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楼#
发布于:2015-11-13 08:11
冯羡群2015年11月12日《针灸大成》第7、8课心得。
学针灸要灵活,切入的角度很多,因时因地而治,可以从不同的穴道入手。 一、任脉和督脉 (一)任,䏕也,诸阴之海 中医有八纲,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作用:帮我们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协助诊断,可以治疗,也可看病情是转好转坏以及预测个病现在不治的话将来会发生什么事。 经:身上直走的称为经,经与经之间的联系为络。 任脉的穴道:会阴、肚脐、神阙穴、耻骨、曲骨穴。把神阙与曲骨间画条线,叫任脉。 气脉是后升前降。气血从后面上去,前面出来。 (二)平补平泄 针扎时病人平躺,针下去后左右旋转叫平补,有酸麻胀之感则气至。在下针处有一圈粉红色,叫气。红的大小看人不同,气虚的不容易看到。 中极穴名膀胱募穴。任何膀胱问题可以在中级穴治疗。 关元穴:中极往上一寸,下关下两寸,小肠的募穴。平常保养,男女可灸。心藏急救也可以针灸此穴。 石门穴:关元上一寸,肚脐下两寸。三焦之募穴。 |
|
226楼#
发布于:2015-11-13 14:18
@教官-南京-李宁
@教官-南京-李宁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丽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任脉经穴篇。 神阙,禁针,隔盐灸,中风,肠子的疾病。肋骨到神阙的中间点叫中腕,中腕到神阙的中间点叫下腕,下腕到神阙的中间点叫水分.中腕到下腕的中间点叫建里.水分是治疗水肿的穴.(喝水到水分后气化掉进人周身,流出来的汗,排出的是小便.食物里的水才能进入小肠,小肠热,蠕动,吸收掉后进入大肠就变成了残渣跟水,又被气化,(肺和大肠相表里)回到肺里到嘴变成津液,从大肠出来成大便.用灸比针好. 消渴-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 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 下消-阳不举 小儿14岁以下流鼻血是正常,先天体能强,会流鼻血不高烧。 下腕在胃的下囗,容易炎症.(痛,来自压力,压力舒解就好.)。 胃之募穴是中腕,针.灸都行.针一寸即可.只要是肠胃方面都可用. 腑会中腕. 八会穴,会郗治疗法. 腑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等. 臟,肝、心、脾(胰)肺、肾. 肋骨到中腕的中间点叫巨阙,巨阙到中腕的中间点叫上腕. 梅花灸,中间一点,上下左右各一点五点灸.吐血不灸. 上下腕是辅助中腕的. 心之募穴是巨阙,治心病。巨阙,关元,针一寸。 䃼泻手法,气到往前推绿豆大小为泻,往上提为补。提,入称为豆许。 肺和心有横隔膜前联鸠尾后联11椎,心脏有问题会穿心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痰饮造成的.痰会滑动就感觉穿心痛.有横隔膜在肠子沼气不会上升。治疗心脏问题. 鸠尾穴,巨阙上一寸,鸠尾没到心蔽骨。不可重击会内出血,练功大穴,很危险,不可灸可针.膏之源出于鸠尾. 天突在喉咙有个洞,不能只扎会扎到气管,气管称为重楼有十二个.一寸针往下. 喉咙肿痛声音沙哑,心与背相遇而痛. 天突到鸠尾正中间的叫玉堂穴.玉堂下一寸檀中穴,气之会穴.气喘、呕吐、乳汁变少.气,肺方面都治.属阳. 心三针,前,巨阙.关元.天突.治心痛. 廉泉穴大拇指放下巴指尖处,朝舌根斜刺一到一寸半,治中风不语。 承浆.嘴下凹处,中风饭流出来下针时开口。牙痛针承浆,用庶糖是碱性的,一切病毒都可用碱性克掉.用灸也可。面部中风,针人中,承浆. 督脉、诸阳之海.长强穴痔疮的根本,位于尾椎骨的下方和肛门的中间,采斜刺.痔分内外,内是先血后便不痛,外是先便后血很痛。 污物每天经过不容易收口,开刀会形成瘘管.外痔会肿很大用三凌针放血小罐拔出来,脓血出来就不痛了,因为压力没了。 尾椎21椎,尾椎最尾端呈三角形,最上的点叫腰俞。 |
|
227楼#
发布于:2015-11-13 16:30
中医魔鬼特训8班沈莉红申请签到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心得
任脉穴位: 一、上腹部穴位定位:一手按肋骨,一手按在神阙,正中间的位置是中腕,这样定穴。神阙上一寸是水分,这不是同身寸,是上腹寸。中腕下依次是建里、下腕、水分穴。心蔽骨和中腕中间是巨阙穴。巨阙和中腕的中间是上腕。 1、神阙穴 神阙穴禁针,用灸,用隔盐灸,中风、肠鸣、肠炎都可以灸。 2、水分穴 穴道为什么叫水分,因为是治疗水肿的穴道。正常人在水分这里分开水,当水不分了,水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水分就是很好的穴道,针和灸都可以。有水病的话,灸比针好。腹胀腹坚如鼓,在水分灸。 中医的观念:水喝到胃里以后,到了水分这个地方就会气化,气化后进入全身,流出来的是汗,排出来的是小便。我们吃的食物里面,含大量的水,饭里有水、果汁里有水,水果里有水,只有混杂在食物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到了小肠后,消化吸收后,进入大肠,只剩下残渣和水。小肠的热将大肠的水气化,回到肺里,变成津液,残渣由大肠排出。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上消:主要症状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咳,中消就是肚子饿,会不断的吃,下消就是阳不举。 十四岁以下孩子流鼻血正常,不用治。 3、下腕穴 下腕穴是胃的下口,小肠上口,太阴任脉之会。这个下口常常容易溃疡、发炎引起疼痛。 痛的根本来自压力,而不是炎症,当痛产生时,压力缓解掉,环境改变掉就好了。 4、胃之募穴中腕穴 我们身上有八会穴:腑会中腕,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等。除了胃的毛在中腕治,身上的每一个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子宫、胞户,这些腑病通通在中腕上治疗。还有特殊的,印堂痛,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妊娠反应恶心都可以针或灸。 5、心之募穴:巨阙穴 上腕是络穴,,有个梅花灸,以中腕为中心,上下左右中隔姜灸,治一切胃病,出血除外,所以上腕、建里,下腕只是配合中腕的穴道。 巨阙是心的募穴,同关元一起治疗心脏病。对任何心脏病,针下一寸即可。 6、补泻手法 心的募穴得气即泻。针下去得气后,往前推绿豆大小,为泻,反之为补,因要泻,故巨阙下针开始不要太深。 横膈膜一主吸气吐气时的升降,二因膈膜在,肠子的沼气不会上升,同时挤压肝脏,肝脏的血进入大肠。 7、鸠尾穴 此穴不灸只针,它是膏的源头。 二、上焦任脉穴位定位 天突和鸠尾中间为玉堂穴,天突和玉堂向下依次璇玑、华盖、紫宫,玉堂下1.5寸为膻中穴,膻中下为中庭。 1、膻中穴 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肺痈,吐脓,呕吐流口水,妇人乳少都可以在膻中治。 2、天突 在喉咙旁边,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就近取天突治疗,心脏三针,天突、巨阙、关元,天突是气脉经过,巨阙是心脏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心痛、心梗,一下针病就去了。 3、廉泉穴 此穴是阴维任脉之会,之舌头的病。 4、承浆穴 中风牙痛可以承浆治。 三、督脉 督脉是阳气之会诸阳之海,和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 1、长强穴 治疗痔疮,治疗内痔(先血后便,无痛)用针斜刺,外痔(先便后血,痛),扎针,另三棱针刺血拔罐治疗。 |
|
228楼#
发布于:2015-11-13 16:40
一、神阙禁针,中风,肠炎,肠鸣都可以用此穴。 二、水分~下脘~中腕~巨阙采用分寸法取穴,其中水分治水肿,心与小肠相表里,肠鸣,腹泻,水肿,用此穴治疗,灸最好~另糖尿病的人中医称消渴症,分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饿)和下消(阳不举)。十四岁以下的流鼻血的孩子一般不会发高烧并且流鼻血不用治。 三、下腕在胃的下口(喷门处),中脘治疗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疾病,是重穴!小肠的上口为阴任脉之会容易发炎。 四、心之幕穴巨阙穴统治一切胃病。梅花灸,是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病人吐血时不要灸,一般吐血症诊断为肿瘤~。 平常的补泄手法,下针左右捻转得气后(酸麻胀的感觉)往前推一点是泻,往上提一点是补,入~提距离(豆许)。下巨阙时针下一寸就好。巨阙可用来诊断心脏的问题。 五、鸠尾 巨阙上一寸,是练功夫的大穴,不能重击,一打就会内出血。 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穴位的找法。膻中穴是气会穴,气病治此,禁针要用灸。乳少,肺痈~脓痰~呕吐~延沫都用此穴。喉咙疼可取天突,心背疼即为心脏病。 七、心三针,天突~巨阙~关元,急救突发心脏病~动脉阻塞等心血管疾病~胸背心梗等。 廉泉穴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大部分用针。天突治咽喉疾病、廉泉治舌强不语,承浆.人中配合治中风 八、承浆穴下针时张口,治疗中风。督脉是阳之海。 督脉 一、长强穴少阴少阳之会,治痔疮的根本。先血后便为内痔,不痛;先便后血是内痔,很痛,两种都可以治疗。痔疮很好治疗,或针或灸或药都可。下针时无谓补泻,下针一寸左右。外泻长度豆许~近取穴法则。外痔时可三棱针放血,用小号火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抽出来(带手套操作),淤血去掉后就不痛了。 二、腰俞穴 督脉第二个穴道,在尾椎骨与脊椎交接的地方,二十一椎,可治疗月经不来,一般不太用。 |
|
229楼#
发布于:2015-11-13 16: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连永刚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神阙穴 肚脐,禁针,可隔盐灸,中风、肠炎、肠鸣都可灸。 水分穴 肋骨与神阙中间是中腕,中腕到神阙的中间是下腕,下腕到神阙的中间是水分.中腕到下腕的中间是建里. 水分可治水肿。糖尿病,中医称消渴,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中消饿,食百碗不解饥。下消阳不举。小孩14岁以下流鼻血是正常,不用治,流鼻血不高烧。 下腕穴 神阙与中脘中间,胃下囗,小肠上口。痛,来自压力,不是来自发炎。 中脘穴 胃之募穴,肠胃方面的病都可治,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巨阙穴 心之募穴,肋骨与中腕的中间,治心病。巨阙与中腕的中间是上腕. 梅花灸,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五点成梅花状,统治一切胃病。 上腕、下腕、建里是辅助中腕的. 出血不灸. 肺和心之间有横隔膜,后连11椎,心脏有问题会穿心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痰饮造成的.痰滑动,感觉穿心痛.有横隔膜在肠子沼气不会上升。巨阙可治穿心痛。 补泻手法 提豆许,针扎巨阙,气到往前推绿豆大小为泻,往上提为补 鸠尾穴 巨阙上一寸,不可重击。,膏之源出于鸠尾. 檀中穴与天突穴 天突在喉咙旁,甲状腺肿、喉咙肿痛都可近取天突来治。天突与鸠尾正中间的是玉堂穴.玉堂下一寸是檀中穴。檀中穴可灸不可针。气喘、呼吸短促、肺痈、呕吐涎沫等气病可檀中治。心脏三针,巨阙.关元.天突.治心痛 廉泉穴 病人躺床上。手握拳,大拇指尖顶到下处即是,朝舌根斜刺一到一寸半,治舌头病。 承浆穴 嘴下凹处,中风饭流出来,开口下针 督脉、诸阳之海 长强穴 是治痔疮的根本,尾椎骨和肛门的中间,斜刺 。痔分内外,先血后便不痛是内痔,先便后血很痛是外痔。外痔,用三凌针放血,小罐拔出痔疮抽出脓血。 . |
|
230楼#
发布于:2015-11-13 18: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刘凌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集心得。
5) 神阙穴 1. 神阙穴----肚脐。禁针!! 2. 隔盐灸。 3. 可以治中风、肠炎、肠鸣 6)水分穴 1. 取穴:肋骨(心蔽骨),肋骨和神阙中间的地方是中脘,神阙上一寸(一寸不同于同身寸,用上腹寸,中脘和神阙平均分4分,一分就是一寸)是水分,中脘穴下面是建里、下脘、水分。 2. 水分穴治疗水肿 3. 水到了水分这里被气化到全身,出汗或者小便,就是水分开的地方; 4. 食物里面含的水分才能进入小肠,进入小肠以后被吸收掉,到大肠后就只有残渣和水。小肠热,把大肠的水气化掉;肺跟大肠是表里,所以水到肺,再上来就是嘴巴的津液。 5. 小肠温度不够,水才会和大便一起下来。只要让小肠热度回来,就可以治病,就要去管心脏。 6. 当水不分了,水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水分就是一个很好的穴道,针和灸都可以。 7. 水分是小肠的上口。 8. 如果是水病,灸比针好。 9. 糖尿病人,中医称消渴。三种, 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喝一杯水小便就是一杯水 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吃不断,饿 下消:阳不举 10. 鬼击鼻出血:突然流鼻血; 14岁以下小孩,高烧前会流鼻血,热就纾解掉,就不会发高烧了。14岁以上流鼻血,要治疗。 7) 下脘穴 1. 取穴:下脘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是太阴任脉之会 2. 常有人下脘穴痛,下脘在胃的下口的地方,这下口的地方常常容易发炎 3.痛是由压力引起的,而不是炎症;压力纾解掉,就不会痛; 8) 胃之募穴---中脘 1. 中脘针 灸都可。针一寸。 2. 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 3. 八个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4. 郄(xi)穴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经脉气血汇曲折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穴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郄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5. 消化系统: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 6. 脏,即五脏,肝、心、脾(包括西医中的胰脏)、肺、肾。 7. 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所以我们用的非常多 8. 特殊治症:胃的问题引起的头疼,印堂痛,下针在中脘。 9.孕妇妊娠恶心也可以用中脘治 9)心之募穴----巨阙穴 1. 取穴:心蔽骨和中脘之间,巨阙穴 2. 取穴:巨阙和中脘之间,上脘穴(络穴) 3. 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治疗一切胃病。 4. 吐血不要灸 5. 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6. 巨阙,巨阙是心之募,是心脏的募穴 7. 胸痛,巨阙、关元,一下针痛就没有,下针一寸,不要深 补泻手法: 1. 得气即泻 2. 提豆许:针扎下去,一开始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要泻,往前推一点点,推像绿豆那么大就是泻。要补,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往上拉一点,就是补。 3. 怀孕的妇人,气会往上冲,会让怀孕的妇人昏倒,所以针下巨阙 4. 按十四经发挥,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心脏和肺下有横膈膜,连到后面第十一椎,症状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痰饮造成的,痰会在横膈膜滑动,引起穿心痛。痰水消掉,就不会痛。 5. 横膈膜的第二个作用:肠子的食物沼气不会上升 6. 横膈膜的第三个作用:压挤肝脏,将肝脏的血到大肠,金跟木的关系,金来疏木。两金在压挤肝脏,就会有动能运动;肝脏的血跟大肠是通的,有一条血管联通,全身上下只有这一条血管没有瓣膜,允许血在这边来回流通 10)鸠尾穴: 1. 取穴:巨阙再上一寸是鸠尾 2. 不可重击,重击会内出血,危险,不可灸,可以针 3. 膏之源出于鸠尾:身上的油网就是三焦,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来自鸠尾 11)膻中穴与天突穴 1. 取穴:天突(顺着锁骨往正中间凹下去的地方)和鸠尾的正中间是玉堂,玉堂下来一寸半是膻中穴。 2. 膻中穴下来是中庭,中庭和玉堂是膻中穴的辅助穴 3. 膻中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在这里治 4. 禁针(现在针细,下针也可以),要用灸的 5. 心脏病:三针:巨阙(心脏募穴)、关元(小肠募穴)、天突(气脉经过);尤其是在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是心肌梗塞;三个针下去后,气会到第十椎下,就是第十一椎上,这个气会集中到这边。我们再下针到脊椎骨上面,把气导出来。 12)廉泉穴 1. 取穴: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是穴,大拇指指尖去压它,指尖到处是穴 2. 下针的角度:针下去的时候,要对着舌根方向,下一寸、一寸半就够了 3.治疗舌强不语 4. 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 5. 近取穴的定义是,病发在这边,只要是附近的穴道,都有它一定的功能 13)承浆穴 1. 取穴:嘴唇下面凹下去的地方 2. 中风的人,下承浆穴 3. 治疗完面部中风后,面孔回正以后,我们一般会下承浆及人中,承浆人中用几次,就好像把它固定住。 4. 精炼糖,白糖,吃到了身体里面,就是酸,所以到后面牙齿会腐坏掉,蔗糖体积大,细菌病毒不能吃,蔗糖是碱性的,牙疼吃蔗糖,嘴巴是碱性就不会疼 三、督脉经穴篇 1. 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 2. 督脉跟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 1)长强穴 1. 取穴:在尾椎骨的下方,肛门与尾椎骨的中间 2. 长强穴下针要斜刺进去,饮气,一寸左右 3. 主要是治痔疮 4. 痔分两种,一种是内痔、一种是外痔。内痔时,是先血后便。大便的时候,血排出来后,再出大便,不会痛。外痔,是先便后血,外痔会很痛。 5. 外痔,肿得很大,用三棱针来刺它放血,放血,可以用小一点的火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抽出来,把痛去掉 2)腰俞穴 1. 取穴:脊椎骨在尾椎上是成三角形,在尾椎骨上,在脊椎交接的地方,第21椎处 |
|
231楼#
发布于:2015-11-13 19: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游南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神阙穴 1、神阙穴禁针,可隔盐灸; 2、中风、肠炎、肠鸣可隔盐灸神阙穴; 二、水分穴 1、上腹部丈量用上腹寸:两侧肋弓(心蔽骨)交点到神阙穴的直线距离中点为中脘穴;神阙穴到中脘穴直线中点为下脘穴;神阙穴到下脘穴直线中点为水分穴;神阙穴到水分的直线距离即为一寸; 2、水分穴,主水病,腹鼓如坚;在小肠上口,治疗水肿、肠鸣腹泻; 3、正常人喝再多水也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食物中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 4、中医消渴症(糖尿病)分三种: ①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 ②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 ③下消:阳不举 5、鬼击鼻血:没有原因的突然流鼻血; 6、中医认为十四岁以下小孩流鼻血属正常;小孩天生体质强,发烧前流鼻血,就会疏解掉,不烧了。 三、下脘穴 在神阙穴与中脘穴连线中点,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 四,胃之募穴—中脘穴 1、中脘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腑会中脘,为胃之募穴,胃病可针灸,针下一寸即可; 2、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隔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柕,髓会绝骨; 3、治病法则:会㕁治疗法 4、胃问题都可针灸中脘;胃问题引起的头痛,如印堂痛,可针灸中脘 五、心之募穴—巨阙穴 1、两个心蔽骨正中间的点,为巨阙穴;巨阙穴和中脘穴中点为上脘穴 2、梅花灸:以上脘为中点,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但吐血,出血时不灸; 3、心脏病,心痛厉害,可针灸巨阙穴、关元穴。 4、补写手法:下针后,左右捻转至得气,再往下绿豆大距离叫泻,往上提拉一点距离叫补; 六、鸠尾穴 巨阙穴上一寸是鸠尾穴,是膏的源头(黄油,三焦的油网);禁灸,可针 七、膻中穴与天突穴 1、天突穴与鸠尾穴连线中点为玉堂穴,玉堂穴下一寸半为膻中穴,气会膻中,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病治此; 2、呼吸短促、气喘、肺痈、吐脓、呕吐淡沫、妇人乳少,可针(古时制针工艺差禁针,现在针细,可针)灸; 3、心脏三针:巨阙穴、关元穴、天突穴;治疗心痛,尤其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八、廉泉穴 1、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指尖压处是穴;阴维任脉之会,就近取穴; 2、治疗中风舌强不语,斜刺一寸或一寸半; 九、承浆穴 下嘴唇下凹点是穴;主治中风流涎、面部中风口角歪斜,下针承浆穴与人中穴。 十、督脉 诸阳之会,没有井、荣、俞、经、合 十一、长强穴 1、尾骨下与肛门连线中点,督脉第一穴,足少阴少阳之会,治疗痔疮; 2、中医痔疮分两种 ①内痔:先血后便,不痛,看不见; ②外痔:先便后血,痛,看得见的肿,可用三棱针刺放血,火罐吸脓血。 十二、腰俞穴 督脉第二穴,三角形尾骨与骶骨交接处。 |
|
232楼#
发布于:2015-11-13 20: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张鑫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1.上腹部丈量法:神阙与剑突中间为中脘,神阙与中脘连线平分四份,每份为一寸。 2.水分:神阙上一寸,可针灸,灸的效果好于针,主治水病(肠鸣、腹泻、水肿、消渴病),14岁以下流鼻血正常,不发热。 3.下腕:神阙上二寸,中脘的辅穴。 4.建里:中脘下一寸。 5.中脘:胃之募,主治胃病,一寸针下针,灸更好。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血会隔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柕,髓会绝骨。梅花灸:中脘居中,上下左右各一寸,五点成梅花状治疗一切胃病。上腕:中脘上一寸,中脘辅穴。 6.巨阙:心之募,肋骨与中腕的中间,治心病,妊娠昏厥。用一寸针。 7.补泻手法:得气即泻,提豆许:针扎下去,一开始先捻针,气到。泻,往前推绿豆那么大一点就是泻。补,气到后,往上提一点就是补。 8.鸠尾:巨阙上一寸,膏之源,不能重击,不灸可针。 9.玉堂:天穴与鸠尾中间,就近取穴时用,䐺中辅穴 10.天突穴:位于锁骨上窝,一寸针斜向下进针。 11.䐺中穴:玉堂下一寸半,气会䐺中,不针可灸,强心肺。 12.中庭:䐺中下一寸,䐺中辅穴;华盖:玉堂和天突穴中间;紫宫穴:华盖和玉堂中间;璇玑:华盖和天突穴中间。 13.心脏三针:天突穴,巨阙,关元。治穿心痛。 14.廉泉穴:阴维任脉之会,病人平躺,针斜向下刺入治舌病。天突治咽喉疾病、廉泉治舌强不语。承浆穴:与人中配合治中风。 15.督脉:诸阳之海,位于脊柱正中线。本身没有井荣俞经合。 16.长强穴:痔疮根本,位于尾骨与肛门中间,一寸针斜向上刺入。痔疮分为内痔和外痔,内痔,先血后便,不痛。外痔,是先便后血,外痔会痛。 |
|
233楼#
发布于:2015-11-13 20: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1、任脉:神阙->水分->下腕->建里->中脘 (下->上) 神阙:禁针,用隔盐灸;用处-中风、肠炎、肠鸣。 中脘:心蔽骨和神阙正中间的地方; 水分:“主水病,腹坚如鼓”:神阙上一寸(腹寸),神阙跟下脘正中间; 下脘:中脘跟神阙正中间; 建里:下脘跟中脘正中间; 水分作用机理:喝水到了胃,到了水分气化,气化后进入全身,流汗,排小便。 吃下食物消化进入大肠后,只剩残渣跟水,水在大肠气化(小肠加热),回到肺,变为津液。 水分在小肠的上口,针和灸都可,灸更好些。灸腹胀大 糖尿病(消渴):上消-口渴;中消-肚子饿;下消-阳不举 下脘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 下脘穴痛:幽门溃疡发炎 痛根本是来自压力,而不是来自发炎。 中脘:脐上四寸(腹寸),胃之募穴,专治胃病,针灸均可。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即腑会中脘。腑病均可用中脘治疗。 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 会郄治疗法:会穴、郄穴治疗法。 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郄穴:经脉气血汇曲折聚之处的腧穴。穴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郄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吐血时不要灸,一切出血症状不灸。 2、任脉:中脘->上腕->巨阙 (下->上) 巨阙:心蔽骨和中脘正中间。心脏的募穴,对任何心脏病都可以针。“得气即泻” 上脘:巨阙跟中脘的中间。 基本补泻手法: 补:“提”气到后,往上拉一点、提一点,“提豆许”,把气提一点出来 泻:“入”气到了往前推一点,泻一点 “按十四经发挥,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肺和心脏中间有一个横膈膜,横膈膜就是在吸气吐气时升降。膈膜连到后面第十一椎,就是第十椎下。 穿心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痰饮在横膈膜流动造成,要去痰饮。 3、任脉: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 鸠尾:巨阙上一寸。不可重击,禁灸。“膏之源出于鸠尾”,身上的油,即膏。 天突:喉咙口俩肩胛骨交汇处凹洞。不要直针,斜刺一寸。治声音沙哑、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 玉堂:天突和鸩尾正中间。 膻中:两乳头正中,玉堂下一寸半。“气会膻中”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禁针,用灸。主治气病: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变少。 中庭:膻中下一寸半。 华盖:玉堂和天突正中间 紫宫:华盖和玉堂正中间 璇玑:华盖和天突正中间 心脏三针: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心气下走,到第十椎下,即气集中到第十一椎上;再下针到脊椎骨,把气导出来。 4、任脉:天突->廉泉->承浆 廉泉:下巴下方靠前,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是穴。治疗舌强不语(不能说话)。斜下针,要对着舌根下。用针不用灸。 承浆:嘴唇下方凹点,针下承浆治中风、面瘫、舌强不语、牙痛等。治面瘫时,针下承浆纠正面部位置,配合人中固定面部。 督脉经穴篇 督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经全身之后.回到督脉。 督脉也没有井荣俞经合。 1、长强:足少阴、少阳之会,衔接到任脉。在尾椎和肛门中间。主治痔疮。 内痔:先血后便,无痛。 外痔:先便后血,很痛。肿得很大时,用三棱针放血,用小一点的火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抽出来,即止痛,再敷药就脱落下来。 2、腰俞:在尾椎骨上,在脊椎交接的第二十一椎。 |
|
234楼#
发布于:2015-11-13 21:19
针灸大成第9、10课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进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 、针灸大成第9、10课学习笔记
一 神阙穴 肚脐即神阙穴是任脉的阳脉,神阙禁针、用隔盐灸,中风 肠炎 肠鸣都可以灸。 孕妇禁用、脐部有损伤皮肤发炎禁灸。经常灸肚脐有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二 水分穴 心蔽骨——肋骨,一手按在神阙一手按肋骨,正中间的位置就是中脘穴,中脘与神阙正中点是下脘穴、下脘穴与神阙的正中点就是水分穴。下脘穴与中脘的正中点就是建里穴。 水分穴在小肠上口,正常人水喝下去,在水分穴这里一部分汽化到肺里,一部份随食物进入小肠被吸收,再进入大肠,经小肠的热力、大肠里的水被气化再回到肺里、就形成嘴巴的津液。 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针和灸都可以,以灸最好。 三 下脘穴 在神阙与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胃下口的地方容易发炎。 四 中脘穴——胃之募穴 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为中脘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病时、在这里针、灸都可以。 腑:是消化系统、包含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腑会 中脘、所有腑的毛病通通都在中脘穴治疗。 特殊治症印堂痈在中脘下针效果非常好。 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妊娠反应都可针、灸。 八个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穴气会膻中。 五 巨阙穴——心之募穴 心蔽骨与中脘穴正中间即巨阙穴,巨阙与中脘的正中间即上脘穴,上脘是络穴。 梅花灸法:以上脘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病人吐血不灸。上脘、建里、下脘有辅助中脘作用。 巨阙、关元、对任何心脏痛都有效。下针一寸就可以。 补泻手法:心的募穴、得气即泻,提豆许、针扎巨阙穴上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往前推绿豆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是泻。 补就是得气后往上拉一点点就是补。 因巨阙穴要得气即泻,所以一开始针下的不要太深在泻的时候,往前推针就了不会推的太深。 怀孕的女性,气往上冲会让孕妇昏到,所以针下巨阙、补合谷 、泻三阴交。 横隔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就是十椎下,心,脏有问题会有穿心痛,主要症状叫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痰饮造成,可下针巨阙。 横隔膜可阻肠子的食物沼气上升。 肺的下降通过横隔膜挤压肝脏把血挤向大肠,金克木,金来疏木。肝和大肠的血是相通的。 六 鸠尾 鸠尾穴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不可灸、可以针。 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 膏之源出于鸠尾。 七 膻中穴与天突穴 天突穴位于前正中线、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斜着下针一寸就到。 天突与鸠尾的正中间是玉堂穴。 膻中穴:男子位于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交点。 女子胸骨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 玉堂穴下1.5寸是膻中穴,玉堂和天突的中间是华盖,华盖和玉堂中间是紫宫,华盖和天突穴的中间是璇肌。 膻中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强他肺气、强他心脏,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妇人乳汁变少、肺痈、吐脓、呕吐涎沫都在膻中治,可针可灸。 当病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梗时,下针巨阙、关元、天突,痛马上就止住了。气会到第十椎下就是第十一椎上集中,再下针到脊椎骨上把气导出来。 天突穴:甲状腺、喉咙肿痛都可用近取穴天突穴来治疗。 八廉泉穴 结喉上方、舌骨的上缘凹陷处。 手握拳压下巴处用大拇指去圧,指尖压到处就是廉泉穴。 病人中风舌强不语,下针对着舌根下一寸或一寸半。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 九承浆穴 下嘴唇中间下面凹进去的地方即承浆穴,是任脉最后的一个穴位。 下针时嘴巴张开,可治流涎、面部中风,同时下针人中。 督脉经穴篇:督脉所有阳气之会。 一长强穴 是少阴少阳之会。 在尾椎骨的下方,尾椎骨与肛门的中间。 长强下针斜刺一寸,引气就好,主治痔疮。 |
|
235楼#
发布于:2015-11-13 21:3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池钊和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五)、神阙穴 1、过去神阙穴禁针,用隔盐灸。 2、中风、肠炎、肠鸣都可灸神阙。 (六)、水分穴 1、两侧肋弓交点到神阙穴的直线距离中点为中脘穴,神阙穴到中脘穴直线中点为下脘穴;神阙穴到下脘穴直线中点为水分穴。 2、水分穴,治水肿的穴道,或针或灸都可以。 3、正常人喝再多水也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食物中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 4、中医消渴分三种: ①上消:口渴,渴饮百杯,不止渴。喝一杯水小病就是一杯。 ②中消:肚子饿不断吃。 ③下消:阳不举。 5、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 6、鬼击鼻血:没有原因的突然流鼻血。 7、十四岁以下小孩流鼻血属正常;小孩天生体质强,发烧前流鼻血,就会纾解掉,不烧了。 (七)、下脘穴 1、在神阙穴与中脘穴连线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 2、痛不是来自发炎而是来自压力。 (八)、胃之募穴—中脘 1、中脘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腑会中脘,为胃之募穴,胃病可针灸,针下一寸即可。 2、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气会膻中,血会隔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柕,髓会绝骨。 3、治病法则,会㕁治疗法。 4、胃问题都可针灸中脘;胃问题引起的头痛,如印堂痛,妊娠恶心呕吐可针灸中脘。 (九)、心之募穴—巨阙穴 1、心蔽骨正中间的点,为巨阙穴;巨阙穴和中脘穴中点为上脘穴。 2、梅花灸:以上脘为中点,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但吐血,出血时不灸。 3、心脏病,心痛厉害,可针灸巨阙穴、关元穴。 4、补写手法:“提豆许”下针后,左右捻转至得气,再往下绿豆大距离叫泻,往上提拉一点距离叫补。 (十)、鸠尾穴 巨阙穴上一寸是鸠尾穴,不可以重击,是膏的源头,禁灸,可针。 (十一)、膻中穴与天突穴 1、天突穴与鸠尾穴连线中点为玉堂穴,玉堂穴下一寸半为膻中穴,气会膻中,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病治此。 2、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少,可针可灸。气病都可以在膻中治。 3、心脏三针:巨阙穴、关元穴、天突穴;治疗心痛,尤其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十二)、廉泉穴 1、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指尖压处是穴;阴维任脉之会,就近取穴。 2、治疗中风舌强不语,斜刺一寸或一寸半。 (十三)、承浆穴 1、下嘴唇下凹点是穴;主治中风流涎、面部中风口角歪斜,下针承浆穴与人中穴。 2、牙痛承浆也可治。 三、督脉 诸阳之会,没有井、荣、俞、经、合 (一)、长强穴 1、尾骨下与肛门连线中点,督脉第一穴,足少阴少阳之会,治疗痔疮的根本穴。 2、中医痔疮分两种 ①内痔:先血后便,不痛,看不见; ②外痔:先便后血,痛,看得见的肿,可用三棱针刺放血,火罐吸脓血。 (二)、腰俞穴 1、督脉第二穴,三角形尾骨与骶骨交接处。 2、治疗月经不来几乎不用。 |
|
236楼#
发布于:2015-11-13 21: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韩玲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穴位:1神阙穴:就是肚脐,禁针,易灸,用隔盐灸,可用于中风,肠鸣,肠炎。2水分穴:中脘与神阙中间这一点与神阙中间这一点是水分,可用于糖尿病人,“鬼击鼻出血”,小孩十四岁以下不治。3下脘穴:在神阙与中脘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4胃之募穴——中脘:《针灸大成》写,中脘穴在脐上四寸,不用同身寸去量,用丈量法腹寸,新蔽骨与神阙穴的正中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的募穴,《难经》说腑会中脘。中脘是大穴,用的非常多比如一些特殊的治疗:印堂痛,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疼,怀孕中间的妊娠反应,只要是肠胃的病都可以用。5我们身上有八个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汇聚的腧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6脏指:肝,心,脾,肺,肾。腑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7心之募穴——巨阙穴:心蔽骨两个正中间的地方叫巨阙,是心之募穴,对任何心脏都可用,针下去不要太深,差不多一寸。8鸠尾穴:巨阙再往上一提是鸠尾,没有到心蔽骨不可以重击,是练功服的大穴,一打会内出血,是一个危险的穴道,不可灸,可以针。9膻中穴与天突穴:天突,喉咙凹陷处。有心脏三针,病人平躺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可治疗心痛,尤其是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心肌梗塞,单独还可治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10廉泉穴:廉泉穴是阴维任脉之会,治疗舌头疾病。11承浆穴:下嘴唇凹陷处一点,大部分用与中风。 二,补泻手法:最基本的补泻手法有“提豆许”,就是针扎下去,一开始先捻针,左右转气到了以后,往前推一点,推绿豆那么大就是泻,补往上拉一点就结束是补。 三,督脉经穴篇: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运行完全身之后,就会回到督脉。与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1长强穴:督脉第一个穴道是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这个穴位是痔疮的根本,在尾椎骨的下方,肛门与尾椎骨的中间。 |
|
237楼#
发布于:2015-11-13 21: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柏风琴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集心得
神阙穴,此穴绝对禁针,过去传说,针下去以后不能大便了,一大便就坐在马桶上死掉。因为针很粗,肚脐又很脏,古代针那么粗,刺下去伤口不容易收口,所以禁针很有道理,用灸,用隔盐灸。神阙用处很多,中风 、肠炎 、肠鸣 都可以灸。 所谓的心蔽骨,一手按肋骨,一手按在神阙,正中间的地方是中脘,要这样子找穴。神阙上一寸是水分,那一寸不同于同身寸,我们叫上腹寸。 心蔽骨跟神阙中间是中脘穴,中脘穴下面是建里、下脘、水分。先取中间那一点,中脘跟神阙中间这一点,然后再取这一点跟神阙中间这一点,这个点就叫水分。那再来是下脘这个穴道,再来就是建里,水分的缘由,因为是治水肿 的穴道,因为喝水到了胃以后,到了水分这地方,水会气化,气化后进入全身,流出来是汗,小出来的是小便,这是水分开的地方。我们吃的食物里面,含有大量的水,饭有水、果汁有水、水果有水,只有混杂在食物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 正常人喝再多的水也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食物中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到了小肠以后,因小肠很热会不断的蠕动,热去煮食物煮烂掉,然后吸收掉,等到食物进入大肠后,只剩残渣跟水。 人体的构造非常精密,正常人不浪费一滴水,都在循环。这个水在大肠走的时候,因小肠很热,所以水在大肠时又被气化掉。再回到肺。肺跟大肠相表里,这个水上来以后,就是嘴巴的津液。正常人,在水分这里分开水。当水不分了,水 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水分就是一个很好的穴道,针和灸通通可以。那糖尿病的人,中医称“消渴”,中医有三种,上消:上消得主要症状呢,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喝一杯水小便就是一杯水;中消就是肚子饿,会不断的吃;下消,简单讲就是阳不举。那这个基本上区分在这里。 西医糖尿病分两种,胰岛素依赖型(第一型)跟第二型糖尿病,实际上依赖型根本不存在,是西医制造出来的,像是打疫苗一打,胰脏就失掉功能,第二种才有存在。这个穴“主水病,腹坚如鼓”,这个腹胀大,水分是一个很好灸的地方。小孩十四岁以下,流鼻血这叫做正常,不要去治它。大人,超过十四岁以上,才要去治。十四岁以下小孩子天生体能很强,发烧之前一流鼻血,热就纾解掉了。所以会流鼻血的小孩不发高烧! 下脘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这个下脘穴,常有人下脘穴痛,下脘在胃的下口的地方,这下口的地方常常容易发炎。 痛的观念,痛根本是来自压力,而不是来自发炎。当有痛在那产生后,压力纾解掉就好,环境改变掉就好,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处方不是杀细菌,而是改变环境,针灸也是。 《针灸大成》上面写,中脘穴在脐上四寸,不要用同身寸去量,量了半天还是错。这是丈量法腹寸,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的募穴,《难经》说腑会中脘。 我们身上有八会穴,八个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将来会有一个治病法则,叫会郄治疗法。 每一条经都有一个郄穴。身上每一个腑,包含胆,这是消化系统,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肝心脾肺肾。中医的脾是把西医的胰脏包含在里面,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所以我们用的非常多。中脘是大穴,用的非常多。比如有些特殊的治症呢,像印堂痛 ,中脘一针下去病就去掉了,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中间的妊娠恶心想吐,通通可以在这治疗,针或灸。只要是肠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因为腑会中脘。 心之募穴—巨阙穴 从这个心蔽骨,两个正中间的地方,我们叫巨阙,巨阙跟中脘的中间,我们叫上脘。 这个上脘穴呢,它是络穴。我们有一个很有名的灸法叫梅花灸,是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 。只有病人吐血时不要灸,因为吐血时增加温度时,血会增加。外面是吐血,里面可能是胃癌,所以出血的时候,不要去灸。所以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巨阙穴——心之募穴 心蔽骨与中脘穴正中间即巨阙穴,巨阙与中脘的正中间即上脘穴,上脘是络穴。 梅花灸法:以上脘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病人吐血不灸。上脘、建里、下脘有辅助中脘作用。 巨阙、关元、对任何心脏痛都有效。下针一寸就可以。 补泻手法:心的募穴、得气即泻,提豆许、针扎巨阙穴上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往前推绿豆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是泻。 补就是得气后往上拉一点点就是补。 因巨阙穴要得气即泻,所以一开始针下的不要太深在泻的时候,往前推针就了不会推的太深。 怀孕的女性,气往上冲会让孕妇昏到,所以针下巨阙、补合谷 、泻三阴交。 横隔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就是十椎下,心,脏有问题会有穿心痛,主要症状叫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痰饮造成,可下针巨阙。 横隔膜可阻肠子的食物沼气上升。 肺的下降通过横隔膜挤压肝脏把血挤向大肠,金克木,金来疏木。肝和大肠的血是相通的。 鸠尾 鸠尾穴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不可灸、可以针。 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 膏之源出于鸠尾。 膻中穴与天突穴 天突穴位于前正中线、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斜着下针一寸就到。 天突与鸠尾的正中间是玉堂穴。 膻中穴:男子位于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交点。 女子胸骨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 玉堂穴下1.5寸是膻中穴,玉堂和天突的中间是华盖,华盖和玉堂中间是紫宫,华盖和天突穴的中间是璇肌。 膻中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强他肺气、强他心脏,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妇人乳汁变少、肺痈、吐脓、呕吐涎沫都在膻中治,可针可灸。 当病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梗时,下针巨阙、关元、天突,痛马上就止住了。气会到第十椎下就是第十一椎上集中,再下针到脊椎骨上把气导出来。 天突穴:甲状腺、喉咙肿痛都可用近取穴天突穴来治疗。 廉泉穴 结喉上方、舌骨的上缘凹陷处。 手握拳压下巴处用大拇指去圧,指尖压到处就是廉泉穴。 病人中风舌强不语,下针对着舌根下一寸或一寸半。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 九承浆穴 下嘴唇中间下面凹进去的地方即承浆穴,是任脉最后的一个穴位。 下针时嘴巴张开,可治流涎、面部中风,同时下针人中。 一长强穴(督脉起穴) 是少阴少阳之会。 在尾椎骨的下方,尾椎骨与肛门的中间。 长强下针斜刺一寸,引气就好,主治痔疮. |
|
238楼#
发布于:2015-11-13 22:02
@教官-南京-李宁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珂娜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神阙穴 1、神阙穴禁针,可隔盐灸; 2、中风、肠炎、肠鸣可隔盐灸神阙穴; 二、水分穴 1、上腹部丈量用上腹寸:两侧肋弓(心蔽骨)交点到神阙穴的直线距离中点为中脘穴;神阙穴到中脘穴直线中点为下脘穴;神阙穴到下脘穴直线中点为水分穴;神阙穴到水分的直线距离即为一寸; 2、水分穴,主水病,腹鼓如坚;在小肠上口,治疗水肿、肠鸣腹泻; 3、正常人喝再多水也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食物中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 4、中医消渴症(糖尿病)分三种: ①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 ②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 ③下消:阳不举 5、鬼击鼻血:没有原因的突然流鼻血; 6、中医认为十四岁以下小孩流鼻血属正常;小孩天生体质强,发烧前流鼻血,就会疏解掉,不烧了。 三、下脘穴 在神阙穴与中脘穴连线中点,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 四,胃之募穴—中脘穴 1、中脘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腑会中脘,为胃之募穴,胃病可针灸,针下一寸即可; 2、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隔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柕,髓会绝骨; 3、治病法则:会㕁治疗法 4、胃问题都可针灸中脘;胃问题引起的头痛。 5.巨阙:心之募,肋骨与中腕的中间,治心病,妊娠昏厥。用一寸针。 6.补泻手法:得气即泻,提豆许:针扎下去,一开始先捻针,气到。泻,往前推绿豆那么大一点就是泻。补,气到后,往上提一点就是补。 7.鸠尾:巨阙上一寸,膏之源,不能重击,不灸可针。 8.玉堂:天穴与鸠尾中间,就近取穴时用,䐺中辅穴 9.天突穴:位于锁骨上窝,一寸针斜向下进针。 10.䐺中穴:玉堂下一寸半,气会䐺中,不针可灸,强心肺。 11.中庭:䐺中下一寸,䐺中辅穴;华盖:玉堂和天突穴中间;紫宫穴:华盖和玉堂中间;璇玑:华盖和天突穴中间。 12.心脏三针:天突穴,巨阙,关元。治穿心痛。 |
|
239楼#
发布于:2015-11-13 22:27
@教官-南京-李宁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新疆-陈兴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2日《针灸大成》第9、10心得: 1、神阙穴:(肚脐)禁针,隔盐灸,疗中风、肠炎、肠鸣。 2、水分穴:治疗水肿,腹部胀大,肠鸣腹泻,可针可灸,灸更好。喝的水在此气化。 3、混合在食物的水才可进入小肠。水分小肠上口。 4、神阙到中庭共8寸。神阙0,水分1,下脘2,建里3,中脘4,上脘5,巨阙6,鸠尾7,中庭8 。 5、消渴(糖尿病人):①上消,渴饮百杯不能止渴。②中消,肚子饿,不断吃。③下消,阳不举。 6、14岁以下小孩流鼻血,属于正常) 7、下脘穴:胃下口小肠上口。容易发炎。 8、中脘穴:胃之募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可针可灸腑会中脘,腑上病都可在中脘治疗 。 胃的问题,印堂痛,妊娠恶心呕吐。 9、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腧、筋阳会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b--腑会中脘, 10、梅花灸,垫5片生姜,以中脘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统治胃病,胃出血不能灸。 11、巨阙穴:心之募穴,得气即泻。心脏病在此治。 12、补泻手法: 下针左右转得气,,泻,往下推绿豆大,补,往上拉绿豆大。 13、心脏问题。穿心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痰饮造成。 14、鸠尾穴:不可灸,可以针,不可重击,膏之源出于鸠尾。 15、膻中穴:两乳正中,气会膻中,气病治此,禁针,可灸,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 16、 ①肺痈,肺里化脓咳出脓。肺癌,咳出白色泡沫。 17、天突穴:气脉经过,气很强。 18、心脏三针:心募巨阙、小肠募关元、天突,尤其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肌梗塞。 19、廉泉穴: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 治疗中风,舌强不语,舌头病。 20、承浆穴:(嘴唇下的凹点)①中风,吃了饭流涎,下针的时候要开口 ②面部中风,歪斜,下针承浆和人中(放中正斜) 21、督脉经穴:诸阳之会。 22长强穴:(肛门与尾椎骨正中间)主治痔疮,斜针入,一寸左右。 内痔,先血后便 ;外痔,先便后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