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蔚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76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201
2040楼#
发布于:2016-02-01 22: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2月1日《黄帝内经》第3课心得:

真人:得道之人,与天地同寿。吃素也还是没得道。
至人:可以根据天地时节调整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变化。
圣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永远保持心情的愉快。
贤人:根据天地时节的变化而生活,不逆阴阳。

真至圣贤,都是长寿的人。我们要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

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
四季之作息、四季调神阴阳调和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要了解它的性,让身体跟着季节走。

春三月,发陈,开始成长,让我们的身体要跟着季节的节奏走,因为季节的转换而调整身体,和与节气,就不会生病,是预防医学的开始(治未病)。夜卧早起,晚睡早起,慢慢走路。保持心情的稳定,不要动怒。赏而勿罚,应春气。动怒伤肝,动到肝气,到夏天的时候会有寒的症状。
陈:过去的事,成年往事。

夏三月,蕃秀,即成长。晚睡早起,要享受阳光,要出汗,精液透发,不透发就会生病。如果没有做到,会伤害心脏,到秋天的时候会出现往来寒热的现象,到冬天病情会加重,因水克火。

秋三月,荣平,即收的时节。天气急,秋天属金,金主肃杀,非常干燥。要早睡早起,情绪安宁,让肃杀的金气降下来。逆之,伤肺脏,到冬天容易产生下痢的现象。

冬三月,闭藏,早睡晚起,要收藏,入夜后要早些睡,早上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情志上要收敛,无欲无求。保持身体上的温度,此时正常人不宜出大汗,不宜冬泳,因为寒极生热,到极限的时候会冒大汗。心喜寒,强水可以克火,母能令子虚,木虚生火,子能令母实,所以心脏病人可以冬泳。治疗心脏肥大,冬天洗冷水澡,或冷水冲脚,越冲越热。中医的养藏之道,可以治病。若反逆,伤肾脏,精神萎缩,精神不振。

人要顺着二十四节气走。
日月不明:白天应该出太阳的,但是阴天,太阳被云遮住,白天看着像晚上。这时候要把身体保护好,不要受到风寒,此时最容易生病(邪害空窍)。因为日月不明,所以要自己保护身体。刮风下雨的时候,也是天气不正常的时候。
空窍:背后俞穴,在阴雨天的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如忧伤肺,到日月不明的时候,肺俞没保护好,同样状况下,更容易生病。
时常保持心情情志非常好,没有过喜过忧过悲过思过惊恐的情况,任气候变化无常,也不会生病。
春-肝;夏-心;秋-肺;冬-肾;长夏-脾。节气交换的时候,前后十八天,为长夏。因为有长夏,四季之间的转换是缓慢的。脾脏在节气转变时起调整作用,让身体慢慢适应环境。圣人顺应阴阳,可以很好地适应环境。

阴阳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正常情况,阳气很浮动,需要阴来治;如果没有阴,阳气浮动,即为孤阳。同样,阴在里,阳在外(表),固阳即固表。阳之所以可以固表,是因为阴在支撑它,为它提供能源。如果阴虚,阳没有牵制就向外浮,表现为虚火;如果阳虚,如同毛孔打开汗水出来,阳不能固表,阴就会外散。
春夏养阳,即养表,发汗养表;秋冬养阴,不宜出汗。
顺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

难经第3难-阴阳脉诊
左手腕处高骨为“关”,关上为寸,关下为尺。以关为界,关向手掌九分处为阳,关向肘一寸处为阴,同身寸。摸脉时,中指摸关,食指摸寸,无名指摸尺。脉就在关上下一寸九分处,如果尺脉过一寸,即为阴太过。
游南
新手
新手
  • UID2018506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5
2041楼#
发布于:2016-02-01 23: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游南申请签到,2016年02月01日《黄帝内经》第3课心得
四气调神大论篇
四气:春夏秋冬
一、春三月(发陈)
1、立春之日始到夏至之前,为万物自地下始发芽生长之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万物因之而荣盛;
2、晚睡早起,自然的深呼吸,用无欲以养情志,不生害人之念,多帮人而不计回报这才是这个时节的养生之道;
3、有违春三月养生之道、逆行:肝主木在春,则到了夏季时必易受寒之病;
二、夏三月(蕃秀)
1、从夏至始,立秋终,此节气为天地之气相交正旺,万物成长结实茂盛之时;
2、人应晚睡早起,不惧热,把流汗当享受,要是情志上不发火,心情开朗清新,此乃成长之道;
3、要是逆之成长之道:到秋季就会无法存足之营养,免疫系统必弱,到了冬天必生重病,毫无固表能力应对外在的气候之突变;
三、秋三月(容平)
1、始于立秋终于立冬,天气肃杀,地气渐收;
2、人当早睡早起,与鸡同样的起居,应保持情志安静,来缓和外在秋日的肃杀之气;目神内敛,少言寡语,无事不奔走,使肺气清和,秋之杀气不入肺,此应于秋季乏收养之道;
3、如违反秋季收养之道则肺伤,要是秋天逆行,到了冬天必生下痢,饮食入胃就会下泄,营养无法吸收完全;
四、冬三月(闭藏)
1、始于冬至到立春前,天寒地冻之时,阳气潜藏地下深处,无法自地上出来缓和冬寒;
2、人们应早睡晚起,挨日头出来再起床,精神上也是也应藏,不应一私欲,居住温暖之地,不宜大出汗,运动;
3、心脏病(心喜冷、寒极生热)人可以冬泳,水克火,母能令子虚;逆之会在春季来临时必生瘻病,骨病,或四肢麻木冰冷不仁,使新陈代谢减弱;
五、
1、春夏秋冬节气间的前后各一周为长夏,四季中间的转换靠长夏,不是突然转变的;不按节气走就会导致一些问题;
2、春肝、夏心、长夏脾、秋肺、冬肾;
3、“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阴阳两个一起就是正常;如果阴不制阳,阳就好浮动成为孤阳;
4、阴在里,阳在表;阴在里阳在外可以固表(因为有阴在里面支撑它,阴提供能源,阳才能固表);①如果阴虚,阳就没有能力固表就会过盛的状态;②如果阳虚不能固表,例如汗流不止,阴就会受伤;
5、最好的养生的就是春夏养阳:流汗,秋冬养阴收敛;
6、顺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
六、《难经》第三难
1、左手为例高骨处为关,手掌方向为寸,身体方向为尺;在关处划一线分上下,上寸为阳,下尺为阴;正常的脉寸为9分,尺为一寸,超过就是太过;
王岩龙
贫民
贫民
  • UID2018324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98
2042楼#
发布于:2016-02-01 23:29
@教官-南京-李宁@助教-中山-吴泳茵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岩龙申请签到2016年2月1日《黄帝内经》第1集学习心得:1.上古天真论中医又叫做岐黄之术,指的就是歧伯和黄帝。2.“其知道者,法与阴阳,和于术数”。道,至简化为阴阳,道之所在就是讨论阴阳的悟性,观点。存在的看得到的东西是阴(有形),如手、指头、血脉;看不到但存在的神为阳,如手有多大力量,死人的手看上去就无神。故若要长寿需要形神兼顾,即包括身体也包括心理;而不知节制则半百而衰, 喜酒,妄念,贪求,淫乱,耗伤精气(真元),人要持满,保持永远的充满,超过50岁的人很容易衰老,就是不知道节制。3.  难经,第十难,把贼邪分为五邪①以心脏为主,当心脏本身有病称为正邪②如果肝脏有问题,影响到心,称虚邪(心之母)③脾脏有病,反过来影响到心,称实邪(心之子)④肺有问题,反侮影响到心,称之为微邪(本为克)⑤肾脏有问题,影响到心,称之为賊邪 (本为被克)4。应有的治则:心有实邪,实则泻其子,心有虚邪,虚则补其母,子能另母实,母能另子虚 。如:肝病实症的治疗思路是让实症变成虚证,而母能令子虚,肝其母为肾,所以要补肾,强肾即强水,水克火则心脏会变若,又因木生火所以要把更多的能量给心从而减少了肝的实。            5.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 眞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也就是说风不能直接对着身上吹,心情保持安逸,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少欲,心安而不俱。6.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因土能克水,所以思可治疗恐。7.黄帝内经并不提倡跑步,认为多走路对身体更好。第2集心得:1.女子成长的关键:肾主骨,牙为骨之余,肾其华在发。所以女子7岁长头发换牙齿,14岁天癸至。月经来了,任脉通畅,太冲脉盛,月经时下,故能有子。7岁,14岁是女人生长的过程,营养过盛,寿命就会缩短,所以14岁是最标准的月经来的时间,太冲脉在肝经上,冲阳脉在胃经,太溪在肾经,下针时把脉推开再扎。太冲脉盛的时候,乳房的乳头直接络肝,肝为木,木生火,心脏加速,一个正常的月经周期是28天。2.女人的奶水为月经。女人的初乳是黄色的,来自脾经。脾脏将奶水输送到肺脏是白色的。治疗妇科病应以强心为主。治病就是什么地方不平衡让他平衡,像生和克的拉扯一样。心脏是火,正常人肺脏像天一样,正常心脏的热,使得乳房的奶水是白色的,下降到子宫卵巢,受小肠火烧之后变成红色,月经淡是小肠寒,热不够。小肠控制月经的量、颜色。3.女人到了21岁,肾气平均,所以女孩子增高在21岁以前,中医认为肾为水。人的第一个内脏是水(即肾),然后是肝(木),然后是筋(土),然后是心(2周产生心)。中医从头到尾注重水。女人28岁,筋骨坚硬,头发最长,身体最旺盛。4.女人三阳脉衰,太阳,少阳起于眼睛的附近,眼睛周围有皱纹。49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月经停止,形坏而无子。5.器官不通,子宫卵巢有很大的肿瘤,反而月经不延后,心脏管奶水,心脏出现问题,奶水没有办法集中于乳房内,就会出现问题。6.男人8岁肾气最实,16岁肾气最盛,有天癸(精子),24岁肾气平均,筋骨强,24岁以后就长不高了,24岁以前可以运动锻炼,补肾,可以长高,32岁肌肉满壮,40岁,肾气开始衰,头发掉,48岁头发白皱纹,56岁肝气衰,天癸竭,吃草木类药,可以和草木同寿,64岁,头发掉,牙齿掉,肾衰,五脏衰,所以随时保持肾脏要好。7.有人过了年龄还生小孩,得道者,先吃真气,圣人,有些欲望适可而止,不会过于操劳、思考,知足者长命百岁,总而言之,开心就好,心情愉快最重要!第3集心得:真人得道、圣人知足、贤人均是长寿之人
张文杰
贫民
贫民
  • UID2018806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97
  • 社区居民
2043楼#
发布于:2016-02-01 23: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文杰申请签到2016年1月31日《黄帝内经》第3集学习心得
  一,四气调神大论
  四气指的是春夏秋冬分别对应生长收藏
   春,发陈,夜卧早起(晚睡早起),慢慢走路,保持心情的稳定,有人找你讨论什么,你最好同意。赏而勿罚。逆之伤肝,春天受伤,夏天就会发寒
    夏,称之为秀,晚睡早起,流汗是一种享受,让汗透发后再处理,浊气才会泻。如果反逆,伤害到心脏,秋天就会寒热往来,咳嗽
    秋三月,称为容平,收的时间,秋属于金,天气干燥,主肃杀,人要早睡早起,才能把秋的肃降下来。如果反逆,晚睡早起,伤害到肺,就会在冬天的时候产生下痢,冬天闭藏,早睡晚起,无欲无求,保持身体的温度,不适合出汗,冬天冬泳,寒极生热,有心脏病的人反而适合,因为心喜冷(治疗心脏肥大,洗脚用冷水冲)如果反逆,伤肾,产生肌肉萎缩,精神不振。
  人应该顺着节气走,日月不明的状态最容易生病,哪一脏不好,忧伤肺,天气不好,阴雨绵绵,没有把肺关好。这样就会得病,春夏秋冬,对应肝心肺肾,夏秋之间的2个星期叫做长夏,长夏对应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正常,阴不制阳,阳浮动,阳在外表,阴虚,阳相对盛,表面阳虚,秋冬养阴,不适合会出汗,顺阴阳生逆则死,
   难经,第三难,高骨为关,上为寸,下为尺,关上为阳,下为阴,太长就是阳太过
丁敏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7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0
2044楼#
发布于:2016-02-02 00: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丁敏申请签到2016年1月31日《黄帝内经》第3集学习心得
  四气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春代表生,是养肝的时节,应晚睡早起,起床后慢步行走,不适合跑步运动,保持心情平静,反之则会伤肝。逆之伤肝,春天受伤,夏天就会发寒
夏代表长,是养心的时节,应晚睡早起,流汗后要等汗干后再进冷气房,夏天流汗才会把燥热之气散掉,反之则会伤心脏,到秋天就会生咳病。
秋天代表收,是养肺的季节,应早睡早起,情绪要安宁,收剑神气,不过喜过忧,否者会务肺,到冬天会下痢。冬天冬泳,寒极生热,有心脏病的人反而适合,因为心喜冷(治疗心脏肥大,洗脚用冷水冲)如果反逆,伤肾,产生肌肉萎缩,精神不振。
冬天代表藏,是养肾的季节,应早睡晚起,不适合出汗,反之则伤肾。
人应该顺着节气走,日月不明的状态最容易生病,哪一脏不好,忧伤肺,天气不好,阴雨绵绵,没有把肺关好。这样就会得病,春夏秋冬,对应肝心肺肾,夏秋之间的2个星期叫做长夏,长夏对应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正常,阴不制阳,阳浮动,阳在外表,阴虚,阳相对盛,表面阳虚,秋冬养阴,不适合会出汗,顺阴阳生逆则死,
   难经,第三难,高骨为关,上为寸,下为尺,关上为阳,下为阴,太长就是阳太过。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045楼#
发布于:2016-02-02 00: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2月1日《黄帝内经》第3课学习心得
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续
真人:能知天地之道,为得道之人,与天地同寿。吃素也还是没得道。
至人:可以根据天地时节调整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变化。
圣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永远保持心情的愉快。
贤人:根据天地时节的变化而生活,不逆阴阳。
真至圣贤,都是长寿的人。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
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即春夏秋冬,对应生、长、收、藏,对应脏腑为肝脏(春属木生肝)、心脏(夏属火应于心)、肺脏(秋气平使肺清)、肾脏(冬气养藏壮肾)。了解它的性,让身体跟着季节走。
1、春三月(发陈):立春之日始后至夏至之前,为万物自地下始发芽生长之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万物因之而荣盛;养生原则是晚睡早起(睡眠时间短),起来后散步,自然的深呼吸,用无欲以养情志,不生害人之念,多帮人而不计回报这才是这个时节的养生之道;春季主生发,不要抑制。有违春三月养生之道、逆行:肝主木在春,则到了夏季时必易受寒之病;
2、夏三月(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人应晚睡早起,不惧热,把流汗当享受, 夏季人需要出汗,浊气得泄。特别不能出汗后直接吹空调,可以等到汗透发后再进入空调房中。要是情志上不发火,心情开朗清新,此乃成长之道;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违背这个规律则在夏季心脏受损,因夏属火应于心,到秋季就会无法存足之营养,免疫系统必弱,到了冬天必生重病,毫无固表能力应对外在的气候之突变;晚卧早起,与鸡俱兴。
3、秋三月(容平):从立秋到立冬的三个月,天气肃杀,地气渐收;人当早睡早起,与鸡同样的起居,应保持情志安静,来缓和外在秋日的肃杀之气;目神内敛,少言寡语,无事不奔走,使肺气清和,秋之杀气不入肺,此应于秋季乏收养之道;
如违反秋季收养之道则肺伤,要是秋天逆行,到了冬天必生下痢,饮食入胃就会下泄,营养无法吸收完全;
4、冬三月(闭藏)
从冬至到立春前三个月,为天寒地冻之时,阳气潜藏地下深处,无法自地上出来缓和冬寒;人们应早睡晚起,挨日头出来再起床,精神上也应藏, 居住温暖之地,不宜大量出汗,适当运动;
心喜寒,强水可以克火,母能令子虚,木虚生火,子能令母实,所以心脏病人可以冬泳。治疗心脏肥大,冬天洗冷水澡,或冷水冲脚,越冲越热。逆之会在春季来临时必生瘻病,骨病,或四肢麻木冰冷不仁,使新陈代谢减弱;
5、人要顺着二十四节气走
日月不明:白天应该出太阳的,但是阴天,太阳被云遮住,白天看着像晚上。这时要把身体保护好,不受到风寒,此时最容易生病(邪害空窍)。因为日月不明,所以要自己保护身体。刮风下雨的时候,也是天气不正常的时候。
空窍:背后俞穴,在阴雨天的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如忧伤肺,到日月不明的时候,肺俞没保护好,同样状况下,更容易生病。
时常保持心情情志非常好,没有过喜过忧过悲过思过惊恐的情况,任气候变化无常,也不会生病。
春夏秋冬节气间的前后各一周为长夏,四季中间的转换靠长夏,不是突然转变的;不按节气走就会导致一些问题;
春肝、夏心、长夏脾、秋肺、冬肾;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阴阳两个一起就是正常;如果阴不制阳,阳就好浮动成为孤阳;
阴在里,阳在表;阴在里阳在外可以固表是因为有阴在里面支撑它,阴提供能源,阳才能固表;如果阴虚,阳就没有能力固表就会过盛的状态;如果阳虚不能固表,例如汗流不止,阴就会受伤;最好的
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9898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2046楼#
发布于:2016-02-02 08: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   2016年2月1日《黄帝内经》第3课心得:
四季调神大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三月,春天:要晚睡早起。广步于庭,春天,不要发脾气,春气之应,赏而勿罚,春天主肝脏,逆之伤肝,肝伤到的话,到夏天的时候就会得寒性症状。夏三月:蕃秀,夜卧早起。夏天,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华实,晚睡早起。即使夏天很热,流汗也要当作享受。夏天一定要得汗。体内的阴阳气血的循环是随着四季在走。夏天时,身体自然调试成夏天的状态,这时汗和津液要让其从体内透发。流汗后要等汗透发后再去到冷气间,如果汗未透发,身体会受到伤害。反逆就会伤害到心脏,心脏受伤后,到秋天就会有咳虐现象。秋三月:容平。收的时节。秋天天气很急,金气主肃杀,非常干燥。要早睡早起,与鸡同步。情志安宁。这样才能降下秋天的肃杀之气。秋天反逆动怒、过喜等会伤害到肺,冬天就会产生下痢。冬三月:闭藏。冬天要早睡晚起。情志方面要收敛,有失意不好。保持身体温度,不适合出大汗。正常人不可以冬天洗冷水澡,寒极生热。但有心脏病的的人,适合洗冷水。冬天是寒冷之水,水可以克火,一强寒水时,有很多的木进入心脏(火),这叫母能令其虚。治疗心脏病,心脏肥大的,可以冬天洗冷水澡。心喜冷,喜寒。用冷水去冲脚也可以,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寒极生热,越冲越热,心脏的阳就会回头。可以利用冬天养藏来治疗心脏病。反逆就会伤害到肾脏,肾脏伤到后肌肉会萎缩,精神不振的现象。人要跟着二十四个节气走。如果白天应该出太阳,结果是阴天,叫日月不明,白天看起来像晚上。养生之道就是身体不要受到风寒,日月不明时身体最容易生病,邪害空窍。背上很多的俞穴,如果哪个脏腑不强时,在阴雨天最容易受到伤害。天气之间不正的气这时容易伤害到身体空虚的。节气交接前后产生的一两个礼拜之间大约18天是长夏,长夏是脾脏所在。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常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阳没有阴固住就外散。阴制衡阳,阳制衡阴,阳在阴的外面的作用是固表,阳能固表,正是因为阴在里面,给阳提供了能源,如果阴虚掉,阳就会外浮,造成阳过盛;表面的阳如果虚掉,人毛孔打开,汗流不止,流出来的汗水就是阳,阴就会往外散。阳虚、阴虚都不好。春夏要养阳:让汗透发。秋冬养阴:不适合出汗。难经第三难,左手高骨为关,关上为一寸(9分)为阳,关下为一尺(一寸的距离)为阴。寸尺之间是阴阳的极限。用手摸脉脉应该从关脉下来一寸的距离,正常的阳是九分,太过了阳太盛,太少了阳不及。从脉也可以找出阴阳的平衡点。当阴脉太盛时,阳会往外散,超过九分,叫溢脉,溢出来是因为阴脉太盛,如果阴太虚,脉会加长,尺脉超过一寸的距离以上,称覆脉。溢脉往上走,覆脉往下走,这都是阴阳相隔,反顺为逆。
王芬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1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11
2047楼#
发布于:2016-02-02 09: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2016年2月1日《黄帝内经》第3课学习心得
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真人:得道真人闭关不食人间烟火,照样生活,与天地同寿。吃素还没得道。
至人:可以根据天地时节调整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变化。
圣人:不受世俗礼法观念影响,不过于思虑、操劳、恐惧,永远保持心情的愉快、知足。
贤人:根据天地时节的变化而生活,不逆阴阳。
真至圣贤,都是长寿的人。通过上古天真论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应脏腑:肝脏(春属木生肝)、心脏(夏属火应于心)、肺脏(秋气平使肺清)、肾脏(冬气养藏壮肾)。了解它的性,让身体跟着季节走。
1、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立春之日始后至夏至之前,为万物始出生长之时,谓之发陈。养生之道在晚睡早起,散步于庭园中。全身放松步履缓慢。无欲以养情志。但求施予不求贪夺,但求回报他人不怨恨处罚别人,应于时节,为养生之道。反道而行,首先伤旰。则夏季必易受寒之病。
2、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变,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至以后至立秋前此三月为夏季,名之蕃秀。万物成长结实茂盛,必晚睡早起,不惧或烦躁在曰间,日间多热,情志不怒,心情开朗清新,当汗则汗,心爱此状,反逆之,则心脏受损,夏属火应于心,夏季没保养好秋季来时必生咳病往来寒热,到了冬天必生重病。无固表能力应付外在气侯变化。     夏季注意:人在出汗时,不能直接进冷气间,可以等到汗透发后再进入。
    
3、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倶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从立秋到冬至之间的三个月为秋季,又称容平。天气肃杀,地气渐收,早睡早起,保持情志安静,缓和外在秋日的肃杀之气;无事不奔走,使肺气清和,秋之杀气不入肺,此应于秋季乏收养之道;如违反则肺伤,要是秋天逆行,到了冬天必生下痢。
4、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从冬至到立春前此三个月为冬季,又名闭藏,为天寒地冻之时,阳气潜藏地下深处,无法自地上出来缓和冬寒;人们应早睡晚起,挨日头出来再起床,居住环境应避寒近温暖之地,不宜大量出汗,适当运动。
冬泳对正常人不好,寒极生热,有心脏病人洗冷水比较好。心喜寒,冬天为水,强水可以克火,母能令子虚,木虚生火,子能令母实,所以心脏病人可以冬泳。治疗心脏肥大,冬天洗冷水澡,或冷水冲脚,越冲脚越热。
5、人要顺着二十四节气走,不可逆。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节令正常则气清神明,失序,天阳不降,地气不升,白天也不见日光的是阴天。刮风下雨的时候,这时要把身体保护好,不受到风寒,此时最容易生病(邪害空窍)。
空窍:背后俞穴,在阴雨天的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如忧伤肺,到日月不明的时候,肺俞没保护好,同样状况下,更容易生病。
时常保持心情情志非常好,没有过喜过忧过悲过思过惊恐的情况,节气变化无常,也不会生病。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违逆春季养生之道,则全身输送养份及宣泄之管道不通,肝脏堆积废物无法排出而生病变。违逆夏季养生,使皮表阻塞,汗液无法正常排出,心脏因动产生热无法宣泄而出,以致伤心脏。违逆秋季养生之道,则脾脏无法藏津液润泽肺藏,令肺中热炼烦满。违背冬季养生之道,令肾精不藏,肾阳不升反下沉。无法固精保元,骨骼松驰无力。          春夏秋冬节气间,春季最后一周与夏季前第一周为长夏,四季中间的转换靠长夏,长夏养脾;春肝、夏心、长夏脾、秋肺、冬肾;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阴阳两个一起就是正常;如果阴不制阳,阳就好浮动成为孤阳;
阴在里,阳在表;阴在里面支撑阳在外可以固表。阴提供能源,阳才能固表;如果阴虚,阳就没有能力固表就会过盛的状态;如果阳虚不能固表,例如汗流不止,阴就会受伤;最好的养生的就是春夏养阳:流汗,秋冬养阴收敛;顺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
6、《难经》第三难
左手为例,高骨处为关,手掌方向为寸,身体方向为尺;在关处划一线分上下,上寸为阳,下尺为阴;正常的脉寸为9分,尺为一寸,这个距离也是脉应该能摸到的距离,过长则太盛,过短则不及。
黄旭红
会员
会员
  • UID20149616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7
2048楼#
发布于:2016-02-02 16: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一~脉诊与阴阳-手腕高骨为准线,高骨横线为关,上至手腕横纹为寸,属阳,9分长;下叫尺,属阴,脉长一寸。阴虚阳盛(脉短)为覆脉,阴盛阳溢(脉长)为溢脉;还有一种是阴虚,尺脉脉长,超过一寸距离时为覆脉,(溢脉往上走,覆脉往扎走,此为阴阳),无论哪种都是胃气没有的脉象。
二 ~中医观念~~吸入为肝肾;(阳)吐出为心肺;呼吸之间脾谷味。
三~生气通天论 六合:天地上下左右四方为六合。1.气的吐纳吸从鼻入,顺督脉下行至命门,入任脉关元为呼,顺任脉从口出。气行阳走。2.食物之水、水食物入胃,进大肠,小肠之火蒸化大肠中水分,清气上升入肺,(此时阳气走表)里寒盛,心脏和小肠的火不够,为里寒,阳性 寒伤阳(阴因于寒):外界寒盛时人体加速运转御外,此时若起居不定,阳气上浮,则寒邪入侵。热伤阳(因于暑):外界过热阳气需外溢,毛孔张开能量排出过量则体内干燥成喘渴,若汗受阻不出,则言语很多,皮肤炙手,排汗方可散~(阳明症,纯色病都在阳明上,胃和大肠的问题)。(因于湿)湿伤阳:外遇湿,头如带帽束缚,阳气与湿和,粘结体内不散,湿热停留大筋则大筋缩,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可伤细筋致肌肉萎缩。4.人体阳气需顺应天时不断行走。阳气停滞则伤脉,脉伤气,气伤形(因于气,先肿后痛),形伤气(先痛后肿)。人过于操烦令阳气外张不与阴和,夏日不出汗,会令人昏阙高热不退,造成目盲不能正视,耳背丧失意识。人大怒之下全身紧绷怒目发张,血随阳冲冠,使人昏阙,筋不能自主,则造成半身出汗或一侧不遂。汗出遇湿不蒸发,停留体表过久成疣,遇寒易化脓长痘。素日多食海味油腻之人,脓疡一般长在足部。阳气开合不得会佝偻。阳与形(阳就是身体可以自主可以控制的)。
出汗时出油,谓之湿气,一定要檫干。皮肤病一般都是出汗时遇到湿气或者寒气,湿气生疣,寒气生疱疹(红肿)如臀部生疮~久坐湿气重或过冷易发。养阳:早上运动出汗,晚间忌之。阳柔方可养筋。营(血)卫(气)平衡则气脉平和,阳气柔和以养筋。
所有痈肿脓疮~湿气太重,阳气不足。
钱蔚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76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201
2049楼#
发布于:2016-02-02 22: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难经第3难-阴阳脉诊
左手腕处高骨为“关”,关上为寸,关下为尺。以关为界,关向手掌九分处为阳,关向肘一寸处为阴,同身寸。摸脉时,中指摸关,食指摸寸,无名指摸尺。脉就在关上下一寸九分处,如果尺脉过一寸,即为阴太过,若尺不足一寸,即阴不足;如果寸脉不到九分,即阳不足,若超过九分,即阳太过。
阴太足,会顶到阳,阳会外散,寸脉超过九分处的横纹头,称“溢脉”(太满)。阴虚,尺脉超过一寸,称“覆脉”。两者均为阴阳相逆,胃气已绝。

吸入:肝肾,为阴,查尺脉(下焦)
->呼吸之间:脾(毂味),为中,查关脉(胃气、受纳)
吐出(呼气):心肺,为阳,查寸脉(上焦)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脉就可以摸出来,过(溢脉、覆脉均为过)与不及。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生之本,生于天地阴阳之间。
六合:天、地、上、下、左、右。
人和自然是相通的,所有的五脏六腑和天气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要顺乎自然。

邪气伤人,决定人的寿命。基本原则:通天气。即吸气时,气顺着督脉的气脉向下走,下降到命门,到关元;呼气时,气从关元顺着任脉向上,到口鼻。所以,人的周天,吸气要到丹田(小腹正中),吐气要从丹田出气。吸进气为天阳,肾脏的先天之本,跟天气相通,会产生热,即为生气通天。

阳气论
阳气就如同太阳,如果失了阳气,人就会折寿。人身之阳气,犹如天与太阳;天覆盖一切,太阳照耀一切,此为天阳,与人身阳气相同,如一旦天阳运行失序,犹人身之阳气无法正常运作,必造成折寿且皮表枯萎不华。

心脏(火)受到肺的压力,下降到小肠(火,心与小肠相表里)消化胃里来的食物,将到大肠的食物里的水气蒸发回到肺(阳气因而上)。肺主皮毛,肺将水气输送到人体皮肤细胞变为精液,阳气透发(卫外)。

伤阳气
1、里寒盛(小肠温度不够),阳气就不会走表,不会卫外。此时,阳气不能固表,神气就会浮动。
2、太热,身体里的精液就不够了,表现为汗烦则喘喝、话多、身体热,伤寒论云:阳明盛,将干燥的食物残渣清掉,精液就可以自己回来,出了汗,热气就可以散了。因为精液不够而表现的热,即为纯热症,病表现在阳明经,阳明症。
3、湿,久坐湿必,湿盛会伤到头面,湿去掉,阳气就回来。如受困外在环境遇湿,头部受到束缚,阳气与湿和,黏结体内不散,气无法正常运行,湿热停留很长的主筋,会使之短。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停此则会使肌萎缩。
4、气,病人会产生肿的现象。十二经脉里有脉气和脉形,如果伤到气,脉巡行的速度会被影响,脉形也会伤到,人形会变肿。因此,看到人变得臃肿,说明气被伤到;相反的,形受伤也会伤到气,如受伤过后肿,先痛后肿;若是没受伤而全身肿起来,说明阳气不够,用药物蒸发水分。

阳气精绝症状
阳气本身是一直很快循环不会停顿,如果过于操劳,阳气受到损害就停留在一处,没有了动能,阳气会停滞而出现累积。此时,病人出现昏厥、不出汗、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等。
阳是看不到的东西,如可以看见眼睛的外形(阴),但是看不到视力(阳)。阳气散掉,视力就没有了。人的官能都适用,如耳背,表示肾阳不足;眼睛瞬间失明,表示阳气短暂受伤;眼睛突然失明(非病理),表示阳气被阻绝在里面。
人生气大怒的时候需要很多能量,使阳气向上冲到头面,眼红气盛,此时也会产生昏厥的现象,更甚者发生中风、发心脏病。
阳气不足伤到筋纵,无法控制筋的运动,如手抖。
阳气受损,汗流不止,肌肉萎缩。

湿热与疣
皮肤上有湿气(出汗或淋雨)停留太久的时候,会产生疣。
吃太营养的东西,脚会生疔疮、脓疡(大丁)。
皮肤有湿,生疣;皮肤有寒,生疹(风)。所以出汗后要及时擦干。
长时间坐着,如果湿气大(外在湿或身体流汗)后遇冷,容易生疔疮脓疡,所以坐一会儿要站起来休息一下。

阳气之开合
早上运动,晚上不要运动。如果阳气可以练得很精会有神;如果阳气练得很柔和,就不会抽筋;阳气开合有问题,寒气会趁阳虚而入。
当阳气不守的时候,邪气会传到脏,情志上有问题,脏器会受伤(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阳气亦称卫气。内经中,卫指气,营指血。气和血是平衡状态。诊脉为摸血,脉外是气,脉内是血。感觉脉气的动能强度和弹性,柔和最好,不可刚强。柔和说明阳气很顺、调和,如果摸到脉是空的(如同摸葱叶为空,摸葱茎为实),说明阳气虚。
中风病人,如一直躺着不翻动,阳不行,阴累积,湿多,发生痈肿化脓,即褥疮。
赵芳芳
新手
新手
  • UID20183122
  • 粉丝2
  • 关注3
  • 发帖数8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050楼#
发布于:2016-02-02 22: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赵芳芳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学习心得

手腕的脉:寸关尺
关之上为阳,大概距离在九分之内,超过了这个范围是‘溢脉’
关之下为阴,大概距离在一寸之内,超过了这个范围是‘覆脉’(阴虚)
吸入肝肾-吸-阴-尺
吐出心肺-呼-阳-寸
脾-呼吸之间-关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六合:天地上下左右四方
人体经络和五脏六腑都和天气想通。人之生气犹如天地之气是一样的,天地之气布达四方之下,人之气布达全身上下左右五脏六腑全身关节,外应九窍,与天地之气相接,是全身动能之源。
人通过鼻子吸气从后背一直通到命门(第十四椎)再到关元,从命门到关元假想的连线。
吐气时从关元穴沿着任脉通道口鼻。

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先明。
人身之阳气,犹如天与太阳;天覆盖一切,太阳照耀一切,此为天阳,与人身阳气相同。
从大肠蒸发进入肺的水来自于食物中的水分。直接饮用的水进入肺会很快蒸发。-阳气走表

1.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里寒很盛时,心和小肠的火不够,阳气不能固表,神气浮动。
2.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当太热时,汗出太多肺里津液丧失过多,则不停的讲话-阳明症 -纯热症,胃和大肠都是阳明经,病在阳明。治症时,把干燥的食物残渣及时清掉。
3.因于湿,首如里。湿然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为湿气而伤到阳气,因头为诸阳之会,头部会感觉像绑了带子一样。治症就需要祛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因为气受伤会影响到外形如变肿。


气伤与形伤
脉气(巡行速度)受伤时,外形变得臃肿。
形受伤(先撞到桌子)再变肿胀。
阳气本身运行速度很快,而当阳气受损时会累积在人体某处,会出现昏厥、不出汗、看不到东西等症状。
五官的功能实现都和阳气的运行有关,当某个功能出现了问题则阳气受伤。
人生气时,需要很多能量(阳气)容易昏厥。
因为流汗时遇到湿气/寒气会产生疣/疱疹故出大汗一定要先擦干。人吃的太好,脚上容易生疮。
阳气者,精则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
运动要在早上而不是晚上
营-血  卫-气  ,阳气柔和可以养筋。
生褥疮就是因为阳气不通畅导致。
王岩龙
贫民
贫民
  • UID2018324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98
2051楼#
发布于:2016-02-02 22:31
@教官-南京-李宁@助教-中山-吴泳茵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岩龙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集心得:1.脉诊看阴阳:手腕高骨为准线,高骨处为关,上为寸,属阳,9分长;下为尺,属阴,一寸长。①寸太少为阳虚,寸太多为阳盛,从脉可以找到平衡点。②阴盛则使阳溢,为溢脉,致使阳虚。③阴虚尺脉长,超过一寸距离时为覆脉。溢脉往上走,覆脉往下走,此为阴阳相格的现象,无论哪种都是胃气已尽的脉象。2.中医观念:吸入归肝肾管,属阴;吐出归心肺管,属阳;呼吸之间归中焦脾胃管。3.生气通天论第三章 ①六合:天地上下左右四方为六合。②人的气犹如天地之气,布达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和关节,是全身动能之源。气的吐纳,吸从鼻入,顺督脉下行至命门,入任脉关元,呼则顺任脉从口出,这是一个周天循环。4.人只喝水不吃食物时,水到胃里后马上就发散掉了。只有吃的食物中的水分才能由大肠气化后上升回到肺里。伤阳的原因有:①因于寒。当心和小肠的火不够时,称为“里寒”。阳气不走表就不能固表,神气就会浮动。另有“外寒”,外界寒盛时人体加速运转御外,此时若起居不定,阳气上浮,则寒邪入侵。②因于暑:外界过热阳气需外溢,毛孔张开能量排出过量则体内干燥成喘渴,若汗受阻不出,则言语很多,皮肤炙手,排汗方可散邪。中医上讲就是阳明症,纯热证,胃和大肠呈现纯热的现象。当把干燥的食物残渣清理掉,津液自然会回来。③因于湿,湿伤阳:湿气太盛,伤到阳气,头为诸阳之会,头如带帽束缚。另阳气与湿和,粘结体内不散,湿热停留大筋则大筋缩,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可伤细筋致肌肉萎缩。以上病症必先除湿。④因于气。人体阳气需顺应天时不断行走。脉气受伤时,阳气停滞则伤脉,脉伤气,气伤形(因于气,先肿后痛),形伤气(先痛后肿)。需用行阳的药医治。5.过于操劳则使阳气耗损,以致精力衰竭。夏天汗要发透,若汗囤积体内会出现高热昏厥,眼不能正视,耳不能听闻。人都是因有阳气存在,才能正常的看、听、嗅和品尝。若阳气受损,就会影响所见、所闻、所嗅及味觉。如肾开窍于耳,耳不能闻说明肾阳受损,使肾气恢复正常病就好了。6.人大怒时,血会随阳气上贯入头部和大脑,极易昏厥和中风,发心脏病。7.人阳气不足时,无法控制筋骨,如手不停抖动等。8.半身出汗则必生偏枯,一侧不遂。如肌肉萎缩的病人,往往汗流很多不易止住。9.劳动出汗时,阳虚之人正好遇到风,如遇寒风则生皮疱(如青春痘样的红疹);如阻塞在毛孔则生脓疡。出汗时出油,谓之湿气,一定要檫干。皮肤病一般都是出汗时遇到湿气或者寒气,湿气生疣,寒气生疱疹(红肿),如久坐时屁股会出汗,遇潮湿的环境会长疙瘩;遇寒易化脓长痘。10.摄入太多营养,多食海味油腻的人,足易生脓疡。11.养阳:①早上运动可出汗,晚间忌之。②阳气柔和时筋也柔和。若毛孔打开时寒气入里,必生佝偻之症。若邪气入脏,易神经过敏。③营(血)卫(气)平衡则气脉平和,阳气柔和以养筋。诊脉时脉象以柔和为佳,说明体内阴阳协调。实脉就像葱白,虚脉好比葱叶。④阴阳本来平行。当阳气受阻,阴就会累积。如久病卧床者,阳气不通加上体内有湿,就会长疮化脓。所有痈肿脓疮均因湿气太重,阳气不足。
丁敏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7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0
2052楼#
发布于:2016-02-03 00: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丁敏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集心得
.脉诊看阴阳:手腕高骨为准线,高骨处为关,上为寸,属阳,9分长;下为尺,属阴,一寸长摸脉时,中指摸关,食指摸寸,无名指摸尺。脉就在关上下一寸九分处,如果尺脉过一寸,即为阴太过,若尺不足一寸,即阴不足;如果寸脉不到九分,即阳不足,若超过九分,即阳太过。阴太足,会顶到阳,阳会外散,寸脉超过九分处的横纹头,称“溢脉”(太满)。阴虚,尺脉超过一寸,称“覆脉”。两者均为阴阳相逆,胃气已绝。
中医观念~~吸入为肝肾;(阳)吐出为心肺;呼吸之间脾谷味。
~生气通天论 六合:天地上下左右四方为六合。1.气的吐纳吸从鼻入,顺督脉下行至命门,入任脉关元为呼,顺任脉从口出。
食物之水、水食物入胃,进大肠,小肠之火蒸化大肠中水分,清气上升入肺,(此时阳气走表)里寒盛,心脏和小肠的火不够,为里寒,阳性 寒伤阳(阴因于寒):另有“外寒”,外界寒盛时人体加速运转御外,此时若起居不定,阳气上浮,则寒邪入侵
外界过热阳气需外溢,毛孔张开能量排出过量则体内干燥成喘渴,若汗受阻不出,则言语很多,皮肤炙手,排汗方可散~(阳明症,纯色病都在阳明上,胃和大肠的问题)
因于湿,湿伤阳:湿气太盛,伤到阳气,头为诸阳之会,头如带帽束缚。另阳气与湿和,粘结体内不散,湿热停留大筋则大筋缩,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可伤细筋致肌肉萎缩。以上病症必先除湿。
因于气。人体阳气需顺应天时不断行走。脉气受伤时,阳气停滞则伤脉,脉伤气,气伤形(因于气,先肿后痛),形伤气(先痛后肿)。需用行阳的药医治。
过于操劳则使阳气耗损,以致精力衰竭。夏天汗要发透,若汗囤积体内会出现高热昏厥,眼不能正视,耳不能听闻。人都是因有阳气存在,才能正常的看、听、嗅和品尝。若阳气受损,就会影响所见、所闻、所嗅及味觉。如肾开窍于耳,耳不能闻说明肾阳受损,使肾气恢复正常病就好了。
人大怒时,血会随阳气上贯入头部和大脑,极易昏厥和中风,发心脏病。
人阳气不足时,无法控制筋骨,如手不停抖动等
半身出汗则必生偏枯,一侧不遂。如肌肉萎缩的病人,往往汗流很多不易止住
.劳动出汗时,阳虚之人正好遇到风,如遇寒风则生皮疱(如青春痘样的红疹);如阻塞在毛孔则生脓疡。出汗时出油,谓之湿气,一定要檫干。皮肤病一般都是出汗时遇到湿气或者寒气,湿气生疣,寒气生疱疹(红肿),如久坐时屁股会出汗,遇潮湿的环境会长疙瘩;遇寒易化脓长痘。
摄入太多营养,多食海味油腻的人,足易生脓疡
养阳:①早上运动可出汗,晚间忌之。②阳气柔和时筋也柔和。若毛孔打开时寒气入里,必生佝偻之症。若邪气入脏,易神经过敏。③营(血)卫(气)平衡则气脉平和,阳气柔和以养筋。诊脉时脉象以柔和为佳,说明体内阴阳协调。实脉就像葱白,虚脉好比葱叶。④阴阳本来平行。当阳气受阻,阴就会累积。如久病卧床者,阳气不通加上体内有湿,就会长疮化脓。所有痈肿脓疮均因湿气太重,阳气不足。
戴春蓉
贫民
贫民
  • UID20184485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7
2053楼#
发布于:2016-02-03 00: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学习心得:
左手腕处高骨为“关”,关上为寸,关下为尺。以关为界,关向手掌九分处为阳,关向肘一寸处为阴,摸脉时,中指摸关,食指摸寸,无名指摸尺。若尺不足一寸,即阴不足;如果寸脉不到九分,即阳不足,若超过九分,就是阴盛,会顶到阳,阳会外散,称“溢脉”(太满)。尺脉过长,阴虚,尺脉超过一寸,称“覆脉”。两者均为阴阳相逆,胃气已绝。
吸入:肝肾,为阴,查尺脉
呼吸之间:脾,为中,查关脉
吐气:心肺,为阳,查寸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生气通天论三
生之本,生于天地阴阳之间,六合之内。
生命源于天阳地阴之交会,存在四方上下之间。六合:天、地、上、下、左、右。
中医认为人和自然是相通的,西医是看形的。所有的五脏六腑和天气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要顺乎自然。
邪气伤人,决定人的寿命。基本原则:通天气。即吸气时,气顺着督脉的气脉向下走,下降到命门,到关元;呼气时,气从关元顺着任脉向上,到口鼻。所以,人的周天,吸气要到丹田,吐气要从丹田出气。吸进气为天阳,肾脏的先天之本,跟天气相通,会产生热,即为生气通天。
阳气论
心脏受到肺的压力,下降到小肠(火,心与小肠相表里)消化胃里来的食物,将到大肠的食物里的水气蒸发回到肺。肺主皮毛,肺将水气输送到人体皮肤细胞变为精液,阳气透发(卫外)。
伤阳气
1、里寒盛(小肠温度不够),阳气就不会走表,不会卫外。此时,阳气不能固表,神气就会浮动。
2、因暑,如果外在环境过热,体内阳气外溢,毛孔开过量汗流出,照成身体里的水份就不够了,表现为汗烦则喘喝、话多身体热。,精液就可以自己回来,出了汗,热气就可以散了。因为精液不够而表现的热,即为纯热症,病表现在阳明经,阳明症。
3、湿,湿伤阳,湿盛会伤“到头面,湿去掉,阳气就回来。如受困外在环境遇湿,头部受到束缚,阳气与湿和,黏结体内不散,气无法正常运行,湿热停留很长的主筋,会使之短。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停此则会使肌萎缩。
4、因气,病人会产生肿的现象。十二经脉里有脉气和脉形,如果伤到气,脉巡行的速度会被影响,脉形也会伤到,人形会变肿。因此,看到人变得臃肿,说明气被伤到;相反的,形受伤也会伤到气,如受伤过后肿,先痛后肿;若是没受伤而全身肿起来,说明阳气不够,用药物蒸发水分。
阳气精绝症
如果过于操劳,阳气受到损害就停留在一处,没有了动能,阳气会停滞而出现累积。此时,病人出现昏厥、不出汗、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等。
阳是看不到的东西,如可以看见眼睛的外形(阴),但是看不到视力(阳)。阳气散掉,视力就没有了。人的五官能都适用,如耳背,表示肾阳不足;眼睛瞬间失明,表示阳气短暂受伤;眼睛突然失明(非病理),表示阳气被阻绝在里面。
人生气大怒的时候需要很多能量,使阳气向上冲到头面,眼红气盛,此时也会产生昏厥的现象,更甚者发生中风、发心脏病。
阳气不足伤到筋纵,无法控制筋的运动,如手抖。
阳气受损,汗流不止,肌肉萎缩。
湿热与疣
皮肤上有湿气(出汗或淋雨)停留太久的时候,会产生疣。
吃太营养的东西,脚会生疔疮。
长时间坐着,如果湿气大(外在湿或身体流汗)后遇冷,容易生疔疮脓疡,所以坐一会儿要站起来休息一下。
阳气之开合
早上运动,晚上不要运动。如果阳气可以练得很精会有神;如果阳气练得很柔和,就不会抽筋。阳气亦称卫气。内经中,卫指气,营指血。气和血是平衡状态。诊脉为摸血,脉外是气,脉内是血。感觉脉气的动能强度和弹性,柔和最好,不可刚强。柔和说明阳气很顺、调和,如果摸到脉是空的(如同摸葱叶为空,摸葱茎为实),说明阳气虚。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054楼#
发布于:2016-02-03 00:38
@教官-南京-李宁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1、脉诊看阴阳:手腕高骨为准线,高骨横线为关,上至手腕横纹为寸,属阳,9分长;下叫尺,属阴,脉长一寸。阴盛则使阳溢(脉长),为溢脉,可使阳虚。阴虚尺脉长,超过一寸距离时为覆脉(脉短)。溢脉往上走,覆脉往下走,此为阴阳相克的现象,无论哪种都是胃气已尽的脉象。
2 、中医观念认为,吸入为肝肾,属阴;吐出为心肺,属阳;呼吸之间脾谷味。
3、生气通天论:人的本身生于天地间。六合:天地上下左右四方为六合。
1)人的气犹如天地之气,分布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和关节,是全身动能之源。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相通的,顺乎自然,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气的吐纳是吸从鼻入,顺督脉下行至命门,入任脉关元为呼,顺任脉从口出,气行阳走,这是一个周天循环。
4、人只喝水不吃食物时,水到胃里后马上就发散掉了。食物之水、食物入胃后,进入大肠,小肠(关元)之火(此火来源于心脏)蒸化大肠中水分,使清气上升入肺。
伤阳的原因有:①因于寒,当心和小肠的火不够时,称为“里寒”。阳气不走表就不能固表,神气就会浮动。另有“外寒”,外界寒盛时人体加速运转御外,此时若起居不定,阳气上浮,则寒邪入侵。②因于暑,外界过热阳气需外溢,毛孔张开能量排出过量则体内干燥成喘渴,若汗受阻不出,则言语很多,皮肤炙手,排汗方可散邪。中医上讲就是阳明症,纯热证,胃和大肠呈现纯热的现象。当把干燥的食物残渣清理掉,津液自然会回来。③因于湿,湿伤阳:湿气太盛,伤到阳气,头为诸阳之会,头如带帽束缚。阳气与湿和,粘结体内不散,湿热停留大筋则大筋缩,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可伤细筋致肌肉萎缩。④因于气,人体阳气需顺应天时不断行走。脉气受伤时,阳气停滞则伤脉,脉伤气,气伤形(可先肿后痛),形伤气(先痛后肿),此时需用行阳的药医治。
5、人过于操烦令阳气外张不与阴和,夏日不出汗,会令人昏阙高热不退,造成目盲不能正视,耳背丧失意识。人都是因有阳气存在,才能正常的看、听、嗅和品尝。若阳气受损,就会影响所见、所闻、所嗅及味觉。如肾开窍于耳,耳不能闻说明肾阳受损,使肾气恢复正常病就好了。人大怒之下全身紧绷怒目发张,血会随阳气上贯入头部和大脑,极易昏厥和中风,筋不能自主,则造成半身出汗或一侧不遂或发心脏病。出汗时出油,谓之湿气,一定要用毛巾檫干。皮肤病一般都是出汗时遇到湿气或者寒气,湿气生疣,寒气生疱疹(红肿),如久坐时屁股会出汗,遇潮湿的环境会长疙瘩;遇寒易化脓长痘。素日多食海味油腻之人,脓疡一般长在足部。阳气开合不会得佝偻。阳与形(阳就是身体可以自主可以控制的)。养阳:早上运动出汗,晚间忌之。阳柔方可养筋。营(为血)卫(为气)平衡则气脉平和,阳气柔和以养筋。所有痈肿脓疮均因湿气太重,阳气不足。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