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0楼#
发布于:2016-02-15 13:2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王玲萍申请签,到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1、阴阳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偏盛,阳气必然受损,同样阳气偏盛,阴气必然受损,阳气偏盛就产生热,阴气偏盛就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生热,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太冷会伤到形,形有两种,一种是极瘦的人,一种是极胖的人,胖人绝大多数是热症,但也有寒症,热伤气,气伤痛,气受到伤就会产生痛症,有痛是气通不过去,形受到伤,病人就会肿起来,比如运动脚踝扭伤,脚踝肿起来是形伤了,又肿又痛是形气都有伤到。针灸以后痛可以去掉,但是邢还肿在那里,两三天后才会消,先痛后肿是先伤到气再伤到形,先肿而后痛,是由形伤到气。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热邪太过,肌肉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今夜就会枯涸,湿气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2、肚脐左侧有动悸是肝风,下面动悸是心脏的问题,右面是肺脏,上面为肾脏。看到动,无论是什么病,哪里动?如眼睛飘动,是肝风,风胜则动,有祛风的药。热盛则肿有去肿的药,燥胜则干有润燥的药,寒胜则浮有驱寒的药,湿盛则濡泻有去湿的药。 3、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木火土金水五行来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寒就是冬天,暑就是夏天,燥是秋天,湿是长畠,风是春天,人有五脏化5个气,讲的是情志。两种原因人会生病,寒暑燥湿风5气,另外是身体的情志,怒喜思忧恐不要太过,过才会伤,动怒时,金克木,忧胜怒,太喜发病,恐胜喜,水胜火,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燥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这些讲的都是当情志很过的时候,有的会伤气,有的会伤心,有的会伤阴,有的会伤阳。心脏是阳中之阳,太喜会伤阳,肝脏是阴,太怒会伤阴。“厥气上行“中的“厥气"是指浊气,浊气应该在横膈之下。一个人情志不稳定,常常会动怒,再加上又不知避寒暑,生命就会受到影响,不会长寿,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如果冬天没有伤于寒,春天就不会得瘟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泻,所以一定有病因和发病的现象,夏天飧泻是因为春天伤于风,如果夏天伤于暑,伤于热,秋必痎疟,暑热会造成身体里津液丧失掉,肺里津液很多,伤到就会发生痎疟现象。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天是很干燥的,久坐湿地,冬天就会有问题,所以冬天有问题是因为秋天,夏天有问题是因为春天,秋天有问题是因为夏天,这些都是有病因,病的源头。 4、“化"是生化的意思,“玄"就是天广大无边之际,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自然界的东西放到身体上,中医的观念认为人活在地球上,适合生存在这里,所以人就生活在这里。就是因为环境象人,人体中则为筋,在五脏中则为肝,在五色中则为苍,在五音中则为角,在五声中则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则为握。肝脏有病的人手握不起来,因为肝主筋。在七窍中则为目,在五味中则为酸,在情志中则为怒,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 5、 南方应夏,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又能生脾,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徽,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气关联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在窍为口, |
|
3241楼#
发布于:2016-02-15 16: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15日 《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形分为极瘦和极胖两种。胖人多数是热症。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形受伤会肿,如脚踝肿为伤形,又痛又肿为形、气同伤。故先痛而后肿者,先伤气后伤形;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形伤气和气伤形治症相同。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浮指颜色很清淡。湿胜就会出现大便洞泻的现象。 以肚脐(神阙)为中心,左边有动悸是肝功,下方有动悸是心脏,右侧有动悸是肺脏,上方有动悸则是肾脏。产生动症的原因都是风,比如头晃动,一只眼珠飘动(肝风内动)。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和五行木火土金水,管生长收藏。春夏秋冬对应风暑燥寒,长夏对湿。五藏化五气,肝心脾肺肾对应怒喜思忧恐。喜努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情志会导致厥气(浊气)往上走。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哕指打嗝,嗝气:胃脾里有陈寒,加上新食物在陈寒的脾胃里不能被消化从而产生打嗝。治疗时要兼顾去陈寒和新食。去新食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强药,回伤到胃脾后天之本。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野火,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热伤气,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脏中,肝为酸,心为苦,脾为甘,肺为辛,肾为咸,相生相克的。当过咸时通过甘味来制衡,过酸时通过辛来制衡。比如酸辣汤过酸时会伤肝,通过加辣制衡酸可使其不伤肝。 贫血是寒症,需要先去寒才可能把贫血治好。 阴在里是因为阳固在外,阳能固在外是因为里面有阴在制衡。 阳过盛将出现身热,如肌肉和毛孔闭合,将出现呼吸短促,因为汗流不出而热,继续下去将出现牙齿(无津液)干掉,如皮肤毛孔可以发汗,阳热将随之散掉;如果皮肤毛孔不发汗,阳热将不能散掉。可吃解表药,如没有发表的药或者是吃了发表的药依然没法流汗,此时洗冷水澡,病人将得到汗解。 阴胜则感觉身寒,流清澈的汗,代表里寒重。厥指昏迷。 女人以七为主,男人以八为主。按此来调理身体,否则容易衰老的很快。四十岁开始,阴阳气将各半,起居开始衰弱;五十岁开始,阳衰阴胜,耳目不聪明;六十岁开始,阳气大衰,阴阳均受大损,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人能走但不能飘,飘的状态不好。 表面名称不一样,但症状相同时采用一样的治疗方法。治风湿关节炎的药也用于治疗骨癌,因为症状相同。保持平常心,开心愉快,长寿之道 |
|
3242楼#
发布于:2016-02-15 16: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1心得:
所有的中医治病,都应该遵循人法地,地法天的道理来治疗,一定要顺应地的五味:酸甜苦辣咸,天的四季变换和天的无风对应来治疗。 人体左为阳,右为阴。天的西北方为阴:左耳比右耳灵敏;地的东南方为阳:右边的手足比左边的手足有力气。 当人在专心读书,想事情的时候,手脚不好;当手脚比较运动多的时候,头脑耳会不太好。此谓之阴阳不能两全。人比较弱的地方容易生病。 巨刺: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人有九窍:头上七窍加大便、小便的两窍 天人合一,天的自然现象可以和人体的气血一一对应,相通的。 肺的病在皮毛,在表,治疗的话可以在很浅的地方用指针,或者用针在皮肤上轻轻刮一下即可出汗。 天地的阳气入通肺,地的阴气入通咽喉,风气通肝,雷电通心,山谷之气通脾,雨气通肾。人的三阴三阳经络就和自然界的河川一样。肠胃象大海海纳百川,九窍就像水溢出来的出口。下雨就像人出汗,属阳,气化过程就像地上的水蒸腾随风上升一样,人暴怒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气向上升如同阳一样。 治疗疾病如果不遵循天纪的话,病很难好。病来如山倒,如果病刚来的时候在皮毛的时候,是最好治。如果病入了肌肉的话,治疗的话就有点麻烦。如果病已经入了内脏的话,就真的很难治疗了。 天气如果不正常,特别容易伤内脏;如果吃喝寒凉的话,则会伤寒消化系统。如果湿气过剩,则伤经脉。所以的好的医生,通过针灸的办法,能从阴中引出阳,阳中引出阴,通过扎健康侧的穴位,来治疗病患侧的疾病。 人体如果一个内脏不平衡的话,要用相克的药来治疗 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治疗某一个脏器的疾病。治疗肝病,木,要通过强肾水来令木虚,当水强的时候可以把火给克小了,肝木的子虚了,肝就会把木若下来去强火。这样就把肝病给治疗好了。。 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的时候,泻南补北 治病下针的时候,要看准时机。病盛的时候,要固元气保守治疗;等病衰弱的时候,再下重药重针来进攻治疗,效果比较好。所以医生要不断的调整病人的药方。 |
|
3243楼#
发布于:2016-02-15 16:4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一.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太寒会伤到形,形有两种:极瘦和极胖之人。胖子绝大多数是热症也有寒症。热伤气,气伤痛(痛是气不通),形伤气则肿。形受到伤会肿起来。如运动脚扭伤脚踝肿是形伤,又肿又痛是形气都伤,先痛后肿者是气先伤后伤形,先肿后痛者是先伤形后伤气,热甚则肿,燥甚则干,寒甚则浮,思甚则动泻,风甚则动。肚脐上方有动悸为肾,左方有动悸为肝,下方有动悸为心,右方有动悸为肺。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泻痢)。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欬嗽。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打嗝,陈寒加新食就会打嗝),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二.治病法则 阳胜则身热,腠理(肌肉和毛孔)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用汗解法)。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能知七损八益(女性7、男性8为周期)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阳痿气大衰,九窃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 |
|
3244楼#
发布于:2016-02-15 17:34
@教官-南京-李宁
@助教-中山-吴泳茵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王芬申请签到,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气味中属辛辣、味甘的易于发散,此为阳,而味酸、苦重的属满泄为阴。体内一旦阴过盛则阳必病,阳过盛则阴必病。阳过盛生热,阴过盛则生寒。寒重至极则反生热,热重至极反生寒象。寒盛则外形损伤,热盛则人精气散而易伤。一旦气受损,通行无力,则生病痛;形受损,则浊物堆积而生肿病。因此,如病人先产生痛,后生肿胀者,为气伤而使形伤。如先生肿而后生痛者,乃属形受伤再影响到气之行。自然界之五气为风、热、燥、寒、湿亦复如此。风强大则万物动,热太过则生肿胀膨满,过于燥则必干,寒冷太过则必浮于表面如冰雪,湿太盛则必流动而泄走。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任何事物很严重重到极限,会回头的,不会无限到底,。阴到极限 ,才生热症,寒到极限伤到形,形有二种:极瘦 极胖,胖子大多为热症也有寒症。热伤气,气伤会产生痛证。形伤会肿,运动脚扭伤脚腂肿,形伤。又肿又痛形气伤。气痛,扎针时痛去掉但是形还肿,先痛后肿 ,气先伤再伤形,先肿后痛,形伤到气,气伤形,形伤气,治症没区分太多,《黄帝内经》主要讲病因的由来。 风太过则动,热太过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浮颜色很清淡,湿胜则濡泻(大便泻浰)。 风胜则动,天地的六合缩到人的肚脐(神阙),肚脐左边动悸为肝风,肚脐下方动悸为心脏,肚脐西方动悸为肺脏,肚脐北方动悸为肾脏,大小随意,中医不可很死板,人可以放大缩小与自然界脱不了关系。产生动症不是刻意动,说明肝风内动。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署,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欬嗽。 天地间有春夏秋冬阴阳五行之消长,以生长收藏四大原则循环不已,所以会有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如同天地之有五气,其产生情志上的喜、怒、悲、忧、恐。所以人之喜怒太过必伤人之元气动能,犹天地之寒暑太过而伤万物之外形。人常暴怒则伤阴之津液,过度喜则伤阳气之动能。气一旦离经叛道必向上行,血脉过满 则体形必伤,因必有不洁之物屯积脉内而致。所以人如喜怒不知节制,就如自然界之寒暑太过,生命力必不强固。所以阴太盛则阳伤,阳太过则伤阴。所以说冬季之收藏不泄,如汗出于冬必受寒伤,到了春天来时,病人就发生津液不足为阴寒所困之热性病出现。春季不知生养之道,过于当风而伤,夏季来临则产生下痢之消化不好的病症。夏日过度暴露于暑气之中,肺津液不生长,秋季来时必生往来寒热如疟疾等症。秋日不知收养之道以备冬日之需,过度处于湿地则冬季必生咳嗽不止。 天有春夏秋冬,木火士金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有五脏化五气,讲情志外面的:风-春天,寒-冬天,暑-夏天、湿-长夏、燥-秋天。身体情志喜怒悲忧恐,上古真人、圣人、贤人能抛开情志,情志不可太过,太过必伤。当动肝怒用金忧去克木努,心喜过,肾恐克。 天地阴阳相辅相成,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太过会伤气,形,阴,阳。厥气为浊气,浊气在横膈膜以下,情志也会影响浊气上行,喜怒不节,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很大,加之不会避寒暑,生命就不会很长寿。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没有伤于寒,春天就没有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署,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欬嗽。夏天如果泻浰,说明春天伤风,夏天伤了暑,秋天易生咳疾。秋伤于湿,冬生咳喇。 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鸡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古之圣人,其论人体之道理,明列出脏腑位置,校正了全身之经络走向,使其与天地合为一体,五脏六腑各司其一定之功能,气所至之处必列有名称。所有全身大小之关节起伏必有一定。各司其职而不相违逆,有条有理。如同四季阴阳消长都有纪律一样,人体之内外相应其关系密切不可分,其可信吗?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伤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例如:肝病患者,肝硬化,握没力,肝主筋,很危险对握不起来。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为,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 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哕:脾胃有陈寒加新的食物,要去新食再去陈寒。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本脾功能丧失产生哕声。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肺。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在骨髓,髓在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热太过伤气,太寒伤血。咸过胜用甘味治,辛辣金克木酸不伤肝。《黄帝内经》热伤气,寒伤血,伤寒经方很多开热药,贫血寒症,如果开寒药更伤血,只有去寒才能治贫血。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律,阴在内,有阳固外,所以阴不丧失掉,阳在外固守,说明阴在里面支持,指导相互制衡。 阳胜则身热,腠理(肌肉毛孔)闭,喘麤为之俛仰(呼吸短粗)。汗不出而热,齿干(脾肾),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阳胜则身热,阳热胜,只要皮肤毛孔发汗散掉没问题,不发汗,内热。 能冬不能夏,夏天不流汗,现代人在冷气间呆着怕流汗,顺应四时生养之道,夏天必须流汗,汗液散掉,新的津液取代旧的津液,流汗为常态,当人不流汗到一定年龄会出问题,用发表药物。如没有药物在身边用洗冷水,寒极则生热,阴胜则生寒,汗出清澈里寒。能夏不能冬,里寒太胜,外面天寒地冻身体里面的寒会很危险。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女人七为主,男人八为主,要知道人的生长收藏来调理身体会长寿,反之则衰老很快。四十岁则阴气必自行衰为一半,所以起居亦不如年轻人 五十岁,身体便重滞,耳目会不聪明矣。六十岁,则阴气必大衰,故人身九孔必不通利,造成下部阴虚,阳气上浮而实积在上,故涕与泪倶出矣。所以说,人知此理则必强盛,不知且违逆则必衰老矣。故阴阳本同一处生且平衡,其名相异也。智慧之人能察其之同性,愚昧之人只察知其异。反之,阴阳不足之人为愚昧,阴阳有余之人为智者,人有余则耳聪目明,身轻体健,老当益壮,壮者不病,所以圣人能做不求代价之事,享乐于淡泊名利之中,心中无欲自守不燮,所以能寿与天齐,与天地终始,此为圣人调理身心之道。 |
|
3245楼#
发布于:2016-02-15 17: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3课学习心得 太阳,主开,主外,主皮肤毛孔,太阳受病时一定在项颈的地方。体力在跟外在的病抗争时,就会产生有寒有热的现象。 少阳主枢,输送。眼睛一一眨一眨表示少阳很好。 阳明主合,治疗脸部中风,治好了但眼睛合不起来,就是阳明的问题。如果病没有治好,那么病进入身体有两种途径,一是少阳,二是阳明。如果进入阳明就会到此为止不会再进了,进入阳明就是热症。 少阳有寒症有热症,阳明只有热症。进入少阳会有阴症出现, 阳明发病在心脾,心脾主血,会有精子少或月经不调等不好言语的病症。阳明在传精的时候因血不够,这个人就会风消下去,呼吸时就要由脖子和肩膀去帮助他用力的呼吸,这种症状很危险。 三阳,最外面的阳,太阳,太阳经本身是在体外的。 年老体衰膀胱里的水不会被气化掉,所以会尿频。一个老先生跑来说,一晚上上七八次厕所,下焦寒,小肠冷,下热药,这是秉天之纪,地之理。 如果小肠经有病变,寒水是经常藏在里面的,里面是热外面是冷的这样能保持我们的身体温度,当寒水遇到病邪时,寒水无法透发,就沉在下方,所以下焦寒,脚是冰凉的。为什么常人脚是热的,因为气化后的水经经络到小腿。如果气化的水循环很快,如果是冷水就会停在哪里不动,会有腿抽筋。水出来能气化皮肤变的很粗糙。膀胱经募穴中极,当膀胱经出问题时,由于筋脉的力量不够,小腹会下坠。 胆汁里的水份源头来自膀胱,膀胱里的水之所以进肝脏是因为小肠的热。胆汁等于是肝脏的代谢物。 心脏产生的热进入小肠,心包是心脏的外膜把心包住了,心和心包之间有很多清的水,防止心脏过热,心脏跳动时会影响到心包,心包和胆连着。胆汁排泄量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到其它的脏。有胆结石胆就会肿大,加速心脏的搏动力量再加化石的药就可以了。 厥阴是在胃和肝中间的地方,肝脏本身就是惊骇,肾脏是恐,怒伤肝,但是肝脏发病时不是怒,而是惊骇。发怒容易伤到肝,而不是肝受伤了才会发脾气。 少阴(肾和心包),少阳(胆,三焦)同时发病时,肚子容易涨满,心满。 三阴三阳同时发病时会造成肌肉萎缩,四肢不举。 四肢为阳脾在管,脾主肌肉;身体为阴。 平常的脉是横的,鼓脉摸到的是圆圆的鼓在里面,顶到自己。钩脉,心脏的脉,出现钩脉表示心脏出大问题了。 鼓一阴为毛,鼓一阳为钩,统统在寸阳脉的位置能摸到。 |
|
3246楼#
发布于:2016-02-15 20:30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10,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何媛,2016年2月08《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8,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到极限则热,寒伤行,会肿起来。极瘦和极胖的人。热伤气,气伤痛,痛,气通不过去。 先肿后痛,行伤气。先痛后肿,气伤行。 9,风太过,产生动症——肚脐下动悸心,左东肝(眼珠一个在跳动,干风)西肺,上肾。 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颜色很淡,湿则泻利。 二、治病法则 3,A,风寒暑湿燥热 五脏化五气 肝心脾肺肾 怒喜思忧恐 例:过则伤,忧平怒。范进过喜发疯,找一个他怕的人,一叫就醒过来了。 B,太喜伤阳(心),太怒伤阴(肝)。情绪会影响浊气上走。 C,冬伤于寒,春避温病。春伤于风,夏生泻利。夏伤于暑,秋避咳疟(肺津液受伤)。秋伤于湿,冬避咳嗽。 例:大胖子,开生附子,寒凉药,不再口渴,减肥成功。 4,正青色:青带一点点黄。 例:肝病:不能卧,肝主筋 5,嗝气:哕yue,胃有陈寒+新食物,不能消化,就会打嗝。 脾为后天之本,无气之后就会产生嗝气。 6,湿制恐,寒伤血,热伤气,燥盛寒 肝酸 心苦 脾甘 肺辛 肾咸 三、阴阳调和 1,阴在里面不会散失,是阳固在外面。阳因阴在指导,互相制衡。 2,阳热盛,皮肤毛孔发汗而散。汗不出冬天没事,夏天不散则热,易呼吸短促,用发表的。阳极生热,吃药没用,洗冷水。阴极生寒,易昏厥。 3,走路飘,上实下虚 同症同治 西北方阴 |
|
3247楼#
发布于:2016-02-15 20:3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张亮荧申请签到2016-2-15《皇帝内经》第10课心得
1、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指严重到了极限,反而产生寒症,它会回头。寒太冷会伤形,形有两种:一是极瘦之人,二是极胖之人(多数是热症,也有寒症)。气受伤会产生痛症,痛是气通不过去,形受伤会肿,如:运动扭伤,脚踝肿起是形受伤,又肿又痛是形气都受伤,先痛后肿是先伤气后伤形,先肿后痛是先伤形后伤气。 2、风症,风太过会产生动症,以肚脐为中心,脐左边有动悸,是肝风(东),脐右边有动悸,是肺脏(西),脐上有动悸,是是肾脏(北),脐下有动悸,是心脏(南),会晃头、眼珠动。热太胜会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浮是颜色很淡),湿太胜大便会有洞泻现象。 3、天有春夏秋冬四季,阴阳五行来管生长收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寒冬、暑夏、燥秋、湿长夏、风春,对应五脏肾、心、脾、肺、肝,五脏化五气(情志),中医认为两种原因会致病,外面的风、寒、暑、湿、燥、热和身体的情志怒、喜、思、忧、恐,情志不能太过,过则伤。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心脏是阳中之阳,太喜伤阳;厥气上行,厥气是浊气,阴气应该在横膈下,不可以上行,情志会影响浊气往上走。情志不稳定,又不知避暑、避寒,生命就会受影响,不会那么长寿。冬天受到寒邪,春天就容易发温病,夏天有泻利现象是春天伤于风,夏天很热造成津液丧失,肺里津液不够,秋天会有咳疟现象,秋天比较干燥,湿太胜,如久坐湿地,冬天容易咳嗽。 4、肝在色为苍,苍色是青色,真正的青是青中带点黄。脾在变动为哕,哕是打嗝,产生哕是胃与脾里有陈寒,寒加新的食物,脾胃太冷没法消化,两个碰一起会产生打嗝,治疗要祛新食和胃寒。脾为后天之本,后天之本丧失,脾胃之气没有也会产生哕症。 5、阳太胜身会热,若此时腠理(肌肉与毛孔)闭,气粗而喘息,呼吸短促,身体前俯后仰想办法呼吸,汗流不出来,热太甚,继续发展,会牙齿干,牙齿里的津液来自脾脏与肾脏,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正常人要流汗才能把身上的热散掉,从小到大不流汗,会很累呼吸不过来,运动就全身燥热难呼吸,因为正常人用三万六千个毛孔和两鼻孔呼吸,他仅用两鼻孔,此刻用发表药发汗,不行可洗冷水澡,寒极生热,就会得到缓解。 6、七损八益,女人以七字为主,男人以八字为主,按生长收藏调理身体就能长寿反之提早衰老,四十岁开始阳气阴气各半,起居开始衰弱,超过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阳气衰弱,阴气盛起来,下虚上实,眼泪鼻涕经常无知觉流出来。人要下实上虚,上实下虚走路会飘。 |
|
3248楼#
发布于:2016-02-15 20: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1.3.3气伤与形伤 气伤痛,有痛是气通不过去了;形伤肿,肿是形伤,如崴脚。又肿又痛是形和气都伤,先痛后肿是气伤而使形伤,先肿后痛是形受伤再影响到气之行。下针后疼痛消失是气通了,但是形还需要一定时间恢复。 1.4五气 自然界之五气为风、热、燥、寒、湿,对应于人之情志上的怒、喜、思、忧、恐。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风暑湿燥寒,怒喜思忧恐。 1.4.1五气伤人特点 风胜则万物动,热胜则生肿胀膨满,燥胜则必干,寒胜则颜色很清淡、必浮于表面如冰雪,湿胜则必大便洞泄。 冬天伤于寒,春风会生温病;春天伤于风,夏天会下痢;夏天伤于暑,炎热使津液丧失,肺里的津液不够,秋天易发咳疟;秋天应该是比较干燥的,如果伤于湿,冬天易发咳嗽。 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胜热。湿伤肉,风胜湿。热伤皮毛,寒胜热。寒伤血,燥胜寒。 【临床应用】贫血:寒症,要去寒血,才有机会恢复。 1.4.2风胜则动 只要是动症都是因为风引起的,如帕金森综合征。 (1) 肚脐四周动悸:以肚脐为中心,脐左为东,则动悸因肝(肝风);脐下为南,则动悸因心;脐右为西,则动悸为肺;脐上为北,则动悸为肾。 (2) 一只眼睛在动:肝主目,动为风,是肝风内动,祛肝风。 1.4.3情志伤人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1.4.4五行对应关系表
**哕:脾胃中有积年的陈寒,遇到新谷气(新食)时,没有办法消化,就会打嗝。可以去新食和寒气。脾为后天之本,脾气丧失后就会产生哕症。 1.5阴阳平衡 阴能停留体内生长循环,是因外有阳之固守,而阳能随心所欲的在外固守,是因为有阴之在内控制,提供其源源不断之能源。 阳胜则身热,现代人常年夏天吹空调,肌肉毛孔闭塞,不出汗,就会呼吸困难。夏天流汗是常态,解表的药即汗解法;如果没有药或吃解表药还不出汗,洗冷水,用寒极生热来汗解。 阴盛则身寒,汗很清澈,若毛孔闭锁,阳气不外出,则较无问题。若出汗不止,腹满,易昏厥;能夏不能冬。 1.6调整阴阳 按生理七损八益的生长化收藏调理身体,一般人四十岁阴阳各半;五十岁,行动不灵活,耳不聪,目不明;六十岁,阳气大虚,上实下虚。五十岁后吃保肾的药,保持平常心、恬淡无欲。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中医治症时,要同症同治,不管内症是否相同相同,同症时处方。 |
|||||||||||||||||||||||||||||||||||||||||||||||||||||||||||||||||||||||||||||||||||||||||||||||||||||||||||||||||||||||||||||||||||||||||||||||||||||||||||||||||||||||||
3249楼#
发布于:2016-02-15 21:0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袁小玲申请签到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学习心得 1、阳过盛生热,阴过盛生寒,寒重至极生热,热重过极生寒,气受损,生痛;形受损,生肿,气形都受损,则又痛又肿。 2、天地间有春夏秋冬阴阳五行之消长,所以会有寒、暑、燥、湿、风,人有喜、怒、悲、忧、恐。喜怒太过伤元气,阴太盛伤阳,阳太过伤阴。冬受寒伤则春天出现热病;春季过于当风而伤则夏季会有下痢病;夏日过度暑气,秋季则生往来寒热;秋日过湿则冬季则咳嗽不止。 3、东方在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 4、热生火,万物过火不必苦,心即由苦味化生出来,心脏主血之动能,血液循环流畅则生出脾脏,人的舌为心脏之表征。过热气伤,寒能制热,过苦易伤气,咸味能制苦。 5、天地之道,即是万物上下交流循环之道理。阴能停留体内生长循环,因外有阳固守,而阳能随心所欲在外固守,也因有阴在内控制,提供其能源。 6、阴阳变化消长:体中阳过热,会出现热症,汗不出而内热盛会造成牙齿干燥,此种情形在冬季可保命,若夏季现时必凶。体内过盛则生寒,若汗腺分泌不止,阳气随汗出,则身体发冷,若在夏季可维持体温,若冬季则雪上加霜必垂危。 如何调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
|
3250楼#
发布于:2016-02-15 21:17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山西吴静申请签到 2016-2-15学习《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指严重到了极限。寒太冷会伤形:极瘦极胖之人。气受伤会产生痛症。 风症:风太过会产生动症,以肚脐为中心,脐左边有动悸,是肝风,脐右边有动悸,是肺脏,脐上有动悸,是肾脏,脐下有动悸,是心脏,会晃头、眼珠动。热太胜会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太胜大便会有洞泻现象。 中医认为两种原因会致病,外面的风、寒、暑、湿、燥、热和身体的情志怒、喜、思、忧、恐。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太喜伤阳。冬天受到寒邪,春天就容易发温病,夏天有泻利现象是春天伤于风,夏天很热造成津液丧失,肺里津液不够,秋天会有咳疟现象,秋天比较干燥,湿太甚,冬天容易咳嗽。 阳太胜身会热,肌肉闭,气粗而喘息,呼吸短促,身体前俯后仰想办法呼吸,汗流不出来,热太甚,会牙齿干,牙齿里的津液来自脾脏与肾脏,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正常人要流汗才能把身上的热散掉,从小到大不流汗,会很累呼吸不过来,运动就全身燥热难呼吸。 七损八益,女人以七字为主,男人以八字为主,按生长收藏调理身体就能长寿反之提早衰老,四十岁阳气阴气各半,起居衰弱,超过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阳气衰弱,阴气盛起来,下虚上实,眼泪鼻涕经常无知觉流出来。人要下实上虚,上实下虚走路会飘。 |
|
3251楼#
发布于:2016-02-15 21: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游南申请签到,2016年0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色 阳过盛生热,阴过盛生寒;寒重至极则反生热,热重至极则反生寒; 2、寒盛则外形损伤,热盛则人精气散而易伤;一旦气受损,通行无力,则生病痛;形受损,则浊物堆积而生肿病;又肿又痛,则形气都伤; 3、先痛后肿,气伤到行;先肿后痛,行伤到气; 4、自然界之五气为风(春天)、热(夏天)、燥(秋天)、寒(冬天)、湿(长夏);风强大则万物动,热太过则生肿胀膨满,过于燥则必干,寒冷太过则必浮于表面如冰雪,湿太盛则必流动而泄走; 5、五脏化五气(情志方面) 得病原因两种:①外因:风、暑、燥、寒、湿;②内因:人的情志方面(怒、喜、思、忧、恐),只要不要太过就不会生病; 6、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讲的是当你太过就会伤到一些地方(有的伤阴,有的伤阳,有的伤气,有的伤形); 7、一个人情志不稳定(一会过喜,一会儿过忧),不知道避寒暑,生命就会受到影响; 8、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天就回泄痢; 夏伤于暑,秋天就会有寒热往来如疟疾的现象; 秋伤于湿,冬天就会咳嗽不止; 9、中医认为,人能够生活在地球的环境中就是因为环境长的像人; 10、一个人能够握,说明他的肝还好; 11、口中津液脾脏在管; 12、变动为“哕”:打嗝、嗳气,产生哕是因为人有陈寒,再加上新食物,脾胃太寒,无法消化,就会打嗝;就要去寒,去新食物,不能用太强的药,不然脾胃气就没了(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13、五味相克制约:当过咸就会用到甘来制它,食过酸就会加辣(如酸辣汤)使它不会伤肝(金克木); 14、热伤气,寒伤血; 1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能停留在人体里面,是因为有阳的固守;阳能固在表面,是因为有阴在里面支撑; 16、阳热重,皮肤毛孔能发汗,没事;如果不发汗在天冷的地方也没事;在夏天就会呼吸粗重;可用发汗药,如果没有解表的药(或解表药没效)就应该洗冷水; 17、里寒很盛,外在环境很热就没事,如果在冬天外部环境很冷就会很危险; 18、能知损益之道,调和人体阴阳,如果不知自然消长,过度损耗就会提前衰老;人到四十阴气衰一半,人到五十身体重滞,耳目会不聪明,人到六十,阴气会大衰造成下虚上实,走路不稳; 18、健康人一定是上虚下实; 19、同症同治:只要症状相同,不管什么病都是一样的治法; 20、健康长寿的道理:保持平常心、恬淡、无畏、开心、愉快的心情,不争; |
|
3252楼#
发布于:2016-02-15 21:4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阳过盛生热,阴过盛则生寒,寒重至极则反生热症,热重至极反生寒象。寒盛则外形损伤,太冷会伤到形(两形:太胖、太瘦,太胖多数是热症,但也有寒症引起的胖);热盛则人精气散而易伤,热伤气,气生痛。如脚踝伤,只肿不痛为伤形,又痛又肿为形气都受伤;若扎针治疗后,不痛了但是还肿,说明气通了,但是形还未好,过两三天才能好。先痛后肿,是气先伤,形后伤;先肿后痛,是因气伤到形。 风太过产生动症。风强大则万物动,热太过则生肿胀膨满,过于燥则必干,寒冷太过则必浮于表面如冰雪(浮,即表面看上去颜色很淡),湿太盛则必流动而泄走(大便洞泄)。 以肚脐(神阙)为中心,脐左有动悸为肝风,脐下有动悸为心,脐右有动悸为肺,脐上有动悸为肾。 动症,有人表现为头不自觉晃动,有人表现为眼睛不自觉晃动,通常为单眼跳动,肝开窍于目(用祛风、入肝经的药)。 过热、过燥、过寒、过湿,分别可以用去热、去燥、去寒、去湿的药。 天地间有春夏秋冬四季和阴阳五行之消长,生长收藏四大原则循环不已,所以会有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如同天地之有五气,即情志上的喜、怒、思、忧、恐,五脏化五气。产生的情志不要太过,过就会伤。由五行,忧可以制怒,怒制思,思制恐,恐制喜,喜制忧。 喜怒伤气,人之喜怒太过必伤人之元气动能,犹天地之寒暑太过而伤万物之外形。人常暴怒则伤阴之津液,过度喜则伤阳气之动能。 厥气,即浊气。情志不佳,也会令浊气上走。人如喜怒不知节制,就如自然界之寒暑太过,生命力必不强固。 病有病因和病的源头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热性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下痢之消化不好)。夏伤于暑,肺津液不生长,秋必痎疟(往来寒热如疟疾等症)。秋伤于湿,冬生欬嗽(咳嗽不止)。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广大无边),在人为道,在地为化(解毒、制化),化生五味。 人体的循环适应天地的循环,因此可以生存在天地之间。 色苍,为正青色(青色中带一点点黄)。 肝病人手不能握,肝主筋。 南方生热,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在天为湿,口中有湿,脾脏管。陈寒+新食到了脾胃,会产生打嗝声“哕”(音“月”)。脾为后天之本,脾胃的气受损伤,就会产生哕声。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 五味相制衡:酸制甘,甘制咸,咸制苦,苦制辛,辛制酸。 热伤气(热药),寒伤血(祛寒才能使血恢复)。 治病法则、阴阳调和 阴阳相互制衡,阴能停留体内生长循环,乃因外有阳之固守也,而阳能随心所欲的在外固守,也因为有阴之在内控制,提供其源源不断的能源。 体中之阳过热(阳热重),则身体会出现热症,如毛孔开则热气外泄无灾,热气可以散掉;若正好毛孔闭塞,则呼吸会变为粗大而会俯仰不定。汗不出而内热盛时,造成牙齿干燥,情绪苦闷烦燥腹部涨满而死。此种情形如在冬季因外寒或可保存生命,本来就不容易出汗;夏令则必凶,不出汗,新的津液无法取代旧的津液,此时要用发表的药,或喜冷水澡(寒极生大热)。 阴胜则生寒,体内阴过盛则生寒症,若毛孔闭锁,阳气不外出,则较无问题。若汗腺分泌不止,阳气〈营养)不固守随汗出,则身体亦发冷,战栗且恶寒,到此时必冰冷麻木,以致腹因阴盛胀满而死。若外在节气正值夏日,或可藉由自然界之阳气以助体温维持。若值冬令,则雪上加霜必致垂危。此为阴阳若遇盛之时产生之恶变,即疾病的外在形态。 调整阴阳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能按照女子七岁男子八岁周期的状态用以调理,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调理身体,就可以长寿。 人年至四十,则阴气必自行衰退一半,所以起居亦不如年轻人。年到五十,身体便重滞,耳目会不聪明。人年六十,则阴气必大衰,故人身九孔必不通利,造成下部阴虚,阳气上浮而实积在上,故涕与泪倶出。人一定要下实上虚,如望诊看到病人走路飘忽虚浮,即上实下虚,身体一定不好。 五十以后要吃一些补肾的药。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只要症状相同,不管内证是什么,处方相同,同症同治。如骨癌关节痛,可以处方关节痛治疗。 圣人能做不求代价之事,享乐于淡泊名利之中,心中无欲自守不燮,所以能寿与天齐,与天地终始,此为圣人调理身心之道。 |
|
3253楼#
发布于:2016-02-15 22:1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郭新申请签到2016-02-15《黄帝内经》第11课心得
1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西北属阴,东南为阳。 东方为日出之地,故东方为阳,阳气轻清浮于上。阳者其精向上集中,故能耳聪目明。清阳在上,下必不足。所以人的右耳目不如左侧明。手足不便。 西方为日落之地,故西方为阴,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虛。所以手足有力,耳目不聪。故人的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强劲有力。 阳居于上,但左胜于右。 阴居于下,但右胜于左。 天地间阴阳不能相互对应平衡,所以邪气才会趁虚而入。人一旦感邪在上部,因右侧阳弱邪必先犯,当邪侵袭下部时,因左侧阴比較不足,邪先犯左。 2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之阳气入通于肺,地之阴气入通于咽喉。风气应于肝,雷气动于心,谷气感于脾,雨气通于肾。 三阴三阳经是为自然界之河川,肠胃如同大海之能收纳,九窍为水注之气,满则溢。 用天地比喻人体内阴阳的作用,雨就像人身上的汗,阳的气化就像天地间的疾风一样,人之暴怒如天地间之雷,故气向上升,如同阳一样。 人与天气相通,故治病要遵守天之纪地之律。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 好的醫生病在皮毛治在皮毛,病在肌肉则治在肌肉,病在血脉就治在血脉,病在筋骨就治在筋骨。 用巨刺法,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由阴引阳,由阳引阴。 3治病先别阴阳,再看清浊,听喘息音声,然後摸脉,沉涩是阴脉,浮滑是阳脉。 4七十五难和七十七难 比如肝有病时,我们当先實脾,可是当肝木太實的時候,你再怎麼补土,土生金的力量還是很小,金的力量不夠,不能治木,這個時候,我们要泻南补北, 北方为水,南方为火,当你去泻火时,肝木自然会用力去生火,肝就会由實变虛,這個時候我们再去补水,水旺时,水就会去生木,母能令子虛。当水旺的時候,金就会實,因为子能令母實。這個時候金就会去制木。 5病之始生,刺之皮毛,待病盛时,唯待其衰时方可施治。 病清时可用发散法,病重时,减少用发散法,以免阳气过度流失。所以处方会常变动。 比如,当夏末秋初是脾脏的王时,天地之气都在养着脾脏,這两个礼拜好像窗户打开一样,这时治病我们不需要考虑脾脏会受到伤害,時間一过就要赶紧收手。所以治病的时机很重要。病盛时固元气,病弱时再出击。 |
|
3254楼#
发布于:2016-02-15 22:22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可怡申请签到2016年2月15日《皇帝内经》第10课心得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治病法则阴阳调和天之纪地之道 1、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极伤形,形分两种:一种极瘦,一种极胖。热伤气,气伤痛。痛则是气不通,形受伤会肿,肿加痛则是形气均伤也。气会痛,所以下完针气通则不会痛,但是形(肿)不会当场消。先痛后肿者,气先伤,再伤到形,先肿后痛,形先伤,再伤到气,但治则都一样。不用加以区分。 2、风症 风过则动,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颜色很淡),湿盛则泻。 以肚脐为中心,脐左边有动悸,是肝风,脐右边有动悸,是肺脏,脐上有动悸,是肾脏,脐下有动悸,是心脏。 3、五脏化五气 五脏化五气,中医认为两种原因会致病:(1)自然界的气:风、寒、暑、湿、燥、热(2)身体的气:怒、喜、思、忧、恐,情志不能太过,过则伤。 恐胜喜,忧胜怒,怒胜思,思胜恐,喜胜忧,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心脏是阳中之阳,过喜伤阳;厥气上行,厥气是浊气,阴气应该在横膈下,不可以上行,情志会影响浊气往上走。情志不稳定,又不知避暑、避寒,生命就会受影响,不会那么长寿。 冬天伤于寒,则春得温病,春伤于风,夏则泻利,夏伤于暑热,因为夏天很热造成津液丧失,肺里津液不够,秋则咳疟,秋伤于湿,如久坐湿地,冬天则容易咳嗽。 4、阳太盛则会身热,腠理闭,气粗而喘息,呼吸短促,汗流不出来,热太甚,宜用发表药发汗。 5、七损八益,女人以七为主,男人以八为主 。四十岁开始阳气阴气各半,起居开始衰弱,超过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阳气衰弱,阴气盛起来,下虚上实,眼泪鼻涕经常无知觉流出来。人要下实上虚,上实下虚走路会飘。所以50岁以后要开始补肾,因为肾开始衰,肾在管人的寿命有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