾病戊己木日会加重,戊己不死,壬癸水日会病起,汗会出,如果脾逆手足冰冷,死症。刺足少阴肾经和太阳膀胱经。 2.五脏的面诊 肝在左脸,心在唇下,脾在鼻子,肺在右脸,肾在额头。 肝病热者,左脸先赤; 心病热者,额头先热,因为水火相反,火气会上冲; 脾病热者,鼻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下巴先赤。 病未发,见赤色者刺,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到病所起之日发汗病会好。 治热病,下针前让病人喝冷水吃水梨果补充津液。 3.热病的针刺所在 (1)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2)热病始于手臂痛,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汗出而止。 (3)热病始于头,刺脖子处的太阳经而汗止。 (4)热病始于足胫,刺足阳明胃经而汗出止。 (5)热病身先重,骨痛,耳聋,眼前发黑,刺足少阴肾经,病重做五十九刺。 (6)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胀满,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 4.外病六气 (1)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荣未交血还没有过来,汗解后待时而已。厥脉之脉现者,死期不过三日。 (2)其热内连肾,少阳之脉色。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荣未交,如果得汗可待时而已。如少阴脉现,死期不过三日。 5.热病气穴 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四椎下间,主膈中热; 五椎下间,主肝热; 六椎下间,主脾热; 七椎下间,主肾热。 太阳受病,因太阳和督脉相连,热气会上走,所以在督脉上位置会上。气血用于诊断治疗都可以,可以下针。 荣在骶,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肚子里长东西了如子宫肌瘤;下牙车,腹满;颧后,胁痛;颊上,膈上心肺有问题。 二、《评热病论》 1.何为阴阳交 病温者,发汗后热又回来,脉快速又急躁,狂言不食,有此三者为阴阳交,为死症。 因为人所以出汗,汗生于谷,谷是天地之精华。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是邪气退去精气胜。精胜则能食不复热,复热就是还有邪气,汗出还复热,是邪气胜,不能食是精气弱。精气受伤,寿命会受影响。 2.汗脉的关系 (1)汗出而脉躁盛者死;脉不与汗相,不胜其病,其死明也。狂言者失志,失志者死。 (2)风厥,汗出而身热者风,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曰风厥。 太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相表里,风为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为病热。阳热在上,阴气从之,从之则厥逆。可刺表里,刺表以泻风热之阳邪,刺里以下少阴之逆气,饮之服汤,助津液之汗。 (3)劳病是体力劳动或房事后受风所得。其病人会颈项强,视力模糊,唾从鼻出,恶风振寒。 五脏化液指肝主泪,心主汗,脾主涎,肺主涕,肾主唾。 |
|
2036楼#
发布于:2015-12-20 08: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9日《黄帝内经》第46课笔记:
肺有热病时,初始皮毛会感到凉,再就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胎,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阳维脉的地方),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此病逢丙丁火日为受制之期,遇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可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可痊愈。 肾脏生热病者,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头痛, 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为受制之期,病必加重。壬癸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以上所有的热症,出汗时其脏气最旺的时候,这种属性是相同的。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红,这就是热病。红色停留不动,就是可以用发汗就治愈了,如果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这就是死症了。 从脸上来看,脸左为肝,口下为心,鼻位为脾,脸右为肺,额中为肾。 肝发热左颊先红;心发热病,脸先红;脾发热病,鼻上先红;肺发热病,右颊先红;肾发热病,额上先红,如果能见脸赤色就施治的话,就是治病于未发之时了。 如果治疗得当的话,可在脏气最旺的日子里痊愈,在治疗热病时先让患者饮入大量的冷水再施刺,让其穿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后就可以停止施治了。 热病先见在胸胁部痛,手足躁扰,用刺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强化足太阴脾经。 热病先见在手臂疼痛,可刺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 热病如生于足胫,可刺足阳明胃经,令其汗出而止。 热病先发在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可刺足少阴肾经。 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少阳胆经。 热病有气穴的位置,穴位是往上升的,在三椎下是胸,四椎下是膈,五椎下是肝,六椎下是脾,七椎下是肾,这些穴位都证明热病有炎症在里面。这是反应病点。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阴阳交:是一种死症。患热病者,有以下三种情况,1、在汗出热退后,很快又热起来。2、脉为急躁状。3、发狂言且无法入食。 只要人有津液在体内,都可用汗解来化解热病。人汗出而身热不退,这是因为中风而致。若汗出而胸中仍烦满不退,这是逆症,这是风厥。 劳风的病是因为人过于劳动时,适为风伤,或汗出毛孔打开时遇到邪风进入所致。 我们知道五脏化成液各为泪是肝之液,汗是心之液,涎是脾之液,涕是肺之液,唾是肾之液。 |
|
2037楼#
发布于:2015-12-20 09: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8日45节学习心得:
热论篇: 1、热症最初伤于寒,皮肤外面为表伤于寒没有治好。体格好,保持心情平静又知道调理五味,这样慢慢就恢复了。如果说本身伤于寒,又不知道怎样去保护自己,这时寒会往前走,寒进入少阳和阳明,进入阳明寒就止,进入少阳寒会继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这时如果又受到寒中做两感。 2、伤寒周期是六天,刚开始是太阳,太阳称之为寒水,摸皮肤,背上是冰的,是正常。 症状:头顶痛,腰脊强硬。 a、六天没有好,阳明受之,阳明主肉,症状: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b、十八天少阳受之,少阳是半表半里,主胆,症状:胸胁痛,耳鸣(气被风寒堵塞住产生 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病,未入阴脏者,统统可以汗解,在病人大小便正常时可以汗解,在阳明症时不一定可以汗解。阳明分为腑热和经热,经热可以汗解,腑热:便秘不可以发表,浊气会上升,不可汗解。 c、二十一天病进入太阴,症状:腹满咽干。 d、三十五天进入少阴,少阴脉毕贯穿肾脏,上络于肺(舌头上面一层为肺,肉部分为心,舌根为脾,京津玉液为肾,舌头上的筋为肝)症状:口燥舌干而渴。 e、四十二天进入厥阴,症状:情绪烦,腹满,阴囊上缩。 三阳三阴皆受病:气血无法运行,五脏代谢无法排出,死症。 f、前面有寒,外面还有寒进来,一般说七天,第七天开始不传经,不传少阳,病就开始慢慢解掉,第八天阳明病衰,九日少阳病衰,耳朵可以听到声音,十天太阴病衰,腹减,开始想吃东西,十一日少阴病衰,症状慢慢退掉。 治法:我们要治脏治脉,在阳上统统可以汗解,进入里的时候可以宣泄(利小便利大便)。治表症时即使饿也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感冒发热好了吃很多东西造成胃很热,到时又会发热(即遗热),发热病禁忌:不可吃肉类东西,吃米面,稀饭酱瓜,水煮青菜。 热病有遗,是因为大病后让病人吃太多所致。治遗应视其虚实,调其逆从。病热不能吃肉,不能吃太多。饮食以稻谷类为主,一碗热米汤下去可让胃气恢复。因为谷物类为天地之精华,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节气生长。 3、两感于寒:一寒进入阴,另一寒又进来。太阳和少阴并病,有阴症有阳症出现时,叫两感于寒。症状:头痛、口干烦满。 二日阳明和太阳具病,症状:腹满身热、不欲饮食,话讲得很多。 三日少阳和厥阴具病,症状:耳聋、囊缩、手脚冰冷、六日死。 五脏伤到六腑不通,气血又不行,三日死(阳明经胃气只能维持三天)。 4、温病与暑病 温病指夏至日以前的伤寒成温。 暑病指夏至日以后的中暑,与冬寒没关系。 暑病汗解。肥肉是阳,瘦肉是阴,滋阴余热在里面,一开始会很好,可是过几天会。 刺热论: 1、肝热病:,小便黄,腹痛多卧,身热,狂言,胁满痛,手足躁,不能安卧,因为人卧血归肝,肝气伤不能纳血,所以不得卧。腹痛就是因为便秘。便秘有两种,一种是寒实,小便清白,肚子不痛,因为大肠小肠不蠕动,脸色白,脉细小;一种是热实,小便赤黄肚子痛,脸色赤,脉大。寒实便秘就要吃去寒去实的药,热实便秘就要吃去热去实的药。 庚辛日盛,甲乙日发汗,气逆脚是冰冷的,遇到气逆庚辛日是死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上针刺,头痛(一阵一阵头痛),找原穴。 2、心热:天阳是热。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日危险,丙丁日大汗,病起,气逆脚冰冷壬癸日死,可刺手少阴和手太阳经,针刺取原络穴。 3、脾热:头重,身体沉重(脾主湿),脸颊痛,烦心,脸青,欲呕。 脸色青因为脾反侮到肝了,想吐因为脾湿重脾会肿大顶到胃,身热,腰痛不能俯仰,腹泻,颔下痛。脾病者甲乙木日会加重,甲乙不死,戊己土日会病再起,手足冰冷就凶。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采用原络治疗。 |
|
2038楼#
发布于:2015-12-20 10:32
中医经典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2015.12.19日第 46集作业
*脾脏生热病时,病人会觉头重脚轻,两颊痛,心烦,颜面青,欲呕,身体发热。热盛时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颔部痛。如逢甲乙木日为受克之期,病势必加重,戊己土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有呼吸短促,手足冰冷之象为危症,阳绝,逢甲乙木日必死,可刺足太阴脾经与足旸明胃经。三阴交、足三里均可,无所谓补写。 *肺有热病时,初始必感皮毛战栗,再就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苔,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阳维热盛时下针外关即可)此病逢丙丁火日为受制之期,遇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可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般之大小,即可痊愈。四肢末梢放血。 *肾脏生热病者,先产生腰痛足胫酸痛会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味精伤肾)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为受制之期,病必加重。壬癸日为当令之日,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五脏位置热面色不同,肝发热之病人,必左颊位先赤。心发热之病人,必额上先赤。(赞竹处红为痔疮)脾发热之病人,必鼻上先赤。肺发热之病人,必右颊先赤。肾发热之病人,必下颔先赤。能于未发病时,已见赤色而施治者,就是髙明之医师治病于未发之时也。上工治未病。 *如果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脏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则必须要过笫三个周期脏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当值气旺之日方可大汗。治疗所以各脏之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之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凡热病若先见胸胁部痛,(肝胆)手足躁扰,可用刺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刺足太阴脾经,病情剧者,可依水热穴论中五十九刺来泻热。若热病初时手臂疼痛的,可剌乎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初生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始生于足胫者,可剌足阳明胃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先发生全身沉重(太阴脾经),骨痛,耳聋,目昏眩者,可剌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利用水热病论中的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穴与足少阳胆经来治疗。 *太阳病脉现,病人颧骨处面色光亮,两颧发赤,此为热病也。赤色停留不动,则可解表,只须得汗即可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21天)了。 *若太阳热病已连肾脏,则会呈现少阳之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一旦得汗即愈,时机未至尔。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之内。 *凡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痛点,必主肝脏热;六椎痛点,主脾脏热;七椎痛点,主肾脏热;这些都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这是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热的本性是往上升。均可在督脉痛点下针。 *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硬块(子宫肿瘤等)。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必有腹满之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膈的位置,肝胆脾的热病。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阴阳交者,交者实也,属温热病,在汗出热退后,很快又热起来且脉为急躁状,此病不因发汗后而解,反躁进状。时发狂言且无法入食。 *人之所以有汗排出体外。其源头在胃肠中的水谷。五谷是天地之精华,一旦人中外感病邪,与其体内的正气相抗,必生大汗,此为病邪已退,人体正气战胜的现象。若正常是正气胜,则病人必有胃口大开且不再发热的现象。若热又回来,此为病邪仍在的现象。人之汗,本是正气所生,现在汗出而热又回来,是邪已胜正。没有胃口是精(正气)已伤,精不足,脾胃功能不正常的表现,此病邪不退,则病人很危险。 *在热论中说道,凡汗出而脉仍高躁急壮盛者必死。现在脉与汗后脉必缓的常态已不吻合,这是人体正气无法争过病邪,病人已有死症。狂言乱语是肾水已竭,躁热入脑的表现,人一旦如此则必死。现今已见汗出仍热,胃口差不思饮食,且胡言乱语此为三死症,不见能生人之病状,即令一时病愈,其果必死。 回阳汤即麻黄汤可治。 * 人汗出而身热不退,这是因中风而致。若汗出而胸中仍烦满不退,此为风厥。 *太阳主气主表,故外邪侵之,而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关系,遇热则肾水成气而上行,一旦成热气上行,则下足必冷而成厥逆现象。治疗,取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施予刺法再配合服用汤药。 *劳风之病其因在人过于劳动时,(工人等)又为风伤,或房事后出汗适为风伤导致的,其病在下,肾脉病贯穿肝膈入肺而入脑,故致人头项强直,唾从鼻出,恶风吹,寒颤不已,这是劳风之病。 五脏化液是肝泪心汗脾涎肺涕肾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