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楼#
发布于:2015-12-21 21:31
@教官-深圳-李焕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南阳-李欣申请签到 2015-12-21《针灸大成》第五十三课学习心得 足厥阴肝经续:6、中封穴至阴包穴:脚筋正中间是胃经的解溪穴,大筋内侧是中封穴,蠡沟在内踝尖上五寸,蠡沟是肝经的络穴,内踝尖上三寸是三阴交,三阴交属脾经,蠡沟属肝经,络穴不管虚实寒热皆可下针,例:阳挺,实症,可用子穴也可用络穴,肝经虚症是皮肤痒,水沟、蠡沟,任何沟,就是有淤积,都下沟穴,腹胀满,少腹有积块,可取沟穴,如蠡沟水沟合谷阴谷阳谷。蠡沟上二寸是中都,在内踝尖上七寸,可治妇人恶露不止,膝关指膝盖横纹头,在上五分处下针,治膝盖风湿关节炎,大腿骨大筋的内侧和骨头中间,就是曲泉,曲泉是肝经合穴,主水,肝是木,所以曲泉是肝经是母穴,治肝经虚症,肝经皮肤痒、阴挺都下曲泉,肝主筋,主所有的筋,肝主晚上一点到三点的失眠,肝经络过少腹,到达子宫,治所有的妇科病,男人小便困难,阴痒,都下曲泉。曲泉上三寸是阴包,也是膝关上四寸,阴包主治:小便困难,不管是膀胱结石,胆结石,小肠寒,尿道感染,月经不好,都取阴包下针。 7、奇穴:治肝三穴:膝关到腹股沟中间及前后各一寸,三点,中间点是肝一、前一寸是肝二,后一寸是肝三,临床上专治肝硬化、肝癌。当有人肝病,全身黄疸,肝三点压痛,就是肝硬化或肝癌,长东西了,可下两侧肝三点。当有人肝癌、肝硬化有腹水,临症取穴,除下肝三外,病人右肋痛,就下肝关,再下肝经郗穴镇痛。肚子积水很多下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三皇,肚子下水分、水道,针完再灸,胃口没了,就灸腑会中脘、关元、膏肓(膏肓治百病)。 8、五里穴与阴廉穴(助孕):五里在曲骨外开二寸,阴廉在气冲穴旁开五分下两寸处,曲骨外开二寸是足阳明胃经的气冲,从气冲下三寸再旁开五分就是五里,往上是足阴廉,所以阴廉跟五里差一寸,这些穴都是求子穴。 9、章门穴与期门穴:手臂下,胸肋骨最下方就是章门,脏会章门,脏病治于此,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章门不单是脏之会,还是脾经的募穴,所以章门又治脾脏、胰脏的病,五脏、脾脏、胰脏有问题,除了下背后膀胱经的脾俞,还下章门,章门是五脏之会,很重要。不能用力击打,受到攻击,五脏之气就乱了,内脏就受伤害了。中医观念认为,脾主腹,腹部问题都是脾在管,所以有人肚肿腹积水就治脾脏,下章门穴。奔豚有三种:其一、奔豚在肚脐旁,上下周围,脉跳的很快,就是奔豚;其二、奔豚是病人感觉到气从天枢冲到心脏;其三、便秘病人受惊吓,大便的沼气从大肠入肝入心脏,心跳就很快,这三种奔豚都可针章门,斜刺下针,五脏及脾脏有问题,像脾主胃口,恶吐等都下章门。肝经最后一个穴位是期门穴,期门在胃经的不容穴外开一寸半,第一肋骨跟第二肋骨中间是日月,下一个肋骨就是期门穴,期门是肝经募穴,肝募期门,治肝病,先刺期门,用俞募治疗法再下背后的肝俞,一定要先补土,控制住病情,补土时用章门,再强木,让水生木。当强土强水时病人一直隔气,就说明病重。产生腹水就是中度,期门是肝之募,治胸肋苦满,胁下痛,肝脏痛,先针后灸期门穴,肝主怒,悲胜怒,哭可以排解肝毒,肝主酸,呕酸、吐酸都是肝的问题,都可灸期门。月经来时感冒,是伤寒表症,太阳症,热入血室,可吃小柴胡汤,同时针期门。
|
|
226楼#
发布于:2015-12-21 21: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1日《黄帝内经》第48课心得
1.若邪时居于很深的位置,阴气受制,而阳气独发,阴阳本互为进退,阴受邪迫无法与阳并行,就造成隔日发作了。那有时每日发作会提早或稍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邪气入侵人体首居风府位,沿督脉而下。人的表阳之气一日夜绕周身一次与病气交会于风府,人体抵抗力与邪争,如无法胜利,则病邪必日下一椎,于是产生了每日稍迟发作的现象,这是因为病邪先入督脉造成的。因为卫气每日循环至风府时,必令人之肌肉腠理打开,此邪气则日入,故邪气一入则病发作,然后每日就增强且稍迟发作。病邪自风府开始,每日向督脉行下一椎,二十五日后,邪到尾椎骨后。自第二十六日始,就进入脊椎之内,贯注在笫九椎肋之间,此时病邪会上行,九日后进入缺盆内,由于其病气每日升高,就呈现每日提早发作的现象。其中又有隔日发作的,这是病邪入于深处,近迫于五脏,连系着募穴原穴的地方,因气从表入里距离已长,居处过深,犹部队之入侵他国过于深入,行动必会减慢,无法与表阳之气同行,无法同出同入,就有隔日才发作的现象。
2.表阳之卫气每到了风府穴位,就会令肌肉的腠理开,于是邪气入侵,病就发作;又说病气每日向下一椎,与表阳之气会合,此病气之发作又不在风府穴,造成每日稍晚发作,是为什么呢?因为如单论邪气进入风府穴,每日下一椎,顺膂而下,就是如此。但人有虚实不同,病邪入侵人体并非在同一处,这就是风邪所易居之处名之风府,并非狭义的指督脉上的风府穴。凡邪入侵在头项部位,表阳卫气一循环至病处就相争而发病。邪入侵在背部,则表阳之气行至背部与其相争而发病。邪入侵腰椎,则表阳卫气至与之相争而发病。又病邪始入侵手足的,则表阳卫气至手足时与之相争而发病。故人体正气与病邪相合聚则病会发作,但病邪不一定自督脉风府穴入,可说病邪入侵之处为风府。所以人言,“风无常府”其意即此。人体表阳卫气所到之处,必令其处腠理开,邪气入侵之位,即名之“风府”。 3.风与疟二者,相似而同类,但常见风病症状持续者,而疟病症状时发时止,这是为什么?因为风病常留居于所中之位不移,而疟病会延着经脉与络脉移动而进入体内,所以只在与表阳卫气相争时会显现病状。 4.疟病岀现先冷后发热的现象,是为什么呢?夏热之季节,人受暑气所伤,造成大汗出且肌肉松弛,毛孔大开,此际若沭浴冷水,水之寒气会藏潜于皮肤腠理之间,到了秋天,一旦受风邪所侵,则引而发之,疾病成。寒气,属于阴气。风气,属于阳气。一旦先伤于寒气后伤于风气,就呈现先寒后热的症状,病情就按时发作,这种病名叫“寒疟”。 5.先发热而后恶寒者,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先伤于风气,后又伤于寒气所致,造成先热后寒的现象。此病发作亦有定时,病明“温疟”。 6.如果出现全热症无寒症的,道是阴津濒临绝灭的现象,此时阳气独盛,病人会呼吸无力,情志烦躁,手足发热而温温欲吐,病名曰“瘅疟”。 7.经书上说凡有余者采泻法,凡不足者采补法。现在是热有余,寒呈不足状,但是疟病的寒气,即令用热汤泡及火烤,也无法令温。其热至时,令用冰水敷,无法使之降温。这是有余与不足之状况,令良医亦无法制止,必须等病气衰弱时方施予刺法,这是为什么呢?请说明其道理。大热之时不刺,脉状无序时不刺,大汗淋漓不止时不刺,这是病气在反攻正气之时,不是治病的时机。疟病之初始时,阳气会集中在阴分,此际呈现表阳虚而里阴盛,体外无阳气,所以产生先发寒且战栗的现象。到了阴气盛大至极时,阴分之阳会复出,此时阳与阴集中在表,就造成阴虚而阳实的现象,呈现先发热且口渴之症状。凡疟病之气,入于阳则呈现阳症,入于阴则出现阴症,阴症会恶寒,阳症会发热。疟病是属于风寒二气变化无常所致,有时无症状,有时却发病,一俟病势发作,则如火炙之热,如大风大雨一样无法阻挡。所以经书上说:在病势盛时施治必为坏事,在病势衰退时施治,其效果必彰显。良医能在未发作时已察觉出,此时阴尚未因病而集中在阳分,阳气也未因病而集中阴分,此时立予施治调理之,正气必安定,病邪就已去除了。故此良医亦无法在病己发作时治疗,因病邪之气盛故。此犹战争时,敌势盛大不可击,必攻敌之弱势时可。 8.如何攻击病邪呢?治疗时机是什么呢?疟病发作有时,就是阴阳移转之时也,开始必在阴阳交接的四肢末端处。一旦阳气受损,阴气必进,所以初时病邪必紧束该处,无法进入体内,阴气也无法尽出。医者审视此症,在微细血络之末稍处放血,凡病处皆放血,这时是在正气与邪气尚未交争时处置之法。 9.那疟病没有发作时,又如何处理呢?疟病的症状,必有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的时候,完全视病邪之所在。病邪居阳分则呈现发热而脉急数状,病邪在阴分则呈现恶寒而脉缓象。病至极点则会阴阳皆衰弱。当病邪与免疫力相离时,病症就会休止,一旦与免疫力相争则病症回复。 10.疟的症状,有时隔二日发,有时数日一发,有时会口渴,有时又不渴,什么原因?凡隔日发作者,这是病邪和阳气相聚在腑上,有时相遇,有时不遇,就产生了有隔日发病或数日发病的现象。疟病者,会有阴阳更替互胜之状况,有时增重,有时减轻,就会出现时渴时不渴的现象了。 11.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因四季发病之典型者。一旦有不同时,是反四时而病的。这是由于秋病时,外在气温却过于寒冷,冬病时,外在气温却不甚寒冷时造成的。春季发病时,必有恶风的症状。夏季生病时,必有多汗的症状。 |
|
227楼#
发布于:2015-12-21 21:33
@教官-深圳-李焕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南阳-李欣申请签到 2015-12-21《针灸大成》第五十三课学习心得 足厥阴肝经续:6、中封穴至阴包穴:脚筋正中间是胃经的解溪穴,大筋内侧是中封穴,蠡沟在内踝尖上五寸,蠡沟是肝经的络穴,内踝尖上三寸是三阴交,三阴交属脾经,蠡沟属肝经,络穴不管虚实寒热皆可下针,例:阳挺,实症,可用子穴也可用络穴,肝经虚症是皮肤痒,水沟、蠡沟,任何沟,就是有淤积,都下沟穴,腹胀满,少腹有积块,可取沟穴,如蠡沟水沟合谷阴谷阳谷。蠡沟上二寸是中都,在内踝尖上七寸,可治妇人恶露不止,膝关指膝盖横纹头,在上五分处下针,治膝盖风湿关节炎,大腿骨大筋的内侧和骨头中间,就是曲泉,曲泉是肝经合穴,主水,肝是木,所以曲泉是肝经是母穴,治肝经虚症,肝经皮肤痒、阴挺都下曲泉,肝主筋,主所有的筋,肝主晚上一点到三点的失眠,肝经络过少腹,到达子宫,治所有的妇科病,男人小便困难,阴痒,都下曲泉。曲泉上三寸是阴包,也是膝关上四寸,阴包主治:小便困难,不管是膀胱结石,胆结石,小肠寒,尿道感染,月经不好,都取阴包下针。 7、奇穴:治肝三穴:膝关到腹股沟中间及前后各一寸,三点,中间点是肝一、前一寸是肝二,后一寸是肝三,临床上专治肝硬化、肝癌。当有人肝病,全身黄疸,肝三点压痛,就是肝硬化或肝癌,长东西了,可下两侧肝三点。当有人肝癌、肝硬化有腹水,临症取穴,除下肝三外,病人右肋痛,就下肝关,再下肝经郗穴镇痛。肚子积水很多下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三皇,肚子下水分、水道,针完再灸,胃口没了,就灸腑会中脘、关元、膏肓(膏肓治百病)。 8、五里穴与阴廉穴(助孕):五里在曲骨外开二寸,阴廉在气冲穴旁开五分下两寸处,曲骨外开二寸是足阳明胃经的气冲,从气冲下三寸再旁开五分就是五里,往上是足阴廉,所以阴廉跟五里差一寸,这些穴都是求子穴。 9、章门穴与期门穴:手臂下,胸肋骨最下方就是章门,脏会章门,脏病治于此,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章门不单是脏之会,还是脾经的募穴,所以章门又治脾脏、胰脏的病,五脏、脾脏、胰脏有问题,除了下背后膀胱经的脾俞,还下章门,章门是五脏之会,很重要。不能用力击打,受到攻击,五脏之气就乱了,内脏就受伤害了。中医观念认为,脾主腹,腹部问题都是脾在管,所以有人肚肿腹积水就治脾脏,下章门穴。奔豚有三种:其一、奔豚在肚脐旁,上下周围,脉跳的很快,就是奔豚;其二、奔豚是病人感觉到气从天枢冲到心脏;其三、便秘病人受惊吓,大便的沼气从大肠入肝入心脏,心跳就很快,这三种奔豚都可针章门,斜刺下针,五脏及脾脏有问题,像脾主胃口,恶吐等都下章门。肝经最后一个穴位是期门穴,期门在胃经的不容穴外开一寸半,第一肋骨跟第二肋骨中间是日月,下一个肋骨就是期门穴,期门是肝经募穴,肝募期门,治肝病,先刺期门,用俞募治疗法再下背后的肝俞,一定要先补土,控制住病情,补土时用章门,再强木,让水生木。当强土强水时病人一直隔气,就说明病重。产生腹水就是中度,期门是肝之募,治胸肋苦满,胁下痛,肝脏痛,先针后灸期门穴,肝主怒,悲胜怒,哭可以排解肝毒,肝主酸,呕酸、吐酸都是肝的问题,都可灸期门。月经来时感冒,是伤寒表症,太阳症,热入血室,可吃小柴胡汤,同时针期门。
|
|
228楼#
发布于:2015-12-21 22: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2日《针灸大成》第54课心得
期门是肝的募穴,胸胁苦满、胁下痛、肝脏痛等近取穴。病人呕酸、吐酸也是肝脏,可以灸。悲胜怒,悲对肝好。热入血室,指月经期间感冒,病毒顺着奶水进入子宫,吃小柴胡汤或下期门。 第五章 奇经八脉与十五络脉歌 肾主先天,十二正经的根来自于肾脏,肾管先天,人会生病有两种原因:一是外因,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热,节气的变化络感受到,再传到经上,经传到腑上,如果脏气强就不会传到脏上,这是外往内,常固肾,运动让四肢、经脉很强,则不易生病。二是由内面外的,我们的情志,喜怒忧思悲恐引起的病,或来自饮食,病从口入。经络学的重心就是脏腑,肾脏决定人的寿命。 十五络,十二经各有一个络,加上任脉的络鸩尾,督脉的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大包统领诸络,合为十五大络。从前面的鸩尾络到后面第十一椎,即第十椎下,横过来的叫横膈,心脏在横膈的上方,心气止于膈,心气郁结时,下天突、巨阙、关元,下完后气会集中到第十椎下,再反过来,在第十椎下扎针,郁气会从这散掉。 十五络:手太阴的别络是列缺,络穴治疗不分虚实,实症手掌过热用泻,虚则打哈欠、频尿用补;手少阴别络通里,心经直接络心中,心系舌根,实则支满,虚则不能言;厥阴的别络是内关,心实则心痛、胸口痛,虚则头项强痛; 手太阳的络是支正,主要治症是生疣;手阳明的络偏历;手少阳的络是外关,外关是搭生死桥的地方,虚实都可下针;足太阳的络是飞扬;足少阳的络是光明;阳明的络是丰隆;足太阴脾经的络是公孙,公孙主冲脉,胃心胸的病找公孙;足少阴的别络是大钟穴;肝经的络是蠡沟;任脉的别络是屏翳即鸩尾;督脉的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 络有病,全身痛。胸胁痛,胸口可下大包,络脉虚时百节尽纵,手无法握拳,全身松的,无论虚实,络脉可针。 奇经八脉 督脉的脉气源头在曲骨,任脉有表里,在里走督脉,沿脊柱骨里面,曲骨中极关元石门阴交气海为表,所以督脉与任脉相辅相成。任脉和冲脉都起于胞中,胞是女子的子宫,男子的精宫,膀胱和小肠中间的袋状缝隙为精宫,妇人的奶水下行,排出来的奶水是残渣,女子精下行,没胡子。男子精上行,残渣上行至口唇旁。任脉与冲脉起源一样,但有不同的走向,女子所有的妇科问题通通属于任脉,冲脉也可帮忙。冲脉是公孙在管,督脉是后溪在管,任脉是列缺在管,冲脉顺着脊柱骨里面,在正面或表面上为肾经,冲脉起于气冲,打坐时产生的津液滋养肾脏,胃心胸的问题冲脉治,公孙管。 带脉是临泣在管,带脉起于季胁,三条在后腰腹上,下临泣,治肚子胀满,腰坐水中,三个穴道带脉五枢维道。阳礄脉起于跟中,从外踝上来,申脉在管,阴缓阳急脚外翻。脚外八内八是礄脉的问题,礄脉横跨胆经跟膀胱经的交接,如痛在胆经与膀胱经中间就是礄脉。阴礄脉与阳礄脉一内一外,阴礄是照海在管,阴急在阴礄上治,阴礄一路上来到喉咙,中间与冲脉有相交,喉咙也有任脉经过,所以下列缺、照海治所有喉咙的病。维脉有阳维脉和阴维脉,阳维把所有的阳经维在里面。 |
|
229楼#
发布于:2015-12-21 23: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许宏俊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2日《针灸大成》第54课心得
第五章 奇经八脉与针刺法 十二经络与十五络脉歌 学完十二正经,经与经之间还有络彼此联系。中医的观念,肾是主先天。肾脏像树的根,全身就像整棵树开满的树枝、树叶,分布到全身上下。全身十二正经全部的根都来自肾脏。人会患病,有两种原因。一是外因,是人身体或受到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热。这种来自节气上的变化,络感受到,因络是最细的,再传到经上面,在传到经后,再会传到腑上面。你每天早上起来,在外面又是呼、嘘、吹、呬让脏气变强,那个病最多也只能到腑的位置,进不了脏的。人因为有病,就好像人是树。你想树根有问题了,
当然会影响到寿命。还有一个观念,树枝有问题了,也是会传到树根去的。这是一个观念, 我一直在讲。常常去固肾。就是不要让根部烂掉。常常运动、活动,让四肢、经脉、经络,非常的强,这样就不会生病。这是病由外而内的部分。 从内往外走,就是我们的情志,喜、怒、忧、思、悲、恐这些情
志也会造成人生病。过喜、过怒、过忧、过思、过悲、过恐都不好,也会造成人生病。还有 就是吃东西,来自饮食。比如,你每天打坐,每天心平气和,然后你又练功练得很好,可是 你吃的菜,农药很多,最后还是会生病。或是吃到病死猪。上游的死猪经由地下水下来影响 下游的菜,这是病由口入。这些都是致病的因素。所以,整个经络学的重心就在脏和腑。中医认为,把肾固得很好的话,会由肾脏来决定 人一生的寿命有多长。你们学了很多经络,总归根就来自肾脏。树茎长出去的时候有十二棵,很大的主干,其它有很多小支干,以十五条为最主要的支干,这就是十五络。络有十五,十五个络。十二经各有一个络。再加上任脉的络,就是鸩尾,督脉的络是长强。脾之大络大包,由大包统领诸络,合为十五大络。 人身上,前面的络到鸩尾,后面络到第十一椎(第十椎下)。这个横过 来的就是横膈。心脏在横膈的上方。所以中医认为,心气止于膈。所以心气最多到膈。
当心气有郁结的时候,我们扎天突、巨阙、关元,扎完后心气会集中到第十椎下,再让病人 反过来,在第十椎下针,因为第十椎后面,正是心气终止的地方,所以郁气会从这散掉。横 膈膜包膜就像心包跟内脏的三焦油网,通通属于三焦跟心包。把心包跟三焦抽出来。再把五脏五腑放进去,就成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就是这样来的。 先看十五个络脉。手太阴的别络是列缺
穴。阴经、阳经都有络。实证,手掌过热,用泻;虚则打哈欠,频尿,用补。手少阴的别络是通里穴,心经直接络心中,系在舌本(根部)。舌头底下有个脉管在下面,属于心系,实则支满,虚则不能言。厥阴的别络是内关。心实则心痛,胸口痛,虚则头项强痛。手太阳的络是支正穴,支正穴最主要治症是生疣。手阳明的络偏历穴。手少阳的络是外关。搭生死桥的地方。虚症、实症都可以在外关下针。足太阳的络是飞扬。足少阳的络是光明。阳明的络是丰隆穴。足太阴脾经是公孙,公孙也主冲脉,由于冲脉直接往上走,所以任何的胃痛,肠痛、腹痛、恶心胃病,通通可以用公孙穴。足少阴的 别络是大钟穴。肝经的络是蠡沟穴。任脉的别络是屏翳,就是鸩尾。督脉的络之长强。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 当络有病的时候,全身都痛。胸胁的地方痛时,当你分不清楚,一看他胸胁的地方都痛,这就是络。你看胸口这个地方,你可以下大包。如果络脉虚的时候,百节尽纵,手都没有办
法握拳。全身是松的。不管虚症、实症,我们都可以在络脉上下针。 奇经八脉 第一条,督脉。脊椎骨从这下来,一直到尾椎。督脉,大
家现在了解全身的阳气都在这里。督脉的脉气,它的源头是在曲骨这个地方,就是男人、女人小便的地方。任脉有里和表。任脉在里的时候是走督脉。从曲骨中极关元石门阴交气海,这个是它的表。所以督脉和任脉是相辅相成 的。任是诸阴之海,所有的阴,通通可以管。在膀胱经上面,有心肝脾肺肾。所以五脏 的俞都在这个地方,你可以在这下针,因为可以通到任脉。这是阴和阳互动的关系。络脉把 经脉连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任脉和冲脉都起于胞中,胞就是女子胞,讲的是女人的子宫, 也讲的是男人的精宫。在膀胱和小肠的中间袋状的缝隙。这就是精宫的所在。女人的胞在那 边,子宫在这边,小肠在后面。每个月的奶水是往下走的,排出来的是月经,就是残渣。残渣是往下走的。在中医的观念里面,奶水是白色的,女人的精是向下的。所以女人没有胡子。男人精子在下面,但我们男人不是每个月排。男人的精经提炼过一 定会有残渣,这残渣就顺着任脉往上走,走到口唇的旁边,就是胡须。在最源头是在 膀胱跟小肠中间的地方。我们饮食入胃,到了小肠进行吸收。真正我们的精血,是非常纯浓度的精血,会累积在这边。那怎么进去这边的呢,是先进入三焦系统。三焦络过五脏,所以五脏的津液及好的东西,就是将腑消化以后的营养交给脏的。中医的观念里面腑是消化系统。消化以后将营养的交给脏,传递就是靠三焦系统入 脏的。三焦是行阳的,就是运送的动力。 任脉直接络到喉咙。冲脉是
从胞中上来的。冲脉起来的时候是沿着肾经上来的,它与肾经是相交的。一定是肾经,因为冲脉是跟阴经一起的。这两个经虽然一起上到身体上来,虽源头 是一样的,都起于胞中,但是有不同的走向。女人所有妇科的问题,在子宫里面的问题,或里面长什么东西,通通属于任脉。因 为任脉起于胞中,那冲脉可以帮忙,因为源头一样,所以你们以后选择穴道 有很多方向可以选。 再过来看这个冲脉。冲脉是公孙在管,督脉是后溪在管,任脉是列缺在管。冲脉跟任脉
都起于胞中。冲脉顺着脊椎骨里面,在正面上、表面上,是肾经。所以说冲脉者,起于气冲。 而源头跟任脉一样都是来自胞中。所以,一开始知道任、督二脉,这个源头都是在胞中这边。在打坐、练气的时候,要让气到这个地方。打坐的中间,会产生很多津液,这津液是叫你吞下去,不是吐掉。这津液非常好,如果是打坐产生的津液,你一吞下去,这津 液就进入肾脏(跑到先天上去了),那你这棵树的根就会更强。由于冲脉沿两边上来,直接 包到心脏,经过胃、心、肺,所以胃心胸。胃有问题,也可以治疗,气喘、咳嗽,心痛、心 绞痛,通通可以在冲脉上治。冲脉是公孙穴在管,它跟肾经有同样的穴道。 再来是带脉,带脉是临泣在管,脚的临泣管带脉。带脉起于季胁。有三条在腹部。下针的手法,都是扎临泣。主要的症状是肚子胀满,腰像坐
在水里面。感觉是回身一周如带也。三个穴道是带脉五枢维道,治疗带脉的病就这一个穴道, 就是临泣穴。临泣专治带脉的病。阳蹻脉。阳蹻脉起于跟中,从外踝裸上来。 申脉在管阳蹻,阳蹻脉的郄穴是跗阳。那蹻脉,阴缓而阳急,阳蹻脉在外面,当脚向外翻,阴蹻松下来,阳蹻在这边绷紧,使这脚掌向 外翻过来,这是中风。有人脚是外入或内入,也是蹻脉的问题。 这个蹻脉,它横跨在胆经跟膀胱经的交接上,一路到背后,再到头部去。病人讲不清楚,就胆经、膀胱经、蹻脉
一起治。再来是阴蹻脉。阴蹻脉跟阳蹻脉,正好是一个内一个外。一个是申脉在管,一个是照海在管。由于有蹻,你看蹻是不是“足”字边,所以抬腿啊、左转、右转,都是要靠这个蹻脉。 人往前行,就是阳,往后退,就是阴。阳急的时侯就阴缓。走路会往前三步再后退二步,这 阳急阴缓啊。也有人是阴急,他走一步就退二步,等于是倒着走。阳急在阳蹻脉上治疗,阴急的话我们在阴蹻 脉上治疗,你下针也可以,灸也可以。这种病在正经上不会有,在奇经上面才会有。阴蹻脉 走内裸一路上来,一直上到咽喉。这中间跟冲脉有相交的地方。喉咙这边有任脉经过, 阴蹻脉也经过。下列缺、照海,任何的喉病都可以治疗。维脉,有阳维和阴维。阳维脉把所有阳经维在里面。可以控制、可以维持。维在里面的就是阴维,维在内脏上面。维在经络上面、骨头上面的就是阳维。阳维脉是外关穴在管。所有的腑都跟阳维是互通声息的。阴维脉是跟内 脏随时在沟通的。所以,阴维脉是内关在管。在外关和内关下 针时,你从外关引到气,再透到内关去的时侯,阴阳脉生死桥打开了。阴阳就交合在一起。所以,阴阳分离的时候可以用外关透内关。 由于阳维脉它是管外面胸腔这一圈,沿肋骨外面。而下焦这边一圈是带脉在管。所以,有病人腰痛、胸痛,你就下外关临泣。外关、临泣为一组,列缺、照海一起。申脉是阳蹻脉,阳蹻脉一直往上走。后溪管督脉与申脉成一组,是专治项强、脖子僵硬的穴道。 阴维它围绕着阴脏,就是我们的内脏。阴维脉在控制内脏里面的协调。内关穴管阴维,阴维 脉有问题时,我们就下内关。所以,有时病人胸痛,我们会问你是痛在肋骨外面,还是肋骨 里面。里面是阴维,外面是阳维。若讲不清楚,就外关透内关。这是我们治症的来源。奇经八脉。主要是一个穴道管一条脉。 |
|
230楼#
发布于:2015-12-22 00: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1日《针灸大成》第53课心得
足厥阴肝经 太冲穴与三脉:脚上有三个血脉,第一个是太冲脉,第二个是冲阳脉,在足阳明胃经,第三个是太溪脉,太溪脉在脚后,内踝裸后方。太溪脉是管肾脏。冲阳是管胃气,冲阳脉是管血,管肝脏。有脉则生,无脉则死。中封穴:是肝经的经穴。内脚踝大筋内侧的这个穴道 蠡沟:是肝经的络穴。络穴不管虚症。蠡沟在内踝裸上五寸。 中都穴:从中封穴再上二寸就是中都,在内踝上七寸这个穴道叫中都。中都可治妇人产后恶露。 膝关:膝盖横纹头上五分的地方,是膝关.膝关治疗膝盖风湿关节炎效果非常好。 曲泉:大腿骨旁边大筋的内侧和骨头的中间,这个穴道就是曲泉。曲泉穴是肝经的合穴,主为它主水,肝是主木,水生木,所以曲泉是肝经的母穴。虚症都可以在这里治疗。 阴包:从曲泉上三寸就是阴包,阴包穴顾名思义,可治小便困难,其原因可能是膀胱结石,或肾结石,或小肠太寒了,或是尿道感染,小便有困难、女人月经不好,通通可以在阴包穴上取穴。 奇穴:治肝三穴 :用丈量法,一只手按膝盖头的高骨,一个手直接推到身体的腹股沟这边,假想一条线。心里面想中间一点,再往前一寸,再往后一寸,这三个穴道。中点叫肝一,第二个叫肝二。第三个是肝三。这三个穴道是我们临床上,专治肝硬化、肝癌的大穴。一寸半针下去。痛二点就扎二点,痛一点就扎一点,这是临症来取穴,两边左腿、右腿都下。当病人肝癌有腹水,肚子因肝硬化有腹水,除了下这三个穴道以外,病人右边肋很痛,就下肝关,再下肝经的郄穴来镇痛。 肚子积很多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三皇。肚子上也可以下针,水分、水道。胃口没了,灸腑会中脘,关元穴。膏肓治百病,灸一百壮 五里穴:五里在曲骨外开二寸 阴廉:阴廉在气冲穴旁开五分下两寸处 ,妇人没怀孕,想生小孩生不到,这时候用隔姜灸接近腹腔的地方。多半是用灸的。因为动脉很多 章门穴:手臂之下、胸肋骨最下方,这个穴道就是章门穴。手肘尖到的地方就是章门,脏会章门,五脏是肝心脾肺肾,章门穴都可以治。章门穴是五脏的会穴。章门不单单是脏会。又是脾之募穴 ,中医观念认为,脾主腹,腹部的问题是脾脏在管。所以,有人肚子肿很大、臃肿,我们就治它的脾脏。那章门穴就是脾的募穴。所以腹里面有积水,就在这治疗。 有一种症状叫奔豚。第一种奔豚在肚脐旁边,肚脐上下周围,可以摸到脉跳的很快,这是奔豚。这有一种奔豚是病人感觉到气从天枢的地方冲到心脏。 期门穴:期门穴在胃经的不容穴外开一寸半。以肋来算的话,第一个肋跟第二个肋骨中间是日月,再跳过一个肋骨,就是期门穴,期门穴是肝经的募穴。 |
|
231楼#
发布于:2015-12-22 19:5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15王雅斌申请签到。《针灸大成》2015年12月22号54课学习心得。
第五章 奇经八脉与针刺法 十二经络与十五络脉歌 中医的观念,肾主先天,因此全身十二正经全部的根都来自肾脏。人患病有两种原因。 一个是外因:人身体或受到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热,这种来自节气上的变化是来自外在的变化,是由络先感受到再传到经上,然后到腑。是由外往内的。 第二内因:是情志,喜,怒,忧,思,悲,恐这些情志造成的病,然后就是饮食造成的。这是由内而外的。 中医认为,肾固好了,人就会长寿,因经络的根都是在肾脏。 手少阴心经的别络是通里,心经直络心中,系在舌本,实则支满,虚则不能言,心气虚的时候不能讲话。 厥阴的别络是内关,心实则心痛,胸口痛,虚则头项强痛。手太阳的络是支正,支正主要的治症是生疣。 手阳明络偏历,手少阳络外关,足太阳的络是飞扬,足少阳的络是光明,阳明络丰隆,足太阴是公孙,公孙也主冲脉,由于冲脉直接往上走,所以任何的胃痛,肠痛,恶心胃病,都可以用公孙,足少阴的别络是大钟,肝的络是蠡沟。 任脉的别络是鸩尾,督脉的络是长强,脾的大络是大包。 奇经八脉 督脉:脊椎骨下来,一直到尾椎,全身的阳气都在这里,它的源头在曲骨这个地方,任脉有里和表,任脉的在里的时候是走督脉,所以督脉和任脉是相辅相成的。 任脉:为诸阴之海,所有的阴,通通可以管。任脉和冲脉都起于胞中,胞就是女子胞,讲的是女人的子宫,男人的精宫。 冲脉:冲脉跟任脉都起于胞中,起于气冲。冲脉是公孙在管,督脉是后溪在管,任脉是列缺在管。冲脉沿着两边上来,直接包到心脏,经过胃,心,肺,所以胃心胸的问题,可以治疗,气喘,咳嗽,心痛,心绞痛,都可以在冲脉上治。 带脉:起于季胁,临泣在管。主治肚子胀满,腰像坐在水里面。 阳蹻脉:起于跟中,从外踝裸上来。申脉在管,郄穴是跗阳。它横跨在胆经跟膀胱经的交接上,一路到背后,再到头部。 阴蹻脉:治喉咙痛,扁桃腺发炎,慢性喉炎。 |
|
232楼#
发布于:2015-12-22 21:2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2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2日《黄帝内经》第49课心得
1.温疟,得之于冬季伤于外感风寒,病气深入骨髓之中,到了阳气壮盛之时,邪无法与之尽出,再到夏日热盛时,脑及骨髓必因汗出而津不足,肌肉也因水不足而消瘦,毛孔肌理大开而汗出,加上有时出力工作,都造成邪气与汗同出,这是病邪在冬季入体深藏肾脏,因季节改变而出体外,像这样的,就是阴虚阳盛,阳过盛则生热。等阳气衰竭,病气就反入阴分,表阳一虚,病人就有恶寒的症状了。所以先热而后寒者,名叫“温疟”。 2.瘅疟,本就为肺中有宿热未去。由于热气旺盛体内,造成四肢逆气上冲体内,一旦热气充实体内,必无法自然外泄出体外。此时劳动出汗,造成肌理毛孔开,风寒邪气入侵皮肤之内,居肌理之间,一发病则与里之宿热合,造成阳气盛大状,阳气过盛而不衰退,病发。因阳热之气无法入里与阴合,所以会但热不寒。宿热内居心肺胸阳之所,病邪外又居肉理之间,使人发热而日益消痩,所以病名为“瘅疟”,也就是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疟病。 3.刺疟篇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如日炙般的感觉,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须于该经之委中穴针刺放血即可。疟病在足少阳胆经上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一见人则立生恐惧状,此病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针刺足少阳之经脉。疟病在足阳明经上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日久方见热症,热象一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阳光、月光及火光,一见则感觉轻爽,吾人可针刺足阳明胃经在足背上的穴道。疟病在足太阴脾经时,会有情志悒悒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岀的症状。发病时则易生呕吐,吐后病势不缓,俟缓和时,可针刺脾经之经穴。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闭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好像聚不出状,但并非真为尿闭,乃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时生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来治疗。 4.疟病在肺中,使人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疟病在心脏,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手少阴心经之经穴。疟病在肝藏,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穴并使出血。疟病在脾脏者,会令人恶寒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疟病在肾脏者,使人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处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之经穴。疟病在胃中时,会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针剌足阳明与太阴之经穴,从络脉之位放血可愈。 5.疟病发作时,正值身热,可刺足背冲阳脉位,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疟病值恶寒时,可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如果疟病而脉现急躁状,可刺背部之俞穴。用中等的粗针,在督脉外开三寸位与一寸半腑俞穴位,针刺放血,视病人肥痩来定放血多少。如果疟病而脉呈细小又坚实急速时,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指侧井穴放血。详细说当疟病而脉呈饱满充实状,针刺背俞可用重按有压痛点位置取穴来放血,此病之所适至处。一旦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空状,须用药物,因已至气血两虚,故不宜用针了。 6.凡治疟病时,在病症发作之前后顿饭时间中施治,必可治愈,失此时机,则治必伤元气(中医是一门追寻去病又不伤正气的学问)。有见疟病的症状,按脉又是正常时,病必在始,可刺十指间感觉紧束的位置放血,血出病已。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细小的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人身之十二种疟病,其发作的时机不同,可细察病人症状,这就可以知道病在何经脉了。在病发作之前,顿饭时间内下针,初刺必能使病势衰退,再刺则见好转,三刺病必痊愈。如仍未愈,可加刺舌下之青脉位出血,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处出血,加上项背强硬处针刺其位,病可立愈。舌下两脉即金津玉液穴也。 7.凡用针刺疟病时,必先问病人首发何症?何时发病?痛在何处?可先刺其未病之初。例如: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先刺头上百会穴,再刺攒竹二穴出血。若先有项背强硬症状者,可先刺其强硬之位。如果是先出现腰背椎部痛者,可刺委中处放血。如果是手臂先痛的,可先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尖部位使之出血。又先发足胫部位酸痛的,可先刺足阳明经足指间穴位出血。风疟之人,一旦疟病发作,必然会汗出且恶风吹,医者可刺三阳经位在背部俞穴,使之出血。如果造成膝盖酸痛不已,按之更痛,不可碰触时,此名“胕髓病”,可用像刀一样的馋针,在绝骨穴位放血,可以立愈。 |
|
233楼#
发布于:2015-12-22 21: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郭玉斐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3日《针灸大成》第55课心得
维在里面内脏上为阴维,维在经络上骨头上的为阳维,阳维是外关在管,阴维是内关在管,阴阳分离时用外关透内关搭生死桥。 阳维脉管外胸腔这一块,沿肋骨外侧,下焦的外一圈为带脉在管,若腰痛、胸痛就下外关、临泣。外关临泣为一组,列缺照海为一组,后溪申脉为一组。申脉是阳礄脉,后溪管督脉,后溪申脉专治项强、脖子僵硬。如果胸痛分不清里外,就外关透内关。要懂穴性,懂脉的走向,奇经八脉是一个穴道管一个脉。 呼吸引气法:什么叫引气:下针后捻针,过几分钟后针周围一圈粉红色为气到;若病人气虚,要施气给他引气,手轻握针,关节放松,丹田慢慢吸气,吐气时想气从针穿到病人身上,针为金属,肺为金,所以金可导气。下针时如碰到动脉肿起大包,用手掌轻按包,阳气在手上,阳气行则血行,包就小了。引气最常用的方法,针左右捻转,病人有酸麻胀就是气到,特殊体质无此感,为痛感,气到后做补泻。如捻转气不到,病人气脉很虚,就针上下戳两下,针有被吸入感很沉,为气到。若上下戳也引不到气,就在穿针上下的穴道上用手推,轻按摩,气在表,用你的气引他的气。如若还引不到气,就用呼吸法,吸气入针,呼气出针至皮层,出针要缓,引到气会酸麻胀。如果呼吸也引不到气,就不要针了,用灸。 烧火山与透天凉 大补与大泻的手法,烧火山为补,里寒盛时用此,透天凉为泻,大热时用此。 烧火山:深针引气,气到后提针至皮肤表层,针下差不多一寸的距离,观想这一寸分为三段,针下依次为天、人、地,在天部紧按慢提,即针快进慢慢提起,做九次,在人部做九次,在地部也做九次,三九二十七次。如胃家寒症,胃痛、呕酸,就在中脘做,肚子太平就在足三里做,找肉多的地方做。如脚冰冷,找三阴交,如肾寒脸黑脚冰冷,肾的母穴复溜做,复溜皮肤到骨的距离为观想距,不一定是一寸。神经在皮下五分,过去就无痛感。烧火山为强补,烧完后再灸,效果更好。 透天凉:引到气后,与烧火山手法相反,从地部做,插提法,紧提慢按,做六次,之后人部六次,天部六次,三六十八次。如在天部不小时提出了针,不要按针孔,让气跑。如补时提出针,就扪法,把针孔按住不让气跑。透天凉是壮热时用,如发烧咳嗽在尺泽做。 强补强泻都要找肉多的地方做。 阳中引阴与阴中引阳 阳中引阴:病人先寒后热,先补后泻,寒多热少,酸多痛下。 阴中引阳:先热后寒,热多寒少,痛多酸少,先泻后补。 如感冒发烧,背部经络痛,膀胱实症下束骨,膀胱虚症下委中,酸多痛少先下委中补,完了下束骨泻,或用络穴飞扬,一穴两用。 留气法是治疗痞块、硬块、肿瘤用,不管是乳房、子宫、腹部的硬块,皮肤表面的积瘤、脂肪瘤等,只要硬块都可用留气法。 |
|
234楼#
发布于:2015-12-22 23:1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李水华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2日《针灸大成》第54课心得奇经八脉与针刺法:
十二经络与十五络脉歌:身上有经有络,十二正经,经与经之间还有络彼此联系。肾是主先天。肾像两个根,全身十二正经全部的根都来自肾脏。由于肾脏管先天,它成长的枝叶,遍布到全身四肢末梢。整个经络学的重心就在脏和腑。所以,把肾脏固好,人就会长寿。 人会患病有两种原因。一是外因,来自节气上的变化,人身体或受到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热。二是内因,从内往外走,就是我们的情志,喜、怒、忧、思、悲、恐这些情志也会造成人生病。络感受到来自外在的变化(因络是最细的),传到经上,再传到腑上。每天五脏排毒,病最多也只能到腑的位置,进不了脏。人有病,就好像树根有问题,会影响到寿命。另外,树枝有问题,也是会传到树根去的。固肾是不要让根部烂掉,常常运动,让四肢、经脉、经络非常的强,这样就不会生病。由内而外的部分,过喜、过怒、过忧、过思、过悲、过恐,会造成人生病。饮食,也会造成人生病。 人如树,根来自肾脏;树茎长出去有十二棵,即十二经;其它很多小支干,以十五条为最主要的支干,就是十五络。 十五络:十二经各有一个络,再加上任脉的络-鸩尾,督脉的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大包统领诸络,合为十五大络。 人身上,前面的络到鸩尾,后面络到第十一椎。下针的地方在第十椎下,就是扎在第十一椎上方。鸩尾到第十椎下中间是横膈。心脏在横膈的上方,心气止于膈。当心气有郁结的时候,扎天突、巨阙、关元,扎完后心气会集中到第十椎下,再让病人反过来,在第十椎下针,因为第十椎正是心气终止的地方,所以郁气会从这散掉。横膈膜包膜就像心包,跟内脏的三焦油网,通通属于三焦跟心包,再把五脏五腑放进去,就成五脏六腑。在络穴上治疗的时候,不管是虚症、实症都可以。阴经、阳经都有络。实证,手掌过热,用泻;虚则打哈欠,频尿,用补。 手太阴的别络是列缺穴。手少阴的别络是通里穴,心经直接络心中,系在舌本,舌的根部。所以舌头底下有个脉管在下面,属于心系,实则支满,虚则不能言,心气虚的时候不能讲话,口不能开。 厥阴的别络是内关。心实则心痛,胸口痛,虚则头项强痛。手太阳的络是支正穴,支正穴最主要治症是生疣。 手阳明的络偏历穴。手少阳的络是外关。外关是搭生死桥的地方。虚症、实症都可以在外关下针。 足太阳的络是飞扬。 足少阳的络是光明。 阳明的络是丰隆穴。 足太阴脾经是公孙,公孙也主冲脉,由于冲脉直接往上走,所以任何的胃痛,肠痛、腹痛、恶心胃病,通通可以用公孙穴。足少阴的别络是大钟穴。 肝经的络是蠡沟穴。 任脉的别络是鸩尾。 督脉的络之长强。 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 当络有病的时候,全身都痛。胸胁的地方痛时,就是络。胸口可以下大包。如果络脉虚的时候,百节尽纵,手都没有办法握拳,全身是松的。不管虚症、实症,都可以在络脉上下针。 奇经八脉:督脉:脊椎骨下来,一直到尾椎。全身的阳气都在这里。督脉脉气的源头是在曲骨。 任脉:有里和表。任脉在里的时候是走督脉;曲骨中极关元石门阴交气海,是它的表。督脉和任脉是相辅相成的。任是诸阴之海。在膀胱经上有心肝脾肺肾所有五脏的俞,在这下针可以通到任脉。这是阴和阳互动的关系。络脉把经脉连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 任脉和冲脉都起于胞中,胞就是女子胞、女人的子宫,也是男人的精宫。最源头是在膀胱和小肠的中间袋状的缝隙,就是精宫的所在。女人每个月的奶水是往下走的,排出来的是月经,是残渣。女人的精是向下的,所以女人没有胡子。男人精子在下面,不是每个月排。精经提炼过有残渣,就顺着任脉往上走,走到口唇的旁边,就是胡须。 饮食入胃,到了小肠进行 |
|
235楼#
发布于:2015-12-22 23: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许宏俊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3日《针灸大成》第55课心得
第五章 奇经八脉与针刺法 3、呼吸法引气法 什么叫引气?下针以后,要等气到了,再去做补泻。什么叫气到了?针下去以后,还没有补泻,你仅是 平补平泻,就是捻捻针放在那边,过几分钟。你就会看到下针的地方,有一圈粉红色,就表示气来了。引气就要有引气的手法。下针时,若病人气没有到,就要用自己
的气把病人的气引出来。这是用在病人严重虚弱的情形之下。施气的人要把气打到对方的身 上。当我们握到针时,要轻轻握着,不要重握,重握气就不传。关节要放松,丹田慢慢的吸气,然后吐气。当你吐气的 时后,就是灌气的时候。吐气的时候,心里面要想,气从针那穿过去到病人身上。要用金属的针,因为肺是金。五行里面肺是金,所以金可以导气。这是我们施针者,把气导到对方身上去的情形。 在下针时,如果碰到动脉血管。可以用手掌,轻轻的按着那个包。要怎么引?最常用的方法,是针左、右捻转,左右捻转一下,病人觉得好 酸,病人有针感,感觉到酸、麻,胀。虽然他在痛,看到了粉红色,就是气来了。当病人有酸麻胀的时候,再开始做补泻。如果你捻转了,气还是不到,就表示这个人气脉很弱。我们用生姜在那灸,这是养生的。或者针会有被吸入的感觉,感到针很沉,会有吸入的感觉。也可以在上下的穴道,用手去戳它,稍微推它一下,慢慢推,一推它,你的气会跟他
的气感应到,因为气在表,所以你不用去按摩得很重,皮肤上戳它一下,气就来了。用你身上的气去导引他的气,这就是引气的方法。如果这个人太虚,那我们就用呼吸法。让病人吸气,就拔针,拔出来,他吸气的时候你拔针。吸的时候入针,吐气的时候,出针很慢。病人会“哇,好酸!” 就是气就到了。 4、烧山火与透天凉 第一个口诀叫烧山火,第二个我们叫透天凉。是大补和大泻的手法。病人大热的时候,用透天凉的手法。病人里寒很盛的时候我就用烧山火的手法。 烧山火怎么做?你针扎到皮层以后,因在皮层引不到气,你就把针扎深一点,还引不到气,你就再深一点。所以,第一个先引气。气一到,皮肤表面一圈会比较红,或病人感觉酸麻胀。气到了以后,开始把针提到
皮肤表面。心想,底下差不多一寸的距离,从这个一寸分 三段。就是天、人、地。当你在天部的时候进针,我们数是九。什么叫做补呢?补就是紧按慢提,这就是补。在天部这个部分, 要做九次。九次做完了以后,再把针扎到人部,在人部又是三分之一寸的地方,再做九次。 再到地部,在这个地部再做九次。这是烧山火。烧山火,那火很大。 比如说,胃的寒症、胃痛、呕酸。你怎么知道是寒,脸色青,你一望就知道。问病人口渴 不口,回答:“不渴”。就算喝也要喝热水,因为里面是冷的。那你在中脘上可以做烧山火。 如果人很瘦,肚子是平的,中脘就不适当,你就在足三里,胃经的本穴做。厉兑穴是它的井穴、母穴,但在脚趾上不适宜做。 若这个人脚是冰冷的,找三阴交,三条阴经
的交汇,三阴交肉又很多。如果是肾的寒症,肾本来是黑的,看病人脸都黑的,然后手脚冰冷,这是肾的寒。那我们在肾的母穴上,做烧山火。复溜那边,有人很瘦,我所谓的一寸,并不是真正的一寸,是指你针下去从 皮肤到骨头的距离。下针要胆大心细,神经是在皮下五分的地方,赶快穿过去就不痛了。烧山火是强补,完后,再给它灸,对身体很好。 反过来呢?就是透天凉,这是大泻。一定要先引到气。做泻的 时候,动作是相反的。一样针先引到气以后,先扎到底下。从底 部开始做,先从地部开始做。数是六。用插提法。泻的手法就是紧提慢按,推针进去时是慢慢、慢慢的推。很快
的提起来,慢慢、慢慢回去,让气往上走。那病气、邪气在底下,你把它从地部提到人部, 到人部时,再做六次,做完以后,到天部,再做六次。所以,三六是十八次。在天部做时要 小心,不要一提,针就出来了。如果不幸,提针出来了,那你就不要按针孔,先让气不断的 往外走,我们会有扪法。所谓扪法是什么?就是针起来的时候,把针孔按到,不要让气跑掉。 泻的时候,不要去按它,让它气往外走。这是扪。透天凉壮热的时候用的。比如胃口非常的强, 吃了一百碗饭还是饿,消渴,是中消对不对?就下中脘、下足三里,反着做。你如果本来胃 很强,心里在想要做透天凉,结果做出来的是烧山火,那就会更强。那燥渴、大渴、病人发 烧,都可用透天凉。这个发烧咳嗽是实症,那要在哪做呢?尺泽就是很好的穴道。强补跟强泻,原则是要找肉多的地方做。 5、阳中引阴与阴中引阳 两个是相对的,烧山火跟透天凉是一组,阳中引阴、阴中引阳是另一组。 所谓阳中引阴的意思,就是病人先寒后热。那阴中引阳呢?先热后寒。所谓的先热后寒 跟先寒后热,实际上就是先补后泻和先泻后补。寒比较多,热比较少,先补后泻。酸多痛少,也是先补后泻。当
一个人热多寒少,或者是痛多酸少。我们就先泻后补。这是补泻的手法。病人一下热、一下冷,问:“你觉得热比较多,还是寒比较多?”,回答:“寒比较多!”因为可能是发在表症,比如感冒发烧,这是经络的痛。例如病人说:“我背痛”。你看是膀胱经的实症,我们就下束骨。膀胱经的虚症,我们就下委中。实症是痛,虚症是久病是酸。若你问病人,你是酸还是痛?病人说:“我都有”。你问他酸比较多,还是痛比较多?酸比较多,痛比较少,你就先补后泻, 先扎委中大补他一下。扎完委中补完后,你再下束骨穴去泻它。有时候,一个穴道可以同时 补泻完。像飞扬啊,络穴可以用啊,原穴也可以用,一针两个穴道,同时可以做两边。有时扎完委中后,要扎束骨,但这个人脚断了,没有束骨,那还有飞扬可用。 6、留气法、烧针与报刺法 留气法是我们治疗痞块、硬块、肿瘤用的。乳房硬块,正好在足阳明胃经上面,可在足三里、上巨虚,或是
郄穴梁丘下针,这些穴道虚实都可以治。下针的时候,行纯阳的数,就是九。可以一边 捻转、一边插提更好。插提法是九次,就是烧山火,一部就可以做九次。采紧按慢提。做完了以后,把针再提起来一点,让它再等个五分钟,我们再取阴数六,。比如说这是足三里,进针下去以后,从骨边到穴位,比如说在这个区域行九数。九 数做完以后呢?原本针在底下,稍微提起来一点,提个豆许起来,气冲上去的时候,力量很强,会冲到胸部去将痞块冲开来,以后,可以用泻,再把气导引出来,你可以在同一个穴位行六数。这是留气法,专门治疗痞块。心里面观想就好。你停在那留针,取针的时候,不按针孔,直接拔 出来,这是我们治痞的远取穴法。 |
|
236楼#
发布于:2015-12-23 00:02
@教官-深圳-李焕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南阳-李欣申请签到2015-12-22《针灸大成》第五十四课学习心得 奇经八脉与针刺法:十二经络与十五络脉歌:肾主先天,像两个根,全身十二正经都来自肾脏,病因有二:一是人身体受到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热,节气变化;二是由内而外的,情志七情六欲会让人生病,过喜过忧过怒过思过悲都会让人生病,整个经络学的重心就在脏腑,肾为全身之根,所以固肾就会长寿,肾决定寿命。十五络有十二经之络加任脉之络鸠尾,督脉之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大包统领诸络,合为十五络。心气止于膈,心气最多到膈,心气郁结时针天突巨阙关元,针完心气集中到第十椎下,再在此下针,心气终止处,郁气就会散开。横膈膜包膜就像心包跟内脏的三焦油网,这就是五脏六腑。手太阴的别络是列缺,络穴治病不分虚实,实症手掌过热,用泻;虚则打呵欠,频尿,用补。奇经八脉。手太阴的,别络是通里,系于舌根,舌下脉管属于心系,实则支满,虚则不能言。厥阴的别络是内关,实则心痛胸口痛,虚则头项强痛。手太阳的络是支正,支正
最有名的治症是生疣,针支正。手阳明络在偏历手少阳络在外关,外关搭生死桥,虚实皆可。足太阳络在飞扬,足少阳络在光明,足阳明络在丰隆,足太阴脾经络在公孙,公孙主冲脉,可治所有胃病。足少阴别络大钟,肝经络在蠡沟,任脉别络在鸠尾。督脉络在长强,脾络大包,合为十五络。络有病全身都痛,胸肋痛就是络,下大包,络脉虚则百节尽纵,手不能握拳全身都放松,虚实皆可。督脉:督脉是诸阳之会,源头是曲骨,小便处,任脉有里表,在里走督脉,表在曲骨中极关元气海,所以任督二脉相辅相成,任脉是诸阴之会,五脏在膀胱经上都有俞穴,通到任脉,任督二脉阴阳互动,络脉把经脉连在一起,相辅相成,任脉和冲脉都源于胞中,女人子宫男人精宫,在膀胱和小肠中间袋状隙缝就是胞中。任脉络到喉咙,所有妇科问题子宫问题通属任脉。冲脉归公孙,任脉归列缺,督脉归后溪,冲脉起于气冲,打坐产生的津液要吞掉,可养先天肾气。公孙内关胃心胸。带脉:足临泣专治带脉病,治症肚子涨满,腰凉如水。阳硚脉起于根中,从外踝尖上去,申脉管阳硚,郗穴是跗阳。阴硚脉:申脉管阳硚,照海管阴硚,阳急则阴缓,阳急找阳跷脉,阴极在阴硚脉上治,可灸可针。所有喉咙问题,都可用列缺照海。 |
|
237楼#
发布于:2015-12-23 16: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15王雅斌申请签到。《针灸大成》2015年12月23号55课学习心得。
第五章 奇经八脉与针刺法 呼吸法引气法 下针以后,要等气到了,再去做补泻。要用金属的针,因为五行里面肺是金,所以金可以导气。引对方的气,是针左、右捻转,病人觉得有针感,感觉到酸、麻,胀。补肾针下复溜穴,去固先天。呼吸引气,让病人吸气就拔针,就好像让气到复溜。一把气引到这,吐气,慢慢进针。进针、出针都跟着他的呼气定。吸的时候入针,吐气的时候,出针很慢,你不要整个拔出来,在皮层里面做。 烧山火与透天凉 烧山火、透天凉,是我们大补和大泻的手法。烧山火是补,透天凉是热症。病人大热的时候用透天凉的手法,病人里寒很盛的时候用烧山火的手法。烧山火先引气,气到了以后开始把针提到皮肤表面,补是紧按慢提。在天部这个部分,要做九次。九次做完了以后,再把针扎到人部,在人部又是三分之一寸的地方,再做九次。再到地部,在这个地部再做九次。治胃家的寒症、胃痛、呕酸,脸色青是寒。脚冰冷找三阴交。肾家的寒症(病人脸都黑的、手脚冰冷),在肾的母穴上做烧山火。透天凉是大泻,下针一定要先引到气。胃家的寒症在足三里上做。在做泻的时候,动作是相反的,针先引到气以后,先扎到底下,数是六,用插提法。地部先做,再到人部,再到天部。 阳中引阴与阴中引阳 阳中引阴的意思,就是病人先寒后热,先泻后补。阴中引阳,先热后寒,先补后泻。发在表症,比如感冒发烧,这是经络的痛。膀胱经的实症下束骨。膀胱经的虚症下委中。实症是痛,虚症是久病是酸。酸比较多,痛比较少,先补后泻,先扎委中大补一下,扎完委中补完后,再下束骨穴去泻它。 留气法、烧针与报刺法 留气法是治疗痞块、硬块、肿瘤用的。不管肿瘤是生在乳房,子宫,腹部的硬块、皮肤表面上的积瘤、脂肪瘤等等。下针的时候,行纯阳的数,先阳后阴,阳就是九,阴就是六。 |
|
238楼#
发布于:2015-12-23 21: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5年12月23日《黄帝内经》第50课心得
1.身体稍有小痛者,可针足太阳之至阴穴。凡须针各阴经之井穴时,不可出血,且须隔日一刺,以不伤元气。疟病之人,如不感口渴,又隔日发病者,可剌足太阳之经穴。如口渴又隔日发作者,可针刺足少阳经穴。一旦遇到温疟病人又不得汗出者,可施五十九刺法。
2.气厥论篇五脏六腑之间寒热之转换为何呢?歧伯答道,肾之寒会移转入肝,肝阳受寒无法运行,必生痈肿及短气。脾也会将寒气傅给肝脏,会造成人体肿胀且筋挛不已。肝之寒会移入心脏,令人发狂神乱,饮食不入。心上寒如傅入肺,使肺阳消损,津液不存,必饮一杯水尿出二杯水,此必死不治。肺之寒会移入肾脏,造成病人涌水,所读“涌水”,就是重按腹部不坚实,水气客居大肠中,流动快时必肠呜不已,好像皮袋中包着水浆一样的病。脾热转入肝时,则有易惊且流鼻血的症状。肝若移其热至心脏,,病人必死。心脏若移热入肺,造成中膈过热,消渴而多饮。肺之热若移至肾,就会有筋柔且无力状。若肾之热移转至脾脏,脾脏失其运化之职,身体立虚,肠下痢而死不治。若子宫胞中移热至膀胱,会令人尿血且膀胱胀满。若是膀胱之热移转进入小肠,必使肠受阻而大便不通,使人口部糜烂。若是小肠之热移转入大肠,造成两热相激,血溢脉外,月事不至而瘀阻胞中为症瘕,病已深。若是大肠之热移转入胃中,令人饮食多而消瘦不已,名之“食亦”。一旦胃之热移转入胆中,亦名“食亦”。若是胆之热移入于脑中,会造成病人鼻骨酸痛,流浊涕不止矣,再渐久出现鼻血的现象,令人视物不明。以上所有的病症,都是因为经脉之气无法正常运行,发生气逆而造成的。 3.咳论篇肺病会使人咳嗽,是为什么呢?五脏六腑有病,都会使人咳嗽,并非一定是肺造成的。皮肤毛孔内连于肺,为肺所属。若皮毛感受病邪,必顺而进入肺中。摄取过多的冷饮入胃中,寒气会自中焦上入肺,造成肺寒。肺内寒而表又受寒,邪因而能入肺中,则成肺咳。体内五脏各有受病之季节,非当令时节而生病,必是自他脏傅来的。人生存在天地之间,所以五脏之气亦必须按照节气来调理之,感受外寒或寒饮则生病。凡轻微者咳嗽症,严重者为下痢,甚而体痛。秋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肺,春季感受风寒必先伤肝,夏季感受风寒必先伤心,季节交替之土时感受风寒必先伤脾,冬季感受风案必先伤肾。 4.肺咳的症状是咳嗽中带有喘息不止,呼吸浊音很重,严重时会咳血出来。心咳的症状为,咳时心会痛,喉中如有物梗阻状,严重时会咽肿,喉痛,无法呑咽食物。肝咳之症状为,咳时两胁肋会痛,严重时无法转身,强转则胁下胀满不已。脾咳之症状,咳时会引右胁下痛,隐隐牵引到肩背痛,严重时无法活动,一动则咳嗽加剧。肾咳之症状,令人咳时牵引腰背疼痛,严重时咳中带涎。 5.六腑之咳的症状如何?自何处受病呢?五脏久咳不愈,就会移转到腑中。如脾咳不已,久而影响胃。胃咳症状,必咳中兼呕吐,呕吐剧烈时,会有吐虫出的症状。肝咳不已,久而传胆。胆咳之症,必咳时兼吐胆汁之苦水出来。肺咳不已,久而传大肠,大肠咳状,咳时会遗漏大便出来。心咳不已,久必传入小肠,小肠咳症,咳时必兼有放屁症状。肾咳不已,久必传入膀胱,膀胱之咳,咳时兼有遗漏小便。诸咳久而不愈,必傅入三焦,三焦咳的症状,必咳而兼有腹满,没有食欲。六腑皆受气于胃,因于肺,故其共同之症状为咳时鼻涕出,痰多且面部浮肿里气上逆。 |
|
239楼#
发布于:2015-12-23 22:32
@教官-深圳-李焕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南阳-李欣申请签到2015-12-23《针灸大成》第五十五课学习心得 奇经八脉续 维脉:阳维和阴维,阳维脉把所有的阳经维在里面,有维脉我们可以控制维持阳经,维在经络上骨头上是阳维,维在内脏上是阴维,阳维脉归外关管,所有的腑跟阳维是互通的,阴维脉是跟内脏随时沟通的,归内关管,所以针外关得气后透到内关,阴阳脉生死桥打开,阴阳交合,所以阴阳分离时针外关透内关。阳维脉管胸腔肋骨外一圈,下焦归带脉,所以病人腰痛胸痛下外关临泣,后溪申脉专治项强,脖子僵硬,肋骨外痛下外关,肋骨里面痛下内关,分不清楚就外关透内关。 呼吸法引气法:下针要先引到气再做补泻,气到时,下针处一圈是粉红色,如果病人极度虚弱引不到气,要把自己的气打到对方身上,轻握针,丹田慢慢吸气,然后吐气时用意念把气灌到病人身上。病人吸气时提针到皮层,引起过来吐气时再慢慢进针。 烧山火与透天凉:烧山火,强补之法,适用极寒之症,下深针,引气,外圈红,酸麻胀,得气后提针到皮层,紧按慢提,天人地三部各补九次,是为烧山火。治胃家寒症,胃痛,呕酸,脸色青,喜热水,可在中脘或足三里烧山火;脚冷可在三阴交烧山火,肾家寒症脸黑手脚冰冷,可在复溜烧山火,烧完再灸极好。透天凉:大泻之法,壮热时用,同样先引气,先扎到底层天人地的地部,从地开始,插提法,数到六,紧提慢推,让气往上走,天人各六次,就是透天凉。燥热,大渴,发烧都可用透天凉,发烧咳嗽是实症,在尺泽做透天凉。 阳中引阴与阴中引阳:阳中引阴:病人先寒后热,要先泻后补;阴中引阳就是先补后泻,例:感冒发烧是表症,经络病,背痛实症下束骨,虚症下委中。实症是痛,虚症是酸,酸多痛少须先补后泻,先委中再束骨。 留气法、烧针与报刺法:留气法专治痞块硬块肿瘤,例:乳房硬块,在胃经,可下足三里上巨虚梁丘,行纯阳九下,插提法,再在同穴行泻法,六数,留气法先阳后阴。近取穴治痞块:一用烧山针,二是报刺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