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利敏
新手
新手
  • UID2015150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97
2175楼#
发布于:2015-12-22 08:17

中医经典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
2015.12.21日第48集作业
*疟症发热时口很干渴,发寒时冷到牙齿打颤,腰背痛,阴寒由内生。
太阳症出现不是热就是寒,也会有忽冷忽热。
少阳症,病邪从外面进来,有往来寒热现象,但有呕的现象。
暑天很热,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停留的地方,热停在那里一直不走,平常人会易出汗,皮肤毛孔易打开。
秋天遇到风或汗出洗冷水澡,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正常人白天阳气是走在表面上的,晚上是走在阴上面的,阳气和阴气是交换的。
*疟疾好发于夏天暑天。
间日疟,病气比较深,接近内脏。阳气独发,阴阳本互相进退,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了。
病发忽早忽迟是因邪气在督脉上,顺着督脉走下去,卫气一个昼夜统统会于风府,(这里的风府不是指穴位上的风府,而是广义的风府,是一切受风的地方)病没有好,一天走一个督脉,会延后发作。督脉脊柱有二十五节,二十五天后,邪下到骶骨,二十六天后回头,由尾椎骨往上走,走到第九椎以后,再往上走进入缺盆,(此处是中膈处即肝的位置),气随经络深浅不同,所以会提前或延后发作。
风的症状是持续存在的,固定不移的。
疟的症状是忽冷忽热,随着经络、深浅发作时间会不一样,先寒后热。
*夏伤于暑,其汗大出,晚上受风寒,秋天伤于风,开始发病,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先寒后热为寒疟。
先伤于风后伤于寒为温疟。
手足热而欲呕为瘅疟,是劳症。
热有余者采用泻法,不足者采用补法。现热有余,寒不足,疟者寒,汤火不能温。热,冰水不能去它的热。
治疟要等气衰或发病前去治,不可在正发病时治疗。
病人出现大热时不刺,脉跳不定时时不刺,大汗以后不刺。这是病气在最盛时不治,针灸治病讲时机,未发病时和发完病时开始治。
疟之初始,阳并于阴,阳虚阴盛,出现寒的现象。
阴极生阳,阳和阴集中在表,阴虚阳实,先热而渴的现象。
 *水气与阳气并存时生寒,热气与阴气并存生热。
 天地四时,春夏秋冬,没有按照天地之间时节的寒热来走,突然夏天暴雨很冷,这都是造成疟的原因。阴和阳是不能并在一起的。
治疗时机,任何的疟一定从四肢末梢开始,四肢末梢是阴和阳交会的地方。(桂枝汤是最能协调阴阳的处方,阴阳不和用桂枝汤调它,是治疗和预防感冒/的良方。)在疟还没发时,把手指绑起来,让邪不能入,阴气不能出,在孙络,末梢有血脉膨胀的地方放血。
 *中医不管病在表或在里,只要病在阳,阳脉都是燥热的。病在阴,阴脉都是在尺脉的地方,不管什么病都可以在脉疹上看到,阳病发在阳,阴病发在阴脉,病发阳,阳脉会比较急燥,寸脉会快,病发在阴,阴脉会比较寒,脉比较静。
 *间日疟和数日疟病比较深,疟发,不发往来寒热,疟病都在四肢末梢,开始发时疟往身上走。
夏伤于暑,秋必疟,这是正常四时之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秋天主肃杀,如果特别寒冷,冬天生病时,外在气温不是很冷造成的,春天发病,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天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李宁
新手
新手
  • UID2014845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6
2176楼#
发布于:2015-12-22 08: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1日《黄帝内经》第48课学习心得:

1.疟疾和太阳症,少阳症的区别
热时口渴,寒时打摆子,牙齿打颤,腰背痛。
太阳症不是热就是寒,有时有寒有时有热。不恶心。
少阳症因为是半表半里,会有往来寒热,忽冷忽热,人会恶心,因为伤到胃气了。
2.疟疾形成的原因
夏伤于暑,热气盛,风邪藏于皮肤和肠胃之间'这里是血气之所在,热停在这里不走就容易出汗,秋天流汗后一遇到风寒或洗冷水,水气就和卫气并居。正常人是白天阳气行于外,阴气在内,晚上阳气藏于身体,阴气行于外,所以晚上要盖被子。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邪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入内,邪气与卫气并居,同邪内陷,内为阴,外为阳,邪留于形身之外,与卫气乃作,卫气日行于阳,所以发作于白天。中医认为疟疾是暑伤,多发于夏天。
3.疟疾发病间期
(1)一天发一次病病轻,因为阳气独发于外,里阴之邪留于内,阴邪与阳气交争,而不得皆出于外,所以间日而作。间日发病深。
(2)发病时间变或是提前发,是邪气客于督脉,顺督脉一路下去,每天一椎一椎下到第25椎,第26天回头从尾椎骨上走到第9椎,然后从缺盆出来,如果病沿后发,说明病还在督脉,如果提前发,就是病气已经往上走了。卫气一天循环一次,会于风府,狭义上的风府就指脑后的风府穴,广义的就是受风的地方,所以风无常府,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
4.邪气不从风府入,病也隔天发是为何
邪气客于头顶,循督脉而下,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如果邪中于头项,气至头顶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5.风病与疟症的区别
风独常在。因为风气留于肌肉腠理之间而不移;
疟得有时而休,疟气舍于荣,随经络以入内,与卫气相应乃发。
6.疟疾的分类
(1)寒疟:先寒后热。夏伤于大暑,汗大出,腠理开,遇夏气风寒水寒,藏于皮肤腠理间,秋伤于风,则病成。寒则阴气,风是阳气,先伤于寒,后伤于风,故先寒后热。
(2)温疟:先热后寒。先伤于风,后伤于寒。
(3)瘅疟:但热不寒。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呕。阳病极而复反入之阴,邪气藏于骨髓,肾阴之气先于骨气相绝,外邪不及于里阴,独发于阳。瘅指因劳而病。
7.疟疾的治疗注意事项
发病时不治,因为病气很盛,疟疾发病前或是发病后治,因为此时正气回来了。大热,脉跳跳停停,大汗后,这些时机都不做针灸。
8.阳气虚实之寒热
寒热盛时,阴阳之气并交,真气错乱不分,不可以刺;阳并于阴,阳虚阴盛,外无气,先寒;阴气逆,阴与阳并于外,阴虚阳实,先热而渴。
疟气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9.疟疾的外因
天地之气不正常就容易发疟。风者阳邪,寒者阴邪,风寒之气,变幻不常,阴阳正常要并行,如并就会相争。如果夏天突然很冷,都是天地之气异常,就会容易得疟疾。
10.疟疾的治疗时机
疟之未发,阴未并阳,阳未并阴,真气得安,邪气乃去,所谓治未病。
疟之且发,阴阳之且移,病从四肢末梢起,阳已伤,阴从之。如果发病时间是9点,可8点就把手指脚趾绑起来,在孙络血脉绷起处点刺放血。因为疟疾病不发时在四肢末梢,发病时病气从四肢往身体走。
11.疟疾的发病间期
有的人间二日,有的间数日,因为邪气与卫气刻于六腑,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所以休数日乃发。
疟疾如果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
张兴平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1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0
2177楼#
发布于:2015-12-22 19:35
中医经典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2日《黄帝內经》第49节学习心得:     帝问:   温症和寒疟,各居何处,居留在哪一脏?   岐伯说:  温疟是在冬天中病感受风邪,寒气留在骨髓里面,在春天的时候,阳气大发,在阳气大发的时候,只是在肌肉里面。病邪还在骨头里沒有发出来,如到夏天遇到大暑,暑气很旺的时候,就会使人倦怠,头脑昏沉,肌肉消瘦,腠理发泄。这时用力劳动,邪气与汗就一齐出外,这种病是邪气先伏藏于肾,它发作的时候,是邪气从内而出外,这样的病,会阴虚而阳盛。阳气偏盛,就会发热,及至偏盛到极点,邪气又回入于阴,邪入于阴,则阳气又虚,阳虚就又发冷。这种病是先热后寒,病名叫做温疟。
            刺疟篇    第三十六
    用针刺的手法如何来治疗疟疾?     当我们要治疗时要分经,辨症,要知道他是哪条经络出现问题。如果是足太阳的症,会让人腰痛头痛,寒从背起,先寒后热,这时可在委中放血。
     足少阳的疟会让人疲劳倦怠,寒与热都不是很盛,因为在少阳,少阳是半表半理之间。不喜欢看到人,可以刺足少阳的临泣穴,如果是初症就是实症,可刺阳辅穴。
      足阳明会让人有阵阵恶寒的现象,但阳明的寒跟太阳的寒不一样,太阳的寒是很冷,因为太阳本身是寒水,所以寒上加寒就非常的冷。阳明本身足纯阳,是多血多气的,他受疟时喜欢见阳,同气相求,所以喜欢看到日光,火光等。可在阳明跗上的冲阳脉这里找有瘀青的地方放血。
     足太阴的疟疾,使人闷闷不乐,好叹气,不想吃东西,多寒热汗出,病发作时就呕吐,因脾是跟胃连在一起的,当脾湿很盛的时候会庄迫到胃。如呕吐后病热也衰,这时我们开始治疗,可在太阴经上四肢的末梢,大都,太白,公孙这一带,看到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如果疟在是少阴肾经上,病人会呕吐的很厉害,多发寒热,热多寒少,总想紧闭着门窗待在家里,这种病不易痊愈。
     足厥阴的症,使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肚子胀起来好象小便堵在里面,小便次数多,嗳气,害怕,气不足,腹中不畅快。可剌足厥阴干经,在治疟疾的时候,大多在手足关节以下找青筋方血。
      肺疟在脏里,肺气主寒,但他喜温,所以我们治肺病的时候,病人要保暖,肺有疟的时候,会造成人心里感到发冷,上焦寒,寒很盛就会热。因肺藏魄,好象看到什么东西,所以肺的病人善惊,这吋可剌手太阴肺经跟手阳明大肠经。
     如心脏有疟,病人会心烦,很烦躁,情绪不好。愿意喝冷水,反而感觉寒多,不太发热,这时可刺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
     当肝有疟的时候,会使人面色青,常太息,形状如同死人一般,治疗方法是刺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出血。
     当脾得疟症的,睥主少腹,会使人冷得难受,肚腹疼痛,疟的冷跟一般伤寒的冷不一样,伤寒的冷是皮肤表面很冷,疟的冷牙齿会打战。脾热下行又会使人感到肠鸣,鸣后汗出,可刺足太阴经的商丘穴。
     当肾得疟症时,会使人感到有寒意,腰背疼疼,不能转动,大便不通畅,目眩,手是发冷,治疗方法是刺足太阳,少阴两经。
      当胃里有疟疾的时候,肚子很饿,但又吃不下东西,一吃东西腹就胀满,这时,可刺足阳明,足太阴络脉出血。
      疟疾在发作后,身体正热的时候,刺脚背上的动脉,开通经穴,放出一些血,立时热就退了。如疟疾是刚要发冷,那就应该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了,疟疾病人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的俞穴。可用手去按,那个地方痛就刺那个地方出血了。因痛的地方就是病的所在了,在点刺放血。如果病人是疟疾,但病人得到的脉是小,但是又硬又急,这是在阴上面,是在脏上面。这时我们可以在少阴经上用灸或者刺他的井穴,有痛点就放,沒有就不要放,放了以后,病人热退了,寒退了,就好了。
     各种的疟疾,如果脉上看不见,这种我们可在十指的未梢有瘀血青筋的地放刺破放血,也可以先把指头一个个邦起来放血,血出就好了。如果在病人身上看到很多的小红点,这也是疟病的所在,也可刺破放血。
     凡是刺疟疾,一定得先问明在病发作的最先感觉的部分先行针刺,如先发是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如先发是项背痛的,就先刺项部背部。先发是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是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的孔穴。先发是足胫酸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的孔穴。
    风症,病发作时,汗出怕风,刺太阳经背部的俞穴出血,小腿酸痛,不能按触,这叫做驸髓病,可用大针刺,刺绝骨穴出血,痛就可以止住。
     身体觉得微痛,刺至阴,诸阴经的井穴,不可出血,应隔一天剌一次,疟疾口不渴而隔日发作的,剌足太阳经,如口渴而隔日发作的,刺足少阳经,温疟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贾英然
新手
新手
  • UID20175452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03
2178楼#
发布于:2015-12-22 20: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温疟者,冬季伤于外感风寒,寒气比较深,在骨髓里,春天阳气生发只到皮肤和肌肉里,不能到骨头,骨头里的病没有发出来,到夏天遇到暑气很旺,燥热时,毛孔肌理打开,出汗,这时再去做体力劳动,邪气和汗一起出来,会阴虚阳盛,阳过盛会生热疟病的早期都是冬天的寒伤到骨,这位寒比较深所以先热后寒,单疟,因为老力太过造成的,因为平时工作的原因造成肺里的津液伤到的比较多,病进来时在皮肤分肉之间热症的原因是病人平时肺里就是比较热的,刺疟论,足太阳的疟,会腰痛背痛,寒从背起,先寒后热,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附近放血,足少阳的疟,会身体疲劳倦怠,寒热都不甚,因为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不想看到人,在临泣穴,和阳府穴治疗,阳明症,会有阵阵恶寒的现象,病久了都是热症,于太阳的寒不同,太阳发热时人会很冷,阳明受伤时喜见火,刺阳明疟在正面,在冲阳脉中间一代放血,足太阴的疟令人不乐,喜欢叹气,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治疗要在病未发或已发完治疗,在四肢末梢有青筋和淤血的地方放血,足少阴肾经,的疟有严重的呕吐,多寒热热多寒少,喜欢把门关住躲在柜子里,足阙阴的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肚子涨好像有小便但是又排不出,有恐惧,气不足,刺肝经在手关节和踝裸以下到脚趾旁边,肺疟,肺主寒喜温,肺有疟,上焦寒,会看到不该看的东西,魄不守,善惊,刺手太阴肺经,和阳明经,心疟,令人心烦,欲得清水,病人相喝冷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肝疟者,病人脸色发青,叹息,其状若死者,刺肝经,脾疟令人寒,腹中痛,刺足太阴经,眼睛会转动,严重呕吐,胃疟饿但不能吃,一吃肚子就涨满,刺足阳明太阳出血, 疟疾在发作后,身体正热的时候,刺脚背上的动脉,开通经穴,放出一些血,立时热就退了。如疟疾是刚要发冷,那就应该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了,疟疾病人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的俞穴。可用手去按,那个地方痛就刺那个地方出血了。因痛的地方就是病的所在了,在点刺放血。如果病人是疟疾,但病人得到的脉是小,但是又硬又急,这是在阴上面,是在脏上面。这时我们可以在少阴经上用灸或者刺他的井穴,有痛点就放,疟疾如果脉上看不见,可在十指的未梢有瘀血青筋的地放刺破放血,身上红色如豆状也是疟的源所在,可放血,刺疟疾,一定得先问明在病发作的最先感觉的部分先行针刺,如先发是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如先发是项背痛的,就先刺项部背部先发是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是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放血先发是足胫酸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放血,风疟病发作时,汗出怕风,打摆子忽寒忽热刺太阳经背部的俞穴出血,小腿酸痛,不能按触,这叫胕髓病
刘艳娟
新手
新手
  • UID201905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1
2179楼#
发布于:2015-12-22 20: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5122249温疟:冬天中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里面,春天阳气大发,阳气发生在皮肤肌肉上,病邪在骨头里还是没有发出来,夏天遇到大暑,脑部,腠理都发泄,去做劳动的工作,邪气和汗一起出来,这样就是阴虚阳盛,阳盛则热,先发热再发寒。
 瘅疟:做劳力工作。肺喜寒,因工作关系肺的津液丧失较多,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造成阳气盛。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
  刺疟论:足太阳疟:腰痛背痛头痛,先寒后热,委中放血。
         足少阳疟:身体疲劳倦怠,寒与热都不是很盛,不喜见人,一见人则立生恐惧感,刺临泣,初病时可以刺阳辅。
        阳明疟:阵阵恶寒,喜欢看到日光、火光,内庭、厉兑上放血。
        足太阴疟:不乐,不嗜食,多寒热汗出,易生呕吐,叹息。呕吐停下来,病气已衰,这时开始治疗。取穴:大都、太白、公孙。
     足少阴肾经疟:呕吐甚,多寒热。(肾为胃之关,常人肺气下降,肾有问题,肾气下面是阴寒的,肺气下不来,被寒阻塞掉,寒会反逆往上走,一往上走顶到胃,胃里的东西就吐掉,呕吐很严重时是肾出现问题,洗肾之前病人头晕眩很厉害,呕吐,一吃就吐,饮食无法入胃,治肾时饮食可以进,病情好转)。少阴热多寒少(肾里有阳,命门火在那里,肾是水火同源,人生命的源泉在这里,里面有很强的阳,肾得到疟,阳往外散,阳出来很壮,会看到热多寒少)。肾是阴脏,同气相求,门关起来躲在衣橱里这是肾疟。
  厥阴疟:腰痛、少腹痛、小便不利、恐惧、气不足(吸入是肾在管,气吸入会入肝肾,吐出是心和肺)。刺中封穴。
 刺疟基本上都在五俞穴上治疗,在手指头旁脚趾头旁放血(手关节前面。脚踝以下)
肺疟:肺主寒,喜温,心寒上焦寒,寒重会发热,热时受到惊吓,看到不应该看到的东西,如白天看到一个人在那里实际上没有人(魄不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心疟:心烦,情绪不好,想喝冷水(心本身是火,是热的,心中疟,热会往外散,会造成想喝冷水),刺手少阴心经。
肝疟:脸色青黑,刺足厥阴肝经。
脾疟:恶寒,腹痛,刺足太阴脾经。
肾疟:阵阵寒,腰脊痛,手脚冰冷,肾主二便,便意没有,呕吐要死这是肾的问题。刺足太阳、足少阴肾经。
胃疟:肚子饿吃不下去东西,一吃东西肚子就胀满,刺足阳明、足太阴脾经。在表里经上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疟发:正值身热,这时是治疗的时机,在脚背上放血就退热;正值恶寒时,可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
脉出现又大又急,可知病在背上,刺背俞穴,点刺放血即可,不要太过放很多血。
疟病但脉小很硬很急,是在脏上,可灸足少阴、手少阴加刺井穴,血放了,病人恢复就好了。
疟病脉缓大虚,代表气血两虚,不适合作针灸,此时要用药物。
治疟:病在发之前赶快治疗,如果今天九点钟发的,到第二天还没发之前八点钟左右再治。脉是正常的,在十指中间放血,血去就会好,看到红点也可放血。
病发作之前,顿饭时间内下针,初刺必能病衰,再刺则见好转,三刺病必痊愈,如还未好,可刺舌下之青筋放血,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放血,加上项背夹脊痛点放血,廉泉放血。
病先发的地方先刺,头痛且沉重的:先刺百会,再刺攒竹。腰背先痛:可刺委中;手臂先痛:可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头尖放血;足胫酸:足阳明经。
风疟:发病,忽寒忽热,在三阳经背部俞穴放血。
杨诚
侠客
侠客
  • UID20147989
  • 粉丝10
  • 关注2
  • 发帖数100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180楼#
发布于:2015-12-22 21: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杨诚报到
2015年1222日,黄帝内经49课心得:
第三十六篇    刺疟论

1.十二种疟疾的发病症状及治疗方法:刺疟都是在手腕关节及足踝关节以远的地方刺,在经络的五腧穴刺
1)足太阳膀胱经的疟疾:病邪亢盛,正气虚损,比较难治。
【发病症状】病人腰痛、头重、背部寒冷、先寒后热、发热时热势亢盛、热退时出汗
【针刺方法】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针刺放血。
2)足少阳胆经的疟疾:
【发病症状】病人全身疲倦无力、嗜睡、怕冷、发热轻,病邪人不想见人,见到人就感到心慌害怕。发热时间长,出汗多。
【针刺方法】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王洪图说是侠溪穴)针刺放血。(新病可刺足少阳胆经的子穴阳辅)
3)足阳明胃经的疟疾
【发病症状】令人剧烈呕吐并有寒冷发热现象,热多于寒,病人总想关闭门窗独处。太阳的寒气在后背,很冷;阳明的寒在正面,是一阵阵冷。阳明多血多气,病时,同气相求,喜欢热喜欢火。
【针刺方法】足阳明胃经的荣穴内庭到冲阳中间放血,或者是井穴厉兑放血。不能在冲阳脉处放血,冲阳脉是动脉,放血危险。任何放血都不可能在动脉上放血。
4)足太阴脾经的疟疾
【发病症状】病人闷闷不乐,经常叹气、没有食欲,寒冷与发热症状都比较多,出汗也多。发作时频繁呕吐,呕吐后症状减轻。脾与胃连在一起,脾湿很重的时候会压迫胃引起呕吐。呕吐停下来的时候就是病气已衰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治疗。
【针刺方法】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太白穴和公孙穴,如果在这附近有青筋、有瘀血先放血。
5)足少阴肾经的疟疾:较难治愈
【发病症状】病人先全身冷得厉害,寒冷持续时间较长,然后才发热,热退后汗止。病人阳气虚弱,所以喜欢温暖的阳光与火热,接近光和热就感到舒畅。
热多寒少。天阳从肺到肾,命门火在里面,肾水火同源,肾里有很多阳,肾受病时,阳向外出,这个阳很壮,所以会看到热比较多,寒比较少。
肾是阴脏,所以病人不愿意与人接触,关门躲在房间里。
肾病会呕吐很重——胃为肾之关,常人肺气下降,当肾脏有问题时,肾气阴寒,肺气下不来,寒会向上走到胃,导致呕吐。肾衰竭时的人,什么位置都会头晕眩厉害,呕吐重。所以治肾时如果发现胃口恢复,病就在好。
【针刺方法】足太阴肾经的太溪穴
6)足厥阴肝经的疟疾
【发病症状】腰痛、下腹部发胀、小便不畅,像癃闭的症状,实际不是,只是小便次数多而不通畅。病人有恐惧感,气不足,肠中阻不畅。
吸入进肝肾,吐出是心肺。
【针刺方法】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
7)肺疟
【发病症状】寒从肺里到心里会让病人感到心里发冷,冷到极点就转成发热,在发热过程中,损伤心气则容易发惊,好像看见了什么可怕的东西一样,即魄不守。
肺气主寒喜温,治肺病时病人要保暖。
【针刺方法】针刺手太阳阴肺经的列缺穴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表里经)。
8)心疟
【发病症状】病人心烦不安严重,想喝凉水(心是火热的,心受疟,太热,就想要喝凉水),由于阳气和热邪郁积在体内,阴气被排挤在外,所以病人症状反而是寒邪多热少。
【针刺方法】针刺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
9)肝疟
【发病症状】病人面色发青、经常叹息,肢体发僵不柔和。
【针刺方法】足厥阴肝经的中封穴针刺放血。
10)脾疟:伤寒的冷在皮肤表面,疟疾的冷会牙齿打战。
【发病症状】脾主少腹,病人发冷,腹中疼痛,发热伴有腹中肠鸣,而后汗出。
【针刺方法】针刺足太阴脾经的商丘穴。
11)肾疟
【发病症状】病人怕冷,腰脊痛痛,大便困难(肾主二便),两眼视物不清,手足寒冷。
【针刺方法】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
12)胃疟
【发病症状】病人感到胃里发热,虽有饥饿感却不想吃东西,如果勉强进食,则腹满撑胀难受
【针刺方法】先刺足阳明胃经的厉兑、足三里、解溪,再在足太阴脾经的孙络针刺放血。
*疟进脏时,都是寒症。
疟并不是蚊子带的疟原虫造成。

2.治疗疟疾的不同针刺法
治疗之前,先诊察病人身体,发现有小带头在小的红色斑点,就用针刺。
疟疾刚发热,针刺足背的冲阳穴,扩大针孔,放出血来,发热立即消除。
疟疾刚出寒症,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和三间穴,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和太渊穴,足阳明胃经的厉兑穴和陷谷穴,足太阴肾经的隐白穴和太白穴。
疟疾病人脉搏满、大、急,病在腑,病在背,直接点刺背部五脏俞穴(这是五脏与外面的阳相通的地方,找一个痛的穴位即阿是穴)放血,再五脏俞穴旁边的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上各刺一次放血(根据病人的胖瘦决定放出血量的多少,几滴)。足太阳膀胱经少气多血,多放点血没问题。
脉搏小、硬、急,病在脏,灸足少阴肾经的复溜、太溪,并针刺足少阴肾经井穴至阴穴。
脉缓、大、虚,病人气血两虚,不适合做针灸,用药物治疗,不可针刺
脉象沉伏不见的,可针刺十肢末梢有瘀血的地方放血。

3.治疗总则
这十二种疟疾,发作的时间各不相同,应仔细观察病人的各种症状,以确定病变在哪一经脉、哪一脏腑,并在疟疾发作前约一顿的时间治疗效果好,否则就失去了治疗的时机。
刺一次可使病情减轻,刺两次可以见到明显效果,刺三次就可以治愈。
三次后如果没有治愈,可以针刺舌下两脉(足少阴肾经廉泉穴),刺出血,
再没治愈,可针刺委中穴附近充血的经脉,放出血,并针刺项下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如大杼、风门

4.疟疾最先发病部位确定治疗方法
针刺治疗疟疾时候,一定要先问清病人最先发病的部位,并先针刺:
病人先出现头痛头重,先刺头上的上星穴、百会穴,两额部的悬颅穴、太阳、两眉之间的攒竹穴。针刺出血。
病人先项部和背部疼痛,先刺项和背部的穴位:风池、风府、大杼、神道等
病人先腰脊疼痛,先刺委中(腰背委中求)
病人先手臂疼痛,先刺手的阴经和手的阳经,并在十指间的井穴出血。
病人先出现足和小腿酸痛,就先刺足的阴经和足的阳经在脚趾间的井穴出血。
病人身体疼痛轻微,可针刺各条阴经的井穴,但不要出血,隔日一次。阴经的井穴一般都不放血,一般都是阳经的井穴。
病人口不渴,隔日发作一次,可针刺太阳经的穴位;
病人口渴,隔日发作一次,可针刺少阳经的穴位。
如果是温疟,但病人不出汗,针刺治疗热病毒的五十九个穴位(见第六十一篇)。

5.特殊症状及治疗方法
风疟:发作时出汗怕风。刺三阳经背部的俞穴,如大杼穴、使之出血。
附髓病:病人小腿部位酸痛剧烈,甚至不能触按。劖针刺绝骨穴出血,酸痛立止。
贾付民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09
  • 粉丝3
  • 关注0
  • 发帖数110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181楼#
发布于:2015-12-22 22: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2月22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5/12/22 49集学习心得:

1、  温疟之病,得之于冬季伤于外感风寒,病气深入骨髓之中,到了阳气壮盛之时,邪无法与之尽出,再到夏日热盛时,脑及骨髓必因汗出而津不足,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肌理大开而汗出,加上有时出力工作,都造成邪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季节改变而出体外,像这样的,就是阴虚阳盛,阳过盛则生热矣。俟阳气衰竭,病气就反入阴分,表阳一虚,病人就有恶寒的症状了。所以先热而后寒者,名叫“温疟”。
2、  瘅疟之人,本就为肺中有宿热未去者。由于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内,一旦热气充实体内,必无法自然外泄出体外。此时劳动出汗,造成肌理毛孔开,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一发病则与里之宿热合,造成阳气盛大状,阳气过盛而不衰退,病发矣。因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宿热内居心肺胸阳之所,病邪外又居肉理之间,使人发热而日益消痩,所以病名为“瘅疟”,也就是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疟病。
刺疟篇第三十六:
3、  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如日炙般的感觉,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须于该经之委中穴针刺放血即可。
4、  疟病在足少阳胆经上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一见人则立生恐惧状,此病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针刺足少阳之经脉。
5、  疟病在足阳明经上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日久方见热症,热象一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阳光、月光及火光,一见则感觉轻爽,吾人可针刺足阳明胃经在足背上的穴道。
6、  疟病在足太阴脾经时,会有情志悒悒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岀的症状。发病时则易生呕吐,吐后病势不缓,俟缓和时,可针刺脾经之经穴。
7、  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闭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矣。
8、  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好像聚不出状,但并非真为尿闭也,乃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来治疗。
9、  疟病在肺中,使人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
10、              疟病在心脏者,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手少阴心经之经穴。
11、              疟病在肝藏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穴并使出血。
12、              疟病在脾脏者,会令人恶寒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
13、              疟病在肾脏者,使人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处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之经穴。
14、              疟病在胃中时,会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针剌足阳明与太阴之经穴,从络脉之位放血可愈。
15、              疟病发作时,正值身热,可刺足背冲阳脉位,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疟病值恶寒时,可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如果疟病而脉现急躁状,可刺背部之俞穴。用中等的粗针,在督脉外开三寸位与一寸半腑俞穴位,针刺放血,视病人肥痩来定放血多少。如果疟病而脉呈细小又坚实急速时,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指侧井穴放血。详细说当疟病而脉呈饱满充实状,针刺背俞可用重按有压痛点位置取穴来放血,此病之所适至处也。一旦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空状,便须用药物,因已至气血两虚,故不宜用针了。
16、              凡治疟病时,在病症发作之前后顿饭时间中施治,必可治愈,失此时机,则治必伤元气(中医是一门追寻去病又不伤正气的学问)。有见疟病的症状,按脉又是正常时,病必在始,可刺十指间感觉紧束的位置放血,血出病已。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细小的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则已。
17、              在病发作之前,顿饭时间内下针,初刺必能使病势衰退,再刺则见好转,三刺病必痊愈。如仍未愈,可加刺舌下之青脉位出血,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处出血,加上项背强硬处针刺其位,病可立愈。舌下两脉即金津玉液穴也。
18、              凡用针刺疟病时,必先问病人首发何症?何时发病?痛在何处?可先刺其未病之初。例如: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先刺头上百会穴,再刺攒竹二穴出血。若先有项背强硬症状者,可先刺其强硬之位。如果是先出现腰背椎部痛者,可刺委中处放血。如果是手臂先痛的,可先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尖部位使之出血。又先发足胫部位酸痛的,可先刺足阳明经足指间穴位出血。
19、              风疟之人,一旦疟病发作,必然会汗出且恶风吹,医者可刺三阳经位在背部俞穴,使之出血。如果造成膝盖酸痛不已,按之更痛,不可碰触时,此名“胕髓病”,吾人可用像刀一样的馋针,在绝骨穴位放血,可以立愈。身体稍有小痛者,可针足太阳之至阴穴。凡须针各阴经之井穴时,不可出血,且须隔日一刺,以不伤元气。
徐佩凤
贫民
贫民
  • UID20144282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04
2182楼#
发布于:2015-12-22 22: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徐佩凤申请鉴到,2015年12月22日《黄帝内经》第49课学习心得。刺疟第三十六。1疟病在各经络上的症状及治法:A疟病在膀胱经上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如日灸般的感觉,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在委中放血。B在胆经上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见人则立生恐惧状,此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针刺胆经的经脉。C在胃经上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日久方见热症,热象—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阳光,月光及火光,—见则感觉轻爽,可针刺胃经在足背上的穴道。D在脾经时,会有情志悒悒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出的症状。发病时则易生呕吐,吐后病势不缓,等缓和时,针刺脾经的经穴。E在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闲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F在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好像聚不出状,但并非真为尿闭,而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去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刺肝经的经穴。2疟病在五脏的症状及治法:A在肺中使人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可针刺肺与大肠的经穴。B在心脏者,令人心烦不己,想喝冷水,—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心经的经穴。C在肝藏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可针刺肝经的穴位并使出血。D在脾脏,会令人恶寒且腹痛,—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脾经的经穴。E在肾脏使人感到阵阵恶寒,腰背椎处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晴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刺足太阳足少阴的经穴。F在胃中时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刺足阳明与太阴的经穴,从络脉之位放血可愈。3疟症的治疗:A疟症的病初(有见疟病的症状,按脉又是正常时,病必在始)可刺十指间感觉紧束的位置放血,血出病去。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细小的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就行了。B在病发作之前,顿饭时间内下针,初刺必能使病势衰退,再刺则见好转,三刺病必痊愈。如未愈,可加刺金津玉液穴,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处出血,加上项背强硬处针刺其位,病可立愈。C凡用针刺疟病时,必先问病人首发何症?何时发病?痛在何处?可先刺其未病之初。如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先刺头上百会穴,再刺攒竹二穴出血。若先有项背强硬症状者,可先刺其强硬之位。如果是先出现腰背椎部痛者,可刺委中处放血。如果是手臂先痛,可先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尖部位使之出血。又先发足经部位酸痛的,可先刺足阳明经足指间穴位出血。D风疟之人,—旦疟病发作,必然会汗出且恶风吹,可刺三阳经位在背部俞穴,使之出血。如果造成膝盖酸痛不已,按之更痛,不可碰触时,名为“胕髓病“,可用像刀—样的馋针,在绝骨穴放血,可以立愈。身体稍有小痛者,可针足太阳之至阴穴。凡须针各阴经之井穴时,不可出血且须隔日—刺,以不伤元气。F疟病之人,如不感口渴,又隔日发病者,可刺足太阳之经穴。如口渴又隔日发作者,可针刺足少阳之经穴。—旦遇到温疟病又不得汗出者,可施五十九刺法。
韩辉
侠客
侠客
  • UID2017800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25
2183楼#
发布于:2015-12-22 23: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51222日《黄帝内经》第49课学习心得: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按照节气走的。
温疟,冬天的时候中于风寒,此时寒气藏于骨髓,很深。到春天的时候,阳气大发,骨头里的邪气和寒,在做劳力的时候会出来后到肾脏,会阴虚而阳盛。衰的时候病气反入,表阳就虚掉了,温疟是寒在里面,先热后寒。
瘅疟是因为劳动而造成的。劳力动作做得多的人,肺比较热,但肺喜寒。病进来的时候在皮肤之间,发病的时候,只看到热证,看不到寒证。
第三十六篇    刺疟论
1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如日炙般的感觉,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须于该经之委中穴针刺放血即可。
2疟病在足少阳胆经上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一见人则立生恐惧状,此病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针刺足少阳之经脉。可刺阳府,是太阳经的子穴。
3 疟病在足阳明经上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日久方见热症,热象一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阳光、月光及火光,一见则感觉轻爽,可针刺足阳明胃经在足背上的穴道。冲阳脉血出则死,因为以前的针很粗,扎到动脉无法止血。
4疟病在足太阴脾经时,会有情志悒悒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岀的症状。发病时则易生呕吐,吐后病势不缓,缓和时,可针刺脾经之经穴。大都、太白、公孙有淤血的地方都可以放血。
5、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闭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胃为肾之关,常人肺气下降,当有阴寒时则下不来,会往回走,导致呕吐。
按照季节,肾病在冬天发病,痊愈在春天。肾受病的时候,阳会往外跑,因为肾是阴脏。
6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好像聚不出状,但并非真为尿闭,乃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来治疗。刺肝经的时候在五腧穴附近,刺疟都是手脚指头,手关节,脚踝裸以下到指头旁边。
7疟病在肺中,使人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肺主寒,喜温,疟在肺中,病人会心寒。魄不守,善惊。
8疟病在心脏者,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手少阴心经之经穴。
9疟病在肝藏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穴并使出血。脸色会发青。
10疟病在脾脏者,会令人恶寒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疟的冷,牙齿会打战。
11疟病在肾脏者,使人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处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之经穴。大小便没排,但没有便意,呕吐,是疟病在肾脏。
12疟病在胃中时,会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针剌足阳明与太阴之经穴,从络脉之位放血可愈。
中医的疟是气候改变造成的病,是广义的疟。
13、疟病发作时,正值身热,可刺足背冲阳脉位,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疟病值恶寒时,可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
如果疟病而脉现满大急,可刺背部之俞穴。用中等的粗针,在督脉外开三寸位与一寸半腑俞穴位,针刺放血,视病人肥痩来定放血多少,一般几滴就好足太阳膀胱经少气多血,可多放。
如果疟病而脉呈细小又坚实急速时,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指侧井穴放血。当疟病而脉呈饱满充实状,针刺背俞可用重按有压痛点位置取穴来放血,此病之所适至处也。
一旦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空状,是缓大虚,便须用药物,因已至气血两虚,故不宜用针了。
14、凡治疟病时,在病症发作之前后顿饭时间中施治,必可治愈,失此时机,则治必伤元气,因为中医是一门追寻去病又不伤正气的学问。有见疟病的症状,按脉又是正常时,病必在始,可刺十指间感觉紧束的位置放血,血出病已。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细小的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则已。
15在病发作之前,顿饭时间内下针,初刺必能使病势衰退,再刺则见好转,三刺病必痊愈。如仍未愈,可加刺舌下之青脉位出血,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处出血,加上项背强硬处针刺其位,病可立愈。舌下两脉即金津玉液穴也。舌下放血不管是哪条经的,如果没好,可在委中痛点放血。舌下廉泉。
16凡用针刺疟病时,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先刺头上百会穴,再刺攒竹二穴出血。若先有项背强硬症状者,可先刺其强硬之位。如果是先出现腰背椎部痛者,可刺委中处放血。如果是手臂先痛的,可先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尖部位使之出血。又先发足胫部位酸痛的,可先刺足阳明经足指间穴位出血。
17风疟之人,一旦疟病发作,必然会汗出且恶风吹,医者可刺三阳经位在背部俞穴,使之出血。如果造成膝盖酸痛不已,按之更痛,不可碰触时,此名“胕髓病”,可用像刀一样的馋针,在绝骨穴位放血,可以立愈。身体稍有小痛者,可针足太阳之至阴穴。凡须针各阴经之井穴时,不可出血,且须隔日一刺,以不伤元气。
郑其赛
侠客
侠客
  • UID20143846
  • 粉丝1
  • 关注3
  • 发帖数12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184楼#
发布于:2015-12-23 00:03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5.12.22黄帝内经49课学习心得

黄帝道: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何侵入?逗留在哪一脏?岐伯说: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邪气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活泼,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热炽盛,使人精神倦怠,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或由于劳力过甚,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是伏藏与肾,故其发作时,是邪气从内而于外。这样的病,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之时,则邪气又回入于阴,邪入于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黄帝道:瘅疟的情况怎样?岐伯说:瘅疟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热,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适因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病就但热不寒了。为什麽不寒?因邪气不入于阴分,所以但热而不恶寒,这种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留连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黄帝道:讲得好!

黄帝内经之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

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不易痊愈,治疗方法,刺委中穴出血。
足少阳经的疟疾,使人身倦无力,恶寒发热都不甚厉害,怕见人,看见人就感到恐惧,发热的时间比较长,汗出亦很多,治疗方法,刺足少阳经(足临泣或者侠溪放血),新病可取胆经子穴阳辅。
足阳明经的疟疾,使人先觉怕冷,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退热时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亮光,喜欢向火取暖,见到亮光以及火气,就感到爽快,治疗方法,在足阳明胃经的荣穴内庭到冲阳中间放血,或者是井穴厉兑放血。不能在冲阳脉处放血,冲阳脉是动脉,放血危险。任何放血都要避开在动脉上放血。
足太阴经的疟疾,使人闷闷不乐,时常要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发寒热,汗出亦多,病发作时容易呕吐,吐后病势减轻,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太白穴和公孙穴,如果在这附近有青筋、有瘀血先放血。
足少阴肾经的疟疾,使人发生剧烈呕吐,多发寒热,热多寒少,常常喜欢紧闭门窗而居,这种病不易痊愈。取太溪穴治疗。
足厥阴肝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似乎癃病,而实非癃病,只是小便频数不爽,病人心中恐惧,气分不足,腹中郁滞不畅,治疗方法,刺足厥阴太冲穴。
肺疟,使人心里感到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容易发惊,好象见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疗方法,针刺手太阳阴肺经的列缺穴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心疟,使人心中烦热得很厉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觉寒多而不太热,治疗方法,针刺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
肝疟,使人面色苍青,时欲太息,厉害的时候,肢体发僵不柔和,形状如死,治疗方法,取足厥阴肝经的中封穴针刺放血。
脾疟,伤寒的冷在皮肤表面,疟疾的冷会牙齿打战。使人发冷,腹中痛,待到发热时,则脾气行而肠中鸣响,肠鸣后阳气外达而汗出,治疗方法,针刺足太阴脾经的商丘穴。
肾疟,使人洒淅寒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视眩动不明,手足冷,治疗方法,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
胃疟,发病时使人易觉饥饿,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脘腹胀满膨大,治疗方法,先刺足阳明胃经的厉兑、足三里、解溪,再在足太阴脾经的孙络针刺放血。
治疗疟疾,在刚要发热的时候,刺足背上的动脉(冲阳穴),摇大针孔,刺出其血,可立即热退身凉;如疟疾刚要发冷的时候可刺手阳明(商阳、三间)、手太阴(少商穴和太渊穴)和足阳明(厉兑+陷谷)、太阴脾经(隐白+太白)的俞穴。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病在腑在背,刺背部五脏的俞穴,再用中等针按五输穴外开1.5寸的(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各取一穴,并根据病人形体的胖瘦,确定针刺出血的多少。如疟疾病人的脉搏小实而急的,病在脏,灸足少阴肾经的复溜、太溪,并针刺足少阴肾经井穴至阴穴。。如疟疾病人的脉搏缓大而虚的,就应该用药治疗,不宜用针刺。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候,予以治疗,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时机。凡疟疾病人脉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尖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见皮肤上发出象赤小豆的红点,应都用针刺去。上述十二种疟疾,其发作各有不同的时间,应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于那一经脉。如在没有发作以前约一顿饭的时候就给以针刺,刺一次病势衰减,刺二次病就显著好转,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愈,可刺舌下两青筋脉出血;如再不愈,可取委中血盛的经络,刺出其血,并刺项部以下挟脊两旁的经穴,这样,病一定会痊愈。上面所说的舌下两脉,就是指足少阴肾经廉泉穴。
凡刺疟疾,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症状的部位,给以先刺。如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上星穴,百会穴)及两额(悬颅穴、太阳穴)、两眉间(攒竹)出血。先发颈项脊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风池、风府、大杼、神道等)。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手阳明的十指尖的井穴。先发足胫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尖出血。风疟,发作时是汗出怕风,可刺三阳经背部的俞穴出血。小腿疼剧烈而拒按的,名叫腑髓病,可用鑱针刺绝骨穴出血,其痛可以立止。如身体稍感疼痛,刺至阴穴。但应注意,凡刺诸有病的井穴,皆不可出血,并应隔日刺一次。疟疾口不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太阳经;如口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少阳经;温疟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湖北-郑其赛2015.12.22
吴泳茵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22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185楼#
发布于:2015-12-23 06:2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2日《黄帝内经》第49课笔记:
温疟之病因冬季伤于外感风寒,病气深入骨髓之中,到了阳气壮盛时,邪无法与之尽出,再到夏日热盛时,脑及骨髓必因汗出而津不足,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肌理大开而汗出,加上有时出力工作,都造成邪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季节改变而出体外,像这样的就是阴虚阳盛,阳过盛则生热。阳气衰竭,病气就反入阴分,表阳一虚,病人就有恶寒的症状了。所以先热而后寒者,名叫“温疟”。
瘅疟之人,本就为肺中有宿热未去者。由于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内,一旦热气充实体内,必无法自然外泄出体外,此时劳动出汗,造成肌理毛孔开,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一发病则与里之宿热合,造成阳气盛大状,阳气过盛而不衰退,病发。因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宿热内居心肺胸阳之所,病邪外又居肉理,使人发热而日益消痩,只发热不恶寒的疟病,名叫“瘅疟”。
刺疟篇第三十六
疟病在经络上:不可能在动脉上针刺放血;下针必须在病衰或未发时行针。
1、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如日炙般,热止后则大汗出,难自愈,须于该经委中穴针刺放血。
2、在足少阳胆经上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一见人立生恐惧, 热多且汗出不止,须在足少阳经脉上临泣穴针刺。
3、在足阳明经上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日久方见热症,热象一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阳光,月光及火光,一见则感觉轻爽,可针刺足阳明胃经在足背上的穴道内庭、历兑。
4、在足太阴脾经时,会有情志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岀,发病时则易生呕吐,吐后病势不缓,待缓和时,可针刺脾经之经穴商丘。
5、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闭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呕吐重是少阴,胃为肾之关,所以呕吐太严重胃气会没有的。
6、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好像聚不出,但又并非真为尿闭,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可针刺足厥阴肝经的经穴来治疗中封穴。
疟病在脏内:疟病的寒是让人从体内发出寒,牙齿会打颤的。
1、疟病在肺中,使人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肺部有病一定要很注意平时的保暖。
2、 疟病在心脏,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少阴心经之经穴。
3、疟病在肝脏,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死气沉沉,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穴并使出血。 4、疟病在脾脏,会令人恶寒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足太阴脾经之 经穴。
5、疟病在肾脏,使人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处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 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的经穴。
6、疟病在胃中,会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针剌足阳明与太 阴的经穴,从络脉之位放血可愈。
疟病发作时,正值身热,可刺足背冲阳脉位,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
疟病值恶寒,可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
如果疟病而脉现急躁,可刺背部之俞穴。在督脉外开三寸位与一寸半腑俞穴位,针刺放血,视病人肥痩来定放血多少(滴几滴就可以)。
如果疟病而脉呈细小又坚实急速时,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指侧井穴放血。
详细说当疟病而脉呈饱满充实,针刺背俞可用重按有压痛点位置取穴来放血。
一旦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空,须用药物,不可针了,因此时气血两虚。
有见疟病的症状,按脉又是正常时,病必在始,可刺十指间感觉紧束的位置放血,血出病已。有时身上有许多细小的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
十二种疟病,如果可以对症经脉三刺病必痊愈,如仍未愈,可加刺舌下之青脉位出血(舌下两脉即金津玉液),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处出血,加上项背强硬处针刺,立愈。
凡用针刺疟病时,必先问病人首发何症?何时发病?痛在何处?可先刺其未病之初。1、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先刺头上百会穴,再刺攒竹二穴出血。2、若先有项背强硬症状,可先刺其强 硬的位置。3、如果是先出现腰背椎部痛的,可刺委中处放血。4、如果是手臂先痛的,可先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尖部位使之出血。5、先发足胫部位酸痛的,可先刺足阳明经足指间穴位出血。
风疟之人,一旦疟病发作,必然会汗出且恶风吹,可刺三阳经位在背部俞穴,使之出血。如果造成膝盖酸痛不已,按之更痛,不可碰触时,此名“胕髓病”。可用馋针,在绝骨穴位放血,可以立愈。身体稍有小痛的,针足太阳之至阴穴。凡须针各阴经之井穴时,不可出血,且须隔日一刺,以不伤元气。这是治的法则。疟病之人,如不感口渴,又隔日发病,剌足太阳之经穴。如口渴又隔日发作,刺足少阳之经穴。一旦遇到温疟病人又不得汗出的,可施五十九刺法。
任红超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44
  • 粉丝2
  • 关注2
  • 发帖数227
2186楼#
发布于:2015-12-23 07:2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1日48节学习心得:
  疟论
1、疟疾的发生,都是由于感受风邪,它的潛伏或发作都有一定的时间。是因为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寒先起于毫毛,从皮肤毛孔进来,伸欠都是在太阳经,病在太阳,本来打哈欠,伸懒腰是肾在管,因太阳跟肾是表里,所以我们从表症上能看到,会有发寒的现象。腰脊背痛就是太阳经上痛,发冷发热一直在交换的现象。寒的证状是病人一直在发抖,牙齿在打战,背后腰发痛。发热时,头疼,咳,这是寒热发的不同的症状。
2、这个阴寒是由内升,所以里外都会很冷。当阳很盛的时候,造成外热,阴盛则内热。当阳盛的时候,病人精液发散太多,所以想喝东西。疟症的冷实际上是从骨头里发出来的。
3、暑天很热,在外面乱跑,热气居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血气停留的地方,热停在那里一直不走,平常造成人容易出汗,皮肤毛孔容易打开。秋天遇到风或汗出洗冷水澡,造成水气居于皮肤之内,而与阳气并居。正常人白天阳气是走在表面上的,晚上是走在阴上面的,阳气和阴气是交换的。疟疾好发于夏天。
4、间日疟:病气比较深,接近内脏。阳气独发,阴阳本互相进退,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了。
5、病发忽早忽迟:邪气在督脉上、膀胱经上,顺着督脉走下去,卫气一个昼夜统统会于风府,这里的风府不是指穴位上的风府,这里的风府是广义的风府,是受风的地方。病没有好,一天走一个督脉,会延后发。督脉有二十五节,二十五天后,邪下到骶骨,二十六天后回头,从尾椎骨往上走,走到第九椎以后,再往上走进入缺盆,所以是提前发。
6、风:症状是持续存在的,固定不移的。
   疟:忽冷忽热,随着经络、深浅发作时间会不一样,先寒后热。
   先寒后热:夏伤于暑,其汗大出,晚上受风寒,秋天伤于风,开始发病,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先寒后热→寒疟。
   先热后寒: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温疟。
   手足热而欲呕→疟。
   但热不寒,阴气没。
   有余者采用泻法,不足者采用补法。现热有余,寒不足,疟者寒,汤火不能温;热,冰水不能去它的热。治疟要等气衰或发病前去治。
  不刺:病人出现大热时不刺;脉跳不定时时不刺;大汗以后不刺。这是病气在最盛时不治,          针灸治病讲时机:未发病时,发完病时开始治。
  疟之初始,阳并于阴,阳虚阴盛,出现寒栗的现象。
  阴极生阳,阳和阴集中在表,阴虚阳实,先热而渴的现象。
   水气+阳气→寒;热气+阴气→热。
   天地四时,春夏秋冬,没有按照天地之间时节的寒热来走,突然夏天暴雨很冷,这都是造成疟的原因。阴和阳是不能并在一起的。
   治疗时机:任何的疟一定从四肢末梢开始,四肢末梢是阴和阳交会的地方。(桂枝汤是最能协调阴阳的处方,阴阳不和用桂枝汤调它。)在疟还没发时,我们把手指绑起来,让邪不能入,阴气不能出,在孙络,末梢有血脉绷张的地方放血。
   中医不管病在表或在里,只要病在阳,阳脉都是燥热的。病在阴,阴脉都是在尺脉的地方,不管什么病都可以在脉疹上看到,阳病发在阳,阴病发在阴脉,病发阳,阳脉会比较急燥,寸脉会快,病发在阴,阴脉会比较寒,脉比较静。
   间日疟和数日疟病比较深,疟发,不发往来寒热,疟病都在四肢末梢,开始发时疟往身上走。
   夏伤于暑,秋必疟,这是正常四时之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秋天主肃杀,如果特别寒冷,冬天生病时,外在气温不是很冷造成的,春天发病,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天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2日49节学习心得:
7、温疟:最初是寒在里面,先发热后发寒,寒多于热。病感于冬季,藏于肾,发于夏季。
   冬天时受伤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里面(冬天肾在管肾主冬,病重的话就在骨),到了春天阳气大发时,病气没有发出来继续藏在骨头里,到了夏天阳气发生在皮肤肌肉上,等到了大暑暑气很旺燥热时,脑部、肌肉和腠里都发泄,这时做苦力劳作的人,邪气和汗一起出来,是病邪在冬季,藏于肾脏,到了夏季病从里面往外走,是阴虚阳盛,阳盛就会热,阳气衰弱的话,病气就会反入,一回来,表阳就虚掉了,病人就会有恶寒,所以是先发热然后在发寒。
8、瘅疟:只看到热看不到寒,病发于夏季,藏于心。
   因为劳动太多而造成的,得瘅病的人(做苦力劳动的人),因本身肺喜寒比较冷一点,由于做劳力,一直不停,汗就会流的比较多,肺就会比较热,肺里面的津液就会丧失比较多。病进时在皮肤分肉之间,发病时阳气非常盛,到不来阴的地方,就会看到热症看不到寒症。

刺疟法
治病时,先分清病在哪条经络,辩病症,然后再治疗。
1、病在足太阳膀胱经
   症状:腰痛头重,寒从背部开始,出现先寒后热,热如日炙般感觉,热止后,则大汗出
   治疗:在委中针刺放血。
2、 病在足少阳胆经
症状:身体疲劳倦怠,寒和热都不太重(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不喜欢看到人,看人会产生恐惧,热比较多,汗出不止
治疗:针刺临泣穴,初病7日内也可刺子穴阳辅。
3、 病在足阳明胃经
症状:身体前面会有阵阵恶寒,病久了就会看到热症,喜见日光、火光,
     阳明本身是纯阳,多血多气,受伤时喜欢见阳(同气相求),所以喜欢看到日光火光。
治疗:在荣穴内庭,或在井穴厉兑瘀血脉针刺放血
      不可在动脉原穴冲阳上放血。
慕利敏
新手
新手
  • UID2015150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97
2187楼#
发布于:2015-12-23 08:49
 中医经典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2015.12.22日内经第49集作业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是按照节气走的。
温疟是冬天的时候中于风寒,此时寒气藏于骨髓,很深。到春天的时候,阳气大发,骨头里的邪气和寒,在做劳力的时候会出来后到肾脏,会阴虚而阳盛。衰的时候病气反入,表阳则虚。温疟是寒在里面,先热后寒。
瘅疟是因为劳动而造成的,体力劳动做得多的人,肺比较热,但肺喜寒。病进来的时候在皮肤揍里之间,发病时,只看发热而不恶寒。
第三十六篇刺疟论
*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人会感腰痛头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如太阳烘烤,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可在委中穴针刺放血治疗。
*疟病在足少阳胆经上时,人会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见人则立生恐惧状,此病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针刺足少阳之经脉。可刺阳府穴,是太阳经的子穴。
*疟病在足阳明经上时,人会先恶寒阵阵,日久才见热症,热象一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阳光月光及火光,见则感觉轻爽,可针刺足阳明胃经在足背上的穴位。
*冲阳脉血出则死,是因为以前的针很粗,扎到动脉无法止血,现在可以。
*疟病在足太阴脾经时,人的情志会闷闷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岀的症状。发病时则易生呕吐,吐后病势不缓,可针刺脾经之经穴。大都、太白、公孙有淤血的地方都可以放血。
*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人会呕吐严重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闭独居,此病已难愈。
胃为肾之关,常人肺气下降,当有阴寒时则下不来,会往回走,导致呕吐。
*按照季节,肾病在冬天发病,痊愈在春天。肾受病的时候,阳会往外跑,因为肾是阴脏。
*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人会感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但并非真为尿闭,乃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来治疗。
刺肝经的时候在五腧穴附近,刺疟都是手脚指头,手关节,脚踝裸以下到指头旁边。
*疟病在肺中,人会觉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
肺主寒,喜温,疟在肺中,病人会心寒。魄不守,善惊。
*疟病在心脏者,人会心烦不已,想喝冷水,饮之则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手少阴心经之经穴。
*疟病在肝者,人会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穴并使出血。
*疟病在脾脏者,人恶寒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牙齿会打颤。
*疟病在肾脏者,人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处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之经穴。
大小便未排,但没有便意,呕吐,是疟病在肾脏。
*疟病在胃中时,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针剌足阳明与太阴之经穴,从络脉之穴位放血可愈。
中医的疟是气候改变造成的病,是广义的疟。
*疟病发作时,正值身热,可刺足背冲阳脉位,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疟病值恶寒时,可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
如果疟病而脉现满大急,可刺背部之俞穴。用中等的粗针,在膀胱经的輸穴针刺放血,视病人肥痩来定放血多少,一般几滴就好。足太阳膀胱经少气多血,可多放。
如果疟病而脉呈细小又坚实急速时,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指侧井穴放血。当疟病脉呈饱满充实状,针刺背俞可用重按有压痛点位置取穴来放血,此病之所适之处也。
一旦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空状,是缓大虚,便须用药物,因已至气血两虚,故不宜用针了。
凡治疟病时,在病症发作之前后时间中施治,必可治愈,失此时机,则治必伤元气,因为中医是一门追寻去病又不伤正气的学问。有见疟病的症状,按脉又是正常时,病必在始,可刺十指间感觉紧束的位置放血,血出病已。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细小的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则已。
在病发作之前时间内下针,初刺必能使病势衰退,再刺则见好转,三刺病必痊愈。如仍未愈,可加刺舌下之青脉位出血,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处出血,加上项背强硬处针刺其位,病可立愈。舌下两脉即金津玉液穴。舌下放血不管是哪条经的,如果没好,可在委中痛点放血。
*凡用针刺疟病时,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先刺头上百会穴,再刺攒竹二穴出血。若先有项背强硬症状者,可先刺其强硬之位。如果是先出现腰背椎部痛者,可刺委中处放血。如果是手臂先痛的,可先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尖部位使之出血。先发足胫部位酸痛的,可先刺足阳明经足指间穴位出血。
*风疟之人,一旦发作,必会汗出且恶风吹,医者可刺三阳经位在背部俞穴,使之出血。如果造成膝盖酸痛不已,按之更痛,不可碰触时,此名“胕髓病”,可用馋针在绝骨穴位放血。身体稍有小痛者,可针足太阳之至阴穴。
*凡须针各阴经之井穴时,不可出血,且须隔日一刺,以不伤元气,此为治则。
李宁
新手
新手
  • UID2014845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6
2188楼#
发布于:2015-12-23 09: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2日《黄帝内经》第49课学习心得:

一、《疟论篇第三十五》
1.温疟与瘅疟的区别
(1)温疟:病因是冬天伤于风寒,冬气通于肾,肾主骨,邪气藏于骨髓之中,邪气与肾气相合,到春天阳气大发,邪不能出藏于骨髓之中,气行于骨外。病藏于肾,气从内出外,阴虚阳盛,阳盛则热。所以先热后寒,是温疟。
(2)瘅疟:多因劳而病。经常劳动,汗流的多,肺经常很热,肺的津液外泻很多,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不泄于外但实于中。因出力,腠理开而后邪舍于皮肤之内,中气实邪不能入内,气不及于阴而单发于阳,所以但热不寒。气内藏于心,外舍于肉,阳气盛而无阴气和,所以阳热不衰,令人消烁脱肉。

二、《刺疟钱第三十六》
1.疟在经络如何针刺
(1)足太阳之疟,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其病则愈,如果病难全已,当刺委中放血。
(2)足少阳之疟,身体懈惰,寒热都不甚,害怕见人,热多汗多,可在侠溪,临泣刺。病一周之内也可以在阳府针刺。
(3)足阳明之疟,寒在前,一阵一阵发寒,热去汗出,喜见光明,取足背上冲阳和内庭中间一带点刺放血,也可之疟,厉兑放血。
(4)足太阴之疟,人不乐,好叹息,不喜欢吃东西,多寒热,因脾湿过重会压迫到胃,所以为呕吐。在大都,公孙,太白的青筋处点刺放血。
(5)足少阴之疟,呕吐厉害。因为胃为肾之关,常人肺气下降,如果肾有问题,下焦寒,肺气下不来,寒回逆,肾气就上逆到胃,呕吐就很严重。肾是水脏,命门火也在肾,所以肾是水火同源,是生命之源。肾里面也有阳,肾病了阳就外出,所以会热多寒少,呕吐,眩晕。不愿意见人。
(6)足厥阴之疟,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或排不出,恐惧,气不足因为吸气是肾在管,可刺五俞穴,大多在手指脚趾脚关节腕关节处。
2.疟在脏如何刺
(1)肺疟,人心寒冷,心气虚则善惊,看到了不该看的,就是魄不守了。刺手太阴阳明。
(2)心疟,心气热人烦心,想喝清水,热极生寒,反寒多。刺手少阴。
(3)肝疟,脸色青,善太息,其状若死。刺足厥阴。
(4)脾疟,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己汗出,刺足太阴。
(5)肾疟:寒水主气,人寒,腰脊痛,大便难因为肾主二便,眼睛会转,手足寒,刺足少阴太阳。
灸友69694
会员
会员
  • UID2020969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
2189楼#
发布于:2015-12-23 15:32
我想参加学习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