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英然
新手
新手
  • UID20175452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03
2820楼#
发布于:2016-01-16 20: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刺微是按摩释放,针在表面碰一碰就好了,没有必要太过,这种方法是让病人暂时忘掉悲伤,专心看针病人神就回来了,
肺气有余病人会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肺初病病人会有脸色苍白的现象,治疗方法,有余泄经,不要让他出血,不足则补其精髓,不要让他出气,病很轻微时一些动作就可以把他治好,用手按按下针的地方,告诉病人会扎的很深,此时病人会反抗神就回来了,
血有余人易怒,放血可以治疗,血不足则恐惧,留针在其脉内让病人慢慢恢复,如果有血症不足和有余都可以看到有於积在上面,经脉里有淤血把淤血放掉, 形有余太胖过瘦,腹胀,肚子大,小便大便不会顺畅,形不足四肢不用,手脚没有力量不能控制补阳明胃经的络脉 病在初,血气未病,五脏必安定,肌肉蠕动的现象
志有余腹胀,下痢,然谷边上有青筋的地方放血志不足昏厥,手脚冰冷。补复溜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气血不病时,人的循环都会很好,有些小微样产生时,在络脉上放点血,在分肉之间下针,不需要扎主要经脉,经脉上下针一定是经脉有问题,经脉直接络到脏腑去的。治脏腑病必须在经脉上下针。
气血相行,气血相博,气会乱于胃会乱于经,气血会分开来,
气并于阳血并于阴乃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会造成心中烦闷。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血气喜温恶寒,寒则血不能流,温则气血会平衡下来,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气行,血才跟着行,气血不回头,一直在循环,一遇到寒停下来它就会累积,如果寒伤到气,气会累积停下来,气一累积血就虚掉了,气会并在一起造成血虚,如果血遇寒,血会并在一起造成气虚,看到摸到的就是实,没有的就是虚,气并则血虚,血并则气虚,气血相失造成虚症,络和孙络所有气血都会输到总经里,气和血并在一起才会造成虚症,气堵住造成血虚,血堵住造成气虚,气血同时受到阻碍是实症血和气并走于上,则病人昏厥过去,如果气会回头则有生的希望,气不返则死,阴和阳都有俞穴,阳经会注到阴经上是因为有俞穴,阳气跑到阴经上会造成阴满,人会有形,是因为阴阳把人充实起来,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则表示此人正常,摸到皮肤表面则病在皮,摸到中间则病在血脉,摸到下面则病在脏,病生于阳,必是来自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热病生于阴,是饮食不节,居处不洁,喜怒无常
风雨伤人先在皮肤表面,没有治好才会进入孙络,孙络没有治好才会传入络脉,络脉满则输入大经脉,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留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寒湿伤人则皮肤松软无弹性,血脉不流畅,病人会看到虚症,虚的人会因为机能不张而阳气不足,用手按压患处,你的阳气会过去。病人会说很舒服。实症:拒按阴可满不可实,阴实人喜怒不节,脾气不稳定造成阴气上逆,阴冲上来变成阴在上面,下面就变成虚了,,上焦是阳中带阴,下焦是阴中带阳,下焦的阴上去变成没有阴了,阳就散掉了,阳一散掉,阴停在上面不动,阴阳分开是阴实的原因。所以情志要稳定,心情要很好,过喜过怒都不好,阴虚和情志有关系,喜则气,怒往上升,悲伤到肺气,肺气则没,血脉会空虚掉,这时再吃到寒冷的东西,会使胃生寒,加上肺气虚而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于体内,终令血行艰涩,阳气四散,这就是虚了,阳虚则外寒阳本来在皮肤表面,现在阳气虚掉了,就会感觉到身体外面冷,
阴虚则内热,劳力的工作做得很多,形气衰少,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运行阳热,下焦的排泄功能亦受阻,于是胃热之气留滞不去,此内热之所生也,
韩辉
侠客
侠客
  • UID2017800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25
2821楼#
发布于:2016-01-16 20:51
1、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6年1月16日《黄帝内经》第74集学习心得:
如果此人大笑不停,或是悲,但是他并没有病,可用针在皮肤表面按揉,不用下针。
2、气有余和气不足。肺气有余病人会咳喘,不足会呼吸短促。当气一有问题,皮肤会有一点苍白。中医善用五行大原则。有余则泻经,不出血。不足则不出气,可出血。病很轻微时,医生的一些小动作就会治好。血有余,气不足,很容易发脾气。不足则恐惧。血气未病,则五脏安定。如果有血症,有余和不足都会在经络上出现。不足下针在气脉时留针。不足时,补泻,下肝经曲泉或太冲(原穴虚实都治),气滞时,针孔是红的,原来脉小,后来脉大。
3、如果是经脉里有淤血,放掉就好。放血只放一两滴,让气血调理。一个人太胖或太瘦,形体改变,小腹会胀满,大小便不顺畅。行不足,手脚四肢控制不好。形是脾,不足补脾经的阳经(胃经)之络,有余扎阳经。治胃病找分肉间,即在胃经和脾经肌肉的中间找。
一个人的志太过,不足会昏厥,手脚冰冷,病人骨头中间会有声音。有余在然谷旁的络脉,青筋上刺血。不足在复溜(母穴)。气血没有紊乱,有点小病,可在络脉上放血,扎分肉间就好。治脏腑的病,要在大的经上下针。
4、气血有病,会相格斗,气会乱于胃,血会乱于经。气病于阳,病人会发狂,可在百会、涌泉放血。气血动乱,血热病于阳,会更热。血病于阴,气病于阳,人身上的血和气,本性是阳,遇寒则血不能流。气之血病为血虚,血之气病为气虚。气多则血少,血少则气多,气血要平衡。气和血是不回头,一直循环的,一停下来就会累积,伤到气,气一累积,血就虚掉了。气并在一起会血虚,血并在一起会气血。入气分和入血分的药不一样。人体最重要的是气血。
5、有则为实,无则为虚。气和血堵在一起会造成实症。治实症要加行气和活血化瘀的药。在末梢放血为行气。
所有的阴是脏,阳是腑,都有俞穴汇集的地方。阳血到阴经会造成阴满,气太多,阳太多都不会好。
6、手上的脉有九候,寸关尺是三部。每部分三个,皮肤表面是一部,中间是一部,骨边是一部,三个部分为九候。
7、有的病出于阳,有的病出于阴。出于阳是风寒暑湿燥热,出于阴是饮食和喜怒悲恐。阳病来自外在(风寒暑湿燥热),阴病来自外在。
风伤于人,在皮表,再到络脉,再到大筋(血气),再到肌肉。持续痛为实,隐隐作痛为虚。寒湿伤人,病人会虚症,阳气不足。一碰就痛是实症。阴可满,不可实,实是因为气与血并病。阴实会大喜大怒,阴气上逆,情绪不稳定。横膈上是阳,下是阴。阴到阳,即上逆则下虚。胸腔是阳中带阴,下焦是阴中带阳。阴气上行,则阳气就散掉了。喜则气下,悲则气消。阳气消损,阴会进来。吃冷食,寒气太重,会造成阴虚。阴虚,阳散,是有寒。阳虚,体表(身体外面)会很冷。
8、阴虚,内热。阳盛则外盛,阴盛则外寒。去寒分表寒和里寒。阳受气于上焦,寒气在外,上焦不通,阳气无法固外,病人会发冷。阴虚生内热,劳力的工作做得很多,行房很多也会阴虚,行气会衰少。只剩胃气是热的,胃气一直熏,就会阴虚。
贾付民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09
  • 粉丝3
  • 关注0
  • 发帖数110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822楼#
发布于:2016-01-16 21: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月16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6/1/16 74集学习心得:


1、       刺神微的方法先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至皮广表面即可,不须刺入皮中,如此就可使稍微不足的神气自然充足起来。
2、       气之有余,会使人喘咳且气向上冲。气不足就会有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的症状。血气的运行如杲不乱,则五臓之间必定呈安和的状态,如果只是皮肤稍微发生异常的时候,称之“肺魄之气微泄”,只是肺气微泄的意思。
3、       气有余时则须泻其经脉,但须注意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泄。如气不足,则须用补法补其主要经脉,不可使气泄出。
4、       轻按须要钋刺的位置,把针拿出来给病人看到,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把针刺入很深的地方。”此时病人必怀惧色,则体内精气立刻就会回复正常,邪气因而散乱而无处可容,于是自毛孔中外泄,正气就自然回复。
5、       血一旦有余则肝气必郁,呈现易怒之状,血如不足,肝必虚,皆因肾不足造成的,故易生恐惧状。人体内气血舒畅正常运转,则五臓必定安和;如果邪气令孙铬充血,则必会有瘀积血脉的现象。
6、       血有余时,则须泻其最盛大的经脉,放出其血,血不足时,则先寻出虚弱的经脉,把针刺入主经脉内,久置其针,小心检视,俟脉气转为大后,很迅速的出针,手按针孔,不使血流出针孔。
7、       找出郁血的血络处,从该处放血,使留滞无用的瘀血不进入主经之内,造成大病。
8、       形有余之人,会有腹部胀满的现象,小便不顺畅。形如不足,会使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气血平稳流畅,五脏必安定,如果邪气只停留在肌肉,则会有肌肉蠕动的感觉,此名“徼风”。
9、       形有余的须离其阳的经脉,形不足的须补其阳经的络脉部份。
10、    刺微病取穴在肉与肉之间,针剌不在主要经脉上,不在其络上,如此卫气得以回复,邪气就会散尽。
11、    志有余之人则腹部胀满兼有下利,志不足则意昏厥。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
12、    凡志有余之人,可在肾经然谷部位放血。志不足的,则可取用复溜穴施用补刺手法
13、    气血未乱时,在有病症的部位浅针,不可刺入主经脉,病邪必能立刻去除。
14、    身体内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必互相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如果血集中在阴臓,气集中在阳腑,会使人呈易惊且发狂状。如杲血集中在阳腑,气集中在阴臓,就会有内热很盛的病症出现。如果血集中在上部,气聚集在下部,会造成心中烦闷,情緖易怒之症状。如果血集在下部,气聚在上部,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
15、    血气二者,其性喜温暖,厌恶遇到寒冷。寒盛时能使它涩滞不行,温暖则能使它流畅运行,因此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
16、    有即称为实,无即为虚。所以气相聚必无血,血相聚则无气,现在是气血不平衡,而造成气虚。
17、    孙络与络脉皆会输运气血进入主经,如果气血都一起集中在络脉与孙络之中,这就是实。血和气一旦并聚于头部,会造成手足冰寒,不省人事的疾病,严重时会立即死亡。如果偏于上部的气血能复返下部,此人必生,如不返则必死。
18、    人身中阴经与旸经都有俞穴,此阴阳气交会之所。阳气由此而注入阴经,待险经满时,又由阴经之俞穴外出入阳经,此阴阳和谐时,形体必饱满,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如一,则表示此人正常无病。人病邪的初生,有时发生在阴,有时发生在阳。生于阳的病,必得自外感之风、寒、署、湿、燥、热。生于阴的病,必得自饮食不节,居处不洁,情绪之过度喜、怒、忧、思、悲、恐而来的。
19、    风雨伤害人时,初时必在皮表,再渐进入孙络,当孙络充满病邪,就进入了络脉,俟络脉充满病邪,就进入主要经脉了。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此时名“实”,实之意,即肌肉呈现坚硬满大,用手按则生痛。
20、    寒湿伤到人体,会出现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艰涩,卫气会失散,故名“虚”。虚的人,会因为机能不张而阳气不足,用手按压患处,阳气就会聚集该处使它温暖起来,因此按时会感觉舒畅且不会疼痛。
21、    过喜过怒之人不知节制,造成脏气向上逆行,一旦上逆,必使下部空虚,下部空虚阳气越散,寒气就乗虚而入,下部就成为寒实了。
22、    喜过度则心气必缓,而气就下降。悲伤遏度会使肺气消散,一旦气消,则经脉就成为空虚状,此际若食寒冷之物,就会使冑生寒,加上肺气虚而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于体内,终令血行艰涩,阳气四散,这就是“虚”了。
23、    表阳虚则必生外寒,里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外现热症,阴盛则里现寒症的原因:阳本身始生在上焦胸位,主要在温暖皮肤肌肉之间,一旦阳气虚损不足,寒气束于皮表,上焦之阳无法达于皮表,驱走寒邪,所以寒气独居在外,造成寒栗。
24、    阴虚内热的原因:过度操劳之人,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摄取食物,体内精华无法充盛,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运行阳热,下焦的排泄功能亦受阻,于是胃热之气留滞不出,热气熏胸,此内热之所生也。



徐佩凤
贫民
贫民
  • UID20144282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04
2823楼#
发布于:2016-01-16 21: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徐佩凤申请鉴到,2016年01月16日《黄帝内经》第74课学习心得。1神的有余与不足:〈1〉人的神若太过会呈现笑不止的现象,若神不足,则会生悲泣的症状,气血协调之时,其五脏必然安定,固表之力必强,此时即令邪入体表,只会引起—些汗毛竖起,皮肤有寒冷感而已,名为“神微”。采取在孙络位置放出少部分的血,不可在大经主脉上放血,神气自然平衡。针刺时先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至皮广表面即可,不须刺入皮中,如此就可使稍微不足的神气自然充足起来。〈2〉神不足的,找出其络位虚弱之处,即皮肤见凹陷的位置数按之,使气血连,也可用针来通利其气,切不可令其出血,针取出时,不可令其气泻,扪针孔,来令其经络气通,神气自然平衡。2气有余与不足:〈1〉气之有余,会使人喘咳且气向上冲,须泻其经脉,但注意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泄。〈2〉气不足就会有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的症状,用补法补其主要经脉,不可使气泄出。〈3〉血气的运行如果不乱,则五脏之间必定呈安和的状态,如只是皮肤稍微发生异常的时候,称为“肺魄之气微泄”,只须经按须要钋刺的位置,把针拿出来给病人看到,—边拿针—边说“我要把针刺入很深的地方”,此时病人必怀惧气,则体内精气立刻就会回复正常,邪气因而散乱而无处可容,于是自毛孔中外泄,正气就自然回复。3血有余与不足:〈1〉血—旦有余,则肝气必郁,呈现易怒之状,须泻其最盛大的经脉,放出其血。〈2〉血如不足,肝必虚,皆因肾不足造成的,故易生恐惧状。治时先寻出虚弱的经脉,把针刺入主经脉内,久置其针,小心检视,等脉气转为大后,很迅速的出针,手按针孔,不使血流出针孔。〈3〉人体内气血舒畅正常运转,则五脏必定安和,如果邪气令孙络充血,则必定会有瘀积血脉的现象,治时须找出郁血的血络处,从该处放血,使留滞无用的瘀血不进入主经之内,造成大病。〈4〉形的有余与不足:〈1〉形有余之人,会有腹部胀满的现象,小便不顺,治时须离其阳的经脉。〈2〉形如不足,会使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治时须补其阳经的络脉部分。〈3〉气血平稳流畅,五脏必安定,如果邪气只停留在肌肉,则会有肌肉蠕动感,名为“微风”。治时取穴在肉和肉之间,针刺不在主要经脉上,不在其络上,如此卫气得以回复,邪气就会散尽。5志有余与不足:〈1〉志有余之人则腹部胀满兼有下痢。治时在然谷放血。〈2〉志不足则意昏厥,治时取复溜穴施用补刺手法。〈3〉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治时在有病症的部位浅针,不可刺入主经脉,病邪必能立刻去除。6血虚和气虚:血与气其性喜温暖,厌恶遇到寒冷,寒盛时能使它涩滞不行,温暖则能使它流畅运行,因此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7气血的实症:有即为实,无即为虚。所以气相聚必无血,血相聚则无气,现在是气血不平衡,而造成气虚。孙络与络脉皆会输运气血进入主经,如气血都—起集中在络脉与孙络之中,这就是实。血与气—旦并聚于头部,会造成手足冰寒,不省人事的疾病,严重时会立即死亡。如果偏于上部的气血能复返下部,此人必生,如不返则必死。8阴由内产生的实症:过喜过怒之人不知节制,造成脏气向上逆行,—旦上逆,必使下部空虚。下部空虚阳气越散,寒气就乘虚而入,下部就成为寒实了。9阴由内产生的虚症:喜过度则心气必缓,而气就下降。悲伤过度会使肺气消散,—旦气消,则经脉就成为空虚状。此际若食寒冷之物,就会使胃生寒,加上肺气虚而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于体内,终令血行艰涩,阳气四散,这就“虚”。
吴泳茵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22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824楼#
发布于:2016-01-16 22: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6年1月16日《黄帝内经》第74课笔记:
1、神微的针刺方法:先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至皮广表面即可,不须刺入皮中,如此就可使稍微不足的神气自然充足起来。这是神方面的。
2、气有余,会使人喘咳且气向上冲。气有余时则须泻其经脉,但须注意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泄。气不足就会有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的症状。气不足,则须用补法补其主要经脉,不可使气泄出。如果只是皮肤稍微发生异常,称“肺魄之气微泄”,只是肺气微泄的意思。刺肺气微泄的方法,病在微时,动作上的行为就可以治愈这个问题。这是气方面的。
3、血一旦有余则肝气必郁,会易怒;血有余时,须泻其最盛大的经脉,放出其血。血不足,肝必虚,皆因肾不足造成,易生恐惧。血不足时,则先寻出虚弱的经脉,把针刺入主经脉内,久置其针,小心检视,等脉气转为大后,很迅速的出针,手按针孔,不使血流出针孔。如果体内的邪气令孙络充血,会有瘀血积在血脉的现象,这时须找出郁血的血络处,放血一两滴,使留滞无用的瘀血不进入主经里面,不让它造成大病。这是血方面的。
4、形有余,会有腹部胀满的现象,小便不顺畅。形有余的须离其阳的经脉。形不足,会使手足无法自由活动。形不足的湎补其阳经的络脉部分。如果邪气只停留在肌肉,则会有肌肉蠕动的感觉,名“微风”,皮肤里有点痒痒的。取穴在肉与肉之间,针刺不在主要经脉上,不在其络上,这样卫气回复了,邪气就会散了。这是形方面的。
5、志有余,则腹部胀满兼有下利。志有余,可在肾经然谷穴部位放血。志不足则意昏厥。志不足的,可取用复溜穴施用补刺手法。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现象,手脚冷冰也叫厥。在有病症的部位浅针,不可刺入主经脉,病邪立刻去除。这是志方面的。
身体内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必互相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所在,变成一实一虚。1、如果血集中在阴脏,气集中在阳腑,会使人易惊且发狂。2、如果血集中在阳腑,气集中在阴脏,就会有内热很盛的病症出现。3、如果血集中在上部,气聚集在下部,会造成心中烦闷,情绪易怒。4、如果血集在下部,气聚在上部,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
血属阴,气属阳,血气二者,其性喜温暖,厌恶遇到寒冷。寒盛时能使它涩滞不前行,温暖则能使它流畅运行,因此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人体中最重要的是气与血。有东西积聚的即称为实,没有的即为虚。气相聚必无血,血相聚则无气,现在是气血不平衡造成气虚。孙络与络脉皆会输运气血进入主经,如果气血都一起集中在络脉与孙络之中,这就是实。
血和气一旦并聚于头部,会造成手足冰寒,不省人事的疾病,严重时会立即死亡。如果偏于上部的气血能复返下部,此人必生(可以在百会,涌泉,十宣上放血),如不返则必死。治实症的,可以用行气的药和活血化瘀的药。
人身中阴经与阳经都有俞穴(阴阳气交会之所)。阳气由此而注入阴经,待快满时,又由阴经之俞穴外出入阳经,此阴阳和谐时形体必饱满,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如一,则表示正常无病。人病邪的初生,有时发生在阴,有时发生在阳。生于阳的病,都是来自体外的风、寒、暑、湿、燥、热。生于阴的病,都是来自体内的饮食不节,居处不洁,情绪之过度喜、怒、忧、思、悲、恐。
风雨伤害人时,初时必在皮表,再入孙络(若充满病邪),就进入络脉(若充满病邪),就进入主要经脉了。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在肌肉之间,则脉坚硬且大,此时名“实”,实之意,即肌肉呈现坚硬满大,用手按会生痛。
寒湿伤到人体,会出现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艰涩,卫气会失散,故名“虚”。虚的人,会因为机能不张而阳气不足,用手按压患处,阳气就会聚集该处使它温暖起来,所以这时按会感觉舒畅不痛。
由体内产生的实症,过喜过怒,不知节制,造成脏气向上逆行,一旦上逆,必使下部空虚,下部空虚阳气越散,寒气就会入,下部就成为寒实。
阴由内因产生虚症,喜过度则心气必缓,而气就下降。悲伤过度会使肺气消散,一旦气消,则经脉就成为空虚状,此际若食寒冷之物,就会使胃生寒,加上肺气虚而外寒由表入,二寒相重加于体内,令血行艰难,阳气四散,这就是“虚”。(体内寒气太重了)
阳虚外寒,阳本身始生在上焦胸位,主要在温暖皮肤肌肉之间,一旦阳气虚损不足,寒气束
于皮表,上焦的阳就无法去到皮表驱走寒邪,所以寒气独居在外造成寒。
阴虚内热,过度操劳,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摄取食物,体内精华无法充盛,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运行阳热,下焦的排泄功能又受阻,于是胃热的气留滞不出,热气在胸中,这时内热就产生了。
灸友5916
会员
会员
  • UID20145916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
2825楼#
发布于:2016-01-16 22:26
怎么加呀,是qq号吗?
李焕
侠客
侠客
  • UID2017588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0
2826楼#
发布于:2016-01-16 22: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6年1月16日《黄帝内经》第74课心得
1.调经论篇关于针剌法中,凡有余则用泻法,凡不足则用补法,人的神有的有余,有的不足。气也有的有余,有的不足。血也有如此,外形也有如此,情志亦同。凡此十种变化,皆因气之不同产生的。人体中有精华之气,有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六腑,及全身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金身上下三百六十五关节所在,都是百病生之所也。然百病之生,都有分虚实,现老师说有余的分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这都始生于五脏。心乃藏神之所,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人因此而有外形。故人的意志心情内通骨髓,行之于外,内藏五脏。五脏的精气,都透过这些管道来各司其职,一旦其间之气血不和,百病必因之而生。治病,都固守在调理其经脉的畅行。
2.人的神若太过,会呈现笑不止的现象;若神不足,则会生悲泣的症状。气血协谓之时,其五脏必然安定,固表之力(免疫系统)必强,此时即令邪入体表,只会引起一些汗毛竖起,皮肤有寒冷感而巳,此种表示神气微微受病,故名为神微。对神有余的病人,采取在孙络位置放出少部份的血,不可在大经主脉上放血,神气自然平稳。神不足的,找出其络位虚弱之处,即皮肤见凹陷的位置数按之,使气血连,也可用针来通利其气,切不可令其出血。针取出时,不可令其气泻,探扪针孔之法,来令其经铬气通,神气自然平衡。先用手指按摩针刺的位置,针至皮广表面即可,不须刺入皮中,如此就可使稍微不足的神气自然充足起来。
3.气有余,会使人喘咳且气向上冲。气不足就会有呼吸无力且呼吸变浅的症状。血气的运行如果不乱,则五脏之间必定呈安和的状态,如果只是皮肤稍微发生异常的时候,称肺魄之气微泄,只是肺气微泄的意思。气有余时则须泻其经脉,但须注意不可伤及经脉,不令其出血不令其气泄。如气不足,则须用补法补其主要经脉,不可使气泄出。刺肺气微泄呢?只须轻按须要针刺的位置,把针拿出来给病人看到,一边拿针一边说:“我要把针刺入很深的地方。”此时病人必怀惧色,则体内精气立刻就会回复正常,邪气因而散乱而无处可容,于是自毛孔中外泄,正气就自然回复。
4.血一旦有余则肝气必郁,呈现易怒之状,血如不足,肝必虚,皆因肾不足造成的,故易生恐惧状。人体内气血舒畅正常运转,五脏必定安和;如果邪气令孙络充血,则必会有瘀积血脉的现象。血有余时,则须泻其最盛大的经脉,放出其血,血不足时,则先寻出虚弱的经脉,把针刺入主经脉内,久置其针,小心检视,等脉气转为大后,很迅速的出针,手按针孔,不使血流出针孔。针刺经脉中的瘀血,须找出郁血的血络处,从该处放血,使留滞无用的瘀血不进入主经之内,造成大病。
5.形的有余与不足,形有余之人,会有腹部胀满的现象,小便不顺畅。形如不足,会使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气血平稳流畅,五脏必安定,如果邪气只停留在肌肉,则会有肌肉蠕动的感觉,名微风。形有余的须离其阳的经脉,形不足的须补其阳经的络脉部份。如何刺微病呢?
取穴在肉与肉之间,针剌不在主要经脉上,不在其络上,如此卫气得以回复,邪气就会散尽。
6.志有余与不足,志有余的人则腹部胀满兼有下利,志不足则意昏厥。气血不乱,五脏安定不病,则表示邪气在关节部位,该处会稍有颤动的现象。凡志有余之人,可在肾经然谷部位放血。志不足的,则可取用复溜穴施用补刺手法。在气血未乱时,已稍有症状时如何刺呢?在有病症的部位浅针,不可刺入主经脉,病邪必能立刻去除。
7.身体内气血一旦不平衡,阴阳必互相倾戈干扰,使卫气运行混乱,血在脉中乱行,气血离开本应居留之所在,变成一处实一处虚的状态。如果血集中在阴脏,气集中在阳腑,会使人呈易惊且发狂状。如果血集中在阳腑,气集中在阴脏,就会有内热很盛的病症出现。如果血集中在上部,气聚集在下部,会造成心中烦闷,情緖易怒之症状。如果血集在下部,气聚在上部,就会有精神混乱而健忘的症状出现。
8.血偏居在阴,气偏居在阳,如此气与血分开的时候,究以何者为实?何者为虚?血气二者,其性喜温暖,厌恶遇到寒冷。寒盛时能使它涩滞不行,温暖则能使它流畅运行,因此气所聚之处血为虚,血所聚之处气为虚。有为实,无即为虚。所以气相聚必无血,血相聚则无气,现在是气血不平衡,而造成气虚。孙络与络脉皆会输运气血进入主经,如果气血都一起集中在络脉与孙络之中,这就是实。血和气一旦并聚于头部,会造成手足冰寒,不省人事的疾病,严重时会立即死亡。如果偏于上部的气血能复返下部,此人必生,如不返则必死。
9.实症是从何而致的,虚症又从何处而产生的?人身中阴经与阳经都有俞穴,此阴阳气交会之所。阳气由此而注入阴经,待阳经满时,又由阴经之俞穴外出入阳经,此阴阳和谐时,形体必饱满,三部九候之脉若正常如一,则表示此人正常无病。人病邪的初生,有时发生在阴,有时发生在阳。生于阳的病,必得自外感之风、寒、署、湿、燥、热。生于阴的病,必得自饮食不节,居处不洁,情绪之过度喜、怒、忧、思、悲、恐而来的。
10.风雨伤害人时,初时必在皮表,再渐进入孙络,当孙络充满病邪,就进入了络脉,等络脉充满病邪,就进入主要经脉了。如果人的气血与病邪,尚停在肌肉之间,则脉必坚硬且大,此时名实,实之意,即肌肉呈现坚硬满大,用手按则生痛。
11.寒湿伤到人体,会出现皮肤松软无弹性,肌肉坚硬紧绷,血流艰涩,卫气会失散,故名虚。虚的人,会因为机能不张而阳气不足,用手按压患处,阳气就会聚集该处使它温暖起来,因此按时会感觉舒畅且不会疼痛。过喜过怒之人不知节制,造成脏气向上逆行,一旦上逆,必使下部空虚,下部空虚阳气越散,寒气就乗虚而入,下部就成为寒实了。
慕利敏
新手
新手
  • UID2015150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97
2827楼#
发布于:2016-01-17 00:54
中医经典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
2016.1.16日内经第74集作业
*如果此人大笑不停,或是悲,但是他并没有恶寒就没有病,可用针在皮肤表面按揉,不用下针。不可太过。
*气有余和气不足
肺气有余时病人会咳喘,不足会呼吸短促。当气一有问题,皮肤会有一点苍白。
中医善用五行大原则。
有余则泻经,不出血。不足则不出气,可出血。
血有余,气不足,易怒,很容易发脾气。不足则恐惧。
血气未病,则五脏安定。如果有血症,有余和不足都会在经络上出现。不足下针在气脉时留针。不足时,补泻,下肝经曲泉或太冲,原穴虚实均可治,气滞时,针孔是红的,原来脉小,后来脉大。
如果是经脉里有淤血,放掉就好。放血只放一两滴,让气血调理。
形有余,一个人太胖或太瘦,形体改变,小腹会胀满,大小便不顺畅。
形不足,手脚四肢无力控制不好。形是脾,不足补脾经的阳经(胃经)之络,有余扎阳经。不足扎络。
治胃病找分肉间,即在胃经和脾经肌肉的中间找。
一个人的志太过,不足会昏厥,手脚冰冷,病人骨头中间会有声音。有余在然谷旁的络脉,青筋上刺血。不足在复溜(母穴)。
气血没有紊乱,脉正常,有点小病,可在络脉上放血。
治脏腑的病,要在大的经上下针,在络上下针无用。。
*气血有病,会相格斗,气会乱于胃,血会乱于经。
气病于阳,病人会发狂,可在百会、涌泉放血。气血动乱,血热病于阳,会更热。血病于阴,气病于阳,(会癫狂)人身上的血和气,本性是阳,遇寒则血不能流。气之血病为血虚,血之气病为气虚。气多则血少,血少则气多,气血要平衡。气和血是不回头,一直循环的,一停下来就会累积,伤到气,气一累积,血就虚掉了。气并在一起会血虚,血并在一起会气血。入气分和入血分的药不一样。人体最重要的是气血。
*有则为实,无则为虚。气病无血,血病无气。气和血堵在一起会造成实症。治实症要加行气和活血化瘀的药。在末梢放血为行气。
所有的阴是脏,阳是腑,都有俞穴汇集的地方。阳血到阴经会造成阴满,气太多,阳太多都不会好。
*手上的脉有九候,寸关尺是三部。每部分三个,皮肤表面是一部,中间是一部,骨边是一部,三个部分为九候。
*有的病出于阳,有的病出于阴。出于阳是风寒暑湿燥热,出于阴是饮食和喜怒悲恐。阳病来自外在,风寒暑湿燥热等,阴病来自内在。
*风伤于人,在皮表,再到络脉,再到大筋(血气),再到肌肉。持续痛为实,隐隐作痛为虚。
寒湿伤人,病人会虚症,阳气不足。一碰就痛是实症。
阴可满,不可实,实是因为气与血并病。阴实会大喜大怒,阴气上逆,情绪不稳定。横膈上是阳,下是阴。阴到阳,即上逆则下虚。
胸腔是阳中带阴,下焦是阴中带阳。阴气上行,则阳气就散掉了。
喜则气下,悲则气消。阳气消损,阴会进来。吃冷食,寒气太重,会造成阴虚。阴虚,阳散,是有寒。阳虚,体表会很冷。
*阴虚,内热。阳盛则外盛,阴盛则外寒。
去寒分表寒和里寒。
*阳受气于上焦,寒气在外,上焦不通,阳气无法固外,病人会发冷。阳虚生外寒。
阴虚生内热,劳力的工作做得很多,行房很多也会阴虚,行气会衰少。
上焦不通时,只剩胃气是热的,就会阴虚。
李宁
新手
新手
  • UID2014845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6
2828楼#
发布于:2016-01-17 07: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6年1月16日《黄帝内经》第74课学习心得:

一、《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1.五脏之道
(2)气有余不足怎么治?
病症:肺气有余:喘咳上气,说话声音大。肺气不足:息利少气,讲话无力。
脾有问题脸色会苍白。
治法:有余就泻其经,让气出,不出血。不足就补经髓,让气不能出。刺微就是告诉病人我要扎针了,病人紧张,气泄腠理,真气就得。
(3)血有余不足怎么治
病症:血有余人会发怒,不足人会恐惧。
治法:血有余可在有瘀血处放血,不足在气脉处留针,让慢慢恢复过来。可下肝经母穴曲泉,俞穴太冲。气至针孔周围会泛红,脉也比下针前大。
(4)形有余不足怎么治
病症:形有余肚子会大,大小便不顺畅。
不足就会四肢无力,肌肉会跳动。
治法:形有余则泻其阳经胃经,不足就下络脉。刺微取脾经和胃经之间,手不过肘,腿不过膝的分肉处。
(5)志有余不足怎么治
病症:志有余会腹胀,下利。不足会手脚冰冷,骨节动会有声音。
治法:有余在然谷穴旁青筋处点刺放血。不足就补肾经母穴复溜。
注:气血未并,都是浅病就在络上分肉上下针,不要下到主经上。经脉络到脏腑。脏腑病才会下到大经上。
2.虚实何以生?
气血并,阴阳相搏,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虚一实。
(1)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脖子是气海,气到脖子就到顶了,如果气冲到头阳,人就会惊狂。百会涌泉放血就能把阳导下来。
(2)血并于阳,气并于阴,热上加热,就为热中。
(3)血并于上,脉气实人心烦,气并于下,气不舒而多怒;血并于下,则善忘,气并于上,则为愧乱。
(4)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会昏迷。百会,十宣,涌泉放血,血就虚了,气就回来了。
(5)血气本性息温恶寒,一遇到寒气血不流畅,血气必须平衡,血多气就少,气多血就少,气血运行不回头,一直在循环,一遇到寒就会累积,气积血就虚了,血就过不去。所以气之所病为血虚,血之所病为气虚。气并血会虚,血并气会虚。
(6)虚实如何定义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虚症: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血气相失,气血都堵住了。
实症:单纯气阻造成的血虚或单纯血遇寒凝滞造成的气虚就是实症,就是血与气并。攻实症如肿瘤可开行气又活血化瘀的药。
(7)虚实之要
阴是脏,是血;阳是腑,是气。阴阳在腧穴汇集,阳通过腧穴注于阴。阴阳均衡体形才正常。说明头身脚三部九候如一。手上的脉也有三部九候,三部分别是寸关尺,每部都可摸到皮肤,血脉,骨边三种深度。
3.邪如何伤人
(1)病出于阳:指人受六邪(风寒暑湿燥热),病邪来自外。
(2)病出于阴:饮食无节制,居处不当,情志不稳定,病邪来自内。
(3)风雨如何伤人
风雨伤人,先客于皮肤,再到孙络,再到络,再到主经。病邪会影响血气,脉坚大,实症痛拒按。
(4)寒湿如何伤人
寒湿中人,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血脉不流畅,卫气虚,为虚症。手按病人他会觉得很舒服,因为医生手上的阳气过去了。
4.阴之虚实
(1)阴之生实:阴可满不可实,实是气血并造成的。如肝里面可以装满血,但是不可以又瘀血。
人中膈以上为阳,以下为阴,正常是上焦阳中有阴,下焦阴中有阳。喜怒不节,下焦阴气上冲到胸阳。下焦只剩阳气就虚了,阳气也就散了,上焦阴停在那里不动了,阴阳就隔离。人就会生病。
(2)阴之生虚:
喜则气下,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消则血脉空虚,肺是阳,悲太过,阳气消损,阴会进来。再吃寒食,阴上加阴,就会阴虚。
为何要分阴阳虚实?因为又入阴的药,有去实的药,有补虚的药,要根据病因下处方。
5.阴阳寒热之别
阳虚则外热:阳气受于上焦,温皮肤分肉,如果寒气客于外,上焦之气不通,阳气无法固外,寒独留于
张兴平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12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00
2829楼#
发布于:2016-01-17 08:26
中医经典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2016年1用16日《黄帝内经》第74节学习心得:    帝问:  针刺微病时应怎样?岐伯说:   应按摩病处,針刺时不向深推,只是导移病人之气,使之充足,神气就可得到恢复。
   气就是肺,肺气如果有余时,病人会咳喘上逆,气与血是分工合作的,不会并在一起,这时皮肤上能看出一点点苍白的颜色,这是初起的病症。
    有余就要泻,不足就要补,有余针他的经不要让他出血,不足则补其精髓,不能使它出气。
针刺微病时应该怎样?应按摩病处,不要松歇,同时拿针来看着说,本来应该深刺的,但刚进针时一定得改而浅刺,这样病人的精气自然贯注于内,而邪气就散乱于浅表,无处留止,邪气从腠理发泄了,真气自然就能恢复正常了。
     血有余则怒,很容易发脾气。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相混杂,五脏还安定,只是孙络邪盛外溢,络内就会有留血现象。血有余动怒,就可放血,血不足就补其气虚弱的经脉,在进针后,如病人脉搏不大不小,留针时间要稍长,并注意病人的目光,如脉见洪大,就要立刻拨针,不能使它出血。
    形有余的人腹部会大,大小便不顺畅,形不足则手足不灵活,沒有力量,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相混杂,五脏还安定,仅是肌肉有些蠕蠕徽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皮肤会痒。
    形有余就咱足阳明胃经之气,形不足就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之气。
    气与血是相行,不会相冲的,当阴与阳相斗的时候,气会乱于表气。血逆于经,这时血与气会分离开来。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当气并于阳的时候,气往头上冲,病人会发生惊狂,这时可百会放血,也可以从涌泉导下来。如果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为热中。如果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会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血和气都是喜温而恶寒冷的,遇寒造成血不能流,气受到影响,温回来了,气血才会平衛下来。所以,气若偏胜就有血虚的现象,血若偏胜就有气虚的现象,
   黄帝问:   人体里最重要的就是气和血,现在你说血偏胜,气偏胜,都是虚,是不是都没有实症了?岐伯说:看到膜到了就是实,沒有就是虚,所以,气并在一起,血就过不去了。血并在一起无气,就成为虚了。大络和孙络里的血气,那是流注到经脉去,如果血与气相混杂,那成为实了。如血和气混杂后,循着经络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的病证,得了大厥病,就会突然昏死过去,如手足还暖,就能活,否则就会死去。
   实与虚是从什么渠道来的?虚实的关健请讲详细点。岐伯说:   所有的阴是脏是血,阳是腑,是气。所有的阴与阳都有它的输穴,它会集的地方,阳经的气血灌注到阴经,阴经气血充满了,会造成阴满,阴阳均平,以充其行,所以我们人有正常的形体是因为有阴与阳同时把身体冲起来。所以,阴太多和阳太多都不好。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致,就称为正常人。阳病是来于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热。阴病是来自内脏,是自己的原因。
   帝问:风雨伤害人的症状是如何?岐伯说: 风雨伤人先在皮肤表面,如没治好,病才进孙络,孙络沒没好,胀满以后才传入络脉,络脉满才输入大经,进入大经以后,邪会伤到血气,这吋病在肌肉里,膜脉就很坚大,实证外表有坚实充满的样子,肌肤上不能够按触,按触就会发生疼痛。
   寒湿的伤人,会使皮肤急聚,肌肉坚紧,营血凝涩,卫气耗散,所以说虚证的病人,常有恐怯的感觉,气不够用,如轻按触,就会血脉流畅,而气也就足了,像有温暖似的,所以就觉得舒服而不痛了。
    阴可满,不可实,实是因为气血并如多怒不加节制,就会使阴气上逆,这时下部的阴气就要不足,阳气就来凑合,所以说是实证。
   阴的生实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说:   如恐惧太过,就会使气下陷,悲衰太过,就会使气消散,如气消耗,血脉就虚了,若在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伤了脏气,就会使血涩滞而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受气于上焦,所以胸腔里肌內间隙都是阳在保护,现在寒气在外,太冷了,影响到上焦,上焦不通,阳气就没办法固外,会造成病人发冷,所以说阳虛生外寒。
  阴虚生内热,就是劳力的工作做了很多,行房很多,也会使人阴虚。造成行气衰少,因为里虚了,当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只有胃气是热的,其他精液都因劳而蚝散了,只剩胃气是热的,这时热气一直在熏,胃本身是非常热的,这吋阳的热气往上升,所以阴虚的人会有内热的现象。
任红超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44
  • 粉丝2
  • 关注2
  • 发帖数227
2830楼#
发布于:2016-01-17 08: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6年1月15日黄帝内经第73节学习心得:
水热穴
1.少阴为何主肾,肾为何主水
  肾为母脏,地气之所以上,是因为上面的水生于肾,供应下面。肺和大肠相表里,小肠在大肠的上方,小肠的火把大肠的精液气化上升,前升后降,肺法像天,天一下雨就是肺里的津液回到肾脏,即金要去生水,到肾脏后再到小肠,小肠再次把水气化,肾主骨骨主髓,脑为髓之海,水到骨髓一路到头部去。
2、水风病:劳动力的人在劳动很强的时候出汗,汗出当风,劳动力出汗为肾汗,肾脏有力量,骨就有力量,人才有力量,当出汗很多的时候,外面的风一吹时干掉了,毛孔就会收缩起来,汗出不来就会停在肉和皮肤之间,时间长了会成跗肿。此病本生于肾,名叫风水。
3、正常人身上的是水是气化往上走的,现在是往下的,脚是身体最低的地方,所以脚就会肿。水的俞穴有57个,所有的阴,水都积在这里。
   从背后来算,尾椎骨往上是命门,命门旁开一寸是肾俞,从中间往下看,差不都是一个关节都是一个穴道,从左右再开一寸半,差不多有二十五个穴道,这些穴道都是肾脏在管。因为肾积水了,呼吸会短促,无法躺下去。肺因为肾水挡在里面无法排掉,呼吸会短促。发汗水就排掉了。排水的方法很多。
4、气街
a、肾气街
     位置:从曲骨到神阙任脉这一段旁开0.5寸,肾经的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
这些与任脉平行的这条肾经为肾之街。
b、胃气街
  位置:从曲骨到神阙任脉这段旁开2寸,胃经的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这条胃经为胃街。
任何水病都与肾有关,胃为肾之关,水病以上肾街胃街的穴位都可以随症取穴,直接下针;或用甜才酒煮鸡屎白也能去水;阴陵泉,照海,复溜,地机,三阴交,三皇穴都是水道,都可以下针排水
5、春夏秋冬要顺行四季的节令。
a、春天取任脉,因为春天是木,阳气始升,病气不能深入,在络脉。扎针在肌肉的缝隙
b、夏天取络脉,因为血旺、气弱。
c、夏天受病是因为暑伤,脉弱气旺,病在经络,刺到皮肤表经。在阳经上。
d、秋天取腧穴(经脉与腠理间)。秋天阳气衰弱,阴气开始上来。受到的寒气、湿气,不会深入,在经上。
秋天是肺经在管,肺主气,在气穴上下针。气动,气管里的血会和外面一起动。阳盛时,可用合穴做。俞穴和合穴即病气进来时,短期为实症,久病为虚。
新病气色还没改变,久病的人,气色一定改变了。新痛按会很持续痛,久病是隐痛,按摩舒服。里面痛是阴,外面痛是阳。背后痛是阳前面是阴。
e、冬天取井荣,春天不流鼻血。冬天阳气盛,一动到经穴,会把阳引出来。动了阳气,冬天会阳会往外,没有潜藏,隔年的冬天会流鼻血。冬季的阳要潜藏,冬眠的动物不冬眠,春天流鼻血。
6、所有的阳,汇在头上的热,都可以用上星、百会等。可以按照经络放血,最常用的是百会放血。当热气往上冲的时候,一放血,阳气就会往下走。
胸中之热:大杼,膺窗,缺盆,背腧可用。
胃热:胃之街,足三里,巨虚,上下廉都可用。
四肢热:云门,髃骨,委中,髓空可以泻四肢热。
五脏热:五脏的背腧穴都可以用。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热病都是寒引起的。温病派只看到热没看到寒,所以很难治好病。
调经论
1、肝藏血,心藏神,肺藏气,脾藏形,肾藏志。
百病都有虚实,五实五虚衍生于五脏,五脏之道有五条经络。
血气不合的时候会产生变化。
2、恶寒怕冷是神不足之初始,喜和悲是神不足之表症,没有伤到内脏。此时可泻小络,即手指旁边放血。
有余时放血,神气会平稳,不足时只刺,不放血。
灸友43688
会员
会员
  • UID2018368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
2831楼#
发布于:2016-01-17 09:47
加入这其中一个班,是要在网上学习还是要去报的地方学习?
吴泳茵
侠客
侠客
  • UID20175622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0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832楼#
发布于:2016-01-17 12: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6年1月17日《黄帝内经》第75课笔记:
阳气盛外热也盛,上焦的阳气如果无法畅连肌肉皮表时,会使皮肤紧密,肌理闭塞不通,毛孔因而不能畅,汗液无法外泄,造成体内的热总是在肌中,汗出不去,这样就产生外热症状。有一种情况,身体从小到大从来不出汗的,这原因有二,一可能是从小有肺炎没清干净;二是出生时没有全部吐掉羊水所致。这种情况在身体正常的情况下用冷水洗个澡,就可以逼使毛孔张开,汗就会出,因为冷极生大热。
阴过盛生里寒,阴气本居下,如因过度劳累,阴气向上逆行,此阴寒之气停积胸中无法外出,胸中阳气必然散去,寒气独居阳位,导致血艰涩难行,气脉不通畅,内里气血不通畅,会出现濇脉,因为寒让血凝固了。
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用刺法治疗时,须在发生异常的经脉取穴,若是血偏则取血,若是气偏则取气(如在胸腔处心是血,找血经;肺是气,找肺经)。同时要考虑病人体型与四季变化来决定取穴位置。
因血气的偏差,所产生的疾病,造成阴阳相争,补泻就按经络取穴便可。
十二经脉全连系身上三百六十五个关节,节生病会延及经脉。十五大络是由脾管。
1、若全身难过又不知痛在何处,则在两蹻脉上取穴。2、如果是体外四肢的疼痛,三部九候之脉又正常,则用左右对称针络脉治疗的缪刺法,痛在左侧但右手脉有偏差,则采用对称刺经脉之法。
巨刺和缪刺的共同点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不同点是巨刺治在经上,缪刺治在络上。
一旦病邪居于大络脉中,就会从左流注到右,或从右侧流注到左侧,上下左右不断游走而与主经脉产生干扰,分布在四肢末稍,此病气无常居之所,又不进入主经俞穴,此时采用“缪剌法”。
1、病邪在足少阴肾经的络上,会有突发心绞痛,胸腔胀闷,胁肋胀满的症状,若不是有其它病积于胸腔内,只须在然谷穴前后找其瘀络之血脉,用放血针放出血,尔后就会痊愈,如果不好,左胸痛取右侧,右胸痛取左侧,在然谷穴附近找历痛点下针,即可治好。新发、初病的,在五日内必完全复原。因为病之初在络上好治疗,在较浅的青筋处点刺便可。
2、病邪在手少阳之络脉中,会有喉痛,舌向上卷口中干燥,心烦且手臂外廉痛,手无法抬到头部等症状。可针刺手中指及手次指指甲侧的中冲及关冲穴放血,身体本来是强壮的会立刻就好,年老者须过片刻时间才好。
3、病邪在足厥阴的络脉上,会有突发疝气剧痛的现象,可剌足大指指甲后方与肉交接之处,左右各一,男立好,女须片刻,左痛取右,右痛针左。
4、病邪在足太阳的络脉上,会有头项强痛,肩膀痛。可刺足小指甲正后方与肉交接之处,左右各有一穴,针后立愈。如未愈,则外踝下之申脉穴,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只须片刻间即可痊愈。
5、病邪在手阳明的络脉上,会有胸中气满,气喘且胸助向上提升,胸中大热的症状。可刺手大指及食指指甲侧的少商与商阳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6、病邪在臂掌之间,使手肘无法伸屈,可刺足踝后方,先用手指按出痛点,再用针刺,以刺到病愈为终。
7、病邪在足阳蹻的络脉上,会眼目疼痛,从眼内眦开始痛,可剌外踝下的申脉穴上左右各一,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一时辰后会好。(人若由高处坠落,瘀血留体内,造成腹中胀满,无法大小便则,先喝桃核承气汤,这是因为上面伤到足厥阴肝经络脉,下面伤到足少阴络脉。可刺内踝下,然谷穴前,从青脉部位放血而出,再刺足背的冲阳穴,如果还没有愈,就在足大指三毛位上放血,血出即愈,还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郑其赛
侠客
侠客
  • UID20143846
  • 粉丝1
  • 关注3
  • 发帖数12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2833楼#
发布于:2016-01-17 20:39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6.01.17黄帝内经75课学习心得

黄帝说:医经上所说的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生外热,阴盛则生内寒。我已听说过了,但不知是什麽原因产生的。岐伯说:诸阳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现寒气侵袭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阳气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如此则寒气独留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黄帝说:阴虚则生内热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过度劳倦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必形气衰少,也不能转输水谷的精微,这样上焦即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脘也不能化水谷之精,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黄帝说:阳盛则生外热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如此则卫气不得发泄散越,郁而发热,所以发生外热。黄帝说:阴盛则生内寒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若寒厥之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下泄,寒气不泻,则阳气必受耗伤,阳气耗伤,则寒气独留,寒性凝敛,营血滞涩,脉行不畅,其脉搏必见盛大而涩,所以成为内寒。
P501黄帝说:阴与阳相并,气与血相并,疾病已经形成时,怎样进行刺治呢?岐伯说:刺治这种疾病,应取其经脉(心血肺气),病在营分的,刺治其血(心经),病在卫分的,刺治其气(肺经),同时还要根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决定针刺次数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黄帝说:血气和邪气已并,病已形成,阴阳失去平衡的,刺治应怎样用补法和泻法呢?
岐伯说:泻实证时,应在气盛的时候进针(取子穴),即在病人吸气将尽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刺其腧穴以开邪出之门户,并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使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在针刺时还要使针孔不要闭塞,以排泄邪气,应摇大其针孔(苍龙摆尾之法),而通利邪出之道路,这叫做“大泻”,出针时先以左手轻轻切按针孔周围,然后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
P502黄帝说:怎样补虚呢?岐伯说;以手持针,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气,待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即气出针入,针刺入后不要摇动,使针孔周围紧密与针体连接,使精气无隙外泄,当气至而针下时,迅速出针,但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使针下所至的热气不能内还,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使精气得以保存。针刺侯气时,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气至而充实,始可出针,这样可使至之气不致散失,远处未至之气可以导来,这叫做补法。
P503黄帝说:先生说虚证和实证共有十种,都是发生于五脏,但五脏只有五条经脉,而十二经脉,每经都能发生疾病,先生为什麽只单独谈了五脏?况且十二经脉又都联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经脉,经脉所发生的疾病,又都有虚有实,这些虚证和实证,又怎样和五脏的虚证和实证岐相结合呢?岐伯说:五脏和六腑,本有其表里关系,经络和肢节,各有其所发生的虚证和实证,应根据其病变所在,随其病情的虚实变化,给予适当的调治。如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脉;病在气分,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间;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病在筋,亦可用焠针劫刺其病处,与其筋脉挛急之处;病在骨,亦可用焠针和药烫病处;
P504者全身疼痛,而不知具体疼痛在何处,可以刺阳蹻阴蹻二脉;身有疼痛,而九侯之脉没有病象,则用缪刺法治之。如果疼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象,则用巨刺法辞之。总之,必须详细地诊察侯的脉象,根据病情,运用针刺进行调治。只有这样,针刺的技术才算完备。巨刺法缪刺法的共同点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差异点:巨刺在经(深刺),缪刺在络(浅刺)。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麽叫缪刺?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经病取经穴。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十五)大络中(脾之大络大包穴管所有的络穴),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腧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麽区别?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但是运用巨刺必定要邪气中于经脉,邪气留脉决不能运用,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因为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黄帝道:我想知道缪刺怎样扎针的,怎样用于治疗病人?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缓解;如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P508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针刺手小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关冲穴,各刺一针。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果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P509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左右各刺一针。男子立刻缓解,女子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如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部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以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例如月亮开始生光,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蹻脉,使人发生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后的申脉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如人步行十里路(约2小时)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发生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淤的药物。这是由于坠跌,上面伤了厥阴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针刺取其足内踝之下、然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动脉处的冲阳穴出血;如果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青筋处各一针,出血后病立即就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假如有好悲伤或惊恐不乐的现象,刺法同上。(湖北—郑其赛2016.01.17
刘艳娟
新手
新手
  • UID2019051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91
2834楼#
发布于:2016-01-17 21:0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611775:久病的人阴虚。
阳盛生外热:阳是上焦,上焦不断循环,肺里的阳到四肢肌肉皮肤上去,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汗流不出,故外热。
阴盛生内寒:身体里有寒的时候,泻不出去,寒停留在体内太久,胸阳的湿气会没有,心脏的温度会降下来,心脏的搏动力量会减弱,这时寒独留,血会凝固住,血行速度会受到影响,寸口脉因而盛大起来。
阴与阳并,气与血并,针法:须在发生异常之经脉取穴,若是血则扎在血气上,若是气则扎在胃上。以胸腔来讲,心是血,肺是气,如果病是发在胸腔的,如果是血下针在心经上,如果是气下针在肺经上。
因血气之偏差,产生了疾病,结果造成阴阳相争,补泻:泻法:针可以扎在子穴上,针下去起针时可以摇大针扎,让气流出来,补:针出来把针孔按住。
补虚:吐气的时候气吐完下针,吸气的时候把针深进去,出针的时候把针孔塞住。
虚实有十种,生于五脏,十二经脉连系身上三百六十五个关节,关节有病,也会延及经脉上,经脉也有虚实之分。五脏与六腑是表里,有十二经脉,名有虚实,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全身难过又不知痛在何处,可在两跷脉上下针,如果体外四肢的疼痛,三部九候之脉又正常,则用缪刺法,痛在左侧但右手脉有偏差,采用巨刺。
巨刺与缪刺的共同点:都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不同点:巨刺是在经上,缪刺是在络上。
不痛在正经上,是痛在络上,在对侧的络上治疗或者上病下治(对侧)。
缪刺论:病邪客于身体外面,一定会居于皮表上,没好会入孙脉,还是没好入络脉再入主经脉,主经脉内连五脏,先入阳经再从阳经的络穴跑到阴经上,从阴经的络上进入五脏,散于肠胃。
病邪客于皮肤表,进入孙络,如果停留不去,毛孔肌肉又闭塞无法出去,又无法进入主经脉,于是就流注到大络脉中,十五大络统归脾在箮,会生出一些奇怪毛病,采用缪刺法。
病邪居于足少阴肾经的络上,会有突发心绞痛,胸腔胀满,平常没有这个病突发这个病,在然谷前后有青筋的地方放血,连续五天就好。
病邪居于少阳经的络:会有喉痛,在井穴上放血,四肢末梢井穴上放血。
病邪居于肝经上的络:突发暴痛,刺大敦穴,男孩子马上就好,女孩子要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病邪居于足太阳的络:头项强痛,肩膀痛,刺至阴穴。
病邪居于手阳明的络:胸中气满,胸中大热,刺商阳穴,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所有的络病都是新病,发烧刺少商,商阳。
病邪居于臂掌之间,手没办法弯曲,可刺踝后方,农历初一到十五按天数刺针数,到农历十六以后反过来刺数为十四,十三。
病邪居于足阳跷的络:眼止疼痛,可针申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人从高处坠落,喝桃核承气汤,刺然谷穴,没好加冲阳还没好再加三毛上放血。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