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楼#
发布于:2015-11-30 06:2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鞠文盈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29日《针灸大成》第31课学习心得 上接手太阳小肠经 1、支正穴—络穴 【定位】骨头外侧手腕横纹上五寸。 【主治】虚实都可以用。 2、小海穴—合穴 【定位】肘骨中间凹陷处。 【主治】治肘臂挛痛,牙龈炎,淋巴结肿大。 3、肩髃穴 【定位】手抬平弯起来,肩头凹陷处。 【主治】治肩臂疼痛,耳聋耳鸣,头部出血后遗症。 4、臑俞 【定位】肩髃穴上内侧骨头的顾缝处 5、肩贞穴 【定位】臑俞下三寸 【主治】治肩臂疼痛,耳聋耳鸣,头部出血后遗症。 6、天宗穴 【定位】肩胛骨三角形的正中间。 【主治】治气喘,乳痈,肩背部損傷。 7、肩外俞 【定位】陶道外开四寸。 8、肩中俞 【定位】大椎旁开两寸。 【主治】肩中俞肩外俞都是治疗肩膀酸痛的近取穴。不可直刺只能斜刺,从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正好碰到穴道。 9、天窗 【定位】人迎横开三寸。 【主治】可治疗咽喉问题。 10、天容 【定位】耳垂下方的下颌角凹陷处。 【主治】可治甲状腺肿,脖子肿瘤,硬块。 11、颧髎 【定位】太阳穴下三寸。 【主治】可治上牙痛。 12、听宫穴 【定位】耳屏旁边有一条骨缝,骨缝上面是耳门,中间是听宫,下面是听会。 【主治】治疗耳朵化脓、发炎、耳鸣的穴位。 二、足太阳膀胱经 属水,水有两种管道进入膀胱,第一种是从三焦渗透进去的;第二种从肾脏流进来。 |
|
361楼#
发布于:2015-11-30 08:4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王香香申请签到,2015年11月29日《针灸大成》第31课心得
1.小海穴:将手肘弯起来握拳,将两个凸出来的骨头连成一条线,做一个三角形,三角顶点就是小海,为小肠子穴,治肘臂挛痛,牙龈炎,淋巴结肿大。是小肠经的合穴,也是子穴。压到会筋麻。实症治此。小海用一寸针即可,很浅。 2肩穴: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一寸,治肩臂疼痛,耳聋耳鸣,头部出血后遗症。1、臑腧、肩贞处痛,新病下小海,时间长的下后溪;2、对侧下针。 3.天宗穴:肩胛骨的正中间。治气喘。 4.曲垣和秉风:肩井穴直下三寸,曲垣再旁开两寸,是秉风。 5.肩外俞:陶道外开四寸,下针方向从身体内侧向外侧方向下针,呈八字形。膀胱经均是这样下。 6肩中俞:大椎开二寸。肩中俞和肩外俞都是肩膀酸痛、项强的近取穴。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注意下针要从身体内侧向外侧下针,呈八字形比较安全。 7天窗穴:人迎横开三寸,是天窗,中间一寸半刚好大筋后方,是扶突穴。 8天容穴:耳朵的下方。脖子甲状腺、脖子肿瘤、硬块,天容可治。下很浅,差不多五分;下针先用指甲切开,从指甲旁边下进去,不会针到动脉血管。 9颧髎穴:瞳子髎(太阳穴)下三寸。治上牙痛。很少下针。 10听宫穴:先闭口,再嘴张开,耳屏位置就有一个骨缝出来,骨缝上面是耳门,中间是听宫,下面是听会。都是治疗耳朵化脓、发炎、耳鸣的穴位;下针时,要病人张口,放个毛巾之类的东西在嘴巴,不要留针太久,五分十分钟;针下一寸深,可以左右捻捻,平补平泻,可以插提,无所谓补泻;耳门听宫听会三针可以交换下。 治疗耳朵流脓化脓常用麝香矾石散,可以保持耳朵干燥,去掉发炎(炎像病毒喜欢待在水里)。 足太阳膀胱经。州都之官:膀胱,五行属水,小肠属火。 水有两种管道进入膀胱一种是从三焦,三焦是油网,泌也,水是渗透进去的。还有一个是从肾脏流进来。 肾水来自肺脏,肾与小肠靠在一起,水在上,火在下烧,肾水气化,进入命门,顺督脉至脑,这是第一次气化。 |
|
362楼#
发布于:2015-11-30 08:54
中医院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29日《针灸大成》第31课心得
手太阳小肠经 支正穴 阳骨上五寸,在骨头的外侧。 实则节驰肘废,手臂没有力气,泻之。虚则生疣,都可用支正。 小海穴 小肠经的合穴,子穴。 小肠经的实证在上面治,像身上生疣,就可以用。一寸针就够,很浅。 肩贞穴 手抬平弯起来,肩头凹进去的地方,就是大肠经的肩髃穴,肩媀往上走,有个骨头,走到内侧的骨头这边,有个骨缝,称为臑腧,从臑腧往下走三寸就是肩贞穴。 臑腧是手太阳,阳维脉、阳峤脉的会穴。 肩部小肠经痛,新痛下小海,久痛下后溪。 天宗穴 在肩胛骨的正中间。只要肩胛骨旁边的痛,都属于小肠经。 曲垣穴 肩井的住后直下三寸。 秉风穴 曲垣直下两寸。 肩外俞 陶道外开四寸,即一椎下外开四寸。 肩中俞 大椎外开二寸。 扎背针时,下针的方向是从身体内侧对身体外侧方向下针,呈八字形。 斜刺时要在穴位前一寸或一寸半的地方,大概三十度角斜刺到身体里穴位处,刚好在两根肋骨中间。 肩中俞和肩外俞是肩膀酸痛的近取穴。项强时也可用。 太阳中风或温病,高血压,瓣膜闭锁不全都会造成项强。 天窗穴 人迎横开三寸。 三寸的地方是天窗,中间一寸半的地方是扶突,刚好在大筋的后方。可以治疗喉咙的问是题。 天容穴 耳朵正下方。可以下针,但很浅,差不多五分。像甲壮腺肿,脖子里面有肿瘤,硬块,天容通通可以治。 颧髎穴 瞳子髎下三寸,偶尔用治上牙痛。 听宫穴 耳屏前,张口有个骨缝,以骨缝为主,分上中下,上面叫耳门,属三焦经,中间听宫,小肠经,下面听会,胆经。 都可治疗耳朵化脓,发炎,耳鸣等。 要开口取穴,留针五到十分钟,闭口会弯针。可捻针,插提。补泻都可用。 耳流脓,黄色腥臭为实证,泻之,听力差,耳鸣为虚,补之。 治耳流脓可用喷剂麝香矾石散。 @教官-徐州-杨诚 |
|
363楼#
发布于:2015-11-30 09:2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张倩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29日《针灸大成》第30、31课学习心得 手太阳小肠经:阳火,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流注时间13:00—15:00,此时辰生病针此经的俞穴,或荣穴。越靠近四肢末梢越敏感越痛。 心脏移热于小肠。小肠消化食物变成水和残渣在大肠里走,水被小肠蒸发至肺变成嘴里的唾液,肺里有很多津液,汗为心之液;小便一由肾脏到膀胱,另一路由三焦到膀胱。 少泽:井穴(属金,手太阳小肠经属火) 前谷:荣穴(属水)空心拳取穴,直针,骨肉中间。奶水不够时用(水在山谷里),可以用在时症 后溪:俞穴(属木,手太阳小肠经属火,是母穴),主督脉,(列缺主任脉),督脉、小肠经虚症下针。 腕骨:原穴,虚实症都可以治。 心主汗,由汗的情况判断病的进退及治疗情况 阳谷:经穴(属火,本穴),筋和两关节下方,一寸针。垂直下。 养老:郄穴,手指向上、掌心向内找骨缝。眼睛视物不明,白内障、近视眼。 不能拧毛巾,同侧养老透间使,左手按间使穴,右手养老下针得气,提针,向间使方向,不透出来,平补平泻,不留针。(曲池肚脐以上消炎大穴) 支正:络穴,阳谷上5寸,虚实都可治。 肠关:手腕骨上3寸,防止下利(少腹痛:三阴交、公孙、关元、中极) 肝关:肠关上3寸,止肝痛、肋间痛,平补平泻、对侧下针 心关:肝关上3寸,治心脏的病,无论虚实。 支正:小肠经络穴,虚实皆可。(倪老师说虚则生疣,接着说小肠实症生疣,是不是虚实都生疣?) 小海:合穴,属土,小肠经的子穴。小肠实症,如生疣,泻之。用1寸的针。(好像倪老师讲小海的找法与灸大夫不一样) 臑俞:是手太阳、阳维脉、阳跷脉的会穴。用来判断小肠经引起的肩膀痛,新痛为实下小海,久痛为虚下后溪。 天宗、秉风、曲垣:肩胛骨到肩部向下三寸的地方这个部位痛是小肠经的问题。在小肠经的原穴(腕骨)、原穴(阳谷)上补泻,或者在母穴(后膝)补、子穴(小海)泻。 肩外俞、肩中俞:肩膀酸痛、项强(只看症不看病因)的近取穴,扎背针是从脊柱向身体外侧方向下针,离穴道远1寸或半寸、与皮肤夹角30°下 天窗:治喉咙问题 天容:避开动脉血管,治疗甲状腺。 颧髎:治上牙痛。 听宫:张口取穴,耳鸣、中耳炎。耳朵流脓是实症,耳鸣是虚症。 耳朵化脓只要保持耳朵干燥就会好,可以用麝香矾石散。只要化脓就要保持干燥,中医治疗就是改变环境,病毒就不会来。 膀胱经:15:00—17:00,膀胱是州都之官,气化出焉。 人体水的两次气化:第一次气化,肺水下达到肾,在小肠温暖下,气化到命门,水和肾的营养顺着督脉到脑;第二次气化,第一次气化的残渣经肾脏、输尿管进入膀胱,气化后顺着三焦进入肝脏(水生木)。 小肠温度高时,膀胱像热气球带水,不满感觉不到尿;小肠温度低时膀胱温度低,水冷,就尿频。提高小肠温度即可,灸中极(膀胱之募)、关元 |
|
364楼#
发布于:2015-11-30 16: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9. 足太阳膀胱经 (1)膀胱的功能 ①流注时间:15-17点 ②水进入膀胱的渠道:a从三焦,三焦是油网,水是渗透进去的。b输尿管。 ③水的蒸馏:酒的两次蒸馏,第一次的最好,第二次比较差的酒。身体里的水也蒸馏两次,正常人不会浪费每一滴水。 a第一次:肾水是来自肺脏,肺的水到肾脏后,肾水被小肠气化后进入命门。水很热,所以命门像火一样热,水跟肾的营养顺着督脉到达脑部,这是第一次的气化,好的水给脑袋用。 b第二次:蒸发后的残渣会从肾脏经过输尿管再给膀胱,里面还有好的营养,会在膀胱气化第二次,水就顺着肝经的络和三焦油网再进入肝脏(水生木)。第二次气化的水帮助肝脏的代谢,代谢出来的废物进入胆,所以胆汁是肝脏排出的浊物,排出去后在身体里再消化一次。 ∴小便颜色:白和深黄是不一样的病。 ④小肠对膀胱的作用:正常人在气化的时候,膀胱会膨胀。尿液是悬浮顶在膀胱的上面,膀胱像热气球往上升的状态,所以不感觉到膀胱很重。小便的时候,因为里面有蒸气,蒸气产生压力,压力产生速度,可以很强地把尿排出去。尿排出后还可以收敛。 小肠火不够,膀胱的水没有被气化,同样是尿,但是冷的。水是停在底下的,只要有一点点累积在下面,就会很胀,变成频尿(西医认为膀胱括约肌无力)。把小肠的火升起来,尿液在进入膀胱就气化掉,膀胱一上升,括约肌就有力了。 如何判断小肠火衰?脚是冷的。 ⑤中医水(气)的观念:中医的气就是讲的水。所有的细菌、癌细胞、肿瘤都喜欢冷水(寒证),所以要把坏水排掉,但又不能伤到好的水。所以要把水气化,因为所有健康的细胞都喜欢热气,病毒都喜欢冷水。所以很多病到了末期的时候都是水肿,脚都是冰冷的,这都是寒水,寒水是支援疾病的。所以中医在讲气就是这样子。把水气化掉,让环境改变后,正常细胞得到正常的水分供应,病则没有水分供应。水化生万物,地球上任何的生物没有水就没有办法生存。所以要让水气化,让水为身体所受用,而病无法受用。 ⑥膀胱水气化:灸中极、关元。膀胱小便无力、小便失禁,可以灸。 ⑦膀胱为“州都之官,水道出焉,气化则能出焉”。 (2)膀胱经穴位 ①睛明穴 【位置】内眼角旁边一点。 【主治】所有眼病,如眼睛视力不好、模糊、青光眼、白内障。 【方法】禁灸。下针时把眼珠拨开,在骨和眼球中间下针。起针要直进直出,不能挑针,会把下面血管划破。 ②攒竹穴 【位置】眉头有几根毛翘起来的横骨缝处。 【主治】眼病。同侧放血治疗角膜炎、结膜炎、红肿当场见效。 【方法】禁灸。下针或放血。 攒竹透鱼腰:从攒竹穴下针沿皮刺到鱼腰。或者从攒竹下针朝鱼腰下一点针。 四穴放血(提高视力):攒竹、眉尾、瞳子髎、耳尖(耳朵折起来最尖的点),刺血时用左手将穴位捏住,右手拿放血针刺血,然后挤出两滴血即可。放血针的手法:用拇指、食指、中指持针,中指放于接近针尖位置,刺血时以中指指甲尖为支点翻转刺血针,以确保其准确性准、深浅以及方向。 ③眉冲穴、曲差穴 【位置】攒竹直上,与神庭平为眉冲穴。神庭旁开1.5寸为曲差穴。眉冲在神庭和曲差中间。 【主治】鼻科病。神庭、上星、眉冲是鼻子通到脑部的地方。 ④五处穴 【位置】上星旁开1.5寸。 【主治】眼科病。 ⑤承光穴 【位置】五处后1.5寸。 【主治】眼看不到光,或对光很敏感。 ⑥通天穴 【位置】承光后1.5寸。 【穴性】鼻子要通天。 【主治】鼻窦炎、鼻塞、闻不到味道。 【方法】下针方法同百会,从通天前五分入针斜刺到通天穴。在头部下针是下在头皮和头骨之间,不能直扎进去。 ⑦络却穴 【位置】督脉旁开1.5寸,通天后1.5寸。 【主治】头眩、耳鸣。 【临床应用】头昏的原因:极度晕眩,中医认为是水饮停在中焦,造成人体天平底座不固定,也就是中膈(横膈膜)管人体的平衡处。络却(近取穴)、中脘、公孙、内关都可以治疗。 ⑧玉枕穴 【位置】络却后1.5寸枕骨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疼(近取穴)。 【方法】下针在头皮和头骨中间。 ⑨天柱穴 【位置】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 【穴性】天柱倾命在旦夕。 【主治】后项强痛、脖子酸。 ⑩安眠穴——经外奇穴 【位置】天柱旁开一寸。 【主治】失眠。 【方法】下五分针。 (11)大杼穴(专治骨病) 【位置】陶道穴旁开1.5寸。 【穴性】骨会。 【主治】骨病治此。如脚扭到,如果骨头裂掉,大杼有压痛。 【方法】会郄治疗,加强其治疗效果。 |
|
365楼#
发布于:2015-11-30 16:31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王香香申请签到,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残渣从肾经输尿管给膀胱,到膀胱后会经第二次气化,水沿着三焦油网再入肝脏,以帮助肝脏代谢,代谢的废物就会进入胆。胆汁等于是肝脏排出去的浊物,排出去后再给身体里面消化再送给全身。膀胱的气化靠小肠火来推动。可灸中极。
睛明:目内眦角稍上方的凹陷处。下针时要把眼球拔开,在骨和眼球中间下针。起针时要直进直出,可针不可灸。治眼睛视力不好,青光眼,白内障。 攒竹:在眉头,眉头有几根眉毛翘起来的点就是。治目视不明,目赤肿痛。可下针放血,禁灸。
四血放血:第一个是攒竹,第二个在眉尾,鱼尾,第三个眼外的瞳子髎(太阳穴),第四个在耳尖。针刺挤两滴血即可。放血治眼睛的问题尤其是角膜炎、眼红肿,放血出来,当场就不痛了。 眉冲:眉毛直上进入发际五分,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
曲差:前发际正中线直上0.5寸,旁开1.5寸。治头痛,目眩。 五处:神庭后五分是上星,上星过一寸半是五处,治眼科的问题。 承光:五处往后面一寸半是承光,治眼睛看不到光。 通天:承光往后一寸半。治鼻窦炎,鼻塞。先下合谷,在下迎香,在下通天。下通天时像扎百会,用一样的方向。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治头眩,耳鸣。头上的穴道都是近取穴,下针一定在头皮和头骨中间。 天柱: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治后项强痛。天柱倾命在旦夕。 安眠:天柱外开一寸,贴在骨边属经外奇穴,专治失眠。 大杼:陶道外开一寸半,从这里开始,左右各开一寸半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大杼穴是骨之会。骨头有病,通通都在这治。如脚扭伤,按大杼穴,病人大叫,表示裂了,没感觉,就是没裂。灸、下针都可以,骨头很快会恢复。 |
|
366楼#
发布于:2015-11-30 17:1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1、第一次气化的残渣会从肾脏经过输尿管再给膀胱,进入膀胱以后还有好的营养在里面会第二次气化。第二次气化后的水就顺着三焦油网再进入肝脏。 水生木,帮助肝脏的代谢。代谢出来的废物进入胆,所以胆汁等于是肝脏排出去的大便浊物,排出去后再给身体里面消化再送给全身。 当在气化的时候膀胱会膨胀。常人应该有 400cc 的量在膀胱里。 当水在膀胱里面累积时,由于膀胱是紧贴着小肠,所以这水被气化以后,整个尿液是全部顶在膀胱的上面,所以膀胱就像是热气球往上升的状态。因为往上升,所以虽带着很多水,但却不重,正常人就不感觉到膀胱很重。等到达 400cc 以上,就会感到胀,就会去小便。去小便的时候,因为里面有蒸气,水被气化了。所以,像蒸气机一样,蒸气产生压力,压力产生速度。所以你可以很强的把尿排出去。然后把尿排出去以后,还可以收敛。 年纪大了小肠的火不够,膀胱的水就没有气化了,变成冷水在里面,尿是冷水在底下,只要有一点点累积在下面就会很胀很急就变成频尿。频尿的时候,把小肠的火救起来。小肠火衰的人脚是冷的,只要把小肠火加压,这尿液在进入膀胱的时候,就气化掉了,膀胱一往上升,那个括约肌一下就回来了。我们人身上一定要有水,所有的细菌、癌细胞、肿瘤都喜欢冷水,寒水是会滋养细菌病毒的。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把冷水排掉。可是排水的同时,又不能伤到好的水。所以要想尽办法把水气化,水一气化以后,因为所有健康的组织细胞都喜欢热气。当你把水气化掉,让环境改变后,病毒就没有水分的供应。中医的观念认为水化生万物,地球上任何的生物没有水就没有办法生存。 灸中极(膀胱之募,中极在膀胱的上方,灸就是久火,火会下去找水)、关元让膀胱的水气化。 2、睛明穴和攒竹穴 睛明穴在眼内侧。 这睛明穴下针的时候,要把眼珠子拨开来在骨和眼球中间下,起针时要直进直出。可针不可灸。 睛明治疗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 、青光眼 、白内障 。所有眼病,都可在这治疗。 攒竹穴在眉头,横的骨缝处就是攒竹穴。 平时会下攒竹和放血,攒竹透鱼腰。什么叫鱼腰,就是眉毛像鱼嘛,从这边刺下去,沿皮刺,刺到鱼腰。 四穴放血:治视力 攒竹、眉尾、瞳子髎、耳尖(把耳朵一折最尖的那一点)在穴位上刺一下,挤两滴血出来就好。攒竹穴跟睛明一样,都是近取穴。治我们眼睛的问题。这个放血尤其是角膜炎、眼红肿 ,当场放血出来,就好了。 放血时是用同侧就放两边。 3、眉冲穴至玉枕穴 眉冲从眉毛直上进入发际五分。 神庭,上星,眉冲,这个都是在头顶的地方,这个位置正好就是鼻子冲到脑部的地方,很多鼻科病在这里可治 神庭、上星、五处治疗眼科的问题。 承光在五处往后面一寸半的距离。 通天在承光往后一寸半。 鼻窦炎 ,鼻塞 :可以先下合谷、迎香、、通天、络却,从头一路往后走,沿着督脉一寸半的距离,一寸半、一寸半的走到后面。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络却,像头眩 、耳鸣 的很多 极度晕眩,水饮停在中焦(中膈的地方)就象一个天平称底座在晃,所以头昏眼花,常常恶心。络却、中脘、公孙、内关。 玉枕穴是络却往后一寸五分是,头上的穴道下针时,一定是在头皮和头骨中间。 玉枕骨与玉枕穴很接近。头部的穴道都有骨缝,一摸就摸到了。 4、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后脑有两个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天柱呢,我们讲头是天,这柱子在这边。如果有一个病人来看你,这个病人头从一边弯过去,天柱倾命在旦夕。天柱是近取穴,后项强痛也可以下天柱。 安眠穴在从天柱外开一寸的地方,在骨缝边专治失眠 ,用一寸针,下五分就够了。不要揉到天柱,越揉精神越好。 5、大杼穴(专治骨病)---骨会 督脉第一椎上叫大椎。督脉第一椎下叫做陶道。 大杼穴在陶道穴外开一寸半。督脉左右旁开开一寸半就是足太阳膀胱经。 《难经》、《灵枢》说骨病 治此。骨头有病如扭伤,骨头裂掉,通通在这里治。 灸针都可以。 我们有一种法则叫会郄治疗。 |
|
371楼#
发布于:2015-11-30 19:1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 《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肾水是来自肺脏,肺的水下达到肾脏以后,因肾跟小肠靠在一起,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烧,肾的水就会气化进入命门。因为小肠不断的加热,命门的水跟肾的营养就顺着督脉跑到脑部,这是第一次的气化。蒸发残渣会从肾脏经过输尿管再给膀胱第二次气化。第二次气化以后,水就顺着三焦油网再进入肝脏。进入肝脏,因肝是木,这就是为什么说水生木的原因了。当第二次气化的水进入肝脏会帮助肝脏的代谢,有废物就进入胆,所以胆汁等于是肝脏排出去的大便浊物,排出去后再给身体里面消化再送给全身。在气化的时候膀胱会膨胀,当膀胱的水达到400cc会感到胀就会去小便,膀胱里面有气, 真气产生压力,压力产生速度就可以排尿。 治频尿的关键在于把小肠的火救起来。灸中极膀胱之募,灸关元小肠之募; 2、睛明穴与攒竹穴 【穴位】内眼眶旁边一点是晴明穴;攒竹穴在眉头横的骨缝; 【临床运用】可针不可灸;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在睛明上下针。下针和起针方向直进直出(不会动到血管、不会出血);攒竹透鱼腰(眉毛的中间) 四穴(攒竹、眉尾、瞳子髎、耳尖)放血:治视力 3、眉冲穴至玉枕穴 【穴位】从眉毛直上进入发际五分就是眉冲穴(与督脉神庭差一寸五分是曲差,正中间是眉冲)。 神庭后五分是上星,上星过来一寸半是五处,承光从五处往后面一寸半的就是承光,承光往后一寸半是通天;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从络却往后一寸五分是玉枕穴; 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差1.5寸; 【临床运用】 神庭、曲差、位置正好就是鼻子冲到脑部的地方,很多鼻科病在这里可治。 鼻窦炎、鼻塞、下通天。可以先下合谷,再来迎香,再下通天。 络却治头眩、耳鸣; 4、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穴位】后脑有两个大筋与头相接的地方就是天柱穴; 从天柱外开一寸的骨缝边有个经外奇穴,专治失眠,穴名安眠,下针半寸。 【临床运用】后项强痛可下天柱。 5、大杼穴(专治骨病) 【穴位】陶道穴外开一寸半就是大杼穴(督脉第一椎上叫大椎。督脉第一椎下叫做陶道); 【临床运用】大杼穴是骨之会,全身的骨头会在大杼。《难经》、《灵枢》说骨病治此。骨头有病,通通在这里治。 诊断(按大杼穴会痛)和治疗用(针和灸都可以让其恢复快); |
|
372楼#
发布于:2015-11-30 19: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 《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一、 足太阳膀胱经(阳水,流注时间为下午3:00-5:00) 1. 膀胱:州都之官,气化出焉。膀胱中的水来自两部分,一是三焦经渗透而来,二是肾脏的水通过输尿管输送而来。 人体的水蒸馏两次:一次蒸馏是肾水(来自肺水)经过小肠加热送到命门的水很热,气化后的水和其他营养物质一起经过督脉送至脑部。二次蒸馏是肾脏的代谢产物经过输尿管进入膀胱,膀胱中的水在小肠火的加热下气化进入肝脏(这也是水成木),帮助肝脏代谢,代谢产物进入胆,胆汁就是肝脏的代谢产物,再进入身体进一步消化。 小便颜色淡白,说明膀胱里水的温度不够,需要升高小肠火的温度帮助膀胱里的水气化。当小肠火足够时,膀胱里的水气化,好的进入肝脏,浊水通过小便排出。正常人膀胱里的水是气化态的,所以膀胱不会感受到重,只有达到400cc时才会有尿感。当小肠火不够时,膀胱里的水是冷的,有一点就积在底部,会出现尿感(也就是西医说的膀胱括约肌无力),也就是频尿的原因。当小肠温度升起来时,水被气化,膀胱就不用有下坠感,括约肌就有力了。 化学物质(药品)反应的产物中均会有水产生,这个水是寒水,所有的病毒、癌细胞均在冷水中生存,滋生疾病。而中医主要研究的是气就是将水气化,给正常细胞的生存提供环境,而病毒、细菌、癌细胞就没有水分供应。 灸中极、关元可将膀胱中的水气化,减少膀胱水气化不足的问题。 2.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67个穴位,全身穴位最多的经) 1) 睛明穴:位于眼角内侧。用于治疗眼睛视力不好,神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疾病。可针不可灸,下针时要把眼珠子拨开在骨和眼球中间下针,要避开眼内侧的小肉球。下针时要直进直出,避免伤到血管。 2) 攒竹穴:位于眉头眉毛翘起的点,下针放血但不灸。攒竹透鱼腰,攒竹透睛明意义不大。 眼部放血的四个穴位:攒竹、眉尾、瞳子髎(即太阳穴)、耳尖,用于治疗视力低下、角膜炎、眼红肿等。放血针拿在右手,下针受益人穴位,挤两滴血出来即可。 3) 眉冲穴&曲差穴:神庭穴外开一寸半为曲差穴,眉冲穴位于神庭与曲差的中心处。均用于治疗鼻科的病。 4) 五处穴:上星穴外开一寸半为五处穴,用于治疗眼科的病。 5) 承光穴:位于五处穴后一寸半,用于治疗眼睛看不到光或者是对光敏感。 6) 通天穴:位于承光穴后一寸半,用于治疗鼻不闻香、鼻窦炎、鼻塞等。 7) 络却穴:在通天穴后一寸半,用于治疗头眩、耳鸣等。 中耳、内耳不平衡在中医看来水在中焦导致横膈失稳,除了近取穴治疗头痛,同时下针巨阙、中脘、公孙、内关等治疗恶心。 8) 玉枕穴:位于通天穴后一寸半,近取穴用于治疗头痛。下针时在头皮和头骨之间。 9) 天柱穴:脑后大筋与后脑骨交界点即为天柱。“天柱倾,命在旦夕”。后项强痛可下针天柱。用一寸针下半寸即可。 安眠穴:天柱穴外开一寸,专治失眠。按摩安眠有利于睡眠。 10) 大抒穴:是骨之会。位于陶道穴外开一寸半。骨病治此。骨裂时按压大抒穴会有强烈的痛感。“会郄治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
|
373楼#
发布于:2015-11-30 20:1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飞燕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 《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十、足太阳膀胱经(共有六十七个穴道) 1.州都之官:膀胱经 尿频的原因——小肠的火不够了(看病人的脚是不是冷的就知道了),膀胱的水就没有气化了,变成冷水在里面,同样是尿,但是是冷的水。这个时候水就停在底下的。所以只要有一点点的累积在下面,就会很涨很急,就会想上厕所。 寒冷的水会滋养细菌病毒。当你把水气化掉,让环境改变后,病毒就没有水分的供应。中医的观点认为,水化生万物。我们要让水气化,让水为身体所受用,而病无法受用。这世界上膀胱经的基本观念。艾灸中极穴可以让膀胱的水气化。 膀胱为“州都之官”,它是第二次气话才到这里来的。水道出焉,这个水道要气化才能出焉。为什么会气化,因为小肠是火,这就是水和火之间的定义,它们的相关联就在这里。 2.睛明穴与攒竹穴(近取穴,治疗眼睛的问题) 睛明穴——可以针不可艾灸。下针在骨和眼球中间。起针时直进直出。治疗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 攒竹穴——眉头横的骨缝。下此穴用于放血。攒竹透鱼腰。 四穴放血:治疗近视——攒竹,眉尾,瞳子髎,俗称太阳穴。耳尖。 放血手法——放血针拿右手,一刺挤两滴血出来就好。 3.眉冲穴与玉枕穴 眉冲穴——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 上星——神庭后五分。 五处——上星过来一寸半。 这些都是治疗眼科问题。 承光——眼睛看不到光,对光敏感。 通天——承光往后一寸半。治疗鼻窦炎,鼻塞。 络却——通天后一寸半。治疗头眩,耳鸣。 玉枕——头后面有个骨头叫玉枕骨,和玉枕穴很接近。头部的穴道都有骨缝。 督脉在正中间,督脉外开一寸半是膀胱经。 4.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天柱——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天柱倾命在旦夕。是近取穴,后项强痛也可以下。 安眠穴——天柱外开一寸,在骨缝边。 5.大柕穴(专治骨病) 大柕穴——陶道穴外开一寸半。是骨之会,全身的骨头会在此。骨病治此。 郄穴——消炎,止痛,麻醉穴。 大柕有压痛点,郄穴下针,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下针后都可以止痛,同时骨头也会恢复。 |
|
374楼#
发布于:2015-11-30 21:3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号,《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1、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是水,水有两种管道进入膀胱,第一种是从三焦,三焦是油网,泌也,是渗透的意思,水是渗透进去的;第二种是输尿管,从肾脏流进来。 身体内水分的两次气化: 肾水,来自肺脏,肺的水下达到肾脏以后,因肾跟小肠靠在一起,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烧,肾的水就会气化,气化后会进入命门,因这个水很热,进入命门以后,水跟肾的营养,就顺着督脉,一路跑到脑部,这是第一次气化,这一部分水是给脑部用的;其余的水分,会从肾脏经过输尿管再给膀胱,进入膀胱以后,还有好的营养在里面,会再气化第二次,第二次气化以后,水就顺着三焦油网再进入肝脏(木),所以说水生木。 第二次气化的水,进入肝脏,帮助肝脏的代谢,代谢出来有废物,就进入胆,排出去后再给身体消化后再送给全身,所以说胆汁是肝脏的排泄物。 正常人,因为膀胱的水受小肠热,处在气化状态,类似热气球,悬浮状态,所以在尿量不足400CC时常人感觉不到便意,只有大于400cc时才会感觉到,从而小便,在蒸汽作用下,强力排出小便;当年龄大了,小肠热不足,膀胱内的水是冷的,不能气化,沉在底部,所以就形成尿频,将小肠热(看脚是否是冷的即可判断小肠是否足够热)升起来即可解决。 所有的细菌、癌细胞、肿瘤都喜欢冷水,所有的寒症,后期都是积水,冰冷的;所有健康的组织细胞都喜欢热气,把体内坏水排掉时又不能伤到好的水,所以就想办法把水气化,让水为身体所受用,而病无法受用。 膀胱,古称黑肠,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焉(是说水是第二次气化才到这里来的)。 2、睛明穴与攒竹穴 睛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可针不可灸,下针时,要把眼珠子拨开,下在骨和眼球中间,起针时要直进直出,避免伤到血管,造成出血,所有眼睛的问题都可治此,治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 攒竹,正在眉头,平常有几根毛翘起来的点,手摸下去,可以压到一个横骨缝,即是,可针可放血,禁灸,最常用放血治疗。 攒竹透鱼腰(眉毛像鱼,眉毛中间即是),从攒竹处刺下去,沿皮刺,刺到鱼腰,有时候会不透到鱼腰,下针往鱼腰方向下一点点进去。 3、四穴放血:治视力 四穴:攒竹、眉尾(眉毛的尾巴)、瞳子髎、耳尖(把耳朵一折,最尖的那一点) 放血的手法:放血针拿右手,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穴位处,迅速点刺,挤出两三滴血即可,这样又准,又可以控制深浅及方向,而且不会流很多血,同侧放血。 四穴放血对角膜炎,眼红肿效果特别好。 4、眉冲穴至玉枕穴 曲差,神庭旁开一寸半, 眉冲,位于曲差和神庭正中间。 上星,神庭后五分 五处,上星旁开一寸半 承光,五处向后一寸半,眼看不到光,或对光很敏感,以穴性取名 通天,承光往后一寸半,针此可治鼻窦炎,鼻塞,不闻香臭,针法同百会,用的不多。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治头眩、耳鸣,用的不多。 玉枕,从络却往后一寸五分是玉枕穴,跟玉枕骨很近,用的不多。 头部的穴位都是近取穴,下针时,一定是在头皮和头骨中间。 中膈才是管人体的平衡处。 5、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天柱,后脑有两个大筋,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天柱倾,命在旦夕。近取穴,后项强痛可治此。 安眠,从天柱外开一寸的地方,在骨缝边,可针不可灸,针时用一寸针下五分即可,专治失眠。 6、大杼穴(专治骨病) 大杼,陶道穴外开一寸半,骨之会,全身的骨头会在大杼,骨病治此,骨头有病,通通在这里治,可针可灸。病人受伤时,可通过按压大杼穴判断,按压时病人疼痛难忍大叫,则是骨裂,若无感觉,则骨安好,骨裂时,针或灸大杼穴都会让骨头恢复得很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