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0楼#
发布于:2016-02-03 22: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李焕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神农本草经》第3课心得
1、中医化繁为简,西医化简为繁,西医可取之处是在危险的时候。
2、五味的使用,酸主收敛,因为紧张造成的下痢可以吃乌梅止泻,拉肚子,流汗不止,舌头伸出来回不去都可以吃酸收敛。苦能泄,能燥能坚,苦味能使软的东西变硬,因为火就是燥,湿很盛的时候苦味可以让他变燥,很多壮阳的药都是苦的,苦味的药是宣泄的药,食物中毒时用苦药。甜味,能补能和能缓,滋补的药大部分都有甜味的药在里面,两个药性不同时会相克加甜药进入就可以让他们不起冲突,能缓,太拘急的时候可以吃甜来缓解,如抽筋癫痫拘急,和走路不能刹车都可以吃甜来缓解,辛味的药能散,能润可以滋润干燥,能散让药在身体里横行无阻,伤风感冒时用辛味的药把汗发出来。咸味的药,把坚硬的变软,攻下,有的人下面是实的,比如肾结石,可以用咸味的药来打撒,海水可以催吐。淡味平时饮食蔬菜水果都是淡味的,可以利窍利湿,淡味,白色入肺,黄色入脾,青色入肝,红色入心,黑色入肾,海盐可以利尿,人工盐不能利尿反而会造成水肿。 3、寒热温凉是气,酸苦甘辛咸是味,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4、药之相从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 5、药色之入经脉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相杀者,制彼之毒,此异同之义。 七、五脏补泻之义,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 |
|
3181楼#
发布于:2016-02-03 22: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吴泳茵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神农本草经》第3课笔记:
三、五味之用:所有的味道都是天然的本来有的味道。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例乌梅(梅子是用黑醋泡过的,下痢时流汗不止时可起收的作用。 苦者能泻(食物中毒要通毒)能燥(湿太盛可用)能坚(让软的变硬有壮阳)。 甘者能补(滋补身体)能和(缓冲各药性以中和)能缓(拘急,抽筋,癫痫可用)。 辛者能散(当全身疼痛时能发散出汗)能润(嘴干,皮肤干之类)能横行(能走通体内)。 咸者能下(去肾结石之类)能软坚(乳房有肿块让硬变软)。 淡者能利窍能渗泄能利湿。例薏仁,芡实。 四、阴阳之义: 寒热温凉是气,气为阳,气厚者(附子)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与温;气薄者(麻黄、青龙)为阳中之阴,气薄主发泄散表。 酸苦甘辛咸是味,味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熟地、当归)则泄降;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滑石)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藏红花)渗泄为阳。 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 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 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五、药之相从: 凡药清虚者(蛇蜕)浮而升(入头部,皮肤,走表的),重实者(熟地)沉而降(入下部,脚上,骨头处,走下走里)。 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的含义,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柴胡半上半下最好用),药为枝者(桂枝)达四肢,为皮者(桂皮)达皮肤。为心为干者(肉桂)内行脏腑,质轻者(麻黄)上入心肺,重者(牡历)下入肝肾,中空者(麻黄)发表,内实者(大黄)攻里,枯燥者(夏枯草)入气分,润泽者(当归、熟地)入血分,此上下内外是相从的。 六、药色入经脉: 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表里关系的经络)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剩下的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经,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三焦为黄色对应石硫磺)。 药有相需,同类而不可分离。 相使者(桂枝和白芍相依存),我之佐使也。 相恶者(大黄与芒硝),夺我之能也。 相畏者(药性相反的),受彼之制也。两不相合。 相杀者(泡附子与乌头),制彼此的毒,此异同之义。 七、五脏补泻之义: 肝不喜欢急,若急时食甘味可以缓解;肝欲散结,急食辛味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 心不喜欢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不喜欢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不喜欢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不喜欢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也。 以上括号内的内容是举例的药名,并不是唯一。 补充:花类是在植物的顶头,如辛夷花,昌柏也是治顶上的毛病,发散治鼻子的问题。 |
|
3182楼#
发布于:2016-02-03 23:0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6年2月3日《本草》第3集学习心得:
中医化繁为简,西医化简为繁。 五种味道的使用: 酸味本身入肝,药性有收敛的作用,涩忌。拉肚子、流汗不止、舌头吐出来都要收敛。湿很盛的时候,苦味可帮助变燥。不够坚硬也可以用苦味的药,比如壮阳的药就很苦。满则泻,吃到坏掉的食物中毒的时候要泻。补药一般都有甘味的药在里面,甘草、麦芽糖都是甘味。辛味的药散,可用于发表,辛味的药能滋润。咸味的药,如附子很咸,可软坚,硬块、肿瘤等。咸味的药能攻下,如下焦肾结石等要用咸味的药,青盐等会很咸。我们所吃的饮食蔬菜都是淡味的,可利湿、利窍。如淡味的药是白色的入肺,黄色的入脾。海盐可利尿,但过食或不吃都不行。酸苦甘辛甜要平衡。 治病一定要懂阴阳。药性的寒热温凉,讲的是气,是阳。大热的药气很壮。药味讲的是阴,气厚的是阳中之阳,气薄的为阳中之阴。所有的药,气薄者主发泄,气厚的发热发温。味道厚的,为下泄,如当归。味道薄的能通窍,如滑石。辛味的药和甘味的药配在一起为发散。吃藏红花脑部循环会很好,不会晕倒,不会有高原症。阳气主上窍(眼、耳、鼻、口),阴主下窍(膀胱、小肠、大肠)。所有的阳药都是肌肉肘理的药,浊阴的药走五脏,味道重,颜色深的药也走五脏。浊阴归六腑。如病人肌肉痛、皮肤痛、关节痛所用的药不一样。如脉是浮的为皮肤痛,脉是中的为肌肉痛,脉是沉的为关节痛。骨头痛是风有寒湿。 药的相重性,即要是升降还是浮沉。如辛夷花、蝉蜕对能够升,一吹就跑了。皮肤上要用浮的药。熟地是重的药,入下焦骨头,可用于肾脏。上面肾脏用蝉蜕,下面用熟地。春天味道很薄的主升,秋天气薄降而收,夏天气厚浮而藏,气味俱薄可升可降。所有的咸药都是下沉的,辛甘都是发散的阳药。脑瘤开咸味的药就不合适,临床上要很活。小便不出来,要肝胆利湿,用辛香发散的药。 寒浮热沉。凡是药根在土里的,半身以上为上升,半身以下为下降。如柴胡一半上,一半下,半表半里,这段柴胡是最好用的。所有树枝的药都能达四肢,取药皮的达到皮肤,取心的达内脏。肉桂、杜仲取皮达皮肤。麻黄很轻,走皮肤表面,可收汗。药物重者走肝肾。所有的药中通者(即中间是空的)发表,内实者攻里,麻黄、甘草中间都是空的。大黄中间硬硬的。枯燥者入气分(夏枯草),润泽者入血分(熟地、当归)。从药的颜色、味道可看出药性。如花类的是顶头的,如辛夷花发散主鼻窦炎。要分上下,同样一种药,顶上是苍术可收敛。 味道酸的入肝筋。药药根据药性保存,有的药打开后,会由软的变硬。 味道是苦的入心经和小肠经。色黄味甘是脾经和小肠经。厥阴主血,小肠主气。入肝经、血分的药都入心包。少阳主气,三焦是黄色的,硫磺气躁,命门火衰靠硫磺。 同类的药,如白术、茯苓,桂枝和百草,大黄和芒硝。 用药也可以做补泻。五脏最怕拘急,拘急就是抽筋,因为肝主筋。抽筋急的时候会很痛。吃甜味的东西,香蕉、香瓜等。不能被立名所困,要注意颜色。腰酸是肾脏的部位,顺着膀胱经走,肾结石的部位很痛,就是肾结石。药分阴阳,阴的药能润,阳的药下去能坚。 肝是木,木太盛,要梳理、疏散,要用辛味的药。辛味的药可补肝。用酸可泻之。 心脏是火位,苦缓,太慢产生的热量会不够,酸味的药可收敛,心易软,不能太硬,心脏没有津液,没有弹性,会很危险。咸味的药可软心。心火过盛,可用甘味的药泻。咸味的药入肾,可补火。 脾脏主湿,湿太盛,可加苦味的药燥湿。舌苔厚,可用苦味的药。 |
|
3183楼#
发布于:2016-02-04 00:24
中医经典特训01班慕利敏申请签到2016.02.03日《本草》第3集学习心得
一、中医化繁为简,西医化简为繁。 二、五种味道的使用 酸味本身入肝,有收敛的作用。拉肚子、流汗不止、舌头吐出来都要收敛可吃乌梅。 苦味能泻,能燥能坚,湿很盛的时候,苦味可帮助变燥。 不够坚硬也可以用苦味的药,比如壮阳的药就很苦。满则泻,吃到坏掉的食物中毒的时候要泻。 甜味能补能和能缓,补药一般都有甘味的药在里面,甘草、麦芽糖都是甘味。 辛味的药散,在体内横行无阻,可用于发表,辛味的药能滋润。(苦味燥) 咸味的药,如附子很咸,可软坚,硬块、肿瘤等。 咸味的药还可攻下,如下焦肾结石等要用咸味的药,青盐等会很咸。 饮食蔬菜都是淡味的,可利湿、利窍。白色的入肺,黄色的入脾。 海盐可利尿,但过食或不吃都不行。 现在的盐是人工盐,食之可致水肿,积水。 酸苦甘辛咸五味要平衡。 三、阴阳的定义 治病一定要懂阴阳。 药性的寒热温凉,讲的是气,是阳。大热的药气很壮。 药味讲的是阴,气厚的是阳中之阳,气薄的为阳中之阴。 所有的药,气薄者主发泄(如麻黄),气厚的发热发温(附子)。 味道厚的可下泄,(如当归)。 味道薄的能通窍,(如滑石)。 辛味的药和甘味的药配在一起为发散。(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 吃藏红花脑部循环会很好,不会晕倒,不会有高原症。 阳气主上窍眼、耳、鼻、口,阴主下窍膀胱、小肠、大肠。 所有的阳药都是肌肉腠理的药,浊阴的药走五脏,味道重,颜色深的药也走五脏。浊阴归六腑。 如病人肌肉痛、皮肤痛、关节痛所用的药不一样。如脉是浮的为皮肤痛,脉是中的为肌肉痛,脉是沉的为关节痛。骨头痛是有风寒湿。 四、药的相从性 即要是升降还是浮沉。凡药轻虚者浮而升,如辛夷花、蝉蜕对能够升,一吹就跑了。皮肤上要用浮的药。 熟地是重的药,入下焦骨头,可用于肾脏。上面肾脏(扁桃腺)用蝉蜕,下面肾脏用熟地。 春天味道很薄的主升,秋天气薄降而收,夏天气厚浮而藏,气味俱薄可升可降。所有的咸药都是下沉的,辛甘都是发散的阳药。 便秘不可开辛甘药。 脑瘤开咸味的药就不合适,临床上要很活。 小便不出来,要肝胆利湿,用辛香发散的药。 *寒无浮热无沉。(麝香是从活体中 取) 凡是药根在土里的,半身以上为上升,半身以下为下降。比如柴胡一半上,一半下,半表半里,这段柴胡是最好用的。所有树枝的药都能达四肢,取药皮的达到皮肤(桂皮),取心的达内脏(桂心即肉桂)。肉桂、杜仲取皮达皮肤。麻黄很轻,走皮肤表面,可收汗。药物重者走肝肾。桂枝用于关节痛。 所有的药中通者即中间是空的用于发表,内实者攻里。麻黄、甘草中间都是空的。大黄中间硬硬的。 枯燥者入气分(夏枯草)。 润泽者入血分(熟地、当归)。 从药的颜色、味道可看出药性。如花类的是顶头的,如辛夷花发散主鼻窦炎。要分上下,同样一种药,顶上是苍术可收敛,白术不可收敛。 五、药色入经脉 味道酸的入肝经。 药要根据药性保存,有的药打开后,会由软的变硬。(燥药吸湿会变硬) 味道是苦的入心经和小肠经。 色黄味甘是脾经和小肠经。 厥阴主血,少阳主气。入肝经、血分的药都可入心包。 少阳主气,三焦是黄色的,比如硫磺(淡黄)气躁,命门火衰靠硫磺。 同类相需不可离的药,如白术和茯苓。 相使者我之佐使如桂枝和百草。 相恶者夺我所能如大黄和芒硝。 相畏者受彼之制。 相杀者制毒用。 六、用药也可以做补泻 肝脏最怕拘急,拘急就是抽筋,因为肝主筋。抽筋急的时候会很痛,吃甜味的东西,香蕉、香瓜等可缓解。 不能被立名所困,立名有形神则失,要注意颜色。 腰酸是肾脏的部位,顺着膀胱经走,肾结石的部位很痛,就是肾结石。 中医 |
|
3184楼#
发布于:2016-02-04 08: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徐佩凤申请鉴到,2016年2月3日《本草》第3课学习心得。学本草之前的基本概念。〈—〉在菜市场,水果摊里,凡是酸味的菜,水果都入肝,如柠檬入肝。苦瓜入心脏,哈密瓜入脾,大蒜入肺,盐巴入肾,现在的人工酸,醋精,合成物的酸不算,食物腐坏的酸不算。把买回来的蔬果放在水里,浮在上面的无毒,是新鲜的,沉入水里的有毒,是腐坏的。〈二〉五味之用:〈1〉凡药酸者能涩能收。〈2〉苦者能泻能燥能坚。〈3〉甘者能补能和能缓。甘味如麦芽糖,甘甘草。走路停不下来,或拘急就开甘味的药。〈4〉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如伤寒感冒,全身痛,这时需要辛味的药发汗,皮肤干燥吃辛味药润肤。〈5〉咸者能下能软坚。如乳房硬块,肿瘤,肾结石就要吃咸味的药。〈6〉淡者能利窍能渗泄,平时所吃的蔬菜都属于淡味的,薏米,茨实,莲子能润湿,黄玉米是黄色,味淡,介于脾,肺之间,现在的人工盐,不但不能利湿,还会制造身体里面的积水。如美国佬吃牛排,会把盐巴散在牛排上,厚厚—层,那是人工盐。所以很多美国佬下身肿大。吃五味不能太过,要均衡。〈三〉阴阳之义:寒热温凉是气,酸苦甘辛咸是味。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如附子,薄者阳中之阴。味厚者阴中之阴,簿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如麻黄。气淡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如熟地,当归味厚能下泄。薄则窍,利渗湿,如小便排不出来,吃滑石,它味淡。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厚味重味,颜色深的,也统统入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痛得脸色发青,摸脉时,脉浮病在表,脉中是肌肉痛,脉沉底是骨头痛,关节痛。〈四〉药之相从:凡药清虚者浮而升,清虚的药如新夷花,蝉蜕,蛇蜕,病在表,头上,皮肤上就用清虚的药。重实者沉而降,如熟地三钱入脏下降,上面肾脏用蝉蜕,下面肾脏用熟地。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簿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成天升,辛甘无下降。如所有咸药都是下沉,辛甘味都是发散,如便秘,大便卡在肛门,需要开辛甘味的荮才能解决。鼻窦炎,眼膜炎,开辛甘的药,也要开咸味的药。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五〉药色之入经脉;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属火,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属金,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相使者,我之佐使。相恶者,夺我之能。相畏者,受彼之制,相反者。两不相合。相杀者,制彼之毒,此异同之义。
|
|
3185楼#
发布于:2016-02-04 13:02
中医经典特训一班张兴平申请签到。《神农本草经》第三节学习心得。
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肾(咸),青色的入肝,红色的入心,羡色的入脾,白色的入肺,黑色的入肾。 药性: 酸收,有收敛的作用,涩,如果下痢可用酸味的药,如用乌梅,下痢就好了。如流汗不止,也要用酸来收。 苦味: 能够泻,能坚。苦味能使软的东西变硬,苦能够燥。泻: 满则泻,比如吃了坏的食物,中毒了,就要用苦味的药来泻它。 甘味: 甜味的药能够合,还能缓。合,就是几种不同的药,这些药性不一样,有的是相冲相克的,就用甘味的药来和它。如有些拘急的时候,抽筋很厉害,就可用甜味的药来缓它。 辛味: 它的药性能散,药能在身体里横行无阻。辛味的药能滋润。 咸味: 咸味的药能够软坚,比如硬块,肿瘤,就可下咸味的药。咸味的药还能攻下,如下焦是实的,就用咸味的药。青盐比海盐好。 除了酸,苦,甘,辛,咸的味道外,还有淡味的药,平时吃的蔬菜就是淡味的,淡味的药能够利湿。 中医阴阳的定义,在《黄帝内经》里讲过,如果不懂阴阳,就治不好病,那么阴阳的定义在药物学上要怎么区分呢?首先要看气与味,药是寒的,温凉的,就是讲它的气。大热的药就是药气很强很壮。在讲酸苦甘辛咸的时候,就是讲阴。药的寒热,温凉就讲存的阳,所有气厚的,气很强的是阳中之阳,有气比较薄的是淡的,就是阳中之阴。这里面又分了阴阳。所以味厚的是阴中之阴,味道比较薄的是阴中之阳。所有的药气薄的主发泻,如麻黄。厚味的主发热和温,如附子。味道厚者则泻降,如熟地,当归味很重,就会下泻。味道很簿的能够通窍开窍,如滑石。 辛味: 辛味的药跟甘味的药,发散为阳,酸苦主泻,属于阴药。如红花颜色是红的,但是它是淡红的,不象川红花是深红色的,淡红花一点味道都没有,轻青升浮,所以到脑部去了。所有的阳药,轻阳的药,都是肌肉奏理的药。浊阴的药走五脏,厚味的重味的药,颜色很深的药走五脏。轻凉的药是阳,壮实四肢。所以味厚的通通入脏。 在临床上,要问病人是哪里痛,是皮肤痛,肌肉痛,筋痛等。也可膜脉,如脸是青色的(主痛),脉是浮的,病在表。如脉是中,就是肌肉痛,脉是沉底的,是关节骨头痛。如骨头痛是有风有寒,有湿,就用去风去寒去湿的药放在一起,如果药里有相冲的,可以加点合药进去。 药的相从性,就是说这个药是升,降,浮,沉,它的定义是什么?凡药轻虚者,浮而升,比如: 辛一花,蝉壳等都是轻虚的药,这些药都能够升。当病在表,在头上,皮肤上面,就用浮而升的药走表。重实者沉而降,如熟地,入下焦,肾脏直到脚下去。这就是药的相从性。 味道很薄的主生,气薄都降而收,象秋天,气味比较厚的是浮而藏,如夏天。有些气味巨薄者,可升可降。所有的咸药,都是下沉的,辛,甘都是阳药,都是发散的,不会下沉。 寒性的药不会浮起来,热性的药不会往下沉的。凡是药根在土里面的,半身以上是上升,半身以下是下降。有的药根不在土里,它是附生在土里,如矿石类药。如麝香的根在肚脐里面。半身以上的是上升,如柴胡,在半表半里的最好。 所有树技的药,通通能达到四肢,如桂枝,取药皮的都能达皮肤。在治疗心脏,肾脏的时候,用肉桂,肉桂就是桂皮心。所以中药里用技的时候,都是入四肢,入皮的药就是取药物的皮,取心的时候就是入心脏。还有药质轻的都入心肺,它跑皮肤表面,跑的很快。麻黄可以发汗也可以收汗。药物重者入肝肾,如金石类的药,很重,可以重开。所以质重的可重开,质轻的可少开。 所有的药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造者入气分,如夏枯草。润泽者入血分,如熟地,当归。这是上下内外相从也。 青色的入肝,味道又是酸的主收敛。白色辛辣的入肺,在知道轻重,就知道它入哪里了。 药的颜色,凡是青色的,包括食物是青色的,味道酸的,气是燥的皆入足厥阴肝经。肝和胆是表里,所以也入胆。 颜色是红色的,苦味的,气焦的,烤过的,都入心经与小肠经。色黄味甘的,香性属土的,皆入脾经和胃经。入肝经血分的药都能入心胞。少阳主气,这是入三焦的并入命门相火,并入三焦。所以命火,散行于三焦,心包。 五脏的补泻,针灸里“实则泻其子,虛则补其母”。药也可以做补泻。肝脏最容易抽筋,因为肝主筋,如果肝急,抽的时候,非常痛,这时甜味的东西都可以把抽筋的现象去掉。如黄色的药。肝是木,不能太茂盛,木要疏,要散。要用辛味的药来散,辛味的药等于补肝,所以在治疗肝病的时候,要立辛味的药下去,要用酸来泻它。心脏本身是火味,苦缓,急食酸而收之。心要软,不能硬,如硬可用咸味的药能够软之。 咸味的药能够补心,如果心火过盛,可用甘味,甜味的药。辛味的药能补肝,咸味的药能补心,刚好是相克的。肝是木,辛是金,金本身是克木的。所以辛味的药能够补肝,这是克症的治疗。如果是心脏火,咸味的药能入肾,水是克火的,所以咸味的药本身能补火,所以咸能克火,能够压制住他。温度就能下降。脾主湿,但脾脏太盛时,是脾的负担,这时可用苦来造之,用苦味的药来去湿。脾主少腹,肚子湿太盛时可加点苦味的药下去,就能够燥湿。 |
|
3186楼#
发布于:2016-02-04 16:46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6.02.03《神农本草经》03课学习心得
五味之用: 凡中药味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1)酸:收敛、固涩。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崩带不止等;此处指自然药食之味酸(非人工合成),药物、果蔬、食物的酸味。涩反面为滑。 2)苦:泄热、燥湿、坚阴。 泄:(a)通泄,如大黄;(b)降泄,如杏仁;(c)清泄,如栀子。 燥:治疗湿证(a)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寒湿;(b)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湿热。 坚阴(保存阴液):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之证,具有泻火存阴(坚阴)之功。3)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治疗虚症、疼痛、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4)辛:发散、行气、活血。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5)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治疗痞块、痰核及大便燥结、瘿瘤。咸味能软坚,即坚硬的东西可以变软,如:乳房硬块、肿瘤的软化都要用咸味的药。咸味能下,即攻下,如:下焦是实的,用咸味的药可以进行肾结石攻下、并把石头化掉。 除以上五味外,还有淡味,我们平常吃的主食五谷杂粮、蔬菜大都是淡味的。 6)淡:淡者能利窍、能渗泄。除了五味以外的就是淡味的,我们吃的饮食、蔬菜都是淡味的。淡味利窍、能渗泄,即利湿。如薏仁、芡实、莲子。淡味且白色则入肺,淡味且黄色入脾。比如玉米粒,外皮是黄色,里面是白色,又是淡味的,所以是在脾肺之间、利湿。 阴阳之义 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1.气薄者主发泄散表,麻黄味淡气薄,一吃下去发散。 2.气厚者发热与温,附子气很厚重,发热。 3.味厚则泄降,熟地、当归味厚会下泻,当归中有油。剂量需要加减一下,不要太多。 4.味薄者开窍,滑石味道淡薄,如果小便不出、有尿道结石,吃滑石开窍、利湿。 5.辛味和甘味药一起用会发散,为阳。 6.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如:藏红花淡红色、一点味道也没有,为阳,直上脑。藏人吃藏红花大脑不会缺氧,所以可以在高原唱歌跳舞。到一个地方,如果当地人适应我们不适应,肯定是因为饮食的不同。 7.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上窍指鼻子嘴巴等,下窍指小便大便的地方。 8.清阳发腠理,清阳的药走肌肉腠里, 9.浊阴走五脏,味厚重、颜色深的药走五脏 故问诊时要问清楚皮肤痛、肌肉痛、关节痛具体病位深浅,以确定用药。如果是哑巴,望诊脸色青是痛,脉浮为皮肤痛、脉中为肌肉痛、脉沉为关节痛。 药之相从(药之升降浮沉与归经入脏腑:药的密度及药是向哪儿走) 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 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1.清虚者浮而升。蝉褪、辛荑花清虚浮,走皮肤、走表。当病在表、在皮肤、在头上时需要用这种浮而升的药。 2.重实者沉而降。有些药非常重,如熟地,入下焦、肾脏。扁桃体是人体上面的肾脏,用蝉褪、下面的肾脏用熟地。 3.酸咸无升,辛甘无降。酸咸的药都是下沉,辛甘的药(都是阳药)都是发散的。 例如小便尿不出来 可先用甘淡中药利湿。只开怀山、薏仁、莲子,却利不出来;需要开辛香发散的药,发汗利水(利湿也可以用上吐利水法),像堵住上口的吸管,需要把上面的口打开,解除负压,吸管里的水才会出来。 4.药分金石类、矿石类、动物类没有根。 麝香:是从活体中取出来的,死了就没了。麝香因为香到极致所以很臭,无孔不入。 5.根在土中的药,半身指开始分叉的地方。半身以上上升,半身以下下降,柴胡取一半土上一半土下最好用,正是半表半里。 6.药为枝者达四肢,如桂枝都是达到四肢的,治关节肌肉痛。 7.为皮者达皮肤,取皮的是达到皮肤的,如杜仲、桂皮等 8.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如桂心进内脏,肉桂是桂心的一块。 9.质轻者上入心肺,质轻的(密度小的?)入心肺,拿到手里轻飘飘的。如麻黄很轻,走皮肤表面,走得很快。麻黄可收汗可发汗,看用的时机。处方时要少一些。 10.质重者下入肝肾,如金石类药物,牡砺,质重,处方时需要用大点剂量。 11.中空者发表,通草、麻黄中间都是空的。 12.内实者攻里,甘草内实;中心越硬者攻里,如大黄。 13.枯燥者入气分,很多的药枯燥,如夏枯草,入气分。 14.润泽者入血分,如当归、熟地软绵绵的,很滋润的感觉,入血分。 花类如辛夷花和苍术在顶部,白术是在下的,药性不同,鼻窦炎等鼻子里的脓涕多可以用苍术收。药入经脉走向有上下之分。 总结:可以通过颜色、味道、质重质轻(密度)、生长位置判断药性。 药物的升降浮沉 1、药物升降浮沉趋向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浮指药物向上向外的趋向性作用。 沉降指药物向下向里的趋向性作用。 2、主要影响因素: 四气五味(辛甘温热多是升浮药,苦酸咸寒凉多是沉降药)、药物质地(花叶枝皮多是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多是沉降药)、炮制和配伍(酒制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药物归经 凡药 色青,味酸,气燥,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同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 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1.药的燥气可以通过很多地方感觉出来,如有些药粉要封得很紧,是因为药性燥,如果不密封,如知母、白术会吸收周围空气中的水分,会变成硬梆梆的一团,或者还带有弹性。 2.使用药物时, 入肝经血分的药都入心包,即色青、味酸、气燥、属木、润泽者; 入胆经气分的药都入三焦,即色青、味酸、气燥、属木、枯燥者; 三焦是黄色的,硫黄也是淡黄色的,硫黄性燥。如果一个人命门火衰,用石硫黄会把命门火点起来。切记,用石硫黄非土硫黄(误用土硫黄可令人死掉) 3.药物配伍 相需者,即经常放到一起使用的。如白术和茯苓, 相使者,即互相配合使用,提高疗效,如桂枝和白芍, 相恶者,即功能很类似,但有差异,如很凶的大黄和芒硝,大黄是泄下软坚,芒硝去实, 相畏者,即药性相反,理论上是药性相反,临床使用时必须用就照样用,可加甘味药和之, 相杀者,制毒用的,炮附子、乌头有毒,其制法可减少毒性。 五脏补泻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也。 用药也有补泻: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酸苦甘辛咸, 1.肝主筋,最讨厌拘急,拘急时会很痛,用甘缓抽筋。用香蕉、哈密瓜、香瓜、甘草、麦芽糖……,黄色、味甜药物食物都可以,不要被名称所困。不要立名,立名即有形,就会失神。只要记得黄色、甘味,即土。上天很公平的,处处有同功效之物,要会因地制宜,随手取用。 需要辨症论治,不要被病名所困。不局限于西医的诊断,要用中医的诊断学。药分阴阳,要活用,不可以死,如果什么都没有,吃点麦芽糖,针刺(筋会)阳陵泉和承山可治。 肝木不可以太茂盛密不透风,阳光照射不足就会郁结不畅,木欲疏,果子才会长好。 辛味药可以补肝,也可以疏肝即散木。治肝病时可以加辛味的药。用酸泻之(龙胆泻肝汤?)。 2.心脏属火,心脏跳动保持一定的速度、不可以太慢,所以心最讨厌跳得慢。心脏正常搏动时的标准是一息四至。 心要软即津液多、要多血、保持弹性。用咸味的炮附子(5钱-1两),咸味药补心,可以让心脏软下来。心火过盛,可以用甘味泻心火。 3.脾主湿,但湿太盛困脾,则脾负担太重。需要用苦味的药燥湿。中医舌诊:苔黄厚腻、口水很多,可吃些苦药来燥湿。(湖北-郑其赛2016.02.03) |
|
3188楼#
发布于:2016-02-04 20:50
中医经典特训1班郑其赛报到
2016.02.04《神农本草经》04课学习心得
4.肺恶气上逆,用苦味降气。肺喜收,用酸味收,用辛来泻。 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下痢或出虚汗多就用酸味来收。 5.肾苦燥喜湿,如果津液不够,会燥。肺为肾之母,是水的上源,一旦燥,就开水的上源,用辛来润燥。肾属水,不能太干,需要泡在水里。肾以苦坚之,以咸泻之。 在治疗肾脏病时,用咸味的药,如龙骨、牡砺、附子来泻,用苦味的药来补,如黄柏。 补肾精的药,菟丝子、覆盆子、杏仁等中药种子都很苦。植物种子多补精。 中药用易的方式去了解,不要去记名称。用药要活,多种替代。 七、六淫主治 风 风症疼痛呈游走性,痛无定处。风淫于内,治宜辛凉+苦甘。取辛香发散,甘以缓之。 热 治宜咸寒+苦酸 内热重者常口干舌燥,卧不盖被,俱以咸安。如石膏等寒药不效,投以咸附子即安。法取热极生寒,人体气机的圆运动。阳极生阴。 寒 伤寒论兼治自然界与人体内之寒热失衡。里寒太盛,正确把握时间用药。寒郁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之药。只要不延误时机皆有回阳救逆可能。葛根汤可治温病(冬季小儿汗出当风受寒,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湿 病在表虚汗太多宜酸味药收敛;病在里需要发散用辛味药,里湿太盛,以苦味药燥湿。在关节上的寒湿用苦味药燥湿,用酸味药收集湿,用淡味药渗泄排出体外。 火 体内火太盛,治以咸寒酸苦之药。如舌苔黄而干为上火,如果苔黄而湿为热。 便血三种分型:1.先便后血为外痔;2.先血后便为内痔;3.便血混合为大肠火(西医名肠炎)。北派中医一剂即愈。 燥 内燥治以辛苦甘润之药;米面等食物甘淡之味渗泄。 肝心脾肺肾五脏相生,补其中一脏,对其邻的子母脏均有益处。五行相克,酸能补肝,但太酸可加辛味克之,如酸辣汤。苦味的药可加咸。蔬菜类淡苦,可利尿。淡味多做食物。甜味太多伤肉;咸味太过水克火伤心,可吃甜味(黄糖甘蔗糖)解之;苦能泄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运用五行五气五味生克原则,可以平衡阴阳五行。保持身体健康。 八、小儿在小学毕业前学中医可背诵针灸十二经络、《黄帝内经》全文?、《神农本草经》前12条精华、伤寒、金匮要略。初中后可以看武侠小说,明白经络穴位针灸中医药的神奇功效,激发学习中医热情。 九、气味五行生克原则 肝心脾肺肾五脏相生,补其中一脏,对其邻的子母脏均有益处。五行相克,酸能补肝,但太酸可加辛味克之,如酸辣汤。苦味的药可加咸。蔬菜类淡苦,可利尿。淡味多做食物。甜味太多伤肉;咸味太过水克火伤心,可吃甜味(黄糖甘蔗糖)解之;苦能泄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运用五行五气五味生克原则,可以平衡阴阳五行。保持身体健康。 十、五味禁忌 酸味入肝主筋,筋有病禁食酸;骨病禁苦味;甘走肉,胖人腹胀严重禁甜味;辛走气,气虚气喘咳嗽禁辛辣;咸走水,血友病少吃盐。阿斯匹林味酸主收敛,血液过浓粘稠易口渴。咸味入肾,吃药后舌底口水如泉涌表示中药对症效果好。血太浓口渴吃自然甘味(甘蔗汁或糖/糯米饴糖)即可调理好。 十一、五味所伤 饮食过咸则血脉浓稠色变;饮食过苦则皮皱毛发枯槁;过食辛辣筋急而爪枯;吃酸太多肉消皮厚唇外翻;吃甜太多则骨痛而发落。饮食五味要均衡。 十二、药之为物,各有其形气质。有些药因形相类;因性相重;因气相求;因质相同;自然之理,可以用易来得。神农本草给我们选择药物的原则,观察药物的形气质,尝味道,用常识意念即可明了药物的功能主治。中草药入水中浮起者无毒。比如蕃茄红色入心,淡味渗泄利水,可治心脏积水。黄色人参。 十三、药物命名 以气命名如Xi豨薟Lian(用于伤科);以气命名如香橼露;以味道命名如甘草、苦参;以质命名如石膏、归身归尾;以形命名如当归;以时节命名如夏枯草、款冬花;以功能命名:何首乌、骨碎补; 十四、凡药用火制作的有四种:煆Xia、煨、炙(生甘草入脾脏;蜂蜜炒制炙甘草入心)、炒(草药生用药性猛,炒熟药性黄土炒白术入脾、红土炒入去湿); 十五、药用水制作的三种:浸、泡、洗; 十六、水火共制有两种:蒸、煮 如熟地九煮九晒 十七、其它:酒制、姜制(以生姜炒生半夏,起解毒与温散之效;姜半夏与生半夏功效完全迥异)、盐炒(软坚攻下)、醋制(收敛)、童便制去燥烈及毒性、洗锅水制和中去燥性、自然鲜牛奶羊奶(无人工合成雌激素)乳制润燥。湖北-郑其赛 2016.02.04) |
|
3189楼#
发布于:2016-02-04 21:2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一班贾英然申请签到
六淫主治, 六淫风寒暑湿燥热,有风症,风产生的症状是游走不定的痛,用辛凉的药,配合苦甘的药,热淫于内,内热很重口干舌燥,晚上睡觉热的不能盖被子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湿过盛时苦味能燥,一般内脏有湿时关节都是寒症,用苦药让他燥起来,用酸药把四肢关节末梢的湿收回来,用淡味的药排出去,火淫于内,火跟热的差异,可以看到火在烧,热是可以感觉到的,舌苔黄干是火,舌苔黄湿是热,火治以咸和寒凉的药,佐以苦药辛药,用酸收,用苦发,燥淫于内,要润燥治以苦温,苦味的药能攻下能泄,佐以甘味发散,辛味滋润,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潤之,以苦坚之, 五行相生,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入肝的药对肾和心也会有帮助,入心的药对肝和肾也会有帮助,入肾的药对肺和脾也会有帮助,入肺的药对脾和肾也有帮助,,入脾的药对心和肺有帮助,白色的药可以健脾,滋润肾利小便,黑色的药可以补肝利肺, 五行相克, 酸伤筋,酸入肝,肝主筋,吃酸对筋有好处,过食伤筋,淡酸对筋有好处,辛辣的药可以克酸,筋有病禁食酸,苦伤气,吃苦味伤气,咸胜苦,所有的蔬菜都是微苦的,甘伤肉,过食甜会伤肉用酸克之,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泄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 五病所禁, 抽筋的人食酸病会更重,骨病食苦病会更盛,令人重而难承,吃甜太过会腹肿胀,气得辛而散而益虚,血的咸而凝涩,而口渴也,肾脏功能恢复的表现是嘴里津液增多, 药的处理方式 煆,用火烧,煨,放在炒好的沙土里,焖熟,炙,用蜂蜜和生药一起炒炒到香味出来,颜色变红, 炒,把生药放到锅里炒,用黄土炒的补脾胃,用红土炒的去积湿, 水制有三种, 浸,泡,洗 酒制取升提的作用,姜制是温散,解毒,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制主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去毒性,用洗米水制药去药的燥性,用乳制,滋润干燥,生血,蜜制缓益元,陈壁土制补肠胃,用面裹用红曲制,抑酷性而伤上膈,黑豆甘草制,解毒致和平,羊酥猪脂涂烧,盐渗骨容易翠段,去瓤取花果免涨,去心者除烦躁。药用原始的药最好制过以后过秤,不可生药过秤 |
|
3190楼#
发布于:2016-02-04 22:1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杨诚报到
2016年2月4日,《神农本草经》04课心得:
八、六淫主治──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须明,而施用贵审也。 1.风产生的症状是游走不定的,在肌肉里,用发散的方式去除。辛凉的药为主、配以苦甘的药, 2.内热很重的病人,用石膏去热(寒药),寒药不行,再用咸药,咸味的药大都是阳药,会热极生寒。用苦味的药辅佐,用酸味的药收敛。如果热在里面需要发出来的时候,用苦味的药。 晚上睡觉不盖被,总感觉热,需要用咸寒的药,一般都用寒药。石膏、犀牛角都是寒药,如果热不退,逐步加大药量,倪师开石膏起步4、5两(白虎汤),如果还热,就配咸药(附子),一剂下去就退烧。 《黄帝内经》说热极生寒。发烧时阳在上下不去,想退烧,即想把阳推回去;如果推不回去,直接加点阳,让阳顺时针转成热极生寒。三钱生附子(咸寒)就可以去热。人是一个圆,太极是一个圆,肚脐在中间,到极限时会回头,阳极生热、热极生寒。 内热的人会出很多汗,用酸味的药收汗。 酸收会在很多地方,如睡觉时眼睛不合、大小便失禁都需要收敛。 *因《伤寒论》没有温病的方子,南派说《伤寒论》不适合南方,其实是他们没读通《伤寒论》,伤寒不仅是伤于外面的寒,其实还有里寒。癌症病人里寒很重,温病派不敢用去里寒的药,就造成的病机的延误,就会成死症。 3.苦味的药可以燥湿,热药会使湿融化排出来,用酸味的药把湿从四肢末梢收集起来,再用淡味的药通过肾、小便排出去。 在关节上的湿是寒湿,需要用苦热的药去除。 在身体内的湿是湿热。 药性时用寒、热、温、凉指的是药的气。 4.火以咸味和寒凉的药为主,以苦味、辛味辅佐,用酸味的药收,用苦味的药发。 火与热的差异:可以看到的是火,热是可以感受到的。 临床上,舌苔黄、干、甚至裂开是火,舌苔黄、湿是热。 *中医大便带血分三种: 先血后便:内痔 先便后血:外痔 血便混合:大肠炎,是大肠火热出现,泻痢不止,甚至一天四十次上厕所。 5.燥需要润燥,苦味可以攻下、泻,再用甘味的药滋润,用辛味的药把燥气发散出来, 6.寒需要用咸味的药来泻出, 小朋友要读经,没事背黄帝内经、背十二经络及穴位、背伤寒、金匮原文 九、五行相生──人之五藏应五行,子母相生, 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如: 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 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 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 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 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 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入肝的药,对肾脏和心脏都会有帮助 入心的药,对肝脏和脾脏都会有帮助 入肺脏的药,对脾脏和肾脏都会有帮助。子能令母实,用白色入肺的药、如怀山、米面可以强脾;虚则补其母,对于肾来说,肺是其母,所以补肺的药也补肾,增其津液、利小便。 吃黑色的药,入肾,会补到肝,同时也会影响肺脏。 所有的药吃下去药效都不是单一的,要看怎么用、用的时机。 十、五行相克: 酸伤筋,辛胜酸; 苦伤气,咸胜苦; 甘伤肉,酸胜甘; 辛伤皮毛,苦胜辛; 咸伤血,甘胜咸。 因为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泻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 淡酸入肝,对肝好,肝主筋,酸太过伤筋;肺金克肝木,辛入肺,辛味会克酸。筋有问题禁吃酸。 苦太过会伤气,咸胜苦是因为水克火。所有蔬菜类淡苦,作食物,疏通。 甜太过会伤肌肉,酸可以克甜。 辛太过会伤皮毛,苦可以克辛,因为火克金。 咸太过会伤血,没有盐,水会排不出来。甜可以克咸,因为土克水。咸味太多血太浓,可以让多吃点甜味的东西。这个甜是自然的甜,不是工业糖。过去中国人饭后吃点甘蔗,到九十牙齿都很好。 因为酸主收敛,收敛就会严重抽筋;苦能泻气,辛味发表,咸能渗泄。 如果一个人气太盛,即气喘、上逆,可以用苦味的药让气向下走。 风邪病在肌肉腠里之间,可以吃辛辣的发表。 小便排不出来可以吃咸味(纯天然的海盐而不是精练过的盐)的利尿。 十一、五病所禁: 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急,收引益盛。 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令人重而难举。 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则壅气,臃肿益甚。 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 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 筋有病的人不要多吃酸的,酸越多筋越拘急。 骨有病的人不要多吃苦的,骨折问题苦味的药很少用。 肉有病的人不要多吃甜的,过胖的人要少吃甜食。甜太多肚子会肿得厉害,腹胀时不要吃甜的。 气有病(肺有问题、咳、喘)不要多吃辛辣的,吃得多气会散,会伤到气,会更虚。 血有病不要多吃咸的,吃咸多血会稠、口渴。西医心脏医生会让病人吃阿司匹林,说对心脏好,但脑科医生不让病人吃,因为吃阿司匹林会脑中风。阿司匹林是酸味,酸主收敛,血管都被收敛,找不到血管。只要口渴的人是血稠,可以用自然糖来稀释血,是血糖高都可以吃甘蔗汁。 咸味入肾,肾脏病人肾脏功能恢复时,口里津液会越来越多,但肾病越来越重时,口会越来越渴。 工业糖吃到嘴里是甜的,到身体里变成酸的,木克土,所以会影响脾胃。 五味都要有,不要太过。 十二、五味所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消皮厚而唇开。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咸太过,血会浓稠 苦太过,皮枯、少毛 辣太过,筋拘急、指甲干枯 酸太过,皮厚肉少、嘴唇外翻(吹火嘴) 甜太过,骨头痛、头发落(土克水,肾主骨,肾开窍在耳朵,肾主发) 十三、药之为物,各有其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以意得也。 中医不需要立名,只要看、尝味道,就知道有毒没毒,入哪条经。 蕃茄红色,入心,切开来像心脏心房心室;蕃茄是淡味的,利水;所以心脏积水吃蕃茄很好。黄、绿蕃茄同理。 十四、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 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 有以气名者,稀签香薷之类是也; 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 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 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 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 中药命名方法: 以形命名,人参、狗脊 以颜色命名,黄连、黑参。黄连都可以把锅染黄。 以气命名,[xī xiān]豨莶(用在伤科)、香薷 以味道命名,甘草、苦参 以质命名,石膏石脂、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 以药的时间命名,夏枯草、款冬花 以功能命名,何首乌、骨碎补(治骨折) 十五、凡药火制四,煨炙炒煆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藉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穰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1.药的火制方法: 煨:埋入热沙土至熟 炙:最常用是用蜂蜜炒甘草,让甘草变红。生用和炙用是不同,甘草生用进脾脏,炙过进心脏。 炒:把东西放在锅里搅拌着弄熟。白术和芍药,用红土炒和黄土炒性质不同,用黄土炒更增加土性以健脾胃,用红土炒可以健脾胃的同时去心脏的湿;甘草生用药力很凶,熟用药力缓。 煆: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2.药的水制方法:浸、泡、洗 3.药的水火共制法:蒸、煮 熟地洒米酒蒸、晒,九蒸九晒,取它的味重厚,以增强滋补的药力。 4.酒制过的药,升提的作用,更向上 5.姜制过的药,如生半夏用生姜炒,并非仅仅解毒,更是取姜的温散作用。如咳嗽用姜半夏。生半夏与姜半夏不同。 6.盐炒过的药,走肾、软坚。如肾脏有石头、有肿瘤,需要攻坚。 7.用醋制,酸收敛 8.用童便制,去药燥烈的性 9.用洗过米的水制过的药,去药的燥性以和中 10.用羊奶、牛奶制过的药,滋润枯萎的东西。(现在的牛奶中有太多的女性荷尔蒙,不能入药) 11.陈旧的墙壁的土(以前的土造的房子)制过的药,借土气补肠胃。 12.用面裹起来红曲、白曲制过,去药的强烈的特性。很多攻坚的药怕伤其他部位,制过用。 13.用黑豆甘草汤制过,解毒 14.用动物的脂肪制过,如牡砺、龙骨,让药断开 15.药只取花、果、根,不用茎,以免用药时腹胀, 16.药去芯可以免用药时病人烦燥。如莲子去芯。 十六、一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楛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炼,思以荡寇克敌,适以覆众舆ㄕ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 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先皆增分两,燥乃秤之。 1.好药要看原样的,不要加工过的漂亮的药,这种药药力已经没有了。。原产地药很便宜,质量也很好。药在手上越原始越好。炮制过的药很多时候药力已经不够了。 2.用药时,如果需要用制过的药,则用药的质量需要是制过以后的药的质量,而不能是制之前的药的质量。 3.用药时要知道阴阳才可以治病,药的加减可以影响身体的反应。 |
|
3191楼#
发布于:2016-02-04 22:2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申请签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刘艳娟报到:2016年2月4日4: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润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肾喜欢湿,津液不够,肺是肾脏之母,一旦太燥,食辛以润之,治肾脏病,用咸味药泻之,用苦药补之。)
六淫主治:风产生的症状是游走不定的。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热的,内热很重,口干舌燥,晚上被子不用盖,一般用寒药,发高烧(用石膏),结果热还是不退,寒药去掉,换用咸味的药(附子,一剂下去热就退掉),热极生寒,退到极限去。人是圆形的,到极限时会回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执太盛,汗流不止,用酸味药来收敛。眼睛合不起来,大小便失禁都是用酸味药来收敛。病在里面,用苦味的药来发散。苦味的药能燥,舌苔黄的湿的是热,裂开的是火。 大便有血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先血后便那是内痔,一种是先便后血那是外痔,一种是血便混合那是大肠炎,此时会泻痢不止。 五行相生:肝心脾肺肾,药入肝,对肾和心都有好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子能令母实。 五行相克: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泻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 五病所禁:酸走筋,所以筋有病不要吃太多的酸。苦走骨,所以骨有病不要吃太多苦味的。甘走肉,所以肌肉有病不要吃太多的甜食。辛走气,所以气病不要吃太多辛的东西。咸走血,血病少吃咸味的东西。西药的阿司匹林是酸性的,所以它有收敛作用,长期吃阿司匹林的打点滴找不到血管,因为酸主收敛。血很浓病人表现口渴,可以吃甜的东西如甘蔗。气病不要吃辣的东西。肾脏有问题表现为口渴。 五味所伤: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消皮厚而唇开。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药的命名:以形命名的:人参狗脊;以色命名:黄连黑参;以气命名:豨莶香薷;以味命名:甘草苦参;以质命名: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以时命名:夏枯草款冬花;以功能命名:何首乌骨碎补。 凡药以火制有四种:煨(把沙土烧热,把药焖熟),炙(用蜂蜜炒干),煆(用火烤),炒。 水制三种:浸泡洗;水火共制:蒸煮。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澡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 |
|
3192楼#
发布于:2016-02-04 22:3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6年2月4日《本草》第4集学习心得:
手不能伸长,可补肝。 肺气上逆可用苦味,肺主皮毛,和大肠表里,有问题时,大肠会下痢,流汗多。可用酸补,辛泻。肺喜收。 肾苦燥,肾喜湿热,津液不够会燥热,肺是肾之母,一旦肾有问题,可用辛味的药。肾是水,太干不行。肾病可用咸味的药。附子等。菟丝子、覆盆子均是补金的 有风症的时候,会移动,风产生的症状都是游走不定。可用辛凉、苦甘的药,发散。如果内热重,可用泻寒药。石膏、犀牛角都是寒药。石膏不能超过五两。用附子热极生寒,可热到极致,退到寒凉。当热很重,用寒凉的药退不下来,可用热药。因为人是圆形的,大气一转,热就下去了,到了极限就会回头。 癌症的人,里寒都会很盛,延误病机就会出现实症。 冬伤于寒,可用葛根汤。 风一般都是游走在肌肉里面的,可用辛甘之药发散。 如果是热在里面太热,可用石膏咸味的药。 热很盛,汗流不止,可用酸味的药收敛。病在里面需要发散,可用苦味的药。 药性是温的,寒热温凉,去湿可用苦味和热的药,出现湿的时候都是寒湿。湿热在内脏,寒湿在关节。苦味的药辅助酸味和淡味药燥起来,有利于排湿。火和热是有差异的。病人舌苔黄而干为火,黄而湿为热。火用咸味和寒凉的药,苦味和辛味的药辅佐。酸味的药都是收敛的药。中医大便大血分先血后便(内痔),血和便混在一起(大肠炎,火),先便后血(外痔)。如果内部太燥,要润燥,可用苦味的药攻下来泻,用辛味的药发散燥气,辅佐用苦辛。咸味的药可泻寒。酸、苦、甘、辛、咸、淡味。 五行相生,肝心脾肺肾,入各脏的药对相生的脏都会有好处。五行相克,如酸味入肝,肝主全身的筋,吃酸的东西对肝很好,但太多会伤到筋。五行金克木,所以辛味的药会影响到肝脏。酸辣汤互相相克,可抵消一部分。中药苦味的药,蔬菜类都是微苦,淡味的是食物,重味的是药。脾土是甜,吃太多甜食会伤到肌肉,酸味可制甜。苦能制辛,肺主皮毛,开五味的药可恢复皮毛。吃太多的咸味,会伤血。心主血,水会克火。咸味吃太多,造成血太浓,可吃甜的东西。(最好吃天然的)很多苦味的药,可让气往下走。 风邪病在皮肤肘理之间,可用辛辣的药,小便排不出来,可吃咸味。精盐会积水,海盐是利水的。 酸味入肝,肝主筋,筋有病的人,不要吃酸的。苦味走骨头,骨病不要吃苦味的药,五脏得苦味病会越来越盛。甜味走肉,肉病(太胖)不宜吃甜食,甜太多,腹胀会严重。辛走气,咳嗽、气喘不宜吃辛辣。肺得辛,气会散,病人会气虚。咸走血,血有病的人,盐药少吃,因为血得盐会凝涩。阿司匹林是酸味的药,酸主收敛。口渴不渴可知人血的浓度。咸味的入肾,肾脏功能回复的时候,嘴巴里面会感觉有水冒出来,像吃了春药。肾病会恶心、呕吐。血太浓,可吃甜味。酸味木克土。咖啡、冰淇淋都是酸味的东西。 气病不要多吃辣的东西,因为肺主气,辛辣的会伤到气。咸的吃太多,人的血脉会暗,血会浓稠。辛辣吃太多,指甲会枯掉。酸的吃太多,肉消皮厚。甜的吃太多,骨痛而发落。吃东西五味要均衡。 番茄是红色的入心脏,但是淡味的,心脏积水吃番茄很好。 中药用形状定名的有人参、枸杞等,以颜色命名的有黄连,有味道命名的有苦参,以时节命名的有夏枯草,以功能命名的有何首乌。 凡是药,用火来制作的有煆、煨、制、炒。甘草生的是甘味,白色,炒过是苦味,黑色。甘草熟用,药性缓。 水制有侵、泡。久蒸酒煮药力会变重。用生姜炒半夏可解半夏的毒,可温散。生姜可解很多药物的毒。生半夏和姜半夏的功能完全不一样。 盐炒,走肾,攻坚。肾脏结石、肿瘤等 醋制过的,主收敛,醋是酸味。 用童便制过可去除毒性和燥烈。 用米汤,洗过糙米的水制药,可去药的燥性。 用乳汁制过的药,可滋润枯萎、干燥的东西。 |
|
3193楼#
发布于:2016-02-04 22:3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韩辉申请签到,2016年2月4日《本草》第4集学习心得:
手不能伸长,可补肝。 肺气上逆可用苦味,肺主皮毛,和大肠表里,有问题时,大肠会下痢,流汗多。可用酸补,辛泻。肺喜收。 肾苦燥,肾喜湿热,津液不够会燥热,肺是肾之母,一旦肾有问题,可用辛味的药。肾是水,太干不行。肾病可用咸味的药。附子等。菟丝子、覆盆子均是补金的 有风症的时候,会移动,风产生的症状都是游走不定。可用辛凉、苦甘的药,发散。如果内热重,可用泻寒药。石膏、犀牛角都是寒药。石膏不能超过五两。用附子热极生寒,可热到极致,退到寒凉。当热很重,用寒凉的药退不下来,可用热药。因为人是圆形的,大气一转,热就下去了,到了极限就会回头。 癌症的人,里寒都会很盛,延误病机就会出现实症。 冬伤于寒,可用葛根汤。 风一般都是游走在肌肉里面的,可用辛甘之药发散。 如果是热在里面太热,可用石膏咸味的药。 热很盛,汗流不止,可用酸味的药收敛。病在里面需要发散,可用苦味的药。 药性是温的,寒热温凉,去湿可用苦味和热的药,出现湿的时候都是寒湿。湿热在内脏,寒湿在关节。苦味的药辅助酸味和淡味药燥起来,有利于排湿。火和热是有差异的。病人舌苔黄而干为火,黄而湿为热。火用咸味和寒凉的药,苦味和辛味的药辅佐。酸味的药都是收敛的药。中医大便大血分先血后便(内痔),血和便混在一起(大肠炎,火),先便后血(外痔)。如果内部太燥,要润燥,可用苦味的药攻下来泻,用辛味的药发散燥气,辅佐用苦辛。咸味的药可泻寒。酸、苦、甘、辛、咸、淡味。 五行相生,肝心脾肺肾,入各脏的药对相生的脏都会有好处。五行相克,如酸味入肝,肝主全身的筋,吃酸的东西对肝很好,但太多会伤到筋。五行金克木,所以辛味的药会影响到肝脏。酸辣汤互相相克,可抵消一部分。中药苦味的药,蔬菜类都是微苦,淡味的是食物,重味的是药。脾土是甜,吃太多甜食会伤到肌肉,酸味可制甜。苦能制辛,肺主皮毛,开五味的药可恢复皮毛。吃太多的咸味,会伤血。心主血,水会克火。咸味吃太多,造成血太浓,可吃甜的东西。(最好吃天然的)很多苦味的药,可让气往下走。 风邪病在皮肤肘理之间,可用辛辣的药,小便排不出来,可吃咸味。精盐会积水,海盐是利水的。 酸味入肝,肝主筋,筋有病的人,不要吃酸的。苦味走骨头,骨病不要吃苦味的药,五脏得苦味病会越来越盛。甜味走肉,肉病(太胖)不宜吃甜食,甜太多,腹胀会严重。辛走气,咳嗽、气喘不宜吃辛辣。肺得辛,气会散,病人会气虚。咸走血,血有病的人,盐药少吃,因为血得盐会凝涩。阿司匹林是酸味的药,酸主收敛。口渴不渴可知人血的浓度。咸味的入肾,肾脏功能回复的时候,嘴巴里面会感觉有水冒出来,像吃了春药。肾病会恶心、呕吐。血太浓,可吃甜味。酸味木克土。咖啡、冰淇淋都是酸味的东西。 气病不要多吃辣的东西,因为肺主气,辛辣的会伤到气。咸的吃太多,人的血脉会暗,血会浓稠。辛辣吃太多,指甲会枯掉。酸的吃太多,肉消皮厚。甜的吃太多,骨痛而发落。吃东西五味要均衡。 番茄是红色的入心脏,但是淡味的,心脏积水吃番茄很好。 中药用形状定名的有人参、枸杞等,以颜色命名的有黄连,有味道命名的有苦参,以时节命名的有夏枯草,以功能命名的有何首乌。 凡是药,用火来制作的有煆、煨、制、炒。甘草生的是甘味,白色,炒过是苦味,黑色。甘草熟用,药性缓。 水制有侵、泡。久蒸酒煮药力会变重。用生姜炒半夏可解半夏的毒,可温散。生姜可解很多药物的毒。生半夏和姜半夏的功能完全不一样。 盐炒,走肾,攻坚。肾脏结石、肿瘤等 醋制过的,主收敛,醋是酸味。 用童便制过可去除毒性和燥烈。 用米汤,洗过糙米的水制药,可去药的燥性。 用乳汁制过的药,可滋润枯萎、干燥的东西。 |
|
3194楼#
发布于:2016-02-04 22: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01班徐佩凤申请鉴到,2016年2月4日《本草》第4课学习心得。〈—〉五脏补泻之义:〈1〉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主筋,肝脏最怕拘急,肝急时是非常痛的,可以吃香蕉,香瓜等甜的东西来缓解。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2〉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甘泻之。心软就是心里津液多。如心脏力量不够时,下泡附子5钱下去,心脏就强壮起来了。〈3〉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4〉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5〉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二〉六淫主治:〈1〉风淫于内,治从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肌肉不定向痛,今天是这边痛,明天是那边痛,能移动的痛统统是风入内。〈2〉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内热很重的病人除了是口干舌燥以外,晚上睡觉不用盖被子。可以用石膏散热,如不行,再吃咸味的药。〈3〉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4〉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5〉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6〉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三〉五行相生:人的五藏应五行,子母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四〉五行相克: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因为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泻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五〉五病所禁:〈1〉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急,收引益盛。〈2〉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令人重而难举。〈3〉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则壅气,壅肿益甚。〈4〉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5〉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六〉五味所伤:〈1〉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消皮厚而唇开。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2〉药之为物,各有其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以意得也。〈3〉药有以形名者,如人参狗脊等。有以色名者,如黄连黑参等。有以气名者,如豨荟香蕾等。有以味名者,如甘草苦参等。有以质名者,如石膏石脂归身归尾等。有以时名者,如夏枯款冬等。有以能名者,如何首乌骨碎补等。〈4〉凡药火制四,煨炙炒煆。水制三,浸泡洗。水火共制二,蒸煮,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剑。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藉土气从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穰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迵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食楛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炼,思以荡寇克敌,适以覆众兴尸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先皆增分两,燥乃秤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