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9898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2055楼#
发布于:2016-02-03 08:22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02日 《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 六合指天地上下左右四方。人身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和自然是相通的。
2.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决定人长寿短命的就是邪气伤人。吸气时沿着督脉顺着脊椎骨下到命门处(位于第十四椎的地方),命门与关元假想为一条线,吐气的时候沿着任脉从鼻子或嘴巴呼去。呼吸的一个周天一直是小腹在震动。天阳进入身体时会产生热,肾与天气相通,所以肾为先天之本。
3.阳气产生的原因:食物经过胃和小肠消化后的残渣进入大肠,由于小肠火的作用,残渣里的水会气化进入肺而成为津液,肺主皮毛,所以此时的津液就分布到身体各部分的表面之下起到卫外的作用。平常喝的水无法进入肺是因为当到达胃的时候就已经被气化。
4. 里寒很盛时,也就是心和小肠的火不够,阳气就不会往上走,不能固表,神气就会很浮动。当太热时,肺里的津液会被伤到不够时,此时话会很多,汗出很多,身体温度高。也就是阳明症。津液丧失阳明经胃和大肠就出现纯热的现象。此时的治疗原则是将食物残渣清掉,津液就会恢复。当湿太重而伤到阳时,会出现头沉似被帽子箍住的症状。会造成人肌肉萎缩,正筋缩短,小筋变长的现象。当脉气受伤时也就是气的循行速度减缓,就会出现形体变臃肿的现象。
5. 阳气的循行速度很快,一直在动。当阳气耗损很多时,前后不能相济时阳气会停滞累积,病人就会出现昏厥,不出汗,目不能视。因为有阳气,五官才能有其各自的功能,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香臭,嘴能尝味道。目诊时能视眼部功能没问题,但不能看到,是因为阳气受阻的缘故。生气时需要很多的能量,阳气会往上涌到头,眼睛、头部会变红,会产生昏厥的现象,严重的会产生中风,心脏病。有时阳气不足时会伤到筋络,造成没法控制其行动。当阳气受损时会不断地流汗会造成肌肉萎缩的现象。痤疿就是疣,产生的原因是出汗时受到湿气所致。比如跑步出汗遇到湿气停留在皮肤表面而成。不是大病。注意当流汗时一定要擦干,不让其在皮肤上停留很久。“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吃太好的东西,脚上就容易产生脓疮。出汗遇湿生疣,遇寒生红疹、化脓。比如久坐时,屁股上会生痘是因为流汗以为座位处比较潮湿,或者遇冷时产生。
6.运动要在早上进行、晚上不要运动。阳气练得很纯精时人就会有神。阳气很柔和时,筋会很柔和,不会抽筋。阳气在该开不开该合不合时,寒气会趁机进入身体,造成身体佝偻的现象。
7.阳气不守时,邪气传到身体里时,加上情志过多会造成内脏受伤。阳气又称为“卫气”,“营气”为血,气血是平衡的状态。诊脉时,感觉脉里的东西是摸血,脉外是气,感觉的是脉的动能、强度、弹性。柔和最好,刚强不行。柔和代表阳气很顺。与摸葱白处的感觉很象。肌肉里产生的痈疽,脓痒、褥疮等,均是因为阳气不行,导致阴的积累,从而产生病变。
王芬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1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11
2056楼#
发布于:2016-02-03 08:37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难经第3难-阴阳脉诊

阴脉太足,顶到阳,阳会外散,寸脉超过九分处的横纹头,溢脉(阴盛)。阴虚,尺脉超过一寸,覆脉。两者均为阴阳相逆,胃气已绝。太少阳不及,太过阳太盛。从脉找阴阳平衡点。

吸入 肝肾—阴,查尺脉(下焦)
呼吸 之间—脾,查关脉(中焦)(胃气、受纳)
吐出 心肺—阳,查寸脉(上焦)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生,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六合:天、地、上、下、左、右。
自古能知天地之法则,即知生命之源。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人之生气犹如天地之气布达全身上下左右五脏六腑和全身关节,外应九窍,与天气之气相接。所以我们要顺乎自然。如不知养顺天地间的法则,起居不节,情志不定,必生病变。如失之秩序,必造成身体九窍阻塞不通,浊物壅塞肌肉腠理间停留不去,无法正常排泄出来。人身自卫能力必衰弱,因自己不知保养调整身心而自伤造成的。

人的一个周天,从吸气后,气顺着督脉的气脉向下至命门,到关元;吐气时,气从关元顺着任脉向上,到口鼻出体。吸进气为天阳,肾脏的先天之本,跟天气相通,会产生热,即为生气通天。

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先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里,湿然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人身之阳气就如同天与太阳,如果身体阳气无法正常运作,人就会折寿且皮表枯萎不华。阳气能保卫人之外表,使病邪不内犯。生活起居如受骛,则阳气上浮,无法正常运作,寒邪必趁虚而入。如环境过热,体内阳气外溢,毛孔开汗过量,造成体内水份不足而燥烦喘渴。如汗无法宣泄而闭塞体内,生谵语不断,身体但热不寒,皮肤炙手,唯汗出乃散。受外在环境遇湿,头如戴帽一样受到束缚,阳气与湿和,黏结体内阳气无法正常运行,湿热停留大筋,会造成大筋缩短。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停此会使肌肉萎缩无力。阳气本身停滞不前,会使人身形臃肿,营养无法布达全身,循环不正常之代谢,终至阳气衰竭而生危。

小肠募关元,食物入胃进小肠火,小肠火来源心脏,心火下沉是肺在管,心脏(火)受到肺的压力,下降到小肠(火,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非常热,食物残渣及水进入大肠后,将到大肠的食物里的水气化回到肺(阳气因而上)。肺是气之所在,肺主皮毛,全身上下皮肤津液来自肺,肺里的气来自大肠,水来自食物水,阳气走表,心与小肠火不足为里寒。如果太热,纯热症,病在阳明经,阳明症。湿,久坐必湿,湿热盛会伤到头面,湿去掉,阳气就回来。气伤,病人会产生肿的现象。因此,看到人变得臃肿,说明气被伤到;形受伤也会伤到气,如受伤过后肿,先痛后肿;若是没受伤而全身肿起来,说明阳气不够,用药物蒸发水分。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皱,郁乃痤。
阳气本身是一直很快循环不会停顿,如果过于操烦,阳气受到损害就停留在一处,没有了动能,阳气会停滞而出现累积。此时,病人出现昏厥、不出汗、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等。
阳是看不到的东西,如可以看见眼睛的外形为阴,看不到视力为阳。阳气散掉,视力就没有了。如肾开窍于耳,耳背丧失意识,表示肾阳不足;眼睛瞬间失明,表示阳气短暂受伤;眼睛突然失明(非病理),表示阳气被阻绝在里面。
人生气大怒时,全身紧绷怒目发张,血会随阳气上贯入头部大脑,眼红气盛,此时也会产生昏厥的现象,更甚者发生中风、发心脏病

湿热与疣
皮肤上有湿气(出汗或淋雨)一定用毛巾擦干。皮肤有湿,生疣;皮肤有寒,生疹(风)。长时间坐着,遇潮湿环境后遇冷,容易生疔疮脓疡,所以坐一会儿要站起来休息一下。素日多食油腻之人,脓疡一般长在足部

阳气者,精则神,柔则养筋。
早上运动出汗,晚上不要运动。如果阳气可以练得很精会有神;如果阳气练得很柔和,就不会抽筋;阳气开合有问题,寒气会趁阳虚而入。
阳气亦称卫气。内经卫指气,营指血。气和血是平衡状态脉外柔和。诊脉为摸血,脉外是气,脉内是血。
中风病人,如一直躺着不翻动,阳不行,阴累积,湿多,发生痈肿化脓,即褥疮。
游南
新手
新手
  • UID2018506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5
2057楼#
发布于:2016-02-03 10: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游南申请签到,2016年02月02日《黄帝内经》第4课心得
一、难经第3难
1、寸脉就在关上九分为阳,尺脉在关下一寸为阴;
2、如果尺脉过一寸,即为阴太过,若尺不足一寸,即阴不足;如果寸脉不到九分,即阳不足,若超过九分,即阳太过;
3、阴太足,会顶到阳,阳会外散,寸脉超过九分处的横纹头,称“溢脉”(太满)。阴虚,尺脉超过一寸,称“覆脉”。两者均为阴阳相逆,胃气已绝;
4、吸入(吸气):肝肾,为阴,查尺脉(下焦)
呼吸之间:脾(毂味),为中,查关脉(胃气、受纳)
吐出(呼气):心肺,为阳,查寸脉(上焦)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脉就可以摸出来,过(溢脉、覆脉均为过)与不及;
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生之本,生于天地阴阳之间
①六合:天、地、上、下、左、右。
②人和自然是相通的,所有的五脏六腑和天气都是相通的,中医认为我们要顺乎自然,与自然界相通;
2、邪气伤人,决定人的寿命(长命或短命);基本上的原则:为什么要通天气?即人吸气时,气顺着后方督脉的气脉一路往下走,下降到命门(十四椎下),命门到关元(假象一条线,经过肾脏、小肠);吐气时,气从关元顺着任脉出去,到口鼻。所以,人的周天,吸气要顺督脉到命门关元(小腹),吐气要关元(小腹)顺任脉到口鼻,都是小腹(关元)在震动;吸进气为天阳,肾脏的先天之本,跟天气相通,即为生气通天;
3、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①心脏(火)受到肺的压力,下降到小肠(火,心与小肠相表里)消化胃里来的食物,将到大肠的食物里的水气蒸发回到肺(阳气因而上)。肺主皮毛,肺将水气输送到人体皮肤细胞变为精液,阳气透发(卫外);
4、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京,神气乃浮
里寒盛(小肠温度不够),阳气就不会走表,不会卫外。此时,阳气不能固表,神气就会浮动;
5、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太热,身体里的津液就不够了,表现为汗烦则喘喝、话多、身体热,伤寒论云:阳明盛,将干燥的食物残渣清掉,精液就可以自己回来,出了汗,热气就可以散了。因为津液不够而表现的热,即为纯热症,病表现在阳明经,阳明症。
6、因于湿,首如里。湿然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湿,久坐湿必,湿盛会伤到头面,湿去掉,阳气就回来。如受困外在环境遇湿,头部受到束缚,阳气与湿和,黏结体内不散,气无法正常运行,湿热停留很长的主筋,会使之短。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停此则会使肌萎缩。
7、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气,病人会产生肿的现象。十二经脉里有脉气和脉形,如果伤到气,脉巡行的速度会被影响,脉形也会伤到,人形会变肿。因此,看到人变得臃肿,说明气被伤到;相反的,形受伤也会伤到气,如受伤过后肿,先痛后肿;若是没受伤而全身肿起来,说明阳气不够,用药物蒸发水分。
8、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阳气本身是一直很快循环不会停顿,如果过于操劳,阳气受到损害就停留在一处,没有了动能,阳气会停滞而出现累积。此时,病人出现昏厥、不出汗、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等。
阳是看不到的东西,如可以看见眼睛的外形(阴),但是看不到视力(阳)。阳气散掉,视力就没有了。人的官能都适用,如耳背,表示肾阳不足;眼睛瞬间失明,表示阳气短暂受伤;眼睛突然失明(非病理),表示阳气被阻绝在里面。
人生气大怒的时候需要很多能量,使阳气向上冲到头面,眼红气盛,此时也会产生昏厥的现象,更甚者发生中风、发心脏病。
阳气不足伤到筋纵,无法控制筋的运动,如手抖。
阳气受损,汗流不止,肌肉萎缩。
9、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皮肤有湿,生疣;皮肤有寒,生疹(风)。所以出汗后要及时擦干。
长时间坐着,如果湿气大(外在湿或身体流汗)后遇冷,容易生疔疮脓疡,所以坐一会儿要站起来休息一下。
10、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吃太营养的东西,脚会生疔疮、脓疡(大丁)。
11、阳气者,精则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瘘
早上运动,晚上不要运动。如果阳气可以练得很精会有神;如果阳气练得很柔和,就不会抽筋;阳气开合有问题,寒气会趁阳虚而入。
12、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当阳气不守的时候,邪气会传到脏,情志上有问题,脏器会受伤(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13、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阳气亦称卫气。内经中,卫指气,营指血。气和血是平衡状态。诊脉为摸血,脉外是气,脉内是血。感觉脉气的动能强度和弹性,柔和最好,不可刚强。柔和说明阳气很顺、调和,如果摸到脉是空的(如同摸葱叶为空,摸葱茎为实),说明阳气虚。
中风病人,如一直躺着不翻动,阳不行,阴累积,湿多,发生痈肿化脓?褥疮;
张文杰
贫民
贫民
  • UID2018806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97
  • 社区居民
2058楼#
发布于:2016-02-03 11: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文杰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黄帝内经》第4集学习心得
  1. 难经,第三难,高骨为关,上为寸,下为尺,关上为阳,下为阴,太长就是阳太过,太少就是阴不及,当阴脉太盛,顶到阳,阳往外走,称之为溢,溢脉。阴太虚,脉会向下加长,称之为复脉。这两种脉都是没有胃气的脉。
 2.人之呼吸,吸入是因为肝肾,属于阴,吸;吐出是因为心肺,属于阳,呼。所以寸脉属于阳,用于查心肺,尺脉为下焦,中间关脉查脾胃(脾胃主谷味)
3.生气通天论:五脏六腑与天相通。吸气顺着督脉下到命门,从命门到关元假想有一条线,这样到关元为吸,吐是关元沿着任脉到口鼻,一直是小腹在振动,因为天阳进来时小腹产生热,肾脏为先天之本,因为肾气与天相通。
4.阳气论,阳气精绝症状
  小肠募穴为关元,当食物经胃咀嚼进入小肠,小肠因为里面有火(肺把心脏之火下降到小肠),大肠的水分受小肠火烧,回到肺(气化),肺主皮毛,所以身体里面上下的津液都来自与肺,肺里面的气来自于大肠,大肠里面的水来自于食物,这时阳气就会走表。里寒盛,小肠温度不够,阳气不会走表,不会卫外,阳不固表,身体很浮动。如果太热,津液伤到,烦渴,肺之津液不够,讲话比较多,是阳明证。病人出现纯热,大肠,胃是阳明。阴于湿,如果湿盛,伤到头面,好像戴帽子一样。因为气,伤到阳气,病人会肿;十二经脉脉有脉气,人变臃肿,气受到伤,全身肿,阳气虚。阳受损后,人的阳气会积累,产生昏厥,不出汗,眼睛看不到,有阳气才有视力。各种官能都是因为有阳气。生气阳气往上冲,怒发冲冠,昏厥,发心脏病。阳气不足,伤经络,手不能动。
     肌肉萎缩,汗会流不止,汗出见湿,有油,汗出后受湿,产生疣。吃太好的食物脚会生疔疮,皮肤流汗如果遇到湿气,生疣,遇到寒气生疮。早上做运动,晚上不要做运动,柔者养筋,阳气开合不好,寒气乘虚而入,阳气不守,传到脏时,情志上有问题,卫是气,营是血,摸脉,脉外是气,脉内是血,柔和最好。肌肉产生脓疮,褥疮,是阳气不行,化脓产生病变。
黄旭红
会员
会员
  • UID20149616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57
2059楼#
发布于:2016-02-03 20: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课心得: 生气通天论
一 神、魂、魄 ~肺藏魄(白天见鬼就是魄,魄不守,伤肺),肝藏魂,心藏神。魂和魄都是神在管,因为心最大。 腑为宣泄,脏为收藏。阳气正时反应出来的就是吸收好的营养,排泄掉坏的东西。养生行阳最重要;阴不能累积,阴积生瘤。(太极图解~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二 该流汗的时候没流汗,穴俞以闭, 阳气不行,发为风疟。风为动,病人抖就是风的症状,此时治疗用祛风的药。 风为百病之始,一开始治疗风导致的病就不会病进。治脏病或治腑病时出现表病或风病提示病退,快要痊愈。
三 清静时,肉腠闭拒,无论四时如何改变,都不会受到影响。 病在身体太久,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但仍得尽力治好。 四 阳气行,脏才能正常收藏营养,腑才能正常排泻糟粕。当阳不行的时候,阳畜积(肿瘤、病变),病死。 阴会累积,因为阴是有形的;阳是行走的,无形的。阳行阴才不会累积。
五 四象-阴阳与时辰之关系 ,阳气,白天主外。清晨阳气生,中午阳气最旺,太阳西下时阳气开始衰。正午开始阴开始慢慢在生,半夜的时候阴到了极限,阳开始一点点生起,卯时阳开始盛,阴阳是慢慢转变的。
六 阴不胜其阳(阴没办法控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 脏和腑之间相互协调才不会生病,所以医生应当通过腑去看脏的问题或通过脏去看腑的问题。
七 保养之道就是稍微不正常的时候想办法让它正常,心情保持好,不随便发脾气,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中医把天地之间的风定义为肝,肝是风脏,属木,树木会动是因为受到风)。
八 饱食, 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吃太饱,筋脉输送的力量不够,就容易生痔疮)。 而大饮,则气逆(喝太多,就容易短气)。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出力气靠肾脏,背上有大杼穴,脚上有承山穴、绝骨穴,骨头受力,当强力抬东西的时候肾气乃伤)。 阴阳两者不和,就像有春无秋,有冬无夏。阳强要密才不会耗损阴,不能密则耗阴,阴气乃绝。阴和阳互相牵制,缺一不可,阴伤到了会影响阳,阳无法守,阳伤到了,阴会耗散掉。 九 伤寒论 ~身体暴露在风中,就会产生寒热。春天是风的节气,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温病本身不存在,一定要冬伤于寒,春天才会有温病。最常见于小儿冬季在外玩耍,出汗伤寒,春季发为温病)。 人有两种寒,一种是从里面发出,大部分是饮食不节,吃坏东西造成的;另一种就是外面发出的,就是冬伤于寒。所以冬天尽量不要出汗,容易伤于寒。
十 五味与五脏气色 ~酸、苦、甘、辛、咸,不能太过,过与不及都不好。 过食酸味,肝气以津,津液产生太多,木会伤土,伤到脾脏。 过食咸味,会伤到骨骼,肝肾主吸入所以会“气劳”,肾水伤到,会影响心脏,心气抑。过食甜味,甜太甚会伤到肾脏,会看到黑色(五色青赤黄白黑,常人五色存于脏里,伤肾时,肾脏内的营养黑色呆不住了,往外渗就看见黑色,比如脸色发黑,黑的没有光泽,就是肾脏功能受损。(正常人五色存于脏,反应到气色上就是不正常了,谓之过溢,如黑色营养不入肾,反逆出来),心气喘满,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比如蔬菜),脾气不濡,胃气乃厚。饮食要淡,治病用药时味道厚重是正常的。 青盐可以预防得肾结石,食醋可以预防得胆结石。 吃太饱了,阳气没办法行走,容易累积诱发盲肠炎。青盐预防肾结石。
钱蔚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76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201
2060楼#
发布于:2016-02-03 21: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课心得:

神、魂、魄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魂、魄都是神(心)在管。
魄,即白天见鬼,魄不守,肺出问题了。肺里的汗该流而没有流尽,身形羸弱,身体干燥(气烁)。
人体背后膀胱经集中了腧穴,阳气在背走;前面任脉附近集中了募穴,阴气在前走。阴阳相互制衡。

腧穴不行,阳气不行,发为风疟。阳气要发散,但是毛孔闭塞,阳气不能行,风即为动(抖)。
风为百病之始,亦为病之终。病刚开始的时候,治风即愈;治脏病时,后来出现风症(表证),病逆为愈(病退)。
人保持心情清净时,腠理都可以封闭,大风苛毒都不能进入伤害人体。此因时之序。
病在身体太久,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治疗。

阳气和阴气
腑主泻(宣泄),脏主藏(收藏)。泻与藏都靠阳气行,生养收藏。如果阳气正,浊物泻,好的营养会被收藏。阳不行,没有动能,好坏皆滞,因为被堵塞。十二时辰为一个周天,食物经十二时辰要立刻人体。如果超过十二个时辰排便,说明阳不行。营养阻滞,会引起肿瘤或病变。所以要行阳,阴不要累积,如果受到阻隔,必须马上泻出来(隔者当写)。

四象-阴阳与时辰之关系
阳气白天主外,清晨(平旦)阳气生;中午(日中)阳气最盛,阴开始生;傍晚太阳西下(日西)阳气开始衰;夜晚子时,阴气最盛(阴极)。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阴极阳生->阳始盛->阳极阴生->阴始盛->阴极阳生(太极阴阳鱼)
子时->(少阳)->卯时->(太阳)->午时->(少阴)->酉时->(太阴)->子时
阴阳不会瞬间转变,都是慢慢变化的。

阴阳是平衡的。阴不胜其阳,阴不能管控阳,如太太不能管控先生,会发狂;阳不胜其阴,如先生不能管控太太,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养生之道,就是阴阳平衡,脏腑平衡;如不平衡,让医生找到不平衡点,使之平衡。
腑为阳,脏为阴。阴阳相连,脏腑相连。当看到表证的病,要看到相关的里证的病。如便秘在丑时,则便秘与肝有关;如便秘在寅时,则与肺有关。

保养之道:如果不正常的时候,要想尽办法让它先正常(药物、针灸),然后心情要好。

风为肝,树会动是因为风,邪伤肝。
吃太饱,筋脉输送食物的力量又不够,容易得痔疮。
喝酒过多,会气短(气逆)。
人用力(强力)是靠肾脏,太过用力,会伤到肾脏伤到骨。用力是在承山穴和骨会大杼穴,才能受强力。
高骨:脊柱一条下来,腰椎骨最大,为高骨。

阴阳在人体内互相牵制,缺一不可。如果阴阳不和,阳要强到可以密闭阴,如果伤到阳,阳不够密,阴会耗散;如果伤到阴,会影响到阳,阳就无法守住;如果阴阳离决,即阴走阴,阳走阳,阴阳不搭嘎,就很危险,精气绝。

伤寒论
人生寒热的病,是因为受到风,是外来的病。
春天是风的节气,人如在春季受伤于汗出当风,病邪流连季易生汗流不止或下痢。
夏日过炎而受暑伤,即令尝时不病,秋季来临时因环境改变病机立发造成咳嗽不止,皆因夏日过炎伤津,肺精不足,至秋日引发。
秋季时,久坐卧于湿地,湿入里与脾湿应合阻于中焦,气机不下反逆成咳,肌肉无充足之营养供应受制于湿,造成肌肉萎缩无力。
冬季来临时不知不可任意发汗,因不正常之劳汗过量,寒邪趁此进入毛孔,即使当时不病,到了春天必然发生因体内津液不足而造成不见恶寒之热性病。春季的温病,是因为冬季伤到了寒,多见于小孩。此时,虽然表证是热症,但是不能开寒凉的药,因为它的病因是因为寒。用寒凉的药,可以一时压住热症的表证,但是寒症的病还是会反复出现。
寒从内发,因饮食不洁,吃坏肚子,如没有受风,但是一直喝酒,身体也会寒。寒从外来,一般是冬天受寒,夏天受暑,所以冬天的时候不要出汗。

五味与五脏气色
肝心脾肺肾<=>酸苦甘辛咸<=>青赤黄白黑
过与不及都不好。吃东西味道要调和五味,才不会生病。蔬菜一般为微苦,植物药很苦。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木克土)。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水克火)。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暗),肾气不衡(土克水)。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食味过于苦,脾赃无法运化营养,肌肉因之衰退,但胃口过盛,造成恶性循环)。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食味过辛辣,人之筋脉会失去力量,变为弛缓,精神变差)。
食物有两种:平常的饮食,味淡;药物,味道厚重,治病用。
中国,东方沿海地区,喜酸,不宜得胆结石。西方苦寒,喜味厚,多食内陆盐(青盐),不宜得肾结石。
戴春蓉
贫民
贫民
  • UID20184485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7
2061楼#
发布于:2016-02-03 21: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课学习心得:
生气通天论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
肺藏魄(白天见鬼就是魄,魄不守,伤肺)
肝藏魂
心藏神。魂和魄都是神在管。
“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膀胱经的俞穴是阳经走的地方,募穴是阴气走的地方。要是背部俞穴闭塞阳气不行,则必生忙病往来寒热。( 腑为宣泄,脏为收藏)阳气正时反应出来的就是吸收好的营养,排泄掉坏的东西,阳不行会阴积生瘤。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始,病在始为风,要治风,脏病治到后有风病象时就代表快好了。风为动,病人抖就是风症。
“清静则肉楱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故久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人要是保持气清神静,则阳气必行,固表能力强盛,无论四时如何改变,都不会受到影响。 病在身体太久,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但仍得尽力治好。
 阳气行,脏才能正常收藏营养,腑才能正常排泻糟粕。当阳不行的时候,阳畜积(肿瘤、病变),病死。 阴会累积,因为阴是有形的;阳是行走的,无形的。阳行阴才不会累积。
阴阳与时辰之关系 ,阳气,白天主外。清晨阳气生,中午阳气最旺,太阳西下时阳气开始衰。正午开始阴开始慢慢在生,半夜的时候阴到了极限,阳开始一点点生起,卯时阳开始盛,阴阳是慢慢转变的。
 “阴不胜其阳”(阴没办法控制阳如,家庭里太太管不了先生,先生就有拘束)
“阳不胜其阴”(阳不足无法接收阴之精气)
如内外调和,邪不能害。 脏和腑之间相互协调才不会生病,所以医生应当通过腑去看脏的问题或通过脏去看腑的问题。 如便秘,要是晚上1到3难受不睡就是肝影响了大肠造成便秘,要是3到5就是肺的缘故。
 保养之道就是稍微不正常的时候想办法让它正常,心情保持好,不随便发脾气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中医把天地之间的风定义为肝,肝是风脏,属木,树木会动是因为受到风。
“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爆饮暴食,造成消化系统过量负荷,使筋脉输送的力量不够,就容易下痢或生痔疮)。
 “而大饮,则气逆”
喝太多酒水,胃比受损而气反逆不降生呕。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出力气靠肾脏,背上有大杼穴,脚上有承山穴、绝骨穴,骨头受力,当过度提举抬东西必伤肾气,腰骨必坏。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大凡阴阳平衡之重点在一切适中,生活规律,心情平静,则阳能固外,阴安于内。一旦俩者失和,就像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夏天没有冬天那样。阴和阳互相牵制,缺一不可,阴伤到了会影响阳,阳无法守,阳伤到了,阴会耗散掉。
 伤寒论 ~身体暴露在风中,就会产生寒热。
春天受伤于汗出当风,病邪不去,夏季易生汗流不止或下痢。
夏日过炎伤津肺津不足,到了秋天会咳嗽不止。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肌肉萎缩无力。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温病本身不存在,一定要冬伤于寒,春天才会有温病。最常见于小儿冬季在外玩耍,出汗伤寒,春季发为温病)。
寒分俩种,一种是从里面发出,大部分是饮食不节,吃坏东西造成的;另一种就是外面发出的,就是冬伤于寒。所以冬天尽量不要出汗,容易伤于寒。
 五味与五脏
 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肾咸,不能太过,过与不及都不好。 过食酸味,肝气以津,津液产生太多,木会伤土,伤到脾脏。 过食咸味,会伤到骨骼,肝肾主吸入所以会“气劳”,肾水伤到,会影响心脏,心气抑。过食甜味,甜太甚会伤到肾脏,会看到黑色(五色青赤黄白黑,常人五色存于脏里,伤肾时,肾脏内的营养黑色呆不住了,往外渗就看见黑色,比如脸色发黑,黑的没有光泽,
赵芳芳
新手
新手
  • UID20183122
  • 粉丝2
  • 关注3
  • 发帖数8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062楼#
发布于:2016-02-03 22: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赵芳芳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课学习心得
生气通天论篇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
后背膀胱经的腧穴都是阳气走的地方,募穴是阴气走的地方。
中医用‘风’描述动,如抖动的病证可称为风症。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始,-(其实也是病之终)最早的病是来自外界(如伤风等),如果能在病之始就能治好最优;反之如果重病最后能治疗到只剩下表症说明病快要痊愈。
清静则肉凑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人如能保持气清神静则阳气必和,固表能力强及时遇到恶劣天气也不会生病。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如果病在体内太久就会传变移转造成上下不交阴阳不容,再好的医生也难以治疗。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阻隔),隔者当写。
腑:用于宣泄(排除浊物)-阳   脏:用于收藏(收集营养)-阴
宣泄和收藏都需要阳气的正常运行,当阳气不足时就无法正常的宣泄和收藏,人就会生病。正常人24小时内会完成食物的新陈代谢,如果处于病态,则食物可能在身体里停留很久,及时原本再好的东西也都变成了浊物。因此行阳很重要!!



阳气的发动顺序是:少阳(阴中之阳)→ 阳明(阳之展现)→ 太阳(阳之极致)
阴气的发动次序是:厥阴(阴之初始)→ 太阴(阴之极致)→ 少阴(阴之凝结)


总体来说,阳气的发生为主体运动的主线,阴阳依次启动时的流向必然是:

歧伯曰,阴者藏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才是养生之道。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欬,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小孩冬天因为受寒在春天发生的温热的病症,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里寒。此时用寒凉的药只能把表面的瘟病暂时缓解,里寒并没有去除。
所以冬天不能出汗!!!以免受寒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五味和脏腑的关系如上图,不能过也不能太少。
如喜爱吃酸的人少得胆结石,喜欢吃青盐的人少得肾结石。
王岩龙
贫民
贫民
  • UID2018324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98
2063楼#
发布于:2016-02-03 22:57
@教官-南京-李宁@助教-中山-吴泳茵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岩龙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集心得:1.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神管魄与魂。白天见鬼就是魄不守,伤肺。魄汗未尽,是肺里的汗该流而未流尽。阳气走背后俞穴,阴气走募穴,俞穴阳气不足,毛孔闭塞,发为风疟(阳气需发散)。风为动,病人抖就是风的症状,此时治疗用祛风的药。 风为百病之始,一开始治风则病不进。治脏病或治腑病时出现表病或风病提示病退,将要痊愈。2.腑的宣泄,脏的收藏都靠阳气才能运行,阳要行,食物按时进出说明阳在行,否则累积不出会变腐烂,不行身体则累积很多东西(肿瘤、病变等)。养生行阳最重要;阴不能累积,阴积生瘤。(太极图解-----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阳气白天主外,清晨阳气生,中午阳气最旺(阴开始生),太阳西下阳气开始衰,半夜阴之极(阴旺)阳开始生。4.阴与阳相互制约,阴不制阳,使阳气亢盛,血流急速,脉搏急迫有力,影响到心脏等部位引起发狂;阳不制阴,会五脏之气不调,九窍闭塞不通。圣人以调和阴阳平衡,筋脉和同,气血皆从。脏和腑之间相互协调才不会生病,所以医生应当通过腑去看脏的问题或通过脏去看腑的问题。5.天地间的风定义为肝脏,吃太饱筋脉输送力量不够易生痔疮,喝酒太多会气逆、短气、呼吸短。用力抬东西靠肾脏,大杼、承山、绝骨,抬重物是用骨去抬,强力抬伤肾脏,脊椎骨腰椎骨头最大称为高骨。6.阴阳两者不和就如有春无秋,有冬无夏,阳强要密才不会耗损阴,不够密则耗阴,阴气乃绝。阴和阳互相牵制,缺一不可,阴伤到了会影响阳,阳无法守住,阳伤到了,阴会耗散掉。7.身体暴露在风中,就会产生寒热。春天是风的节气,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温病本身不存在,一定要冬伤于寒,春天才会有温病。最常见于小儿冬季在外玩耍,出汗伤寒,春季发为温病)。 人有两种寒,一种是从里面发出,大部分是饮食不节,吃坏东西造成的;另一种就是外面发出的,就是冬伤于寒。所以冬天尽量不要出汗,容易伤于寒。8.饮食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如过食酸味,肝气津液产生过多伤到土,木克土;咸味太重伤到骨骼,肝肾主吸入所以会“气劳”,肾水会影响心脏,心气压抑;甘太盛会伤到肾脏,肾脏受伤营养待不住往外散,看到气色就是黑色,黑的没有光泽,就是肾脏功能受损。五色对应五脏青入肝,黄入脾,赤入心,黑入肾,白入肺。正常人五色存于脏,反应到气色上就是不正常了,谓之过溢,如黑色营养不入肾,反逆出来,心气喘满,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比如蔬菜),脾气不濡,胃气乃厚。饮食要淡,治病用药时味道厚重是正常的。 青盐(海盐不可以)可以预防肾结石,食醋可以预防胆结石。 吃太饱了,阳气没办法行走,容易累积诱发盲肠炎。
丁敏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7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0
2064楼#
发布于:2016-02-03 23: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丁敏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课学习心得
生气通天论篇
神、魂、魄 ~肺藏魄(白天见鬼就是魄,魄不守,伤肺),肝藏魂,心藏神。魂和魄都是神在管,因为心最大。 腑为宣泄,脏为收藏。阳气正时反应出来的就是吸收好的营养,排泄掉坏的东西。养生行阳最重要;阴不能累积,阴积生瘤。(太极图解~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膀胱经的俞穴是阳经走的地方,募穴是阴气走的地方。要是背部俞穴闭塞阳气不行,则必生忙病往来寒热。( 腑为宣泄,脏为收藏)阳气正时反应出来的就是吸收好的营养,排泄掉坏的东西,阳不行会阴积生瘤。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始,病在始为风,要治风,脏病治到后有风病象时就代表快好了。风为动,病人抖就是风症。
清静则肉凑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人要是保持气清神静,则阳气必行,固表能力强盛,无论四时如何改变,都不会受到影响。 病在身体太久,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但仍得尽力治好。
阳气行,脏才能正常收藏营养,腑才能正常排泻糟粕。当阳不行的时候,阳畜积(肿瘤、病变),病死。 阴会累积,因为阴是有形的;阳是行走的,无形的。阳行阴才不会累积。
阴阳与时辰之关系 ,阳气,白天主外。清晨阳气生,中午阳气最旺,太阳西下时阳气开始衰。正午开始阴开始慢慢在生,半夜的时候阴到了极限,阳开始一点点生起,卯时阳开始盛,阴阳是慢慢转变的。
阴不胜其阳”(阴没办法控制阳如,家庭里太太管不了先生,先生就有拘束)
“阳不胜其阴”(阳不足无法接收阴之精气)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中医把天地之间的风定义为肝,肝是风脏,属木,树木会动是因为受到风。
“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爆饮暴食,造成消化系统过量负荷,使筋脉输送的力量不够,就容易下痢或生痔疮)。
 “而大饮,则气逆”
喝太多酒水,胃比受损而气反逆不降生呕。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出力气靠肾脏,背上有大杼穴,脚上有承山穴、绝骨穴,骨头受力,当过度提举抬东西必伤肾气,腰骨必坏。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大凡阴阳平衡之重点在一切适中,生活规律,心情平静,则阳能固外,阴安于内。一旦俩者失和,就像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夏天没有冬天那样。阴和阳互相牵制,缺一不可,阴伤到了会影响阳,阳无法守,阳伤到了,阴会耗散掉。
 伤寒论 ~身体暴露在风中,就会产生寒热。
阴阳与时辰之关系 ,阳气,白天主外。清晨阳气生,中午阳气最旺,太阳西下时阳气开始衰。正午开始阴开始慢慢在生,半夜的时候阴到了极限,阳开始一点点生起,卯时阳开始盛,阴阳是慢慢转变的
十 五味与五脏气色 ~酸、苦、甘、辛、咸,不能太过,过与不及都不好。青入肝,黄入脾,赤入心,黑入肾,白入肺。正常人五色存于脏,反应到气色上就是不正常了,谓之过溢,如黑色营养不入肾,反逆出来,心气喘满,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比如蔬菜),脾气不濡,胃气乃厚。饮食要淡,治病用药时味道厚重是正常的。 青盐(海盐不可以)可以预防肾结石,食醋可以预防胆结石。 吃太饱了,阳气没办法行走,容易累积诱发盲肠炎。
游南
新手
新手
  • UID2018506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5
2065楼#
发布于:2016-02-03 23: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游南申请签到,2016年02月03日《黄帝内经》第5课心得
一、1、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心在管魂汗魄;
2、魂汗:肺里的汗,该流的没流;
3、俞穴:阳气行走的地方;募穴:阴气行走的地方;俞穴闭合(即阳气不行),发风疟;
4、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首,最早来自外面(伤风),一开始就治,就不会生后面的病;反之,治疗脏病后,出现风症(表症),表示疾病快治好了;
5、故久病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病在身体中太久,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
6、腑主宣泄,脏主收藏;靠阳气在行,浊物排出,好的精华收藏;当阳气不行,脏腑功能就会混乱,浊物不排,该收藏的精华不收藏;阳不行,东西累积在身体里面就会出现肿瘤、疾病;阴:累积(阴积),当阳气不行阴就会累积;
7、阴阳是24小时慢慢转变的一个循环,身体也是;
8、阴和阳是平衡,阴不胜其阳(就是阴管不住、控制不住阳),阳就会发狂;阳不胜其阴,阳不能让阴安心、开心,五脏就会气争,错乱;
9、真正的养生之道是阴阳平衡,脏腑平滑,如夫妻之道;
10、腑为阳,脏为阴;脏腑阴阳互相制衡;当看到表证的病,要看到相关的里证的病。如便秘在1:00-3:00时,则便秘与肝有关;如便秘在3:00-5:00时,则与肺有关;
11、风为肝,肝如同树,树会动是因为风,邪伤肝;
12、吃太饱,筋脉输送食物的力量又不够,容易得下利或痔疮;
13、喝酒过多,会气短(气逆);人用力(强力)是靠肾脏,太过用力,会伤到肾脏伤到骨。用力是在承山穴和骨会大杼穴,才能受强力;
14、阴阳在人体内互相牵制,缺一不可;①阳要强到可以密闭阴,不会让阴耗散;如果伤到阴,会影响到阳,阳就无法守住;②阴阳离决,即阴走阴,阳走阳,阴阳不搭嘎,就很危险;
15、中医认为人体暴露在环境中因为节气的改变,出现寒热(这种疾病是外来的);①如人在春季受伤于汗出当风,病邪流连季易生汗流不止或下痢;②夏日过炎而受暑伤,即令尝时不病,秋季来临时因环境改变病机立发造成咳嗽不止,皆因夏日过炎伤津,肺精不足,至秋日引发;③秋季时,久坐卧于湿地,湿入里与脾湿应合阻于中焦,气机不下反逆成咳,肌肉无充足之营养供应受制于湿,造成肌肉萎缩无力;
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季来临时不知不可任意发汗,因不正常之劳汗过量,寒邪趁此进入毛孔,即使当时不病,到了春天必然发生因体内津液不足而造成不见恶寒之热性病;
16、温病本身不存在,一定是冬天伤到寒才会有温病;多见于小孩,小孩好动出汗,冬天就受寒,到春天就发温病;表面上的热症,是因为里面有寒;
17、有两种寒:第一种是由里面发出来,是因为饮食不洁,吃坏东西;一直喝酒,身体也会寒;②外面的寒,一般是冬天受寒,而夏天受暑;
18、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肾(咸);在饮食上都有酸苦甘辛咸,中医认为过与不及都不好;吃东西味道要调和五味,才不会生病。
19、①过食酸味,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木克土,会伤到脾脏));②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水克火,会影响心脏));③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暗),肾气不衡(土克水);④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食味过于苦,脾赃无法运化营养,肌肉因之衰退,但胃口过盛,造成恶性循环);⑤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食味过辛辣,人之筋脉会失去力量,变为弛缓,精神变差);
20、食物有两种:平常的饮食,味淡;药物:味道厚重,治病;
21、如果能够调和五个味道,人就不会有病;举例:东南沿海地区,喜酸,不宜得胆结石。西方青海的地苦寒,喜味厚,多食内陆盐(青盐,海盐没有青盐那么好能预防肾结石),不宜得肾结石;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066楼#
发布于:2016-02-04 00:32
@教官-南京-李宁@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集心得:
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续
1、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神管魄与魂。白天见鬼就是魄不守,伤肺,肺出问题了。魄汗未尽,是肺里的汗该流而未流尽。阳气走背后俞穴,阴气走募穴,俞穴阳气不足,毛孔闭塞,发为风疟(阳气需发散)。阴阳相互制衡。风为动,病人抖为风的症状,此时治疗用祛风药。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始,其实也是病之终),最早的病是来自外界(如伤风等),如能在病之始就能治好最优;反之如果重病最后能治疗到只剩下表症说明病快要痊愈。清静则肉凑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病在身体太久,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治疗。
2、腑为宣泄,脏为收藏,都靠阳气才能运行。阳要行,食物按时进出说明阳在行,否则累积不出会变腐烂。养生行阳最重要;阴不能累积,阴积生瘤。十二时辰为一个周天,食物经十二时辰要离开人体。如果超过十二个时辰排便,说明阳不行。不行则身体累积很多东西(肿瘤、病变等),所以要行阳,阴不要累积,如果受到阻隔,必须马上泻出来(隔者当泄)(太极图解见下,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阳气白天主外,清晨日出阳气生,正午阳气最旺(阴开始生),太阳西下阳气开始衰,半夜阴之极,此时阴旺阳开始生。
3、阴与阳相互制约,阴不制阳,使阳气亢盛,人必生狂乱使血脉加速,脉搏急迫有力,影响到心脏等部位引起发狂;阳不制阴使阴气盛,会五脏之气不调,九窍闭塞不通。故圣人以调和阴阳平衡,筋脉柔和,骨髓坚固强壮,气血皆从。脏和腑之间相互协调才不会生病,所以医生应当通过腑去看脏的问题或通过脏去看腑的问题,即阴阳平衡问题。
4、人生寒热的病,是因为受到风,是外来的病。人如在春季受伤于汗出当风,病邪流连不去,易生汗流不止或下痢。夏日过炎而受暑热所伤,即令尝时不病,秋季来临时因环境改变病机立发造成咳嗽不止,皆因夏日过炎伤津,肺精不足,至秋日引发。秋季时,久坐卧于湿地,湿入里与脾湿应合阻于中焦,气机不下反逆成咳,肌肉无充足之营养供应受制于湿,造成肌肉萎缩无力。冬季来临时不知不可任意发汗,因不正常之劳汗过量,寒邪趁此进入毛孔,即使当时不病,到了春天必然发生因体内津液不足而造成不见恶寒之热性病。
春季的温病,是因为冬季伤到了寒,多见于小孩。此时,虽然表证是热症,但是不能开寒凉的药,因为它的病因是因为寒。用寒凉的药,可以一时压住热症的表证,但是寒症的病还是会反复出现。
寒从内发,因饮食不洁,吃坏肚子,如没有受风,但是一直喝酒,身体也会寒。寒从外来,一般是冬天受寒,夏天受暑,所以冬天的时候不要出汗。
5、天地间的风定义为肝脏,吃太饱筋脉输送力量不够易生痔疮,喝酒太多会气逆、短气、呼吸短。用力抬东西靠肾脏,大杼、承山、绝骨,抬重物是用骨去抬,强力抬伤肾脏,脊椎骨腰椎骨头最大称为高骨。人有两种寒,一种是从里面发出,大部分是饮食不节,吃坏东西造成的;另一种就是外面发出的,就是冬伤于寒。所以冬天尽量不要出汗,容易伤于寒。
6、五味与五脏气色: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与“青赤黄白黑”
饮食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如过食酸味,肝气津液产生过多伤到土,木克土;咸味太重伤到骨骼,肝肾主吸入所以会“气劳”,肾水会影响心脏,心气压抑;甘太盛会伤到肾脏,肾脏受伤营养待不住往外散,看到气色就是黑色,黑的没有光泽,就是肾脏功能受损。五色对应五脏青入肝,黄入脾,赤入心,黑入肾,白入肺。正常人五色存于脏,如反应到气色上就是不正常了,谓之过溢,如黑色营养不入肾,反逆出来,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比如
王芬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1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11
2067楼#
发布于:2016-02-04 08:19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课心得:

阳气者,精则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蒲,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传风者,百病之姶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两而阳气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阳气在很精纯时养人元神生命,柔和时能养全身之筋。遇毛孔开阖不正常,寒气入里,必生佝偻。侵经脉,生瘿肿,淋巴结肿,肿脓停留肌肉漫延。从背部俞穴之体,会造成蔵气不足,必生易惊胆小神经过敏之情志病。邪气入血,血管相抵则生脓肿。汗水无法透发,停留体内,造成外形瘦弱而躁。背部俞穴闭塞阳气不行,则生疟病往来寒热。风为百病之始。保持气清神静阳气必和。固表强盛,遇恶劣气候,终不生害。顺应天地时序之理而致。邪留体内久久不去,必生传变移转,上下不交,阴阳不容。良医亦束手无策。人身之阳受阻积滞不去,必生危厄,用泻法速治。不急速正确施治,必因时之失而终败。阳气白天固守人体之外,清晨日出,阳气走表,正午盛旺至极,日落西山阳气衰弱于表内敛,毛孔闭锁不外溢。日暮内㰸不出,夜间不运动汗出,不与外在寒露相触,违逆之,阳气必损,薄弱多病。       神、魂、魄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魂、魄都是心神在管。
魄,即白天见鬼,魄不守,肺出问题了。肺里的汗该流而没有流尽。
人体背后腧穴,阳气在背走;前面任脉集中了募穴,阴气在前走。阴阳相互制衡。     阴者藏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经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腑主泻(宣泄),脏主藏(收藏)。泻与藏都靠阳气行,生养收藏。如果阳气正,浊物泻,好的营养会被收藏。阳不行,没有动能,好坏皆滞,因为被堵塞。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欬,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养生之道,就是阴阳平衡,脏腑平衡;腑为阳,脏为阴。阴阳相连,脏腑相连。当看到表证的病,要看到相关的里证的病。如便秘在丑时,则便秘与肝有关;如便秘在寅时,则与肺有关。
保养之道:如果不正常的时候,要想尽办法让它先正常(药物、针灸),然后心情要好。风为肝,树会动是因为风,邪伤肝。
吃太饱,筋脉输送食物的力量又不够,容易得痔疮。喝酒过多,会气短(气逆)。
人用强力是靠肾脏,太过用力,会伤到肾脏伤到骨。用力是在承山穴和骨会大杼穴,才能受强力。高骨:脊柱一条下来,腰椎骨最大,为高骨。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凑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阴阳在人体内互相牵制,缺一不可。如果阴阳不和,阳要强到可以密闭阴,如果伤到阳,阳不够密,阴会耗散;如果伤到阴,会影响到阳,阳就无法守住;如果阴阳离决,即阴走阴,阳走阳,阴阳不搭就很危险,精气绝。
人生寒热的病,是因为受到风,是外来的病。春天是风的节气,人如在春季受伤于汗出当风,病邪流连季易生汗流不止或下痢。
夏日过炎而受暑伤,即令尝时不病,秋季来临时因环境改变病机立发造成咳嗽不止,皆因夏日过炎伤津,肺精不足,至秋日引发。
秋季时,久坐卧于湿地,湿入里与脾湿应合阻于中焦,气机不下反逆成咳,肌肉无充足之营养供应受制于湿,造成肌肉萎缩无力。
冬季来临时不知不可任意发汗,因不正常之劳汗过量,寒邪趁此进入毛孔,即使当时不病,到了春天必然发生因体内津液不足而造成不见恶寒之热性病。春季的温病,是因为冬季伤到了寒,多见于小孩。此时,虽然表证是热症,但是不能开寒凉的药,因为它的病因是因为寒。用寒凉的药,可以一时压住热症的表证,但是寒症的病还是会反复出现。寒从内发,因饮食不洁,吃坏肚子,如没有受风,但是一直喝酒,身体也会寒。寒从外来,一般是冬天受寒,夏天受暑,所以冬天的时候不要出汗。

五味与五脏气色,肝心脾肺肾:酸苦甘辛咸:青赤黄白黑
过与不及都不好。吃东西味道要调和五味,才不会生病。蔬菜一般为微苦,植物药很苦。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木克土)。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水克火)。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暗),肾气不衡(土克水)。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食味过于苦,脾赃无法运化营养,肌肉因之衰退,但胃口过盛,造成恶性循环)。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食味过辛辣,人之筋脉会失去力量,变为弛缓,精神变差)。
食物有两种:平常的饮食,味淡;药物,味道厚重,治病用。
中国,东方沿海地区,喜酸,不宜得胆结石。西方苦寒,喜味厚,多食内陆盐(青盐),不宜得肾结石。
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98987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5
2068楼#
发布于:2016-02-04 08: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   2016年2月3日《黄帝内经》第5课心得生气通天论续
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魂和魄都归神来管,因心为君主之官。魄汗指肺里的汗,该汗而不流汗时,形弱而气数,会很干燥。俞穴以闭,膀胱经的俞穴是阳气走的地方,前面的募穴是阴气走的地方,阴阳是相互制衡的,阳气不行时,发为风疟,阳气本身要发散的,毛孔闭塞,阳气不能行。风就是动,人会抖就是风的症状。风为百病之始,《金匮》《伤寒》认为所有的病都来自风,一开始就把风治好就行,或者把病治到出现风症时,病就到表,说明病就快好了。人如果保持心静安和时,节气再改变都不能伤到你。如果病太久,再好的医生都没有办法。腑是宣泻,脏为收藏,泻和藏都需要阳气。阳气正,浊物排,营养收藏,这是常人。阳气不行时,好坏都收藏。24h是一个周天循环,浊物应该排泄。肿瘤病变都是阳不行,阴气累积是因阳不行,隔者当泻。白天主外,清晨开始生,中午阳气最旺,太阳西下时,阳气开始衰。阳气最旺时,阴开始生,阴稍生一点为少阴,阴盛时为太阴。到半夜时阴到了极限,阳开始一点点生,此为少阳,到卯时以后,阳开始盛,为太阳,这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人体24h完成一个循环。阴和阳是平衡的,阴很低时阳会外越,阴不胜阳就是阴没办法控制阳了,阳不制阴,五脏气争,所以圣人沉阴阳。肝是木,大肠是金,本身应该互相制衡的,病人便秘,腑有问题,这是阳。阳有问题时,阳气不通。很多原因造成便秘,肝有问题,晚1一3点醒来,这是木和金之间不和。晚3一5点醒来,这是肺与大肠有问题。阴阳就是说,当你看到一个腑的症状时,腑和脏是相连的,所以可以用腑来看到里面的问题。当逆知道不正常时,想办法让他正常,心情要保持好。肝是风脏,邪伤肝也。吃太饱,经脉输送的力量不够,就易生疮疡,大饮会气逆,强力运作时(人出力是肾脏),抬重物是用骨的力量,所以出问题在肾脏。硬要抬,肾气乃伤。阴阳不和,就好像只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阳气要密,阴气要绝。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互相牵制,缺一不可,阴伤到了,会影响到阳,阳伤到了,阴会耗散掉。如果阴阳隔离,是很危险的状态。人会生寒热,因于露风,这种病是外来的。春伤于风,邪气留恋,发为洞泄。春天是风的节气。夏伤于暑,秋为咳疟,秋天本身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温病本身不存在,一定要冬天伤到寒,才会产生温病,如冬天小孩爱动,汗出当风,冬伤于寒,到春天时发病,就是温病。痰有两种:一种是从里面发出来的,大部分是由于饮食不洁造成的。临床上看,看起来表面是温热的病,实际上都是寒症,用寒凉的药不会断根。所以冬天不要出汗。饮食上有酸苦甘辛咸,不可太过,过与不及都不好。过食酸味,肝的津液增加,木克土会伤脾。咸味太重,会伤到骨骼,咸味太重,会影响到心脏,心气会抑制。?吃的太甜,会伤到肾,肾受到会看到黑色,常人色应存在脏内,当肾受到影响,肾储存的营养呆不住了,往外散,肾色就会显现出来。病色是黑如碳,没有光泽。肾功能受损,真正的营养要进去肾脏进不了,反逆出来,就是黑色。食物有两种,平时饮食要清淡,入药时要味厚。调和五味身体就不会病。多食酸,不易的胆结石。多食青盐,不易得肾结石。
钱蔚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76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201
2069楼#
发布于:2016-02-04 22: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2月4日《黄帝内经》第6课心得:

研究历史地理,可以知道发病原因。
肠痈、痈堵,肌肉里阳气不行,引发褥疮、脓疮。过食,阳气不行,会引起盲肠炎。吃东西要嚼细,不要急,不要暴饮暴食,吃太急会阳气不行,阳气被压抑,食物容易累积。

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五风与八风
天有八风:婴儿风(东)、弱风(东南)、大弱风(南)、谋风(西南)、罡风(西)、折风(西北)、大罡风(北)、凶风(东北)。
经有五风:五脏。
四时之胜者,春盛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东(主头,俞在颈项)->南(主脏,俞在胸胁)->中(洞泄寒中,俞在脊)->西(俞在肩背,风疟)->北(主四肢,俞在腰股)
春季得病易生鼻衄,夏季得病胸胁苦满,长夏生病必里寒下痢,秋季生病必成风疟,冬季病必易生麻痹晕厥。脾主少腹,中央生湿,如果受寒,阳无法控制湿,阳不固,里寒下痢、洞泄寒中。
冬天不要太多运动,春天就不会流鼻血。治病要知道病因,如疣(汗出留湿)。

精:人的精华、精神。冬天要藏精,夏天如果不出汗,秋天会风疟。

人之阴阳:外表为阳,内里为阴。

人身阴阳
男:胸腹为阴,背为阳。
女:胸腹为阳,背为阴。
浮尸:男子背朝上,女子胸朝上。

脏之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
肝、心、脾、肺、肾等五脏,主收藏转化之功,皆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所有消化排泄系统,皆为阳。

阴中之阳、阳中之阴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病必在阴,夏季病在阳,春季病在阴,秋季病在阳。
上焦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中间为膈。阳是清,阴是浊,横隔是分清浊的地方,如果浊在上,清在下,人就产生病态。如大肠经的浊气盛,通过阳明经上升到头部,即阳明头痛,阳气太过,扎中脘治。
四季受病的时间:冬春病在阴(肾和肝),夏秋病在阳(心和肺)。
阴阳无限可分:皮表为阳,皮里为阴;脏为阴,腑为阳。。。

阳中之阳:心
阳中之阴:肺
阴中之阴:肾
阴中之阳:肝
阴中之至阴:脾

手脉:太渊(寸脉、阳脉)、经渠(关脉)、列缺(尺脉、阴脉)
阴(yin)+阳(yang)=央(脾、长夏)

五脏对应形色气味
人体:
左-东方,肝,青色
下-南方,心,赤色
右-西方,肺,白色
上-北方,肾,黑色
中-中央,脾,黄色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