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190楼#
发布于:2016-03-27 00:55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26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气厥论第三十七篇 五脏六腑之间寒与热的移转
1、寒的移转路线与症状:此寒为极寒,导致人体生病的寒。路线为肾寒移肝,肝寒移心,心寒移肺,肺寒移肾,脾寒移肝。
1)肾寒移转于肝, 肝阳受寒无法運行,必生臃肿及气短,肝会很寒。强肾温肾补肾时,肝不受寒。
2)肝寒移转于心, 令人发狂神乱、精神丧失、饮食不入(隔中)。
3)心寒移转于肺, 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喝一杯水尿两杯水,必死之症。肺消(阳会消损,心肺里都有阳。肺消是指津液进不了肺)。
4)肺寒移于肾, 病人“涌水”,重按腹部不坚实(肚子胀、不坚硬),水气客于大肠, 疾行则鸣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水汽溶于大肠中,会引起肠鸣。5)
我们知道补南泻北,母能令子虚,实当遇到肝实的时候,补肾才能令肝虚。肝虚不是病,当肝没有实证时,补肾,肝不会虚掉。寒的脉,又细又小,正常寸脉阳,尺脉阴,现寸脉细小就是心寒。
5)脾寒移转于肝, 会造成人体肿胀,筋挛。
2、热的移转路线与症状:当阴不足时才生热,太热时会移动。
1)脾的热移到肝,易受惊流鼻血;肝的热移到心脏,死症,心本是热,再受热,就火上加油;心的热移到肺,中膈过热,口渴喝水多;肺的热移到肾,筋软无力,脏本属于寒;肾的热移到到脾,脾失去运化之职,反侮到土,身体立虛,如肠下痢则不治;脾管少腹,过热就下痢,胃气虚而不治。热症摸到的脉快而急;子宫胞中热移至膀胱,令人尿血,膀胱胀满(源头是因小肠寒,热四处散);膀胱热移入小肠,必使肠受阻大便不通,使人口部糜烂(浊气排不出,向上升,口糜烂);小肠的热移到大肠,造成大肠内长硬块,长肿瘤,脉沉;大肠的热移到胃,因为有里寒,善食而瘦;胃的热移到胆,也是善食而瘦;胆移热到脑,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出现流鼻血,视物不明,这都是因为气逆而造成的。
2)知道转移的途径,可以先下手治其下一个转移的脏器。热移动的原理:常态下小肠是热的,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心为君主之官,小肠(火)控制整个下焦,小肠若热度不够,热(气)就会移动。想象小肠是蒸汽机,能推动各个脏器的热顺着蒸发,若热气不够,其他脏器的热就开始逆行。故得之气厥也。正常的气是顺着走,气逆着走,有寒有热转移称为气厥。气分为寒、热,统归于阳,动能、热、活力、精神就是阳。厥:到极点。
咳论第三十八篇
1、五脏六腑都会导致咳嗽,不单单是肺。咳嗽光看肺是不对的。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皮毛),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从皮毛到经络。寒邪可从表皮沿着经络进入,也可以通过吃冷的食物进入胃,再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表现为咳。
2、五藏各以其四时受病,非其时,则为内脏传出的病(比如夏天本应为心咳,但发现了肾咳,则为非其时之病)。人与天地相应,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轻微则为咳,严重者为下痢和痛的症状出现。如秋天受寒必先伤肺; 春天受寒必先伤肝;夏天受寒必先伤心;季节交替之土受寒必先伤脾;冬天受寒必先伤肾,这个就是按照四时产生的咳嗽。
4)五脏的咳产生的各自的症状
肺咳之状, 咳嗽中有声音伴有喘息,因肺里面有津液。甚至咳出血。心咳之状:咳嗽时心痛,喉中如堵塞,严重时咽喉肿痛,无法吞咽食物。脑为髓之海,喉为气之海,汇在脖子部位,一旦气有病,会影响到喉咙。肝咳之状,咳时两胁肋会痛,严重时无法转身,胁下胀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病人的左胁)下痛,痛引肩背,甚则身体不可以转动,转动则咳的更严重。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痰涎很多。人有四个海:脑部-髓海、喉部-气海…脖子为气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191楼#
发布于:2016-03-28 00:32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人体五脏突然疼痛的原因:
1)知晓天地阴阳之理的人,在诊断时,能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手)触而可得(脉)。可以知道人体五脏突然疼痛的原因。人体经脉的气血是一直向前循环,永不停息,一旦寒气深入经脉中时,会使其缓慢凝涩而不能顺行,如若寒气在经脉外侧,会引起血管收缩,脉管变小,血的循环速度变慢,令人血少。如若寒气入于脉中,则使气不通顺,这会使内臓突然疼痛。
2)此类疼痛有时突然止住,有时痛持续不断,有时据按有时喜按,有时按之无效有时痛伴生喘,有时心痛伴背部牵引痛,有时痛伴呕,有时剧痛昏迷,有时腹痛伴下痢,有时痛伴大便不通,这是与寒气有关。
2、寒气与疼痛:
1)寒气居于体内经脉外:会生血脉寒,会有身体卷缩及筋脉呈拘急状,一旦如此,会牵引外部的孙络,会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此痛因中寒而生,必久痛不止。得热气熏烤立可止痛。脉外:分在血脉外,可以使脉管缩小,脉变慢。在脉内的会突然发痛,为寒在脉内经脉外。
2)寒气居于经脉之中:会与体内的热气相争,造成脉气充满,经脉过满就会感覺疼痛不可触摸,因汗水停留在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使经脉过于胀大,令气血混乱所致。寒气居于肠胃间,三焦腹膜之下: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能令气血扩散开,于是会按之痛止(要热的按)。
3)若寒气深入华佗夹夹脊中,因寒气入的太深,所以按之无法触及(不喜按也不拒按)。按也无济于事。若寒气居冲脉之中,冲脉下起关元,沿任脉上升,今有寒气居此,必会造成血行不顺畅,血脉不通气也随之反应出來,就有喘动而手可触及的地方。寒气进入冲脉,会有动脐,肚脐附近跳动,五个位子对应五脏。
4)若寒气居于背部的俞穴之经脉,令血脉凝涩不顺畅,一旦如此血必不足,血不足就发生痛症,所有俞穴的经气皆灌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的症状。如重按或使经脉热,血立刻通且足,疼痛立止。
5)若寒气居于肝经的经脉上:肝经,连络阴部,系于肝脏,一旦寒气入侵,令人血凝涩经脉拘挛,于是产生肋胁痛,同时牵引少腹痛,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寒气会沉少腹中,下部血流不畅,产生腹痛牵引阴股痛的症状。
6)若寒气居于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据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192楼#
发布于:2016-03-29 01:01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27日《黄帝内经》第51课心得: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人体五脏突然疼痛的原因:
1)知晓天地阴阳之理的人,在诊断时,能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手)触而可得(脉)。可以知道人体五脏突然疼痛的原因。人体经脉的气血是一直向前循环,永不停息,一旦寒气深入经脉中时,会使其缓慢凝涩而不能顺行,如若寒气在经脉外侧,会引起血管收缩,脉管变小,血的循环速度变慢,令人血少。如若寒气入于脉中,则使气不通顺,这会使内臓突然疼痛。
2)此类疼痛有时突然止住,有时痛持续不断,有时据按有时喜按,有时按之无效有时痛伴生喘,有时心痛伴背部牵引痛,有时痛伴呕,有时剧痛昏迷,有时腹痛伴下痢,有时痛伴大便不通,这是与寒气有关。
2、寒气与疼痛:
1)寒气居于体内经脉外:会生血脉寒,会有身体卷缩及筋脉呈拘急状,一旦如此,会牵引外部的孙络,会发生突然疼痛的现象。此痛因中寒而生,必久痛不止。得热气熏烤立可止痛。脉外:分在血脉外,可以使脉管缩小,脉变慢。在脉内的会突然发痛,为寒在脉内经脉外。
2)寒气居于经脉之中:会与体内的热气相争,造成脉气充满,经脉过满就会感覺疼痛不可触摸,因汗水停留在经脉中造成热气上升,使经脉过于胀大,令气血混乱所致。寒气居于肠胃间,三焦腹膜之下:血脉无法流畅而聚此,造成细小络脉牵引腹痛,重按能令气血扩散开,于是会按之痛止(要热的按)。
3)若寒气深入华佗夹夹脊中,因寒气入的太深,所以按之无法触及(不喜按也不拒按)。按也无济于事。若寒气居冲脉之中,冲脉下起关元,沿任脉上升,今有寒气居此,必会造成血行不顺畅,血脉不通气也随之反应出來,就有喘动而手可触及的地方。寒气进入冲脉,会有动脐,肚脐附近跳动,五个位子对应五脏。
4)若寒气居于背部的俞穴之经脉,令血脉凝涩不顺畅,一旦如此血必不足,血不足就发生痛症,所有俞穴的经气皆灌注于心,于是产生背痛彻心的症状。如重按或使经脉热,血立刻通且足,疼痛立止。
5)若寒气居于肝经的经脉上:肝经,连络阴部,系于肝脏,一旦寒气入侵,令人血凝涩经脉拘挛,于是产生肋胁痛,同时牵引少腹痛,若此逆气居于阴股间,寒气会沉少腹中,下部血流不畅,产生腹痛牵引阴股痛的症状。
6)若寒气居于小肠的三焦油膜之间的血络中:血凝涩而无法贯注大经脉中,血气据此停留无法顺行,日久必生积块在腹中。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28日《黄帝内经》第52课心得: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续
2、寒气与疼痛续:
7)若寒气居于五脏之中,会令人手足冰冷,且下痢不止,同时造成津液丧失,而营养无法吸收,以致会突然生痛而昏迷不醒,如果胃气回反,人则复苏回来。(寒气突然入脏,寒气暫時把脏封住,阳气无法进入,造成人昏迷)。所有的肿瘤肌瘤跟小肠有关系,在治症时应去强小肠,因为是生命的源头,当肿瘤癌细胞到处乱跑,原来的环境很适合他生存。现在环境一改变这些癌细胞就走掉。小肠当气血阻塞的时候没法进入大的经脉。脚底板是热的代表小肠是热的,脚底板是冷的代表小肠是冷的。如果脚背脚底都是热的代表小肠过热,过热也不行。心为君主之官,本身不受病。
8)如若寒气居于肠胃之中,肠胃的蠕动必然变缓慢,饮食不化生痛,浊物无法下行,而从口中吐出。若寒气居于小肠,小肠无法吸收饮食营养,造成下痢而腹痛。若热气停留小肠中,必令肠中痛,口干舌燥,同时大便坚硬干燥,无法排出,故腹痛,并且发热干渴,大便不通 ,一般过劳才会小肠热,现在很少人有。
9)寒气客于五臓,寒气跑到五臓里面去,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193楼#
发布于:2016-03-30 01:18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29日《黄帝内经》53、54课学习心得: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续
4、九气对身体的影响(续):
心肺在人身为阳,两者相互制衡,人悲则令心脉拘急,肺叶伸张抬高,以致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焦无法散开,令人气消。(从外看,隔上为阳,隔下为阴。从里看,阴升而阳降,故头面冷四肢热)。恐惧令人胆怯(正常人肺气下行于肾),当人恐惧时,恐伤肾,肺气不下,回逆上焦,故上焦闭塞,阳不能下行腹部,造成人腹胀。思盛恐。
寒气能使腠理毛孔闭塞,阳气无法行于外表,故令气收敛在内而不出。热气使人毛孔开放,气血流畅,汗大出,故气外泄。人受惊则心无所依靠,心跳加速,神神情恍惚不知所处,谋虑不定,以致气机混乱。过劳令人喘息大汗出,使内外皆伤,造成气耗损不复。思念使人心有所依靠,神智有所依靠,正气因而停留无法正常运行,令气郁结而不通。
腹中论篇第四十
1、有种病使人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此病叫“鼓胀”,治法:用干燥的鸡屎白和米酒一起煮,一剂有反应,二剂可痊愈。但日后如若饮食不节,此病还会复发。木火土金水,对应鸡马牛犬猪。
2、有种病使人胸肋胀满,无法入食,发病前闻腥臊臭味,口中流清涎,咳吐中带血,手足冰冷,目眩,大小便中亦带血,此病叫“血枯”,原因是在年少时失血过多,或醉后入房,以致中气不足,肝脏受伤,女子则月事停滞。治法:用四副乌贼骨和茜草(有活血化瘀功效)一份,一同磨成粉后,用雀卵黄(鸟蛋、鸽子蛋均可)粘制成如绿豆般大小的丸,每次五粒饭前服用,并喝鲍鱼汁。癫痫如在发病前闻腥臭味,也是血枯引起的。
3、有种病使人少腹部隆起,在其周围有硬块的根样组织,此病叫“伏梁”,因里面有许多的脓血被包过在里面,此病忌重按。此病脓血囊向下,必下脓血,若上行,则压迫胃腕,造成胃中生痈脓。脓血囊在脐下易治,在脐上难治,针刺时不可用强泄法,否则必伤病人。
易生伏梁的地方有:1)胆:胆汁如淤堵在胆里不出,日久溃破时,三焦的油膜把脓血包住,造成伏梁。2)盲肠:盲肠伏梁在生命线附近有褐色的一块。盲肠溃破掉时。三焦油膜亦可把它包住(关元到足三里为气街)。
4、有种病使人身上大腿部(指外侧),足胫部都肿起来,腹部有绕脐痛的现象,此病也叫“伏梁”。此病为风之根也。其病气溢出大肠而附着在肓部(石门穴),肓之源头在脐下气海穴,所以会有环脐而痛的现象,此病不可乱动,摇动过剧会造成大小便不易排出。热中、消中的病人不可吃高厚美食和芳香的草药。石药令此种病人发癫疾,芳香草药使人发狂。今见热中或消中之病人,大都富贵之人,禁服芳香草药及石药,其原因是,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焊。二者药气快速而强有力。热中或消中之病,都因肠胃中过热引起,热性彪悍,美食和芳香类草药移同,一旦两者相遇,则内伤脾,脾为土,在甲乙日必造成脾病也。
正常人,人身之四海脑为髓海,上俞百会,下俞风府。喉为气海,上俞天柱,下俞人迎。胃为水谷之海,上俞气街,下俞足三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冲脉主血,上俞为大杼穴,下俞为上下巨虚和上下廉。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194楼#
发布于:2016-03-31 00:54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30日《黄帝内经》55课学习心得:
腹中论篇第四十续
5、有种病使人胸肿大,颈痛又胸部胀满,病名“厥逆”,是因为气逆造成的,中于寒而阴阳绝别,此病若用灸,则造成声哑,用针石会必造成狂乱,只能等阴阳和谐,胸满慢慢退掉,再慢慢施治。原因是病盛时施治会伤正气,可让病人吃点米粥以养胃气。正常时:胸部—阳气—应下降,腹部—阴气—上升。阳气本应下行,今盛于上,用艾灸会热上加热,而使热侵入阴中,一入则令人音哑。针石刺破令阳气大泄,故阳气因虚而狂。须令上头的阳气下降进入四肢,手足温暖后,再调和而治愈。有种人身体有异常但脉按之正常无病脉之象,这是怀孕并能正常生产。
6、有种病使人发热且疼痛之病因:发热的病人必出现阳脉,因三阳经脉动而成,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为少阳病,二盛是阳明,三盛为太阳。若寸口脉大于人迎脉表示阳明热气已入阴脏,病人会头腹均受邪,以致腹胀满而头痛。
刺腰痛篇四十一
1、足太阳膀胱经之腰痛,令人腰痛牵引项背及尾骨痛,背部有背着重物的感觉。可针刺委中穴和太阳经处有青筋部位来放血,春季时不可见血,会伤元气。
2、足少阳胆经之腰痛,皮肤会有针扎的感觉,病人无法前后申屈身体,没法做回头的动作,可针刺阳陵泉附近的青筋处放血。夏季则不可见血,会损伤元气。
3、足阳明胃经引起的腰痛,也会令人无法做回头动作,一回头会眼花,且令人情致上易怒,可针刺足三里及附近的青筋处放血,秋季时不可刺。否则伤胃气。
4、足少阴肾经的腰痛,痛来牵引脊椎内部的感觉,可刺复溜附近的压痛点和青筋放血,春季不可,一旦出血过多,病人难回复。
5、足厥阴腰痛,令人腰中如张弓弦般的紧绷,可针刺足大指和次指之间的硬块刺入,有几处刺几处,此病使人多言痛不止,接诊时又无定处,故可在痛处刺三针。
6、足太阳之别脉为解脉,解脉腰痛令人痛引肩部,目视不明,常遗尿,可针刺外膝部和委阳之间的瘀阻处放血。
7、带脉腰痛,环绕腰部一周痛,腰部感觉要断成两半,使人易受惊吓,可针刺委中附近和临泣穴青筋处放血。
8同阴(少阳)之脉引起的腰痛,感觉如小秤锤在身中,胀满而腰痛,可刺同阴(少阳)之脉,在绝骨穴附近找三处压痛点,刺之即可。
9、阳维脉引起的腰痛,环胸膈一周痛,令人感觉肿胀而痛,可针刺飞扬穴附近青筋处放血。
10、冲脉之络脉伤引起的腰痛,令人无法前后弯身,如仰身则担心跌倒,此病是因搬举重物而伤及腰部,使横络血脉断,淤血排不出造成的,可针刺委阳血附近的青筋处放血。
11、任脉(会阴之脉)引起的腰痛,会在病变处汗出淋漓,汗干后又口渴喝水,饮水后想动不想静,可刺阳跷脉在外膝盖下五寸地方找淤处放血。
12、带脉之腰痛(飞阳之脉)引起的腰痛,令人痛而肿胀感,严重时令人时悲时恐,可刺飞扬脉和漏谷附近的痛点和淤放血。
13、肾和督脉(昌阳之脉)之腰痛,会痛引前胸,目视不明,严重时会有痉挛且向后弯曲状,舌向上卷起且无法說話,可刺复溜及交信以有压痛为正穴。
所有的腰痛都可在委中、外膝盖处和脚附近找痛点或淤血青筋处治疗。就不一一表述了。治疗时一般遵循左病治右,右病治左,这是不变的法则。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195楼#
发布于:2016-04-01 00:55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3月31日《黄帝内经》56课学习心得:
风论篇第四十二
1、风为百病之源,风邪伤害人体,会令人有时寒,有时热,有时热中,有时寒中,有时内热,有时里寒,有时为疠节病,有时会半身不遂,有时为单纯的风病,有时内至到五脏六腑。这是因为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肤和肌肉之间,使气无法正常运行,内受阻则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令人皮肤痒。风之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当肌肉松弛时,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皮肤毛孔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会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则令人肌肉萎缩,和厌食症,此病名“寒热”。
1)若风气进入阳明经,深入胃中,邪气沿经脉上行至目内角处,這是肥胖者使邪气无法外泄体外,造成中热病而眼目发黄。瘦者则汗液外泄过多而成里寒症,病人呈现中寒及眼泪多的毛病。
2)若风气进入太阳经,会进入背部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之阳气相争,风邪受阻,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疮,固表之阳气受阻造成肌肉麻痹感。麻风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令血气混肴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痈化脓溃烂。此病是寒热混合在一起造成的。此血因热生败之病,犹今之大麻疯、鸟脚病是也。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就名为时疠之病,或名寒热。
2、五臓风之病情症状各不同,如何诊断及主要症状。
1)以四季来分,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名之“肝风”。肝风症状为多汗惧风吹,令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人亦怒,在眼下有青色。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名之“心风”。其症状多汗惧怕风吹,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色赤,病情严重语言不利,诊断在舌,其色赤。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名之“脾风",症见多汗惧怕风,全身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思饮食,诊断在鼻,其色黄(鼻子黄亮为有横财)。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名之“肺风”。 症见多汗惧怕风,面色白,咳嗽气短,白天轻晚上重,诊断看眉棱骨呈白色状。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名之“肾风”,症见多汗惧怕风,面浮肿,背痛无法久站,色黑,无法行房,女人则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其色黑。又若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之门户,此中者名之“偏风”。
2)胃风症见颈部多汗,惧怕风吹,食物吞咽不下,腹部胀满,若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不见,一吃寒冷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型,人必受而腹大。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则名之“脑风”。症见头面多汗。病会在其当令之时气,下个当令之时病起。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酒后当风而伤,此名“漏风”。 症见有时多汗,平时皆穿后衣,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严重时身体出大汗,呼吸浅短俱风吹。衣服长湿,病人口干舌燥,无法正常工作。房事后汗出伤于风,则名“内风”。沐浴后当风者,名之“首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之“肠风”,或“飧泄”。风居外部腠理之间,名之“泄风”。症见多汗,衣服尽湿,严重者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湿重,无法带动,若全身都头痛,必是寒症。(泄风多体力劳动者)。脉诊风病的脉、尺部脉会浮出皮肤表面,触手可得。故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生也。至于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了。风性善变,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
痹论第四十三
痹病从何而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痛会游走),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酸痛不已)。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196楼#
发布于:2016-04-02 01:11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1日《黄帝内经》57课学习心得:
痹论第四十三
1、痹病从何而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痛会游走),治疗上多开些祛风的药。寒气胜者为痛痹,治疗上加大去寒的药。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酸痛不已)治疗上加大去湿的药。
1)以四季得的痹病,分别为冬日的痹为骨痹,春季得为筋痹,夏季得为脉痹,长夏得为肌痹,秋季得为皮痹。
2)五脏六腑得到痹病的原因:因五臓各有所主,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伸至内造成的。故骨疼不已,久之不去,复感于邪,必延至于肾。筋痹久不去,复感于邪,必使痹病于肝。脉痹久不去,复感于邪,必使痹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必使痹病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必使痹病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3)凡痹之居于五藏者,肺伤于痹者,烦满喘而呕。夏季得为脉痹,脉痹久不去,又感受外邪,痹病会侵入心脏。秋季得为皮痹,皮痹久不愈,感受外邪,痹邪进入肺脏。肺为阳之所在,今受痹邪气逆,令病人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心伤于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上水必盛,令病人血脉不通,胃中胀满且心烦,气上冲,呼吸短促,咽干打嗝,令人心生恐惧。肝伤于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春季得为筋痹,筋痹久不去,又感受外邪,痹邪会深入肝脏。肝受邪令人睡覺易惊醒,饮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肾伤于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伤于痹者,四肢解惰,发欬呕汁,上为大塞。长夏得为肌痹,肌痹久不去,又感受外邪,会进入脾脏。脾为湿脏,今受风寒湿三气,湿上加湿,令人四肢倦怠,呕吐,咳,痰阻咽喉。肠伤于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女子胞-子宫,男子胞-精宫)伤于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举。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邪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所有痹之病,若久而不愈,必进转移入五臓也,凡风、寒、湿三者,风气最盛之行痹是最容易痊愈的。
痹气入脏者死,若流连在筋骨之间会痛很久不愈,若停留在皮表容易痊愈。
2、如何治疗痹症?痹在脏,取俞穴,痹在腑,取合穴,同时顺经治疗。
3、荣卫之气血,荣血来自水谷精华之气,调和五脏,分散六腑,入全身之经脉,循脉上下贯五脏,连络六腑。卫气水谷之悍气(热气),其性彪悍散走,不入血脉中,顺行在皮肤肌肉之间,使三焦油膜充满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中。荣卫之病,皆因其逆行所致,顺其行则治愈。荣卫之气不与风湿寒风相结合,故沒有痹病。
4、痹病痛者因寒气多,故痛。痹病不痛不仁是因病以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扔通,所以不痛。皮表沒有气血滋润,所以不仁。痹病冷者因病人本身阳气少,阴气盛,与病邪相抗,故冷。痹病热者因病人素來阳气过盛,阴气不足,若病邪盛过阳气,阳热之气遭受压制,故热。痹病汗多且皮表湿者,病人体内湿气过强,阳气不足,阴气过盛,故多汗。痹病在骨令人身重,痹病在脉,令人血凝无法顺行。痹病在筋,令人四肢伸展不顺。痹病在肌肉,令人麻木不仁。痹病在皮肤,令人生寒意。痹病遇寒则生拘急,遇热则四肢驰纵无力。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197楼#
发布于:2016-04-02 19:53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2日《黄帝内经》58课学习心得:
痿论篇第四十四
1、五脏生病,会令生痿症,为什么呢?痿:萎缩。热会产生痿。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肺主司人身之皮肤毛孔,心主司人身之血脉,肝主司人身之筋及网膜,肾主司人身之骨及髓。一旦肺中过热伤津,必令皮毛虚弱,阳气重伤者,必令足瘘而无法行走。心之热过盛不下行,必使足之血脉寒冷且寒气上行,寒气越上则足之血脉越虚,虚甚就产生血脉痿缩,使膝足关节屈伸不利,无法行走与站立。肝一旦过热(发炎即热),会使胆汁外泄,逆向口上,而生口苦,筋及网膜干燥无津,造成抽筋拘急,久成筋痿症。脾过热,造成胃津干枯口渴不已,肌肉麻木无力,久成肉瘘症。胃过热,令人腰部脊推无法伸直,骨骼疏松无力,骨髓消失灭少,久而成骨痿症。
2、痿证产生的原因:肺居五脏之上,为诸脏之主,又是心脏的华盖,一旦津液丢失,不能迅速补充,呼吸就会重浊,日久肺燥热而津枯,所以说体内五脏因肺燥津枯,导致下肢萎缩无力。如果悲哀过度,就会因气机郁结而使心包络隔绝不通,心包络隔绝不通则导致阳气在内妄动,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屡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说:“大经脉空虚,发生肌痹,日久转变为脉痿。”如果人的欲望无穷,而欲望又不能达到,或意念受外界影响而惑乱,房事不加节制,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缓,形成筋痿或白浊、白带之类疾患。所以《下经》中说:“筋痿之病发于肝,是因房事太过内上精气所致”。如长期在水中工作,湿气侵袭体内,麻木不仁,肌肉萎缩。所以《下经》中说:“肉痿是久居湿地引起的。” 如果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于是阳气化热内扰,内扰的邪热侵入肾脏,肾为水脏,如水不胜火,灼耗阴精,就会骨枯髓空,致使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中说:“骨痿是由于大热所致。”
3、五种痿证的鉴别:肺有热的痿,面色白而毛发衰败;心有热的痿,面色红而浅表血络充盈显现;肝有热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热的痿,面色黄而肌肉蠕动;肾有热的痿,面色黑而牙齿枯槁。治痿应独取阳明:阳明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濡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冲脉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足阳明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都总会于宗筋,在会合于足阳明经的气街穴。故阳明经是它们的统领,诸经连属于带脉,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也不能收引诸脉,则两足痿弱不用。
4、痿证的治疗:用辅助手法调补足阳明经的荥穴,疏通其经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使之平衡;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要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正确的治疗,其病必能痊愈。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198楼#
发布于:2016-04-03 18:27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3日《黄帝内经》59课学习心得:
厥论篇第四十五
1、厥症有寒有热,是因为阳气衰败于身体下部,就成寒厥,阴气衰败于身体下部则成热厥。
1)热厥:热厥之热必肇始于足下。原因是:全身阳气起于足部五趾之表面,阴气则起于足底而汇于足心,故一旦阳气盛,必足下先热。热厥来源:酒入于胃后,造成经络满溢而经脉空虚,脾脏主要是替胃运行其津液,今脾之阴气虚弱,则阳气必反逆入胃,一旦阳反入胃,必令胃不和,胃无法平和,饮食之精华必无法吸收而减少,此五谷之精减少,四肢就无法得到其充分的营养。此种热厥之患者,必时常喝醉且饱食山珍海味,再强力入房事,乃至酒气与食物之热气相聚于脾中无法发散,酒气加上五谷之热气相争,造成内热盛于中焦,以致全身发热,小便赤红。酒气之物乃气盛且彪悍,必伤肾脏,一旦肾气衰弱,阳气之气必独盛体内,终至手足皆发热也。
2)寒厥:寒厥之寒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是因为:阴气起于五趾之里,向下汇集于膝下而相聚在膝上,一旦阴气盛,则必从足五趾寒冷而延伸于膝上。此寒冷并非从外来,皆因内发始然也。寒厥来源:人的前阴位,是宗筋所聚之处,足太阴和足阳明所聚合之处。在春夏二季是阳气多阴气少之时节,秋冬二季则阴气多阳气少之时节。得寒厥病之人,必持其体素壮,在秋冬时节,恣意消耗其阳热之精,造成下焦阳虚而阴盛向上(西药可使下焦的阳失去,如降压药、降血脂降血糖药等,可使阳不举),无法复元,此皆精气消耗在下,邪气侵入体内。阳气(免疫系统)本自胃、脾中而生,今阳气衰,无法滋养全身经络,阳气渐渐消耗,阴气独盛,故手足皆为寒也。
2、厥之病,有时令人腹满,有时突然不省人事而昏厥,有时半日即苏醒,有时要一日后方苏醒。这是因为:如若阴气盛于上,必令下焦虚,下焦虚则令人腹满。如若阳气盛于上,则令人下焦隙气亦上逆,加重的阳气乃成邪气而上冲至头面部,一旦如此,阳气必乱而行,故会昏迷不省人事。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199楼#
发布于:2016-04-05 00:09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4日《黄帝内经》60课学习心得:
厥论篇第四十五续
上盛则寸脉很大,此为阳气上行所致。阴气偏盛于上,腹部胀满。如若阳气盛于上,则令人下焦隙气亦上逆,加重的阳气乃成邪气而上冲至头面部,一旦如此,阳气必乱而行,故会昏迷不省人事。
3、三阴三阳(六经)经脉厥病症的表现:
1)太阳经厥证:可表现头肿发重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目昏眩而仆倒不知人事。
2)阳明经厥证:可表现为疯癫样表现,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神志模糊,出现幻觉,胡言乱语。
3)少阳经厥证:可表现为突然性耳聋,面颊肿而发热,两胁疼痛小腿不能运动。4)太阴经厥证:可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太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
5)少阴经厥证:可表现为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痛。少阴经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
6)厥阴经厥证:可表现为少腹肿痛、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喜欢采取屈膝的体位睡卧,前阴萎缩而肿,小腿内侧发热。
7)厥证的治疗法则:厥症太盛(实证)用泻法,太虚(虚症)用补法,本经自生病,不是受他经虚实证影响的,从本经取穴治疗。
4、足太阴经的经气厥逆:可表现为小腿拘集痉挛,心痛牵引腹部,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若足三阴经都发生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容易鼻出血,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5、足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则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就为不可治的危证,如若发惊,就会死亡。
6、足阳明经的经气厥逆:可表现为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7、手太阴经的经气厥逆:可表现为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当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
8、手厥阴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 可表现为心痛连及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症。
9、手太阳经的经气厥逆:可表现为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10、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可表现为发为喉部痹塞,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气会膻中,喉为气之海)。
病能(态)论篇第四十六
胃脘痈病的诊断:应当先诊其胃脉,他的脉搏必然沉细,沉细主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属于胃脉,胃气逆则跳动过盛,说明热气聚集于胃口而不得散发,故表现为胃脘发生痈肿。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200楼#
发布于:2016-04-05 23:57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5日《黄帝内经》61课学习心得:
病能(态)论篇第四十六
1、胃脘痈病的诊断:应当先诊其胃脉,他的脉搏必然沉细,沉细主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属于胃脉,胃气逆则跳动过盛,说明热气聚集于胃口而不得散发,故表现为胃脘发生痈肿。
2、正常人脉在皮层主肌肉,沉细到骨边,气逆。胃脉人迎脉,胃气反逆,热脉,居于上口,小肠的上口,酸太多反逆,关脉沉细,肾脉状,摸到有东西堵到。胃应该下降的。人生病后不能总是想这个病,卧不安。人不能言,肺气盛大,脉大不能卧。即有的人卧时无法安眠心情很乱,是因为内脏有所受伤其精气在入眠时无法归脏所致。有的人无法仰卧,是因为肺是五脏之华盖,一旦肺气盛且大,无法肃降,必令人血脉喷张,脉张无法仰卧。有的人得了厥病,按诊时其右手脉沉而紧,左手脉浮而迟,是因为右脉沉紧,左脉浮迟,沉主冬在肾,紧有寒实,右手管气,左手管血脉,浮为秋在肺,阳虚,本为肾脉,所以病在肾,必生腰痛。
常人寸脉高一点,如尺实超过关脉,会腰痛,少阴脉贯肾络肺,通过肺络到头部喉咙再到舌下奇穴,肾脉摸到肺脉所以肾出问题了。
   喉头化脓把它刺破,气盛血会聚在喉而化脓,放掉气就顺了。病人狂语,阳气会乱,乃因突遭重大挫折,无法下决定又没有阴来控制,就会癫狂,令人生气易怒,此为“阳厥”。
   三阳阳厥,阳明气逆会令人常动不止,有风更动盛,治法:断食,控制源头。食物里面厚味的会滋阴,淡味生清气,不进食阴阳堵掉,如果还动,就服生铁烙(打铁时溅起的铁飞沫),镇心很厉害。太阳少阳之气厥,令人静止不动。若是本不应动却发狂,且大闹不止,此为病候也。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201楼#
发布于:2016-04-08 01:22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6-7日《黄帝内经》62-63课学习心得:
病能(态)论篇第四十六续
有种病人身体发热且身重倦怠,汗出不止如浴后,恶风而呼吸浅,此病叫“酒疯”,用泽泻、苍术各十分,鹿蹄草五分煎煮,在饭前服用即可。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1、有的妇人怀孕9月突然不会说话,这是因为子胞的络脉不通造成的。子胞之络脉,连系在肾脏,足少阴之经贯穿肾脏,连系舌根,故不能讲话。此病无法治疗,当在十月满生胎后,其病自愈。刺法论说,不可增减其不足所在,增益其有余之所在,如此会使病情缠绵不去,于此时调理,乃差也。所谓不足者,即对身体瘦弱之人,不采用砭石刺法。当腹中有硬块,而施予泄法。一旦泄出反令精气失散,病却独居其中反蔓延,这是不当治疗至疾病不去。扎针时气血不足,病邪太盛时,禁针。用攻坚的药,在病人元气盛时,速攻。
2、有的人病胁下部胀满短气,时常气上冲胸,常2-3年不愈,此病叫“息积”,因积不在胃,故不障饮食,不可施予针灸。此积宜耐心练习导引气功,兼服药物,只服药不会好的。人的胸肋(横膈)是少阳之所在,里面有很多三焦的油膜,三焦油膜在肠胃之间,不在脏和腑里,所以虽然有息积,但因积不在胃,所以病人能食。不可用针灸治疗,可用导气法和药物治疗。
3、有的人病大腿环跳,臀部,膝胫骨肿胀,环脐而痛,此病名“伏梁”,其病始于风,邪气从大肠而出,附在三焦油膜上,三焦油膜起于命门,络石门气海附近,故环脐而痛,此病不可用刺法,一旦使用,邪气令小便涩也。命门是三焦相火聚集之处,同时温养肾水,所以治疗时应肾和三焦同治。
4、有的人病尺部脉急数状,且筋绷紧,此病名“疹筋”,疹是久病的意思,伤到筋。病人必小腹拘急,面色白黑混肴。白为寒黑为痛,治疗上去寒去痛。人病头痛且数年不愈者,此病是在天气最冷之时,头部受寒所致,日久寒气侵入骨髓,脑为髓之海,所以病人头痛且齿痛,此病名“厥逆”。热头痛,当病人有热中之病,胃气反逆沿任脉直冲头上,会造成前额痛。
5、有的人病口中甘甜之病这是因为五味溢出造成的,病名“脾瘅”五味入口,收藏于胃,由脾脏为其運行精华到身体各处,当营养不能运化停留在脾中,必令人口中甘甜,此病是因过食高粱美食造成的,味重者,令人内热,味甘甜者,令人中焦阻塞胀满,日久会成消渴症,此病可用兰草来治疗,兰草可去除陈积之肥气。
6、有的人病口苦者,可针阳陵泉,此病名曰“胆瘅”。肝为将军之官,其能决策是因有胆为其腑,咽喉为之出入之所,此病之人必谋略犹豫不决,造成胆虛,乃至气逆,胆汁入口,故口苦,治疗在胆募日月及胆俞穴。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202楼#
发布于:2016-04-08 19:54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8日《黄帝内经》64课学习心得: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续
7、有的人患癃病,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此为正气不足之现象。同时伴有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部之间有隔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是邪气有余之现象。寸口脉微细如头发,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此病生在太阴脾经,由于胃热过盛大,肺气不足,此病名叫做“厥”,属于不能治的死症。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证候。
8、 “五有余、二不足”:所谓“五有余”就是身热如炭、颈膺如隔、人迎燥盛、喘息、气逆等五种病气有余的证侯。所谓“二不足”:一是“癃病”(一日数十溲),二是脉微细如发两种正气不足证候。现在患者外见五有余,内见二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依有余而攻其表,又不能从不足而补其里,所以说是必死无疑了。9、胎病:出生以后就患有癫痫病,此病名叫“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得的,由于其母曾受到很大的惊恐,气逆于上而不下,精也随而上逆,精气并聚不散,影响累及胎儿,故其子生下来就患癫痫病。
10、肾风:面目浮肿,象有水状,按脉搏大且紧,身体没有痛处,形体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饭,或者吃的很少,这种病发生在肾脏,名叫肾风。肾风病人到了不能吃饭,常常惊恐的阶段,若惊后心气不能恢复,心肾俱败,易惊吓,神气消亡,此为死症。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奇病脉象、病机和预后:偏枯病:
1、肝经、肾经、肺经胀满者为实证,其脉搏必实,当即发为浮肿。肺脉壅滞,则喘息而两胁胀满。肺脉壅滞,则两胁胀满,睡卧时惊惕不安,小便不利。肺脉壅滞,则胁下至少腹部胀满,两侧胫部粗细大小不同,患侧脾胫肿大,活动受限,日久且易发生偏枯病。
2、瘕病:心脉满大,是心经热盛,耗劫肝阴,心神被伤,筋脉失养,故发生癫痫、抽搐及筋脉拘挛等症。肝脉小急,是肝血虚而寒滞肝脉,血不养心,筋脉不利,也能出现癫痫、抽搐和筋脉拘挛。肝脉的搏动急疾而乱,是由于受了惊吓,如果按不到脉搏或突然出现失音的,这是因惊吓一时气逆而致脉气不通不需治疗,待其气通即可恢复。肾、肝、心三脉细小而急疾,指下浮取鼓击不明显,是气血积聚在腹中,皆当发为瘕病。
3、石水病:肾脉和肝脉均见沉脉,为石水病;
风水病:均见浮脉,为风水病;死症:均见虚脉,为死症;惊病:均见小儿兼弦之脉,将要发生惊病。
4、疝病:肾脉沉大急疾,肝脉沉大急疾,均为疝病。心疝:心脉搏动急疾流利,为心疝;肺疝:肺脉沉而搏击于指下,为肺疝。瘕:太阳之脉急疾,是受寒血凝为瘕;太阴之脉急疾,是受寒气聚为疝;疝:少阴之脉急疾,是邪乘心肾,发为痫厥;惊骇:阳明之脉急疾,是木邪乘胃,发为惊骇。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203楼#
发布于:2016-04-10 00:34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9日《黄帝内经》65课学习心得: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续:
5、脾脉浮且搏动很强,时又沉下,此为下痢之脉。一段时间后自己会恢复。肝脉呈小且缓,也是下痢之脉,易治。肾脉呈小但搏动很强且沉下,下痢且排血便,身冷则吉,若血温身又热为逆症。主死不治。脉症合则能治,如下痢因面色苍白,身冷,胃口不好,全身无力,脉细小。若感身热,脉大而浮、数,即脉症不合,说明阳欲绝,此为不治。
6、心与肝二脏得寒湿,引起下痢也会带血。即使二脏同病也可治。但二脏之脉呈细小又沉濇者,身寒为下痢之脉。有身热者死,从发热开始第七日死,因胃气能维持七天,此为最后的胃气。这是阴绝独阳之症。
7、胃脉沉,中间挺起而濇,部位外移且脉鼓大,胃气向外走,到脾脉的位置。表面胃气受阻。阳气受阻,寸脉必大,若寸脉细小,可能为格。心脉细小坚硬急数,表明胃阳无法输送阳热,为阳气受阻,必半身不遂。如胃脉鼓,心脉无,代表胃气下沉,常见于胃下垂(经方可治)。男人主气主右手,女子主血主左手,偏枯发作时,男人则左侧偏枯,女人则右侧偏枯(男人以气为主,主右边,左手为气,右手为血,男女相同)。男子左侧弱,女子右侧弱,病侵弱的一方。若口能言,舌能转动者治(人讲话时,肾脉贯肺,肺脉络到喉咙,同时络心包,到舌下的金津玉液。肾发阳,心发音之高低,肺发气)。三十内可治,前提条件是中风后二周内治疗可愈。若无法说话者,需治三年。若年不满20岁得此病者,三年内必死。
8、脉的搏动很强,又出鼻血,身体发热者必死。此脉症不合也。正常之脉因呈悬空如钩且稍浮,一旦脉来如气喘一样短且急,曰暴厥。得此病者,神志不清无法与人讲话,如脉来很急数,此为受人惊吓,三、四日后自己会痊愈。
1)脉呈浮合状,如像永远有脉如浮合,一息十至。是经气不足的现象。90日内死。
2)脉呈如火在燃烧状,是心之精华已无,到冬季而死;脉来如散地之落叶,肝气已虚,会在秋季死亡;
3)脉来若“省客”者,脉如阻塞且鼓胀状,表示肾气不足,会在春末夏初时节死亡。
4)脉来如泥丸样呈颗粒状,泥丸像珠子,但按下去就扁掉,表示胃的精气不足,会在春季死亡;脉来如窗之横格,坚长有力,是胆气不足,在秋季死亡;
5)脉来如细弦一样一缕一缕的,是子胞的精液不足。若病人善言,是阴阳不合,自言自语,则在下霜的秋末而死。如没有说话不停的现象可治愈,人有自我保护功能,当阳在时,会懒言,当没人也讲话时,阳要绝。脉来如交漆者,就是左右互跳由傍而至中也,会在三十内死。
6)脉来如涌泉状,浮出鼓胀在肌肉间,太阳之精气不足。如病人没有元气,会在初春死亡。脉来如松土一样,重按又不见,是肌肉无精气,若面上出现黑色,则会在春季初发嫩叶时死亡。脉来如悬壅者,即浮按应手,切按之越强大,是十二俞穴之精气不足。在冬日死亡。
7)脉来如泉水上涌,浮而鼓,是太阳经欲绝,韭菜开花时死。脉来如颓败之土,虚火不坚,是肌肉精气不足。面部五色经常出现黑白两色者死。脉来如悬瓶,浮而诊脉省力,表明十二俞穴经气不足,冬季结冰时死。五脏寒热传递到肾,肾本是一个寒热的焦点,常态下是命门之火被二肾之水包围,是为温热之态。过热或过寒,都是危险之态。
8)脉来如“偃刀”者,是浮按呈细小急数状,重按则坚大急数。表示五脏积热已久,寒热并居于肾脏,一旦病人无法久坐,肾主骨,会在立春时死。肾是寒热的交点,常态是一个火对付两个水,阳是潜在阴的,正常人是温的。<
9)脉来如泥丸之滑动,又不直手,表示重按无脉之意,是大肠之精气已不足也,会在枣树初生到立春日而死;脉来如花瓣似的虚而无力者,此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204楼#
发布于:2016-04-11 00:27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6年4月10日《黄帝内经》66课学习心得:
脉解篇第四十九续
1、项背强硬者,此因阳气盛大而向上与阴争位,所以“项强”也。有所谓“耳鸣”者,此因阳气上盛而乱窜造成的。有见严重者呈狂癫状,此因阳气全聚头上,阴气居下,造成下虚上实,故发狂癫。有见阳气浮上成聋者,此因肾阴不足造成阳气浮上。有见阳气入中而无法说话者,是阳气由盛而衰,呈不足状造成哑的。又房事过多,精气衰竭,四肢冰冷,这是肾太虚造成无法说话的。凡少阴肾气不足者,手足必冷。即人体会受病,其受病之初在表(太阳)如未好会再进入到(少阳)经>络>腑>脏六经按节气走,没有谁盛谁衰,寅月从太阳开始临床上看时,背后项强,是膀胱经的地方,其又是诸阳之会,如项强在脖子上痛为太阳经。如在脊椎上痛,角弓反张上去,会发生癫痫,脑膜炎,所有的癫痫狂都是因阳气上盛阴气在下造成上实下虚而发病。治时病在头,要清痰。
2、少阳中所谓有心胁部位疼痛者,此意少阳过盛也。通盛乃心之表征也。九月为秋末时节,为阳气当尽阴气当盛之时也,今少阳之阳过盛,致令心胁生痛也。也有症状是不可反侧身体的,这是因为阴气本为收藏食物之精华者,万物收藏则必不动,所以会有不可反侧之现象。九月时节万物皆衰,草木皆落而堕下,此时生气失阳而入阴蛰状,今却气盛造成阳气自下而生,故名之“跃”。即阳气由盛而衰,造成入中时失声。阳从后上前下,肾脏络到心脏--肺脏--舌,才能发声,肾一有虚时会失声。肾阳虚:头痛,入牙齿,发生于大吐血或便血后,眼不能看,手足冰冷,频尿。肾阴虚:眼睛会看物五颜六色,眼花了,表现为先耳鸣再聋,手脚还是热的。少阳胁痛,胸胁苦满,肾者心之所表,九月秋天心气盛,脉胀造成胸胁痛。少阳经按节气走是夏天,如遇到秋天,经气所受,胃里病气兼在时,会回逆致呕吐。
3、阳明症中有见洒洒振寒者,此因阴阳者为正午之阳,五月为阳至盛之月,今阴入之,此盛阳之时却受阴气,故有洒洒振寒之现象。有见胫肿而腿股无力者,也是在盛阳之五月而阴入之所以造成的。阳应盛于五月,今反衰之,阴气因阳衰而上与阳相争,故见胫肿而腿股无力也。也有上喘而为水逆入胸之症,这是阴气本居下,今因阳虚而上逆,不因时而上,以致于客居于脏腑之间,此谷物之精华无法入脏,终成为水,为病也。有见胸痛短气之症状者,此因水气在脏腑中,水本故有胸痛短气的现象。即阳明,五月,其受病本身是纯热症,阳中有阴,会寒受于天地之间的气淅淅恶寒。其热往上升,阴会累积在身体下面会造成足胫发生水肿。水在脏腑之间,其来源于肾,散于肺,因肺为百脉之首,身体不好再喝水多会造成水肿。人体的正中央,心和小肠之间不能有阴水停留,心阳上逆时会造成闷痛,肺因津液不足会受到影响而少气。阴阳相搏,阳绝阴盛时,喜独一人呆房间,不喜见人与火,要开些起阳药给之。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阳亢时,神志昏迷,上身燥热,自然弃衣而走。
4、所谓“甚而厥”者,症状是恶见外人与火光,一闻两木丁击之音,就立发惊栗,这是阳气与阴气不合而相逼,水火无法兼容而生克,就有立发惊栗的症状。也有见到独居自处闭斗不出之症状,这也是阴阳相逼造成的。当阳气尽而阴气盛时,就使人喜深居简出独处不与人相往的现象。也有一发病就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症状,此因骨里阴阳相争,而又外出居于阳位,就产生弃衣而走的症状。所谓“客孙脉”者,会有头痛鼻子流血腹部肿大的症状,这是阳明的燥气居上不下,头部为诸阳之会,其孙络入于太阴,所以会有头痛鼻子流血且腹肿,因太阴主腹也。十四岁以下的小孩,阳很旺盛,感冒流鼻血是正常现象不用治疗,因热在血,会流鼻血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