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5楼#
发布于:2015-12-30 06:30
您好,想問一下,非培訓班學員如何學習您提到的中醫經典呢?
|
|
2356楼#
发布于:2015-12-30 06: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9日《黄帝内经》第56课学习心得:
一、《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腰痛,如果没有做过开刀手术,一般都能治好,如果开过刀就很难治。 例:膀胱经痛,扎委中,阴谷,由阴引阳。再在委中下小腿肚处找压痛点对侧下针。 二、《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为百病之始。 1.风症的类型 (1)风在皮肤腠理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善行数变,其为寒则三焦虚而饮食衰,其为热而邪热盛,肌肉会萎缩。所以此症会让人战栗而不能吃东西? (2)风入阳明经,循经而上至目内眦,如果胖人,风气不能外泄,就会热中而眼睛黄;如果是瘦人则外泄而寒,为寒中则眼睛鼻涕都会流。 (3)风入于太阳经,就会进去脉俞,散于分肉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肌肉就胀痛,背上就生暗疮。 (4)麻风病,风伤荣气,相搏而为热。营卫之气不清,就会鼻子柱陷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5)风入五脏:春甲乙伤于风为肝风;夏丙丁伤于风为心风;长夏戊己伤于风为脾风;秋庚辛伤于风为肺风;冬壬癸伤于风为肾风。 (6)风入五脏六腑之腧穴,为脏腑之风。 风各入其门户所中,为偏风。 (7)脑风:风气循风府而上于脑。 (8)目风:等入于头,干太阳之目系,一目风,足太阳寒水主气,所以眼睛寒。 (9)漏风:饮酒中风。 (10)内风:行房后汗出中风。 (11)首风:洗澡后受风。 (12)肠风:久风入中为肠风就会下利;在外就为泄风,腠理开汗外泄。 2.风症的脉 风行万物,无孔不入,风脉在皮表,脉沿皮肤走,手指轻碰到皮肤就能感觉到。 3.五脏风症之状 (1)肺风:多汗恶风,脸色白,咳嗽,气短,黄昏时病严重,眉毛上面下面一圈会发白,因为眉毛络在肺上。 (2)心风:多汗恶风,唇舌焦而津液绝,易发怒,病严重则舌强不可快语,诊在口,嘴唇会很光鲜。 |
|
2357楼#
发布于:2015-12-30 07: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杨诚报到
2015年12月29日,《黄帝内经》56课心得:第四十二篇 风论 风为百病之长,风善行而数变。风邪是造成各种疾病的首要因素。但风邪侵入人体所引发的变化、造成的疾病却没有固定规律,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要辨症施治。 1.寒热 【发病症状】皮肤痒、但不是皮肤病,记忆力不是太好、人体振寒而不能饮食,所以瘦。 【发病原因】风邪侵入人体,首先停留在皮肤之中,使毫毛孔闭塞。风邪既不能向体内通告,也无法向体外发散。但风邪的性质是行动迅速、变化多端。如果毫毛孔舒张开启就会使人感到寒冷;如果毫毛孔关闭不通就会使人感觉发热而烦闷。寒冷会使人饮食减少,发热会使人肌肉消瘦(停留在皮肤中的热会使人消瘦)。 【治疗方法】开祛风祛寒的药 2.热中 【发病症状】眼睛发黄(鲜黄),中焦湿热重,人胖。 【发病原因】风邪从阳明经侵入胃中,再沿经脉向上到眼角内侧。如果病人身体肥胖、毛孔致密,风邪就不能向外发散,仍停留在人体内部,时间长就会转化成热,形成热中病,即脾胃湿热很重,中焦湿热很盛。 【治疗方法】开祛风祛热的药 3.寒中 【发病症状】两眼经常流泪 【发病原因】风邪从阳明经侵入胃中,再沿经脉向上到眼角内侧。如果病人身体瘦弱瘦弱、毛孔疏松,阳气容易随风邪向体外发散,形成寒中病。 4.疮疡 【发病症状】肌肉肿胀高起,肌肉麻木,不知痛痒 【发病原因】风邪从太阳经侵入人体,行走到各条经脉的俞穴,散到到肌肉之中,与卫气结合在一起,互相抗争,使经脉运行的通道阻滞不通,造成肌肉肿胀高起(胀闷、胀痛),而逐渐形成疮疡(如青春痘)。如果卫气凝滞阻塞,无法运行,不能温暖、营养肌肉皮肤,(风气与太阳合病) 【治疗方法】开祛风祛热的药 5.疠风 【发病症状】就是麻风病,也是一种风病,兼有寒热 【发病原因】风邪侵入经脉,邪气与营业气互相结合转化成热,严重的会使营气发生腐败,造成气血污浊不清,而出现鼻柱毁坏而气色败坏、皮肤溃烂。这是因为风寒之邪长久停留在经脉中而逐渐形成的。由于首先出现发寒热的症状,所以又叫寒热。 【治疗方法】开祛风祛寒祛热的药 *多汗恶风是风症的典型症状。 6.肝风 【发病症状】多汗怕风,容易发怒,面色微青,咽喉干燥,病情严重时有厌恶异性的现象。重点是眼睛下方有青色。 【发病原因】春季和甲乙日在五行中都属木,而肝在五行中也属木,所以春季和甲乙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肝风 7.心风:第五椎痛心风 【发病症状】多汗怕风,唇舌焦躁,常见发怒和恐惧,面色发红,病情严重的可见语言障碍。重点是口唇光鲜亮丽发红 【发病原因】夏季和丙丁日在五行中都属火,而心在五行中也属火,所以夏季和丙丁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心风 8.脾风(脾有病都会四肢倦怠) 【发病症状】多汗怕风,身体疲倦,四肢不想动,面色淡黄,不想吃东西。重点在鼻上,见黄色。如果鼻子是鲜亮的黄是发横财 【发病原因】长夏和戊己日在五行中都属土,而脾在五行中也属土,所以长夏和戊己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脾风 9.肺风:第三椎痛肺风 【发病症状】多汗怕风(汗毛孔开所以恶风)、面色淡白,时有咳嗽气短,白天症状轻,夜晚症状加重。重点是两眉周围可以见到白色 【发病原因】秋季和庚辛日在五行中都属金,而肺在五行中也属金,所以秋季和庚辛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肺风 眉毛是由肺脏在管,头发的光泽亮丽是由肾脏在管(发为血之余),头发的生长是肝脏在管,所以肝肾都固好,就会又黑又亮。 年长的人眉毛变长、耳朵里长毛出来是长寿的标志,而年轻人耳朵里长毛是彪悍之人。 10.肾风 【发病症状】多汗怕抽象,面部浮肿,起青春痘,腰脊疼痛不能直立,面色发黑好像被煤烟熏过一样,二便不通畅。重点看两颧,见黑色。男人不能行房,女人月经停掉 【发病原因】冬季和壬癸日在五行中都属水,而肾在五行中也属水,所以冬季和壬癸日被风邪侵犯而形成肾风 11.五脏六腑风病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各入其门户,传到内部,就会引起五脏六腑的风病;五脏六腑的风原来是平衡的。 1)胃风 【发病症状】颈部多汗、怕风,饮食不下,胸膈阻塞不通,腹部胀满,衣服穿少时腹部胀满尤甚,饮食寒凉,则大便泄泻。诊察的重点是病人肌肉消瘦而腹部胀大,瘦是寒、胖是热 风带寒带热, 2)俞穴位于人体的体表,如果进入五脏六腑的风邪偏着于身体一侧的脏腑俞穴,造成体内气脉不均匀,就会造成一侧身体无法正常活动,而为“偏风”; 3)如果风邪侵犯“风府”,并特经脉向上入脑,就会形成“脑风”; 4)如果风邪侵犯头部,损伤视觉系统,就会出现眼睛疼痛和怕风寒、流眼泪等症状,叫做“目风”; 【发病症状】眼睛热会红肿刺痛;眼睛寒会不断流泪。 5)饮酒之后,毛孔舒张出汗,风邪乘虚而入,形成“漏风”; 【发病症状】多汗怕风,不能穿单衣,进食则汗出,严重时有自汗的现象,气喘怕风,衣服经常被汗浸湿,口干易渴,体力差,不耐劳动。 6)如果房事时出汗而感受风邪,称为“内风”; 7)刚洗完头,毛孔尚未闭合,风邪乘机侵入,造成“首风”; 【发病症状】头痛,面部多汗怕风,常在起风的前一天头痛加剧,不能出门,当风起后疼痛反而有所减轻。 8)风邪停留在体内时间长久,进入肠中则称为“肠风”、“飧泄” 9)风邪停留在腠理之间的,经常出汗,称为“泄风” 【发病症状】多汗,汗出浸湿衣服,口干,上半身汗多,像被水浸泡过一样,不耐体力劳动,身体疼痛且发冷。本来是劳力工作者,出汗多后风吹。 头痛可热可寒,全身痛是寒 *风症的脉象:轻轻搭在皮肤上就可以摸到 |
|
2358楼#
发布于:2015-12-30 17: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杨诚报到
2015年12月30日,《黄帝内经》57课心得:第四十三篇 痹论
痺(痹):即肿痛、麻木不仁的症状 1.痹病成因: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侵犯人体就形成了痹病 1)行痹:因感受风邪而出现肢体关节酸痛、痛处游走不定的痹证。(痛会移转是风邪重,去风药开重些) 2)痛痹:因感受寒邪而出现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的痹症。(痛得很重是寒邪重,去寒药开重些) 3)著痹:因感受湿邪而出现肢体关节沉重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的痹证(红肿是湿邪重,去湿药开重些) 2.痹病按病邪流注部位分类: 1)骨痹:五行中冬天与肾相应,肾主骨,所以冬天得的痹病称为“骨痹” 2)筋痹:五行中春天与肝相应,肝主筋,所以春天得的痹病称为“筋痹” 3)脉痹:五行中夏天与心相应,心主血脉,所以夏天得的痹病称为“脉痹” 4)肌痹:五行中长夏与脾相应,脾主肌肉,所以长夏得的痹病称为“肌痹” 5)皮痹:五行中秋天与肺相应,肺主皮毛,所以秋天得的痹病称为“皮痹” 3.五体痹发展为五脏痹 人体五脏与五体是表里相合的。如果病邪长久停留在体表而不离去,就会侵入与体表部位相对应的脏腑。 五体痹转化为五脏痹的两种因素:一是五体痹久而不愈,耗伤相应脏气的精气,使五脏精气内虚,此炎五脏痹发生的内在基础。二是复感于邪,此为五脏痹发病的外在原因。 五脏之气,安静则精神内藏,躁动则容易耗散。遇到风寒湿加倍吃东西,肠胃就会受伤。所以每吃一餐饭要等到消化完再吃,保持一点饿是最好,吃到不饿就停。 1)肝痹 【发病原因】筋痹长久不愈,如果重复感受邪气,病就会向内影响到肝。即风寒湿进入肝脏 【发病症状】夜晚睡眠时容易受惊,口渴多饮,小便次数频繁,腹部胀满,形似满弓,状如怀孕。疲乏衰竭。 【治疗方法】
2)心痹 【发病原因】脉痹长久不愈,如果重复感受邪气,病就会向内影响到心。即风寒湿进入心脏 【发病症状】血脉不通畅,心烦、心慌、心跳像在敲鼓一样,突然发作气喘,咽喉干燥,常有嗳气,当出现气向上逆时,病人会产生恐惧。忧愁思虑。心脏受损,水会克火。即水直接补火位。 【治疗方法】
3)脾痹 【发病原因】肌痹长久不愈,如果重复感受邪气,病就会向内影响到脾。即风寒湿进入脾脏 【发病症状】四肢疲倦无力,咳嗽,呕吐清水,胸部胀满,闭塞不畅,肌肉萎缩。脾主湿,风寒湿进入,会使湿更盛,堵塞中焦。此时开处方,不仅止吐,还要去湿,因为这个呕吐是由湿造成的。 【治疗方法】
4)肺痹 【发病原因】皮痹长久不愈,如果重复感受邪气,病就会向内影响到肺。 【发病症状】胸闷、气喘、呕吐,呼吸喘促。因为肺为气机所在,阳气所在,风寒之气进去,就会气逆 【治疗方法】
5)肾痹 【发病原因】骨痹长久不愈,如果重复感受邪气,病就会向内影响到肾。即风寒湿进入肾脏 【发病症状】腹部胀满,骨骼软弱无力,不能行走,行动时以屁股着地,身体蜷缩,脊背比头高,遗尿 【治疗方法】
6)肠痹 【发病原因】饮食过量。 【发病症状】多饮但小便不畅通,腹中肠鸣,有时泻出不消化的食物 【治疗方法】
5)胞中痹 【发病原因】风寒湿进入女子胞和精宫中。 【发病症状】用手触按小腹部时有疼痛感,又像灌了热水一样,有灼热感,小便涩痛,并见流清涕。 【治疗方法】
4.痹病的愈后及针刺治疗方法 各种痹病日久不愈,就可能加重逐渐侵入身体内部。以风邪为主要病邪的比较容易治疗。 得了痹病的病人,有的会死亡,有的疼痛长久不愈,有的痊愈得很快。 痹病已传入五脏就会死亡 痹病长久固定在筋骨之间,就可能长久疼痛不愈 如果痹病只发生在皮肤,就容易治愈 由于饮食起居失调,造成了六腑发生痹病。六腑在背部各有俞穴,如果风、寒、湿邪侵犯六腑的俞穴,而又有饮食不调,则病邪就会循着俞穴侵入相应的腑中。 五脏六腑稳中各有自己的俞穴和合穴,在其经脉分布的部位均有发病之处,应根据这些不同发病部位,进行针刺治疗,痹病就可以治愈。 5.痹病与营、卫(即气和血)之气的关系 营气是食物的精华转化而成的,它平和协调地而散于五脏六腑之中,然后进入经脉,再沿着经脉上下支行,贯通五脏,联络六腑。水谷中的阴造血 卫气是水谷精气中剽悍滑利的部分,运行疾速而滑利,不能进入经脉,只能循行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并熏蒸体内的筋膜(三焦),然后散布到胸腹部。水谷中的阳造气 如果营气和卫气运行紊乱,就会产生疾病;营卫之气运行正常,疾病就会痊愈。 如果营卫之气正常,不与风、寒、湿邪相合,是不会发生痹病的。即风寒湿不会入血分和气分,只会在皮肤与肌肉中间、筋骨间、脏里、腑里。 各种治疗只要使营卫二气从顺,便可将痹证治愈。因此,调和营卫、行气活血是治疗痹证的重要方法。 6.痹病的几种不同症状产生的原因。 痹病疼痛多,是感受寒邪偏多造成的,寒邪使气血运行缓慢,经脉阻滞不通,所以疼痛。痛除了操劳至痛,都是寒导致 痹病不痛,但肌肤麻木不仁,是因为得病时间太久,病邪侵入较深,营卫之气运行缓慢涩滞,使经络时有空虚,所以不痛。肌肉皮肤得不到营气滋养,所以感觉麻木不仁。 痹病感到寒冷,是因为病人阳气虚少,阴气偏盛,阴气与病邪互相资助,因此出现寒冷 痹病发热,是由于病人阳气亢盛,阴气虚少,病邪侵入人体内,转化为热,虚弱的阴气无法抵抗亢盛的阳热,所以病人发热。 痹病多汗而皮肤湿润(皮肤湿达达的),是因为感受湿邪太重,病人阳气虚少,阴气过盛,湿邪与阴气结合,所以病人多汗而皮肤湿润。 中药也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需要辨症选择使用 7.痹病不痛 痹病发生在骨,则身体沉重 痹病发生在脉,则血流不畅 痹病发生在筋,则痉挛拘急肢体不能伸展。脚不能伸直病在筋 痹病发生在肌肉,则感觉麻木不仁 痹病发生在皮肤,则身体感觉到寒冷。 如果具有这五种症状,就不会有疼痛的感觉。 凡是痹病,遇到寒气就痉挛拘急疼痛,遇热就疼痛缓解。 |
|
2359楼#
发布于:2015-12-30 18: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2015年12月30日《黄帝内经》第57节学习心得: 岐伯说:风,寒,湿三气一起袭来,错杂而形成了痹证,偏重于风的叫做行痹,偏重于寒的,叫做痛痹,偏重于湿的,叫倣寒痹。如痛的很厉害,是寒症,红肿不是热症,是寒症,要开热药。如有病人说关节痛,不定,今天痛这里,明天痛那里,这是风寒,湿三气,但风比较盛,可以把去风的药开大点。如痛的很厉害,这是寒盛,就去寒的药开重点。如果痛在固定一个地方,就是湿盛,就要去湿的药开的重点。
岐伯说: 所有的病都跟节气有关系,五脏与筋,脉,肉,皮,骨是内外相应的,病邪久留,在休表不去,就会侵入它所相应的内脏,在冬天发病,我们称为骨痹,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肾,筋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肝,脉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內藏于心。肌痹不愈,又感受了邪,就内藏于脾。皮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肺,因此说痹病,是在所主季节里感受风,寒,湿三气所形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病变是不同的。肺痹的症状,肺本身是阳气的所在,很活跃的,突然风寒进去了,当然气会逆,气逆的时候就会烦闷,喘息而呕。 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胃会鼓起来。心烦而且心跳,暴气上冲而喘,咽喉干燥,经常嗳气。逆气上乘于心,就会令人惊恐。 肝痹的症状,是夜间睡眼多惊,好饮水,小便次数多,上引少腹膨满的情况像怀孕时一样。 肾痹的症状,是浑身肿胀,直胀得能坐而不能行,能低头而不能仰头,好像用屋骨着地,又好像颈骨下倾,脊骨上耸一样。 脾痹的症状,本来脾就主湿,在加风寒,湿,就会湿便盛,就会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胸部痞寒。 肠痹的症状,常常喝水而小便困难,中气喘而急迫,有时要发生飧泄。 胞痹的症状,少腹,膀胱手按内有痛感,且腹中觉热,好像洗了热水一样,小便涩滞,上部鼻流清涕。 五脏的阴气,安静时就精神内藏,躁动时就易于耗散。假如饮食过多了,肠胃就要受伤,气失其平和而喘息迫促,那么,风寒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肺,气失其平和而忧愁思虑,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心。气失其平和而遗尿,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肾。气失其平和而疲会口渴,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肝。 气失其平和而过饥伤胃,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脾。 各种痹病曰久不愈,会越来越往人体的内部发展,如属于风气较胜的,那么病人就比较容易痊愈。 黄帝问: 痹病常常有死的,有痛长期不好的,有很快就好的,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 痹病如入于五脏,就会死亡,缠绵在筋骨里,疼痛就会长期不好,如邪气只留在皮肤里的,那就容易好。 黄帝说: 痹病有的侵入到六腑,这是因为什么呢?岐伯说: 这是由于饮食不节,居处失宜,导致腑痹的根本原因,六腑各有俞穴,风,寒,湿,三气从外侵袭了一定的俞穴,而内更伤于饮食,外內相应,病邪就循着俞穴而入,各自潜留在本腑。 黄帝说: 我们针灸怎么治呢?岐伯说:五脏都有俞穴,都可下针,六腑有合穴,循着经脉所属的部分,只要在各发生疾病的地方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 帝问: 痹病有痛的,有不痛的,有麻木的,并有寒热湿等情况的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 痛是寒气偏多,是因寒而痛的,有的腹痛是寒,如果只开活血化瘀的药不行,还要加上去寒的药,如有不痛而麻木不仁的,那是病的日子长了。病邪深入,虽然风寒不会进 荣卫,但是会使气血流动变慢,造成经络不通畅。所以才会有麻的感觉。如寒多的,是阳气少阴气多,阴气加剧了,风寒湿的痹气。所以说是寒。如热多的,是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过强,阳凌于阴,所以说是痹热。如多汗出而沾湿的,那是感受湿气太甚,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气和湿气相感,所以有多汗出而沾湿的情况。 帝问: 痹病有不痛的,这是什么缘故?歧伯说: 痹在骨的则身重,痹在脉的则血凝,滞而不流畅,痹在筋的则屈而不伸,痹在肌肉的则痳木不仁,痹在皮肤的则发寒。如果有这五种症状的,就不会有疼痛。大凡痹病之类,遇到寒气就挛急,遇到热气就弛缓。 |
|
2360楼#
发布于:2015-12-30 20: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5年12月30日57:痛:寒症。痛得红肿,红肿看上去是热症其实不是。关节痛:今天痛这里明天痛那里,是风比较盛,开祛风的药要重一点。不是每天都痛,是寒症,祛寒的药开重一点。湿气重,痛停在那里不动,祛湿的药开重一点。
冬天发病为骨痹,春天发病为筋痹,夏天发病为脉痹,长夏发病为肌痹,秋天发病为皮痹。 湿伤到下焦。骨痹不已会进入内脏(肾脏),筋痹不已进入肝脏,脉痹久不去,进入脾脏,皮痹久不去进入肺脏。所以凡痹病之区分,是以四季时节为准,在重伤于风寒湿三气之时节来定。 痹病居于五脏而产生的病情:肺伤于痹: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 心伤于痹:血脉不通,胃中胀满心烦,呼吸短促,咽干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心生恐惧。 肝伤于痹:夜眠易惊醒,喝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胀如怀孕一样。 肾伤于痹:生水肿。 脾伤于痹:脾主湿,加上风寒,湿更盛,中膈堵掉,食物下不去。 肠伤于痹:喝多水,小便排不出,下痢。 胞伤于痹: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会感到里面痛,好像热水烫一样,外症是小便困难,鼻流清涕。 正常人:阴是静,神很稳,脏是阴,神内藏,燥神就会消亡。燥的时候遇到风寒湿,加倍吃东西,肠胃会受伤。所以每吃一餐饭要等到肚子很饿时再吃,常保持一点饥饿感。 痹聚在肺上:会喘息。 痹聚在心上:会忧郁。 痹聚在脾上:肌肉消瘦(肌肉没有力量)。 痹聚在肾上:会小便失禁。 痹聚在肝上:四肢无力精神不振。久痹不去会进入内脏,越来越严重。 风、寒、湿三种,风是最好治的,因为病在最浅。 痹在皮肤表面很快就会好,越深越不好治,入脏会更危险。 痹入腑,六腑同五脏一样,各有各的背俞穴,当风寒湿伤于俞穴时,刚好碰到此人不知饮食节制,或居所不良使腑功能衰弱下来,病邪必顺俞而入侵内腑。 针灸治痹:痹在脏,取其俞穴。 痹在腑:取其合穴。 经络上按照经络取穴就可以了。 血是来自饮水与五谷的精华,能协调五脏的关系,能入与脉,上下全身贯通五脏,连络六腑。 气是水谷产生的热气,其性慓悍散走迅速,无法入于血脉中,它顺延皮肤肌肉之间,使体内三焦油膜充满其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之中。使血与气会病,乃因其逆行所致。只要使其顺行必愈。此血与气皆不会与风、寒、湿三者结合,所以没有痹病。 痛绝大多数是寒,腹痛是寒。热:操劳的人。不痛不仁:病很久,跑到深处的地方去。 风寒不会进入荣卫,但会让流行的气阻塞,造成经络不通畅。 肥胖的人:喜吃膏粱之物。 瘦弱的人:喜吃清淡食物,全身是寒。 有的人天生阳气比较少,阴气比较多,受到寒,寒上加寒病会加重。遇热阳气多阴气少。湿:诊脉时摸上去身上皮肤粘粘的,湿湿的。 身上有很多水,阳会固表,所以水份不会散失掉。阳一虚,阴盛,津液会跑出来,受到风寒会加重。 中药也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的药走表有的药走里,有的药是阴药,有的药是阳药,黄帝内经不讲药性,只讲八纲。 有的人不痛:痹在骨,令人身重。痹在经脉,则令人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行。痹附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顺。痹留于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痹留在皮肤上,令人生寒意。 痿论:痿:萎缩,是热。 肺主皮毛,肝主筋膜,心主血脉。筋会阳陵泉,肝经的经气就到这里。所有阴症出现,不管脚怎么冰冷,到膝盖这里就停掉了,再来就是筋在管。脾主肌肉,肾主骨髓。 肺常态:肺法象天幕,是冷的,心是热的。 |
|
2361楼#
发布于:2015-12-30 21: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2月30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5/12/30 57集学习心得:
1、 冬日得痹病名之“骨痹”,春季得痹病名之“筋痹”,夏季得痹病名之“服痹”,长夏季节得痹病名之“肌痹”,秋季得痹病名之“皮痹”。 2、 骨痹久,再感受外邪入侵,会内延至肾脏。如筋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必使痹病深入于肝脏。如脉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痹病于是入侵心脏。如肌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于是痹病进入脾脏。如皮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致使痹病进入肺臓。 3、 痹病之居于五脏而产生的病情,如肺伤于痹的,会造成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心伤于痹者,令血脉不通,胃中胀满心烦,气志强烈上冲,呼吸短促,咽干容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心生恐惧。肝伤于痹者,令人夜眠易惊醒,喝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如怀孕一样。肾伤于痹者,易生水肿,从屁服直下到足踝,从背部向上至顼部。脾伤于痹者,四肢倦怠乏力,易欬兼吐白液出,易阻塞咽喉。肠伤于痹者,频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呜则腹泻。胞伤于痹者,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会感到里面痛,好像热水烫炙一样,外症是小便困难,鼻流清涕。 4、 日常保健要注意肚子饿时在吃饭,每餐要少吃一点,不要过饱,锻炼胃气。 5、 病邪入侵造成喘息,乃因痹之气聚于肺所致的。病邪入侵而造成情绪忧郁者,乃因痹邪聚在心所致。病邪入侵造烕小便失禁,乃因痹之气聚于肾所致。病邪入侵造成四肢无力又精神不振,此因痹气聚于肝而致。病邪入侵造成肌肉消瘦,此因痹气聚于脾所致。所有痹之病,若久而不愈,必进转移入五臓也,凡风、寒、湿三者,风气最盛之行痹是最容易痊愈的。 6、 痹气入臓则死,若只流连在筋骨之间会造成疼痛很久不愈;若停留在皮表上的,容易痊愈。 7、 六腑也同五脏一样,各有各的背俞穴。当风、寒、湿三气中伤于俞穴时,适逢此人不知饮食节制,或居所不良使腑功能衰弱下来,病邪必顺俞而入侵内腑。 8、 治痹在脏,取其俞穴;治痹在腑,取其合穴。痹病循着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适其过舆不及,则病易痊愈。 9、 血者,是来自饮水与五榖的精华,能协调五臓之关系,分散在六腑之中,故能入全身之经脉,上下全身贯通五脏,连络六腑。术气者,是水榖产生之热气,其性慓悍散走迅速,无法入于血脉中。它顺延皮肤肌肉之间,使体内三焦油膜充满其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之中。使血与气会病,乃因其逆行所致,只要使其顺行则必愈,此血与气皆不会与风、寒、湿三者结合,所以没有痹病。 10、 疼痛的症状乃因寒气盛也,此因寒则生痛。有的无痛感却麻木不仁的,此表示病已久且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仍通,所以不痛。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所以麻木不仁。感觉冷的,是因病人本身阳气就少,阴气过盛,而与病邪相抗产生的。感觉发热的,是其人素为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此时如病邪胜过阳气,阳热之气必遭受压制,此热因痹而生的。此人多汗且皮表湿濡者,表示湿气很强,因为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又感受湿邪造成的,所以会多汗且皮肤过于湿润状。 11、 痹附在骨,令人身重。痹在经脉,则令人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行。痹附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顺。痹留于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痹留至皮肤上,令人生寒意。凡以上五者,都没有痛症。素有痹病之人,遇寒气入侵,则必生拘急状,遇热邪入侵,则四肢会弛缓无力。 痿论篇第四十四: 12、 痿:就是萎缩的意思。发病多因热盛伤津。 |
|
2362楼#
发布于:2015-12-30 22: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5年12月30日第57节学习心得:
1、痹和痹的分类: 痹:是风、寒、湿三种 混合在一起造成的。 行痹:风比较多,且成游走性,今天这边关节痛,明天右边关节痛。 病痹:寒气比较多,痛的非常厉害。 着痹:湿气很重,停在那里不动。 2、痹与五脏的关联: a、不管痹在哪个季节,都是由风寒湿造成的。 b、五脏各有所主,久病话病就会停在其脏所主的地方。 c、当令节气再受到风寒就会加重。 d、刚开始中了风寒湿,湿是下焦的时候最容易得到湿,湿伤肯定在下肢、膝关节、足 踝裸、宽部。 e、冬天发病五行里冬天是肾,肾主骨,所以为骨痹;骨痹没好停在那里不好,在感于 邪,加重就会跑到肾脏里,称为肾痹。 冬天→肾→骨→骨痹→骨痹不已→感于邪→跑到肾脏→肾痹:下半身水肿,全身有积水。 春天→肝→筋→筋痹→筋痹不已→感于邪→跑到肝脏→肝痹:夜眠易惊醒,喝水多,小 便次数多,量小 夏天→心→血脉→脉痹→脉痹不已→感于邪→跑到心脏→心痹:血脉不通,胃胀满,呼吸短促,咽干,容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产生恐惧。 长夏→脾→肌肉→肌痹→肌痹不已→感于邪→跑到脾脏→脾痹:四肢倦怠,易咳呕吐,中隔堵到,食物下不去。 秋季→肺→皮毛→皮痹→皮痹不已→感于邪→跑到肺脏→肺痹:胸满,喘,呕吐。 肠痹:频喝水,湿甚会堵到,小便不排,会下痢。 胞痹(小腹、膀胱):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会感到里面痛,好像热水烫一样,上流鼻涕,小便排不出。 痹聚在肺上会有喘息;痹聚在心上会忧思;痹聚在肾脏会小便遗尿;痹聚在肝上会全身 倦怠无力,痹聚在脾上肌肉会没有力量。 痹有风、寒、湿三种,风气最盛的行痹是最好治的。 f、阴主静,正常人神藏,精气很稳。 养生之道:节制自己食欲,不要吃太多,让胃气升起来,每吃一餐饭一定要等肚子饿 时再吃,肚子不饿就不吃,常常保持一点饿最好,饿就是胃气。 j、遇到风寒湿后,自己加倍吃东西肠胃就会受伤,所以饮食应随时保持节制,风寒湿 就不容易进入身体里面。 3、痹气入藏会有生命危险,若在筋骨之间会造成疼痛很久不愈,若停留在爱皮表上的,容易痊愈。 4、痹气进入六腑消化系统中,是因为饮食不知节制,居住不适造成的,六腑也同五脏一样,各有各的俞穴,当风、寒、湿三气中伤于俞穴是,适逢此人不知饮食节制,或居所不良使腑功能衰弱下来,病邪必顺俞而入内腑也。 5、五脏痹病下俞穴,六腑痹病下合穴,其他的按经络取穴就可以了。 6、荣是血,血是来自于水喝五谷的精华,能协调五脏关系,分散在六腑之中,故能入全身经脉,上下全身贯通五脏,连络六腑。水谷中的阴造血。 卫是气,气是来自水喝五谷的热气,其剽悍运行疾速而滑利,不能进入血脉,只能在皮肤肌肉之间运行,使三焦油膜受到热气,分散在胸和腹腔之中。水谷中的阴造气。 痹不会入血脉中去,只会在皮肤与肌肉之间,骨筋之间,脏、腑里面。 7、a、病人痛多是寒气多,所以痛绝大数是寒,热只有一种是久劳所致。 b、浅痛,病很久了,跑到深处,风寒不会进气血,会让气血速度缓减下来,造成经络不通畅,皮肤麻麻的没什么感觉。 c、平常有两种人,一种是速热,比较肥胖的人,喜欢吃高能量的,一种是瘦弱,本身是寒,吃的比较清淡,本身体质不同而不同。 d、有的人天生阳气少,阴气多,受到寒气的话,寒与寒相通,会加重。 e、 速热的人,本受到风寒,会出现热症;平常寒比较多的人,受到寒,会出现极痛,因寒加寒。 摸脉感觉到病人皮肤湿湿的,是湿很甚,是痹。 f、天生阳气不足,阴气很盛,阴阳相对,阴阳平衡,阳少阴盛,阳本身固表,身体皮肤里面有很多水,有阳固所以不会丧失,阳虚阴盛,就会失掉阴,津液就会跑出来,这种人受到风寒就会寒气加重。 8、有五种痹不痛: 痹在骨,身体会感到沉重; 痹在脉,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 痹在筋,四肢不能伸展; 痹在肌肉,就会麻木; 痹在皮肤,会感到寒冷; 以上五种痹都没有痛症。 痹病的人,遇寒则缩,遇热则纵,遇到寒气会拘急,遇到热会弛缓无力。 |
|
2363楼#
发布于:2015-12-30 22: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风寒湿三气杂和而为痹,风多时,痛会来回移动,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重的人痛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冬天发病为骨痹,春天为筋痹,秋天为皮痹,不管那个季节发的都是由风寒湿引起的,五脏都有与其所合的地方,久病就会停在与其所合的地方,一直停在那里不动再感于邪就会入肾,如果骨痹有病不去,就会进入内脏,骨与肾想通第一个就会伤到肾,筋痹会入肝,肌痹复感风寒会入脾,皮痹复感风寒会入肺,痹入内脏的症状,痹入肺,会烦满喘呕,痹入心,脉不通胃会鼓起来,心脏受损水会克火,暴上气喘,嗌干善悥,撅起上则恐,痹入肝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位引入怀,肾痹不能走路下半身水肿,脾痹,四肢解惰,吃的东西下不去病人会呕吐,肠痹,喝的水会堵到大肠里,小便排不出病人会下痢,胞痹,小腹膀胱按之内痛,有时像烫的东西放在上面,小便涩,上面会流清涕,肺痹会喘息,心痹会忧思,痹聚于肾小便会遗尿,痹聚于肝病人会倦怠无力,痹聚于脾,会肌肉无力,任何痹久病不去会越来越严重,风寒湿入脏则死,其留恋筋骨会痛很久,留在皮肤肌肉之间会很快好痹入腑,饮食起居是病之本,风寒湿冲到消化系统的腧穴时饮食不知了节制会入腑,五脏的风寒湿下针腧穴,六腑的风寒湿下针合穴痹w于循着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按经络取穴就可以了荣者是水谷的精气,和调于五脏,洒尘于六腑,所以可以入脉,气和血的来源都是水谷,水谷里的阴造成血,阳故循于皮肉之中分肉之间,藏在三焦里面,散于胸腹,三焦是气走的地方,顺气则愈,不于风寒湿气合所以不为痹,,痹痛是寒气多,浅痛没有多少痛是病很久了,风寒不会入气血,会让气血就行的速度减缓,造成经络不畅,皮肤有嘛的感觉,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有的人完全不痛是病在骨身体会很沉重,脉血凝而不流,在筋则曲不能伸,在肉则不仁,在于皮会感到寒冷,故具五者则不痛也,痹类逢寒则缩,逢热则纵 |
|
2364楼#
发布于:2015-12-30 22:4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5年12月30日《黄帝内经》第57集学习心得:
痛得很严重是寒证,湿气很盛,会痛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风盛痛的位置会不停地变化。 止痛药伤肾,会让肾寒,肾太寒会衰竭,肾寒会转移到肝,导致肝癌。 1、 冬日得痹病名之“骨痹”,春季得痹病名之“筋痹”,夏季得痹病名之“服痹”,长夏季节得痹病名之“肌痹”,秋季得痹病名之“皮痹”。不管痛在哪里都是风寒湿。 2、 五脏各有所主,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伸至内造成的。 1)如骨痹久不去,再感受外邪入侵,会内延至肾脏。 2)如筋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必使痹病深入于肝脏。 3)如脉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痹病于是入侵心脏。 4)如肌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于是痹病进入脾脏。 5)如皮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致使痹病进入肺臓。 3、 痹病之区分,是以四季时节为准,在重伤于风寒湿三气之时节来定。痹病之居于五脏而产生的病情如下: 1)如肺伤于痹的,会造成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因为肺是阳气的所在,很活跃,风进去后,会气逆。 2)心伤于痹者,令血脉不通,胃中胀满心烦,气志强烈上冲,呼吸短促,咽干容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心生恐惧。五脏相生相克,心脏有问题,水马上就进来了,所以要首先注意肾脏。 3)肝伤于痹者,令人夜眠易惊醒,喝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如怀孕一样。 4)肾伤于痹者,易生水肿,从屁服直下到足踝,从背部向上至顼部。水肿不能走路。 5)脾伤于痹者,四肢倦怠乏力,易欬兼吐白液出,易阻塞咽喉。脾本来就是湿,再加上风寒湿,会堵塞中膈,东西下不去。 6)肠伤于痹者,频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呜则腹泻。 7)胞伤于痹者,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会感到里面痛,好像热水烫炙一样,外症是小便困难,鼻流清涕。在女子胞和男子精宫。 4、阴之性为静,正常时精神内敛,阴津竭则燥渴。日常保健要注意肚子饿时在吃饭,每餐要少吃一点,不要过饱,锻炼胃气。暴饮暴食肠胃必伤于痹之气。 1)病邪入侵造成喘息,乃因痹之气聚于肺所致的。 2)病邪入侵而造成情绪忧郁者,乃因痹邪聚在心所致。 3)病邪入侵造烕小便失禁,乃因痹之气聚于肾所致。 4)病邪入侵造成四肢无力又精神不振,此因痹气聚于肝而致。 5)病邪入侵造成肌肉消瘦,此因痹气聚于脾所致。 所有痹之病,若久而不愈,必进转移入五脏,凡风、寒、湿三者,风气最盛之行痹是最容易痊愈的。痹气入脏则死,若只流连在筋骨之间会造成疼痛很久不愈;若停留在皮表上的,容易痊愈。 5、六腑也同五脏一样,各有各的背俞穴。当风、寒、湿三气中伤于俞穴时,适逢此人不知饮食节制,或居所不良使腑功能衰弱下来,病邪必顺俞而入侵内腑。 治痹在脏,取其俞穴;治痹在腑,取其合穴。痹病循着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适其过舆不及,则病易痊愈。 6、血(荣)是来自饮水与五谷的精华,能协调五臓之关系,分散在六腑之中,故能入全身之经脉,上下全身贯通五脏,连络六腑。气(卫)是水谷产生之热气,其性慓悍散走迅速,无法入于血脉中。它顺延皮肤肌肉之间,使体内三焦油膜充满其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之中。使血与气会病,乃因其逆行所致,只要使其顺行则必愈,此血与气皆不会与风、寒、湿三者结合,所以没有痹病。 7、疼痛的症状乃因寒气盛也,此因寒则生痛。病人腹痛是因为寒。 有的无痛感却麻木不仁的,此表示病已久且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仍通,所以不痛。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所以麻木不仁。 感觉冷的,是因病人本身阳气就少,阴气过盛,而与病邪相抗产生的。感觉发热的,是其人素为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此时如病邪胜过阳气,阳热之气必遭受压制,此热因痹而生的。此人多汗且皮表湿濡者,表示湿气很强,因为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又感受湿邪造成的,所以会多汗且皮肤过于湿润状。皮肤湿黏黏的是湿气重。阳少,阴就会盛,阴津会跑出来,会加重病情。中药也分阴阳。 8、痹附在骨,令人身重。痹在经脉,则令人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行。痹附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顺。痹留于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痹留至皮肤上,令人生寒意。凡以上五者,都没有痛症。素有痹病之人,遇寒气入侵,则必生拘急状,遇热邪入侵,则四肢会弛缓无力。 第四十四篇 痿论 痿就是萎缩。痿症发病多在热。一开始就下手,就不会有痿症出现。 1、肺主身上的皮毛,心主心脉,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一旦肺过热伤津,必令皮毛虚弱,阳气重伤者,必令足痿而无法行走。 1)心之热过盛不下行,必使足之血脉寒冷且寒气上行,寒气越上则足之血脉越虚,虚甚就产生血脉萎缩,使膝足关节屈伸不利,无法行走与站立。 2)肝一旦过热(发炎即热),就会使胆汁外泄,逆向口上,而生口苦。筋及网膜干燥无津,造成抽筋拘急,久成筋痿症。 3)脾过热,造成胃津干枯口渴不已,肌肉麻木无力,久成肉痿症。 4)胃过热,令人腰部脊椎无法伸直,骨骼疏松无力,骨髓消失灭少,久而成骨痿症。 |
|
2365楼#
发布于:2015-12-30 23:51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5.12.30黄帝内经57课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之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是多汗恶风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着痹。 黄帝问道:痹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麽?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黄帝问道:痹病的病邪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麽道理?岐伯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 ,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暖气,厥阴上逆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青涕。 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痹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胜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麽缘故?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稽留在筋骨间的则痛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为导致腹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腧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腧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腧穴如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卫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胃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黄帝说:讲得好! 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麽缘故?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结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邪湿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是什麽缘故?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曲屈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湖北-郑其赛2015.12.30) |
|
2366楼#
发布于:2015-12-31 00: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徐佩凤申请签到,2015年12月30日《黄帝内经》第57课学习心得。痹论第四十三。1痹病: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起就是痹病。若风气较多,则成游走性“行痹”,寒气较多时,则成“痛痹”,若湿气较多,则酸痛不己且固定不移为“着痹”。2五种痹:若是冬日得痹病名为“骨痹”,春季得为“筋痹”。夏季得为“服痹”,长夏得为“肌痹”,秋季得为“皮痹”。3五脏六腑得到痹病的原因;因为五脏各有所主,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伸至内造成的。如骨痹久居不去,再感受外邪入侵,会内延至肾脏。筋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会使痹病深入肝。脉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痹病会入侵心脏。肌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入侵,痹病会进入脾脏。皮痹久不去,又受外感侵入,痹病会进入肺臓。4痹病之居于五脏而产生的病情;〈—〉肺痹:会造成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令人喘息。〈二〉心痹:令人血脉不通,胃中胀满心烦,气志强烈上冲,呼吸短促,咽干容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心生恐惧,情绪忧郁。〈三〉肝痹:令人夜眠易惊醒,喝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如怀孕—样。会造成四肢无力,又精神不振。〈四〉肾痹:易生水肿,从屁股直下至足踝,从背部向上至项部。会造成小便失禁。〈五〉脾痹;四肢倦怠乏力,易咳兼吐白液出,易阻寒咽候。会造成肌肉消瘦。〈六〉肠痹;频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鸣则腹泻。〈七〉胞痹: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会感到里面痛,好像热水烫炙—样。外症是小便困难,鼻流清涕。5治痹:痹在脏,取其俞穴,在腑取其合穴。痹病循着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适其过与不及,其病易痊愈。6人体的气与血不会得痹病的原因:血是来自饮水与五谷的精华,能协调五脏之关系,分散在六腑之中,因此能入全身经脉,上下全身贯通五脏,连络六腑。气是水谷产生的热气,其性慓悍散走迅速,无法入于血脉中,它顺延皮肤肌肉之间,使体内三焦油膜充满其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之中,使血与气会病,是因其逆行所致,只要使其顺行则必愈。7痹病的痛与不痛的原因:痛是因寒气盛,寒则生痛。不痛是病已久且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仍通。8痹病的麻,时冷时热的原因: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所以麻木不仁。感觉冷的是因病人本身阳气就少,阴气过盛,而与病邪相抗产生的。感觉发热的,是其人素为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此时如病邪胜过阳气,阳热之气必遭压制,此热因痹而生的。9没有痛症的五种痹病;痹附在骨,令人身重。痹在经脉,则令人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行。痹附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顺。痹留于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痹留至皮肤上,令人生寒意。
|
|
2367楼#
发布于:2015-12-31 06:2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5年12月30日《黄帝内经》第57课学习心得:
一、《痹论篇第四十三》 1.痹的成因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天之三邪) 风多痛会移转;寒多痛会严重;湿气多就停留不动。 知此三种症状可以知如何用去寒去风去湿的药。如风湿性关节炎,一般几味药就可以治。有人吃止痛药,此药会让人肾寒,肾功能衰竭,肾寒也会转移到肝,伤到肝。 2.何为五痹(人之五气) 骨痹:冬天遇到风寒湿。 筋痹:春天遇到风寒湿。 脉痹:夏天遇到风寒湿。 肌痹:长夏遇到风寒湿。 皮痹:秋天遇到风寒湿。 3.五痹久病会如何发展 骨痹不已会伤到肾,筋痹不已会伤到肝;脉痹不已会伤到心;肌痹不已会伤到脾;皮痹不已会伤到肺。 4.痹入五脏的症状 (1)肺痹:肺主气司呼吸,受风寒湿会气逆,烦满喘而呕。 (2)心痹:脉不通,胃鼓,逆气,喉咙干,心有问题肾水马上补位,肾气就虚,会恐。 (3)肝痹:汗藏魂,肝受痹躺下神魂不安,上则多饮,下则便数,上引于中如同怀孕。 (4)肾痹:下半身水肿,不能走路。 (5)脾痹:四肢倦怠,咳嗽呕吐,因为脾为土,本身是湿的,如果再受风寒湿,湿更胜,中膈就堵住了,食物就下不去。 (6)肠痹:小肠为心之府,主小便,小肠受痹,火热在上而数饮,但是小便排不出;大肠为肺之府,主大便,大肠受痹,上为中气喘,下就会下利。 (7)胞痹:胞在小肠和膀胱之间,胞受痹,少腹和膀胱按就痛,如同热水浇其上,小便不利,流鼻涕。 5.痹聚在脏 脏气属阴,阴气静神藏,阴气躁神气消亡。 遇到风寒湿如果吃太多。肠胃就伤到了,吃七八分饱最好。 阴气不藏让人喘息,是肺气不藏,痹聚在肺; 阴气不藏让人忧思,心气不藏,痹聚在心; 阴气不藏遗尿,肾气不藏,痹聚于肾; 阴气不藏阴血乏竭,肝气不藏,痹聚在肝; 阴气不藏肌肉萎缩,脾气不藏,痹聚在脾? 6.痹之深浅 痹入脏是死症;痹在筋骨间痛久;痹在皮肤腠理间,最好治。 7.六腑之痹 饮食不节,居处失常,为六腑痹之本。邪气会让经脉虚伤,循腧穴入六腑。 8.如何治痹 五脏痹下针俞穴,六腑痹下针合穴。 9.营卫之气和痹 荣气是水浒之精气所化,卫气是水谷之悍气所化,荣行脉中为血,卫行脉外为气,如果气逆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相合,所以痹不入血分,也不入气分。 11.痹的症状之不同 (1)寒气多的痹痛多。 (2)痹不痛不麻,病太久病也深,营气卫气不畅,经络不通,所以不痛;营气卫气行涩,荣血不能濡养皮肤,所以不麻。 (3)人阳气少,阴气多,痹寒。 (4)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遇风寒湿之阴邪随气化为痹热。 (5)湿气胜的人,受风寒湿之阴邪湿邪,两气相感,多汗。湿热的人皮肤摸起来就是湿粘。 12.五种不痛的痹 痹在骨,病深不痛;痹在脉,血凝不流不痛;痹在筋,则手脚不能屈伸;痹在肌肉,就会麻;痹在皮肤腠理,则寒不痛。 注:痹症遇寒就会缩,会抽筋,遇热就回张弛。 二、《痿论篇第四十四》 1.痿的成因 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脾主筋肉,肾主骨髓 肺法象天,天上冷,包着心火,如大气层包着地球。 肝主筋,受精卵是先在真水里形成筋膜,再过两个星期形成心脏的,所以中医认为人体的第一个脏是肾,是先天之本。 |
|
2368楼#
发布于:2015-12-31 07: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5年12月30日《黄帝内经》第57课笔记:
痹论第四十三 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就是痹病。 若风气较多,则成游走性之“行痹”,寒气较多时,则成“痛痹”,若湿气较多,则酸痛不已且固定不移为“着痹”。 春季得痹病名之“筋痹”,夏季得痹病名之“服痹”,长夏季节得痹病名之“肌痹”,秋季得痹病名之“皮痹”,冬日得痹病名之“骨痹”。 凡痹病之区分,是各以四季时节为准,在重伤于风寒湿三气之时节来定的。 。凡痹病居于五脏而产生的病情: 肺伤于痹,会造成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病邪入侵会造成喘息。 心伤于痹,令血脉不通,胃中胀满心烦,气志强烈上冲,呼吸短促,咽干容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心生恐惧,病邪入侵而造成情绪忧郁。 肝伤于痹,令人夜眠易惊醒, 喝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如孕一样,病邪入侵造成四肢无力又精神不振。 肾伤于痹,易生水肿,从屁服直下到足踝,从背部向上至顼部,病邪入侵造烕小便失禁。 脾伤于痹,四肢倦怠乏力,易咳兼吐白液出,易阻塞咽喉,病邪入侵造成肌肉消瘦。 肠伤于痹,频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呜则腹泻。 胞伤于痹,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会感到里痛,好像热水烫炙一样,外症是小便困难,鼻流清涕。 所有痹病若久而不愈,必转移入五脏,凡风、寒、湿三者风气最盛之行痹是容易痊愈,因为是病刚出现的地方,所以要早治疗。 治痹在脏,取其俞穴;治痹在腑,取其合穴。痹病循着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适其过与不及,则病易痊愈。 荣者,水谷之精气(血,是来自饮水与五谷的精华协调五臓关系,分散在六腑之中,入全身经脉,上下全身贯通五脏,连络六腑)。 卫者,水谷之悍气(气,是水谷产生之热气,其性慓悍散走迅速,无法入于血脉中。它顺延皮肤肌肉之间,使体内三焦油膜充满其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之中。使血与气会病,乃因其逆行所致,只要使其顺行则必愈)。 血与气皆不会与风、寒、湿三者结合,所以没有痹病。 疼痛的症状因寒气盛,寒则生痛。有的无痛感却麻木不仁的,病已久且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仍通,所以不痛。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所以麻木不仁。感觉冷的,是因病人本身阳气就少阴气过盛,而与病邪相抗产生的。感觉发热的是其人素为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此时如病邪胜过阳气,阳热之气必遭受压制,此热因痹而生。人多汗且皮表湿濡者,表示湿气很强。因为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又感受湿邪造成的,所以会多汗且皮肤过于湿润状。 痹附在骨,令人身重。痹在经脉,令人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行。痹附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顺。痹留肌肉,就会麻木不仁。 痹留至皮肤上,令人生寒意。凡以上五者,都没有痛症。素有痹病之人,遇寒气入侵,则必生拘急状,遇热邪入侵,则四肢会弛缓无力。 痿论篇第四十四 |
|
2369楼#
发布于:2015-12-31 08:04
中医经典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
2015.12.30日内经第57集作业 *痹论第四十三 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起就是痹病。若风气较多,则成游走性“行痹”,寒气较多时,则成“痛痹”,若湿气较多,则酸痛不己且固定不移为“着痹”。 *五种痹 若是冬日得痹病名为“骨痹”。 春季得为“筋痹”。 夏季得为“服痹”。 长夏得为“肌痹”, 秋季得为“皮痹”。 *五脏六腑得到痹病的原因是因为五脏各有所主,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伸至内造成的。 如骨痹久居不去,再感受外邪入侵,会内延至肾脏。 筋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会使痹病深入肝。 脉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侵入,痹病会入侵心脏。 肌痹久不去,又受外感病邪入侵,痹病会进入脾脏。 皮痹久不去,又受外感侵入,痹病会进入肺臓。 *痹病之居于五脏而产生的症状 肺痹,会造成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令人喘息。 心痹会令人血脉不通,胃中胀满心烦,气志强烈上冲,呼吸短促,咽干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心生恐惧,情绪忧郁。 肝痹则令人夜眠易惊醒,喝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如怀孕—样。会造成四肢无力,且精神不振。 肾痹则易生水肿,从屁股直下至足踝,从背部向上至项部。亦会造成小便失禁。 脾痹会四肢倦怠乏力,易咳兼吐白液出,易阻寒咽候。会造成肌肉消瘦。 肠痹会频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鸣则腹泻。 胞痹,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会感到里面痛,好像热水烫—样。小便困难,鼻流清涕。 *治痹法则 痹在脏,取其俞穴,在腑取其合穴。痹病循着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适其过与不及,其病易痊愈。 *人体的气与血不会得痹病的原因 血是来自饮水与五谷的精华,能协调五脏之关系,分散在六腑之中,因此能入全身经脉,上下全身贯通五脏,连络六腑。 气是水谷产生的热气,其性慓悍散走迅速,无法入于血脉中,它顺延皮肤肌肉之间,使体内三焦油膜充满其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之中,使血与气会病,是因其逆行所致,只要使其顺行则必愈。 *痹病的痛与不痛的原因 痛是因寒气盛,寒则生痛。 不痛是病已久且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生阻涩,但经脉仍通。 *痹病的麻,时冷时热的原因是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所以麻木不仁。 感觉冷的是因病人本身阳气就少,阴气过盛,而与病邪相抗产生的。 感觉发热的,是其人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此时如病邪胜过阳气,阳热之气必遭压制,此热因痹而生的。 没有痛症的五种痹病 痹附在骨,令人身重。 痹在经脉,则令人血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行。 痹附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顺。痹留于肌肉,就会麻木不仁。 痹留至皮肤上,令人生寒意。 凡有痹病之人,遇寒气侵入,必生挶急,遇热则会四肢迟缓无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