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0楼#
发布于:2015-12-29 00:52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5.12.28黄帝内经55课学习心得 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麽病呢?是什麽原因引起的?岐伯说:病名叫厥逆。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相合,才能进行治疗。黄帝说:为什麽呢?岐伯说:上本为阳,阳气又逆于上,重阳在上,则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极乘阴,阴不能上承,故发生失音;若用砭石针刺,阳气随刺外泄则虚,神失其守,故发生神志失常的狂证;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阴气从下上升,阴阳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获得痊愈。 黄帝说:好。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岐伯说:其身体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见有病脉,就可以诊为妊娠。 黄帝说: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的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阳脉是主热证的,外感发热是三阳受邪,故三阳脉动甚。若人迎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阳;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阳明。三阳既毕,则传入于三阴。病在三阳,则发热头痛,今传入于三阴,故又出现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 黄帝内经之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阴经脉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阻厥阴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阳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同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衡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治疗时应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会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汗止则欲饮水,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足太阳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 本条经文,注家说法亦颇不一,姑从王冰之说以释之。脱阴为腰痛之文,待考。 昌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取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 散脉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甚至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下俞之巨虚上廉和巨虚下廉,其穴在膝前外侧骨肉分间,看到有青筋缠束的脉络,即用针刺三次。 肉里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劢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之脉二次,其穴在阻太阳的外前方,阻少阳绝骨之端的后面。 腰痛挟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疗时应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 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以散阳分之阴邪;有热感觉的,应刺足厥阴经,以去阴中之风热;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经,以转枢机关;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阴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 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经。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举动的,应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经。 腰痛时牵引少腹,引动季胁之下,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的下髎穴,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并采用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湖北-郑其赛2015.12.28) |
|
2341楼#
发布于:2015-12-29 08:1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8日《黄帝内经》第55课学习心得:
一、《腹中论篇第四十》 1.厥逆 病症:颈痛,胸满腹胀。 病因:颈痛为气海受病,胸满腹胀是百阴阳相隔,因为胸为阳,腹为阴,常人是胸阳下降,腹阴上升,如果阳下不来阴上不去,阴阳反着走,就是厥逆。 治疗方法:等到阴阳合了再治,因为病气盛时治会让正气虚,白米稀饭放生姜可生胃气,因为土生万物。但是不能灸,因为阳气上逆,胸中重阳,如果灸阳气更盛就会哑,如果用针石阳就虚了,像气球没气了病人就会发狂。 2.怀子之且生 气主生物,血主成物,如果摸脉正常但身体不舒服,就是怀孕了而且会顺利生下孩子 3.病热有所痛 病症:阳入于阴,病在头腹,所以腹胀头痛。 病因:太阳是三阳,阳明是二阳,少阳是一阳。病热是阳脉。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为少阳症,大两倍为阳明症,大三倍为太阳症。因为腹部为纯阴,小肠膀胱是太阳,深沉于下,如果阳入于阴,阳一走阴就补位,肚子就痛。阴升阳降,阳升阴降。 二、《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太阳症腰痛 病症: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可以回头看。 治疗方法:委中放血,春天不放血,因为春天是少阳,一阳开,放血会伤阳气,阳会虚。因为古代针比较粗,现在临床上也可以放。 2.少阳症腰痛 病症:腰痛如针刺皮中,不可以俯仰,不可以回头。 治疗方法:阳陵泉处刺血,在穴周围青筋血脉处放血。如果病痛在尾椎骨,在承山有青筋处放血。 3.阳明症腰痛 病症:腰痛不可以回头,回头就会眼花,善悲。 治疗方法:足三里一带放血。 4.足少阴腰痛 病症:痛引脊内廉 治疗方法:在太溪,复溜一带放血。 5.足厥阴腰痛 病症:强急如弓弦拉着,话多,语言不明朗。 治疗方法:在腿肚足跟有青筋处点刺放血。 6.解脉腰痛 病症:腰痛引肩,如折腰,目不明,遗小便。善恐。 治疗方法:刺血委中委阳,腘中横脉又青筋处。 7.阳跷脉腰痛 病症:腰痛如小锤居其中,肿突如怒起,里急阴疝。 治疗方法:在外踝绝骨处点刺放血。 8.阳维脉腰痛 病症:痛上突肿。 治疗方法:外踝上七寸点刺放血。 9.带脉腰痛 病症:腰痛不可以俯仰。举重物伤到腰。 治疗方法:在委中,膝盖外侧一带刺血。 10.任脉腰痛 病症:痛时汗出,汗干人会口渴。 治疗方法:膝盖外侧一带刺血。 11.阴维脉腰痛 病症:痛时易怒,甚则悲以恐? 治疗方法:内踝上五寸处刺血。 12.阴跷脉腰痛 病症:痛引膺,反折,眼睛花,舌卷不能言。 治疗方法:刺太阴后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处。 13.冲脉腰痛 病症: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中,甚会遗小便。 治疗方法:刺膝盖外侧一带走青筋处。 14.肉里脉腰痛 病症: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 治疗方法:刺左右二足阳辅穴。 15.腰痛夹脊痛 病症:背强,不能俯。 治疗方法:刺血委中。 总结:寒症刺阳经,热症刺阴经。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 腰痛上热,刺足厥阴; 腰痛不可俯仰,刺足少阳; 腰痛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委中放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 腰痛上热刺足太阴; 大便难,刺足少阴; 少腹满,刺足厥阴; 腰痛如折不可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 腰痛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腰痛引少腹拘急,不可以仰,刺胯骨间,两踝骨上陇起肉。左取右,右取左。 |
|
2342楼#
发布于:2015-12-29 16:49
中医经典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29日《黄帝內经》第56节学习心得: 黄帝问: 风邪伤害人体,有的发为寒热,有的发为热中,有的发为寒中,有的成为疠风,有的成为偏枯,全由风邪引起,但病情不一样,病名也不相同,有的侵入內部,达到五脏六腑之间,我不了解这其中的道理,希望听你谈谈。岐伯说: 风邪侵入了人体的皮肤里面,即不能在内部得到流通,又不能向外部疏泄,风的行动最快,病变多端,腠理开的时候,会使人觉得寒冷,腠理闭的时候,会使人觉得发热烦闷,发寒就会饮食减退,发热就会肌肉消瘦,所以使入突然寒栗不想吃东西,病名叫做寒热。如果风气进入阳明,会顺着经脉上行到目內,肥胖的人会造成中焦湿热很盛,眼睛发黄,瘦人如风进入阳明的时候,外泄就是流汗很多造成寒冷,就会成为寒中,而不时流泪。如果风气进入太阳经与太阳脉合并在太阳经上面,这时太阳是表,与阳气相冲突,造成太阳经脉独立,这时会造成肌肉里常常会有胀痛,有的还会长豆豆。这就是风气与太阳合并了。我们为什么要知道风热,风寒,因为我们开处方的时候,要分去风的药,去风的药跟去寒的药,去热的药三个是不一样的。看到瘦子开去风,寒加在一起。胖子去风去热加在一起。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楚这些。
疠痛就是麻风病。这个病非常厉害,有荣气在血气里,热附于血气里,造成血气不清,所以致使鼻茎损坏,面色变坏,皮肤破烂,因为风寒久留在经脉里而不能去,所以叫做疠风,有的又称寒热,在治疗麻风的时候,风跟寒热的药混在一起的。 在春季甲乙日伤于风的,是肝风,在夏季丙丁日伤于风的是心风,在夏季戍己日伤于邪的,是脾风,在秋季庚辛日中于邪的,是肺风,在冬季壬癸日中于邪的是肾风。风邪侵入到五脏六腑的俞穴,就变成了五脏六腑的风。无论是络是经,是脏是腑,只要被风所侵,就成为偏风,风邪侵入后,循着风府经脉上行至脑,就成为脑风,风入头中的目系,就成为目风。睡觉着凉,并且醉后感受风邪,訣成为漏风,有的是行房时出汗受了风,就成为內风。有的是刚洗头受到风邪,就成为首风,如一直在风的环境里工作受到的久风,就会入中,跑到身体里去了,就会入中,跑到身体里去了,就成为肠风,就会长年下痢,肚子痛。在皮肤表面受风就成为泄风,会流汗不止,在肠风就会下痢。说起来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重要因素。它的变化极多,而且发为其他疾病时,沒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到痛的原囚,归根到底来自风气的侵入。 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白色的,时而咳嗽气短,白天较轻,傍晚较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的上部,色白的就是。 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形体干瘦,经常发怒,面有赤色,病重时,说话就不爽快,诊察要注意口舌。当见赤色,只要受到风,都是多寒恶风。如果病人说自己一直在流汗,但被风吹又难过,这就是风症。所以不管是哪脏中风,,多汗,恶风是同样的症状。如果背上第五椎有压痛点,就是心风,第三椎痛是肺风。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面色徵青,咽喉干燥,容易发怒,不时地厌恶女人,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当见青色。 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身体沉重疲倦,脾主四肢,四肢都不想动了,面色微黄,不想吃东西,诊察时看鼻子上有点黄色。如是淡淡的黄是脾中严风,有些是很亮的黄是有橫财。在眼睛下面青是肝风,鼻子上黄是脾风。 肾风,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腰脊疼痛,不能长时间站立。面色黑得像烟煤,小便不通畅,诊察时要注意面颊,当见黑色。 胃风的症状是脖子的地方多汗怕风,吃不下东西,膈部痞寒不通,腹满闷,如少穿衣服,腹部就容易满胀,吃了凉东西,就要泄泻,诊察时注意形瘦腹大这一特点。如肚子很胀大,身体很瘦小,胖就是热,瘦就是寒。 头风的症状是头面部多汗怕风,在风气将发的前一天,就预先感到很痛苦。头痛得厉害,不愿到外面去,到了风胜那天,头痛的情況就会减了。 漏风的症状是有的汗出得多,不能穿单薄的衣服,一吃饭就出汗,甚至全身汗出喘息,怕风,衣裳总是被讦水浸湿的,口干爱喝,禁受不了劳累,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多了,湿沾衣裳,口中干燥,禁受不了劳累。周身疼痛并且发冷。我们遇到病人,只要是决部的痛,有分寒与热痛。如果是全身都痛,就一个子是“寒"。所以如全身痛,我们可用去寒的药。如果病人有流汗,我们要开固表同时可以加去寒的药。世有沒有一点汗的,我们必须开发汗的药,才能把寒去掉。 |
|
2343楼#
发布于:2015-12-29 19:4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疬风,或为偏枯,或是单纯的风其病各有不同,刚受到风时风在皮肤和肌肉之间,内进不去外不得泄,挡在中间会造成痒,风者善行而数变,皮肤打开时会受到寒,皮肤闭所,则热而且会闷,因为身体的阳出不去,得了风寒饮食不会很好如果里面很热人会消瘦,记忆不好,会抖动,吃不下东西,风气入阳明会顺着经脉进入眼睛,胖的人会中焦湿热,很盛,眼睛发黄,瘦人会造成汗中泣出,风气入太阳经和太阳脉合并在一起会于太阳经的腧穴相冲突,会造成肌肉脓痛,严重的会脓,疠病也是一种风症,有脓气和热咐在血气里,会造成鼻柱坏掉,皮肤颜色败掉,皮肤溃疡,风寒客于脉而不去为疠病或寒热,春甲乙伤风为肝风,夏丙丁日伤风为心风,长夏戊己日伤风为脾风,秋庚辛日伤风为肺风,冬,壬葵日伤风为肾风,偏风为一侧有问题,五脏六腑本来气脉很均匀现在中了几个在这里,造成气脉不均匀,为偏风,风气从风府上去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睛会流泪刺痛,红肿,喝酒以后吹风为漏风,行房出汗受到风则为内风,洗完澡吹风为首风,工作在户外经常吹风,则为肠风,会泄泻,在皮肤表面,则为泄风流汗不止,百病之长都是风,根据症状治疗无长方,脉浮在皮肤表面就是风脉,肺中风多汗恶风,会咳嗽少气,黄昏严重,眉毛周围发白,肝风多汗恶风,善悲,脸色发青,喉咙干,要下发青,脾风多汗恶风,身体疲劳倦怠,四肢不欲动,腹满皮肤发黄没胃口,鼻子发黄,肾风多汗恶风,脸上有青春痘或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发黑,隐曲不利,胃风多汗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衣服穿的少会腹胀,吃冷食会泄,形瘦腹大,首风,多汗恶风,同一个日子会病起,到相生的日子会减轻,漏风,多汗恶风,穿衣服不能太上,吃东西会出汗,衣服都是汗湿的,喘息,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多汗恶风,劳动时流汗反复吹风,病人会口中干,上漬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病人局部痛分寒热,全身痛是寒症 |
|
2344楼#
发布于:2015-12-29 20: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9日第56节学习心得:
16、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寒症时刺阳经,热症时刺阴经。 腰背委中求:病人膀胱经上下痛,一扎委中,二扎阴谷穴引阳(由阴引阳),三扎压痛点,如果没有压痛点在瘀血处方血。 找压痛点的方法:越靠近脊椎骨越从委中穴往下找。 风论篇、 1、刚受到风,在皮肤和肌肉中间,内进不去,外也出不去,就停在中间,会造成痒。 2、风之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皮肤毛孔打开,会感觉到寒,皮肤毛孔避开,会造成热而且闷。 3、得了风寒症,饮食不会很好,身上热,肌肉会萎缩变小,人就会瘦。 寒热:记忆不是很好容易忘记事物,身体抖动,东西吃不下。 4、风胖到阳明里面,会顺经脉跑到眼睛里面,胖的人风气不能外泄,眼睛会发黄(鲜黄),同时中焦肠胃湿热很甚;瘦的人,外泄而寒,流汗流很多,造成寒症,眼泪就一直会流出来。 胖人热症,瘦人寒症。 5、风进入太阳经,与太阳脉合并在一起是,太阳经后面有五脏六腑的俞穴,这时太阳是表,和阳气相冲突,造成太阳经脉不利,肌肉里面会有胀闷胀痛,甚至会化脓疡。 6、疠病:风在血气里面,造成血域李曼并不是很干净,造成鼻柱坏,皮肤溃烂掉了,且血脉里面有寒和热。 7、肝风:人在春季或甲乙日时伤风; 心风:人在夏季火丙丁日伤风; 脾风:人在长夏或戍已日伤风; 肺风:人在秋季火庚辛日伤风; 肾风:人在冬季或壬癸日伤风; 偏风:一侧有问题,五脏六腑本来气脉是均匀的,现在有中风后,气脉不均衡,就是偏 得; 脑风:风气顺着督脉风府而上为; 目风:风入头面,造成眼睛寒,泪水会出来; 漏风:喝酒后吹到风; 内风:行房事后吹到风; 首风:刚洗完澡后吹到风; 久风:工作的环境一直是在风中完成,如户外工作; 肠风:风不断的吹,进入身体里面去了,会下痢肚子痛; 泄风:风进入皮肤表面; 故风为百病之首,为病治始生也,至于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风性善变,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 8、 五脏风之症状及诊断位置 肺风:发汗,皮肤毛孔松开而怕风吹,面色偏白,常常会咳,会短气,白天轻,黄昏严重; 诊断在眉,眉的周围下方为白色; 心风:多汗恶风,嘴巴颜色非常红光鲜亮,情志变化比较大,病重时讲话无法很快; 诊断在舌,其色赤; 肝风:多汗恶风,会悲,脸色有青色,喉咙干燥,善怒; 诊断在眼睛下面,色为青色; 脾风:多汗恶风,身体沉重腹满,倦怠,四肢不想活动,皮肤黄色,不喜欢吃东西; 诊断在鼻,气色黄,一种是淡淡的黄,一种是光亮的黄(运气旺); 肾风:多汗恶风,脸上有青春痘,浮肿,背脊痛不能站立,面色发黑,男人无法行房事,女人月经会停; 诊断在皮肤上,其色黑,比较暗; 胃风:颈部多汗,恶风,食物吃不下,中隔不通,肚子容易胀满,衣服穿得太少了,受寒则腹胀,吃到冷食下痢; 诊断在形体,形瘦且腹大; 首风:头面必多汗,且惧风吹。当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头痛而不想出门,到了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漏风:多汗,衣服穿很多,吃东西就流汗,衣服常常是湿的,口干舌燥易渴,不能劳作。 泄风:因劳动多汗,衣服尽湿,休息会在继续劳作,因热与不热交替,易中风,会口干舌燥,全身都疼痛,不能劳作; 局部的痛,此痛分寒和热;全身尽痛,为寒。 |
|
2345楼#
发布于:2015-12-29 20: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9日《黄帝内经》第56课笔记:
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与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 风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当肌肉松弛时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因此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此名“寒热”。 若风气进入阳明经而深入胃中,胖的人会有热病在眼目并发黄;瘦的人会有中寒症及眼泪多。 若风气进入太阳经,经过背部诸俞穴,背上会有很多痘痘,也会造成肌肉麻痹。 瘴疠之病(麻风病)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此血因热生败之病。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 就名为时疠之病,或名寒热。 不论何种情况,风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风性善变,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循。以四季来分: 肝风--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肝风主要症状,多汗惧风吹,其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人易怒,其诊断在眼下,其色青。 心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心风主要症状,多汗且惧风吹,唇口焦干,易惊善怒,情志变化快,面赤色。病严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 脾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脾风主要症状,多汗惧风吹,全身倦怠, 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胃风主要症状,颈部多汗,惧风吹,食物呑咽不下,下膈阻塞不通,腹部常胀满。若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不已,一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人瘦而腹大。 肺风--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肺风主要症状,多汗惧风吹,面色晃白,时常咳嗽气短。白天则转轻,入夜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即眉毛下的皮肤是白色的,因为眉毛是肺在管。 肾风--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肾风主要症状,多汗惧风吹,脸面呈脬肿状,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黑,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 脏腑之风--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 偏风--各有风入门户。 脑风--风气沿风府穴而上行。 目风或眼寒--风入头面。 漏风--酒后当风而伤。 内风--房事后汗出伤于风。 首风--沐浴后当风。 肠风或飧泄--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会下痢。 泄风--风居外部腠理之间,会汗流不止。 首风之主要症状,头面必多汗,且惧风吹。当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而不想出门,到了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漏风之主要症状,有时多汗,平常皆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出,严重时身体都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惧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其人口干舌燥易渴,无法正常工作。 泄风之主要症状,必多汗到衣襟尽湿,甚而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 若全身都疼痛,则必兼有寒邪。 痹论第四十三 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就是痹病。 |
|
2346楼#
发布于:2015-12-29 21:03
我才注册,怎样参加中医经典魔鬼训练啊?请楼主指教?
|
|
2348楼#
发布于:2015-12-29 21: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徐佩凤申请签到,2015年12年12月29日《黄帝内经》第56课学习心得。风论篇第四十二。1寒热病:风是喜于游走且多变化,当肌肉松驰时,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使人肌肉萎缩,因此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这是寒热病。2中热病和中寒病:若风气进入阳明经而深入胃中,会顺沿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若此人素为肥胖,必使风气无法外泄体外,症为眼目发黄。3风造成的麻痹:若风气进入太阳经,经过背部渚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之阳气相争,—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4大痳疯,鸟脚病: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此血因热生败之病。5时疠之病: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6各种风名:〈—〉肝风:以四季来分,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二〉心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三〉脾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四〉肺风: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五〉肾风: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六〉偏风:若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各有风入之门户,叫偏风。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七〉脑风: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八〉目风或眼寒:风若入头面。〈九〉漏风:酒后当风而伤。症状为有时多汗,平常皆厚衣出入,—吃食物则头部大汗出,严重时身体都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俱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其人口干舌燥易渴,无法正常工作。〈十〉内风:房事后汗出伤于风。〈十—〉首风;淋浴后当风者。主要症状是头面必多汗,且惧风吹,当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而不想。〈十二〉肠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十三〉泄风:风居外部腠理之间。症状为多汗到衣襟尽湿,甚而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若全身都疼痛则必兼有寒邪。7五脏受风症状及诊断:A肺风主要症状是多汗惧风吹,面色晃白,时常咳嗽气短,白天则转轻,入夜则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B心风是多汗且惧风吹,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严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C肝风是多汗惧风吹,其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人易怒,常恶见女子。其诊断在眼下,其色青。D脾风是多汗惧风吹,全身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E肾风是多汗惧风吹,脸面呈浮肿状,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样的黑,无法行房,女子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F胃风:颈部多汗,惧风吹,食物吞咽不下,下隔阻塞不通,腹部常胀满,若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不已,—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必呈人瘦而腹大。
|
|
2349楼#
发布于:2015-12-29 22: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9日56:痏:疮有瘢痕。
腰背委中求,在委中,阴谷下针。由阴引阳,越靠近阴谷内侧的地方越接近脊椎骨的痛,会找到压痛点,针一下去痛就去掉了。痛越接近尾椎骨就越往下移。 风论篇:风伤人,刚开始受风,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和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这就造成痒,皮肤很痒,又没有皮肤病。皮肤毛孔打开时,会造成寒,若封闭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成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忽然忘掉,记忆不好,会抖动,东西吃不下去——寒热。 风进入阳明而深入胃中,会顺着阳明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胖的人风气不得外泄,会造成热中而目发黄,瘦的人外泄而里寒,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很多。 风进入太阳经,太阳是表,和阳气相冲突,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 背上生青春痘,这是风气和太阳合并。 麻风病也是一种风症,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造成鼻柱塌坏,皮肤溃烂。 按节气发生,肝风:春天或甲乙日伤于风。 心风:夏天或丙丁日伤于风。 脾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 肺风:秋天或庚辛日伤于风。 肾风:冬天或壬癸日伤于风。 偏风:一侧有问题,风中五脏六腑俞穴时,称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之风称为偏风。五脏六腑的气脉本来是很均匀的,现在中了几个,造成气脉不均匀,就是偏了。 脑风: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造成眼寒,泪水会出来。眼热:红肿刺痛;寒症:不断流眼泪。 漏风:酒后吹到风。 内风:房事后汗出吹到风。 首风:淋浴后吹到风。 肠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 泄风:风居外部腠理之间。 风为百病之首,看到风症,风脉时,脉沿着皮肤表面,一摸脉,轻轻一按就摸到。 五脏受到风,症状不一:肺中风寒:多汗恶风,面色晃白,时常咳嗽气短,白天轻,黄昏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 心风:多汗且恶风,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红色的,很光亮,情志变化很大。 肝风:多汗恶风,善悲,面色青(金克木),咽干善怒。诊断在眼下,色青。 脾风:多汗恶风,全身疲劳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黄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多汗恶风,脸浮肿,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燥烟一样黑,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 胃风:多汗恶风,饮食不下,中膈阻塞不通,肚子胀满,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一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形瘦腹大。 首风:头面多汗恶风,肝风甲乙日,同一个日子出现病会起,过一个日子到丙丁日进入火相生时,病会好。 漏风:多汗恶风,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衣服都是湿的,口干易渴,不能正常工作。 泄风:多汗到衣服尽湿,多是做劳力的人。全身疼痛则寒,痛在局部的,有分寒热。全身尽痛:寒。痹论:痹: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风气盛者——行痹。寒气盛者 |
|
2350楼#
发布于:2015-12-29 22:21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5.12.29黄帝内经56课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之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风邪由阳明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风邪由太阳经侵入,偏行太阳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 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再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庚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腧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腧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 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致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风邪入侵。 黄帝问道:五脏风证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希望你讲讲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岐伯回答道: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躁,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颜面浮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如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胃风的症状,是项部多汗恶风,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作胀满,如少穿衣,腹即瞋胀,如吃了寒凉的食物,就发生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首风的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漏风的症状,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浸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发冷。(湖北-郑其赛2015.12.29) |
|
2351楼#
发布于:2015-12-29 22:4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2月29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5/12/29 56集学习心得:
风论篇第四十二: 1、 腰疼一般都可以治疗,委中附近有淤血点就放血,如果没有淤血点就找压痛点,然后在压痛点下针,千万不要采用西医手术的治疗方法。 2、 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与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 3、 风之性,善于游走且多变化,当肌肉松弛时,会令人感觉阵阵寒意,若封闭时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化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因此会造成看到食物就害怕,此名“寒热”。 4、 若风气进入阳明经而深入胃中,会顺沿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若此人素为肥胖,必使风气无法外泄体外,就造成中热病而眼目发黄。若此人素瘦弱,则外泄必过多而成里寒,于是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多的病。 5、 若风气进入太阳经,经过背部诸俞穴,再分散到肌肉之间,会与固表之阳气(免疫系统)相争,一旦受阻停滞不去,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固表之阳气受阻无法运行,造成肌肉麻痹感。 6、 瘴疠之病(麻风病)乃因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于是造成鼻柱塌坏,面上色暗,皮肤生疽化脓溃烂,此血因热生败之病,犹今之大痳疯、鸟脚病是也。若是风寒客居在经脉上不去,就名为时疠之病,或名寒热。 7、 以四季来分,春季或甲乙日时人伤于风,名之“肝风”。夏季或丙丁日伤于风者,名之“心风”。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者,名之“脾风”。秋季或庚辛日伤于风者,名之“肺风”。冬季或壬癸日伤于风者,名之“肾风”又若风伤背部之诸俞穴,如五脏六腑之俞穴,此为脏腑之风,各有风入之门户,此中者名之“偏风”。 8、 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则名之“脑风”。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酒后当风而伤,此名“漏风”。房事后汗出伤于风,则名“内风”。沐浴后当风者,名之“首风”。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名之“肠风”,或“飧泄”。风居外部腠理之间,名之“泄风”。 9、 故风者,为百病之首,为病之始生也。至于以后病情的演变,而成为其它的病了。风性善变,故并非有一定的法则可以依循。 10、 身体受风从脉上可以摸到,手指轻轻触摸到皮肤就感到脉,就说明受风了,脉浮上来了。 11、 眉毛是肺在管,眉毛长,耳朵里长毛都表示长寿。 12、 肺风主要症状乃多汗惧风吹,面色晃白,时常欬嗽气短。白天则转轻,入夜则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 13、 心风主要症状亦是多汗且惧风吹,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严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 14、 肝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其人善悲,面带微青。咽干人易怒,常恶见女子。其诊断在眼下,其色青。 15、 脾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全身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无华微带黄色,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 16、 肾风主要症状,也是多汗惧风吹,脸面呈浮肿状,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的黑,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 17、 胃风主要症状,颈部多汗,惧风吹,食物呑咽不下,下膈阻塞不通,腹部常胀满。若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不已,一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必呈人瘦而腹大。 18、 首风之主要症状,头面必多汗,且惧风吹。当到了得首风之日,以十干推算其前一日时,病情会加重,必头痛而不想出门,到了受风之同干日时,病情会减缓。 19、 漏风之主要症状,有时多汗,平常皆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出,严重时身体都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惧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其人口干舌燥易渴,无法正常工作。 20、 泄风之主要症状,必多汗到衣襟尽湿,甚而汗水溢出衣外。口中干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若全身都疼痛,则必兼有寒邪。 21、 头部局部痛可能是风或寒等邪,全身都痛就是寒。 痹论第四十三 22、 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就是痹病。若风气较多,则成游走性之“行痹”,寒气较多时,则成“痛痹”,若湿气较多,则酸痛不已且固定不移为“着痹”。 |
|
2352楼#
发布于:2015-12-29 23: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9日《黄帝内经》第56集学习心得:
疮有瘢痕叫痏。放血,下针左取右,右取左。 腰背委中求,在委中、阴谷下针。由阴引阳,越靠近阴谷内侧的地方越接近脊椎骨的痛,在附近可以找到压痛点,针一下去痛就去掉了。有淤血就放掉,没有淤血就在压痛点下针。 第四十二篇 风论 1、风为百病之始,刚开始受风,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和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这就造成痒,皮肤很痒,又没有皮肤病。 皮肤毛孔打开时,会造成寒,若封闭则令人发热而烦闷。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若转成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忽然忘掉,记忆不好,会抖动,东西吃不下去叫寒热。 2、风进入阳明而深入胃中,会顺着阳明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胖的人风气不得外泄,会造成热中而目发黄,瘦的人外泄而里寒,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很多的病。 3、风进入太阳经,太阳是表,和阳气相冲突,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背上长青春痘,这是风气和太阳合并。 疠病就是麻风病,也是一种风症,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造成鼻柱塌坏,皮肤溃烂。麻风病是有风,兼有寒热。 4、按节气分,有不同的风, 1)肝风是春天或甲乙日伤于风。 2)心风是夏天或丙丁日伤于风。 3)脾风是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 4)肺风是秋天或庚辛日伤于风。 5)肾风是冬天或壬癸日伤于风。 6)偏风是一侧有问题,风中五脏六腑俞穴时,称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之风称为偏风。五脏六腑的气脉本来是很均匀的,现在中了几个,造成气脉不均匀,就是偏了。 6)脑风是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泪水会出来。眼热、红肿刺痛,是寒症,会不断流眼泪。 7)漏风是酒后吹到风而伤。 8)内风是房事后汗出吹到风。 9)首风是淋浴后吹到风。 10)肠风是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 11)泄风是风居外部腠理之间。 3、各种风的症状 风为百病之首,看到风症,风脉沿着皮肤表面,一摸脉,轻轻一按就摸到。五脏受到风,症状不一。 1)肺中风寒,多汗恶风,面色呈白色,时常咳嗽气短,白天轻,黄昏严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眉毛长长,耳朵长毛都是长寿。眉毛下面白,表示肺气不足。 2)心风是多汗且恶风,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红色的,很光亮,情志变化很大。 3)肝风是多汗恶风,善悲,面色青,因为金克木,咽干善怒。诊断在眼下,色青。 4)脾风是多汗恶风,全身疲劳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黄,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肾风是多汗恶风,脸浮肿,背脊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黑,男子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 5)胃风是多汗恶风,饮食不下,中膈阻塞不通,肚子胀满,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一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形瘦而腹大。瘦是寒,胖是热。 6)首风是头面多汗恶风,肝风甲乙日,同一个日子出现病会起,过一个日子到丙丁日进入火相生时,病会好。 7)漏风是头面多汗,恶风,穿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严重时身体都会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俱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口干舌燥易渴,不能正常工作。 8)泄风是多汗到衣服尽湿,多是做劳力的人。口干舌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痛在局部的,有分寒热。全身都痛是寒。 第四十三篇 痹论 痹是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则为痛痹。湿气较多,酸胀不已且固定不移为着痹。 |
|
2354楼#
发布于:2015-12-30 02:25
中医经典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
2015.12.29日内经第56集作业 *疮有瘢痕叫痏。可放血,下针左取右,右取左。 腰背委中求,在委中和阴谷下针。由阴引阳,越靠近阴谷内侧的地方越接近脊椎骨的痛,在附近可以找到压痛点,针一下去痛就去掉了。有淤血就放掉,没有淤血就在压痛点下针。 风论第42篇 *风为百病之始,风气入体必先藏于皮和肌肉之间,使表里之输运失常,内受阻不通,外受阻汗液不出,这就造成痒,皮肤很痒,又没有皮肤病。 皮肤毛孔打开时,会造成寒,若封闭则令人发热而烦闷。 若转成寒气,则令人胃口不开。 若转成为热,则使人肌肉萎缩,忽然忘掉,记忆不好,会抖动,东西吃不下去叫寒热。 *风进入阳明而深入胃中,会顺着阳明经脉上行到目内角处。 胖的人风气不得外泄,会造成热中而目发黄。 瘦的人外泄而里寒,呈现中寒症及眼泪很多的病。 *风进入太阳经,太阳是表,和阳气相冲,会使肌肉鼓胀内生脓疡。背上长青春痘,这是风气和太阳合并。 疠病就是麻风病,也是一种风症,血气中有热邪居之而令血气混淆不清,造成鼻柱塌坏,皮肤溃烂。麻风病是有风,兼有寒热。 按节气分,有不同的风 肝风是春天或甲乙日伤于风。 心风是夏天或丙丁日伤于风。 脾风是长夏或戊己日伤于风。 肺风是秋天或庚辛日伤于风。 肾风是冬天或壬癸日伤于风。 偏风是一侧有问题,风在五脏六腑俞穴时,称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之风称为偏风。五脏六腑的气脉本来是很均匀的,现在中了几个,造成气脉不均匀,就偏了。 脑风是风气若沿风府穴而上行,风若入头面,则名“目风”或“眼寒”,泪水会出来。 眼热、红肿刺痛,是寒症,会不断流眼泪。 漏风是酒后吹到风而伤。 内风是房事后汗出吹到风。 首风是淋浴后吹到风。 肠风是久居风中而令风气入中焦。 泄风是风居外部腠理之间。 *各种风的症状,风为百病之首,看到风症,风脉沿着皮肤表面,一摸脉,轻轻一按就摸到。五脏受到风,症状不一。 *肺中风寒,多汗恶风,面色呈白色,时常咳嗽气短,白天轻,黄昏重。诊断在眉上,眉棱骨呈白色状。眉毛长长毛,耳朵长毛都是长寿。眉毛下面白,表示肺气不足。 *心风是多汗且恶风,唇口焦干,易惊善怒,面赤色,病重时讲话无法很快。诊断在舌,其色赤,红色的,很光亮,情志变化很大。 *肝风是多汗恶风,善悲,面色青,因为金克木,咽干善怒。诊断在眼下,色青。 *脾风是多汗恶风,全身疲劳倦怠,四肢不想活动,面色黄,不思食物。诊断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是多汗恶风,脸浮肿,脊背疼痛无法久站,其色如煤烟一样黑,男子无法行房,女人经水不顺。诊断在肌肤上,其色黑。 *胃风是多汗恶风,饮食不下,中膈阻塞不通,肚子胀满,穿薄衣受寒则腹胀,一吃寒冷的食物则下泄。诊断看体形,形瘦而腹大。瘦是寒,胖是热。 *首风是头面多汗恶风,肝风在甲乙日,同一个日子出现病会起,过一个日子到丙丁日进入火相生时,病会好。 *漏风是头面多汗,恶风,穿厚衣出入,一吃食物则头部大汗,严重时身体都会出大汗,呼吸会浅短,且怕风吹,衣服常常是湿的,口干舌燥易渴,不能正常工作。 *泄风是多汗到衣服尽湿,多是做劳力的人。口干舌燥,皮肤湿润,无法劳动。痛在局部的,有分寒热。全身都痛是寒。 *痹论第43篇 *痹是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处方必须祛风去湿驱寒的药同时都有,否则痛不去。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则为痛痹。痛得很重是寒气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