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5楼#
发布于:2016-01-15 05:35
中医经典特训01班慕利敏申请鉴到
2016.01.14日内经第72集作业 骨空论第六十篇 *针灸治风邪之病,风者百病之始。 风由表入里,使人发冷且汗出,头痛,身体沉重,恶寒,治在风府穴。 凡不足则补法,有余用泻法。 大风造成颈项强痛,针刺风府穴。 大风使人汗出不止,可灸譩嘻穴。 如中风而恶风吹,可刺攒竹穴。 如落枕时,脖子很痛,如左手举起牵扯到右肩颈痛,就让病人把左手的手肘抬起,手掌尽量往后翻,翻到不能翻了,病人的手指头碰到的地方作个记号,就灸这个记号处。 从腰窝到季肋再牵引到少腹之间胀痛者,可刺譩嘻穴。 腰痛无法左右转动者,且牵引少腹睪丸部位痛者,可针刺八膠与痛点。 腹股沟的沐巴肿胀引起,恶寒发热的现象者,可反复刺阳关穴。 奇经八脉治症 任脉造成的病,男子会有内寒引起的疝,积痛,女子有妇科病及腹中生硬块。 冲脉产生的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少腹拘急的现象。公孙内关下针。 督脉生病时,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患者会感觉有物从少腹上冲到头而疼痛,无法大小便,会造成女人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等。下针灵台督俞,严重者下针关元穴。 呼吸带浊音者,(如中风)取天突穴。 病上冲喉且痛者,取大迎穴。 *各种膝痛治法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腱位阳关穴。 坐下会膝痛者,治在肌,取膝五针或居膠。如膝痛而扩及拇指者取委中,委阳。 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者,治在关节。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背内大杼。 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取足三里。若痛在别络,取通谷,然谷。 膝盖酸痛扩及胫酸,无法久站,取光明穴。 原络上无所谓补泻。 治骨头的病在骨空上取穴。风府、臂臑、绝骨、曲骨、环跳等。 *灸法治寒热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灸法以年为壮数 先灸大椎,再灸尾椎骨(尾闾穴),再察看背俞穴位凡是有陷落者灸之。然后依次灸肩䯞,章门,绝骨,侠溪,合阳,昆仑。 如缺盆骨上方,重按之疼痛如内有大筋顶住,则直接灸之。视胸部肋骨位有陷下处灸之,到腕骨穴、关元穴、冲脉穴、足三里、冲阳、百会。(筋经可拉伸单杠) 如寒热病及因疯犬咬伤引起的,则须灸犬咬伤的部位三壮,以及灸以上穴位,食物中毒时治法—样。 *如用灸法无法治愈时,就必须察出其阳过于亢盛之病经所在,用针刺其俞穴,泻出阳热并内服药物。 触诊可知哪个经的问题 水络病第61篇 地上为阳地下为阴 肾为至阴之脏,肾者胃之关,肾水过满会反溢,会口渴,水液积聚而生病。 |
|
2806楼#
发布于:2016-01-15 08: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6年1月14日《黄帝内经》第72课学习心得:
一、《骨空论篇第六十》 1.风症如何针刺? (1)病症:风入身体,先入孙络,再入主经,再进六腑,最后入五脏。风气在皮肤之间,人会振寒出汗,头痛身重恶寒。 病因:有汗就是伤于风,无汗是伤于寒,毛孔闭住的;身重因为脾主肌肉,风入肌肉,表汗出,不能固表阳,脾的津液不流畅,不能滋养四肢,全身就重。 治法:治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2)病症:大风颈项痛。 治法:刺风府。 (3)病症:大风汗出。 治法:灸噫嘻,此穴在第六椎下旁开三寸处,让病人发噫嘻的音,其脉应手。 (4)病症:迎风头痛。 治法:刺攒竹放血。 (5)病症:落枕 治法:可以让人平躺在床上,颈部在床沿,头部往下垂。如果此法无效,哪只胳膊抬高会痛,就这只胳膊最大限度后翻到背部,手指尖摸到的脊椎骨处灸。 (6)病症:两胁痛引少腹胀痛。 治法:刺噫嘻。 (7)病症:腰痛不可以转,痛引到阴部。 治法:刺八髎与痛处。 (8)病症:寒热病 治法:刺阳关穴。刺委中穴,让病人站立身体前倾,双腿绷紧,好取穴;刺涌泉穴,让病人跪下,足向上翻好取穴。 2.奇经八脉的治症 (1)病症:任脉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病因:任脉起于中极,上毛际交横骨,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疝都是有积痛,腹部有固定不动的痛。瘕是血液里有汁沫。 (2)病症: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女子不孕。病在前后两阴间,男女为癃痔。如果在阴器里面就会遗尿。如果病入于喉,就会咸为嗌干。 病因:督脉循于背其病在背。 治法:多用第六椎下灵台穴,灵台旁开三寸是督腧,严重的可刺关元。胸喉间督脉为病喘气有声音,可扎天突,人迎。 (3)病症: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病因: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冲脉病会喘不过气来。 治法:公孙主冲脉,喘不过气下公孙,内关。 3.膝之病症 (1)膝盖不能伸屈,治阳关穴。 (2)坐而膝盖痛,治居髎穴。 (3)立而骨解中热,治膝关,阳关。 (4)膝盖痛,痛及脚大拇指,治腘中。 (5)做而膝盖痛如有东西在里面,治阳关,或下膝五针。 (6)膝盖痛不可屈伸,治大柕穴。 (7)膝盖痛连hang故,若折,治足三里。 (8)不能久站,治光明穴。 4.骨空 (1)髓空:脑后三分脑户。一在牙龈下,一在脖子后面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 (2)面侠鼻间有骨空。 (3)两肩有骨空。 (4)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空骨之间。 (5)股骨上空在骨阳,出上膝盖四寸中渎穴。 (6)小腿之空骨在绝骨穴处。 (7)大腿骨之上,小腹下之横骨,在两股骨之间。毛中动脉之下。 (8)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的环跳穴处。 (9)扁骨有渗腠理,无髓空。 5.寒热病的灸法 灸大椎,次灸绝骨,以年为壮。背腧穴陷下处灸。举胳膊背上陷下处灸。两胁之间灸。阳辅穴灸。侠溪穴灸。承筋穴灸。昆仑穴灸。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处灸。天突穴灸。阳池,关元,气冲足三里,冲阳,百会都可以灸。 被蛇狗咬伤,除了灸伤口,以上穴位都可以灸。 二《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1.肾是水脏,肾如树根,正常肾水上到肺,肺如枝叶,把水疏散到全身。如果肾水过满,会反逆到胃,胃是谷之海,如水坝,肾好的话胃的闸门一开精谷之气就入肾。 |
|
2808楼#
发布于:2016-01-15 16: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6年1月15日《黄帝内经》第73课笔记:
由肾出汗,适遇风吹,汗停在了皮肤与肌肉之间,久了会造成咐肿,这种病本生于肾,名叫风水。玄府是汗孔的意思。 水俞穴是肾的俞穴,有五十七穴为阴气所聚的处所,也是水出入的地方,是肾脉的络脉所在。从背部来算,命门及下每一关节约5个穴道,再旁开两边一寸半共5对穴道,再旁开一寸半又有5对穴道,都是阴所聚。 伏兔上左右各有二行,每行五穴,共二十穴在这里。任脉中的肾之街1、腹部的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共十穴。2、胃街: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左右共十穴,这二十穴是肾气所必经遇的位置。3、足之三阴交会的三阴交以上左右各有一行,每行六穴,三阴交、照海、复溜、阴陵泉、漏谷、地机等六穴,左右十二穴。这是肾脉下行之所在,亦名“太冲”之所。 春天在络脉和分肉之间是这样取穴的:春天是木气主导的季节,肝气初生之时,肝气劲急,如有风疾,经脉中血的走向必很深,初始时气必少,风无法深入体内而浅居表面,所以针剌取络脉与分肉之间,方能得气,不伤血脉。 夏天在盛大经脉和皮肤腠理之间是这样取穴的:夏季是火气当旺的时节,心的气开始增长,脉中血实气弱,阳气溢于皮表的时候。一旦因暑热熏在皮表,热入内伤及经脉,所以选取盛大的经脉与腠理间,这也是病之所在,因邪在极浅的表面,只须剌皮肤能去病。盛经是指阳经的脉。 秋天用经穴俞穴是这样取穴的:秋天为金气当旺时节,肺气将收敛之时节,金气将盛过火之气,阳气居于经脉交会之所,并未入腑中。秋季,一旦身体处于湿的状态,这时阴寒气开始并不盛,所以无法深入体内,所以只取用合穴便可。 冬天用井穴荣穴是这样取穴的:冬天是水气当旺之时节,肾气初收敛之时,阳气潜藏入里,肾阴之气坚固足太阳之气深藏,肠脉已失其功能,这是取用井穴,来降阴气之逆行,取荥穴能加强阳气之固表,所以冬季取井荣,春季不病鼻血了。 治热病有五十九个俞穴,这些穴位都可以左右“热”的的功能: 头顶上有五行,每行有五穴,共二十五穴是能发泄所有肠经之盛热所在。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左右八穴能泄积在胸中的热。 气街、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八穴泄胃中的热气所在。 云斗、肩髃、委中、环跳共八穴,是用在泄四肢之热。 五脏在膀胱经上各有其独立的俞穴,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左右共十穴,此为泄五脏的热。 人体受了外来寒邪所伤,却转变为热症是因为人体中寒气过大,终而生热,是阴极生阳这个原理。也可以说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邪相抗而生热的。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在针刺法中,有余的分五种,不足的也分五种。(分别是神、气、血、外形、情志)这一共足与不足的十种变化,都是因气的不同所产生的。解决的方法是让经络平衡。 人的神若太过,会呈现笑不止的现象;若神不足,则会生悲泣的症状。 气血协,五脏必然安定,固表之力(免疫系统)必强;如邪入体表,会引起一些汗毛竖起,皮肤有寒冷感,此种情况表示神气微微受病也称“神微”。 |
|
2809楼#
发布于:2016-01-15 17:0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
2016年1月15号。《黄帝内经》第73节学习心得: 肾是阴脏,地气与肾相通而生为水液,所以叫至阴,假如有人自恃其勇,入房或劳动过甚,就会出汗,当汗出的时候,遇到风邪,汗孔骤闭,余汗未尽,向內不得回到其脏,向外不能泄于皮肤,就会滞留在玄腑,流走于皮肤,最后形成浮肿,这种病是由肾的病变所导致的,又因感风而成,所以叫做风水。 肾俞五十七穴,是阴气水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从尻上(尾椎骨)来算,就是命门旁开一寸,是肾俞,在从14椎下一个节节算起,每往下一个关节就是一个穴道,共5个,在旁开一寸半,有5穴道,再旁开一寸半又有5个穴道。共25个穴道,这是阴所聚。如果有了水病,就会下见浮肿与腹部膨大,在上部则出现喘息急促,不能平卧,这是标(肺),本(肾)同病,原本的病在肾脏,它会影响他的标(肺),所以造成肺会喘呼,水肿。 肾之街在: 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这些都是在小腹肾经上。叫做肾街。胃气的街在膝盖上,小腹下的大腿上,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这些是胃街。这些穴道在治疗胃气的归来,排水都可选用的穴道。任何的水积在身体里,都根肾有关系。 为什么春天的时候取络脉? 岐伯说: 春天属木,是草木开始生发的季节,与之相应的肝脏之气,自然也呈现出生气,肝气的性很急,它的变动像风一般的迅速。因为经脉深藏,而在舂时,其气还少,不能深入到经脉,所以,只能浅刺,取络脉分肉之间。 夏天为什么要在盛经与皮肤腠理间取穴? 因为夏天是火至,人体內与之相应的心气也开始旺盛起来,因此虽然脉瘦气弱,却充满了阳气,热气熏蒸,于分腠之间,向內进入经脉,所以只要针剌透过皮肤,病邪就会外出,这是因为病邪处于浅表的关系,所谓"盛经”就是阳脉。 秋天为什么取经俞穴?因为秋天阳气要开始哀弱了,阴气开始上来,在这种状况之下,如果受到寒气或者湿气,这时取经上的俞穴,秋天是金的季节,人体与之相应的是肺脏,表现了收敛之象,金气旺了,反要胜火,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阳气只是刚旺起来,它侵犯人体,但不是太盛,还不能深入。所以应取俞穴以泻阳邪,取合穴以泻阳邪,因阳气初衰,所以,要取合穴。俞的意思是输功,肺主气脉,脉是气的位置,不是血管的位置。气是包在血管的周围,气要动了,血管里的血才会动,当病邪进来的时候,短期的病都是实症,我们就用泻的手法。久病为虚,用补法。 冬天要取井穴,为什么?冬取井荣,春天不留鼻血,因为冬天的时候,阳气很深,如果动了经穴与合穴,会把阳引出来。如果动井穴与荣穴,比较浅,只会把病邪泻掉,不会动到阳,如果冬天动了阳气,阳气沒有潜藏,隔年的春天就会流鼻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针灸的针法里,病属有余的用泻法,病属不足的用补法,何为有余?何为不足?有余有5个,不足有5个。有的是神有余和不足,有的是气有余和不足,有的是血有余和不足,有的是形有余和不足,有的是志有余和不足,这十种情况随气谩行,变化无穷。 病都是由于五脏发生的,有脏,有腑,有十二经络,所以在有治的人体,才会有血,才会有神,因为五实,五虚都是原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行成了五脏的形态。而志意通达,与内部骨髓互相连系,这就形成了人的整个形体五脏,五腑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都是出自经穴之间,从而使血气得以运行,假如血气不能绸和,各种疾病就会因而发生。 神有余就是笑不停,神不足这个人就悲,这时如果血与气沒有合并在一起。刚开始的时候,当病人出现过悲,过喜时,如又出现了恶寒冷的现象,这就是刚开始,如果有过悲,过喜,但不怕冷,带表沒有伤到内脏,就是血气沒有相并,沒有引发病症,就不用治。 神有余,就剌它的小络之脉,小络就在手指头旁边,放点血出来就好了。不要刺到大经上。如果气不足就不要放血,下针就行了。病在初始的时候,我们调整一下就好了。 |
|
2810楼#
发布于:2016-01-15 20: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徐佩凤申请签到,2016年01月15日《黄帝内经》第73课学习心得。水热穴论篇第六十—。〈1〉肾有病时,为何能聚水而生病的原因:肾脏是消化系统的排水门闸,—旦此斗紧闭不通,则须排出之废水就聚在经上,水会顺经而上,肺主司皮毛,水从之而入皮中,故成足跗肿胀,水停聚皮中而生病。〈2〉各种水病都因肾而起的原因:地气上升属于肾,是生水之源,即水集于肾由肾生液而上升入肺来分布五脏供养。肾为至阴,如性交时或劳力过度,则会由肾出汗,—旦肾出汗时,适遇风吹,风引之邪乘机而入,致使此津液无法回归脏腑,而又无法外出离开皮肤,此液客居在毛孔汗腺中,行走在皮下,久成跗肿。〈3〉水病之人,在下体可见足跗肿胀,中部可见腹部肿胀,上部可见肺中有水,引起喘气,到了无法卧躺的时候,表示肾与肺俱病,肺病会有喘息,肾病会有水肿,肺中水盛,造成气上逆不下,使人无法卧躺,这都是水气顺延足少阴肾经的经脉上下而行,水气留居不去而造成的。〈4〉春天取穴在络脉与分肉之间的原因:春天是木气主司的季节,肝气初生之时,此时肝气劲急,如风之疾,经脉中血之走向必很深,始生之时气必少,无法深入体内,而浅居表面,所以针刺取络脉与分肉之间,方能得气,不伤血脉。〈5〉夏季在盛大之经脉及皮肤的腠理间取穴的原因:夏季是火气当旺的时节,心气开始增长,此本脉中血实气弱,阳气溢于皮表之时,—旦因暑热熏在皮表,热入内伤及经脉,所以选取盛大的经脉与腠理间,这也是病之所在,只须刺皮肤而能去病,因邪在极浅的表面所故。〈6〉秋天取用经穴俞穴的原因:秋天为金气当旺季节,肺气将收敛时节,金气将盛过火之气,阳气居于经脉交会之所,并未入腑中,秋季乃阴寒气始盛之时,—旦身体处于湿的状态,由于阴寒之气乃初始,并未至盛,所以无法深入体内,所以只须针刺俞穴以泻当阴寒之邪,取用合穴来去掉阳盛之邪,由于秋季为阳气初衰时节,只取用合穴。〈7〉冬季在井穴荣穴取用的原思:冬天是水气当旺时节,肾气初收敛时,阳气潜藏入里,肾阴之气坚固,足太阳之气深藏,阳脉巳失其功能,这是取用井穴,来降阴气之逆行,取荣穴能加强阳气之固表,所以冬取井荣,夏季不病鼻血之故。〈8〉治热病的俞穴:A头顶上的穴位能发泻所有阳经的盛热。B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能泻积在胸中之热。C气街,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此泄胃中的热气所在。D云斗,肩䯞,委中,环跳等用在泄四肢之热,五脏的俞穴用在泄五脏之热的所在。〈9〉人体受到外来寒邪所伤转变为热症的原因:人体之中寒气过大,终生热。(即人体之免疫系统与病邪相抗而生热)
|
|
2812楼#
发布于:2016-01-15 21: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6年1月15日73:大肠和肺为表里,小肠在大肠的下方,小肠的火把大肠的水,津液上去到肺里,这是上升,前升后降,肺里的津液会下降,到肾脏里(金生水)。肾脏里的水经小肠的火气化进入骨,骨有髓,脑为髓之海,一路到头部。
劳力之人劳动时汗出,当风,此津液无法回到脏腑,又无法离开皮肤,客居在毛孔汗腺中,行走在皮下,久成跗肿,这是风水。 水的运输地方有五十七个地方,尾椎骨到命门的这段位置刚好有二十五个穴位。水病之人在下体可见足跗肿胀,中部可见腹部肿胀,上部可见肺中有水,引起呼吸短促,没办法躺下去。肾脏有问题会影响到肺。治水时,通过发表发汗可排,排不出时,要打开上面的也就是肺一吐,水就排掉了,就如一根吸着水的管子本来是上面按住水排不下来的,把手松开水就往下流了。 肾之街:肚脐和曲骨之间: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 胃的气街: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这些穴位都可以利水,排水,任凭水积在那里都和肾有关系。 春天阴阳五行里属木,肝气始生,风气急,肝气急,阳刚起来,经脉还没有完全出头,外面进来的病气不能深入,大部分停在络脉上。针刺络脉与分肉之间(肌肉缝隙之间)。 夏天是火,心气始长,血很旺,气比较弱,夏天会受病是暑伤,热入内,伤及经脉,夏天整个皮肤毛孔打开来,经络浮于表。针刺皮肤(表经上)。 秋天阳气开始衰弱,阴气开始上来,受到寒气,湿气(同气相求),外面的阴气要配合里面的阴气,双阴才会抗阳,才会让阳有问题。秋天阴刚开始盛,寒湿这种东西没办法深入,都在经络上。取经上的俞穴,针刺俞穴以泻阴,用合穴来去掉阳盛之邪。 秋天只管气,秋天是肺在管,肺主气,在气穴上下针即可,经络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都是气的位置,不是血管的位置,气要动,里面的血才会跟着气在动。 病气进来时,短期的都是实症,采用泻的手法;久病为虚采用补法。 新病:气色没有改变,痛是持续痛,不喜欢按。 久病:气色一定伤到,痛是钝痛,隐隐作痛,喜欢按。 冬天阳气很深,动合穴会把阳引出来,动井穴会把病邪去掉,不会动它的阳气。阳没有潜藏,春天会流鼻血。 所以要顺应四季的节气来治病。 治热病有五十九穴:头上有很多穴位,最有名的就是百会放血。当热气往上冲,人昏厥的时候,百会放血,一放血阳气会往下走。胸中太热,如肺炎,发高烧:大杼,膺仓,缺盆,肺俞,这些穴位都会有压痛点,病气堵在那里,在压痛点上下针。 肠胃里的热(消渴):伏兔,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四肢之热:云门,肩髃,委中,环跳。 五脏之热:肝俞,脾俞,肺俞,肾俞,心俞。 人中寒气过大,终而生热。 调经论:针灸刺法: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血,神,形,气,志源生于五脏,五实五虚源生于五脏,人有意志,有想法有做法,才会通到骨髓,通过五脏,脏的经络到外面来行气血,才可以有神,有外形。如果气血不和,百病必因之而生。 治病:让经络平衡就好了。病在初调理一下就好了。 神有余:笑不停;泻小络,放点血出来。 神不足:悲。针下去不要放血出来,调整一下就好了。 常态:气走,血跟着气走,气血并在一起得病。 |
|
2813楼#
发布于:2016-01-15 21: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6年1月15日《黄帝内经》第73集学习心得:
第六十一篇 水热论 1、地气之所以上,是因为上面的水生于肾,供应下面。大肠和肺是表里,小肠在大肠的下方,小肠的火把大肠的水升到上面,前升后降,肺法象天,会回到肾脏,再到骨髓。 2、一个人劳动出汗当风,此时发的汗是肾汗,因为肾主骨。风会把皮肤毛孔封起来,让汗停留在肌肉和皮肤之间,会造成腹肿,脚腹先肿。正常人身上的是水是气化往上走的,现在是往下的,脚是身体最低的地方,所以脚就会肿。水的俞穴有57个,所有的阴,水都积在这里。 3、从背后来算,尾椎骨往上命门,命门旁开一寸是肾俞,从中间往下看,差不都是一个关节都是一个穴道,从左右再开一寸半,差不多有二十五个穴道,这些穴道都是肾脏在管。因为肾积水了,呼吸会短促,没有办法躺下去。肺因为肾水挡在里面无法排掉,呼吸会短促。一发汗,水就排掉了。排水的方法很多。 4、肾街在任脉旁边,是中渚、四满、气穴、大赫、横骨。脚上的三阴交、照海等是脾经泄水的位置。胃气的街道在胃经上外陵穴、大巨穴、水道、归来、气中。任何水积都和肾有关系。随证取下针的穴。阴陵泉、三阴交、地机三皇穴是水道。 5、1)春天取任脉,因为春天是木,阳气始升,病气不能深入,在络脉。扎针在肌肉的缝隙。 2)夏天取盛经,因为血旺、气弱。夏天受病是因为暑伤,病在经络,刺到皮肤表经。在阳经上。 3)秋天取腧穴。秋天+阳气衰弱,阴气开始上来。受到的寒气、湿气,不会深入,在经上。秋天是肺经在管,肺主气,在气经上下针。气动,气管里的血会和外面一起动。阳盛时,可用合穴做。俞穴和合穴即病气进来时,短期为实症,久病为虚。新病气色还没改变,久病的人,气色一定改变了。新痛按会很痛,久病是刺痛。里面痛是阴,外面痛是阳。背后痛是阴 4)冬天取井荣,春天不流鼻血。冬天阳气盛,一动别的经穴,会把阳引出来。动了阳气,冬天会阳会往外,没有潜藏,隔年的冬天会流鼻血。 春夏秋冬要顺行四季的节令。 6、所有的阳,汇在头上的热,都可以用。可以按照经络放血,最常用的是百会放血。当热气往上冲的时候,一放血,阳气就会往下走。肺炎、发高烧,可在大椎放血。缺盆、肺腧。制热的穴道都会有压痛点,因为病气堵在那里。气街(伏兔穴)、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都可泻胃热。消渴是肠胃里有热。云门、委中,是关节的热。五脏的热是背上的俞穴。寒盛则生热。 第六十二篇 调经论 肝藏血,心藏神,肺藏气,脾藏形,肾藏志。百病都有虚实,五实五虚衍生于五脏,五脏之道有五条经络。血气不合的时候会产生变化。神有余会笑不停,神不足会悲。恶寒怕冷是神不足初始,喜和悲是神不足表症,没有伤到内脏。可泻小络,即手指旁边放血。有余时放血,不足只刺,不放血。 |
|
2814楼#
发布于:2016-01-15 22: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月15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6/1/15 73集学习心得:
1、 肾脏是母脏也,地之气上升者,属于肾,此生水之源也,亦即水集于肾由肾生液而上升入肺来分布五脏供养。肾为至阴,如地一样,如性交时或劳力过度,则会由肾出汗,ー旦肾汗出时,适遇风吹,风引之邪乘机而入,致使此津液无法回归脏腑,而又无法外岀离开皮肤。此液客居在毛孔汗腺中,行走在皮下,久成跗肿。此病本生于肾,名叫“风水”。所谓“玄府”者,即汗孔之意。 2、 水俞穴即肾之俞穴,此五十七穴为阴气所聚之处所,也是水出入之地。臀部上有五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这是肾之俞穴也。所以水病之人,在下体可见足跗肿胀,中部可见腹部肿胀,上部可见肺中有水,引起喘气。到了无法卧躺的时候,表示肾与肺俱病。肺病会有喘息,肾病会有水肿。肺中水盛,造成气上逆不下,使人无法卧躺。这都是水气顺延足少阴肾经的经脉上下而行,水气留居不去而造成的。 3、 伏兔上左右各有二行,每行五穴,共二十穴居此,即腹部的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共十穴。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左右共十穴,这二十穴是肾气所必经遇的位置。足之三阴交会的三阴交以上左右各有一行,每行六穴,即三阴交、照海、复溜、阴陵泉、漏谷、地机等六穴,左右十二穴。这是肾脉下行之所在,亦名“太冲”之所。此凡五十七穴,都是肾脏的络脉所在,水所客居之地也。 4、 春天是木气主司的季节,肝气初生之时,此时肝气劲急,如风之疾,经脉中血之走向必很深,始生之时气必少,无法深入体内,而浅居表面,所以针剌取铬脉与分肉之间,方能得气,不伤血脉。 5、 夏季是火气当旺的时节,心之气开始增长,此本脉中血实气弱,阳气溢于皮表之时。一旦因暑热熏在皮表,热入内伤及经脉,所以选取盛大的经脉与腠理间,这也是病之所在,只须剌皮肤而能去病,因邪在极浅之表面故也。所谓“盛经”,就是指“阳经之脉”。 6、 秋天为金气当旺之时节,肺气将收敛之时节,金气将盛过火之气,阳气居于经脉交会之所,并未入腑中。此秋季,乃阴寒气始盛之时,一旦身体处于湿的状态,由于阴寒之气乃初始,并未至盛,所以无法深入体内,所以只须针刺俞穴以泻出阴寒之邪,取用合穴来去掉阳盛之邪,由于秋季为阳气初衰之时节,所以只取用合穴即可。 7、 冬天是水气当旺之时节,肾气初收敛之时,阳气潜藏入里,肾阴之气坚固,足太阳之气深藏,旸脉已失其功能,这是取用井穴,来降阴气之逆行,取荥穴能加强阳气之固表,所以冬季取井荥,春季不病鼻血,就是这个道理。 8、 头顶上有五行,每行有五穴,此二十五穴是能发泄所有旸经之盛热所在。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穴能泄积在胸中之热也。气街、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八穴,此泄胃中的热气所在。云斗、肩髃、委中、环跳等共八穴,是用在泄四肢之热。五脏在膀胱经上各有其独立的俞穴,左右共十穴,此为泄五脏之热的所在。以上五十九穴者,都是能左右“热”之所在也。 9、 人体之中寒气过大,终而生热,此犹阴极生阳同理也。 10、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11、 人的神有的有余,有的不足。气也有的有余,有的不足。血也有如此,外形也有如此,情志亦同。凡此十种变化,皆因气之不同产生的。 12、 人体中有精华之气,有津液、四肢、九窍、五臓、六腑,及全身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金身上下三百六十五关节所在,都是百病生之所也。这都始生于五脏。心乃藏神之所,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人因此而有外形。故人的意志心情内通骨髓,行之于外,内藏五臓。五脏的精气,都透过这些管道来各司其职,一旦其间之气血不和,百病必因之而生。所以吾人治病,都固守在调理其经脉的畅行。 13、 人的神若太过,会呈现笑不止的现象;若神不足,则会生悲泣的症状。气血协谓之时,其五臓必然安定,固表之力(免疫系统)必强,此时即令邪入体表,只会引起一些汗毛竖起,皮肤有寒冷感而巳,此种表示神气微微受病,故名之为“神微”。 14、 对神有余的病人,采取在孙络位置放出少部份的血,不可在大经主脉上放血,神气自然平稳。 15、 神不足的,找出其络位虚弱之处,即皮肤见凹陷的位置数按之,使气血连,也可用针来通利其气,切不可令其出血。针取出时,不可令其气泻,探扪针孔之法,来令其经铬气通,神气自然平衡。 |
|
2815楼#
发布于:2016-01-15 22: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6年1月15日《黄帝内经》第73课心得
1.水热穴论篇足少阴的经脉为何主司肾?又肾为何主司水呢?肾脏是阴中至阴的脏,至阴者,就是水最盛之所。肺脏是阴中之太阴。少阴的意思是指冬季之脉象,沉且小。阴之本犹树之根在肾脏,其支叶伸展在肺,都是能积水的处所。肾有病时,为何能聚水而生病呢?肾脏是消化系统的排水门闸,一旦此斗紧闭不通,则须排出之废水就聚在经上,肾如树之根,肺如技叶的顶端,水会顺经而上,肺主司皮毛,水从之而入皮中,故成足跗肿胀,水停聚皮中而生病也。各种水病都因肾而起吗?肾脏是母脏也,地之气上升者,属于肾,此生水之源,亦即水集于肾由肾生液而上升入肺来分布五脏供养。肾为至阴,如地一样,如房事或劳力过度,则会由肾出汗,ー旦肾汗出时,适遇风吹,风引之邪乘机而入,致使此津液无法回归脏腑,而又无法外岀离开皮肤。此液客居在毛孔汗腺中,行走在皮下,久成跗肿。此病本生于肾,名叫风水。玄府者,即汗孔之意。
2.水俞五十七穴,是主司什么功能呢?水俞穴即肾之俞穴,此五十七穴为阴气所聚之处所,也是水出入之地。臀部上有五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这是肾之俞穴。所以水病之人,在下体可见足跗肿胀,中部可见腹部肿胀,上部可见肺中有水,引起喘气。到了无法卧躺的时候,表示肾与肺俱病。肺病会有喘息,肾病会有水肿。肺中水盛,造成气上逆不下,使人无法卧躺。这都是水气顺延足少阴肾经的经脉上下而行,水气留居不去而造成的。伏兔上左右各有二行,每行五穴,共二十穴居此,即腹部的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左右共十穴。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左右共十穴,这二十穴是肾气所必经遇的位置。足之三阴交会的三阴交以上左右各有一行,每行六穴,即三阴交、照海、复溜、阴陵泉、漏谷、地机等六穴,左右十二穴。这是肾脉下行之所在,亦名“太冲”之所。此凡五十七穴,都是肾脏的络脉所在,水所客居之地。 3.春天取穴在络脉与分肉之间,是为什么呢?春天是木气主司的季节,肝气初生之时,此时肝气劲急,如风之疾,经脉中血之走向必很深,始生之时气必少,无法深入体内,而浅居表面,所以针剌取铬脉与分肉之间,方能得气,不伤血脉。 4.夏季在盛大之经脉及皮肤的腠理间取穴,是为什么呢?夏季是火气当旺的时节,心之气开始增长,此本脉中血实气弱,阳气溢于皮表之时。一旦因暑热熏在皮表,热入内伤及经脉,所以选取盛大的经脉与腠理间,这也是病之所在,只须剌皮肤而能去病,因邪在极浅之表面故。所谓盛经,就是指阳经之脉。 5.秋天取用经穴俞穴,是为什么呢?秋天为金气当旺之时节,肺气将收敛之时节,金气将盛过火之气,阳气居于经脉交会之所,并未入腑中。此秋季,乃阴寒气始盛之时,一旦身体处于湿的状态,由于阴寒之气乃初始,并未至盛,所以无法深入体内,所以只须针刺俞穴以泻出阴寒之邪,取用合穴来去掉阳盛之邪,由于秋季为阳气初衰之时节,所以只取用合穴即可。6.冬季在井穴荥穴取用,是什么意思呢?冬天是水气当旺之时节,肾气初收敛之时,阳气潜藏入里,肾阴之气坚固,足太阳之气深藏,这是取用井穴,来降阴气之逆行,取荥穴能加强阳气之固表,所以冬季取井荥,春季不病鼻血,就是这个道理。 7.治热病的五十九俞穴,头顶上有五行,每行有五穴,此二十五穴是能发泄所有肠经之盛热所在。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穴能泄积在胸中之热。气街、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八穴,此泄胃中的热气所在。云斗、肩髃、委中、环跳等共八穴,是用在泄四肢之热。五脏在膀胱经上各有其独立的俞穴,左右共十穴,此为泄五脏之热的所在。以上五十九穴者,都是能左右热之所在。 8.人体受到外来寒邪所伤,为何会转变为热症?人体之中寒气过大,终而生热,与阴极生阳同理。即人体之免疫系统与病邪相抗而生热的。 |
|
2816楼#
发布于:2016-01-16 08:2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6年1月15日《黄帝内经》第73课学习心得:
一、《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1.少阴为何主肾,肾为何主水? 肾是至阴,是盛水的。小肠的火让把大肠的津液气化上到肺,肺法象天,天上下雨,肺的水就入肾,经过小肠火的蒸化气化进入命门骨髓,一路上到脑部。 2.风水病的病症病因 病症:脚肿 病因:劳力工作者,汗出遇风,这个汗是肾汗,因为劳动的力气来自骨头,肾主骨。皮肤遇到毛孔收缩,里热出不来,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毛孔,行于皮里。 3.水腧穴五十七个何主? (1)肾腧 位置所在:命门下一寸五等份,各旁开一点五寸和三寸处都是肾腧穴。 水病症状:胕肿腹大,喘息不得卧,肺肾都有病。 病因:肾水挡在下面,肺的气本来要进入肾,气下不来会就回逆不得卧。 治法:用表药发汗或是肺吐下面的积水就排出了。原理如同拿一根水管,按住顶端插到水里再拿出来,要让管子里的水出来,就把捂在上面的手拿掉。 4.气街 (1)肾之街 位置:从曲骨到神阙任脉这一段旁开0.5寸,肾经的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这些与任脉平行的这条肾经为肾之街。 (2)胃之街 位置:从曲骨到神阙任脉这段旁开2寸,胃经的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这条胃经为胃街。 注:任何水病都与肾有关,胃为肾之关,水病以上肾街胃街的穴位都可以随症取穴,直接下针;或用甜才酒煮鸡屎白也能去水;阴陵泉,照海,复溜,地机,三阴交,三皇穴都是水道,都可以下针排水。 5.四季如何取脉 (1)春取络脉 原因:春天肝木始生,肝气急,经脉之气因为冬天藏的深,春天才刚刚出来,经气少,所以不能深入取之经,应该取浅的络脉分肉。 (2)夏取盛经分腠 原因:夏天阳气旺,血旺气弱,经络浮于表,外热之暑气进入经络。刺阳经可治。 (3)秋取经腧 秋天阳气开始衰弱,阴气开始上升,外有寒湿气,内有寒气,外面的阴与身体的阴同气相求,双阴抗阳,阳就有问题。寒湿没法深入,腧穴是气穴,可以泻阴。阳盛用合穴,可以虚阳邪。 注:短期病都是实症,病人气色没变,痛会持续,用泻法;久病为虚症,气色会伤到,痛是顿痛,隐隐作痛,用补法。 (4)冬取井荥 原因:冬天阳气很深,如动到经穴合穴就会把阳引出来,井荥浅,不会把阳引出。如果冬阳不藏,春天就流鼻血。 6.热病五十九腧 (1)头上的热症:头上五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阳会头上产生的热症都可以用。 例:百会放血,阳气就下走。 (2)胸中之热:大杼,膺窗,缺盆,背腧可用。 例:肺炎这些穴位都有压痛点,可放血。 (3)胃热:胃之街,足三里,巨虚,上下廉都可用。 (4)四肢热:云门,髃骨,委中,髓空可以泻四肢热。 (5)五脏热:五脏的背腧穴都可以用。 注: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热病都是寒引起的。温病派只看到热没看到寒,所以很难治好病。 二、《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1.刺法何为有余,何为不足 (1)五脏之藏 肝藏血,心藏神,脾藏形,肺藏气,肾藏志。此五者都有虚实,也就是都有不足或是有余。 (2)百病之根 百病皆生于五脏,气血不合就会生病,五虚五实都是经络不平衡气血不平衡造成的,只有守住经髓才能不生病。 2.神有余不足 病症:神有余则笑不停,神不足则悲。 |
|
2817楼#
发布于:2016-01-16 08:43
中医经典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
2016.1.15日内经第73集作业 第61篇水热论 *肾为母脏,地气之所以上,是因为上面的水生于肾,供应下面。大肠和肺是表里,小肠在大肠的下方,小肠的火把大肠的水升到上面,前升后降,肺法象天,会回到肾脏,再到骨髓。 *人劳动出汗当风,此时发的汗是肾汗,因为肾主骨。风会把皮肤毛孔封起来,让汗停留在肌肉和皮肤之间,会造成腹肿,脚腹先肿。 正常人身上的是水是气化往上走的,现在是往下的,脚是身体最低的地方,所以脚就会肿。水的俞穴有57个,所有的阴,水都积在这里。 *从背后来算,尾椎骨往上是命门,命门旁开一寸是肾俞,从中间往下看,差不都是一个关节都是一个穴道,从左右再开一寸半,差不多有二十五个穴道,这些穴道都是肾脏在管。因为肾积水了,呼吸会短促,无法躺下去。肺因为肾水挡在里面无法排掉,呼吸会短促。发汗水就排掉了。排水的方法很多。 *肾街在任脉旁边,是神阙、曲骨、中渚、四满、气穴、大赫、横骨。 脚上的三阴交、照海等是脾经泄水的位置。 只要有积水就和肾有关。 胃气的街道在胃经上外陵穴、大巨穴、水道、归来、气中。任何水积都和肾有关系。随证取下针的穴。(鸡屎白也可) 阴陵泉、三阴交、地机三皇穴是水道。 *春天取任脉,因为春天是木,阳气始升,病气不能深入,在络脉。扎针在肌肉的缝隙。 *夏天取络脉,因为血旺、气弱。 夏天受病是因为暑伤,脉弱气旺,病在经络,刺到皮肤表经。在阳经上。 *秋天取腧穴(经脉与腠理间)。秋天阳气衰弱,阴气开始上来。受到的寒气、湿气,不会深入,在经上。 秋天是肺经在管,肺主气,在气穴上下针。气动,气管里的血会和外面一起动。阳盛时,可用合穴做。俞穴和合穴即病气进来时,短期为实症,久病为虚。 新病气色还没改变,久病的人,气色一定改变了。新痛按会很持续痛,久病是隐痛,按摩舒服。里面痛是阴,外面痛是阳。背后痛是阳前面是阴。 *冬天取井荣,春天不流鼻血。冬天阳气盛,一动到经穴,会把阳引出来。动了阳气,冬天会阳会往外,没有潜藏,隔年的冬天会流鼻血。冬季的阳要潜藏,冬眠的动物不冬眠,春天流鼻血。 春夏秋冬要顺行四季的节令。 *所有的阳,汇在头上的热,都可以用上星、百会等。可以按照经络放血,最常用的是百会放血。当热气往上冲的时候,一放血,阳气就会往下走。 肺炎、发高烧,可在大椎放血。缺盆、肺腧。 制热的穴道都会有压痛点,因为病气堵在那里。气街、伏兔穴、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均可泻胃热。 消渴是肠胃里有热。云门、委中,、是关节的热。五脏的热是背上的俞穴。寒盛则生热。 调经论第62篇 *肝藏血,心藏神,肺藏气,脾藏形,肾藏志。 百病都有虚实,五实五虚衍生于五脏,五脏之道有五条经络。 血气不合的时候会产生变化。 *神有余会笑不停,神不足会悲。 恶寒怕冷是神不足之初始,喜和悲是神不足之表症,没有伤到内脏。此时可泻小络,即手指旁边放血。 有余时放血,神气会平稳,不足时只刺,不放血。 |
|
2818楼#
发布于:2016-01-16 09: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肾是至阴,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以横隔为地,心肺在地上,肾水在地下,水在下面集合再到上边的肺,肺像树叶一样展开来,所以肾为本肺为末,肾和肺都是会积水的地方,肾像放水的闸门,肾有问题会关门不利,所以水肿的病越喝水越肿,一个人劳动出汗当风,此时发的汗是肾汗,因为肾主骨。风会把皮肤毛孔封起来,让汗停留在肌肉和皮肤之间,会造成腹肿,脚腹先肿。正常人身上的是水是气化往上走的,现在是往下的,脚是身体最低的地方,所以脚就会肿。水的俞穴有五十七个,所有的阴,水都积在这里背后来算,尾椎骨往上命门,命门旁开一寸是肾俞,从中间往下看,差不都是一个关节都是一个穴道,从左右再开一寸半,差不多有二十五个穴道,这些穴道都是肾脏在管。因为肾积水了,呼吸会短促,没有办法躺下去。肺因为肾水挡在里面无法排掉,呼吸会短促一发汗,水就排掉了。排水的方法很多肾街在任脉旁边,是中渚、四满、气穴、大赫、横骨。脚上的三阴交、照海等是脾经泄水的位置。胃气的街道在胃经上外陵穴、大巨穴、水道、归来、气中任何水积都和肾有关系。随证取下针的穴阴陵泉、三阴交、地机三皇穴是水道, 春天取任脉,因为春天是木,阳气始升,病气不 能深入,在络脉。扎针在肌肉的缝隙 夏天取盛经,因为血旺、气弱。夏天受病是因为暑伤,病在经络,刺到皮肤表经。在阳经上 秋天取腧穴。秋天阳气衰弱,阴气开始上来受到的寒气、湿气,不会深入,在经上。秋天是肺经在管,肺主气,在气经上下针。气动,气管里的血会和外面一起动。阳盛时,可用合穴做。俞穴和合穴即病气进来时,短期为实症,久病为虚。新病气色还没改变,久病的人,气色一定改变了。新痛按会很痛,久病是刺痛。里面痛是阴,外面痛是阳。背后痛是阴 冬天取井荣,春天不流鼻血。冬天阳气盛,一动别的经穴,会把阳引出来。动了阳气,冬天会阳会往外,没有潜藏,隔年的冬天会流鼻血。 所有的阳,汇在头上的热,都可以用。可以按照经络放血,最常用的是百会放血当热气往上冲的时候,一放血,阳气就会往下走。肺炎、发高烧,可在大椎放血。缺盆、肺腧。制热的穴道都会有压痛点,因为病气堵在那里。气街伏兔穴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都可泻胃热。消渴是肠胃里有热。云门、委中,是关节的热。五脏的热是背上的俞穴寒盛 调经论 肝藏血,心藏神,肺藏气,脾藏形,肾藏志。百病都有虚实,五实五虚皆生于五脏,五脏之道有五脏的经络,血气不合的时候会产生变化,神有余会笑不停,神不足会悲,气和血没有合并在一起,邪客于行,初病是恶寒怕冷,神有余泄他的小络, |
|
2819楼#
发布于:2016-01-16 15:4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6年1月16日74:刺神微:一点点变动的时候,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至皮表即可,悲会忘掉,神就会回来了。
肺气有余:喘咳且气向上冲,讲话声音很大,泻经不出血。 肺气不足: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讲话没力气,不可泻气。 肺气有一点问题时可以看到脸色有点苍白,只须轻按须刺的地方,把针拿出来经病人看一下,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扎很深”。病人很紧张反抗,精气立刻就回复正常,邪气就跑掉了,即病在轻微的时候只要一些动作就能把它治好。 血有余:则怒,放血。 血不足:则恐,下针留针让他慢慢恢复,曲泉,太冲,气一到,脉很大。 有血症时,有余和不足都会在经络上造成瘀血,瘀血放掉,放血挤一两滴,不要大放,有脓血才会大放。 形有余:形改变,太胖过瘦,腹胀,肚子大,小便大便不会顺畅。泻足阳明胃经。 形不足:四肢不用,手脚没有力量不能控制。补阳明胃经的络脉。 病在初,血气未病,五脏必安定,肌肉蠕动的现象——徼风。 志有余:腹胀,下痢,然谷边上有青筋的地方放血。 志不足:昏厥,手脚冰冷。补复溜。 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气血不病时,人的循环都会很好,有些小微样产生时,在络脉上放点血,在分肉之间下针,不需要扎主要经脉,经脉上下针一定是经脉有问题,经脉直接络到脏腑去的。治脏腑病必须在经脉上下针。 气血相行不会相互打仗,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会相互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 气并于阳:脖子是气,头上面是血(髓海),气往六阳上冲,人会发生惊狂,可以百会放血,涌泉也可以把盛的气导下来。 气血混乱的时候产生一些现象: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会造成心中烦闷。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 血气喜温恶寒,寒则血不能流,温则气血会平衡下来,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气血:气行,血才跟着行,气血不回头,一直在循环,一遇到寒停下来它就会累积,如果寒伤到气,气会累积停下来,气一累积血就虚掉了,气会并在一起造成血虚,如果血遇寒,血会并在一起造成气虚。 实:看到摸到的就是实。虚:没有的就是虚。气并则血虚,血并则气虚。气血相失造成虚症,络和孙络所有气血都会输到总经里,气和血并在一起才会造成虚症,气堵住造成血虚,血堵住造成气虚,气血同时受到阻碍是实症。治癌症要用行气和活血化瘀的药。 血和气并走于上,则病人昏厥过去,如果气会回头则有生的希望,气不返则死。 阴:脏,阳:腑。阴和阳都有俞穴,阳经会注到阴经上是因为有俞穴,阳气跑到阴经上会造成阴满,人会有形,是因为阴阳把人充实起来。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则表示此人正常无病。手上的脉也可以分九候,寸关尺是三部,寸脉按上中下可以分人三部,关脉也一样,尺脉也分三部,总共九部。 摸到皮肤表面则病在皮,摸到中间则病在血脉,摸到下面则病在脏。 病生于阳:必是来自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热。 病生于阴:必是饮食不节,居处不洁,喜怒无常。 风雨伤人先在皮肤表面,没有治好才会进入孙络,孙络没有治好才会传入络脉,络脉满则输入大经脉,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留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 寒湿伤人则皮肤松软无弹性,血脉不流畅,病人会看到虚症,虚的人会因为机能不张而阳气不足,用手按压患处,你的阳气会过去。病人会说很舒服。实症:拒按。 阴可满不可实,实:气血并。 阴实产生:人喜怒不节,脾气不稳定造成阴气上逆,阴冲上来变成阴在上面(本来阴在下面),下面就变成虚了,下面一虚,上焦是阳中带阴,下焦是阴中带阳,下焦的阴上去变成没有阴了,阳就散掉了,阳一散掉,阴停在上面不动,阴阳分开是阴实的原因。所以情志要稳定,心情要很好,过喜过怒都不好。 阴虚:和情志有关系,喜则气,怒往上升,悲伤到肺气,肺气则没,血脉会空虚掉,这时再吃到寒冷的东西,会使胃生寒,加上肺气虚而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于体内,终令血行艰涩,阳气四散,这就是虚了。 阳虚则外寒:阳本来在皮肤表面,现在阳气虚掉了,就会感觉到身体外面冷。 阴虚则内热:劳力的工作做得很多,形气衰少,因为里虚,无法正常摄取食物,体内精华无法充盛,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运行阳热,下焦的排泄功能亦受阻,于是胃热之气留滞不去,热气熏胸,此内热之所生也。(这里的胃泛指小肠,小肠的火和心脏是相通的,热气往上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