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0楼#
发布于:2016-01-21 20:0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6年1月21日79:着至教论篇:三阳并在一起,力量非常大,速度也来得非常快,病瞬间即发,冲到头顶上,发癫痫。发到身体里造成下痢不止,小便失禁。
三阳是阳中的至阳,一旦相并则产生易惊之症,会令全身九窍闭塞不通,阳气太盛会往旁边散开,咽喉干燥,阻塞不通,一旦阳进入阴,会造成下痢不止。三阳盛时会内迫心脏,令人坐着无法平衡,病邪会贯通全身上下。要知道天下各种病如何治疗,就必须先知道如何区别阴阳及对应于四季,人体合乎五行相生相克之道理。 天气地气交接处地上3寸,人在睡觉是睡在天和地交接的地方,人会受到天地的滋养。站立时,受天之阳比较多,受地之阴比较少,人是阳中带阴。老鼠在天地气之下,承受地气多,天阳少,鼠阴多阳少。所以现在西药以鼠为试验是不对的。 常人:阴阳是平衡的,互济的。阳盛(阳实——阴虚)——阴伤,阴盛(阳虚——阴实)——阳伤。 学中医要冷静,从容,做个简单的人才能专一。 示从容论篇:人最初生于水,第一个脏是肾。 治年长的人先看他的腑,年轻的人先看他的经,壮年的人看他的脏。 脉常态:缓而有力,脉浮大而实是表症,表实:风寒,脉浮大而虚:胃气没了。 明明是肾脏病,摸到的脉是浮的,肾阳往外走,肾阳和阴并行是常脉,在尺脉的地方摸到细沉缓。脉沉而如石之坚硬,是表示肾气沉滞不通,人会害怕,呼吸短浅,是三焦水道不利,造成肉体与精气消耗而无滋养。有咳嗽且烦躁的症状,是肾气不下行反逆上肺造成的,这个病,中在此一肾脏中,若是误会为肝脾肾三脏俱病,这就错了。 食物消化掉,小肠是受盛之官,脾阳不足食物化身成血无法进入五脏,因为阳不够,往下泄排出血,就是脾脏有问题。 圣人治病,必有依循的法度法则,依照实例来作比较,病的变化万千,不可一成不变的死守规则,须考虑上下全身关系才行。 |
|
2971楼#
发布于:2016-01-21 21: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月21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6/1/21 79集学习心得:
1、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2、 天地之间不离阴阳表里关系,上下对流,雌雄互交之相应法则。真正的医道必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医之道方可以长久相传,可以教给百姓,是绝无疑虑的学问。此类医道的著作论文,才可以传给后世,可以成为人间至寳。 3、 三阳之气会独自行走,是因三阳气合在一起产生的,一旦三阳相合,其盛势如风雨之迅疾,上入头则生癫病,下入腹则生下利或尿失禁。因病势来得很快,故早先从外形看不出,察体内又无法正确知道,其又不发生在经脉上,诊断时也无法从上下脉诊上分析如经书之记载。 4、 三阳是阳中的至阳,一旦相并则产生易惊之症,病势发如疾风,漫延很快,如雷似的急剧,会令全身九窍闭塞不通,阳气不在正经上而向外四散,咽喉干燥,阻塞不通。一旦阳进入阴,就会使阳阴升降失其常态,迫令下焦发生下利。三阳盛时会内迫心脏,令人坐着无法平躺,病邪会贯通全身上下。要知道天下各种病如何治疗,就必须先知道如何区别阴阳及对应于四季,人体合乎五行相生相之道理。 5、 阳盛就会阴伤,阳盛就是阳实,阴伤就是阴虚。阴盛就会阳伤,阴盛就会阳虚,阳虚就会阴实。治病要明阴阳。 6、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7、 凡为年长之人治病,必从腑部消化系统着手年轻的人则从主经脉上着手,壮年之人则从内脏下手。现在你所说的,都是由于外在八风变化,造成郁热,而使五脏衰弱,精气消耗,病邪相傅造成的。 8、 凡人的服出现浮而且弦,这是肾不足的表现,脉沈而如石之坚的,是表示肾气沈滞不通。人会窖怕,呼吸浅短,遣是三焦永道不利,造成肉体与精气消耗而无滋养。有咳嗽且烦躁的症状,是肾气不下行反逆上肺造成的。 9、 此患者的病,只在此一肾臓中,若是误会为肝脾肾三脏倶病,这大错特错了。完全不知医之法也。 10、 病的变化万千,不可一成不变的死守规则,须考虑上下全身关系才行。 11、 正常的人脉缓而有力,浮大而实一定的表症。 |
|
2972楼#
发布于:2016-01-21 21:51
中医经典特训0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
2016.01.21日内经第79集作业 著至教论第75篇 *所有的中医是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互应和的道理,医学必须上通天文 ,下通地理。 三阳并至,三阳是阳中的至阳,一旦相并则产生易惊之症。病势发如疾风,漫延很快,如雷似的急剧,人会全身九窍闭塞不通,阳气不在正经上而向外四散,咽喉干燥,阻塞不通。可在百会和十宣放血。 一旦阳进入阴,就会使阳阴升降,失其常态,迫令下焦发生下痢,三阳盛时会内迫心脏,令人坐着无法平躺,病邪会贯通全身上下。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接处为地上三寸的位置,头顶百会,地顶涌泉,人会受天地的滋养,人以阳为主,鼠以阴为主,承地气多,阴多阳少。阴阳平衡为常态,阳盛阴会受伤,则阴阳失调。阳实会阴虚,阴盛会阳虚则阴实。地震海啸鼠先知。因此,拿鼠做实验,不可取。 示从容论第76篇 人一定要从容,不要慌。人最初生于水。 辩证以一脏为主。年长的人看他的腑,年轻的人看他的脏。 *有患者头痛又常抽筋,骨节沉重,神情害怕,呼吸浅短,常打嗝噫气,腹部胀满,常易受惊,无法入眠。脉弦,重按之如石之坚硬。这是肾脏出了问题,而不是肝脾肾三脏俱病。因为凡人的脉出现浮而且弦,这是肾不足的表现,脉沉而如石之坚的,是表示肾气沉滞不通。人会害怕,呼吸浅短,这是三焦水道不利,造成肉体与精气消耗而无滋养,有咳嗽且烦躁的症状,是肾气不下行反逆上肺造成的。若为浮脉,是肾阳外散。 *有的患者四肢倦怠无力,气喘咳嗽下痢带血,(如肺的问题会鼻血咳血不会下痢)按其脉却呈浮大且紧绷(实)之状,这是脾脏受伤造成的,而不是肺脏受伤造成的。因为现在脉呈浮大且虚弱状,表示脾脏精气无法及于体外,但已储于胃里,不在腑中而流入阳明经脉了,大肠和胃二经脉中的热气,无法胜过脾之阴气,因而造成脉象紊乱,四肢倦怠无力。 *麓为纯阳,站着睡觉且鹿角伸入树丛。 |
|
2974楼#
发布于:2016-01-21 22:2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6年1月21日《黄帝内经》第79课笔记:
因为古书的遗失,第六十六到七十四章没有记录。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这里是黄帝与刚出道的医者雷公的知识问答。 二皇:是指伏羲,神农。 真正的医道必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医之道方可以长久相传。在中医整个体系就是讲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天气与地气交接在地上3寸,从地面开始算,所以人平躺时,气是从百会流通到涌泉,当人站立时,大多数体积在天为,所以人是以阳为主,阳中带点阴的。常人常态下,阳和阴是平衡和互济的。 可理解为:当阳盛就阴伤 当阴盛就阳伤 中医文字:当阳实就阴虚 当阳虚就阴实 这里说一下,如果三阳的气相合会如何?本来三阳的气是各自独立行走的,一但相合,病会突然而来,上入头会生癲,下入腹会下利或尿失禁。三阳是阳中的至阳,前面的是足阳明胃经,旁边的是足少阳胆经,在后面的是太阳膀胱经,一旦相并产生易惊之症,病势发如疾风,漫延很快,令全身九窍闭塞不通,阳气不在正经上而向外四散,咽喉干燥,阻塞不通。一旦阳进入阴,就会使阳阴升降失态,令下焦发生下利。会内迫心脏,令人坐着无法平躺,病邪会贯通全身上下。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作为医者要从容,稳当。真正的辩症以辩一脏为准,因为本病只有一脏。 从容篇谈论的内容是:凡为年长的人治病,必从腑部消化系统着手。年轻的人则从主经脉上着手,壮年的人则从内脏下手。一个真正学通医术治病的,必依循的法度准则,依照实例来作比较。明暸病的变化万千,不可太死板,须考虑上下全身关系才行。 |
|
2975楼#
发布于:2016-01-21 22: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6年1月19日黄帝内经第77节学习心得:
四时刺逆从论篇 1.脉气为何会随四时生长收藏 a、 春天:天气开始,地气开始泄,冻土也解,冰也融化,水流行而河道通,所以与这相 应,人身之气也在经脉。 b、夏天:经脉满,气充盛,孙络得到了血的滋养,皮肤也驮充实了。 秋天天气开始收敛,人身的腠理闭塞,皮肤也随着收宿。 c、长夏:经脉与络脉都很旺盛,能够充分地润泽着肌肉。 d、秋天:天气开始收敛,人身的腠理闭塞,皮肤也随着收宿。。 e、冬天:主闭藏,人身的血气收藏在内,附着于骨髓,贯通着五脏。 病邪常随四时之气血变化进入身体,症状也千变万化,不管病怎么变化,都应依从经脉走向查病治病。 2、春天的时候,应该刺他的经脉,结果,刺他的络脉,是不及,这时血气会外溢,这样会伤到气,少气。春刺肌肉,春天应刺在经上面,却刺在肌肉上面,结果是太过,血气会循环逆乱,使人发生气喘,如果春天刺到筋骨,也是太过,血气会内着,使人发生腹胀。夏天病在终上,我们应剌络,现剌在筋上,造成气哀,会令人倦惰无力。所以夏天刺肌肉,血气会内闭,阳气不通,使人容易惊恐。 3、在针刺五脏时,绝对不能刺到脏,所以,我们在背上的俞穴上下针时,不能扎的太深,也不能扎得太浅。在扎督脉的时候,要斜刺,不要直剌。刺伤了五脏必死。 标本病传论篇 1、病的标和本 本就是病来至原来的地方,就是最早发病的地方。 标是病传经,传到表面上来, 治疗时针刺刺的方法,一定要区分他的阴阳,该补就补,该泻就泻,我们按着经络的虚实,补泻来做。例: 有个病人发高烧,便秘7天,这7天不大便很危险,这时,就不管他高不高烧了,下药通便,大便一通,高烧就退了。所以,便秘是本,高烧是标,因阳明燥热会发高热。如果有高烧,没有便秘,这时,高烧才是本。当急缓发生时,很急的先治急。 2、病传脏的症状 a、病如果先传,第一个是传到心脏里去,心会先痛,大约一天会咳嗽,因火克金。三天时,传到肝,金克本,这时,肋部会撑痛,到了五天,木会克土,造成大便闭塞不通,身体会痛且沉重,如果三天没好,这病发在冬天,半夜就死了。夏天是中午就死了。 b、肺病:有喘咳,短气,咳嗽,三天造成肋络苦满,这是金克木,肺有问题会影响到肝脏。如果沒好在传,就是木克土,土就是脾脏,就会生重体痛。如果十天沒好,就会死。冬天死在日落的时候,夏天死在日出的时候。 c、肝病:头目眩晕,胁肋撑胀,三天时,病转到脾,脾主少腹,肚子就会胀起来,三天就传到肾,就产生腰脊少腹疼痛,腿胫发酸,如再不好,三天会死。 d、脾病:肚子胀,所以,体重皆痛,身体关节痛,很沉重,少腹也痛胀,因土克水,如果沒好,就会引起腰脊痛,腿胫发酸,三天时会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如在不好,会死。 e、胃胀满时,土克水,病传到肾,发生少腹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三天时间,病传到膀胱,发生背脊筋痛,小便不通,大约五天时间,病传到陴,就会身体沉重,过六(36天)天不好,就会死。 f 、膀胱先是小便不通,大约5天时间,病转到肾,发生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胫部发酸,大约一天时间,病传到小肠,发生腹部胀,大约一天时间,病转到心,发生身体重痛,如果再过两天不好,就会死。 所有的病都是相传,都有死期,如果传了一个藏就停了,或者是传了3-4个脏,都是可以治,如当脏有问题时,首先要把肺固住,心脏的病就不会传,当肝有问题,先实脾,肾有问题,就先固心脏,这样病就不传。只要把病固在一个脏上,这个病不传的话,这个病人就不会死。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任红超申请签到2016年1月21日黄帝内经第79节学习心得: 着至教论篇 1、三阳并在一起,力量非常大,速度也来得非常快,病瞬间即发,冲到头顶上,发癫痫。发到身体里造成下痢不止,小便失禁。 三阳是阳中的至阳,一旦相并则产生易惊之症,会令全身九窍闭塞不通,阳气太盛会往旁边散开,咽喉干燥,阻塞不通,一旦阳进入阴,会造成下痢不止。三阳盛时会内迫心脏,令人坐着无法平衡,病邪会贯通全身上下。要知道天下各种病如何治疗,就必须先知道如何区别阴阳及对应于四季,人体合乎五行相生相克之道理。 2、天气地气交接处地上3寸,人在睡觉是睡在天和地交接的地方,人会受到天地的滋养。站立时,受天之阳比较多,受地之阴比较少,人是阳中带阴。 老鼠在天地气之下,承受地气多,天阳少,鼠阴多阳少,所以现在西药以鼠为试验是不对的。 常人,阳和阴是平衡和互济的。 可理解为:当阳盛就阴伤 当阴盛就阳伤 中医文字:当阳实就阴虚 当阳虚就阴实 示从容论篇 学中医虚冷静,从容,做个简单的人,心专医才能专 1、常识: 人最初生于水,第一个脏是肾。 凡为年长的人治病,必从腑部消化系统着手。年轻的人则从主经脉上着手,壮年的人则从内脏下手。一个真正学通医术治病的,必依循的法度准则,依照实例来作比较。明白了解病的变化万千,不可过于死板,须考虑上下全身关系才行。 如:有患者头痛又常抽筋,骨节沉重,神情害怕,呼吸浅短,常打嗝噫气,腹部胀满,常易受惊,无法入眠。脉弦,重按之如石之坚硬。这是肾脏出了问题,而不是肝脾肾三脏俱病。因为凡人的脉出现浮而且弦,这是肾不足的表现,脉沉而如石之坚的,是表示肾气沉滞不通。人会害怕,呼吸浅短,这是三焦水道不利,造成肉体与精气消耗而无滋养,有咳嗽且烦躁的症状,是肾气不下行反逆上肺造成的。若为浮脉,是肾阳外散。 |
|
2977楼#
发布于:2016-01-21 22: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6年1月21日《黄帝内经》第78、79集学习心得:
(第六十六到七十四篇已遗失) 第七十五篇 著至教论 1、三阳为天,三阳(太阳、少阳、阳明)并,力量大,速度快,三阳并在一起,人会瞬间发病,发在头顶会发癫痫,马上昏倒,发在腹中,人会下痢不止,九窍都会闭住,听不见声音,阳气外溢,肝溢喉塞。 2、天是阳,地是阴,天气和地气交接的地方(地上三寸),人睡觉是睡在天地交接的地方,所以人睡觉会受到天地的滋养。人是阳为主,阳中带阴。 阴阳是平衡互济的。如果人阳太盛,会伤阴。阴太盛,阳就会伤。阳盛(太实),会便秘,脖子项强,排不出汗。阴太盛,阳虚,会阴实。 第七十六篇 从容论 看病要从容,做十全、面面俱到的医生才行。 1、治年长人的病,脏一般没有问题,但脏气衰了,先看腑。年轻的人,脏气很强,先看经。年壮的人,先看腑,工作很多,最容易受伤。劳心劳力会伤害五脏的元气。 2、脉按到骨边很强硬,是病。摸脉是浮脉,病在表。肾病摸到脉是浮的,是肾阳往外走,肾阳与阴并行是常脉,在尺脉的地方,会摸到气沉缓,表示有胃气,阴阳是合道的,但是肾阳变得很强,代表肾阳在往外散。 3、人食物消化掉以后,无法吸收,排出的是血,说明是脾脏的问题。四肢无力,也是脾脏的问题。喘咳,肺伤。 4、天地之间的状态类比到人身上。脉缓而有力为常脉,浮大而虚,胃气就没有了。胃脉应该缓而沉。脉强硬是表实。 |
|
2978楼#
发布于:2016-01-21 22: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杨诚报到
2016年1月17日,《黄帝内经》75课心得:
13.针法之补泻 阴、阳、气、血的偏聚形成疾病,针刺这些疾病,取经脉上的穴位。 气的病变治疗于气,用浅刺法;血的病变治疗于血,用深刺法。同时根据病人的胖瘦强弱及四时变化经,决定针刺的穴位。 1)泻法治疗实性病 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进入人体内,并摇大针孔,从而开放邪气外泄门户(苍龙摆尾); 病人呼气时出针,并使针随呼气拔出体外,同时不要按闭针孔,以让邪气尽快外泄。 也可摇大针孔,扩大邪气外出通道。出针时左手切按穴位,迅速出针。 2)补法治疗虚性病 不要立即刺入,需要先安定病人情绪; 等病人呼气时进针,针随呼气而进入体内。这样进针,针孔就紧闭,而人体正气就不会外泄; 留针要等到经气到来以后、有充实感觉的时候,这样才能使已经来到针下的气不会散失,并把远处的气引导到针下来。 出针要随病人吸气迅速出针,并按闭针孔,可以使邪气散失,不再复还于体内,而使人体正气得以保存。 14.虚实病变的治疗 五脏六腑互为表里,经脉、络脉、四肢和关节都能产生虚实的病变。治疗时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进行恰当的调整和治疗。治疗前一定要仔细诊察病人三部九候的脉象变化和症状。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病变部位在脉,调理血;病变部位在脉,调理血; 病变部位在血中,调理络脉; 病变部位在气中,调理卫气; 病变部位在肌肉,调理肌肉; 病变部位在筋,调理筋; 病变部位在骨,调理骨; 风寒痹痛,经脉拘急,用火针劫刺患处 皮肤肌肉麻痹、不知痛痒、不知哪里痛,针刺阴蹻和阳蹻 身体疼痛、但三部九候脉象正常,没有病态表现的,缪刺 痛在左而右脉表现病变,巨刺。 15.巨刺与缪刺: 共同点: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差异点:巨刺在经脉上,缪刺在络脉上。 第六十三篇 缪刺论
缪刺:在络脉中采用右病取左、左病取右、交叉针刺的方法。 1.邪气侵袭人体的途径 邪气→皮毛→孙脉→络脉→阳经→络脉→阴经→五脏、散布于胃肠。正刺法:治经脉 2.为什么采用缪刺法? 如果邪气侵入皮毛,进入孙脉中停留时间久,使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能经过络脉侵入经脉,邪气会流溢到大络中去。大络是人体十四经脉的分支,互相贯通、交流,邪气进入大络会在人体上下左右侵入,使人生各种奇怪的病。如:病邪在左却右侧有症状,病邪在右却左侧有症状。由于病邪在人体内上下左右到处侵入,干扰经脉的正常功能、但又不进入经脉之中、也不侵入经脉的腧穴,而是散布到四肢的末端,使病邪所在之处与病症表现之处不一致,所以只能采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针刺病人络脉的方法,即缪刺法。 3.各络脉病症及缪刺方法 *经病和络病的区别: 经病痛在经上,是久病, 所有的络病都是新病,是外来的风寒暑湿燥火,比较浅、比较突然,在四肢末梢井穴放血。 1)病邪入足少阴肾经的络脉 【症状】突然心痛、腹胀、胸胁部支撑胀闷 【取穴】在然谷前的青筋上针刺出血。 2)病邪入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 【症状】咽喉肿胀疼痛、舌体卷缩,口干渴、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而不能抬高到头部 【取穴】针刺关冲出血。 3)病邪入足厥阴肝经的络脉 【症状】疝气、突然疼痛 【取穴】大敦。 4)病邪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 【症状】头部、颈项部和肩部的疼痛 【取穴】针刺至阴+金门。 5)病邪入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 【症状】胸中气满、喘息、胸肋胀闷及胸内发热等症状 【取穴】针刺商阳 6)病邪入手厥阴心包经的络脉 【症状】腕关节不能屈伸、活动不便 【取穴】手腕关节之后手按压疼痛的部位 7)病邪入足部阳蹻脉 【症状】病人眼睛疼痛,这种疼痛从内眼角开始。 【取穴】申脉 8)高处坠落受伤、瘀血停留在体内或者经常悲哀惊恐、闷闷不乐。 【症状】腹中胀满疼痛、大小便不通 【治疗】先服用通便祛瘀的药。 【取穴】针刺中封和然谷前的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使之出血 如果没好,再针刺足背上足阳明胃经的冲阳。 如果没好,就针刺大敦出血。 |
|
2979楼#
发布于:2016-01-21 23: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6年1月21日《黄帝内经》第79课心得
1、着至教论篇天地之间不离阴阳表里关系,上下对流,雌雄互交之相应法则。真正的医道必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医之道方可以长久相传,可以教给百姓,是绝无疑虑的学问。此类医道的著作论文,才可以传给后世,可以成为人间至宝。
2、三阳之气在人体上端如天一样,如果天气上下变化无常轨,则一旦合起来成为盛大之变,必令病生,使阴阳和谐偏离常轨。三阳之气会独自行走,是因三阳气合在一起产生的,一旦三阳相合,其盛势如风雨之迅疾,上入头则生癫病,下入腹则生下利或尿失禁。因病势来得很快,故早先从外形看不出,察体内又无法正确知道,其又不发生在经脉上,诊断时也无法从上下脉诊上分析如经书之记载。 3、三阳是阳中的至阳,一旦相并则产生易惊之症,病势发如疾风,漫延很快,如雷似的急剧,会令全身九窍闭塞不通,阳气不在正经上而向外四散,咽喉干燥,阻塞不通。一旦阳进入阴,就会使阳阴升降失其常态,迫令下焦发生下利。三阳盛时会内迫心脏,令人坐着无法平躺,病邪会贯通全身上下。要知道天下各种病如何治疗,就必须先知道如何区别阴阳及对应于四季,人体合乎五行相生相之道理。凡有病邪伤及五脏,人的筋骨必会日益消耗,阴阳也无法区别,也不明白四时的法则,五行的变化,医学会就此沦亡了。就好像肾脏之气将绝灭时,精神意志就日渐衰退,如果无法很透澈了解“从容篇”的方法去治疗,就无法救人之疾病于危难中了。 4从容篇人一定要从容,不要慌。人最初生于水。因为有患者,其头痛又常抽筋;骨节沉重,神情害怕,呼吸浅短常打喝噫气,腹部胀满,常易受惊,无法入眠,这是何脏所引发的病?按其脉又又弦,重按之如石之坚硬,我不知其意,又想再谙问脾、肝、肾的关系,来作比分类也 5、凡为年长之人治病,必从腑部消化系统着手年轻的人则从主经脉上着手,壮年之人则从内脏下手。都是由于外在八风变化,造成郁热,而使五脏衰弱,精气消耗,病邪相搏造成的。 |
|
2980楼#
发布于:2016-01-21 23:16
中医经典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
2016年1月21日《黄帝内经》第79节学习心得: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所有中医的精神都是: 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的道理。而真正得道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这个才可以长久。这个才能教导百姓,也不会产出什么疑惑,这种医道才可以传世,中医本身所有的处方,针灸的手法,气血的流注,都是按照天地四时,日月星辰来做的,所以要知道天地之间的道理,我们要知道阴消阳长的规则,这样医术才不会有不及和过偏。 雷公问: 请你解释下医术的奥密? 黄帝说: 你听说过阴阳吗?,三阳为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当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并在一起时,这个力量非常的大,速度也来的非常快,它只要一并在一起,病就瞬间发了。病之前都没有预照,一发时象风雨一样冲往头上就是发癫痫。当三阳一并在一起,马上发病,马上就昏倒了。这是发在头顶上,当发到身体里,入腑时,会造成病人下痢不止,小便失禁。这种病来时没有症状,又不是发在经脉上面,又没亦法按正常的医书来诊断,在三阳并至时,在针灸里,可用百会放血,和十宣放血。在经络上的井穴放血,这些都是让阳不并,三阳者是至阳,阳非常大,三阳之气积聚一起,就会发生惊骇,并起疾风,瞬间发病,这时一发病,九窍都闭住了什么都听不到了因为阳太盛了。往旁边散开来,会造成嘴吧很干,喉咙吞不下东西,声音很大如果并于阴,会造成下痢不止,这个中医叫做三阳直心。 示从容纶篇 第七十六 “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所以人最出生于水,在中医的观念里,人第一个脏是水。我们看病一定要从容,做十全的医生,就是要面面巨到,不能有闪失。我们在辨病时,都是一脏,从脏为主,病辨出来时,本病就一脏,他会传到其它的脏,我们不要被其它的脏所迷惑,单看一脏就好了。只要把一脏治好,其它的就会好。 有病人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怯弱气短,呕哕嗳气,腹部胀满,时常惊恐,不想睡觉,这是哪一脏所发的病,他的脉象浮而弦,按之坚硬如石,不知道是什么病? 黄帝说: 这就是要从容,你如果很从容就不会弄错,先看他的腑。年轻人看他的经,因年经人的脏气很强,所以看他的经就行了。年壮的人,工作很多,最容易受伤,八风蕴结为热,丑脏就念消烁,同时,病邪之变互相传受,脉浮而弦,说明是肾气不足,重按而石坚。说明是肾气内著而不行,怯弱气短,说明是水津不能输布,以致形气消散,咳嗽烦闷,则是肾气上逆的缘故。因此说,这个人的病状其病变在于肾脏,如果认为肝,脾,肾三脏都有病,那是不合医纪之法的。脉如果按到骨边很强硬的是病,膜脉如果是浮脉,病在表,如脉在骨边是痹,遇到这种症状,明明是肾脏病,可是膜到脉却是浮的,证明肾的阳住外走,当肾阳与阴是并行时,才是常脉。常脉在尺的地方应该膜到细,沉,缓,代表有胃气。所以当肾阳往外散,就知道是肾脏病。所以,在临床时,病人有很多症状,不要紧弦,只要专注病人的病在哪个脏就行了。 有病人,四肢怠惰无力,喘息咳嗽,便血,我以为是伤肺,可是切其脉浮大而虚,我不敢治疗,有个粗率的医生用砭石治疗,病人出血更多,待血止后,全身立感轻快,这是什么病呢? 这里光看四肢就是脾主四肢,喘咳血泄,如果出血来至肺的话,病人会嗽血或者鼻子出血,,因为肺开窍在鼻,这里是下血,大便排血,脾主少腹,所以,小肠是脾脏在管。当我们人食物消化以后,因小肠是受盛之官,如果脾阳不足的时候,食物化生成血以后,没有办法进入五脏,因为阳不够,就会往下泻,所以排出来是血。所以,这一看就知道是脾脏有问题。四肢怠惰无力,只要看到四肢,就要想到是脾脏的问题。所以,我们只要抓到一个脏,就可以把他治好。所以我们知道如何做别类,天地之间的状态,就是可以类比到人身上 “脉浮大虚者,是脾危之外绝”,脉一般来说是缓,有力,这是常脉,如果是浮大而虚,浮大而实,肯定是表症,如果虚了,就是虚脉,如果脉很强,很硬,就是表,实,就是风寒,如感冒了汗发不出去,就可以在脉上膜到实脉,这时可用解表的药,去实的药。如果是表虚,可用解表,固表的药。现在是脉浮大而虚者,就是胃气没有了。胃气的脉一定要缓,沉。有缓都沒问题,脉虚了,就是胃气沒有了。 |
|
2981楼#
发布于:2016-01-22 07: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6年1月21日《黄帝内经》第79课学习心得:
一、《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1.《黄帝内经》65到74篇丧失了,此部分原文来自宋代王滨所补;内经第72篇刺法篇非常好,来自《二十二子》;上古圣人伏羲著有《易经八卦》,神农著有《本草经》,黄帝有《黄帝内经》,可惜的是《黄帝外经》失传了。 2.中医的精神 天地之间不离阴阳表里,上下对流,雌雄互交之相应法则。真正的医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如此医道才能长久相传。 3.何为阴阳相传 常态:三阳之气各行其道,在人体上端如天一样。 (1)三阳并 症状:三阳如果相并,力量很大,速度很快,病并三阳症瞬间爆发,一发如风雨,冲到头顶,就会发癫痫;如果发到身体到腑就会下利不止,小便失禁。三阳病来得很快,不会发在经上。 治法:百会,十宣放血,让阳不并。 (2)三阳积并 症状:积病则为惊,病来如疾风,九窍闭塞不通,不闻声音,喉咙干燥,阻塞不通,一旦阳进入阴,阴阳升降失其常态,就会下焦发生下利。三阳盛也会压迫到心脏,令人无法平躺。 注:要知天下各种病如何治疗,就必须知道如何区别阴阳及对应于四季,知道人体合乎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4.如何别阴阳 天地之气交接的地方在地上三寸。 人睡觉是在天地之气交接的地方,地气从涌泉通过人体从百会出。 人站立时受天之阳多,受地之阴少,所以人是阳多阴少,阳中带阴;老鼠是在天地气交接之下活动,受地阴之气多,阴多阳少。 常人是阴阳平衡互济。 阳盛:三阳亢,阴就伤到了。阳盛就是太实,阳实就会便秘,感冒发烧项强,没治好阴会虚。 阴盛:阳会虚,阳气没了就会阴实。 老鼠是阴物,所以地壳变动如地震海啸都能提前感知。老鼠阴盛阳虚,所以就要不断活动,咬东西磨牙齿,把阳强起来。如果阳太虚阴实老鼠就死掉了。 人秉阳气而生,老鼠秉阴气而生。 西药化学家认为老鼠和人的DNA很接近,所以拿老鼠做实验试验西药,再给人吃,完全违反阴阳,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二、《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1.做医生要稳,不管病人发生何种状况都要从容冷静。 2.水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最初生于水,作为医生,所有水的代谢系统是一定要知道的。如果水的平衡发生偏差,病就会生。而西药都会伤到水,吃西药如吃味精,会把水释放掉。做中医要面面俱到,不能有闪失。 3.随年龄病根之不同 (1)为年长的人的治病,必从六腑消化系统入手。 (2)为年轻的人治病,必从主经脉上入手。 (3)壮年人从五脏少入手。 4.病的 (1)本病只有一脏,会传到其他脏,只要把一脏治好病就好了。 例:人的脉浮而弦,是肾阳不足;脉沉如石之坚,是肾气沉滞不通;人会害怕,呼吸短促,是三焦水道不利,造成肉体与精气消耗而无滋养,咳嗽而且烦躁,是肾气不下行反而上逆造成的。 这些病的根就是在肾脏,如果认为是肝脾肾全病了就错了。 |
|
2984楼#
发布于:2016-01-22 19:44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6.01.22黄帝内经80课学习心得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黄帝说:深远啊!道之远大幽深,好象视探深渊,又好象迎看浮云,但渊虽深,尚可以测量,迎看浮云,却不到其边际。圣人的医术,是万民学习的榜样,论栽人的志意,必有法则,因循遵守医学的常规和法则,审查医事,为万民的辅助,所以医事有五过和四德,你知道吗?雷公离开席位再拜回答说:我年幼小,蒙昧无知,不曾听说过五过和四德,虽然也能从病的症状和名目上来比类,但只是虚引经义而已,心理还不明白不能回答。 黄帝说:在未诊病前,应问病人的生活情况,如果是先贵后贱,虽然没有感受外邪,也会病从内生,这种病叫“脱营”。如果是先富后贫,发病叫做“失精”,由于五脏之气留连不运,积并而为病。医生诊察这种病,病的初期,由于病不在脏腑,形体也无改变,医生常诊而疑之,不知是什麽病。日久则身体逐渐消瘦,气虚而精无以生,病势深重则真气被耗,阳气日虚,因洒洒恶寒而心怯时惊,其所以病势日益深重,是因为在外耗损了卫气,在内劫夺了营血。这种病即便是技术高明的医生,若不问明病人的情况,不知其致病的原因,更不能治愈,这是诊治上的第一个过失。 凡欲诊治疾病时,一定要问病人的饮食和居住环境,以及是否有精神上的突然欢乐,突然忧苦,或先乐后苦等情况,因为突然苦乐都能损伤精气,使精气遏绝,形体败坏。暴怒则伤阴,暴喜则伤阳,阴阳俱伤,则使人气厥逆而上行,充满于经脉,而神亦浮越,去离于形体。技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这种疾病时,既不能恰当地运用泻治法,又不了解病情,致使精气日渐耗散,邪气得以积并,这是诊治上的第二个过失。 善于诊脉的医生,必将病之奇恒,比类辨别,从容分析,得知其病情,如果医生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的诊治技术就没有什麽可贵之处,这是诊病上的第三个过失。 诊病时须注意三种情况,即必须问其社会地位的贵贱,及是否曾有被削爵失势之事,以及是否有欲作侯王的妄想。因为原来地位高贵,失势以后,其情志必抑郁不伸,这种人,虽然未中外邪,但由于精神已经内伤,身体必然败亡。先富后贫的人,虽未伤于邪气,也会发生皮毛憔枯,筋脉拘屈,足痿弱拘挛不能行走。对这类病人,医生如果不能严肃地对其开导,不能动其思想改变其精神面貌,而一味的对其柔弱顺从,任其发展下去,则必然乱之而失常,致病不能变动,医治也不发生效果,这是诊治上的第四个过失。 凡诊治疾病,必须了解其发病初期和现在的病情,又要知其病之本末,在诊脉问证时,应结合男女在生理及脉证上的特点。如因亲爱之人分离而怀念不绝,致情志郁结难解,及忧恐喜怒等,都可使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医生如不知道这些道理,还有什麽诊治技术可言。尝富之人,一旦失去财势,必大伤其心神,致筋脉严重损伤,形体虽然依能够行动,但津液已不再滋生了。若旧伤败结,致血气留聚不散,郁而化热,归于阳分,久则成脓,脓血蓄积,使人寒热交作。粗律的医生治疗这种病,由于他不了解病系劳伤脓积,而多次刺其阴阳经脉,使其气血更虚,致身体懈散,四肢转筋,死期已不远了,医生对此既不能明辩,又不问其发病原因,只是说病已危重,这是粗律的医生,此为诊治上的第五个过失。 上述的五种过失,都是由于医生的学术不精,人情事理不明所造成的。所以说:圣人的治病,必知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四时寒暑的规律,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经脉之阴阳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治病之所宜,能周密祥审人情事理,有诊治之常道,从病人的贵贱贫富,区分其体制裁及发病的各自特点,问其年龄之长幼,知其性情勇怯之理,审察病色出现的部位,以知其病之本始,并结合四时八风正气及三部九侯脉象进行分析,所以他的诊疗技术是全备的。治病的道理,应重视病人元气的强弱,从其元气的强弱变化中,探求其病,如果求之不得,其病便是在阴阳表里之间。治病时应遵守气血多少及针刺深浅等常规,不要失去取穴的理法,能这样来进行医疗,则终生可不发生差错。如果不知取穴的理法,而妄施针石,可使五脏积热,痈发于六脏。若诊病不能祥审周密,便是失常,若能遵守这些诊治法则,自会与经旨相明,能通晓《上经》、《下经》之义,及如何揆测度量阴阳的变化,诊察奇恒之疾和五脏之病,而取决于明堂之色,审知疾病的始终等道理,便可随心所欲而遍行于天下。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黄帝坐在明堂,雷公侍坐于旁,黄帝说:先生所通晓的医书和所从事的医疗工作,已经是很多的了,你试谈谈对医疗上的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为什麽能成功,为什麽会失败。雷公说:我遵循医经学习医术,书上都说可以得到十全的效果,但在医疗中有时还是有过失的,请问这应该怎样解释呢? 黄帝说:这是由于年岁轻智力不足,考虑不及呢?还是对众人的学说缺乏分析呢?经脉有十二,络脉有三百六十五,这是人们所知道的,也是医生所遵循应用的。治病所以不能收到十全的疗效,是由于精神不能专一,志意不够条理,不能将外在的脉证与内在的病情综合一起分析,所以时常发生疑惑和危殆。(湖北—郑其赛2016.0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