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楼#
发布于:2015-11-14 02: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李丽申请签到 2015年
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五)神阙穴 禁针,用隔盐灸。中风,肠炎,肠鸣可灸。 (六)水分穴 心蔽骨与神阙穴取中点,即是中脘。中脘和神阙取中点,即是下脘。下脘与神阙取中点即是水分。中脘和下脘取中点,即是建里。水分是治水肿的穴道。2.混杂在食物里的水进入小肠,小肠的热煮烂食物,然后吸收。进入大肠,水在大肠又被小肠气化,回到肺,肺和大肠相表里,水上来后就是嘴里的津液。3.当小肠温度不够,水和大便混在一堆,所以治疗的目的是让小肠正常工作,温度正常,病才会好。当水不分,水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此时针灸水分,灸比针好。4.水分是小肠上口。5.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状分三种:上消:口渴,渴饮不止。喝一杯水就是一杯小便。中消:肚子饿,不断的吃下消:不举6:水分:主水病,腹坚如鼓7.小孩流鼻血,十四岁以下是正常的。十四岁以上的人再去治疗。 (七)下脘穴 1.下脘穴在神阙和中脘中点,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容易发炎。2.中医讲:温度,速度,时间,压力的。痛不是来自发炎,是来自压力。 (八)胃之募穴一中脘 1.建里在下脘和中脘中点,很少用。2.中脘穴,治胃病。针灸都可,针一寸。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的募穴,腑会中脘。3.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4.每一条经都有一个郄穴。5.可治印堂痛,胃病产生的头痛。妊娠恶心呕吐,可针可灸。 (九)心之募穴一巨阙穴 1.心蔽骨与中脘中点,即是巨阙。巨阙和中脘中点,是上脘。2.梅花灸,以中脘为中点,上下左右各一寸,各放姜片灸,治胃病。病人吐血不灸。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3.巨阙,是心之募穴。治疗心脏病,针刺巨阙关元,一寸。4.补泻手法。心的募穴,得气即泻。 留豆许,针扎下去,气到之后,往下推点,像绿豆那么大,就是泻,往上拉点,就是补,一开始 不要扎太深,病人感觉酸再往前一点。 (十)鸠尾穴 巨阙上一寸,是鸠尾,还没有到心蔽骨,不可以重击,是练功夫大穴。不可灸,可针。人身体上膏的源头就是鸠尾。 (十一)膻中穴与天突穴 1.腑会中脘,气会膻中。天突穴在喉咙凹陷处。天突与鸠尾正中间是玉堂,玉堂穴下一寸半是膻中。膻中下一寸半或一寸六是中庭。 2.膻中穴,是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用灸,禁针。现代针细,可下针。肺癌,咳吐白色泡沫,化脓,咳出脓,乳汁变少,在膻中治。气会膻中,气是阳,强心脏,强肺气。3.玉堂往上,和天突中间是华盖,华盖和玉堂中间是紫宫,华盖和天突中间是璇玑,取中点。4.心脏三针,下针巨阙、关元、天突。下针三穴,治心痛、心肌梗塞。三针下去后,气会到第十椎下,就是十一椎上,再下针把气导出来。5.甲状腺肿,喉咙痛,近取天突穴治疗。 (十二)廉泉穴 1.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是此穴。治疗中风,舌强不语,针下时对着舌根,一寸或一寸半。2.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 (十三)承浆穴 l.下巴上凹进去的点,就是承浆穴。2.针灸都可以。下针时,口张开,用于面目中风,针承浆和人中。3.牙痛,口含蔗糖,止痛。 三.督脉经穴篇 督脉是阳气之会。 (一)长强穴 1.长强穴,足少阴少阳之会。2.病人趴姿,尾椎骨下方,肛门与尾椎骨中间,下针,用斜刺,无谓补泻,引气到就好,一寸左右,主治痔疮。3.内痔:先血后便,不会痛。外痔:先便后血,痛。 用三棱针放血,用小一点的火罐把痔疮吸住,脓血抽出来。 (二)腰俞穴 督脉第二个穴位。尾椎骨与脊柱交接的地方。第二十一椎,即是腰俞,可治月经不来。 |
|
256楼#
发布于:2015-11-14 06: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李彩云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九、第十课学习心得
一、神阙穴 神阙穴禁针,可以隔盐灸。 中风 、肠炎 、肠鸣都可以灸。 二、水分穴 1.水分穴取穴方法 心蔽骨跟神阙中间是中脘穴,中脘穴下面是建里、下脘、水分。先取中脘跟神阙中间这一点(下脘),然后再取这一点跟神阙中间这一点,这个点就是水分穴。 2.功能主治 治水肿的穴道。消渴病可灸之。十四岁以上突然出鼻血灸之。 灸比针效果好。 三、下脘穴 下脘穴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下脘穴这个地方常常容易发炎而引发疼痛。 四、建里 建里穴在下脘穴跟中脘穴的正中间。这个穴位用的少。 五、中脘穴-胃的募穴 中脘穴是重要的大穴,是胃的募穴,胃病治此。下针也可,灸也可。针一寸差不多就到了,灸的效果非常好。 《针灸大成》写,中脘穴在脐上四寸,用腹寸丈量法,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的募穴,《难经》说腑会中脘。 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所以我们用的非常多。像印堂痛 ,中脘一针下去病就去掉了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期间的妊娠恶心想吐,通通可以在中脘穴或针或灸。只要是肠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 六、上脘穴 从这个心蔽骨到中脘穴两个正中间的地方,我们叫巨阙,巨阙跟中脘的中间,为上脘穴,它是络穴。我们有一个很有名的灸法叫梅花灸,是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 。只有病人吐血时不要灸,因为吐血时增加温度时,血会增加。外面是吐血,里面可能是胃癌,所以出血的时候,不要去灸。所以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七、心之募穴—巨阙穴 从这个心蔽骨到中脘穴两个正中间的地方,我们叫巨阙穴,是心脏的募穴。一个巨阙、一个关元,用于治疗心脏病,针下差不多一寸。 心的募穴,“得气即泻”。下针用最基本的补泻手法“提豆许”,这个针扎下去,扎到巨阙上面,要泻。一开始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往前推一点点,推像绿豆那么大就是泻。往上拉一点就是补。往上提的时候,气会在针的下方。你往下刺时,气会往下走。在巨阙下针后,病人酸了往前一点。所以针一开始不要下太深,不然往前一推,针就太深了。如果是怀孕的妇人昏倒,可以针下巨阙,补合谷,泻三阴交。心脏有问题时的主要症状叫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因为痰饮问题会从前面痛到后面,再从后面痛到前面。可针巨阙穴。巨阙穴我们以针灸为主,从巨阙穴上我们可以诊断到心脏的问题。 八、鸠尾穴 巨阙再上一寸是鸠尾穴,心蔽骨和巨阙穴中间的点。鸠尾穴不可以重击,是练功夫的大穴,一打会内出血,是一个危险的穴道。不可灸,可以针。《灵枢》曰:“膏之源出于鸠尾”。我们身上很多黄油,身上很多的油网就是三焦,这个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呢,来自鸠尾。 九、膻中穴与天突穴 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穴道的找法。 1.天突穴,在喉结下方洞处,不直接针,直接针会扎到气管,中医称气管叫重楼,因为它一圈一圈的,有十二根,中医叫十二重楼。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用近取穴天突来治疗。 2.天突和鸩尾穴中间是玉堂穴。 3.玉堂下来一寸半是膻中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在这里治,过去因为针粗禁针,要用灸的。现在针很细,下针没有关系。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变少。都在膻中治,因为气会膻中,气为阳,灸膻中可强心气,肺气,效果都很好。那所谓肺痈,我们有两种,一种是里面化脓,化脓的时候,咳出来的是很浓稠的脓。如果咳出来白色泡沫,完全是白的泡沫,那是肺癌了。有关气的病,都可以在膻中上治。 4.中庭穴在膻中下一寸半,或一寸六,凹洞处。 5.玉堂往上,和天突中间的穴道是华盖,华盖和玉堂中间是紫宫,华盖和天突穴的中间是璇玑。 6.心脏三针:巨阙、关元、天突。在这三个穴道下针,病人的心痛就会去掉。可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肌梗塞。巨阙是心脏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天突是气脉经过。这三个针下去,这个气会到第十椎下,第十一椎上。第十椎下没有穴道,这个气会集中到这里。然后再下到脊椎骨上面,把气导出来。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三个穴道,几乎无所不治。 十、廉泉穴 廉泉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中风,舌强不语 这个穴道下针很特殊的角度,针下去的时候,要对着舌根,针下一寸或一寸半。 13、承浆穴 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为什么叫承浆,因为喝了豆浆、米浆,有了承浆就不会漏出来。反过来,中风的人,如果吃了饭,会流涎,就要下承浆,舌头强硬不会讲话,就是廉泉。这是我们常用的穴道。下针的时候,要开口,嘴巴张开来。用针,用灸都可以。这个穴道大部分用在面部中风。面部中风时脸歪一边,歪左边或右边。当我们治疗完面部中风后,面孔回正以后,我们一般来说会下承浆及人中。如果面部中风,我们针灸效果非常好,治疗完后承浆人中用几次,就好像把它固定住。如果没有扎那个穴道,原本是歪右边,结果治好后隔几天,就歪到左边了。 牙齿痛,在承浆也可以治。任脉到了承浆是最后一个穴道。 |
|
257楼#
发布于:2015-11-14 08: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梁玉英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学习心得
一,募穴 1,胃的募穴------中脘穴 中脘穴是重要的大穴,是胃的募穴,胃病可用。针,灸都可,针时进一才,灸效果更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用腹寸丈量法,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即腑会中脘。腑有病在中脘上治。因胃的问题头疼,中脘一针下去病就解决;怀孕期间的恶心呕吐,在中脘穴或针或灸。肠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 2,心之募穴----巨阙穴 取心蔽骨到中脘穴两个正中间的地方,巨阙穴。是心脏的募穴。巨阙、关元、用于治疗心脏病,针下一寸。心的募穴,“得气即泻”。下针用最基本的补泻手法,针扎下去,到巨阙上面,要泻。先捻针,左转右转气到了以后,往前推一点,就是。往上拉一点就是补。往上提的时候,气会在针的下方。你往下刺时,气会往下走。在巨阙下针后,病人酸了往前一点。行针不要下太深,孕妇昏倒,可以针下巨阙,补合谷,泻三阴交。心脏有问题出现背痛彻心。因为痰饮问题会从前面痛到后面,再从后面痛到前面。可针巨阙穴。巨阙穴我们以针灸为主,从巨阙穴诊断 二,神阙穴 人体不可行针大穴,肚脐眼 三,水分穴 在心蔽骨与神阙穴,正中线的地方是中晥穴,神阙穴上一寸是水分穴。 正常人喝水,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在食物的水才进入小肠,到了小肠以后,小肠很热会蠕动,食物消化吸收掉进入大肠后,只剩残渣跟水。正常人不浪费水,都在循环,水在大肠走的时候,被水汽化掉,再回到肺,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嘴里的津液。 适适症:肠鸣腹泻、水肿。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症”,有三种,上消的主要症状口渴渴而不解,喝多少水,排多 少水;中消肚子饿,会不断的吃;不饱。下消阳弱 三下脘穴 神阙与中腕穴的中间下脘穴。下脘穴是太阴、任脉的会穴。 人身有八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 四,鸩尾穴 可灸可针 五,天突:喉咙下有个凹处,用指尖按凹处天突穴 适应证:咽喉痛 六,膻中穴:在天突与鸠尾正中间。 应用症:肺痛、吐脓、呕吐、妇人乳变少。 七,治疗心脏病用三针 上天穴 中间巨阙 下关元 小肠与心脏表里关系。 八.廉泉穴 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指尖压的地方。 适应症:舌强不语,可针不可灸。 九,督脉经穴:诸阳之会 十长强穴 长强穴是督脉第一个穴道,位了肛门与尾椎骨正中线的地方,是足少阴少阳之会专治痔疮,针入一寸左右。是大穴 十一,承浆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为什么叫承浆,因为喝了豆浆、米浆,有了承浆就不会漏出来。中风的人,吃了饭,会流涎,就要下承浆,舌头强硬不会讲话,可用承浆。下针的时候,要开口,嘴巴张开来。用针,用灸都可以。这个穴道部分用在面部中风。面部中风时脸歪一边,歪左边或右边。一般针灸承浆加人中穴。如果面部中风,针灸效果好,结合人中穴起固定作用 |
|
258楼#
发布于:2015-11-14 08: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叶好华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神阙穴:禁针,过去传说,针下去以后不能大便了,一大便就坐在马桶上死掉。可以灸,用隔盐灸。 上腹的穴位:上腹要采用上腹寸来量。心蔽骨跟神阙中间是中脘穴,中脘穴下面是建里、下脘、水分。中脘跟神阙中间为下脘,下脘跟神阙中间这一点,就叫水分。心蔽骨跟下脘中间是建里。 水分穴:治水肿的穴 喝水为什么不会从大便排出来?因为喝水到了胃以后,到了水分这地方,水会气化,气化后进入全身,流出来是汗,小出来的是小便,这是水分开的地方。我们吃的食物里面,含有大量的水,饭有水、果汁有水、水果有水,只有混杂在食物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到了小肠以后,因小肠很热会不断的蠕动,热去煮食物煮烂掉,然后吸收掉,等到食物进入大肠后,只剩残渣跟水。这个水在大肠走的时候,因小肠很热,所以水在大肠时又被气化掉。再回到肺。肺跟大肠相表里,这个水上来以后,就是嘴巴的津液。 当水不分了,水直接进入小肠,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水分就是一个很好的穴道,针和灸通通可以。灸是最好,比针还好,以前不针,因为针孔太大。 下脘穴:下脘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下脘在胃的下口的地方,这下口的地方常常容易发炎,而有痛感。 胃之募穴一中脘: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胃病治此。下针也可以,灸也可以。针一寸差不多就到了,灸效果非常好。 我们身上有八会穴,八个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 心之募穴—巨阙穴: 这个心蔽骨和中脘正中间的地方叫巨阙,巨阙跟中脘的中间叫上脘。 巨阙是心之募,是心脏的募穴。对任何心脏病都可以,针下去不要下太深,差不多一寸。 补泻手法: 气到了往前推一点就是泻,气到了往上拉一点、提一点,就是补。你往上提的时候,气会在针的下方。你往下刺时,气会往下走。 在巨阙下针后,病人酸了往前一点。所以针一开始不要下太深,不然往前一推,针就太深了。 鸠尾穴:巨阙再上一寸是鸠尾。这鸠尾穴不可以重击,是练功夫的大穴,一打会内出血。不可灸,可以针。 膻中穴:天突和鸩尾正中间是膻中。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在这里治,但禁针,要用灸的。但现在针很细,下针没有关系。 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变少,都在膻中治,因为气会膻中,气是阳嘛,强他的心脏、强他的肺气,效果都很好。 天突:在喉咙旁边,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都可用近取穴天突来治疗。 “心脏三针”,是指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这三个穴道下针,病人的心痛就会去掉。这个方法尤其是在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者是心肌梗塞很有用。因为巨阙、关元、天突一个是心脏的募穴,一个是小肠的募穴,天突是气脉经过,这个气很强。 廉泉穴;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是廉泉穴,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因为是近取穴. 下针很特殊的角度,针下去的时候,要对着舌根,而不是直针下,也不会伤到食道,这个穴要下一寸、一寸半就够了。 承浆穴:嘴唇和下巴中间凹进去这有一个点,就是承浆穴。 为什么叫承浆,因为喝了豆浆、米浆,有了承浆就不会漏出来。反过来,中风的人,如果吃了饭,会流涎,就要下承浆。 下针的时候,要开口,嘴巴张开来。这个穴道大部分用在中风,面部中风。 三、督脉经穴篇 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完全身之后.就会回到督脉。阳气就像河流,最后会流到大海,督脉就像个大海。 督脉跟任脉一样,没有井荣俞经合。 长强穴(主治痔疮): 长强穴在尾椎骨的下方,肛门与尾椎骨的中间。足少阴、少阳之会,这个穴是痔疮的根本。 下针的方法:采斜刺。长强穴,无谓补泻,引气到就好了。下针不用太深,一寸左右。 痔分两种,一种是内痔、一种是外痔。内痔时,中医定义它,是先血后便。外痔呢,是先便后血。长强穴,不管内、外痔都可以治疗。 |
|
259楼#
发布于:2015-11-14 08: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冯羡群申请签到:2015.11.13 《针灸大成》第9.10学习心得
任脉经穴篇 神阙穴: 禁针。可隔盐灸,如中风、肠炎、肠鸣均可灸。 水分穴: 主治水肿的穴道。位于两肋骨和神阙穴的中间点是中脘穴,中脘穴下面是建里 一 下脘 一 水分穴。 水分穴可针可灸。正常人喝的水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食物中的水才会进入大肠。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分三种: 上消症状:口渴百杯水不止渴。中消症状:肚子饿不断吃。下消症状:阳不举。 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 鬼疾鼻出血,没有原因的流鼻血。14岁以下小儿流鼻血正常不用治,因为14岁以下小儿天生体能强,发烧前流鼻血,热就纾解掉了。14岁以上流鼻血要治。 下脘穴: 下脘穴位于神阙跟中脘直线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 胃之募穴 一 中脘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任何胃病 都在此治。可针可灸。 八会穴: 腑会中脘、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治病法则:会郄治疗法。所有腑的病均可在中脘上治,如印堂痛,中脘一针下去病就去了。胃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妊娠的恶心吐,在中脘都可针可灸。因为肠胃属腑,腑为中脘。 心之募穴一巨阙穴 巨阙穴,两个心蔽骨的正中间。梅花灸: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灸,能治所有胃病。病人吐血时不灸。心之募穴(心脏病)下针一寸即可。上脘辅助中脘的。 补泻手法 气到往前推一点是泻,小绿豆大,气得了往上拉一点,提一点就是补。 鸠尾穴 鸠尾穴一巨阙上一寸。重击会出血,禁灸可下针 膻中穴 膻中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呼吸短促,气喘,肺痈,吐脓,气病可在膻中上治。可针可灸。 天突穴 在喉咙旁边,近取穴,喉咙有关的病均可用天突穴治疗。 廉泉穴 廉泉,治舌头的病。下针要开口,如舌强不语。 承浆穴 下巴凹处,治面部中风,牙痛。 督脉经穴 督脉是所有阳气之会, 督脉没有井荣俞经合。 十六. 长强穴 长强穴,主治痔疮。痔分二种:内痔和外痔。可针可灸可中医治疗。 十七.腰俞穴 腰俞穴可治月经不来 |
|
260楼#
发布于:2015-11-14 16: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丁敏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9、10课心得:
任脉 神阙 水分 下腕 建里 中脘 上中脘 一手按在神阙一手按肋骨,正中间的位置就是中脘穴,中脘与神阙正中点是下脘穴、下脘穴与神阙的正中点就是水分穴。下脘穴与中脘的正中点就是建里穴。 神阙穴用隔盐灸。中风、肠炎、肠鸣都可灸神阙 水分穴在小肠上口,正常人水喝下去,在水分穴这里一部分汽化到肺里,一部份随食物进入小肠被吸收,再进入大肠,经小肠的热力、大肠里的水被气化再回到肺里、就形成嘴巴的津液。 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针和灸都可以,以灸最好。 下脘穴 在神阙与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胃下口的地方容易发炎 中脘穴——胃之募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病时、在这里针、灸都可以。 腑:是消化系统、包含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腑会 中脘、所有腑的毛病通通都在中脘穴治疗。特殊治症印堂痈在中脘下针效果非常好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妊娠反应都可针、灸。 八个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穴气会膻中。 特殊治症印堂痈在中脘下针效果非常好。 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妊娠反应都可针、灸。 八个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穴气会膻中。 巨阙穴(心之募穴)[重要的大穴]:梅花灸:以上脘为中点,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统治一切胃病;但吐血,出血时不灸。心脏病,心痛厉害,可针灸巨阙穴、关元穴。 下针的补泻 最基本手法,气到后针向下一点点为泻(让气往下走),向上拉一点点为补。。 。鸠尾穴: 巨阙上一寸。危险的穴位,不可重击,会有内伤。可针不可灸。 天突穴:位于锁骨上窝。因靠近喉咙可治疗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心脏三针治心痛,下针巨阙、关元、天突穴。特别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情况。 膻中穴(气之会穴)[重要的大穴]: 。 天突和鸠尾穴连线中点下一寸半。禁针、可灸。 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可用膻中穴。久咳、乳汁变少也可用膻中穴。 。 廉泉穴可治舌头的病。中风舌强不语,下针对着舌根的方向。手握拳压下巴处用大拇指去圧,指尖压到处就是廉泉穴。 承浆穴下嘴唇中间下面凹进去的地方即承浆穴,是任脉最后的一个穴位。 下针时嘴巴张开,可治流涎、面部中风,同时下针人中。 督脉:诸阳之海。 长强穴:痔疮的根本。尾椎骨下方与肛门的中间。针斜刺近水平,进针1寸,治疗痔疮。 痔疮:分内(先血后便,不痛)、外(先便后血,痛)。长期不治会形成瘘管,很难过。外痔针刺放血,然后火罐吸出淤血。 |
|
263楼#
发布于:2015-11-14 19: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 8班池钊和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4日《针灸大成》第11、12集心得
(三)、命名与腰阳关穴 1、命名在第十四椎,肚脐正对面的地方是命门。 2、命门下两椎是腰阳关,在十六椎。腰阳关治腰痛,可针可灸,很少用到。 3、命门是生命之门,治疗剧烈头疼,脑膜炎。可针可灸。 (四)、悬枢穴 1、在十三椎,和腰阳关差不多治腰痛。 (五)、脊中穴与筋缩穴 1、脊中,只针不灸,在第十一椎下,治黄疸。 2、筋缩。可针可灸,治疗癫痫狂。在第九椎下。两肩胛骨下端连线与脊椎的交点是第七椎,往下摸两椎就是第九椎。 3、癫、痫、狂眼诊法。看眼珠。 (1)上半部分有血丝,易治。 (2)上、下两部分都有血丝,难治。 (3)只有下半部分有血丝,不治。 (4)精神病一般都有便秘,先去燥粪再治疗。 (六)、至阳、灵台、神道、神柱 (1)至阳穴。第七椎下,可针可灸,辅助治疗腰脊痛。是血会的地方,血癌病人这里有压痛点。 (2)消渴穴。经外奇穴,在第七椎、第九椎之间,治疗糖尿病。可针可灸。压到不痛时就是病好了。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 (3)灵台穴。第六椎下。灵台的旁边是督俞,诸阳之会。灵台有压痛点是标准的血癌,压痛点消失血癌就好了。表示营养过多,西医讲的白血球增加,是血癌。医书说“第六椎下,铜人缺”。灵台禁针。 (4)神道,在第五椎下。任何心脏病在此会都会有压痛点。神道出汗多,宜针。神道主要用来诊断心脏病用。 (5)身柱,第三椎下。脊椎骨受伤产生的瘫痪,如果第三椎裂掉,无法治愈。小孩灸身柱,个子可长高。 陶道,第一椎之下。头椎和胸椎的区别:转动头部时,头椎能动,胸椎不会动。陶道是大椎的助手。 (七)、大椎与陶道穴 1、大椎穴在第一胸椎之上。是大穴。高烧时放血可退烧。是三阳、督脉之会。 (八)、哑门与风府穴 1、风府用度骨法定位,在后脑脑骨下方半寸。可针不灸。 2、哑门,在风府下一点点。下针时,对着舌根的方向,扎到位时,病人的舌头会吐出来。哑门专治声音发不出来。可针不灸。一灸就哑。 3、风府往上走是脑户、强间。很少用,可针禁灸,会失声。 (九)、后顶与百会穴 1、后顶,百会往下一寸半。后顶和前顶是百会的辅助穴,可治疗头疼。 2、百会百病皆治,百会是诸阳之会。中风时,百会是大穴,必取。 (十)、前顶、顖会与上星穴 1、前顶百会前一寸半。下针时,百会前后左右的一寸半的地方都是加强百会的效果。下针要用斜刺进去,不能是直下。 2、顖会,前顶前一寸半。 3、上星,顖会前一寸半。治鼻窦炎。用米粒灸,灸的时候,会且一条麻麻的一直到鼻子。 4、神庭,上星前五分。可灸不针,用得少。 (十一)、素髎、兑端龈交穴 1、素髎在鼻头正中间。跟女人的会阴相对,如果是处女,素髎是一片骨头,如果不是,就变成两片骨头。不针不灸,点刺放血,治酒糟鼻,鼻窦炎,鼻息肉。酒糟鼻难看放血效果最好。 2、水沟,就是人中。治疗癫痫、妇人早上起来面肿。 3、有人没有水沟平平的代表没有儿子, 4、兑端,在上唇正中间,少用。 5、龈交,门牙肉中间,督脉最后一个穴位。治牙痛、牙周病,牙龈肿、腐烂。扎针,捻捻就出针,不留针。旧血去,新血来,对消炎很好。 四、十二正经之手太阴肺经。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所有身上的规矩节度是肺脏在管。肺藏魄,肺是气之本。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 |
|
264楼#
发布于:2015-11-14 19:07
总结~很多病症都可以从相关穴位找出压痛点,以此诊断对应各脏腑的病灶或是病变,并且在治疗中随着这些压痛点痛感的逐渐消失来判断是否有效或康复~很多敏感或不宜针灸的穴位,可通过近取穴的方法来补充和完善治疗 |
|
265楼#
发布于:2015-11-14 19:09
督脉上各穴位的位置及其对应治疗病症。~重点穴位有~命门,至阳(主治腰椎病); 腰俞:尾椎骨和脊椎交接的地方。可治月经不来。 1.命门与阳关:阳关十六椎下。针灸都可,治腰痛。命门第十四椎,大穴,可针可灸,可治疗脑膜炎(角弓反张) 2.悬枢穴:十三椎下。主治腰痛。 3.脊中与缩筋穴:十一椎下。主治黄疸,便血。只针不灸。第九椎是筋缩,可针可灸。穴在肝后方,肝主筋,抽筋,癫痫狂可找此。可针可灸。 总结~很多病症都可以从相关穴位找出压痛点,以此诊断对应各脏腑的病灶或是病变,并且在治疗中随着这些压痛点痛感的逐渐消失来判断是否有效或康复~很多敏感或不宜针灸的穴位,可通过近取穴的方法来补充和完善治疗 |
|
266楼#
发布于:2015-11-14 19: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4日《针灸大成》第11、12课心得:
1、督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 腰俞:可治妇人月经不来 命门:第十四椎,肚脐正对面。针灸都可以,治角弓反张(脑膜炎)。生命之门。 阳关:命门下两椎,第十六椎。针灸都可以,治腰痛。 练功:提肛;运动下焦(用力排小便) 2、督脉:命门->悬枢->脊中->筋缩->至阳 悬枢:第十三椎下,治腰痛。三焦经过。 脊中:第十一椎下,只能下针,不可以灸。主治黄疸、便血 至阳:人体的背后两个肩胛骨底端中间的就是第七椎。第七椎下,经外奇穴,消渴穴。针灸都可。治疗诊断糖尿病。 筋缩:第九椎,肝主筋,针和灸都可以。治癫、痫、狂。诊断用眼诊。 触诊时,会摸到凸,凸才是椎下,凹是软骨 癫、痫(不断的讲重复的话)、狂之眼诊法: 1)血丝在眼珠的上面,易治 2)上下都有血丝,难治 3)血丝在下面,不治 3、督脉:至阳->灵台->神道->身柱 至阳:第七椎下,近取穴,治腰脊痛。诊断用。 灵台:第六椎下,诊断用:有压痛点-血癌。禁针。 神道:第五椎下,任何的心脏病都会有压痛点。一般下针。 身柱:第三椎下。当脊椎骨受伤产生的瘫痪,除非第三椎裂,其余都可治。灸身柱,小孩强身健体、长高、不宜感冒。 脐下痛-带脉病;脐上痛-阳维脉病。 阴症:灸第三椎身柱及第九椎至阳。 4、督脉:身柱->陶道->大椎 大椎:第一椎之上,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发烧感冒时,用三棱针放血退烧。 陶道:第一椎之下,颈椎和胸椎的区分点,是大椎的助手, 颈椎和胸椎的区分:颈椎会转,但胸椎不动。在动骨和不动骨之间的就是大椎穴。 5、督脉: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 哑门:风府下半寸,为舌本,督脉阳维之会。对着舌根的方向下针,扎到病人舌头吐出来。专治声音发不出来。灸哑门-哑。 风府:脑骨下方半寸,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风之府。对着舌根的方向下针,治中风、头项强痛,近取穴。禁灸。 脑户:后脑枕骨突骨下方,禁灸。 强间:后脑枕骨突骨上方,禁灸。 后顶:百会往下一寸半,百会的辅助穴,治疗头痛。 百会:两耳相会头顶中心点后五分处,诸阳之会。 度骨法-用骨头来丈量。 头旋:顺-同性;逆-异性;) 头部有六条阳经,手有三阳足有三阳,没有阴经,所以扎百会,百病皆治,如癫痫、中风。 扁鹊-灸之祖师。 6、督脉:百会->前顶->顖会->上星->神庭 百会前一寸半,后一寸半,左一寸半、右一寸半,梅花形,都是加强百会的效果。 前顶:百会前一寸半,治疗头痛。 顖会:前顶前一寸半 上星:顖会前一寸半,米粒灸七壮、九壮、十一壮,治鼻窦炎。 神庭:上星前五分,额头顺督脉上行,发际附近,最凸点手感凹点。一般不针,灸比较多。 扎头针:从穴位前五分下针,斜刺入穴,针入头皮头骨间。 7、督脉: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素髎:鼻头的正中间,跟女人的会阴穴相对。很少扎针,通常用点刺放血,治酒糟鼻。 水沟:人中,主消渴饮水无度。主治;口歪眼斜、癫痫、不识尊卑、胡说八道、面肿。有儿子,水沟深。 兑端:上唇上面正中间。 龈交:门牙肉正中间,治牙龈肿、腐烂,牙痛,牙周病。捻针就出针,一出针血就出来,不留针。 放血对消炎很有效。旧的血去了,新的血就来,新的血会带来新的白血球。 手太阴肺经 十二正经第一条经是手太阴肺经。肺为“传导之官”(岐黄之术) 所有身上的规矩节度是肺脏在管。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 肺是气之本。气-热气、蒸气。头发出油是气的表现。 肺主皮毛。肺开窍在鼻,鼻和毛孔都呼吸,都是肺在管。脸上的眉毛也是肺脏在管,长眉等于长寿。 |
|
267楼#
发布于:2015-11-14 19: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刘灵中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3日《针灸大成》第11、12课心得 督脉 1.长强穴: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 戴手套放血,用小火罐治痔疮 2.命门与阳关:命门 第十四椎,肚脐正对的穴道,命门下两椎是阳关穴,这两个穴针和炙都可以,命门对剧烈头痛,角弓反张都可以治疗。命门穴,生命之门。练功夫的人,关元和命门观想为一条线,吸气时这条线往下沉,沉到会阴。吐气时,这条线,往上升,升到顶时,吐最后一口气,肛门往上提。平常男女小便,等到很饱满时再去小便,用大力把小便排出,再把肛门提起,这样人会长命。 3.悬枢 在第13椎下,是三焦经过的地方。 4.脊中与筋缩穴:脊中第11椎下,周围是脾脏,治疗黄疸,便血。一般用针,不灸。筋缩,第九椎下,肝主筋,抽筋,癫痫都可有。癫痫狂之眼诊法:a.鸡足在上易治b鸡足上下都有难治c鸡足在下不治。 5.至阳穴在第七椎下,在第7椎和第9椎中间有个经外奇穴,消渴穴。 血会至阳。 6.灵台穴第6椎下诊断血癌,神道:第5椎下,心脏病压痛明显。身柱:第三椎下,灸身柱,治感冒,小孩长个子。7.大椎和陶道 第一胸椎之上为大椎,之下为陶道。大椎放血可退热 。后脑勺脑骨下方的地方是风府穴,风府穴下半寸就是哑门穴,对着舌根方向下针,风府下针同哑门,一般不灸哑门和风府。哑门是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风府是中风的大穴。后脑勺有个枕骨,突起的骨头下方是脑户,上方是强间。8.中风大穴,后顶与百会穴:双耳尖联线与前后正中线联线的交点后5分的地方是百会,百会往下1寸半是后顶,治疗头痛。百会,百病皆治,六条阳经汇于此穴,治疗头痛,癫痫,中风。扁鹊典故。扁鹊是针灸学的祖师爷。百会前1寸半为前顶,前顶往上1寸半为聪会,再往上1寸半是上星,上星前5分为神庭。上星灸鼻窦炎时用,神庭一般用灸,头部穴位多为治精神病。 9.素髎,兑端穴与龈交穴:素髎在鼻头正中央,与女人会阴对照,点刺放血治疗酒渣鼻。水沟就是人中,主治消渴,口眼歪斜,急救。兑端在嘴唇正中间。龈交:放血治疗牙龈肿痛,牙周病。 手太阴肺经:肺为传导之官,治并出焉,肺藏魄,肺为气之本。气,热气,蒸气。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中医治疗皮肤病从肺入手。年龄大的人,生活起居好,眉毛会越长越长。
|
|
268楼#
发布于:2015-11-14 19: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 张鑫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4日《针灸大成》第11、12课心得
1.腰俞穴:位于尾骨与骶骨之间,针可治疗月经不来(少用),常用于治痔疮痛(放血)。 2.命门:第十四椎下,与神阙前后对应,可针灸,治剧烈头痛,生命之门,每天运动下三焦可延长寿命。 3.阳关:命门下两椎,可针灸,近取穴,治腰痛。 4.悬枢:第13椎下,三焦会经之地。治腰痛。 5.脊中:第11椎下,不灸,可针,治黄疸,便血。 6.缩筋穴:第9椎下,肝的中间,肝主筋,可协助诊断,可针灸治癫痫狂。癫痫狂:第一种,眼珠上有3个血丝穿到黑珠,易治;第2种,上下都有血丝,难治;第3种,血丝在下面,不治。精神疾病,此时多伴便秘。任何抽筋,奔走,吐白沫,发狂都可以用筋缩治疗。 7.灵台:第六椎下,血会之地,禁针,压痛说明营养过多,有标准血癌。消渴穴:之养血与筋缩中间,诊断治疗糖尿病,可针灸。 8..至阳:第7椎下,近取穴,禁针。 9.神道:第5椎下,主治心脏病,压痛时说明有心脏病,可针。 10.身柱:第3椎下,伤到终身瘫痪,小孩灸身柱,个子可长高,且预防感冒。 11.陶道:第一胸椎下, 12..大椎:第1胸椎上,退热时用针放血,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 13.哑门与风府穴:风府穴位于脑骨下,中风大穴,下半寸为哑门,不灸,灸后失音。 14.脑户与强间:一个位于枕上,一个位于枕下,不灸,少用。 15.百会:脑正中后五分,百病皆知,阳经之会,中风时必取大穴。后一寸为后顶,前一寸为前顶,皆为百会辅穴。 16.顖会:前顶前一寸半,上星:顖会前一寸半,治鼻窦炎,米粒灸。神庭:上星前五分,可灸不针 17.素髎:鼻头正中间,与会阴相对,放血,治酒糟鼻,鼻窦炎 18.兑端:上唇正中间。龈交:门牙肉中间。治牙痛、牙周病,牙龈肿、腐烂 19.手太阴肺经:肺:藏魄,气之本,主皮毛,开窍在鼻。 |
|
269楼#
发布于:2015-11-14 20: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 8班-游南申请签到,2015年11月14日《针灸大成》第11、12集心得
一、命门与阳关穴 1、命门穴:生命之门,在第十四椎下(第二腰椎棘突下),正对肚脐; 2、命门穴可治疗剧烈头痛,角弓反张(脑膜炎),可针灸; 3、阳关穴:十六椎下(第四腰椎棘突下),治疗腰痛,可针灸。 二、悬枢穴 在十三椎(第一腰椎棘突)下,治腰痛;三焦经经过。 三、脊中与筋缩穴 1、脊中穴:在第十一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脾的后方,治黄疸、便血;可针,禁灸; 2、筋缩穴:在第九椎(第九胸椎棘突)下,在肝后方(肝主筋);治疗癫痫狂,可针灸; 3、肩胛骨下角连线与脊椎的交点是第七胸椎,往下两椎就是第九胸椎。 4、癫、痫、狂眼诊法,看眼珠(把眼角切开分一半看): (1)上半部分有三个血丝(鸡脚),三个血丝穿过黑珠,易治; (2)上、下两部分都有三个血丝(鸡脚),难治; (3)血丝在下半部分,不治,无法治。 5、任何抽筋、口吐白沫、发狂奔走,可针灸抽筋。 四、至阳、灵台、神道、神柱 1、至阳穴:第七椎下,可针可灸,治疗腰脊痛。是血会的地方,血癌病人这里有压痛点; 2、腰脊痛以十四椎为分野,上部横的痛为阳维脉,下部痛为带脉; 3、灵台穴:第六椎下,灵台的旁边是督俞,诸阳之会。灵台有压痛点是标准的血癌,压痛点消失血癌就好了;表示营养过多,西医讲的白血球增加。禁针; 4、神道穴:在第五椎下。任何心脏病在此会都会有压痛点,宜针。神道主要用来诊断心脏病用; 5、身柱穴:在第三椎下,小孩灸身柱,可长高,不感冒。 五、大椎与陶道穴 1、大椎穴:在第一胸椎之上(第七颈椎棘突下),是大穴。高烧时三棱针刺放血可退烧;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 2、陶道穴:在第一胸椎下 六、哑门与风府穴 1、风府穴: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用度骨法定位,在后脑脑骨(枕骨)下方半寸;中风、头项强痛,可针不灸;下针是对着舌尖方向; 2、哑门穴:在风府下半寸,对着舌尖的方向,扎到位时,病人的舌头会吐出来。哑门专治声音发不出来,可针不灸,一灸就哑。 七、后顶与百会穴 1、后顶穴:百会往下一寸半,后顶和前顶是百会的辅助穴,可治疗头痛; 2、百会穴:两耳尖连线中点后半寸的凹点,手、足三阳经过百会,是诸阳之会;百病皆治(中风、癫痫),可针不灸;针时:在百会穴前半寸向后斜刺半寸达百会穴; 八、前顶、顖会与上星穴 1、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半,下针要用斜刺,不能是直下; 2、顖会穴:前顶穴前一寸半; 3、上星穴:顖会穴前一寸半,治鼻窦炎。用米粒灸,灸的时候,会且一条麻麻的一直到鼻子; 4、神庭穴:上星前半寸,可灸不针,用得少; 5、头部或脑部穴位,大都治疗精神病,就近取穴; 九、素髎、兑端、龈交穴 1、素髎穴:在鼻头正中间,不针不灸,三棱针点刺放血,治酒糟鼻,鼻窦炎,鼻息肉。酒糟鼻难看放血效果最好; 2、兑端穴:上唇正中间,就近取穴; 3、龈交穴:门牙肉正中间,针刺方血,治疗牙龈肿、腐烂、牙周病; 十、手太阴肺经 1、肺为相傅之官,所有身上的规矩节度都是肺在管; 2、肺主皮毛,开窍在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