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5楼#
发布于:2016-01-19 22: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6年1月19日《黄帝内经》第77集学习心得:
1、涩脉病积,水会累积。 少阳管胆,三焦,有余,则筋痹,邪满不足。肝就会有问题,脉会滑,眼睛痛,累积后,一般都是不足,血脉力量会不够。厥阴、少阴、太阴、阳明、太阳、少阳。 2、春季在经脉,夏季在经络,长夏在脾中,秋季在皮肤,冬季在骨髓。 春季天气始开,地气始泻,水形精通,病气在脉上。夏天如果精满气盛,病在孙络。长夏时,经络更盛,肌肉会累积很多东西。秋天病在皮肤,冬天邪气藏在骨里面。邪气一定要按照四时变化而来。不管病情怎么变化,一定要按照经络走。3、如果违反四季,气血紊乱。 春天刺经脉,刺络脉不及,血气会外溢。如果刺到肌肉,太过血气会反逆。如果刺到筋骨,太过,血气内浊,会令人腹胀。春天针浅。 夏天本应刺到络上面,如果刺到筋上,会造成气衰,令人倦怠无力。如果刺到 肌肉, 太过。夏天针浅。 秋冬针深。 中风下针到骨边,不扎到骨边不会好。 4、刺五脏的穴位不可以刺到脏。扎针要斜刺,不能直刺。如果刺到心脏,会有噫症,一天就死。刺到肝脏,五天就死,讲话会很多。刺到肺会咳嗽不止。刺到肾脏,会伸懒腰、打喷嚏。刺到脾脏,会吞口水。伤人五脏必死。 第六十五篇 标本论 1、病来自原来发病的地方。标是传经传到那里。 刺的方法要区分阴阳。认奇经八脉是为了区分阴阳。阴阳逆从是标本的道。即标就治标,本就治本。如病人发高烧,七天不大便。大便是本,大便通了,烧就退了。如病人发烧三四天,昨天有大便,今天没有,用去热的药。治病先治急。 2、先病后逆,先治病。如盲肠炎堵到了,腹痛,在足三里下一寸、两寸找阑尾点的压痛点。针灸和经方都会的中医,没有治不好的病。 3、先出现很多症状,再出现病,先治病。如病人黄疸,很多天胃口不好、不好睡觉,大便不通畅,但突发黄疸,先治黄疸,因为胆堵了,才发其他的副症,完全堵,才发黄疸。 4、先寒后病,先治寒。有病后,才出现寒证的,先治病。先发热后发病,先治热病。如病人大肠便秘堵了,造成发热。还有就是燥热,造成便秘。要看先后,堵到一天、两天没有关系,两天以上就要清理。太阳表实,先解表,再攻里,这是原则。 5、中满就是食物堵在胃里面,因为身体不受纳。如一个人吐血,他的副证会很多,先治急症。 6、病传至心脏时,会心痛,火会克金,会咳嗽,三日会胸肋痛,因为金克土,因为肝木通通在胁肋。五天会造成闭塞不通,因为木克土,土管大小便不通,因为肾脏和脾脏都管大小便。三天没好,发生在冬天,半夜会死掉,夏天会在中午死掉。如果是肺病有喘咳,三天会造成胁肋满,因为金克木,肺有问题会影响到肝脏。没好会木克土,传到脾脏。十天还没好就是实症,肝主目,肝有病眼睛会昏花,胸邪苦满。三日没好,木克土,到了脾脏,肚子会胀,腰脊少腹会痛,七天没有治好,土会克水,冬天太阳下山的时候会死,夏天是在早餐的时候死。古书一候六天,到七天会更换。胃病是最好治的,胃病胀满,五侯腰脊痛,土克水,水不能气化。 7、所有的病都是相传的,传到一个脏或者三四个脏都是可以治的。心有问题,固肺不会传。肝有问题,先实脾。肾有问题,先固心脏,病就不会传。 |
|
2927楼#
发布于:2016-01-20 00:11
中医经典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
2016年1月19日《黄帝内经》第77节学习心得: 少阳之气有余,会发生筋痹,胁部满闷,不足则会发生肝痹,见滑脉就要患肝风疝,而见涩脉则积聚,使人时常感到筋脉拘急和眼痛,一般来说,病一累积,都是不足,血脉的力量不够。所以,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夏气因为热,邪进来都在脉上)。长夏气在肌內,因为长夏是脾脏的季节。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为什么春,夏,秋,冬病邪在这些地方? 岐伯说: 春天,天气开始,地气开始泄,冻土也解,冰也融化,水流行而河道通,所以与这相应,人身之气也在经脉。夏天,经脉满,气充盛,孙络得到了血的滋养,皮肤也驮充实了。长夏,经脉与络脉都很旺盛,能够充分地润泽着肌肉。秋天天气开始收敛,人身的腠理闭塞,皮肤也随着收宿。冬天主闭藏,人身的血气收藏在内,附着于骨髓,贯通着五脏,所以邪气常常随着四时气血的不同情况而入侵人体,在治疗方面,所有的病都必须顺着四时的经气来排除病邪,这样逆乱之气就不会产生了。 在治疗时,如果没有按照方法刺,乱刺,气血乱了,怎么办? 岐伯说: 春天的时候,应该刺他的经脉,结果,刺他的络脉,是不及,这时血气会外溢,这样会伤到气,少气。春刺肌肉,春天应刺在经上面,却刺在肌肉上面,结果是太过,血气会循环逆乱,使人发生气喘,如果春天刺到筋骨,也是太过,血气会内着,使人发生腹胀。夏天病在终上,我们应剌络,现剌在筋上,造成气哀,会令人倦惰无力。所以夏天刺肌肉,血气会内闭,阳气不通,使人容易惊恐。 在针刺五脏时,绝对不能刺到脏,所以,我们在背上的俞穴上下针时,不能扎的太深,也不能扎得太浅。在扎督脉的时候,要斜刺,不要直剌。刺伤了五脏必死。 标本病传论篇 第六十五 病有标,有本,刺法有順逆,要怎样区分他的标与本? 本就是病来至原来的地方,就是最早发病的地方。标是他传经,传到表面上来的,在刺的方法里,一定要区分他的阴阳。该补就补,该泻就泻,我们按着经络的虚实,补泻来做。例: 有个病人发高烧,便秘7天,这7天不大便很危险,这时,就不管他高不高烧了,下药通便,大便一通,高烧就退了。所以,便秘是本,高烧是标,因阳明燥热会发高热。如果有高烧,没有便秘,这时,高烧才是本。当急缓发生时,很急的先治急。 病如果先传,第一个是传到心脏里去,心会先痛,大约一天会咳嗽,因火克金。三天时,传到肝,金克本,这时,肋部会撑痛,到了五天,木会克土,造成大便闭塞不通,身体会痛且沉重,如果三天没好,这病发在冬天,半夜就死了。夏天是中午就死了。 如果是肺病,是脏病的相传,如果肺病有喘咳,短气,咳嗽,三天造成肋络苦满,这是金克木,肺有问题会影响到肝脏。如果沒好在传,就是木克土,土就是脾脏,就会生重体痛。如果十天沒好,就会死。冬天死在日落的时候,夏天死在日出的时候。 当肝有病时,头目眩晕,胁肋撑胀,三天时,病转到脾,脾主少腹,肚子就会胀起来,三天就传到肾,就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如再不好,三天会死。 脾有病时,肚子胀,所以,体重皆痛,身体关节痛,很沉重,少腹也痛胀,因土克水,如果沒好,就会引起腰脊痛,腿胫发酸,三天时会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如在不好,会死。 胃胀满时,土克水,病传到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三天时间,病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大约五天时间,病传到陴,就会身体沉重,过六(36天)天不好,就会死。 膀胱先是小便不通,大约5天时间,病转到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一天时间,病传到小肠,发生腹部胀,大约一天时间,病转到心,发生身体重痛,如果再过两天不好,就会死。 所有的病都是相传,都有死期,如果传了一个藏就停了,或者是传了3,4个脏,都是可以治,如当脏有问题时,首先要把肺固住,心脏的病就不会传,当肝有问题,先实脾,肾有问题,就先固心脏,这样病就不传。只要把病固在一个脏上,这个病不传的话,这个病人就不会死。 |
|
2928楼#
发布于:2016-01-20 00:50
中医经典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
2016.1.19日内经第77集作业 *少阳经不足,会肝庳,涩脉病积,水会累积。 少阳管胆,三焦,有余,则筋痹,邪满不足。肝就会有问题,脉会滑,眼睛痛,累积后,一般都是不足,血脉力量会不够。厥阴、少阴、太阴、阳明、太阳、少阳。 *春季在经脉,夏季在经络,长夏在脾 中,秋季在皮肤,冬季在骨髓。 春季天气始开,地气始泻,水形精通,病气在脉上。 夏天如果精满气盛,病在孙络。 长夏时,经络更盛,肌肉会累积很多东西。 秋天病在皮肤,冬天邪气藏在骨里面。 邪气一定要按照四时变化而来。不管病情怎么变化,一定要按照经络走。 如果违反四季,气血紊乱。 *春天刺经脉,刺络脉不及,血气会外溢。如果刺到肌肉,太过血气会反逆。如果刺到筋骨,太过,血气内浊,会令人腹胀。春天针浅。 *夏天本应刺到络上面,如果刺到筋上,会造成气衰,令人倦怠无力。如果刺到 肌肉, 血气太过。 *针刺原则是夏天针浅,秋冬针深。 中风下针到骨边,因为病深,一年四季躺在床,不扎到骨边不会好。 *刺五脏的穴位不可以刺到脏。督脉扎针要斜刺,不能直刺。 如果刺到心脏,会有噫症,一天就死。 刺到肝脏,五天就死,讲话会很多。 刺到肺会咳嗽不止。 刺到肾脏,会伸懒腰、打喷嚏。 刺到脾脏,会吞口水,十日死。 伤人五脏必死。 标本论第65篇 *病来自原来发病的地方是本。标是传经传到那里。 刺的方法要区分阴阳。阴阳逆从是标本的道。即标就治标,本就治本。 如病人发高烧,七天不大便。大便是本,大便通了,烧就退了。 如病人发烧三四天,昨天有大便,今天没有,用去热的药。治病先治急。 *先病后逆(症状),则先治病。如盲肠炎堵到了,腹痛,在足三里下一寸、两寸找阑尾点的压痛点。 腰痛下针当场就好。 针灸和经方都会的中医,没有治不好的病。 *若先出现很多症状,再出现病的,先治病本。如病人黄疸,很多天胃口不好、不好睡觉,大便不通畅,但突发黄疸,先治黄疸,因为胆堵了,才发其他的副症,完全堵,才发黄疸。 *先寒后生病的,先治寒。 先病后寒,则先治病。 先发热后发病,先治热病。如病人大肠便秘堵了,造成发热。还有就是燥热,造成便秘。要看先后,堵到一天、两天没有关系,两天以上就要清理。 太阳表实,先解表,再攻里,这是原则。 *中满就是食物堵在胃里面,因为身体不受纳。如一个人吐血,其副症状(全身、心里不舒服、便秘等)会很多,先治急症。 *病传至心脏时,会心痛,病在传经,火会克金,会咳嗽,三日会胸肋痛,因为金克土,因为肝木通通在胁肋。五天会造成闭塞不通,因为木克土,土管大小便不通,因为肾脏和脾脏都管大小便。若三天没好,发生在冬天,半夜会死掉,夏天会在中午死掉。(用五分法) *如果是肺病有喘咳,三天会造成胁肋满,金克木,肺有问题会影响到肝脏。没好,会木克土,传到脾脏。十天还没好就是死症。 *肝主目,肝有病眼睛会昏花,胸邪苦满。三日没好,木克土,到了脾脏,肚子会胀,腰脊少腹会痛,七天没有治好,土会克水,冬天太阳下山的时候会死,夏天是在早餐的时候死。古书一候六天,到七天会更换(三天就是21天)。 胃病是最好治的,胃病胀满,少腹腰脊痛,土克水,水不能气化,小便闭,十候死。 *所有的病都是相传的,传到一个脏或者三四个脏都是可以治的。 当心有问题,固肺不会传;肝有问题,先实脾;肾有问题,先固心脏,病就不会传。 |
|
2929楼#
发布于:2016-01-20 08: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6年1月19日《黄帝内经》第77课学习心得:
一、《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1.脉气为何会随四时生长收藏 (1)春气在经脉:因为春天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所以人气在脉。 (2)夏气在孙络:夏天经满气溢,孙络会受血,皮肤充实。 (3)长夏气在肌肉:长夏经络皆盛,内溢肌肉中。 (4)秋气在皮肤:秋天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5)冬气在骨髓中:冬天收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 注:病邪常随四时之气血变化进入身体,症状也千变万化,不管病怎么变化,都应依从经脉走向查病治病。 2.逆刺四时经气的后果 (1)春天应该刺经脉,但刺到络脉,就会血气外溢,人会少气;春天刺肌肉,血气环逆,人会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人就腹胀。 (2)夏天应该刺络脉,如果刺经脉,血气乃竭,人就倦怠;刺肌肉,血气虚却于内,人容易恐惧;刺到筋骨,血气上逆,人会容易发怒。 (3)秋天应该刺皮肤,如果刺经脉,血气上逆,人就善忘;刺到络脉,气不外行,人就只想躺着不想动;刺到筋骨,血气内散,人会发寒栗。 (4)冬天应该刺到骨边,如果刺到经脉,血气皆脱,人眼睛看不清;刺到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刺到肌肉,阳气竭绝,人会善忘。 注:所以下针必要知四时之从逆,必审查其九候,治血气经脉出入之源流,才会真气不乱,精气不回逆。 3.刺中五脏的后果 (1)刺中心脏会打嗝,一日死。 (2)刺中肝脏会话很多,五日死。 (3)刺中肺脏会咳嗽,三日死。 (4)刺中肾脏会打喷嚏伸懒腰,六日死。 (5)刺中脾脏人会吞口水,十日死。 二、《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1.什么是表,什么事本? 本病来自原发性的地方;标是病传经传到表面上。 2.刺之方法 下针必找分阴阳,前后相应,标急治标,本急治本。有的是取标而得,有的是取本而得。 3.治标本的方法 病在标治标,病在本治本。如发高烧,便秘七天,要先通大便;如发高烧三四天,便秘两天,要先吃解表的药。 4.发病后如果先发生反逆的症状,就先治原先得的病。如盲肠炎堵到了,腹痛,可在足阳明阑尾点找压痛点,同时手指破了,要先治盲肠炎,下针,药都可。 5.先出现症状再出现病要先治出现的症状。如全身黄疸,昨天发的,发之前睡眠不好,胃口不好,小便黄,要先治黄疸。 6.热寒症的治疗 先寒而后生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治其标。 7.先病而后泄,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后生中满,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治其本。 大小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如下利脓血,副症会很多,先看哪个症最急,先治哪个。 8.病传脏的症状 (1)心病:心痛,一脾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大小便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好,冬天半夜死,夏天中午死。 (2)肺病:咳喘,三日胸胁胀满,因为金克木,一日身重体痛,因为木克土,五日而胀,十日不好,冬天黄昏死,夏天早晨死。 (3)肝病:头目眩晕,胸胁苦满,三日体重身痛,因为木克土,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因为土克水,三日不好,冬天黄昏死,夏天早饭时间死。 (4)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因为土克水,胫骨酸,三日背筋痛,小便不通,十日不好,冬人定死,夏晏食死。 (5)肾病:少腹腰脊痛,胫骨酸,三日背筋痛,小便不出,三日腹胀,三日两胁胀痛,三日不好,冬大晨死,夏天晏晡死。 (6)胃病:胃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髋骨酸,三日背筋痛,小便不出,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好,冬天夜半后死,夏天日昳死。 (7)膀胱病:小便不出, |
|
2934楼#
发布于:2016-01-20 22: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杨诚报到
2016年1月16日,《黄帝内经》74课心得:
3.肺气虚和肺气实 气有余就表现为咳嗽、气喘、讲话声音大,气不足则表现为鼻塞、呼吸不利、气短、讲话声音小。 当气血运行正常畅通,没有偏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时,五脏就功能正常而安定,这时即使病邪侵犯人体,一般也只能侵入皮肤肌肉的表层,对肺脏功能活动造成轻度影响和损伤,这样的病叫肺气微虚。肺气有病初起时,病人脸上的皮肤有一点点白。 气有余治疗:用针刺泻比较浅的经脉,不要损伤机体内部的大经脉,针刺时不要放血,不能使正气外泄。即可以泄一点点气但不出血。 气不足治疗:用补法补充病邪人的经脉之气,不要使病人的气外泄。 轻微的气病,针刺前先对要针刺的地方多加按摩,同时把针取出来给病人看,并对病人进行暗示:我要深刺,这样使病人精神集中,精神内守,精气收敛于体内,而邪气散乱趋向于体表,没有藏身之处。这样只要浅刺,达到病邪所在部位,邪气就会从皮肤毫毛孔中排泄出来,人体正常就能恢复正常。 病在微时,一个小动作就可以治好病。 4.血有余与血不足 血有余就表现为容易发怒(真正的怒时脸红),血不足表现为容易恐惧。 如果气血运行正常,没有偏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则五脏安定,功能正常,这时即使邪气侵犯人体,一般也只是在体表的孙络中,但孙络被邪气阻塞不通畅,邪气外溢,也会导致络脉和经脉中的血运不早而停留在局部,即有瘀积的血脉出现。 血有余,针刺泻体表充血显露的络脉,使局部出血 血不足,针刺虚弱不足的经脉,针刺入后,留针,到气到(针孔周围粉红、脉会变大),立即快速拔针,但不要出血。 放血时,放一两滴血、气血调匀即可。 5.形有余与形不足 形有余的人腹胀、小腹胀满、二便不利,形不足表现为四肢软弱无力、不能正常活动。 如果气血运行正常,没有偏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则五脏安定,功能正常,这时即使邪气侵犯人体,也仅仅出现肌肉微微蠕动的症状,这样的病变叫微风。即皮肤跳动或者皮肤里感觉痒。 形有余,针刺泻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形不足,用针刺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对轻微的形病,如微风,针刺到肌肉之间(即胃经与脾经中间的肌肉中间,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以驱散邪气,但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刺伤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卫气恢复后,邪气自然消散。 6.志有余与志不足 志有余腹胀、泄泻、完谷不化;志不足手脚清冷。 如果气血运行正常,没有偏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则五脏安定,功能正常,这时即使邪气侵犯人体,也仅仅感觉骨节晨有轻微的震动、骨节中间会有声音。 志有余,针刺泻足少阴肾经荥穴——然谷(周围的青筋),要针刺出血。 志不足,针刺补足少阴肾经经穴——复溜。 对轻微的志病,就在骨节有震动(即有邪气)的局部针刺,但不要深刺损伤经脉。这样停留在局部的邪气就能很快被驱除掉。 *病之初,针要刺到络脉上,浅刺,不要扎到主要的经脉上。 久病或深病,要在经脉上下针,因为经脉上已经有病。经脉是络到脏腑上的,如果要治脏腑的病,必须要在经脉上下针。治内脏的病就要在主要经脉上下针。 7.气血虚实的现象 气血是相行的、平衡的,虚实病变是由于病邪入侵造成气血运行紊乱,阴阳之间失去平衡,气的分布发生混乱,血也出现逆行,气血偏离了正常位置,而形成了机体有的部位偏虚,有的部位偏实的状况。 人的气只到脖子,头为髓海、血。 如果血偏聚于属阴的五脏中,就发生癫病;如果气偏聚于属阳的六腑中,就发生狂证,百会放血或涌泉下针把气导下来。; 如果血偏聚在属阳的体表,就会体表发凉;如果气偏聚于属阴的体内,则会形成体内发热; 如果血逆行偏聚于人体上部,就会心中烦闷;如果气郁积在下焦肝脏中,就会容易发怒 如果血停留瘀阻在人体下部,就会健忘;如果阳气偏聚人体上部,扰乱心神,则使人心烦意乱。 8.气血虚实及产生原因 气行血才行,气在血前六寸,一直在循环,遇到寒就会停下来就会累积。 气血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会使气血运行涩滞不通,温暖会使寒冷凝滞的气血消散而运行滑抻。 如果阳气偏于亢盛,则阴血就会虚少;如果阴血过于亢盛,阳气也会不足。 人身最重要的物质就是气血,如果寒伤到血,血会累积不向前,气就停滞在累积前六寸的地方不再向前,血累积的地方气虚。 寒伤到气,气累积不向前,则血会停下来等气向前,则气累积的地方血虚。 气血都堵在一起是实证,需要同时用行气和活血化瘀的药。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看到摸到是实,没有是虚。 阳气亢盛积聚的地方,血液就显得相对不足;在血液积聚偏多的地方,阳气也就显得相对不足。 血和气失去平衡,气或血相对不足的地方就形成虚性病证。 络脉和孙脉中的气血在正常情况下都要回流输入到经脉中去。如果气血都停留积聚在经脉中,就形成了实证;如果气血都逆行停聚在头部,则形成大厥病,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好像突然死亡。如果气血能下降恢复到正常,则病人还能苏醒过来,否则就会造成真的死亡。在百会上放血,血由实变虚;在十宣上放血行气。 9.虚实病变的症状 血偏聚在属阴的五脏中,就会发生癫病;气偏聚在属阳的六腑中,就会发生狂病。 血偏聚在属阳的体表,就会形成体表发凉;气偏聚在属阴的体内,会形成体内发热。 血逆行偏聚在人体上部,就会形成心中烦闷的症状;气郁积在下焦肝脏中,就会容易发怒。 血液停留瘀阻在人体下部,就会产生健忘的现象;阳气偏聚在人体上部,扰乱心神,则使人心烦意乱。 10.虚实病变的产生 阴经和阳经都有气血灌注而形成的穴位,如果阳经中气血充满了,就会灌注到阴经中去;阴经中气血充满了,也会灌注到阳经中去。通过这样的调节,以保持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平衡的阴阳之气,充实了人的形体,人体三部九候的脉象表现一致,这样就是健康正常的人。 先在阳经而后才影响阴经的病变,多数是遭受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 先在阴经而后才影响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饮食失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房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 所以在节气变化时要知道保养自己,并保持情志、心情快乐。 阳病统统来自外面,阴病来自人体内部,人没有把自己照顾好。 *三部九候脉:手脉也分九候,寸关尺分三部,每部脉有天人地三部脉,即皮部、中间、骨边三部。在皮部摸到脉是病在表,在中间摸到脉是病在血脉,在骨边摸到脉病在五脏。 11.虚实病的原因及症状 1)实性病:拒按为实 【病因】多数是遭受了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的。 病邪侵入路径是:皮肤→孙脉→经脉,并且病邪和人体的气血相合并,停留在肌肉和皮肤之间。 【症状】脉搏坚硬而大。实性病证的病变局部表面往往坚硬而充满,并且不可以按压,如果按压就感到疼痛。 2)虚性病:喜按为虚 【病因】是由寒湿之邪侵犯人体的病变。 寒湿先造成人体的皮肤收缩、功能失常,但肌肉紧张坚硬,血液受寒后凝涩而运行不畅,卫气受到损伤而不足, 【症状】病变局部皮肤往往松弛而有皱纹,体表卫气不足,所以病人喜欢按摩病变局部,按摩后气血通行,而感到温暖,所以病人觉得舒服而不疼痛。 3)阴实病: 阴可满(可以参加循环)但不可实(实是因为气与血并,肝脏里可以有很多血,但是不可以有瘀血) 【病因】喜怒不加节制会形成下部的阴气、特别是肝经之气向上逆行。阴气本来在下面,上面是阳。阴气向上逆行后,下部就显得空虚,阳气就会乘虚而入,侵占原来阴气的部位,同时到下面的阳气因为没有阴气而散掉,阴气停在上面不动,就造成阴实。所以为种病称为实性病。 4)阴虚病 【病因】如果狂喜过度,会使心气涣散而下行。如果过度悲哀,会使肺气消散,肺是阳,心肺之所消散就造成血脉空虚,阳气消散,阴气进入。如果再过食寒凉饮食、损伤了阳气,使寒冷之气充斥于体内,影响到内脏,而导致血液运行机制涩滞不畅,阳气也被耗损消散。 *虚证大部分是因为里寒。 12.阴阳寒热 【阳虚则外寒】卫气虚、感受风寒之邪,导致阳虚不能温煦皮表,寒邪独留于外而出现的恶寒,是外感风寒证。 人体体表的阳气是由上焦输送分布过来,阳气温暖和养护皮肤、肌肉。现在寒气从外侵袭人体,使大小经脉收缩,上焦的阳气不能通达体表,体表阳气不足,寒气却停留在皮肤肌肉之中,所以使人发生寒冷颤抖的症状。 【阴虚则内热】劳倦伤脾,脾不能运化水谷,饮食水谷郁于胃中化热。这个阴虚是脾虚,李东垣称为“气虚发热” 人体如果疲劳过度,形体和气都会耗损而虚弱,影响到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饮食精华不能正常输送到上焦,糟粕也不能顺利地从下部排泄出而停留阻滞在胃中,时间长转化成热邪,热气向上熏蒸到胸内,所以出现内热症状。 久病的人都会出现阴虚内热现象。 【阳盛则外热】外感风寒、郁闭腠理,卫气不能外散而发热。 邪气从外侵袭,使上焦不通畅,皮肤变得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也不通畅,人体阳气不能向外发散,郁积在体表,所以产生外热症状。 *有的人不流汗,可能是小时候肺里有问题(羊水出不来)。女孩子不愿意流汗运动,时间久了毛孔退化。 *出汗衣服贴身上受凉,时间久长疣 【阴盛则内寒】寒邪厥逆于上焦胸中,损伤胸中阳气而出现寒冷,即胸痹证。 由于寒气向上逆行,停留积聚在胸中而不能向外泄除,使胸中阳气被耗损而虚少,寒气单独停留,使经脉中的血液运行凝涩不畅,血行不畅则经脉不通,所以产生内寒。这种病人脉大而涩。 |
|
2936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2
请签到
郑其赛: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
|
2937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2
请签到
贾付民: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6/1/18 76集学习心得: |
|
2938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2
请签到
刘艳娟: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6年1月18日76:病邪客于手阳明的络:耳聋(瞬间发的),针少商,商阳放血,还没好,中冲上放血。耳中听到有风声的也可以这样治疗。耳聋有时听得到有时听不到的不可放血治疗。痛会移动的,在分肉之间刺,在... |
|
2939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2
请签到
吴泳茵:*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6年1月18日《黄帝内经》第76课笔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