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楼#
发布于:2016-02-07 08:13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说,所谓“阴阳者”,乃是天地间之真理也。世间万物皆不离阴阳之纲纪,万物之变化皆始于阴阳之消长,所有自然界生命之源于此,大地之神的表征也。吾人治病必求其本源于何处。 阴阳生极:如煮水,水很浊,烧沸后干净的变蒸气在上,浊在下。人体心肺在膈膜上,肝脾肾为浊阴,上为清阳,下为浊阴,横膈膜将清浊分开。基础理论强,疾病怎么改变,无论遇到什么疾病也有办法医治。 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所有的阴屯积而成为地,故有天阳地阴之说。阴阳间消长之定律,吾人可如此说,当阴静止不动则阳反生躁,因无阴之津液来润泽。如人在髙空飞行必生躁,因无地阴之滋润。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阳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此阴阳相互之关系,为仲景伤寒论大法之秘也。阳如化气而出,则内阴必成一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寒冷至极点必反生热,热到极点时反生寒,都是极不平衡时产生的现象。寒气也就是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弃物,停留身体过久不出,则必生污秽。热气乃生命之动能来源,此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其清且受用于身体,如一旦体内高营养物向下行,必因胃肠不吸收而流失,产生洞泄于外。反之如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物停留体内不向下行,必发生胀满气闷,这种阴阳反其道而行,病乃生焉。 阴阳平衡,不平衡会影响另一个。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人的手脚未梢,阴经阳经交汇点,井穴在手脚未梢从阴到阳,从阳到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阴阳寒热,阴到极点生阳,阳到极点生阴,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中医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症用热药。但有的人热症用寒药反而起越热,用热药让他热极生寒。方剂不可怕,怕的是医生不敢用。真寒假热,寒生在身体久生浊,有寒气,生浊生积,肿瘤、癌症都是寒。热会动,寒累积,肿瘤用热药,用寒热就是医之过。 所以,人如天地一样,清阳向上升为天,浊阴必下沉而为地。地之阴气一旦化浊为清必向上升为云,天阳之清气上升到一个阶段必下降为雨,为地阴化生动能来助阴消化分解其浊物,再化生为清阴之气,再上升为天阳。是故雨本身出于地之阴气,云本出于天之阳气,所以中医把人比作天地自然定律一般的认为人之清阳必出上窍目、口、鼻、耳,浊废之阴则由下窍尿道、肛门离开身体。 如人流汗为天地间的雨,清热出上窍,眼泪出来是清,大小便为浊,四肢为阳,身体为阴,烤肉香为阳,味道为阴。 清阳之性能使表之肌肉强壮,混浊之阴即不好的物质进入五臓,由五赃来生化,再把营养留下,分解出的废物再转入腑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所以高单位之营养物即清阳能充实四肢,对人体有害之物质则进入腑来排泄。水属于阴较冷,火属阳为热,阳如气一样看不见,但却是动能之源,阴有味可察觉出为津液,来滋养全身,津液足则形体成,但形体又靠气之动能来维持。气为人身之精华,此精华乃由食入体中之髙单位营养所化生出的,故人之精神靠气之足,人之形体靠阴之津液维持。过食厚味之物,人体无法完全代谢消化,形体乃变。气不足则人之精神精力必因而受损,人体摄取食物之精华乃化生为气,气之清浊又受味之厚重影响,味厚则气必伤。人体代谢出的浊物,必须完全离开身体自下道而出,阳气之尽头必在上窍气满而出。食物之味重者为阴,较淡者为阴中之阳,食物营养高的为阳,营养差的为阳中之阴,味食过厚重则生泄下,清淡的则易消化为身体所受用。阳气过于清薄则易离开身体,过于厚重则引起发热,人体内之阳火过盛必造成气衰,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也就是太干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蚀气,所以此时必食助气之物使之火降,火过盛则气易散,火小气乃生。 蔬菜味淡属气,肉味厚属形,血,精神淡,形体厚味,日本相扑吃肉,气厚气薄,本草里药取舍。 热伤气,寒伤血,指常年环境,如身体壮热吃清淡,身体气虚吃热性味厚。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气味中属辛辣、味甘的易于发散,此为阳,而味酸、苦重的属满泄为阴。体内一旦阴过盛则阳必病,阳过盛则阴必病。阳过盛生热,阴过盛则生寒。寒重至极则反生热,热重至极反生寒象。寒盛则外形损伤,热盛则人精气散而易伤。一旦气受损,通行无力,则生病痛;形受损,则浊物堆积而生肿病。因此,如病人先产生痛,后生肿胀者,为气伤而使形伤。如先生肿而后生痛者,乃属形受伤再影响到气之行。自然界之五气为风、热、燥、寒、湿亦复如此。风强大则万物动,热太过则生肿胀膨满,过于燥则必干,寒冷太过则必浮于表面如冰雪,湿太盛则必流动而泄走。 |
|
2101楼#
发布于:2016-02-07 10:02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说,所谓“阴阳者”,乃是天地间之真理也。世间万物皆不离阴阳之纲纪,万物之变化皆始于阴阳之消长,所有自然界生命之源于此,大地之神的表征也。吾人治病必求其本源于何处。 阴阳生极:如煮水,水很浊,烧沸后干净的变蒸气在上,浊在下。人体心肺在膈膜上,肝脾肾为浊阴,上为清阳,下为浊阴,横膈膜将清浊分开。基础理论强,疾病怎么改变,无论遇到什么疾病也有办法医治。 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所有的阴屯积而成为地,故有天阳地阴之说。阴阳间消长之定律,吾人可如此说,当阴静止不动则阳反生躁,因无阴之津液来润泽。如人在髙空飞行必生躁,因无地阴之滋润。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阳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此阴阳相互之关系,为仲景伤寒论大法之秘也。阳如化气而出,则内阴必成一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寒冷至极点必反生热,热到极点时反生寒,都是极不平衡时产生的现象。寒气也就是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弃物,停留身体过久不出,则必生污秽。热气乃生命之动能来源,此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其清且受用于身体,如一旦体内高营养物向下行,必因胃肠不吸收而流失,产生洞泄于外。反之如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物停留体内不向下行,必发生胀满气闷,这种阴阳反其道而行,病乃生焉。 阴阳平衡,不平衡会影响另一个。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人的手脚未梢,阴经阳经交汇点,井穴在手脚未梢从阴到阳,从阳到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阴阳寒热,阴到极点生阳,阳到极点生阴,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中医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症用热药。但有的人热症用寒药反而起越热,用热药让他热极生寒。方剂不可怕,怕的是医生不敢用。真寒假热,寒生在身体久生浊,有寒气,生浊生积,肿瘤、癌症都是寒。热会动,寒累积,肿瘤用热药,用寒热就是医之过。 所以,人如天地一样,清阳向上升为天,浊阴必下沉而为地。地之阴气一旦化浊为清必向上升为云,天阳之清气上升到一个阶段必下降为雨,为地阴化生动能来助阴消化分解其浊物,再化生为清阴之气,再上升为天阳。是故雨本身出于地之阴气,云本出于天之阳气,所以中医把人比作天地自然定律一般的认为人之清阳必出上窍目、口、鼻、耳,浊废之阴则由下窍尿道、肛门离开身体。 如人流汗为天地间的雨,清热出上窍,眼泪出来是清,大小便为浊,四肢为阳,身体为阴,烤肉香为阳,味道为阴。 清阳之性能使表之肌肉强壮,混浊之阴即不好的物质进入五臓,由五赃来生化,再把营养留下,分解出的废物再转入腑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所以高单位之营养物即清阳能充实四肢,对人体有害之物质则进入腑来排泄。水属于阴较冷,火属阳为热,阳如气一样看不见,但却是动能之源,阴有味可察觉出为津液,来滋养全身,津液足则形体成,但形体又靠气之动能来维持。气为人身之精华,此精华乃由食入体中之髙单位营养所化生出的,故人之精神靠气之足,人之形体靠阴之津液维持。过食厚味之物,人体无法完全代谢消化,形体乃变。气不足则人之精神精力必因而受损,人体摄取食物之精华乃化生为气,气之清浊又受味之厚重影响,味厚则气必伤。人体代谢出的浊物,必须完全离开身体自下道而出,阳气之尽头必在上窍气满而出。食物之味重者为阴,较淡者为阴中之阳,食物营养高的为阳,营养差的为阳中之阴,味食过厚重则生泄下,清淡的则易消化为身体所受用。阳气过于清薄则易离开身体,过于厚重则引起发热,人体内之阳火过盛必造成气衰,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也就是太干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蚀气,所以此时必食助气之物使之火降,火过盛则气易散,火小气乃生。 蔬菜味淡属气,肉味厚属形,血,精神淡,形体厚味,日本相扑吃肉,气厚气薄,本草里药取舍。 热伤气,寒伤血,指常年环境,如身体壮热吃清淡,身体气虚吃热性味厚。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气味中属辛辣、味甘的易于发散,此为阳,而味酸、苦重的属满泄为阴。体内一旦阴过盛则阳必病,阳过盛则阴必病。阳过盛生热,阴过盛则生寒。寒重至极则反生热,热重至极反生寒象。寒盛则外形损伤,热盛则人精气散而易伤。一旦气受损,通行无力,则生病痛;形受损,则浊物堆积而生肿病。因此,如病人先产生痛,后生肿胀者,为气伤而使形伤。如先生肿而后生痛者,乃属形受伤再影响到气之行。自然界之五气为风、热、燥、寒、湿亦复如此。风强大则万物动,热太过则生肿胀膨满,过于燥则必干,寒冷太过则必浮于表面如冰雪,湿太盛则必流动而泄走。 |
|
2102楼#
发布于:2016-02-07 11: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 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8课学习心得 :
比如你在煮水,喝干净的水,在煮的时候蒸汽就往上跑,清阳往上升,所以清阳在上 浊阴在下,常态正常人。 人体横膈来说,横膈上面就是肺心,这两个脏为清阳的地方,横膈膜能分清浊,横膈 膜下方就是浊阴。如果哪个病人浊阴在上清阳在下这就是病态。 阴阳要平衡,阴阳不平衡就会影响到一方。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 清,如果反过来清气在下你会疜痢动泻,浊气在上就会生臌胀。 人的脚后跟,心脏在上面,离胸腔心脏最远的地方一直到脚跟 ,四肢末梢的地方就是阴经和阳经的交汇点,所以阴经阳经的井穴都在四肢末梢,阳经在 表面,阴经在内侧,阳经一直下来到底转成阴经,阴到极的时候会生阳。寒到了极点也会 生燥。阴阳寒热,如果说夏天我们站在太阳下,热死了,热极生寒,热到最上面就很冷, 所以寒热之间的现象到了极限以后都会回来,热到了极限生寒,寒到了极限生热,当发展 到极的时候,比如有些病人热用寒药,越用寒药越热,这就是热到了极限生寒,这个时候 <下重手用热药,热到了极限还用热药。寒气呆在身上就会生浊。人体如果有寒气出现的时 候才会生累積,寒生浊,所以所有的肿瘤都是寒生浊,热才会动,才不会累積在一个地方 ,只有寒会累積,这里就是寒气生浊,热气生清。肿瘤病人你越开寒凉的药他的肿瘤就会 越肿越大,脸色由青色变白色走掉;雨出于地气,云出于天气。人流汗就是天地之间的雨蒸化的汗,正常人上窍眼泪出来 是清的,浊阴出下窍,大便出来都是浊。清阳的性本身就是往外走的,阴往五臓里面走。 四肢为阳,身体为阴。内脏来区分的消化系统就是阳,内脏就是阴。阴阳随时都可以 区分的,水是阴,火是阳,阳为气,阴为味,闻到好香的烤肉这是阳,你把他拿起来吃, 味道真好这就是阴。 素菜跟肉类,素菜是属于味淡,肉类是属于味厚,精神要好吃淡味的东西,形体要壮吃 味厚的东西。 人身上太热的人就容易伤到气,热伤气,寒伤血,热伤气是常年在一个环境才会受伤 ,火就是里面的热。如果平常身体比较壮热的人吃清淡一点。 可以用气来讲,心脏是阳中之阳是火,肺是阳中之阴,肺像天一样,心臓不断搏动产 生热被定义为心脏的火,天阳很冷,所以会把热气往下进入小肠,当水在膀胱里面的时候 <,阴极生阳,当膀胱的水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小肠的火靠到一起的,水被汽化,膀胱的水 就进入肝脏,水会去生木,肝脏有水去清理他,残渣从里面出来,阴极会生阳的现象,阳 就是气,大肠的津液从这里出去往上升,大肠会回来回到肺里面去,肺跟大肠会成为表里 ,以气,味,形,色为主。这里讲的是气味,辛甘发散阳,辛味和甘味放在一起的时候 为阳气产生阳,酸味苦味的药涌泻为阴,阴和阳称为辛甘发散为阳涌泻为阴,气和味来决 定药的使用,当阴和阳平衡,阴太过太盛的时候阳就会生病,比如说酸苦涌泻为阴,其他 的不吃,专门吃酸的苦的阴就伤到了,所以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
|
2103楼#
发布于:2016-02-08 11:49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岩龙申请签到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学习心得【补交】: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经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1.阴阳乃天地之理。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阴屯积而成为地,故有天阳地阴之说。2.阴长之定律:当阴静止不动则生躁,因无阴之津液来润泽。如人在髙空生躁,因无地阴之滋润。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阳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此阴阳相互之关系。阳如化气而出,则内阴必成一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人体横隔上方为心肺,属清阳,隔分清浊,寒冷至极点必反生热,热到极点时反生寒,都是极不平衡时产生的现象。3.寒气也就是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弃物,停留身体过久不出,则必生污秽。热气乃生命之动能来源,此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其清且受用于身体,如一旦体内高营养物向下行,必因胃肠不吸收而流失,产生洞泄于外。反之如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物停留体内不向下行,必发生胀满气闷,这种阴阳反其道而行,病乃生焉。所以,人如天地一样,清阳向上升为天,浊阴必下沉而为地。地之阴气一旦化浊为清必向上升为云,天阳之清气上升到一个阶段必下降为雨,为地阴化生动能来助阴消化分解其浊物,再化生为清阳之气,再上升为天阳。4.中医把人比作天地自然定律,一般的认为人之清阳必出上窍目、口、鼻、耳,浊废之阴则由下窍尿道、肛门离开身体。清阳之性能使表之肌肉强壮,混浊之阴即不好的物质进入五臓,由五赃来生化,再把营养留下,分解出的废物再转入腑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5.气为人身之精华,此精华乃由食入体中之髙单位营养所化生出的,故人之精神靠气之足,人之形体靠阴之津阴之津液维持。过食厚味之物,人体无法完全代谢消化,形体乃变。气不足则人之精神精力必因而受损。6.人体摄取食物之精华乃化生为气,气之清浊又受味之厚重影响,味厚则气必伤。人体代谢出的浊物,必须完全离开身体自下道而出,阳气之尽头必在上窍气满而出。食物之味重者为阴,较淡者为阴中之阳,食物营养高的为阳,营养差的为阳中之阴,味食过厚重则生泄下,清淡的则易消化为身体所受用。壮热吃清淡的,气少吃味厚的。7.阳气过于清薄则易离开身体,过于厚重则引起发热,人体内之阳火过盛必造成气衰,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也就是太干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蚀气,所以此时必食助气之物使之火降,火过盛则气易散,火小气乃生。【经文: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1.寒盛则外形损伤,热盛则人精气散而易伤。一旦气受损,通行无力,则生病痛;形受损,则浊物堆积而生肿病。因此
|
|
2104楼#
发布于:2016-02-08 21: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2月8日《黄帝内经》10课学习心得: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续 治病法则,阴阳调和 天之纪,地之道 77难与75难经-肝癌治疗 第六篇:阴阳离合: <三阳与三阴之离合 ; 第七篇:阴阳别论 男女正常脉,三阳之病 治胆石,鼓阳句脉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太冷会伤到形,这个形有两种,一种 是极瘦的人,一种是极胖的人。热伤气,气伤痛,有痛就是气过不去,形受到伤的时候病 人就会肿起来,比如说运动,脚踝扭伤肿起来就是形伤到了,又肿又痛形气都伤。气会痛 ,如果我们扎针扎完痛就去掉了代表气痛,形还肿在那里,要两三天才会消。如果是先痛 后肿的人气先伤,后来伤到形;如果是先肿后痛是先伤到形后伤到气。风太过就会产生动证,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浮就是颜色很淡,湿盛则脓 泻,大便就有泄泻的动态。风盛则动,如果说东南西北,中间放一个人形,把人形缩成一 个肚脐,肚脐的左边有动悸我们就知道是肝风,肚脐的下方有动悸是心脏,肚脐的右边有 动悸是肺燥,肚脐的上方有动悸是肾脏。只要一看见动,不管被定的形,只要动就知道病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时候易生寒湿燥暑风,寒就是冬天,暑就是夏天,秋天是 燥,湿是长夏,春天就是风。 人有五臓化五气就是情志,肝心脾肺肾,怒喜思忧恐,当你有这些情志的时候千万不 要太过,过伤身。当你发怒,肺能控制怒,平怒。喜怒伤气,寒暑伤情。情志方面也会影 响浊气往上涌。 在体为筋,在臓为肝,在肾为苍,正青色是青带一点点黄。在窍为目,在胃为酸,在志为怒,在怒伤肝口中的津液是脾臓在管。哕就是打嗝,嗝噦,噦是胃脾有陈寒,就是有積年的寒在脾 胃里面,当寒加上新的事物,脾胃里面太冷了,没有办法消化,这两个碰到一起就会打嗝 ,嗝噦,把脾胃陈寒去掉就不会打嗝。脾是后天之本,肾脏是先天之本,如果说后天之本 丧失掉了脾的气没有了就会产生噦证。 寒伤血,太过热就伤到气。咸过盛我们用甘味来治他,五味互相制衡的状态下。吃很 多酸伤肝就把辣放进去,金来治木就不会伤肝。 热本身伤气,寒伤血,有个病人贫血我们知道是寒症,要把寒去掉血才会恢复。 阴在里面是因为阳固在外面就不会丧失掉,阳听话固在外面是阴在指导他,阴阳是互 相制衡的。 阳里面太盛了,肌肉跟毛孔是闭到的,呼吸非常的短促,利用身体的弯曲动作想办法 呼吸,汗流不出来,如果说继续发展下去的话热太盛,牙齿都干掉,这个时候要用发表的 ,药吃下去要流汗,如果没有药在身边,阳极生阴,挤冷水。 如果阴盛的话身体就感觉到寒冷,阳盛则真寒。汗出来,清淡的理汗。里寒很盛,外 在的环境是热的还可以,如果是到了冬天,外面冬天是寒,里面又是寒,很危险的,这是 阴阳变更的状态。 女人的七数为准,男人八数为主,知道人体收藏按照人体状态来调理就会很好就能够 长寿,如果不知道就会老化的很快。40岁开始阳气过半就开始衰弱了,超过50岁阳就慢慢 衰退,阴就慢慢衰,60岁阳气大衰,阴阳都不利。 一定是上面虚的,下面实的。一定要知道男女状况,阴阳消长。 中医观念里面同证同治,只要证状相同,不管内证是什么,比如骨癌,你把他当作风 湿关节炎来治就可以了。把人放中间,左东下南右西上北。 |
|
2105楼#
发布于:2016-02-08 23:29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8班丁敏申请签到,2016-02-08《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阳别论 男女正常脉,三阳之病 治胆石,鼓阳句脉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太冷会伤到形,这个形有两种,一种 是极瘦的人,一种是极胖的人。热伤气,气伤痛,有痛就是气过不去,形受到伤的时候病 人就会肿起来 果是先痛 后肿的人气先伤,后来伤到形;如果是先肿后痛是先伤到形后伤到气。 风太过就会产生动证,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浮就是颜色很淡,湿盛则脓 泻,大便就有泄泻的动态 风盛则动,如果说东南西北,中间放一个人形,把人形缩成一 个肚脐,肚脐的左边有动悸我们就知道是肝风,肚脐的下方有动悸是心脏,肚脐的右边有 动悸是肺燥,肚脐的上方有动悸是肾脏。只要一看见动,不管被定的形,只要动就知道病 。 天地间有春夏秋冬阴阳五行之消长,所以有寒暑燥湿风。人的五藏如同天地五气,产生的情志上的,喜怒悲忧恐。因此喜怒太过伤元气,过怒伤阴之津液,过喜伤阳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时候易生寒湿燥暑风,寒就是冬天,暑就是夏天,秋天是 燥,湿是长夏,春天就是风。 人有五臓化五气就是情志,肝心脾肺肾,怒喜思忧恐,当你有这些情志的时候千万不 要太过,过伤身。当你发怒,肺能控制怒,平怒。喜怒伤气,寒暑伤情。情志方面也会影 响浊气往上涌。 在体为筋,在臓为肝,在肾为苍,正青色是青带一点点黄。在窍为目,在胃为酸,在志为怒,在怒伤肝口中的津液是脾臓在管。哕就是打嗝,嗝噦,噦是胃脾有陈寒,就是有積年的寒在脾 胃里面,当寒加上新的事物,脾胃里面太冷了,没有办法消化,这两个碰到一起就会打嗝 ,嗝噦,把脾胃陈寒去掉就不会打嗝。脾是后天之本,肾脏是先天之本,如果说后天之本 丧失掉了脾的气没有了就会产生噦证。 春天风来自东方,其味为酸,在内胀即为肝,外色为青,情志上怒代表肝,故过怒必伤肝,唯悲能平怒。风太过必伤筋唯燥能胜风止风。过酸之味伤筋,唯辛辣能制酸。 万物过火味必苦,人的舌为心脏之表征。过喜则伤心脏,过苦易伤气,唯咸味能制苦。 思太过伤脾,唯怒能制思,湿太过伤肌肉,唯风能使湿散。过甜伤肌肉,唯酸能制甘甜 过忧伤肺,唯喜能胜忧,过热伤皮毛,唯寒能制热,过辛亦伤皮毛,唯苦味能制辛。 过恐伤肾,唯思念可战胜恐惧,寒盛伤血,唯燥能盛寒,过食咸味亦伤血,唯甘能制咸。 体内阳过盛热则身体会出现热症,阴过盛则生寒症。人若能知损益则能调和体内阴阳。反之则提早衰老。 女人的七数为准,男人八数为主,知道人体收藏按照人体状态来调理就会很好就能够 长寿,如果不知道就会老化的很快。40岁开始阳气过半就开始衰弱了,超过50岁阳就慢慢 衰退,阴就慢慢衰,60岁阳气大衰,阴阳都不利。 一定是上面虚的,下面实的。一定要知道男女状况,阴阳消长。 中医观念里面同证同治,只要证状相同,不管内证是什么,比如骨癌,你把他当作风 湿关节炎来治就可以了 |
|
2106楼#
发布于:2016-02-09 10: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文杰申请签到2016年2月8日《黄帝内经》第10课学习心得
1.寒极伤形(极瘦或者极胖之人)先痛后肿,气伤到形,先肿后痛,形伤到气。风盛则动,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颜色很淡),湿盛则奴湿。肚脐在中,东方动际,肝功;下方动际,是心脏,右边是肺脏,上方为肾脏。一个眼睛飘动是肝风内动。天有四时五形,管生,长,收,藏。 2.五脏化五气 情志,过则伤,怒,用忧可以控制,恐能胜喜,喜怒则伤气,寒署则伤形,暴怒则伤阴,暴喜伤阳,情志太过,会受伤。一个人不避寒署,情志不稳定,会病。冬伤于寒,春生温病,春伤于风,夏天生痢泻,夏天伤于署(热),秋咳疟,秋伤于湿,冬天生咳嗽。 3.表里,正青色(带一点点黄色),有人肝病,握不起来,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哕,脾胃有陈寒,寒冷加新的食物,去新食。 辣胜酸,酸辣汤不会伤肝,太咸用甘泻,热伤气,寒伤血。 4.阴阳调和 天和地,万物之上下,阳盛,腠里闭寒,汗不出,用发表药,如果不用药,要喜冷水澡,里寒很盛,环境很热还好点,如果冷,较重。 调和阴阳:40岁阳气过半,走路飘,上实下虚。 |
|
2107楼#
发布于:2016-02-12 18: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2月10日《黄帝内经》第12课心得:
阴阳离合~三阳与三阴之离合 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如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睛明穴,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吴大趾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阴阳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精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统一称为一阳。 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三者互有联系,统称一阴。 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第七篇:阴阳别论 男女正常脉、三阳之病~脉像有两种卦,一种是阴在两阴之间,为坎卦,为常脉,另一种是阴在两阳之间,为离卦。离为中虚。阳不在乎多少,要替在里面身体才能够受用,阳浮的人无气就没有了。人有四经十二从,四经指心肝肺肾应四季,春夏秋冬,脾应长夏。十二个月应十二条经脉。人体横膈以上为寸脉,横膈之下为尺脉,横膈为关脉。脉分气血,在手为血右手为气,诊脉时可同时诊二只手的脉做比较。女人主血,血较重,所以左手脉应该比右手大一些,男人主气,所以右手脉会大一些。寸脉为君,尺脉为臣,所以寸脉要在一些。寸脉过长,溢到手掌上称为溢脉,表示喉咙出问题了,如果喉咙里长肿瘤,脉会弯曲着向上溢。在治疗时溢出的脉越来越弯,表示治疗方法错误,慢慢回来则表示治疗方法正确。脉关为脾胃,吸入为阴,为肝肾管,吐出为阳,心肺管,呼吸之间为脾胃。正常脉一个呼吸跳五下。把脉时,我们以胃脉为标准,别于胃脉的则表示其脏腑出现问题。溢脉表示阴盛,为真藏脉,覆脉,为阴不足,也为真藏脉。一般真藏脉现是很危险的脉,表示阴阳已经分隔了。手脉寸部为阳,尺部为阴,脉形欲去不留为阴,动而快速的为阳,脉迟缓无力者为阴,脉数而有力者为阳,脉形为真藏之脉即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如石等。如肝脉为弦至急者,十八日必死,心脉洪大而坚搏,则九日死,肺脉至浮如羽毛,则十二日死,肾脉至沉如河中之石,七日死,脾脉若缓如雀啄屋漏,四日内死。 |
|
2108楼#
发布于:2016-02-12 18: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黄旭红申请签到,2016年2月11《黄帝内经》第13课心得:阴阳别论篇
一、四经十二从 1、四经:肝、心、肺、肾为四经,与自然四季同。 2、十二从: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就十二脉。脉也分左阴右阳,重按为阴,轻按为阳。凡阳脉有五种,各因春、夏、秋、冬不同而有异,严格区分为25脉,而阴脉乃真脏脉也,即弦、洪、缓、浮、沉。如阴脉全现则必危。阳脉:就是能察到胃肠消化系统的运作能力,也就是胃气,如果胃气与五脏之阴脉十分调和,表示五脏能吸收胃中营养,此为健康之人。当阳脉不正常时,则可知何处无法受纳胃气中之营养,故知其必生病变。身上阳脉部位可从颈部人迎脉察知,而阴脉 可从手部之寸脉察之,部位虽异,其理则一也。所谓阴阳者,寸为阳、尺为阴;脉形欲去不留为阴,脉至有愈强之势为阳;脉静为阴、动而快速为阳;脉迟缓无力者为阴,脉数而有力者为阳。真脏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如石等,肝脉为弦至急者,18日必死,心脉洪大则坚搏,则9日死,肺脉至浮如羽毛,则12日死,肾脉至沉如河中之石,则7日死,脾脉若缓如雀啄屋漏,则4日死。 二、阴阳为病 1、二阳为病:胃肠有病,则可以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言隐情,如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会至消瘦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2、三阳为病: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或下部发生痈肿,或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必至皮肤干燥、肠疝气等。 3、一阳发病:少阳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易患气短、咳嗽,或泄泻。若病久传,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4、二阳一阴:如阳明胃气与赌厥阴肝脏发病,易惊、易怒、背痛,常常喛气、呵欠、名曰风厥。 5、二阴一阳:若出现少阴和少阳合病时,则会出现胃脘胀满、四肢肿胀、心胸气闷、常长吁短叹的现象。 6、三阳三阴:若是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三、脉形 1、钩脉: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 2、毛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 3、弦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弦。 4、石脉:有力则必须重按,轻按不足。 5、滑脉:即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 四、阴阳不和时,必令肺中津液无法收藏,以至汗出不止造成四肢逆冷、阳气无法下降与阴和而上浮熏肺,发生喘鸣。 |
|
2109楼#
发布于:2016-02-15 21:21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8班丁敏申请签到,2016-02-15《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阳别论 男女正常脉,三阳之病 治胆石,鼓阳句脉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太冷会伤到形,这个形有两种,一种 是极瘦的人,一种是极胖的人。热伤气,气伤痛,有痛就是气过不去,形受到伤的时候病 人就会肿起来 果是先痛 后肿的人气先伤,后来伤到形;如果是先肿后痛是先伤到形后伤到气。 风太过就会产生动证,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浮就是颜色很淡,湿盛则脓 泻,大便就有泄泻的动态 风盛则动,如果说东南西北,中间放一个人形,把人形缩成一 个肚脐,肚脐的左边有动悸我们就知道是肝风,肚脐的下方有动悸是心脏,肚脐的右边有 动悸是肺燥,肚脐的上方有动悸是肾脏。只要一看见动,不管被定的形,只要动就知道病 。 天地间有春夏秋冬阴阳五行之消长,所以有寒暑燥湿风。人的五藏如同天地五气,产生的情志上的,喜怒悲忧恐。因此喜怒太过伤元气,过怒伤阴之津液,过喜伤阳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时候易生寒湿燥暑风,寒就是冬天,暑就是夏天,秋天是 燥,湿是长夏,春天就是风。 人有五臓化五气就是情志,肝心脾肺肾,怒喜思忧恐,当你有这些情志的时候千万不 要太过,过伤身。当你发怒,肺能控制怒,平怒。喜怒伤气,寒暑伤情。情志方面也会影 响浊气往上涌。 在体为筋,在臓为肝,在肾为苍,正青色是青带一点点黄。在窍为目,在胃为酸,在志为怒,在怒伤肝口中的津液是脾臓在管。哕就是打嗝,嗝噦,噦是胃脾有陈寒,就是有積年的寒在脾 胃里面,当寒加上新的事物,脾胃里面太冷了,没有办法消化,这两个碰到一起就会打嗝 ,嗝噦,把脾胃陈寒去掉就不会打嗝。脾是后天之本,肾脏是先天之本,如果说后天之本 丧失掉了脾的气没有了就会产生噦证。 春天风来自东方,其味为酸,在内胀即为肝,外色为青,情志上怒代表肝,故过怒必伤肝,唯悲能平怒。风太过必伤筋唯燥能胜风止风。过酸之味伤筋,唯辛辣能制酸。 万物过火味必苦,人的舌为心脏之表征。过喜则伤心脏,过苦易伤气,唯咸味能制苦。 思太过伤脾,唯怒能制思,湿太过伤肌肉,唯风能使湿散。过甜伤肌肉,唯酸能制甘甜 过忧伤肺,唯喜能胜忧,过热伤皮毛,唯寒能制热,过辛亦伤皮毛,唯苦味能制辛。 过恐伤肾,唯思念可战胜恐惧,寒盛伤血,唯燥能盛寒,过食咸味亦伤血,唯甘能制咸。 体内阳过盛热则身体会出现热症,阴过盛则生寒症。人若能知损益则能调和体内阴阳。反之则提早衰老。 女人的七数为准,男人八数为主,知道人体收藏按照人体状态来调理就会很好就能够 长寿,如果不知道就会老化的很快。40岁开始阳气过半就开始衰弱了,超过50岁阳就慢慢 衰退,阴就慢慢衰,60岁阳气大衰,阴阳都不利。 一定是上面虚的,下面实的。一定要知道男女状况,阴阳消长。 中医观念里面同证同治,只要证状相同,不管内证是什么,比如骨癌,你把他当作风 湿关节炎来治就可以了 |
|
2110楼#
发布于:2016-02-15 22:07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6年0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学习心得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形伤肿” 阳过盛生热,阴过盛则生寒,寒太冷会伤到形,这个形有两种,一种 是极瘦的人,一种是极胖的人。热伤气,气伤痛,有痛就是气过不去,形受到伤的时候病 人就会肿起来 要是先痛 后肿的人气先伤,后来伤到形;要是先肿后痛是先伤到形后伤到气。如扭伤,就会肿。 风太过就会产生动证,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盛则浮,浮就是颜色很清淡,湿盛则脓 泻,大便就有泄泻的动态 风胜则动,如果说东南西北,中间放一个人形,把人形缩成一 个肚脐,肚脐的左边有动是肝风,肚脐的下方有动悸是心脏,肚脐的右边有 动悸是肺燥,肚脐的上方有动悸是肾脏。 天地间有春夏秋冬阴阳五行之消长,所以有寒暑燥湿风。人的五藏如同天地五气,产生的情志上的,喜怒悲忧恐。因此喜怒太过伤元气,过怒伤阴之津液,过喜伤阳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时候易生寒湿燥暑风,寒就是冬天,暑就是夏天,秋天是 燥,湿是长夏,春天就是风。冬伤寒春生温病,夏下利因春伤风。 人有五臓化五气就是情志,肝心脾肺肾,怒喜思忧恐,当你有这些情志的时候千万不 要太过,过伤身。当你发怒,肺能控制怒,平怒。喜怒伤气,寒暑伤情。情志方面也会影 响浊气往上涌。 正青色是青带一点黄,手能握代表肝还好。 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在怒伤肝口中的津液是脾臓在管。 哕就是打嗝,嗝噦,噦是胃脾有陈寒,就是有積年的寒在脾 胃里面,当寒加上新的事物,脾胃里面太冷了,没有办法消化,这两个碰到一起没有消化就会打嗝 ,嗝噦,把脾胃陈寒去掉就不会打嗝。脾是后天之本,肾脏是先天之本,如果说后天之本 丧失掉了脾的气没有了就会产生噦证。 春天风来自东方,其味为酸,在内脏即为肝,外色为青,情志上怒代表肝,故过怒必伤肝,唯悲能平怒。风太过必伤筋唯燥能胜风止风。辛辣汤不伤肝。 万物过火味必苦,人舌为心脏之表征。过喜则伤心脏,过苦易伤气,唯咸味能制苦。 思太过伤脾,唯怒能制思,湿太过伤肌肉,唯风能使湿散。过甜伤肌肉,唯酸能制甘甜 过忧伤肺,唯喜能胜忧,过热伤皮毛,唯寒能制热,过辛亦伤皮毛,唯苦味能制辛。 过恐伤肾,唯思念可战胜恐惧,寒过胜伤血,唯燥能胜寒,过食咸味亦伤血,唯甘能制咸。贫血的人要开热药。 体内阳过盛热则身体会出现热症,阴过盛则生寒症。夏天皮肤不会出汗,容易造成牙齿干燥。要是从小不出汗,长大容易体型肥胖,呼吸困难。 人要是顺四时生长,收藏就会长寿。反之则提早衰老。 女人的七数为准,男人八数为主,知道人体收藏按照人体状态来调理就会很好就能够 长寿,如果不知道就会老化的很快。40岁开始阳气过半就开始衰弱了,超过50岁阳就慢慢 衰退,阴就慢慢衰,60岁阳气大衰,所以要补肾。 人 一定是上面虚的,下面实的。要是有人走路不稳,是飘摇的,就是上实下虚。一定要知道男女状况,阴阳消长。 中医观念里面同证同治,只要证状相同,不管内证是什么,比如骨癌,只要也是关节疼痛就当作风 湿关节炎来治就可以了 @教官-南京-李宁 |
|
2111楼#
发布于:2016-02-15 23:49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02-15《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续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男女正常脉,三阳之病治胆石,鼓阳句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太冷会伤到形,形有两种,一种是极瘦的人,一种是极胖的人,为行伤所致,行伤则肿,气伤则痛,极胖的人,也有寒症。热伤气,气伤痛,有痛就是气过不去,形受到伤的时候,病人就会肿起来。如脚踝裸又肿又痛,则形气都伤。气伤则痛,扎针会去痛,这时气就通了。 如果是先痛后肿的人气先伤,后来伤到形;如果是先肿后痛是先伤到形后伤到气。风太过就会产生动证,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浮就是颜色很淡,湿盛则脓泻,大便就有泄泻的动态。风盛则动,如果说东南西北,中间放一个人形,把人形缩成一个肚脐,肚脐的左边有动悸我们就知道是肝风,肚脐的下方有动悸是心脏,肚脐的右边有动悸是肺燥,肚脐的上方有动悸是肾脏。只要一看见动,不管被定的形,只要动就知道病 。动则有形,有人一个眼珠在动,是病变,2个眼珠在动是小人。肝功受伤,则眼可反映出来。风盛则动,可以五脏化五气。热盛则肿,可以用祛热药,湿盛则用祛湿药物,风盛则用祛风药物。 天地间有春夏秋冬、阴阳五行之消长,所以有寒暑燥湿风对应冬夏秋长夏春。人的五藏如同天地五气,产生的情志上的,怒喜思忧恐。因此喜怒太过伤元气,过怒伤阴之津液,过喜伤阳气。心为阳中之阳,过喜伤心,肝为阴中之阳,过怒伤肝。 人有五臓化五气就是情志,肝心脾肺肾,怒喜思忧恐,情志变化与寒暑不避就不会长寿。当你有这些情志的时候千万不要太过,过伤身。当你发怒,肺能控制怒,平怒。喜怒伤气,寒暑伤情。情志方面也会影响浊气往上涌。 冬伤于寒,春得温病,春伤于风,夏有泄痢,夏伤于署,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欬嗽。即为病的源头,每个部位都有表里。 在体为筋,在臓为肝,在色为苍,青色,正青色是青中带一点点黄。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恐。口中的津液是脾臓在管。中央生湿,哕就是打嗝,嗝噦,噦是胃脾有陈寒,就是有積年的寒在脾胃里面,当寒加上新的事物,脾胃里面太冷了,没有办法消化,这两个碰到一起就会打嗝 ,嗝噦,把脾胃陈寒去掉就不会打嗝。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肾脏是先天之本,如果说后天之本丧失掉了就会水肿,脾的气没有了就会产生噦证。 湿盛恐,热伤气,寒伤血,燥盛风。春天风来自东方,其味为酸,在内脏即为肝,外色为青,情志上怒代表肝,故过怒必伤肝,唯悲能平怒。风太过必伤筋,唯燥能胜风止风。过酸之味伤筋,唯辛辣能制酸。万物过火味必苦,人的舌为心脏之表征。过喜则伤心脏,过苦易伤气,唯咸味能制苦。思太过伤脾,唯怒能制思,湿太过伤肌肉,唯风能使湿散。过甜伤肌肉,唯酸能制甘甜。过忧伤肺,唯喜能胜忧,过热伤皮毛,唯寒能制热,过辛亦伤皮毛,唯苦味能制辛。过恐伤肾,唯思念可战胜恐惧,寒盛伤血,唯燥能盛寒,过食咸味亦伤血,唯甘能制咸。体内阳过盛热则身体会出现热症,阴过盛则生寒症。人若能知损益则能调和体内阴阳。反之则提早衰老。如肝病患者,不能握,说明肝不好,肝主筋,喜伤心,恐胜喜。 阳胜则身热,腠理(肌肉毛孔)闭,喘麤为之俛仰(呼吸短粗)。汗不出而热,如继续发展,则齿干(脾肾),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阳胜则身热,阳热胜,只要皮肤毛孔发汗散掉没问题,不发汗,内热。 能冬不能夏,夏天不流汗,现代人在空调间呆着怕流汗, |
|
2112楼#
发布于:2016-02-16 08: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 2016年2月6日,《黄帝内经》第8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常态: 是清阳在上,浊阴在下,人法天地,横膈膜分清浊。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所有的阴屯积而成为地,即天阳地阴。阴阳要平衡,一个不平衡就会影响另一个。二者关系,阴阳间消长定律: 阴静止不动则阳反生躁,因无阴之津液来润泽,如人在高空飞行必生躁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阳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阳如化气而出,则内阴必成一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四肢末梢,即手脚指尖是阴经阳经的交汇点,所以经络的井穴都在四肢末梢,阴阳达到极致时就在这里转换。 心脏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肺法象天,天阳很冷,所以心脏产生的热进入小肠;膀胱在身体的最下面,是阴之极,膀胱里的水被汽化进入肝脏(水生木)清理,残渣从大肠出来,大肠中的水被蒸发出来上升至肺。清气在下,泻痢,浊气在上,鼓胀:阴阳反其道而行,清气在下,则胃肠不能吸收营养物而产生泻痢,浊气在上,废物停留不下行,必胀满气闷。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向上,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的雨,就是人身的汗,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走表,走四肢,为运动;浊阴走里,五脏六腑,为营养,所以以身体区分的话,四肢为阳,身体为阴;以脏腑区分的话,脏为阴,腑为阳。寒与热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都是极不平衡时产生的现象。 一般而言,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药,但有些热极的病,越用寒药越热,必须用热药才可以去其热,因为热极生寒。一般瘦为寒、胖为热,一个肥胖的病人,胃口很好,爱喝冷水,用石膏治疗越吃越热,改用生附子后身体发冷。则是真寒假热。寒生浊,寒气在身上停留过久就会生浊,就会累积,所有的肿瘤癌症都是寒,所以癌症要用热药。热生清,热气是生命、身体能量的来源,其清且受用于身体,其有动能,不会累积。气与味之阴阳,气与味的关系,阳为气,阴为味;精食气,形食味,例:蔬菜味淡,为阳为气归精,肉食味厚,为阴为味归形,例:闻到肉很香,阳;吃着味道极好,阴。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主要应用于中药的气味上,如发汗发表的药气较薄。壮火气衰,常年累月的热盛伤气,所以寒盛伤血,寒去血生,只有常年累月如此才会。人非常精密,不会瞬间发生问题,但可以从睡眠、手脚温度的变化知道身体的变化。 小火气壮,此火是指体内的热。壮火食气,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也就是太干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蚀气,所以平时身体壮热的人吃清淡些,气比较少的人可以吃味厚的。中药的气与味,用以决定药的阴阳。辛甘发散是阳,酸苦涌泄为阴;阴盛阳病,阳盛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
|
2113楼#
发布于:2016-02-16 08: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阳应像大论篇第五: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阳化气,阴成形,寒则阴盛。故伤形,热则阳盛,故伤气。气无形故痛,阴有形故肿。气受伤时会产生痛症,有痛就是气通不过去了,形受伤了病人会肿起来,又肿又痛是形气都受伤,先痛后肿是先伤气后伤形,先肿后痛是形伤到气,治症时没区分那么细。风症风太过就会产生动症,热气伤阴,故热盛则肿,。燥伤津液,故燥盛则干。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也。湿淫所胜,则脾土受伤而为濡泻之病。风热,为天之阳气,寒燥湿为天之阴气。以肚脐为中心,脐左有动悸是肝风,下是心脏,右是肺,上是肾。两眼动是肝风内动,因肝主目。四时 生长收藏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地 五气 ,风 ,暑 ,湿,燥, 寒,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气 怒 ,喜 ,忧,悲,恐 五气太过就会伤身,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由内发,故伤阴阳之气,外淫之邪由皮毛而入肌络脏腑,故寒暑伤形。伤阳则气厥于上,伤阴则血满于脉。厥气就是浊气,阴气不可到横隔以上。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之温病,源于冬寒,故冬伤寒引起的温病,用热药反而治之。所以,冬天有问题是因为秋天,夏天有问题是因为春天,秋天有问题是因为夏天,春天有问题是因为冬天。这是病的源头。把自然界的东西放到身体里面去。肝主筋,主握,一个人手握起来表示肝脏还好。哕,就是打隔,原因是脾胃有陈寒,再加上新食,就会产生哕。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气没了,就会产生哕声。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热伤气。伤寒家开经方都是用热药,贫血用寒冷的药更伤血,要把寒去掉,血才可以恢复。(气行则血行?)燥胜寒,因燥主秋热之令。咸伤血,因咸走血。甘胜咸,因甘为土味。阴阳之道,在人为男女,在体为气血。在天地六合,西北为右,为阴,阳为气,故左耳一般教强,东南为左,为阳,阴有形,故右手脚较有力。火为阳,水为阴,水火有形,故为阴阳之征兆也。阴在内是有阳固在外面,阳在外固是因有阴在指导,是互相制衡的。故治病的法则:阳盛身会热,如果腠理闭,呼吸短促,要利用身体的动作想办法呼吸,汗流不出来,继续发展下去,牙齿都干了,如果阳热太盛,能冬不能夏。阴盛则阳虚,故汗出,阴寒在表则身常清,在里则数栗而寒。四肢为诸阳之本,表里俱寒,则四肢厥冷。四肢厥逆,则腹虚满,乃阴寒偏盛之死症,能夏不能冬。要调阴阳,当知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按此来调养身体,否则衰老很快。男子以八为期,故四十而居半,开始衰老,到五十岁,精液血液皆虚,故体重,精气虚不能并于上,故耳目不聪明也。到六十岁,已过七八之期,天癸竭,肾气大衰,阴痿。九窍为水注之气,精水竭而精气衰,故九窍不利也。精竭于下,水泛于上,而涕泣俱出。知道七损八益,而固守其精,则阴阳俱盛,不知阴阳所生之源,欲竭其精,耗散其真,至半百而衰老。 |
|
2114楼#
发布于:2016-02-16 08: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文杰申请签到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学习心得
1.寒极伤形(极瘦或者极胖之人)先痛后肿,气伤到形,先肿后痛,形伤到气。风盛则动,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颜色很淡),湿盛则奴湿。肚脐在中,东方动际,肝功;下方动际,是心脏,右边是肺脏,上方为肾脏。一个眼睛飘动是肝风内动。天有四时五形,管生,长,收,藏。 2.五脏化五气 情志,过则伤,怒,用忧可以控制,恐能胜喜,喜怒则伤气,寒署则伤形,暴怒则伤阴,暴喜伤阳,情志太过,会受伤。一个人不避寒署,情志不稳定,会病。冬伤于寒,春生温病,春伤于风,夏天生痢泻,夏天伤于署(热),秋咳疟,秋伤于湿,冬天生咳嗽。 3.表里,正青色(带一点点黄色),有人肝病,握不起来,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哕,脾胃有陈寒,寒冷加新的食物,去新食。 辣胜酸,酸辣汤不会伤肝,太咸用甘泻,热伤气,寒伤血。 4.阴阳调和 天和地,万物之上下,阳盛,腠里闭寒,汗不出,用发表药,如果不用药,要喜冷水澡,里寒很盛,环境很热还好点,如果冷,较重。 调和阴阳:40岁阳气过半,走路飘,上实下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