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灸
管理员
管理员
  • UID20142954
  • 粉丝54
  • 关注12
  • 发帖数2570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160楼#
发布于:2015-12-21 10:14
请签到
吴泳茵:*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0日《黄帝内经》第47课笔记:
治劳风的方法:治法以屈伸身体配合呼吸的动作最好,年轻人太阳气盛,能引动腑中之精气者 须要三日,中年气血较衰弱者为五日,体力衰退 者须七日。一旦病人咳出浓涕...
太子灸
管理员
管理员
  • UID20142954
  • 粉丝54
  • 关注12
  • 发帖数2570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161楼#
发布于:2015-12-21 10:14
请签到
李宁: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0日《黄帝内经》第47课学习心得:

一、《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劳风怎么治
以救俯仰。即深吸气时身体挺,吐气时腰下弯,这样天阳之气会进入肾脏。年轻人太阳气盛,引肾精之邪水,从...
太子灸
管理员
管理员
  • UID20142954
  • 粉丝54
  • 关注12
  • 发帖数2570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162楼#
发布于:2015-12-21 10:14
请签到
李宁: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0日《黄帝内经》第47课学习心得:

一、《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劳风怎么治
以救俯仰。即深吸气时身体挺,吐气时腰下弯,这样天阳之气会进入肾脏。年轻人太阳气盛,引肾精之邪水,从...
太子灸
管理员
管理员
  • UID20142954
  • 粉丝54
  • 关注12
  • 发帖数2570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原创写手
2163楼#
发布于:2015-12-21 10:14
请签到
任红超: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9-20日46-47节学习心得:
4、肺热病的,皮肤全感觉冷冷的,因肺主皮毛,被风吹到会很难受。
风是阳,肺主舌苔,所以舌苔会发黄,身体会发热。
a、热盛就要发喘咳嗽,咳嗽会震得胸痛。在胸...
灸友9519
会员
会员
  • UID2014951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
2164楼#
发布于:2015-12-21 10:16
怎么进群
灸友47394
会员
会员
  • UID2018739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
2165楼#
发布于:2015-12-21 11:25
我也想参加
张兴平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1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0
2166楼#
发布于:2015-12-21 20: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1日《黄帝内经》第48节学习心得:    如果病人说发热时口很干渴,发冷的时候牙齿会打攒,腰背很痛,这就是标准的疟疾。当太阻症出现的时候,不是热就是寒。当少阳症出现,病从外邪进来入少阳,在进入半表半理的时候,就会有往来寒热的现象。这个太阳症有热多,寒少。寒多热少,少阳也有往来寒热,这个怎么分?少阳就多个呕,因为少阳主开合,就气影响到胃。如果忽冷忽热恶心就是少阳症。如果有往来寒热,但是没有恶心就是太阳症。这是病在肌肤表面,这里的疟不是从里面发出来的,如果从里面冷出来牙齿会打攒,背很痛。热的时候嘴巴沔渴的要死,这就是疟,一定要分清楚。
      中医认为:   夏天太热伤于暑,精液伤到了。这暑气还沒走停在身体里,刚好在皮肤肌肉跟肠胃之间。这是平时血气走的地方,这就造成里面有热了。如果运动就会流很多汗,很躁热,这种体质的热沒有去掉,暑病来了,暑热用汗解的药就好了,到了秋天,吹到风寒,或者是洗冷水,得了风寒,造成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內进。这就是往来寒热的现象。一天发一次,这是一日作。
      帝问:   隔天发作一次呢?  岐伯说: 如果隔日发,是病气比较深了,当病气接近內脏,内薄于阴,己经迫近阴分,致使阳气独行,而疟邪仍滞留于内,这样阴与阳相争而邪气得不到发散,所以隔日才发一次。
     帝问:   有的是延起,本来早上发,又变成下午或者上午,或有些提前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说:   如果邪气侵入督脉风府这里,在順着督脉一路走下去,中医对卫气的关念是,一天一个昼夜都会于风府,侠义的定义就是风府穴,广义的定义就是受风的地方称为风府。我们人体的气是一天一个周期循环,不管从哪里开始,反正堵到了就是一个周天,一天循环一次。如果病没好,一直往内深,内深时,一天天地走过督脉,所以说这个病会延后发,这是因为病邪伤到督脉才会造成这样的。督脉有25节,到25天以后下到骶骨,26天以后就回头了,回到第九椎以后就冲到缺盆这里,所以说如果每天延后发病都在督脉下面,如果会提前发的话气会回头,会往上走,所以有的人打摆子的时候忽冷忽热。每天会提前代表病从经走一圈回来了,如每天还会延后,病还在督脉上面
       帝问:    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现在说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像症疾的寒冷,就是热汤和火也不能使之温暖,而等到发热时,就是用冰水也不能使之清凉,这种寒热都属有余不足之类,但当它发热发冷的时候,就是良医也无法止住,必待冷热衰退时候才可用针刺治疗,这是什么原因?   我们在治疗疟的时候,发病的时候不治,一定要等到他发病前后才治。我们在治病的时候要讲时机,这时机就是病刚开始和病要发完的时候治。如病气很旺时去治,会病气没去掉,正气觉伤到了。等病发过了,正先慢慢回头时在去治他是最好的。疟的开始发,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虛而阴盛,阳虚,阴一定盛,这时病人会出现寒战的现象,阴气如果逆极,则复出阳,这是阴极生阳,当水气跟阳气合并时,因是表出现的是寒气,当阴越盛,阳越深的时候,这时病气进来会产生加热的现象。所以只要看到寒,看到冷就是阳虚。会得到症症都是因为春天秋冬的气节不正常,而引起的。该冷时突然很热,该热的时候突然很冷,而引起的,才会生疟病。
     帝说:    这疟疾平时不发时,我们怎么做?岐伯说:    病开始发作时,最盛是阴气,阳气最衰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往来寒热的现象。中医不管你的病是在表或在里。只要病在阳阳脉都是躁热的。病在阴,阴脉在尺部的地方。间单说阳病发在阳,阴病发在阴,如病在阳,阳脉会比较急躁,寸脉会快,病发在阴,脉会比较寒,脉气比较静。
     帝问:    疟疾发作,有的隔二日,有的隔至数日,发作时有的口喝,有的不口渴,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    是因为邪气与卫气会于风府的时间,有时是相错的,不能相得俱出,所以停几天才再发作。疟疾是阴阳更替相胜,或重些,或轻些。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口喝。一般来说,如果数日疟或者见日疟,这代表病比较深。这个疟不发的时候,都在四肢末梢,等到开始发时,疟就往上走了,所以我们在它还没发时,在四肢末梢就把它解决掉。
    帝问:   医经上说,夏天被暑气所伤,秋天就一定要得症疾,可现在不一定这样,这是为什么?
    歧伯说:   一般来说,夏天被暑气所伤,秋天就一定得疟疾,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順应而言的。那形证不同的疟之疾是因为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所导致的。比如秋天是主肃杀的节气,但时在秋天特別的寒冷,在冬天反而没有秋天冷,因为四季的节气不一样,如果冬天只受了一点点寒,春天生病只是恶风,不会有温病的现象出现,夏病比较多汗。
刘艳娟
新手
新手
  • UID201905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1
2167楼#
发布于:2015-12-21 21: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1日48:疟症:发热时口很干渴,发寒时冷到牙齿嘎嘎打战,腰背痛。太阳症出现不是热就是寒,也会有忽冷忽热。少阳症:病邪从外面进来,有往来寒热现象,并且有呕的现象。
暑天很热,在外面乱跑,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停留的地方,热停在那里一直不走,平常造成人容易出汗,皮肤毛孔容易打开。秋天遇到风或汗出洗冷水澡,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正常人白天阳气是走在表面上的,晚上是走在阴上面的,阳气和阴气是交换的。疟疾好发于夏天。
间日疟:病气比较深,接近内脏。阳气独发,阴阳本互相进退,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了。
病发忽早忽迟:邪气客在督脉上、膀胱经上,顺着督脉走下去,卫气一个昼夜统统会于风府,这里的风府不是指穴位上的风府,这里的风府是广义的风府,是受风的地方。病没有好,一天走一个督脉,会延后发。督脉有二十五节,二十五天后,邪下到骶骨,二十六天后回头,从尾椎骨往上走,走到第九椎以后,再往上走进入缺盆,所以是提前发。
风:症状是持续存在的,固定不移的。
疟:忽冷忽热,随着经络、深浅发作时间会不一样,先寒后热。
先寒后热:夏伤于暑,其汗大出,晚上受风寒,秋天伤于风,开始发病,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先寒后热——寒疟。
先热后寒: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温疟。
手足热而欲呕——瘅疟。
但热不寒,阴气没。
有余者采用泻法,不足者采用补法。现热有余,寒不足,疟者寒,汤火不能温;热,冰水不能去它的热。治疟要等气衰或发病前去治。
不刺:病人出现大热时不刺;脉跳不定时时不刺;大汗以后不刺。这是病气在最盛时不治,针灸治病讲时机:未发病时,发完病时开始治。
疟之初始,阳并于阴,阳虚阴盛,出现寒栗的现象。
阴极生阳,阳和阴集中在表,阴虚阳实,先热而渴的现象。
   水气+阳气——寒;热气+阴气——热。
   天地四时,春夏秋冬,没有按照天地之间时节的寒热来走,突然夏天暴雨很冷,这都是造成疟的原因。阴和阳是不能并在一起的。
   治疗时机:任何的疟一定从四肢末梢开始,四肢末梢是阴和阳交会的地方。(桂枝汤是最能协调阴阳的处方,阴阳不和用桂枝汤调它。)在疟还没发时,我们把手指绑起来,让邪不能入,阴气不能出,在孙络,末梢有血脉绷张的地方放血。
   中医不管病在表或在里,只要病在阳,阳脉都是燥热的。病在阴,阴脉都是在尺脉的地方,不管什么病都可以在脉疹上看到,阳病发在阳,阴病发在阴脉,病发阳,阳脉会比较急燥,寸脉会快,病发在阴,阴脉会比较寒,脉比较静。
   间日疟和数日疟病比较深,疟发,不发往来寒热,疟病都在四肢末梢,开始发时疟往身上走。
   夏伤于暑,秋必疟,这是正常四时之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秋天主肃杀,如果特别寒冷,冬天生病时,外在气温不是很冷造成的,春天发病,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天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贾英然
新手
新手
  • UID20175452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03
2168楼#
发布于:2015-12-21 22: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疟的冷是法于内的阴寒由内生所以里外都很冷,病人发热时口渴,冷时牙齿打寒战,背很痛是标准的疟,暑天很热在外面暑气藏在内脏之外,皮肤之内,这个地方刚好是血气停留的地方,热一直停在里面不走,平常造成人容易出汗,秋天肃杀时受到寒,停在皮肤和胃气并居,白天阳气在皮肤表面,晚上阴气在皮肤表面,阴脏是交换的,如果邪气侵入督脉风府这里,在顺着督脉一路走下去一天一个昼夜都会于风府,风府就是受到风的地方,人体的气是一天一个周期循环,不管从哪里开始,反正堵到了就是一个周天,一天循环一次如果病没好,一直往内深,内深时,一天天地走过督脉,病会延后发,因为病邪伤到督脉才会造成这样的督脉有25节,到25天以后下到骶骨,26天以后就回头了,回到第九椎以后就冲到缺盆这里,所以说如果每天延后发病都在督脉下面,如果会提前发的话气会回头,会往上走,所以有的人打摆子的时候忽冷忽热每天会提前代表病从经走一圈回来了,如每天还会延后,病还在督脉上面气随经络深浅所以发作的时间不一样,疟是先寒后热,夏伤于大暑晚上遇到水寒,把暑气闭住出不来,到秋天伤于风开始发病,寒是阴气风是阳气,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定时发作的成为寒疟,先发热后发寒成为温疟,治疗疟的时候,发病的时候不治,一定要等到他发病前后才治这时机就是病刚开始和病要发完的时候治如病气很旺时去治,会病气没去掉,正气觉伤到了。等病发过了,正先慢慢回头时在去治他是最好的。疟的开始发,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虛而阴盛,阳虚,阴一定盛,这时病人会出现寒战的现象,阴气如果逆极,则复出阳,这是阴极生阳,当水气跟阳气合并时,因是表出现的是寒气,当阴越盛,阳越深的时候,这时病气进来会产生加热的现象所以只要看到寒,看到冷就是阳虚会得到症症都是因为春天秋冬的气节不正常,而引起的。该冷时突然很热,该热的时候突然很冷,而引起的,才会生疟病病开始发作时,最盛是阴气,阳气最衰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往来寒热的现象只要病在阳,脉都是躁热的单说阳病发在阳,阴病发在阴,如病在阳,阳脉会比较急躁,寸脉会快,病发在阴,脉会比较寒,脉气比较静邪气与卫气会于风府的时间,有时是相错的,不能相得俱出,所以停几天才再发作疟疾是阴阳更替相胜,或重或轻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口喝,如果隔几天发或每天发,这代表病比较深疟不发的时候,都在四肢末梢,等到开始发时,疟就往上走了在它还没发时,在四肢末梢就把它解决掉夏天被暑气所伤,秋天就一定得疟疾,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顺应的形证不同的疟之疾是因为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造成的,比如秋天是主肃杀的节气,但时在秋天特別的寒冷,在冬天反而没有秋天冷,因为四季的节气不一样,如果冬天只受了一点点寒,春天生病有恶风的现象,夏天生病比较多汗,
郑其赛
侠客
侠客
  • UID20143846
  • 粉丝1
  • 关注3
  • 发帖数12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169楼#
发布于:2015-12-21 22:07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5.12.21黄帝内经48课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之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道: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的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标准的疟疾是发热时口非常干渴,发冷作寒时牙齿打寒战,腰背疼痛。
太阳症有寒热之分,有寒多有热多(发热时口非常渴,表寒牙齿不会打战);外邪侵入少阳,病在半表半里之间,少阳主开合,有忽冷忽热等往来寒热的现象,伴有呕恶心吐;
黄帝道: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岐伯说: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冷。如阴气并入阳分,则阳气实而阴气虚。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每日发作的病较浅;间日发作的病较深。
黄帝道:疟疾有隔日发作,为什麽?岐伯说;因为邪气舍留之处较深,向内迫近入阴分,致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留着于里,阴与阳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
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缘故?岐伯说:邪气从风府穴(风邪侵入人体之处即为广义的风府)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迟一天,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于脊骨的关系。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发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这种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约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尾椎骨;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肿脉;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缺盆之中。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与五脏,横连与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黄帝道:您说卫气每至于风府时,腠理开发,邪气乘机袭入,邪气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麽发病时,邪气就不恰在于风府,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岐伯说: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所以说风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黄帝道:讲得好!
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麽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岐伯说: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岐伯说: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黄帝道: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为什麽?岐伯说: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温疟。
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亏损于内,因此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黄帝道: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虽然用热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温暖,及至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这些寒热都是有余不足之类。但当其发冷、发热的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疗,这是什麽缘故?请你告诉我。岐伯说: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开始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至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实,所以先热而口渴。因为疟疾并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由于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其发作至阴阳之气俱逆极时,则寒热休止,停一段时间,又重复发作。当其病发作的时候,象火一样的猛烈,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的时候,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便是这个意思。因此治疗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便进行适当的治疗,则正气不至于受伤,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乱的缘故。黄帝道:讲得好!
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岐伯说: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劳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劳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的治法。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岐伯说: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是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缘故?岐伯说: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于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这样,是什麽道理?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如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湖北-郑其赛2015.12.21
吴泳茵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22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170楼#
发布于:2015-12-21 22: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1日《黄帝内经》第48课笔记:
疟病造成是因为体内阴阳互争,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1、阳入阴中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2、若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背强硬头痛。3、如果三阳俱虚,则阴必生实,这样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表里皆寒。4、阳若过盛会体外壮热,里阴虚内必生热,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口渴,所以想喝冷饮。这些都是肇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气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
人体卫阳之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与阴并行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若邪居于深处,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
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沿督脉而下。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因人体抵抗力与邪争,无法胜病邪就会病下一椎,产生每日稍迟发作现象,病邪和督脉造成的)。(风府如果以狭义来说就是指风府的穴位,如果以广义来说就是指受风受寒的位置,比如用手掌去放在空调口,这样手就是受了风寒的风俯位置了,所以有说风无常府)。
风与疟,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而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 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
疟病的先冷后发热现象:夏热之季节,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此际若沐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之,寒气者,属于阴气。风气者,属于阳气。 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这种病名叫“寒疟”。
疟病的先发热而后恶寒现象: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所以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
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这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这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有想呕吐的感觉,名叫“瘅疟”(因操劳而得的病)。
治疟时,病前病后才能治,病发时气很旺不要治。
四季发病之典型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这是由于秋病时,外在气温太过寒冷,冬病时,外在气温却不寒冷时造成的。春季发病时,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季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韩辉
侠客
侠客
  • UID2017800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25
2171楼#
发布于:2015-12-21 22: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51221日《黄帝内经》第48课学习心得:
一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的饮料。
这是因为体内阴阳相交互争造成, 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阳入阴中, 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栗齿抖不止,若是太阳虚了,则出现腰脊背部强硬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一旦如此,病人必阴寒自骨内而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也。太阳症与少阳证都出现,就会有往来寒热。
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
一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也。这些都是肇因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弛,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人体卫阳之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舆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这是往来寒热的现象,造成一日发作一次。
3、若邪时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 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今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
4、有时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是因为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 增强且稍迟发作。
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会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处过深,犹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一日发的比较浅,隔日发的更深。
5、因为如单论邪气进入风府穴, 每日下一椎,顺膂而下,就是如此。但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在同一处,这就是风邪所易居之处名之风府,并非狭义的指督脉上的风府穴。凡邪入侵在头项部位,表阳卫气一循环至病处就相争而发病。邪入侵在背部,则表阳之气行至背部与其相争而发病。又病邪始入侵手足的,则表阳卫气至手足时与之相争而发病。故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合聚则病会发作,但病邪不一定自督脉风府穴入。风无常府是指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肌肉开 ,邪气入侵,即为风府,病邪入侵之处均为风府。气一天为一个周期的循环。起早发说明病已经提前,延后发说明病还在督脉上。
6、风与疟二者,相似而同类,但常见风病症状持续者,而疟病症状时发时止,是因为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而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
7、疟病岀现先冷后发热的现象,是因为夏热之季节,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此际若沭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之,即成疾病。寒气者,属于阴气。风气者,属于阳气。
8人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这种病名叫“寒疟”。
先发热而后恶寒者是因为先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造成先热后寒的现象。此病发作亦有定时, 病明“温疟”。
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道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病名曰“瘅疟”。瘅是因为操劳而得到的病。
9、凡有余者采泻法,凡不足者采补法。现在是热有余,寒呈不足状,但是疟病的寒气,即令用热汤泡及火烤,也无法令温。其热至时,令用冰水敷,无法使之降温。这是有余与不足之状况,令良医亦无法制止,必须等病气衰弱时方施予刺法,因为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之时,不是治病的时机。疟病之初始时,阳气会集中在阴分,此际呈现表阳虚而里阴盛,体外无阳气,所以产生先发寒且战栗的现象。到了阴气盛大至极时,阴分之阳会复出,此时阳与阴集中在表,就造成阴虚而阳实的现象,呈现先发热且口渴之症状。
疟发病时不治,大汗以后不刺,病气很旺不治。发热的时候:水气+阳气=寒证,热气+阴气=热证。
10、凡疟病之气,入于阳则呈现阳症,入于阴则出现阴症,阴症会恶寒,阳症会发热。疟病是属于风寒二气变化无常所致,有时无症状,有时却发病,一俟病势发作,则如火炙之热,如大风大雨一样无法阻挡。所以经书上说:在病势盛时施治必为坏事,在病势衰退时施治,其效果必彰显。良医能在未发作时已察觉出,此时阴尚未因病而集中在阳分,阳气也未因病而集中阴分,此时立予施治调理之,正气必安定,病邪就已去除了。故此良医亦无法在病己发作时治疗,因病邪之气盛故。此犹战争时,敌势盛大不可击,必攻敌之弱势时可。
疟病还没发的时候,阴和阳还没有病在一起。阴阳并行而不相背。治病要在还未发时开始治疗。
11、攻击病邪和治疗时机:疟病发作有时,就是阴阳移转之时也,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一旦阳气受损,阴气必进,所以初时病邪必紧束该处,无法进入体内,阴气也无法尽出。医者审视此症,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这时是在正气与邪气尚未交争时处置之法。
任何的疟都始于四肢的末梢。阴阳不合用桂枝汤去治。没有发病的时候绑每个手脚指头,在血脉膨胀的地方放血。发病的时候不能绑。
12.疟病的症状,必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时候,完全视病邪之所在。病邪居阳分则呈现发热而脉急数状,病邪在阴分则呈现恶寒而脉缓象。病至极点则会阴阳皆衰弱。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就会休止,一旦与免疫力相争则病症回复。病在阳,阳脉会燥热。病在阴,会在尺脉。
13疟的症状,有时隔二日发,有时数日一发,有时会口渴,有时又不渴。因为凡隔日发作者,这是病邪和阳气相聚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产生了有隔日发病或数日发病的现象。疟病者,会有阴阳更替互胜之状况,有时增重,有时减轻,就会出现时渴时不渴的现象了。没有发病的时候,疟症都在四肢末梢。
14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因四季发病之典型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这是由于秋病时,外在气温却过于寒冷,冬病时,外在气温却不甚寒冷时造成的。春季发病时,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季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贾付民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09
  • 粉丝3
  • 关注0
  • 发帖数110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172楼#
发布于:2015-12-21 22: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2月21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5/12/21 48集学习心得:
1、 疟疾问诊:热时口渴,冷时打颤,这种情况一般是标准的疟疾。
2、 疟疾:夏天热伤于署,秋天又受风寒。
3、 疟疾有寒热,如果只有寒热病在太阳,如果有寒热并伴有呕吐,病在少阳。少阳主枢。
4、 正常人:白天阳在外,阴在里;夜晚阳在里,阴在外。

5、  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增强且稍迟发作。
6、  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犹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
7、 风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府就是受风的地方就称风府,狭义的风府是经络穴位的风府。中医认为风无常府。

8、  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在同一处,这就是风邪所易居之处名之风府,并非狭义的指督脉上的风府穴。凡邪入侵在头项部位,表阳卫气一循环至病处就相争而发病。邪入侵在背部,则表阳之气行至背部与其相争而发病。邪入侵腰椎,则表阳卫气至与之相争而发病。又病邪始入侵手足的,则表阳卫气至手足时与之相争而发病。故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合聚则病会发作,但病邪不一定自督脉风府穴入,吾人可说病邪入侵之处为风府。所以人言,“风无常府”其意即此。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邪气入侵之位,即名之“风府”。
9、  风与疟二者,相似而同类,但常见风病症状持续者,而疟病症状时发时止,这是因为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而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
10、              夏热之季节,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此际若沭浴冷水,则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之,疾病成矣。寒气者,属于阴气。风气者,属于阳气。故人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这种病名叫“寒疟”。
11、              先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造成先热后寒的现象。此病发作亦有定时,病明“温疟”。
12、              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道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病名曰“瘅疟”。
13、      瘅:因劳而病称为瘅。

14、              经书上云,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之时,不是治病的时机。
15、              疟病之初始时,阳气会集中在阴分,此际呈现表阳虚而里阴盛,体外无阳气,所以产生先发寒且战栗的现象。到了阴气盛大至极时,阴分之阳会复出,此时阳与阴集中在表,就造成阴虚而阳实的现象,呈现先发热且口渴之症状。凡疟病之气,入于阳则呈现阳症,入于阴则出现阴症,阴症会恶寒,阳症会发热。疟病是属于风寒二气变化无常所致,有时无症状,有时却发病,一俟病势发作,则如火炙之热,如大风大雨一样无法阻挡。所以经书上说:在病势盛时施治必为坏事,在病势衰退时施治,其效果必彰显,这就是为什么。
16、              良医能在未发作时已察觉出,此时阴尚未因病而集中在阳分,阳气也未因病而集中阴分,此时立予施治调理之,正气必安定,病邪就已去除了。故此良医亦无法在病己发作时治疗,因病邪之气盛故也。此犹战争时,敌势盛大不可击,必攻敌之弱势时可也。
17、              疟病之发作有时,就是阴阳移转之时也,其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一旦阳气受损,阴气必进,所以初时病邪必紧束该处,无法进入体内,阴气也无法尽出。医者审视此症,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这时是在正气与邪气尚未交争时处置之法。
18、              疟病的症状,必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时候,完全视病邪之所在。病邪居阳分则呈现发热而脉急数状,病邪在阴分则呈现恶寒而脉缓象。病至极点则会阴阳皆衰弱。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就会休止,一旦与免疫力相争则病症回复。
19、              凡隔日发作者,这是病邪和阳气相聚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产生了有隔日发病或数日发病的现象。疟病者,会有阴阳更替互胜之状况,有时增重,有时减轻,就会出现时渴时不渴的现象了。
杨诚
侠客
侠客
  • UID20147989
  • 粉丝10
  • 关注2
  • 发帖数100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173楼#
发布于:2015-12-22 03: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杨诚报到
2015年1221日,黄帝内经48课心得:
3.间日疟疾:
邪气客在督脉和膀胱经上面,顺着经络走。一个昼夜卫气汇于风府。风府这里有两个含义:狭义指风府穴,广义是凡是受风的地方都是风府。无论哪个地方受寒邪堵住,都是一个周天即一个昼夜卫气循环到一次)。
【发病症状】疟疾隔日发作一次,病比较深,病邪速度慢。
【发病原因】是由于邪气随经脉侵犯人体较深的部位,离体表的距离远,运行缓慢,而运行,所以邪气不能与同步运行而到达体表的阳经,形成了卫气单独运行于体表,而邪气还滞留在体内的情况。邪气内迫五脏,横连于膜原,距离体表较远,邪气深入,运行缓慢,不能与卫气并行。病邪每两天才运行到体表和合并抗争一次,所以疟疾隔日发作一次。
【发病症状】疟疾发作时间一天比一天推迟
【发病原因】人体的每一昼夜会于风府穴一次。当卫气汇合于风府穴时,人体表面的汗孔就舒张开。这时,如果邪气乘机侵入,与合并,就导致疾病的发作。邪气侵犯风府穴,沿着脊柱(督脉)向下移动,每天向下移动一个骨节,卫气屯邪气相遇的时间就一天天推迟,所以发病的时间就一天比一天晚。
【发病症状】疟疾发作时间一天比一天早
【发病原因】邪气从风府穴开始每天向下移动一节,经过二十五天,到达骶骨;第二十六天开始回头,顺着脊椎回头向上进入第九椎(中膈处,肝所在),沿冲脉向上,经过九天到达任脉的缺盆(王洪图说是天突)穴。由于邪气的位置逐日上移,与卫气相遇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逐日提前。

4.邪气并不在风府穴,疾病仍然是每日发作一次,为什么?
邪气侵入头顶,沿脊柱向下移动,因人体有虚实的区别,所侵犯的部位也就不同,所以不一定邪气在风府穴才发病。风府是受风之府。风无常府。
邪气侵犯头顶,当卫气运行到头顶时,邪气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
邪气侵犯背部,当卫气运行到背部时,邪气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
邪气侵犯腰脊,当卫气运行到腰脊时,邪气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
邪气侵犯手足,当卫气运行到手足时,邪气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
风邪侵犯人体后,没有固定的停留之处,不论人体何处,只要卫气运行到邪气停留的地方,邪气与卫气相合、互相抗争就会使使汗孔舒张而发病。

5.风证与疟疾:
风证:项强脖子硬,24小时忽冷忽热
风证和疟疾都是属于同一类疾病,风证症状持续存在、没有间歇,而疟疾却有间歇休止期。
引起风证的病邪相对稳定地停留在侵犯部位,所以症状持续存在;而引起疟疾的病邪随着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行走,时而深入体内,时而出于体表,只有与卫气相合、发生抗争时才发病。

6.寒疟
【发病症状】先寒后热,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
【发病原因】夏天受到了严重的暑热,出汗多,汗毛孔张开,此时洗浴或乘凉,寒气就乘机侵入、藏伏在汗毛孔皮肤里;到秋天再受到风邪的侵袭,就会形成疟疾。夏伤于暑,秋必疟。
寒属于阴性病邪,风属于阳性病邪,病人先受寒邪侵犯,后受风邪侵犯,所以症状为先寒后热。

7.温疟
【发病症状】先热后寒,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寒时牙齿都会打寒战。
【发病原因】先被风邪侵犯,而后才被寒邪侵犯,所以症状为先热后寒邪。
冬天受风寒邪气侵袭,病邪留藏在骨骼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旺盛的时候,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
到夏天暑热的时候,如果天气过于炎热,暑热熏蒸,消耗脑髓中的阴气,使人头脑昏沉,精神不振,肌肉消瘦,汗出毛孔张开;此时再劳累过度,邪气就乘虚与汗一起外出而引起疾病的发作(病气从里向外走)
病邪隐藏于骨髓内,而肾主骨,所以可认为疾病藏在肾脏。
发病时邪气随阴气从机体内部外出到体表与阳气合并,就造成体内阴气不足,而体表阳气亢盛,阳气盛则发热。
发热到极点使体表的阴阳之气转移进入体内合并,形成体表阳气不足,体内阴气偏盛,则产生寒冷的症状。

8.瘅疟:瘅:因劳而病。
【发病症状】只发热没有寒冷,气短、胸闷、手足发热、想要呕吐
【发病原因】仅劳动过多感受了风邪,而没有感受寒邪。
劳动过多的人本来肺脏就有热邪,肺是天阳,喜寒。而平时工作造成津液损失过多。肺主全身气,肺主皮毛,所以肺有热会使全身之气偏于亢盛、向上逆行,造成胸中之气亢盛而不能外泄
此时如果劳动后汗孔张开,风寒之邪乘机侵入人体,停留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与病人体内原有积热合并,相互抗争而发病。
发病时阳气亢盛,病邪始终在体表的阳气中,而没有进入体内的阴气,所以但热不寒。
这种病的邪气内藏于血脉中,外停留于肌肉之间。由于亢盛,发热严重,消耗损伤了人体中的水液,造成肌肉消瘦。

9.疟疾的针刺原则:
【疟疾针刺原则】等症状衰退之后,才用针刺疗法进行调整治疗。即因势利导,避邪之盛脱,击邪之衰微,在其未发作时进行针刺,既免伤人体正气,又可取得良好疗效。
【一般针刺原则】邪气亢盛时,应避其锋芒,不能逆着病邪勉强治疗。
在发热极为严重时不能针刺,在脉搏极度混乱时不能针刺,在大汗淋漓不止时不能针刺

10.疟疾的虚实与一般的虚实不同
一般说的有余是指邪气亢盛;所说的不足,是人体正气虚弱。
疟疾中的寒热虚实是指邪气与人体阴阳二气的离、合、出、入。
疟疾刚开始发作时,体表的阳气进入体内与阴气合并,这时在内的阴气偏盛,在表的阳气虚少,所以首先寒冷发抖;邪气进入体内和阴气相合则阴气盛,阴气盛就感觉寒冷(阳虚)。
冷到极点,则阴阳之气又外出到体表相合并,这时体内的阴气虚少,而在体表的阳气亢盛,因此出现发热、口渴。邪气和阳气相并则阳气盛,阳气盛就发热,
疟疾是感受风寒之气而形成的,形成了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症状。
水气+阳气→寒证。病在表。
热气+阴气→热证。阴虚,阳出来,阴越盛、阳越虚,病气跑到脏里,会出现加热现象。
正常时,阴阳并行而不相背,也不能相合。阴在上阳在下,阴控制阳的上升,阳托住阴的下降

11.防止疟疾发作:阴阳不合时吃桂枝汤。
疟疾将要发作时,人体阴阳之气也将要进行转移合并。这个合并是从四肢末端开始的(因为人体阴阳交界处在四肢末梢)。
如果阳气损伤,阴气就要外出转移合并到阳气中,在阴阳之气还没合并时,用绳子扎住四肢末端,使邪气不能继续流动,阴气无法外出和合并。
仔细观察经络血脉的变化,在孙络(末梢血脉)较集中的地方找出充血处(要发时血脉会突出出来),针刺放血,就可以祛除邪气,使其不能和体内正气相合并。

12.疟疾时发时的机理
疟疾在人体中,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发生虚实交替的变化。邪气所在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表现:邪气在阳分,病邪人就会发热而脉搏躁动疾速;邪气在阴气,病邪人就会发冷而脉搏平静。疟疾发到极点,会使病人气血阴阳都受到损伤而虚弱;当卫气和邪气分离时,病情就暂时停止;当卫气和邪气再度相遇抗争时,疟疾又会发作。
阳病发在阳脉,寸脉会比较快
阴病发在阴脉,尺慢会比较沉。

13.隔日疟、数日疟(比较深)
卫气与邪气运行时间节律不一致,有时不能相会于风府,所以出现隔二日或数日才发作一次的现象。
疟疾发病过程中,出现阴阳虚实交替变化的情况。阳气盛则阴气衰而发热口渴,阴气盛则阳气衰口就不渴。

14.夏伤于暑,秋必病疟,是从发病和四时相应的角度说的。有些症状表现与此不同,是违反四时发病规律的现象。疟疾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病,通常秋天发的疟疾寒冷症状较严重,冬天发的疟疾寒冷症状不严重,春天发的疟疾怕风,夏天发的疟疾出汗多。
徐佩凤
贫民
贫民
  • UID20144282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04
2174楼#
发布于:2015-12-22 08:0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徐佩凤申请鉴到,2015年12月21日《黄帝内经》第48课学习心得。疟论篇第三十五。1痎疟的疾病;疟病初发时,必先起汗毛战粟状,伸展哈欠连连,再次则成恶寒齿战不止状,牵引腰背疼痛,—旦寒去则身体内外均发热,头痛如破,口渴想喝冷的饮料。2疟病造成的原因:是体内阴阳相争互争,其间虚实更易,阴阳互移变化造成的,阳入阴中,则成阴实而阳虚,若是阳明虚了,则呈现战粟齿抖不止,若是太阳虚了,则出现脊背部强更头痛等症状,若三阳俱虚,则阴必遇实,—旦如此,病人必阴寒自骨内生皮肤,骨头皆痛,又由于寒系自内生,所以表里皆寒,阳若过盛则体外壮热,里阴虚则内必生热,—旦内外皆热,病人会喘息且口渴,所以会想喝冷饮。这些都是在夏日伤于暑热之气,此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的居所,如此就造成汗孔松驰,肌肉腠理疏松,到了秋天,容易汗出,毛孔开而受风,也有人是汗出后浴水,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人体卫阳气,白日行于表于腑,夜间行于里于脏,这种病气如与阳同出则在外,如与阴并行则入内,如此内外相行无阻,造成—日作作—次。3隔日发作疟疾的原因;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有隔日才发的现象。4疟疾有时每日发作会提早的原早或稍迟的原因: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穴(这个风府穴不是单指督脉上的风府穴,而是人体上入风的部位),沿着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日夜绕周身—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椎,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增加且稍迟发作。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椎,二十五日后,邪至尾椎骨后,第二十六日起,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第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5寒疟:夏热,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且肌肉松驰,毛孔大开,此时若淋浴冷水,则水的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疾病,寒气者,属于阴气,风气者属于阳气,因此人—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这叫“寒疟“。6温疟:先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造成先热后寒的现象,此病发作亦有定时,这叫“温疟“。7瘅疟:如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这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叫“瘅疟”。8治疟病的时机:因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时,不是治病的时机。在病气与正气尚未交争时,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在病气衰弱时方施予刺法,效果才好。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