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洁贞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0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4
3990楼#
发布于:2016-02-28 14:22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2月27日《黄帝内经》第22课心得
接上一课内容:到了中古时期,等发病后才开始下手治疗,下十天汤药可以治八风五邪之病,如果十天不好,可以利用一些药的根茎、果实之类外洗加内服。过去用汤剂,有外洗与内服两种,用外洗有几种状况:1、病在皮肤上面。2、汤药不入,服不进口,用鼻子吸进去或通过皮肤毛孔渗透进去。
近代人治病不是按这个方法来做,不按照四季生长收藏的定律,也不管阴阳的盈亏,不去观察病人的生活起居状况,使病情一再延误。这个时候仍然在体外施用针灸,用汤药攻里,会造成严重后果,中医治病必须要很确定,不能随便攻击疾病,要搞清楚病人的状况,望、闻、问、切、四诊清楚后再下手。治病的方法就是要细察病人的面色与脉象,不能只听病人诉说病情而忘掉色脉,所以要把不正确的医术删掉,留下好的。观察病人的生死之法,如果说不出色与脉,就望病人有没有“神”,有“神”病好治,没“神”就不好治,并且要医生对着病人问诊,外人不得入内。影响病人隐私与问诊效果。
一、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如何用麻、麦、米、黍、大豆等五谷来制造汤药和釀酒。要制造好的汤药和酒,最合适用粳米,就是现在的“糯米”,用坚硬的稻草火燃烧,这样糯米的味道最完整。糯米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完全按照季节的顺序生长,过去的人制作出来的汤药和酒,很少使用,因为古人恬淡无欲,满足现状,很少过度伤神而得病,即使病了,也很浅,所以制作这些汤药与酒也是预防万一的。
而现代人道德颓丧,纵欲过度,繁杂事多,一旦生病,必易深入,所以并非所有的病都能痊愈,必须内服汤药外加针灸、艾灸才行。
二、如果用很强的药去攻病邪,结果病邪没退,反而造成病人血虚形衰,那是因为病人不相信医生。不信中药的不要治。病在上肺部,病人会咳出,病在下肺部,病人会通过大肠腹泻出。
三、水肿治疗,一为外邪至病,二为内伤,内伤为病,正常人肺气主肃降,少腹中的津液很多,肺气被堵塞,无法下降,肺气会回逆到四肢,人就会水肿。用缪刺法,井穴放血一滴,体型大则两滴血,四肢末梢有静脉曲张处点刺放血,可开鬼门,打开皮肤毛孔,让阳气恢复,平衡五脏阳气,让肠胃干净,可治阴阳膈聚的病。肺主气,脏气不平衡时,人会消瘦。
四、奇恒揆度是讲天地之间的阴阳平衡。天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月,对应人有十二经络,节气一直循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一直循环成一个大循环。
五、面部、腹部对应的五脏表现:以鼻为中央,左颊肝、下巴心、鼻脾、右颊肺、印堂肾。以肚脐为中央,左肝、下心、肚脐脾、右肺、上肾。人体内异常的变化,都会在脸上呈现上下左右不同色泽。病色很淡,五谷汤药治,十日内必愈。色较深,用药材,二十一日内愈。病色范围大且深色黯,药酒,百日可愈。色已失,病人无油光,精抻不振,不治。
六、病人脉短,若有若无而呼吸微弱,死症。阳脉长阴脉短,阳浮阴下为正常,反之则死。燥热口渴不饮不恶寒的外象,脉亦极为虚弱,色脉不合,死症。真脏脉时是浮大的。正常情况下阳脉形长,因为气长而浮阴脉形短,按上去摸不到脉,气较短而沉。阳脉沉、阴脉浮,浮脉无表症,沉脉却有表症是凶脉。病色向上延伸为逆病情加重,病色向下延伸变浅病情好转。
钟洁贞
侠客
侠客
  • UID2017690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44
3991楼#
发布于:2016-02-28 14:25
@教官-石家庄-任红超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钟洁贞申请签到,2016年2月27日《黄帝内经》第22课心得
接上一课内容:到了中古时期,等发病后才开始下手治疗,下十天汤药可以治八风五邪之病,如果十天不好,可以利用一些药的根茎、果实之类外洗加内服。过去用汤剂,有外洗与内服两种,用外洗有几种状况:1、病在皮肤上面。2、汤药不入,服不进口,用鼻子吸进去或通过皮肤毛孔渗透进去。
近代人治病不是按这个方法来做,不按照四季生长收藏的定律,也不管阴阳的盈亏,不去观察病人的生活起居状况,使病情一再延误。这个时候仍然在体外施用针灸,用汤药攻里,会造成严重后果,中医治病必须要很确定,不能随便攻击疾病,要搞清楚病人的状况,望、闻、问、切、四诊清楚后再下手。治病的方法就是要细察病人的面色与脉象,不能只听病人诉说病情而忘掉色脉,所以要把不正确的医术删掉,留下好的。观察病人的生死之法,如果说不出色与脉,就望病人有没有“神”,有“神”病好治,没“神”就不好治,并且要医生对着病人问诊,外人不得入内。影响病人隐私与问诊效果。
一、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如何用麻、麦、米、黍、大豆等五谷来制造汤药和釀酒。要制造好的汤药和酒,最合适用粳米,就是现在的“糯米”,用坚硬的稻草火燃烧,这样糯米的味道最完整。糯米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完全按照季节的顺序生长,过去的人制作出来的汤药和酒,很少使用,因为古人恬淡无欲,满足现状,很少过度伤神而得病,即使病了,也很浅,所以制作这些汤药与酒也是预防万一的。
而现代人道德颓丧,纵欲过度,繁杂事多,一旦生病,必易深入,所以并非所有的病都能痊愈,必须内服汤药外加针灸、艾灸才行。
二、如果用很强的药去攻病邪,结果病邪没退,反而造成病人血虚形衰,那是因为病人不相信医生。不信中药的不要治。病在上肺部,病人会咳出,病在下肺部,病人会通过大肠腹泻出。
三、水肿治疗,一为外邪至病,二为内伤,内伤为病,正常人肺气主肃降,少腹中的津液很多,肺气被堵塞,无法下降,肺气会回逆到四肢,人就会水肿。用缪刺法,井穴放血一滴,体型大则两滴血,四肢末梢有静脉曲张处点刺放血,可开鬼门,打开皮肤毛孔,让阳气恢复,平衡五脏阳气,让肠胃干净,可治阴阳膈聚的病。肺主气,脏气不平衡时,人会消瘦。
四、奇恒揆度是讲天地之间的阴阳平衡。天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月,对应人有十二经络,节气一直循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一直循环成一个大循环。
五、面部、腹部对应的五脏表现:以鼻为中央,左颊肝、下巴心、鼻脾、右颊肺、印堂肾。以肚脐为中央,左肝、下心、肚脐脾、右肺、上肾。人体内异常的变化,都会在脸上呈现上下左右不同色泽。病色很淡,五谷汤药治,十日内必愈。色较深,用药材,二十一日内愈。病色范围大且深色黯,药酒,百日可愈。色已失,病人无油光,精抻不振,不治。
六、病人脉短,若有若无而呼吸微弱,死症。阳脉长阴脉短,阳浮阴下为正常,反之则死。燥热口渴不饮不恶寒的外象,脉亦极为虚弱,色脉不合,死症。真脏脉时是浮大的。正常情况下阳脉形长,因为气长而浮阴脉形短,按上去摸不到脉,气较短而沉。阳脉沉、阴脉浮,浮脉无表症,沉脉却有表症是凶脉。病色向上延伸为逆病情加重,病色向下延伸变浅病情好转。
徐淑娟。
侠客
侠客
  • UID20185098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88
3992楼#
发布于:2016-02-28 16:1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徐淑娟申请签到,2016年2月28日《黄帝内经》第23课学习心得:
 一、女人的脸右边是阳(肝白),左边是阴也是肝青,如病色一直往右边去,阳一直往上加是重阳,阳上加阳;如果说是从右边往左边走,那是重阴,阴上加阴,重阳和重阴都逆症。阴和阳要平衡,例如,肝脏,肝里面有阴,有阳,阴阳平衡是常态,如果阳外走,肝里面没阳的时候,阴就会凝聚在里面,久了就成阴实,阴实就很危险。再如我们身上的肥肉是阴,瘦肉是阳,肥肉是包着瘦肉,外面还包着一层皮,皮是阳,阴和阳一层一层保持着阴阳平衡。因此揆度,奇恒两本书里讲的就是阴和阳要平衡。
 二、1.如果尺阴脉变的越来越小,寸阳脉变的越来越大,几乎到皮肤表面上来了,即内脏的阳往外走,也就是生命力一直往外走是博脉,脉博动很大时(阳主血主四肢关节)身体会发生手足不遂。会形成这个样子是内脏里面的阳要往外走抗病邪,是表示寒热交合相争的状态,赢了就热,输了就是寒。脉独胜于寸,就是摸脉时,后面的尺脉没有了,是孤阳脉,表示阴气已消减了。脉独胜于尺,阳脉没了,则表示阳气衰竭,阴脉太大,是孤阴脉。两者都是凶脉。
  2.(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脉形大中空无力示血不够,血不足时,看手臂阴尺脉这段,脉就会变大,里面是空的,压下去像空的葱一样。从手腕处关的位置到尺泽这段青筋很多是贫血。看气色,脸上本来是胃气带一点黄,比较暗,胃气看不到,五味入口到胃以后,没有办法化成人血,都会有血不足现象。孤阴之脉或是孤阳之脉都是危象,虚脉很好治。简单讲虚实,摸脉是虚的代表里面没有长东西。阳实和阴实就是实脉,摸到实脉就不好。本是实脉,把病人从实脉治到虚脉这很好。病人在从生病回到正常之前都呈现纯虚症,无论是黄帝内经上还是临症上都是这样。所以人体就按着阴阳平衡的道理来走,跟奇恒,揆度一样(专门讲天地的阴阳平衡),相合相通的。
 三、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1.又把前面十二章重新复习一遍,讲的更细。黄帝问,诊断与治疗的要领在哪里?歧伯说:正月二月天阳开始变,地阴开始往上升,讲的是肝脏。3.4月天阳开始运转,地阴之气往上升,人的气要跟时节走,人气聚脾。5.6月天阳之气正盛,地气亦升高,此际人气聚在头。7.8月主萧杀,阴气开始受损,此际人气在肺中。9.10月阳气开始变冷,地气渐渐向下行,此时人气在心脏。11.12月寒冷与地阴之气合并,人气在肾。因为合并,所以很多动物冬眠,尽量不要消耗人体内的能量,收藏起来。
  2.春天得病时是在皮肤肌肉交接之处,浅刺出血即可。夏季得病时针刺更细的孙铬,微出血即可。秋季得病时需顺着皮肤腠理的空隙而刺,病人神色变为正常停止。冬季得病必深,刺法必以背部俞穴为主,病重者针下必深及病处。轻者针下亦浅,用散刺法即可。诊断和治疗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病在很浅,我们就很浅的治,病的很深,我们就刺的很深。总之就是春夏针浅,秋冬针深(天冷的时候下针可以下到骨头的旁边)。
  3.春天的时候病在表,春天时针下到春的位置上,如果使用夏季的针刺手法,就会造成不及而伤及元气。骨-冬天;筋-春天;血脉-夏天;如果春天下针没有到筋,只到血脉,是不及,这时伤到正气,病气没有除掉,气还会乱,因为针下去时动到气了,病邪就会趁乱而入。不及产生的症状是静,例人不想吃东西,呼吸很短,少气。(春刺秋分,病不愈,令人解堕)秋天和冬天都应该下到骨边,春天下到骨边是太过,太过会使人受到惊吓,容易哭。春刺冬分,也是太过,达到骨边。里面讲了很多症状,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它分类,不及的时候产生的症状都是静(不讲话,少言),太过产生的症状是动(情志变得很亢
蔡彩婵
侠客
侠客
  • UID2014470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95
3993楼#
发布于:2016-02-28 16:59
@教官-深圳-林金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 蔡彩婵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28日《黄帝内经》第24课心得
5.十二经脉之终奈何?(经脉气绝之症)
*太阳之脉(膀胱经)终,戴眼(眼球上翻),角弓反张(上身往后折),手足紧抓,脸色苍白,津液已亡,绝汗乃出(津液已亡,唯皮毛上有些微尚存),若再汗出如油则死。
*少阳(胆经)终者,耳聋,百节皆纵(松弛无力),目圜(怒睁无法闭合),眼无法转动时一日半死。死前青色转白,乃死矣。
*阳明(胃经)终者,口眼乱动,善惊,妄言,色黄,脉气将尽时出现一时盛大,手足麻痹时卒。
*少阴(肾经)终者,面黑,齿长(牙龈萎缩)而垢,腹胀食不下咽,上下(下为二便)不通而终。
*太阴(脾经)终者,腹胀呼吸不畅,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秽物不出则上(进食)下(排泄)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
*厥阴(肝经)终者,中热(中焦发热)嗌干(口苦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睾丸)上缩入腹而终。
补充
1.治疗法:汗(病在皮表),吐(病在上),工,泻,和解(病在筋肉)
2..十二刺法
第一刺法称偶刺,专治心痹;短刺专治骨痹(如风湿关节),在痛点磨搓。
3.人入寝后,阳气走向头和四肢,阴在身。晨起趁阳未行阴未动,迅速喝下一杯冷水,阳气会瞬间回流入胃,可养胃。
六味地黄丸:淮山、山芋芡、熟地(三补),泽泻、茯苓、丹皮(三泻)。合为温和的六味丸。
晨起趁体阳未回流到胃,将冷水(前晚提前放点海盐)迅速饮下,再立刻吞下六味丸。此后阳气开始行走,可为体内按摩,六味丸很容易被吸收。
贵阳-李广合
侠客
侠客
  • UID2015068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3994楼#
发布于:2016-02-28 17:17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6班贵阳-李广合申请签到,
2016年2月27《黄帝内经》第24课心得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二)
一、十二经脉气绝的情况
1、太阳经脉气断绝时:目上翻,角弓反张,手足紧抓不放,面色苍白,绝汗一出,就要死亡。
2、少阳经脉气断绝时:必耳聋,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闭合,俟至目睛无法转动时,病人必一日半内死,死前先会呈青色再转白色,然后死去。
3、阳明经脉之断绝时:病人会口眼乱动,易受惊吓,胡言乱语,面色发黄,在脉气将尽时会出现一时盛大,但等到手足麻痹时,即死亡降临。
4、少阴经脉气断绝时:病人脸黑无光,齿龈退缩而生黄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死亡。
5、太阴经脉气断绝时:腹会胀满,呼吸不畅,善于噫气与呕吐,一旦呕吐剧烈时,气必上升,病人脸上会呈现赤色状。如呕吐不出,秽物积留体内,造成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终而产生面色黧黑无光,皮毛呈现枯萎的现象,而终至死亡。
6、赌博阴经脉气断绝时:病人中焦发热,喉咙苦干,多溺而心情烦燥,严重时舌向上卷。睪丸上缩入腹而死。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一)
一、望闻问切四诊法
  1、切脉:如何切脉?天亮人刚起床,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息未乱。查脉同时观色,分辨五脏之气是有余还是不足,六腑之气的强弱,形体的盛衰,综合考察,辨生死。
祁峰
侠客
侠客
  • UID20185808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168
3995楼#
发布于:2016-02-28 17:42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2班祁峰申请签到,2016年2月28日《黄帝内经》23课学习心得:
面诊之时,阴上加阴,阳上加阳都为逆证,为凶。
治疗之时,由实脉转为虚脉为顺证,代表没有长东西。
芤脉(按如葱菅)或从手臂桡侧手腕到尺泽部有青筋突起都为失血表现。
病之初在表可浅刺出血,病渐入,循肌肉腠理下针,病入脏腑,宜针药并施。
春夏下针宜浅,秋冬下针宜深。治病不及和太过都不好,不及产生静,太过产生动,都为不宜。
神阴为魄主静,神阳为魂主动。
凡针刺胸,腹,背部者,必先避五脏,入心者,当日死。入脾者,五日死。入肺者,五日死。入肾者,七日死。入膈者,病虽好,一岁亦死。现代针精细,亦宜小心。
肿病针之,出针时宜摇大针孔。
孙恒超
新手
新手
  • UID20180257
  • 粉丝1
  • 关注0
  • 发帖数96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3996楼#
发布于:2016-02-28 18:58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孙恒超申请签到,2016年02月28日《黄帝内经》第23课心得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二班孙恒超申请签到,2016年02月28日《黄帝内经》第23课心得
脉搏动很盛大时,乃身体发生手足不遂,是表示寒热交合相争的状态。脉独盛于寸口,表示阴气已消减了。如果脉独盛于尺,则表示阳气已衰之象,这叫做“孤脉”服形大又中虚空且软弱无力,表示血失不足了。孤脉乃危症,虚脉乃易治之脉。使用“奇恒、揆度”之法,都以手大阴肺经寅时为气行之始,周而复始,一旦气行之处无法通过,则为“逆”,逆盛则必死。只要气血能贯注依时而行,不为病邪所阻,则可生存。自然界由八方吹来的风,依循四季变换而改变方向,如此能周而复始,则万物必生。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如果一旦倒行逆施,则万物受损,伤害无法计较矣,此纶之大要全矣。
农历一月、二月,天阳之气始变,地阴之气始生,此时人气在肝脏。三月、四月,天阳已规律运转,地阴之气向上升,人之气则聚于脾。五月、六月时,天阳之气正盛,地气亦升高,此际人之气聚在头。七月、八月时,阴气开始受损,此时人之气在肺中。九月、十月,阴气开始变冷,地气渐向下行,此时人之气在心脏。十一月、十二月时,寒冷之气与地阴之气合并,此际人之气在肾。
凡施用针术于胸腹之部时,必须避免刺到五脏,如刺中心脏者一日便死,剌中脾脏者五日必死,刺中肾脏者七日死,刺中肺脏者五日死。刺中膈膜者,必损及中气之管道,如病虽治好,不足一年必死。施刺之人,知道要避免中脏者,乃是知道顺应之法则也。所谓“从”意,是指熟悉五脏与膈之部位的人,不熟悉五脏膈位之人必会伤及它。凡刺胸腹者,必不裸身,身体以布盖,隔布施刺,无效时再刺,施刺之人必须专心严肃的用针。凡针刺肿病时,必摇动针柄,使针孔加大,病邪顺之而出;凡刺经络上穴道时不可摇动针抦,这是刺法之大要也。
焦艳春
贫民
贫民
  • UID2018773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9
3997楼#
发布于:2016-02-28 19:2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焦艳春申请签到2016年02月28日《黄帝内经》第24课心得
水肿,下针天人地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摇针,出针后不出血,是出水。针下去后,胀痛缓解,病人小便会增多。凡是刺经络上穴道时不可摇动针柄。太阳经脉气断绝时,病人目上翻,角弓反张,面色苍白,胃气已虚,汗出如油,死。少阳经气绝时耳聋(少阳虚导致耳聋),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转动,面色青白,死。阳明经气绝时口眼乱动,胡言乱语,面色发黄,如蜡烛在快熄灭时火苗会突然变大,然后就灭了,人也一样,是回光返照。手足麻痹,死亡降临。少阴经气绝病人脸黑无光,齿龈退缩,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死。太阴经气绝腹胀满,呼吸不畅,呕吐剧烈,气上升,面呈赤色,大小便不通,面黧黑无光,终至死。病在皮肤表面,用汗法。病在肌肉内脏之间,用和法。病在胃、食道用吐法。厥阴经气绝喉咙苦干,心情烦躁,严重时舌向上卷,睾丸上缩(只有肝经络睾丸)入腹而死。阳病易治,阴病难治。针灸十二刺法:偶刺,治疗心痹。短刺治骨痹,用细针、毫针。常态人在睡觉时,阳在头部、四肢,阴在内脏,睡觉要盖被子。清晨起来喝一杯冷水,会加快四肢的阳气回到胃内,加强胃蠕动。清晨喝一杯冷水,不得胃病。
灸友刘炳环
侠客
侠客
  • UID20187358
  • 粉丝3
  • 关注1
  • 发帖数154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3998楼#
发布于:2016-02-28 19:55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刘炳环申请签到
 2016年02月28号,《黄帝内经》第23课心得
 面部气色法则
 病色延展的方向是由下往上的,此乃凶兆;
 病色是由上往下发展,则是良性易治之病。
 女人面上病色如从左向右的方向进行,也是病加重之征;反之,从右向左延伸,则是病走浅的征兆。男人与女人正好相反,这是因为男人左阳右阴,女人左阴右阳的关系。所以女人病色向右时,表示阳上加阳,名之“重阳”,此即为亢进之象必死。如果病色向左发展,此为阴上加阴,名之“重阴”,生机已绝,生命机能停顿下来,故必死。阴阳产生不平衡的现象时,其使阴阳能平衡,就是治疗法则。
 例:1)肝里面有阳,有阴,正常阴阳平衡,如果阳外走,阴就会累积,时间久了就会成实,即阴实。
 2)人,肥肉是阴,瘦肉是阳,皮为阳。一层包一层,阴阳平衡。
 脉搏动很盛大时,乃身体发生手足不遂,是表示寒热交合相争的状态。脉独盛于寸口,表示阴气已消减了。如果脉独盛于尺,则表示阳气已衰之象,这叫做“孤脉”。
 形大又中虚空且软弱无力,表示血失不足了。
 孤脉乃危症,虚脉乃易治之脉。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农历一月、二月,天阳之气始变,地阴之气始生,此时人气在肝脏。三月、四月,天阳已规律运转,地阴之气向上升,人之气则聚于脾。五月、六月时,天阳之气正盛,地气亦升高,此际人之气聚在头。七月、八月时,阴气开始受损,此时人之气在肺中。九月、十月,阴气开始变冷,地气渐向下行,此时人之气在心脏。十一月、十二月时,寒冷之气与地阴之气合并,此际人之气在肾。
 动物本性,按节气走,人亦应该遵守时令变化。
 病在表时的处理方式(病在脏力不足):
 春季时得病,可用针刺络脉之处及皮肤上肉之交界处,只要浅刺出血即可停止。病势严重的会傅入脏中,气者即环绕在针刺部位,不会深入。
 夏季得病,则用针刺更细的孙络,微出血即止,病邪就会消除,气血循环就会正常。
 秋季中病,则须顺着皮肤腠理的空隙而剌,全身上下都一致如此,待病人神色变为正常即停止。
 冬季得病必深,故刺法必以背部俞穴为主,病势重者针下必深及病处,病轻者,则针下亦浅,用散剌法即可。
 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不同,各应用之刺法亦不同,医师须遵行此常规。
 如在春季时却使用夏季之针刺法,必然不及而伤及元气,结果造成病人血脉混乱,气息欲绝,病邪则因毛孔大张而入侵骨髓,无法痊愈,使病人食欲不振,呼吸会短促。
 春季针时如使用秋季之针刺法,则会造成病邪无法尽出,故呈现抽筋拘挛气不下而上逆为咳嗽,病亦不愈,病人会呈现易惊或无事而哭等情志症状。春季时如使用冬季之刺法,则会把病邪引入体内深处附于臓内,造成病人腹胀满,病不会好,且栾为多话的现象。
 夏季时用春季之刺法,病必不愈,因邪必无法尽出而滞留体内,如此一来,病人必会无力且怠惰懒散。
 夏季时使用秋季之剌法,病亦不愈病人气伤,以致病人呈现懒于言语,时易受惊如遭人逮捕一样。夏季时使用冬季之刺法,病亦不愈,且气血皆伤,造成病人呼吸浅短,精神萎靡,时常动怒的现象。
 秋季时使用春季之刺法,病必不愈,病邪无法尽散,造成病人健忘而无法成事。
 秋季时使用夏季之剌法,病亦不愈,亦必伤及气,则会出现嗜眠又常作恶梦的现象。
 秋季而用冬季之剌法,病人亦不愈,必因过重之针刺手法伤及气血,此时病人呈现阵陴恶寒的症状。
 冬季时如使用春季刺法,病亦不愈,反使表气损伤,病邪日深,使病人出现想睡又无法入眠之虚烦现象。
 冬季时使用夏季刺法,病也不会好,反使表阳之气四散不守,而造成手足麻痹不仁的症状。
 冬季时使用秋季剌法,病不会好,反而伤及欲收藏之正常津液,结果令病人出现极易口渴的现象。
 简言之,不及生静,过生动。例:不及时,可能让人精神萎靡,过时,动到内脏之气,可能让人亢奋多言等。
 实际临床,要求并未如此严格,实际并不会因为时令不适产生问题,因为现代针非常精细,而古时针相对粗壮很多。所以只是按照春夏浅秋冬深的原则下针。
 心藏神,神分阴阳,分到阴的即为魄,分到阳的即为魂。魄主静,魂主动。
 例:小孩子晚上梦游(动,肝),或者白天不喜欢在外面玩,喜欢躲在衣橱等偏暗的地方(静,肺),由此可知所需药性的阴阳。
 刺法要则(主要针对古时粗针,现代细针情况不至如此严重,但亦不可刺到内脏)
 凡施用针术于胸腹之部时,必须避免刺到五脏,如刺中心脏者一日便死,剌中脾脏者五日必死,刺中肾脏者七日死,刺中肺脏者五日死。刺中膈膜者,必损及中气之管道,如病虽治好,不足一年必死。施刺之人,知道要避免中脏者,乃是知道顺应之法则也。所谓“从”意,是指熟悉五脏与膈之部位的人,不熟悉五脏膈位之人必会伤及它。凡刺胸腹者,必不裸身,身体以布盖,隔布施刺,无效时再刺,施刺之人必须专心严肃的用针。凡针刺肿病时,必摇动针柄(摇针泄气),使针孔加大,病邪顺之而出;凡刺经络上穴道时不可摇动针柄,这是刺法要则。
 短刺
 痛在脏,可在痛点及背部对应的位置进行短刺(很浅,刺到肋骨,不可深入),针到,痛去。
钱蔚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763
  • 粉丝2
  • 关注0
  • 发帖数201
3999楼#
发布于:2016-02-28 20:03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8班钱蔚宏申请签到,2016年2月28日《黄帝内经》第23课心得:

女性面颊观阴阳
女性左阴右阳,重阴重阳都是逆症,很危险。阴阳要平衡,如同人的皮层,肌肉为阳,脂肪包裹肌肉为阴,皮肤为阳。
奇恒和揆度就是分辨阴阳

脉搏动很盛大时,乃身体发生手足不遂,是表示寒热交合相争的状态。脉独盛于寸口,表示阴气已消减了。如果脉独盛于尺,则表示阳气已衰之象,这叫做“孤脉”服形大又中虚空且软弱无力,表示血失不足了。孤脉乃危症,虚脉乃易治之脉。使用“奇恒、揆度”之法,都以手大阴肺经寅时为气行之始,周而复始,一旦气行之处无法通过,则为“逆”,逆盛则必死。只要气血能贯注依时而行,不为病邪所阻,则可生存。自然界由八方吹来的风,依循四季变换而改变方向,如此能周而复始,则万物必生。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如果一旦倒行逆施,则万物受损,伤害无法计较矣,此纶之大要全矣。

虚实脉
正常脉:阳脉浮,阴脉沉(表)
人体内的阳气会自发抵抗病邪。
芤脉:如捏葱管,血不足,脉变大。

孤脉:孤阴脉(只有阴脉)、孤阳脉(只有阳脉)都很危险。
人体病去后,呈现虚的症状。虚脉好治,治病时将实脉治疗为虚脉表示治疗有效。

第十六篇:诊要经终论
诊断与治疗的要领
十二节气与气血变化
农历一月、二月,天阳之气始变,地阴之气始生,此时人气在肝脏。三月、四月,天阳(天气)已规律运转,地阴(地气)之气向上升,人之气则聚于脾。五月、六月时,天阳之气正盛,地气亦升高,此际人之气聚在头。七月、八月时,阴气开始受损,此时人之气在肺中。九月、十月,阴气开始变冷,地气渐向下行,此时人之气在心脏。十一月、十二月时,寒冷之气与地阴之气合并,此际人之气在肾,动物冬眠。
所以春季时得病,可用针刺络脉之处及皮肤上肉之交界处,只要浅刺出血即可停止。病势严重的会传入脏中,气者即环绕在针刺部位,不会深入也。夏季得病,则用针刺更细的孙络,微出血即止,病邪就会消除,气血循环就会正常。秋季中病,则须顺着皮肤腠理的空隙而刺,全身上下都一致如此,俟病人神色变为正常即停止。冬季得病必深,故刺法必以背部俞穴为主,病势重者针下必深及病处,病轻者,则针下亦浅,用散刺法即可。
诊断和治疗不要太过,病在浅则治浅,病在深则治深。

四季下针法
春到筋,夏到血脉,秋冬下针到骨边。针刺不及产生结果为静,过产生结果为动。现代针很细,无论春夏秋冬,下针一般不会乱到气。
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不同,各应用之刺法亦殊,医生须遵行此常规所在。如在春季时却使用夏季之针刺法,必然不及而伤及元气,结果造成病人血脉混乱,气息欲绝,病邪则因毛孔大张而入侵骨髓,无法痊愈,使病人食欲不振,呼吸会变短促。
春季针时如使用秋季之针刺法,则会造成病邪无法尽出,故呈现抽筋痉挛气不下而上逆为咳嗽,病亦不愈,病人会呈现易惊或无事而哭等情志症状。春季时如使用冬季之刺法,则会把病邪引入体内深处附于臓内,造成病人腹胀满,病不会好,且栾为多话的现象。
夏季时用春季之刺法,病必不愈,因邪必无法尽出而滞留体内,如此一来,病人必会无力且怠惰懒散。夏季时使用秋季之剌法,病亦不愈,病人气伤,以致病人呈现懒于言语,时易受惊如遭人逮捕一样。夏季时使用冬季之刺法,病亦不愈,且气血皆伤,造成病人呼吸浅短,精神萎靡,时常动怒的现象。
秋季时使用春季之刺法,病必不愈,病邪无法尽散,造成病人健忘而无法成事。秋季时使用夏季之剌法,病亦不愈,亦必伤及气,则会出现嗜眠又常作恶梦的现象。秋季而用冬季之剌法,病人亦不愈,必因过重之针刺手法伤及气血,此时病人呈现阵陴恶寒的症状。病气在下,如果针力不及,邪气不走,但针孔很大,反而会伤到正气。
冬季时如使用春季刺法,病亦不愈,反使表气损伤,病邪日深,使病人出现想睡又无法入眠之虚烦现象。冬季时使用夏季刺法,病也不会好,反使表阳之气四散不守,而造成手足麻痹不仁的症状。冬季时使用秋季剌法,病不会好,反而伤及欲收藏之正常津液,结果令病人出现极易口渴的现象。

神分阴阳,阴为魄,表现为静;阳为魂,表现为动。

凡施用针术于胸腹之部时,必须避免刺到五脏,如刺中心脏者一日便死,刺中脾臓者五日必死,刺中肾脏者七日死,刺中肺脏者五日死。刺中膈膜者,必损及中气之管道,如病虽治好,不足一年必死。施刺之人,知道要避免中脏者,乃是知道顺应之法则也。所谓“从”意,是指熟悉五脏与膈之部位的人,不熟悉五臓膈位之人必会伤及它。凡刺胸腹者,必不裸身,身体以布盖,隔布施刺,无效时再刺,施刺之人必须专心严肃的用针。凡针刺肿病时,必摇动针柄,使针孔加大,病邪顺之而出;凡刺经络上穴道时不可摇动针抦,这是刺法之大要也。
短刺针法:难经,如心脏痛,身体前后相对心脏各扎一针(阴阳相通即愈),扎到肋骨即止,不可扎到内脏。
摇针治肿病:摇针泻气,专治肿病。
张宏
侠客
侠客
  • UID20183025
  • 粉丝0
  • 关注1
  • 发帖数192
4000楼#
发布于:2016-02-28 20: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9班张宏申请签到,2016年2月28日《黄帝内经》第24课心得
诊要经终论第十六

本篇论述针刺治疗应结合四时气候,有轻重分寸。因天地人三气是紧密联系的,违背了自然的规律,非但不能治病,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刺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可摇针,治疗脚水肿,出针时不会出血,会出水,这是导水的方法。
十二经络无脉气的现象:太阳经无气则人眼睛上翻,身背反张,手足抽搐,面色发白等,这是因为膀胱经络到睛明穴,膀胱经无气造成向上收缩,因此眼睛上翻经气绝没有力量,造成人反张,就是向相反的方向弯曲,脚弓反张也是同样的道理。会出油,这是精气,精气一出人就无救了。
少阳经无气,会耳聋,耳聋分为外来和内在两种,外来的一般都是实证,如强烈的声音刺激造成耳聋,这很好治。内在的是虚证,来自于胆经,少阳经无气会造成没有力量,手无法握起,眼睛不转动,面色先见青色,再见白色,便即无救。
阳明经气绝,会口眼歪斜,言语失常,时发惊惕面色发黄,至肌肉麻木不仁,便即无救。
少阴经无气,面色发黑,这是因为肾之色散到了面色上,牙龈收削,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便即无救。
太阴经气绝,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呕吐上逆,气上逆致面赤,气不上逆则上下不通,而致面色发黑,皮毛枯焦,便即无救。
厥阴经气绝,胸中发热,咽喉干燥,舌头上卷,睾丸收缩这是因为经络气绝会向上收缩所致。
汗、吐、下法:病在上用吐法,病在表,用汗法,病在经络、肌肉之间,用和解之法,在诊疗病情时,要辨明原因,不能仅凭表面症状轻率治疗,如便秘便有因肾气衰弱造成大便不通,或因实证热证造成大便不通,此时就应当辨清病情,不要轻易用下法。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本篇讲述脉诊的精要,诊察疾病应以平旦为最佳,在诊脉时要注意察五色,观脏腑,形体强盛衰弱等,讲述脉与四时的关系,五色善恶,是望诊的一个重点等。
补充十二刺法:
偶刺:治疗胸痹、心痹,前后各下一针。
短刺:治疗骨痹,在痛点上下针,一般用毫针,刀针易伤筋。
学习中医要明辨阴阳,病在外为阳,在里为阴阳病好治,阴病难治。
作为医生,应当一天看一个病人。
清晨时,阴气未动,阳气未散,人睡眠时阳在四肢,体内阴气极盛,因此需要盖被子。早上起床喝一杯冷水,此时冷水寒气刺激,四肢阳气马上回缩,帮助胃的蠕动,因此早喝冷水有助于养胃。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六味地黄丸是宋朝医学家钱乙所创,以金贵肾气丸加减而成,构成为山药、山茱萸、熟地、泽泻、茯苓、丹皮,以熟地为君药,是为三补三泻,补肾阴。早起时,床头放一杯冷水,撒一点盐,用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常脉:阳脉在表,阴脉在里,阳九分,阴一寸。
陶原
侠客
侠客
  • UID20183224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79
4001楼#
发布于:2016-02-28 20:1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班陶原申请签到
 2016228日《黄帝内经》第23课:


     女人面部的气色和男人相反,男人是左阳右阴,女人是左阴右阳,如果女人面上的病色从左往右走,这是重阳,病情在加重。反之,从右向左移动是走浅。阴阳产生不平衡的现象,使其能平衡就是治疗法则。 重阳和重阴都表示生机已绝。例如,肝脏,肝里面有阴,有阳,阴阳平衡是常态,如果阳外外走,肝里面没我阳的时候,阴就会凝聚在里面,久了就成湿,阴湿很危险。我们身上皮是阳,肥肉是阴,瘦肉是阳,阴和阳一层一层阴阳平衡。和揆度,奇恒两本书里讲的一样阴和阳要平衡。
     如果尺阴脉变的越来越小,寸阳脉变的越来越大,几乎到皮肤表面上来了,即内脏的阳往外走,也就是生命力一直往外走是博脉,脉博动很大时(阳主血主四肢关节)身体会发生手足不遂。是表示寒热交合相争的状态,赢了就阳,输了就是阴。脉独胜于寸,就是摸脉时,后面的尺脉没有了,是孤阳脉。
脉独胜于尺,阳脉没了,则表示阳气衰竭,是孤阴脉。两者都是凶脉。
血不足时,看手臂阴尺脉这段,脉就会变大,里面是空的,压下去像空的葱一样。
 
从手腕处关的位置到尺泽这段青筋很多是贫血。看气色,脸上本来是胃气带一点黄,比较暗,五味入口到胃以后,没有办法化成人血,都会有血不足现象。虚脉,摸脉是虚的代表里面没有长东西。阳实和阴实就是实脉。本是实脉,把病人从实脉治到虚脉这很好。病人在从生病回到正常之前都呈现纯虚症。
     诊要经终论篇,

   1.2月天阳开始变,地阴开始生讲的是肝脏。3.4月天阳开始运转,地阴往上升,人的气要跟时节走,人气聚脾。5.6月天阳之气正盛,地气亦升高,此际人气聚在头。7.8月主萧杀,阴气开始受损,此际人气在肺中。9.10月阳气开始变冷,地气渐渐向下行,此时人气在心脏。11.12月寒冷与地阴之气合并,人气在肾。尽量不要消耗人气,收藏起来。
     春天得病时是在皮肤肌肉交接之处,浅刺出血即可。夏季得病时针刺更细的孙铬,微出血即可。秋季得病时需顺着皮肤腠理的空隙而刺,病人神色变为正常停止。冬季得病必深,刺法必以背部俞穴为主,病重者针下必深及病处。轻者针下亦浅,用散刺法即可。

   诊断和治疗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病在很浅,我们就很浅的治,病的很深,我们就刺的很深。总之就是春夏针浅,秋冬针深(天冷的时候下针可以下到骨头的旁边)。
   夏天的时候病在表,春天时针下到脉搏上,没有下到筋,也就是不及,如果力量不够,病不但不好,气还会乱,因为针下去时动到气了,病邪就会趁乱而入。不及产生的症状是静,例人不讲话,懒言少动。太过产生的是动,例,情志很高亢,讲话很多。
     心藏神,神分阳(魄),阴(魂)。阳主静。魂主动,例如,小孩子梦游。

     下针胸腹时不要扎的太深,要斜刺一定要避开五脏,刺到心脏一日便死,刺到脾脏五日便死,刺到肾者七日死,刺到肺者五日死,刺中隔膜就算病好了,也会一年必死。肚脐到十四椎以下才用直刺。
我们下针度量的方法以横隔为准,横隔有一些在心蔽骨的上面,有一些在肋骨的上面,隔上是心肺,隔下是肝肾脾。以这个做标准。难经上讲短刺,很短的针,心脏痛,前面下一针,后面正对的位置下一针,一般不穿过肋骨叫短刺。刺针时不要裸身要盖布,隔布施刺,无效再刺。施针时我们必须严肃用针。针刺肿病时,针出时必须摇针泻气。凡刺经络上穴道时不可摇动针柄。这是刺法大要。肿的地方一个是形肿,如果手肿起来针下去后摇大针孔。脚踝裸关节肿起来商丘透丘墟摇大针孔都可以。
文霞
贫民
贫民
  • UID20184555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3
  • 社区居民
  • 忠实会员
4002楼#
发布于:2016-02-28 20:46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1班文霞申请签到
2016年2月28日《黄帝内经》第24课学习心得
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天人地三皇,脾主水,水道的位置,脚水肿时针下去摇一摇出来,会出水,小便的次数也会增加,肿症都可以用摇,病人肿胀的现象就会消失。
十二经脉的脉气尽绝时的症状:
1、太阳经的脉绝断时,病人目必上翻,角弓反张,手足紧抓不放,面色苍白,人的头是六阳之会,阳气来自于脾胃很重,脾胃气没有了会有苍白的现象。脸上的油就是气,油尽灯枯,整个皮肤干干的摸不到油了,气都没有了,病人必死。
2、少阳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有耳聋的现象,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闭,合两眼直视,病人一日半内死亡,死时脸颜色先是青色再转白色,然后死去。造成耳聋的现象有两种:1、外来的,很大的喇叭震的,实症。再回到现场慢慢离去就好了。2、由内发的虚症而至的耳聋。
3、阳明经脉之气尽时,病人会口眼乱动,易受惊吓,胡言乱语,面色发青,在脉气将尽时会出现一时博大,就像回光反照,但等到手足麻痹时,也就是死亡降临之时。
4、少阴经脉气尽时,病人脸黑无光,齿龈退缩牙齿变的很长而生黄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死。
5、太阴经脉气尽时,腹会涨满,呼吸不畅,善于噫气和呕吐,呕吐剧烈时气必上升,病人脸色会发红,如果呕吐不出秽物积留体内,造成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造成皮黑皮毛干燥枯萎,最终死亡。
6、厥阴肝经气绝时,病人中焦发热,喉咙苦干,多溺而心情烦躁,严重时舌向上倦,睾丸上缩入腹而死。
汗吐下法为治病原则:
汗:如果皮肤在表我们就用汗发。 吐:病在上,太高了,不管是头面的,喉咙的,鼻子的,还是肺脏的我们都用吐。 下法:如果大小便不通我们想办法让他通。 如果在内脏,脏腑之间,肌肉和经络之间,我们采用和解的方式。 如果大便不通且脸色发黑,就去恢复肾脏功能。 如果大便不通,脸上很鲜红光亮,是大肠太干燥造成的,因为阳明经应该往下走,结果逆流往上走。所以治便秘时一定要找便秘的原因再下手。
十二刺法: 第1刺偶刺治心痹,第9刺是短刺,骨病,骨痹,风湿关节,骨头痛,扎在骨边上。 刀针,很粗像刀子一样,进去做短刺,很痛很容易伤到筋,因为骨边就是筋。做短刺时用细针,毫针就可以了。就在痛点的骨头上下针就可以了。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诊脉的时机,以清晨日出最为恰当,清晨时阴气未动,阳气为散,饮食还没有进,此时经脉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平稳。诊脉时,要细察脉的动静,还有病人气色的变化知五脏盛衰,查脉过于不及知六腑之强弱,外形荣祜知气血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来决定病人的生与死。 有的人早起喝冷水,这很好。因为喝冷水下去是寒的,四肢的阳瞬间就会回头在胃里面蠕动,所以早起喝冷水的永远没有胃病。 六味地黄丸是很温和的补泻方法,有三补三泻。早上把冷水杯里放一点盐服用六味地黄丸,早晨睡醒不起床就吃。 阳脉比较表面,阴脉比较沉一点这是常脉,脉长刚好是九分一寸。高骨到手掌横纹头下一点点为九分,反下来稍微多一点点就是一寸,心里面就这样想,高,矮,小孩子的脉都不一样,基本上就是这样。标准的长度代表五脏的气非常的平衡。
灸友50150
侠客
侠客
  • UID20190150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151
4003楼#
发布于:2016-02-28 20:49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17班-惠州-赖惠平2016年2月29日《黄帝内经》第23课心得: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农历一月、二月,天阳之气始变,地阴之气始生,此时人气在肝脏。三月、四月,天阳已规律运转,地阴之气向上升,人之气则聚于脾。五月、六月时,天阳之气正盛,地气亦升高,此际人之气聚在头。七月、八月时,阴气开始受损,此时人之气在肺中。九月、十月,阴气开始变冷,地气渐向下行,此时人之气在心脏。十一月、十二月时,寒冷之气与地阴之气合并,此际人之气在肾。动物本性,按节气走,人亦应该遵守时令变化。
故春刺在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季时得病,可用针刺络脉之处及皮肤上肉之交界处,只要浅刺出血即可停止。病势严重的会傅入脏中,气者即环绕在针刺部位,不会深入。夏季得病,则用针刺更细的孙络,微出血即止,病邪就会消除,气血循环就会正常。秋季中病,则须顺着皮肤腠理的空隙而剌,全身上下都一致如此,待病人神色变为正常即停止。冬季得病必深,故刺法必以背部俞穴为主,病势重者针下必深及病处,病轻者,则针下亦浅,用散剌法即可。
春夏秋冬,各有刺法,法其所在。
    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不同,各应用之刺法亦不同,医师须遵行此常规。
春刺夏分,脉 乱所徵,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如在春季时却使用夏季之针刺法,必然不及而伤及元气,结果造成病人血脉混乱,气息欲绝,病邪则因毛孔大张而入侵骨髓,无法痊愈,使病人食欲不振,呼吸会短促。 春季针时如使用秋季之针刺法,则会造成病邪无法尽出,故呈现抽筋拘挛气不下而上逆为咳嗽,病亦不愈,病人会呈现易惊或无事而哭等情志症状。春季时如使用冬季之刺法,则会把病邪引入体内深处附于臓内,造成病人腹胀满,病不会好,且栾为多话的现象。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如人之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夏季时用春季之刺法,病必不愈,因邪必无法尽出而滞留体内,如此一来,病人必会无力且怠惰懒散。夏季时使用秋季之剌法,病亦不愈病人气伤,以致病人呈现懒于言语,时易受惊如遭人逮捕一样。夏季时使用冬季之刺法,病亦不愈,且气血皆伤,造成病人呼吸浅短,精神萎靡,时常动怒的现象。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秋季时使用春季之刺法,病必不愈,病邪无法尽散,造成病人健忘而无法成事。
  秋季时使用夏季之剌法,病亦不愈,亦必伤及气,则会出现嗜眠又常作恶梦的现象。秋季而用冬季之剌法,病人亦不愈,必因过重之针刺手法伤及气血,此时病人呈现阵陴恶寒的症状。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季时如使用春季刺法,病亦不愈,反使表气损伤,病邪日深,使病人出现想睡又无法入眠之虚烦现象。冬季时使用夏季刺法,病也不会好,反使表阳之气四散不守,而造成手足麻痹不仁的症状。冬季时使用秋季剌法,病不会好,反而伤及欲收藏之正常津液,结果令病人出现极易口渴的现象。  简言之,不及生静,过生动。例:不及时,可能让人精神萎靡,过时,动到内脏之气,可能让人亢奋多言等。
  实际临床,要求并未如此严格,实际并不会因为时令不适产生问题,因为现代针非常精细,而古时针相对粗壮很多。所以只是按照春夏浅秋冬深的原则下针。
  心藏神,神分阴阳,分到阴的即为魄,分到阳的即为魂。魄主静,魂主动。
  例:小孩子晚上梦游(动,肝),或者白天不喜欢在外面玩,喜欢躲在衣橱等偏暗的地方(静,肺),由此可知所需药性的阴阳。
  刺法要则(主要针对古时粗针,现代细针情况不至如此严重,但亦不可刺到内脏)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不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摇。此刺之道也。
  凡施用针术于胸腹之部时,必须避免刺到五脏,如刺中心脏者一日便死,剌中脾脏者五日必死,刺中肾脏者七日死,刺中肺脏者五日死。刺中膈膜者,必损及中气之管道,如病虽治好,不足一年必死。施刺之人,知道要避免中脏者,乃是知道顺应之法则也。所谓“从”意,是指熟悉五脏与膈之部位的人,不熟悉五脏膈位之人必会伤及它。凡刺胸腹者,必不裸身,身体以布盖,隔布施刺,无效时再刺,施刺之人必须专心严肃的用针。凡针刺肿病时,必摇动针柄(摇针泄气),使针孔加大,病邪顺之而出;凡刺经络上穴道时不可摇动针柄,这是刺法要则。
郭新
会员
会员
  • UID2018753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13
4004楼#
发布于:2016-02-28 20:54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九班郭新申请签到
2016-02-28黄帝内经24课心得
1十二经脉气绝时的症状
太阳经脉气绝时,病人目必上翻,角弓反张(筋沒有弹力了)手足紧抓不放,面色苍白(胃气已绝),此时津液已亡,只有皮毛上有少许津液尚存,假如再汗出如油,乃津液尽,病人必死。

少阳经脉气尽时,病人必有耳聋现象,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眼目怒睁,无法闭合,等到病人眼睛无法转动时,必会一日半内死,死前病人色会先成青色,再转白色,然後死去。
耳聋分两种,一种是外來的压力造成的,一种是从内脏发出來的。

阳明经气尽时,病人会口眼乱动,易受惊吓,胡言乱语,面色发黄,在脉气将尽时会出想突然一时之盛大(這是回光返照),等到手足麻痹时(脾主四肢),就是将死之时。

少阴经脉气绝时,病人脸黑无光(肾的颜色反逆到脸上),齿龈退缩而生黄垢,腹部膨胀,食不下咽,,大小便不通而死亡(肾主大小便)。

太阴经脉气绝时,腹会胀满,呼吸不畅,会有噫气和呕吐,一旦呕吐剧烈时,气必上升,病人脸上会出现赤色状,假如呕吐不出秽物而积留体内,就会造成食物不入,大小便不通,面部就会出现黑而无光,皮肤干燥枯萎,而终致死。
我们常用的汗吐下三法,汗法用在表症上,吐法总在病邪较高,下法用在大小便不通。当病在经络治疗或内脏之间,或筋骨之间我们用和解法。
当病人有便秘时,一定要先找出真正引起便秘的原因,比如病人便秘同时脸色发黑,我们就应该知道這是因为肾脏功能不足引起的,這是不能攻下,一定要从肾上治疗。
当便秘是因为大肠干燥引起时,病人面部会成赤色,可用下法。

厥阴经脉气绝时,病人会中焦发热,喉咙苦干,心情烦躁。严重时舌向上卷,睾丸上缩,入腹而死。

十二刺法
偶刺法,比如治疗心痹时,在前面痛点下一针,然後在和痛点平衡的后背位置下一针。
短刺,比如骨痹风湿性关节炎用细针进针后在痛点处慢慢摩刺。

2脉要精微论篇17
病的辯證,比如皮肤上长一肿块,在皮肤表面我们称之为阳,在皮下凹陷处我们称之为阴。

脉的诊断方法
诊脉一般在清晨日出之时最为恰当,因人初醒,阳气尚聚于体内,未向四肢運行,人也还没有吃饭,身体此时经脉最正常,氣血平稳。
可查病人脉之过与不及。
诊脉的同时仔细观察病人的面部气色,就可知五脏之盛衰,六腑之强弱,外形之荣枯。

保健法
清晨阴气未动,阳气未散,可喝一杯冷水,冷水入腹,身体所有的阳气会聚集在胃,好像对胃按摩一样,用此法不得胃病。
也可以用加少许盐的凉水送服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有三补三泄的功能),身体会高效率的吸收最好的营养。
游客

返回顶部