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0楼#
发布于:2016-01-14 14:03
顶帖
任红超: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6年1月12日第70节学习心得: |
|
2791楼#
发布于:2016-01-14 14: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骨空论,风由外进来,一开始在孙络,由孙络到主经,再入腑,然后入脏这是发病的顺序,风从外入,令人恶寒,汗出,头痛身重,有汗讲的是风,伤于风病人会有汗的现象, 大风汗出是表汗不止的时候,遇到风汗流不止是阳虚掉了,汗在肌肉里不会散失是有表阳固他,表阳足时毛孔会闭住,就不会流汗流脱水,表阳不够体阳就会往外散,治疗,灸噫嘻穴 头痛,头风在攒竹穴放血, 落枕让病人患侧不能抬起的手向后翻到极点,灸手指碰到的点, 两胁痛引少腹涨痛,下针噫嘻穴, 腰痛不可以转动牵引到阴部痛,下针八髎穴,在痛点下针,鼠瘘,下针阳关穴,涌泉穴伏兔穴,涌泉穴伏兔穴跪下取穴, 奇经八脉治症,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葭聚,寒气会造成积痛,冲脉有病逆气里急,督脉有病,脊强反折,下针公孙,内关 督脉女人小便的地方,男人的阴茎,是督脉开始的地方,督脉有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能大小便为冲疝,会造成女子不孕,痔疮,大小便失禁,嗌干,治疗下针灵台穴,督俞左右各开一寸半,关元, 呼吸上气时有声音,治其喉咙中央,下针天突大迎穴 脚弯曲有问题,下针阳关的穴道, 坐下来腿不能弯曲,下针居髎穴 寒在关节热时很舒服,冷时很难受,治其膝关或阳关, 膝盖痛痛到小拇指,治疗下针委中穴, 膝痛不可弯曲,治其背内,骨痛肿起来,横骨上,下针足三里,络上面太阳经得通谷穴,肾经的然谷穴, 不能久站治疗在少阳的络穴光明穴 髓空,在脑户不能深针,风府穴,大迎穴,哑门穴都有骨空,脊骨下的骨空在长强穴,数髓穴在脸上居髎穴有个凹洞,肩膀背后廖枢穴有个凹洞为骨空月,股骨上四寸,膝盖中犊穴往下一点,胫骨的骨空在绝户往上一点,股际骨的骨空在曲骨上一点,尻骨的骨空在环跳穴,坐骨里面没有骨髓,骨空穴专门治疗骨病,骨病不顺经走,灸寒热的法则,先灸大椎,灸完再灸绝户,都是以年龄为壮,也可以在,腧穴上灸,肩腧穴,章门穴,绝骨穴,侠溪穴,昆仑穴,关元,曲骨都可以灸,肩膀硬邦邦直接在肩井上灸,也可以在凹下去的地方灸,让阴阳平衡, 被狗咬伤,在伤口灸三壮,同时在治寒热的穴位上灸,在气比较盛的经下针, |
|
2792楼#
发布于:2016-01-14 17:01
不论年龄,只要你能坚持。
灸友42937:你好,我今年66岁想参加太子灸学习班不知要不要。 |
|
2794楼#
发布于:2016-01-14 18:47
中医经典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 《黄帝内经》第72节学习心得: 当风由外进来的时候,刚开始一定是在孙络上面,孙络上沒有好,才会进入主经,主经上沒好就进入腑,腑沒好就进脏,这是发病順序,从皮表主经上沒好就进入腑,腑沒好就进脏,这是发病的順序,从皮表一路进来,我们有六经辨症,从太阳进入少阳,在进阳明,到阳明病就停了,从少阳会进入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六经辨证的方法。当风邪从外侵入人体,第一个症状会使人有恶寒,出汗,头痛,身重,怕寒。有汗,就是风。无汗,毛孔会闭缩,一定是因寒,所以如果是伤于寒,病人一定没有汗,伤于风,病人会有汗的现象。因为皮主四肢,主肌肉,如一中风,就不能固表,阳会虚。所以,脾里的精液就沒办法照顾四肢,精在身体里是阴,精液順行,流畅无阻,流畅的力量就是阳,现在不能流畅,受到阻碍,所以就会有全身很重的感觉。可用风府穴来治疗。从风府来调他的阴阳,不足则补。
假如感受了大的风邪,就会颈项有病,也应刺风府穴。在表汗不止的时候,遇到风,这时阳虚了。当表阳很足的时候,毛孔会闭住,不会流汗,现在表阳不够了,体液一直往外发散,这时可用灸癔僖穴,在背部下第六脊椎旁开三寸的地放。 迎风怕风的病人,应刺眉头攒竹穴,失枕颈项强痛,不能着枕的疾患,就让病人把痛的那只手尽量往后膜,到了极限的地方,让病人膜到脊柱的那个点,做个记号,然后在上面灸,落枕就好了。 腰痛不能转侧摇动的,痛极了,有的牵引阴部也不舒服的,可刺八謬穴,和痛的上面下针。 当鼠膝部这里发生病的时候,我们可刺阳天穴,阳关就是寒府穴,还可扎伏兔,涌泉穴。 任脉起源于中极穴的下面,上行至毛际,再往腹部中行上行通过,关元穴,至咽喉,再上颐,最后进入目的承泣穴。 冲脉起源于气街穴,与少阴经相并,侠脐左右上行,到胸中就散了。 任脉发生病度在男子为腹部的七种疝病,疝就是积痛。就是固定一点的痛。它是累积而来的,在女子为瘕(就是腹中的病),腹中有累积东西在里面。一般来说寒症都会产生积痛。因为公孙主冲脉,当气逆,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们下公孙,内关,“公孙,内关,胃心胸”。 督脉发生病变,会使脊柱强硬反张,督脉的循行是走于少腹下髋髀大骨的中间,在女子督脉循行入阴孔,阴孔就是溺道的外端,然后从这里分出一支别络,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绕行于肛门外面,再分支别行绕臂部到少阴,与太阳经的中络相合,少阴经从股内后廉而上,穿过脊柱而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在巅顶交会,又向里联络于脑,复还出,下项,循着肩髓,內行侠脊,抵达腰中入内。 在男子,督脉则循阴茎,下至会阴,这与女子是相同的。督脉发生病变,气从少腹直上冲心而痛,不能大小便,称为冲疝,如在女子,就有不能怀孕,或小便不利,遗尿,嗌干等症。总而言之,督脉生病了,还是应从督脉治疗。病轻的话从脊骨式橫骨的各穴去治病。重的话就取脐下阴交穴治疗。我们治疗督脉最常用的是灵台穴,灵台在第六椎下,灵台外开1、5寸是督俞,所以,可以在灵台上右左1、5寸的地方各下一针。如在严重点可治脐下关元的地方。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35岁,就灸35状。灸完在灸尾椎骨,也是以年为壮,还有就是在背上上的膀胱经上有凹下去的地方都可灸。 水热穴论 篇第六十一 少阴为什么主骨,肾又为什么主水?岐伯说: 因为肾在肚脐后面,在胸膈的地方,为地,心脏,肺脏在地上,地上为阳,地下为阴,所以肾是水脏,冬天的脏,地下的水升到肺脏,肺象树叶一样吸收,所以肾为本,肺为末,我们人好象自然界的树一样,根在地下吸收水份来滋润树叶,肾吸收的养份越好,树叶就长得越茂盛。所以,如果肺肾两脏如不健全,都能够积水为病。 当肾的水过满的时候,会反逆到胃,胃吃食物,饮水进来,就好象水呗,我们的肠胃是腹之海,谷海。所以,饮食的精髓都在谷之海,好象水呗,如水太满就有个闸门会打开,这个门就是肾。所以说肾者胃之关。当肾功能很好的时候,这水一满,肾的闸门就打开来了。如果肾有问题,关门不利,这个水停在里面不去了。又不断地吃喝,所以,水就积在下面了。 |
|
2795楼#
发布于:2016-01-14 19: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6年1月14日《黄帝内经》第72课笔记:
骨空论篇第六十 风由表入里-发冷汗出,头痛身重,怕冷-治在风府-不足用补,过盛用泻-可灸噫嘻二穴(此穴在第六椎下外开三寸位,按时让病人发噫嘻二字,手有感应的位置就是它的真穴位);寒-无汗。 落枕-后项所及紧张疼痛-刺缺盆穴;以致背痛,可在脊中穴施灸。还有两个方法:1、人平仰,头稍向后仰,待过后有过善了就起来便可。2、把手(有痛感的手)弯举到后背,手指头最远处摸到的脊椎位,用灸法。 从腰窝处牵引到少腹之间的胀痛,可刺噫嘻。又腰痛无法左右转动者,且牵引少腹睪丸部位痛者,可刺八髎与痛点上。腹股沟的淋巴肿胀引起,恶寒发热的可反复刺阳阙穴(须起立探用敬礼的姿式取穴),取足心穴须以跪拜的姿式来取,如涌泉穴等。 任脉起于中极的下方,顺阴毛部向上延伸入关元,再直正中线而上达咽喉,延伸入颔中,顺面部皮下进入眼中。任脉造成的病,男子会有内寒引起的七疝(积痛,这个痛是有固定位置的),女子则会有妇人病,及腹中生硬块等病。 冲脉起于气街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合,延脐两侧而上,进入胸中四散开,分布在肺与心的包膜中。冲脉产生的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少腹拘急的现象。 督脉起于少腹耻骨中央,上部则与太阳脉同起于目内眦,上穿贯额际入头顶,由百会进入脑中布络全部脑涎中,再别络出项下,沿着肩部椎位一路顺脊而下抵腰正中,再入里络到肾脏。男子会直达阴茎再回头到会阴,女子相同。支络会从少腹位直上进入脐中央,再上贯到心脏,入喉上部,绕唇一周后,再直上到两眼正中央的下方。督脉生病时,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必会感觉有物从少腹上冲到心而疼痛,无法大小便,这就是冲佑,会造成女人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的症状。凡督脉病则治在督脉,治在骨上,严重时还要治脐下,治督脉常用的是灵台,督俞。 凡呼吸带浊音,治在喉中央的天突穴,如果病上冲喉且痛者,治在大迎穴。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腱位,阳关穴。 坐下会膝痛者,治在膝五针。 站立而膝痛者,夏日正常,则治在膝哄。如膝痛而扩及拇指者,其治在委中、委阳穴。 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者,治在关节。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背部的大杼穴。 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治在足三里穴,若痛在别络上,则可用足太阳与足少阴的荣穴通谷与然谷二穴。 膝盖酸痛扩及胫酸,无法久站,其治在足少阳之络,即外踝上五寸光明穴。 楗:从胫骨到耻骨的一段。 机:腰突起的骨盘。 连骸:膝关为骸阙,膝关节之骨。 辅骨:骸下之骨。 腘:辅骨之上位。 关:腘之上。 枕:头后方之横骨。 骨空:经与经之间的络上痛。骨病:就一个点上痛。 一些骨空的穴位在颌骨下方,两肩之正中处,依循有历痛点来决定取用之穴。1、两臂之骨空,在两臂之阳侧。2、手臂骨空,在手腕与肘间二骨的正中央。3、大腿骨的上骨空,在阳侧膝上四寸位当中渎穴位。4、足胫上的骨空,在外踝上三寸的绝骨穴。5、股部的骨空,在阴毛的中央有脉动之处。6、尾部坐骨的骨空,在其相距四寸之环跳穴,扁平的骨面会出现纹理,可将骨的精华透出皮表的纹理上,所以没有髓孔,里面亦没有髓液的往来。凡骨髓的问题其治在骨中,取骨空的位置进针就是正确的。 用灸法来去寒热,必先灸大椎(年岁定壮数),再灸尾椎骨(年岁定壮数),再察看背俞穴位凡有陷落者灸,令病人举臂,如肩上有陷者灸,再灸两胁的尖端章门穴,再灸外踝上端之绝骨穴,再于足小指和次指间的侠溪位灸之,然后在委中下三寸的合阳穴灸之,再灸外踝后方的昆仑穴。 如缺盆骨上方,重按之疼痛如内有大筋顶,可直接灸,视胸部肋骨位有陷下处可灸,再灸手臂之腕骨穴,也可取用脐下关元穴,毛际动脉位,膝下之足三里穴,足阳明足背上的冲阳穴,头顶百会穴。 如寒热病因疯犬咬伤引起的,则须灸犬咬伤的部位三壮,道是灸治犬伤病之灸法。以上穴位及方法都可是用在食物中毒时,用灸。 如用灸法无法治愈时,就必须察出其亢盛之病经所在,用针刺其俞,泻出阳热,并内服药物。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足少阴的经脉主肾,肾又主水,肾脏是阴中至阴的脏,就是水最盛之所。肺脏是阴中之太阴。少阴是指冬季的脉象,沈且小。肾脏是消化系统的排水门闸。横膈是地表,心和肺触于地,地上阳,肾在下,地下阴。肾为末,肺为木,肾水气上肺滋养其生长,肺像树叶一样。这两个地方都是会积水的地方,肺水过满会反逆到脾。肾如树之根,肺如技叶的顶端,水会顺经而上,肺主司皮毛,水从之而入皮中,故成足跗肿胀,水停聚皮中就会生病。 |
|
2796楼#
发布于:2016-01-14 20: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徐佩凤申请鉴到,2016年01月14日《黄帝内经》第72课学习心得。骨空论篇第六十。1针灸治风邪之病。〈—〉风由表入里,使人发冷且汗出,头痛,身体沉重,怕冷,治在风府穴。凡不足用补法,过盛用泻法。〈二〉大风造成颈项强痛,针刺风府穴。〈三〉大风使人汗出不止,可灸譩嘻穴。按住再令病人叫譩嘻二字。〈四〉如中风而恶风吹,可刺攒竹穴。〈五〉落枕;如落枕时,脖子很痛,如左手举起牵扯到右肩颈痛,就让病人把左手的手肘抬起,手掌尽量往后翻,翻到不能翻了,病人的手指头碰到的地方作个记号,就灸这个记号处。〈六〉从腰窝到季肋再牵引到少腹之间胀痛者,可刺譩嘻穴。〈七〉腰痛无法左右转动者,且牵引少腹睪丸部位痛者,针刺八膠与痛点。〈八〉腹股沟的沐巴肿胀引起,恶寒发热的现象者,可反复刺阳关穴。2任脉造成的病:男子会有内寒引起的山疝,女子有妇科病及腹中生硬块。3冲脉产生的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少腹拘急的现象。4督脉生病时: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戓患者会感觉有物从少腹上冲到头而疼痛,无法大小便,会造成女人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等。取督俞和关元。5呼吸带浊音者:取天突穴。6病上冲喉且痛者:取大迎。7各种膝痛治法:〈—〉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腱位阳关穴。〈二〉坐下会膝痛者:取膝五针或居膠。如膝痛而扩及拇指者取委中,委阳。〈三〉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者;治在关节。〈四〉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大杼。〈五〉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取足三里。若痛在别络,取通谷,然谷。〈六〉膝盖酸痛扩及胫酸,无法久站;取光明穴。8灸法治寒热:〈—〉先灸大椎,再灸尾椎骨(尾闾穴),再察看背俞穴位凡是有陷落者灸之。然后依次灸肩䯞,章门,绝骨,侠溪,合阳,昆仑。〈二〉如缺盆骨上方,重按之疼痛如内有大筋顶住,则直接灸之。视胸部肋骨位有陷下处灸之,到腕骨穴,关元穴,冲脉穴,足三里,冲阳,百会。〈三〉如寒热病及因疯犬咬伤引起的,则须灸犬咬伤的部位三壮,以及以上穴位,食物中毒时治法—样。〈四〉如用灸法无法治愈时,就必须察出其阳过于亢盛之病经所在,用针刺其俞,泻出阳热并内服药物。
|
|
2797楼#
发布于:2016-01-14 21: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6年1月14日《黄帝内经》第71、72集学习心得:
第六十篇 骨空论 1、风为百病之始。很多中药的处方,有祛风,很快就好了。风开始在孙络,再进入主经,然后进入腑,再进入脏。风进来时,病人会有汗。有汗为风,无寒为寒。头痛身重为恶寒,是表症,表阳虚,不能固,脾里的津液不能滋养四肢,治疗是风府穴。风府穴可调阴阳,不足则补,有过则泻。水分在肌肉不散失,是因为有表阳,表阳不能固,会发汗。 刺眉头,在太阳放血,治头痛。病人落枕,灸痛的那支手,手肘往后翻,手指头按住脊椎骨那个点为灸的位置。 腰痛在八髎穴下针。暑热,寒热在寒腑(阳关穴)下针。很多穴道是跪取的。 2、胃气的气街在大腿上侧,肾街在肾经上。任脉生病来自积痛(固定的那点痛,是累积而来的)。寒证会产生积痛。冲脉病找公孙和内关。 女人小便的位置在上面,阴毛下面为督脉起点。男子阴茎的位置为督脉的起点。女子不孕,一般有脓症,痔疮、口干等。督脉病刺灵台穴(在督俞)。关元到与命门好似一根弦,吸气时,气会沉到会阴,吐气会升到中膈的位置。 膝盖不能伸屈,治在阳关。膝痛到脚趾,可刺委中。骨头伤到的时候,关节会肿起来,治大柕。横骨上面是足阳明,针足三里。络上面扎巨阳和少阴的荣穴,通骨和然谷。不能久立,是少阳的络穴光明穴。寻经扎穴。有很多穴,病经是主经,客经就是表里经。原穴不分虚实。 3、水俞穴,水空在脑后三分,即脑户不能深针。风府和哑门挨得很近。鼻子两边有凹洞为骨空。两臂之骨空,在两臂之阳侧。手臂骨空,在手腕与肘间二骨的正中央。大腿骨的上骨空,在阳侧膝上五寸位当中渚穴,足胫上的骨空,在外踝上三寸的绝骨穴, 股部的骨空,在阴毛的中央有脉动之处。尾部坐骨的骨空,在其相距四寸之环跳穴,扁平的骨面会出现纹理,可将骨的精华透出皮表的纹理上,所以没有髓孔,里面亦无髓液的往来。凡骨髄问题,其治亦在骨中,取骨空位置进针。 4、临床上关节痛就开关节痛的药,但可能是骨癌,所以治不好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天发的是冬天的伤寒,温病来自伤寒。遇到寒热的病,灸大椎、绝骨,都是一年为壮柱,即年龄大一点,灸得时间长一些。背后膀胱经的俞穴很多,摸到俞穴凹下去的位置可以灸。肩禹穴、章门、侠溪、委中、昆仑等均可以灸。胸中的陷骨也可以灸。 寒热的方法都可以灸,疯狗咬到,在伤口灸三壮。寒热症状穴位也可以一起灸,因为有往来寒热,破伤风也可以这样灸。少阴是冬脉,主肾,肾是水脏,肾为末,肺为树。肾为毂之海,是水霸。水满了,就会排。肾有问题就排不出去。 |
|
2798楼#
发布于:2016-01-14 21: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月14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6/1/14 72集学习心得:
1、 风由表入里,使人发冷且汗出,头痛,身体沉重,怕冷。其治在风府穴。适当的调节险阳,凡不足用补法,过盛则用泻法。大风造成颈项强痛,针刺风府穴,风府在项后大筋中椎骨上。大风使人汗出不止,可灸譩嘻二穴,此穴在第六椎下外开三寸位,按住再令病人叫譩嘻二字,其有应手之感,为真穴位。如中风两恶风吹,可刺眉头攒竹二穴。 2、 落枕引起后顼部及项部紧张疼痛者,可刺缺盆穴。背痛如折,无法屈伸时,可将手向后背伸直,手肘到处之椎点是穴位,即脊中穴,可在此穴施灸来治疗。 3、 从腰窝到季肋再牵引到少腹之间胀痛者,可刺譩嘻。又腰痛无法左右转动者,且牵引少腹睪丸部位痛者,可刺八髎与痛点上,八髎在腰尾臀部骨盘上。腹股沟的淋巴肿胀引起,恶寒发热的现象者,可反复刺阳阙穴。阳阙穴须起立探敬礼的姿式取穴,取足心穴须以跪拜的姿式来取。 4、 任脉起于中极的下方,顺阴毛部向上延伸入关元,再直正中线而上达咽喉,延伸入颔中,顺面部皮下进入眼中。 5、 冲脉起于气街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合,延脐两侧而上,进入胸中四散开,分布在肺与心的包膜中。 6、 任脉造成的病,男子会有内寒引起的七疝,女子则会有妇人病,及腹中生硬块等病。冲腺产生的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少腹拘急的现象。督脉生病时,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 7、 督脉起于少腹耻骨中央,女子连系到尿道口上方,其支络包着阴器与本经会合后,延向后方肛门位,其别络环绕臀部,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之支络会合,然后会于足少阴,再向上沿股内沟贯穿脊椎至肾脏。上部则与太阳脉同起于目内眦,上穿贯额际入头顶,由百会进入脑中布络全部脑涎中,再别络出项下,沿着肩部椎位一路顺脊而下抵腰正中,再入里络到肾脏。男子会直达阴茎再回头到会阴,女子相同。支络会从少腹位直上进入脐中央,再上贯到心脏,入喉上颐部,绕唇一周后,再直上到两眼正中央的下方。 8、 故此经生病,必会感觉有物从少腹上冲到心而疼痛,无法大小便,这就是冲佑,会造成女人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的症状。 9、 凡督脉病则治在督脉,治在骨上。严重的须治其脐下,使之健运方可。治督脉病用灵台督俞关元。 10、 凡呼吸带浊音者,治在喉中央的天突穴。如病上冲喉且痛者,治在大迎穴。 11、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腱位,阳关穴位。坐下会膝痛者,治在膝五针。站立而膝痛者,夏日正常,则治在膝哄。如膝痛而扩及拇指者,其治在委中、委阳穴。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者,治在关节。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背部的大杼穴。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治在足三里穴,若痛在别络上,则可用足太阳与足少阴之荥穴通谷与然谷二穴。膝盖酸痛扩及胫酸,无法久站,其治在足少阳之络,即外踝上五寸之光明穴。 12、 从胫骨到耻骨的一段,名“楗”。腰部两侧突起之骨盘,名叫“机”。膝关为骸阙,膝关节之骨,名叫“连骸”。骸下之骨为“辅骨”。辅骨之上位为“腘”。腘之上名“关”。头后方之横骨为“枕”。 13、 治水的俞穴有五十七处,尾闾骨上臀部共有五直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伏兔上方有二行,每行五穴,左右共二十穴。踝上一行有六穴,左右有十二穴,以上共有五十七穴。能治脑髓病的,一在脑后三分处即脑户穴,一在后头骨下方的风府穴,一在颐骨下方的大迎穴,一在项后两大筋中后头骨正下方的哑门穴,一在风府穴上,近头后骨正下方的脊空处,一在尾阁骨下空处长强、穴位,还取一些在面部骨空位置,颜面上两鼻旁等位。还有一些骨空的穴位在颌骨下方下,两肩之正中处,依循有历痛点来决定取用之穴。 14、 两臂之骨空,在两臂之阳侧,手臂骨空,在手腕与肘间二骨的正中央。 15、 大腿骨的上骨空,在阳侧膝上四寸位当中渎穴位,足胫上的骨空,在外踝上三寸的绝骨穴,股部的骨空,在阴毛的中央有脉动之处。 16、 尾部坐骨的骨空,在其相距四寸之环跳穴,扁平的骨面会出现纹理,可将骨的精华透出皮表的纹理上,所以没有髓孔,里面亦无髓液的往来。 17、 凡骨髄问题,其治亦在骨中,取骨空的位置进针方是真。 18、 治骨头的病在骨空的地方。 19、 用灸法来去寒热,必先灸大椎,视其年岁决定几壮,再灸尾椎骨,同年纪几岁灸几壮。再察看背俞穴位凡有陷落者灸之,令病人举臂,如肩上有陷者灸之,再灸两胁的尖端章门穴,再灸外踝上端之绝骨穴,再于足小指和次指间的侠溪位灸之,然后在委中下三寸的合阳穴灸之,再灸外踝后方的昆仑穴。 20、 如缺盆骨上方,重按之疼痛如内有大筋顶住,则可直接灸之,视胸部肋骨位有陷下处灸之,再灸手臂之腕骨穴,也可取用脐下关元穴灸之,毛际动脉位灸之,膝下之足三里穴灸之,足阳明足背上的冲阳穴灸之,头顶之百会穴灸之。如寒热病乃因疯犬咬伤引起的,则须灸犬咬伤的部位三壮,道是灸治犬伤病之灸法。以上二十九穴位之灸,亦可在食物中毒时灸之。 21、 如用灸法无法治愈时,就必须察出其阳过于亢盛之病经所在,用针刺其俞,泻出阳热,并内服药物。 22、 水热论篇第六十一: 23、 肾脏是阴中至阴的脏,所谓至阴者,就是水最盛之所。肺脏是阴中之太阴。少阴的意思是指冬季之脉象,沈且小。阴之本犹树之根在肾脏,其支叶伸展在肺,都是能积水的处所。 |
|
2799楼#
发布于:2016-01-14 21: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6年1月14日72:骨空论:风是百病之始,风先进入孙络,孙络再进入主经,然后再进入腑进入脏。
针灸治法:风从外进入:症状:流汗,头痛,身重,恶寒;治疗在风府,大风颈项痛:刺风府,大风汗出:灸噫嘻。 治落枕:病痛的那只手往后背尽量伸,手指压到背后的一点,就在那个点上灸。 从腰窝到两肋再牵引到少腹之间胀痛者,可刺噫嘻。 腰痛无法左右转动者,且牵引少腹睾丸部位痛者,可刺八髎与痛点上。腹股沟的淋巴肿胀引起,恶寒发热的现象者,可刺阳关穴。 任脉起于中极的下方,中极上方关元,再直正中线上达咽喉。冲脉起于气街,与肾经相结合,延脐两侧而上,进入胸中,分布在肺与心的包膜中。 任脉造成的病,男子会有内寒引起的积痛(固定不动一点),女子则会有妇科病,及腹中生硬块等病。 冲脉生病:呼吸浅短,少腹拘急。公孙主冲脉。气喘不过来:下针公孙内关。 督脉生病: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治法:灵台(第六椎下),针灵台外开1.5寸督俞,严重者下针脐下3寸(关元穴)。 呼吸有声音:治在喉咙中央天突穴。如病上冲喉且痛者:治在大迎。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阳关穴。会下会膝痛者:治在膝五针。站立而膝痛者:治膝关,阳关。如膝痛而扩及拇指,治在委中,委阳。坐下膝痛且感觉有东西堵在那里:治膝五针,阳关。膝痛无法屈伸者,骨头伤到:治在背部的大杼穴。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治在足三里。若痛在别络上,则可用足太阳与足少阴之荣穴通谷和然谷。膝盖酸痛扩及胫酸,无法久站:治在足少阳之络,光明穴,按照经上取穴,原络治疗法,原穴上无所谓虚实补泻。 治脑,骨髓病:脑后三分是脑户(不能深针,会扎到脑袋里去),风府穴,大迎穴,哑门穴,长强,面部巨髎处的骨空位置,两肩之间臑髃穴。 治骨头的病就在骨空治。骨头伤:如肩膀沿着经络痛这是痛在经络上,在经络上取穴就可以。痛点既非在大肠经上也非在三焦经上,是在络上,骨病就是在那个点上,不会顺着经络走。 小肠经臂骨空的地方:三阳络,股骨上空,中渎穴;足胫上的骨空:绝骨;股部的骨空:曲骨;尾部坐骨的骨空:环跳。 灸寒热:先灸大椎,壮数等于年龄数,再灸尾椎骨,背上俞穴凹下去的统统可以灸,肩髃穴可以灸,章门穴,绝骨穴,侠溪穴,合阳穴,昆仑。 肩膀痛,两个肩膀硬硬的:放在大筋上灸或手抓单杠,身体往下垂,头往下垂,垂五分钟就好了。 胸中陷骨可以灸“腕骨,关元,足三里,冲阳,百会都可以灸。狗咬伤,往来寒热统统可以灸,如果灸还是没法治好,察出其阳过于亢盛之病经所在,用针刺其俞,泻出阳热。 水热论:中医就是把人放天自然界里,肾和肺都是会积水的地方,肾为何会聚水而生病:肾为胃之关,肾水过满反逆到胃,饮水入胃,鷇之海好像水坝,水坝水太满要在闸门打开,闸门等于肾,肾不好,关门不利,水停在那里。水肿病人:口渴,不敢喝水,喝水身更重,正常人喝水会生津液,循环回来以后舌下方会有津液,会有唾液出来,不正常时水会累积在下边,冷水在地下没办法气化,所以上焦很干,很口渴。 |
|
2800楼#
发布于:2016-01-14 22:14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6.01.14黄帝内经72课学习心得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的有七十八个腧穴;在眉头的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即睛明,自眉头直上入发际,当发际正中至前顶穴,有神庭、上星、卤会三穴,其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在头皮中的有五行,即中行、次两行和外两行,每行五穴,共行五行,五五二十五穴;下行至项中的大筋两傍左右各有一穴;挟脊自上而下至骶尾骨有二十一节,其中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肺、心、肝、脾、肾的腧穴,左右各有一穴;自委中以下至足小趾傍左右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 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二穴:头两角上各有二穴;两目瞳孔直上的发际内各有五穴;两耳前角上各有一穴;上关左右各一穴;两耳后的陷凹中各有一穴;下关左右各有一穴;两耳下牙颊车之后各有一穴;缺盆左右各有一穴;腋下三寸,从胁下至肋,八肋之间左右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一穴;膝以下至足第四趾的小趾侧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穴。 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有三穴;颧骨骨空中间各有一穴;大迎穴在颌角前至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在结喉之旁的人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外的故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膺中的骨空间陷中左右各有一穴;挟鸠尾之外,乳下三寸,挟胃脘左右各有五穴;挟脐横开三寸左右各有三穴;气冲在动脉跳动处左右各一穴;在伏兔上左右各有一穴;足三里以下到足中趾内间,左右各有八个腧穴。以上每个穴都有它一定的孔穴。 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六穴:目内眦各有一穴;目外侧各有一穴;颧骨下各有一穴;耳廓上各有一穴;耳中珠子旁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各有一穴;柱骨上陷中各有一穴;两天窗穴之上四寸各有一穴;肩胛部各有一穴;肩胛部之下三穴处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小指端的爪甲根部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穴。 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鼻孔的外侧各有一穴;项部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间左右各有一穴;主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髃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十指端的爪甲根部左右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穴。 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二穴:颧骨下各有一穴;眉后各有一穴;耳前角上各有一穴;耳后完骨后下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各有一穴;侠扶突之外侧各有一穴;肩贞血左右各一;在肩贞穴之下三寸分肉之间各有三穴;肘部以下至手无名指之端爪甲根部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穴。 督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项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的中央从鼻至唇有三穴;自大椎以下至尻尾傍有十五穴。自大椎至尾骨共二十一节,这是脊椎穴位的计算方法。 任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喉部中行有二穴;胸膺中行之骨陷中有六穴;自蔽骨之上脘是三寸,上脘至脐中是五寸,脐中至横骨是六寸半,计十四寸半,每寸一穴,计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自曲骨向下至前后阴之间有会阴穴;两目之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上齿缝有一穴。 冲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侠鸠尾傍开五分向下至脐一寸一穴,左右共十二穴;自脐傍开五分向下至横骨一寸一穴,左右共十穴。这是腹脉取穴的方法。 足少阴肾经脉气所发的舌下有二穴:肝足厥阴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穴;阴蹻、阳蹻左右有一穴;四肢手足赤白肉分,鱼际之处,是脉气所发的部位。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问道:我听说风邪是许多疾病的起始原因,怎样用针法来治疗?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发重、怕冷。治疗用风府穴,以调和其阴阳。正气不足就用补法,邪气有余就用泻法。 若感受风邪较重而颈项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颈椎骨第一节的上面。若感受风邪较重而汗出,灸一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中线各三寸之处,用手指按振,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噫嘻”之声,噫嘻穴应在手指下疼处。 见风就怕的病人,刺眉头攒竹穴。失枕而肩上和横骨之间的肌肉强痛,应当使病人曲臂,取两肘尖相合在一处的姿势,然后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部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治。从络季胁牵引到少腹而痛胀的,刺噫嘻穴。腰痛而不可以转侧动摇,痛而筋脉挛急,下引睾丸,刺八髎穴与疼痛的地方。八髎穴在腰尻骨间空隙中。噫嘻发寒热,刺寒府(阳关)穴。寒府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一礼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采取坐跪的体位。 任脉经起源于中极穴的下面,上行经过毛际再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循行于面部而入于目中。冲脉经起源于气街穴,与足少阴经相并,挟其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脉经发生病变,在男子则腹内结为七疝(固定的积痛),在女子则有带下和瘕聚之类疾病。冲脉经发生病变,则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针公孙穴 督脉发生病变,会引起脊柱强硬反折的症状。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在女子则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从这里分出的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阴部,再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歧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与足少阴经相结合上行经骨内后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内入联络与脑,复返还出脑,分别左右颈项下行,循行与脊膊内,挟脊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少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再上贯心脏,入于喉,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再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督脉发生病变,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其在女子则不能怀孕,或为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总之,督脉生病治督脉,轻者至横骨上的曲骨穴,可以针刺灵台+督俞;重者则至在脐下的阴交穴。可加灸脐下关元穴。 病人气逆上而呼吸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充于咽喉的,治疗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其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其环跳穴。站立时膝关节热痛,治疗取其膝关节处经穴。膝痛,疼痛牵引到拇指,治疗取其膝弯处的委中穴。坐膝痛如有东西隐伏其中的,治疗取其承扶穴。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其背部足太阳经的俞穴。如疼痛连及尻骨象折断似的,治疗取其阳明经中的禾髎及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阳经的荥穴通谷、少阴经的荥穴然谷。湿渍水湿之邪日久而胫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之上,腰横骨之下叫“楗”。髋骨两侧环跳穴处叫“机”。膝部的骨缝叫“骸关”膝关穴。挟膝两旁的高骨叫“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腘之上就是“骸关”。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个: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两行,每行各有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穴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处在龈基的下面,一处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处在脊骨上空的风府穴的上面,脊骨下空在尻骨下面孔穴(长强)中。又有几个髓空在面部侠鼻两旁,或有骨空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膊骨空在肩膊中的外侧。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侧,离开手腕四寸,在尺、桡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空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的地方。尻骨的骨空在辅骨的上端。骨际的骨空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空在尻骨的后面距离四寸的地方。扁骨有血脉尻灌的纹理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通过灌的纹理内外交流,所以没有骨空。 灸寒热症的方法,先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骨的尾闾穴,也是以年龄为艾灸的壮数。观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举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肩髃)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章门)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绝骨穴处用灸法,腘窝之间(委中)用灸法,凹陷处的经脉(承山)用灸法,外踝后方(昆仑)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坚硬如筋而疼痛的地方用灸法,胸膺中的骨间凹陷处(天突)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腕骨?大陵)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阴毛边缘的动脉跳处(气冲)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筋间(三里)用灸法,足阳明经所行足跗上的动脉(冲阳)处用灸法,头巅顶上(百会)亦用灸法。被狂犬咬伤的往来寒热或者预防破伤风的,先在被咬处灸三壮,再按常规的治伤病法灸治。以上针灸治寒热症的部位共二十九处。因于伤食而使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须仔细观察其由于阳邪过盛,经脉移行到络脉的地方,多刺其阳邪过盛之腧穴,同时再用药物调治。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黄帝问道:少阴为什麽主肾?肾又为什麽主水?岐伯回答说:肾属于至阴之脏,至阴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肺属于太阴。肾脉属于少阴,是旺于冬令的经脉。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黄帝又问道:肾为什麽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液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黄帝又问道: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岐伯说:肾脏在下属阴。(湖北—郑其赛2016.1.14) |
|
2801楼#
发布于:2016-01-14 22: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6年1月14日《黄帝内经》第72课心得
1.骨空论篇风由表入里,使人发冷且汗出,头痛,身体沉重,怕冷。其治在风府穴。适当的调节阴阳,凡不足用补法,过盛则用泻法。大风造成颈项强痛,针刺风府穴,风府在项后大筋中椎骨上。大风使人汗出不止,可灸譩嘻二穴,此穴在第六椎下外开三寸位,按住再令病人叫譩嘻二字,其有应手之感,为真穴位。如中风两恶风吹,可刺眉头攒竹二穴。落枕引起后顼部及项部紧张疼痛者,可刺缺盆穴。背痛如折,无法屈伸时,可将手向后背伸直,手肘到处之椎点是穴位,即脊中穴,可在此穴施灸来治疗。从腰窝到季肋再牵引到少腹之间胀痛者,可刺譩嘻。又腰痛无法左右转动者,且牵引少腹睪丸部位痛者,可刺八髎与痛点上,八髎在腰尾臀部骨盘上。腹股沟的淋巴肿胀引起,恶寒发热的现象者,可反复刺阳阙穴。阳阙穴须起立探敬礼的姿式取穴,取涌泉穴须以跪拜的姿式来取。 2.任脉起于中极的下方,顺阴毛部向上延伸入关元,再直正中线而上达咽喉,延伸入颔中,顺面部皮下进入眼中。冲脉起于气街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合,延脐两侧而上,进入胸中四散开,分布在肺与心的包膜中。任脉造成的病,男子会有内寒引起的七疝,女子则会有妇人病,及腹中生硬块等病。冲腺产生的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少腹拘急的现象。督脉生病时,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督脉起于少腹耻骨中央,女子连系到尿道口上方,其支络包着阴器与本经会合后,延向后方肛门位,其别络环绕臀部,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之支络会合,然后会于足少阴,再向上沿股内沟贯穿脊椎至肾脏。上部则与太阳脉同起于目内眦,上穿贯额际入头顶,由百会进入脑中布络全部脑涎中,再别络出项下,沿着肩部椎位一路顺脊而下抵腰正中,再入里络到肾脏。男子会直达阴茎再回头到会阴,女子相同。支络会从少腹位直上进入脐中央,再上贯到心脏,入喉上颐部,绕唇一周后,再直上到两眼正中央的下方。故此经生病,必会感觉有物从少腹上冲到心而疼痛,无法大小便,会造成女人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的症状。凡督脉病则治在督脉,治在骨上。严重的须治其脐下,使之健运方可。 3.凡呼吸带浊音者,治在喉中央的天突穴。如病上冲喉且痛者,治在大迎穴。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腱位,阳关穴位。坐下会膝痛者,治在膝五针。站立而膝痛者,夏日正常,则治在膝。如膝痛而扩及拇指者,其治在委中、委阳穴。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者,治在关节。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背部的大杼穴。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治在足三里穴,若痛在别络上,则可用足太阳与足少阴之荥穴通谷与然谷二穴。膝盖酸痛扩及胫酸,无法久站,其治在足少阳之络,即外踝上五寸之光明穴。从胫骨到耻骨的一段,名楗。腰部两侧突起之骨盘,名叫机。膝关为骸阙,膝关节之骨,名叫连骸。骸下之骨为辅骨。辅骨之上位为腘。腘之上名关。头后方之横骨为枕。 4.能治脑髓病的,一在脑后三分处即脑户穴,一在后头骨下方的风府穴,一在颐骨下方的大迎穴,一在项后两大筋中后头骨正下方的哑门穴,一在风府穴上,近头后骨正下方的脊空处,一在尾阁骨下空处长强、穴位,还取一些在面部骨空位置,颜面上两鼻旁等位。还有一些骨空的穴位在颌骨下方下,两肩之正中处,依循有历痛点来决定取用之穴。两臂之骨空,在两臂之阳侧,手臂骨空,在手腕与肘间二骨的正中央。大腿骨的上骨空,在阳侧膝上四寸位当中渎穴位,足胫上的骨空,在外踝上三寸的绝骨穴,股部的骨空,在阴毛的中央有脉动之处。尾部坐骨的骨空,在其相距四寸之环跳穴,扁平的骨面会出现纹理,可将骨的精华透出皮表的纹理上,所以没有髓孔,里面亦无髓液的往来。凡骨髄问题,其治亦在骨中,取骨空的位置进针方是真。 5.用灸法来去寒热,必先灸大椎,视其年岁决定几壮,再灸尾椎骨,同年纪几岁灸几壮。再察看背俞穴位凡有陷落者灸之,令病人举臂,如肩上有陷者灸之,再灸两胁的尖端章门穴,再灸外踝上端之绝骨穴,再于足小指和次指间的侠溪位灸之,然后在委中下三寸的合阳穴灸之,再灸外踝后方的昆仑穴。如缺盆骨上方,重按之疼痛如内有大筋顶住,可直接灸之,视胸部肋骨位有陷下处灸之,再灸手臂之腕骨穴,也可取用脐下关元穴灸之,毛际动脉位灸之,膝下之足三里穴灸之,足阳明足背上的冲阳穴灸之,头顶之百会穴灸之。如寒热病乃因疯犬咬伤引起的,则须灸犬咬伤的部位三壮,道是灸治犬伤病之灸法。以上二十九穴位之灸,亦可在食物中毒时灸。如用灸法无法治愈时,就必须察出其阳过于亢盛之病经所在,用针刺其俞,泻出阳热,并内服药物。 |
|
2802楼#
发布于:2016-01-14 22:45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6.01.15黄帝内经73课学习心得 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阴”。强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个,它们有哪些功能呢?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腧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交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黄帝问道: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是什麽道理?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麽道理?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 黄帝问道:秋天针刺,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麽道理?岐伯说: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说:冬天针刺,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麽道理?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阳气。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道: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腧穴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腧穴在治疗上的作用。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泄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如百会放血。大杼、膺窗、缺盆、肺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曲池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邪。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治疗热病的腧穴。黄帝说: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麽原因?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凡此十种,其气各不相等。 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但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先生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是怎样发生的呢?岐伯说:五种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黄帝说:神有余和神不足会是什麽症状呢?岐伯说:神有余的则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则悲哀。若病邪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还未见或笑或悲的现象,此时邪气仅客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湖北—郑其赛 2016.01.15) |
|
2803楼#
发布于:2016-01-14 22:48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6.01.16黄帝内经74课学习心得 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神有余的应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深推其针,不要刺中大经,神气自会平复。神不足的其络必虚,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实于虚络,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疏通其经,神气就可以平复。黄帝说:怎样刺微邪呢?岐伯说:按摩的时间要久一些,针刺时不要向里深推,使气移于不足之处,神气就可以平复。 黄帝说:好。气有余和气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岐伯说: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所以叫做“白气微泄”。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黄帝说:怎样刺其微邪呢?岐伯说: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黄帝说:好。血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岐伯说:自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黄帝说:刺流血时应当怎样呢?岐伯说:诊察血络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黄帝说:好。形有余和形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岐伯说: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形有余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黄帝说:怎样刺微风呢?岐伯说:应当刺其 黄帝说:好。志有余和志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岐伯说: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黄帝说: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怎样刺呢?岐伯说: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黄帝说:好。关于虚实的症状我已经知道了,但还不了解它是怎样发生的。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如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则发生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则发生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则发生心中烦闷而易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则发生精神散乱而善忘。 黄帝说:血并于阴,气并于阳,象这样血气各离其所的病证,怎样是实,怎样是虚呢?岐伯说: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因为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所以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黄帝说: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和气。现在先生说血并的是虚,气并的也是虚,难道没有实吗?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所以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譬如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使人突然昏厥如同暴死,这种病如果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可以生,如果气血壅于上而不能下行,就要死亡。 黄帝说:实是通过什麽渠道来的?虚又是通过什麽渠道去的?形成虚和实的道理,希望能听你讲一讲。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溢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直,这就是正常的人。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阴的内脏,或发生于阳的体表。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 黄帝说:风雨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风雨之邪伤人,是先侵入皮肤,有皮肤而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注于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所以叫做实证。实证受邪部的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触按,按之则痛。黄帝说:寒湿之邪伤人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寒湿之邪气伤人,使人皮肤失却收缩功能,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所以叫做虚证。虚证多见皮肤松弛而有皱折,卫气不足,营血滞涩等,按摩可以致气,使气足能温煦营血,故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便觉得爽快而不疼痛了。黄帝说:好。阴分所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人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阴气上逆,阴气上逆则必虚于下,阴虚者阳必凑之,所以叫做实证。黄帝说;阴分所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人若过度喜乐则气易下陷,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脉道空虚;若再寒凉饮食,寒气充满于内,血气滞涩而气耗,所以叫做虚证。(湖北—郑其赛 2016.01.16) |
|
2804楼#
发布于:2016-01-14 23: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6年1月13日第71节学习心得:
骨空论 1、 针灸如何治表症: 身体有汗是受风影响,无汗是受寒伤所致。 风进入身体的发病顺序:风→皮表→孙络→主经→腑→脏。 风进入身体症状 a、表症;恶寒、怕冷、流汗、头痛、身重; 因为皮主四肢,主肌肉,如一中风,就不能固表,阳会虚。所以,脾里的津液就沒办法顾到四肢,津在身体里是阴,能前行就是阳的力量,现在不能前行受到阻碍,所以就会有全身很重的感觉。 治疗方法:通过风府来调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b、汗流不止的时候遇到风, 症状:大汗不止 汗在肌肉里面,水在肌肉里面,不会散失,不会有脱水的现象,是因为有表阳,表阳足的时候,毛孔会闭住,就不会流汗流掉,现在是表阳不够了,体液一直往外发散。 治疗方法:灸噫嘻穴。 c、头痛在攒竹,在攒竹放血;头痛在太阳穴,在太阳穴放血。 2、a、睡觉落枕治法:头顺着床沿向下,自然下垂,平躺在床上,等3-5分后起来。 b、落枕后,抬起手臂牵引脖子痛的那只手,手肘尽量往后翻,到不能再翻为止,病人手指头按到脊椎骨的那个点,做好记号,就这个点,就会好。 c、两胁痛且胀,刺噫嘻。 d、腰痛不可以左右转动,牵引到阴部痛,刺八髎+痛点下针 e、腹股沟的淋巴肿胀引起恶寒发热时,可刺阳阙穴。 阳阙穴可起立敬礼的姿势取穴;涌泉穴是以跪拜的姿势取穴。 2、 气街有两个,一是胃气的气街,在 大腿的上侧,从内侧上来经过梁丘伏兔上来; 一是肾经的气街,在肾经上。 3、 疝:积痛,累积而来且固定不动的痛。 瘕:腹中的病。 冲脉起于气街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合,延脐两侧而上,进入胸中四散开,分布在肺与心的包膜中。冲脉产生的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少腹拘急的现象。 4、 督脉起于少腹耻骨中央,上部则与太阳脉同起于目内眦,上穿贯额际入头顶,由百会进入脑中布络全部脑涎中,再别络出项下,沿着肩部椎位一路顺脊而下抵腰正中,再入里络到肾脏。男子会直达阴茎再回头到会阴,女子相同。支络会从少腹位直上进入脐中央,再上贯到心脏,入喉上部,绕唇一周后,再直上到两眼正中央的下方。 督脉生病时,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必会感觉有物从少腹上冲到心而疼痛,无法大小便,这就是冲佑,会造成女人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的症状。凡督脉病则治在督脉,治督脉常用的是灵台,督俞,严重时还治肚脐下三寸关元。 5、 呼吸带浊音,刺天突穴(在喉中央);如果病上冲喉且痛者,刺大迎穴。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腱位,阳关穴。 坐下会膝痛者,治关,在膝五针。 站立而膝痛者,夏日正常,则治在膝哄。如膝痛而扩及拇指者,其治在委中、委阳穴。 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者,治在关节。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背部的大杼穴。 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治在足三里穴,若痛在别络上,则可用足太阳与足少阴的荣穴通谷与然谷二穴。 膝盖酸痛扩及胫酸,无法久站,其治在足少阳之络,即外踝上五寸光明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