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5楼#
发布于:2016-02-02 22: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本草》第1、2集学习心得:
开处方的最高境界是在病人介绍病情的时候,处方已经出来了。 名称的问题,如淮山又叫山药,因为湖南怀庆的山药很好,就叫怀山,即淮山。 红花分藏红花和川红花。脑部有淤血块,吃藏红花很好。真正的藏红花颜色暗红,味道重。川红花颜色带粉,无色无味。医家要治好病最好用自己的药。 灶心土又叫伏龙肝。 丸剂药缓力专,用蜂蜜和水炮制过。 汤剂力道重。散剂缓,适合喉咙、皮肤伤口等。还有膏和丹,每一种药剂都有它不同的作用。 开药的剂量,古代汉草用斤、两、斗、升。一升是一钱,一钱大概是3.3克。 炮制过的药药性不一样。如生附子去里寒,炮附子表虚的时候用。炮制以后去毒性的观念不对。 君二臣一,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是奇,君二臣六是偶,奇之不去则偶。 经方是绝对处方。 中医有养生,遏病,除邪。 脑瘤是脑癌,乳严即乳岩。 肝(酸、青)心(苦、红)脾(甘、黄)肺(辛、白)肾(咸、黑)。酸味全部入肝,食物腐坏的酸是不能用的。鉴别蔬果,浮在水面上的没有毒,沉下去的都有毒。甘草用蜂蜜炒过会很苦,可入心。吃太甜会秃头。大蒜入肺。 |
|
3166楼#
发布于:2016-02-02 23:42
2016.02.02《神农本草经》01-02课学习心得
01:前言 药剂形式/单位与制法 至真要大论 药性总义 五味之用 阴阳定义、药之相从;药色之入经脉;六淫主治;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剋;五病所禁与五味所伤;制药方式;上经:丹砂;云母、玉泉;石钟乳、涅石、消石;芒硝、滑石 02: 前言 神农本草经非一家之言,乃众多医家集百家精华,假托神农之名而成。 正如张仲景继承发扬汉代经方,非经文创立者。张撰《伤寒论》彪炳千秋,历久弥新。 药性剂量需要设定标准,伤寒、金匮的处方剂量计量方式与当代不同;药性至今因种植,炮制方法有异。倪师总结大量临床经验,设定标准,将《神农本草经》药方去芜存精,补以常用中药,尽量还原《胎胪药录》。 医家遣方用药如排兵布阵打仗。只有充分熟悉各种武器的特性,才可以灵活运用兵法打胜仗。只有懂药性才不会被处方绑住。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处方需要灵活运用。学者可以通过勤奋学习与活用处方,在望闻问切阶段大脑中处方即开好,下笔即达浑然天成的最好境界,给病人的药方一剂已,覆杯而愈。 药物名称问题 怀山与淮山 以怀为准! 藏红花与川红花:藏红花入气分,具活血化瘀功效,可促进脑部循环,用于脑部中风瘀血;川红花色重味重,入血分。 “牛膝”与“牛夕”,是同一种药材的不同写法。古代人的通用假借。 为保治疗效果,明医大家常会自己采药炮制,保证药真效佳。 中药剂型 丸汤散膏丹 丸:药缓力专,用蜂蜜炮制或水把药末调和成圆形药丸,可大可小。 汤:汤者荡也,药效来得迅猛。 散:散化之意,因此常用来治疗痼疾。把药物研碎,混合均与,制成粉末状制剂。入肠胃、喉咙或皮肤用药,可以直接作用在患处。 膏: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制成,有内服和外用两种,便于保存和服用,一般选用补益的药物制成。 丹:用矿物加热提炼而成,用黄腊封住。古称为“炼丹” 汉制处方剂量与现在对比 汉制多以斤两斗升为单位;汉制1两=现代1钱≈3.3克 1升(用于颗粒状的药材)半夏:杯口一寸,杯深六分的杯子的容积 。相当于1钱≈3.3克 1斗(用于质轻体积大的药材)夏枯草/辛夷花/蝉蜕,重量也为1钱≈3.3克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以前经方家认为中药材生用最好,炮制过后药性会变化。有的药要生用,有的要炮制。 例如:生附子去里寒;炮附子治表阳虚、大汗不止。药性不同,治症不同。 至真要大论 @中药配伍 君二臣一是奇之制也,君二臣四是偶之制也,君二臣三也是奇之制,君二臣六也是偶之制,奇之不去则偶(复诊加重剂量)为重方。 南派中医用药君臣佐使配伍严格,其实只要药性掌握得好,未必要严格执行这种配伍。 中医一人一方,一时一方,是真正的个性化辩证论治精准用药。但西医是针对群体的用药。 经方是绝对处方,不要改了,立竿见影,效否立显。未来的经方家必须了解药性。部分经方有缺失的地方,需要根基扎实的明医能补进去,或者错的处方可以改正。 药物之功效分三种,养生、遏病、除邪。部分药物功效浮夸如“神仙、不死”之类,是有当时迎合帝王喜好而广为传播的历史背景,不要太斤斤计较。 灵活的中医 治病用药只是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只要知道病理、医理,各种方法都可以灵活运用。 【病症】风寒束表 【治则】温阳发汗解表 【治法】:1)桂枝汤;2)进桑拿房或者推拿按摩出汗;3)如果他怕针,也可以拿针在他身体表面做要刺的样子,恐惧也会让他出汗;4)如果他怕父母或者老婆,可以让他惊吓出汗;…… 古今病名对照 (1)噎膈:食道癌或贲门癌。 (2)乳岩(乳石痈):乳腺癌。 (3)脑疽:脑瘤。 (4)鼠瘘:淋巴结核 …… 第二章 药性总义 一、药之五味:凡自然药材味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不仅指药物,只要是自然界自然生成五味都分别入五脏,例如自然的酸都入肝,无论叫什么名字。切记这个酸不是人工合成的酸!食物腐坏的酸也是不能用。 水果浮(细胞中有水分)在水面上的都是新鲜无毒的,腐坏有毒的都会沉下去。 毒药会让嘴麻,药物毒性是自然毒,运用得当不会有问题。 【病症】抽筋伴心脏不好 【治则】抽筋急食甘以缓之、苦味入心护心 【治法】取甘草用蜂蜜炒过(炙甘草),会有甘味、苦味。 过食甘味易伤肾脱发。故常人宜五味调和,不偏食。 二、药之五色: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青白色的菜:青色入肝、白色入肺,这个菜入肝肺 红色入心,藏红花;黄色入脾,黄色水果、黄芪;白色入肺,大蒜又白又辛,入肺。(湖北-郑其赛 2016.02.02) |
|
3167楼#
发布于:2016-02-03 00:3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宁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神农本草经》第2课学习心得:
一、《本草经》不是一个人的著作,应该是黄帝时代的著作。张仲景应该是经方的发扬者,并不是创立者,因为经方很多药物来自西域,所以可能经方也来自西域。 二、药性都有标准,才可以知道如何用药和剂量。《本草纲目》有1880种药,有的药很偏,没有必要用。 三、药物对于医生如同武器,如何用药就是处方,如同战术兵法,懂药就不会被处方绊住不会变通,只要辩证精准,深知药性,病人在陈述病情时处方就已经开好了。 四、药的名称 例1:淮山,就是山药,河南怀庆府的山药最好,所以刚开始称为怀山,后来觉得怀字复杂,改为淮山,后来又称为苏淮山药,最后又叫山药。 例2:红花有川红花和藏红花。川红花无色无味,淡粉,入脑;藏红花颜色暗红,味道重有如臭袜子,入血分。脑部有瘀血出血的人,高原症晕眩,可以用藏红花。 例3:牛膝有作牛夕;灶心土又叫伏龙肝。 注:中药名将来一定要统一,真正的医家一定有自己的药房,这样药材的可靠性真实性才能保证,药效才有保障。 五、药的形状 1.丸:药缓力专。用蜂蜜炮制过,用水漂过,力量很专一。 2.汤:加个草字头就是荡,扫荡的力量很强大,涤荡。例如痰多,一个星期没有大便,汤剂下去马上清出,发表,寒在表都可以用汤剂。 3.散:入喉咙的药,用于伤口的药都可以做成散状。 4.膏:如川贝枇杷膏,何首乌膏。 5.丹:外面用黄蜡裹住,与空气隔绝,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携带方便。 注:中医师管药房,按照病人需求做药才是中医之道。 六、药的剂量 汉制:斤,两,斗,升 一两就是一钱,一钱是3.3克左右。 一升就是杯口一寸,下面六分的小酒杯。 七、生药和炮制过的药 经方家认为生药力量大,炮制过的就没有那么强了。有的病需要生药,有的病需要炮制的药。因为生药和炮制的药药性不同,要根据病症来决定用药。如里寒用生附子,表寒用炮附子。 八、君臣左使 黄帝内经里有《至真要大论篇》,君二臣一,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但是不能被君臣左使制约。只要对药性很了解,随时可组合,并不会受到限制。有人开药方中规中矩,但是治不好病。个性化定制处方一定是未来的趋势,有的人开处方看似很乱,其实乱中有序,根据病人前后陈述修改处方。奇之不去则偶,意思是如果奇数开的处方病没有治好,偶数治之。 例: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用于扶阳救逆。如果没好,就用通脉四逆汤。 学习了内经,针灸,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是掌握了中医的主流,再看其他医书,就能去腐存精。经方是绝对方,药效不是一就是零,如果辩证不强药性不了解就不敢下手。有的经方可能流传下来不全或是错写,只要医生熟知药性,不会被经方迷惑,自己就可以调整经方。但是基本的精神不能错,根基扎实,才能在经方的基础上增润。 九、药的分类 (1)养生的药。 (2)抑制病情发展的药。 (3)除邪的药。 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很懂的话治病的方法会很多很灵活。 十、病名 中医的病名倪师都已经总结好了。如乳岩脑疽,噎膈等病症。 十一、药性总义 1.五味之义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以酸为例,天然的酸入肝,人工酸合成酸不能入肝。以苦为例,抽筋厉害,肝缓,心脏不好。把甘草用蜂蜜炒过就变苦,苦味入心。 2.五色之义 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
|
3168楼#
发布于:2016-02-03 02:04
中医经典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神农本草》第2节学习心得: 中医决定是对的,就看我们会不会用药了。药物对一个医生来说,就是武器,这个武器怎么用,这就要看这个医生如何开方子了。所以处方就是战术,病就是敌人。怎么去战胜敌人,就要看医生怎么开处方了。所以,一个医生就象一个战场的将军,要有武器,要有战术,才能打赢仗。我们做医生的决不能被处方决限住,千万不要被处方邦住。在这里会遇到很多药物名称的问题,比如淮山,过去称为山药。最好品质的淮山(山药)是产在河南,河南以前古时的名字叫怀庆府,这里原来产的山药很好。所以就把他叫做淮山药,又称为山药。
又如“红花”,红花有两种,一种是“藏红花”,一种是“川红花”。“藏红花”对脑部的血液循环非常好,所以,藏红花可以治疗很多脑部出血性的脑部中风。或者脑部有瘀血块的时候,就用藏红花。藏红花无色无味,没有味道,颜色是淡红,粉红色,质很轻,轻会往上走,味不重,入脑。川红花,颜色比较暗红,味道比较重,味厚的就入血分。往下走,所以这两种红花用处都不一样。他们的药性都不一样,所以在开处方的时候,有时要注明名称。 又比如牛膝,有些嫌字太麻烦,就写个同音字“夕”,所以厉代的医家都有自己的药房,这样用药才准确。 比如“灶心土”,是用来治疗胃的,中药有的叫“伏龙肝”。所以我们做医生的一定要记住药的名字,药的药性,这样我们开处方才不会错。为了病人方便,我们可以把中药做成丸剂,散剂,丹剂。丸剂是取它的药缓力专,力专非常的专一,丸剂有的用蜂蜜炮制过,有的用水丸。为什么做成丸剂?因为取它缓,力量很专一下去。汤剂,汤加个草头是荡,就是扫荡的力量很强。比如痰很多,式者一千礼拜没大便了,我们的汤剂下去马上就清出来了。当痰饮很严重时,就用汤剂。在发表的时候,寒在表时很重,必须要用汤剂发表。 散剂,比如入肠胃的药,入喉咙的药,就用散剂,可以直接达到病灶的地方。如果用汤剂,太快了,当喝汤药到喉咙时,喉咙都还沒感觉到,药就下去了。用药丸呢,就是当丸在喉咙还没化掉,药丸就下去了。如皮肤的伤口,用散剂也方便些。还有药膏,药膏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 还有丹,丹提炼出来后,把药捏成丸,外面用黄蜡封住,黄蜡封住让药跟空气隔绝。这样可以保持很久,要吃时把黄蜡剥开就可以了。它跟丸剂又不一样,丹是用蜡封住,丸不封。这些都有它一定的用途所在。住开药剂量的时候,在汉朝时,用斤、两、斗、升,汉朝时的一两,就是我们现代的一钱。一钱,大概是3、3g,"升"就是我们的小酒杯,杯口一寸,杯底下面是6分。一升也是一钱。"斗",是用于花类的药,很轻,还有蝉壳,这类药看起来很多,但拿起来一点重量都没有,所以用斗。精方家认为药用生的效果好点。因为是原药。泡制过后力量就不够了。在临床上,有的药要泡制,有的药要生用。比如附子,有时必须要用生附子,有时必须用包制过的。泡制过的跟生的药性都不一样,有些病要用生的,有些病要用泡制过的。这里跟我们诊断有关系。比如说,生附子能够去里寒,当我们确定这是里寒的时候,就要开生附子给他吃。而泡制过的附子是治疗表阳虚用的。遇到大汗不止,如果在不把这汗止住的话,这人就会脱水而死。所以我们用泡附子下去。这时如果用生附子反儿不行。所以泡制过的跟沒泡制过的,它的药性不一样,所以用的病情也不一样 在《黄帝内经》里有一篇“至真药要大论”里题到“君二臣一”,这是奇之制也。如果是“君二臣四”,这是偶之制也,这是奇数跟偶数。过去中医用药很讲究布调。而我们不要被药物学给邦住,我们只要每味药很了解,随时都可以主成一味药出来。不要受到局限。我们中医最大的优点就是个人的处方。比如高血压的病人,因为有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所以开的处方每个人的都不一样,而西医每个人的药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辩证论志的好处。这里的君二臣一,二加一是三,这是奇数。君二臣四,二加四就是偶数。如果说“君二臣三”,二加三是五,这一样是属于寄数。如果是君二臣六,这也是偶数,如果用奇单数开的处方,病沒有治好,“夺之不去”则偶,就是在加一味药进去。这就是药味的加减。“奇之不去则偶,则为重方”,这是加重,这是內经的原则。 针灸,是根据针灸甲乙金,跟针灸大成来的。然后《黄帝內经》,《神农本草》,《伤寒》,《金匮》这是中医的主流,是中医的中心思想。精方是绝对处方,不是一就是零,开这种绝对处方时,如果对药性不是很了解,绝对不敢下手开处方,所以要开精方,必须对药物的药性要绝对的了解。 神农本草的药物分三种: 一种是养生,第二种是遇病,第三种是除邪。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所有浮在水上的水果蔬菜都没有毒,沉在水下的有毒。所以坏死的都沉入水下了,新鲜的都浮在上面。 水在人身上占百分之75,细胞里有很多水,如果细胞里可以沉淀下去的肯定是毒。有麻味的东西就有毒。 比如病人抽筋很厉害,甘可缓之,所以当肝有筋缩的时候,即使甘与缓之。如果这个病人心脏又不好,又有抽筋,但手边什么药都没有,只有一味甘草,甘草可以缓,但是,药要有苦味,这时,我们把甘草用蜂蜜来炒过,一加热过后就很苦。甘味的东西烧过后都是苦的,当味一厚重时,就马上入心。所以同样的药看怎么使用了。 |
|
3169楼#
发布于:2016-02-03 04:32
中医经典特训01班慕利敏申请报到
2016.02.2日本草第二集心得 一、前言 《神农本草经》不是一个人的著作,而是许多医家不断收集春汉时间资料整理而成,再托名神农之名而成。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经方的发扬者,不是经方的创立者。 *如果药性剂量没有设定标准,伤寒、金匮的处方剂量药性都不可能会用。 *药物是武器,处方是战术兵法,医生像将军作战一样,需要有武器,也要有兵法,只有懂得各种武器的特性,才可以灵活运用兵法。只有懂药性才不会被处方绑住。 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处方需要灵活运用。 *中药名称问题 看似相同实则不同 淮山药和山药,最好的山药产于淮庆府。 藏红花与川红花 藏红花可以促进脑部循环,用于脑部中风、脑部瘀血,藏红花颜色淡粉红、无色无味,入气分。 川红花,色重、味重,入血分, 牛膝与牛夕,是同一种药材的不同写法。 灶心土(来源)与伏龍肝(据形命名)同为一味药。 为保治疗效果,历代医家都会自己准备药,保证药性及药的真实性。 将来中药一定要统一名称,这样才可以把中医发扬光大。 同时一定要充分利用现在的科技,做成便于病人携带使用。 中药剂型 丸,取其药缓力专,用蜂蜜泡制或水把药物研成的细末调和成圆形药丸,有大有小。 汤,汤者荡也,药效来得迅猛。 散,散化之意,因此常用来治疗痼疾。把药物研碎,混合均与,制成粉末状制剂。入肠胃、喉咙或皮肤用药,可以直接作用在患处。 膏,如川贝枇杷膏等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制成,有内服和外用两种,便于保存和服用,一般选用补益的药物制成。 丹剂,是用矿物加热提炼而成,古称为“炼丹” *汉制处方剂量与现在对比 汉制 斤、两、斗、升来计量。 1两 1钱对应现在的 3.3克 1升半夏,杯口一寸,杯深六分的杯子的容积 为1钱约现在的 3.3克 1斗夏枯草、或者辛夷花、蝉蜕,都很轻、体积大,其实质量也为1钱 3.3克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以前经方家认为药生用最好,炮制过后药性会变化。有的药要生用,有的要炮制(去毒性)。 附子,生附子去里寒,炮附子用在表阳虚、大汗不止。因性不同,使用的地方不同。 黄帝内经中至真要大论中提出君臣佐使。 *君二臣一是奇之制也,君二臣四是偶之制也,君二臣三也是奇之制,君二臣六也是偶之制,奇之不去则偶为重方。 南派(温病派)用药君臣佐使非常严格,其实只要药性掌握得好,未必要严格执行这种配伍。 中医是针对个人的用药,辩证论治但西医是针对群体的用药。 *经方是绝对处方,不可改,立竿见影,不是1就是0。 未来的经方必须了解药性。经方有缺失的地方,需要自己能补进去,错的可以改正。 *药物分三种,养生、遏制病情、除邪。 时代背景不同,药物理解不同。 *灵活的中医 治病用药只是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药性和实用,只要目的达到就可以,救人第一。 医书中难以理解的病名与症状病理相对应,如噎膈,乳岩,鼠痿等。 二、药性总义 五味子义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不仅指药物,只要是自然界自然生成五味都分别入五脏,例如自然的酸都入肝,无论叫什么名字。切记这个酸不是人工合成的酸。食物腐坏的酸也是不能用。 水果浮在水面上的都是新鲜的,腐坏的都会沉下去。 毒药会让嘴麻,药的毒性是自然毒,运用得当则不会有问题。 肝不好抽筋,肝有筋缩急食甘以缓之。 苦味入心护心 ,取甘草用蜂蜜炒过,会有甘味、苦味。 人要五味均衡。 *五色之义 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青白色的菜,青色入肝、白色入肺,这个菜入肝肺 |
|
3170楼#
发布于:2016-02-03 07: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2月2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2016/02/02 01—02集学习心得:
1、 神农本草经不是一个人的著作,是一段时间的著作。 2、 经方在汉朝是就存在,经方不是张仲景创立的,而是他发扬的。早期一些矿物类的药物来自西域。 3、 中医绝对是对的,关键看你会不会用。药物是弹药,处方是战术。做一名好医生不可被处方困住,不能墨守成规。 4、 药物的名称,比较乱,最好能统一。如灶心土又叫伏龙肝。一种药物名称一样,产地不一样,他的药性不同。如红花分藏红花和川红花。 5、 药的制剂,有丸剂、汤剂、散剂、膏、丹等用途不同。丸剂去药缓,汤剂有扫荡的力量,药力强。散剂可以直接作用到患病的部位,如皮肤、喉咙。 6、 行医的规定有医生来制定比较科学,外行来制定就非常不科学。 7、 剂量,汉制,分斤两,斗升等,一两等于一钱等于3.3克。 8、 药经过炮制药性会改变,使用时,看作用,有的用生药,有的用炮制过的。 9、 内经,至真要大论,君二臣一,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叫重方。 10、 药物分三种,一类养生,一类遏制病情发展,一类除邪。 11、 五味入药,医者易也,药物不用记名称,尝味道就可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人肾,但是合成的不能算。腐坏的味道不能用。 12、 蔬果浮在水面上的没有毒,沉入水底的有可能有毒性。 13、 五色入药,青入肝,红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不需要化学检验,只要看颜色品味道就可以了。 |
|
3171楼#
发布于:2016-02-03 08:5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神农本草经》第2课笔记: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药典。上古是先有药而后有医,治病之道是必先于用药,而用药这道必先于识药,此书分上中下三种药物的说明,上药120味,中药120味,下药125味,一共定365味药,合于天数一年之日数。 要弄清药性,读懂书,这样对药性有了解,才可开出适合病者的对症药。中医最大的优点就是个人的处方,因人而异。 举例讲,红花可以分为藏红花和川红花。两者间的外形色与味各有不同,药性更加是有不同之效。附子分为生用附子是去里寒的;泡制过的附子是治大汗的表阳虚用的。两者药性也是不一样的,所用的地方也不一样。 就中药的外形制就有以下几种: 1、丸剂:药缓力专的优点。多用蜂蜜泡制过,用水漂过。 2、汤剂:扫荡力量强的优点。体内受堵要用汤剂加强清理。 3、散剂:治喉咙部位,皮肤外表,这样好让药剂停于病处。 4、膏剂:可粘性强,可以着附于想停留地方。 5、丹剂:用黄蜡封好放置比较方便。 在汉制中的药用单位:斤、两、斗、升在现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现在来说,当时的一两就是现在的一钱,约为3.3克。一斗就是称花类体积大重量轻的,约为一钱左右。一升就是用来称半夏类的,用小酒杯的容量,若为一钱左右。 至真要大论 君二臣一为奇之制也;两数相加为单数的是奇(ji)。 君二臣四为偶之制也;两数相加为双数的是偶。 奇之不去则偶,就是说在对症的药剂上如不见好转再加一味合病的药就可以达到疗效。 绝对处方即金方,是一剂成效最好的不用改变的经典方。 药物分三种:养生的;遏病的;除邪的。 古方中有很多病名与现代医名不一样:如 噎膈:食道癌;乳岩:乳癌;脑疽:脑瘤;鼠瘘:脚上有一不停生长的异样黑毛 |
|
3173楼#
发布于:2016-02-03 12: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6年2月2日《神农本草经》第2课心得
1、《神农本草经》应该是黄帝时代的著作。张仲景可能是经方的发扬者,并不是创立者。
2、药物对一个医生来说,就是武器,处方就是战术,病就是敌人。做医生不能被处方绑住。3、药物名称的问题,比如淮山,过去称为山药。最好品质的淮山是产在河南怀庆,所以就把他叫做淮山药,又称为山药。又如红花,红花有两种,藏红花和川红花。藏红花可以治疗很多脑部出血性的脑部中风,藏红花无色无味,颜色是淡红,粉红色,质很轻,轻会往上走,味不重,入脑。川红花,颜色比较暗红,味道比较重,味厚的就入血分,往下走,所以这两种红花用处、药性都不一样,所以在开处方的时候,有时要注明名称。又比如牛膝,有些嫌字太麻烦,写成夕字。比如灶心土,是用来治疗胃的,中药有的叫伏龙肝。所以做医生要有自己的药房。 4、中药做成丸剂,散剂,膏剂,丹剂是为了方便使用。丸剂是取它的药缓力专,丸剂有的用蜂蜜炮制过,有的用水漂过。汤剂,汤加个草头是荡,就是扫荡的力量很强。比如痰很多,或者一礼拜没大便了,汤剂下去马上就清出来了。当痰饮很严重时,就用汤剂。在发表的时候,寒在表时很重,必须要用汤剂发表。散剂,比如入肠胃的药,入喉咙的药,就用散剂,可以直接达到病灶。如果用汤剂,太快了,当喝汤药到喉咙时,喉咙都还沒感觉到,药就下去了。用药丸,当丸在喉咙还没化掉就下去了。如皮肤的伤口,用散剂也方便些。还有药膏,药膏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丹提炼出来后,把药捏成丸,外面用黄蜡封住让药跟空气隔绝,可以保持很久。 5、汉制用斤、两、斗、升,汉朝时的一两,就是我们现代的一钱。一钱大概是3、3g,升就是我们的小酒杯,杯口一寸,杯底下面是6分。一升也是一钱。斗是用于花类的药,很轻,还有蝉壳,这类药看起来很多,但拿起来一点重量都没有,所以用斗。 6、有的药要泡制,有的药要生用。比如附子,有时必须要用生附子,有时必须用泡制过的。泡制过的跟生的药性都不一样。比如,生附子能够去里寒,而泡制过的附子是治疗表阳虚,遇到大汗不止,用泡附子。所以泡制过的跟沒泡制过的,药性不一样,用的病情也不一样。 7、《黄帝内经》里有一篇至真要大论里,君二臣一,这是奇之制。君二臣四是偶之制,君二臣一,二加一是三,这是奇数。君二臣四,二加四就是偶数。君二臣三,二加三是五,是属于寄数。君二臣六,这也是偶数。如果用奇单数开的处方,病沒有治好,奇之不去则偶,就是再加一味药进去。奇之不去则偶,则为重方,这是加重。 8、经方是绝对处方,不是一就是零,开这种绝对处方时,如果对药性不是很了解,绝对不敢下手开处方。 9、神农本草的药物分三种,一种是养生,第二种是遏制病情发展,第三种是除邪。所有浮在水上的水果蔬菜都没有毒,沉在水下的有毒。病人抽筋很厉害,甘可缓之,所以当肝有筋缩的时候,使甘与缓之。如果这个病人心脏又不好,又有抽筋,但手边只有一味甘草,甘草可以缓,但是,药要有苦味,把甘草用蜂蜜来炒过,一加热过后就很苦。甘味的东西烧过后都是苦的,味厚重时马上入心。同样的药使用方法不一样,药性不一样。 10、不要相信营养学家,要相信一线医生的话,根据自己的需要吃东西。 |
|
3174楼#
发布于:2016-02-03 12: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报到:2016年2月3日3:中医是化繁为简。
五种味道的使用,药性:酸味能收能涩。 苦味能泻能燥能坚。 甘味能补能合能缓,合的意思是酸味和苦味本来相克,但是放一点甘味的药让它合。(拘急,一直往前走停不下来,甘味药来缓它)。 辛味能散能横行能滋润(感冒用辛味药发散,嘴巴,皮肤干燥用辛味药润),肺里干燥(嘴巴很渴):用辛味润它,又便秘:用苦味药泻它,苦又能燥,可以放在一起,用药合。 咸味能软坚能攻下:肾结石:用咸味药:青盐,咸味很重催吐(海水能催吐)。 淡味能利窍,利湿:薏仁、芡实、莲子。淡味的药白色入肺,人工盐会造成脚水肿,海盐利尿。不能过食,五味要均衡。 阴阳定义:气:寒热温凉(阳),味:酸苦甘辛咸(阴)。气厚的是阳中之阳,薄的是阳中之阴,味厚阴中之阴,味薄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如麻黄),气厚味发热(附子,熟地、当归会下泄),味薄能通窍(滑石:小便排不出),味淡能利湿。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阳药清扬的走皮肤腠理,阳药壮实四肢、手脚。浊阴的药走五脏,味重颜色深的药走五脏。 药的相从性:升降沉浮。凡轻虚的药浮而升(蝉蜕、蛇蜕),病在浮而升的地方让它走表;重实者沉而降(熟地)。味薄主生如春天,气薄主降如秋天,气厚主浮如夏天,味厚主沉如冬天,味平者化而如长夏,咸味下沉,辛甘发散。凡药根在土中者,半生以上为升,半生以下为降。 取药枝的都能达到四肢(桂枝);取药皮的都能达到皮肤(黄柏、桂皮);取药的中心干都到内脏(桂附)。药质轻的入心肺(麻黄可以收汗也可以发汗),重者入肝肾,中空者发表(通草、麻黄),内实者攻里(大黄),枯燥者入气分(夏枯草),润泽者入血分(熟地、当归)。花类发散治鼻窦炎(苍术收敛),底下的用白术。 药色之入经脉:凡药色青、味酸、气躁、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色白味甘,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厥阴主血,少阳主气,使用药物时,能够入肝经的统统能入心包。 五脏补泻之义: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
|
3176楼#
发布于:2016-02-03 21: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五味的使用,酸主收敛,因为紧张造成的下痢可以吃乌梅止泻,流汗不止,舌头伸出来回不去都可以吃酸收敛, 苦能泄,能燥能坚,苦味能使软的东西变硬,因为火就是燥,湿很盛的时候苦味可以让他变燥,很多壮阳的药都是哭的,苦味的药是宣泄的药,食物中毒时用苦药, 甜味,能补能和能缓,滋补的药大部分都有甜味的药在里面,两个药性不同时会相克加甜药进入就可以让他们不起冲突,能缓,太拘急的时候可以吃甜来缓解,癫痫拘急,和走路不能停下来都可以吃甜来缓解, 辛味的药能散,能潤可以滋潤干燥,能散让药在身体里横行无阻,伤风感冒时用辛味的药把汗发出来 咸味的药,把坚硬的变软,攻下,有的人下面是实的,比如肾结石,可以用咸味的药来打撒,海水可以催吐, 淡味平时饮食蔬菜水果都是淡味的,可以利窍利湿,淡味,白色入肺,黄色入脾,青色入肝, 红色入心,黑色入肾,海盐可以利尿,人工盐不能利尿反而会造成水肿, 皇帝内经里说不知道阴阳就不会治病,阴阳在药物上的区分根据气味分阴阳,阳是讲气,药性寒是讲他的气,温凉寒气是讲药的气,气厚的是阳中之阳,气薄的是阳中之阴,阴讲的是味,酸苦甘辛咸讲的就是阴,味厚的是阴中之阴,味薄的是阴中之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洪沉降为阴,青阳的药都是肌肉皮肤毛孔的药,味道很重的走五脏,青阳的药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药的相从性, 药色入经脉, 青色味酸气燥,性属木,皆入肝经胆经,红色味苦,气焦性属火,皆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黄色有香气属木,皆入脾经,和胃经,色彩,味辛,气腥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厥阴主血,三焦主气,在使用药物时三焦的和厥阴的所有可以入肝经血分的药都可以入心包经,入胆经气分的药都可以入三焦经,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所以入命门者并入三焦,经常放在一起相需,相依存的不可离的,有差异的相离,相畏者受彼之治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五脏补泻之义, 肝讨厌拘急,肝主筋急食甘以缓之,急食辛以散之,酸可以泻,心脏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食咸软之,以甘泻之,脾不喜欢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讨厌气往上逆,气反逆呼吸变得很短气,用苦味降之,用酸来收肺,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苦燥,津液不够时会燥盛,辛来潤燥,肺是肾之母,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肾喜湿热, |
|
3177楼#
发布于:2016-02-03 21:5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五味的使用,酸主收敛,因为紧张造成的下痢可以吃乌梅止泻,流汗不止,舌头伸出来回不去都可以吃酸收敛, 苦能泄,能燥能坚,苦味能使软的东西变硬,因为火就是燥,湿很盛的时候苦味可以让他变燥,很多壮阳的药都是哭的,苦味的药是宣泄的药,食物中毒时用苦药, 甜味,能补能和能缓,滋补的药大部分都有甜味的药在里面,两个药性不同时会相克加甜药进入就可以让他们不起冲突,能缓,太拘急的时候可以吃甜来缓解,癫痫拘急,和走路不能停下来都可以吃甜来缓解, 辛味的药能散,能潤可以滋潤干燥,能散让药在身体里横行无阻,伤风感冒时用辛味的药把汗发出来 咸味的药,把坚硬的变软,攻下,有的人下面是实的,比如肾结石,可以用咸味的药来打撒,海水可以催吐, 淡味平时饮食蔬菜水果都是淡味的,可以利窍利湿,淡味,白色入肺,黄色入脾,青色入肝, 红色入心,黑色入肾,海盐可以利尿,人工盐不能利尿反而会造成水肿, 皇帝内经里说不知道阴阳就不会治病,阴阳在药物上的区分根据气味分阴阳,阳是讲气,药性寒是讲他的气,温凉寒气是讲药的气,气厚的是阳中之阳,气薄的是阳中之阴,阴讲的是味,酸苦甘辛咸讲的就是阴,味厚的是阴中之阴,味薄的是阴中之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洪沉降为阴,青阳的药都是肌肉皮肤毛孔的药,味道很重的走五脏,青阳的药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药的相从性, 药色入经脉, 青色味酸气燥,性属木,皆入肝经胆经,红色味苦,气焦性属火,皆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黄色有香气属木,皆入脾经,和胃经,色彩,味辛,气腥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厥阴主血,三焦主气,在使用药物时三焦的和厥阴的所有可以入肝经血分的药都可以入心包经,入胆经气分的药都可以入三焦经,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所以入命门者并入三焦,经常放在一起相需,相依存的不可离的,有差异的相离,相畏者受彼之治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五脏补泻之义, 肝讨厌拘急,肝主筋急食甘以缓之,急食辛以散之,酸可以泻,心脏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食咸软之,以甘泻之,脾不喜欢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讨厌气往上逆,气反逆呼吸变得很短气,用苦味降之,用酸来收肺,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苦燥,津液不够时会燥盛,辛来潤燥,肺是肾之母,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肾喜湿热, |
|
3178楼#
发布于:2016-02-03 22:1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杨诚报到
2016年2月3日,《神农本草经》03课心得:
三、五味之用: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1.酸者能涩、能收 酸,指自然的酸,药物、果蔬、食物的酸味 涩反面为滑。 【例如】乌梅——梅以醋泡制 【用处】下利、流汗不止、舌头伸出来收不回去,都可以用酸味药。 2.苦味能泻、能坚、能燥、入心。 苦味入心,心是火,火就燥,所以湿很盛时苦味可以使其变燥。 苦味可以使软的东西变硬,壮阳的药都很苦。*壮阳区别于补精。 苦味能泻,满则泻,可以攻出来(食物中毒时需要宣泄出来) 3.甘者能补、能和、能缓 甘味能补,补药大都有甜味的药在里面 甘味能和,即如果药性是相克的,放点甘味的药在里面,药就可以不起冲突。 甘味能缓,当拘急时,比如抽筋、癫痫、向前走不能停下来。 如甘草、麦芽糖 4.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 辛味能散,当需要散尽、发表(如伤寒感冒),用辛温的药发散 辛味能润,皮肤干燥,嘴巴干燥,可以用辛味。 【病例】一个人便秘、且皮肤干燥、嘴巴干燥 【用药原理】苦味能泻治便秘,辛味能润治干燥;但苦味也能燥,这两种药是矛盾的,加甘味的药来和。 5.咸者能下、能软坚 咸味能软坚,即坚硬的东西可以变软,如:乳房硬块、肿瘤的软化都要用咸味的药。 咸味能下,即攻下,如:下焦是实的,用咸味的药可以进行肾结石攻下、并把石头化掉。 例如:青盐,非常咸,比海水咸。 *咸多了让人吐,所以海水可以催吐。 这个咸是指自然界生成的盐的味道,而现在的盐是人工盐,吃下去非但不能利湿,反而会使下半身水肿,而吃海盐、青盐是利尿的。 任何味道吃太重不行,要五味均衡。 6.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除了五味以外的就是淡味的,我们吃的饮食、蔬菜都是淡味的。 淡味利窍、能渗泄,即利湿。如薏仁、芡实、莲子。 淡味且白色则入肺,淡味且黄色入脾。 比如玉米粒,外皮是黄色,里面是白色,又是淡味的,所以是在脾肺之间、利湿。 四、阴阳之义 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1.气薄者主发泄散表,麻黄没什么味道,淡淡的,但气薄,一吃下去发散。 2.气厚者发热与温,附子气很厚重,发热 3.味厚则泄降,熟地、当归味厚会下泻,当归中有油。剂量需要加减一下,不要太多 4.味薄者开窍,滑石味道淡薄,如果小便不出、有尿道结石,吃滑石开窍、利湿。 5.辛味和甘味药一起用会发散,为阳 6.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如:藏红花淡红色、一点味道也没有,为阳,直上脑。藏人吃藏红花大脑不会缺氧,所以可以在高原唱歌跳舞。到一个地方,如果当地人适应我们不适应,肯定是因为饮食的不同。 7.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上窍指鼻子嘴巴等,下窍指小便大便的地方。 8.清阳发腠理,清阳的药走肌肉腠里, 9.浊阴走五脏;味厚重、颜色深的药走五脏 *问诊时要问清楚皮肤痛、肌肉痛、关节痛,以确定用药。如果是哑巴,脸色青是痛,脉浮为皮肤痛、中为肌肉痛、沉为关节痛。 五、药之相从(即药的升降浮沉:即药的密度及药是向哪儿走) 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 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1.清虚者浮而升。蝉褪、辛荑花清虚浮,走皮肤、走表。当病在表、在皮肤、在头上时需要用这种浮而升的药。 2.重实者沉而降。有些药非常重,如熟地,入下焦、肾脏。扁桃体是人体上面的肾脏,用蝉褪、下面的肾脏用熟地。 3.酸咸无升,辛甘无降。酸咸的药都是下沉,辛甘的药(都是阳药)都是发散的。 【病例】治便秘 【用药原理】不会开辛甘的药,因为不会下沉,根本到不了 【病例】治鼻炎、角膜炎 【用药原理】辛甘的药可以上达。 【病例】脑瘤 【用药原理】脑瘤不该开咸味的药,因为药根本上不去。芒硝很咸,咸能软坚,需要上下要配合,临床上要很活。 【病例】小便小不出来 【用药原理】甘淡利湿。只开怀山、薏仁、莲子,却利不出来; 需要开辛香发散的药,发汗利水(利湿也可以用上吐利水法),像堵住上口的吸管,需要把上面的口打开,吸管里的水才会出来。 4.药分金石类、矿石类、动物类没有根。 麝香:是从活体中取出来的,死了就没了。麝香很臭,因为香到极致、无孔不入。 5.根在土中的药,半身指开始分叉的地方。半身以上上升,半身以下下降,柴胡取一半土上一半土下最好用,正是半表半里。 6.药为枝者达四肢,如桂枝都是达到四肢的,治关节肌肉痛。 7.为皮者达皮肤,取皮的是达到皮肤的,如杜仲、桂皮 8.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如桂心进内脏,肉桂是桂心的一块。 9.质轻者上入心肺,质轻的(密度小的?)入心肺,拿到手里轻飘飘的。如麻黄很轻,走皮肤表面,走得很快。麻黄可收汗可发汗,看用的时机。处方时要少一些。 10.质重者下入肝肾,如金石类药物,牡砺,质重,处方时需要用大点剂量。 11.中空者发表,通草、麻黄中间都是空的 12.内实者攻里,甘草内实,中心越硬攻里,如大黄。 13.枯燥者入气分,很多的药枯燥,如夏枯草,入气分 14.润泽者入血分,如当归、熟地软绵绵的,很滋润的感觉,入血分 苍术比较顶,白术是在下的,药性不同,鼻子里的脓多可以用苍术收。 *可以通过色、味、质重质轻(密度)、生长位置判断药性。 六、药色之入经脉── 凡药 色青,味酸,气燥,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 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1.药的燥气可以通过很多地方感觉出来,如有些药粉要封得很紧,是因为药性燥,如果不密封,如知母、白术会吸收周围的水分,会变成一团,硬梆梆的或者还带有弹性。 2.使用药物时, 入肝经血分的药都入心包,即色青、味酸、气燥、属木、润泽者; 入胆经气分的药都入三焦,即色青、味酸、气燥、属木、枯燥者; 三焦是黄色的,硫黄也是淡黄色的,硫黄性燥。如果一个人命门火衰,用硫黄会把命门火点起来。切记,用石硫黄非土硫黄 3.药有相需者,即经常放到一起使用的。如白术和茯苓, 相使者,即互相依存,如桂枝和白芍 相恶者,即功能很类似,但有差异,如很凶的大黄和芒硝,大黄是泄下软坚,芒硝去实 相畏者,即药性相反,理论上是药性相反,使用时必须用就照样用 相杀者,制毒用的,炮附子、乌头有毒,其制法。 七、五脏补泻之义──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也。 用药也有补泻: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酸苦甘辛咸, 1.肝主筋,最讨厌拘急,拘急时会很痛,用甘缓抽筋。用香蕉、哈密瓜、香瓜、甘草、麦芽糖……,黄色、味甜都可以,不要被名称所困。不要立名,立名即有形,就会失神。只要记得黄色、甘味,即土。上天很公平的,哪儿都会有这样的东西,要会随手取用。 需要辨症论治,不要被病名所困。不可以用西医的诊断,要用中医的诊断学。药分阴阳,要活用,不可以死,如果什么都没有,吃点麦芽糖,针刺(筋会)阳陵和承山就可以。 不可以太茂盛,木欲疏,果子才会长好。 辛味的药可以补肝,也可以疏肝即散木。治肝病时可以加辛味的药。用酸泻之。 2.心脏是火味,心脏有一定的速度、不可以太慢,所以心最讨厌跳得慢。心脏开始搏动时,是一息四至。 心要软、即津液多、要多血、保持弹性。用炮附子,是咸味的药,补心,可以让心脏软下来。 心火过盛,可以用甘味泻心火。 3.脾管湿,但湿太盛脾的负担太重。需要用苦味的药燥湿。舌头舌苔很厚、口水很多,要吃些苦药来燥湿。 脾主少腹,脾喜欢缓,如果拘挛用甘缓之,以苦泻之。 4.肺讨厌呼吸短促、气上逆,用苦味降气。肺喜欢收,用酸来收,用辛来泻。 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下利或出汗多就用酸来收。 5.肾喜欢湿,如果津液不够,会燥。肺为肾之母,是水的上源,一旦燥,就开水的上源,用辛来润燥。肾是水,不可以太干,需要泡在水里。 肾用苦来坚,用咸来泻。 在治疗肾脏病时,用咸味的药,如龙骨、牡砺、附子来泻,用苦味的药来补,如黄柏。 补肾精的药,菟丝子、覆盆子,都很苦。子补精。 中药用物的方式去了解,不要去记名称。用药要活。 |
|
3179楼#
发布于:2016-02-03 22: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2月3日作业请审查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贾付民申请签到 2016/02/04 03集学习心得:
1、 五种味道的使用:酸味,药性,收、濇;如,乌梅,酸,具有收敛的功能,拉肚子、流汗不止。食物、果蔬,味酸的都具有收、濇的功能。苦味,药性,泻、燥、坚,如果湿盛,可以燥,不够坚也可用苦味。甘味,补、合、缓;辛味,散、润;咸味,软坚,攻下,淡味,利湿、渗湿。五味要均衡。 2、 阴阳的定义:温热寒凉属气,为阳;酸苦甘辛咸为味,属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如麻黄,厚味主发热与温,如附子。味厚主泻降,如熟地、当归。味薄通窍,利渗湿,如滑石。辛甘发散为阳,阳味主上窍;酸苦咸为阴,阴味主下窍。淡味渗泻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3、 麝香是活体取,死了就没有了,在肚脐处如黄油。 4、 枝叶一般都走四肢,如桂枝,皮走皮肤,如桂皮,干茎入内脏,如,治心用肉桂。中空的发表,内实的攻里。 5、 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季,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这是升降浮沉的规律。 6、 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 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干者內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如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7、 药色如经脉: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8、 五脏补泻: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9、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肝主筋,怕拘急。腿抽筋的时候,吃甜味的。 10、 要会应变,要能活用,千万不能失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