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0楼#
发布于:2016-02-16 08:31
@教官-深圳-李焕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5班南阳-李欣申请签到 2016-2-7《黄帝内经》第9课学习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就是天地间的真理: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阴阳纲纪,万物变化都始于阴阳消长,自然界所有生命都源于阴阳,大地之神的表征。治病必求其本源,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所有的阴屯积而成为地,所以天阳地阴,当阴静止不动阳反生躁,无阴之津液来润泽,阴要盛必先阳气生,阳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阴阳互为消长,是仲景伤寒论大法之秘。阳散,则内阴必堆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都是极不平衡时身体的反应 。寒气是身体不用的废弃物,停留身体则必生污秽,热气是生命动能来源,并清受用于身体,如果下行,必因胃肠不吸收而流失,产生洞泄于外。反之如废物停留体内不向下行,必发生胀满气闷,这种阴阳反其道而行,病乃生焉,人如天地,清阳向上升为天,浊阴必下沉而为地。地之阴气一旦化浊为清必向上升为云,天阳之清气上升到一个阶段必下降为雨,为地阴化生动能来助阴消化分解其浊物,再化生为清阴之气,再上升为天阳。雨本身出于地之阴气, 云本出于天之阳气,所以中医把人比作天地自然定律,认为人之清阳必出上窍:目口鼻耳,浊废之阴则由下窍:尿道肛门离开身体,清阳之性能使表之肌肉强壮,混浊之阴进入五臓,由五赃生化后把营养留下,分解出的废物再转入腑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所以高单位之营养物即清阳能充实四肢,对人体有害之物质则进入腑来排泄。水属于阴较冷,火属阳为热,阳如气一样看不见,但却是动能之源,阴有味可察觉出为津液,来滋养全身,津液足则形体成,但形体又靠气之动能来维持。气为人身之精华,此精华由食入体中之髙单位营养所化生,故人之精神靠气之足,人之形体靠阴之津 液维持。过食厚味之物,人体无法完全代谢消化,则形体变。气不足则人之精神精力必受损,人体摄取食物之精华乃化生为气,气之清浊又受味之厚重影响,味厚气伤。人体代谢出的浊物,必须完全离开身体自下道而出,阳气之尽头必在上窍气满而出。食物之味重者为阴,较淡者为阴中之阳,食物营养高的为阳,营养差的为阳中之阴,味食过厚重则生泄下,清淡的则易消化 为身体所受用。阳气过于清薄则易离开身体,过于厚重则引起发热,人体内阳火过盛必造成气衰,阳火之气较少则气必强盛,故太过的火也就是太干燥,津液不足必反蚀气,所以此时必食助气之物使之火降,火过盛则气易散,火小气乃 生。阴阳相互牵制、相克相生、相互转化、相互平衡是中医的核心。 |
|
3271楼#
发布于:2016-02-16 08:4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韩松坡申请签到,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1课心得
天不足西北 人右边耳目不如左边聪明 地不满东南 人左边手足不如右边强。 人体在虚弱的时候,人体上面右侧,以及人体下面左侧容易受风邪,所以阴阳不能两全。 天气通与肺。地气通与喉咙。等以天地为阴阳。汗与天地雨相等同,人的阳气与天地的风等同。暴气与天地的雷等同。所以治疗时候,按照天气之间的规律来做。顺应天地。否则后果比较严重。 心肺为阳 在脉是寸脉。病在皮肤层,用轻手按之,用针刮一下皆可解表。 天气之邪气,害人五脏。 善用针者,引导也。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中医一定要望闻问切。 浮滑为阳。沉涩为阴,阳脉沉 表示阳气不足,阴脉浮,表示阴气盛。 难经77难 上工治未病,肝病先治脾。 难经75难 东方实 西方虚 泻南补北 金平木也。 一脏不平,所胜来平。 等待时机。这是治病原则。治病如同战争,疾病强盛时,固元气。疾病衰时,紧急进攻。 |
|
3272楼#
发布于:2016-02-16 08:47
@-石家庄-任红超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丁保华申情签到 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学习心得
热盛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湿盛则濡泻。风盛则动。神阙左边有动悸是肝脏,右边是肺脏,上为肾脏,下为心脏。 打嗝时,一个是有宿食,一个是胃有寒。 如果没有发表的药,或者吃了药不发汗的话怎么办,洗冷水澡。寒极生热。病人会得汗解。 人一定要下面实,上面虚,所以像一些人走路很漂,就是上实下虚。 |
|
3273楼#
发布于:2016-02-16 09:4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15日 《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5、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6.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a. 寒伤形,形分为极瘦和极胖两种。胖人多数是热症。 b. 形受伤会肿,脚踝肿为伤形,又痛又肿为形、气同伤。 c. 形伤气和气伤形治症相同。 7.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a. 浮指颜色很淡很清。 b. 湿胜就会出现大便洞泻的现象。 c. 以肚脐(神阙)为中心,如果左边有动悸是肝功,下方有动悸是心脏,右侧有动悸是肺脏,上方有动悸则是肾脏。产生动症的原因都是风,比如头晃动,一只眼珠飘动(肝风内动所致,两只眼珠一起飘动是小人眼)。 8.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a. 四时指春夏秋冬,五行指木火土金水用来管生长收藏。春夏秋冬对应风暑燥寒,长夏对湿。 b. 五藏化五气,肝心脾肺肾分别在情志上对应怒喜思忧恐,任何情志上的过会伤受益人脏器。例:范进中举因过喜致疯,被吓后清醒。 c. 厥气指浊气,情志上也会导致浊气往上走。 d. 当情志不固定的人,加上不懂得避寒暑,都会影响其寿命。 9.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a. 如果冬不会伤于寒,春天就不会得温病。冬伤于寒是春生温病的原因。 b. 暑热会导致津液流失很多,肺里有很多津液像天上的云,当津液不足时会产生痎疟的现象。 10.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有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1.化指智化,化成五味之意。 2.玄指广大无边之意。 3.苍指青色,正青色应该是青中带一点黄。 4.肝病(不管是肝硬化或其他)能握说明肝还好。 11.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哕指打嗝,嗝气。产生的原因是胃脾里有陈寒,加上新食物在陈寒的脾胃里不能被消化从而产生打嗝。治疗时要兼顾去陈寒和新食。去新食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强药,因为胃脾为后天之本,强药伤到胃脾时病人会很危险。 12.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野火,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1.过热伤气,过寒伤血。 2.在五脏中,肝为酸,心为苦,脾为甘,肺为辛,肾为咸,是相生相克的。当过咸时通过甘味来制衡,过酸时通过辛来制衡。比如酸辣汤过酸时会伤肝,通过加辣制 |
|
3274楼#
发布于:2016-02-16 09:5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2月16日《黄帝内经》第12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如病在下则攻下,排出大小便;在表用汗法,病情猛烈有剧痛,以推拿按摩治之,如要下针,也要辅以按摩,连续数次。实证有持续痛,要散气,虚证痛是隐隐作痛。 治证时要明辨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固阴,阴病固阳,这样病情就不会发展,这是治病的原则。有血实时,如有淤血,要把它放掉,如果面积太大,就找大的将其放去,辅以药物,会好的很快。气虚时要导气,虚则补其母,使得气血归于平衡。 阴阳离合论第六 概述 本篇阐明自然界的阴阳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一阴一阳的道理。学习本篇加深对三阳经、三阴经的理解,以及阴阳经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可以分得非常细致,但大原则是,在地下的为阴,出地的,为阴中之阳。如将人体以隔膜分割,隔膜为地表,隔膜以下为阴中之阴,如肾脏;水生木,木为肝,木有根系,是为筋膜,木生火,生心,如此类推。 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三阴三阳之离合,阳在外,阴在内,肾脏在上面,称为太阳,因此太阳为少阴之表三阳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太阳如门,主开,少阳如枢,主运输,阳明主收合。因而有少阳阳气才能运输,阳明主收合,是指到此为止,病到阳明就不会再发展。 三阴之离合:太阴主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三阴之间也是相辅相成。 自然界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纯营养的,因此不能吃维生素,因其系纯营养,会发生沉积,从而致病。 阴阳别论第七 概述 本篇论述的重点是脉诊。指出四时正常脉象和十二经络的变化,以阴阳辨明脉象,诊断疾病,推测预后。 脉分阴阳。正常情况下,阳是潜的,阳往外走就不正常。因此要阴包住阳,才是正常。如易经乾卦:两阴包一阳。(☰) 四经:除脾外,心肝肺肾定四季,十二经络应十二月。脉分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手上的脉,以关脉为界,上为阳,下为阴,诊脉时,寸为阳,尺为阴,关为中央。引申至人体,人体以隔膜为界,上为寸,下为尺。脉又分气和血,男子左手为气,右手为血,女子左血右气。因此女子左手比右手大,男子右手比左手大,是为常脉。诊脉时,寸脉不能过9分,尺脉不能过一尺,寸脉过则溢出,是上焦有问题。如是有肿瘤,脉会散出如L形,如果治疗后脉回收,是有好转。 阳脉有25种,右手也有关,就是胃脘之气,右手关脉就是胃脉。 吸入为阴,呼出为阳,肝肾主吸入,心肺主呼出。呼吸之间一息四至,为正常。以胃脉为主是,心脉要比胃脉浮一些才是正常,如果比胃脉沉,则代表心脏出了问题。其他以此类推。如是阴脉比胃脉大,则是脾肾出了问题。 真脏脉:无胃气之脉。阳脉冲出去,是阴太盛,逼阳外走;称为溢脉。阳脉太盛,盖过阴脉,是为覆脉。 |
|
3275楼#
发布于:2016-02-16 09:52
中医经典特训9班2月15日,王毅泓申请签到《黄帝内经》第11集
西北方为阴,所以右侧耳目不如左侧的耳目耳聪目明,东南地势低,在人身上一般右手比左手强。原因是东方阳,专心读书时阳集中在上,所以耳目聪明,手足不便。如果手足强,则耳目会不便,人感于邪,比较弱的部分容易受损,右侧的耳目和左侧的肢体易于受侵。 人和天地的关系:贤人如树,靠天地之气就能养,不需食物。天气和肺相通,地气和咽喉相通,风气和肝相通,雷电和心相通,山谷之气和脾相通,雨气和肾相通。人体九窍满则溢出,所以夜间会流口水,或流鼻血等。人以天地之阴阳为阴阳,阳为汗,象天地的雨。阳气,像天地的疾风。 因人和天地相通,治疗方法若不用天之纪(四季,风、寒、暑、湿、燥),地的道理(五味 酸、苦、甘、辛、咸)。人就有灾害。病来得很快,善于治病者,病的开始就晓得治在皮毛。肺主皮毛,表现在脉上,关上为寸为阳,为阳脉,是9分,手没按到就能感受到,因为阳,脉表现为浮滑。在治皮毛时,针灸不用深针,用针在皮肤上刮一下,尤其用于小孩子,吓得汗就出来了。在尺泽、外关、合谷上刮都可以。如病在肌肉,治肌肉,在经脉上治经脉;病在六腑治六腑;当病从皮毛—肌肉—经脉——六腑—五脏时,内经认为半死半生了。但上攻者10个中9个存活。 天之邪气害人五脏,如传染病;水谷伤害到六腑,如小肠、胃、大肠、膀胱等;地的湿气伤到脾胃(肌肉筋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针灸法则,针灸上称“巨刺”,这就是由阴引阳,由阳引阴,善于诊断的先分辨阴阳,举例:肺是清阳所在,如咳黄痰,浊气上升,病在肺,看病人的呼吸,听声音,按脉的浮、沉、滑、濇,浮、滑为阳脉,沉、濇为阴脉,阳脉是9分,阴脉是1寸,如阴脉浮滑,说明阴太盛;如阳脉很沉,阳不足;阴阳必须平衡,互相制衡,太过或不足都不行。 难经:七十七难,上攻治未病,如肝有病先实脾,因木克土。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东方为木,西方为金,治法泻南补北,金平木也,原因:一脏不平衡,用所剩的脏来平。举例:木盛,就用金来平木,如肝有大实,金虚无法制衡肝木,如此时壮土,土就能生金,但因肝太实,力量不够。故提出泻南补北。也是“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的体现。北方是水,南方是火,五行中水能治火,泻火后,肝就会救火,投入木来生火,肝就由实变虚。水旺能生木,但此时肝已至极限,就是母能令子虚。而补水的同时能令金旺,因子能令母实,从而治木,这是一个治症的问题。如一个肝癌的病人,强土有限,已经很难治好病了,所以要泻南补北,希望金能平木。 病刚开始时可以治,病盛时,要待机而动,等其衰弱时才下重手,服药胃口开后赶快追击。轻症用发表的药,重症者,用固守的方法,所以处方经常会变动。如治肝病,东方实,时机在夏秋交界的前后一周(长夏),此时脾气正旺,就是治病的时机,不会伤到脾胃之气。如不是这个时机,固守(改善症状),待到时机攻时一般只攻一次,一到时机就收手。 形衰弱者,温热(包括灸)的药来补气;精神不足者用厚味的药来补血。如病在咽喉部,采取吐法,两种方法,一种是催吐的药,是形;另一种就是神,就是按部位行,上面的吐掉,下面的泻掉。病愈。 |
|
3276楼#
发布于:2016-02-16 12: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阳应像大论篇第五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阳化气,阴成形,寒则阴盛。故伤形,热则阳盛,故伤气。气无形故痛,阴有形故肿。 气受伤时会产生痛症,有痛就是气通不过去了,形受伤了病人会肿起来,又肿又痛是形气都受伤,先痛后肿是先伤气后伤形,先肿后痛是形伤到气,治症时没区分那么细。 风症 风太过就会产生动症,热气伤阴,故热盛则肿,。燥伤津液,故燥盛则干。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也。湿淫所胜,则脾土受伤而为濡泻之病。 风热,为天之阳气,寒燥湿为天之阴气。 以肚脐为中心,脐左有动悸是肝风,下是心脏,右是肺,上是肾。两眼动是肝风内动,因肝主目。 四时 生长收藏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地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天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气 怒 喜 忧 悲 恐 五气太过就会伤身,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由内发,故伤阴阳之气,外淫之邪由皮毛而入肌络脏腑,故寒暑伤形。 伤阳则气厥于上,伤阴则血满于脉。厥气就是浊气,阴气不可到横隔以上。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之温病,源于冬寒,故冬伤寒引起的温病,用热药反而治之。 所以,冬天有问题是因为秋天,夏天有问题是因为春天,秋天有问题是因为夏天,春天有问题是因为冬天。这是病的源头。 把自然界的东西放到身体里面去。 肝主筋,主握,一个人手握起来表示肝脏还好。 哕,就是打隔,原因是脾胃有陈寒,再加上新食,就会产生哕。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气没了,就会产生哕声。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热伤气。 伤寒家开经方都是用热药,贫血用寒冷的药更伤血,要把寒去掉,血才可以恢复。(气行则血行?) 燥胜寒,因燥主秋热之令。咸伤血,因咸走血。甘胜咸,因甘为土味。 阴阳之道,在人为男女,在体为气血。 在天地六合,西北为右,为阴,阳为气,故左耳一般教强,东南为左,为阳,阴有形,故右手脚较有力。 火为阳,水为阴,水火有形,故为阴阳之征兆也。 阴在内是有阳固在外面,阳在外固是因有阴在指导,是互相制衡的。 故治病的法则: 阳盛身会热,如果腠理闭,呼吸短促,要利用身体的动作想办法呼吸,汗流不出来,继续发展下去,牙齿都干了,如果阳热太盛,能冬不能夏。 阴盛则阳虚,故汗出,阴寒在表则身常清,在里则数栗而寒。四肢为诸阳之本,表里俱寒,则四肢厥冷。四肢厥逆,则腹虚满,乃阴寒偏盛之死症,能夏不能冬。 要调阴阳,当知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按此来调养身体,否则衰老很快。 男子以八为期,故四十而居半,开始衰老,到五十岁,精液血液皆虚,故体重,精气虚不能并于上,故耳目不聪明也。到六十岁,已过七八之期,天癸竭,肾气大衰,阴痿。九窍为水注之气,精水竭而精气衰,故九窍不利也。精竭于下,水泛于上,而涕泣俱出。 知道七损八益,而固守其精,则阴阳俱盛,不知阴阳所生之源,欲竭其精,耗散其真,至半百而衰老。 @教官-徐州-杨诚 |
|
3277楼#
发布于:2016-02-16 12:34
11,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何媛,2016年2月16《黄帝内经》第11课心得
四、天之纪,地之道 1,A,西北方右阴,东北左阳,右耳没有左耳敏感,阳指能量动力敏锐力 B,东南,地不满东南,不平整,左手不如右手强 C,专心读书的时候,手比脚强,弱的容易受到病毒,阴阳不能两全。 2,A,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喉咙 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骨气通于脾,语气通于肾。 B,人体和自然通一起,九窍,满就会溢出来,口水鼻涕 3,a,任何医学治疗方法不按四季节气,地五味灾害就会来。西药很多都是酸,伤肝。 b, 好的医生应该一开始就治在皮毛上面(在表),针在皮毛上刮下,汗出。 4,天的邪气(传染病)害人五脏,水谷寒热(吃坏东西)伤六腑,地的湿气害皮肉筋骨——巨刺,左病右治,右病左治。阴引阳,阳引阴。 5,善诊着,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辩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判断病在什么地方。 例:吐黄浊痰,肺问题。 6,浮,滑——阳脉, 沉,涩(好像有好像没有)——阴脉 五、77难与75难经-肝病治疗 1,A,难经七十七难,肝有病,先治胃病,肝克脾——上工治未病 B,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东木,西金。泻南补北,金不平木也。一脏不平衡,要所胜来平。子能令母实——病因,母能令子虚——治疗法则。 C,例:肝木有问题,大实,很虚,金没有办法制衡,泻南火补北水,泻火,肝自然会救火,肝会由实变虚。水旺,生木,去壮,木(已经极限),不会更大,母能令子虚,木会往火丢,不断燃烧。水子令金木实,肝木疏解,金旺治木。 D,例:肝病,肿瘤大,实脾,生金,能力有限,能不能治好,不一定,刚开始可以。病盛需要等它衰落下来,等时机。泻南补北。病轻而扬之,发汗发表的方法,病重而减之,固元气病衰弱再进击——处方常变动 E,例治肝病,东方实,正好在长夏,王时,脾最旺,不管脾,脾不会受伤,狠狠清除。王时不开,很盛,胃口不好,大小便不通,养脾胃,固守,攻一次,不要太多。 2,形不足,温之以气。筋不足,补之以胃。有开厚味的补药。 3、治病原则 A,病在喉咙上焦的地方,采取汗法,吐法(药一吃下去就吐——形)。 |
|
3278楼#
发布于:2016-02-16 12:5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0课心得: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痕,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寒伤形中的形有两种:一种是极瘦,一种是极胖。寒胜则浮:浮指颜色很淡,清淡。风胜则动:腹部的上、左、下、右分别对应肾、肝、心、肺,腹部对应的部分动悸则表示对应脏的问题。如左腹部动悸说明问题在肝。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努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努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害虫,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阂,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寒、暑、燥、湿、风分别对应冬、夏、秋、长夏、春。 喜、怒、悲、忧、恐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只有太过才会伤身。 厥气是指浊气。 所以情绪不稳定,不避寒暑会致病。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多,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民,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 ,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徽,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器,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后羿,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以上与前大致同,不详解。注意哕是因脾胃陈寒不能消化新食,也就是打嗝。脾为后天之本。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也;阴阳者万物之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阴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这形能也。 阳热重时,如果皮肤毛孔发汗就能退热,如果不能发汗,在冬季或天气寒冷的地方也就不怕,如果是夏天不出法可用发表的药,假如没药或吃了发表的药还是不行时可洗冷水澡。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报忧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 |
|
3279楼#
发布于:2016-02-16 14:3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班9班 文建宁申请签到,2016年2月16日《黄帝内经》第12心得:
中满:肚子胀满, 手背肿痛:先扎针,然后从手腕开始按摩,出针,再扎针,再按摩,就可以把手腕的痛去掉。 虚症:隐隐作痛,有时痛有时不痛;实症:一直痛,痛的不得了,剧痛,持续的痛,因为里边多长了东西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便秘的话,不是马上去治大肠,而是治阴;治疗肝病,先把大便给治通了,不让病进 淤血,血实:放血,放淤血效果比较快,如果用药的话就比较慢 导引:通过针灸按摩调节气血平衡 吃了药吐:不是吐药,而是药引发的吐的一种现象 病在表,用汗法,吃药或者扎针让人出汗; 张仲景的药方不是按照本草纲目开的,而是按照神农本草经来开的 《阴阳离合论》 阴阳没有具体范围,可以一直细化;地(横隔)底下的为阴,地上一直为阳。 万物会生长,是因为春天;长大长高,是因为夏天;收藏是因为秋冬 三条阳经的井穴在脚尖上;太阳为开,早晨人开向自然;白天少阳为枢,融于自然;阳明为合,晚上收合;三阳相辅相成时称一阳。 横膈膜以下为太阴,开,少阴,枢,厥阴,合; 中药,天然的,阴阳合一的,吃下去不会在身体累积;西药,纯阳或纯阴,吃下去会在身体内积累好多年 《阴阳别论》 脉诊:用易经的方式讲解,常脉、坎,两阳夹一阴,手腕:寸(阳、横隔以上、君)、关(中间、横隔)、尺(横隔以下、阴、臣),手腕竖起来可以参考人的喉咙、横隔 左手的脉主诊血;右手的脉主诊气;女人主血,阳气会化为血,变为月经;男人主气,气会上升,长胡子;男人的脉右手比左右强;女人的脉左右比右手强 右手:关对应的是胃脘所在,及胃脉, 呼吸:吸入为阴(肝肾),吐出为阳(心肺),脉很深很沉,都是阴脉;脉很浅很浮,都是阳脉 胃为谷之海,所有的内脏都应该接收到胃的营养,如果以胃脉为参考,其他脏器对应的脉弱,说明有问题了 真藏脉:必死无疑 溢脉超过手腕到手掌,说明阴很盛,把阳顶过头了 |
|
3280楼#
发布于:2016-02-16 15: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16日 《黄帝内经》第11课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8.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阳指敏锐、动力和能量,所以右耳比左耳灵明。东南方的地比较平坦,不够完整,一般人的左手不如右手强。 19.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并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当专心读书或做事情时精力集中于头脑上,所以耳目聪明但手足不够灵活。当手足很强时耳目会不便。 在上面右边容易生病,在下体左边比较容易受到病邪,这是阴阳不能两全的原因。 20.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也。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热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喉咙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谷气与脾相通,雨气与肾相通。将人体与自然界相类比。 九窍指耳目口鼻目及二阴。水注之处当满则会溢。天地下的雨就像人身上下的雨。 21.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皮毛的问题是肺在管,通过摸手腕处的寸脉,手指轻搭在皮肤表面即可感知脉动,即病在皮毛。治皮毛时不需要深针,在皮表刮一下即可。 病在肌针下在肌,病在筋针下在筋。当病进入五脏时,治病是半生半死的机率。 天之邪气指传染病。 水谷之寒热指吃坏食物,喝不干净的水等,伤六腑。 邪来自地之湿气,会伤皮肉筋脉。 22.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提出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之理,称为巨刺。 提出过与不及均不好。 23.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诊者,通过察色按脉先分辨阴阳,再通过辨别颜色来确定患处。例:叶黄浊的痰可知病在肺,再通过摸脉知脉浮在表面即可确认。 脉浮滑为阳脉,沉涩为阴脉。尺脉沉涩时为阴,寸脉浮滑。当尺脉浮滑时表示阴过盛,寸脉沉涩时表示阳不足。 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释例:当肝有病时先实脾。 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目的是达到金平木的效果,此时子能令母实是病因,母能令子虚为治疗法则。释义:当肝有大实时,此时金很虚无法来制衡肝木,肝实会越来越严重。此时补土生金的力量不够无法解除肝实。正确的治法是泻南(火)补北(水),补肾水时心火会变弱,肝木自然会来救心火从而使自身变虚;壮肾水时由于肝木已是最大无法再大,母能令子虚,使得肝木只能生火使自身变虚;对肺金来说,子能令母实,壮肾水会旺肺金。壮肾水有两个作用:泻肝木,强肺金。例如:肝癌时,再实脾,作用有限,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内经:一藏不平,所胜来平。释例:当肝木有问题时,由于金克木,所以用金来胜木。 24. 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病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去治,当病很盛时,要等待时机,不要与病争。当时机到时下重手。 |
|
3281楼#
发布于:2016-02-16 16: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教官-孝感-郑其赛3班保发容申请签到2016年2月15日《黄帝内经》第11课学习心得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为阴,造成人右耳目不如左耳目聪明。地不满东南,东南为阳,人一般左手不如右手强。 东方阳,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当人头脑专注时,精气向上集中,手脚就不太灵便。西方阴,当人专心于体力劳动,阴气向下集中,耳目就不聪明了。 阳在上,左胜于右。人感邪在上部时,会先犯右边。阴在下,右胜于左。有感邪时会先犯左边。 上首如天,养头要顺天道;下足如地,养足要顺地理;中间养五脏。天之阳入通肺,地之阴入通咽,风气通肝,雷气通心,山谷之气入脾,雨气通肾。六经如川,肠胃如大海,人的九窍如水之出口,雨水如汗水,阳之气化好比刮风,暴怒就像打雷,气向上升同太阳一样。 人与天地相通,治病就要遵循天地间的纪律,用地之理,不然灾祸必至。邪风来袭很快,最好好医生开始治病都在皮表,无需深针,在皮表轻刮即可。病在肌肉针扎到肌肉,待病入脏再设法补救的为庸医,治愈几率只有一半,但既然为医仍要尽全力抢救。 天气不正常会伤五脏,水谷寒热不适会伤消化系统,受到太多湿气必伤皮肉经脉。善用针者,从阴中引阳出,从阳中引阴出,利用健侧治患侧,通过诊查穴位知其他病变,通过四肢的穴位得知内脏的病变。 良医治病擅望闻问切,先辨阴阳,再细审清浊,而后知病在何处。如病人多黄痰,肺脉浮起,知肺有病。手按寸关尺之脉,察其浮、沉、滑、濇等脉象变化,而知其病,从而治之,浮脉、滑脉为阳脉,沉脉、涩脉为阴脉。阳不足则阳脉沉重,阴太盛则阴脉浮大。 在《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如肝有病先实脾,七十五难,东方实属木,西方虚属金,治疗泻南补北,金可平木,故一脏不平,所胜者平,肝木太盛要用金平。当肝木实到极限,肺金力量很弱,仅靠实脾生的金力量仍不够强,采泻南补北之法为宜,即泻心火补肾水。当心火虚弱,人体出于自救本能,肝木马上会去强心,就虚下来了。此时再补水,木本来就大到了极限,水再生木时,木反而不会再变大,故母能令子虚。火旺了会生土,土又生金,金又生水,故子能令母实。金旺了又去平木,木的实症就会缓解。此治疗法则也适用于其他脏的病变,泻其子补其母即可。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得病之初治皮毛可能就好了,病盛时要等其衰再施治此乃治病时机。时机到了出重手,一击即中。如病人治后胃口大开,此时可乘胜追击,加大治疗力度。最好在脏腑对应的王时治,不至于伤到脏腑。如脾对长夏,就可在长夏治脾病,效果好又不伤脾的元气。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病轻用发表、发汗之法,病重用固守之法,先固住阳气,待病势缓时再乘势而进。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形衰弱者,用温药补其气,精神不足的人,用厚味补其脏。邪气在上,用汗法、吐法即可。邪居下,则用攻下的利尿剂;邪居中部,可用泻药把邪逼出。 |
|
3282楼#
发布于:2016-02-16 16: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6年2月16日《黄帝内经》第11课心得 1.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地多天少,东南天多地少,人呈靠北朝南位如上图:左侧靠东,阳者其精并于上;右侧靠西,阴者其精并于下。左耳目获得精气大于右耳目,故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右手足获得精气大于左手足,故人左手足不如右强。 2.西北地多天少,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的聪;东南方的天多地少,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边的强。黄帝问道,为何会这样呢?歧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上,所以人体的精神集合于下部,集合于下部则下部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如果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邪如果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会较重,如果邪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 3.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无形的清阳上生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 3.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体上部的头来比天,下部的足来比地,中部的五脏来比人事以调养身体。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咽喉,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溪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 4.六经犹如河流,肠胃犹如大海,上下九窍以水津之气贯注。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阳气,象天地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阳热的火。所以调养身体而不取法于自然的道理,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 5.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至邪在肌肤才治疗;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会损害皮肉筋脉。所以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6.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7.七十七难和七十五难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8.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刺之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 |
|
3283楼#
发布于:2016-02-16 17:0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王芝申请签到2016年2月16日《黄帝内经》第12课心得
21、中满者,肚子涨满的要攻下,从大便或小便排出。病在表,用汗法。有剧痛,病来的很快,用按摩推拿的方式,如手肿痛,先扎针,再从身体向关节方向按摩,出针,再扎针,再按摩,反复就可以把手腕的痛去掉。实者,是指剧痛并持续,用散法。 22、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阳病会影响到阴,固阴,阳就不进了,阴同。如肝病并便秘,先调便秘,固阳,让大小便通畅,病就不进了,再治。 23、血实宜决之,气虚宜胁引之。 腿上、胳膊上有青筋,为血实。 中医血实都要去掉,先放血实再下药,效果快。 气不足用针引导。 阴阳离合论第六 一、 阴阳 1、 未出地,阴中之阴;出地,阴中之阳。 2、 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二、 三阴三阳之离合 1、 三阳 太阳、少阳、阳明互相搭配为一阳。 1.太阳,开,膀胱,人体与自然界的门户。 2.少阳,枢,胆,枢纽、运输,人体阳气、营养因其开合运输。 3.阳明,合,胃,到此为止。 2、 三阴 1. 太阴,脾,横隔以下,起于隐白穴,阴中之阴 2. 少阴,肾,起于涌泉,,阴中少阴。 3. 厥阴,肝,阴中绝阳,阴的极限。 3、 搏而勿沉 阴阳中不可以有东西沉积在里面。 阴阳别论篇七:讲脉诊 一、正常脉:卦是坎卦(☵) 阳不在多要潜伏在里面 二、四经与十二从 1、肝、心、肺、肾为四经,与自然界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相同。 2、十二从为十二经脉,即人体中手足之各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就如同一年之十二个月。 三、脉 1、脉分左阴右阳,左手血脉,右手气脉。轻按为阳,重按为阴。 2、女人主血,男人主气 1.女人,当肺气很旺,产生白色奶水,女人主血,血重,往下变月经。左手比右手脉大一些。 2、男人,男人主气,气清往上,与女人相反。右手比左手脉大一些。 3、寸脉比尺脉力度大一些。当寸大于9分,则到喉咙了,当喉长肿瘤,脉被挡住不直走,变弯,如果越治越坏,就越弯。 4、摸脉,如右手,关为胃为阳,以胃脉为准,摸其它哪个以它为抗,就病在哪。 5、吸入为阴,吐出为阳,肝肾主吸入,心肺主呼出,中间是脾,一呼一吸为五下。 脉深、沉,是阴脉;脉浅、浮,是阳脉。 以胃脉为主,心脉要比胃脉浮一些才是正常,如果比胃脉沉,则代表心脏出了问题。其他以此类推。如是阴脉比胃脉大,则是脾肾出了问题。 6、真藏脉:必死无疑。 |
|
3284楼#
发布于:2016-02-16 17:17
@教官-德阳-韩辉 中医经典魔鬼训练18班-长沙-佘勇辉申请签到,2016-02-15《人纪-内经》第9课心得: 其以春气,藏精畜羊,病之在色,入本。其上其数五,,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在皮毛歧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