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楼#
发布于:2015-11-30 22: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黄萍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 《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一、 足太阳膀胱经(阳水,流注时间为下午3:00-5:00) 1. 膀胱:州都之官,气化出焉。膀胱中的水来自两部分,一是三焦经渗透而来,二是肾脏的水通过输尿管输送而来。 人体的水蒸馏两次:一次蒸馏是肾水(来自肺水)经过小肠加热送到命门的水很热,气化后的水和其他营养物质一起经过督脉送至脑部。二次蒸馏是肾脏的代谢产物经过输尿管进入膀胱,膀胱中的水在小肠火的加热下气化进入肝脏(这也是水成木),帮助肝脏代谢,代谢产物进入胆,胆汁就是肝脏的代谢产物,再进入身体进一步消化。 灸中极、关元可将膀胱中的水气化,减少膀胱水气化不足的问题。 2.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67个穴位 1) 睛明穴 2) 攒竹穴: 眼部放血的四个穴位:攒竹、眉尾、瞳子髎(即太阳穴)、耳尖 3) 眉冲穴&曲差穴:均用于治疗鼻科的病。 4) 承光穴:位于五处穴后一寸半,用于治疗眼睛看不到光或者是对光敏感。 5) 通天穴:位于承光穴后一寸半,用于治疗鼻不闻香、鼻窦炎、鼻塞等。 6) 络却穴:在通天穴后一寸半,用于治疗头眩、耳鸣等。 中耳、内耳不平衡在中医看来水在中焦导致横膈失稳,除了近取穴治疗头痛,同时下针巨阙、中脘、公孙、内关等治疗恶心。 7) 玉枕穴:位于通天穴后一寸半,近取穴用于治疗头痛。下针时在头皮和头骨之间。 8) 天柱穴:“天柱倾,命在旦夕”。后项强痛可下针天柱。用一寸针下半寸即可。 安眠穴:天柱穴外开一寸,专治失眠。按摩安眠有利于睡眠。 9) 大抒穴:是骨之会。位于陶道穴外开一寸半。骨病治此。骨裂时按压大抒穴会有强烈的痛感。“会郄治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教官-徐州-杨诚 |
|
376楼#
发布于:2015-11-30 22: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巩菲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号,《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里的水从2个渠道来:1.从三焦,三焦是油网,泌也,是渗透的意思,指水会通过三焦渗透到膀胱中。 2. 也就是西医讲的从肾脏通过输尿管到膀胱。 水在身体里的气化过程: 第一次气化: 肾脏里的水来源于肺脏,因为肾跟小肠靠在一起,水在上,小肠火在下面烧,肾水就会气化,气化后进入命门,这个水很热,因为小肠火不断的在下面加热,所以肾水进入命门以后,水跟肾的营养就会顺着督脉到达脑部。 第二次气化: 肾水经过小肠火加热蒸发以后的残渣,会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膀胱里的水也会因为小肠的火在下面烧的原因,再次气化,气化后的水通过三焦到达肝脏。帮助肝脏代谢,代谢出来的废物,进入胆,所以胆汁就是肝脏排出来的大便浊物。再帮助身体消化。 中医为什么说水生木? 小肠和膀胱贴在一起,膀胱里有尿液的时候,因为小肠的热,尿液就气化了,水一气化,膀胱就要膨胀起来,膀胱上就会出现许多小孔,这时,干净的水会从小孔排出,留到肝脏,帮助肝脏清理肝脏,所以叫水生木。膀胱里剩下的浊水就会排出体外。 膀胱里的水在气化的时候,膀胱会膨胀,当年轻身体好的时候,小肠的热很大,膀胱里的水气化了后,膀胱同时也是膨胀的,气化的水都在膀胱的上方,年纪大了以后,小肠的热不够,膀胱里的水不能气化,都在下面,所以容易尿频。 脚冷是判断小肠火衰的一个依据。 所有的细菌,癌细胞类得都喜欢冷水。健康的组织细胞都喜欢热水。所以我们要让身体有热度,有热才能让身体里的水气化。排掉坏的冷水。 改变了身体的环境,才能让有害病毒不能生存。 1. 睛明穴 眼角内侧就是睛明穴。下针时要将眼珠往外拨开。出针时要直,否则容易熊猫眼。 可针不可灸。可治疗所有眼睛的病。 2. 攒竹穴 眉头凹陷处,就是攒竹穴。可在攒竹穴下针,也可放血治疗。 常用攒竹穴透鱼腰穴。下针一点点,沿着皮,往鱼腰方向下。 治疗视力----四穴放血 增强眼睛视力,可在攒竹、眉尾、瞳子髎、耳尖、放血。 放血疗法同时对角膜炎,眼睛红肿有效果。 3. 眉冲穴、玉枕穴 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就是眉冲穴。 人体的中焦掌管着人体的平衡。当病人极度眩晕恶心时,是中焦有水饮停滞。 4. 天柱穴 后脑大筋和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天柱是近取穴,后项强痛也可以在天柱下针。 5. 奇穴---安眠穴 从天柱穴外开1寸的骨缝边有一个穴位专治失眠。 晚上睡不好,可以按揉安眠穴。但不要揉到天柱,因为揉天柱会增加膀胱经的经气,越来越有精神。 6. 大柕穴 督脉第一椎下为陶道穴,陶道穴旁开1。5寸,为大柕穴。 大柕穴是骨之会穴,全身的骨头都会在大柕穴。 |
|
377楼#
发布于:2015-12-01 00:2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 《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州都之官,气化出焉。膀胱中的水来自两部分,一是三焦经渗透而来,二是肾脏的水通过输尿管输送而来。人体的水蒸馏两次:一次蒸馏是肾水(来自肺水)经过小肠加热送到命门的水很热,气化后的水和其他营养物质一起经过督脉送至脑部。二次蒸馏是肾脏的代谢产物经过输尿管进入膀胱,膀胱中的水在小肠火的加热下气化进入肝脏,帮助肝脏代谢,代谢产物进入胆,胆汁就是肝脏的代谢产物,再进入身体进一步消化。灸中极、关元可将膀胱中的水气化,减少膀胱水气化不足的问题。 睛明穴: 在眼内眶的地方.攒竹穴: 在眉头. 四穴放血:治视力 眼睛不好的人,过去我们中医是用放血的方式,增强眼睛的视力。有四个地方可以放血,四个穴道,第一个就是攒竹。第二个在眉毛尾巴,眉尾,鱼尾的地方。第三个,眼外的瞳子髎,就是俗称太阳穴的地方。第四个在耳尖,耳尖就是,你把耳朵一折,最尖的那一点就叫耳尖。眉冲穴: 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治疗鼻科。 承光穴:五处穴后一寸半,治疗眼睛看不到光,对光敏感。 通天穴:承光穴后一寸半,治疗鼻不闻香、鼻窦炎、鼻塞等。 络却穴:通天穴后一寸半,用于治疗头眩、耳鸣等。中耳、内耳不平衡在中医看来水在中焦导致横膈失稳,除了近取穴治疗头痛,同时下针巨阙、中脘、公孙、内关等治疗恶心。 玉枕穴:通天穴后一寸半,近取穴治疗头痛。下针在头皮和头骨之间。 天柱穴: “天柱倾,命在旦夕”。治后项强痛,用一寸针下半寸。 安眠穴:天柱穴外开一寸,治失眠。按摩安眠有利于睡眠。 大抒穴:陶道穴外开一寸半。治骨病。骨裂时按压大抒穴会有强烈的痛感。“会郄治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
|
378楼#
发布于:2015-12-01 00:37
2015年11月30日17班-惠州-赖惠平《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接上) 第一次气化的残渣会从肾脏经过输尿管再给膀胱,进入膀胱以后还有好的营养在里面会第二次气化。第二次气化后的水就顺着肝经再进入肝脏。 代谢产物进入胆。 当在气化的时候膀胱会膨胀。常人应该有 400cc 。等到达 400cc 以上,就会感到胀,就会去小便。年纪大了小肠的火不够,膀胱的水就没有气化了,变成冷水在里面,尿是冷水在底下,只要有一点点累积在下面就会很胀很急就变成频尿,小肠火衰的人脚是冷的。 灸中极.关元让膀胱的水气化。 1、睛明穴 睛明穴在眼内侧。 这睛明穴下针的时候,要把眼珠子拨开来在骨和眼球中间下,起针时要直进直出。可针不可灸。 睛明治疗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 、青光眼 、白内障 。所有眼病,都可在这治疗。 2.攒竹穴在眉头,横的骨缝处就是攒竹穴。 平时会下攒竹和放血,攒竹透鱼腰沿皮刺(眉中间),刺到鱼腰。 四穴放血:治视力 攒竹、眉尾、瞳子髎、耳尖(把耳朵一折最尖的那一点)在穴位上刺一下,挤两滴血出来就好。放血时是用同侧,两侧就放两边。 3、眉冲穴 眉冲从眉毛直上进入发际五分。 鼻科病在这里可治 4.曲差 神庭旁开1.5寸 5.五处 上星旁开1.5寸 6.承光 五处后1.5寸 7.通天 承光后1.5寸。 极度晕眩,西医称耳水不平衡者,中医认为是水饮停在中焦(中膈的地方)就象一个天平称底座在晃,所以头昏眼花,常常恶心。络却、中脘、公孙、内关。 8.络却 通天后1.5寸 9.玉枕 是络却往后1.5寸骨缝处. 头上的穴道下针时,一定是在头皮和头骨中间。 11、天柱 天柱倾命在旦夕。天柱是近取穴,后项强痛也可以下天柱。 用1寸针下针5分,不炙。 12.经外奇穴:安眠穴天柱外开1寸 13、大杼穴(专治骨病)---骨之会 ,在陶道穴外开1.5寸。《难经》、《灵枢》说骨病治此。骨头有病如扭伤,骨头裂掉,有骨折时按压此处会痛,通通在这里治。 灸.针都可以. 会郄治疗: |
|
379楼#
发布于:2015-12-01 00:5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孙钦粉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膀胱经: 身体上的水也要汽化两次,身体不会浪费一滴水。肾水来自肺脏, 肾与小肠靠在一起,水上火下,肾水汽化进入命门,水很热水跟肾的营养 一路顺督脉到脑部滋养大脑,这是第一次汽化。 第二次汽化,蒸发后的残渣从肾脏经输尿管再给膀胱,还有好的营养在里面, 进行第二次汽化。汽化的水顺着三焦油网进入肝脏,所以水生木。 水入肝脏帮助肝脏代谢废物,进入胆,所以胆汁是肝脏排出去的大便浊物。 正常人在汽化的时候膀胱会膨胀,膀胱里的水有400cc,膀胱紧贴小肠, 水气化后尿液是全部顶在膀胱上面像热气球一样。不会觉得膀胱重,到达400cc 以上,人就会有便意。小便时因为里面的水被汽化,像蒸汽机,产生压力, 压力产生速度,所以可以很强的排便。 年龄大的时候小肠的火力不够,水就变成冷水在里面,停在膀胱底下,造成尿频。 西医看是膀胱阔肌无力,开刀但照样尿频。 尿频增加小肠的热度把火救起来就可以。判断小肠的火力就是脚是不是冷的。 所有的细菌、癌细胞、都喜欢冷水中医会把冷水排掉但又不能伤到好的水, 所以要想尽办法把水汽化,健康的细胞都喜欢热气,寒症到后来都是水或积水。 摸脚都是冰冷。改变环境病毒就没有水分供应。中医认为水化生万物。 让膀胱的水气化就可以灸中极,如果膀胱小便无力,灸的帮助很大。 中极是膀胱的募穴,可以灸关元。 足太阳膀胱经一共六十七个穴道。 睛明穴与攒竹: 内眼角处事睛明,主治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 下针是拨开眼珠,下针肉球与骨头中间,针直进直出,否则容易伤到血管。 所有眼睛的病都可以在此治疗。 攒竹:在眉头处。用手摸有一个横的骨缝。下针时攒竹透鱼腰。 只针不灸。 四穴放血治视力: 放血的方式可以增强视力。分别是攒竹、鱼尾、童子髎、耳尖。 刺破手法用手固定支撑,比较准,好控制。 放血尤其治疗角膜炎、眼红肿,见效快。 眉冲至玉枕: 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是眉冲。神庭、上星、眉冲,可以治鼻科的病。 上星旁一寸半就是五处,五处后一寸半是承光。承光后一寸半是通天。 承光治疗眼看不到光,对光敏感。通天治鼻窦炎、鼻塞。先下合谷麻醉, 再下迎香,通天。下针方向扎百会一样。 再后一寸半是络却,治疗头眩、耳鸣。 极度眩晕时,西医看内耳不平衡,中医看是中焦横隔晃动。 内耳不平衡治完还是不平衡。 玉枕:后面有个骨缝,督脉旁开一寸半,一摸就摸到。 天柱: 颈部两条大筋与后脑骨交接的是天柱。 天柱倾,命在旦夕。 常用穴,后项强痛可以下此。进取穴。 天柱旁开一寸是奇穴安眠穴。属于经外奇穴,专治失眠。 下针一寸针即可,浅针。 大柕穴: 大柕在陶道外开一寸半。大柕是骨之会,全身骨头会在大柕。 骨头有病,通通治此。 判断骨裂,压大柕,病人大叫一声,表示裂了,没感觉没裂。 裂了给他灸,下针也可以,恢复的很快。骨病治此。 有一种加强效果的法则:会郄治疗。 |
|
380楼#
发布于:2015-12-01 02:1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薛绍展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 《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2、睛明穴与攒竹穴 睛明:可针不可灸。眼睛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 ,都可以在睛明上下针。睛明穴下针的时候,要把眼珠子拨开来,下针在骨和眼球中间,有人起针之后会像熊猫一样。是因为起针的时候没有直进直出。这样不会动到血管,完全不会出血。 攒竹穴正在眉头,手摸下去,你可以压在一个骨缝,那个骨缝是横的,那个横的骨缝就是攒竹穴。平时会下攒竹和放血,但是不灸。 四穴放血:治视力 眼睛不好的人,用放血的方式,增强眼睛的视力。有四个四个穴道,第一个就是攒竹。第二个在眉毛尾巴,眉尾,鱼尾的地方。第三个,眼外的瞳子髎,第四个在耳尖,把耳朵一折,最尖的那一点就叫耳尖。 3、眉冲穴至玉枕穴 足太阳膀胱经,跟督脉差的距离是一寸半。在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这个穴道就是眉冲。 上星过来一寸半,就是五处。都是治疗眼科的问题。 承光就是眼看不到光,或对光很敏感,所以叫承光。 承光往后一寸半,是通天,鼻窦炎,鼻塞,下通天。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络却,治头眩、耳鸣。 从络却往后一寸五分是玉枕穴。 4、天柱穴与奇穴:安眠穴 再来讲天柱。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 从天柱外开一寸的地方,在这个骨缝边有一个奇穴,贴在骨边属于经外奇穴,专治失眠,穴名安眠。如果晚上睡都睡不好,可以压压安眠穴,揉揉安眠穴。 5、大杼穴(专治骨病) 大杼穴是骨之会,全身的骨头会在大杼。骨头有病,通通在这里治。临床上病人脚突然扭到,背后大杼一按,病人大叫一声,表示裂了,没感觉,就是骨头没有裂。 我们有一种法则叫会郄治疗。郄穴就是消炎,清热,止痛。郄穴是麻醉穴。现在病人骨头伤在手阳明大肠经跟手太阴肺经上。如大杼有压痛点,郄穴下针,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下针后都可以止痛,同时骨头也会恢复。。五十肩,手抬不起来。病在经络上面,。若三个月的久痛下曲池,新痛下二间。用子穴、母穴是扎经络比较多,内科病或骨伤是用会郄比较多。 全身的骨骼都有个起点,也有终点。环跳骨,髋关节的地方,这是骨头的起点,到四肢的末梢,是骨头的终点。我们每一个人,每两年就有一套全新的骨骼。 我们在做会穴治疗,无所谓补泻,引到气就好了。 骨会大杼。那平常灸身柱,又灸大杼,也可以长得高大,骨头也很硬,身体都会健康强壮。 |
|
381楼#
发布于:2015-12-01 06:58
中医经典特训17班鞠文盈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32课学习心得: 一、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有六十七个穴位。生理上,膀胱在小肠前面,小肠属火,膀胱属水。三焦和输尿管将水液进入膀胱。肾水来自肺,肾与小肠靠一起,小肠火气化肾水进入到命门。命门将水和肾的营养顺督脉到达脑部,供给大脑最好最优质的营养。气化后的残渣通过肾脏进入膀胱,进行二次气化后进入肝脏,帮肝脏代谢,代谢后的废物就进入胆,胆汁在进入消化最后排出体外。治疗膀胱病症可以取穴中级、关元用灸法。 二、具体穴位 1、睛明 【定位】睛明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个穴位,在眼内侧眼眶骨和眼球中间的缝里。 【主治】这个穴位专门治疗眼睛的各种疾病。可针不可灸。 2、攒竹穴 【定位】攒竹在睛明直上的眉头眉毛向上翘起,摸着骨头的骨缝里。 【主治】有个透针法叫攒竹透鱼腰。这个穴位最常用是放血。 3、眉冲至玉枕穴 【定位】膀胱经距离督脉一点五寸,将神庭与曲差连条直线,中间就是眉冲。上星旁开一寸半是五处,五处向脑后方向一寸半是承光,承光向后一寸半是通天,通天向后一寸半是络却,络却向后一寸半是玉枕。【针法】头上的穴位都是近取穴。下针下在头皮和头骨中间。 4、天柱 【定位】后脑下有两根大筋,而大筋外侧与头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就是天柱。 5、奇穴:安眠穴 【定位】天柱旁开一寸的骨缝处就是奇穴安眠穴 【主治】专门治疗失眠。晚上睡不好可以按压失眠穴,下针不用深,五分就够了。 6、大株穴(专治骨病) 【定位】膀胱经小肠督脉旁开一寸半位置,左右各一,大株在督脉的陶道穴旁开一寸半位置 【主治】专门治疗骨病的。临床上看骨头是不是伤到了,不用X光,直接在大株穴按压,如果按了大叫痛就是骨头伤到了、骨裂了。灸和针会让骨头恢复的很块。经络病痛一般选子穴、母穴治疗多一些,而骨病取会郗治疗法治疗比较多一些。 三、四穴放血:治视力 眼睛不好中医的治疗就是放血的方式,放出腐败的坏的血,让新鲜的血液过来。一共是四个穴,攒竹、鱼尾、瞳子髎、耳尖。这个放血对角膜炎、眼睛红肿效果当即见疗效。取患处同侧下针。 放血针的手法:右手拿针,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针,针略长与中指,以中指为支点,翻动手腕就点到了。 |
|
382楼#
发布于:2015-12-01 07: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胡林波申请签到 2015年11月30日《针灸大成》第32课心得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经流注时间是下午三点到五点,是最大,穴道最多的经络。 水有两种方法进入膀胱,一种是从三焦渗透进去,一种是经输尿管从肾脏流进来。 人体的第一次气化: 肺水下达肾脏,因肾跟小肠靠在一起,小肠火使肾水气化,进入命门,水跟肾的营养顺着督脉进到脑部。 剩余的残渣从肾脏经输尿管进入膀胱。进行第二次气化。 第二次气化后,水顺着三焦油网再进入肝脏,因肝是木,水生木。第二次气化的水进入肝脏后,帮助肝脏的代谢,代谢出的废物进入胆,胆汁就是肝脏排出的浊物。 气化时,膀胱会膨胀,常人有400cc的容量。小肠火不够时,膀胱的水就没有气化了,变成冷水在里面。水是停在底下的,就会尿频。 如何得知小肠火衰了,看病人脚是不是冷就知道了。 所有细菌,病毒,癌细胞,肿瘤都喜欢冷水,所有健康组织细胞都喜欢热气。 让膀胱水气化,就灸中极,因中极正在上方,也可灸关元。 膀胱为州都之官,水道出焉,气化则能出焉。 睛明穴 在 目内眦,起针时要直进直出才不会出血。 治疗视力不好,视力模糊,青光眼,白内障,可针不可灸。眼病治此。 攒竹穴 正眉头处一横的骨缝处,一般放血用,可沿皮刺透到鱼腰。 治疗近视,增强视力可在攒竹,眉尾,瞳子髎,耳尖四穴放血。 眉冲穴 眉毛直上入发际五分处。曲差和神庭的正中间。 神庭,上星,眉冲都是在头顶的地方,是鼻子冲到脑部的地方,鼻科病可在这里治疗。 五处穴 神庭后五分是上星,上星外开一寸半就是五处。治疗眼科问题。 承光穴 五处后一寸半。治疗眼看不到光。 通天穴 承光后一寸半处。治疗鼻窦炎,鼻塞。可先下合谷,再迎香,再通天。下通天时跟百会一样下法。 络却穴 通天后一寸半。治疗头眩,耳鸣。 极度眩晕,中医看是底座在晃,中隔的地方,才是管人体的平横处。 下络却,中晥,公孙,内关。 玉枕穴 络却后一寸半。 头上的穴道都是近取穴,下针时,一定是在头皮跟头骨中间。 天柱穴 后脑有两根大筋,大筋跟后脑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 天柱倾命在旦夕。近取穴后项强痛也可治。 安眠穴 天柱外开一寸处。经外奇穴,专治失眠。下针不用深,五分就够,不可灸。 大抒穴 第一椎下陶道外开一寸半,是骨之会,骨病治此。 外伤后看骨有无裂开,按大抒穴,有裂开就有压痛。 会郄治疗,可加强它的效果。 郄穴可消炎,止痛,清热。是麻醉穴。 病人骨头裂开,如大抒有压痛,郄穴下针,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手太阴郄穴孔最,下针后都可止痛。 子穴母穴是扎经络比较多 |
|
383楼#
发布于:2015-12-01 16: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王香香申请签到,2015年12月1日《针灸大成》第33课心得 中医认为骨骼都有起点和终点。起点是环跳骨,髋关节的地方,终点是四肢末梢。刚开始有骨病的时候,病人都会从膝盖开始痛,绝大多在左膝。做会穴治疗,无所谓补泻,引到气就好了。这是骨会大杼。大柕下针要斜刺,平时灸大杼,配合身柱可使骨头硬,长得高大。 风门:第二胸椎下方督脉外开一寸半。治痈,感冒。 痈可分三种,第一是脓块白头,脓是红色的,头是白色的。第二种,白色的没有头。第三种是凹陷。痈长在身上四肢都可以在风门上治,中医认为是风引起的。前二种可用三棱针把皮挑破,脓吸出来,在上面灸。要痛灸到不痛。 第三种凹陷,是比较不好的症状,非常凶恶,直接用灸。凹陷有两种,有的痛,有的不痛,不痛灸到痛,痛灸到不痛。 |
|
384楼#
发布于:2015-12-01 17:3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管琴歆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01日《针灸大成》第33课心得 1、会郄治疗 郄穴---消炎、清热、止痛、是麻醉穴。多用于内科病和骨伤 如患者骨头裂开了,伤到这个地方在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上。如大杼有压痛点,取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下针后都可以止痛,同时骨头也会恢复。 会穴---久痛取母穴,新痛取用于穴 如五十肩手抬不起来,三个月的久痛下曲池,新痛下二间。 2、骨骼 全身的骨骼都有个起点和终点。环跳骨、髋关节的地方是骨头的起点,到肢的末梢是骨头的终点。所以人在生骨的时候,从髋关节到脚趾头及手指头间,一共要两年。每两年就有一套全新的骨骼 刚开始有骨病的时候,病人都会有膝盖痛。因为骨头很大,它有痛时会从膝 盖开始痛,绝大多在左膝。大杼若有压痛点,就代表骨有问题。压痛点没了,代表骨头没事了。穴道可以帮助诊断,帮助确定病好了没有。 会穴治疗,无所谓补泻引到气就好了。所谓引到气,针下去会酸就好了。 3.大杼---骨会 灸身柱、大杼可以长得高大,骨头也很硬,肋骨也很硬。身体都会健康强壮。 膀胱经下针用 30 度下针 “五脏气乱,天柱大杼。五脏气乱,不补不泻”。 4、风门穴(发背脓疽) 在第二椎下方风门穴外开一寸半。 风门紧接后脑的骨头,有个穴叫风府。胆经还有风池。脑后的穴道很多用风来定名。伤风感冒大部分都有项强的症状。 脖子是冷却系统,肾脏的津液经过小肠的蒸化以后,进入命门,命门的火跟小肠是相通的,蒸气是很热的,一路往上冲、经过脖子这就冷却了,所以这有很多风进入的地方,一缩脖子风进不去,就不冷。 男女就不一样。女人正面是阳背面是阴,男人背面是阳正面是阴。因为中医认 为淡侧、亮侧是阳,黑侧、暗侧是阴,所以女人奶水从前面出来是白色的,白色在前面,所以胸部为阳。所以你看尸体在河中,因为天阳在上,地阴在下,尸体面朝上的统统是女的,背面朝上的都是男的。 风门,这些穴道下针是近取穴,治脖子强硬,可灸可拔火罐。 背上常常长很多脓块,我们在背后治痈有三种, 第一种脓块是红色的,头是白的,有脓块在里面嘛。 第二种白色的,没有头。 第三种是凹陷的。 如果我们遇到痈,长在身上四肢的都可以在风门上治,因为中医认为是风引起的。这三种不太一样,前二种如果用灸的,用三棱针把皮挑破,把脓吸出来,在上面灸。 灸时,痛要灸到不痛,不痛灸到痛。 背发的肿块、褥疮,中风的病人躺在床上,屁股后面都会长疮,都是痈,都可以灸风门穴。 |
|
385楼#
发布于:2015-12-01 18:50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罗红梅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1日 《针灸大成》第33课心得
会郄治疗(内科病或骨伤):郄穴就是消炎,清热,止痛。郄穴是麻醉穴。 比如:现在病人骨头裂开了,刚刚好是在手阳明大肠经跟手太阴肺经上。如大杼有压痛点,郄穴下针,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 子母穴治疗(病在经络:比如手抬不起来)久痛下曲池,新痛下二间; 全身的骨头从环跳骨髋关节是骨头的起点,到四肢的末梢是骨头的终点。骨头有病左膝会痛; 案例:膝盖关节、大骨头断了,中医手法,骨会大杼;脚胫骨这边,足阳明胃经,胃经的郄穴梁丘。 6、风门穴(发背脓疽) 【穴位】第二椎下方叫风门穴,督脉外开一寸半;风门紧接后脑的骨头叫风府。胆经还有风池。 【临床运用】 a、伤风感冒大部分都有项强的症状,近取穴脖子强硬,也可以灸,拔火罐也可以。 B、背发的肿块、褥疮,屁股长疮。 治痈有三种 第一种:白头脓块化脓,脓块是红色的,头是白的。用三棱针把皮挑破,把脓吸出来在上面灸,不痛灸到痛,痛灸到不痛; 第二种:白色无头,用灸也可用燔针术(烧针); 第三种:是凹陷的非常不好的症状。不用针,直接用灸。凹陷有两种,有的痛,有的不痛。一样的法则,痛灸到不痛,不痛到痛。风门穴是很好的治疗的穴道。 |
|
386楼#
发布于:2015-12-01 19:0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陈丽娟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1日 《针灸大成》第33课心得 一、 足太阳膀胱经(阳水,流注时间为下午3:00-5:00) 2.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67个穴位,全身穴位最多的经) 10) 大抒穴:是骨之会。位于陶道穴外开一寸半。骨病治此。骨裂时按压大抒穴会有强烈的痛感。“会郄治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a. “会郄治疗法”,郄穴有消炎止痛的功效,胳膊骨头痛点位于肺经和大肠经之间,在大抒穴下针的同时,在肺经的郄穴-孔最穴和大肠穴的郄穴-温溜穴下针。 b. “子母穴”用于治疗经络本身的问题,“会郄治疗法”用于治疗内科、骨病。 c. 骨由主肾;骨头有起点有终点,起点在髋关节的环跳骨,终点在四肢的末梢。从环跳骨到手指头末梢的距离与环跳骨到脚趾头末梢的距离相当。骨头完成一次新生需要两年的时间。骨病之初一般首先会在左膝的骨头疼,因为膝盖用于支撑身体,骨头大。 【案例】膝盖下方的胫骨粉碎性骨折,中间缺少约2寸的骨头,吃九个月的钙片没有丝毫改善,在大抒穴和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梁丘穴下针并开处方,三周做射线片时骨头已长出,三个月后完全长好。 d. 会穴治疗引到气即可,没有补泻。 膀胱经下针的方式是三十度的方向下针。 e. “五脏气乱,天柱大杼。五脏气乱,不补不泻”。人从高处跌下来,受了伤害,五脏气乱,在天柱和大杼下针。 f. 十二经络地支歌是指内脏的气血流注时间,是不停的循环的过程。中医观念,认为气走六寸血才开始动。 g. 常灸身柱、大抒,可使人长得高大,骨头硬,肋骨硬,身体会健康强壮。 11) 风门穴:位于脊椎第二椎下外开一寸半。 a. 督脉上的风府穴,胆经上的风池穴,膀胱经上的风门穴均是风最容易进入身体的地方。 b. 女人正面是阳,背面是阴。男人正面是阴,背面是阳。“天阳在上,地阴在下”,女人逆水时面朝上,男人逆水时背朝上。 c. 风府、风池、风门近取穴用于治疗项强直等问题,下针、灸,拔火罐均可。 d. 背脓疽有三种:①红肿块白头;②白色的没有头;③凹陷的。前两种如果用灸的话先用三棱针把皮挑破,把脓吸出来,再在上面灸。第①种采用灸的方式要从痛灸到不痛;第②种可用灸或者烧针(燔针术),当采用灸的时候要从不痛灸到痛;第③种是非常凶恶的,用灸最好,痛的要灸到不痛,不痛的要灸到痛。 e. 背发的肿块、褥疮、中风的病人长期躺在床上屁股上长的疮都可以用艾灸烧。褥疮要在风门上面,不要直接在褥疮上烧。 |
|
387楼#
发布于:2015-12-01 20:11
2015年12月1日17班-惠州-赖惠平《针灸大成》第33课心得
(接上) 会郄治疗:郄穴有消炎,清热,止痛,麻醉的作用。看伤在哪条经上,可下伤到的那条经的郄穴和大杼。内科和骨科常用。子穴.母穴常用于经络疾病。 中医认为骨骼都有起点和终点。起点是环跳,髋关节的地方,终点是四肢末梢,每两年更新一次。刚开始有骨病的时候,病人都会从膝盖开始痛,绝大多在左膝。做会穴郄治疗,无所谓补泻,引到气就好了。这是骨会大杼。大杼下针要斜刺,平时灸大杼.身柱可使身体强壮。大杼压痛消失说明骨病愈。 12.风门:第二胸椎下方督脉外开1.5寸。治痈,感冒。 痈可分三种: 白头红块, 白色红头, 凹陷 痈长在身上四肢都可以在风门上治,中医认为是风引起的。前二种可用三棱针把皮挑破,脓吸出来,在上面灸。要痛灸到不痛。第三种凹陷,是比较不好的症状,非常凶恶,直接用灸。凹陷有两种,有的痛,有的不痛;不痛灸到痛,痛灸到不痛。 |
|
388楼#
发布于:2015-12-01 20:3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01号,《针灸大成》第33课心得 1、大杼穴(专治骨病) 大杼,陶道穴外开一寸半,骨之会,全身的骨头会在大杼,骨病治此,骨头有病,通通在这里治,可针可灸。病人受伤时,可通过按压大杼穴判断,按压时病人疼痛难忍大叫,则是骨裂,若无感觉,则骨安好,骨裂时,针或灸大杼穴都会让骨头恢复得很快,平常灸身柱和大杼,可以长得高大,骨头也很硬,肋骨也很硬,身体会健康强壮。 会郄治疗,郄穴是麻醉穴,消炎,清热,止痛,看骨裂位置在哪条经络,然后选择其郄穴下针,会穴治疗,无所谓补泻,引到气就好了,膀胱经用30度下针。 病在经络,选择子穴、母穴比较多;病在内科或者骨伤,会郄比较多。 全身的骨是肾脏在管,中医的观念是全身的骨骼都有个起点,也有终点,环跳骨,髋关节的地方,这是骨头的起点,到四肢的末梢,是骨头的终点;西方医学认为头的新骨细胞会取代旧骨细胞,所以骨头会不断在长,人会不断的长高,但没有起始之说。 人在生骨的时候,新骨细胞起点到终点,一共要两年,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每两年就有一套全新的骨骼,刚开始有骨病的时候,病人都会有膝盖痛,因为髋骨很大,它有痛时,会从支撑它的位置开始痛,绝大多数在左膝。 东垣曰:“五脏气乱,天柱大杼。五脏气乱,不补不泻”,五脏气乱就是一个人从高处跌下来,受了伤害,脉一摸很乱,这时候要把他的五脏给平下来。 经络是十二个时辰不断的循环。中医观念,认为气走六寸,血才开始走;西医看不到气,也看不到水蒸气,只看到血流动,看不到前面有气带着它动。 2、风门穴(发背脓疽) 风门,第二椎下方,在督脉外开一寸半,可以灸,也可以拔火罐,火罐可以通血,让毛孔张开来,会流汗,痛就会去掉了。 后脑部位很多以风命名的穴道,伤风感冒,项强等都可以用。 男女不一样:女人,正面是阳,背面是阴;男人背面是阳,正面是阴。因为中医认为淡侧、亮侧是阳,黑侧、暗侧是阴,所以女人奶水从前面出来是白色的,白色在前面,所以胸部为阳,男人反过来,胸部是阴,所以泡在水中的尸体,女的面朝上,男的背朝上(天阳地阴)。 3、痈的治疗: 背后四肢的痈,都可以在风门治,因为中医认为都是风引起的,但又有区别,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脓块,红色白头。用灸,用三棱针把皮挑破,把脓吸出来,在上面灸,灸到不痛。 第二种,白色无头。用灸,燔针术,因为不痛,就灸到痛为止,因为肿脓底下有一个根,病是在这个地方,一开始灸的时候不痛,灸到痛了,表示气已经透出皮表,就可以停了。 第三种,凹陷,非常不好的症状,不用针,直接用灸。凹陷有两种,有的痛,有的不痛。一样的法则,痛灸到不痛,不痛到痛。背部肿块、褥疮,中风的病人躺在床上,屁股后面的疮,都是痈,都可以烧风门。 |
|
389楼#
发布于:2015-12-01 20:4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郝文慧申请签到
2015年12月1日《针灸大成》第33课心得 会郄治疗:郄穴就是消炎、清热、止痛、麻醉穴。会穴治疗无所谓补泻,气至即可。 案例一:小臂桡侧骨头开裂,大杼有压痛点,大杼穴下针后,然后在大肠经郄穴温溜、肺经郄穴孔最下针,可以止痛,同时骨头也会恢复。 案例二:小腿胫骨粉碎性骨折,骨会大杼+胃经的郄穴梁丘,加中药,三个月可以完全长好。 灸大杼穴:灸身柱和大杼,可以长得高大,骨头很硬,身体都会健康强壮。 子母穴是多治经络病,会郄多治内科、骨伤。 肾主骨,骨的生长:全身的骨骼有起点和终点。起点:环跳骨,髋关节的地方;终点:四肢末梢。生骨时,从起点到脚趾头或手指头,需要两年,所以每两年有一套全新的骨骼。 骨头有问题的初期症状:膝盖痛而不是髋骨痛,因为膝盖是支撑身体的地方,绝大多数痛在左膝,说明骨头有问题了。 五脏气乱,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五脏气乱就是一个人从高处跌下来,受伤脉乱,这时候要让五脏平衡。 气血循环:十二时辰对应内脏气血最旺的时间,同时经络在不断循环,根据时间判断气血的动向。中医认为气走六寸,血才开始走。 ⑫风门穴(发背脓疽) 【位置】第二椎下旁开1.5寸。 【穴性】风穴是常有风进来的地方。 【主治】伤风感冒、项强、发背脓疽(痈、背上或四肢脓块)、褥疮(在风门上面烧)。 【方法】针灸、火罐。火罐可以通血,让毛孔张开流汗,痛就会消失。 发背脓疽:痈长在身上四肢的都可以在风门治,因为中医认为是风引起的。痈有三种,a红色肿块,白头,有脓,用三棱针把皮挑破,把脓吸出来,上药或者在上面灸,要痛灸到不痛;b白色的,无脓头,灸到痛为止或者用燔针术,痛表明气已经从病灶透出皮表;c凹陷的,是不好的症状,直接用灸,痛灸到不痛,不痛到痛。 脑后有很多风穴:脖子是冷却系统,肾脏的津液经过小肠的蒸化,进入命门,命门的火跟小肠相通,热的营养和津液冲上来在脖子处冷却,脑部就不会烧坏。所以这里是有很多风进入的地方,缩脖子风就进不去,就不冷。 男女阴阳:女人正面是阳,背面是阴,男人背面是阳,正面是阴。中医认为淡侧、亮侧是阳,黑侧、暗侧是阴,女人奶水是白色的,所以胸部为阳。男人胸部是阴。水中的尸体,天阳在上,地阴在下,尸体面朝上为女,背面朝上为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