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5楼#
发布于:2016-01-22 21:2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2016年1月22日80:手阳明足阳明经脉中的热气无法胜过脾之阴气,因而造成脉象紊乱且无常度了。血无止法:血脉里的血崩裂开来,血往外走。中医认为阳没有乱行,血不会外泄,让阴阳恢复,血自然而然就止掉了。
肺真的受伤,一定会出现鼻出血并有呕吐之病。肺与脾是不同类的,就好像天没有变化,地没有道理,白与黑不能混在一起谈。 五过:凡在诊病之初,必问病人过去之贵与贱否,因为有的病不是外感八风所生的,是由内因情志产生出来的,如果先贵后贱,容易失血,名曰“脱营”,如果先富后贫,容易丧失精气,名曰“失精”,五脏之气不流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之病,如果医生不知晓病情,此为第一过也。 凡在诊察病人之初,必问饮食起居,这都会伤及人的积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大怒必伤阴精,过喜必伤阳气,不正之气,形体必瘦,医生治此类病人却不知如何正确施予补泻,又不知病发之因,此为第二过也。 有医生精于诊脉的,必以此技来显示其特异之处,不知真正的医道在于望闻问,光以切脉来断病,此为第三过也。 诊断有三常规,首先必问贵贱,有人常常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想当总统或都什么的,精神已损伤,身体必败亡,作为医生不注意病人的这种情志,病必无法治好,这是第四过也。 凡是在诊病时,必须知道病情的前因后果,差的医生不知前因后果,治疗必造成阴阳更乱,身体元气四散,手足发生抽筋,此时病人死日可待,庸医不问其发病之始因,只告诉病人何时会死,此为第五过也。 以上五种过失,都因医卫不精,人事又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好的医生其治病之卫必知天地阴阳的变化,四季节气变化之规则,与人体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关系,由此来决定施予的方法。针刺,热熨或利用毒药来治疗。 治病之要法:让气存在身体里,不可外泄。不赞成开刀,因为开刀泄气。 征四失论篇:人的身上有十二经脉,络脉集处共三百六十五位,这是一般医师所依循的法则。然之所以无法尽善尽美的原因,是医者本身不集中,志意不够果决,人体内外病机无法掌握,所以常疑虑于病情。诊断时无法确实掌握阴阳相从相逆的正确方向,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一因。 |
|
2986楼#
发布于:2016-01-22 21:53
中医经典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
2016年1月22日《黄帝内经》第80节学习心得: “去胃外归阳明”,是脾气并在阳明经上面,“二火不胜三水”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二火,三水是足太阴脾经是三阴,所以火不能胜水。水太大,所以脉乱无常也。造成四肢无力,这是脾的经不行,喘咳,是水气并与阳明,造成血泄,中医有个关念,叫做血无止法,如果血脉的血崩裂了,血往外走,我们只要让他阴阳恢复,血自然就止了。如果只是一味地去止血,没有让他的阴阳平衡回来,瘀血还是堵在里面更出不来。这时瘀血就象潜伏在身体里的炸弹一样,慢慢扩张,就会崩开,因为阴阳并没平衡,所以中医说是血无止法。 疏五过论篇 第七十七 我们的医术都有法则,有错误简单来说有五过,就是五种过失。有四德。 第一过: 先贵后贱的人病从内生,会造成脱营,血不够,先富厅贫的则失精,精气沒有了,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情志不舒,气血郁结,渐渐积累成病的。五气留连,五脏的五气,应该是持续循环不断的。如果并在一起,就会产生病变。这些是因为情志,而产生的问题。 第二过问诊: 一定要问他饮食居住,精神上有沒有突然的欢乐与痛苦,原先是否享过福或受过罪,这些都能伤害精气,使精气衰竭,形体毀坏,如果不了解精气会受伤的话,一般来说暴怒的人会伤到阴,暴喜的人会伤到阳。造成厥逆之气就会上行而经脉满胀,这是第二过。 善于诊脉的医生,必然能够异比类,分析奇恒,从容细到地掌握病的变化规律,假如做个医生而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他的诊治就沒有什么值得称许的了,这是三过。 诊有三常,心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候王,就是野心很大,想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等。一旦没达到目标,就精神上先己受伤,身体一定要败坏,甚至死亡。如先是富有的人,一旦贫穷,虽没有外邪的伤害,也会发生皮毛枯焦,筋脉拘挛,成为痿壁的病,对这种人,医生如不能认真对待,从而转变患者的精神意织,而仅是曲从病人之意,那么病患就不能去掉,更沒有什么疗效,这是第四过。 凡是看病人,必须了解发病的全部过程。就是病人的前因后果要了解清楚,我们一走要问清楚他的始末。在切脉问症状的时候,应注意到男女性別的不同,以及生离死别,情怀郁结,忧愁恐惧,喜怒等因素。这些都能使五脏空虚,血气难以持守,如果医生不知道这些,还谈什么治疗方法,比如有人曾负大伤,以到筋脉的荣养断绝,可是身体依归行动,使津液不能滋生,所以形体伤败,血气内结,追于阳分,日久积脓,发生寒热。粗率的医生治疗时,屡次剌其阴阳经脉,结果使病人的身体日见消瘦,难于行动,四肢拘挛转筋,死期己经不远了。而医生不能明辨,不问发病原因,只能说出哪一天会死。这也是粗率的医生,这是诊治上的第五种过失。 如果不知道病从哪里来的,都是由于所学的医术不通,又不懂得贵贱,贫富,苦乐人事的缘故,所以说,有修养的医生诊治疾病,必须知道天地阴阳,四时经络,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经脉的阴阳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治疗的主要病证,,比类人事的变迁,掌握诊治的常规。 治病之道,真正的方法是气内为宝,我们要想办让气存在体内。所以当气一泄,我们就要注意了。如果大汗不止,大下不止都是气泄。不管是阴气,阳气,一千人不断地在流失,就是气泻,气要往内为宝,所以我们要固守。如果一个人的气沒有办法守在体内,一定在表里可找到,只要把气固在病人的体内,病人的病情就不会恶化。 如果脏腑不平衡,就会有脏病,我们可用俞募治疗,在背后扎脏的俞穴,前面扎脏的募穴等。这样就可以把身体很多过热,过寒的症状在事先得病的时候,就把他治好。如果医生在看病的时候,不仔细地看,不仔细仔的观察,就是失常,就会有失误的地方。 征四失论篇 第七十八 黄帝问: 你读书受业己经多时了,你谈谈对治病的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为什么有些可以治愈,有些不可以治愈? 雷公答说: 我在从学受业当中都说可以得到十全的疗效,但常常还是有过失,想听听这是为什么? 黄帝说: 你因为太年轻了,智力达不到,区分不了对和错,还是对阴阳离合言之无物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这些大家 都知道了,之所以不能得到十全的疗效,是由于精神不能集中,思想上不加分析,又不能参合色脉,因此时常产生疑问和困难,在诊治上,不懂得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疗工作中的第一个失败原因。 第二: 从师学习尚未卒业,就肓日地搞起別的疗法。并夸大地说这是真理,或窃取前人成果而更其名目,以为己巧,乱用砭石,结果,给自己造成了罪过,这是治疗工作中第二个失败原因。 |
|
2987楼#
发布于:2016-01-22 22:0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6年1月22日《黄帝内经》第80课心得
1.如果误诊为肺脏受伤,则必会误治而造成阳明更实,病人必狂。不知道推理相比较,这是知识不足的表现。人的肺如真受伤,必使脾精之气外泄,阳明之气混浊,经脉中之血不为人身所受用,以致出现真脏之脉。五脏机能会外泄不藏,病人如不流鼻血则必有呕吐之病。以上脾与肺,完全是不同类的。就好像天没有变化,地没有道理,白与黑相距太远了。
2.疏五过论篇圣人的学卫,为天下万民的准则,凡是裁量事物,坚定意志,必有一定的依归。依循经典,遵守度量,以医学为事,这是天下万民的要求,因此医学上有五过四德的事,凡是在诊病之初,必问病人过去之贵与贱否。因为有的病不是外感八风所生的,是由内因情志产生出来的。如先贵后贱,容昜失血,名曰脱营。如果先富后贫,容易丧失精气,名失精。五脏之气不愿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之病。医师诊察时,病不在脏腑,外观上又没异常,诊断后必疑心,而不知病为何,结果病人身体日益衰弱,元气大虚,精神不振。病愈深入,气愈衰微,常生寒意又易受惊吓。病深入时,必外会消耗卫阳之气,内伤血之营气,即有良医在侧,亦无法知晓病情,此为笫一过失也。 3.凡是在诊察病人之初,必问其饮食起居之习惯,大乐与苦闷,或先乐后苦,这都会伤及人的积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大怒之人必伤阴精,过喜之人,必伤阳气,不正之气,形体必瘦。愚昧的翳师,治此类病人,不知如何正确施予补泻,又不知病发之因。造成病人精神日渐衰弱,邪气会集中在一起其势更盛,这是翳者的第二过失。有医精于诊脉的,必以此技来显示其特异之处,其实是利用比类及奇恒之法,了解“从容篇”而知道的,为医师不知真正之医遒在望、闻、问、切。光以切诊来断病,此诊不足珍贵,也不足以依凭,这是翳者第三过也。 4.诊断有三常规,首先必问贵贱。如本受禄命,但事与愿违,欲亲近王侯贵人,不得其门,造成本为贵,但却失去,此时即不中外邪,但精神己黯然损伤,身体必败亡。又开始是富有,但后来财禄败光,此时即使不中外邪,亦使人皮干焦而筋软无力,两足无力且痿缩。医师遇此又不严密的注意及此,必无法养足其精抻,使病人外表柔弱,内脏功能紊乱不协调,病必无法治好,道是医师不行,此是医师所犯的第四种过失。 5.凡是在诊病时,必须了解其前因后果,从而理出头头绪,再按脉问症状如何。男女正常之气脉不同,须以此相合,人之生离死别,情绪郁结,忧愁恐惧,生活上无安全感,喜怒无常,造成五脏精气空虚,血与气离其常态,医师愚眛的必无法知晓,这又是什么医术呢? 6.过去富有,现在贫囷之人必有大伤之虞,令人筋不得养,鼓不得血气,即使身体恢复髋能,但气血运行不好,皮表不润泽如前,此精神上的伤气,必停留体内聚于一处,日久生热化脓,成为外寒内热的病。知遇很差的医师治疗,必造成阴旸更乱,身髋元气四散,手足发生抽筋,此时病人死日可待了。翳师不明暸其间过程,也不问其发病之始因,只是告诉病人何日会死,这也是庸医才会作的。这是医师第五个过失。凡以上五种过失,都肇因于医卫不精,人事又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 7.所以说至圣之医师,其治病之卫,必先明暸天地阴阳的变化,四季节气变化之规则,与人体中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关系。由此来决定施予针刺,热熨,或利用毒药去治疗,并详细了解人事上,病人的背景,由此来明确知道须遵守的法则道理。病人之贵贱贫富,各有所不同,也各有其一定的道理。问病人年纪大小与强勇怯弱之性情,然后细察三部九候,方知病之初始与演进,八风所伤之病,九候所察之病,此乃符合病情之诊断方法。 8.治病之要法,必令精气内守为笫一要件。按照标准的诊察方法,查出精气不守,其病必乃表里失和造成的,此时须先据守精气,再师施予治疗,其法不离各经脉阴阳气交流的俞穴与背部五脏六腑的俞穴的调治道理,能正确施用此术,终身奉行不殆,必万无一失。不知从四肢背部的俞穴着手治疗,必终致五脏过热,脓痈生于腑中。 9.诊病之时不细心观察,这就叫“失常”,谨慎遵守翳道,了解医学知识与临床相结合无误。熟知“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各篇之理纶,决定在病人面部变化的望诊上,熟知全身经脉脉服与疾病的始终;有如此医学知识的医师,可以横行于世,淋漓尽致的发扬医学了。 |
|
2988楼#
发布于:2016-01-22 22:2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杨诚报到
2016年1月18日,《黄帝内经》76课心得:
9)病邪入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 【症状】耳聋时好时坏;耳鸣像风吹的声音(把海螺放到耳朵边就会听到类似风的声音) 【取穴】商阳+中冲 *耳聋听力全无,则不是外邪入侵造成的耳聋,是身体内部损伤引起,不可以针刺。 10)病邪入肌肉之间到处流窜 【症状】行痹、疼痛游走不定 【取穴】疼痛部位进针,刺到肌肉之间。 初一到十五分别扎对应初几的几针,到十六时扎十四针,以后依次递减。 11)病邪入足阳明胃经络脉 【症状】流鼻涕或鼻出血、上齿(两个门齿)寒冷。 【取穴】内庭 12)病邪入足少阳胆经络脉 【症状】胁胁部疼痛、呼吸不畅、咳嗽、汗出。 【取穴】侠溪 病人咳嗽需要加衣服,保持身上暖和(肺主皮毛,使皮毛不再受风寒;同时肺属阳,阳喜热),吃温的。 13)病邪入足少阴肾经络脉 【症状】咽痛不能进食,并易无故发怒,自觉腹部有气上冲到贲门之上。 【取穴】一般喉咙痛,用列缺+照海;涌泉,用然谷就可以,涌泉太痛了。 【症状】咽部肿痛,不能咽下唾沫,有时也吐不出唾沫。 【取穴】然谷周围青筋针刺出血。 *脚上有青筋就可以先刺血放掉,这样外来的病邪就可以在络脉被消灭掉。 14)病邪入足足太阴脾经络脉 【症状】腰部疼痛,牵连到小腹部,甚至波及胁下部位,并不能挺胸呼吸。 【取穴】白环俞 15)病邪入足太阳膀胱经络脉 【症状】背部痉挛拘急,牵连到胁肋部位发生疼痛。 【取穴】从颈后数脊椎,用手按脊柱两侧向下,按到病人感到疼痛的地方,针刺夹脊。 16)病邪入足少阳胆经络脉 【症状】环跳穴处持久性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大腿不能抬高。 【取穴】用长毫针刺环跳。如果寒气严重,就留针时间长。 *主经没有生病就是络病,就可以缪刺。 17)耳聋 【症状】初发病的耳聋。 【取穴】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如果没有疗效在耳朵前找压痛点(用筷子或探针) 15)龋齿 【症状】足阳明是下牙的门牙,旁边的上牙痛是手阳明在管。 【取穴】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如果没有疗效针刺两齿中间牙龈放血。 4.病邪在五脏之间的病证及针刺方法 【症状】经脉和络脉互相牵引而疼痛,有时痛有时不痛。病人能吃能喝能拉能睡、手脚温热、头面生冷,气色也很好,就是身体里面痛,这种痛是五脏之间的痛。 【取穴】仔细诊察病变所以部位,用缪刺针刺病人手足的井穴,并在手脚针刺青筋出血,隔一天一次,五次可愈。 5.手阳明大肠经病邪返流入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中 【症状】口唇牙齿寒冷疼痛 【取穴】针刺手背青筋出血,再针刺商阳,内庭+合谷。 6.尸厥 【病因】邪气入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能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中,由于这五条经脉都聚到耳内、并向上着左额角部位。 【症状】病人全身经脉都受到振动,感觉到全身肌肉都在跳动,形体失去知觉,状态象死尸一样 【治疗】针刺足太阴脾经隐白(急救用井穴) 再针刺足少阴肾经涌泉 再针刺足阳明胃经历兑 再针刺手太阴肺经少商 再针刺手少阴心经神门 如果不好,用竹管向病人两耳中吹气(耳朵是肾气所在,病人是阳气闭于上,向耳中吹气使耳膜压力变化,阳气就疏解掉了),并剃下病人左额角(阳气汇在此处)约一寸见方的头发,用艾草烤、烫,用好酒一杯冲后给病人饮服。其病情可立刻好转。 7.总结 凡针刺治病,一定要先诊察病人的经脉,用手仔细按摸,审察疾病是虚是实证,补虚泻实,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治疗。 如果病人经脉气血不调,可用巨刺法治疗 如果病人感到疼痛,但病变部位不在经脉上,用缪刺法治疗 如果病人皮下有表青筋,应当全部针刺出血。 第六十四篇 四时刺逆从论
1.三阴三阳六经经气在有余、不足等情况下发生的各种病变 |
|
2989楼#
发布于:2016-01-22 22: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1月22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2016/1/22 80集学习心得:
1、 血无止法。 2、 脉呈浮大且虚弱状,表示脾脏精气无法及于体外,但已雏开胃里,不在腑中而流入阳明经脉了。手阳明足阳明二经脉中的热气,无法胜过脾之阴气,因而造成脉象紊乱且无常度了。四肢倦怠无力,明示出脾脏精气无法运及四肢。会生喘息咳嗽,是因水气过盛在阳明緵中产生的。下利血者,是由于血脉中血急速流行,离经叛道造成的。 3、 如果误诊为肺脏受伤,则必会误治而造成阳明更实,病人必狂。不知道推理相比较,这是知识不足的表现。 4、 人的肺如真受伤,必使脾精之气外泄,阳明之气混浊,经脉中之血不为人身所受用,以致出现真臓之脉。五臓机能会外泄不藏,病人如不流鼻血则必有呕吐之病。 5、 以上脾与肺,完全是不同类的。就好像天没有变化,地没有道理,白与黑相距太远了。这是我的过失,以为你知道了,所以没有告诉你。 6、 能明白的引用“比类”之法,了解“从容”篇的话,必能成为:诊断之经典,这就是医之至道了。 7、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8、 凡是在诊病之初,必问病人过去之贵与贱否。因为有的病不是外感八风所生的,是由内因情志产生出来的。如先贵后贱,容昜失血,名曰“脱营”。如果先富后贫,容易丧失精气,名曰“失精”。五臓之气不愿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之病。医师诊察时,病不在脏腑,外观上又没异常,诊断后必疑心,而不知病为何?结果病人身体日益衰弱,元气大虚,精神不振。病愈深入,气愈衰微,常生寒意又易受惊吓。病深入时,必外会消耗卫阳之气,内伤血之营气,即有良医在侧,亦无法知晓病情,此为笫一过失也。 9、 行医五过:1、对病人的情志没有了解清楚是一过,2、对病人的饮食起居,喜悲不了解为二过,3、是完全靠脉诊进行对病情进行判断,4、对病人精神,情志的表现不会很恰当的处理,5、对前因后果查不清,此为五过。 10、 当医生一定要知道病是如何来的。 11、 治病之要法,必令精气内守为笫一要件。按照标准的诊察方法,查出精气不守,其病必乃表里失和造成的,此时须先据守精气,再师施予治疗,其法不离各经脉阴阳气交流的俞穴与背部五脏六腑的俞穴的调治道理,能正确施用此术,终身奉行不殆,必万无一失。不知从四肢背部的俞穴着手治疗,必终致五脏过热,脓痈生于腑中。 12、 诊病之时不细心观察,这就叫“失常”,谨慎遵守翳道,了解医学知识与临床相结合无误。熟知“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各篇之理纶,决定在病人面部变化的望诊上,熟知全身经脉脉服与疾病的始终;有如此医学知识的医师,可以横行于世,淋漓尽致的发扬医学了。 13、 征四时论篇第七十八 14、 做医生思维要发散,性格要活泼。 15、 人的身上有十二经脉,络脉集处共三百六十五位,这是所有翳师都知道明白的,也是一般医师所依循的法则也。然之所以无法尽善尽美的原因,是医者本身不集中,志意不够果决,人体内外病机无法掌握,所以常疑虑于病情。诊断时无法确实掌握阴阳相从相逆的正确走向,这是治疗失败的笫一因。 16、 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好的心情。 |
|
2990楼#
发布于:2016-01-22 23:03
中医经典魔鬼 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疏五过论篇 凡是诊病要了解病人的生活起居,贫富贵贱,从中可以帮助诊断病人是否由情致导致病邪, 先贵后贱的人病从内生,会造成脱营,血不够,先富厅贫的则失精,精气沒有了,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情志不舒,气血郁结,渐渐积累成病的。五气留连,五脏的五气,应该是持续循环不断的。如果并在一起,就会产生病变。这些是因为情志,而产生的问题,第二一定要问他饮食居住,精神上有沒有突然的欢乐与痛苦,原先是否享过福或受过罪,这些都能伤害精气,使精气衰竭,形体毀坏,如果不了解精气会受伤的话,一般来说暴怒的人会伤到阴,暴喜的人会伤到阳。造成厥逆之气就会上行而经脉满胀,那他的诊治就沒有什么值得称许的了 凡是看病人,要问清楚他的始末,查清楚病症,做到望闻问最后才诊脉,如果不知道病从哪里来的,都是由于所学的医术不通,又不懂得贵贱,贫富,苦乐人事的缘故,所以说,有修养的医生诊治疾病,必须知道天地阴阳,四时经络,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经脉的阴阳表里治病之道,真正的方法是气内为宝要想办让气存在体内所以当气一泄,我们就要注意了。如果大汗不止,大下不止都是气泄。不管是阴气,阳气,一千人不断地在流失,就是气泻,气要往内为宝,所以我们要固守。如果一个人的气沒有办法守在体内,一定在表里可找到,只要把气固在病人的体内,病就不会恶化, 如果脏腑不平衡,就会有脏病,可用俞募治疗 征四失论篇 当医生一定要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不能死板板的按书去做,要做到灵活运用, 人的身上有十二经脉,络脉集处共三百六十五位,这是所有都知道明白的,也是治疗所依循的法则然之所以无法做到十全十美,是医者本身不集中,志意不够果决,人体内外病机无法掌握,所以常疑虑于病情诊断时无法掌握阴阳的四时规律, |
|
2991楼#
发布于:2016-01-22 23: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徐佩凤申请鉴到,2016年01月22日《黄帝内经》第80课学习心得。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诊治上的五过:〈1〉凡是在诊病之初,必问病人过去之贵与贱否,因为有的病不是外感八风所生的,是由内因情志产生的,如先贵后贱,容易失血,名为“脱营”,如果先富后贫,容易表失精气,名为“失精“。五臟之气不顺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之病。医生诊察时,病不在脏腑,外观上又没异常,诊断后必疑心,而不知病为何?结果病人身体日益衰弱,元气大虚,精神不振,病愈深入,气愈衰微,常生寒气又易受惊吓,病深入时,必外会消耗卫阳之气,内伤血之营气。这是第—过。〈2〉凡是在诊察病人之初,必问其饮食起居之习惯,大乐与苦闷,或先乐后苦,这都会伤及人的积气,—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大怒之人必伤阴精,过喜之人,必伤阳气,不正之气,形体必瘦,治此类病人,不知如何正确施予补泻,又不知病发之因,造成病人精神日渐衰弱,邪气合集中在—起,其势更盛。这是第二过。〈3〉真正的医师诊脉时要望,闻,问,切相结合,如光以切诊来断病,这是第三过。〈4〉遇到由于情志造成的疾病时,要尽量安抚病人,使病人配合医生医治。如医生没有严密注意病人的情志问题,使病人无法养足精神,使病人外表柔弱,内脏功能紊乱不协调,病必无法治好。这是第四过。〈5〉凡是在诊病时,必须了解其前因后果,从而理出头绪,再按脉问症状如何,男女正常之气脉不同,须以此相合,人之生死离别,情绪郁结,忧愁恐惧,生活上无安全感,喜怒无常,造成五脏精气空虚,血与气离其常态,过去富有,现在贫困之人,必有大伤之虞,令人筋不得养,脉不得血气,即使身体恢复体能,但气血运行不好,皮表不润泽如前,此精神上的伤气必停留体内聚于—处,日久生热化脓,成为外寒内热的病。如医生不了解以上这些,乱治疗就会使病人阴阳更乱,身体元气四散,手足发生抽筋,此时病人死日可待了。医生不明嘹其间过程,也不问其发病之始因,只是告诉病人何日会死,这是第五过。〈二〉治病要法:令精气内守为第—要件,按照标准的诊察方法,查出精气不守,其病必乃表里失和造成。此时须先据守精气,再施予治疗,其法不离各经脉阴阳气交流的俞穴与背部五脏六腑的俞穴的调治道理,能正确施用此术,终身奉行不殆,必万无—失,不知从四肢背部的俞穴着手治疗,必终致五脏过热,脓痈生于腑中。
|
|
2992楼#
发布于:2016-01-22 23:58
中医经典特训0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
2016.01.22日第80集作业 *胃气失,二火不胜三水,脉乱无常,手阳明足阳明经脉中的热气无法胜过脾之阴气,因而造成脉象紊乱且无常度了。 血无止法是血脉里的血崩裂开来,血往外走。 中医认为阳没有乱行,血不会外泄,让阴阳恢复,血自然而然就止掉了。 如果肺真的受伤,一定会出现鼻出血并有呕吐血之病。 五过论 *凡在诊病之初,必问病人过去之贵与贱否,(也可通过看相)因为有的病不是外感八风所生的,是由内因情志产生出来的,如果先贵后贱,容易失血,血会不够,名曰“脱营”,如果先富后贫,容易丧失精气,名曰“失精”,五脏之气不流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之病,如果医生不知晓病情,此为第一过。 *凡在诊察病人之初,必问饮食起居,喜怒无常会伤及人的精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大怒必伤阴精,过喜必伤阳气,不正之气,形体必瘦,医生治此类病人却不知如何正确施予补泻,又不知病发之因,此为第二过。 *有医生精于诊脉的,必以此技来显示其特异之处,不知真正的医道在于望闻问,光以切脉来断病,此为第三过。 *诊断有三常规,首先必问贵贱,有人常常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想当黄帝总统什么的,精神已损伤,身体必败亡,寿命不会太长,(可用刚重法刺激)作为医生不注意病人的这种情志,病必无法治好,此为第四过。 *凡是在诊病时,必须知道病情的前因后果,差的医生不知前因后果,(比如脖子痛可能是感冒、车祸受惊和受凉,起因不同,治法有异)治疗必造成阴阳更乱,身体元气四散,手足发生抽筋,此时病人死日可待,庸医不问其发病之始因,只告诉病人何时会死,此为第五过也(初工)。 忧能伤肺,会造成皮肤不好。乳 X光等放射性物质致癌 做医生要知道病的原因。 好的医生其治病之卫必知天地阴阳的变化,四季节气变化之规则,与人体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关系,由此来决定施予的方法。其法不离各经脉阳气交流的腧穴及五脏六腑的腧穴来调理、针刺、热灸来治疗。 治病之要法是让气固在身体里,气内为宝,不可外泄。不赞成开刀,因为开刀泄气。 微四失论第78篇 *做医生脑筋要活,不可太死,保持情绪开朗。 人的身上有十二经脉,络脉共三百六十五穴,这是一般医师所依循的法则。然之所以无法做到十全十美的原因,是医者本身不集中,意志不够果决,人体内外病机无法掌握,所以常疑虑于病情。诊断时无法确实掌握阴阳相从相逆的正确方向,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一因。(比如夜晚失眠是阳盛阴衰带入夜晚,如果一个人白天睡觉晚上不睡是因习惯所致,三班倒的人群要保持好的情绪,自己调节好阴阳就不会生病) 拜的老师不好是治病失败的第二因。 |
|
2993楼#
发布于:2016-01-22 23: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6年1月22日《黄帝内经》第80集学习心得:
胃气没有了。二火不胜三水,手阳明和足阳明是二火,三水是足太阴脾就有三个阴。火不能胜水,水太大了。会造成四肢无力,是脾的经有问题。咳喘是水气并于阳明。学无止法,如果血脉里的血崩裂开了往外走,是因为阴阳不平衡。阳没有乱行,血不会往外走。 肺气伤到的人会出现鼻子出血或呕血,因为肺伤到后,一定会影响相关的子脏或母脏。 五过论 1、诊病的时候,一定要问病人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状况,是为判断是否情志引起的。 2、五气应该是持续循环的,如果并在一起就会产生变化。问饮食居住,因为喜怒无常的人都会伤到精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上逆外形会受到伤害。 3、如果不这样做,光靠脉是不能判断很多事情的。精神有病的人,寿命不会长。 4、看病人一定要知道病的前因后果。脖子痛起因不一样,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5、有的女的要得乳癌,是因为不通。 6、要想办法把气留住,气往内为饱,要固气。随时把气固在病人身体里面,病情就不会恶化。俞穴是帮助脏腑调平衡的,不平衡用俞募治疗。 7、病人是无辜的,医生不能犯错误。 第七十八篇 微四失论 治病一定要知道阴阳从逆。 |
|
2995楼#
发布于:2016-01-23 07: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6年1月22日《黄帝内经》第80课笔记:
血无止法:是因为阳不足,阳足血不外泄,就算用外医的方法把血止住,但人体上肢阳不足,血会留在里面变成了瘀血更不好。能明白的引用“比类”之法,了解“从容”,这就是医的最高道了。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医学上有五过四德 第一过失:凡是在诊病之初,必问病人过去是贵或贫贱。因为有的病不是外感八风所生的, 是由内因情志产生出来的。1、如先贵后贱,容昜失血,名曰“脱营”(血不够)。2、如果先富后贫,容易丧失精气,名曰“失精”。五臓之气不愿畅而滞留,会发生许多并发之病。医者内外都没检查到病人有病,结果病人身体日益衰弱,元气大虚,精神不振,常生寒意又易受惊吓。病深入时,必会消耗卫阳之气,内伤血之营气。过失就在于没询问。 第二过失:凡是在诊病之初,必问饮食起居之习惯,情志心态,这都会伤及人的积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大怒之人必伤阴精,过喜之人,必伤阳气,不正之气,形体必瘦。愚昧的去医治病人,会造成病人精神日渐衰弱,邪气会集中在一起其势更盛,这是医者的第二过失。 第三过失:有医精于诊脉的,会以此炫技,为医师不知真正之医道在望、闻、问、切。光以切诊来断病,此诊不足珍贵,也不足以依凭,切放最后是用来确定前三者的正确性而已。 第四过失:诊断有三常规,首先必问贵贱。如本受禄命,但事与愿违,精神黯然损伤,身体必败亡。如本是富贵,但现已尽失,这会使人皮干焦而筋软无力,两足无力且痿缩。医师遇此又不严密的注意,病无法治好,又说是医不好,这就是医者的第四种过失。 第五过失:诊病时,没有去了解前因后果,没有了解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也不问其发病的原因,只告诉病人何日会死,这是第五种过失。 以上五种过失,都是因为医者医心不精,医术不精,人事不解而产生的错误。 诊病时不细心观察这就叫“失常”。 微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诊断时无法确实掌握阴阳相从相逆的正确走向,这是治疗失败的笫一因。 授医的老师不精通医术,又慌称是真理,乱立名目,乱施针灸术于病人,造成许多后遗症,这是治疗失败的第二因。 |
|
2996楼#
发布于:2016-01-23 08: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6年1月22日《黄帝内经》第80课学习心得:
一、《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4.治病依循的法度准则 (2)病症:脉浮大而且虚,四肢无力,喘息咳嗽,下利血。 病因:脉浮大而且虚,是脾气外绝,脾的精气无法到达体外,不在腑中而流入阳明经脉。手阳明和足阳明二经脉中的热气,无法胜过脾之阴气,脉象就会紊乱且无常度。四肢无力表明脾的精气无法到达四肢;喘息咳嗽是因为水气过盛;下利血是因为血脉中的血急速流行,离经叛道造成的。 诊断分析:如果误诊为是肺受伤,就会误治让阳明更实,病人就会发狂。因为如果肺受伤脾的精气会外泄,阴阳之气混浊,经脉中的气血不能为身体受用,就会出现真脏脉,五脏机能会外泄不藏,病人不是流鼻血就是呕吐。所以脾与肺病了完全是不一样的。 5.血无止法 血脉崩裂血外流,西医用止血钳,中医认为阳很足的时候血不会外泄,阴阳一恢复血自然就止了。如果像西医那样,用止血钳止住了血,但阴阳平衡还没有回来,瘀血还在里面堵着,如潜伏的炸弹,说不定哪天就又崩了。例如胃癌,丑时会吐血,丑时过了就不吐了,因为丑是土,病会起。 二、《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1.五过 (1)诊病时没有了解病人情志方面的原因为第一过。 有的病不是外感风寒所生,是由情志产生的。如先贵后贱,容易失血,如果先富后贫,容易丧失精气。五脏之气不愿畅而流滞,会发生很多并发病,身体会日益衰弱,元气大虚,精神不振。病愈深,气约衰弱,常生寒意又容易受到惊吓。所以医生一定要知道病根之所在,治心理病难治,生理病好治。 (2)没有了解病人的饮食起居习惯为第二过。 病人的生活习惯,情志都会影响人的精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也会消耗。大怒之人比伤阴精,过意之人必伤阳气,不正之气,形体必瘦。如果庸医不知病发的原因又不知如何补泻,就会让病人精神日渐衰弱,邪气会更盛。 (3)医生光靠摸脉来诊病为第三过。 真正的医生诊病要望闻问切结合起来,才能诊病精准。 (4)没有了解病人之所以病的前因后果为第四过。 弄清楚病人病的前因后果,从而理出头绪,再按脉问症状如何。 (5)医生只是告诉病人何日会死,并没有了解其发病过程和起因,这是第五过。 对于已经面临生死之期的病人,一直西医治疗还没有好,反而更严重,还是不找中医,中医师就要棒喝他,骂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2.四德 (1)好的医生治病一定知道天地阴阳的变化,四季节气的变化规则与人体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关系。以此来决定是下针,热熨还是用药治疗。 (2)诊病望闻问切都要用。 (3)详细了解病人的背景,贵贱贫富,才能更精准的诊断病情。 (4)问病人年龄和强勇怯弱的性情,然后查三部九候,才能知道病的初始与演进。 3.治病的要法 (1)精气内守为第一要义。 治病之道,气内为定。让气要存在身体里,气泄马上要注意。气要收敛,如气球一样。大汗不止,下利不止,不断的流失都是气在泄。所以不能开刀,开刀人的气就泄了。气如果没法内守,一定在表里能找到症状。气如果能固住,病情就不会再恶化。 据守精气的方法不离各经脉阴阳气交流的腧穴与背部五脏六腑腧穴的调治,如俞募治疗。能知此法,必万无一失。不知从腧穴下手治疗,必让五脏过热,脓痈生于腑中。 (2)诊病要细心观察,谨守医道,理论和临床相结合,熟知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合篇理论,熟知全身经脉与疾病的始终。找到病根下手治好病才不会犯,如果不了解病的来龙去脉,直接治下去,一是病不会好,二是即使蒙对了看似好了也还是会再犯。 三、《微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1.治疗失败的原因 (1)医生如果精神不集中,志意不够果绝,人体内外病机无法掌握, |
|
2997楼#
发布于:2016-01-23 14:36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6.01.23黄帝内经81课学习心得 诊病不知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一个原因。随师学习没有卒业,学术未精,乱用杂术,以错误为真理,变易其说,而自以为功,乱施砭石,给自己遗留下过错,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治病不能适宜于病人的贫富贵贱生活特点、居处环境的好坏、形体的寒温,不能适合饮食之所宜,不区别个性的勇怯,不知道用比类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种作法,只能扰乱自己的思想,不足以自明,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三个原因。诊病时不问病人开始发病的情况,及是否曾有过忧患等精神上的刺激,饮食是否失于节制,生活起居是否超越正常规律,或者是否曾伤于毒,如果诊病时不首先问清楚这些情况,便仓促去诊视寸口。怎能诊中病情,只能是乱言病名,使病为这种粗律治疗的作风所困,这是治病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所以社会上的一些医生,虽学道于千里之外,但却不明白尺寸的道理,诊治疾病,不知参考人事。更不知诊病之道应以能作到比类从容为最宝贵的道理,只知诊察寸口。这种作法,既诊不中五脏之脉,更不知疾病的起因,开始埋怨自己的学术不精,继而归罪于老师传授不明。所以治病如果不能遵循医理,必为群众所不信任,乱治中偶然治愈疾病,不知是侥幸,反自鸣得意。啊!医道之精微深奥,有谁能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医道之大,可以比拟于天地,配于四海,你若不能通晓道之教谕,则所接受之道理,虽很明白,必反成暗晦不明。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在立春的这一天,黄帝很安闲地坐者,观看八方的远景,侯察八风的方向,向雷公问道:按照阴阳的分析方法和经脉理论,配合五脏主时,你认为哪一脏最贵?雷公回答说:春季为一年之首,属甲乙木,其色青,五脏中主肝,肝旺于春季七十二日,此时也是肝脉当令的时候,所以我认为肝脏最贵。黄帝到:我依据《上、下经》阴阳比例分析的理论来体会,你认为最贵的,却是其中最贱下的。 雷公斋戒了七天,早晨又侍坐于黄帝的一旁。黄帝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懂得这些,可以知道五脏之气运行的终始了。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为阴气之最终,是阳气的开始,有如朔侮的交界,都符合于天地阴阳终始的道理。雷公说:我还没有明白其中的意义。黄帝到:所谓“三阳”,是指太阳,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见弦浮不沉之象,应当根据常度来判断,用心体察,并参合阴阳之论,以明好坏。所谓“二阳”,就是阳明,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见弦浮不沉之急,不鼓击于指,火热大至之时而由此病脉,大都有死亡的危险。“一阳”就是少阳,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上连人迎,见弦急悬而不绝,这是少阳经的病脉,如见有阴而无阳的真脏脉象,就要死亡。“三阴”为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所以为六经之主,其气交于太阴寸口,脉象沉浮鼓动而不浮,是太阴之气陷下而不能升天,以致心志空虚。“二阴”是少阴,其脉至于肺,其气归于膀胱,外与脾胃相连。“一阴”是厥阴,其脉独至于太阴寸口,经气已绝,故脉气浮而不鼓,脉象如钩而滑。以上六种脉象,或阳脏见阴脉,或阴脏见阳脉,相互交错,会聚于寸口,都和五脏相通,与阴阳之道相合。如出现此种脉象,凡先见于寸口的为主,后见于寸口的为客。 雷公说;我已经完全懂得您的意思了,把您以前传授给我的经脉道理,以及我自己从书本上读到的从容之道,和今天您所讲的从容之法相结合的话,我还不明白其中阴阳雌雄的意义。黄帝道:三阳如父亲那样高尊,二阳如外卫,一阳如枢纽;三阴如母亲那样善于养育,二阴如雌雄那样内守,一阴如使者一般,能交通阴阳。 二阳一阴是阳明主病,二阳不胜一阴,则阳明脉软而动,九窍之气沉滞不利。三阳一阴为病,则太阳脉胜,寒水之气大盛,一阴肝气不能制止寒水,故内乱五脏,外现惊骇。二阴二阳则病在两肺,少阴脉沉,少阴之气胜肺伤脾,在外伤及四肢。二阴与二阳交互为患,则土邪侮水,其病在肾,骂詈妄行,癫疾狂乱。二阴一阳,其病出于肾,阴气上逆于心,并使脘下空窍如被堤坝阻隔一样闭塞不通,四肢好象离开身体一样不能为用。一阴一阳为病,其脉代绝,这是厥阴之气上至于心发生的病变,或在上部,或在下部,而无定处,饮食无味,大便泄泻无度,咽喉干部,病在脾土。二阳三阴为病,包括至阴脾土在内,阴气不能至于阳,阳气不能达于阴,阴阳相互隔绝,阳浮于外则内成血瘕,阴沉于里外成脓肿;若阴阳之气都盛壮,而病变趋向于下,在男子则阳道生病,女子则阴器生病。上观天道,下察地理,必以阴阳之理来决断病者死生之期,同时还要参合一岁之中何气为首。 雷公说:请问疾病的死亡日期。黄帝没有回答。雷公又问。黄帝道:在医书上有说明。雷公又说:请问疾病的死亡日期。黄帝道:冬季三月的病,如病症脉象都属阳盛,则春季正月见脉有死征,那麽到初春交夏,阳盛阴衰之时,便会有死亡的危险。冬季三月的病,根据地理,势必将尽,草和柳叶都枯死了,如果到春天阴阳之气都绝,那麽其死期就在正月。春季三月的病,名为“阳杀”。阴阳之气都绝,死期在冬天草木枯干之时。夏季三月的病,若不痊愈,到了至阴之时,那么死期在至阴后不超过十日;若脉见阴阳交错,则死期在初冬结薄冰之时。冬季三月的病,表现了手足三阳的脉证,不给治疗也会自愈。若是阴阳叫错和而为病,则立而不能坐,坐而不能起。若三阳脉独至,则独阳无阴,死期在冰结如石之时。三阴脉独至,则独阴无阳,死期在正月雨水节。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雷公请问道:气的盛衰,哪一种是逆?哪一种是顺?黄帝回答道:阳气主升,其气从左而右;阴气主降,其气从右而左老年之气先衰于下;少年之气先盛于下,其气从下而上。因此春夏之病见阳证阳脉,一阳归阳,则为顺为生,若见阴证阴脉,如秋冬之令,则为逆为死。反过来说,秋冬之病见阴证阳脉,以阴归阴,则为顺为生。所以不论气盛或气衰,逆则都成为厥。雷公又问:气有余也能成为厥吗?黄帝答道:阳气一上而不下,阴阳两气不相顺接,则足部厥冷至膝,少年在秋冬见病则死,而老年在秋冬见病却可生。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癫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可,好象置身于旷野,负居于空窒,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一不满一天了。 所以,气虚的厥,使人梦多荒诞;厥逆盛极,则梦多离奇迷乱。三阳之脉悬绝,三阴之脉细微,就是所谓少气之侯。肺气虚则梦见悲惨的事物,或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籍,当金旺之时,则梦见战争。肺气虚则梦见悲惨的事物,或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籍,当金旺之时,则梦见战争。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淹死人,当水旺之时,则梦见大火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土旺之时,则梦见作恒盖屋。这些都是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当参合五脏见证,调其阴阳,其内容已在《经脉》篇中论述过了。 诊法有十度,就是衡量人的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揆度它的阴阳虚实,对病情就可以得到全面了解。脉息之动本无常体,或则出现阴阳散乱而有偏颇,或则脉象搏动不明显,所以诊察时也就没有固定的常规。诊病时必须知道病人身份上下,是平民还是君卿。如果对老师的传授不能全部接受,医术不高明,不仅不能辨别逆从,而且会使诊治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看到了一面,看不到另一面,抓住了一点,放弃了另一点,不知道结合全面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所以诊断就不能明确,如以这种诊断方法授给后人的话,在实际工作中自会明显地暴露出它的错误。 至阴虚,则天之阳气离绝;至阳盛,则地之阴气不足。能使阴阳互济交通,这是有修养的医生的能事。阴阳之气互济交通,是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所以,高明的医生诊病,是掌握阴阳先后的规律,根据奇恒之势六十首辩明正常和异常,把各种诊察所得的点滴细微的临床资料综合起来,追寻阴阳的变化了,了解五脏的病情,作出中肯的结论,并根据虚实纲要及十度来加以判断,知道了这些,方可以诊病。所以切其阴而不能了解其阳,这种诊法是不能行于世上的;切其阳而不能了解其阴,其所学的技术也是不高明的。知左而不知其右,知右而不知其左,知上而不知其下,知先而不知其后,他的医道就不会长久。要知道不好的,也要知道好的;要知道有病的,也要知道无病的;既知道高,亦知道下,既知道坐,也要知道起;既知道行,也要知道止。能做到这样有条不紊,反复推求,诊断的步骤,才算全备,也才能永远不出差错。(湖北—郑其赛2016.01.23) |
|
2998楼#
发布于:2016-01-23 14:36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6.01.23黄帝内经81课学习心得 诊病不知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一个原因。随师学习没有卒业,学术未精,乱用杂术,以错误为真理,变易其说,而自以为功,乱施砭石,给自己遗留下过错,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治病不能适宜于病人的贫富贵贱生活特点、居处环境的好坏、形体的寒温,不能适合饮食之所宜,不区别个性的勇怯,不知道用比类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种作法,只能扰乱自己的思想,不足以自明,这是治病失败的第三个原因。诊病时不问病人开始发病的情况,及是否曾有过忧患等精神上的刺激,饮食是否失于节制,生活起居是否超越正常规律,或者是否曾伤于毒,如果诊病时不首先问清楚这些情况,便仓促去诊视寸口。怎能诊中病情,只能是乱言病名,使病为这种粗律治疗的作风所困,这是治病失败的第四个原因。 所以社会上的一些医生,虽学道于千里之外,但却不明白尺寸的道理,诊治疾病,不知参考人事。更不知诊病之道应以能作到比类从容为最宝贵的道理,只知诊察寸口。这种作法,既诊不中五脏之脉,更不知疾病的起因,开始埋怨自己的学术不精,继而归罪于老师传授不明。所以治病如果不能遵循医理,必为群众所不信任,乱治中偶然治愈疾病,不知是侥幸,反自鸣得意。啊!医道之精微深奥,有谁能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医道之大,可以比拟于天地,配于四海,你若不能通晓道之教谕,则所接受之道理,虽很明白,必反成暗晦不明。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在立春的这一天,黄帝很安闲地坐者,观看八方的远景,侯察八风的方向,向雷公问道:按照阴阳的分析方法和经脉理论,配合五脏主时,你认为哪一脏最贵?雷公回答说:春季为一年之首,属甲乙木,其色青,五脏中主肝,肝旺于春季七十二日,此时也是肝脉当令的时候,所以我认为肝脏最贵。黄帝到:我依据《上、下经》阴阳比例分析的理论来体会,你认为最贵的,却是其中最贱下的。 雷公斋戒了七天,早晨又侍坐于黄帝的一旁。黄帝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懂得这些,可以知道五脏之气运行的终始了。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为阴气之最终,是阳气的开始,有如朔侮的交界,都符合于天地阴阳终始的道理。雷公说:我还没有明白其中的意义。黄帝到:所谓“三阳”,是指太阳,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见弦浮不沉之象,应当根据常度来判断,用心体察,并参合阴阳之论,以明好坏。所谓“二阳”,就是阳明,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见弦浮不沉之急,不鼓击于指,火热大至之时而由此病脉,大都有死亡的危险。“一阳”就是少阳,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上连人迎,见弦急悬而不绝,这是少阳经的病脉,如见有阴而无阳的真脏脉象,就要死亡。“三阴”为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所以为六经之主,其气交于太阴寸口,脉象沉浮鼓动而不浮,是太阴之气陷下而不能升天,以致心志空虚。“二阴”是少阴,其脉至于肺,其气归于膀胱,外与脾胃相连。“一阴”是厥阴,其脉独至于太阴寸口,经气已绝,故脉气浮而不鼓,脉象如钩而滑。以上六种脉象,或阳脏见阴脉,或阴脏见阳脉,相互交错,会聚于寸口,都和五脏相通,与阴阳之道相合。如出现此种脉象,凡先见于寸口的为主,后见于寸口的为客。 雷公说;我已经完全懂得您的意思了,把您以前传授给我的经脉道理,以及我自己从书本上读到的从容之道,和今天您所讲的从容之法相结合的话,我还不明白其中阴阳雌雄的意义。黄帝道:三阳如父亲那样高尊,二阳如外卫,一阳如枢纽;三阴如母亲那样善于养育,二阴如雌雄那样内守,一阴如使者一般,能交通阴阳。 二阳一阴是阳明主病,二阳不胜一阴,则阳明脉软而动,九窍之气沉滞不利。三阳一阴为病,则太阳脉胜,寒水之气大盛,一阴肝气不能制止寒水,故内乱五脏,外现惊骇。二阴二阳则病在两肺,少阴脉沉,少阴之气胜肺伤脾,在外伤及四肢。二阴与二阳交互为患,则土邪侮水,其病在肾,骂詈妄行,癫疾狂乱。二阴一阳,其病出于肾,阴气上逆于心,并使脘下空窍如被堤坝阻隔一样闭塞不通,四肢好象离开身体一样不能为用。一阴一阳为病,其脉代绝,这是厥阴之气上至于心发生的病变,或在上部,或在下部,而无定处,饮食无味,大便泄泻无度,咽喉干部,病在脾土。二阳三阴为病,包括至阴脾土在内,阴气不能至于阳,阳气不能达于阴,阴阳相互隔绝,阳浮于外则内成血瘕,阴沉于里外成脓肿;若阴阳之气都盛壮,而病变趋向于下,在男子则阳道生病,女子则阴器生病。上观天道,下察地理,必以阴阳之理来决断病者死生之期,同时还要参合一岁之中何气为首。 雷公说:请问疾病的死亡日期。黄帝没有回答。雷公又问。黄帝道:在医书上有说明。雷公又说:请问疾病的死亡日期。黄帝道:冬季三月的病,如病症脉象都属阳盛,则春季正月见脉有死征,那麽到初春交夏,阳盛阴衰之时,便会有死亡的危险。冬季三月的病,根据地理,势必将尽,草和柳叶都枯死了,如果到春天阴阳之气都绝,那麽其死期就在正月。春季三月的病,名为“阳杀”。阴阳之气都绝,死期在冬天草木枯干之时。夏季三月的病,若不痊愈,到了至阴之时,那么死期在至阴后不超过十日;若脉见阴阳交错,则死期在初冬结薄冰之时。冬季三月的病,表现了手足三阳的脉证,不给治疗也会自愈。若是阴阳叫错和而为病,则立而不能坐,坐而不能起。若三阳脉独至,则独阳无阴,死期在冰结如石之时。三阴脉独至,则独阴无阳,死期在正月雨水节。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雷公请问道:气的盛衰,哪一种是逆?哪一种是顺?黄帝回答道:阳气主升,其气从左而右;阴气主降,其气从右而左老年之气先衰于下;少年之气先盛于下,其气从下而上。因此春夏之病见阳证阳脉,一阳归阳,则为顺为生,若见阴证阴脉,如秋冬之令,则为逆为死。反过来说,秋冬之病见阴证阳脉,以阴归阴,则为顺为生。所以不论气盛或气衰,逆则都成为厥。雷公又问:气有余也能成为厥吗?黄帝答道:阳气一上而不下,阴阳两气不相顺接,则足部厥冷至膝,少年在秋冬见病则死,而老年在秋冬见病却可生。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癫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可,好象置身于旷野,负居于空窒,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一不满一天了。 所以,气虚的厥,使人梦多荒诞;厥逆盛极,则梦多离奇迷乱。三阳之脉悬绝,三阴之脉细微,就是所谓少气之侯。肺气虚则梦见悲惨的事物,或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籍,当金旺之时,则梦见战争。肺气虚则梦见悲惨的事物,或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籍,当金旺之时,则梦见战争。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淹死人,当水旺之时,则梦见大火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土旺之时,则梦见作恒盖屋。这些都是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当参合五脏见证,调其阴阳,其内容已在《经脉》篇中论述过了。 诊法有十度,就是衡量人的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揆度它的阴阳虚实,对病情就可以得到全面了解。脉息之动本无常体,或则出现阴阳散乱而有偏颇,或则脉象搏动不明显,所以诊察时也就没有固定的常规。诊病时必须知道病人身份上下,是平民还是君卿。如果对老师的传授不能全部接受,医术不高明,不仅不能辨别逆从,而且会使诊治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看到了一面,看不到另一面,抓住了一点,放弃了另一点,不知道结合全面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所以诊断就不能明确,如以这种诊断方法授给后人的话,在实际工作中自会明显地暴露出它的错误。 至阴虚,则天之阳气离绝;至阳盛,则地之阴气不足。能使阴阳互济交通,这是有修养的医生的能事。阴阳之气互济交通,是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所以,高明的医生诊病,是掌握阴阳先后的规律,根据奇恒之势六十首辩明正常和异常,把各种诊察所得的点滴细微的临床资料综合起来,追寻阴阳的变化了,了解五脏的病情,作出中肯的结论,并根据虚实纲要及十度来加以判断,知道了这些,方可以诊病。所以切其阴而不能了解其阳,这种诊法是不能行于世上的;切其阳而不能了解其阴,其所学的技术也是不高明的。知左而不知其右,知右而不知其左,知上而不知其下,知先而不知其后,他的医道就不会长久。要知道不好的,也要知道好的;要知道有病的,也要知道无病的;既知道高,亦知道下,既知道坐,也要知道起;既知道行,也要知道止。能做到这样有条不紊,反复推求,诊断的步骤,才算全备,也才能永远不出差错。(湖北—郑其赛2016.01.23) |
|
2999楼#
发布于:2016-01-23 14: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太阳为经,阳明为维,少阳为游部,比知五脏始终,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人有阴阳并行,人体是无线循环的,经脉循环最重要,人体循环一停止就说明内脏出问题了,三阳脉至手太阴时脉弦浮而不沉,是表有邪,少阳脉至手太的脉会连到人迎脉,弦急悬不绝,因为少阳的脉是一阳,少阳的脉很脆弱会马上跑到内脏去,一阳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绝阴脉,出现钩而滑是真脏脉,六脉者有时摸到阴脉有时摸到阳脉,交属相并合通五脏,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父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出现时阳明主病,三阳一阴太阳脉主病,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二阴二阳并在一起,病在肺心经的脉气沉不下去,胜肺伤脾,外为四肢,二阴二阳交至病在肾,二阴一阳病出于肾,寒气会进入心脏,所以会闭塞不痛,四肢别离,肾一出问题大小便就不正常 常人十二经脉如果按天地心脏循环不止为正常人,脏有问题会影响经气,治疗时固一脏就可以了, 气的运行阳从左,阴从右,老年人阳气从上往下走,少年阳气从下往上走,春夏阳气渐盛见到阳症是好的现象,秋冬阴气比较盛, 当气有余的时候也会生病,阳气往上走不下来,阴会停留在下面,从膝盖以下都是冷的,年轻人因为气往上如果气有余秋冬会死, 当气不足时人会多梦严重时人会昏厥,肺气虚的人梦到白色的物品,肾气虚梦到船溺人,还有人浮在水面代表肾气虚,肝气虚梦见菌香生草,心气虚梦见火,脾气虚梦见饮食不足,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上,诊有十度,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再分阴阳就是十渡,阴气阳气都虚的时候可以从脉上看出来,脉动无常时大时小,诊断方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心脏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