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40楼#
发布于:2015-11-13 22: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任脉之穴位:上一课学习了任脉起始穴会阴穴,依次有曲骨穴,中极,关元,石门穴,气海,阴交,神阙等穴,这次接着学习任脉后面的穴位:
1、阴交穴—三焦之募穴:奇经八脉之任脉,系足少阴肾经,任脉、冲脉之会,三脉皆属阴《千金翼》称灸多绝孕;《外台》称孕妇不可灸。“脐下一寸,膀胱上际,三焦之募,任脉少阴冲脉之会”。那怎么两个三焦之募?因三焦是油网遍部全身,石门下针,阴交下针都可以。不要限定一个地方,募是开口,有多处。
“阴汗湿痒” ,阴汗是阴部很多汗,很多津液,会痒,原因可能有寄生虫,湿热多,没关系,灸阴交穴成。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2、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阴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相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古代修炼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宫。人体科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人们通过锻炼,可以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的真息功能。神阙,是君主所居住的宫殿的门,“神阙”就是元神的门户。同时,任脉与督脉周循全身,分别总督阳脉与阴脉,内联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内通外联,承上启下,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神阙禁针,中风,肠炎,肠鸣都可以用此穴。
3、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腹胀大,灸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分水名意与该穴同。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是中脘,神阙上一寸是水分,那一寸不同于同身寸,我们叫上腹寸。糖尿病中医称消渴。上消:主要症状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咳,中消就是肚子饿,会不断的吃,下消就是阳不举。西医分两种,胰岛素依赖型(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实际上依赖型根本不存在,是西医自导自演,胰岛素就像打疫苗一样,使胰脏最终丧失功能,而第二种情况才存在。十四岁以下孩子流鼻血是正常,不用治。14岁以上流鼻血就要看病了。
4、中脘穴: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上脐中上4寸处。主治胃痛,胃下垂、呕吐,呃逆,印堂痛、腹痛腹胀,泄泻,痢疾。胃之募穴,胃病治此,针入一寸差不多就到了,艾灸效果非常好。《针灸大成》中脘穴在脐上四寸,不要用同身寸去量,量了半天还不一定准确,用腹寸丈量法,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的募穴,《难经》说腑会中脘。与胃之募穴合,六腑皆禀于胃—胃为六腑之首,为后天之本。其下面是建里、下脘、水分。所以先取中脘跟神阙的中间点,再找水分、下脘、建里。
5、下脘穴:属任脉,足太阴、任脉之会。下脘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常有人感到下脘穴处痛,因是在胃的下口处,这下口处常常容易发炎。为何痛?痛来自于压力,而不是来自发炎,发炎是造成痛的结果不是起因。当痛产生后,将环境调整好,压力问题解决掉,就会好。八纲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处方不是杀细菌,而是改变环境,针灸也一样,所以说中医是物理学。知道穴位,能协助我们诊断与治疗。
6、巨阙穴-心之募穴:巨阙与中脘的中间,是上脘,上腕是络穴。有个梅花灸,以中脘为中心,上下左右中隔姜灸,治一切胃病,出血除外,所以上脘、建里,下脘只是辅助中腕的穴道。巨阙是心的募穴,同关元一起治疗心脏病。对任何心脏病,针下一寸即可。
7、补泻手法:心的募穴,“得气即泻”。最基本的补泻手法是“提豆许”, “提豆许”是下针巨阙,要泻时,一开始先捻针,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41楼#
发布于:2015-11-13 22:29
老师:为何粘贴几次都不能全部发送啊?
刘人中
新手
新手
  • UID2018734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62
  • 社区居民
242楼#
发布于:2015-11-13 22: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刘灵中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任脉经穴篇                                                                                                                                  
1.神阙穴禁针,中风,肠炎,肠鸣可以用隔盐灸。神阙与剑突中间为中脘
2.水分:脐上一寸,可针灸,灸的效果好于针,主治水病(肠鸣、腹泻、水肿、臌胀消渴病),小儿14岁以下流鼻血正常,这种小孩不会发高烧,超过14岁的为病态。
3.下脘:脐上二寸。
4.建里:中脘下一寸。
5.中脘:脐下4寸,胃之募,主治胃病,一寸针下针,灸更好。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血会隔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柕,髓会绝骨。梅花灸:中脘居中,上下左右各一寸,五点成梅花状治疗一切胃病。上脘:中脘上一寸,中脘辅穴。
6.巨阙:心之募穴,肋骨与中脘的中间,治心病,向下斜刺1寸。补泻手法:得气即泻,提豆许:针扎下去,一开始先捻针,气到。泻,往前推绿豆那么大一点就是泻。补,气到后,往上提一点就是补。
7.鸠尾:巨阙上一寸,膏之源,不能重击,不灸可针。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
8.玉堂:天穴与鸠尾中间,就近取穴时用,膻中辅穴
9.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正中,一寸针斜向下进针。
10.膻中穴:玉堂下一寸半,气会膻中,不针可灸,强心肺。
11.中庭:膻中下一寸,膻中辅穴;华盖:玉堂和天突穴中间;紫宫穴:华盖和玉堂中间;璇玑:华盖和天突穴中间。
12.心脏三针:天突穴,巨阙,关元。治穿心痛。
13.廉泉穴:舌体骨上缘中点处,阴维脉与任脉之会穴,病人平躺,针斜向下刺入治舌病。天突治咽喉疾病、廉泉治舌强不语。承浆穴:与人中配合治中风。
督脉:诸阳之海,位于脊柱正中线。本身没有井荥俞经合。
1。长强穴:痔疮根本,位于尾骨与肛门中间,一寸针斜向上刺入。痔疮分为内痔和外痔,内痔,先血后便,不痛。外痔,是先便后血,外痔会痛。
路顺利
贫民
贫民
  • UID20187346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48
243楼#
发布于:2015-11-13 22: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路顺利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神阙: 古时禁针,隔盐灸.
中脘:神阙与肋骨正中间。胃之募穴。任何胃病都在中脘治疗。针灸均可。腑会中脘(会穴:身上有八会穴,会穴涉及治疗法则——会希治疗法,腑——胆、小肠、胃、大肠,脏——肝、心、脾胰、肺、肾,全部腑都通中脘穴。特殊滞症(如印堂痛),可灸中脘。
下脘:中脘与神阙正中。在胃的下口(最容易发炎处)
水分:下脘与神阙正中,治疗水肿;喝水到水分后会汽化分散到全身。只有食物中的水才会进入小肠,残渣和水进入大肠,下面小肠之火在燃烧,大肠中水会汽化进入肺(大肠与肺互为表里),变成津液。小肠火不够,水就会随大便排出。水分处如果不分,就会造成肠鸣、腹泻、水肿、肚子胀大、鬼击(突然留鼻血),此处灸是最好。
糖尿病(消渴):分三种。上消(口渴喝不够,喝完排掉)、中消(食五碗,不解饥)、下消(阳不举)。1型胰岛素依赖型是根本不存在。
中医认为14岁以下的小孩流鼻血正常,是泄压,会流鼻血的小孩不发高烧。
痛的观念:痛来自压力,而非发炎。
建里:下脘与中脘正中;
巨阙:肋骨与中脘的中间;心之募穴。巨阙、关元都是治心脏。下针不超一寸。
上脘:巨阙与中脘的中间;
梅花灸:上、中、下脘以及中脘左右各1寸同时灸治胃病。
补泄收法:气到以后,气聚集在针下方,前推是泄,气往下走;上拉豆许是补,气往上走;
穿心痛:心痛澈背,背痛澈心。痰饮造成。
鸠尾穴:禁灸可针。是重要的内脏穴道。膏之源。
天突穴:扎针时要斜向下,1寸内,避免扎到气管(重楼)。
玉堂穴:鸠尾和天突中间。
檀中穴:玉堂下一寸半。气之会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会穴,多针灸禁针。气、肺方面的病都可治,呼吸短促、气喘、肺拥、乳汁变少等,可强心脏、强肺。痰白色泡沫是肺癌,肺阳则痰浓稠。
中庭穴:檀中穴与鸠尾穴中间。与玉堂穴一样都是辅助檀中穴。
华盖穴:玉堂穴与天突穴中间;
璇玑穴:华盖穴与天突穴中间;
心脏三针:躺平后,巨阙、关元、天突下针,心气下走,聚集在第十椎下。治疗心痛,穿心痛立刻见效。
廉泉穴:下巴下,对舌根下针1寸~1寸半,治疗舌强不语以及其他舌病。
承浆穴:唇下凹点。开口后下针,和其他周边穴位,用在面部中风治疗后回正。用于牙齿痛。牙痛时只能吃碱性的蔗糖,吃其他糖加重疼痛。

督脉:诸阳之海。
长强穴:痔疮的根本。尾椎骨下方与肛门的中间。针斜刺近水平,进针1寸,治疗痔疮。
痔疮:分内(先血后便,不痛)、外(先便后血,痛)。长期不治会形成瘘管,很难过。外痔针刺放血,然后火罐吸出淤血。
张文杰
贫民
贫民
  • UID20188061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97
  • 社区居民
244楼#
发布于:2015-11-13 22: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文杰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体会
1.神阙   禁针  可隔盐灸  治疗中风,肠道方面疾病
2水分  肚脐下1寸,(不可以用同身寸丈量法)
治疗水肿的穴位
喝水进入人体到水分进入全身化为汗与小便
食物进入人体到水分才能进入小肠然后进入大肠然后变为残渣与水,如果小肠的火不足就会导致水与大便一起出来
中医消渴分上消,中消和下消:上消表现为喝多少水都渴,中消表现为吃多少都饿,下消表现为阳不举
可艾灸治疗肚子胀大,突然流鼻血(14岁以下的小儿流鼻血可不治疗)
3下脘,胃的下口,容易发炎,如十二脂肠溃疡,胃溃疡,还能治疗牙痛
4建里  治疗脾胃病还有小肠病
5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建里穴与上脘穴都是辅助中脘
会郄治疗法:就是八会穴配合相应脏腑的郄穴
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脏:肝,心,脾(胰),肺,肾
注意:有出血,胃出血等情况不灸,
6,巨阙  心之募穴
    上火心下火小肠
    关元小肠巨阙心
补泻手法:泻即得气后往前往下推一点;补就是得气后往后往上拉一点
  可治疗穿心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7,鸠尾,巨阙上1寸
 此穴不可重击,禁灸,可针刺
横隔膜连到鸠尾,横隔膜使肠子里的藻气不会上升,压制肝脏
8膻中与天突
天突与在两锁骨中点凹陷处,天突与鸠尾连线中点为玉堂,玉堂下一寸半为膻中,玉堂与中庭是膻中的辅助穴,膻中治疗咳嗽,咳痰,乳汁变少,肺痈里面痰化脓,稠
心脏三针,用于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分别是巨阙,天突,关元,分别向心脏方向刺,
9廉泉,下巴下用大拇指测量,向舌根方向刺,下针1-1.5寸  治疗舌强不语,
10.承浆  在下巴中间凹陷处   治疗流涎,牙痛,中风等,与人中对称,针灸效果很好,(还可以在嘴里放蔗糖治疗牙痛效果好)
二,督脉  阳脉之海
     1,长强,主治:痔疮  为于肛门与尾椎骨中间可斜刺
      a,内痔,先血后便,腹痛
      b,外痔,先便后痛,肛痛,可针刺后放血然后拔罐,是因为瘀血而痛,拔出瘀血就好了
       痔疮手术后易形成瘘管,有时女人会大便从阴部排出
张君娴
贫民
贫民
  • UID2018691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283
245楼#
发布于:2015-11-13 22: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张君娴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任脉之穴位:上一课学习了任脉起始穴会阴穴,依次有曲骨穴,中极,关元,石门穴,气海,阴交,神阙等穴,这次接着学习任脉后面的穴位:
1、阴交穴—三焦之募穴:奇经八脉之任脉,系足少阴肾经,任脉、冲脉之会,三脉皆属阴《千金翼》称灸多绝孕;《外台》称孕妇不可灸。“脐下一寸,膀胱上际,三焦之募,任脉少阴冲脉之会”。那怎么两个三焦之募?因三焦是油网遍部全身,石门下针,阴交下针都可以。不要限定一个地方,募是开口,有多处。
“阴汗湿痒” ,阴汗是阴部很多汗,很多津液,会痒,原因可能有寄生虫,湿热多,没关系,灸阴交穴成。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2、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阴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相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古代修炼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宫。人体科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人们通过锻炼,可以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的真息功能。神阙,是君主所居住的宫殿的门,“神阙”就是元神的门户。同时,任脉与督脉周循全身,分别总督阳脉与阴脉,内联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内通外联,承上启下,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神阙禁针,中风,肠炎,肠鸣都可以用此穴。
3、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腹胀大,灸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分水名意与该穴同。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是中脘,神阙上一寸是水分,那一寸不同于同身寸,我们叫上腹寸。糖尿病中医称消渴。上消:主要症状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咳,中消就是肚子饿,会不断的吃,下消就是阳不举。西医分两种,胰岛素依赖型(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实际上依赖型根本不存在,是西医自导自演,胰岛素就像打疫苗一样,使胰脏最终丧失功能,而第二种情况才存在。十四岁以下孩子流鼻血是正常,不用治。14岁以上流鼻血就要看病了。
4、中脘穴: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上脐中上4寸处。主治胃痛,胃下垂、呕吐,呃逆,印堂痛、腹痛腹胀,泄泻,痢疾。胃之募穴,胃病治此,针入一寸差不多就到了,艾灸效果非常好。《针灸大成》中脘穴在脐上四寸,不要用同身寸去量,量了半天还不一定准确,用腹寸丈量法,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的募穴,《难经》说腑会中脘。与胃之募穴合,六腑皆禀于胃—胃为六腑之首,为后天之本。其下面是建里、下脘、水分。所以先取中脘跟神阙的中间点,再找水分、下脘、建里。
5、下脘穴:属任脉,足太阴、任脉之会。下脘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常有人感到下脘穴处痛,因是在胃的下口处,这下口处常常容易发炎。为何痛?痛来自于压力,而不是来自发炎,发炎是造成痛的结果不是起因。当痛产生后,将环境调整好,压力问题解决掉,就会好。八纲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处方不是杀细菌,而是改变环境,针灸也一样,所以说中医是物理学。知道穴位,能协助我们诊断与治疗。
6、巨阙穴-心之募穴:巨阙与中脘的中间,是上脘,上腕是络穴。有个梅花灸,以中脘为中心,上下左右中隔姜灸,治一切胃病,出血除外,所以上脘、建里,下脘只是辅助中腕的穴道。巨阙是心的募穴,同关元一起治疗心脏病。对任何心脏病,针下一寸即可。
7、补泻手法:心的募穴,“得气即泻”。最基本的补泻手法是“提豆许”, “提豆许”是下针巨阙,要泻时,一开始先捻针,左转右转,得气后,再往前推一点点,推像绿豆那么大就是泻。什么是补,则是往上拉一点,就结束,这是补。
8、横膈膜是主吸气吐气时的升降,二因膈膜在,肠子的沼气不会上升,同时挤压肝脏,肝脏的血进入大肠。按十四经,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肺和心脏中间是横膈膜。西医观念,横膈膜就是在吸气、呼气时升降。心脏有问题,有穿心痛,膈膜连后面第十一椎,就是十椎下。主要症状是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以针灸为主,通过巨阙能诊断到心脏的问题。
9、鸠尾穴:此穴不灸只针,它是膏的源头。此穴是练功的大穴,也是危险穴道,避免重击,以防出血。
二、上焦任脉穴位定位
天突和鸠尾中间为玉堂穴,天突和玉堂向下依次璇玑、华盖、紫宫,玉堂下1.5寸为膻中穴,膻中下为中庭。
1、膻中穴:腑汇中脘,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肺痈,吐脓,呕吐、流口水及妇人乳少都可以在膻中治。
2、天突:在喉咙旁边,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就近取天突治疗,心脏三针,天突、巨阙、关元,天突是气脉经过,巨阙是心脏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心痛、心肌梗塞,一下针病就去了。
3、廉泉穴:躺在病床上,患者中风,舌强不语,手握拳,找廉泉穴,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是穴,大拇指指尖去压它,指尖到处是穴。下针手法很特殊的角度,下针方向要对着舌根,而不是直针下,也不会伤到食道,要下一寸、一寸半就够,治疗舌强不语用的。用针,没有用灸,所处位置也不好灸。此穴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
4、承浆穴:是任脉最后一个穴道,下针时,要开口,嘴巴张开来。当面部中风、牙痛可以承浆治。
三、督脉
    督脉是阳气之会诸阳之海,和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
1、长强穴:治疗痔疮,治疗内痔(先血后便,无痛)用针斜刺,外痔(先便后血,痛),扎针,另三棱针刺血拔罐治疗。
2、腰俞穴,腰,腰部也。俞,输也。是督脉第二个穴道。这脊椎骨在尾椎上是成三角形的,在尾椎骨上,在脊椎交接的地方,第二十一椎,是腰俞。腰俞可治月经不来,有很多的穴位可治月经不顺,不一定要在腰俞治,很少用。
赵芳芳
新手
新手
  • UID20183122
  • 粉丝2
  • 关注3
  • 发帖数8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46楼#
发布于:2015-11-13 23: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赵芳芳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神阙穴:
禁针,传说在神阙穴扎针会在大便死亡。一般隔盐灸,用于中风、肠鸣、肠炎等。

水分穴(常用穴位)
 神阙穴上"一寸"(中脘穴和神阙穴连线四分之一,上腹寸)。人喝的水经过胃到水分穴会被气化,再进入全身,流出汗,排出小便。而食物中含的水分进入小肠,营养被吸收后剩余的水被送到大肠,再由小肠加热气化回逆到肺中,上升到口中形成津液平;剩余的残渣成为大便排出体外。当小肠温度不够时,水就和入大便中排出。治疗思路是要把小肠的温度回复,而小肠的温度又来自于心脏,所以要去强心脏。清楚生理学就能学好病理学。[align=-webkit-auto]
  1. 可治疗水肿,针、灸皆可。有水病的话,灸比针好。
  2.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其中上消症状是喝很多水但不解渴。中消症状是吃很多饭但还觉得饿。下消症状是阳不举。而西医把糖尿病分两种,一是胰岛素依赖症(长期打胰岛素,会使胰脏失去功能。),一个是第二型糖尿病。
  3. 腹尖如骨鼓,可灸水分。
  4. 莫名流鼻血,中医认为十四岁以下的小儿流鼻血属正常(春天在孩子发烧之前流鼻血会释放压力,换句话说,流鼻血后不会发烧)不需治疗。十四岁以上流鼻血要治疗。

下脘穴:
水分上一寸(中脘穴和神阙穴连线中点)。是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太阴、任脉之汇。胃的下口叫幽门,较常发炎,常有人下脘痛。而痛来自于压力(不是发炎),缓解痛的方法就是疏解压力、改变环境。

建里穴:
中脘下"一寸"。较少用到。


中脘穴(胃之募穴)[重要的大穴]:
在肋骨(心蔽骨)和神阙连线正中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的募穴。任何胃的问题都可以用中脘穴,所有腑的病都在中脘穴上治疗。
难经中提到 腑会中脘->会穴,共有八个: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会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八会穴歌诀:血会膈俞气膻中,脉会太渊筋阳陵,骨会大杼髓绝骨,脏会章门中脘腑。)
会郄治疗法则,十二经络皆有其郄穴(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取病经之郄穴,同时取相应的会穴之一,两个穴道同时下针,经络病与内科脏腑病都可以治疗。
如印堂痛(胃的问题产生的头疼)、恶心呕吐、肠胃方面的问题,在中脘穴可针可灸。
梅花灸治疗所有胃病。以中脘穴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形,隔姜灸。只有吐血的情况不能灸。



上脘穴(胃的络穴):
心蔽骨和中脘穴连线中点是巨阙穴,巨阙和中脘连线中点是上脘穴。辅助中脘的作用。


巨阙穴(心之募穴)[重要的大穴]:
巨阙和关元(小肠募穴)治疗心脏病,下针一寸左右,得气即泻。
孕妇晕倒,可针下巨阙。
下针的补泻
最基本手法,气到后针向下一点点为泻(让气往下走),向上拉一点点为补。

鸠尾穴:
巨阙上一寸。危险的穴位,不可重击,会有内伤。可针不可灸。
《灵枢》膏之源出于鸠尾


天突穴:
心脏三针治心痛,下针巨阙、关元、天突穴。特别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情况。
近取穴原则,因靠近喉咙可治疗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


膻中穴(气之会穴)[重要的大穴]
天突和鸠尾穴连线中点下一寸半。禁针、可灸。
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可用膻中穴。久咳、乳汁变少也可用膻中穴。
气是阳,用于强心脏和肺。


廉泉穴
可治舌头的病。中风舌强不语,下针对着舌根的方向。


承浆穴(常用)
下针时嘴巴张开,可针可灸。用于中风、面部中风、牙痛。
牙痛的时候吃蔗糖让口腔充满碱性。


----------------------------------
督脉
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像河流一样最终汇合到大海(督脉)。
无井荣俞经合(同任脉)


长强穴(治痔疮-内外痔都可)
尾椎骨和肛门的中间。下针需斜刺一寸左右,无需补泻,引到气即可。
痔疮分为内痔(先血后便,不痛);外痔(先便后血,会痛)
外痔很痛时,用三棱针放血再上火罐,把脓血吸出。
程晓平
新手
新手
  • UID20186214
  • 粉丝2
  • 关注3
  • 发帖数79
247楼#
发布于:2015-11-13 23: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程晓平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7.神阙:禁针,可灸,隔盐灸;治中风、肠子方面的问题。
8.水分:可针可灸;治水肿,有水病,灸最好,“主水病,腹坚如鼓”。
  穴位丈量法:
  同身寸:中指弯曲,两个横纹为1寸;多用于四肢、经络间的丈量。
  下腹寸:神阙至耻骨连线均分五段,每一段为下腹寸的1寸;用于下腹部穴位的丈量。
 上腹寸:心蔽骨与神阙连线的中点是中脘穴,中脘与神阙连线均分四段,每一段为上腹寸的1寸;用于上腹部穴位的丈量。
  神阙向上,每隔1寸,依次为:水分,下脘,建里,中脘
进入人体的水分两类:
一为喝的水:水进入胃后到达水分穴,在此水气化,进入全身,成为汗和小便;
二为食物里所含的水:食物进入胃后到达小肠,小肠的热将食物加热煮烂后吸收,食物
残渣和水进入大肠,大肠环绕着小肠,小肠的火将大肠中的水加热气化,而肺与大
肠相表里,气化的水回到肺里,最后成为口腔里的津液。
  治:小肠温度不够时,大肠中的水无法气化,水和食物残渣混合在一起,造成肠鸣腹泻,水肿:强心,提高小肠的温度。
      水不分,水在水分没有气化,而是直接进入胃、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肿:灸水分最好。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分为三种: 上消:口渴,喝多少排多少;
                                           中消:饥饿;
                                           下消:阳不举。
                西医分两种:胰岛素依赖型(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本不存在,打了疫苗后,使胰脏丧失了功能。
  主水病,腹坚如鼓:灸水分很好。
  鬼击鼻出血(突然流鼻血):14岁以下属正常,无须治疗,会流鼻血的小孩不会发高烧;14岁以上需诊治。
9.下脘:神阙与中脘的中点,胃的下口(下口的地方容易发炎),小肠的上口。
  下脘痛:痛是来自于压力,而不是发炎,将压力纾解,环境改变了就好。环境有“阴阳
表里虚实寒热”,处方不是杀细菌,而是改变环境。
10.中脘:胃募,腑会,大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取穴:心蔽骨与神阙的中点。
   主治: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肠胃病治此,可针可灸,灸的效果非常好。
   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血会隔俞,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绝骨)
   治病法则:俞正声募治疗法,会郄治疗法,原络治疗法。
   郄穴:经脉气血曲折汇聚之处的腧穴,多健在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共16个,十二正经各1个,阳蹻、阴蹻、阳维、阴维各1个。临床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中医所说的脾包含胰脏。
例:印堂痛: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针刺中脘。
      妊娠恶心想吐:针或灸中脘。
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1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吐血时不灸。
11.巨阙:心募;两个心蔽骨正中间;可诊断所有的心脏问题。
   任何心脏病,针刺:巨阙(心募),关元(小肠募),心和小肠相表里。
   心的募穴,得气即泻。
   补泻手法:
   平补平泻:如曲骨,左转右转,转多少回多少,“酸麻胀”时气至则可。
   提(留)豆法:如巨阙,进针后,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往前(下)推一点,像绿豆大即为泻,气到了往上拉一点即为补。
   巨阙下针,一开始不要太深,病人有酸的感觉再往前推一点。
   心下有隔膜,在心和肺之间,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
  隔膜的功能:吸气吐气时升降;(心脏有问题时会有穿心痛,主要症状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痰饮造成的,痰在隔膜处会滑动)
               肠子里食物的沼气不会上升;
              压挤肝脏,将肝脏的血挤到大肠,使大肠有力量蠕动。(大肠癌可转移到肝,是因为肝与大肠的血管相通,没有瓣膜)
12.鸠尾:巨阙上1寸;不可重击否则会内出血,是危险的穴位;也是练功的大穴。
         可针不可灸。
   三焦是脏腑之间的油网,黄油为膏,“膏之源出于鸠尾”。
13.膻中:气会膻中,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
   主治呼吸急促、气喘等气病,可灸不可针。(现代针细,亦可针)
   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
       
 
天突与鸠尾(巨阙上1寸)的中点是玉堂,玉堂下1.5寸为膻中。
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咳嗽致妇女乳汁变少:求治膻中
气会膻中:气是阳,可强心、强肺,所以效果很好。
肺痈:肺里化脓,吐脓痰(肺脓疡);吐白色泡沫痰,肺癌。
14.天突:不可直针,下针角度:胸腔和食道之间,1寸即可
   音哑、瘰疠、甲状腺肿、喉咙肿痛,可就近取天突治疗。
心脏三针:巨阙,关元,天突(气脉经过,所以气很强)
心脏三针最常治疗心脏病,几乎无所不治。如心痛,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梗。
心脏三针下针后,气会下到第十椎下集中,此处没有穴位,可在脊椎骨上下针将气导出。
15.廉泉:手握拳,大拇指放到下巴上,指尖到处为穴。
下针方向:不可直针,而是针向舌根的方向,1寸。
治疗:舌强不语,舌头的病,声音讲不出来(近取穴,病发附近的穴位,对病均有一定的功能)
16.承浆:唇沟正中凹陷处;可针可灸,下针时,嘴巴要张开。
   治疗:中风、面部中风。注意:面孔回正后,要在承浆、人中再针几次固定,否则回正几日后,会歪向对侧。
二、督脉经穴
督脉:诸阳之会,诸阳之海,阳气流行完全身后,回到督脉。督脉也没有五腧穴,同任脉。
1.长强:尾椎骨与肛门的中间。痔疮的根本,内、外痔均可治,痔疮大穴。可针可灸。
针法:斜刺1寸;无谓补泻,引气到就可。
内痔:先血后便;
外痔:先便后血,会很痛。三棱针放血,火罐吸脓。
2.腰俞:可治月经不来,很少用。
王岩龙
贫民
贫民
  • UID2018324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98
248楼#
发布于:2015-11-14 00:0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王岩龙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1.神阙 :可针可灸,多隔盐灸,过去禁针是因为受卫生消毒和针具影响。
2.水分 :小肠的上口,水到此处被气化,混杂在食物里的水才可以进入小肠,经过高温腐熟进入大肠,水在大肠继续被气化到肺→肠鸣,腹泻,水肿,用灸最好。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症,分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饿)和下消(阳不举)。十四岁以下的孩子流鼻血不用治属于正常(会流鼻血的孩子不发烧)。
3.下脘:在胃的下口(幽门处),此处容易发炎,疼痛的根本原因是来自压力而不是炎症引起,【物理医学,减压后再改变炎症生存的环境即可】
4.中脘:胃的募穴,腑会中脘,治疗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疾病,是要穴!针、灸均可,印堂痛。著名的梅花灸(吐血时不要灸,多诊断为肿瘤)。
5.心之募穴:巨阙穴,针下一寸就好。巨阙可用来诊断心脏的问题。(最基本的补泻手法是留豆许,得气后往下去一点点就是泻,上提一点点就是补)。膈肌的功能,穿心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原因是痰饮→去掉痰饮即愈;阻止肠道物质反流;另一功能是压迫肝进行血液循环【仍然是物理功能的体现】
6.鸠尾 :是练功夫的大穴,重击就会内出血。可针不可灸。黄油高的源头就是鸠尾。
7..膻中:天突与鸠尾中间是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气会膻中,禁针要用灸。咳嗽乳少,肺痈、脓痰、呕吐、延沫都用此穴。8.天突,中医把气管叫做重楼,12重楼。【心脏三针,天突(气脉经过,气很强)、巨阙(心募)、关元(小肠募穴),急救突发心脏病、动脉阻塞等心血管疾病,针下去,心痛就不痛了。无所不治的组合】
9.廉泉穴:针法取穴有讲究,大拇指,针的方向对舌根,1--1.5寸,主治舌头的病,舌强不语,多用针。
10.承浆穴:张口取穴,(穴名有讲究),主治流口水。面部中风,要用人中、承浆起固定作用,防止纠偏。
11.蔗糖碱性治牙痛,其他糖酸性至牙痛。
12.督脉是诸阳之海。长强穴,是治痔疮的根本。斜刺,针1寸,无补泻。先血后便为内痔不痛;先便后血是外痔很痛。痔疮很好治疗,或针或灸或药都可。外痔可三棱针放血,用小号火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抽出来(带手套操作),减压后就不痛了。
任立业
新手
新手
  • UID20187910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58
249楼#
发布于:2015-11-14 00: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任立业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2号《针灸大成》第7、8课学习心得
中医经络之任督二脉
一、任督二脉的简介
任督二脉 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柱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 自古各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
二、任脉及穴位
任脉的任呢,女子妊也,女人怀孕是靠任脉,找穴位要从任、督二脉为基准,找到标准很快就找到找准穴位了。任督二脉取穴有独立的取法不能按照同身寸法取,神阙和曲骨画一条线,我们把神阙和曲骨分成四段实际上是五个点。
1、曲骨穴(往上第一段是)
可针不能灸,功能主治:赤白带、小便不利、膀胱、尿道炎。左右捻转施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为准(酸、麻、胀)。
2、膀胱募穴之中极穴
可针可灸,针刺深浅因人制宜,小便不利,膀胱炎为双相调节。(寒热症区别以小便颜色来判断白色主寒症红色主热症)配合俞穴为俞募治疗法。
3、小肠募穴之关元穴
可针可灸,小肠有第二心脏之说,功能主治:不孕不育、痛经、一切虚寒症,一般虚寒症多用隔姜灸。心与小肠想表里,所有心脏病急救在关元穴上。
4、三焦募穴之石门穴
关元穴上一寸,禁针灸犯之绝子,功能主治:血不食谷、水肿、水气行皮肤、奔豚。三焦为人油网,在石门穴和关元穴的中间有一绝孕奇穴所以穴道一定要找准。
5、三焦募穴之阴交穴
因为三焦为人的油网而遍布全身,募是开口的地方,功能主治:阴汗湿痒。
6、神阙穴
可灸禁针,一般多用隔盐灸,功能主治:中风、肠鸣、肠炎、虚寒症等 ,用途非常广泛。
中医的可贵之处在于灵活,学习中医不能拘泥关键在于“悟”字诀
任立业
新手
新手
  • UID20187910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58
250楼#
发布于:2015-11-14 00: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任立业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号《针灸大成》第9、10课学习心得
1、水分穴
可针可灸,找水分穴,应先找到中脘穴,剑突与神阙穴连线的中点为中脘穴,中脘穴与神阙穴的连线中点然后再找中点的中点就可以,穴位分别为建里、下脘、水分。功能主治:分清泌浊、利水消肿、消除慢性炎症、腹坚如鼓用灸法。
2、中医消渴证
中医分三种: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主症口渴
中消主症易饿善饥
下消主症阳不举
3、下脘穴
在神阙跟中脘之间,为太阴任脉之会,功能主治:腹痛、腹泻,在往下就是建里穴性差不多。
4、胃募穴之中脘穴
可针可灸,取穴以腹寸为主,为手太阳、少阳、阳明任脉之会。功能主治一切肠胃病、印堂痛、妊娠呕吐等
5、心募穴之巨阙穴
在剑突下一寸,巨阙和中脘之间有一穴为上脘穴是络穴。梅花灸法,就是以中脘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隔姜灸主治一切胃病,吐血不能灸。
巨阙为心之募穴,一个巨阙一个关元主治心脏病胸痛,一般针刺一寸就可以。
6、简单补泻手法
得气后向上拉一点为补向下推一点为泻法。
7、十四经发挥人心下有隔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隔膜不但是辅助呼吸,痰饮引起等我背痛彻心和肝脏功能运动都和隔膜有密切关系。
8、鸠尾穴
巨阙上一寸,鸠尾不能重击,可针不能灸,可驱散胸中闷气,为膏之源。
9、膻中穴与天突穴
接下来的穴位为玉堂、紫宫、华盖、璇玑等穴道,先找到天突穴然后与鸠尾连线中点为 玉堂穴, 玉堂下一寸半膻中穴为气会功能主治气病、少乳、肺痈吐脓,其它穴位很少用。心脏三针天突、巨阙、关元穴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心梗针下痛止,最后把后背十椎下针把气导出来。
10、廉泉穴
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是穴,针刺方向为舌根,功能主治:舌强不语、中风,不灸常用针刺。
11、承浆穴
在下巴正中凹陷点为承浆穴,功能主治口眼歪斜、齿痛、面肿、失语。
督脉经穴篇
督脉为诸阳之会,任督二脉没有井荣俞经合,前降后升。
1、长强穴
为足少阴、少阳之会,在尾椎骨和肛门之间,斜刺主治痔疮,不分补泻引气下行。
内痔和外痔区别为先血后便为内痔先便后血为外痔。
附: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 膻中、血会膈腧、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中医的可贵之处在于灵活,学习中医不能拘泥关键在于“悟”字诀
戴春蓉
贫民
贫民
  • UID20184485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47
251楼#
发布于:2015-11-14 00: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戴春蓉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号《针灸大成》第9.10课学习心得
1.神阙穴禁针,隔盐灸可以治疗中风,肠炎,肠鸣。
2.一手按肋骨,一手按在神阙,正中间的地方是中脘,中脘和神阙中间这一点是下脘,下脘和神阙中间一点叫水分,这叫上腹寸。水分治水肿,肠鸣腹泻。针,灸都可以。正常人喝再多水也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食物中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到了小肠以后,因小肠很热会不断的蠕动,热去煮食物煮烂掉,然后吸收掉,等食物进入大肠后,只剩残渣跟水。水在大肠走的时候,因小肠很热,所以水在大肠时,又被气化掉,再回到肺,肺跟大肠相表里,这个水上来以后,就是嘴巴的津液。小肠温度不够,水和大便混在一堆,灸更好。糖尿病中医称消渴,分上消:症状,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喝一杯水就是一杯水,中消,肚子饿,会不断的吃,下消,阳不举。西医分俩种,1胰岛素依赖型,2糖尿病。没有原因的流鼻血,14岁以下,不要治它,14上要治,会流鼻血的不发高烧。
3.下脘在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常有人下脘穴痛,比较容易发炎。痛根本是来自压力,而不是发炎。

4.中脘是胃之募穴,针,灸都可以,一寸针,胃的问题产生的头痛,印堂痛,肠胃方面的都可以治,因为腑会中脘。
5.巨阙穴_心脏的募穴,对任何心脏病都可以,一寸针。

5.针扎巨阙,我们要泻(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往前推一点点,推像绿豆那么大就是泻)补就是往上拉一点就结束,肺和心脏中间有一个横隔膜,心脏有问题时,会有穿心痛,我们主要症状叫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因为痰饮造成的,痰在这滑动,所以会感觉到穿心痛。这是第一个功能,第二是,有横隔膜在,肠子的食物沼气不会上升。《黄帝内经》还有更多的功能。它可以压挤肝脏,将肝脏的血到大肠。全身上下只有这一条血管没有瓣膜,允许血在这边来回流通。
7.鸠尾穴不可以重击,是一个危险的穴道,不可灸,可以针。“膏之源出于鸠尾”
8.天突在喉咙旁边,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都可用近取穴治疗。膻中在天突和鸠尾正中间的玉堂穴下1.5寸。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急促,气喘这里治,现在针灸都可以。心脏三针,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

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因为是近取穴,下针要要很特殊的角度,针下去的时候,要对着舌根,而不是直针下,也不会伤到食道。针下一寸,一寸半就够了。
9.承浆穴,有承浆就不会漏出来。比如:中风的人,吃了饭,会流涎,就要下承浆,舌头强硬不会讲话,就是廉泉。任脉到了承浆是最后一个穴道。
10.督脉经穴: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完全身之后,就会回到督脉。督脉跟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长强穴主治痔疮。
11督脉第一个穴道是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这个穴是痔疮的根本。长强穴下针的时候,采用斜刺。下针不用太深,一寸左右。内痔时,是先血后便。外痔是先便后血,会很痛。长强穴,不管内、外痔都可以治疗。下针时内痔看不到,外痔时,肿得很大,用三棱针来刺它放血,放血时可以用小一点的火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抽出来,把痛去掉,痛就是瘀血累积才会有痛。有很多穴道都可以治痔疮,长强是个大穴,内痔效果也是很好。
王芬
侠客
侠客
  • UID2018761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11
252楼#
发布于:2015-11-14 00:57
@教官-南京-李宁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一、神阙穴
1、神阙穴禁针,隔盐灸;
2、中风、肠炎、肠鸣都可灸;
二、水分穴
1、上腹部用上腹寸,心蔽骨与神阙穴中点为中脘穴;神阙穴到中脘穴中点为下脘穴;神阙穴到下脘穴中点为水分穴。                              
2、水分穴治水肿的穴道,主水病,腹鼓如坚;在小肠上口,治疗水肿、肠鸣腹泻;针灸都可,灸比针更好。
3、糖尿病人中医称消渴症分三种:
①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
②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
③下消:阳不举
5、鬼击鼻血:没有原因的突然流鼻血;中医认为十四岁以下小孩流鼻血属正常;不要去治。会流鼻血的小孩不会发高烧。
三、下脘穴
神阙穴与中脘穴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                           下脘穴痛,下脘穴在胃的下口地方,常常容易发炎。痛是来自压力,不是来自发炎。
四,胃之募穴—中脘穴
1、中脘穴,心蔽骨与神阙中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胃病治此,可针可灸,针下一寸,灸的效果非常好。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腑会中脘,为胃之募穴。
2、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血会隔俞,脉会太渊,骨会大柕,髓会绝骨;
3、所有腑的病通通中脘治。胃问题引起的头痛,如印堂痛,可针灸中脘。
五、心之募穴—巨阙穴
1、心蔽骨与中脘中间为巨阙穴;巨阙穴和中脘穴中间为上脘穴,上脘,下脘,建里是辅助中脘穴.巨阙穴下针不可太深约一寸.
2、梅花灸:以中脘为中点,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但病人吐血,出血时不灸;因为吐血时温度增加,血会增加.
3、心脏病,心痛厉害,可针灸巨阙穴、关元穴。
4、补泻手法:
心的募穴得气即泻,最基本的补泻手法”提豆许”下针后,左右捻转至得气,再往下绿豆大距离叫泻,往上提拉一点距离叫补;一开始下针不可太深,不然得气往下推就太深了.
5.孕妇气往上冲昏倒,可下针巨阙补合谷泻三阴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痰饮造成,针巨阙穴.

六、鸠尾穴
巨阙穴上一寸是鸠尾穴,鸠尾穴不可重击,会内出血,”膏之源出于鸠尾”(黄油,三焦的油网);禁灸,可针
七、膻中穴与天突穴
膻中穴:
1、天突穴与鸠尾穴连线中点为玉堂穴,玉堂穴下一寸半为膻中穴,气会膻中,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
2、呼吸短促、气喘、肺痈、吐脓、呕吐淡沫、妇人乳少,可针(古时制针工艺差禁针,现在针细,可针)灸;
天突穴:
1.天突穴是心脏的募穴,天穴是气脉经过
2.天突在喉咙旁边,甲状腺肿,喉咙肿痛都可近取穴天突来治疗.
3、心脏三针:巨阙穴、关元穴、天突穴;治疗心痛,尤其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肌梗塞。
八、廉泉穴
1、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指尖压处是穴;阴维任脉之会
2、治疗中风舌强不语,斜刺一寸或一寸半;可针不灸
九、承浆穴
下嘴唇凹点是穴;主治中风流涎、面部中风口角歪斜,下针承浆穴与人中穴。
牙痛吃庶糖就不会痛.
十、督脉
诸阳之会,没有井、荣、俞、经、合
十一、长强穴
1、尾椎骨下方,肛门与尾椎骨的间,督脉第一穴,足少阴少阳之会,治疗痔疮;
2.、长强穴不需补泻,引气到就可.下针不可太深,一寸左右.
2、中医痔疮分两种
①内痔:先血后便,不痛,看不见;
②外痔:先便后血,痛,看得见的肿,可用三棱针刺放血,火罐吸脓血。
梁海霞
会员
会员
  • UID20147664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98
253楼#
发布于:2015-11-14 01:1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梁海霞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心得
1.水分穴
在心蔽骨,一手按肋骨,一手按神阙穴,正中线的地方是中晥穴,神阙穴上一寸是水分穴。
正常人喝再多的水,也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食物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到了小肧以后,小肠很热会不断的蠕动,热得食物煮烂掉,然后吸收掉等食物进入大肠后,只剩残渣跟水。正常人不浪费滴水,都在循环,这水在大肠走的时候,被水汽化掉,再回到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个水上来以后,就是嘴里的津液。
适适症:肠鸣腹泻、水肿、 用于针灸。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有三种,上消的主要症状口渴渴而不解,喝多少水,排多
少水;中消肚子饿,会不断的吃;下消阳不举。
十四岁以下小孩,流鼻血不用去治它,鼻血流,热就纾解掉,不会再发高烧。超过十四岁以上,才要治疗。
2.下脘穴
位于神阙与中腕穴的中间称之下脘穴。
下脘穴为太阴、任脉之会。痛的观念:来自于压力和温度。
3.胃之募穴一中脘
运用丈量腹寸法,心蔽骨与神阙穴的正中间。手阳明、少阳、还阳明任脉之会,胃的募穴,腑会中院。
我们身上有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
每经都有一个郄穴,身上每听腑包含胆,消化系统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脏肝、心、脾、肺、肾。中脘穴是大穴,应用广泛。如印堂痛,在中脘穴针下去病就去掉,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了其间出妊娠恶心想吐,肠胃方面用针灸都可以治疗。
4.心之募穴一巨阙穴
从心蔽骨,两个正中线的地方称为巨阙穴。
适应症:治疗一切胃病用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如胃岀血,禁炙。
治疗心脏病。
5.补泻手法提豆许
补法下刺时气到了,往上一拉一点、提一点。
泻法下刺时气到往前推点。
如孕妇气会往上冲导致昏倒。应针下巨阙穴、补合谷、泻三阴交。
肺与心脏中间有一个横隔膜,心脏有问题时,会有穿心痛。主要症状叫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因为痰饮的滑动所造成的。
6.鸩尾穴
可灸可针,但不可以重击。
膻中与天突
天突:喉咙那有个洞,用指尖按凹处。
适应证:咽喉痛
7.膻中穴:在天突与鸠尾正中间。
应用症:肺痛、吐脓、呕吐、妇人乳变少。
治疗心脏病用三针
上面天突十中间是心募巨阙十下面关元肠募穴
小肠与心脏表里关系。
8.廉泉穴
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指尖压的地方,近取穴法。
适应症:舌强不语,可针不可灸。
9.承浆穴
是嘴唇凹进去这一个点称为承浆穴。
适应症:面部中风、牙齿痛。
10.督脉经穴:诸阳之会
11.长强穴
长强穴是督脉第一个穴道,位了肛门与尾椎骨正中线的地方,是足少阴少阳之会专治痔疮,针入一寸左右。
痔疮分为内痔与外痔
内痔:先血后便,外痔:先便后血。
操作:先用放血针泻血,再做小一点的罐把痔疮吸住,把脓血抽出,把痛去掉。痛就是瘀血积累才会有痛感。长强是一个大穴 。

严婷
会员
会员
  • UID2018509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0
254楼#
发布于:2015-11-14 01: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严婷申请签到  2015.11.13  《针灸大成》第9.10学习心得
 五. 神阙穴:
1.神阙禁针。可隔盐灸,如中风、肠炎、肠鸣均可灸。
 六.水分穴:
    1.位于两肋骨和神阙穴的中间点是中脘穴,中脘穴下面是建里 一 下脘 一 水分穴。
    2.水分穴主治水肿的穴道,如肠鸣腹污,水肿,水分穴可针可灸。正常人喝的水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食物中的水才会进入小肠。
    3.'消渴'中医分三种:
上消症状:口渴百杯水不止渴中消症状:肚子饿不断吃。
 下消症状:阳不举。
    4.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鬼击鼻出血,没有原因的流鼻血。14岁以下小儿流鼻血正常不用治,因为14岁以下小儿天生体能强,发烧前流鼻血,热就纾解掉了。14岁以上流鼻血要治。
 七.下脘穴:
  下脘穴位于神阙跟中脘直线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
 八.胃之募穴 一 中脘
  中脘穴是胃的墓穴,胃病 一  此穴可针可灸,灸效果更好。
 八会穴:   腑会中脘一脏会章门一筋会阳陵泉一气会膻中。治病法则:会郄治疗法。所有腑的病均可在中脘上治,如印堂痛,中脘一针下去病就去了。胃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妊娠的恶心吐,在中脘都可针可灸。因为肠胃属腑,腑为中脘。
  九.心之募穴一巨阙穴
   巨阙穴,两个心蔽骨的正中间。梅花灸_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灸,统治一切胃病。但病人吐血时不灸。心之募穴(心脏病)下针一寸即可。
  十.补泻手法
  气到往前推一点是泻,气得了往上垃一点,提一点就是补。
 十一·鸠尾穴
  鸠尾穴一巨阙上一寸。重击会出血,不可灸可下针。
 十二、膻中穴
  膻中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呼吸短促,气喘,肺痈,吐脓,气病可在膻中上治。可针可灸。
  天突穴
  在喉咙旁边,甲状腺肿,喉咙肿痛,均可用天突穴治疗。
  十三.廉泉穴
  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如舌强不语。
  十四.承浆穴
  治面部中风,牙痛。
  十五.督脉经穴
 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 督脉没有井荣俞经合。
 十六. 长强穴
   长强穴,足少阴,少阳之会。主治痔疮。痔分二种:内痔和外痔。可针可灸可中知治疗。
  十七.腰俞穴
   腰俞穴可治月经不来。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