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5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4
签到
任红超: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6年1月18日黄帝内经第75节学习心得: |
|
2956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4
签到
李焕:1.春季时阳气聚在经脉上,夏季时阳气聚在孙铬上,长夏时节阳气聚在肌肉上,秋季时阳气会停在皮肤上,冬季时阳气会潜藏入骨髓之中。春令时节是天气始生之时,地气初泄之际,冰寒渐解,水行各经之处,此时人之气对应天地,故气必在脉中。夏季时人之经脉充满气... |
|
2957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4
请签到
贾付民: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6/1/19 77集学习心得: |
|
2958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4
请签到
贾英然: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
|
2959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4
请签到
韩辉: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6年1月19日《黄帝内经》第77集学习心得: |
|
2960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5
请签到
张兴平:中医经典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 |
|
2961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5
请签到
慕利敏:中医经典特训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 |
|
2962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5
请签到
李宁: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6年1月19日《黄帝内经》第77课学习心得: |
|
2963楼#
发布于:2016-01-21 10:05
请签到
杨诚:2016年1月16日,《黄帝内经》74课心得: |
|
2964楼#
发布于:2016-01-21 13: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中医的精神在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真正的医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才可长久,中医所有的处方,下针,治疗手法,都是按天地四时,日月星辰来做的,中医讲的是阴阳三阳并在一起的时候力量非常大,速度也来的非常快,并在一起后病是瞬间发的,冲到头顶发癫痫,冲到肚子下痢,小便失禁,这种病不发在经上也不能按正常医书来诊断, 三阳是至阳,阳非常大,积并则为惊,三阳并在一起会产生惊,瞬间发的病,一发的时候九窍都闭住了,阳气太盛会往外散,嘴巴很干,吞不下东西,喉咙的声音会很大,如果并于阳会造成下痢不止,称为三阳直心, 天是阳地是阴,天地之气交接的地方在地上三寸,当人平躺时,天地之气,下顶到涌泉。上顶到百会,人睡觉受天地之气滋养是很均匀的状态,站起来受天阳比较多,地阴少,所以人以阳为主,阳中带阴, 当遇到紧急情况时,要从容面对,才可以有最好的解决办法,才能做到最恰当的处理, 在治疗时以一脏为主,因为病是由一脏传出来的,头痛痉挛骨重,祛然少气,时惊不嗜卧,脉浮弦,切之石坚,如果是老人的病,一般都是先看腑,因为脏气衰,治年少的人因为身体很好只看经就可以了, 脉浮而弦,是肾不足也,沉而石是肾气内着也,咳嗽烦怨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
|
2966楼#
发布于:2016-01-21 16:47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6.01.21黄帝内经79课学习心得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黄帝坐于明堂,召见雷公问道:你懂得医学的道理吗?雷公回答说:我诵读医书不能完全理解,有的虽能粗浅的理解,但不能分析辨别,有的虽能分析辨别,但不能深入了解其精奥,有的虽能了解其精奥,但不能但不能加以阐发和应用。所以我的,只足以治疗一般官吏的病,不足以治疗侯王之疾。我很希望你能给我关于树立天之度数,如何合之四时阴阳,测日月星辰之光等方面的知识,以进一步阐发其道理,使后世更加明了,可以上通于神农,并让这些精确的道理得到发扬,其功可以拟二皇。黄帝说:好。不要忘掉,这些都是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互应和的道理,就医学而言,必须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才能长久流传下去,用以教导群众,也不致发生疑惑,只有这样的医学论篇,才能传于后世,而作为宝贵的遗产。 雷公说:请把这些道理传授给我,以便背诵和理解。黄帝说:你没听说过有《阴阳传》这部书吗?雷公说:不知道。黄帝说:三阳之气,主护卫人一身之表,以适应天气的变化,若人之上下经脉的循行失其常度,则内外之邪相合而病至,必使阴阳有所偏盛而为害。雷公说:“三阳莫当”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黄帝说:所谓三阳独至,实为三阳之气合并而至,并至则阳气过盛,其病来疾如风雨,犯于上则发为头癫部疾病(发作为癫痫,可以在百会及十宣穴点刺放血),犯于下则发为大小便失禁的漏病。由于这种病变化无常,外无明显的气色变化等症状可察,内无一定的征象可以预期,其病又不符合于一肌的发病规律,所以在诊断时,也就无法记录分辨其病变的属上属下。雷公说:我治疗这类病,很少治愈,请你详尽解释一下,以解除我的疑惑。黄帝说:三阳是极盛之阳,若三阳之气积并而至,则发而为惊,病起讯如疾风,病至猛如霹雳,九窍皆因之闭塞,因阳气滂渍盈溢,而咽干喉塞。若并于阴,则为盛阳之气内薄于脏,病亦上下无常,如果迫于下,则发为肠澼。若三阳之气直冲心膈,使人坐而不得起,卧下觉得舒适,这是三阳积并而至之病。由此而知,欲通晓人与天地相应的关系,必须知道如何辨别阴阳,极其上应于四时,下合地之五行等道理。 别阴阳的方法,地上三寸为天地之气交接的地方。人直立行走时是阳中带阴,阳气多而阴气少。鼠辈阴多阳少。常人的阴阳互济而阴阳平衡。一旦失衡表现为阳盛(阳实)则阴伤(阴虚);阴盛(阴实)则阳伤(阳虚)。 雷公说:对这些道理,明显的讲,我不能辨别,讲隐晦的,我更不能理解,请你再解释一下其中的精微,使我能更好地领会这一深奥的道理。黄帝说:你受老师的传授,若不知与至道相合,反而会对老师的传授产生疑惑,我现在告诉你知道的要点。若人患病伤及了五脏,筋骨日渐瘦削,如果象你所说的那样不能辨别,世上的医学岂不失传了吗?例如肾气将绝,则终日心中惋惋不安,欲静处不欲外出,更不欲频繁的人事往来。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黄帝安坐,召唤雷公问道:你是学习医术,诵读医书的,或能广阅览群书,并能取象比类,贯通融会医学的道理。对我谈谈你的专长吧。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宫、膀胱、骨髓、涕唾,哭泣悲哀,皆五液所从运行,这一切都是人体赖以生存,治疗中易于产生过失的,你务必明了,治病时就放可十全,若不能通晓,就不免要出差错,而为世人抱怨。雷公回答说:我诵读过《脉经》上、下篇以外,以素所通晓的理论,来解释五脏之所病,六腑之所不和,针石治疗之所败,毒药治疗之所宜,以及汤液滋味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说明其症状,详细地作出回答,如果有不知道的地方,请提出来问我。雷公说:肝虚、肾虚,脾虚都能使人身体沉重和烦冤,当施以毒药、刺灸、砭石、汤液等方法治疗后,有的治愈,有的不愈,想知道这应如何解释。黄帝说:你已经年长了,为什麽提的问题这麽幼稚呢?这是由于你的发问而招来的错误回答。我本来想问你比较深奥的道理,而你却从《脉经》上、下篇的内容来回答我,是什麽缘故呢?脾脉本宜微软,今病而现虚浮,与肺脉相似,肾脉本应微沉,与肾脉相似,这些都是医生时常所易于混乱的,然而如能从容不迫地去诊视,还是可以分辨清楚的。至于脾、肝、肾三脏,分属于土、木、水,三者均居膈下,部位相近,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你问它有什麽意义呢? 雷公说: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畏怯少气,哕噫腹满,时常惊骇,不欲卧,这是哪一脏所发生的病呢?其脉象浮而弦,重按则坚硬如石,我不知应如何解释,故再问三脏,以求能知如何比类辨析。黄帝说:这应从容进行分析。一般的说,老年人的病,应从六腑来探求;少年的病,应从经络来探求;壮年的病,应从五脏来探求。现在你只讲脉证,不谈致病的根由,如外而八风之郁热,内而五脏的消烁,以及邪传相受的次第等,这样就失去了对疾病全面理解。脉浮而弦的,是肾气不足。脉沉而坚硬如石的,是肾气内著而不行。畏怯少气的,是因为水道不行,而行气消散。咳嗽烦闷的,是肾气上逆所致。这是一人之气,其病在肾一脏,如果说是三脏俱病,是不符合诊病的法则的。 雷公问: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四肢懈怠无力,气喘咳嗽而血泄,我诊断了一下,以为是伤肺,诊其脉浮大而紧,我未敢治疗,一个粗律的医生治之以砭石,病愈,但出血多,血止以后,身体觉得轻快,这是什麽病呢?黄帝说:你所能治的和能知道的病,以是很多的了,但对这个病的诊断却错了。医学的道理是非常深奥的,好比鸿雁的飞翔,虽亦能上冲于天,却得不到浩渺长空的边际。所以圣人治病,遵循法度,引物比类,掌握变化于冥冥莫测之中,察上可以及下,不一定拘泥于常法。令见脉浮大而虚,这是脾气外绝,去胃而外归于阳明经。由于二火不能胜三水,所以脉乱而无常。四肢懈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的缘故。气喘咳嗽,是水气泛滥于胃所致。血泄,是由于脉急而血行失其长度。假如把本病诊断为伤肺,是错误的狂言。诊病不能引物比类,是知之不明。如果肺气受伤。则脾气不能内守,致胃气不清,经气也不为其所使,肺脏损坏,则治节不通,致经脉有所偏绝,五脏之气俱漏泄,不衄血则呕血,病在肺在脾,二者是不相类同的。如果不能辨别,就如天之无形可求,地之无位可理,黑白不分,未免相距太远了。这个失误是我的过错,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所以没有告诉你,由于诊病必须明晓引物比类,以求符合从容篇的说法,所以叫做真经,这是至真至确的道理所在。 缓而有力为常脉。浮大而虚者,脾气绝,浮大而实为表寒症。(湖北—郑其赛2016.01.21) |
|
2967楼#
发布于:2016-01-21 16:48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6.01.21黄帝内经79课学习心得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黄帝坐于明堂,召见雷公问道:你懂得医学的道理吗?雷公回答说:我诵读医书不能完全理解,有的虽能粗浅的理解,但不能分析辨别,有的虽能分析辨别,但不能深入了解其精奥,有的虽能了解其精奥,但不能但不能加以阐发和应用。所以我的,只足以治疗一般官吏的病,不足以治疗侯王之疾。我很希望你能给我关于树立天之度数,如何合之四时阴阳,测日月星辰之光等方面的知识,以进一步阐发其道理,使后世更加明了,可以上通于神农,并让这些精确的道理得到发扬,其功可以拟二皇。黄帝说:好。不要忘掉,这些都是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互应和的道理,就医学而言,必须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才能长久流传下去,用以教导群众,也不致发生疑惑,只有这样的医学论篇,才能传于后世,而作为宝贵的遗产。 雷公说:请把这些道理传授给我,以便背诵和理解。黄帝说:你没听说过有《阴阳传》这部书吗?雷公说:不知道。黄帝说:三阳之气,主护卫人一身之表,以适应天气的变化,若人之上下经脉的循行失其常度,则内外之邪相合而病至,必使阴阳有所偏盛而为害。雷公说:“三阳莫当”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黄帝说:所谓三阳独至,实为三阳之气合并而至,并至则阳气过盛,其病来疾如风雨,犯于上则发为头癫部疾病(发作为癫痫,可以在百会及十宣穴点刺放血),犯于下则发为大小便失禁的漏病。由于这种病变化无常,外无明显的气色变化等症状可察,内无一定的征象可以预期,其病又不符合于一肌的发病规律,所以在诊断时,也就无法记录分辨其病变的属上属下。雷公说:我治疗这类病,很少治愈,请你详尽解释一下,以解除我的疑惑。黄帝说:三阳是极盛之阳,若三阳之气积并而至,则发而为惊,病起讯如疾风,病至猛如霹雳,九窍皆因之闭塞,因阳气滂渍盈溢,而咽干喉塞。若并于阴,则为盛阳之气内薄于脏,病亦上下无常,如果迫于下,则发为肠澼。若三阳之气直冲心膈,使人坐而不得起,卧下觉得舒适,这是三阳积并而至之病。由此而知,欲通晓人与天地相应的关系,必须知道如何辨别阴阳,极其上应于四时,下合地之五行等道理。 别阴阳的方法,地上三寸为天地之气交接的地方。人直立行走时是阳中带阴,阳气多而阴气少。鼠辈阴多阳少。常人的阴阳互济而阴阳平衡。一旦失衡表现为阳盛(阳实)则阴伤(阴虚);阴盛(阴实)则阳伤(阳虚)。 雷公说:对这些道理,明显的讲,我不能辨别,讲隐晦的,我更不能理解,请你再解释一下其中的精微,使我能更好地领会这一深奥的道理。黄帝说:你受老师的传授,若不知与至道相合,反而会对老师的传授产生疑惑,我现在告诉你知道的要点。若人患病伤及了五脏,筋骨日渐瘦削,如果象你所说的那样不能辨别,世上的医学岂不失传了吗?例如肾气将绝,则终日心中惋惋不安,欲静处不欲外出,更不欲频繁的人事往来。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黄帝安坐,召唤雷公问道:你是学习医术,诵读医书的,或能广阅览群书,并能取象比类,贯通融会医学的道理。对我谈谈你的专长吧。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宫、膀胱、骨髓、涕唾,哭泣悲哀,皆五液所从运行,这一切都是人体赖以生存,治疗中易于产生过失的,你务必明了,治病时就放可十全,若不能通晓,就不免要出差错,而为世人抱怨。雷公回答说:我诵读过《脉经》上、下篇以外,以素所通晓的理论,来解释五脏之所病,六腑之所不和,针石治疗之所败,毒药治疗之所宜,以及汤液滋味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说明其症状,详细地作出回答,如果有不知道的地方,请提出来问我。雷公说:肝虚、肾虚,脾虚都能使人身体沉重和烦冤,当施以毒药、刺灸、砭石、汤液等方法治疗后,有的治愈,有的不愈,想知道这应如何解释。黄帝说:你已经年长了,为什麽提的问题这麽幼稚呢?这是由于你的发问而招来的错误回答。我本来想问你比较深奥的道理,而你却从《脉经》上、下篇的内容来回答我,是什麽缘故呢?脾脉本宜微软,今病而现虚浮,与肺脉相似,肾脉本应微沉,与肾脉相似,这些都是医生时常所易于混乱的,然而如能从容不迫地去诊视,还是可以分辨清楚的。至于脾、肝、肾三脏,分属于土、木、水,三者均居膈下,部位相近,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你问它有什麽意义呢? 雷公说: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畏怯少气,哕噫腹满,时常惊骇,不欲卧,这是哪一脏所发生的病呢?其脉象浮而弦,重按则坚硬如石,我不知应如何解释,故再问三脏,以求能知如何比类辨析。黄帝说:这应从容进行分析。一般的说,老年人的病,应从六腑来探求;少年的病,应从经络来探求;壮年的病,应从五脏来探求。现在你只讲脉证,不谈致病的根由,如外而八风之郁热,内而五脏的消烁,以及邪传相受的次第等,这样就失去了对疾病全面理解。脉浮而弦的,是肾气不足。脉沉而坚硬如石的,是肾气内著而不行。畏怯少气的,是因为水道不行,而行气消散。咳嗽烦闷的,是肾气上逆所致。这是一人之气,其病在肾一脏,如果说是三脏俱病,是不符合诊病的法则的。 雷公问:在此有这样的病人,四肢懈怠无力,气喘咳嗽而血泄,我诊断了一下,以为是伤肺,诊其脉浮大而紧,我未敢治疗,一个粗律的医生治之以砭石,病愈,但出血多,血止以后,身体觉得轻快,这是什麽病呢?黄帝说:你所能治的和能知道的病,以是很多的了,但对这个病的诊断却错了。医学的道理是非常深奥的,好比鸿雁的飞翔,虽亦能上冲于天,却得不到浩渺长空的边际。所以圣人治病,遵循法度,引物比类,掌握变化于冥冥莫测之中,察上可以及下,不一定拘泥于常法。令见脉浮大而虚,这是脾气外绝,去胃而外归于阳明经。由于二火不能胜三水,所以脉乱而无常。四肢懈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的缘故。气喘咳嗽,是水气泛滥于胃所致。血泄,是由于脉急而血行失其长度。假如把本病诊断为伤肺,是错误的狂言。诊病不能引物比类,是知之不明。如果肺气受伤。则脾气不能内守,致胃气不清,经气也不为其所使,肺脏损坏,则治节不通,致经脉有所偏绝,五脏之气俱漏泄,不衄血则呕血,病在肺在脾,二者是不相类同的。如果不能辨别,就如天之无形可求,地之无位可理,黑白不分,未免相距太远了。这个失误是我的过错,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所以没有告诉你,由于诊病必须明晓引物比类,以求符合从容篇的说法,所以叫做真经,这是至真至确的道理所在。 缓而有力为常脉。浮大而虚者,脾气绝,浮大而实为表寒症。(湖北—郑其赛2016.01.21) |
|
2969楼#
发布于:2016-01-21 19: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徐佩凤申请签到,2016年01月21日《黄帝内经》第79课学习心得。〈—〉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三阳并至;三阳是阳中的至阳,—旦相并则产生易惊之症。病势发如疾风,漫延很快,如雷似的急剧,会令人全身九窍闭塞不通,阳气不在正经上而向外四散,咽喉干燥,阻塞不通,—旦阳进入阴,就会使阳阴升降,失其常态,迫令下焦发生下痢,三阳盛时会内迫心脏,令人坐着无法平躺,病邪会贯通全身上下。〈二〉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1〉有患者其头痛又常抽筋,骨节沉重,神情害怕,呼吸浅短,常打嗝噫气,腹部胀满,常易受惊,无法入眠。脉弦,重按之如石之坚硬。这是肾脏出了问题,而不是肝脾肾三脏俱病。因为凡人的脉出现浮而且弦,这是肾不足的表现,脉沉而如石之坚的,是表示肾气沉滞不通,人会害怕,呼吸浅短,这是三焦水道不利,造成肉体与精气消耗而无滋养,有咳嗽且烦躁的症状,是肾气不下行反逆上肺造成的。〈2〉有的患者四肢怠情无力,气喘咳嗽下痢带血,按其脉却呈浮大且紧绷之状,这是脾脏受伤造成的,而不是肺脏受伤造成的。因为现在脉呈浮大且虚弱状,表示脾脏精气无法及于体外,但已雏于胃里,不在腑中而流入阳明经脉了,大肠和胃二经脉中的热气,无法胜过脾之阴气,因而造成脉象紊乱且无常度了,四肢倦怠无力,明示出脾脏精气无法运及四肢,会生喘息咳嗽,是因水气过盛在阳明经中产生的,下痢带血是由于血脉中血急速流行,离经叛道造成的。如果误诊为肺脏受伤,则必会误治而造成阳明更实。人的肺如真受伤,必使脾精之气外泄,阳明之气混浊,经脉中之血不为人身所受用,以致出现真臟之脉,五臟机能会外泄不藏,病人如不流鼻血,则必有呕吐之病。〈3〉青,壮,老年人治病之别:年轻的人治病从主经脉上着手。壮年之人则从内脏下手。年长之人必从腑部消化系统着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